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马拉松读后感

2024-09-29

人生马拉松读后感(精选17篇)

1.人生马拉松读后感 篇一

人生就像马拉松,获胜不在于突然爆发,而在于坚持,你有许多个理由放弃,也要给自己一个理由坚持下去······这句话是多么经典!今天,我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课。这节课,男生与女生两队中各10名跑的最快的要进行最后的较量,每队的前6名将参加田径比赛。

开始比赛了,体育吕老师让我们排好队,做好起跑的姿势。“三·····二······一······跑!!!”吕老师高声喊。“咻~~”10位女生向前飞奔而去。所有的女生看上去都使劲了全力,一下子就把我远远甩在了后头。我在心里暗暗地像:200米耶,你们像跑50米一样飞奔是不对的,应该保持速度,不然,跑到最后,会被后面的人追上的!

果然不出我所料,跑了半圈,女生们显得筋疲力尽,速度明显比刚开始慢好几倍!我毫不费力地用一般的速度追了上来。聪明的曾译墨似乎识破了我的意图,开始跑慢,一会儿,“瞬间爆发”了,追了上来。“加油,洪琬悦,加油!!!”我的“啦啦队”正在给我打气。呵呵,我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的!我在心里对他们说。正想着,曾译墨累了,慢了下来,我用正常速度追上去。“快,快,冲过去!!!”吕老师在一旁给我打气。我加快了速度,冲过了终点,迎来的是一大片掌声和喝彩声。

事后,我仔细回味了自己为什么会赢,得出来一个结论——人生就像马拉松,获胜不在于突然爆发,而在于坚持。

2.人生马拉松读后感 篇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的主要研究在第14届莫斯科举行的田径世锦赛参赛马拉松女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市图书馆利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以竞赛格局、女子马拉松、奖牌分布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1.2.2 录像观察法

对第十四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项目进行录像观看,分析主要参赛运动员的国家分布、地域分布、成绩、运动员的年龄特征、成绩发展历程等,并进行归纳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当今世界女子马拉松项目的竞争格局

从1995年的世界锦标赛开始,日本、罗马尼亚曾经连续4届世锦赛获女子马拉松奖牌。2003年之后,肯尼亚在该项目上慢慢显示了超强的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该项目的霸主。这几年我国也涌现了一批世界级选手如周春秀获得2007年世锦赛第二名、白雪更是获得了2009年世锦赛的冠军(表1)。

2 . 2 世锦赛女子马拉松奖牌地域分布

近十届世锦赛产生的30枚女子马拉松奖牌由10个国家分享,其中欧洲由5个国家获得11枚奖牌;非洲由2个国家获得8枚奖牌;亚洲由3个国家获得11枚奖牌。近十届田径世锦赛奖牌的地域性分布在欧洲,非洲和亚洲,这三个洲包揽了近十届女子马拉松所有的奖牌(表2)。

本届世锦赛上意大利的斯塔尼奥获得了该项目的银牌,比赛获得奖牌的国家多达5个,说明欧洲在田径项目上的地域性优势依然相当明显。非洲方面,以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为首的非洲劲旅,依靠非洲特有的人种地域优势、耐力性项群的据统治地位,在本届比赛中完美发挥,肯尼亚基普拉加特获得该项目的冠军,不仅成功拿走了本届世锦赛的首枚金牌,还当上了史上第一个实现卫冕的女子马拉松选手。亚洲方面,中国、日本和朝鲜的表现获得3枚宝贵金牌,日本在该项目上依然保持着较好的状态,本届获得铜牌,亚洲的11块奖牌中,8块是由日本获得,日本在女子马拉松项目上是当之无愧亚洲第一。

2 . 3 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龄特征

2013年世锦赛女子马拉松比赛共有72人参加,其中20人是34到43岁的,占全部参赛者的28%。1980—1989年出生的运动员达到42人,占全部参赛者的58%,1990—1995年出生的运动员为10人,占全部参赛者的14%。在前16名的运动员中1970—1983年出生的30岁的老将有10人,前8名中就占有6人,应该说还是老将主宰了世锦赛女子马拉松的赛场。

中国派出的五位小将丁常琴、魏小杰、曹茉婕、贾超风和何引丽,无论从她们的体质、年龄、参赛经验等等,都不如老将,各个方面都有待提高,意味着中国的女子马拉松选手要靠近世界一流的水平还需要迈进很大的一步。

2 . 4 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相对落后的原因分析

女子马拉松在我国开展的时间短、基础参与人数较少,也就是最近几年才有些城市开始马拉松比赛,该项目练起来由于距离长难度大,训练中缺少大型健身跑道,大部分以公路跑为主,现在车流量大安全隐患严重。落后的原因还有科研水平较为落伍,训练体系不完善,后备力量欠缺,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健康训练的程度不够,教练员没有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的训练理念、对科研重视不够,都影响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的发展。

2 . 5 我国女子马拉松备战 2 0 1 6 奥运会的策略分析

针对我国女子马拉松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掌握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了解目前世界选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青少年运动员避免过早的专项化训练造成机体的损伤。注意营养品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加强训练后的恢复

(2)训练的全程要有队医的参与提高训练科研的科学化水平。

(3)加大队伍的底盘建设扩大科学选材面及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水平的学习提高运动员自身的领悟能力以此来发展运动员的潜力,完备训练体制,加强老运动和新运动员之间的衔接、竞争发展的良好局面。

(4)发挥创新精神。根据我国自身运动员的生理形态特点结合国外科学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利用我国多地形不同高度的阶梯式高原训练模式,为2016年奥运女子马拉松项目做好准备。

3 结论与建议

(1)14届莫斯科田径世界锦标赛女子马拉松比赛地域特征和项目特征表现依然明显,以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为代表的非洲优势明显,并且这种状况在近期内不会改变。

(2)马拉松运动员要进过多年周期的系统科学训练做好基础素质能力避免过早专项化以此来增加良好的竞技水平保持运动寿命的长久性。

(3)针对今后的女子马拉松项目的比赛,需要我国继续密切关注世界女子马拉松比赛格局变化,各地区优势项目发展状况及变化。

(4)中国女子马拉松运动要想在未来得到较快的发展,领导管理者必须要拿出可行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保证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后苦之忧,促进教练员大胆的科学创新探索训练。

3.人生马拉松 篇三

有一次我有些戏谑地问他:“你参加马拉松比赛这么多年,對一个运动员来说,获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体力吗?”

他沉吟了一下,认真地说:“在连续几个小时的马拉松比赛中,体力只是一个次要因素,最重要的是心,让心先达到目标。”我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认为他有些夸大其词了:“跑步不过是机械地重复,体力的较量,和心有什么关系呢?”

他看出了我的轻蔑,说:“跑步其实有三种境界,你说的机械的重复是最简单的第一等。机械化跑步,是脚在带动整个身体,很被动,这样跑步一会儿就会很累。

第二等,身体保持前倾趋势,带动脚步,成为惯性。用惯性来跑步,这样跑步会相对轻松很多,因为跑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等,是用心跑步,心念目标,让自己的心,先到达目的地,然后内心不断鼓励和温暖自己,这样跑的最远且最轻松。

每次马拉松比赛都是对体力的极限挑战,每个人都会遭遇气喘、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肌肉酸痛、速度减慢等各种不适。在别人眼中,干吗要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只有让心先跑到了终点,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因为只有你了解它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能强迫自己去做。只要你做了,你就知道没什么事难得倒你。

事实上,我每次跑步从未想到要获胜,马拉松跑者不会真正彼此竞争的。当你和几万人一起跑步时,就算你是第三名、一万名或是第两万名,又有什么差别?重要的是:你必须要跑完全程。跑者真正的对手是自己。”

我听得入迷了,没想到跑步中也有这么多的学问。

他说:“其实,这三种跑步的境界,也代表着我们人生修为的三等境界。第一等,被动的人生,很机械化地接受一些东西,不愿意改变;第二等,积极的人生,保持奋斗的习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第三等,有规划和梦想的人生,他们永远都是心灵先抵达终点,然后一步一步努力克服困难,累积一段时间,那就是成功和卓越了。”

在人生路途中,大部分人都是机械地生活,将平凡归结于种种外部因素。但不论是工作、求学,事实上,许多成功人士并不比大多数人有才华。差别在于积极的人生具备完成困难工作所需的决心、毅力、专注力及驱策力,能一直奋斗下去,而卓越人生始终过着有规划和梦想的生活。不论是激情、荣耀、留名青史都不是推动成功者的决定因素,他们清楚自己的道路是什么,要做的只是坚持走下去。

在人生的马拉松中,有的困难出现得早,有的困难出现得晚。但是不管在哪儿出现,你必须克服它们,生命就像一场马拉松,你的竞争者就只有自己。

我深深地为他的智慧所折服,同时也为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向他道歉。我突然明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要善于体悟,即使是跑步这样简单的事情中都包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

他笑了笑,反问我:“那你在生命的马拉松中,现在处于哪个境界呢?”

4.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作文 篇四

生活,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如同野马奔跑,如同鱼几飞游,在浩瀚无穹的天空之下,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之上,在星空瞭绕的思想之中,后面是一段段色彩斑斓的故事,正以惊人的速度飞奔着。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不管有多艰难,多困苦,只要有一个目标,一个对手,一个前途,流了多少血多少汗,掉了多少皮多少肉,流下的眼泪力是激动的,前方的队是光彩的,只要自己有放不完的光彩,就有自己走不完的前途。

在学校,每个人都是竞争的一分子,试图从记忆,背诵,也可以是检测,作业,将心中的那个对手击垮,那么,90%你会走上成功之道,两边的花自然就会朝你开。

竞争途中,遇见了多么让个人难受,鸡毛蒜皮的事儿,不应该直追不放,掉泪儿的不光荣事儿,比如一个人不小心碰了你的眼镜,不应该的是在那里哭泣;一个人不小心把你的卷子撕了,不应该的是一直追究!我们应该做的是大度!

竞争才有激情,激情才有拼博向上!这世界中,在草原上独占一大片的那只马,是胜利者,在天空上独占一大片的那棵星,是胜利者!

我们现在应该在玩命地冲刺!宝贵的时间是上课,如果一道必考题以前没有考,今天年不管考不考,必须记住!

我知道,不苦不累,人生无味。不拼不博,等于白活!破金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方教室,五经六授,七课入讲,九思学生,十分用心,百滴汗水,千亩桃李,万年师表!

5.人生马拉松读后感 篇五

对于体育成绩不太好的我,却喜欢上体育课。我喜欢跑步;喜欢跳绳;喜欢打羽毛球;喜欢......因为我会享受跑步的过程,享受弹跳的乐趣。

今天,天空终于挂上了太阳久违的笑容,我们边上体育课边沐浴阳光,暖和极了!于是我们便像向日葵迎合太阳一样出发了——我跑步并不出色,也没什么耐力,可就是喜欢身着运动服,迈着步子,坚持跑完全程。特别是夏天,经常跑得豆大的汗珠从额头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因为我认为那时的自己最美丽,这种美无关外貌,而是一种努力,一种坚持。我并不想把自己训练成运动员,而是我觉得生命在于运动,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勤奋,让一切枯燥有了动力,面对各种困难也不会畏惧。

有句广告词:坚持!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这句话给我很多感悟,我们的生命很短暂,可人生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马拉松,需要我们坚持走完全程,不管中途想要倒下也好,放弃也罢,不管路途多遥远,“坚持 ”就是我们的信念。只要你想走完,就没有人拦着你,我们要对自己说:走下去,走下去......

6.韩国电影《马拉松》观后感 篇六

《马拉松》这部电影是由现实中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也是韩国电影界近年来一部难能可贵的作品,是一部充满为情却有发人深思的一部体育类电影佳作。本片导演郑允浩第一次指导剧情长片便一举拿下“韩国百想艺术大奖”的电影最高大奖和最佳剧本奖,这样的殊荣绝不仅仅来源于观众的眼泪,在感动人心的故事背后是导演对于细腻生活的诠释的掌控能力。作为韩国新生代青年演员,影片中的男主角赵承佑将自闭症楚源这一角色刻画的惟妙惟肖。在影片中楚源是绝对中心的角色,对于这一角色的刻画也成为电影成败的关键之笔,赵承佑能够不拘泥于剧本的框架,在很多时候以自身的即兴表演创造出不少闪光之处,比如在影片拍摄的过程当中恰巧有一架飞机横空而过,当录音师正发愁之际,赵承佑高高的举起双手口中还念念自语到“飞机飞机”。这简单的四个字不但解决了同期录音的问题,也生动的刻画了楚源这一角色的天真与无邪。在影片当中担任母亲这一角色的韩国资深女演员金美淑在韩国相当受欢迎,在她含着泪读完剧本的时候便下定决心要出演这位母亲的角色。影片中对于母亲这一角色的刻画饱满且不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在对于自闭症儿子的爱当中又夹杂着迫于生活的无奈,原本幸福的生活因为自闭症孩子的到来支离破碎,但是作为母亲又不能对于孩子弃之不顾,这样的矛盾一直折磨着这位母亲,最后母性的伟大终于战胜了命运的残酷。

马拉松是国际运动中非常普及的一种长跑项目,是所有跑步运动当中最长的项目,对于运动员体力与毅力都有着严峻的考验。对于希腊来说马拉松一直以来都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灵魂部分,因为在这个常人无法完成的运动中需要付出太多的艰辛与毅力,对于终点坚持不懈的追求也成为难能可贵的马拉松精神。

在电影《马拉松》当中就很好的利用了马拉松的体育精神来嫁接母亲对于自闭症儿子楚源的爱,楚源在一般人眼里看来和其他小朋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渐渐成长的过程当中母亲才发现儿子的不同之处,当得知儿子患有自闭症的时家庭的矛盾也渐渐开始,对于这样的不幸,母亲也一度想要放弃楚源,但是最终也没有割舍下母子之间的亲情,反而使得母亲更加内疚,于是楚源成为她生活的全部,哪怕离开丈夫离开小儿子。虽然楚源让她的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但是她也发现了楚源一个异于其他孩子的优点这便是楚源的跑步能力,于是在楚源小的时候便开始了风雨无阻的跑步练习,她自顾自的相信这会成为楚源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最大价值。故事的发展转折点源于因酒后驾驶被派往楚源所在学校教课的著名马拉松教练郑旭,母亲庆淑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楚源能够得到更好的训练,于是她就不辞辛苦的拜访郑

旭要求他担任楚源的教练,但是由于自身的经历本来就已经放弃马拉松的郑旭对于训练一个自闭症孩子相当的抵触。随后在渐渐相处的过程当中,郑旭开始被楚源的单纯所感染担当起楚源教练的职责,可是故事最大的矛盾也因此而产生,在与教练交流的过程当中,庆淑也开始怀疑自己为楚源所设计的人生道路是否正确,在不停的长跑之后心脏疯狂的跳动楚源是否真的发自肺腑的接受。整个影片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对立和矛盾,楚元之所以能够坚持马拉松,是因为有母亲的全力支持。但是楚元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也是故事的主线之一,楚元究竟是因为妈妈的要强而被迫练习,还是完全出于自己喜欢?当楚源开始接受知名运动员郑旭的指导后,矛盾又增加了一层,此外,楚元的母亲和楚元的父亲等亲人间也存在着一些对立因素。当楚元最终迎着和煦的阳光跑在马拉松跑道上,成功地跑完全程,和妈妈热情地拥抱时,所有的对立全部消失,矛盾得到化解,楚源得到了这个世界的认可,影片达到了情节的高潮。同时该片亦引起许多话题,社会各界也更加关心自闭症人士的发展问题。

《马拉松》这个有笑有泪的故事中以自闭症患者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自我实现和沟通的故事。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由于导演的匠心独运,这部电影拍摄得非常感人且耐人寻味,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难以自抑的深思人生的种种。电影中景物画面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从手指间掠过的草叶,传递到手掌上的心跳,从眼角拂过的清风,敲打着额头的雨滴„„所有的一切都显得如此美丽和伟大,让人深深地为之动容。

对一个不喜爱长跑的人来说,电影《马拉松》也许只是一部温馨可口的甜点,包含恰到好处的情感风味。但它所隐射出的体育精神与人性的真实所带来的震撼和触动之大却达到另一番无法言表的光景。

7.芬兰的“雪上马拉松”比赛 篇七

2011 年, 笔者到芬兰探亲, 有幸目睹了第38 届芬兰马拉松滑雪赛。这一年的比赛在芬兰冬季运动之乡拉赫蒂举行。2011 年2 月26 日凌晨6 点, 我们摸黑上了路, 驱车从赫尔辛基赶往100 公里外的拉赫蒂。由于几天前刚刚下过一场大雪, 道路很不好走, 司机开车格外小心。一路上, 我们见顶部架着滑雪板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从身旁疾驶而过, 车里载着前往参赛的选手和他们的亲友。每年一度的马拉松式滑雪赛吸引着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数千名滑雪爱好者。此时, 人们纷纷乘车从四面八方涌向比赛的起点。

一个多小时后, 我们的汽车压着厚厚的冰层开到临时设立在湖中心的比赛起点时, 在零下10 度的湖面上, 已聚集了数千名身穿五颜六色鲜艳夺目滑雪服的选手。一个个体魄健壮的小伙子手持雪杖、脚踏滑雪板在起点的雪道上来回滑行, 做着赛前的准备活动。而参赛的年轻姑娘们则有说有笑, 一副轻松的神态, 好像是来参加一次热闹的集会, 而不是比赛。有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在一旁专心致志地为滑雪板打蜡, 尽管他不求名次, 但也想在漫长的赛程中省点力, 顺利滑完全程。还有的选手抓住难得的宝贵时机, 以湖面上数千名滑雪健儿整装待发的壮观场面为背景, 不停地按下快门, 相互拍照, 留下美好瞬间。

开赛前, 6300 余名参赛选手被分成8 个方阵, 整齐地排列在长达近1 公里的50 条滑雪道上。据说他们中间, 既有世界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 也有酷爱滑雪的业余爱好者, 年纪最小的仅16 岁, 最年长的已近八旬, 其中的300 余人连续38 年回回不落参加比赛。来自瑞典、挪威、俄罗斯、意大利、爱沙尼亚、加拿大、美国和奥地利等28 个国家的外国选手也兴致勃勃地站在了起点上。此刻, 他们磨拳擦掌, 跃跃欲试, 准备大显身手。知情人说, 芬兰国内外的优秀滑雪选手都集中在第一方阵的最前沿。

砰!随着一声发令枪响, 滑雪健儿们似离弦之箭冲出起点。他们奋力挥动手中的雪杖, 在开阔的湖面上飞驰。偌大的湖面上, 数千副行进间的滑雪板在雪地中发出刷刷的摩擦声淹没了周围的所有声音。顷刻间, 浩浩荡荡的滑雪大军形成一条绵延几公里长的流动彩带, 迅速飘向前方。不一会儿, 这条彩带便消失在远处的林海雪原之中。

为了保障比赛顺利进行, 比赛组委会在赛途中设立了12 个服务站, 专门为参赛选手提供饮料、食品, 并提供维修滑雪板、滑雪杖和医疗救护等项服务。我们从起点驱车赶到10 公里处的第一个服务站时, 许多观众已冒着严寒在那里翘首等待。当十几名打头阵的滑雪健儿刚一出现在远处高高的雪岗上, 雪道旁观战的人群中立即爆发出热情的掌声和助威的喊叫声。从雪岗上飞速降滑下来的选手自动排成一列, 弓腰屈膝, 把滑雪杖夹在腋下, 顺着巨大的惯性瞬间来到人们的面前。热心的观众刚要递上饮料, 他们起身蹬起滑雪板, 猛挥几下雪杖, 飞离服务站, 驰向远方。第一批选手流星般地离去后, 大批运动员开始接连不断地从雪岗上降滑下来, 雪白的山岗顿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五彩瀑布, 远远望去美极了。服务站旁, 素不相识的观众为运动员递上一杯杯饮料, 一些人专程带着保温瓶赶到这里, 为参赛的亲友递上热气腾腾的果汁饮料和可口的点心, 然后匆忙开车赶往下一个服务站。

雪上马拉松比赛是一场赛速度、竞技巧、比耐力、磨意志的拼搏赛。不仅需要参赛选手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娴熟的越野滑雪技术, 而且还需要坚韧不拔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在75 公里的赛程上, 道路起伏不平, 地势错综复杂。海拔高度最低处只有80 米, 最高处达160 米。在一段不到3 公里的雪道上, 海拔高度一下子上升了40 米。参赛选手时而越上高岗, 时而驰入坡谷, 时而穿过林海, 时而跨过冰湖。赛手们争先恐后, 你追我赶, 好像忘记了疲劳、忘记了一切。比赛进行到1 小时45 分时, 滑在最前面的一名俄罗斯选手出现在41 公里处的第8 服务站, 几名速度较快的芬兰选手紧跟其后, 寸步不离。到达第10 服务站时, 又一名俄罗斯选手追赶上来, 芬兰选手开始渐渐落后。在距离终点还有18 公里处的第11 服务站, 实力雄厚的两名俄罗斯选手已遥遥领先, 原先处在前面的芬兰国家队运动员被抛在后面。此时, 比赛已进行了约两个小时。许多运动员的胡须上挂满了冰凌, 滑雪帽下露出的头发也结上了厚厚一层白霜。他们大口大口地吐着热气, 有节奏地一下一下挥动着雪杖, 向比赛的终点—素有“芬兰冬季运动之乡”之称的拉赫蒂市前进。

我们驱车赶到拉赫蒂市体育中心时, 看台上已有许多观众坐在那里等候观看大赛最精彩的冲刺场面。在终点线上, 两名漂亮的芬兰姑娘手持花环, 准备把它献给摘取桂冠的勇士。巨型电动记分牌上不断显示出最后赛程中运动员的最新成绩和名次。

比赛进行到2 小时10 分, 俄罗斯选手祖耶夫第一个出现在远处的雪道上, 看台上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欢呼声。祖耶夫绕场滑完最后一圈赛程, 以2 小时10 分41 秒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 夺得冠军, 姑娘们为他戴上花环。紧接着, 他的队友、俄罗斯选手阿特姆耶夫也冲过了终点, 获得亚军。芬兰选手伊罗 • 尼斯卡宁仅以1 秒之差, 名列第三。芬兰选手诺拉 • 卡内尔瓦和玛伊娅 • 奥拉瓦迈基分别以2 小时31 分32 秒和2 小时31 分43 秒的成绩获得女子冠、亚军。俄罗斯女选手诺沃塞洛娃名列第三, 成绩为2 小时36 分36 秒。

这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滑雪赛一直持续到晚上8 点, 共有6145 名参赛选手坚持滑到了终点。最后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0 小时52 分20 秒。按照比赛规则, 凡是在11 小时内滑完75 公里全程到达终点的参赛选手都能获得一枚奖章和芬兰滑雪赛证书。累计15 次参加芬兰滑雪赛的选手还可以获得特别证书和奖章。

8.人生第一场马拉松 篇八

如果有一项没有,绞尽脑汁也不能将就凑合,鲤鱼打挺从床上蹦起来安排一天的行程,是我最喜欢的事。于是过去的几年中,我在课余时间里各处探寻料理店,看摇滚演出和插画展览,幸运地结识天南海北的朋友,不知疲倦地去过和以前有那么点不一样的人生,期待永远能找到新鲜事可做。

生活之于我,不只是一蔬一饭,更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过去的2014年,我最幸福和最糟糕的时刻都是在10月19日那天。作为世界十大马拉松赛之一的举办地,秋天的北京是中国所有马拉松跑者的梦之城,我早早地报名、定宾馆、买好车票,在最关键的十月上旬里,我计划坚持训练,虽然终究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度过。我对此次征程的要求并不高,在关门时间内完赛就行,和速度相比,我更想安安全全地完成这42公里。

万万没想到,抵达北京的当天晚上,兴奋的劲头还没多久,赛事主办方就发来短信,通知明天重度雾霾蓝色预警,建议大家量力而行。

“你还跑吗?”很多人问我。

“来都来了,现在问这个?晚了。”

3万参赛人中有多少人退赛呢?不知道,何况并不重要。我住的宾馆外就是毛泽东纪念堂,也就是赛场的起点。凌晨时分,我握着手抓饼望着窗外,今天不会有日出或日落,只有大雾和空气污染。但当我收拾妥当,走进关卡重重的等候区,看到五颜六色的人群铺满广场,突然觉得,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也无所谓。

全程马拉松的参赛男女比例大概是10:1,而且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几乎没有,一个跑团的大叔领队和我打了声招呼:“这么年轻的小姑娘就来跑全马呀!”我羞涩地笑,丝毫霸气都没有,心想万一没跑下来可就丢人啦。

鸣枪开始之后,我随着人群悠悠地跑过天安门、庆丰包子铺、老城街,不断告诉自己稳定呼吸别激动别着急。路上看到很多戴着口罩甚至防毒面具的家伙,心里念叨着,这算是一次免费的口罩博览会了。

在路上再次遇到打扮成孙悟空的跑者,妆容和身段堪比六小龄童,所到之处一片叫好声:“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啦!”还有高兴得唱起来的:“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大师兄冲我们拱拱手,挥舞着金箍棒奔向前方。

还有在东营见过的豹子大叔,仙女姐姐,猪八戒双胞胎……此刻的马拉松,就是平日里看起来或许羞涩平常的我和你共同的舞台。

进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噩梦是什么样:公园里的跑道是没有尽头的上坡下坡,而路边的长椅上躺满了走都走不动的人。我的膝盖和脚骨也早就疼得要命,但是每次碰到救护车就想,再跑一阵儿吧,马上就结束了,就这样撑下来,连云南白药喷雾也没排上号地一直跑了下去。

而且啊,只要我一停下来,总会有路过的大叔,冲我说,不能停,停了就再也跑不动了。或者是,加油加油小姑娘。

我点点头,是啊,加油。

胃里早餐的手抓饼早就消化光了,我的动力也就是跑到下一个路边的补给站,吃香蕉、吃蛋白棒和小面包。最救命的是来一小袋榨菜,因为长时间跑下来,身体最缺的是盐。

最后冲刺的一公里,是记忆中最漫长的一公里。广告牌外的观众喊着加油,疼痛好像突然消失了,我不断超过前面的人,一个个超过他们,我在人群中看到努力挥手的爸爸,他刚从新疆赶回来,而路过他的时刻,其实只是一瞬间而已。

“爸爸!”我也冲他挥手,我没能喊出来“我完成了哦,你女儿很棒哒”!

但他一定都明白。

9.人生马拉松读后感 篇九

沾化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七班王晓哲

书,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好书,不仅能给人们更全面、实用的知识,而且能够带来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励志人生》系列丛书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书中尽为人生哲理,但目前对于我最实用的知识就是“勇于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这也是《励志人生》带给我的第一个启迪。

把握好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他人牵着鼻子走,更不是等待伯乐的出现,只有展现出自己的才华,才能按照自己的规划生活,不被他人干扰。这就是“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而前面加上勇于二字,这句话的含义就成了“勇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但我的生活中勇敢却是难以出现的。

初中时期,我默默的努力做了许多工作,为的只是大家的认可。可遗憾的是,我既不敢主动地展示自己,也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在举手回答方面上尤为突出。想回答问题,又不敢行动,尽管知道正确答案。每当看着同学们圆满回答后那份欣喜与满足,内心真不是滋味,因为我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

一味被动地等待他人的发现是极为愚蠢的做法,若指望他们能明白自己,那可是天方夜谭了。我开始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去努力。直到看了这本书,才明白“不要相信努力就会有结

果,不会推销自己的人付出了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在学习上除了应努力做出优秀的业绩之外,更应该让老师、同学知道,要学会适时的表现自己,这也是一种本领。

尽管我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多多少少显示出我的潜力、价值。“勇于做自己命运的主宰”是我目前最青睐的启迪,这也要归功于好书《励志人生》。

10.人生 读后感 篇十

“生命犹若一粒不定的浮尘,阳光中,总想拥有漂流的激情;阴霾下,总会回归大地的安宁”。——题记

这次谨遵浩哥之意,将读书习惯及读书记录交代如下。我读书的时间分配是以周末为主,工作日为辅。在工作日的空闲时间,我会随意翻一些短小且没有什么逻辑连续性的小书读读,一般也没什么计划性,想到什么就找来看。在周末我会读一些篇章长一些,逻辑紧密,需要集中精力才能理解的作品。至于具体读什么类型的书,我还没有认真的想过,其实这个问题以后要考虑一下,不然卷帙浩繁,我非在书海中迷路不可。上个月看了一本《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这个月读了两本书,《上下五千年》和《人生》。

《人生》这本书以前在高中看过一遍,但印象已不深,这次放假回家在书堆里偶然翻到这本书,看着这书名“人生”,这不正是我现在考虑的问题吗?索性重读了一遍,还上网看了同名电影。现书虽已合上,但心却难以静。故决定写几行文字,说一下读此书的感受。“文学作品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这句话确切地表达出了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在书中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书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是从他高中毕业以后开始的。高中毕业后的他,先是在村里当上了教师,他很满足这个既能施展自己才华又体面地工作,教教书,写写文章,这可能就是他的人生了,可现实却难遂人愿,不久他就被大队书记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气氛,他不平,可他也无奈,他拿起锄头拼命的刨地,一双手磨得全是血泡,他企图用肉体的痛去忘却内心的苦,他步入了人生最低潮。正是在这个最需要慰藉的时间,一个有着金子般心灵的女孩走进了他的生活。这个女孩叫刘巧珍,巧珍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宽容的传统女孩,在高加林还是教师的时候,她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就把这份感情藏在心底,可当加林不再是教师时,她再也压抑不住心中那份炽热的情感,她的爱质朴纯真,似冰心化玉壶。她的真情打动了高加林,两人坠入爱河,开始了甜蜜的初恋。两个人一起上街,一起在田地里唱歌,一起……反正两个热恋的人,做什么都是开心的。巧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女孩,她告诉高加林,农村山好水好,在这里日子也可以过得很好。可高加林的心,就像德顺爷说的,是豆芽菜,根上没有土。当机遇再次来临时,他进了广播站,工作不久,老同学亚萍向他示爱,他动摇了。当巧珍来城里看他,只是和他说高加林家里“母猪生了十二个小猪,死了一个,还剩十一个,最后又死了一个”这样的琐事俗事时,他觉得和巧珍已没什么共同语言,更重要的是城市对他的诱惑更大,最后他选择离开了那片黄土地,和那片土地上深爱着他的人。对于他的选择,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故事似乎就会这样发展下去,高加林而后在城市中大展拳脚,事业有成,巧珍继续她在农村的生活。可生活就是这样变幻莫测,高加林走后门进入广播站的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再次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散尽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路遥就是善于写这类身上充满着矛盾的意气青年,不论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还是《人生》中的高加林,同样的是充满激情与希望但又带着无助与迷茫的年纪,同样是来自农村的“知识”青年,一身热血想走出故土,却又出人意料的简单收场……细想一下,我们很多刚毕业的青年人,又何尝不是一个“高加林”,一样处于城乡变革之际,一样处于人生选择之时,一样是来自农村的“知识青年”(给自己带个高帽,勉强可以这么称呼吧),因为知道外面的纷繁世界,所以不甘于此,决心只身闯荡,可又不知孰对孰错?理想与现实交织,离开与扎根纠缠,内心在此与彼间撕扯。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们当前正是处于这个紧要处,不同的选择,就是不同的人生。正所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一步踏错,满盘皆输,再回头,已百年身。

可一直呆在学校的我们,只在和狭隘的空间内去活动,更多的是活在社会的看法里,很少去接触其他事物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已经不清楚,我们一直就是一棵被按照某种意愿不断修剪的树,这种意愿可能是家长的也可能是社会的,更多是社会的意愿,对于社会,修剪的结果有

两种,一种是变成他希望的那个样子,为他所用。一种是修坏了,面临被抛弃的可能。但对于我们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我们越来越背离自己原来的样子。十几年呆在几个类似的院子里,学着只有考试才用得到的东西,如今一下子从院子里走出来,面对院子里从没接触过的事情,问我喜欢什么,问我会做什么?让人情何以堪?(当然,凡事有例外,但我想有不少人是这样)。我们根本就是在无知之幕下进行选择,所以不是我们所谓的8090后不去希望什么,而是我们还不能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希望,有时为了弄出个理想,突然头脑一热,屁股一拍,张口一吼:“好,这个就是我的理想了。”但往往如微风拂水面,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我称这为“感性理想”,即随性的,不经深思熟虑的,我们立的志根本就不适合我们。所幸的是,我们不只是一棵树,我们是有理性、有思想的人,我们要对自己负起责任,我们应该尽量的去释放,去自由生长,慢慢找回真的我。希腊神殿的门柱上刻着一行字“认识你自己”,只有不断的经历生活,在生活中认识自己,聆听内心的声音,坚守原则,放弃诱惑,重重的选择,轻轻的放下,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当然要完成这些,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一个公正、自由、宽容社会环境也尤其重要。我们需要更多像德顺爷这样给青年人以指导,并宽容青年人错误的老者。高加林也许错了,但他是值得并需要同情的,他的错不让人恨而让人怜,让人叹。

11.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分析 篇十一

跑步是人类的一项本能,是将一切运动简化到只留精髓的奇妙游戏,这项看似简单的运动却深受现代都市人群的青睐。40年前,耐克灵魂人物比尔,鲍尔曼(Bill Bowerman)凭借一本叫作《慢跑》(Jogging)的小册子掀起美国后来的跑步潮,近几年,平民化的跑步热潮也席卷中国。马拉松已经超越了作为一项运动的概念,而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蕴含着

更为深刻的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社会学命题,这恰恰是生活在浮躁的社会里、快节奏的生活中以及巨大压力之下的现代都市人所迫切需要的。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当今马拉松运动所呈现的时代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马拉松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其目的在于探究社会因素对马拉松运动发展的影响,使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2 当今马拉松运动快速发展所呈现的特征

2.1 马拉松赛事规模和数量快速增加

近年来,马拉松运动在我国迅猛升温,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式增长态势,马拉松运动已成为全民参与健身最受欢迎的重要项目。据中国田径协会提供的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介绍,2010年中国共举办12场马拉松赛事,2011年增长到了22场,2012年达到33场,2013年中国境内共举办39场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到2014年再增加7场马拉松赛。参赛人数从2011年的近40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超过75万人次[1]。正在策划、规划承办和举办马拉

松赛事的城市有增无减,参与马拉松赛事的人群数量年年攀新高,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

理中心主任杜兆才认为:“中国马拉松及长跑运动已进入一个稳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

2.2 马拉松由极限运动发展为一项主流运动

马拉松运动是一项超长距离有氧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在42.195公里的跑步过程中,对人体各脏器机能,还有跑者的心理素质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以往人们将马拉松视为一种极限运动,将马拉松跑者视为另类,“他们同样贫穷,同样落寂,同样没有背负任何期待,以及由期待所产生的各种限制。他们是用身体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而他们创作的,正是人类耐力的极限”[2],长期以来,马拉松运动总是在主流体育的边缘活动。马拉松运动发展到今天,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亿万长跑爱好者,马拉松运动已经从一项极限运动发展成人们广为参与的主流运动。

2.3 公益慈善成为马拉松赛事背后重要的使命

马拉松是一项古老而悠久的体育运动,马拉松自诞生起就不仅是一项体育竞赛,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次古希腊民族精神与体育竞赛相互交融的展示。这种超越极限、永不言弃的“马拉松精神”一直在鼓舞着世界各地勇于挑战自我的人们,使得城市的马拉松赛事每年都释放出一次巨大的能量。所以,举办城市在孕育自己的城市马拉松赛时往往把公益慈善作为城市马拉松赛事背后的重要使命,马拉松赛事的组织者希望通过马拉松赛唤醒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人们在奔跑的过程中就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

2.4 参与马拉松是一种很时尚的生活方式

马拉松运动来源于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是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与表现。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跑步变成了一种可以分享的社交方式,手机应用程序Nike+Running,鼓励跑步者将运动数据分享到包括Nike+、Path、Facebook(在中国是微博)的平台上,让跑步成为一件新的话题谈资,一种可以共享的社会资源和一种更多元的娱乐方式。

3 马拉松运动快速发展的社会学分析

3.1 马拉松运动有助于缓解都市人“焦虑的城市精神”

物质时代对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来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然而现代人却变得更加忙碌了,人在各种嘈杂紧张的环境中生活,身体长期得不到放松,心灵得不到抚慰。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Simmel Georg)在其《货币哲学》一书中,从现代都市生活的生存体验角度对现代都市生活进行剖析,发现现代社会在金钱充斥下的极度空虚、无聊以及无助。面对人们生存的困境,齐美尔提出了“距离”的概念,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与现代社会的物化的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能产生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并且使人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马拉松是一项完全个人的运动,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说,跑步时可以身处宁静之地,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时间。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然而在奔跑的过程中,每个个体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并且回归到自身的内在世界中,进而产生了对外在物化世界的抗拒和超越,成为一种远离各种复杂关系的理想世界。这正是齐美尔提出的“距离”概念,“距离感”使人超越了物化的现实的束缚,并且在这种超越中形成对现实的更深刻的认识。

3.2 马拉松运动让人们在“痛苦”体验中获取生命意志

完成马拉松全程对很多业余跑者来说已经是个奇迹,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42公里甚至都不够用,他们升级去跑超级马拉松,用更多的折磨去换取更多的体会。人们在耐力跑中真实地体验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而这种痛苦的体验过程正是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对生命意志的高扬,这正是古希腊精神的精髓。古希腊人没有认为痛苦、苦难是不幸的,他们乐于也敢于同命运战斗。尼采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他把这种“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叫做“酒神精神”[4]。古希腊悲剧就是这种“酒神精神”的诗化形态,古希腊悲剧的目的,就是要人们从现实的悲惨处境中摆脱出来,通过悲剧英雄的受难或毁灭来净化心灵,振奋精神,把悲剧以及痛苦和苦难作为一种肯定生命、升华生命的精神而存在。

3.3 马拉松运动是一种自我超越并从中体现生命的本质

人生命的本质在于超越性和否定性,人生活在希望中。保罗·蒂利希(Paul Tilich)在《存在的勇气》一书中指出,人是一种渴求无限超越的存在物,他既有物质的、世俗的需要,又有精神的、天国的渴求。[5]然而现代人沉湎于物化世界之中,成为一种缺乏意义的、机械复制的内容,人类的生活被一种功利性的物化充斥着,人们普遍缺乏对生命本质追求的超越和力量。

人们参与马拉松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认识,完成马拉松赛事的每一位选手都是自己心中的英雄,人们在奔跑的过程中寻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乔治·希恩在《跑步圣经》一书中说,“跑步使我的身体、思想与心灵跟随着自己的脚步,选择一种新的路程而不是固步自封”。超越是人生命发展的动力,奔跑能够使我们走进生命,体验生命,享受生命,在奔跑中感悟、理解、追寻生命的本质。

3.4 马拉松运动使人们获得一种“归属感”

认同是一种辨识过程,其目的在于确立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归属”,从而达到对“我是谁”的确认[6]。在前现代条件下,由于个体处于固定的、系统化的关系网络当中,自我通过自身在稳固秩序中所处的环节而获得确定的归属感。现代化以其强大的力量摧毁了传统社会原有的社区机构,稳定的社会关系被打破,人们相互之间的共同感逐渐削弱,人们陷入一种非确定状态之中。

现代的人们不可能回到传统社会中去,人们试图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马拉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处于一种类似传统社会的稳固的同构状态,人们可能因为宗教、政治信仰或者生活的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跑步却将大家融合在了一起。跑步者之间可以得到相互形塑,进而形成一种“既此且彼”而非“非此即彼”的共享式关系。在这样一种稳固的结构当中,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属的群体以及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在跑步过程中重新获得一种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一种对于运动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肯定,进而形成这种共同体的社会文化。

4 当前我国马拉松运动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合理控制我国马拉松赛事的规模

近几年国内呈现出各地争相创办马拉松赛事的趋势,作为主办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可以为本地区增加名气,提高知名度,而创纪录的参赛人数是马拉松赛事很好的一个宣传点。因而主办方会过度关注赛事的规模,反映在马拉松赛事上就是招揽大量迷你马拉松参赛者,使得一项赛事动辄达到几万人。2013年,东营、天津、太原和杭州马拉松参赛总人数都接近3万人,而其全程马拉松参赛人数分别是人、1000人、2013人和3000人[8]。很多比赛到了超负荷的地步,组织无法完善,2013年扬州半程马拉松跑完后,选手拿芯片换押金,队伍能排好几个小时。北京马拉松出发点在天安门广场,庞大的人群要挤进地下通道,然后进入广场中心检录,拥挤踩踏时间随时可能发生。近期国内马拉松赛事屡次出现的猝死事件于此不无关系。

4.2 马拉松赛事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考虑

在我国,政府的意志往往主导着一座城市的马拉松赛事,政府考虑的是城市的GDP增长以及要让世界注意到自己城市的存在,而附带着高水平电视转播的马拉松赛事正好具有这样的功能。然而,马拉松运动绝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比赛,也不是展现城市风貌的唯一手段,它是有精神内涵的。纽约马拉松赛是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之一,2010年,为了表达这个城市马拉松赛对于世界的关切,在报名终止之后,欣然邀请了33位智利传奇矿工中的一位来参赛,这位矿工即使是在地下黑暗之中,仍然每天坚持在狭窄的井下运动。马拉松跑能焕发出一种非凡的精神力量,我们的政府主办方不应该仅仅把马拉松当作是一个城市的广告,或者仅从经济的角度衡量赛事的成功与否,而应该更多的考虑马拉松精神层面的因素。

4.3 要提高人们对马拉松运动的认识,培育城市的跑步文化

《跑步圣经》一书的作者乔治·希恩(George Sheehan)博士用他毕生的运动理念和跑步生活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每个人能够真正明白跑步对人生最大的正面影响,都能拥有足够积极的生活态度。《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伯特·科普斯特评价《跑步圣经》时说,运动不但可以让我们活得长久,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活得更好,能有更多的精力、更清晰的思维来处理生命中除了跑步之外的更重要的事情,以及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正是马拉松运动的精髓。

只有当人们对马拉松运动有了更深刻得认识,当人们觉得马拉松可以对城市发展,对老百姓生活有所促进的时候,才会主动地为这样一个具有城市品牌的比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一个城市是否成功运营一个马拉松赛事的关键。马拉松赛事在我国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尽管一再努力,但人们仍然缺乏对马拉松运动的理解。在一个缺乏跑步文化以及对跑步需求尚不完善的时代,我国的城市马拉松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athletics.org.cn/index.html.

[2]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天生就会跑[M].海口:南海出版,2012.

[3][USA]Gallagher,Winifred.1993.the power of place:How Our Surroundings Shape Our Thoughts Enotions and Actions.[M].Reprint,New York:Harper Perennial,1994:20.

[4]尼采.偶像的黄昏[M].卫茂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8.

[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8.

[6]吴玉军,李晓东.归属感的匮乏:现代性语境下的认同困境[J].求实学刊,2005(5):27.

12.人生读后感 篇十二

先来回顾一点佛法小知识。在文章的开头,讲了心的两个层面。心灵世界犹如大海,心理活动则如波浪。心理活动又分意识和潜意识。通常人们以为自己是活在意识构成的心念中,其实这只是表面的浪花,而海面之下才是海洋深沉、广大的部分,这就是人的潜意识。

佛法认为意识层面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认识能力上,前五识为现量(直觉),所面对和思量的就在当下。而你一旦和过去、未来发生联系,则用到了意识。意识具有推理、判断、分别等能力。在第六识意之外,还有潜意识,在佛法里定义为第七识和第八识。第七识是自我蒙昧和自私(不共无明、俱生我执),第八识是藏(就是你之前所有的人生经验)。这两识其实非常重要,决定了你的表面意识,而这一切就是心理活动的源头。从这里来看,佛教也算是一门心理学,而心理学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比如心理学常说要多关注冰山之下的内容,冰山之下即指潜意识,冰山之下的问题解决了,那上面的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

后面的内容其实是作者关于如何修炼心灵的一些分析和看法。其中有如下几点还蛮打动我的。

1、心灵频道

人是复杂的,心灵有多个频道,每个频道的信号,取决于心行积累。如某种不良意识上来的时候,你没有克制、任其发展,可能就会带偏你的行为。但是别忘了,这种不良心性,不是你的唯一,你要注意正视心灵的善恶频道,使善之信号不断增强,你的心灵你做主。这也是心理学上说的,门内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当你被困住的时候,只有你自己打开门,才能走出去。即牢牢记住,每个人的心灵主动权始终在自己手里。

2、心灵陷阱

世界上有型的陷阱我们会想办法避开,但是无形的陷阱也是防不胜防。当负面心灵频道不断工作时,我们就落入了心灵陷阱。如果没有警惕,就会越陷越深,甚至于弄出心理疾病。所以修心,常常让自己处于正念、正能量,非常重要,通俗点说就是要乐观,保持好心态。

3、心态与人生

欲望和情绪左右我们的心态。欲望不同,产生的幸福因缘不同。这一段很打动我,“有人以事业有成为追求,有人以家庭美满为追求。少欲有如杯子,轻易就能装满。多欲望如汪洋,百川归海尚不能满足。所以佛陀时常教导人们要少欲知足”。我认为无论是追求事业成功还是追求家庭幸福,只要你想着有益于别人,对别人有付出、对社会有贡献,你自己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称颂的。人生使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马斯克致力于改善人类的居住条件,移民上火星;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物理系统之间的规律,还有那些为了人类进步的伟人们,他们的人生使命值得我们鼓掌。但是作为平凡的人,我们追求家庭幸福美满,同样也是一种追求。就如《人世间》里的周蓉和郑娟,都是优秀的女子,都值得称颂。

13.人生读后感 篇十三

然而,读着读着,发现它们不一样,一个是以第三者角度去描述一个故事,而另一个是以第一人称来描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已经既成事实,但在读的过程中,仍感觉到会出现变化和转机。尤其是作者对小时候心理状态的描述,简直就是活现了一个小孩子的样子,那种和大人们迥异又想要世界上的事情要符合大道理的心态,太让人有代入感了。

可是,换做是我,可能会对几十年前的事情记忆的那么清楚吗?甚至那些人物抓耳挠腮的小细节都能记清楚,又让我感觉到故事是不是被丰富过。

而不管这个故事如何,我仍然相信这是真实的,我看过好多类似的故事,有从民国的有解放初期的,这些故事都照应着这本书的真实。尤其是情感的真实,不论是亲人、朋友、还是夫妻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的真切,来龙去脉是那么的明白。

看到临近尾声时,我感觉自己有点缺氧甚至有快要窒息的感觉,那种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对主人翁的“好运”和“挫折”相连接的惋惜,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而整部作品以人生海海来命名,又正是因为受这个事情的巨大冲击。这是从我看来,对故事主人翁第一个最大的冲击,从这里,我看到了一点主人翁的转变,后来虽然他仍有很多事情放不下,变得更像一个周围的普通人,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也在转变,变得尊重生命本身,而不是“面子”。

“面子”其实是这本书的核心,到最后,主人翁都想解开影响面子的心结,这个心结从主线人物“上校”开始,蔓延到每一个支线人物。人言可畏,这不仅仅是在特殊时期才会有的,在一个特定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他内心对一些事情的执念,甚至比人生本来的意义来的更重要。活着,不仅仅是活着那么简单,而必须在别人眼里“清白”的活着,才会感觉到心安。

“瞎子“是彻头彻尾的坏蛋,用这个坏蛋的不要“面子”来反衬其它人的要“面子”,直到最后,仍然在凸显这个对比,这是作者对道德的一种人生追求,也是传统意义下作为人的基本。

最后,就如看完《活着》一样,我的心情不是那么好,但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人生,人生海海,世界是多么的复杂多变,让我们以感情去看待生活,她让我们透彻的感受“喜怒哀乐”,而经历完海海人生,就会淡漠感情去看待生活,就像是看了一场戏。最终,所有人的归宿都一样,谁也逃不了这个安排,而只是在如何面对这个安排上,又因为经历的不同而不同。

14.人生马拉松读后感 篇十四

1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现状

1.1 普及程度提高,参与人数增加(见表 1)

我国马拉松运动开展的时间,运动水平,普及程度虽远不及欧美、日、韩等国,但随着群众健身意识的增强,马拉松赛事的风靡,马拉松已成为我国全民健身的重要平台。自2010年—2013年,马拉松的参与人数由最初的40万人增长至75万人[1],马拉松参与人数快速增长。纵观我国七大国际金标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逐年增长。自2011年起,厦门,香港,甘肃,珠海四地参赛人数逐年增长,但增幅比较平稳;而北京,上海,扬州三地则相对稳定,特别是北京马拉松赛事近四年来人数都固定在3万人。参与人数间接反映了赛事的火热程度,马拉松赛事在我国的推广已经日见成效;限制参赛人数保证赛事有序,高质量的开展,这也是一些赛事参与人数相对稳定的主要原因。

1.2 赛事数量膨胀, 经济效益凸显

2010年左右是我国马拉松赛事数量的巨幅增长期,各地区都开始投入马拉松赛事的申办当中。2011年全年共举行22场马拉松和长跑活动;次年共举办33场,较2011年新增11场;2013年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则增长至39场。可见马拉松赛事能够成为弥补我国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缺口的重要平台。马拉松赛事彰显不仅彰显了其体育功能的本质,同时也最大化的发挥了体育赛事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功能(见表2)。

( 单位: 人次)

数据来源:由中国田径协会官网和网络搜索整理

数据来源:厦门统计局网站

在我国,马拉松赛事大多会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以此吸引更多的参赛者,观众与游客,从而间接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2]。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是我国开展时间较长,影响力较大的国际金标马拉松赛事之一,该项赛事给厦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由表3可知,马拉松赛事的经济收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主要的来源是运动员与后勤人员的消费;一日游观众消费额逐年增长,说明城市马拉松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拉动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的发展。

1.3 时间全年分布, 涉及城市广泛

马拉松比赛属室外项目,赛程长,对气候环境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月月有赛事,主要依赖于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各地区避开不适宜的时间,形成较为完整的赛事循环特点。特别是北京马拉松与厦门马拉松两者形成春秋交替,南北呼应之势[3]。一方面避免了赛事的过度集中,能够提供较好的宣传机会;另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参赛者可以合理地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马拉松赛事,也为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好地契机。

马拉松赛事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并不高,使得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遍布全国16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见图1)。这些赛事举办地的城市环境大多排在全国前列,以2007年为例,13个赛事举办地中有6个城市被评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5]。由此可见,马拉松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体育盛会。而且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各直辖市以及各省会城市,由此可以推断,马拉松赛事需要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因此,马拉松赛事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互动作用比较明显。

1.4 比赛项目多样, 配套活动丰富

在我国,马拉松赛事包括全程,半程,5 km跑,10 km跑,还衍生出情侣跑,亲子跑,团队赛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内容,也为群众参与马拉松赛事提供了机会。海口国际沙滩马拉松赛就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不仅丰富了马拉松赛事的内容,同时,马拉松的组织机构可以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地方代表性的马拉松赛事。除了赛事项目内容的不断丰富,在马拉松举办前后的各类嘉年华活动也相继推出,马拉松成为城市文化宣传,旅游发展的助推器。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田径协会官网

数据来源:中国田径协会官网

1.5 政府主导为主, 企业发起萌芽

目前,我国的各类大赛主要由政府主办,但马拉松赛事却出现了由企业发起,影响力较高的赛事。李宁全国10公里路跑联赛开展时间不长,却享有较高的声誉,也是国内首个以联赛形式开展的路跑赛事。这不仅丰富赛事内容,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企业回馈社会的方式,侧面也反映马拉松赛事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将马拉松赛事交给企业来办,企业从商业角度考虑赛事的开展,同时开展社会性的调研,满足消费者(参与者)的诉求,才能从最大程度上开展群众喜爱的马拉松赛事,同时也是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职业体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交互融通,完善体育设施,丰富体育赛事活动等意见的重要途径[6]。

1.6 赛事评级完善, 赞助层级分明

马拉松的评级制度在国际田联已经发展的规范化,系统化,成熟化,目前,北京,上海,厦门,扬州,香港,珠海马拉松赛事都位于国际田联金牌赛事之列。2012年之前,国内对马拉松的评级方法几近空白,由于缺乏对马拉松赛事的评级制度,国内相关赛事比比皆是,质量却良莠不齐。现行的马拉松评级制度依据赛事的质量,规模,影响力等指标依次划分为金牌赛,积分赛,国际赛和国内赛等[7]。国家田协制定的评级制度不仅弥补了制度上的不足,同时对马拉松赛事的开展的质量提供了评判依据。

马拉松赛事的运作也日趋商业化。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的赞助服务商已经有较明确的分级,虽然划分的标准,层级不尽相同,但足以说明,在马拉松赛事的商业运作以日渐成熟。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赞助服务商的涉及的门类繁多,特别是世界知名品牌的赞助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这些品牌也通过了马拉松赛事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的影响力提高自身的受关注度。

1.7 媒体宣传简单, 缺乏互动机制

媒体宣传是提高马拉松赛事影响力,让世界共襄盛会的最便捷的方法之一,过去由于技术,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完成马拉松赛事的宣传,目前,马拉松赛事的媒体合作伙伴数量较多,专业性较强,能够为马拉松赛事提供较全面地服务,同时马拉松的宣传也更加关注对道德品质的宣传,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拉松赛事网站是马拉松赛事宣传最直接的途径,但实际效果并不那么明显。相较于国际马拉松赛事网站关注对赛事品牌和产品的推广,注重对对历史的继承,加强与路跑迷的互动,体现赞助商价值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等功能相比,我国马拉松赛事网站则有待加强[8]。

2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的相关问题

2 . 1 赛事质量不一, 赛事监管存欠缺

自我国第一届国际马拉松赛事在北京的举行至今,已有33年的时间。近年来,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赛事的质量却不尽相同,大家都看到了马拉松赛事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却忽略了赛事开展所必需的人财物力的支持;很多赛事出现“声音大,雨点小”的现象;同时我国马拉松赛事的监管在我国马拉松赛事评级制度出台以前,全部依靠赛事主办方的自我管理。国家田协制定的评级制度不仅弥补了制度上的不足,同时对马拉松赛事的开展的质量提供了评判依据。但是,评级制度仅仅是对现有马拉松赛事进行了等级分类,却没有在各类赛事中形成竞争机制,马拉松的评级制度可实行“淘汰制”,根据每年评级的结果,决定第二年比赛财政拨款的投入;对5年或5年以上为上榜的赛事进行社会影响力评估,整顿甚至取缔,从而保质保量促进马拉松赛事的良性发展。同时要建立赛事风险管理机制,避免比赛过程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2 . 2 政府干预过多, 赛事市场不完善

政府办赛事是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最明显的现象之一,也是马拉松赛事的主要运营管理模式。政府行政职能部门本身所具有的资源独享性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马拉松赛事在交通管制,资源使用上的困难,但限制了马拉松赛事市场化的发展,当马拉松赛事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时,社会自发参与的程度才能随之增强,才能真正的达到政府办赛事,丰富群众生活,提高群众体育生活化意识的作用。当然,政府的放权并不意味着放手,政府可以与赛事公司签订长期的合同,并通过有效的监管途径来促进马拉松赛事的有序进行。

2 . 3 商业规划较弱, 赛事品牌不明晰

马拉松赛事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其本身的知名度,我国很多的马拉松赛事在本地区有较高的影响力,对外的影响远不及当地的影响力。一方面在赛事宣传的方式上有所欠缺,以扬州半程马拉松赛事的官方网站为例,存在内容不够全面,内容不够及时,赛事历史记录不全的现象;另一方面,马拉松赛事缺乏明确的主题,吉祥物等,虽然上海马拉松曾在有过这方面的探索,但在后来的赛事中并没有延续。

3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展望

扎实的群众基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是我国马拉松赛事的现状,同时,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将平稳有序的进行下去,场次增加的幅度将会减小,参赛的人数将有所限制,赛事的品质不断提高,商业化程度会加深,群众自发参与的热情会增加;然而不能忽视数量的膨胀,环境的恶化,潜在风险等问题。在马拉松赛事发展的道路上,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环境,关注参与个体,关注弱势群体等,从而实现马拉松赛事的集约性,群众性以及公益性。

摘要:在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已然成为展示城市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具备较高的群众基础,存在巨大的商业潜力,对城市发展能够产生强有力的推动力,是目前赛事级别较高,影响力较大的赛事。虽然,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势头高涨,但是在马拉松赛事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该文拟对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5.《人生》读后感 篇十五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博士去应聘经理。老板让他凌晨3点在他家面试,却让他一直等到早晨8点才让他进门。对于这样一位才智机敏的博士,考题只是写出一个“白”字。他用自己的才学,忍耐,气度,谦虚最终获得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

这篇文章使我深受启发。 气度常常决定一个人的高度。一个有气度的人才有成功的本钱,否则他未来的成就势必会受到局限。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我们追求知识和才能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充实修养和品格。

16.快乐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 读后感 篇十六

直到有一天,我拿起了它——卡耐基的《快乐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茫茫的旷野里盲目寻找美好人生道路的我,仿佛看见了一缕阳光,遇见了一个引路人,找到一个洞悉自然、社会、人性的牧者,这条灰暗的道路才展示出隐隐约约的光彩,这颗一直寻找的心才开始踏上通往美好人生的旅程。这个人就是人类美好生活最好的导师之一:戴尔?卡耐基。

戴尔.卡耐基结合社会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用简单明了的理论和生动活泼的事例,详细地分析了人具有的一般性格,如何寻找快乐的人生,并且对其进行大量的分类,总结观察人类特点的方法,同时提供相应的有效策略。内容涉及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在接触卡耐基以前,就我个人来讲,生命中的忧虑多于快乐,担心多于开心。《快乐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去改变态度从而改变人生,使我受益匪浅。

我学着改变我自己,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把这作为自我提升的第一项。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从此我逐渐学会了当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我可以改变自已去适应环境;当改变不了事实的时候,我可以改变态度去面对事实;我改变不了过去却可以把握现在;我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选择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我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对我微笑。从此我的心不再压抑,以快乐的心情去面对困难。这是我读《快乐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受益最突出的一点。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年华?如意之事不常有,不如意之事长八九。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总会遇上不顺心、不如易以及现实中为难自己的事,这些事一旦成为现实现实我们不必沉湎于痛苦之中,总在感叹自己倒霉。而应该笑着面对现实。坦然接受一切,甚至利用它改造它。现实就是我们怎样察觉它,越客观越准确。越积极则现实给我们的心理挫折与打击的可能性就越小,而我们也就能适应观察而积极主动的生活。

人总要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容易,面对失败,但不要把它当做退缩的理由;我想人之所以凌驾于其它生物之上,是因为他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去改变一些事物,而不是永远地默默地等待灭亡。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用所拥有的一切来衡量,真正重要的课题是如何从你的损失中获利。我想这才是人需要智慧,也才显示出人的上智下愚。卡耐基先生说过:“真正的快乐不见得都是愉悦的,它多是一种胜利。”说的很对,有时候快乐发生在你身上是不幸所铸就的,它本身不值得愉悦,但却锻炼了你,使你的内心得到了充实,所以只能成一种胜利。结合生活再去回味书中的道理,更别有一番滋味。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用所拥有的一切来衡量,真正重要的课题是如何从你的损失中获利。我想这才是人需要智慧,也才显示出人的上智下愚。卡耐基先生说过:“真正的快乐不见得都是愉悦的,它多是一种胜利。”说的很对,有时候快乐发生在你身上是不幸所铸就的,它本身不值得愉悦,但却锻炼了你,使你的内心得到了充实,所以只能成一种胜利。结合生活再去回味书中的道理,更别有一番滋味。

人生的完整性在于知道如何面对缺陷,如何勇敢地屏弃不现实的幻想而又不以此为缺憾.人生不是上帝为谴责我们的缺陷而给我们布下的陷阱.人生也不是一场拼字游戏比赛,不管你拼出多少单词,一旦出现了一个错误,你便前功尽弃.人生更像是一个棒球赛季,即使最好的球队也会输掉1/3的比赛,而最差的球队也有春风得意的日子.我们的目标就是多赢球,少输球.

当我们接受不完整性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时,当我们不断地进行人生滚动并能欣赏其价值时,我们就会获得其他人不仅能渴望的完整人生.我相信这就是上帝对我们的要求:不求“完美”,也不求“永不犯错误”,而是求得人生的“完整”

无论在多么明媚的阳光下,总会存在一点暗色,不管你是否觉察?虚弱的阳光确实是无力渲染,这就是真实。不要觉得美总是高高在上的!很多美的事物都无不卑贱地在真实的世界中残喘。心无所贪,净土则生。有所作为才是人生中的最高境界。爱,是很简单的对情感的寄托。爱,是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爱,是去疼抚亲人的依寄。如果我们能够勇敢地去爱,大度地去宽容,真诚地去为别人的快乐而高兴,明智地理解身边充满爱,那么我们就能取得别的生物所不能取得的成就。

看完这本,让我坚信快乐和美好很简单!生活中有大把大把的快乐和美好在等待着我们的挖掘。

by yyy

从前,一只圆圈缺了一块楔子.它想保持完整,便四处去找那快楔子.由于不完整,所以它只能漫漫地滚动.一路上,它对花儿露出羡慕之色;它与蠕虫谈天侃地;它还欣赏到了阳光之美.圆圈找到了许多不同的楔子,但没有一件与它相配.所以,他将它们统统弃置路旁,继续寻觅.终于有一天,她找到了一个完美的配件,并开始滚动起来.现在它可以说是完美的圆圈,所以滚动的非常快,以至于难以观赏花儿,也无暇与蠕虫倾诉心声.当圆圈意识到因快奔疾弛而失去了原有的世界时,它不禁停了下来,将找到的配件弃置路旁,又开始漫漫地滚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某种奇妙的意义上讲,当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时反而更加完美,一个拥有一切的人其实在某些方面是个穷人.他永远也体会不到什么是渴望.期待及如何用美好梦想滋养自己的灵魂.他也会永远不会有这样一种体验:一个爱他的人送给他某种他梦寐以求的或者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意味着什么.

17.人生马拉松读后感 篇十七

“我不能让一些人 (袭击者) 偷走我全部的生活, ”坚强的Adrianne说道, “虽然我以前很少跑马拉松, 但明年我打算尝试参加一次。”Adrianne这番言论十分鼓舞人心。每年4月的第3个星期举行的波士顿马拉松全程26.2英里 (约合42.16公里) , 穿越8个城区, 是国际6大马拉松比赛之一。今年的比赛被注入了特殊的气氛与意义。

1982年就失去了双腿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Hugh Herr, 在爆炸事件发生后, 在波尔丁康复医院与Adrianne见面。Herr教授的团队在200天的周期内, 研究了舞者的运动和运动中力量的应用, 并专门为她设计了特殊的义肢。今年在温哥华举办的TED大会上, Adrianne将带着Herr教授设计的义肢现场表演伦巴, 来展现Herr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的智能仿生技术新成果。“仿生学不仅是使人们更强, 更快, ”Herr说, “仿生学能把人类的表情达意, 或者说人性嵌入到电子机械。”

上一篇:公司巡视汇报材料下一篇:微软下周二将发布7个补丁 修复windows漏洞Windows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