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故事

2024-10-04

周恩来故事(14篇)

1.周恩来故事 篇一

周恩来尊师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周恩来总理尊师的故事。周恩来从小就养成了尊敬老师的美德,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周恩来尊敬一位小学老师的故事。这位老师名叫高盘之,1910年高老师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任教,周恩来恰于这年随伯父来到东北,成为该校的住校生。高老师教学很认真,特别是每当讲述中华优秀儿女的爱国故事的时候,他总是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给周恩来的影响很大。就是从那时起,周恩来就下定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老师十分器重和喜爱周恩来。1913年,15岁的周恩来毕业前,高老师为他命名字翔宇,殷切期望少有大志的学生如鲲鹏展翅,翱翔宇宙。行前,少年周恩来也挥毫赠言:“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以后,他一直珍爱着“翔宇”这个名字。一日为师,终生难忘。1950年周恩来已是新中国的国务院总理,日理万机。但当他听说高老师的儿子从台湾回到济南后,便立即邀请他们一家到北京,迫不及待地打听高老师的下落。当得知高老师已于1940年去世时,他久久沉默,陷入深深的追念之中。他动情地说:“没有高老师的教导,我不会有今天。”然后,他索要了高老师的遗照并把它翻拍放大,留在自己身边。后来当他得知师母身体不好时,又托人给师母送去50元钱,并送了一斤白糖给师母补养身体。1962年,高师母病故,周总理亲自写信表示哀悼,并随信寄去100元钱作为丧葬补助。

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对自己小学时的老师表达了如此真挚的感情,他尊敬老师的美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

伟大的人格魅力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是有关周总理的人格魅力的故事。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他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的。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是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五岁时,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每天完成功课后,还要练习写一百个大字。

一天,小恩来和他的乳妈蒋妈妈去串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好心的蒋妈妈催他快去睡觉。小恩来刚到床前,突然喊起来:“哎呀,大字还没写呢!”说着,便走到书桌前。蒋妈妈见了,忙上前劝他说:“算了,今天不写,明天写二百个不就补上了吗?”

“不,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说完,小恩来便坐在书桌前准备写字。好不容易写完最后一个字,蒋妈妈夺下他手里的笔说:“好了,好了,快去睡吧!”

“不行,”小恩来拉住蒋妈妈的手恳求说,“蒋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真难看,要重写!”

蒋妈妈望着天真而又刚毅的小恩来,心软了,装着生气的样子,说:“好,好,随你去!”

小恩来又拿起毛笔,把那两个字认真地重写了一遍

2.周恩来故事 篇二

1927年秋, 周恩来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央特科, 下设四个科:总务科负责后勤与善后;情报科负责刺探与反谍;行动科又称红队, 即红色恐怖队, 负责营救同志和清除叛徒;电讯科负责各种联络和培训无线电专业人员。情报科人才济济, 有陈赓、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潘汉年等;而电讯科更使得红军在战场上成为千里眼和顺风耳。1928年11月14日, 由向忠发、周恩来、顾顺章组成特别委员会, 以加强对中央特科的领导。

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 中央特科大改组, 原来人马撤往苏区。新特科由陈云、康生和潘汉年负责。其中陈云负总责, 兼总务科长;康生为副手, 兼行动科长;潘汉年为情报科长。

中央特科成立不到两年, 就在上海租界巡捕房、上海市政府公安局、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南京各国驻华使馆, 以及通讯社、地方法院和其他国民党党政军机关安插了红色特工或眼线, 其中比较出名的行动是成功策反了中统的要员杨登瀛和清除叛徒何家兴、白鑫。

也许有人会问,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众所周知的领导人, 也是红色特工的最高司令。上世纪30年代, 他长期在上海领导秘密工作, 处境非常凶险。当时被捕的人很多, 叛徒也很多, 认识他的人更多, 为何他一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周恩来有从事地下工作的不少“绝招”。

首先看“住”。他经常变换住所, 最长不过一个月, 实际往往只住半个月。因为从邻居注意到消息传开起码要几周的时间, 两周换个住所就最安全。而且, 每换一个地方, 周恩来就改一次名字, 从不疏忽。尤其是知道周恩来住所的人员严格控制, 从不超过两三人。

再看其“行”。由于社会上认识周恩来的人太多, 所以他把外出的时间严格控制在清晨5点至7点和晚上7点以后, 其余时间如无紧急情况决不外出。此外, 周恩来异常细心。他对上海的街道布局、交通走向和人流状况都事先进行过仔细研究。外出时尽量不走主要交通要道, 从不搭乘公共交通, 只走弄堂小巷, 而且从不到公共场所。

再看其“貌”。见过周恩来的人往往会过目不忘, 因此他外出时必经过仔细化妆。他通常以商人的面貌出现, 还留起了大胡子, 使熟人也很难辨认, 因此党内很多人又称其为“胡公”。旁人听了以为他姓胡, 不知是指其貌。

正因为这些众多细心之处所构成的“绝招”, 使得对手们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踪迹。

3.周恩来的故事 篇三

——伟大与平凡

周恩来的一生都是那么伟大,但他的一生都是那么平凡。他从来都以群众为标准,只要群众生活的好,都快乐,他的生活就好,就快乐。他的生活从来不要求例外,只要与大家平等就行了。

1973年9月16日中午,周总理总理请随行人员在楼外楼用便饭,工作人员知道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准备了鱼,虾和鸡等几样菜,还端上了总理喜欢的绍兴霉干菜,豆芽菜。周总理一行人吃完了香喷喷的菜非常高兴。饭后结帐,省里的同志说由地方报销,总理不肯,坚持要自己付钱。店里的同志知道,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同意收10元。谁知道总理又不肯,他对一位姓姜的同志说:“10元钱,怎么够?要收足。”店员一商量,要再收5元,不料又被总理看到,说:“不够的,要同一般顾客收一样的。这样,店里共收了20元。”一小时后,笕桥机场又给该店打来了电话,说总理上飞机前还不放心,留下了10元钱要补付中午饭钱。店员们把当天午餐的费用仔细算了一下,按招牌价,总共19元多一点。他们就把清单附上,给总理写了详细报告,并把多余的钱退交到总理办公室。

这是周总理《三次付饭钱的故事》,周总理他就这样平凡,他总是把群众与自己放在一起,放在同一个位置,放在同一个等级。他是那么的亲切,把群众看作自己的亲人;他是那么的和蔼,从不把自己看作是总理,就觉得自己不与群众是一个等级的人物,会用傲慢与骄傲的态度与大家对话,这样他就不可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周总理了;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愿意与群众打成一片,愿意与大家成为朋友。我在想周总理那个年代的时候没有小偷呢?为什么在21年代会有人在做小偷小摸的事呢?我仔细思考了一下,也许是因为那个年代更团结吧。有一次,我的邻居一大早就在大吵大闹。我被吵醒了,穿起衣服来,敲一敲他家的门,他急忙开门,听他焦急的说。哦,原来是有人偷了他家几百块。那可不得了,他家也十分急,毕竟几百快也不小呀。不过邻居也有错,睡觉的时候应该锁门呀。可是周总理那个年代即使开着门睡觉也不会有人来偷东西呀。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钱付得越少,就越占便宜,这样付得越少,就越绝得赚了不少。但如果周总理是这样的人的话,他就不会成为所有中国人心中的大英雄了,但对于周总理来说,这只是对所有中国人的尊敬,只是对所有中国人的关心与问候,只是对所有中国人的热爱。再用周总理的人品跟现在做小偷小摸的人来比,你会不会觉得周总理的品格是那样的高尚。他又是那样的超出平凡,可以说是超出一般英雄的伟大,他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可以想象中华人民在周总理心中的位置是那样的高,那样的不平凡。

某一天,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服务员端来一杯周总理从未见过的可乐,他见着杯子上冒着气体。那位外国记者用轻视的口气说:“这不是热气,是气体。中国人怎么连可乐都没喝过。”周总理又把“国产”的麦芽糖呈到外国记者面前,外国记者见碗没有热气,便大方的喝了一小口。没想到这位外国记者烫得像只兔子上窜下跳,周围的朋友的乐得哈哈大笑。周总理对外国记者说:“麦芽糖看起来不烫,看起来没有冒热气,但喝起来却十分的烫。”

周总理又是那么伟大,他用自己的聪明机智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他用自己的能言善辩教训了态度傲慢的外国记者;他用自己祖国的物品来说明祖国是多么的富饶。

如果说现代人,用他来与那位外国记者谈话,那他肯定会被外国记者说得无言以对,他肯定会没有面子再去面对中国人民,他肯定在人们心中“身价”大跌。这样周总理又怎么会成为历史的一大奇迹呢?周总理他就是这样的伟大又平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了:他的一生没有白活。他为了祖国的威严,为了中华的人民,用自己的全力来维护与保护。周总理是我心中的大英雄,是我心中的榜样。有许多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愿意倾家荡产。听老师说了一个故事:一个农民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年轻的时候是做爆破的,他觉得自己能行,结果炸断了双手,后来他觉得没有双手是真的很麻烦。他想了很久,觉得如果自己要是有一双手就好了。接着他倾家荡产为了找齐材料,他又想了好久。终于他发明出来了,这个机器人发明好了,那个农民可以随心所欲的拿东西了。他凭着自己的执著,发明了一个伟大的机器人。是的,人就是这样,人可以去改变,也可以去创造。如今的世界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人之所以可以统治世界,就是人比任何动物都要聪明。为什么狮子与老虎那样凶猛的动物人都可以将他们驯服呢?因为人有聪明的大脑。为什么人又可以将一无所有的世界变的这样繁荣的世界呢?因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

周总理在1976年1月8日逝世,中国人民却永远不会忘记周总理:周总理对人民的热爱,对人们的关心,对人们无尽的感激。

4.周恩来的名人故事 篇四

—次,他接见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

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叫马路。”

对方又问:“总理阁下,在美国,人们都是抬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低着头走路呢?”

他又微笑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的,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路了。”廖廖数语,使对方哑口无言。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歌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

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歌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5.周恩来的名人故事 篇五

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参加完亚非会议后,来到首都雅加达。这天下午,在雅加达中国大使馆举行招待会,中国代表团同六百多名华侨代表见面。对于这个招待会,一名外国记者做了两则报导,一则是:“有人说,‘在共产中国’老年人是得不到尊重的。四月二十七日,在大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上,周恩来所留住的或与之谈话的都是年纪最老的来宾们。不是地位最高的、最有钱或最有名望的,而是头发最白、脸皮皱缩的。”另一则是:“周恩来也招呼在大使馆帮忙守卫的军警们进去坐一下,并且跟他们谈很多话,还请他们吃东西,以致他们之中大都受了感动。”

6.周恩来不同阶段新闻思想探析 篇六

自1914年10月周恩来主编的《敬业》杂志创刊开始, 周恩来一生与新闻工作结缘长达62年, 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 在新闻实践中不断萃取的新闻思想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周恩来一生的新闻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新闻思想, 也可称为早期的新闻思想;第二阶段为周恩来旅欧归国后到解放前的新闻思想;第三阶段为周恩来在解放后的新闻思想。周恩来一生的新闻思想分别融入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探析周恩来的新闻思想理论精髓, 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者认真踏实地从事新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周恩来早期新闻思想

从周恩来主编的杂志《敬业》于1914年10月创刊至1924年7月下旬在法国杂志《赤光》担任主编, 这段时间称为周恩来新闻思想的早期阶段。据不完全统计, 这一时期, 周恩来撰写了约70万字的论著, 其中大部分是在新闻报刊上发表的。可以看出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中, 周恩来具有最为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1]周恩来在一系列新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早期新闻思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周恩来认为, 新闻报刊的内容一定要真实, 要对所刊登的报道负责。早在编辑《校风》周报时, 周恩来就指出, 《校风》的主要责任是“限于新闻真实”, 新闻的首要是考证新闻的真实性。周恩来强调新闻报道之所以产生不真实的原因在于, 现实社会被长期以来的私有化现象影响腐蚀, 使得人们不敢讲真话。因此, 他在办报过程中, 始终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拒绝把不真实的报道, 特别是道听途说的东西不经过证实就加以报道, 对于某些资产阶级新闻机构的虚假报道和他们制造出来的谣言更是毫不手软。[2]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周恩来同志人格魅力的体现, 而且始终贯穿其新闻思想的始终。

视报刊为政治斗争的利器。周恩来特别重视报刊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他认为报刊的宗旨应该是执行共产国际的决定, 因此《少年》、《赤光》的内容宣传都围绕着这一思想, 沉重打击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潮。五四运动中, 他对报刊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19年7月12日, 周恩来同志亲手执笔《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日刊发行旨趣书》, 其中写道:“我们学生联合会在求社会同情的时候, 不能不有两个利器, 一个是演讲, 一个是报纸。演讲、报纸, 全是表现我们学生思潮的结晶。”周恩来同志强调,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具有监督指导的作用, 特别是对政府的指导监督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还强调要用哲学的观点正确解释生活, 允许提出公正的见解与批评。[3]

建议群众办报。周恩来在办《校风》时指出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多提意见。为避免新闻的遗漏, 周恩来建议建立庞大的包括教师与学生队伍的通讯网:“敬推校中职员诸先生为本社特别赞助员。各班班长、各会会长 (如会长因事繁另推职员充任者亦可) 为本社访员事。至备斋各宿舍访员, 则由各斋各宿舍各举二人充任。从此集众广闻, 吉光满幅, 东鳞西爪, 巨细无遗。”这个通讯网可以说遍布全校。[4]同时, 周恩来认为学生办报实属不易之事, 应该尽量争取社会对于学生办报的帮助, 因此他在主编《会报》时, 希望读者也能参与其中, 重视在创办报纸过程中的群众参与工作, 多提意见, 加强监督。这都体现了周恩来建议群众办报的思想———要依靠广大群众办报。

号召把改造思想与改造中国相结合。办报初期, 周恩来号召把改造思想与改造中国相结合, 并提出了办报者在办报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报刊当做改造社会的工具, 另一方面也应在办报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周恩来用辩证的思想重新看待“革新”与“革心”, 把二者相结合, 既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把主客观世界相结合的理论, 又创新性地认识了人的改造思想———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己, 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更好地改造社会。体现出五四时期, 周恩来等一大批革命进步人士和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革新”与“革心”这个问题上的认识, 具备很高的革命自觉性。

在周恩来早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 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比如创刊、排版、发行等,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的新闻思想逐步得到发展, 自身也逐渐蜕变成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周恩来旅欧归国后到解放前的新闻思想

1920年至1924年间周恩来先后到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 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这一时间段, 在《益世报》编辑部担当撰写海外通讯的工作。周恩来先后于1921年2月和1922年2月发表了大量旅欧通讯, 据不完全统计, 达到56篇之多, 这些经历使得周恩来的新闻思想得到升华, 并不断强化。除此之外, 这一阶段周恩来的新闻思想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倡导学术、言论和出版自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限制民众的学术、言论和出版自由, 周恩来在新闻前线上顽强斗争, 当时的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就是由他亲自撰稿。进入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周恩来同志在《中央军事通讯》、《红星报》、《红色中华》、《红旗日报》这些党的报刊中, 更是撰写了一系列战斗檄文, 鼓励着每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八年抗战来临, 周恩来当时已经是党中央的南方局书记, 百忙中更是向国民党当局的黑暗统治和新闻封锁宣战, 在重庆领导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要求学术、言论和出版自由。[5]

党报也要成为“喉舌”。“为人民喉舌, 为人民向导, 继续努力, 坚持不屈, 来迎接民族民主的新高潮”, 这句话是1947年1月11日周恩来同志为《新华日报》创刊9周年的题词, 他不止一次地强调过《新华日报》就是要作为人民大众的“喉舌”, 要敢于反映当时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6]无论政治环境多么艰苦, 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革命斗争, 作为领袖, 他不断探讨党的宣传工作如何能给敌人最致命的打击;作为斗士, 在长期的斗争中, 时刻探索着马列主义与当前工作的结合点。

强化统一战线的工作。如何使新闻工作成为统一战线的推手, 如何使全国人民齐心协力驱赶外敌, 也是当时进步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当时周恩来同志对新闻记者做出了明确的指引, 他要求记者们一方面要通过统一战线工作来开展采访活动, 另一方面又要通过采访活动来宣传统一战线政策, 这样新闻工作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就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决不能单纯地为完成报道任务而去采访。1939年就国民党多次查封《新华日报》一事, 周恩来怒斥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他表示决不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共产党绝不和其他任何政党合并, 陷国家民族于不利。

解放后周恩来的新闻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 周恩来作为中央新闻领导小组重要成员之一, 以往的新闻工作经历和斗争经历使他的新闻思想涉及领域进一步拓宽, 当时的许多重要新闻活动和宣传活动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关怀下得以顺利完成的。这一时期, 周恩来提出了许多如今仍在指导着我们工作的重要新闻观点。主要有:

周恩来同志曾经提出: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机构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1949年4月, 革命已现曙光, 周恩来同志明确了新闻工作的革命性质, 作为新中国新闻业中流砥柱的新华社不但是党的通讯社, 也是人民的通讯社, 并且周恩来同志对新华社的所有编辑和记者的革命使命也做了更加明确的指示, 新华社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那么所有的编辑、记者都要牢记这一根本的革命性质, 在所作的报道所写的评论中都要牢记新华社作为“人民喉舌”的身份, 尤其要尊重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 因为他们是党的战友, 是统一战线。

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对于新闻的理解随之提升, 新闻工作的理念就是要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周恩来同志认为新闻宣传只有遵从客观规律才能有生命力, 才能达到真正为党、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只有遵从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才能将无产阶级的新闻工作与资产阶级相区分开来。[7]为了确保我国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周恩来同志对报刊工作者提出过六点要求, 其中第六点要求记者要亲自调查研究, 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 不可把道听途说的内容作为事实去报道。[8]1947年1月27日周恩来接见中央读书班和记者学习班的代表时强调报道要符合实际, 要全面, 并批评了那些只报喜、不报忧或者是只报忧而不报喜的工作作风。[9]

周恩来严格要求新闻工作者的写作与报道。新闻报道有其特殊的一面, 因此新闻工作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报道的模式化比较严重,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更多的新闻报道相对而言严肃有余、缺乏活泼性。周恩来同志非常关注在新闻报道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 亲自给记者改稿, 他在给记者改稿时说, 你们写的东西太一般化、公式化, 缺乏创造性, 被框框套住了。[10]周恩来认为记者们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 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能准确生动, 因此他多次提出记者在写作时, 词语要丰富, 写法要创新, 新闻报道要具体生动。

综观周恩来同志一生长达62年新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对他光辉的一生有了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的认识:作为革命斗士, 他意志坚定、追求真理、鞠躬尽瘁, 无愧于世界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新闻工作者, 他才华出众、思维敏捷、实事求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周恩来一生为我国新闻事业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605.[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605.

[2]陈昭.周恩来同志早年的新闻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86 (1) .[2]陈昭.周恩来同志早年的新闻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86 (1) .

[3]南开日刊 (第35号) , 1919-07-12.[3]南开日刊 (第35号) , 1919-07-12.

[4]蓝鸿文.周恩来早期报刊活动新闻思想再梳理再认识 (二) [J].采写编, 2004 (1) .[4]蓝鸿文.周恩来早期报刊活动新闻思想再梳理再认识 (二) [J].采写编, 2004 (1) .

[5]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5]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6]严师的教诲[M]//.我们的周总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413, 414.[6]严师的教诲[M]//.我们的周总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413, 414.

[7]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中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712.[7]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中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712.

[8]胡正强.周恩来: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人民网, 2004-04-23,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134/33136/2464581.html.[8]胡正强.周恩来: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人民网, 2004-04-23,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134/33136/2464581.html.

[9]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下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646.[9]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下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646.

7.关于周恩来节俭的故事 篇七

1、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周恩来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2、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4、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

名言

1、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2、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3、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

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8、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9、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范继亭)

8.读《周恩来总理廉洁故事》有感 篇八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 四年级九班 张泽薷

廉洁,一提到这两个字,我便想起了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毛主席、周恩来、包拯、于谦等许许多多名人廉洁的故事。对我最有触动的是 周总理的廉洁精神。

周恩来总理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几年,他的那件睡衣补了很多次,而且他的许多衣服都是补了再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早已习以为常。

可是我们呢?我们却往往喜新厌旧。我们的一件衣服只要穿久了,穿旧了,就不要了,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缠着爸爸妈妈给我们买新衣服;有的学习用品用不了几次,只要不喜欢了,就扔到一边不用了。周恩来堂堂一个泱泱大国总理,一件睡衣一穿就是二十几年。我想周总理的那一件睡衣,一定布满了各种形状的补丁。

周总理的廉洁不仅表现为衣着简朴,而且表现在饮食的节俭上。周总理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周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可是我们呢?我们惭愧得无地自容。你看,食堂里每天的剩饭剩菜堆得像座小山似的;校园里的水龙头在从早到晚滴嗒滴嗒地漏着水;一包包零食的包装袋散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不仅如此,在我们同龄人的生活中还存在着“攀比”的现象。一些同学骄傲地拿出自己的名牌手机炫耀;一些同学夸耀自己鞋子的酷毙、衣服的美丽;还有一些同学装作不以为然的样子说“肯德基、麦当劳都吃腻了”„„他们实在是太“奢侈”了。

俗话说“沉默是金”,现在应该改成“廉洁是金”了。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习周总理廉洁的精神。

9.周恩来职教思想的现代价值探析 篇九

关键词:周恩来,职教思想,现代价值

周恩来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十分重视发展我国职教事业, 大力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职教改革, 制定了许多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 并对职业教育诸多方面有着深刻的论述, 形成了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 为中国职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今天职教事业的深化改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周恩来职教思想解析

周恩来总理在《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指出:“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 培养工业、农业、卫生、畜牧业、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人才服务。”他要求加强改革和发展职业学校, 以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他还指出:“只有中小学教育而没有职业教育是不行的, 要努力办好职业教育。”周恩来同志这些关于“职教思想”的论述,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是以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为依据。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 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1世纪初, 国家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重点。这些正是落实周恩来职教思想的重要体现。

目前, 中国正处在经济迅速增长期, 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 科技迅猛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不断增强, 为中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点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培养创新性人才, 迫切需要各行各业、各种层次的技术人才来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中国经济建设培养大批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镇化建设的进行, 对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物业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 客观上也为职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二周恩来职教思想的实践价值

职业教育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新教育理念, 加强素质培养,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才能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1.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周恩来从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 高瞻远瞩, 高度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他坚持用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 他指出:“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 是为人民服务的, 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教育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 为社会建设服务。他多次强调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他在《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指出:“技术学校在给学生专门技术训练外, 必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防止因学习技术而忽视政治学习的偏向。”“要特别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情况, 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合格人才。”我们重温周总理关于学校思想教育工作重要性, 对于深化职教改革,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职教中的地位, 充分发挥学校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人格完善, 使学生更能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变化

周恩来一生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和挫折, 但他都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努力去战胜困难, 他说过“畏难苟安, 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磨炼, 形成了周恩来稳定和乐观的性格品质, 工作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稳定的情绪, 刚柔并济, 灵活多变, 能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周恩来对人民事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种艰苦斗争中和面对复杂问题时表现出的过硬的心理素质也令世人敬仰, 是塑造青年学生人格、加强心理教育的好教材。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校要坚持不懈, 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逐步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增强人际交往, 锻炼意志提供更多的机会;要加强硬件投入, 建设心理咨询功能室, 使心理工作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 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各项工作流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心理辅导员业务研讨与培训;指导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等。大学生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新形势下要以周恩来的完美人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激励青年学生,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3.加强体育锻炼, 强健体魄, 让学生能适应艰苦的工作需求

周恩来早就敏锐地感觉到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指出:“教育必须关注和重视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他认为:“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 才能均衡地发展……要把体育运动和国家前途联系起来。”“身体是学习的基础……身体不好就不能担负繁重的任务。一定要锻炼身体, 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为了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增进学生体质的改革办法。他说:“最重要的是锻炼”, 他提倡青少年学生要“艰苦地生活和工作, 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体质……人的体质是越锻炼越好。生产劳动就是很好的锻炼, 对脑力劳动也是一种调剂”, 要求青少年学生“要有朝气, 旺盛的斗志, 顽强的精神、刻苦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样就可以把身体锻炼得更健康”。周恩来在《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指出:“要重视青年一代的健康, 先做到不使健康状况继续下降, 然后再逐渐改善, 目的是为了保障学习。”他建议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有足够的时间锻炼身体。他要求政务院发通知, 提倡早操和工间操, 以保证学生有锻炼身体的时间。

周恩来不但说明了体育锻炼的意义, 还提出了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 对于今天学校安排学生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社团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

4.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能力

周恩来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只有跟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他说:“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概括, 又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不能把理论当作教条, 要根据实际情况, 同时实际工作要有理论的指导, 才不会盲目”, 因此“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周恩来同时指出:“忽视实践, 或者把实践与理论对立, 都是不对的”。他说:“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来指导我国的革命实践, 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胜利”。周恩来强调正确的理论要用它来指导实践, 如何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就需要学生到实践中去, 到社会中去“向群众学习”“要在生产实践中学习, 在科学实验中学习, 从而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从周恩来的论述及他本人的实践, 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学脱离实际的理论。其次是要勇于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学,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掌握理论。“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改革正在许多院校中蓬勃开展。最后要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去, 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

三贯彻周恩来职教思想的措施

1.增强校企合作, 切合岗位实际进行教学改革

许多职业院校纷纷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 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谋求合作办学, 解决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不适应的矛盾。周恩来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方式方面提倡“发挥企业优势, 将职业教育办好, 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与学校共同办好职业教育, 共同将人才培养好”。

2.办学形式、招生种类、层次要多样化

周恩来主张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招生种类、生源层次要多样化, 以适应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 他说:“除正规的技术学校外, 还要举办技术培训班……”, 他指出:“职业学校要发动厂矿企业单位和大农场、林场办, 国家也要办。”对于招生工作, 周恩来指出要采取多元化招生, 不同种类的技术学校, 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 拓宽招生渠道, 招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 以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面对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职业院校应理解周恩来职教思想精神内涵, 多层次、多种类地办学, 多渠道、多类型地招生。

3.重视继续教育, 将职业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周恩来指出:“技术学校要适应成年人的学习要求, 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他要求将成人的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同等看待, 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通过成人继续教育, 以适应成年人的学习要求, 适应不断向前发展的科技水平的工作需要。现在很多学校很重视成人的继续教育工作, 积极与大学联合办学, 提高成人的学历层次,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岗位培训、素质拓展等, 要尽量拓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空间。继续教育的发展, 有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周恩来的职教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的基本观点极富理论性和实践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启发或借鉴意义。为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正在对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新问题、新情况的层出不穷, 就更需要中国的职教工作者认真学习、借鉴周恩来的职教思想, 去指导我们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赵玉涛.周恩来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3]杨立.周恩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现实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6 (6)

10.周恩来故事演讲稿 倪刚 篇十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提到周恩来这三个字,敬意都会从亿万国人心底油然而生。他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他的对手尼克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

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无私奉献里没有一句空话。

在他去世后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小故事。周恩来小的时候有一次,先生问学生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有的说为懂道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识字而读书,但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我读到这句时,心头为之一震,多好的回答呀!这样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周恩来从小就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从小就立下了高远的志向。回想周恩来当时的生活状况,觉得他活得十分艰难。生母养母都相继去世,父亲又没有固定收入,仅靠四伯帮助才得以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却丝毫没有顾虑自己,心系中华,一心想着为国家出力。再想想,现在的生活多么幸福,因此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既不满足于现状,也应该深知自己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现在,如果问我为什么而读书?我一定也会大声回答:“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13岁的周恩来经过思索而定下的人生志向。他不仅说到,还努力做到,因此功课门门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和书法,不仅在班上,在年级和全校也是首屈一指。在后来进入南开学校后,由于他欠学费,就挤出时间为学校刻蜡板,由于在奉天模范学校时英语基础打得不牢,周恩来想方设法奋力追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学期的努力,他的英语水平居然跃居班级前列。少年周恩来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周恩来小时候,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我一定要好好地向少年周恩来总理学习,学习他说到做到,学习他迎难而上,学习他锲而不舍。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11.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篇十一

在周恩来12岁那年,他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东北。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在说什么。

当周恩来闯进租界地,亲眼看见了外国人欺辱中国人,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的情景,这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这让他立下了一个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后来,他走进了辽宁省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一次修身课上,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吃饭而读书”……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校长见周恩来没有抢着发言,就让他来说。周恩来郑重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很惊讶,竟有如此出众的学生。他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读到这里,我特别的仰慕周恩来总理志存高远的情怀。多么鼓舞人心的回答呀!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竟有如此远大的革命理想和抱负。励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正是这种理想和抱负促使他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开学校,又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强国之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成为人们爱戴的好总理,这与他少年励志息息相关的。可见,胸怀大志,方能万里鹏飞啊!

12.周恩来:把人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篇十二

重视知识分子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周恩来多次强调要改善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安排,把他们放到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岗位和环境里。1956年他看到一份材料,反映轻工业部所属五个单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中,安排使用不当,用非所学的竟占差不多百分之十。他惊讶地说:“这是多么严重的损失!”

当时,在人事工作中,专业不对口,能力不对应,大材小用,软才硬用,任意安排调动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学农的不务农,学理工的去拿粉笔、打算盘。有的专家学者,从事科研于公于私最为有利,却被安排搞行政领导。还有的政治上较强,文化业务素质较低,却分配在科研部门工作。周恩来气愤地指出:“那种马列主义懂得较多,天天谈政治,但在专业上钻不进去,搞不出成绩的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而不能让他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周恩来认为,在用人方面,乱点鸳鸯谱的情况,是对待人才的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必须纠正,以便“把专门人才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清代申居郧在《西岩赘语》中说:“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得宜,则才晦。哗骡(马录)耳一日而千里,然使其搏兔,不如豹狼,使能殊也。”善于按照人才的不同能级,把他们放在相应的岗位上,这是周恩来同下级融洽关系的诀窍之一。

卢绪章有经济头脑,是块经商的好材料,又是共产党员,再加上他那有利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周恩来派他去重庆“广大华行”当红色“资本家”。卢绪章不负众望,在环境险恶、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成功地领导和经营、发展着“广大华行”,不仅为党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而且为党提供了大量的财富和资金。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又让他领导进出口总公司,负责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

点将何长工

为使新中国经济建设能全面开展,成立地质部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谁来担此大任?周恩来反复考虑着人选。

1950年,李四光不顾生命危险,排除英国当局的阻挠和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引诱,乘风破浪,毅然返回祖国,下榻在北京饭店。周恩来专程拜访,两人热烈拥抱,紧紧握手,李四光眼角里噙着泪花,畅谈了三个半小时。周恩来委托他来主持新中国的地质工作,这正是李四光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报国夙愿,他勇敢地为国为民承担了这一重任。

谁来做副手呢?1952年8月,周恩来亲自点将:何长工!因为“他有那么一股子闯劲”。而何长工闻知大惊,他在战争中腿受了重伤。“让我爬山,不是开玩笑吧?我是个跛子啊!”可周恩来没有看错,对他说:“这是毛主席拍的板!”为此,何长工再没有异议,迅速走马上任,与李四光成为地质部的坚强双臂。

外交部第一位女司长

周恩来对人才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凡是贤者能者,只要看准了,敢于突破资历年龄的常规,不顾某些议论的影响,大胆起用。这种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魄力,是周恩来用人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特别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和使用,办法是交给任务,压上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使用中得到提高。

周恩来在重庆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时,身边聚集了一批有作为的热血青年,他们积极向上,充满激情,但就是缺乏实际锻炼,显得稚嫩。周恩来就让他们在那种复杂险恶的环境里,担负繁重的工作,有的给予独当一面的任务,让他们艰难长才干,实践出真知。由于周恩来的大胆任用,他们迅速地成长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大都成为外交、文化、新闻等战线的骨干。

龚澎是从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来到重庆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当时年仅20多岁。周恩来让她负责新闻方面的工作,接见国内外记者、跟国民党宣传部门打交道、作斗争。每次执行任务之前,周恩来总是先向她交代应该把握的要点,分析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拟定对付的方案。由于准备充分,龚澎出场时,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经常驳得国民党宣传部门的人哑口无言,狼狈不堪。全国解放后,她被任命为外交部第一位女司长,多次陪同周恩来出国访问。

1961年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让她担任代表团发言人,负责宣传我国的对外政策和主张,介绍会议上的斗争情况,这在当时震动很大,除中国外,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是妇女作为新闻发言人的。龚澎的成长就是周恩来大胆选人,敢于用人的智慧体现。

13.听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篇十三

周恩来的少年生活充满辛酸与苦涩。9岁时,生母万氏因病悄然西归,一年后嗣母陈氏魂断梦里。人生最大的痛苦莫够于失母之痛。一颗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两次失母的打击,一双无助的眼睛眼睁睁的看着一位位至亲至爱的人悄然而去。我们不难想象他内心犹如刀割般的苦痛。

恩来并没有因为母亲的离去而放荡不拘,而他却用稚嫩的肩膀托起这个家,支撑门庭。他开始学会了如何梳理人际关系而不得罪人;他开始学会了如何张罗应酬而不失体面;他开始学会了如何分配家庭开支而不奢侈浪浪费。

19恩来离开淮安到东北堂伯父家定居,开始他的漂泊生活,辗转于东北、天津、日本、法国。在天津南开大学,他受到很好的教育,深受新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开始为寻求改变旧制度而奔波操劳,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图强。

恩来的少年充满了坎坷与辛酸。在坎坷中,他磨练了他的毅力;在辛酸中,他体验了人生,懂得了忍受。

14.周恩来故事 篇十四

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基本理论来源。周恩来是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者之一, 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先后到日本留学, 到欧洲诸多国家勤工俭学, 研究当时社会现状,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这为他日后独特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下面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是来自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 人是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打交道的, 认识在实践中发生, 世界观在实践中形成,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成为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方针, 因而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 周恩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实事求是成为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周恩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历来主张调查研究,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和工作策略, 反对不切实际的空头指挥。同时, 他认为任何优秀的理论, 离开了具体的实际分析和研究, 一概搬来照用都是要误国误民的。1962年, 他对“实事求是”作了简洁而深刻的概括:说真话, 鼓真劲, 做实事, 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并将其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衡量标准。为了做到实事求是, 周恩来强调要加强调查研究。他指出:是好是坏, 要从客观存在出发, 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要进行调查研究,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周恩来要求政治工作者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认为, 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 相互作用的, 没有绝对孤立存在的东西。人们在考察事物时, 必须如实地在特定的联系中去把握它。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原理, 给周恩来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在中国革命斗争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活动中, 历来反对走极端, 善于将矛盾的对立面和谐地统一起来。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 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工作, 求得实效。恩格斯曾经指出:在辩证法中, 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 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 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周恩来同样反对简单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他指出:有否定, 有肯定, 这就是辩证法。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中, 他提出了一系列“两结合”的辨证方法。主要有:以说服教育为主, 以斗争为辅的方法;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方法;言教和身教相结合的方法等。

三、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统一

马克思指出,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等要素, 其中劳动者起决定作用, 但是生产资料也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这是因为劳动者只有和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劳动者生产经验的积累、劳动技能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总要受到生产资料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 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根据马克思哲学的上述原理, 周恩来提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只做思想工作, 而不考虑人们的物质需求和世界观问题。要通过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来争取人们的理解和信任, 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觉悟。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 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周恩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十分重视这一原理的运用。他指出:党的指导绝不要忽略群众日常生活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不要只是提出一般的政治口号, 应该细心去了解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后来他又说到: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是我们的经常性和根本性的任务。周恩来明确指出:我们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 我们讲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人性、友爱和人道主义。他要求政治工作人员, 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 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通过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觉悟。

四、坚持走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 历史归根结底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

周恩来牢牢将这一原理运用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并将这一抽象的哲学原理具体化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方针。他明确指出,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民众的条件是最基本的”, 是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的“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 成为我党历史上首次提出‘群众路线’科学概念的领导人。他一再告诫思政工作者:失掉民众, 这是万劫不复的。他指出:力量的源泉是人民, 归根到底, 一切胜利的取得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 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 不能忘本。他尖锐地指出脱离群众的严重危害是丧失党的基础, 离开了群众, 我们就会枯死他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亿万人民群众, 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团结全国人民一道前进。这就需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念, 即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深入群众, 了解群众, 积极宣传动员群众, 真正把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是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

五、不断进行共产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认为,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不仅要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 消灭私有制, 而且要解除剥削阶级用各种方式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 这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消除剥削阶级哲学流毒的艰巨任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同一切剥削制度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 无产阶级要创立这样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 就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肃清剥削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影响, 批判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它包含着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也是共产主义人生现和道德观的理论基础。它提供了消除剥削阶级人生观和道德观侵蚀的理论武器, 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除一切精神枷锁的钥匙。因此, 在批判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中,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述理论, 周恩来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马克思的灌输原理———即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理论, 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不断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理论教育, 树立人们的远大理想, 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克服革命中实际困难的决心。周恩来高度重视党的宣传工作, 指出“党的政策必须适时地向群众公开”。他要求政治工作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 向群众“灌输”党的政策和主张, 加强马列主义等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 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和阶级觉悟, 激发其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积极性。毛泽东也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一旦被群众掌握, 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是周恩来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源泉, 同时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列宁.列宁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3]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4]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5]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6]李胜章.试论周恩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2) .

上一篇:项目考察内容下一篇:离子说课稿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