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各个电影公司的电影名字(共12篇)
1.美国各个电影公司的电影名字 篇一
007的全部电影系列,所有007电影的名字(中英)最佳答案
第一部:肖恩·康纳利,《诺博士》(第一任007)Dr.No,1962年
第二部:肖恩·康纳利,《来自俄罗斯的爱情》(第一任007)From Russia with Love,1963年
第三部:肖恩·康纳利,《金手指》(第一任007)Goldfinger,1964年
第四部:肖恩·康纳利,《雷电堡》(第一任007)Thunderball,1965年
第五部:肖恩,康纳利,《雷霆谷》(第一任007)You Only Live Twice,1967年
第六部:乔治·拉赞贝,《女王密使》(第二任007)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1969年
第七部:肖恩·康纳利,《金刚钻》(第一任007)Diamonds are Forever,1971年
第八部:罗杰·摩尔,《生死关头》(第三任007)Live and Let Die,1973年
第九部:罗杰·摩尔,《金枪人》(第三任007)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1974年
第十部:罗杰·摩尔,《海底城》(第三任007)The Spy Who Loved Me,1977年
第十一部:罗杰·摩尔,《太空城》(第三任007)Moonraker,1979年
第十二部:罗杰·摩尔,《最高机密》(第三任007)For Your Eyes Only,1981年
第十三部:罗杰·摩尔,《八爪女》(第三任007)Octopussy,1983年
第十四部:罗杰·摩尔,《雷霆杀机》(第三任007)A View To A Kill,1985年
第十五部:提摩西·达顿,《黎明生机》(第四任007)The Living Daylights,1987年
第十六部:提摩西·达顿,《杀人执照》(第四任007)Licence to Kill,1989年
第十七部:皮尔斯·布鲁斯南,《黄金眼》(第五任007)Goldeneye,1995年
第十八部:皮尔斯·布鲁斯南,《明日帝国》(第五任007)Tomorrow Never Dies,1997年
第十九部:皮尔斯·布鲁斯南,《黑日危机》(第五任007)The World Is Not Enough,2000年
第二十部:皮尔斯·布鲁斯南,《择日而亡》(第五任007)Die Another Day,2002年
第二十一部:丹尼尔·克雷格,《皇家赌场》(第六任007)(未上映)Casino Royale,2006年
2.美国各个电影公司的电影名字 篇二
天津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李运兴在《字幕翻译的策略》文中提出,处理文化词语有五种常见的模式:直入式、阻断式、诠释式、融合式、归化式。第一,直入式:按照源语直接翻译或音译,若是在译语文化找不到类似词语,可采直接翻译。第二,阻断式:省略源语文化的词语,词语若在影片中不占重要地位,可考虑不解释以节省空间。第三,诠释式: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采用诠释性的翻译模式;对译语文化观众全新的概念,可使用叙述的翻译方式。第四,融合式:将源语和译语的表现形式相互结合,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第五,归化式:和直入式完全相反,以译语文化为主,将源语的文化事物用译语文化的事物表达,目的是使译语观众快速融入剧情。
胡功泽在《翻译理论之演变与发展》一书中指出:二十世纪的翻译原则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信息交流的概念变得重要。(胡功泽,1994,p.48),他认为二十世纪的翻译理论注重「讯息交流」,并提出「建立沟通的翻译观」,同一书中他也提到:「如果一个翻译理论只研究比较二种语言的句子结构、语意内涵等,它只涵盖了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一个层面」(胡功泽,1994,p.16)。的确,翻译过程中的沟通活动牵涉到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差异及其它各种人文科学层面,如果翻译行为只做到文字转换的语言层面,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因素,则翻译理论就变成抽象的教条,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让人觉得翻译空洞、不切实际。
二、纽马克文本理论的功能和分类
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著述颇具影响。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他把语言的主要功能分三种: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一个文本可能具备一种功能,也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功能,但以其中一种功能为主。纽马克以此为依据将文本主要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他认为雅各布森的语言功能理论最适合用于分析文本的翻译,简单易行,操作性强。但按照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分类并非唯一的尺度,文本也可以有其他分类法(Newmark 2001:39-44)。
第一,表达功能。表达功能的核心是信息发送者的思想,而不注重信息接受者的反应。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包括严肃文学作品、官方文告、自传文学和私人书信等。译者要善于区分这些文章中有个人特色的内容,如与常规语言相对的一个个性化的特色语言、非常规的句式、不可译的词汇等,并在译文中表现出其非常规的特性。
第二,信息功能。信息功能的核心在于外部环境、客观事实,包括各种观点或理论。信息型文本的形式通常非常标准。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包括自然科学、科技、工商经济方面的教材、报告、论文、文件、新闻报导、备忘录、会议记录等。这类文本中经常是国际组织或多方合作的成果,其中若有措词拙劣或不准确之处,译者应该修正原文中不准确的地方和原文不恰当的文体风格。
第三,呼唤功能。呼唤功能(也有学者译作祈使功能或感染功能),也称工具功能(instrumental function)、操作功能(operative function)或实用功能(pragmatic function),主要关注信息接受者(读者或听者),使其按照文本或信息发送者的意图去思考和感知,并行采取某种行动。影视、通告、说明书、公共宣传品、说服性文本、通俗作品等是典型的呼唤型文本。
呼唤文本中的第一个要素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这一点通常可以从文本中的语法关系和称谓方式等反应出来。不定式、反义疑问句、祈使句和虚拟语气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权利距离、平等程度、要求、命令或劝告。第二个要素则是可接受性。
纽马克指出,一种类型的文本中,肯定兼有多种语言功能,其中某种功能起主要作用。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他把这种文本类型理论系统地运用到了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文本,从“典型例子、理想风格、文本重点、方法、翻译单位、语言类型、意义遗失、新词新义、关键词、反常比喻、与原文的长度对比”(邓微波2005:119)等各个角度详尽地分析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三、关于字幕翻译的策略
1) The Go-ahead Model:(直入式)literal translation ortransliteration of SL.
Example:Eat shit,hum.去吃屎,烂人
Analysis:Same meaning in same register.
2) The Block Model:(阻断式)direct omission of SL Example:It’s called fucking strategy.这叫做策略
Analysis:The profane word is omitted in TT.
3) The Annotation Model:(诠释式)to provide a related (similar)context
Example:What the fuck are you doing?你在搞什么飞机?Analysis:Using TL expression to deliver a similar level of emotion in an idiomatic way without the profane word in ST.
4) The Integration Model:(融合式)to integrate SL expressionwith TL form
Example:You're full of shit.你满口屁话
Analysis:The TT is of same register but with a different subject moreidiomatic to SL audience.
本研究根据粗话的不同功能,对从电影美国派I中收集的200余处粗话进行整理分类,选取其中一部分有代表性实例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电影字幕粗话的翻译,探讨粗语的在社会语言学中扮演的角色、类别、形式及意义及社会语言学家对粗俗语的功能分类,并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字幕翻译的文本类型。比较在不同粗话功能下,综合整理归纳出电影字幕粗俗语翻译策略。
摘要:任何语言都有粗话,英语也不例外,尤其在原声电影中,粗话是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国内专家对字幕粗话实例翻译研究却较少。针对这一状况,文章以英文原声电影《美国派》为例,从直译、意译和置换翻译等三个方面,对英语电影字幕的粗话译成中文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美国派》,粗话,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Andrew L ynn.英语电影赏析[M].霍斯亮,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60.
[2]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2.
[3]黄粉保.英语中的粗语、脏话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8,(3):17-18.
3.你的名字电影感人台词 篇三
2) 黄昏,不是白昼亦不是夜晚,是我努力却看不清你的脸。
3) 就算我忘记了你的名字,我也一定会把你的感觉深深印在脑海里,然后在汹涌的人潮里,一眼认出你;如果可以,真想拥抱你。世间所有的相遇,大概真的就是久别重逢……
4) 走下沿着斜面铺设的柏油路面和数级石阶,山的阴影退居四方阳光直射而下。眼下是呈圆形的系守湖。风平浪静的水面,毫不忌讳的反射着晨光噼噼的闪烁。深绿色的群山,青空白云,还有身旁无意义的蹦跳着的背红书包的双马尾小女孩,以及即使光腿也闪耀着活力的女高中生。
5) 散落至四方。又或是升起至四方。在无法确认这一事实的浮游感中,彗星耀辉在夜空。彗星裂开,碎片落下。
6) 我相信,如果我们相遇,肯定一眼就能认出彼此。
7) 即使我忘记你的姓名,忘记你的样子,但我不会忘记我爱你,你的过去梦中的我依稀参与,所以你的未来我必奉陪到底。
8) 现在能回头的话,那个人也一定能够回头。我的心中强烈地涌现出这种感觉,留在这里过元旦多好。不过还有很多事情要准备,是啊,要给他做些好东西吃哦。天这么冷,你们先回去吧。昨晚我梦见了小时候,我和他还都还是小孩子,一定是因为我昨天找到了那封信的缘故。
9) 做过的梦总是回想不起,只是,有一种什么在消失的丧失感,即使醒来,也一直存在。
10) 想要到达那个世界,必须用你最重要的东西交换。
11) 我以为你在我手心写下的是你的名字,我打开之后发现是“喜欢你”。
12) 穿越时间的屏障,扭曲,联结,消逝,重回。流星带来的是什么?绝望,亦或是希望。守望同一片天空的那份期望,三年前的相遇,你说出了你的名字,在比我名字更久之前的你。三年后的我,因为失去了什么而感到失落。现在我终于知道了,不要再走散了吧。醒来后还能记起来吗?呐,你的名字是什么?
13) 如果时间真的能倒流,希望能再来一次。
14) 相遇不计取数的世界里,和命运的那人相逢是困难的。而即使相逢了,又如何证明这就是命运的那人呢。两人相逢的物语,在无限壮大的世界中描述。两人被命运引导而相逢。
15) 那如同梦幻的景色一般,那真是无与伦比,美到极致的风景。
16) 我,将某个人,唯一的某个人,试图锁定。我。
17) 只要记住你的名字,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地方。我一定会,去见你。
18) 聚结成状,交错纠缠,时而回转,中断,却又再次续接。这就是时间。这就是结。黄昏,不是白昼亦不是夜晚,是我努力却看不清你的脸。我已记不得你的名字,却还记得喜欢你。
19) 遇见竟然需要如此用力,穿越错位的时空,仰望陨落的星辰,你没留下你的名字,我却无法忘记你写在我手心的名字——我爱你。
20) 如今已不存在的小镇景色,为何我会如此魂牵梦萦呢。
21) 昨天的昨天,只不过是序章的序章。
22) 穿越时间的屏障,扭曲,联结,消逝,重回。流星带来的是什么?绝望,亦或是希望。守望同一片天空的那份期望,三年前的相遇,你说出了你的名字,在比我名字更久之前的你。三年后的我,因为失去了什么而感到失落。现在我终于知道了,不要再走散了吧。醒来后还能记起来吗?呐,你的名字是什么?我们是否在哪里相遇过呢?现在我终于回想起来了,你的名字,是三叶。
23) 悲伤的气息从每个角落聚集着,被阳光照射的床单,洗面台的牙刷,手机上的履历,现在依旧喜欢着你,曾经和我交往了三年的女性,在短信中如此写到。但是,我们就算互发千次短信心中的距离恐怕也只能缩短一厘米而已。
24) 我真是受够这个小镇了,又小又挤的,好想毕业去东京。也是啊,这里真的什么都没有啊,电车两个小时只有一辆,便利店点就关门,书店没有,牙医也没有呢。然而小吃店却只有两家,没有兼职,没有人愿意嫁过来,日照时间又短。
25) 沙子崩塌以后,也有唯一不会消失的沙块,那就是寂寞。我了解了,这个瞬间我知道了。之后残存于我心中的,只会有这个感情。像是被人强行塞给的负重,我怀抱着寂寞。
26) 即使是不习惯的事情做做也是可以的,特别是有你在身边。
27) 明明爱的至深,明明不想忘记,可是只有心碎的声音,却喊不出你的名字。
28) 从现在开始,我将追寻你的名字。
29) 我一直在寻找着什么,不知何时,我陷入了这种情绪里。
4.电影《你的名字》观后感 篇四
很多人觉得,动漫只是拍给小孩子看的,动画的形象,唯美的场景实在不适合成年人去观看。其实不然,正因为是动漫,采用比较稚嫩的画面感去讲比较深刻的道理,故事演给小朋友看,道理讲给大人们听。就像那本经典的童话故事《小王子》,看似属童话的分类,其实是在给大人讲道理的一本书。
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关于相遇和重逢的故事。女主角三叶是一个生活在深山之中的乡村女孩,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父亲又一直忙于竞选,自己与外婆和妹妹一起过着平淡无聊的生活。小镇的生活早已令她厌倦不已,她期盼着可以去到大城市里生活。而男主角泷则是东京的一名高中生,与父亲生活,他经常会去餐厅里打工,也同样过着平淡而又无聊的生活。故事就这样发生了转变,三叶在梦里进入了泷的身体,过上了她一直想要的大城市的生活,而梦中的泷则变成了一个帅气的女生,面对着各种流言蜚语依然不为所动。
故事的设定奇妙不已,勾起了人们的期待感。他们就这样在梦里交换身体,并留下日记作为交流,直到彗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也让他们开始了寻找彼此的道路。
5.美国电影中的中国男性形象 篇五
1、粗暴野蛮的恶人形象
在美国电影中, 中国男性基本是蛮横无理、粗暴野蛮的象征:矮小、瘦弱、眯细眼、又宽又平的脸, 低头哈腰, 不是满脸献媚笑容, 就是凶神恶煞、毫无感情。《龙年》中, 心狠手辣的唐人街黑社会便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影片以代表正义和秩序美国大众的斯坦利·怀特和唐人街黑帮的新“教父”周泰之间的较量为线索, 展现怀特如何凭借其疾恶如仇的正义感和一往无前的执法决心, 一举铲除周泰所代表的东方邪恶势力, 维护了社会的秩序。显而易见, 片中的怀特是英雄与正义的化身, 而周泰则是邪恶与罪犯的象征, 影片将华人社会描绘的极度混乱、到处充斥着谋杀、吸毒、犯罪并与美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 其完全无视现实中唐人街的原貌, 无视唐人街中自力更生, 辛勤努力, 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华人形象, 其在上映伊始便掀起了华人的抗议浪潮。在《加勒比海盗3》中, 由周润发饰演的海盗张保仔的形象, 沿袭了傅满洲的外形设计, 黝黑的面孔, 长长的胡须, 戴着辩不清朝代的高帽。他的功夫高超却不走正路, 亦正亦邪而又多疑古怪, 可以说是傅满洲在美国人心中残留形象的外露。
2、生性懦弱的悲剧形象
与蛮横无理、粗暴野蛮相对的中国男人的另一个较常见的形象是懦弱的悲剧形象, 他们通常性格软弱, 逆来顺受, 从不向命运抗争。如《落花》中的程环, 唐人街的古董商, 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者, 他有着佛家悲天悯人的精神, 本想漂洋过海传播东方文化, 可到后来却生活窘迫, 过起了吸食鸦片的生活, 虽然心中暗恋少女露西, 却不敢表白, 他照顾露西, 却又不能保护她, 在得知露西被害以后, 他选择了以殉情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末代皇帝》中的溥仪, 作为中国最后的一个皇帝, 深处乱世, 他的内心深处也曾有过挣扎, 但多数时候, 还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封建王朝彻底灭亡后, 他的诚惶诚恐让人印象深刻, 最终被新时代所改造。除此之外, 更为多见的是, 连名字都没有的中国, 在影片中沦为过客, 被人呼来唤去, 一言不发, 《太阳帝国》中, 一场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战争, 中国人却成为了十足的看客, 可见中国人懦弱, 无能的形象, 在美国已经深入人心。
3、缺乏男性魅力的形象
近年来能够重塑中国形象并带给西方观众最大的审美期待的无疑是中国功夫电影, 可以说, 香港武侠电影的流行和全球化导致主流电影中出现了焕然一新的中国男性形象。可是,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这些独当一面的却又不乏英武的中国男性形象的描绘中却很少有女性对他们的追求, 无论是在李小龙的功夫片中, 还是在李连杰, 成龙等功夫大师的电影中都是如此, 中国功夫片的主题多以惩恶扬善为主, 却很少包含浪漫的爱情元素, 这种现象远非功夫片这一类型所有, 在其他文艺片中, 中国男人与西方女人间的感情纠葛亦十分鲜见, 要么则是以悲剧收场, (如《落花》, 《阎将军的苦茶》等) 与之相对的是, 西方男人同东方女人在影片中的爱情倒是十分常见, 好莱坞似乎特别乐于表现西方男性对于东方女性的征服, 如《苏茜·黄的世界》中, 罗伯特对于苏西的拯救, 《上海快车》中英国医生与“上海百合”的梦幻爱情, 《大班》中陈冲饰演的美美, 年轻时便被卖给了英国的商人大班。她不能识文断字, 在某种程度上是愚昧的, 因此她的整个世界是她所隶属的男人, 她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只能做大班的情妇。这种含有殖民主义隐喻的影片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好莱坞通过自己的想象构建出来的, 这类影片在潜移默化中, 消解了中国男性的阳刚魅力, 取而代之的则是, 拙于言谈、呆头呆脑, 豪无风趣的扭曲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 在美国的电影创作者不断的塑造着“定型化”的中国男性形象的同时, 一部分华裔男星也在积极的塑造着健康、正面的中国男性形象。他们或在好莱坞拍片, 或为好莱坞导演, 独善其身, 生生不息, 带给了世界一种截然不同的中国人形象。如香港影星周润发, 不是靠功夫打入好莱坞, 而是以精湛的演技, 迷人的亚裔男性风采征服了好莱坞, 获得了全世界观众的青睐, 他在其代表作品《安娜与国王》中, 塑造了一个沉稳而又内敛的泰国国王的形象, 并且首度与一位西方女教师安娜上演了一场超越世俗的爱情故事。又如香港导演吴宇森, 其年幼时便精读了许多神学、历史学、哲学、美术学的著作, 在到好莱坞发展以后, 以其精湛的技术, 敏锐的洞察力很快在好莱坞总多导演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吴宇森在好莱坞所拍的影片, 明显具有香港类型片的诸多元素, 自然带给了好莱坞观众更多的审美期待。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导演李安, 2001年他曾以《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项奖最佳外语片奖, 这是华人导演首次获得此殊荣, 李安的作品以其唯美的画面、流畅的叙事、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征服了好莱坞观众, 并且他还塑造了李慕白这一深邃、坚忍的具有中国传统男性特征的人物形象, 带给了世界一个崭新的中国男性形象。
摘要:由于西方文化中“黄祸”思想的影响, 加之中美文化交流的匮乏,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男性形象一直停留在美国人的模式化印象与凭空想象中。粗暴野蛮的恶人形象、生性懦弱的悲剧形象、缺乏男性魅力的形象是美国电影创作者给中国男性打上的最常见的三个标签。与此同时, 中国的电影从业者也在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的塑造着积极正面的中国男性形象。
6.日本电影《你的名字。》观后感 篇六
整个动画的故事设计的很简单,2个高中生,一个在大城市生活,一个在小乡下生活。看似彼此无关的两个人却能够被编剧利用所谓的三年时差同一梦境,互换身体来实现他们之间的交集。谈到互换身体,我记得年初时看过一部韩国电影《内在美》,当然故事的设定有雷同,但是故事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看现在很多公映的电影,他们看似宣传火爆,明星阵容强大,可往往票房好口碑差,或者是双差的结局。为什么呢?是故事不好?编剧脑子太蠢?其实还真的是编剧脑子太蠢的缘故,因为编剧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写一个故事的,而《你的名字》编剧不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写的,是契合当下年轻学生这样一群特殊观影群体,了解他们的观影需求,他们对情感的需求。从而在这样一部动画中让观影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片自然能够成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了。
《你的名字》利用了两大杀手锏来吸引年轻观众对影片观影的需求,交换身体、时空穿越,一次性将两个科幻的东西联合在了一起,虽然题材不是特别新鲜,甚至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都已经有关类似的桥段,导演和编剧试图通过这样一部看似很幼稚的故事,让观众们找到自己在生活中常常忽略的一些动人的真实情感。
往往一部动画在故事上衔接的好,是不够的,所以影片的画面效果也是让其成为12月份目前为止动画票房冠军的因素。无论是繁华的东京还是幽静的乡村,在导演的设定下画面看的是美轮美奂。甚至当影片中看到彗星分裂的那一刻,我们都觉得彗星真的好美,只可惜美的东西来的太慢,去的却是那么的快。导演通过抓住年轻人的心,以爱情为主题做出了一部包装精美,故事略带笑点,成功的在视觉、颜值上迎合了年轻观众的要求。
7.美国科幻电影成功的原因分析 篇七
关键词:美国,科幻电影,原因分析,借鉴
一提到美国的科幻电影,几乎所有人都会对其称赞不已。的确,美国艺术家们凭借自己的强大资金保障和高端的科技水平,制作了许多高质量的科幻作品,其中包括《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终结者》(The Terminator)系列等硬科幻电影。拿2010年上映的一部影片《阿凡达》(Avatar)来说,在全球赚得了27亿美元的票房。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2014年上映的《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更是凭借其精美的画面和前沿的天体物理理论赢得了全球影迷的青睐。此外2015年上映的反应伦理道德的科幻电影如《机械姬》(Ex Machina)同样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深思。总体来说,美国的科幻电影从故事情节、画面渲染以及科学理论方面都体现的世界级水平。
一、美国的科幻电影成功的现实因素
美国科幻电影体现了世界级水平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首先便是科学理论的支撑。根据科幻文艺家Hubert·W·Frank的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故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科幻电影是虚构的,但是它在原则上还是要符合一定的科学规律。也就是说,“科”要在此类电影中做理论支撑,而“幻”只是艺术表达手段,“科幻”就是将科学理论做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升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先进的科学理念。比如在《终结者2》(Terminator 2:Judgment Day)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液体金属机器人”的反派角色。它可以更具环境的需要变化成各种形态且有自动愈合的功能,正是这些奇特的功能使得少年时代约翰·康纳(John Connor)的逃亡显得异常艰辛。可能人们觉着液态金属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但事实上,虽然还是初级阶段,但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液态金属,而且可以改变其形状。在2015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官方网站上登出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液态金属可在吞食少量物质后以可变形机器形态长时间高速运动,实现了无需外部电力的自主运动,从而为研制实用化智能马达、血管机器人、流体泵送系统、柔性执行器乃至更为复杂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2004年上映的《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这一经典之作里面就又运用到了一个科学概念——温盐环流。又如在《星际穿越》中运用的“引力弹弓效应”使飞船仅用14个月就从火星飞往土星,而正常飞行却需要数年;不仅如此,该片还大量使用了“虫洞”理论及相对论,使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有了权威的科学支撑。所以说成功的科幻电影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这样制作出来的电影才会让人们感觉真实而非胡编乱造。而这也是为何“科”是“幻”的基础。
2.雄厚的资金保障。其次便是资金投入方面。毋容置疑,美国科幻电影的摄制拥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其每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投资过亿。还是以先前提到的《阿凡达》为例,“《阿凡达》的制作费用超过了2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宣传费用等。”可以说,巨大的资金投入让电影在特效制作及后期渲染上得到了提升,从而进一步从艺术表现上升华了主题。
二、美国的科幻电影成功的文化因素
如果说先进的科学理念巨额的投资是美国科幻电影成功的外部因素的话,文化因素则应该属于内部因素。且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处于主导地位。同时,文化会对民族心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向该民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对事物的选择施加持续性的影响。
1.美国的时间取向。美国学者弗洛伦萨·克拉克洪在1961年出版的《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认为有五种价值取向,其分别是人的天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及社会关系取向。而在时间取向中,又分为过去取向、现在取向以及未来取向,并认为美国的时间取向属于“未来型”。虽然在美国文化里也有“现在”和“过去”的影子,但是对“未来”的向往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现在”和“过去”的把握,因为美国人认为“来自过去的时间流(the temporal flow)在现时中略微缓行,但却飞快向未来奔驰”所以总体来说,美国社会倾向于“未来型”的时间取向。
2.从时间取向分析美国的科幻电影的成功。既然美国的时间取向属于“未来型”,那么在这种文化的大背景下,美国科幻电影大多数都和这种文化导向是吻合的。因为科幻电影是基于现实的科学对于未来发展的展望,美国人可以通过科幻电影合理想象目前某种科技可能会给将来的美国带来怎么样的影响,然后就可以对该种科技进行理性的评判。
在上世纪80、90年代拍摄《终结者》系列时,正逢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正是意识到了有可能在将来人类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而最终被电脑“天网”所统治,届时启示录将由人类自己书写。而电影中的大部分预测在当今的生活中正在发生。试想,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电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以至于没有电脑和网络人们就无法正常生活。另外,自上世纪越来越多的不明飞行物被“发现”以来,人类对于地球外生命越来越好奇。为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曾多次发射飞船试图寻找外星人的踪迹。但是,假如地球外生命的文明程度远高于地球文明时会出现什么状况?如果他们是邪恶的,是好战的种族,地球人又改何去何从呢?会不会再次出现象当年西方人入侵美洲、非洲时掠夺、残杀当地民众的惨剧呢?假如我们找到的地外生命是低等生命或发展程度低,我们会不会去掠夺他们呢?那么人类到底该不该主动寻找外星人呢?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控制,美国人才会热衷于科幻电影,所以类似于《外星人ET》(E.T.the Extra-Terrestrial)、《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等影片才广受欢迎。同时,也正是在“未来型”为时间取向的影响下,对未来世界的渴望激发了众多剧作家和导演的潜能,他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艺术和科技手段为我们描绘了诸多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从一定程度上更加广阔地打开了人们的想象力。
所以说,成功的科幻电影一定要通过对未来给现实或未来以启迪,给民众一个保护生态,保护地球重要性的启示。而这正是科幻电影的精髓所在。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民众酷爱科幻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观看电影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但是,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电影对于生活本身的描写,逐渐开始转向对想象力的刻画。其中的代表便是科幻电影。而在科幻电影的世界中,美国正是通过其强大的资金和科技优势保证了其科幻电影在娱乐性、艺术学及科学性的平衡结合,给观众以视觉和科技的盛宴。美国科幻电影的成功因素也是值得借鉴的。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成熟。所以只要能在“科”与“幻”之间做到平衡势必会拍摄出,甚至是超越美国科幻电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理化所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出世界首个自主运动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引起国际重要反响》[OL],http://www.ipc.ac.cn/xwzx/kydt/201503/t20150324_4326108.html,2015-03-23.
[3]李浩鸣,吴敏.美国科幻电影的科技传播特点[J].科技传播,2013(11).
[4]王一鸣,黄雯,曾国屏.中美科幻电影数量比较及对我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普研究,2011(30).
[5][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内贝特,卫景宜译.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8.爱情动漫电影《你的名字》观后感 篇八
首先来看一下导演。
新海诚,个人风格强烈,影坛称号“壁纸大师”,作品画面极其唯美,随便一帧都可以直接截图当桌面。每逢出新片,粉丝们的状态更新都是“谢谢大师又来送壁纸”,“又可以换桌面了”。
新海诚的另一个特点是故事非常、非常简单。
比如,一对中学男女同学,早恋,分离,全剧终。
比如,男主女主在凉亭里,躲雨,送鞋,全剧终。
相比之下,新作《你的名字》剧情复杂许多,广大影迷纷纷热泪盈眶:新海诚争气啊,终于补上了剧情简单这最后一块短板啊。
《你的名字》讲述一名高中生女主住在乡下,憧憬着东京大都市生活,男主则是生活在东京的同龄高中生,某天醒来,他们互换身体了。
哇塞,互换身体!是不是有点儿好看?
而且这个技能的触发还不由他们控制,他们只好尽忠职守地替对方做好角色扮演——喂!你别搞砸我的生活啊!
这种欢喜冤家又冥冥之中的套路只能注定爱上对方。
但当男主决心跑去见女主的时候,发现——哔哔,前方高能预警,如果剧透一脸我表示不负任何责任╮(╯_╰)╭——女主的乡下在三年前已经被一颗彗星的碎片砸成了废墟,女主三年前就挂了!
挂了?!男主和观众都一脸懵逼。
所以,这段时间身体互换的是三年前的女主,真是造化弄人的时间差啊!
不过,男主凭着强大的爱的能量,找到了女主的口嚼酒,喝一口,就和三年前的女主通灵了,告诉女主小彗星马上要砸地球,赶紧带乡民们离开。
女主迅速行动,到最紧急的时候女主摔了一跤,短暂昏迷,醒来时她觉得不行了想放弃啊,但想起男主对她的爱,又爬了起来继续行动,最终救了乡民和自己。
一个因为“爱”的力量救了一方水土人民的感人故事。
如果女主没有想起男主对她的爱,没有爬起来继续跑,后果真是不可想象啊(认真脸)。
大家可能都发现了,这里面有一个因素特别突出——爱。
爱让男主找到办法和三年前的女主通灵。
爱让女主在最紧急的时候有了继续向前的力量。
最后改写了小彗星砸地球的历史,拯救了500个乡民性命的也是爱。
诶,这个展开好像似曾相识啊?
小时候看的《美少女战士》,月野兔每次救地球也是靠着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一个记忆深刻的画面:飘浮在太空中的地球上各个角落出现亮光,象征着全世界人民的爱的力量,都汇聚到月野兔那儿,本来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月野兔突然开挂实现逆袭,打败超级大魔王。
这个亮光汇聚到主角那儿的画面堪称经典,许多动画片都出现过,比如《中华小当家》、《奥特曼大战哥斯拉》、《百变小樱魔术卡》……
电视机前的我们目瞪口呆,世界观的大门打开,被爱的伟大力量所折服,心中暖暖的,充满了爱——只要有爱,我也能打败超级大魔王拯救世界成为一个超棒的人。
无论主角原来有多弱鸡,只要心中有爱,全世界人民都会无条件帮助你。
无论困难有多大,眼看都要被团灭了,但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战胜强敌,解决一切困难。
这是小时候动画片告诉我们的世界观,爱能作为所有问题的答案。
但现实是,别说全世界人民,就是楼下门卫大爷也不会无条件给错过门禁时间的你开门,哪怕你也很有爱,每天都喂流浪猫狗,希望工程捐款一次不落,心中充满爱的你连大爷也感动不了。
因为,现实世界讲规则,讲契约,讲能力,甚至讲运气,也不能只讲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想打败超级大魔王,就老老实实地练级。
想别人帮助你,首先要成为值得帮的人。
现实世界残酷有趣且复杂,爱不能作为所有问题的答案。
如果小时候的动画片,每逢主角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编剧就让爱出场,这无可厚非,毕竟,“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模块思想之一,大家都能秒懂,这样小朋友比较容易理解剧情,也比较容易理解解决困难的手段。
你和小朋友说,这是运用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可变唯一不变量是引力将黑洞引力的参数代入方程就能得出关于黑洞运动的解,小朋友也听不懂是不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培养小朋友真善美的正直心灵也是个好事。
但是,当一个作品的观众定位是成年人,看了半天,你最后告诉我解决困境的方法还是和小时候的动画片里的套路一样——因为爱。
那么,我觉得我的白眼也是可以理解的╮(╯_╰)╭。
用一个现代爱情故事桥接时空穿越,这只能说是俗套。俗套安全,也符合流行,但无法给人更多的余味,也无法给人新的感悟。
宫崎骏的作品多是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新世界,人物的动机多样,解决困境的方式也多样。就拿大众最熟悉的《千与千寻》来说, 有人喜欢千寻和小白龙的纯爱,但那绝对不是全部,因为也有人深深地理解那个无脸怪,有人跟着千寻在奔向自由,有人觉得千寻通过努力、通过理解这个这个世界,让自己成为自己困境的解答……
一个影坛大师宣布隐退,我们也希望有新大师能接棒创作出让人灵魂灌顶的作品。
可惜大师难得。
每当故事编得圆不回来,困境大得无法解决,就让爱出场,这招通俗易懂,万试万灵。
9.美国各个电影公司的电影名字 篇九
动画作家新海诚导演动画电影《你的名字》日前公开最新海报,另外影片还首次公开了神木隆之介与上白石萌音配音的主人公泷以及女主角三叶的形象。
新海诚导演因《云之彼端,约定的场所》而走红,凭借《秒速五厘米》奠定了在观众心中有着独特风格的形象,此次的《你的名字》是继《言叶之庭》后3年再度创作的新片。影片讲述在深山田舍生活的女高中生宫水三叶某天梦见了在东京生活的男子,而在东京生活的男高中生立花泷也梦见了自己未曾去过的深山中的女子。两位从未见面的二人相遇,一段少女、少年奇妙物语随之展开。
影片的人设是由《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的田中将贺担当,作画导演由曾创作过《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的安藤雅司执笔,可以影片集结了日本最高峰的三位动画人士。在新曝光的海报上,分别站在左右两侧的二人似乎发现了对方的存在,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距离感。
配音泷的神木隆之介是新海诚导演作品的粉丝,“看到泷在片中剧照后,我很期待能够纯粹地完成这部作品。泷是在都市生活中的普通高中生,但如何表现这种‘普通’却不是易事。一句句说来说去的台词如果不细细考量来表现就很难成为这个角色。”而配音三叶的上白石萌音也表示:“我是第一次看到泷和三叶的面孔,两人的表情都尤为丰富,让我想早点来演绎她。在《你的名字》中存在的角色绝对受人喜爱,今后我也会更加爱着,能够为这部作品贡献绵薄之力也深感荣幸。”
《你的名字》讲述的是现代戏,所以在配音演员上需要有年轻人身边的影子,新海诚导演对两位配音大加赞赏道:“我是想要那种在普通中透露优秀的气质,用青春清新的嗓音展现,我认为两人都做到自然的流露。”
动漫电影《你的名字》观后感800字2
我爱的方式,也散发着你的味道;我走的姿势也传出了你的笑声。终有一天,你的一切都会消失,所以将你的一切深深印入脑海,不是我的权利,是我的义务。”
影片的前一部分是比较欢乐的。可爱的少年和帅气的男孩在梦中交换身体。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从一开始糗事连篇到后来在彼此生活中混的“如鱼得水”。
时间的交错让他们奇迹般地在梦中相遇,却从未想过,这其中隔着三年时间。当男孩下定决心寻找女孩,却发现这一切似乎不可能存在。
黄昏之时,他们奇迹般再次相遇,这次不是梦。虽然最后没能留下名字,可我觉得手心那句“我喜欢你”更有分量吧。改写过去,改变未来,他们做到了,却失去了与对方的联系。
从高中、大学,到开始找工作,他们属于彼此的记忆慢慢消退,越来越模糊,可心头那萦绕的情感却从未散去,驱使着他们仍然在人群中寻找对方的身影,因为他们相信,即使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也一定能一眼认出。
“我一直在寻找,在寻找,某个人。”二人都抱着最初的执念。
正如歌中唱道:“我们是时间旅行者,哭着攀登时间的阶梯。我不想再在时间的捉迷藏里跟你走散。”两辆电车交错而过,玻璃上映出对方的脸。想起张爱玲写的那句“原来你也在这里吗?”这句话中虽然带着可念不可说的美好情愫,却有着淡淡遗憾和伤感。
最后的最后,他和她在茫茫人海中再次相遇。这一次,不再像《秒速五厘米》中那样永远错过,而是在即将擦肩而过的紧要关头,一方停下脚步,鼓足勇气说:“请问,我在哪里见过你吗?”然后另一方转过头,笑中带泪的说:“我也是。”
动漫电影《你的名字》观后感800字3
一个要费尽千辛万苦哪怕时空旅行也要找到的对方,而那个人,可能就是我们渴望的另一个自己。与你的相遇,如同遇到自己,像是一个梦,醒来时无论多么努力却也无法记住你的名字,但是“我爱你”却被写在了手掌心。
从小跟奶奶一起生活在系守、守护神社的高中女生三叶,向往的是成为豪迈而潇洒的东京男孩泷。虽然像其他男生一样不修边幅,打篮球,在西式餐厅打工,泷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却是柔软的,他爱画画,想成为能够改变东京城市景观的建筑师。三叶和泷并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唯一让他们相连的不过是两人成长中如此相似的对理想的期望。
于是,发自内心的渴望与彗星的来临,促成了两人在梦中的相遇,从此,你和我,因为同时梦到彼此而开始了交换身体的旅行。
有梦想的人,无论梦想怎样,大多在性格深处是浪漫的。而浪漫本身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赌博。当你和我在梦醒许久之后,站的莫可名状般繁华的东京街头,如何才能一抬眼就认出彼此是连名字都不记得的那个他/她?
这个世界无论旋转了多少个维度,折叠了多少个交接点出来也无非就是让我们这些爱无能的人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而已。而选择性越是充沛,选择之后的满足感常常越是匮乏,而这种愈发明显的疏离感与爱无能或许才是那些自古以来喜欢一个人在深夜独自观察天象的人内心最恐惧的情感黑洞,也是所有的科幻、时空旅行、二次元世界探讨的核心问题。
把结局打开的时候,原来最浪漫的瞬间,是你奋不顾身跑来告诉我要勇敢救自己,和你还不认识我时就问我“你的名字”,我们相遇在不同的可能性中,因为彼此的帮助而走过了与青春告别的时光,却无法看到彼此。
请记住,无论在未来相遇与否,与青春离别的那一刻是你陪我度过,我爱的你也是我自己。别因为我还不认识你就忘了我们相遇的梦。
谢谢,新海诚,给了孤独患者们一个如此浪漫的爱无力治愈病例。时空旅行可能是爱情中最艰难的距离了,核心却还是那个古老的话题:我爱你,你在哪里,要怎样才能找到你。
“我们一起去离再见最远的地方吧”!
动漫电影《你的名字》观后感800字4
《你的名字》,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诚哥还是那个诚哥。与现实界限模糊的都市街景,光影重叠变幻和绚丽的云舒云卷等标志性元素在本片依然得到最多的展现,无限贴合着人物内心的舒缓旷远。与之前从现实出发表现爱情冲突不同的是,此次故事的支架建立在时间上,通过对多重时空的交错性刻画,并辅之以日本传统文化的叙述性描写,讲述了一个庞大而又细腻的跨时空爱情故事。
影片的前半部分用及其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互换身体的荒诞感。对东京无限憧憬却无奈被困于乡下的少女三叶,在东京生活却兢兢战战的叛逆少年立花泷,他们在流星降临前莫名的互换了身体,经历着一日自己一日他人的奇妙生活,与彼此约定的诺言未得到对方遵守,由此引发着灵魂与肉体的不协调而带来的尴尬与冲突。
三叶的灵魂寄生于泷的身体,少女天生的.手脚灵巧让奥斯前辈对泷刮目相看,也逐渐拉近着二人的关系,并促成泷与奥斯前辈的第一次约会。而泷在深山里私自滥用着作为寄主的三叶身体为其打抱不平,看似冲动易怒的少年之心却在祭祀神明时发生了感动。
前半部分的叙述视角主要围绕三叶展开,在日复一日单调却刺激的互换人生里,用少女此时天生细腻敏感的神经暗示着两人感情的缓慢升温。前往东京前,三叶对着镜子不明所以的泪流满面说穿了一切。当她携带着三叶的肉身初涉东京,实现二人第一次相见时,面对泷的陌路,她沮丧万分,同时,二人由红丝带牵引的结界也正式形成。
此时诚哥的一盘大棋初现端倪。观众此时明白,二人原本处于不同的时间维度中,而这样的时间却又不是纯粹的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泷的时间是正常向前并线性延伸的,而三叶的时间却是散乱无章的,是基于“现在”的基础之上才成立的。所以,我们才能在后面看到泷以现实者的身份进入时间隧道并篡改历史。
电影始终贯穿了“结”的主题,泷的手链、三叶的发带都是结绳编织而来。正如片中所说,“结”是神的作品,形式上一头牵一头也象征了结绳所连接着的俩人的羁绊。
动漫电影《你的名字》观后感800字5
前两天一直在朋友圈刷到日本动漫电影你的名字观后感,然后也迫不及待到影院一睹为快。买完票进场,说实话刚开始并没有什么期待,反而是对花费将近两个小时来看一场动漫感到心疼,当然还有不便宜的电影票。
电影刚开始是讲在一个日本的乡下,有一个可爱的姑娘,但是和朋友们都很不喜欢小镇的枯燥生活,梦想要去首都东京生活。然后就是作者新海诚奇思妙想的时候来了,这奇思妙想只是刚刚开头。少女与东京的一位年纪相仿的少年,在不确定时间内互相交换思想,由对方主宰着自己的身体生活。这一段其实蛮有看点的,帮助对方做一直不敢做的事,同时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笑点,也有泪点。在彼此日益熟悉后,想要互相联系,却发现联系不上了,因为之前相约看千年一见的彗星,而后就开始了让人混乱的时间轴了。
男女主想邀晚上一起看彗星,之后就在也没有互相换过身体,于是少年便萌发去找姑娘的念头。在寻找的路上,偶然得知女主生活的小镇在三年前的彗星坠落中毁于一旦,全镇居民几乎全部丧生,其中包括女主三叶。然而三年前的事故,就在不久前还有互相换过身体的事情发生。就在记忆不断消失的时候,男主陇找到之前存放象征女主另一半的米酒,喝完之后再次相见,三年前的事故,再往前推三年,三叶曾经来找过陇,这就是六年,然而六年前却没有彗星出现。最后的一个片段好像解释女主三叶的家族是一个世代祭祀的家族,每一代传人都会发生互换身体的情况出现,一直在找人能够帮忙小镇居民避免那次灾难的发生,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轴上,提前得知灾难的发生,然后穿越回灾难发生时间之前的小镇。经过陇与三叶的努力,小镇的镇长,也就是三叶的父亲最后在三叶与妹妹还有外婆的劝说下,发动小镇灾难演练,成功的在彗星砸到小镇的时候救出了村民。也就是成功的更改了历史,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然而三叶与陇之间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最后完全忘记。但在电影的最后,三叶与陇再度重逢,虽然彼此不认识,但是一直都有熟悉感,结局很感人,男女主在泪流满面中相遇。你等的人,时间会带给你。
很烧脑的一部电影,在观看的时候完全解不开时间的顺序,就好像陇手上一直带着的绳结,彼此缠绕,分开,再次缠绕,这也应证三叶与陇之间的联系,相聚,分开,再度重逢。总的来说很棒的一部电影,尤其是剧情,并非说是看不懂的才叫好,而是当时看不懂,却能让人看完离开影院依然在慢慢回味的剧情,很棒。 《你的名字》观后感篇二
《你的名字》日文原名是“君の名は”,虽然是字面意思的直译,但更准确的意思,应该是“你叫什么名字?”,是的,就是这么一句简单到不行的疑问句,却成为了整部电影的主轴。
导演新海诚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创作这部电影时的一个情感动力是日本发生的3.11大地震,那场天灾让他感受到人生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
面对这份未知,新海诚给出的办法是:说出来!对,喜欢上一个人时,就大胆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喜欢你!我想,这并不同于西方教育语境之下的强调个人主义的主动表达,而是更具有东方人思维特征的一种不舍:我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此我珍惜眼前的一切!
这种不舍,当然不止爱情,它对亲情、友情都是适用的,正因为我们珍视这些感情,所以我们不能混混沌沌地让它们平白无故地消逝不见。很多人说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会想结婚,但今天也看到有人在看了电影之后想分手,但换个角度看,这些情绪或许都是发自内心的,即便就一刹那而已。
周末了,不论你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甚至一群人去看这部电影,我都建议你跟着这部电影一起“呼吸”,一同追寻内心的那份不舍。
10.美国各个电影公司的电影名字 篇十
一、成长:人性叙事的本质与母题
每一个成功诞生并存活下来的个体, 有两件事是无法避免的, 一是死亡, 一是成长。死亡是一个状态, 而成长是一个过程。根据较为前沿的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在追求肉体成长的过程中 (动物的共性) , 人类祖先得以生存并为了更好地生存产生了许多“适应器”。据该理论, 除了生理机能上的演进, 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是“适应器”, 它们在人类肉体成长演化过程中被塑造和完善。复杂的思维、精微的情感出现的那一刻, 人类对于自身内在的、精神的、心理的成长的关注就开始了。
成长的过程多元而复杂, 作为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动画电影选择了最经济、最直接的叙事语言———冲突———来对成长母题进行修辞和演绎。发展心理学认为, 儿童的游戏按社会化程度可以分为“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六类, 而观看动画电影可以归入“旁观者行为”, 即“儿童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观看别人的游戏……将自己的情感或精力投入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 但总是不加入别人的游戏之中”。儿童在观看动画电影中的暴力情节时, 更多地获得的是一种游戏释放的快感, 而并非全程接受“负面”信息的“教育”。
正是因此, “暴力”情节、元素在动画电影中屡见不鲜, 但是何谓“暴力”?“暴力”其实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自己、与环境、与他人不和谐时的一系列的外在与内在冲突。冲突的高级形式是暴力, 暴力的高级形式是战争和武力。动画作品没有冲突, 情节无法展开。动画作品表现冲突, 一般以恶作剧、搞怪、戏谑和不以伤害为目的的打斗为主。
就动画电影文本而言, 有较多观影经验的读者不难发现, 世界动画史上众多公认经典的片子都难以完全摆脱冲突或“暴力”元素的组织, 如《白雪公主》《猫和老鼠》《小飞侠》《风之谷》《幽灵公主》《狮子王》《木兰》《怪物史莱克》《功夫熊猫》等等, 没有了“暴力”情节, 这些影片将逊色不少甚至难以支撑故事的骨架, 冲突或“暴力”情节成为连接剧情的血肉。而夸张化的冲突叙事或暴力叙事往往是令成人观众与儿童观众同时感到愉悦的卖点和兴奋点。
“自我需要感受和享乐, 需要感情和支持, 需要思考和追求真理, 需要依赖和超脱, 也需要权力和统治, 这些需要的强度则各不相同, 并且全都是合法的。”儿童对于影视作品中的冲突情节的需求和喜爱同成人一样, 都是正常的:“在追逐的过程中, 由于主人公的行为, 周围的物体被尽情破坏。儿童虽然一直在观看的是无强烈主题、无主观故事的动作行为组合, 但在此过程中却得到了释放的快感。”
动画的首要功能是娱乐, 其次才是教育。动画电影中的冲突叙事仅仅是一种娱乐化的宣泄方式, 满足人们释放郁结情绪的需求。无巧不成书, 无冲突无故事, 孩子通过观看动画学会如何面对冲突、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评价问题, 在冲突中成长, 在观看中学习。而成人“只有从‘身体’的角度进入到‘儿童审美、儿童游戏、儿童心理’……才能掌握对更多动画作品进行正确分析的方法。这是理解动画的前提, 更是创作动画的基础。”
如果把正常的剧情冲突视为表现“暴力”, 在冲突中体现宽容和理解的美好、在冲突中表现同甘共苦的纯真和友谊、在冲突中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冲突中分清责任和承担责任, 这些极其重要的成长内涵和教育课题则会被剥离和抽空。“负面元素”是为整个故事框架服务、为个体正常成长提供情景教育。
二、美国动画的成长模式
早期美国动画电影 (迪士尼) 受指导理念和技术的限制, 题材多为童话改编和较为单纯的打闹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美国动画电影一度对人们的吸引力降低。迪士尼错误地以为是受众的需求发生改变, 一改合家欢的定位, 推出了辅导级的《黑神锅传奇》, 造成了票房惨败。所幸迪士尼迅速回归老路, 并在经典改编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增强人文关怀, 在近30年推出了一系列娱乐性强且富有人文内涵的影片。后起之秀皮克斯和梦工厂则善于以后现代式的反讽、戏谑来抓住观众的眼球 (《怪物公司》、《怪物史莱克》等) , 狂欢之余也包含思考。但这三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它们的人文思考牢牢把握着一个核心:成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成长也是美国梦的核心主题和关键叙事, 好莱坞动画电影越发关注成长话题的探讨。成长这一人类普遍的关注点能够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隔阂, 得到全世界的接受和认可。
成长的故事、内容、方式千奇百怪, 好莱坞并未无的放矢, 而是选取了:爱与家庭、友谊、合作与担当责任, 这三重基本主题加以修饰、组合、演绎和包装。
1. 爱与家庭
爱是凡有人类之处皆关心的主题和话题, 但同时每一个人对爱的理解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这里面有人类共同向往和共同珍视的地方, 也有因文化、宗教、习俗和偏见出现的差异。很大程度上, 人类的情感表现都是由爱及其变体所驱使。在许多经典文本中, 爱是人类高贵之所在。孔子的弟子樊迟曾向他问仁, 其回答仅二字:爱人。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的孔门儒家那里, 以人“爱”人是一项基本的追求和教诲。而在西方基督教经典新约《圣经》中, “爱人如己”的教导6次出自耶稣之口。“……即使是在标举‘反对一切、反叛一切’的后现代主义, 也仍然活在一个更深结构的大传统之中。因为‘对人的关爱’始终是其不变的源初动力。”爱的范围有不同, 对象也有不同, 有亲情、情爱、友爱、大爱等等。一般而言, 人们的爱由近及远是递减的, 其中最为深厚的自然是亲人之爱和情人之爱。
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成长环境, “这里是孩子形成对自己最初的重要评价的地方”, 即使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无法否认其在人格、人性潜能塑造上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与那些明确证实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之中是实现这些人性潜能的绝对必要条件的资料, 并不是矛盾的……”。当儿童建构起关于自己的评价时, 他关于这个世界的价值体系也随之形成。而家庭亲人之爱中最重要的成分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现实中, 父母缺失的关爱、过度的溺爱比比皆是, 如何实现父母子女间相互理解、扶持的合理地爱, 成为美国动画电影聚焦的一个命题, 也就是关注亲人、伴侣间的情感成长。
以迪士尼第一次选取中国题材并引起中国市场强烈反应的《木兰》为例, 本来木兰的故事是作为忠君爱国的传统典范而为后世传颂, 有心人细读相关文献就会发现, 故事原本以悲剧贯穿始终:家庭方面“木兰之父耄赢, 弟妹皆稚呆”, 家庭的不幸和重担让她承担起责任;随后木兰替父从军一纪, 解甲归田后又被魏主召还, 欲收入后宫, 木兰宁死不从, 自杀身亡。这则故事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隐去了木兰悲剧的结尾, 只保留具有传奇色彩的替父从军部分。但无论多么浓墨重彩的渲染, 木兰的故事都说得上是个人之不幸、家庭之不幸、国家之不幸, 充满难言的悲辛和痛苦。
但这样一个悲剧故事到了迪士尼的工作室里, 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美国式变化。故事的基调一如既往地被迪士尼式的乐观开朗所取代, 其次, 原本故事的主线战争剧情被大幅度缩减和省略, 国家、族群的危亡等宏大叙事让位于隐藏真实性别、周旋于男性中不被发现的日常生活。同时制作方大胆地为木兰加入了好莱坞式的爱情故事, 形成剧中的感情纠葛。最重要的是, 片中人物精神和故事内核被巧妙地替换为美国式的个人奋斗、自我价值实现和心理情感成长。其中, 花家父女间的亲情成长占有重要地位。历经战火的木兰心理成熟, 理解了父母长辈对她的关爱, 只愿回到家乡, 回到父母的身旁。而面对荣归故里的木兰手中奉上御赐的玉佩和宝剑, 父亲却将它们掷于地面, 与女儿紧紧相拥, 并声称木兰是他的骄傲。“花弧作为重点刻画的人物, 已不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臣民, 语言行动上处处都有美国父亲影子。”
虽然《木兰》从军故事整体框架没有太大变化, 但花家父女两人间的父女情却是现代式的成长轨迹, 是一个由不合理、不对等、缺乏理解的状态向恰当、对等、相互理解的状态转化、成熟的过程。忠君的主题明显被抛弃, 爱国救亡的主题成了故事的历史背景, 而家庭责任和亲情、爱情成了木兰成长的动力, 迪士尼就这样将木兰题材进行了当代转换和美国诠释。
美好亲情 (或爱情) 的叙写是美国动画电影钟爱的, 基本上所有的美国动画电影都会涉及这样的主题, 或作为叙事主线, 如《美女与野兽》《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瓦力》等, 或作为叙事副线如《狮子王》《怪物史莱克》《功夫熊猫》《UP》等。爱与家庭是成长叙事永不过时的话题和戏核。
2. 友谊:笑料与力量的不竭源泉
中国有句俗话叫“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人不能一直呆在家庭的圈子里生活 (生活被限制在家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常常出现心理病变) , 而终要走出家门, 面向社会。而当孩子们步出家门进入一个个社会圈子时, 他们会发现自己可以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建立起无比亲密的关系, 而这种感情有时能够纯洁、深厚甚于亲情, 我们称之为友谊。友谊是同亲情、爱情一样的属于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体验。极少有人没有体味过单纯、美好的友情。人要在社会上立足, 除了家人的支持, 永远少不了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友谊是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 好莱坞动画电影也从不缺乏友情的浓墨重彩的表现。结交伙伴、获得友谊、共历艰险一直是这些作品的重要组成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 “朋友”、“伙伴”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往往承担着制造各种笑料的任务。主角最要好的朋友总是一些个性鲜明、造型独特、妙语连篇甚至有点“饶舌”的人物 (或动物、事物) 。他们是美国式幽默活生生的代言人, 而“美国式的幽默是一种直接的、尽情的、狂欢式的幽默, 就算是具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冷幽默也总会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角色就像为此定制一般, 是全片欢笑的源头, 例如《怪物史莱克》里跟着史莱克的驴子。
这只会说话的驴子的登场就是一次讽刺冷幽默的展开:弗瓜王通缉所有童话中的人物和事物, 仅这一场景就出现了女巫、七个小矮人、匹诺曹、小妖精等欧洲传统童话故事形象。而会说话的驴子加强了这段情节的荒诞感, 点燃具有后现代意味的“笑果”。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 驴子不停的“聒噪”, 不断地激起史莱克不耐烦的反应,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为观众提供欢笑。而这只胆小又好事、话痨又敏感的驴子也一举成为人气不亚于史莱克的国际动画巨星。
《花木兰》中的木须龙、《怪物公司》中的独眼怪、《阿拉丁》中的神灯、《马达加斯加》中的斑马、《驯龙高手》中的少年们, 等等都是这种形象的显现。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形象, 甚至于缺点明显, 但却赢得了全世界观众的追捧, 观众在欢笑中原谅了人性中的不美好、不圆满甚至阴暗面。诚如好莱坞著名剧作家、编剧教练罗伯特·麦基所说:“所有人物都要迎战对抗力量来追求欲望。但是, 正剧人物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可以在风险面前退缩, 并意识到:‘这可能会要我的命。’而喜剧人物却不能。喜剧人物的显著特征就是盲目执迷。”也许他们的行为方式满足了拘谨的现代人想要冲破种种规则和层层重压的渴望, 他们的“盲目执迷”正是其迷人之处。
只会制造“笑果”的朋友仅是损友, 好莱坞动画业几乎从不制造真正的损友。在丁满和彭彭们嬉皮笑脸和神经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迷人的人性光辉和友情的日益滋长。他们总是油嘴滑舌、好吃懒做, 但内心却十分单纯、善良。他们虽然生性怕麻烦, 但每当主角面临真正危险时又能站出来, 鼓励主角重新振作。虽然缺点明显、毛病颇多, 但他们也总能坦然承认和面对别人的指责和戏谑 (当然之后依旧我行我素) 。在与主角的交往、促进主角成长的过程中, 朋友们也在不断地自我进步、自我完善。无法否认的是, 这群有点怪的朋友是很好的朋友, 是好莱坞动画电影主角力量的不竭动力。而他们与主角间的友谊也是全世界观众笑中带泪的不老源泉。
3. 合作与承担责任
一个人完成阶段性成长的目的在于走向社会, 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 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并继续为此保持成长。观众常常可以发现, 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主角始终在成长, 但其成长并不会止步于知识的获取、金钱的获得、力量的提升和情感的满足, 其最终目的是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和某个方面的成长, 从而承担起以前并不重视或者逃避的“社会责任”, 实现与家人、爱人、朋友、伙伴、团队甚至对手的良好合作, 携手面对和跨越更大的艰难和挑战。所以, 好莱坞动画电影总是充斥着小人物干大事、成大事的“美国梦”桥段, 因为这就是他们找到的“生活的意义”, 完成对成长的自我定义。
譬如《狮子王》中, 丁满和彭彭让辛巴卸下害死父亲的心理负担, 使他能够无忧无虑地长大, 但娜拉的到来和刺激却让辛巴不得不面对“我是谁”的身份确证。在狒狒先知的开导和父亲的“开示”下, 他正视和接受了自己作为荣耀国正统领导者的“社会身份”, 回到衰败的家园, 承担起先前自己逃避的继承父亲权力、追查父亲死因、维护草原生命秩序的责任。故事中辛巴对亲情的体会不断深入, 从开始单纯取悦、服从和景仰父亲, 到后来理解先王们的事业;辛巴对爱情的感受不断明晰, 从开始与娜拉青梅竹马不分性别的友谊, 到后来勇敢地表达爱意、保护爱人;辛巴也收获了纯真的友谊, 从开始万人仰慕却少知心人, 到结识莫逆之交丁满、彭彭, 从这些方面来看, 影片围绕着辛巴个体生命的多方面成长, 立体地塑造了一个任性、弱小的顽童向强大、自信、有担当的合法统治者成长的过程, 是一个“自然人”如何遭遇打击、挫折和逃避, 又如何接受合理的引导和友人的支持, 最终学会怎么与人合作、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家人和社会的过程。
美国动画电影主角的成长最终都以“学会合作”、“承担责任”为旨归, 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为目的。从个人、家庭、团队、家园到社会、世界, 以小见大地完成其价值观的逐层建构和分级叙事。他们不满足于个体的成熟和完善, 关注成长而不止步成长, 明确指向成长的终极目的:合作与责任。以这种方式将微小个体和人类社会、生态环境联系, 完成从个体关怀向整体、种群关怀的转移和升华, 是一种精巧的链式叙事。
这与儒家的成长模式惊人相似:修身 (个人) 、齐家 (家庭、团队、社区、城市) 、治国 (国家和族群) 、平天下 (人类的共同问题、化解危机和种群灾难) , 但是我们的叙事策略却偏重于宏大, 偏重于国家和天下而忽略修身———个人的成长体验与成功分享。这样的叙事模式在当代遇到了思想对接和价值认同的困难, 观众难以认同灭小我成全大我的叙事策略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叙事模式。
三、美国动画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1. 关注人类的成长
现今, 国内动画行业、学术界都在号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呼吁往往口号喊得响, 却总是无从下手。笔者认为, 这是因为之前我们没有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对接点、转换点。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应该放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人类共性的背景下来观察和思考, 而成长是全世界不同民族共同关注和关心的重大话题。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 都需要获得关于成长的启发和养料。中国传统文化文本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成长故事,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用一种现代的“成长”眼光去检视和转化它们而已。
“我国动画电影如果要对表现我国的题材和文化道德进行表现就需要将传统的东西进行加工和处理, 让其中那种引起人们普遍的认同、能够为人类所共识的题材作为当代人们接受的切入点……”文化产品的创作要使巧劲而非蛮力。有些传统文化和文本未必能为其他国家、族群的观众理解和接受, 不妨顺着“成长”这样的人性母题和共同话题去开发、演绎传统文化, 就像美国动画电影一样, 挖掘一批, 解构一批, 建构一批, 传统文化也在此间得到新鲜血液, 得以流传。
2. 合家欢的观众定位:成人、儿童各取所需
合家欢意味着成人孩子都能受看、受用。观众需要好看的动画电影, 想要体验精彩的成长故事和分享人生的经验, 而不是枯燥苍白的说教和没头没脑的幼稚。好故事意味着紧张与刺激:“故事的艺术不在于讲述中间状态, 而在于讲述人类生存状况的钟摆在两极之间摆动的情形, 讲述在最紧张状态下所经历的人生”;好故事需要冲突、风险、挣扎甚至“暴力”:“我们并不仅是将故事作为生活的比喻来进行创作, 而是将其作为有意义的生活的比喻来进行创作的———有意义地生活也就是置身于永恒风险之中”。倘若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没有内心的剧烈挣扎、情节的跌宕起伏, 故事是不会吸引人的, 因为没有分享人生的丰富和精彩、经验和智慧。
要创造我们自己的好故事, 让千千万万的家庭愿意掏钱买账, 中国动画电影才能崛起。毕竟“在世界文化市场中, 以管制传播渠道来限制国外文化产业的入侵, 以政策鼓励国产文化产品的生产, 只能是一时的应急措施,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只有研究受众, 制造受众接受的产业符号内容才是应对美、日、韩文化竞争的真正优势力量。”
3. 学习和建构考究的叙事策略
美国好莱坞有一支专业的剧本创作大军, 他们有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最终被市场选中的文本都经过了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考验, 是那些掌握了考究、严格的叙事策略的叙事高手的作品。当前中国动画行业存在一个重大缺陷, 即严重缺乏专业的优秀的动画剧本、文学创作者。有人曾经断言:“如果从动漫文学视觉思维主导的理念出发, 可以说动漫创作中, 文学占50%, 电影占20%, 绘画占30%”。可见文学创作在动画制作中的重要性。剧本乃一剧之根本, 没有有趣的有深度的剧本, 是拍不出好看的有意义的动画的。除了建议国内相关高校尽快开设和深化剧本人才培养之外, 笔者也呼吁国内的人文学科从业者关注和助力动画文学的创作和动画文本的深入研究。
4. 正确理解和处理动画中的冲突与“暴力”
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的跌宕起伏和引人入胜, 剧情平淡无味, 也同样达不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 冲突是个体成长的必然事件和成长代价, 对部分家长和监管者而言, 应该弄清楚的重要问题是:冲突和“暴力”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发生冲突?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冲突?如何从冲突中吸取教训?如何在冲突中正向成长而不是负面犯罪?过于“干净”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
11.美国各个电影公司的电影名字 篇十一
于是,发自内心的渴望与彗星的来临,促成了两人在梦中的相遇,从此,你和我,因为同时梦到彼此而开始了交换身体的旅行。
一个要费尽千辛万苦哪怕时空旅行也要找到的对方,而那个人,可能就是我们渴望的另一个自己。与你的相遇,如同遇到自己,像是一个梦,醒来时无论多么努力却也无法记住你的名字,但是“我爱你”却被写在了手掌心。
12.浅议美国电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篇十二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 文化产业, 特别是电影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棋子。早在30年代, 美国政府就意识到, 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不仅具有产业意义, 而且对于宣传美国政治、文化和扩大经济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美国便通过各种政治和经济手段向全世界推销电影和推销电视节目、录音唱片以及其他大众文化产品。好莱坞电影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国政府推销美国形象、美国民主,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
一、美国电影的特点
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于美国族群的变化、民权运动的兴起和国际形势的推动, 美国文化转向多元文化主义。这种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发展自然催生了美国文化的包容性。美国电影崇尚商业主义至上的原则, 并将自身定位在全球市场之中, 而并不仅仅局限于吸引美国观众的层面。由此而引发出的是美国电影并不只是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质, 而是对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的包容和吸纳, 这也是美国电影的一种文化战略, 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首先, 美国电影在题材选择方面一般选择全球性的主题。美国电影热衷于拍摄全球性的主题或题材, 如自然灾害、全球安全、回顾历史、关注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在影片《后天》、《天煞之地球反击战》、《华氏911》中, 人们看到了在天崩地裂、风云变幻的一瞬间人性之美和道德之美, 友情、亲情、爱情的极度深意;而《星球大战》及其续集、《第三种接触》、《星际旅程》等一些科幻片则给观众们编织了一个个有关未来的梦, 同时这些影片也引起了人们对合理利用高科技技术的反思;《加菲猫》、《冰河世纪》等一些动画影片则展现了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美国电影正是通过这些题材吸引了全球各国人民对美国电影的热爱, 从而使全球人民潜移默化的感染着美国文化, 美国信仰。
其次, 美国电影在价值理念方面注重人类的共同追求。美国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物信念和价值追求, 往往具有宏观的正义性、平等性和民主性。如《野战排》这类战争题材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角斗士》这类历史题材表现了历史正义的观念, 《彗星撞地球》这类科幻题材表现了人类对外来危险的反抗……这些镜头演绎的, 或者是现代都市生活、或者是西部平原的自由驰骋、或者是英雄救美女的美丽神话、或者是面对死亡时人类的互助和勇敢, 所有这些都是人们的理想和追求。美国电影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类共同追求向往的精神的展现, 使全球人民认为美国的价值理念代表着最美好的理念。
二、美国电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 认定美国是救世主。美国电影编织各种神奇的英雄神话, 利用好莱坞这个平台, 向世界宣传自己最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最杰出的优秀人才, 将拯救整个人类的英雄形象植入观众头脑, 认定美国是救世主。大家最愿意看的美国大片中, 最富传奇、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灾难片。如《世界末日》、《重返地球》、《海啸》等, 几乎所有的灾难片都讲述人类会怎么样遭遇灭顶之灾, 美国又是如何第一个发现, 美国的英雄们又是如何如何凭借自己过人的本领来拯救整个人类和社会, 世界上没有其他的人能办到, 只要美国人可以等等。例如在《世界末日》就讲述了美国政府通过高精尖科技发现在地球之外的外太空会有一场大规模的流星雨, 其中有一颗非常大的陨石会向地球飞来, 18天后将撞击地球表面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最好将毁灭地球。然后讲述美国政府是如何邀请全世界最优秀的太空专家经过科学研究讨论后, 最后制定拯救方案, 派遣专业特工在即将撞击地球的陨石上钻一个直径为800米的深洞, 然后在里面放入核弹头, 炸毁即将飞向地球的陨石, 从而改变陨石的飞行轨道, 让地球脱离危险。最后, 导演们就设计场面, 就如何抵达, 抵达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展开经典描述, 这些特工们又是如何克服困难, 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带着光荣、自豪的心情从返地球。像这些纯虚构的故事情节,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电脑动画效果深深地吸引观众, 在让观众享受精彩故事情节的过程当中, 将美国拥有世界最发达、最核心、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人才无形中植入观众的大脑。从而向世界宣称只要美国才是世界上的老大哥, 所有的灾害和困难只有美国才可以解决, 把这种价值观通过电影的方式向人民来进行传递, 从而感染和影响世界各国对美国的依赖和佩服。
其次, 塑造美国个人英雄。美国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家, 在影片当中, 常常以个人和私有制的形式来进行表现, 片面夸大或突出强调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具有崇高的信念, 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具有超乎常人意志力和本领, 最终凭借这些获得胜利。个人英雄主义在好莱坞影片中频频出现, 已经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精髓和灵魂。这种英雄主义不仅出现在美国大片中, 而且在一些小成本的电影中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美国电影中表现该主题的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就属《007》系列了。作为高级特工, 邦德的任务就是阻止一切试图统治世界和毁灭地球的行为发生。在每一部中他都有强大的敌人对手, 在每部电影中都会出现一个恶势力组织与他斗智斗勇, 每当人们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 这位英雄总能化险为夷。而且早期的《007》系列电影中, 总有诋毁中国、朝鲜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内容, 他们通过不符合实际的反差来突出美国的强大。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崇尚英雄的情节, 那么美国大片中这种英雄的塑造, 给我们造成了假象, 我们所崇拜的英雄可能只有在美国才会出现, 进而提升了美国在世界人们心中的地位。
三、对美国电影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思考一:美国政府通过电影正在潜移默化中入侵中国文化。从美国电影对于中国传统人物的塑造, 可以看出了美国政府正在向中国进行着文化侵略。如被中国人民大加赞赏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讲述是其女替父从军, 美国迪斯尼公司发现这个题材后, 通过包装加工将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搬上了电影银幕, 并在全球公开放映, 取得了票房佳绩, 收入可观。可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电影中的花木兰并不是我们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 美国迪斯尼公司对她的形象进行了加工和改造, 制造出了深受小朋友们喜欢的迪斯尼动画形象, 并在这个形象上注入了美国的强势文化。我们传统中花木兰的忠孝之道, 被进行了淡化和消解, 被赋予了其个人英雄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内涵, 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电影的开场中, 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在无忧无虑、青春灿烂中的花木兰, 她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与关爱之中, 是个活泼可爱、热情开朗, 向往大自然, 崇尚自由和反对束缚的阳光女子。她在军营中的生活体现出的是一种自我任性, 而不是一种生活无奈。他的目的是想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是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原型中的花木兰大相径庭。更为离奇的是, 拍摄电影的导演们还为花木兰设计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通过自由恋爱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美国这样一个文化产业的巨无霸, 通过其强势的技术和话语权, 以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唯美女性主义, 将花木兰的故事从塑为身处逆境的女子为实现价值, 艰苦奋斗的个人主义动画叙事。电影公司通过人物的移植法, 对主人翁进行美国式地改造后, 投放市场, 宣传价值取向, 获取商业利益。让其他国家的观众们欣赏影片之后, 误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中国的文化和价值取向, 却不知这里面夹着着美国味道和美国价值观。而美国自己人看到此片之后, 越发地对体现出对本国文化的肯定。美国就是这样凭借着自己强势的文化理念, 将一个他国的英雄人物, 虚构成了一个个催人奋斗的故事, 成功地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价值取向和文化风俗移植到人物和故事情节上, 从而强制地灌输给其他国家的观众们, 进而完成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渗透。
思考二:美国政府通过电影正在传递着与中国社会不相符的个人价值观。往往通过神话般的虚构幻象给全世界的人们灌输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美国电影所创造的“美国”神话, 随着在全球文化市场上的不断上演, 逐渐在其他国家的大众心目中形成了对于美国文化标准与价值观念的认同。美国电影以其宏大的场面, 令人惊叹的高科技制作, 精良的剪辑技巧, 深深地虏获了人们的心。当我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到美国的大片中时, 其电影中的思想, 文化价值观念已悄悄地移植到了我们的头脑中。即使我们知道这种影响的可怕性与顽固性, 但我们也不能将这种传播方式拒之门外。因为我们的整个文化及意识形态是一个强大的系统, 它需要与外界保持着交流。这时, 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良策, 就是不断谋求自身核心价值文化的繁荣发展, 用各种实力来抵御美国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 从而促使公民形成多元化的价值文化与意识格局。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带来国际间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健康良好局面。
因此, 我们在欣赏美国电影精彩表演的同时, 还应坚守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传统, 站在我们时代的高起点上, 进一步解放思想, “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不断“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功能齐全、覆盖面广、普及性强的大众传播媒介, 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载体。美国电影正是借助美国经济的领先力量, 在势不可挡地覆盖着全球电影市场的同时对全世界的文化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的意义远远不仅仅是对于电影本身, 而是针对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 电影顺理成章成为了美国政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美国电影,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参考文献
[1]郑雪来.外国电影理论研究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J].文艺研究, 1999, 03
[2]李启军.英雄崇拜与电影叙事中的“英雄情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4, (03) .
[3]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J].文艺研究, 2000年第6期。
[4]刘德溯、民俗化.对民族历史与现实的电影阐释[J].电影艺术, 1997, (3) .
[5]杨慎生.英美电影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6.
[6]鲍玉晰.美国学者对好莱坞的批判[J].电影艺术, 2001, (2) .
【美国各个电影公司的电影名字】推荐阅读: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10-29
美国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07-29
各个国家的习俗礼仪07-03
表达简历的各个层次09-20
儿童智力发展的各个阶段07-09
格列佛游记各个国家的概括11-07
各个击破的同义词12-28
5g风口下各个行业的创业项目11-05
公文的种类及各个文种的简要格式说明12-07
济南各个法院地址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