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2024-06-28

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精选12篇)

1.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大家好!

我和大家一样,为人父母,重任在肩,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我想每位家长肯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哪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家教的经验?)今天我就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这个问题和各位共同探讨、学习。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不仅我们教师,还有我们家长,都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形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和家长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与家长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与家长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而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如此,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和家长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有个孩子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如: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在课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举止文明,不说脏话等等。教师要注重在这些细节上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地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内外相轨并行。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外,还需要与家长密切联

系,学生在家庭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中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为此,我们学校把责任感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追求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一、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义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是个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情境评价、移性共鸣和内在体验。一个人在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

责任感以认知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同时,责任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如果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对人对事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如果—味只讲索取,那么他就会对事漠然置之。

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孝顺父母、热爱子女的人,对家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切情怀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就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但是一个对老人、子女冷漠,对祖国没有感情的人,绝不能指望他对家庭负责、为祖国奉献。

责任感靠意志维持。尽责尽心是一个艰苦的意志过程并反映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只有坚强意志的支撑,才能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抵制各种诱惑,恪守职责。责任感通过责任行为反映并得到加强。有责任感的人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等出现的情况要作某种决定时,会将责任心化为符合伦理的行为,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个人的利益。

可以看出,青少年责任感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发展系列中,各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广泛联系并不断迁移。影响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级、学校、社区里,父母、师长、同学和友人的身教言传以及大众媒体所传播的观念上;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结构以及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范围。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

二、责任感教育的策略探索

情感的形成机制与过程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不能用知识教育的方法代替责任感教

育。在知识的传授都在探索教育艺术的今天,对于责任感,这个孩子情感世界中最神圣的领域,更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各种成果,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策略。近年来,围绕责任感培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自我感受。有些家长曾感慨,为什么爱心愈给愈多,而孝心愈来愈少?其中一个原因是,父母的爱心没有在孩子内心产生深刻感受,离开感受,无从产生情感,即使反复叮咛、责怪也没有用处。我校六年级有个学生在过年时得了200元的压岁钱,家长让孩子把钱交给父母作学费用,但孩子认为这是自己的压岁钱,应该属于自己,不答应给家长。他根本不理解,收压岁钱的人情还得父母去敢。就在父母的强迫中200元交公了。但是他不服,后来找机会悄悄偷了妈妈的100元钱。在他把钱花去10多元时,被家长发现了,回家遭到一顿暴打,并让他“滚”。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放学后就故意不回家,到处玩。害得父母、亲朋好友到处寻找,直到深夜,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在哪里呢?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反思?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自我感受列为形成情感的主要渠道。这个观点使我们体会到责任感培养不能停留在学生单纯的看,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听,必须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学生感受能力,使学生对家庭、祖国的希望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关注周围的人的需求。

2.情境体验。艺术作品流芳百世,其重要原因是动人心弦。它们抨击黑暗、鞭挞邪恶、歌颂正义、弘扬道德,借用艺术力量震撼人心。为了实现教育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目的,我们也完全可以从艺术规律中悟出责任感教育策略,这就是创设责任情境,让学生经历感情的加工、深化、扩展和升华的过程。

3.走出依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好所有的选择,这就使学生处于很少有责任可背负的情境。包办产生依赖,依赖导致推卸责任。培育学生责任感,必须使学生走出依赖,自尊自立。让学生走出依赖就是创设自己负责的情境。

4.工作设计。责任感培养靠惩罚、靠奖励,从情感激励机制来说是浅层次的。现代情感理论认为工作设计是形成高层次情感的激励机制,它是创设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情境。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作为工作设计的内容。我校是全县花园单位,校园保洁工作非常重要。学校坚持安排学生值日,打扫教室、校园的制度,每周一次全校卫生扫除的制度。劳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通过劳动为花园般的校园尽责,谁都会赞美我们的校园,每一个学生自己也体验到为校园洒过汗水的喜悦,会对破坏花草、乱拐废纸的现象产生厌恶感。不能说每一个学生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有关集体荣誉、学校形象的事自己都有责任。当他们走上社会,必将形成对环境的责任意识。在责任感培养方面我们向家长提出如下策略:

(l)要给孩子尽责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过程是创设责任环境,并促使孩子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负责行为的过程,也是其亲身体验、感受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的体验过程。我看到报上的一则小故事:年轻的妈妈手里拿着两个苹果,问五岁的孩子:“你吃哪个?”儿子毫不犹豫地说:“每个都咬一口。”妈妈愕然,又不甘心:“为什么?”儿子仰起苹果般的笑脸,说:“我要把甜一点的那个给妈妈呀!”孩子的行为开始使母亲不解,接着为之感动,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做出这种让人意外之举,不能排除家人平时行为的影响。所以,有句话说:“孩子是大人的镜子。”现在许多家长已意识到应将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供给孩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设计工作岗位,创造责任情境,激发责任愿望,促进责任行为的发生。使孩子一方面在行为和交往中学习和掌握

社会道德的评价尺度,另一方面使情感体验留在记忆之中,成为情感经验,并逐渐使孩子形成较稳定的情感经验和表象,在遇到新的责任情境时,唤起他的责任情感。

(2)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观察、模仿他人责任行为的一个学习过程。父母是孩子经常接触、观察、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深,父母的责任感会通过生活小事点点滴滴传送给学生。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一则广告:妈妈端来一盆水给奶奶洗脚,孩子也学着端来一盆水给妈妈洗脚。这则广告足也说明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现在许多家长开始体会到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3)要注意激发孩子的责任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经验是可以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迁移内化的。在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有部分家长已注意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家庭教育,他们开始积极利用亲子活动所激起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影响孩子在感情上对责任观念的认同,引发他处于情动感受状态,并使其在原来责任情境中积累的责任感经验迁移内化到新的情境中。

人的教育是一生的事,学校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视。我们的目标是在理论上努力攀登,实践上积极探索,为使学生在未来有高尚的情操,应该努力把功夫花在教育实效上,把今天学生形成的责任感,迁移到明天的报效祖国中去。

各位朋友,你们的孩子需要我们教育,我们的学生需要您们的呵护,让我们为了孩子从小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而共同努力吧!

2.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篇二

一、学生应具有的学习习惯

1. 养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要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 在学习时间里, 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成人不能轻易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在开始学习之前, 提醒学生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包括喝水、撒尿、削铅笔、找本子等等;学习时间一开始, 就必须专心学习, 不离开座位, 不干任何其他事情;大人有事也不能打搅孩子, 要等学习结束再说;做事有条理, 文具等学习用品的摆放要有秩序和规律。

2. 养成专心听讲、乐于表达的习惯

能专心听别人的讲话,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 听别人讲话要注视讲话的人, 不东张西望;坚持说普通话, 口齿清楚, 声音响亮, 语调自然, 语流畅达, 语速适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听说时有礼貌。

低年级:上课时能注意力集中,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声音响亮;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和同学。

中年级:上课专心听讲, 边听边思考;独立思考后能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质疑;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高年级:参与讨论时, 能抓住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 并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听课、听报告等能做适当的记录。

3.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写字、握笔姿势正确, 做到“3个一”;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做到在任何场合下写字, 只要一提起笔来, 就能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 确保能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力求做到笔画清晰, 间架合适, 行款整齐, 文面整洁, 爱护文具等。

4. 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能及时、认真、限时地完成作业, 完成作业后再做别的事情或玩耍;作业中有错要自觉订正。

低年级:能先复习再做作业;能按时、按要求, 自觉完成口头或书面作业;做作业时不边做边玩;做错的作业能及时订正、修改或重做。

中年级:能先复习再做作业;能按时、按要求, 自觉完成口头或书面作业;做作业时不边做边玩;养成做完作业自己先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订正的习惯;做错的作业能及时订正、修改或重做。

高年级:能先复习再做作业;能按时、按要求, 自觉完成口头或书面作业;做作业时不边做边玩;做作业要有一定的速度;遇到难题能独立思考, 认真完成;做完作业自己先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订正;对做错的作业能自觉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修改或重做。

5. 养成良好的复习、预习习惯

低年级学生在课前学习内容;能在课后自觉记忆有关的概念、公式、规则或课文的精彩片断等;中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预习学习内容;能掌握一定的方法 (比如归类、比较、积累、运用等) 进行自觉的复习;高年级学生能在课前独立预习,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能在课后根据重、难点和课后习题进行复习。

6.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爱惜图书, 喜欢阅读, 爱读、会读课外读物并达到规定的量, 善于使用工具书、参考书;阅读时, 能边读边思考, 在读中发现问题, 在读中解决问题, 阅读时, 会圈、点、批、画,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遇到精彩的段落、句子, 能反复诵读, 甚至能背诵下来印在脑子里, 直到心领神会。

低年级: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有关读物读完、读通, 了解大致内容。学会使用字典, 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 不轻易放过, 要认真查字典解决或者向教师、家长、同学请教,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圈画生字、新词, 好词、佳句, 标小结号等。

中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选择有益的读物;阅读时, 边读边想, 读懂主要内容, 遇到不认识、不会写、不理解意思的字、词, 能自己查字典或词典;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用不同的符号圈圈画画, 积累好词好句并学习做适当的批注。

高年级:积极主动地选择有益的读物, 阅读时能从读物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思考、吸纳;不仅能自觉查阅字、词典, 还能按需要从报刊、书籍、网络中查找资料, 并作摘录、剪贴和下载;读书时能熟练使用各种符号圈点批画、摘录、做卡片,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做好课堂笔记。

7. 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

有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别人, 发现别人发言中的问题能大胆提出, 敢于对教材内容或同学、教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自己的想法;喜欢刨根问底, 在学习过程中,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喜欢一题多解。

8. 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乐于与人合作, 在合作中既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在合作中做到既分工, 又合作, 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在合作中学会欣赏别人, 并能正确的评价自己。

9. 养成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习惯

善于观察, 善于向生活、社会学习有益的知识;能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0. 养成记日记、写随笔等书面表达的习惯

留心观察, 认真思考;善于积累, 勤于动笔;注重修改, 书写工整。

低年级:喜欢书面表达, 能经常写一句或几句连贯的话, 写好后能读一读, 改一改。

中年级:能自觉地关注当天的新闻趣事, 学写日记和观察笔记, 并逐步养成习惯, 文章写完后反复读、看,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高年级:坚持写日记或随笔,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整理自己的思想, 反思自己的言行, 矫正自己的错误。

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

1. 从小抓起, 抓好开端

培养习惯要从小抓起, 从早抓起, 抓好开端。因为学生年龄小时, 学习习惯容易建立, 也易于巩固。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发现也容易纠正。但若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 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 又不易纠正。

幼儿园、小学时期, 孩子比较听话, 这时要以严为主;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独立意识较强, 这时应以宽为主。“小时严, 大了宽”, 符合孩子心理特点。

2. 点滴抓起, 夯实基础

习惯的培养是具体的, 微观的, 必须从小处着手, 从点滴抓起, 从日常生活中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像如何打开书包, 书本如何装进书包, 文具盒摆在什么位置, 读书写字的姿势, 如何答问、发问等等, 这一件件细微的平常小事, 如果训练得法, 日积月累, 就会为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循序渐进, 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 逐渐形成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 循序渐进, 逐步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要求, 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 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 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习水平的提高, 知识的不断更新, 到了小学高年级, 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 如阅读习惯, 独立思考习惯, 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4. 树立榜样, 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首先,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要在精神风貌、生活态度、学习工作等方面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典范, 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学生的身上。其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学习是比较容易的。因此, 我们要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榜样, 如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工整, 遵守纪律的学生, 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 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 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 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5. 明确要求, 严格训练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某一习惯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操作的要领, 比如写字的姿势, 以及怎样一步步地完成。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校门口, 总是再三叮嘱孩子“要专心听讲……”。可对于孩子们来说, 他们并不知道要怎样做才是具体的专心, 因为小学生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往往不是从概念开始, 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教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听课习惯的培养, 就要从训练“眼睛”开始的。“眼睛看老师”、“眼睛看黑板”、“×组的小朋友的眼睛都看着黑板了, 非常好。”“小朋友真会听课, 一双小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听着老师讲课, 多专心啊!”通过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来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 把抽象的概念变为直观的、易行的操作, 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坚持不懈, 必见成效。

6. 整体发展, 互相促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坚持整体性观点, 在训练的过程中, 要各方面配合, 协同努力。首先, 培养良好的学风, 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起督促和约束作用, 造成集体舆论, 起促进和推动作用;其次, 统一步调, 各学科教师紧密配合, 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 在不同的阶段突出训练重点;再次, 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最后, 家校配合, 要让学生家长了解有关的要求, 督促和帮助学生, 做到课内外一致、校内外一致。

除了学习习惯外,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道德习惯、思维习惯、劳动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 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 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三、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1. 目标具体, 便于操作

我们要改变的是学生的某些具体的行为, 而不是学生整个人。所以, 不能笼统地说学生“不听话”、“太闹”等等, 应该理智的分析和找出学生到底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表现, 学生做的哪些事让你不满意?你究竟希望他怎么做?

2.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我们确定了要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之后, 也许会觉得学生的毛病可真多, 恨不得能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不管教师和父母怎么着急, 学生不可能睡一觉醒来就变成另一个人。我们应该克服急躁情绪,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 等这个问题解决了, 再转移到其他问题。

3. 要求统一, 说到做到

学生的不良行为改变起来并不轻松, 必须学校、家庭协调一致, 要求统一。包括家里的其他成人也应该与学校及孩子的父母采取一致的行动, 对孩子提出一致的要求, 并且坚持到底。做不到的就不要对孩子提, 提了的要求要坚持到底。

4注意学生细微的进步

学生的毛病不可能一下子改掉, 我们不能操之过急, 只能逐渐达到改变学生行为的愿望。比如, 一个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 经过努力, 能每天坚持做作业, 尽管作业的质量很差, 我们也应该让学生知道这就是进步, 要给予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使其能在此基础上能更进一步。

3.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篇三

关键词:学生好习惯培养;教师工作习惯;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04-0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一丝不苟的教育精神,需要教师来自心灵深处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我们学校的王老师,是一位再过几天就要退休的老教师。每次听她的课我们都感受到她那认真的工作习惯,受益匪浅;她那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做法,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从每个教学细节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王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比如,在范读课文之前,王老师总会把目光投向学生,毫不吝啬地表扬他们坐姿端正,夸奖他们眼睛与书本距离保持得好,等等。这样的表扬无疑给所有的学生树立了榜样,无需老师多说,所有的学生都会向榜样看齐。因此,凡是她带过的学生,无论是坐姿,还是执笔姿势、书写习惯,都无可挑剔。学生的好习惯就是在老师这样的时刻关注中形成的,是在老师的赞美和指导中形成的,是在老师自己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在教师用心灵执教的过程中形成的!

有了王老师做榜样,我们也要养成好习惯,把学生装在心里,用心灵去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做一个帮助学生成长的奠基人。

一、明确大目标中的小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后,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实际效果和我们预期的目标相差很远。其实,原因还是我们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我们必须养成明确目标的工作习惯。上个学期要着重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开始,本以为学生都上六年级了,一定都有各自的预习方法。结果是大失所望:他们有的只是读了两三遍课文,有的只是查了不理解的词语。以至课堂上还得花时间来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后来,教师把预习的要求逐条写在小黑板上:“课文读三遍,标准是不多字、不少字;圈出生字,标出字音,在生字表处组两个词;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工具书查找词义并写在书上;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结果第一次就见到了可喜成效,教师奖励每个预习出色的学生一颗“红星”,并减免一定的家庭作业。其他学生也都积极仿效,跃跃欲试。一个月之后,学生熟知了预习目标。预习的习惯一经养成,不用小黑板写明预习要求,他们也能规范地进行预习,从而给课堂腾出了读书、理解、感悟、练笔的时间,学生的阅读能力日渐提高。

二、坚持不懈,反复抓、

培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由于人们的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如果稍微放松,他们就可能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我们千万不能气馁,必须养成坚持不懈反复抓、抓“反复”的工作习惯。去年学期初在班里启动了“每天课前三分钟”的口头表达训练。开始的时候,由学习委员为同学们排出次序,通知第二天上讲台展示的同学。过了些天,多数同学不用通知就自觉准备好了,教师不由喜在心头。可没多久,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学生说忘了准备,还得天天提醒他们;有的敷衍应付,三两句话就说完,达不到训练效果。不过让教师高兴的是,有更多的学生对“忘记”和“应付”的提醒他们“明天别忘”;教师与学生共同反复抓,终于使“课前三分钟”成了我们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有时教师刚打开书准备讲课,可没等开口,就有学生提醒“还没‘课前三分钟’呢”。这正如夸美纽斯说的那样:“一切美的东西本性都是在较弱的时候最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到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抓住儿童习惯的关键培养期,从小事着手学生的行为训练,一定会有可喜的收获。

三、夸出好孩子

教师要养成夸奖学生习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赞赏的巨大魅力。赞赏能点燃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使孩子们愉快地学习。要做到赞赏一次并不难,难就难在经常地赞赏;还要在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时,也能不吝啬笔头的评语和当面的鼓励。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改正缺点,形成好习惯。在这方面就屡试不爽,对那些作业一贯清楚、工整的学生,誉之为“作业之星”,在班级专栏张贴他们的作业;基础差的学生只要偶尔有了一点进步,也为他粘贴一个“笑脸”,告诉他“今天真让老师高兴”;日记连续得两个100分奖红星一颗,并送给他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你一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等。每当他们拿到有评语或有红星、有笑脸的作业本时,是他们最兴奋的时刻,他们互相交流着,笑容绽放在小脸上。

让教师感到成功的是,一个曾经写字乱得没法看的学生的进步。开学两周了,教师天天说,天天讲,可他就是没长进。有一天,教师灵机一动,给他找了一个书写工整的学生做他的小老师,给他写了几个字让他仿写。没想到他立时改正自己写字的毛病,一笔一划地写起来了。“你模仿得还真像啊!明天还能写得更好吗?”说实话,教师心里真的没底。谁料想,第二天,第三天,他着实让教师大吃一惊,以前那歪歪扭扭的字都一个个写端正了。“这是你写的吗?”他用力地点着头。“你太棒了,竟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等着你写出咱们班最棒的字。”他的脸红了。后来经常看到他一个人如同一年级小学生一样,在一笔一画地练字。就这样,教师不仅在班上表扬他刻苦练字的精神,把他的字张贴在墙上,还在家长会上展示了他的作业……他的字终于从“最差”成了“最好”,成了教师的骄傲。现在全班已经有四分之三的学生书写令人赏心悦目了。

正是教师坚持不懈地不吝夸奖,全班学生才逐渐养成了作业清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四、细心地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注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是我校刚刚开始研究的课题,围绕课题,在教学中还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好习惯。

(一)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问题已经讲过几次了,检测时仍有学生答非所问,让人头疼不已。我们不妨关注一下这样的孩子,去探寻原因,发现症结:观察他是不是双眼漠视前方,是不是手在桌子底下乱动,别人回答问题时他能不能复述下来。如果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我们的主要任务就应该是培养他良好的倾听习惯。做法是讲课时及时察看学生听课的表隋,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或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就及时提醒,或投以提醒的目光,或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或抛给他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或请他复述老师的话语、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等。每当要展开讨论时,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听清同学的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和你的意见不同,哪些地方应该做补充,或者点名复述同学的发言。这样可以促使同学之间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并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久而久之,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养成了,同样的问题就再不用翻来覆去地讲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良好的发言习惯

对每一届学生都要求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发言,也就是不用老师提问,自己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挑战意识。开始的时候,学生不习惯这种发言方式,还是等着老师提问、点名,尽管教师再次鼓励,课堂仍然冷清,你看我,我看你,都在犹豫。因此,要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发言氛围,让他们能大胆地说,即使说错了也给以表扬、鼓励他敢于“说”的精神,让学生觉得回答问题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渐渐地,主动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多,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大家争先恐后,“吵”得不可开交,这个时候是教师最愉悦的时刻,因为学生的表达欲望是最可贵的。学生只有想表达,才会更认真地读书、思考、感悟,才有竞争意识,‘‘我能行”的意识才会在心里扎根。也只有这时候,要求学生语言完整、表达流利、音量适度才能有效。当然,也要引导他们注意谦让,把机会留一些给别人,而不能自己独占舞台,这对引领学生做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细心、严谨的学习习惯

针对班级实际情况,还着重训练了学生“准确审题”的习惯,收到了一定效果。

具体做法是:每次练习题都当做考试题来做。要习之学生仔细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比如:对于选择题,指导学生审清是用“、√”勾出正确项,还是用“”划掉错误项。对于没按要求做的同学先是口头批评,再犯就要再做同类的题,以示警戒;对于屡次犯错的同学,增加家庭作业,让其记住教训。对于阅读题,指导学生阅读完一遍选文后,就读问题,数清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读选文,最后再动笔写出答案。对于还写不出答案的题,则先用铅笔标记出来,防止漏掉任何一个小题。在课堂阅读训练中,对于没有耐心、匆忙答题的学生,要求他要想清楚此题答案应有几个要点才是完整的,来促使学生反复默读、理解题目。比如阅读题《比尔·盖茨》一文中,回答“比尔,盖茨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一问,开始没有同学答全。经过教师启发,学生都静下心来,仔细读文,发现了他成功的六点因素,结果90%的学生回答确切无误。

叶圣陶先生说过:“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正是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我们用认真的工作习惯来促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轻松。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功在现在,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一定要有计划地进行地从点滴抓起,有耐心,有决心,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不懈。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坚持这样的工作习惯,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也就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成就他们辉煌的人生。

4.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篇四

2012-9-22 杨彩霞

同是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学习效果较好,有的学习效果较差呢?众所周知,这里面除了智商外,还和习惯和综合能力有关。因此,提高学生的水平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也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成功的教育应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学习、去生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陈鹤琴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而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是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是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行为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的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如果学会运作潜意识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种自动运作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便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它是非常巨大的,长此以往将使其主体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长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成功人士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但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习惯却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具条理。

点点滴滴的好习惯将会改变人的一生!

培养好习惯,构建新生活。既然如此,那么怎样让刚入学的低段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呢?

首先、老师要主动与学生交心:教师应主动地、和蔼地和每个学生交谈,打消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上学的,教师要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应是我们启蒙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

其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故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激发起学生这样做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通过故事或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满足学生好动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就集中在学习上了。

第三、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低段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要制定出具体要求,如:

一、书写规范、二、格式正确、三、正确率高、四、按时完成。用这四条要求经常指导孩子的作业,给予评判,好的印上红旗或小红花,开展一日无错题活动。经常在全班展览,鼓励本人,促进大家。为了明确要求,可制订养成教育内容序列,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站、立、行开始,随时都要给予指导。另外,从学生的作文和日常接触中,如发现有的孩子接、发东西、说话等不太有礼貌,就要及时教孩子学会如何接递东西,如何说话。低段的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具体地指导很难形成良好习惯,所以培养习惯必须具体指导。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几天养成的不良习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彻底改掉。的确,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尽管天真活泼、聪明可爱,但在他们身上,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如:上课时随便讲话,东张西望;随便下座位,随

手扔纸片;乱放学具,作业拖拉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很多时间也在纠正不良习惯。既要塑造他们,又要改造他们,既要做好“园丁”,又要做好“医生”。

第四、科学地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小朋友特别喜欢表扬,表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对刚入学的孩子,给一些物质奖励如小红花、五角星等是可以的,但不要太频繁,以免弄得教师手忙脚乱。我们提倡课堂评价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口头评价,简单易行,也能取得实效,如“这个同学很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他不重复别人的意见”。“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很动脑筋。”“这组同学讨论的很热烈,合作得很好,希望其它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评价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评价要真诚,对回答有错误的同学,应善意地指出,或再提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纠正错误。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五、校内外合轨并行:习惯培养具有随机性,必须注意“家庭与学校、社会,拧成一股绳”。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最后、老师要换位思考,体谅学生: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习惯的养成也有个过程。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的现有水平有时真得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期望的水平,过分的强压和管束也许会达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不管是鼓励多了还是严厉多了,孩子都会疲了,所以和孩子之间一定要把好这个度,引导孩子自觉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有些地方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指责,这时孩子更需要得是安慰,现在的孩子通过家庭环境、各方面信息返回到他大脑中的事情太多了,别看年龄小,想法倒挺多,触到他的自尊心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更细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不同孩子不同对待。总之,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儿童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同时在具体的培养中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环节,只有抓好这一环节,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习心得体会: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所在,是学生轻松、快乐、有序、有效地学习的必要前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收益终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求知求识的同时,更应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一辈子受用不尽。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3.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学习上有困难时,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4.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有了疑问不愿提,更多的孩子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

5.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随着学生的课程的增多和知识的拓深,养成认真观察和思索的习惯至关重要。语文的写作训练就不用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学生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这些观察要求学生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

6.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教师要求学生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

5.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反思 篇五

学生的习惯是在学习的一点一滴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一个好的习惯和一个坏的习惯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终身。特别是美术课它是属于家长不太重视,但是学生都会很喜欢的一门学科。我们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来提高家长对该学科的重视。美术学习对学具的要求特别多,很多的课目要求学生要准备多种学具或者收集各种各样的废弃物品。因此,老师要在课前训练学生的习惯,采用鼓励的手段表扬收集学具齐全的学生,当着全班的面好好表扬这些行为。这样,学生就会记住经常在家里就准备好工具。有的孩子在上课前没有课前准备的习惯,我在第一周的课堂上都会亲自检查学具的准备情况,并且让每个小组长做好登记,以备期末的时候进行总结,设定全期的表扬与奖励。

二、 培养学生的美术积极性

其实,所谓的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对该课的热情以及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如果已经厌烦这门功课的话,老师再用心或者再努力也是徒劳的。因此,学生来自自身的一种欲望与冲动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一些课程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回答或者表演的机会,老师要大胆的表扬,鼓励学生。而且,老师可以通过课余时间跟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看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或有什么样的需求,投其所好,开展教学,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是老师,必须高高在上,其实,如果我们能够用平等的身份跟学生相处,师生关系是会非常融洽的。

三、 重视课堂的质量

6.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篇六

俗话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又促成了我们的习惯,习惯又塑造了我们不同的性格,性格又让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命运。可见,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因此教师就要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个人认为,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细节入手,反复练习,方能达成。回顾这些年来,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分钟时间学习,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始终坚持。

2.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堂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3.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小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4.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5.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6.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7.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并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7.谈谈学生容易忽视的学习习惯 篇七

一、学习中应如何进行复习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些同学出现思维混乱、记忆不清等现象, 这些都与复习不够深入有关。

那么, 怎样做才算复习好了呢?

我们学习是要使知识系统、条理地印在脑子里, 就拿物理来说, 要复习某一章的内容, 我认为, 首先应把每一节的内容详细理解一遍 (需要注意的重点研究一下) , 并同时尽量记住它。还应该在草纸上一节一节地把知识点简单草写一下。写完后再对照课本看一看有无遗漏。若有遗漏, 再加以补充、整理。还应把每节知识像过电影一样快速在脑子中过一遍。如果不用很费脑子就可顺利“过完电影”, 说明本章知识基本内容已整理好。总之, 复习应反反复复, 使知识越来越清晰地印在脑子里。

有些同学觉得, 这样太浪费时间, 而且费神, 不如抽出时间多做几个题来得爽快。但有一句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工”。认真复习一下的确花时间不少, 但绝不是浪费了时间。复习效果好了, 由于心中知识清晰、明了, 再做起题来也比较顺利, 正确率也高, 用的时间就少, 错题改正自然也不必花过多时间, 长此以往就形成良性循环。反过来, 草草复习后就急着先做题, 大脑中还没有非常清晰的知识结构, 有些知识点也没辨别清楚, 做起题来自然出现困难, 而且错误率也高, 以后用来改题的时间也会多, 本来大脑中就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 改过的错也不能有的放矢地储存起来, 以后难免还会错。长此以往, 就会越来越乱, 越学越没有信心。其实, 复习方法不得当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而且, 复习是每天都要做的。学了一节新内容, 马上认真、反复地复习一下, 不能只靠一章学完后总复习。其他学科也应如此复习。

总之, 一个目的, 使知识清晰、条理地印在脑子里, 心中要有一本清晰的账。

二、学习一定要有计划

经常看到一些同学自习课时不知该干什么, 看别人在做讲义, 突然想起来这一科还有讲义要做, 于是拿出来便做, 做完了又想到那一科还得复习点东西, 于是匆匆拿出课本开始复习……如此反复, 等到放学了一想, 连自己干了什么都想不起来。更有甚者, 放了学连想也不想, 接下来就是下一个混混沌沌的一天。表面看来, 他的一天也忙忙碌碌, 上课也一样听讲, 课下一样抓紧在学习, 但学习效果却与别人差之甚远, 我觉得主要原因就在于学习没有计划性。

往大了说, 学习要有长远计划。我们每一天都应该有更贴近于学习内容的学习计划。

做任何事情之前, 我们都应该有个安排, 也就是要有计划, 学习也是一样。具体点说, 比如, 一天的正课上完了, 你就要抽空想一想今天这几节课都是学的什么?是新课, 还是习题课?下午、晚上的自习时间应该怎样安排复习?然后到下午或晚上自习时, 马上坐下来按自己的计划进行复习。由于坐下来之前心里就有了计划, 知道每一科今天应该掌握、处理些什么东西, 所以一坐下来就可以奔着自己的目标去。等复习完了, 再静下来想一想, 印证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把各科任务处理完了。这样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另外, 需要提醒的是, 若今天任务实在完成不了, 那就应该灵活安排, 哪些任务必须当天完成, 哪些任务可以拖后。总之, 任何事情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三、我们应该有个问题本

问题本可以是一个本子, 也可以是一张纸。问题本上记的不一定是要长久保存的, 而是你学习过程中, 突然出现的一些疑问。这些疑问若不及时处理, 时间稍长就忘了, 也没有办法再问别人了。甚至有一些灵感性的问题, 稍纵即逝, 若不及时记下, 过一会儿, 恐怕连有这样的疑问都不知道了。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问题本, 哪里出现问题, 马上顺手简单记下, 以备以后复习时处理或请别人帮忙处理。处理完了马上把它补充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准确。这样就可以避免学习中知道有些地方还存在问题, 但就是记不清在什么地方、有什么问题而导致不能自信完全学好的现象。而且, 因为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不至于问题越积越多影响以后的学习。当然, 这也需要心中有数, 以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和有序。

8.小议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篇八

一、优化学生的学习流程,培养自学能力

据笔者调查发现,新课改实行以来,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仍然很低,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给学生使用课本和课外资料的方法,充分发挥数学课本和课外资料的作用。目前有些学生的学习仍然在“上课——作业”间徘徊,课本俨然成了练习本,若要其在课本上找某一知识,结果会让你很失望。课本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课本,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流程,即:“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在这四个环节中学生的预习尤为重要,这是落实主体精神的关键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教材。学生可以独立学习,发现或提出疑难;也可以从课外资料或网上查找有关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实现知识技能的正迁移。教学圆锥侧面积、全面积的计算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立体几何图形表面展开图和求扇形的弧长、面积的知识,把两者有机类比,从而启发学生产生联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例:教学圆锥侧面积和全面积(片段)

……

让学生拿出一片扇形学具,相互回忆扇形的各部分名称,然后提出问题,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弧长?让学生把扇形的两条半径重合到一起,观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是一个立体图形——圆锥。)圆锥各部分元素的名称(高、母线、底面半径),它们三者的关系是什么呢?(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操作感知:圆锥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扇形,而这个扇形的半径就是圆锥的母线长,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的底面圆的周长。学生拿出圆锥的学具,相互说说各部分的名称,把圆锥侧面展开,你会求它的侧面积吗?全面积呢?圆柱的侧面积、全面积又如何求呢?

学生由于有了立体几何图形表面展开图和弧长、扇形面积的学习基础,因而在解决新知时,自然容易产生联想:求圆锥的侧面积其实就是在求展开后的扇形面积,求全面积是只需在加上圆的面积就可以了。圆柱的问题也自然就随之得到解决。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学讨论,看书对照。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同时也对今后学习其它旋转体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诱导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智力方面的差异,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练习,即分层练习。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诱导学生的思维,保证全体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和发展性,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

现行的苏科版教材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教师以教材为本,诱导学生的思维,优化学生“想”的过程,同时鼓励质疑,优化学生“悟”的过程。

例如,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一边的中线是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学生的学习理解,能用几种方法解就用几种方法解,针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加以诱导提示,让他们完成较简单的证明;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要完成简单的基本方法,还要各尽所能,让他们组织开展“交互式”的教学,自由讨论,教师在激烈的争论中,积极的深思中,点拨启发。

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论文 篇九

王丽燕

从教几年来,我发现凡是学习成绩好,成绩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差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学习的水平也不同。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职责,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教会学生预习,先教会学生阅读。小学生阅读能力差,读数学书更不容易读懂,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用书籍,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有理解,所以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像读语文教材一样,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想,把重点词句划出来重点理解,记录下典型的例题。对预习内容有一个 大致了解,与旧知识有哪些联系,想一想,做一做,对不解之处,先思考一番,待教师讲解时弄明白。这样指导学生,一是让学生养成自觉读书预习的习惯,二是为老师教学时打基础。三是当老师讲到学生在预习时不理解的知识,学生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经常这样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读书预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养成了主动获到知识的良好习惯。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搞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计算要达到正确、迅速,除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外,还必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计算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抄错数字,抄错符号,把一种运算当成另一种运算,弄错运算顺序,计算不准确,背错口诀,满十忘进位,退位不打点,小数点点错等等。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启发学生认识,计算必须正确的重要性。比方说,科学家在计算飞船的轨迹时出现错误,国家就会受到重大的经济损失,一是教给学生认真计算的方法,督促学生计算时做到不抄错数学、符号和不弄错运算顺序,不单纯追求速度,不马虎草率。无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计算,通过长时间的要求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一丝不苟的良好计算习惯,既提高了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 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也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小孩子往往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课而忽视同伴的发言,别人一说就接话,如果叫他来说的话其实他说得还不如别人。这个习惯的修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正的,由于孩子年龄小,考虑不周全,经常会急于表达而忘记 “规矩”,往往是屡说屡错,屡教不改。这就要求老师一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用各种方法培养和疏导,让孩子的表达欲望有合适的渠道“出来”,又不影响到课堂的 效果和秩序。要培养孩子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要求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

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边听边思考时如果同意别人的观点,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举手。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小学生要养成认真思考,全面分析的习惯,我对学生要求:遇题至少读三遍。现在好多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审题不清。随意的将题目扫视一下,往往将题目的一些细节部分忽视。这就导致了学生的错题率的升高。认真审题是做题的开始,也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做题时,首先学生应该读懂题目的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需要老师 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能力,明确题目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使计算更简便,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中出现新数字,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法重要的。一道题目往往会有多种解题思路,结合题意,去想想所有的解题方法,然后再选出一种最佳的方法。

五、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强调独立 完成作业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所以需要学生从小就养成: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2.良好的行为

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验算的习惯。

认真作业的习惯与学习态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并不是完全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引起的,而是由于作业习惯不好。

10.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

于明华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二、教学生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在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第二,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第三,要留有适当充裕的思考时间。第四,及时组织多项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

三、教学生会阅读,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四、教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五、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11.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一

一、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写错题目及时纠正等。对于这些学习习惯,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地监督学生完成。具体做法是:上课之前要先预习课文,准备好上课需要的工具书;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听讲,及时做好笔记;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课后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同时预习下一节课要上的内容,做到承前启后,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父母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因此,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自己要做孩子学习的楷模。

三、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孩子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休息,定时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保证劳逸结合。现代社会光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所以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不仅能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我生存的能力,成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培养良好的集体环境

优良的集体环境是学生进步的好平台。好的班集体具有更强的凝聚力,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顺利,学生学习的整体状况也会比较稳定。这也是一种判断的标准,需要实现教育磁场的认知,对于个别不听话的学生,要进行合理的批评,这样才能够起到一种抑制的作用,促进孩子后期不断进步,所以实现集体行为的优良就是必要的。

五、促进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

细节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孩子进步快,学习状态踏实,就要不断培养他们对于细节方面的持之以恒的能力,这些习惯不是朝夕可就的。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只有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够使一种习惯得到稳固并且自然妥善地利用,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不断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能力,甚至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这样才能不断实现对学生的促进,完善监督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效率。

六、完善课前课后的自学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课堂,课堂的内容是老师给予的精华,因此课堂上要认真听讲。此外,也不能够完全依赖老师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要不断进行思维的拓展,学会举一反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和家长共同配合完成学生的督促和引导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帮助,也是学生发展自身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铺路。

12.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篇十二

一、转变教育理念

1.对比中感悟。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高效的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提携一起走;传统课堂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高效课堂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在新课程中, 学生由接受式、被动式学习变为思考式、探究式学习;由他主学习变为自主学习。教师要通过观念的比对、学习, 改变自己固有的传统观念。

2.统计中发现。

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发布实验报告:教师讲授24小时后, 知识的巩固率是5%, 学生自己阅读24小时后, 知识的巩固率是20%;有多种感官刺激如多媒体所得的知识, 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30%, 用讨论、交流所得的知识, 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0%。从这个实验报告中可以看出,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巩固率并不高。因此, 教师要变换自己的角色, 少讲、精讲, 以学生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思考中明白。

现代教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传授学习方法。同时, 教师要经常问问自己:语文课该上什么?语文课的功能是什么?课堂该是谁的?你设计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吗?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联系紧密吗?你设计的目标落实了吗?学生有自己的疑问吗?我们的课堂为教育、为社会做好准备了吗?课堂上你把时间还给学生了吗?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吗?只有养成常常自问的好习惯, 才能把握教学方向,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习型、社会型、创新型的学生。

4.践行中获得。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 它需要教师丰厚的理论功底、无私的奉献精神、认真的潜心专研、不断的总结概括。一个优秀的教师, 课前一定是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与他人认真研讨, 反复研究教学的策略、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化,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后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 深刻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才会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理念的转变, 才能有所思、有所想, 从而主动引导学生随之而变, 也才会想办法改变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转变教学方法

1.培养预习习惯。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因此, 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一个刚入学的学生, 课前预习要求不能太多, 不能超过这个年龄段该承担的学习任务, 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培养目标意识。

有了教学目标, 教育就有了方向, 课堂也有了方向。每一节课, 要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每天的目标是什么?每周的目标是什么?每学期的目标是什么?因此,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很关键, 首先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仔细斟酌目标的数量与难易度, 防止目标脱离了学生实际。其次要研究学习内容。依据课标要求, 确定既适应学生学习又能与课时教学内容合拍的教学目标, 然后围绕目标处理教材, 整合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切不可仅有预设的目标而无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相应活动内容。最后, 要研究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方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

3.培养质疑习惯。

(1) 读题质疑。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就是质疑。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所以,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质疑。标题是文章的“窗口”, 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 是作者或编者根据文章中心和主要内容深思熟虑而提炼出来的。预习课文时, 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看到课题, 就把产生的问题及时用铅笔书写在课题的空白处, 等待上课时提出自己的质疑。

(2) 读文质疑。课本上的文章有的是寓理于事的叙述, 有的是自然环境细致描写, 有的是人物语言、神情、动作、心里细腻刻画, 这些都离不开关键词、关键句的表达。深入学习课文时, 每读到不懂的词句, 就要养成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的习惯, 以便学文时细心揣摩体会, 掌握词句运用的技巧。质疑需要引导, 需要鼓励, 需要培养, 在不同的质疑声中每个学生定会有阅读能力的提高。

4.培养倾听习惯。

听的时候眼睛要求学生要看着讲课的教师和发言的同学, 让他知道你在认真地听, 尊重地听。听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 如果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定等他人说完后才能举手, 得到教师许可方能大声发表观点、看法。听的时候手和脚都不动, 包括文具、书、桌子、椅子都要悄悄的。需要的时候要静静地把听的要点记下来。听到精彩的地方, 点点头, 微笑一下表示认同和欣赏;听到不同意的地方也可以皱皱眉, 或者轻轻摇摇头。听清说话人表达的意思, 找准关键词和主要意思。要听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 体会其思想和情感。

5.培养探究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怎样让学生由传统的“听、记、背”变为自主、合作学习呢?首先, 告诉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意思及作用, 其次, 教师教给合作、交流、探究的方法,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旦读书就要圈圈点点、勾勾画画, 谈体会、做批注、写感受等。最后, 教师利用认真编写的导学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转变评价机制

上一篇: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下一篇:如何搞好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