精神关怀名词解释

2024-11-12

精神关怀名词解释(精选8篇)

1.精神关怀名词解释 篇一

班主任:学生的精神关怀者

宁乡县实验中学 秦朝阳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上学期,我到了杭州、长沙进行了班主任培训,教授们先进的育人理念、博大的胸怀让我心潮澎湃、受益匪浅。借今天这个机会,我想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东西和各位分享。我期待我们能从中一起感受,一起反思,一起成长。不当之处,请多指教。首先,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引子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拔鼠,土拔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老师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问题吗?

可能的问题:

1、兔子不会爬树的;

2、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常被忽略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拔鼠哪去了? 班主任的工作是纷繁复杂的,我们往往因为一些琐碎的事务,分散了精力,扰乱了视线,以致忘记我们班主任的责任了。

一、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涵——“精神关怀”

班主任的天职是育人,育人须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

(一)什么是“精神关怀”?

“精神关怀”就是要从精神上关心人,从思想上凝聚人,从行为上引导人,使学生的生命内涵不断充实,生命质量不断提高,成为终生幸

福的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关心学生的德、智、美、心和谐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

(二)为什么要强调“精神关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根据生命化育人方略和班级育人原则,我们的教育必须依生命的特性来进行,开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享受生命的精彩,开启生命的智慧,实现生命的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导航。真正的幸福必须建立在健康精神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就要关心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

(三)怎样实施“精神关怀”?

班主任要从精神上关怀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从而认识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去关怀他们。

1、走近学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那么,怎样去了解学生呢?

(1)了解学生是教育的起点

被评为首届全国十佳班主任的全艺老师,她说:

每接一个新班,从拿到花名册那一天起,我就开始了解我的学生了。拿到新班的花名册,我会认真地研究两三天,学生的姓名中有没有生僻子、多音字,学生的家庭有没有特殊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那些,获得过什么奖励等。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后,我开始给每个学生的家里打电话,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和家长聊一聊,和孩子聊一聊。如果学生的家不是太难找,我会和家长约好家访时间,和学生的家长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我几乎用大半个暑假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在暑假结束之前,我就和新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开学和学生一见面,我张口就 2

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交谈起来,说的都是针对学生自己的事。于是,那种新班的生疏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融洽、和谐、亲密。

初上讲台时,面对台下稚气未脱的学生,梁老师极力让自己成为教室里的绝对权威,学生必须听命于他。碰到不听话的学生,梁老师就罚他站在教室的角落里。看到他们垂头丧气的样子,梁老师有一种征服感。然而,这样做好像效果不大,学生照样错误不断。

有一次梁老师让学生谈理想。平时被罚站次数最多的小强说:“我想当一个建筑师!”“为什么呢?”梁老师很有兴致地问。小强一指长方形的教室说:“假如我当上建筑师,我要把教室盖成圆的。”“圆的有什么好的?”梁老师有些不解。“教室是圆的,你就不能再罚我站墙角了。”小强挺着胸脯说。

听了这充满稚气的话,梁老师为之一震!在小强眼里,因为有了墙角,才被老师罚站。难道教室的墙角就是专门为教师惩罚学生而设计的吗?其实在学生内心里,真正反感和抱怨的,不是墙角,而是教师的惩罚。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是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从此,梁老师再也不罚学生站墙角了。他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的鼓励去帮他们改掉坏习惯。当梁老师真正和学生成了朋友时,他才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地方,以前教育之所以没有效果,主要是和他们沟通太少,不了解学生。

怎样与学生沟通好?

平时,我采用“细观察,勤谈心,说悄悄话”等方式,走进学生心灵,为一些处于迷茫,困惑之中的学生指点迷津。在和学生谈话时,为了鼓励学生说心里话,我提出并坚持遵守三条;

1、学生犯了错不告诉家长;

2、不公开学生隐私;

3、只要说真话,即使说错了也会受到表扬。这三原则

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他们都能将心里话告诉我,使我心中有底、情况明了,工作有针对性,班级管理得心应手。

教育的艺术,在于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与融通,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心灵相通,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2)理解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孩子比成人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只有充分理解孩子,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但学生心灵的大门,不是对任何人都敞开的,只有理解他,被他所信任的人,才能进入这扇大门。这需要我们老师有“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知和体验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和体验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和舒畅的满足感。互动--考考你:老师,你有同理心吗?

1、生:怎么老是下雨呀?下雨天我们什么都不能玩,真讨厌!师:(你在教室里呆得有点发们闷对吗?)

2、生:这所学校真的不如我以前读的那所学校,那里的同学对我很好。

师:你在这里觉得很孤单。

3、生:这次我又考砸了,真不想把试卷带回家。

每次考试结束,按照惯例要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请家长签字,再把试卷交上来。似乎已是天经地义的事,学生们也从未有过异议。这次成绩刚一出来,就有几个女同学到钱老师的办公室来看成绩。她们几个都是优秀,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当看到小洁的分数时,其中一个叫起来:“呀,62分,看来又得挨她爸爸一顿打了。”“什么?她爸爸要打她吗?”钱老师吃了一惊。“怎么不打,上一次她因为考试刚及格,叫她爸爸签字,被她爸爸打了几个耳光。”那个快嘴快舌的女生说道。“竟然有这种事?”“当然了,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因为没考好挨过爸爸的打。”“那他们为什么不对我说?”“他们不敢告诉您呗。”钱老师不由得 4

愣住了。

下午放学前,钱老师发下试卷,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情,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同学们,这张试卷我不要求每个同学都让父母签字。”大家把目光一起投向了钱老师,有怀疑,有惊讶。钱老师微笑着继续说:“凡是愿意让父母签字的同学,可以带回家给父母签字,不愿意的可以到我的办公室申请。”“耶!”没想到同学们一起欢呼起来,真像过节那样高兴。“不过,每个同学得分析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保证下次考试比这次考得好。”“行!”教室里一片响亮的回答。

放学了,钱老师回到办公室。一会儿,门口出现了一个小脑袋,探了一下又缩了回去。“小弛!”钱老师叫了一声,他摸着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走了进来。“我这次申请不签字,争取下次考得比这次好。”“行!”钱老师爽快地在他的名字后打了个“√”,他连蹦带跳地出去了。一会儿,门口出现了第2个、第3个小脑袋„„钱老师都同意了他们的申请,一个个欢天喜地地走了。看来,这些都是曾经挨过打或怕挨打的学生,还有几个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想考好一点再给父母看。

看着他们难得的笑脸,钱老师也由衷地感到欣慰。这是因为小洁们不再挨打,更是因为学生们有了自己的新目标,同时也因为自己成功地走近了学生的心灵。

魏书生老师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是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乎学生的在乎,关心学生的关心,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

2、认识学生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逐渐理解学生,我们就能走近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群体。而当我们走近学生以后,我们就能真正认识学生,从而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中小学生是什么样的人群?他们有什么特点?正确的学生观应当是 5

什么?

(1)学生是主体的人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学生“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因此,“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我去年新接手一个班,这个班学生思维活跃,成绩好,但纪律不大好,部分学生如平原野马,易放难收,课堂常常惹老师发火,虽然我制定很多制度约束他们,但效果不佳。为了让学生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本期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开学不久,他就在班会上对学生说:“同学们,以前选三好学生、文明学生、进步学生都是以老师的标准来选。这学期让大家自己来制定标准,自己选择荣誉称号。你认为自己能当‘三好学生’呢?还是能当‘文明学生’呢?还是能当进步学生?”“自己选择荣誉称号?”大家有点莫名其妙。“每人考虑5分钟,然后在纸上按‘最希望得到’、‘希望得到’、‘认为自己能得到’三个层次各写一个荣誉称号,在每个称号旁注明获得这个称号的标准,每个称号的标准最少3条。你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迎着学生们惊喜的目光,我接着说:“在这个学期中,只要你刻苦努力,达到自己定下的标准,肯定会成功的!”话刚一说完,教室里一片欢腾。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很认真地写下了荣誉称号和标准。从此以后,每当有学生稍有懈怠,或者忍不住犯了错误,我只须悄悄对他讲:“不要忘了你的目标呦!”、“还要努力才行啊!”学生们就会羞愧地点点头,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孩子们都愿意成为自己的主人,他们宁可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愿受别人的管束。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荣誉称号,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一段时间后,同学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越来越强,现在几乎不要我管纪律了。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发展就意味着不成熟和不完善,只有不成熟才有成熟的需要,只有不完善才有完善的可能。因此,处于发展中的中小学生是大有希望的人。作为班主任,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着眼于未来,要善于从学生不成熟的表现中发现其潜在的才能,从学生不完善的行为中发现其善的本质。经过我们的教育引导,使未成年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逐渐得以成熟起来和发展完善。班主任盛老师,有一次在上数学课时,一名男同学捂着肚子,皱着眉头举手说,肚子痛得厉害,要上厕所,同桌的另一位男生自告奋勇去陪他。他俩出去后好久也不见回来,盛老师着急了,心想:大概这孩子病得不轻,要马上送他上医院去。于是他匆忙在班上布置了作业,就到厕所去找。然而大出所料,这孩子没有病,两人正在厕所旁树荫下专心致志地下象棋,看到老师来了,吓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盛老师没有发火,只是轻声说:“原来你们是跑到这里来下棋了,谁赢了?”听到这句话,两个孩子的表情松弛了一些,为了不影响他俩的学习,盛老师让他们先回教室,下棋的事放学后再说,二人如获大赦令,连棋盘也不拿就跑了。放学后,他俩来到办公室,满脸愧色等待老师批评。盛老师故意不提下棋的事,问他们作业做好了没有,一个学生结结巴巴地说:“没有,今天数学课没听,有些题不会做,老师,您批评我们吧”,盛老师说,“既然你们已经认识了错误,那么我就不批评了,人不怕犯错误,就怕犯了错误不改正”。他俩立即说:“老师,我们今后再也不下棋了。”“为什么?”“下棋会影响学习的”。“不,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下象棋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兴趣,一种很好的智力活动,它能锻炼人的大脑,使思维敏捷,有助于学习,问题是能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老师,这么说以后您还会让我们下棋喽?”“对,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利用休息时间下棋,我不但同意,还要和你们一起下呢!”后来盛老师让他俩担任象棋小组组长,有时还和他 7

们一块下棋。从那以后,这两个学生格外认真,成绩迅速提高,一起被评为三好学生。那个装肚子疼的学生参加市中学生象棋比赛,获得第二名。他将荣获的奖品转赠给盛老师,他写道:“赠给我最尊敬的老师,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您教育的结果。”

错误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人都是在错误中不断成熟起来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吸取了错误的教训,人就变得聪明起来了。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其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3)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班主任在把握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为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这才是教育的真正起点。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求各班组织一次特长展示活动,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树立自信心。汤老师班这个学期的活动名为“多彩的舞台”。全班同学除小巍外都报了节目,有手工、书法、唱歌、独舞、水粉画、作文、讲故事、弹钢琴、打乒乓球等等。

小巍学习很差,汤老师想:搞特长展示活动,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小巍怎么能不参加呢?于是,就把小巍找来,热情地鼓励他参加这次活动。小巍低着头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参加,只因为我什么都不会。” 汤老师说:“不管什么本事,只要是你拿手的,都可以展示出来。” 小巍却急得快哭了:“老师,我真的什么都不会!”“既然这样,你慢慢想一想,想好了再告诉老师吧。”

第二天早上,小巍找到汤老师胆怯地问:“老师,我会削梨,每次家里来客人,爸爸都让我削。请问削梨能算是特长吗?” 汤老师当即拍板:“就这个了,行!”

展示活动那天,汤老师隆重地请小巍同学表演削梨。在大家好奇的目 8

光下,小巍拿出了一只黄澄澄的大鸭梨和一把小刀,两手飞快地旋转。不一会儿就削出了一整条细细的果皮,真是干脆利落!那只梨子圆滑晶莹,匀称漂亮。那条细长的果皮展开了足有两米长,就像一条金色的缎带。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那一天,小巍显得特别兴奋,拿着老师奖给他的奖品,飞跑回家报喜。从此,小巍学习可带劲了,虽然许多课听得很吃力,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下来,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削梨只是一件不起眼儿的小事,可小巍正是从这小事中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找到了自信。作为班主任,应该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插上希望的翅膀,给学生以希望,就是将他们领上了幸福之路!

自然界中既有大树,也有小草。大树有大树的价值,小草有小草的功能。因此,我们既要栽培大树,也要呵护小草。学生也各有长短,有的能成“大树”,有的只是“小草”。然而,“大树”是才,“小草”也是才,三百六十行,行行能成才。所以,我们要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只有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他自己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4)学生是富于情感的人

人类是富于情感的动物,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两大支柱。长期以来,人们重认知,忽视情感,使情感在教育领域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有两位成绩较好但却离校出走的学生,在给班主任的信中写道:“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我们知道您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我们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的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影、看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一群 9

被您操纵的机器人。如果读书一定要牺牲人生的许多重要方面,那么我们宁可不要读书”。看了这封信,我们深深地感到,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危害是多么严重!它使许多孩子失去了欢乐与幸福。

有位班主任说:“不谈学习,人人可爱;谈起学习,面目可憎。”现在为什么有不少学生不爱学习?其实人生来都是充满好奇的求知者,可为什么上学之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反而越来越不爱学习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今年暑假我有幸听了情智课堂创始人孙双金的语文课,课上孙老师频频夸赞学生:真能干、多聪明、就是与众不同!学生辩论时引用名言,举出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时,他情不自禁地鼓掌:“好,很会辩论,引用名人名言,举出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你是一个出色的辩论家。”当学生提出了别人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孙老师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注视着他的双眼,赞美道:“让我看看你的眼,不仅是慧眼,简直就是火眼金睛哟,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多了不起呀!” “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这就是你的发现,这是你的知识产权,这就是你的专利。多么了不起,一个发现家、思想家就在我们班上诞生了。”在他的课堂上,学生都能愿意主动的站起来,老师是千方百计的让他风风光光的坐下去。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的智慧之花,把学生培养成健康、聪慧、高尚的人。

3、关怀学生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对青少年的关心就是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关切。学生的成长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但其核心是精神关怀,因为只有从精神上关心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内涵充实、丰富起来,从而使人格得到完善。(1)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

学生都渴望老师真心地关爱他们,需要老师用欣赏的态度赞赏和肯定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鼓励和期待他们。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真诚的关心。

记得我在实验中学的第一年,有一天我给生病的刘某送完牛奶,经过走廊,高大的王竟维拦住我说:“秦老师,我好想生病”。“好端端的想生病,神经?”我想,于是满脸疑惑的问:“为什么?”他说:“看你为他们问这问那,送这送那的,我多希望你也这样爱我啊!”无独有偶,王老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下课,王老师听见有人喊她,回头一看,是晓敏,一个沉默寡言,不太合群的学生。“老师,我拾到一颗扣子,您看是不是您衣服上的?”王老师的西服上是掉了一颗扣子,一时没找到,听了晓敏的话,王老师有点惊喜,接过一看,图案形态虽很相像,但是小了一点,颜色也深了一点。王老师刚要说这不是她的,一抬头看见晓敏喜悦而期待的目光,很显然她在为能给老师做点事而高兴,大概她没有看出扣子的区别。为了不使晓敏感到失望,王老师微笑着说:“这是我的扣子,谢谢你!你在哪儿捡到的?”她腼腆地一笑,说在教室门口捡的。

两天后,在读到晓敏的周记时,王老师才明白了她的一片苦心。原来,晓敏虽表现平平,但她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当她看到王老师扣子掉了时,就跑了很多商店,才买到这颗很相像的扣子。她在周记中写道:“每当看到老师和别的同学谈心时,我是多么羡慕啊!可我成绩不好,又不善言谈,老师怎么会和我谈心呢?这回我终于得到了老师的关注,老师居然亲切地向我道谢,我真高兴!”

平时我们常常只关心“尖子生”的成绩和“后进生”的转化,对于大多数中等生却很少关注,从未考虑过他们的感受,他们被忽视、受到冷落,而忽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善待每一颗渴望关爱的心灵,任何人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任何人都不能被忽视!

(2)尊重学生的自尊自信

自尊与自信是人的天性。美国作家爱默生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次皇帝微服私访,见一农民驾着黄黑两头牛在耕地。皇帝问道:“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好?”谁知连问三次,农民竟不回答。皇帝很不高兴,但又不便发作。农民耕完地,将牛拴好后,走过来将皇帝领出很远,才贴在他耳边小声说:“那头黑的要好一些。”皇帝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如此答话?”农民说:“牛懂人语,要是让黄牛听到,它岂不要伤心吗?”对牛都要保护它的“自尊”,对学生那就更要呵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了。

班主任顾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数学考试时竟然一道题都没有答对,她感到非常的气愤,不假思索地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零蛋”。但随即觉得不妥,于是她重新审视了这张试卷,在上面写道:“希望你从‘零’开始,获取知识和智慧。”

多年后在校庆活动上,一位在数学界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紧紧握住顾老师的手,感激地说:“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但那次数学考试给我的鼓励和鞭策,我永远不会忘记!是您给了我自尊和自信,使我找回了自我。”

一句看似简简单单的话,竟使一个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顿时燃起希望之火,树立了自信和自尊。正是凭借这种自尊和自信,使他发挥了自己的潜能,经过不断努力,最终成长为一个杰出的数学人才。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尊重,让人感到温暖和舒心,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3)信任学生的自强自立

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人的重要需求之一,中小学生尤其渴望得到班主任的信任。魏书生说:“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

每接一个班,我除了给学生“见面礼”之外,还让学生也送给我“见面礼”——给我写一封信。我对学生说:“请每人给我写一封信,写三个方面的内容:1.你以前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谁?他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你希望我向他学习什么?2.你希望以后我们的班级是什么样的集体?为达到这个目标,你有什么好的建议?3.你愿意担任班干部吗?你有何特长或爱好?你可以在哪些方面为班集体出力?”第一个问题是提醒学生,永远不要忘记过去的老师,时时想想以前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之恩;同时,我想让学生给我提供榜样,汲取更多的教育智慧。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用意是让每位学生明白:这个班不仅仅是班主任我的,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位学生都有责任为她贡献智慧和力量。学生的写信过程,就是集体责任感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的过程。

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班级主人的状态。在第一天见面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纯真可爱品质的萌芽——哪怕这些萌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也要记在心里。

有一年,我讲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之后,学生开始领新教材。我发现一本音乐书的封面破烂不堪,当即决定把这本书当成集体主义教育的“教材”。我举起这本书,问:“谁愿意要这本封面破了的音乐教材?”结果如我所料,一个学生举手了,两个学生举手了,三个、四个、五个„„最后几乎全班学生都把手举了起来。我把书交给了最先举手的一位男生,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呀?”这男生有些不好意思地小声回答:“易志宏”我当即大声地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因易志宏同学的存在而感到了幸福!不,应该说,每个同学都举起了手,那么,每个同学都因彼此的存在而感到了幸福!”

教材发放完毕,需要打扫教室卫生,本来我也可以随便指定几个学生,我相信无论叫到谁,他们都会愿意的,但这种“愿意”是被动的。所以,我换了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我有意问全班学生: 13

“谁愿意为我们新的集体做第一次清洁卫生啊?”结果,又是小手如林。我笑着说:“我们班有这么多的主人,一定会非常温馨美好的!”于是,我与几位学生一起把教师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两件都是小事,却被不少学生写进了周记。有学生写道:“开学第一天,就有这么好的同学,这个班真好!”“很遗憾,我举了手,秦老师却没有看见”“我以后一定也要为我的班多做好事!”„„注意,“我的班”这三个字,表明学生们已经不知不觉把自己置于班级主人的位置了。

我校文老师班级管理规定:违纪学生可自行选择处理办法,即自己给自己开“罚单”。可供学生选择的罚单有:“认真听讲一节课”、“细心完成一次作业”、“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唱一首校园歌曲”、“讲一个名人故事”、“猜一个学习谜语”、“背一段名人名言”、“说一说父母辛劳”、“讲一讲同桌优点”、“承认本次错误”、“写500字左右的说明书”、“请家长到校”等使几种,每违纪一次,学生可选择一种处理办法,给自己开“罚单”处理办法不重复使用。

给镜子一缕阳光,他能映射出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温暖,他能变化出一个美丽的天堂。让犯错的学生自己给自己开“罚单”,是要班主任充分相信他们,鼓励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从而鼓起他们自强奋进的风帆。(4)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激励是发掘儿童巨大潜能的机械,是孩子进步的推动力。激励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在教育上运用暗示法,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观点和信念,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而起作用。具有非强制性、潜在性、易接受性等特点。”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奖励,即使是表现再差的学生,也都有上进心。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珍视学生的上进心,并采用各种方法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

01年我新接手一个毕业班。这个班几乎不到一个学期就要更换一次班主任,有少数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他们专门和老师对着干,经常制造事端。学校老师、家长严厉的训诫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造成“破坏性行为”越来越严重。

起初我不动声色,静静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有个小王同学,不仅经常违反纪律,还三天两头搞恶作剧,是扰乱班级秩序的“头号人物”。为了降住这匹“烈马”,我特意给他设了一个“圈套”。

一天放学时,我在纸条上写了一句话:“家长同志,您的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然后,把小王叫到办公室,将折叠好的纸条交到他手上,郑重地对他说:“把这个纸条交给你的家长,让家长签字后明天早上再送给我,但送去和送回都不准拆开看。”想想看,这个淘气的家伙能不看老师和家长写的是什么吗?

第二天,小王第一个到校,喜滋滋地把家长写有“孩子有进步,我非常高兴,谢谢老师”的纸条交给张老师。那一天,小王特别规矩,也特别精神。我想:这一“圈套”奏效了!

此后,我和班上许多学生保持了“单线联系”,时不时地给他们一个纸条,上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写上“您的孩子热爱劳动”、“您的孩子书读得很好”、“您的孩子作文写得很棒”、“您的孩子团结同学,讲文明、有礼貌”,等等,并暗中与家长联系好,一定要写上鼓励性的回言,每次都要求学生不看纸条。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个学生,不仅班级秩序井然,而且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纪律、卫生、文体活动样样争先。

一个人如果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那么,连上帝都帮不了他的忙;但如果一个人上进心迸发出来,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5)启发学生自己领悟

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领悟,这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创立的自我教育的好 15

方法,以后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这一方法。一个好的班主任,不是向学生灌输了多少正确的思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琢磨,去分析,去判断;不是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让他们自己去领悟,自己去获得做人的道理。因此有人说,一个“教师”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而一个“导师”的时代正在来临。

某学校有一个班的男生中悄悄兴起一股吸烟热,班主任朱老师没有批评训斥,也没有处罚任何人,他只是对大家说:“你们知道吸烟的四大好处吗?如果不知道的话,就听我说说。吸烟的四大好处是:一可防小偷,吸烟会引起剧烈咳嗽,吓得小偷不敢上门;二可节省衣料,咳嗽久了,渐成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些;三演包公不用化装,烟吸久了,脸色黄中带黑,活象个包公;四是永远不老,吸烟时间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活到老了。”这番幽默的话语,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吸烟的危害。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我们班主任是高级保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管。我有一间寝室比较混乱,多次思想工作不凑效,寝室依然吵闹、卫生依然不合格,我们学校严禁体罚,咋办?我利用星期天的下午进行了两个钟头的训练,学生高高兴兴的改正了错误。怎么做的权且叫它为行为训练法吧。吹哨集合、脱衣服、盖被子、躺下{5分钟};睡觉[5分钟],起床、整理内务[5分钟],吹哨、集合、总结[5分钟]。如此循环六次。最后总结:今天大家都作的很好,开始第一遍只有3个同学作好了。最后8个同学全做好了。下一个星期如果大家都作的好,说明我们的积极演练是成功的,如果还是没有作的好,我们下周接着演练。从此,寝食纪律卫生一跃成为年级最好的

对于学生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班主任可以用诙谐的话语或积极的行为训练以及编演小品、心理剧等,以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教育,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以上我们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探讨了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涵——精神关怀问题。每个案例中都蕴涵着一定的教育理念,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好的经验,更要掌握这些经验中所体现出来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所谓心灵的唤醒就是“精神关怀”,“精神关怀”就是对学生心灵深处真、善、美的唤醒。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有一家商店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第一条:顾客总是对的;第二条:如果顾客犯了错误,请再读第一条。由此我联想到,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应当确立这样的信条:第一条:孩子总是可爱的;第二条:如果孩子做了不可爱的事情,请再读第一条。有了这样的信条,我们就能成为学生终身幸福的引路人。参考书:

1、《生命化育人方略》,宁乡县教师进修学校编著,2008年

2、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

3、李镇西著:《走进心灵》,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4、班华等著:《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

5、班华、高谦民主编:《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

2.精神关怀名词解释 篇二

1 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法律文化中的体现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也可称作“人文主义(Humanism)”。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的明确提出是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但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儒家学说就已经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内容[1]。

人文精神(Humanities Spirit),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它是以人性的自觉与实践为核心贯穿在人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2]。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原则,它内蕴的是一种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

法律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法律领域内的张扬与显现,是法律蕴涵的一种以人为终极关怀对象的精神气质。其根本的指向性意义就在于以人为中心,并给予严肃认真的人文关怀。法律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法律工具主义的破除、法律信仰的塑造和法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法律文明的演进,法律不再是统治人的工具,而是更多地造福于人类,为社会中的个人创造了发展自己的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使人追求自由(这种自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非无政府主义)的理想和目标能够真正实现。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礼治”等法律观念,讲究礼法的结合,主张礼乐刑互用,主张天人合一,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在西周初年,统治者就强调“明德慎罚”、“敬天天保民”,这突破了神法对人的控制,将他们的统治定位为“保民”上,认为只有保民,才能获得长久的统治,而且运用法律统治的时候,应当“明德慎罚”,慎重从事司法活动,体现了对人的保护和尊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自隋朝开始的死刑复核制度,以及后来的悯囚制度的刑法执行,体现了司法上相对完整的保护人权的制度,执法的过程中讲究执法者的道德,主张法律贵在严明,表现了对人的尊重,尤其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在法学领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保障人权。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社会生活中彰显人文精神的重要保障。宪法对人权的保护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形式,人权的宪法保护是宪法中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而人权的法律保护是要以宪法对人权保护基本原则的确立为基础的,立宪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权,因此,我国的宪法理所当然地成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明确确认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我国法律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保障人权”。以宪法为依据,部门法使基本权利具体化,并赋之于操作性来体现人文关怀。法治进程中的人文关怀体现为部门法从多种类多方面的关怀,民法的人文关怀,行政法的人文关怀,还有刑法的人文关怀,等等。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后李永军在《私法中的人文主义及其衰落》,系统地提出了法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问题。该文认为,自罗马法开始的私法传统中,包含着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西方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开始将人文主义精神巧妙地规定于体系化的法典之中,成为民法的内在价值与基本精神。关心和保护弱者也正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之一,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未成年人保护法》则对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应受到的保护作了具体规定;《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分别对残疾人和妇女的权益作了专门的保护。

2 劳动合同法的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劳动法进行了研究:新劳动法的解释、新旧劳动法的不同、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劳动法的立法历程、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角色定位、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劳动者的人权保障与劳动法的关系,等等。中国人民大学王立明教授认为,劳动合同订立与劳动关系建立是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劳动合同订立与劳动关系建立时常处于分离状态。为此,有必要从法律上进行识别,以利于对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权利的救济。扬州大学法学院邱爱民副教授从立法的目的谈起,倡导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应当树立各种正确的意识。学者何明轩就《劳动合同法》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种合同对于劳动者来说有利于保证稳定感并进而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以降低成本,因此,长远来看,对于员工和企业都是有利的,鼓励用人单位应正确看待劳动合同法。还有学者针对农民工享有的基本权利进行了论述。总之,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劳动法的具体条文所体现的寓意展开的,除了少数学者从人权角度出发,探讨劳动者的人权保障与劳动法的关系之外,真正从人文关怀角度展开的研究未见文献记载。

3 劳动合同法与人文关怀相一致

人文关怀是近代文明。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原则,它内蕴的是一种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法律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法律领域内的张扬与显现,是法律蕴涵的一种以人为终极关怀对象的精神气质。在法治社会,法律始终是为人而存在的。良法,合乎人性道德,考虑到人的最基本价值需求,体现人文精神,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恶法,则是违背人性和道德,不考虑人的基本权利,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规则的法律之一的《劳动合同法》,其立法意图宗旨深层次地体现了人文关怀。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等有着重要意义。劳动合同法是12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法律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立法模式,立法过程中立法者倾听民声、广纳民意,从“部门立法”走到了“开门立法”,体现了法治建设中的人文关怀,使新一阶段的立法具备了更为扎实的民意基础,真正地把人文关怀寓于平等待人、维护人权的本质意义融入到法律当中。

4 结语

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观念与社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劳动法的发展。

劳动合同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部门法,而现代人权理论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劳动法观念的变化。现代劳动法的发展,在规定劳动者原有劳动权利的基础上,已发展到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将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落实到劳动领域,即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具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劳动者有自由权、言论权、隐私权、不受歧视权等。

当今的中国正不断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这和人文主义的关怀从根本上相一致。中国的经济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观念与社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劳动法的发展。随着劳动法的诞生,国家开始通过法律的强制来干预劳动关系,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和劳动保护标准,以及劳动过程中的各种集体权利来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从而实现劳资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的稳定。而对劳动合同法而言,倾斜保护劳动者是其与生俱来的品格。新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潮流,更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关怀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新汉.人文精神与核心价值观[N].深圳特区报网络版, 2007-06-19.

3.九成老人渴望精神关怀 篇三

这项针对近3000位老人的抽样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人希望社区提供精神关怀服务,如提供老年聊天室、休闲娱乐室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说,之前有调查显示,我国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占40%。而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老年人的自杀通常与抑郁心理有关。造成抑郁最主要的因素是丧偶。除此之外,身体久病不愈、“空巢”老人和退休后心理落差大等也是导致老人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4.人文精神的名词解释 篇四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

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

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文精神的精神核心

特征

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1]

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之得到世界的意义,是在这个时期。但这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继了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是对中世纪____神学桎梏的对治和超克。故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Rena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就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这样,因重视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神学而标举的人的再生,实乃对人的才情等气质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其创造力的科学家、艺术家。

精彩之处

其精彩处乃在: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而产生出伟大的科学和艺术。国家在改革,政府在转变,一切都在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个中心来进行。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让市民们生活在一个清洁、美丽、富裕、和谐的环境中;农村发展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让农民朋友真正富起来;科教文化要“以人为本”,要以为培养思想道德和专业文化知识双优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调动人们的思想活跃到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尊重个性发挥,开创更大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财政征收与分配要“以人为本”,既要保障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兼顾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承受能力;政治改革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政治文明,强调民主形式,使人民能把自己国家主人翁的权利与地位真正落实到实处。

要求

5.精神病学名词解释温医题库摘要 篇五

2.假性痴呆 假性痴呆是指在某种特殊的心理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部分短暂、可逆的智能障碍,而无明显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常表现为刚塞氏综合征、童样痴呆、抑郁性假性痴呆。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一般预后较好。

3.反射性幻听 当某一感觉器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另一感觉器官出现幻觉;如听到关门声即闪现人影。见于精神分裂症。

4.原发性妄想 一种无法以病人当前环境和以往心境解释、有非源于其他异常精神活动的病理信念,具有突然发作、坚信不疑、非常显著的特点;常在下列原发性妄想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如妄想直觉、妄想心境等。5.恶性综合征 多见于应用高效价药物的病人尤其是氟哌啶醇;表现为意识障碍、持续高热、肌肉强直、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药物加量过快、用量过高、脱水、营养不足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处理是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支持性治疗。

6.#戒断状态 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7.心理治疗 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和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8.#精神病: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临床相多以幻觉、妄想为突出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9.#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10.#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副作用):是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作用,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症、迟发性运动障碍。

11.# 物质依赖(依赖)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的结果导致了耐受性的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传统上将其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

12.焦虑 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表现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至措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13.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的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14.#遗忘综合征 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v’s syndrome),是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15.# 自知力

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于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回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疾病轻重和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16.#刚塞综合征: 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也可出现一些愚蠢幼稚行为,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能正确解决;见于癔症等患者。

17.童样痴呆: 假性痴呆的一种,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如成人表现出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语态声调,逢人就称阿姨、叔叔;

18.精神发育迟滞 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中毒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正常发育受阻或发育不良,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随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

19.痴呆 是一组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及人格的全面受损,通常发生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8岁以后),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及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症状及精神症状,根据病变的性质及所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

20.#木僵

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21.#心境障碍 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落,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2.恶劣心境障碍(dysthymic disorder)是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发作。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无精神病性症状,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严重影响。

23.#精神障碍: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24.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系原发疾病的症状,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25.躯体化障碍Briquet syndrome 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求医和明显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

26.#谵妄 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病综合征。

27.无抽搐电休克 是传统电抽搐治疗的改良方法,在通电前给予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使得通电后不发生抽搐,避免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更为安全。

28.心境稳定剂:又称抗躁狂药物,是治疗躁狂以及预防双向情感障碍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且不会诱发躁狂或抑郁发作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锂盐和某些抗癫痫药。

29.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30.#电休克治疗,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31.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不协调,动作和行为的增多同当时的思维、情感状态不一致,缺乏目的和意义,单调而杂乱,令人费解。

32.PTSD: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引发创伤的事件包括战争、暴力犯罪、性侵害、严重交通意外、自然灾害等,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重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及相似或有关情景的回避。

33.#Alzheimer’ disease—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1分)多起病于老年期,潜伏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1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1分)特征性病理改变是SP和NFT(1分)34.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2分)是病态推理和判断,其内容有以下特征:1.与事实不符,但患者坚信不移2.均涉及本人3.有个人独特性4 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2分)35.强迫观念: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种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常见于强迫症。

36.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一般病程不超过1个月.37.癔症:系由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或意识改变状态等,而缺乏相应的器质性基础。其症状可具有做作、夸大、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38.#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39.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说话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懂他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

40.#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定向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及脑器质性精神病伴有意识障碍。

41.精神运动性抑制(Psychomotor retardation)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减低。动作、行为与言语活动的减少,缺乏主动性,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临床上包括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和违拗症。42.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

43.强迫症: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和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需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可表现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44.躯体形式障碍: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包括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hypochondriasis)、躯体形式的自主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多种形式。45.#神经性厌食: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青少年女性多见。46.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 disorder,ADHD)一般发生于儿童时期(多

在3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7.偏执性精神障碍:一组以妄想为突出临床特征的精神病性障碍。妄想常具有系统化的倾向,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病程演进较慢,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48.双相障碍: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抑郁)。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49.抽动障碍:一组主要发病于儿童期,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疾病。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50.失眠症:指睡眠的始发(sleep onset)和维持(sleep maintenance)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况。失眠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精神疾病 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社会防治,同时探讨保障人群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精神障碍 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病理性赘述 思路的障碍,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进行速度缓慢但不离题,最后能达到预定的终点 感觉 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等

知觉 是一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的印象

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感知,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错觉 幻觉 功能性幻觉 反射性幻觉 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 反射性幻觉 强迫观念 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奔逸

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 思维破裂 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指现实刺激引起同类感觉分析器出现幻觉

即当现实刺激引起一种感官出现知觉体验时,另一感官立即出现幻觉体验

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生动,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

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 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

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这一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包括人的躯体本身如大小、形状、比例、色彩和空间、时间关系却产生了歪曲的直觉 是一种兴奋性的联想障碍,即指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

患者失去正常思维结构,联想范围广泛,内容散漫,谈话混乱不合逻辑,不能通过进一步询问而澄清,在谈话结束时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难解其意

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患者联想断裂,思想内容缺乏内在联系,以致病人的言语,单独就每一句话听来,结构正确,内容可以理解,但整段话中句与句之间却无任何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积,缺乏中心思想。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为此病另一特征性症状 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平乏,谈话言语单调 病人体验到不属于自己的思想强行进入脑中 思维贫乏 思维插入

思维云集 思维化声 思维不连贯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语词新作 妄想

原发性妄想 被害妄想 关系妄想 被控制妄想 夸大妄想 罪恶妄想 嫉妒妄想 疑病妄想 虚无妄想 钟情妄想 超价观念

强迫观念 注意 记忆

Ribot定律 遗忘 顺行性遗忘 逆行性遗忘 错构 虚构

心因性遗忘 智力低下

精神发育迟缓

病人体验到强制进入的思想是大量涌现的

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此种声音来自心灵或脑内 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病人的思维破裂,言语毫无主题,语句成片断

病人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语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 病人将不同含义的概念或词融合,浓缩在一起,或做无关的拼凑,或自创文字,图形,符号,并赋以特殊含义

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

妄想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其他心理活动和症状之间缺乏任何发生上的联系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病人坚信某些认或某些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破坏等

病人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是与他有关,如别人的讲话,咳嗽都与他有一定的关系 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动作和行为被某种力量或作用所取代,不受自己意志的控制

是妄想的一种。病人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和权势,很多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认为使名人的后裔

是妄想的一种。病人毫无根据的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不可宽恕,应受严厉的惩罚 是妄想的一种。病人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而另有外遇的病态信念

是妄想的一种。病人毫无根据的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反复的医学验证仍不能纠正

病人产生严重的疑病妄想,认为自己的内脏腐烂了,血液停滞了,心脏不跳了等 是妄想的一种。病人坚信自己被异性钟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

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它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没有逻辑推理错误

某些想法或概念在病人脑内反复出现,病人想摆脱,但摆脱不掉 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

为即往事物经验的重现,是在感知觉和思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活动

越是新近识记的事物越是遗忘的快,遗忘的发展总是由近事记忆逐渐发展到远事记忆

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验,一段时间的全部经历的丧失称作完全性遗忘,仅仅对部分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称作部分性遗忘,对即往感知的事物不能回忆

即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遗忘的时间和疾病同时开始 即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

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

是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自身经历的记忆缺损 病人在应激或某种心因作用的情况下对某一特定情境的遗忘

由于病人在胎儿期、出生时或婴幼儿期受到损伤,使大脑的发育受到阻碍,导致智能的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痴呆dementia起病于成年,大脑发育正常,由各种有害因素使脑部神经细胞的结构受到损害。分为急性和慢性痴呆。痴呆状态可分为两类:

1、全面性痴呆:大脑弥散性器质性损害,患者职能活动受到影响,有时涉及精神活动的其他方面。病人缺乏对其疾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部分性痴呆:病变局限,智能仅产生部分的障碍如记忆减退,理解力消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人格的基本特征一般良好。

是指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中

痴呆

刚塞综合征 童样痴呆

抑郁性假性痴呆 定向力 心境 谵妄状态 自知力 情感高涨 情绪低落 病理性激情 木僵 蜡样屈曲 缄默症 违拗症 谵妄 阿尔茨海默病

Wilson′s病 韦尼可脑病 柯萨可夫精神病

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物质、药物)毒品 依赖 耐受性 戒断综合症 戒断状态

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随年龄增长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

是一种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但没有意识障碍。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

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 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

指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痴呆早期的症状

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指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

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幻视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如见到昆虫、猛兽等

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和判断能力

患者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心境特别愉快、乐观,喜与人接近。对客观困难估计过低,对自己的才智自视甚高。常有夸大色彩

患者自我感觉很坏,心境抑郁悲观,落落寡欢,不愿与人交往。过低估计自己,终日愁眉紧锁,度日如年,自备自责

是一种突然发作,非常强烈的而有较短暂的情感障碍。可发生冲动行为 病人意识清楚,出现言语动作行为的抑制。重者对体内外任何刺激不起反应

是严重木僵的病人,肌张力增高,其肢体可任人随意摆布,可长时间象雕塑一样维持不动 病人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有时可以受手示意

病人对于别人向他提出的要求不仅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抗拒

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故又称急性脑综合征

老年痴呆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原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

又称肝豆核状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的隐性遗传病

是慢性酒精中毒的代谢性疾病,也是一种硫氨缺乏所致的急症。典型者出现眼肌麻痹、、精神异常和共济失调三组症状

多在酒依赖伴有营养缺乏的基础上缓慢起病,也可在震颤谵妄后发生。临床以记忆缺失、虚构和错构等记忆障碍为主要表现。经久不愈,少数可恢复正常

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是社会学概念,指具有很强成瘾性并在社会上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我国的毒品主要指阿片类、可卡因、大麻、兴奋剂等药物

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 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一般在中断用药后8-12小时出现。最初表现哈欠、流涕、流泪等。随后出现各种戒断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肌肉抽动,烦躁不安,嗜睡、谵妄、伴鲜明生动的幻觉等

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静坐不能 替代治疗 精神分裂症

偏执性性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 环性心情障碍 焦虑 焦虑症 意向倒错 朦胧状态 神经性厌食 失眠症 人格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心理治疗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51.是抗精神病药的一种副作用。病人主观感到坐立不安,必须来回走动,常伴有焦虑情绪

替代治疗理论基础是利用与毒品有相似作用药物来替代毒品,以减轻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使病人能较好的耐受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是一组以妄想为突出临床特征的精神性障碍

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 患者在缺乏明显的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对自身健康和客观情况过分严重估计而内心不安。常怀大祸临头或即将遭遇不幸的心境

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精神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与惊恐障碍两种主要形式 病人的某些活动或行为使人感到难以理解,与一般常情相违背或为常人所不允许。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意识清晰度减低,意识范围缩小。患者对一定范围内各种刺激能感知,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对更广泛的事物,则感知困难或构成歪曲印象

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

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态

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该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自己为此感到痛苦

是一组起病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以前,以智力发育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

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影响患者或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即病因预防,通过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来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属于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争取疾病缓解后有良好的预后,防止复发

6.精神关怀名词解释 篇六

摘 要:本文试图探寻社会财富创造所应具有的劳动基础,通过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立法精神的解读,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财富的劳动应当体现劳动安定、劳动自由和劳动合作三种精神品质。

关键词:财富;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定;劳动自由;劳动合作

在一定意义上,劳动合同法可视为一种财富立法,因为劳动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因而调整和规范通过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便直接触及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配置问题。然而虽然财富主要是由劳动创造,但创造财富的劳动应当是怎样的?却是一个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中,劳动都有着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容和特征,这种规定性当前一般是通过法律制度来表达和确认。我国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即是这样的一部法律。该法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劳动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要求,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立法宗旨出发,对劳动合同制度作了大量的创新和发展。透过这些新的制度设计,我们其实不难窥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财富的劳动所应具有的品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借助对劳动合同法立法精神的解读,探寻社会财富创造所应具有的劳动基础。

立法精神一般是指为实现立法目的所应确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它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一部法律的旨趣追求和价值取向。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自审议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最终立法者选择了“单保护表述”的做法,将其界定为“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第1条)。劳动合同法的这一立法宗旨究其实质就是一句话: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然而何谓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又应通过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来构建?当前人们对此在对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中却有着不尽相同的认识,因而在劳动合同法立法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上亦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显然不利于该法的有效实施。在本文中,我们将力求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现行文本的全面分析和考察,提出我们自己的看法,旨在能够更准确地领会和把握该法的立法精神。

一、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之一:劳动安定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相对安定的劳动关系,作为一种最普遍、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否相对安定,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自劳动用工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却出现了诸如虚无化、短期化、空心化、试用化等诸多不安定现象,严重影响着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此次劳动合同法的制定,首当其冲的任务便是矫正“强资本、弱劳工”设置的不安定格局,为劳资双方构建一个相对安定的劳动关系。可以说,追求和打造相对安定的劳动关系,是劳动合同法最引人注目的立法精神,该法的许多制度设计和创新,都是专门为此量身定作的。

(一)惩罚事实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由于未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劳动内容“虚无”不确定,因而劳动关系极不安定,为此劳动合同法对此采取了惩罚的态度,[1]该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10条),否则,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第82条);而且工资如未约定,不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而是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第11条);如果满一年还不订,则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第14条)。这既是说,处于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用工作10年只需1年就可转化为长期化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推行劳动合同期限的长期化。劳动关系相对安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劳动关系的期限在总体上相对较长,[2]此次劳动合同法为安定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的期限上,一改《劳动法》推行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主的用工模式,而是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提倡和鼓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该法规定不仅是老职工有权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且连续签了两次非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也有权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第14条);同时为调动用人单位续签非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积极性,精心设计了一个独特规则,即规定劳动合同到期终止用人单位也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如果用人单位能以不低于原条件续订劳动合同的话则可以除外(第45条)。

(三)推行解雇劳动者的保护制度。解雇包括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显然如果允许用人单位任意地解雇劳动者,那么劳动关系的相对稳定便无从谈起,因此欲稳定劳动关系必须推行一种解雇劳动者的保护制度。在此方面,劳动合同法虽然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的法定情形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对其解雇权的行使规定得更加严厉,例如取消了《劳动法》实行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可以约定的做法,而改为法定化,规定只有本法和其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出现劳动合同才可以终止(第44条),而对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该法不仅设置了更加严格的法定程序,而且明确规定有6种人被排除在外,尤其是规定用人单位在经济性裁员中诸如签了无固定期限或较长期限合同的劳动者等3种人应当优先留用(第41、42、43条);又如增加了用人单位解雇劳动者的成本尤其是违法解雇的法律责任,该法第87条即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解雇劳动者,则用人单位尚需向劳动者支付2倍经济补偿金的赔偿金。

(四)控制试用期制度的滥用。滥用试用期是当前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劳动关系的试用化也必将危及到劳动关系的安定,因而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制度包括对试用的岗位、期限、待遇、次数等进行法律控制(见第19条、20条、21条),也无疑彰显了该法追求劳动关系相对稳定的精神。

(五)规制劳务派遣行为。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由于其最大特点是劳动力雇佣与使用相分离,形成一种“有关系无劳动,有劳动无关系”的特殊形态,因而极易导致劳动关系的“空心化”,即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处于一种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都不管的游离状态,这显然也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安定。此次劳动合同法首次对劳务派遣进行了法律规制,限定了劳务派遣的使用范围,规范了派遣单位的设立条件,明确了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三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见第57条至67条),因而必将有助于安定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

(六)采用承继原则处理用人单位变更问题。用人单位变更包括登记事项变更以及主体合并分立等情形,现实中这是劳动关系最易破裂最不安定的时期,此前对此问题的处理大致有对劳动合同解除切断、解除重签、协商变更和承继履行等四种模式。本次劳动合同法则统一采用了承继履行的原则(见第33条、34条),显然这一模式有利于实现用人单位变更过程中劳动关系的平稳过渡,体现出该法追求劳动关系安定的价值取向。因为用人单位的变更在实践中是一种常见、正常的现象,如果仅仅因为这一变化就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则劳动关系将没有片刻安宁。[3]

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之二:劳动自由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其次应当是建立在劳动自由的基础之上,因为缺少了自由正义价值的劳动关系不可能是和谐稳定的。所谓劳动自由是指“劳动者必须在自愿的基础上从事劳动,不能有任何胁迫、欺诈或者其他影响其意志自由的因素存在。概言之,劳动自由原则就是禁止任何形式的强迫劳动,无论是基于国家法律、社会运动、经济发展、企业效益还是劳动合同的理由,都不能强迫劳动者提供劳动”。[4]劳动者劳动自由的理论基础在于人身自由不得强制,由于劳动力的存在和支出与劳动者人身不可须臾分离,因而劳动关系被公认为具有强烈的人身关系性质。劳动关系这种人身性质即决定了劳动给付必须出于劳动者的自愿而不得强制,对劳动义务的强制,本质上即是对人身自由的强制和剥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坚持劳动自由的精神,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因而也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基于对以上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此次劳动合同的立法亦在许多制度的设计上体现和彰显了劳动自由这一精神。

(一)在基本原则上直接赋予了劳动者平等自愿订立劳动合同的权利。劳动合同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第3条),劳动合同订立的这一基本原则虽然在文字表述上与民法、合同法基本原则高度重合,但正如专家所指出的,基于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强弱地位不同,对其内涵和要求的理解应当有所差异。就自愿原则来说,在本法中,自愿原则所要求保障的自愿,关键是劳动者的自愿。[5]当然仅仅在原则上确立劳动自愿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提供特殊的制度安排予以保障。

(二)扩大了违反劳动自由精神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原因仅限于两种:即第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第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该法第18条),显然并未穷尽违反劳动自由精神的所有情形。劳动合同法则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法律反强迫劳动的范围,明确增加了两种:以乘人之危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方式订立的劳动合同亦属无效。不仅如此,为加大劳动者劳动自由的保障力度,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定,违反劳动自由精神订立的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仅享有合同无效确认申请权,同时也享有即时单方解除权(第38条第一款第五项),而且此种情形下的解除,劳动者还有权获得经济补偿金(见第46条)。

(三)继续赋予并强化了劳动者自由辞职的权利。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劳动者可以无需任何理由亦不需用人单位同意,即可通过提前30天或3天(试用期内)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另外据该法第38条,如果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甚至可以无须通知用人单位即可立即解除合同,同时该法还规定,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第32条)。这些制度设计最突出地彰显了劳动自由精神,清楚有力地表明劳动合同对于劳动者来说绝非一个“卖身契”。

(四)绝对禁止劳动中的人事担保。人事担保,“是指为实现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中的债权而设定的特殊担保。实践中较为常见的人事担保方式有两种:一是以特定的物作为担保,二是人事保证”。[6]这种担保制度由于扩及到了劳动者的人身关系,可以说严重背离了劳动自由精神。故此次劳动合同立法对此予以全面禁止,该法第9条即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并在第84条中设置了相当严厉的法律责任。

(五)一般禁止订立针对劳动者的违约金条款。在劳动合同中订立适用双方当事人的违约金条款,是过去用人单位“留人”、“卡人”的常用手段,这种条款貌似意思自治下的平等自愿,但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信息与经济实力严重失衡的格局中,明显对劳动者不利,究其实质,实属用人单位利用经济手段对劳动者继续劳动的一种强迫。有学者还认为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亦具有人事担保的性质。[7]为避免这种权利的滥用,劳动合同法第25条明确规定,除劳动者违反服务期和违反竟业限制的约定外,用人单位不得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六)明确和加大了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劳动自由权的法律责任。除了以上违反劳动自由精神需承担法律责任外,劳动合同法还引入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追究用人单位采取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以及免除自己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等方式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时的损害赔偿责任(见第86条);并集中在第88条中全面规定了用人单位各种侵害劳动者人身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

三、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之三:劳动合作

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利益对立和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欲在此格局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则有赖于劳资双方能够通过一种协商与合作机制来寻求劳资双方的利益平衡从而缓冲和化解这一对立和冲突。社会连带关系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同求的连带关系”和“分工的连带关系”,[8]无论那种连带关系都决定了双方协商合作存在的价值。劳动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连带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以及整个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社会伙伴关系,如果没有劳动者,用人单位就失去了利润的源泉,而如果没有用人单位,劳动者也就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可见,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指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有完善的协调机制,劳资冲突处于可控制的状态,[9]换言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构建应当建立一个协商对话的合作平台。本次劳动合同法为此所进行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亦充分体现了这一劳动合作精神。依我们的解读,劳动合同法所打造的劳动合作机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的构架:

(一)劳动者个体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机制。在此方面,劳动合同法始终致力于构建这种个别劳动关系运行的合作机制,强调双方协商一致的法律效力。根据该法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需要双方按照合法、公正、平等自愿以及诚实信用原则,通过协商一致才能有效成立(第3条)。为强化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这种协商合作关系,该法第8条还要求双方互负缔约告知义务,赋予双方不对等的知情权,这一设计的目的即是为双方的协商合作提供信息对称的制度保障。在劳动合同的履行方面,根据该法第29条的规定,也要求劳资双方相互关心、互助合作,第29条虽然未使用协作履行的概念,但其所要求的劳资双方“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实际上应理解为已包括了协作履行、亲自履行、实际履行等原则。[10]另据该法第35、36条的规定,只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协商一致,双方都可以无条件地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且劳动合同的变更也只能通过双方书面形式的协商一致才有效。

(二)劳动者集体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机制。鉴于劳动者个体势单力薄,并不具备足以抗衡用人单位的议价博弈能力,欲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还必须建立一种双方集体协商对话的合作机制。在此方面劳动合同法亦进行了诸多制度设计和创新,例如,突破劳动合同法的体系范畴,以“特别规定”的形式,专门规范了集体合同这一集体协商和合作的重要制度的订立程序和内容,尤其是提升了集体合同的适用层次,允许在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或者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第53条),这必将进一步增强劳动者一方的谈判地位;又如,改变了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和权利属性,将其由用人单位自主行使的管理权利变成了用人单位与工会、职工的民主共决制和公示制。[11]该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一处,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同时用人单位还负公示或告知义务。再如,在《工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工会的权力,依据该法第4条、第6条、第43条、第56条等规定,工会不仅拥有了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共决权,亦获得了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监督集体合同履行、限制用人单位解雇等方面的权力,在此情况下,以合作代替对抗已成为用人单位的最佳选择。

(三)劳动者集体、用人单位与政府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的合作机制,即“三方合作”机制。“三方合作”机制是目前国际通行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率先确立的一种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它是基于单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劳资双方的合作不尽有效以及可能缺失正义的现实,而主张政府必须对劳动关系进行适度的干预。政府一般被界定为法律的捍卫者、市场的监管者和劳资冲突的唯一仲裁者,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必然离不开它的介入和干预。在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由过去利益一体型走向利益多元分化型的过程中,建立和健全这种三方协调的合作机制,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尤具重要意义。此次劳动合同法即在我国已有一些相关三方合作制度规定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第5条),同时该法第73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中,也应当听取工会、企业方面代表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参 考 文 献

[1][11] 董保华,杨杰著.劳动合同法的软着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2][5][9][10] 王全兴著.劳动合同法条文精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3] 黎建飞主编.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全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4][8] 周长征著.劳动法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 廖正江著.用人单位适用劳动合同制度疑难问题解读

7.精神关怀名词解释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6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 其中男性36人, 女性24人, 年龄55~90岁, 平均70.1岁;其中老年前期 (55~59岁) 8人, 老年期 (60~79岁) 40人, 长寿期 (80岁以上) 12人。住院时间平均91.8天。本组选取的6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患有脑血管疾病26人, 高血压病28人, 冠心病12人, 糖尿病11人, 颈椎病6人, 神经性癔症的5人;同时患有5种疾病的2人, 4种疾病的5人, 3种疾病的8人, 2种疾病的16人。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本组病例治疗方法分别采用脑活素、维脑路通、消栓灵、都可喜等改善脑血液循环和促进细胞代谢的药物加上相应的康复治疗以缓和患者症状。但老年痴呆患者目前尚无特殊的病因治疗方法[2], 目前主要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延缓患者的精神衰退。护理重点是帮助患者过上正常的生活, 保障安全防止意外,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生活自理能力。

2 结果

全组患者经过全面的评估和精心的护理, 临床效果明显。痴呆症状有明显改善的28例 (占46.67%) , 有一般改善的20例 (占3 3.3 3%) , 无变化1 0例 (占1 6.6 7%) , 因再发脑溢血死亡2例 (3.33%) 。

3 讨论

3.1 护理措施和要点

(1) 正确全面评估:我们通过与患者变谈, 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 询问家属等方式详细了解掌握病情。对患者的病态行为后归纳分析拽出患者的护理问题, 并订出护理措施。 (2)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体现人文关怀:老年痴呆患者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我们在与患者交流时, 不仅对患者关心同情, 还要求具有高度的耐心与恒心, 采取适合的方式和技巧[3], 有意识地排除妨碍交流的因素, 并体现人文关怀。如交谈时护士所取的位置是与患者保持视线平行, 避免护士居高临下俯视患者, 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交谈中护士始终保持目光紊切, 态度温和, 主动与患者打招呼, 以增加交流的次数;说话语言要简单通俗、语调适中语速稍慢、吐词清晰, 一次只说一件事, 必要时重复几次, 直到患者完全听懂;尊重患者, 患者说话时注意耐心倾听, 对其语言表达不嘲笑, 不否定。 (3) 强化记忆, 预防患者躯体损伤:因严重的记忆减退, 老年痴呆症患者易忘记自己物品的放置地点, 事后又不知道自己的行为, 此时护理人员的护理非常重要, 应耐心帮助老年患者整理自身物品, 将常用物品放置在患者看得到的地方或放在固定位置。有的患者老是找不到自己的房间床位和厕所, 此时护理人员应多次强化其识认床位的特征和厕所的标志。因站立不稳, 老年痴呆症患者穿脱衣服时最好采取坐位, 为预防摔伤最好穿着合身长袖和长裤衣服。安排患者的治疗环境应根据患者的病情, 尽可能增大患者的活动空间, 房间家具物品尽量简单。加强防护措施, 去除烟、酒、火机、剪刀等可能导致伤害的危险物品。对患者经常去的环境如厕所应持续亮灯, 加床栏高度要低一些, 如果房间地面光滑可建议患者穿防滑鞋。患者在进出房间和去厕所时尽量有人在旁陪同, 不要催促患者的各种行为。有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身上应挂有患者的姓名和医院牌子以防走失, 指导陪住家属掌握患者日常的行为习惯和避免受伤的方法。

3.2 护理体会

精神疾病护理的工作对象是各种类型的精神患者, 它是临床护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精神疾病的护理人员除掌握患者疾病的情况, 还须详细了解每个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4]。这就要求精神疾病的护理人员除具备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还必须学习详细的心理学知识, 将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应用于护理工作之中, 从而提高精神疾病护理工作的实际效益。 (1) 心理护理:精神疾病患者患病后心理不平衡, 对疾病认识不够往往否认自己有病, 不愿主动配合治疗。患者一般情绪比较低落, 有悲观厌世心理, 护理人员要关心和尊重患者, 教育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讲述此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 正确处理与己有关的社会矛盾和不良的社会舆论, 学会控制情绪, 保持心情愉快, 主动配合治疗, 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做好心理护理对护理人员要求较高, 首先应用自己的真心热情对待每一个患者, 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及时解决患者的需要并详细介绍注意事项, 平时对患者的讲话要亲切文明, 使患者和护理人员关系和谐, 对其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2) 药物治疗的护理:精神障碍的患者大部分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且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大[5], 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定期查血象、肝功能、尿常规, 如常用的抗躁狂药碳酸锂, 因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 服药期间应经常监测血锂浓度, 如发现有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及时与医生联系。在家庭治疗期间, 家属要对药品管理好, 以免误服、漏服、自伤等,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以防复发。 (3) 家庭护理:精神患者除发作期需要住院治疗外, 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治疗,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的配合非常重要。家属要理解和关心患者, 让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 帮助患者从患者角色向健康人角色转换,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劝患者戒酒, 睡前不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平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言行, 特别是睡眠情况。如发现有脾气性格改变、喜怒无常、言语多、入睡困难等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遵医嘱加服镇静安眠类药物, 以防复发。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精神患者病情将随疾病谱的不断变化而变得更加复杂, 精神疾病的护理面临着多元化的挑战,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解决出现的护理问题难度越来越大, 如何不断更新观念探索先进的精神疾病康复模式, 使精神患者具备自尊、自信、自强的乐观主义精神, 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 是精神疾病护理人员今后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渔邮.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62.

[2]丁佐梅.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体会.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8, 7 (8) :828.

[3]陶影, 张丽.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康复期的护理.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7, 7 (11) :1267.

[4]陈玮.浅谈精神科护患关系交往沟通艺术.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8, 8 (7) :701.

8.高三语文课堂精神关怀之点滴思考 篇八

笔者多年任教农村中学,高中生的压力大,高三学生的压力更大,高三孩子是在挑战极限。孩子不是“血肉的机器”,一定条件下,人的肉体与精神承受力总是有限的,教育者给予高三孩子以足够的精神关怀刻不容缓。

语文课堂对学生精神关怀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然而精神关怀的概念博大精深,精神关怀又无所不在,笔者深感自己理论的肤浅与实践的粗疏,故仅把自己精神关怀的点滴做法作些总结,以期引起教育者更多的关注。

一、在阅读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精神能战胜苦难。那么,如何使高三学生思想向上,精神充实呢?笔者的做法是不搞题海战术,将阅读教学进行到底。

新课标关于阅读与鉴赏的第1条目标指出要在阅读鉴赏活动中“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种思考和认识当然有理性的成分,但在语文课程中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情感活动而取得的,在文学鉴赏中更是如此。无论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还是“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都会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无论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都会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无论是心连广宇,“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庄子,还是“畅叙幽情”“临文嗟悼”的王羲之,都会激发学生对宇宙、人生探索的感情。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圣地亚哥藐视厄运,坚硬无畏;……正是通过语言文字,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与人类、与自然建立起了联系,这种联系常常是从直观、感性、情感的层次,进入到理性的和审美的境界,学生在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便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升。王坤庆先生说“缺乏精神导向的教育只能导致精神的荒芜”。

二、在说故事中做好学生“高原期”的心理调整

相当多的考生临考前一两个月会出现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学习没进步,甚至过去学过的知识也有波动,情绪烦躁、信心降低的状态。这就是高考复习中所谓的“高原现象”。

对于“高原现象”不仅考生、家长急躁,有些教师比学生本人还要担忧,不停地唠叨;或者由于教师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这样做只会把压力传递给学生,不利于学生走出“高原期”。

实际上,学生状态要靠教师调整,教师是学生的主心骨,教师要给学生信心,教师不乱,学生就不烦躁。笔者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三个方面作努力: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宽容之心。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赞扬,多一点关爱,让学生心态平和。笔者用了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暗示很重要,它既可以鼓励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强化其缺点弱点。实际上,高考中学生有不会的题目是正常的,但是学生状态好差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其次,鼓励学生增强意志力,培养其乐观的精神。笔者讲了著名作家毕淑敏从军时走120里的山路有无数次想要自杀而最终坚持下来的故事。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绝境中,只要坚持下去,也许根本就是毫发无损的。最后,向学生宣传“过程尽其努力,结果顺其自然”的应试态度。笔者讲了世界冠军邓亚萍的故事,她每一场比赛都不设目标,而是认真打好每一个球的每一拍,结果造就了乒坛上的邓亚萍时代。笔者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全力以赴,把发展空间补上,把差距补上,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能行。当然心理的调整也不是一次小故事就能完成的,这样的小故事会经常出现,并且这种文学的形式学生乐于接受,不知不觉中就渡过了“高原期”。

三.在对话中关注“五类”学生

对话理论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对话是达成师生交流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王坤庆先生讲“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在新课程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复习迎考阶段需要关注的五类学生,即突变生、临界生、浮躁生、学困生、优秀生,笔者利用语文课堂适时地与他们展开对话。对于突变生,突然变好的,总结变好的条件,以期稳定成果,突然变差的,查找变化的原因,以望东山再起;临界生也是不稳定学生,他们总是在模拟界线上下的区间内徘徊,通过鼓劲,让临界生能够稳在模拟界线以上;浮躁生产生的原因或目标要求不高或自我感觉不错或家庭条件较好而舍不得吃苦,笔者主要对他们进行人生的价值取向教育;对于学困生,主要培养他们的毅力与耐错力,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不忘关注优秀生,因为最安全的地方可能就是最危险的地方,优秀生也会因期望值过高,心理压力过大,而不能正常发挥。我们 的口号是:不求人人上大学 ,但求人人有发展。实际上,社会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三语文课堂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更多的是渗透、涵咏、熏陶,就像诗圣这“春夜喜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作为教者的我们,也希望能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春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培养“整体的人”而不懈努力中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维智.精神关怀:教育本质的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03,(13).

[2]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巢宗祺,雷实,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第5节生产管理制度下一篇:答案中级车站值班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