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

2024-09-04

中国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15篇)

1.中国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 篇一

论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需要

演讲人:齐皓

新中国成立了60多年,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

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巨大的蘑菇云就在罗布泊的上空升起,这是新中国创造的奇迹。

三年——短短的三年,“东方红1号”便在太空中遨游。嘹亮的东方红歌曲,在太空唱响。

仅仅半年,南海边上便奇迹般的崛起一座座的城,那是西方国家口中的“一夜崛起之城”——深圳。正如{{春天的故事}}中唱的一样——“有一位老人在南海的边陲写下诗篇,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神话般的聚起座座金山。”是的,这是新中国创造的个个奇迹。

而这些奇迹背后,是一个一个辛勤付出的工匠们——是他们的辛勤付出,让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有人说,最重要的精神有两种——一种是大师精神,另一种是工匠精神。大师精神的主旨,是创造,创新,突破。而工匠精神的主旨则是重复,精益求精。大师精神在当下的中国并不稀缺。当今的中国,发明创造有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就连“没文化的象征”——农民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农民发明家”。每个人都热衷于创造出更多的东西,却没有顾及创造之后的重复,精益求精。就这样,社会需要的一种伟大精神——工匠精神便在人们的日益淡忘下,缓缓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不知不觉间,我们便遗失了一种非常必要的精神。

可悲的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被我们淡忘了,我们只看到一个一个的国家专利证书、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了我们的国家之中,却忘记了在创造之后更重要的,是把它发扬光大,让它精益求精,越来越好。

中国“技能大师”李万君曾经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焊工。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苦干,终于成为了一个“国际焊工”,与工友一起攻克技术难关数百个,培训焊工一万多人······

他,是工匠精神作用的最好印证,他,是一位伟大的“大国工匠”!

2015年诺贝尔医药学奖得主——屠呦呦也是工匠精神的典范。她在523计划中负责的,是如何抗击肆虐人类多年的顽疾——疟疾。她敏锐的发现,中医药典籍上记载着青蒿对抗疟有着良好的效果。于是,她带领着科研团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怎奈何青蒿素的浓度太低,居然只有12%!这样的话,根本无法有效抗疟!这时,她被两个字吸引了——“绞取”。她顿时茅塞顿开——之前的实验失败,是因为温度太高!她针对这个问题,跟同事们进行了数十次试验后,青蒿素——这一种对人类抗疟有着重要意义的药物终于诞生了——这,难道不是工匠精神的作用吗?

航天员杨利伟,这个在中国人心目中宛如英雄般的存在,又何尝不是探索,运用工匠精神的典范呢?他为了掌握过硬的航天航空知识,日复一日苦练,年复一年坚持,一项一项攻关,他为了让自己的航天技术越来越好,他惜时如金,勤学肯钻,他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勇克难关。终于,他在五年内完成了8大类58个专科近百项的训练任务。终于,他熟练掌握了飞行程序与操作规程,终于,他以考核第一的优异成绩选入首飞梯队······在杨利伟的印象中,努力,坚持,重复,精益求精是他成功的基础。而这些,不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吗?

如此种种,让我们看到的,是工匠精神对我们个人,对我们的集体,对我们的社会乃至我们的种族有着多大的意义,无论是我们个人的成功还是我们团队的胜利,工匠精神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优秀中职生,我们不应,不愿,也不能丢掉工匠精神!党的十八大上,习主席提出了“匠心筑梦”的伟大设想。中国梦这个词走进了万千中国人的心中。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祖国的花朵,更应担负起祖国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中职生,学习的重点并不是书本知识,而是职业能力。有位中职学校校长说,不要看中职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不要轻视中职生,在实践能力上,中职生比起普高生可是高出了一大截!是啊,也许我们的成绩确实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到达了这个可以让我们实现梦想的地方——中职学校。在这里,我们必须付出比普高生多十倍以上的努力,才能弥补我们基础上的不足,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门学科,这样才能让我们梦想成真,进入我们梦想的大学殿堂。

对比起普高生来,中职生的文化课少了不少。但 我们比他们又多了一种课:专业课。专业课更注重于实践,对我们以后在社会上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职业考试中,专业课竟占了总分的一半!这,便是专业课对我们的作用。光看分值便可以看出,专业对我们有着多大的作用。而学习,本来就是精益求精的一个过程。所以,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我们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以后进入社会的工作中,我们都必须在运用大师精神的同时恪守工匠精神,在多创造,多创新的同时不忘重复,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无论是社会还是我们本身,对工匠精神都有强大的需求。上海的“阿大葱油饼”被称为“世界第一葱油饼”,就连英国女王也为他精湛的厨艺而惊叹。日本的“拉面之神”数十年如一日地拉面,终于成为了“拉面之神”,收徒无数,全日本,乃至全世界的人不辞劳苦的赶来大阪,都只为吃上一碗这扬名中外的拉面。而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恪守工匠精神,以匠心作为座右铭,认真学习,认真工作,那么我想,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蓝图一定指日可待!

2.中国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 篇二

2015年春节期间, 国人到国外爆买马桶盖事件, 深深刺痛了中国制造业的神经。不少人心存疑问:小小一个马桶盖, 对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来说算什么, 至于众人跑到国外去买吗?

究其原因大概复杂得很, 但有一条毋庸置疑:中国品牌还不够响亮, 消费者缺乏更多了解和信心。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国制造业提出的新期望。

对此,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 “工匠精神”在如今大工业的时代, 是要精细化管理、精品制造的理念。“在生产到成品的过程中, 你的产品和生产过程都应该有那种工匠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如果没有工匠精神, 马桶盖事件不可以杜绝。只有具有了工匠精神, 我觉得马桶盖的事件才可能不会发生”。

小小一个马桶盖, 折射出的是中国制造的品牌现状。

过去中国制造的形象更多地体现在“量”上, 如今强调的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 让中国制造也拥有响当当的品牌形象。

转型升级的良机

据统计, 近四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以上, 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达到1.2万亿人民币, 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 全年中国人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

但对于13亿人口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品牌的地位很不相称, 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最新公布的2015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 中国仅有31个品牌入选, 排在第五位, 与排在第一位、228个品牌入选的美国相距甚远。

品牌发展不足很大成程度上催生了我国产品市场的怪圈, 即企业供给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形成了“品牌质量差→低质低价形象→中高端需求转移→供给质量提升动力不足→品牌质量差”的非良性循环。

在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赵萍看来, 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体量上的大国, 但是低层次的产品不能撑起一个制造强国。实际上, 我国过剩的产能既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到国外竞争力也不强。只有转型升级, 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 建设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才能适应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当下, 生产成本增加、产业利润降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等因素, 始终冲击着各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事实证明, 只有品牌化经营与战略布局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或者减少外部因素对于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

在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光明食品 (集团) 有限公司副总裁葛俊杰看来, 品牌是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服务和信誉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是实现和创造企业价值的核心能力。

他指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品牌已经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企业品牌建设已成为抢占国际市场、配置全球资源、带动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时刻, 将品牌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 无疑是对建设者们最好的鼓舞。对于中国制造来说, 只有坚持不懈做好细节, 提升工作品质, 创新生产能力, 才能与世界同步!

中国品牌的挑战

然而,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浮躁, 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 主要依赖硬投资 (投项目、投设备、投硬件) 拉动经济增长, 造成资金盲目投入、重复建设, 导致产能过剩。大量低端的、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 恶性低价竞争。而对企业品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软实力建设的关注不够、投入不足, 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大大削弱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能力, 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风险。

如果企业品牌经营能力不强, 品牌保护意识薄弱, 那么, 品牌资源的优势就无法充分发挥。

部分企业缺乏正确的品牌战略理念, 品牌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据葛俊杰介绍, 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 在长期发展中培育了许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和“中华老字号”品牌, 但由于不善于品牌经营, 渐渐被市场所遗忘。

同时, 一些企业在受到假冒仿冒产品不法侵害时, 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 使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育起来的品牌优势丧失。还有一些企业海外商标注册不及时, 知名商标被他人抢注的情况屡屡发生。

在国家层面, 国家和政府对企业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不够。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企业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目前在立法、执法、司法环节上还不到位, 加上部分企业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尤其是海外品牌保护形势严峻, 我国知名品牌在海外被侵权、被冒用的事件屡有发生。同时, 由于在司法程序上主张原告举证, 导致原告维权成本过高, 久拖不决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给企业和国家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 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此外, 葛俊杰指出, 制约企业品牌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影响了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长期投入。

据他介绍, 目前, 对国有企业的评价机制仍然沿用了以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为核心的传统指标体系, 而品牌建设投入和成效难以用传统和即期的财务指标体系进行衡量, 造成国有企业对品牌建设的动力不足。

中国制造的未来

“当前, 中国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消费、服务甚至是业态都有升级的要求。为此, 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商业模式的转型, 一方面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借用全球化的产业平台, 利用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进行全球制造和全球销售”, 葛俊杰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

对于品牌建设, 他指出, 纵观中外大国崛起的历史, 普遍遵循着先产业崛起, 接着金融崛起, 然后品牌文化崛起的过程。品牌和文化竞争是国家竞争的终极形态。正如我们通过苹果、可口可乐了解美国, 通过宝马、奔驰了解德国, 通过丰田、索尼了解日本。未来中国要从世界经济大国转化为世界经济强国, 从全球贸易大国转化为全球贸易强国, 需要有一批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支撑。

为此, 他建议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 将加强中国品牌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 尽快制定、出台中国品牌建设战略纲要和指导意见。

对此,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则特别指出,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 应把培育中国品牌、扩大中国品牌知名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支持和引导更多中国品牌企业走出去, 输出优势产能, 扩大中国品牌影响力。

同时, 切实转变品牌理念, 营造有利于品牌建设的生态环境。国家和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 转变以往片面重视硬件投入, 忽视软实力培育的发展理念, 真正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不断增强品牌建设意识和品牌建设能力。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将品牌建设相关行业及企业,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建设支持品牌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品牌创意机构、品牌中介机构、品牌服务机构、品牌培育机构, 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品牌建设机构, 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共同营造有利于品牌建设的生态环境。

在知识产权、品牌法治环境方面, 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健全品牌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切实保护企业品牌等知识产权, 严厉打击各类侵犯品牌商标、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加大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力度, 为品牌产品和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保护品牌, 尤其是开展品牌国际保护的指导和帮助。

葛俊杰指出, 品牌建设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等特点, 培育一个基业长青的品牌, 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持续投入, 需要企业家的坚持、坚守、专注、专一, 需要工匠精神。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这一过程更为不易。

他也希望, 国家相关部门能尽快制订科学、系统、全面的国有企业评价体系, 将品牌投入纳入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将品牌建设列入对国有企业及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评价指标, 鼓励企业长期投入、持之以恒。

研究出台鼓励政策, 支持企业建设自有品牌, 特别对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品牌建设, 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提高企业开展品牌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的软肋 篇三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之一,备受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关注。

提到工匠,人们马上会想到木匠、石匠、瓦匠、铁匠等这些微不足道的手艺人,但许多人对工匠精神可能就有些陌生了。工匠精神,古今中外皆有。譬如提起瑞士的钟表、德国的汽车、日本的电器,人们都会对这些好产品拍手称赞,而这些产品的背后无不渗透着工匠精神。

实际上,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匠文化”传统,家喻户晓的鲁班就是我国古代一位出色的木匠,他生于公元前507年,姓公输,名班,因为是鲁国人,所以人们称他为鲁班。他一生刻苦钻研,发明了许多划时代的工具,例如锯子、刨子、曲尺、墨斗、石磨等,影响深远。此外,历朝历代的工匠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高超工艺留下了万里长城、都江堰、故宫、天坛、丝绸、陶瓷、家具等众多享誉中外的艺术精品。

《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那么,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有企业家曾形象地将之形容为“一针捅破天”的决心,即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但从高处着眼,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踏实、专注、执著、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品格,而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事业和人生的敬畏之心,是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其利虽微,为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身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匠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至诚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关键就在于它们都传承着工匠精神!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日本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不仅是杰出的实业家,更是一名工匠、发明家、研究狂人,他发明的织布机至今仍对纺织行业影响深远。丰田佐吉的儿子丰田喜一郎是一个发动机迷,孙子丰田英二则是个工作方式的研究狂,他研究如何才能降低库存、降低成本。三代“研究狂”造就了丰田帝国。

当年丰田公司开始上汽车项目的时候,美国的汽车已遥遥领先。为了赶超美国,丰田另辟蹊径,从零库存和准时生产切入,研发出为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并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精益管理模式(又称准时生产模式),将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

中国工匠精神式微

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铁、大飞机、卫星、高级计算机都能造出来,然而产能严重过剩的中国制造业,圆珠笔的圆珠竟然生产不了!如果不是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真不知道。

无独有偶,我国有上千年菜刀锻造史,年产粗钢逾8亿吨,高端菜刀市场却被外国品牌占据,例如德国的双立人、福腾堡、三叉以及日本的旬刀等品牌。

一把优质的德国进口双立人菜刀,市价高达几千元,而普通国产菜刀一般仅几十元,这反映出我国菜刀在质量和品牌上的劣势。

笔珠和菜刀,“一文一武”,看似物件不大,无关紧要,可两件产品折射出了一个制造大国的软肋。

2003年,百年老店王麻子申请破产。目前王麻子商标由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持有,仍在生产王麻子刀剪产品,但已不复原来占半壁江山的荣耀。在王麻子申请破产之时,有业内人士认为,老字号出现窘境,主要是因为产品创新意识差,缺乏技术和品牌的提升,在国外高端品牌冲击下没有招架之力。

中国钢研集团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董瀚说:“影响菜刀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材料、工艺和设计。与国外相比,我国菜刀生产在这三个方面都还是粗放式的。甚至有些刀厂还在延续类似铁匠锻打的粗放工艺,很少按照工业化的精细标准来生产。”

别小看菜刀,菜刀制作要经过选料、切割、锻造、淬火热处理、研磨抛光、平衡点定位、刀柄配制、开刃、开锋等40道生产工序,每一步都需要极其严格的质量把控。我国各种专利技术远远赶不上德国、瑞士等刀具生产大国,例如德国的“冰沾火”技术,可以使刀剪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结合点,但国内几乎没有厂家具备这种技术。

在董瀚看来,目前国内菜刀在设计上很少考虑到人体力学、切削习惯、美学等,这与德国、日本的差距也很大。

高品质带来的是高价格回报。广东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回就曾表示,一套十八子刀最高卖1000多美元,而一套德国双立人刀最高可卖到6000多美元。瑞典Damasteel公司的折刀最高可卖到5万美元一把。该公司供应商认为:“你投入了多少精力和技术,就决定了刀具的价格和水准。”

不单单是笔珠和菜刀的差距,近几年,大量游客到境外抢购的商品,可谓琳琅满目,从奢侈品到化妆品、奶粉,从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高端耐用品,到儿童感冒药、卫生巾、丝袜、安全套、指甲钳、保温杯、电动牙刷、钥匙扣、方便面等质优价廉日用品,这些海外“爆买清单”让我们看到的是国内消费者对国货品质的信心不足以及中国制造工匠精神的缺失。

nlc202309081014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指出,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企业老板等不及工匠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没有耐心等待工匠精神的精雕细做。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执著,不再能得到合理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和积淀。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罗民说。

转型升级呼唤工匠精神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尽管我国在2010年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和制造业大国,号称“世界工厂”,但是我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中国制造2025》已开始实施,要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转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转向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当前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有人会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机器代替人、数字化车间、万物智联是大势所趋,我们还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

人称“航空手艺人”的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胡双钱说,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认为,机器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程序重复运作,但人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和创新,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工程师图纸施工实现工程化,工匠制造出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出台,不少人走上了互联网创业的道路,诸如“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也如雨后春笋。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好的苗头,创业过程中急功近利者有之,对实体产业认识不足者有之,只玩概念不做实实在在创新的亦有之。

“双创”时代更加需要工匠精神,创客们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真正研发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技术和产品。国家也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知识产权等法规,建立更多创新试错机制,让创新者敢于创新、创得起新。

工匠精神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

现在大家都知道工匠精神在削弱,再不重视有可能过几年会消失殆尽,但培育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滋生工匠精神的土壤和环境。试想,一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能出现工匠精神吗?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能产生工匠精神吗?一个职业教育薄弱、创新代价高昂的社会,能培育出工匠精神吗?

我们都说瑞士手表好,瑞士手表是精密机械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典范。当今瑞士制表界大师菲利普·杜佛就已做到极致。他曾说:“对我而言,做表必须这样,机芯、表盘、表壳甚至每一个螺丝和凹槽都必须是我用一双手亲自打磨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完美,哪怕它隐藏在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哪个角落。机器是做不出来这种感觉的。”从15岁到60岁,他一共做了165块表。

他还说:“我做的每一块手表,我都知道它们在哪里。所有买过我手表的人我都认识。每到圣诞节,他们会给我寄圣诞卡。我到日本的时候,人们会过来看我,和我一起待上10分钟,聊聊他们的表,这让我觉得很温暖。”

香港苏富比2012年珍贵名表春季拍卖会上,杜佛的一块粉红金双轮双置大小自鸣三问腕表以482万港元(含佣金)成交。大家认可杜佛的工艺和诚意,并且相信,百年之后“杜佛表”必然升值。反观中国沿海地区,曾经有不少耗尽一生心血精心制造红木家具的艺人,而现在这些艺人所剩无几,剩下的也面临被粗制滥造挤出市场的困境。

绝大多数消费者都希望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然而在这种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是不可能出现工匠精神的,绝大多数未被认可的工匠会饿死。这种消费心理只能出现在骗子横行、假冒伪劣盛行的市场,反过来说,正因为假冒伪劣盛行,使工匠不可能大规模地出现。

有一些高端消费者不怕花钱,愿意出高价买工匠的好产品,但没想到出了高价买到了地摊货,欲哭无泪,当了冤大头。如果工匠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耗费十年工夫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结果两年之后仿造品充斥着大街小巷,那工匠的心理能承受吗?

现在所谓的“苏州刺绣”可能是外地刚到苏州的人绣的,景德镇的“名家瓷器”很可能是三传的徒弟制造的。而家具行业、服装行业更是模仿盛行,即使想维权,代价也太高。在这种商业土壤中,中国的工匠只会越来越少,直至绝迹。

而日本的小野二郎90岁了还在亲力亲为捏寿司,瑞士的杜佛从1989年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品牌,开始在钟表业崭露头角,所有的表全部由自己亲自制造,整个过程中仅有一位助手协助。

为了扭转国内这种市场环境,业内专家表示,除了给受到市场认可的工匠以高薪,法律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之外,还要有一套培育工匠的制度。

培育工匠的方式要有两种:传统的学徒制和高效的、体面的职业技术培训。瑞士有2/3的学生选择做学徒,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是瑞士钟表业成功的一大法宝。在中国,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譬如裁缝、绣花、木工、电焊、钳工、修车等,不要挤破脑袋上大学。国家在政策导向上要进行正确引导和倾斜,大幅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扭转学生家长只认大学教育不认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

nlc202309081014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建议,要完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精耕细作的工匠。

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会员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也印证了“机器人智造”大潮下企业对于精耕细作工匠的需求这一观点。报告中称,受益于“机器换人”等政策,受访企业自动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用工有所减少,受访企业表示,如果未来增加用工人数,将偏向于技术工人。

此外,培育工匠精神,还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落地,既要做好加法,也要做好减法,更要做好乘法。下一步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出清僵尸企业,增加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营造工匠精神滋生的土壤和环境,这样才有助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扭转低价低质的不良形象。

盘点新时代大国工匠

胡双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胡双钱是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高凤林:火箭“心脏”焊接人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泡。

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

孟剑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

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LNG船是运送液化天然气的船,因为液化天然气要保持在零下163度的极低温环境运输,所以LNG船也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能建造。2005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批16个掌握这项焊接技术的工人,张冬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今年只有32岁。

3.5米,走路可能只需要4秒钟,而张冬伟焊完一条这样长度的焊缝却需要整整五个小时。张冬伟正在焊接的,是我国的第九条LNG船的内胆,也是整个船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焊接工人将一块块薄如纸的殷瓦钢板,像做衣服一样,一块一块连接起来。

一条LNG船,殷瓦钢焊接长度总长达130公里,虽然90%是自动焊,但还有13公里特殊位置的焊缝,需要焊工手工完成,如果焊缝上出现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发生爆炸,有人说LNG船就像一个会移动的原子弹。为了避免焊缝出现漏点,张冬伟要求自己在焊接过程中,不能有一丝停顿。

殷瓦手工焊接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焊接技术,张冬伟的师父秦毅,是我国第一位掌握殷瓦焊接技术的焊工。最初外国人并不看好中国人能掌握这项技术。能够在超级LNG船上进行全位置殷瓦手工焊接的焊工,必须经过国际专利公司GTT的严格考核,取得合格证书之后,每个月都要重新考核一次,考核合格才能继续上岗工作。结果张冬伟给师傅争了这口气。

宁允展:南车青岛四方机车高级技师

一位技校生,扎根生产一线钻研20多年,成长为中国高铁首席研磨师;他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被同行称为“鼻祖”。他就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中国南车技能专家宁允展。

2004年,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开始从国外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而转向架构架上的“定位臂”则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正是这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的“定位臂”,一度成为高速动车组试制初期困扰转向架制造的巨大难题。

唯一可行的操作方法就是手工研磨。然而经过机器粗加工后的定位臂,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在当时,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宁允展主动请缨,向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发起挑战。打磨机以300多转每秒的转速高速旋转,一旦磨小了,精度达不到要求,不慎磨大了,动辄十几万元的构架就会报废。经过无数次反复研究试验,宁允展仅用一周时间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要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他研磨出的定位臂受到外方专家高度肯定。

在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后,转向架研磨跟不上生产进度的问题日渐突出。宁允展将目光瞄向研磨工艺。他试验了近半年时间,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这一研磨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这项绝技被应用到现场生产,使制约转向架批量制造的难题得到破解。

截至目前,宁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十年无次品的纪录,从他和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73列高速动车组,奔驰9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多圈。

“工匠就是凭手艺吃饭”,这是宁允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出身于钳工,但自学了焊工、电工,是生产厂房里的“多面手”。多年来,宁允展主持的提升构架加工内腔铁屑一次性清除率、动车27°踏面清扫器座M12螺纹引头工装等课题,有2项发明获国家专利。这些发明每年能为企业节约创效近300万元。

4.董明珠:中国工匠精神杰出代表 篇四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一个优秀女人,在行将中年时起步开创自己事业的历程。她行事专注且富有激情,以一种坚定的工匠精神执着地奋斗着,最终成功地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家电领域走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她被竞争者所敬佩,嫉妒甚至仇视,但她依然故我,坚持着自己所信奉的原则,执着于自己所期盼的事业,她就是格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

作者简介

刘志则,北京汇智博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汇智博达图书音像有限公司总经理,知名传媒人、出版人,策划了《21岁当总裁》《站着上北大》《小众行为学》等大众畅销书。

张吕清,品牌顾问,财经主持,CCTV老故事频道《公益中国》栏目制片人。品牌中国联合创始人,本前健康联合创始人,界面投资联合创始人。宁德市北京青联副主席,南昌工程学院客座教授。

编辑推荐

1.本书是著名女性企业家董明珠的传记,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的讲述,能够看到新时期女性的正面力量,其波澜壮阔的故事甚至连许多男性企业家都要赞叹不已。

2.许多有志于创业的青年人士可以从董明珠的个人奋斗经历中获得成功的养料,明白所有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道理。

3.互联时代、工匠精神时代,董明珠经过不懈努力带领格力走到传统家电行业后,却并没有停止前进,一切仅仅只是开始,新的转型升级的号角高高吹响,这是旧有传统企业焕发新活力的宣言。

内容赏析

当时,董家已经有了六个孩子,受着“人多力量大”观念的影响,董明珠的出生依然受到了最朴素的欢迎,并获得了“明珠”这样代表着美好的名字。

董家父母那一辈都是不太计较和善良的人,有时候家里做了鸡汤,邻居顺着香味上门来,董父董母就会毫不犹豫地分出一些给他们,而邻居也每每回道:吃过了,我们吃过了!若是碰上许多人一起吃饭,董父董母一般也会把比较差一些的菜扒拉给自己,而把好吃的菜留给别人。

那是段艰苦的岁月,也是个和谐的年代。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时候的董明珠和当时许多普通的女孩子一样,乖巧而羞涩、腼腆而温和。

第一章第一节平凡身躯中的斗争萌芽

独自撑起一个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让许多的女性有依赖思想,人们也普遍认为,女同志就应该在家,在锅台前做饭。董明珠一直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失去丈夫后,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就更需要在外努力工作了。

那时,儿子东东还小,把他放在家里不放心,董明珠只好抱着儿子去上班。以前董明珠是骑单车上班的,带上孩子后,怕他被风吹着了凉,于是改成了走路上班。她每天早上抱着儿子,花费半个小时到单位;中午回家吃饭;下班后,再抱着儿子花半小时回家,加起来总共有两个小时花在走路上,辛苦异常。不过,纵然如此忙乱,董明珠也并没有觉得有多么辛苦,上班时的工作都能安排得很好,早晨与中午做饭也是按部就班。比起如今许多年轻人生小孩后又是请保姆,又是叫父母帮忙,可以说强了无数倍。

5.中国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 篇五

(一):工匠精神解读与培育的思考

工匠精神的精神是指什么?a

A、极强的专业特性、强烈的专业追求、坚定的专业操守

B、极强的利益追求、强烈的专业追求、坚定的专业操守

C、极强的专业特性、极强的利益追求、坚定的专业操守

D、极强的专业特性、强烈的专业追求、极强的利益追求

E、极强的专业特性、强烈的专业追求、坚定的专业操守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什么理论?c

A、实用主义

B、科学理性

C、技术理性

D、功利主义

工匠精神的教育价值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a

A、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

B、工匠精神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

C、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工匠精神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

D、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工匠精神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当前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必须站在新的生产工具应用(高度动化)、新的生产方式实施(普遍智能化)、新的产业进步(全面网络化)的高度上去把握,这是认为工匠精神需要哪种特性的观点?d A、艺术性

B、人文性

C、科学性

D、时代性

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教书,而轻育人的倾向,这说明什么的误区? c A、认识上的误区 B、思想上的误区 C、教育上的误区 D、工作上的误区

“任何世俗的工作都是为上帝服务的。一个人可以在任何行业中得到拯救;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一味计较职业的形式没有任何用处。人们坚信,上帝安排给他们的工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合他们的。如果上帝安排他做一名官员,他不能拒绝,安排他做屠夫,他也得欣然接受。”是谁的观点?d A、柏拉图 B、萨特 C、康德 D、马丁?路德

工匠精神需要通过德育解决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A、倡导利利益最大化;倡导尊重劳动,逐步消除职业歧视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倡导优雅生存,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B、倡导尊重劳动,逐步消除职业歧视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倡导优雅生存,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倡导爱岗敬业,充分做到人尽其才爱岗敬业不仅是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C、倡导利利益最大化;倡导优雅生存,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倡导爱岗敬业,充分做到人尽其才爱岗敬业不仅是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D、倡导利利益最大化;倡导尊重劳动,逐步消除职业歧视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倡导爱岗敬业,充分做到人尽其才爱岗敬业不仅是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在萨德的努力下,将本来不具有任何神圣意义的世俗性工作提升为一种至高的道德义务,给工作披上了一套神圣的面纱。b A、是 B、否

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寻找技术发展哪些德的要素? A、真、善、美 B、体、善、美 C、真、体、美 D、真、善、体

一、单选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宾客主恭,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会同主诩”出自哪里?(a)A、《礼记?少仪》 B、《左传?文公十八年》 C、《辞海》

D、《孟子?尽心上》

2、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教书,而轻育人的倾向,这说明什么的误区?(c)A、认识上的误区 B、思想上的误区 C、教育上的误区 D、工作上的误区

3、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什么理论?(c)A、实用主义 B、科学理性 C、技术理性 D、功利主义

4、日本国内有多少家超过100年的企业?(c)A、10000 B、1000 C、21000 D、2000

5、在早期工业化时期,经过长期积累的工匠传统及其技术经验的总结提高,逐渐上升为理论科学,这个过程称为(b)。A、科学技术化 B、技术科学化 C、技术理性 D、科学理性

6、什么是新教伦理的核心部分?(b)A、责任观 B、天职观 C、义务观 D、实践观

7、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是谁?(d)A、康德 B、席勒 C、马克斯?韦伯 D、马丁?路德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工匠精神培育上的缺失有哪些?(abcd)A、专业精神培育的缺失 B、良好职业态度培育的缺失 C、人文素养培育的缺失 D、科学精神培育的缺失

2、理性缺失的工匠会有哪些表现?(bcd)A、缺乏利益支撑 B、缺乏专业精神 C、缺乏良好职业态度 D、没有人文素养

3、哪些因素是职业教育的“软技能”?(abcd)A、敬业爱岗 B、质量意识 C、实践能力 D、情绪管理

4、技术理性是(abcd)。A、一种特殊的实践理性

B、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C、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把握世界的行为准则

D、是技术规则作为一种目的理性的(或工具的和战略的)活动系统

5、技术理性无限扩张后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abcd)

A、会导致人们将只能把“物质享受”当成体验幸福生活的唯一方式 B、技术规则会影响人类价值观,使价值观标准化、同一化 C、人的本性会无法控制技术理性的扩张,使社会走向两极分化 D、会产生普世价值

6、技术问题解决会受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acd)A、政治环境 B、个人信仰 C、社会管理 D、人的工作环境

三、判断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没有被赋予了“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东西也可以称为技术。b 对 错

2、工匠精神的工匠一定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熏陶和浸润联系在一起的。a 对 错

3、海德格尔曾认为技术理性的负面效应是人性永远无法克服。a 对 错

4、价值理性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a 对 错

5、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张扬必然导致价值理性张扬”。a 对 错

6、柏拉图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超越于一般的规则应用的能力”。对 错

7、《考工记》曰“匠,木工也。从巳,从斤。斤,所以作器也。” 对 错

6.教师的工匠精神 篇六

——读《工匠精神》有感

上周,学校下发了要全体教师学习“工匠精神”。我当时很疑惑,工匠不是指的制造业吗?为何教育行业也要谈工匠精神呢?

带着疑惑我拜读了四篇学习资料和人民日报的四篇专稿。这里面说到《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现代工匠至少需具备以下职业精神:一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三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三点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这对于我们老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也是极其有用的!

教师也是“匠”——“教书匠”,窦桂梅老师说“工匠精神”是对本职工作的扎根与专注。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作为语文老师,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独具匠心”这个词。匠心指的是巧妙的心思。在如今的课堂里,老师被太多的东西束缚,自己内心也不能完全静心的去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何谈“匠心”呢?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把自己打造成具有“匠心”的教书匠呢?

首先我认为要热爱自己这份职业。“爱岗敬业”是悬挂于我们办公室的标语之一,虽然我们的岗位很平凡,没有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酬劳。但是我们付出的对于这个社会却是影响力非常大的。如果功利心太强,那么我们会在这种落差中慢慢消极颓废。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我们只有安心扎根于基层,扎根于我们的教学研究中,无怨无悔,才能找到职业归属感、幸福感。

其次,我们教师要爱学生。白鹤小学倡导老师具有“童心母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也是情感的交流。这个学期,我在给孩子们上语文书28课《丑小鸭》的时候,和每个孩子们说,丑小鸭曾经也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自卑,但是它没有放弃,坚持活下来,心地善良虔诚,最后它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对于在座的孩子是获益匪浅的。

第三,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研究精神。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这是鼓励所有人不仅只是在学生时代要多学,在以后的人生更不能忘记时时刻刻学习。“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不仅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主要的是怎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并非易事。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参差不齐。这里也能体现工匠精神,教师用工匠师傅教自己徒弟的方式,一对一手把手地引导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是长期的过程,需要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所以这要求我们要长期坚守。

7.中国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 篇七

“工匠精神”德企百年成就的“钥匙”

丁格芬是慕尼黑以东100公里的一个小镇, 也是宝马最大汽车厂所在地。这里有1.85万名员工, 每天出产1500辆宝马车。在总装车间, 《环球时报》记者看到, 这里分工极细, 一条组装线上有数十个员工, 每一个工位由两到四人组成。22岁的托斯滕是装汽车座椅的技术工人。产品一到, 他与一个同事在五六秒内完成安椅子、矫正、拧螺丝等工序。而从装上底盘、发动机、轮胎, 到下线成一辆可以出售的成品车, 只要两分钟时间。“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某一颗螺丝没有拧上, 或没有完全拧紧, 整条安装线就得停止。”托斯滕说。

西门子、奔驰、博世……在德国, 有很多百年工业家族, 3月7日, 这个家族迎来一位新成员———宝马。在记者看来, 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特质, 正如前述宝马车间场景所展现的———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 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让德国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 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一片困顿时一枝独秀。

“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科隆大教堂, 始建于1248年, 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 耗时超过600年。德国工匠的“慢功细活”打造了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对德国人来说, “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

“专”是第二个特点。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 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 共同特点是都爱“钻牛角尖”。像“螺丝大王”伍尔特, 1954年创立时才几名员工, 现在扩展到5万多名员工。它的成功在于, 自始至终坚持“单一”产品———螺丝。

第三个特点是“创新”。一款新型汽车可以承载诸多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

据了解, 从中世纪开始, “工匠”已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那时, 师傅就开始带几个学徒做手艺。“德式‘工匠精神’离不开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 (所谓“双元”, 是指职业培训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德国商会培训专家库兹科告诉《环球时报》, 这种体系可追溯到18世纪末, 但在19世纪末才初步成型。“当时也是‘德国制造’从被英国人贬低向高质量代名词转变的时期。目前, 德国可以系统培训350多种工匠。”

“‘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罗多夫说。

“职人气质”, 日本的轨迹

“工匠精神”并非德国专利。对中国人来说, 更多人熟悉的是日本式“匠心”。从保温杯到马桶盖, 从感冒药到接待服务, 中国游客蜂拥赴日背后, 有日本“工匠精神”的影子。

“工匠精神”在日本也被称作“职人气质”。职人, 就是匠人、工匠。日本在江户时代将民众分为“士农工商”, 职人属于“工”。当时主要是从中国、朝鲜去日本的陶艺、锻造、木工等工匠。

近代, 明治维新后日本大量引进欧洲的工业技术, 国内出现很多“街道工厂”一样的私人工厂, 日本政府将其划归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往往也被叫做“职人”。这些老板往往让孩子“子承父业”将技术传下去。

到了现代, 职人多指拥有卓越金属加工技术的人。比如日本有的街道小工厂能够将铜箔的厚度切割到仅有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这么细的铜丝是智能手机、太空仪器等不可或缺的原料。

日本学者盐野米松认为, 日本是一个有着“匠人”文化传统的国家。正因为此, 加上子承父业的传统, 使得日本很多企业不论大小, 都能够长久地存续发展。有统计称, 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 日本有3100多家, 居全球之首。而这些“百年老店”的经营模式都不是急着“做大做全”, 都不忙着资本积累、上市圈钱, 而是专注一个商品或者一种技术。当然, 日本人在经营上也很注重和消费者建立长久的“感情”。

日本很多老品牌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日本岐阜县是日本刀的产地, 中国的锻造技术传到日本后, 岐阜县很多“小作坊”一直守着古代的锻造技术不断制作出各种刀具, 现在则是锻造厨房用的刀具。日本尼康相机的镜头很贵, 是因为尼康公司早在一战后就一直致力于打磨玻璃镜头。

效率, 与“匠心”起冲突

品牌联盟咨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永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 就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总结说, 瑞士做手表出名, 瑞士工匠原来都是给教堂做大钟的, 后来发展成做小钟小表, 这是历史的偶然性, 但瑞士工匠做大钟的时候都很精细, 这是一脉相承的;日本由于资源匮乏, 不能大手大脚, 所以凡事都求精细;德国、意大利的专业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他们都以做工匠为自豪。

不过, “工匠”并非一直站在历史舞台的前沿。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 很多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不仅中国, 国外也如此。日本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匠人就在逐渐减少和消失。日本学者盐野米松著有《留住手艺》一书, 呈现了一批传统匠人的艰难处境。

英国《金融时报》2015年的一篇文章则谈到, 在有很多积极力量推动的时尚界, 也面临着挑战———手艺人减少, “这一代的手艺人在不断变老, 而年轻人却不再愿意做手工活。”

某种程度上, 推崇效率的现代社会同“工匠精神”有着必然冲突。18世纪中期, 当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拉开工业时代的大幕时, 效率更高、更精确的机器逐渐取代人类的手工, 带来匠人行业的日渐式微。连“工匠”这个词都在逐渐往历史后台退, 由“工人”来代替。

即便在推崇“工匠精神”的日本, 对它的评判也出现分歧。因为进入工业社会的日本, 只有量产、高效率的大公司才能更好生存,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倒闭的很多。而且, “匠人精神”就是全身心专注于技术而完全无视其他方面, 在经济不好时, 这样做往往显得不切实际。有人甚至认为, 过于细致反而忽视了“简单就是最美”的原则。

不过, “工匠精神”为工业大国所重视却是无疑的。在日本机械表制作、精密加工等领域中, 大量匠人受到很好的保护和尊重。由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 日本不少中小企业破产, 为此日本专业人士大声疾呼要求保护中小企业, 保护日本“核心技术发展力量”。

在德国, 《职业教育法》《学校法》《就业促进法》等都对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有规定。2004年, 德国政府与各企业、工会签订协议, 要求每拥有15名工人必须招收1名学徒。“制造业的竞争就是技工的竞争”, 德国《商报》称。

一味追求效益最大化, 不好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尤克泰尔将制造业称作工匠技艺的“大表兄”。他曾写道, 奥巴马政府公开对制造业表示担心, 希望重振制造业以催生创新、削减贸易逆差等, “但他们却几乎从未再向前一步, 公开宣告一个日渐壮大的制造业激发工匠精神, 而这种精神是美国自我形象———勇于进取、热衷创新并能制造任何产品———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美国学者认为, 美国年轻人在无法培养手工技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尤克泰尔认为, 金融等领域的高薪是美国“工匠精神”渐行渐远的原因之一。《匠人》一书的作者、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则呼吁学习德国:“德国企业意识到, 不论从经济还是从爱国角度来说, 都有必要在国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我们从来没有这种时代精神。”

8.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 篇八

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绝不可缺少的,若忽视了工匠精神,那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走向辉煌就会受挫。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企业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我们需要重拾工匠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和价值观。

敬业创造财富

回顾中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农业器具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底层人眼里,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为了饭碗的坚固,才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形成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造主要靠手工劳动来完成,设计、制作往往是同一人,在学习技艺上也完全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凭经验和记忆,伸展绳墨、竹笔画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经典家具和工艺品。

我国明代,木匠把日常生活的床已经做到了极致,一个家庭有一张好床,就是拥有了一笔财富。《金瓶梅》第九回说西门庆用十六两银子为李瓶儿买了一张黑漆描金床,他又用十一两银子顺手买了两个丫鬟。潘金莲知道西门庆为李瓶儿的屋里买了一张好床,就闹了起来,不得已西门庆旋即用了六十两银子买了一张螺钿敞厅床。可想一张床相当于多少个丫鬟的身价。

工匠的执着精神,还表现在农具的发明创造方面。据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载:古代工匠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发明了高效实用的耧车。它是一种用畜力牵引的播种器具,能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环节,达到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均匀,既提高了播种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播一顷”的效果;元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纺织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创造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她的敬业精神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古代的棉纺织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勤奋促进发展

古代工匠的勤奋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它促使我国农业生产的排涝浇灌器具的发明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传统水车,即人们通常所称的“翻车”和“筒车”,是一种能从江湖河塘地表中不间断持续汲水的大型农业机具,它不仅能用于高地提水、低田排水等生产领域,而且在济漕保运、沿海制盐等非农业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先进技术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机械学原理的角度来看,水车结构复杂,有连杆曲柄机构、轮轴齿轮机构、链轮调节机构等。从动力学看,由人力、畜力逐渐上升到水力和风力自然能的应用。据方立松《中国传统水车研究》载:“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在动能利用上的卓越成就,它与耕种等其他农具系列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在那个时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汉代就已有了畜力碓和水力碓,用来加工粮食,脱壳磨面。据张力军、胡泽学主编的《图说中国传统农具》载:到魏晋南北朝时的崔亮发明了用一个水轮推动八个磨盘的“八磨”机,使粮食加工的工效一下子提高八倍。西晋时有人将水轮转动改为用牛牵引,达到“策一牛之任,转八磨之重”,这样就可以在没有水源的地方也能用上高效的“八磨”等工具了。

除了以上古代工匠为我们留下很多宝贵文化遗产外,还有大家知道的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钿、黄应光的版刻、周翥的百宝嵌、方于鲁的制墨、张鸣岐的手炉、朱氏三松的竹雕等工艺品。这些工匠可称得上是举世闻名的能工巧匠。

执着铸就辉煌

古代工匠的执着精神为我国陶瓷的发明、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不但把人物形象表情刻画得逼真生动,而且规模宏大,成队成阵,不愧为世界奇观。唐代的三彩陶朝着更为精致的方向发展,人俑、马俑、骆驼俑,色彩鲜艳,各具形态,有很多细微的动作和表情。

唐宋以后,瓷器的工艺越来越精,出现了许多名窑名瓷。唐代绍兴有名的“越窑”青瓷,有“类玉”的美称。河北内丘的“邢窑”,则以出产白瓷闻名。湖南长沙一带的彩瓷,不但有绘画,还使用贴花、模印,装饰性很强。河南的钧窑、汝窑、柴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定窑,陕西的耀州窑等名窑所产瓷器,都驰名海内外。当时的瓷器有“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说法,被一般家庭争相收藏。中国的瓷器,从唐代起就通过陆路和水路传到亚洲、欧洲和世界各地,赢得了全球人的赞叹。

说起中国人的传统服装,不得不说一项令国人自豪使全球人惊叹的伟大发明——丝绸。毫无疑问,我国是世界最早养蚕和织丝的国家。祖先们很早就发现蚕吃桑叶吐丝又 “作茧自缚”的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和实践,大约在六千多年前,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织帛的全套生产过程。聪明的古人们把蚕茧用开水煮烫,去掉胶性,抽出丝头,合成丝线,再织成绸、缎等帛品。这个过程说起来一句话,做起来难上加难。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服装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但重量仅有 49克,衣服可谓轻若烟雾,举之若无,让人着实惊叹当时的织造工艺如此精湛。到目前为止,用现代化的工艺都很难复制。丝绸的发达,促进了服饰、染织、刺绣业的发展。与丝绸密不可分的刺绣,它的艺术创造,商代就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形成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中国的刺绣与丝绸伴随着工匠的执着精神,名扬世界。

创新超越世界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工匠们除了以上各种发明创造外,还具有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 700多年;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两千一百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到18世纪初,西方才有了扬谷扇车,比中国晚了两千年左右;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独轮手推车;而西方到公元11世纪才出现独轮车,比中国晚了1200多年;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 “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等等。

我们在传承中国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研究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并引入科学研究范畴,拓宽中国工匠精神与人文研究的视野,加深我们对中国工匠精神在企业文化中不可替代性以及提高员工地位的再认识。

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不甘落后的民族,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我们要呼唤中国古代工匠那种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以此为企业铸魂。企业更要为冲锋陷阵者、为敢于亮剑者、为勇于改革者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让人人敢担当、个个能出彩,使中国成为创新大国、制造大国。清代郑板桥有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了这种精神,定能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

9.工匠精神的作文素材 篇九

也许,很多人会认為工匠就是个一直重复工作的工作者。甚至会认為工匠就是做苦力的,工作得辛苦,赚的钱还少得屈指可数。那就大错特错了。工匠是一种伟大的职业,虽然看起来平凡得扔进人群里找不出,但在他们的精神之中,工匠是比其他职业更加高尚的。

因為工匠乃精雕细琢之人,拥有着一颗细腻而质朴的心,两只粗糙而勤劳的手。他们只靠着这神奇却又普通的心与手,把有价值的事坚持下去,并且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极其精致,就算最挑剔的人也找不出一点瑕疵来。但是,做这些事的辛苦,与收获成果的甘甜,也许咱们一辈子都体会不到,只有用心做一件事的人才能真正地感觉到从中的乐趣与甘甜。

那是一种极高的感受。通过辛苦而获得的成果,比世间万物都甜蜜,即便有一丝苦涩,但那一丝苦涩早已被甜蜜代替。这工匠魂,难道不值得咱们学习吗?这工匠精神,不正是咱们所缺的吗?现在,咱们何尝不是经常半途而废?做了开头就撒手逃跑?其实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你嫌累、嫌烦、没兴趣、上课走神,那么这不就只是个借口吗?但你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重新捧起书来,控制住自我拿贪玩的心,慢慢地,也许学习会好一点呢?所以,工匠魂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益,是无限的,无尽的,而咱们為什么不学习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呢?

10.工匠的精神高中作文 篇十

大师情怀,是以才华为基础的狂放不羁,是以视野为前提的自我革命;工匠精神,是追求完美、一板一眼,心中只有作品,没有对名利的妄念。

大师固然无价,但工匠精神更值得大多数普通人学习。

工匠精神易学,难度容易接受。王羲之四海放浪形骸,鲁迅怒怼整个文坛,那是建立在极高的才华与极强的自信之上,甚至借助了运气的成分。敢于挣脱世俗束缚,需要巨大的勇气;而悲悯整个民族,首先要宽恕你的宿敌;聆听心灵的召唤,还要有召唤才行。这些大师情怀,实在难学。而工匠精神,概括起来只有恒久、完美和单纯。与大师相比,工匠只需要剔除随便、马虎与浮躁这些小缺点,不必苛求太多。

工匠精神普适,不对人要求太严。大师情怀只适用于大师,而加之于普通人身上,就成为狂人。大师毕竟是以天赋为基础的,在全人类中也是极少数。而工匠精神是普适通用的行为准则,大多数人都有条件具备。与人才辈出的犹太民族相比,德国人貌似少了一份才气与灵气,但德国至今仍在医学、工业成为典范,离不开全国上下的匠人精神。德国人将规则看得神圣,将流水线上的每部产品乃至每个结构件当做艺术品看待,愿意并乐于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某项工作。人民在充实中幸福,国家在沉默中富强。平凡的工匠带来了非凡的成就。

其实,工匠精神与大师情怀并非天涯相隔。日本服装大师三宅一生,每年两次参加时装大会,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一辈子)只是做了一块布。没有自我炒作,没有追随潮流,也没有野心勃勃。这位大师级的服装设计者,却又这一颗谦卑、专一、精益求精的心。这位大师本就是一个工匠,水到渠成,厚积薄发,是工匠精神培育出了一位大师。

11.中国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 篇十一

韩春雨,一个从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了“网红”科学家。

这个“网红”上位不靠颜值,靠能力和坚守。在帅哥美女投机恶搞的“网红”让我们逐渐审美疲劳的时候,这个靠“诺贝尔级”科研成果“上位”的“網红”让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之一振。在我们为韩春雨的科研成果欢呼喝彩的时候,不应该忘记他为今日的成就所付出的“默默无闻”的十年。韩春雨从2006年开始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对于这十年,韩春雨是这样形容的——“一成不变地泡在实验室里的安静生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更是如此。“一成不变”的坚守,甘于忍耐“泡在实验室十年”的寂寞,面对一次次失败不言放弃的毅力加上“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科学家的良知才成就了今日的“诺贝尔级”“网红”。

在我们惊叹德国工业产品的精密,艳羡德国人一以贯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时候,韩春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身上的“工匠精神”。从容独立,踏实务实。两次跟风的失败,让韩春雨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必须要做原创,这是对科学家身份的认同,也是中国科学家的自信。十年间韩春雨专注于项目研究,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惜力,不怕费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凭着这份专一执着,坚守“初心”,在“安静”的实验室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风采。

(摘自南方网2016年5月23日)

【素材分析】十年磨一剑,霜刃一试,举世瞩目。韩春雨十年坚守在实验室里,不言弃,不惧败,厚积薄发,一鸣惊人,这种踏实务实的精神是每一份事业成功的奠基石。而“做科学家必须要原创”的理念不仅体现了韩春雨作为中国科学家的自信,也是支撑他埋首事业屡败屡战的一大初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原创精神,原创精神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

12.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 篇十二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篇一

劳动是什么?很多人并不能真正了解,他们都认为劳动是苦的,是累的。其实这只是“劳动”一词的障眼法,劳动是甜的是快乐的,只是亲身才能体会。每一次我帮妈妈打扫卫生,擦玻璃,扫地,都把我和妈妈累得满头大汗。可是,我和妈妈的脸上却挂着灿烂的笑容。这是因为我和妈妈都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劳动的乐趣无穷无尽,比如说你可以体会到用自己的双手劳动而创造出一个个成功,这种乐趣,这种喜悦,就像在蓬勃生机的春天辛勤的劳动,在满地金黄的秋天得收获那样无法语言来形容的感觉。

劳动的乐趣无穷无尽,比如说你劳动为人做出了贡献,心情就像春天开放的花儿一样灿烂。当你用劳动做好一件事受到了别人的赞赏。心里一定比蜜还甜。这时你就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劳动像一块甜甜的豆沙糕,让你体会到乐趣。

劳动像一个苦果,让你感受到疲劳。

有喜有忧,有苦有甜,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劳动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假如说地球创造了人类,那么劳动将是人类创造新地球的武器。

中华延绵五千年,有许多是教我们要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勤劳的人再穷,也会有富裕的一天。懒惰的人再富,也会有贫穷的一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字样,应该永远牢记我们心中。劳动是体现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有文化,有内涵的最明显的标志。是呀,老舍先生也曾经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句话真是耐人寻味,即讽刺了不会劳动的人,又体现了劳动的可贵。有一位商人曾说过:辛勤的劳动是发家最关键的本钱。劳动似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只要好好运用就能穿透世上一切坚硬的东西。劳动是最光荣的,不劳动是最可耻的。

勤劳的人被人称赞,懒惰的人被人唾弃。勤劳帮助了自己,懒惰害苦了自己。我们应该靠辛勤地劳动换老收获,而不是靠一步登天做着自己的白日梦。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篇二

劳模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劳模的模范事迹对广大职工群众是一种非常现实、非常直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形象、生动的学习教材。学校抓住区党委关于开展向身边劳模学习活动的有利时机,大张旗鼓地学习先进人物、宣传模范事迹、推广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学劳模、赶劳模、当劳模的浓厚氛围,旗帜鲜明地鼓励和支持职工争当先进模范、争创优良业绩,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在学习劳模中,我注意做好“四个结合”。

一、结合实际情况学。

不同的工作情况不同,任务不同、特点也不相同;即使相同的工作,在不同的形势和环境不尽相同,目标和任务也各有侧重。因此,在学习劳模活动中,我针对工作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中突出产业特点,抓住当前工作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难点,学习借鉴先进劳模的有益做法,学习技术能手、行业标兵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为邮政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我要象劳模那样,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学习中更新知识、提高素养,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及时发现问题、透彻分析问题和科学解决问题的水平,才能成为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惹事。通过学习培养浓厚深重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从而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为邮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结合工作重点学。

各个工作在不同时期任务不同、工作也各有侧重。在学习劳模活动中,紧密结合科室近期工作重点,学习劳模人物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和不畏困难、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总结劳模在工作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经验和成功做法。通过学习劳模,进一步焕发了我的劳动热情,激发创造活力,集中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结合自身实际学。

在向先进典型学习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迹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开展学习,用劳模的精神激励自己,用劳模的事迹鼓舞自己,振奋精神,进一步强化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真正在学习先进中有所启迪、有所收益。针对工作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自己的优长和不足,对照劳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查找差距和问题,确定学习榜样,制定学习计划和措施。本着“如何立足岗位学劳模、赶先进、讲奉献、见行动”学用结合。用劳模的事迹增添信心,用典型的经验提高素质,用典型的业绩振奋精神,把学习典型的过程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具体行动,从而把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四是结合岗位职责学。从事的工作不尽相同,具体承担责任也不一样,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千差万别。要增强学习效果,就要在普遍学习劳模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岗位职责搞好学习。相同行业、相同岗位上的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特别是自己身边的典型,学习起来更加感到生动和亲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也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立足行业特色,把学习全国劳模同学习身边先进人物结合起来,使我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劳模言论的精神实质,并用于工作生活的实践,始终坚持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绘就人生最美好的画卷。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我既注重搞好学习,更做好学习成果的转化。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学习中,坚持“高标准、创一流、有新意、无止境”的工作理念,弘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求严创新”的精神和“脚踏实地、雷厉风行、顽强拼搏、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坚决克服重形式、轻内容,重布置、轻落实,重学习、轻转化的形式主义,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工作重点、自身实际、岗位职责开展学习活动,使学习更加紧贴实际、紧贴工作,提高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在学习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又好又快发展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篇三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志愿去参加劳动以及活动是我们学习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能够从中得到快乐又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我们岂不“何乐而不为”呢。上周我们班集体去药用植物园做义务劳动了,说是劳动也是挺轻松的:拔拔野草、松土、帮助种植人员种写药类植物等等。

不过我见大家都挺来劲的也都干的热火朝天的,有说有笑的,不乏让我想到了以前在家里跟着爸爸妈妈去地里干活的那些情景,那真的是一种乐趣!这也使得我感触很深:那些种植人员十分的辛苦,即便把种子播下去了,待到发芽后又得去细心照顾,培土,锄草,施肥。

或许我们真的只有通过参加劳动与活动才能够从中体会更多,知道他们的不容易。作为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大部分的同学都会深有感触,对于城市的孩子可能会有些陌生,毕竟没有亲眼见过或是亲自去做过,不会有很深的感触。去参加劳动和活动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好的机会,可以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劳动人民。

_月_日,我随校学生会生活部的分支伙管会的主任以及理事们志愿去参加了“走进食堂”的义务劳动,我们都很热情地去参加这样的活动,虽然只是去擦擦桌子,玻璃,墙壁,扫地等,但是我们做的很开心,大家齐心协力一下子就打扫好好几个食堂了,还开玩笑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们还得到了后勤的夸奖,希望我们身临其境多参加这样的劳动。如果每次都有这样的劳动我还是很乐意去做的,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参加劳动以及一些活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常言道:劳动是最光荣的!

回顾逝去来预科将近一年,这一年的准大学生活即将接近尾声了。回顾逝去的点点滴滴,在这些日子里有过欢喜有过伤心,得到了也失去过。毕竟一切不是那么的完美,学会知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一直都是我所喜欢的。我不会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然他人的批评还是的虚心接受的。

当自己想去做的时候就大胆的去做,不要刻意的想别人是怎么想的。生活就像是七色的彩虹,五彩缤纷。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应该像彩虹这样丰富多彩,不仅要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类的劳动,活动;不仅要从家里到学校,两点一线,不停息的往返,还要走出家门,校门,去大自然中,去社会中实践。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更应该开阔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寓知识于劳动之中,多实践!我们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与世隔绝,我们是广褒大陆中的一份子。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竞争激烈,各个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都很高的: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只有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通过这两次的义务劳动,使我的学习生活更加的充实,丰富了,我希望以后在社会中,大学里仍然能够去参加更多的劳动与活动,去实践更多。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篇四

学习劳模精神,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劳模“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主人翁精神,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改进的开拓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紧密协作、关爱的团队精神”,是各行各业、各岗位在千变万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下不断前进的精神保障。

有责任的社会人,我们要学习劳模精神,树立起“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主人翁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寻求突破,克服一切困难,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劳模那种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劳动模范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突出的业绩,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有着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干好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志存高远,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习劳模那种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我们要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寻求革新,创新工作方法。

学习劳模那种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了事业是实干出来的,任何心存坐享其成、好逸恶劳思想和做法的人是不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工作,就是我们学习劳模的行动。

学习劳模那种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

学习劳模那种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

劳模精神是时代的旗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我们就要牢固树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态度,像我们身边的劳模一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说真话,走正道,办实事,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投身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锐意进取,务实奉献,为社会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心得篇五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让我从中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们学校把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作为我们小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和认知社会。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寂寞和孤独,同时又使我们感到自己的幸福和一些自私、狭隘。

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就是另一个雷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和自豪。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社会劳动和实践,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和自豪。这些都是促进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新的思考。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社会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次的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实践和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社会实践和劳动,让我懂得了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小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小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13.工匠精神关于高三的作文 篇十三

工匠从不关心自己的产品卖的价格,只关心人们觉得哪里还可以改进。人的心思是有限的,不能用同样的热情去同时对待多件事情,工匠们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专注于手中的工件,心无旁骛,剩下的事情便交给别人。每个人如果都能有这样的工匠那么只要分工明确社会便永远不会混乱,但现在人们看到电影业赚钱快,于是不管是作家,歌手,出吃人全去当导演,最后只落得本职工作没做好,电影口碑也很差的尴尬地步。

工匠精神的首要条件便是塌下心来。面前有很多条路时,或许有的路看起来是捷径,有的路看起来又长又艰难,但你又怎么会知道这两条路有着相同的终点呢?我始终认为没有努力是没有结果的,没有任何弯路是不用走的。孟剑锋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尝试了几十种材料,推翻一套又一套的方案。如果没有那些看似无用的尝试又怎么会得到被外国宾客们争先称赞的成果。工匠们塌下心,不急求成,只为做出最优质的产品的精神大概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

14.中国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 篇十四

“从发现问题到找准原因,无非是靠多学、多练、多研究。”不久前跻身重庆十大“巴渝工匠”之一的张永忠说。

10余年前,张永忠依据经验与钻研创造出一套修理汽车发动机的“四诊法”:“望外观、看点火;闻尾气、判隐患;听声音、分异常;调切部件、把原因”。上万台发动机经他的手“治愈”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

从木工岗位走出的汽修达人

1983年,张永忠从部队退伍,进入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配到当时的31车间成为一名木工。

一年后,公司正值研究发动机之初,人才紧缺,踏实而又勤学好问的他被领导看重,从木工岗位调去参加汽车发动机的组装调试工作。

20岁的他刚进维修厂,看着满地的零部件,“就像进了菜市场,却不认识地上都是些什么菜”。于是,他从辨识零部件学起,装配、调试、维修,不分工种,什么都干。张永忠说,那时候经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靠的就是一股韧劲。长安汽车第一台“江陵”发动机的成功点火,也有他的一份心血。

“做这一行久了,看发动机就像自己的孩子。”张永忠说,因为喜欢,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在研究发动机上,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里和工人们在一起,也就对发动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张永忠告诉记者,他与发动机打交道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现在他已经离不开发动机了。“习惯成了自然,现在每天不看到发动机,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在某一行业里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心血和汗水。”张永忠告诉记者,十余年前,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双腿股骨头坏死。

30多年来,经他手调试、维修的发动机数量早已突破万台大关。他也获奖无数:工厂十佳妙手、公司一级手艺师、重庆市劳动模范、中国兵装团体手艺人、中华手艺大奖……

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

“‘望闻听切’维修法是张永忠左右开创出来的,后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并在全国汽车行业迅速推广。”张永忠的同事介绍说,张师傅的耳朵很灵敏,听声音就能察觉出质量问题。

有一次,张永忠巡查发动机生产车间,从工人们身边走过时,发现工人在撞击打力过程中,撞击声音和标准力度下发出的声音好像不完全一样。他赶紧查看显示仪器,果然,工人操作力度不够,有可能会导致连杆螺母力矩偏小,也就会导致发动机不合格。就在当天,车间内立即对问题进行了调查解决,及时避免了1500台不合格发动机流入市场。

“张永忠是中国汽车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同事说,一次,张永忠发现即将发往南美洲的上千台发动机排气管状态错误,第一时间反映了问题,从而避免了工厂更大的损失。

凭借一手绝活,张永忠已先后诊断出国内外各类汽车发动机“疑难杂症”800多例,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他参与完成离合器压盘分离不彻底、发动机拉瓦等攻关项目,独立发明G系列气门发动调整螺钉瓶颈工具,将发动机生产30%报废率降低为零。>>>>返回

“拿起扳手,心里就欢喜、就踏实”

“既做事,更做人”,是张永忠一直在心中遵守的准则。每当有人求助时,他都毫无保留地指导。带徒弟,他不仅将技艺倾囊相授,更注重以自己的行动给徒弟上好职业道德这一课。

“技术这个东西保留是没用的,技术要给别人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张永忠坦言自己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多年掌握、练就的维修技巧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员工,培养更多的工匠。为此,他与公司数十名年轻员工签订了“名师带高徒”的配对协议,亲手带出了一支熟练掌握发动机调修技术的国家级全能团队。

如今,他的全能团队中,有公司二、三级技能师5人,高级技师25人,技师100余人,在兵装集团技能大赛中屡获发动机装调项目一、二、三等奖。长安汽车现在的发动机调修一线技术骨干中,有80%接受过他的指点。

,张永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拔并命名为“张永忠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张永忠被评为全国劳模。近日,他又以最高票数被重庆市总工会、市质监局等单位授予“巴渝工匠”称号。

15.工匠精神 企业的灵魂 篇十五

一、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作为公司的一名仪电技术人员,我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是把一件工作、一项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别人无可替代。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二、作为公司的仪电技术售后人员,首先要制造出好的产品。

1、做电控盘不仅要做到横平竖直,一根线不错,还要明白线路的原理,能够找出图纸的错误。

2、电控柜的组装实验,要连接实物,实验前要先检查线路有无错误,然后送电实验,对照好技术协议,把技术协议上要求的全部实验,做到不给现场留问题。

3、燃烧器的组装与实验,组装前要查看要组装的设备漆色是否合理,符合技术要求。如有问题,要及时反映给有关领导,及时解决。漆色要均匀,表面光滑。我们要把住此道关,如果漆色不合格,绝不进行下一步组装。把不合格的产品发往现场。在无问题的情况下,计划组装所需要的物料,所需物料计划要准确。你的计划准确程度就决定了你离匠的技术水平的远近程度。做到既准确,又不浪费。

4、流程的组装要仔细检查各个法兰的焊接是否垂直,垫片要安正,螺栓要紧固牢靠。

5、实验完毕捋货要做到认真仔细,对好技术协议,不漏发任何东西。

三、不仅要制造出好的产品,现场售后服务质量也应该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以客户就是上帝为宗旨,百分百让客户满意。

1、接到派工单时先了解你去售后是要去干啥,了解公司产品的情况,然后打电话询问现场的情况,了解清楚后,告知用户你何时能到现场,现场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到现场以后要先清点货物,看是否有丢失的或漏发的,然后检查现场安装的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给客户做出合理的解释,及时的做出整改。

3、现场接线要仔细,配合现场人员做好接线放线工作,做到一根线不错。

4、接线完毕后要模拟空试,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5、点火调试前要对管道进行吹扫置换,可燃气体要化验合格。

6、点火成功后要仔细观察火焰,调整配风,调整出一个最佳状态,既要完全燃烧又不浪费能源。

7、调试完毕后要认真做好培训,及时做好记录。

四、在我们售后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我们只有一路向前,才能把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在现场的工作中,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对待客户要有耐心。遇到的问题,积极做好客户的解释,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的同时,也要稳定客户的心态。在遇到客户的冷言冷语时,要采取客观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不能采取正面的方法去面对客户,使之产生不良的后果。找寻正确方法的同时就是提高自己的修行的结果。久而久之,工匠精神就会深入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处理任何事情都会以一个平常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正常的心态去完成。

五、最后,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用心做事””、“以厂为家”把公司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意、细心观察,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想做事的人。

上一篇:伊斯兰下一篇: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