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练习(共14篇)
1.词类活用练习 篇一
2013年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B、无不膝行而前 .
C、欲东下井陉击赵.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
A、水上军开入之.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B、天下苦秦久矣..C、而相如廷叱之D、而耻学于师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C、项王军壁垓下.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B、大王必欲急臣..C、侣鱼虾而友麋鹿D、项伯杀人,臣活之 ..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B、小学而大遗..C、积善成德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C、外连横而斗诸候.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牛困人饥日已高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D、足下深沟高垒 .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B、人皆得以隶使之 .
C、置人所罾鱼腹中.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A、公始常欲奇此女.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月出于东山之上.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13、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④渔樵于江渚之上 ..
⑤粪土当年万户侯..⑥生死而肉骨 .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⑧籍吏民,封府库 .
⑨六王毕,四海一.⑩李牧连却之 .
A、①④⑩/②③⑦/⑧⑤/⑥⑨B、①④⑧/②③⑥⑩/⑤/⑦/⑨ C、①④⑧/②③⑦/⑤⑥/⑨/⑩D、①④/②③⑥⑦/⑤⑩//⑧⑨
14、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患志之不立.②羞与绛、灌等列 .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诸候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⑤不能容于远近..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⑧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
⑨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⑩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A、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B、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C、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D、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15、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曹玮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虏方苦疲甚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B、一战大破虏师 ..C、君将哀而生之乎D、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
16、阅读下文,回答题目。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竟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注] 狸狌:野猫。
(1).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则群聚而笑之.B、吾得兄事之.C、令两人蹲踞而背倚之.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与“鼠群行有堕瓮者”一句中“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呈卷即面署第一.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C、秋毫不敢有所近.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2.词类活用练习 篇二
本文试着从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的活用进行解析:
一、名词的活用
在句法结构中, 名词一般充当主语和宾语。但是在文言文中, 因为名词经常改变词性活用为状语或动词, 所以名词往往又和动词组成状中结构, 和名词组成动宾结构。
⒈名词+动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修饰动词, 所以当名词后面带上动词且修饰这个动词时, 名词活用为状语, 翻译为“向 (方向) ”“在 (地方) ”“用 (工具) ”“像 (样子) ”。
(1) 西取汉中 西:向西
(2) 相如廷见大王 廷:在朝廷上
(3)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席, 包, 囊:像席子、包袱、口袋一样
(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名词后面带上动词, 有时名词不做状语, 而直接活用为动词, 表示两种动作的并列或承接, 如:“笼归”, 应理解为“笼而归 (用笼子装起来并带回来) ”, 还有“函封之”, 理解为“函且封之 (用盒子装起来并用封条好) ”。
⒉名词+名词, 前面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或者一般动词, 或者使动, 或者意动
(1) 名词作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 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 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 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 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1) 籍吏民, 封府库 籍:登记
(2)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3)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 函:用匣子装
(2) 名词作使动。文言文中, 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 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使动, 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 (宾语) ……”, “让 (宾语) ……”
(1)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3) 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4)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让……为将
(3) 名词活用为意动。在文言文中, 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 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那么名词活用为意动, 翻译为“以宾语为……”“把宾语当作……”“认为宾语……”。
(1)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2) 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3)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4) 友风而子雨 友, 子:把……当成朋友, 把……当成儿子
(5) 幕天席地 幕, 席:把……当成幕布, 把……当成席子
值得注意的是当名词后带上介宾短语, 或者有“不”修饰时名词同样活用为动词。如:
(1) 风乎舞雩 风:吹风
(2) 树之以桑 树:种植
(3) 亡去不义 义:符合道义
二、动词的活用
句法结构中, 动词一般作谓语, 构成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在文言文中动词经常活用为名词, 或者活用为使动。
⒈“之”或“其”或者其他动词+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的典型特征是前面能够带修饰语即定语或者动词, 所以当动词前面带上修饰词“其”, 结构助词“之” (组成定中结构) , 或者前面带上动词 (组成动宾结构) 时, 此时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活用为名词。
(1)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2) 少仲尼之闻 闻:见闻, 见识
(3) 非常之观 观:景观
(4) 其进愈难, 其见愈奇 进, 见:进入的地方, 见到的景象
(5) 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士兵
(6)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生, 死:活人, 死人
⒉不及物动词+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
有些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 我们我们把这些词称为不及物动词, 如“停止”“争斗”“回来”。这些词如果偶然带上宾语, 这些动词活用为使动。这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 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1)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争斗
(2)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3) 毕礼而归之 归:使……回来
(4) 止子路宿 止:使……停止
(5) 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见
(6) 从数骑出 从:使……跟从
动词的使动用法不一定只由不及物动词充当, 有时候, 当及物动词不能和后面的宾语搭配时, 这个动词也活用为使动, 如“闻寡人之耳者”, “闻”就不能理解为“听见……耳朵) , 而只能理解为“使……听闻”。
三、形容词活用
一般情况下形容词只充当定语或者谓语, 但是有时也活用为名词做宾语或者主语, 或者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结构或者主谓结构
⒈“其”或者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 即形容词前面带上动词或者修饰词“其 (它的) ”时, 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1) 将军身披坚执锐坚, 锐:坚固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
(2) 吐故纳新故, 新:新事物, 旧事物
(3) 其贤不及孔子贤:贤能之处
(4) 绿肥红瘦绿, 红:绿叶, 红花
⒉形容词+名词 (形容词和名词不构成修饰关系)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一般动词或者使动或者意动
(1)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直接带名词, 且这个形容词不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那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 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
(1)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2) 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3) 始速祸焉 速:加速, 招致
(2)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带宾语时, 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 这种活用方式, 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 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 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2) 欲居之以为利, 而高其直, 亦无售者 高:使……高, 抬高
(3) 昂其直, 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4)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5)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⒊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 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 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2) 予怪之而问之 怪:认为……怪
(3)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4) 吾妻之美我者 美:认为……美丽
(5)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3.词类活用之动词的活用 篇三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作词类活用。文言文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一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1)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句子的意思是: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存在的吗?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交”,动词,作了这个句子的宾语,意义上成了与“交”这个动作有关的“朋友”,因此,“交”活用作名词了。译为:终于互相和好,变成了生死不渝的朋友。
(3)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伏”,动词,作“有”的宾语,意义上也变成了与“伏”这个动词有关的“伏兵”,因此,活用作名词。译为:担心有埋伏的军队。
(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句中的“出”和“入”即“出產”“收获”之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句子的意思是:用尽他们田地里出产的东西,用尽他们家里收获的东西。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有两种情況:
1.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项伯杀人,臣活之。
(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2.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鸣,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这里也是使动用法,使……鸣。句子的意思是: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3.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
(1)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2)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1)句中的“食”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2)句中的“饮”是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
附: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或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动词的宾语而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按“使动”或“意动”的用法来理解。这种动词活用的方法叫“为动用法”。也就是说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象,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4.词类活用教案 篇四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名词作状语、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2.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3.形容词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教学内容: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 活用为状语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王无罪岁”中的“罪”,就是“怪罪”的意思。[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④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 填然鼓之 ⑥ 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⑧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规律总结: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使动,使„„臣服的意思。①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③ 序八州而朝同列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④ 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使动用法, 使„ „来,安:动词使动用法, 使„ „安定)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④ 今寡人不能。⑤ 其继有在者乎。
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总结: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争斗 ②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消减
③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④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 ⑥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八.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圣人,愚人 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九.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 邻之厚,君之薄也。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十.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 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十一.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十二.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①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 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
5.文言词类活用教案 篇五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例:狼不敢前(前:上前)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名词+“者”
例:红装而蹇者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蹇”粘附在“者”的前面,作“骑驴”的意思讲。名词+“之”
例:名之者谁——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陈胜王(王:称王)
②因屏人曰(命人退避)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①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②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③代词前的名词 ④名词后的名词 ⑤副词后的名词
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⑥“所”+名词(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跟动词或动宾词组)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4、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名词放在动词之前不作主语就作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一般而言,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动词,且具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可判断动词活用为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例: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带宾语“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形容词的活用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1.活用为名词。
2.用作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例:“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凄神寒骨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 → 以为„„美丽
5、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念悲其远也 《触龙说赵太后》
数词的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2、数词用作形容词
6.词类活用巧辨析 篇六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的语法功能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它不能作谓语,也就是说不能带宾语和补语,它也不受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修饰。如果名词一旦带了宾语或补语,或者它的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③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例①中,“籍”本来是名词,义为“名册“,此处活用为动词,后面带了宾语“吏民”,可译为“登记名册”。例②中,两个“军”字本来都是名词,义为“军队”,此处活用为动词,它们的后面分别带了补语“函陵”和“氾南”(两个“军”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可译为“驻扎”。例③中,“病”本来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前面有副词“皆”的修饰限制,可译为“生病”。例④中,“水”本来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前面有能愿动词“能”的修饰,可译为“游水”“游泳”。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不能直接作状语来修饰动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因此,当我们发现一个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并且该名词不是该动词的动作行为发出者(即主语)时,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②闻舟中夜弹琵琶声,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序》)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④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例①中,动词“事”的动作发出者是“吾”而不是“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兄”活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吾”的态度,可译为“像兄长一样”。例②中,“弹”琵琶的是琵琶女,而不是“夜”,“夜”只是表示“弹”琵琶的时间,活用作动词“弹”的状语,可译为“夜里”。例③中,“鸣”者是“吴广”而不是“狐”,“狐”只表示比喻,活用作动词“鸣”的状语,可译为“像狐狸一样”。例④中,动词“运”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愚公及其家人,而不是“箕畚”,“箕畚”只表示使用运载的工具,活用作动词“运”的状语,可译为“用箕畚”。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使动用法。如: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①中,“肉”本来是名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骨)长肉”。例②中,“舍”本来是名词,义为“住宿的地方”,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让(相如)住宿”。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如果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以宾语怎么样”、“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那么,这个名词就是意动用法。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从而师之。(《师说》)
例①中,“先”和“后”本来都是名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分别译为“把(国家的危急存亡)放在前面”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例②中,“师”本来是名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把(他)当作老师”。
5.名词的为动用法
名词如果了带宾语,并且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如: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例①中,“丧”本来是名词,义为“丧事”,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死者)办丧事”。例②中,“序”本来是名词,义为“序言”,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自己的诗集)写序言”。
二、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语法功能是作谓语,不能作主语和宾语。因此,当两个动词连用,如果前一个动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那么,前一个动词就活用为名词而充当后一动词的主语;如果前一个动词支配后一动词,那么,后一动词就活用为名词而充当前一动词的宾语。如:
①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例①中,“继”本来是动词,此处活用为名词,作后一动词“有”的主语,可译为“继承人”。例②中,“出”和“入”本来都是动词,此处都活用为名词,分别作动词“殚”和“竭”的宾语,可译为“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一般动词能够带宾语,而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果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不及物动词就是使动用法。如:
①将成家而致汝。(《祭十二郎文》)
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①中,“致”本来是不及物动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你)来”。例②中,“归”本来是不及物动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让(他)回去”。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也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了带宾语,并且具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动词就是为动用法。如: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例①中,“死”本来是不及物动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国家)而死”。例②中,“泣”本来也是不及物动词,义为“哭泣”,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它)哭泣”。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不受动词的支配,一般地,它不充当宾语,也不充当主语。如果我们发现形容词受到动词的支配,或者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那么该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
①若夫行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③小学而大逸,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例①中,“正”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受动词“行”的支配而充当其宾语,可译为“正道”。例②中,“善”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受动词“择”的支配而充当其宾语,可译为“好的意见”。例③中,“小”和“大”本来都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分别充当动词“学”和“逸”的主语,可分别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能够充当谓语,但是它不能够带宾语,如果我们发现形容词带了宾语,那么,该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②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①中,“短”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变为动词,带有宾语“屈原”,可译为“诋毁”。例②中,“骄”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变为动词,带有宾语“士”,可译为“骄傲地对待”。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有不带宾语的。如: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例③中,“厚”和“薄”本来都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分别作主谓短语“邻之厚”和“君之薄”中“邻”和“君”的谓语,可分别译为“力量增加”和“力量削弱”。例④中,“远”本来是形容词,此处用作动词谓语,可译为“远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它们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是使动用法。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例①中,“绿”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江南岸)变绿”。例②中,“尊”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以宾语怎么样”、“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是“意动用法”。如:
①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①中,“急”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译为“以(别人的危险困难)为急”例②中,“美”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我)美”。
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外,还有数词活用。如: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②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7.谈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篇七
( 一) 词类活用的概念
汉语的词有一定的职能, 有一定的分类, 也就是说这个词属于哪个词性, 在句子中作什么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实词有特殊的用法: 在某一特定语法环境和语言环境中这个词可以改变其本身的语言性质和职能, 用作其他成分, 充当本身不拥有的词性。但是离开这一语言环境这个词所具有的这个功能就不一定存在了, 这个词的这种用法叫做词类活用。
( 二) 词类活用的发展趋势
1. 满足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由语法领域转向修辞领域
尽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类活用上一脉相承的,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成为一种修辞方式。黄伯荣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词类活用是这样界定的: 词的活用是一种特殊的用法, 在特定的条件下,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 临时借来一用。不难看出在现代汉语中, 词类活用不再是语法现象而是一种修辞现象。
2. 数量由多到少
张志毅在《古今汉语通论异纲》中记载: 《左传》词类活用共有230 个, 占总次数3152 个词数的近7. 3% , 而将其译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占从总词数的不到1% 。由此看见, 在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明显减少, 成为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词类活用的分类
(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1. 名词活用动词的判断方法
名词不能带宾语, 动词才能带宾语, 但是在有的语言环境中名词带了宾语, 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那么这个词就是名词用作动词了, 就是词类活用。名词后有处所词或者介宾短语, 或者如果两个名词在一块, 既没有修饰关系也没有并列关系, 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必定是活用为动词了。
2. 名词活用动词的规律总结
( 1) 名词连用, 句子中没有做谓语的动词且这两个词没有并列关系, 同位关系, 偏正关系, 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 军用如动词, 驻军, 屯兵) ———《烛之武退秦师》
( 2) 规则: 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 介宾短语。
例如: 今王鼓乐于此。 ( 鼓乐用如动词, 击鼓奏乐)
从左右, 皆肘之。 ( 肘用如动词, 用胳膊肘撞)
( 3) 名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 欲, 可, 足, 能) 名词活用做动词
例如: 左右欲刃相如。 ( 刃用如动词, )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 4) 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相连接, 名词活用做动词
例如: 衣冠而见之。 ( 衣冠用如动词, 穿上衣服, 戴上帽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二) 形容词活用动词
1. 形容词活用动词的判断方法
按一般语法,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所以, 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 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 同理, 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 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2. 形容词活用动词的规律总结
( 1) 形容词常常被用如使动,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 尊用如使动的用法, 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触龙说赵太后》
是以君子远包厨也。 ( 远用如使动的用法, 使君子远离包厨)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2)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是说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状态或性质, 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者状态。
例如: 左右以军贱之也, 食以草具。 ( 贱用如意动的用法, 以之为贱, 相当于看不起他。)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渔人甚异之。 ( 异用如动词, 认为…… 奇怪) ———《桃花源记》
( 3)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 ( 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 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热和凉用如一般动词, 感到热、感到凉) ———《两小儿辩日》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威用如一般动词, 威慑、威震)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三) 名词作状语
1.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判断方法
我们这里指的名词作状语是指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名词, 也就是说指普通名词用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 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 所以, 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 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2.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总结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有的表示比喻, 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有的表示处所或者工具。
( 1) 表示比喻, 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热或者物的行为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者状态。
例如: 狐呜呼曰: “大楚兴, 陈胜王。” ( 狐用如状语, 表示像狐狸一样地叫。) ———《史记·陈涉世家》
天下云集而响应, 赢粮而影从。———《过秦论》
( 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 当作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例如: 彼秦者, ……虏使其民。 ( 虏用如状语, 把秦国的人民当作俘虏来使用。) ———《战国策·赵策》
君为我呼入, 我得兄事之。 ( 兄用如状语, 表示像兄弟一样对待。) ———《史记·项羽本纪》
( 3) 表示处所或者工具。
例如: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 车用如状语, 表示用车裂的刑罚。) ———《史记·商君列传》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 野用如状语, 表示在野外去世。) ———《国语·鲁语上》
( 4) 时间名词在句子中作状语, 来表示时间修饰。
例如: 长驱到齐, 晨而求见。 ( 晨用如状语, 表示在早晨。) ———《战国策·齐策四》
朝济而夕设版焉。 ( 朝和夕用如状语, 表示在早晨过河和在傍晚就做防御工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5) “岁”“月”“日”作状语, 有特殊性, 表示追溯往事, 动作的经常性。
例如: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 日在这里用如状语, 表示日日, 天天的意思。) ———《孟子·滕文公下》
良疱岁更刀, 割也; 族疱月更刀, 折也。 ( 岁和月在这里用如状语, 表示年年和月月的意思。) ———《庄子·养生主》
( 四) 动词活用名词
动词活用名词的判断方法: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 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一般是不及物动词, 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 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如: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 埋伏的部队, 伏兵) ———《曹列论战》
( 五) 动、形、数作状语
我们用得最多、较常见的是名词作状语。无论是名词作状语还是动、形、数词作状语, 判断都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看该词后面一词是否是动词 ( 或活用作动词) 再看该词之前是否有代、名词作主语。若有则可能该词用作状语; 二看该词与后面动词 ( 或活用作动词的词) 是否有修饰关系。这种修饰往往表明该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时间、地点、方向、方式、范围、状态等。其中翻译大体有以下几种:
( 1) 地点、时间, “在+ 时间 ( 或地点) 名词”“每+ 时间名词”
( 2) 方向, 译“向、对+ 方位名词”
( 3) 状态: 名作状, 译“像+ 名+ 一样”; 动词作状语, 译“动词+ 着”
( 4) 方式, “用+ 名词”。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鸿门宴》)
“夜”放在动词“驰、之”前, 修饰说明动作“驰、之”发生的时间, 译“ ( 在) 当晚”。
于是纵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 《过秦论》)
动词“争”放在动词“割”之前, 修饰说明动作行为“割”的状态, 译“争着”。
三、词类活用的作用
以往人们主要是从语法角度去探讨词类活用, 对它的语法功能有较深的了解, 但对它的修辞作用研究不够, 了解较少. 实际上,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修辞作用是很大的。只有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两个方面去认识、去把握词类活用的作用, 才可以说是真正地、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了词类活用的功能.“词有定类, 类有定词”。本来, 其一词属于某一词类, 这是比较固定的; 某一词类则具有某一词类的特点和用途, 也是不容混淆的。就是说, 各类词在句子中都有比较的定的作用。比如名词常用作主语、宾语; 定语, 动词常用作谓语, 形容词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等等。但是, 古人写文章时往往“犯规”, 即有时并不按词的原有作用使用它们, 而是按照一定习惯临时把某一类词用作另一类词。例如:
曹子手剑而从之。 ( 《公羊传·庄公十年》)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三国志·诸葛亮传》
如今之紫草,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 沈括《采药》)
师还, 馆于虎, 遂袭虞。 ( 《左传 · 僖公五年》)
以上数例都是把名词用如动词. 从语法形式看, “手到”、“箪食”、“壶浆”都是动宾结构, “未花”是状动结构, “馆于虞”是动补结构。但是, 这些动词都是由名词临明充当的即名词活用为动词。这种活用就产生了一种一个单纯的动词所不能达到的修辞效果。这是我们都能体会到并看得出来的。
综上所述, 词类活用不管是在语法方面还是在修辞方面都很重要, 但是掌握词类活用又不用那么容易, 因此我们在学习词类活用时, 需要下工夫, 老师在讲授词类活用时要总结规律, 认真分析, 举例说明, 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中华书局, 1999.5.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词类活用.增订第四版.
[3]张志毅.古今汉语通论异纲.
[4]管锡华.浅谈古汉语名词的使成用法和使动用法[J].安庆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5 (04) .
[5]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 1994 (05) .
[6]谭丽.现代汉语使动用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9.
[7]华晴岚.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综述.語文學刊, 2008 (11) .
[8]王兆鹏.现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汉字文化, 2002 (04) .
[9]郭锐著.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2.
8.“词类活用”的本质探讨 篇八
关键词:词类活用;现状;成因;本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我们研究认为,现行的词类活用理论极不完善,尤其是未能揭示出“活用”的本质,这也是出现各种问题和不同意见的根本原因。一般认为“词类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名词用如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具体分析如下:
一、名词用如动词及其本质
名词作谓语活用做动词只是语法功能临时起了变化,名词原来指称事物对象的意义并没有变化或消失,只是在理解时需要增加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意义。这个在理解时需要添加进来的与谓语名词有密切关系的动词意义是在句子内部隐含着的,而句子内部词与词的句法和语义关系则是隐含义所存在的土壤,人们可以在听读过程中结合语境并根据句子内部词与词的句法和语义关系而意会到所隐含的是哪种动作义。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是名词在叙述句中做谓语,构成特殊组合。如:“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句中的三个成分:主语(范增)、谓语(目)、宾语(项王),分别充当着“施事”“工具”“受事”。名词“目”(眼睛)直接做谓语,读者在理解时要加上一个适切的能反映主语的动作行为的词语,即“目”(眼睛)→“目视”,即“用眼睛看”。在常规情况下要用“目视”来表达意义,仅用一个“目”提示出来,从而达到了新颖与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而这样一个“适切的动作行为意义的动词”究竟怎样添加,这主要是由主语、宾语和名词谓语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来决定的;与谓语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一定是由主语发出的。
2.名词做谓语,在句子中表示的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物发出与谓语名词所指事物有关的动作,或者使宾语所表示的人、物向谓语名词所指的事物转化,语言学界称之为名词的使动用法。而且在理解时给名词谓语所添加的适切的表示行为动作变化意义的词语,与宾语之间的关系是动作行为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名词谓语与宾语构成的动宾结构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
3.名词做谓语,表主语把宾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看成名词谓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语言学界称之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名词活用作动词,被活用的词其词性和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名词出现在了谓语的位置上,人们可以在听读过程中结合语境并根据句子内部词与词的句法和语义关系而意会到所隐含的是哪种动作义。
二、动词使动用法及其本质
在古汉语中,“主—动—宾”结构可以表示“使动”“为动”“被动”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动词作“主+动+宾”式的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使动义句子。此类句子有以下特点:
1.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是间接的,不存在施受关系。即主语既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2.动词是直接说明宾语的动作行为的。
3.主语是致使者,是使因。动宾关系的建立是由主语决定的,如果不是主语的致使作用,那么句中动词与其所带宾语,按常理是不会或者不能联系在一起构成动宾结构的。
可见,动词活用后其词性和意义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具体阅读理解时,活用的动词受“主—动—宾”语义关系制约,不能直接解释,需要联系上下文为动词增加一个致使意义的词语。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及其本质
形容词作“主—谓—宾”结构的谓语,句子表达了致使义或主观意谓义的时候,语言学界称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比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也可以做如是分析。可见形容词使动用法的句子,主语致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直接向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发生了动态的转变,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質状态是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动态变化的结果。这类句子的动宾结构隐含着动态变化的意义,所以在理解时,要给形容词加上一个适切的能反映宾语向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发生转变的词语。
根据分析可知,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性和意义也都没有发生变化或转移,理解时所加的词语受主语、谓语和宾语之间相互关系的制约。
综上所述,“词类活用”是人们通过打破常规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词语,临时改变词与词组合方式的一种语言现象。准确全面地把握它的实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古典籍,了解古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忠华.古代语言文字探索[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忠华.古代汉语“主—动—宾”结构的多义性及其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学报,2006(3).
9.古代语法词类活用教案 篇九
授课时间
课题
《古汉语语言现象——词类活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词类活用的含义。归纳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和规律。熟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经典文言语句中感悟人间至信、至心。
重难点
归纳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和规律。熟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特点。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检查旧知
二、知点探究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2)“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中“军”本是名词,在这里或用做动词“驻军”。(3)“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中“白衣冠”,活用做动词“穿白衣、戴白帽”。(4)“籍吏民”(《鸿门宴》)中的“籍”,活用做动词“登记”。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3)(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作动词“与„„交好”。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2)“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乏困”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共”的宾语,活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3)“其人居(于)远未来”(《荆轲刺秦王》)中的“远”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于”的宾语,活用作名词,意为“远方”。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1)“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2)“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东”为名词,在动词“封”前边做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地方,“在东方”的意思。(3)“函封之”(《荆轲刺秦王》)中的“函”本为名词,意为“匣子”,这里用在动词“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封”的方式“用匣子”的意思。(4)“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本为名词,意为“兄长”,这里用在动词“事”的前边,表示侍奉的方式,“像对待兄长一样”的意思。(5)“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中的“翼”本为名词,意为“翅膀”,这里用在动词“蔽”的前边,表示侍奉的方式,“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意思。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3)“臣活之”(《鸿门宴》)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2)“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迟:“认为„„迟”。(3)“群臣怪之”(《荆轲刺秦王》)怪:“认为„„奇怪”。(4)“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鄙:“把„„当作边邑”。
小结
10.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篇十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积累卡片: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1.攘除 凶(《出师表》)“ 凶”,形容词作名词,“ 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
(四)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是“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
(五)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11.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词类活用 篇十一
【关键词】词类活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在文言文里,有些词在句子里临时改变了原有的意义,丧失了原有的语法功能,暂时改作别类词使用,从而获得了别类词的语法特点。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实词的活用。”我们对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作了统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27例)
(一)名词用作动词(“前”《荆轲刺秦王》,“缟素”《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王”《陈涉起义》, “雨”《采薇》,“名1”《游褒禅山记》,“名2”《醉翁亭记》,“网”《苏武传》,“甲”《廉颇蔺相如列传》,“师”《师说》,“水”《劝学》,“砯”《蜀道难》)。有如下情况: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修饰。例如:
①武能网纺缴……(《苏武传》)
例①中,“网”前面受助动词“能”的修饰,活用为动词,即“织网”。
2. 两个名词连用,二者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例如:
②天下缟素。(《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例②中,“天下”与“缟素”是主谓关系,“缟素”作句子的谓语,译为“穿孝”。
3. 方位、时间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如:
③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例③中,“前”活用作动词,作“上前”讲。
(二)名词用作状语(“剑”《苏武传》,“功”“外”《陈涉起义》,“东市”“西市”“旦”“暮”《木兰诗》,“翼”《鸿门宴》,“廷”《廉颇蔺相如列传》,“云”“响”“景”《过秦论》)。有如下情况:
1.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依据和凭借。例如:
④剑斩虞常已。(《苏武传》)
例④中,“剑”名词活用作状语,即“用剑斩”。
2.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例如:
⑤上使外将兵。(《陈涉起义》)
例⑤中,“外”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到外面”。
3. 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例如:
⑥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例⑥中,“云、响、景”,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比喻。
(三)名词使动用法(“下”《孔雀东南飞》)意义上体现为名词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⑦以此下心意……(《孔雀东南飞》)
例⑦中,用了“下”的使动用法,即“使……下”。
(四)名词意动用法(“襟”“带”《滕王阁序》,“封”《烛之武退秦师》)句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⑧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例⑧中,用了“封”的意动用法,即“以……为疆界”。
二、动词活用(10例)
(一)动词使动用法(“降”《苏武传》,“凋”《蜀道难》)述语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或施行的。例如:
⑨宜皆降之。(《苏武传》)
例⑨中,“降”动作是由“之”所代表的对象发出的,即“使……投降”。
(二)动词用作名词(“生”“死”《寡人之于国也》,“观”《游褒禅山记》)动词表示与其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例如:
⑩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游褒禅山记》)
例⑩中,动词“观”活用作名词,即“景象”。
(三)动词用作状语(“争”《过秦论》,“缒”《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例如: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例中,“缒”活用作状语,表示“出”的方式。
三、形容词活用(7例)
(一)形容词使动用法(“弱”《过秦论》,“怡”《归去来兮辞》,“完”《廉颇蔺相如列传》)意义上体现为主语使宾语具备作述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会盟而某弱秦。(《过秦论》)
例中,运用了“弱”的使动用法,即“使……弱,削弱”。
(二)形容词意动用法(“迟”《荆轲刺秦王》,“重”“轻”《琵琶行》,“羞”《廉頗蔺相如列传》)意义上体现为主语所代表的人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备作述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例中,“迟”是“太子”认为作宾语的“之”所指代的人(荆轲)所具有的。
四、数词活用(4例)
(一)数词用作动词(“一”《兰亭集序》,“二三”《诗·卫风·氓》)某些基数词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例如: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卫风·氓》)
例中,“二三”在此活用作动词,译为“忽二忽三”。
(二)数词用作状语(“三”《出师表》)数词用作状语的情况不多。例如: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例中,数词“三”修饰动词“顾”作状语。“三顾”即“三次访问”。
词类活用作为中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准确理解被活用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2.如何讲解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篇十二
主语+谓语+宾语
(名、代) (动、形) (名、代)
这是句子的主干及相应由哪些词性的词语充当, 主干加上修饰成分, 即六大成分合并如下:
(定语)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 宾语
(形) (副 形、副) (形)
例句: (聪明的) 李明[已经]做〈完〉了作业。
弄懂了以上语法关系, 词类活用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次, 以前面所分析的语法习惯为参照来分析古汉语。如:
籍吏民, 封府库, 而待将军。 (《鸿门宴》)
“籍”字本意是“书籍”, 是名词, 在该句中的“吏民”也是名词, 两个名词连在一起, 后一个作宾语, 前一个必须要做谓语, 只有这样, 句子才完整。所以“籍”字就活用为动词, 理解为“登记”。
“赵王之子孙侯者, 其继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中“赵王之子孙”与“侯”放在一起, “侯”只有作“称侯”理解, 句子才讲得通, 故“侯”也是名词作动词。
再如: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动词用作名词。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形容词用作名词。
六王毕, 四海一。 (《阿房宫赋》) 一:统一。数词用作动词。
三、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类总结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种词类活用以外, 还有几种较为特殊的用法, 也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考试经常考查的, 要给学生讲清楚。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使”“令”意义的词, 表示 (主语) 使 (宾语) 怎样。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书》) 固:使……稳固。
项伯杀人, 臣活之。 (《鸿门宴》) 活:使……活。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使……为王。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 表示“ (主语) 认为 (宾语) 怎样”或“ (主语) 把 (宾语) 当作什么”。如: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异:认为……奇怪。
吾从而师之。 (《师说》) 师:把……当作老师。
3.名词用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 名词经常用作状语, 直接修饰、限制动词。如:
常以翼蔽沛公。 (《鸿门宴》) 翼: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像影子一样。
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箕畚:用箕畚。
13.辇来于秦的辇词类活用 篇十三
原文: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知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翻译:六国的宫妃,王子王孙,告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皎洁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遗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骊山,从骊山 ,名作状)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名词作动词,显现了云;龙,名词作动词,显现了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显现了彩虹 )
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7.谁得而族灭(族,灭族,名作动)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当作。名词作动词。)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10.廊腰缦回(腰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般)
11.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12.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13.蜀山兀(兀,形容词作动词,山高而秃,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14.日益骄固(日,名词作状语,朝夕地)
15.秦人不暇自哀(哀,为动用法,为……哀叹)
16.奈何取之尽锱铢(尽,使动用法,使……尽)
1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炬。放火 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18.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14.浅谈词类活用中的动宾关系 篇十四
关键词:文言文 词类活用 动宾关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新课程下,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词类活用时,不能只是教学生记住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法结构意识特别是动宾关系,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整合。
从动宾关系看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一)、在现代汉语中,能带宾语的是动词和介词,形成动宾短语和介宾短语。而介词是虚词,没有活用情况,据此可推断出:
“名词+名词(代词)”,加点名词活用为动词
既然名词不具备支配功能,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或一个名词后带代词,而又不存在并列、同位、修饰等关系,需要一方支配另一方时,第一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因为能带宾语的是动词。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籍”本来是名词“户籍”的意思,但由于后面带宾语“吏民”且与动词“封”相对应,所以活用为动词“登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中的“礼”是个名词,但由于后面带宾语“奇才”,所以活用为动词“礼遇”。再如:
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伶官传序》)
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瓮作、用绳子系”《过秦论》)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当做、把宝玉当做、把金子当做、把珍珠当做”《阿房宫赋》)
然后从而刑之。(“惩罚”《齐桓晋文之事》)“形容词+名词(代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现代汉语的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动词才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不是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远”和“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本来是形容词,但由于后面带宾语“庖厨”、”留侯张良”,所以活用为动词。再如: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屈原列传》)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离”《冯婉贞》)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寡人之于国也》)‹二›、在现代汉语中,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和代词,而代词在古代汉语中属于虚词,没有活用情况,据此也可推断出:
“动词+动词”,后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语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并受前一个动词支配作宾语时,即可判断这个动词活用成了名词。如:“追亡逐北”(《过秦论》)中的“亡”和“北”本是动词“逃亡”和“败北”,但由于受动词“追”和“逐”的支配而作宾语,所以活用为名词“逃亡的军队”。再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动词“死”作“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死了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和“死”分别作“养”和“丧”的宾语,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果一个动词后带一个形容词,并且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那么形容词在句中作宾语,现代汉语中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所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择善而从之”中的“善”本是形容词,因受动词“择”的支配作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的人”。“尊贤而重士”中的“贤”本是形容词,因受动词“尊”的支配作宾语,活用为名词“贤才”。再如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都是形容词,因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而都活用为名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长远的打算”。《触龙说赵太后》)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直”“密”“正”分别作动词“斫”“删”“锄”的宾语,都活用为名词。《病梅馆记》)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固塞浅陋的见解”《报任安书》)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史记·陈涉世家》)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即使动和意动是宾语施事,且受主语的影响而成立,使动用法要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来理解,而意动用法要按“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以宾语为什么(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来理解。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和形容词都不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后面还带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除了活用为动词外,还需考虑是否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然后用前三句理解套用一下,就可判断。反之,如果不是动宾关系,就谈不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的看法。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史记·项羽本记》)齐威王欲将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史记·孙膑》)再如: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士”即“使士作奴仆”《勾践灭吴》)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再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是“使国家强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冯婉贞》)春风又绿江南岸(“又绿江南岸”是“使江南岸绿”。《泊船瓜州》)
(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客我”是“以我为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宾客”。再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赤壁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师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郑”是“把郑国作为它的边境’。《烛之武退秦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再如以下句子中加点词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大铁锥传》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需要注意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时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一致的。例如“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上:指汉宣帝。“上老之”:汉宣帝认为赵充国年纪老了。——这种看法,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再如“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钴潭西小丘记》)“陋之”是“认为小丘不美”,陋:丑。这种看法与客观实际是不相符合的,“小丘”实际上是非常美丽的。
由此可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不在于宾语的实际情况是否与主观看法相一致,而是重在表明主语的主观看法如何。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愚公移山》)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又数刀,毙之。(“毙”是使毙,即杀死。《狼》)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流血漂橹。(“使橹漂起来” 《过秦论》)
【词类活用练习】推荐阅读: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07-13
文言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案11-18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10-07
英语词类教案08-17
意大利语词类详解08-04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10-23
现代汉语区别词的词类地位10-16
梁实秋《鸟》阅读练习及练习题答案09-27
练习口才06-09
途径评测练习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