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主体是人才

2024-11-13

创意的主体是人才(精选6篇)

1.创意的主体是人才 篇一

1、钱和情怀,诗和远方我们都给你。

2、收拾行李,寻找最新的自己。

3、把握现在机遇,双赢美好未来。

4、你喜欢我们公司吗?如果不喜欢我再想想办法~

5、网络天下英才,共创辉煌明天。

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7、我们不跟你谈理想,知道你的理想是不上班。

8、慧眼识得人尽其才,伯闻乐为企业人才牵线。

9、有才有职有伯闻,大展宏图共天下。

10、我是蔡小白,刚入行、插不上话、怕被看穿,还好有脉脉,学到了好多圈内秘辛,现在连老板都要跟我打听行业内幕,来脉脉介绍自己,机遇人脉主动找你。

11、你来不来?别去抽锦鲤了,我们工作室有真实的一池子锦鲤哦。

12、伯(博)闻人才济济,企业如虎添翼。

13、让失业成为炮影,让就业成为现实。

14、让人才找到舞台,让企业找到未来。

15、我们同样对你也是如饥似渴,等待你填满我们!

16、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17、让我们携手,发现自己,充实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

18、共成长,共分享。

19、xx年过完一半了!今年的目标实现了吗?还没找工作的该准备了,有朋友换工作也可以联系我!

20、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月薪3000!而是去年3000,今年3000,五年后还3000,并且月薪3000,比月薪3万还忙!又穷又忙的工作是最没前途的!加入我们,突破自己,共享未来!

21、别再为错误的工作卖命了。生命短暂,禁不起一份错误的工作。快跳槽吧,到这里寻找你的新天地!

22、即刻起,点赞你的生活,从这一份工作开始!

23、揽一程清风,唯愿你扶摇直上。

24、虚以待位,只等你来,快来释放你的洪荒之力吧!

25、成就了自我,辉煌了人生,帮助了别人,改变了命运。

26、我身体很棒,扛米扛水不在话下,就是扛不住想你来我司面试。

27、甜有一百种方式,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每天在公司看到你。

28、还在为找工作而烦恼吗?这里,有属于你的位置!够胆你就来!

29、成功的捷径,伯闻为你指明。

30、发挥个人特长,掌握就业机遇。

31、在这里,你能收获的不仅仅是高薪,还有技能、知识和家人!

32、你有多牛,试试就知道!

33、在招聘员工、组建优秀团队的过程中,除了好用到吐血的招聘文案,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出真正有才干的.员工。

34、海纳百川终破浪,厚积勃发在此时。

35、来这里,证明自己!

36、你有多牛,试试就知道!

37、细心谨慎是安全航道的导航灯,粗心大意是引发事故的温床——何海锋

38、你一定出类拔萃 缺的只是展示的平台

39、要知道,这个世上大部分人找工作都是从“不妨一试”到“非你不可”的,比如我们公司的xx岗位。

40、成就精彩的职场人生!

41、约你当老板干大事,来不来?

42、青春是挽不回的水,转眼消失在指尖,用力的浪费,再用力的后悔,不要沉溺于过去,接受新的生活,新的自己,新的团队!在这里,你能收获的不仅仅是高薪,还有技能、知识和家人!收拾行李,寻找新的自己,加入我们吧!

43、那你,对自己满意吗?对未来迷茫吗?对工作有着落吗?

44、神一样的软件,非一般的考验!

2.创意中国呼唤创意策划人才 篇二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创意产业第一次被提及是在1997年,英国布莱尔政府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在其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英国相关行业的收入从大约6亿英镑,一直上涨到了上千亿英镑,从业人员从不到10万人发展到近200万人,年增长速度达到12%,英国伦敦也很快成为创意产业的世界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创意经济每年创造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早在1990年,美国就成为最早对创意机构有所定义的国家,利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来计算这一特定产业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贡献;1993年,澳大利亚出台创意文化政策《创造性的国家》;1997年,英国设立创意产业专责小组,将13个产业确认为创意产业;1997年,芬兰组织“文化产业委员会”,打造最具竞争力经济体;1998年,韩国成立了专门为创意产业服务的文化产业局,随后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近年,新加坡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在争夺“亚洲创意中心”的角色。

由此可见,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澳大利亚、以色列、新加坡等新兴国家早已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先后推出了“创意立国战略”。这个概念,同以上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据统计,在我国3300万家企业中,商标注册只有170万件;在近6000万文化科技工作者中,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和被引用的创造性论文作品还不如3000万人口的以色列,截至2004年,我国3000万科技工作者在美国被认可的专利发明也只有77件。一直以来“美国创意、日本设计、韩国研发、中国制造”是对目前世界新经济格局的一种描绘。

自主创新中国不能喻。目前,国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任务在各地布置,教育界和企业界在创意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上达成共识,上海成立的创意产业中心把创意产业划分为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时尚消费、艺术传媒、执行策划5类,尝试培育创意产品的产业平台和消费市场。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中国创意产业还有必要扩大版图,中国企业还需要更快地打响竞争IPR(知识产权专利)的战争,“创意立国”应该推广为全民共识:唯有创意经济能把“自主创新能力”变现、把“中国制造”改写成“中国创造”,营造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使中国和“中国创造”增值。一场着眼于未来的世界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的角力赛已经开始,中国不能输。

出版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很多文化创意,最初都是通过出版来体现的。从知识经济的角度而言,如果没有创作与出版,知识无从完整传递。而无法完整传递的知识,自然无法产生整体的经济效益,相对也就无法保证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出版业原创能力很差,急需创意策划人才。

创意策划人才需要创新培养。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日本创意、创造学校已达5000余所、创意人才5000万。美国创意人才也有3900万。而在我国,创意性人才不到10万人。目前北京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明显不足,其人员数量在总的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不过千分之一,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高等院校输送的人才具有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的特征,是创意人才群体的主要支柱。目前北大、人大等知名高校除了创意研究院所之外,正在积极地筹办创意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业已招生。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对当前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高校需要增强知识创新能力与培养创意人才的能力,可打通学科壁垒,培养适应竞争的复合型“通才”;其次,需要扭转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意精灵”、“创意激情”;再次,需要打好学生的人文底蕴,重视创新型人文教育,培养有原创意识和文化精品意识的内容创意人才;最后,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辐射作用,主动服务地方建设,适应时代的需要。

当然,大学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策划创意人不仅要具有市场意识,还要兼具文化艺术底蕴,特别要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修炼过程。这也昭示着一个不单纯以“学历”论英雄的创意时代的真正来临。

3.人才培养创意策划方案 篇三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市场营销领域各类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

(3)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能胜任营销工作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和社会活动能力,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2)具有一定的宏观分析、业务开拓、企业管理能力,能够应用营销理论对营销环境、市场状况和竞争状况作出分析,具备营销人员的开展业务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3)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市场调研与预测能力、商务推销和谈判能力,解决营销策划、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具体营销环节中的问题。

3、素质要求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思想,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具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坚实的工作作风,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具备求真务实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具备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际问题的素质;

(5)掌握文献信息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素质;

(6)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学制、学分与学位

本专业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学习年限为3至6年。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164学分方能毕业,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五、核心课程

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商务谈判、推销学、管理沟通等。

六、主要实践环节

4.谁是卧底有创意的词语 篇四

2、小沈阳——宋小宝

3、魔术师——魔法师

4、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

5、麦克风——扩音器

6、果粒橙——鲜橙多

7、洗发露——护发素

8、谢娜张杰——邓超孙俪

9、胖子——肥肉

10、鼠目寸光——井底之蛙

11、成吉思汗——努尔哈赤

12、泡泡糖——棒棒糖

13、反弹琵琶——乱弹棉花

14、甄嬛传——红楼梦

15、图书馆——图书店

16、麻雀——乌鸦

17、端午节——中秋节

18、红烧牛肉面——香辣牛肉面

19、小矮人——葫芦娃

20、班主任——辅导员

21、福尔摩斯——工藤新一

22、同学——同桌

23、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

24、王菲——那英

25、麻婆豆腐——皮蛋豆腐

26、近视眼镜——隐形眼镜

27、牛肉干——猪肉脯

28、何炅——维嘉

29、甄子丹——李连杰

30、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31、高跟鞋——增高鞋

32、神雕侠侣——天龙八部

33、刘诗诗——刘亦菲

34、鱼香肉丝——四喜丸子

35、薰衣草——满天星

36、婚纱——喜服

37、眉毛——胡须

38、男朋友——前男友

39、酸菜鱼——水煮鱼

40、包青天——狄仁杰

41、面包——蛋糕

42、鸭舌帽——遮阳帽

43、摩托车——电动车

44、枕头——抱枕

45、节节高升——票房大卖

46、老佛爷——老天爷

47、夏家三千金——感情睡醒了

48、情人节——光棍节

49、铁观音——碧螺春

50、贵妃醉酒——黛玉葬花

51、富二代——高富帅

52、生活费——零花钱

53、洗衣粉——皂角粉

54、蜘蛛侠——蜘蛛精

55、自行车——电动车

56、手机——座机

57、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58、油条——麻花

59、大白兔——金丝猴

60、江南style——最炫民族风

61、丑小鸭——灰姑娘

62、作文——论文

63、土豆粉——酸辣粉

64、饺子——包子

65、口香糖——木糖醇

66、流星花园——花样男子

67、天天向上——非诚勿扰

68、汉堡包——肉夹馍

69、张韶涵——王心凌

70、蜘蛛侠——蝙蝠侠

71、状元——冠军

72、勇往直前——全力以赴

73、元芳——展昭

74、过山车——碰碰车

75、郭德纲——周立波

76、美人心计——倾世皇妃

77、小笼包——灌汤包

5.创意的主体是人才 篇五

赖声川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台湾话剧导演,看过他的《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每一部都非常喜欢,也为其中的精彩创意所折服和打动。这一次,进入暄桐教室读的第一本必读书,就是他写的这本《赖声川的创意学》。

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4章,提出并分析问题,主要涉及社会的创意假象、创意的界定、智慧和方法二部曲、创意的灵感、创意的计算机(说明创意的来源);第5-15章,讲述本书最主要的内容“创意金字塔”,以及涉及到创意金字塔运行的方方面面;第16章,结语。

赖导首先指出多数人对创意的误解。多数人,包括我,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就是创意。赖导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往往未能有效达到目标,因为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创意本身。现代社会在追求创意,却没意识到,盲目追求社会既定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

创意是什么?本不该被界定,但为了分析和讨论,书中给出了一个较广泛的定义:“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原创性、不可预期),又适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创意的二部神秘曲是“欲望”和“表达”,一个是构想面,一个是执行面。接着,作者继续用佛法中的两个名词来对创意二部曲进行深入讨论,“智慧”与“方法”。指出,今日创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都在后者——方法,而智慧,并不在现代教育体系讨论之列,似乎认为那只能靠个人去发觉。

对于赖导指出的这个问题,我深感认同。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大部分训练都是如何做题、解题,如何获得技巧和方法,如何考到高分进入一个好的学校。甚至进入大学乃至工作以后,还要参加各种技巧和方法的培训,考取各种证书,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出题呢,几乎没人教你。撇开一切哲理,用最简单的方式说,创意就是出一个题目,然后解这题目。

那么,创意的灵感到底从哪儿来?赖导以自己创作并导演的《如梦之梦》为例,通过详细描述这部话剧的创作由来和过程,来说明创作灵感离不开两件事:

1、生命经验中的许多事件必须已经被储藏在某处;

2、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知道在哪里找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连在一起。就像一台计算机,平时自动搜集并储存档案,这些档案就是创意的原始材料,在灵感产生创意的那一刹那,有一种机制启动,自动寻找、挑选档案,并将这些档案重新组合在一起。

赖导指出,我们的创意来自计算机里所储存的一切,而不是外在。创意过程中真正要发现的一切都来自于内在。真正的创意来自内心。换句话说,我们的神秘计算机只能抓已经储存在内部的档案,不可能凭空抓档案,或到别人的计算机中抓档案。即使有外在刺激,那也是对我们内心计算机的刺激。

神秘计算机不能做的,就是打开或串起本来不存在于档案库中的档案!所以,一切的基础在于我们内在装了什么,因为那才是创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操作系统取材的花园。心就是我们的创意来源。

关于创意的关键,书里讲到,第一个关键是我们内在所储存的一切;第二个关键是神秘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将所有档案抓出来,合适地组合在一起的机制。

第5章应该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作者提出了“创意金字塔”。这个观念的原始蓝图是作者有一年在印度菩提迦叶参加佛法研习营时构想出来的。菩提迦叶,也写成“菩提伽耶”Bodh Gaya,又称菩提道场、摩诃菩提,是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当时的原始蓝图已经包含了创意金字塔的基本元素,一边是“智慧”Wisdom,一边是“方法”Method。智慧的训练是在“生活”的领域,方法的训练在各自的创意领域,简称“艺术”。作者想说明的是,学习创意,不能只在创意的场域中学习,而是要分成两种不同场域,做两种不同范畴的学习。今天全世界的创意教育,似乎都只教右边,也就是方法。

作者在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展开。写道,如果你是当年在雅典、中国或印度追随苏格拉底、孔子或释迦牟尼的门徒,你的目的绝对不是学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得到可以加薪的证照,你唯一的目的就是学习这位老师所教导的唯一科目:“智慧”。而现代教育体系则不然,不负责“智慧”教育,在这之中隐藏着一种共识,智慧无法或不该被教导。这背后也显示,我们其实不会教“智慧”,我们失去了教智慧的能力。在某方面,这也是民主体系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民主体系中,“智慧”一词刻意变得很含糊、无法定义。其中的深层次理由在书里有详细讨论,在此不涉及更深入的内容。

接下来,书里出现了“创意金字塔”彩页,包括三维效果图、立面图、俯瞰平面图。这几张图应该说是作者在整本书中所要表达的理念的浓缩。

创意金字塔的左右两边是生活和艺术两个场域,分别进行两种性质不同但功能相连的学习。它们各自连接到底层更大的神秘泉源,创意的泉源。创意在运行时,金字塔上方吸取来自底座的创意营养,向上提升,经过精炼的过程,终究提炼出创意的精髓,从金字塔顶端吐出创意作品。金字塔上方要从底部吸取泉源的养分,要穿越一道屏障。创意学习主要做的就是在清理金字塔内部,去除障碍,打通上下,让创意在金字塔内顺畅地流通。

在后面的第6-15章中,作者分别从不同方面来具体阐述创意金字塔,其中包括创意的泉源、创意的智慧、创意三毒(经验、习性、动机)、如何看、三观(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转化三毒为三智慧、方法的机器、技巧的智慧、重新设定操作系统等方面。本文不进行详述,只对其中的精彩段落摘录(见后附)。

6.创意的主体是人才 篇六

主体间性:方法的建构与

“深描”之巧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崇尚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严格地依据实地考察和各类访谈来做出评估,这是一种注重解释主体的质的研究方法。它以“本质直观”为特征,强调研究本身也是主体间性的呈现过程。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即“主体间的同一性”,其哲学基础源于胡塞尔主体先验论框架下通过“统觉”、同感、移情等,达到主体间的共识与相互理解,厘清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相对于工具行为的“主体间性”行为以及海德格尔本体论中主体之间交往、理解关系等。

《主流》正是基于“本质直观”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味,通过调查美国创意文化产业参与主体的主观意义,强调将被采访者的独特背景展现与内心思想及情感,行动目的及动机的洞察、理解、解释相结合,展开对“全球文化战争”何以发生、缘何变化等问题的资料搜集,给我们呈现出大量生动而丰富的“本质直观”与 “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该方法的使用让该书在同类反映、探讨甚至批判全球文化战争的论著中显得独具风格——是访谈对话中建立的非对话体、数据分析中提炼的非统计体、情境体验中浓缩的非故事体的糅杂。

在写作风格上,作者以自身作为叙述主体,来捕捉、透视与反思全球文化格局,其叙事笔力的技巧与风格亦使该书独具韵味。

该书虽为论著,但多以叙事为主线。而其叙事则并非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糅合了小说情境的典型、电影镜头的戏剧性、新闻的客观、评论的直抒胸臆,将纷繁复杂的全球创意产业格局用简约深刻的笔触进行勾勒,里面夹杂着大量的人物与情境“深描”,使该书呈现出独特的魅力——真实而含蓄、生动而深刻。

《主流》以呈现个性鲜明而颇具风格的主体形象为主线,用诸多典型人物拼接全球文化面孔。全书几乎寻不到完整的对白,但读者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的存在,研究者被置于半隐匿状态。调查、访谈的过程和具体提问被巧妙地转化为主体背景讲述,特别是对原话的选择和“情境”的渲染方面,趣味和意味交相辉映,细节之处总能让人品出作者的智慧。

文化间性:文本的批判之韵

《主流》的结构框架较为简单,共分为两部分:美国的娱乐业与世界文化战争。谋篇布局中突显了作者在全球化即美国化的现实批判中,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全球以美国文化为主流的观点。该书的主旨相应地表现为两个角度:对美国缘何主流进行追溯,对其主流传媒、主流文本与主流传播方式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寻找席卷全球的文化密码;对文化新兴国家的非美国文化进行积极地探寻与文化建构。这种意识中的否定与无意识中的接受之间形成了不着痕迹的批判隐喻,表现为对美国文化推崇又疑惑,对新型文化接受又否定的文化批判立场,也充分体现了一个欧洲社会学家对所处现状与发展所自然流露的文化忧思。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作者旨在解释美国娱乐业缘何全球化,进而向读者呈现“流行的”“大众的”“主流的”文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作者所尝试探究的恰恰是全球跨文化传播中关乎“文化间性”的问题。

文化间性是从“主体间性”引申而来,是一种文化与他者际遇时交互作用、交互影响、交互错借的内在联系,与多元文化、文化杂合、文化融合等概念所不同,它更强调承认差异与促进互动。该书针对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所谓的“美国文化的单边化”“单向霸权”“全球同化”等观点进行批判,提出实际的情况要微妙而复杂得多,文化贸易兼具了趋同与差异的特征。这种批判更符合“文化间性”的旨归,其既表现出对强势文化的尊重与接纳,同时又兼具了对新兴文化与主导文化对话何以可能这一重大问题的冷静探析。

一方面,该书承认美国主导的娱乐文化在全球娱乐中的主宰地位,在考察并分析美国的娱乐业时,从政治上的院外游说、文化产业的生产与营销到流行音乐、流行剧集的全球翻版、反精英文化的日渐高涨,将落脚点置于对“主流”的解释——精英文化的褪色,文化等级的消除,模糊的、杂合的文化更容易流行,更符合大众的口味而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该书认为文化多元发展的过程并非是单一的或平衡的,其结果也并非是文化发展的齐头并进,而是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地域政治性的、重新分配了的文化版图:美国的创意产业将在趋向世界市场中越来越强大,以致占据文化贸易的制高点;新兴的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在努力发展他们的创意产业;而原先处于主导地位的那些国家——从欧洲开始,可能会被淹没。

细读全书的读者会很容易发现,作者在进行全球娱乐文化巡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探寻与美国文化进行参照的“他者”文化时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反思。“文化间性”的反思使作者在建构观点时体现出了更多的文化间的承认、包容、交流以及对文化混合现象的解释,使全书虽结构简约而附着内容却凸显深刻,资料庞杂、详尽、具象化却独显思维与逻辑的清晰。

掩卷而思,尽管《主流》给我们“洞达”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之“大势”打开了窗口,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解读却尽显粗略,被采访主体在提及中国文化时话语所指无外乎是“中国式审查”。这虽有些刻板印象之效,但粗略与刻板本身就值得我们反思: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在哪里呢?用何种本土战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用何样文化印象塑造世界的中国面孔;以何种思维创新文化产品并探寻全球推广战略;用何种政策制度推进中国传媒出版业走向世界。概言之,《主流》虽未对中国文化进行本体解构委实遗憾;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却仍然提供了对本土文化的另类批判与忧思参照,这无疑也是该书的重要价值之一。

上一篇:模拟竞职大赛演讲稿下一篇:农村除草清理垃圾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