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2024-10-15

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精选16篇)

1.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篇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需求及发展策略浅析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患者的相关需求以及发展策略。方法:对我市社区服务中心的患者就诊数据进行分析并抽样统计。结果:统计分析数据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人次是全科门诊的20.9%,其中中医科就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8岁,全科患者平均年龄为63.3岁。数据还表明在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中医科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就诊患者数量偏少,中医科的优势病种少,患者数量也比全科少,但是对人体运动系统的疾病诊治却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老年患者易于接受。关键词 中医科 需求 社区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目前社区以集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等多种功能的全科为主体[1-2]。而作为我国瑰宝的中医一直凭借其廉价、功效以及简便的优势在临床上有着主要的作用[3-4],而如何在目前以全科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进一步发展其优势有待研究。本文选取2005年3月—2010年2月这一时期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全科和中医科患者的就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患者的相关需求以及发展策略。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3月—2010年1月这一时期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全科和中医科患者共42765例的就诊资料(不含家庭病床和社区点的患者)。

1.2 方法:根据2005年3月—2010年1月这一时期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全科和中医科患者共42765例的就诊资料(不含家庭病床和社区点的患者)分析,分别统计出该时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中医科和全科的分别门诊数目,以及两科室的就诊患者的年龄以及各阶段年龄患者分布情况;中医门诊和全科两科室常见疾病的患者就诊人数和统计出常见疾病在中医科和全科中的比重。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 中医科和全科的就诊人数

2005年3月—2010年1月这期间来中医科就诊的患者人数为7393人,占全科就诊人数的20.9%(全科就诊人数为35372人)。

2.2 中医科和全科就诊患者的年龄分布以及平均年龄比较

调查资料显示,我市社区居民选择中医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在66.8岁,比全科高3.5岁(全科为63.3岁)。其中中医科就诊的患者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患者总数的75.4%。而全科该年龄阶段的患者只占66%。中医科老年患者比例明显比全科就诊患者高。具体数据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中医科与全科各年龄阶段就诊患者比例(n、%)

年龄段

全科

中医科

<20

35(0.1)

3(0)20-29

1061(3)

59(0.8)30-39

1061(3)

81(1.1)40-49

2264(6.4)

296(4)50-59

7605(21.5)

1382(18.7)60-69

8843(25)

2070(28)70-79

9197(26)

2218(30)80-89

4952(14)

739(10)>90

354(1)

547(7.4)

备注:组间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科室疾病种类的分布情况以及比重

通过数据分析知,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是两科室的常见疾病。不过有3项运动型疾病排在了中医科诊治的前10位疾病中分别是“颈痛”“腰痛”和“痹症”,分别为4.5%、3.5%、1.6%,而运动型疾病只占全科诊治前10位疾病的一项即“骨质增生”占2.3%,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 中医科与全科前10位疾病

序号

全科

中医科

病种

比例(%)

病种

比例(%)1

高血压

眩晕2

冠心病

心悸胸闷3

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

6.8 4

糖尿病

5.5

咳嗽5

支气管炎

3.5

消渴6

脑动脉供血不足

颈痛

4.5 7

骨质增生

2.8

胃痛

4.1 8

脑梗塞后遗症

2.7

腰痛

3.5 9

胃窦炎

2.6

淋症

10

高脂血症

1.5

麻痹症

1.6

3.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人次是全科门诊的20.9%,其中中医科就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8岁,全科患者平均年龄为63.3岁。中医科患者的平均年龄比全科高3.5岁,表示中医科老年患者易于接受。数据还表明在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中医科具有一定的优势。社区服务中心中医科存在就诊患者数量偏少,优势病种少,但是对人体运动系统的疾病诊治却具有明显优势且老年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

3.2发展策略 我们初步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发展策略

(一)不断发展提高社区中医诊治技术,积极拓展中医多领域的优势项目,不断提高中医治疗的质量[5-6]。

(二)充分发挥中医特有的医疗手段和保健养生技术在预防和治疗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方面的作用。

(三)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区卫生部门积极组织区内中医药专家编制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手册,有效地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开展临床工作,并确立了红桥中医医院为师资培训和专业教学基地。参考文献:

[1]梁德英,苏玉英,温佑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办养医结合一体化的养老模式—以华师社区托老中心为例[J].当代医学,2011,17(27):152-154.[2]吕敬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运用的优势[J].中国中医药咨,2011,3(8):290-290.[3]赵臻,卞丽,付文娇.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J].中国健康月刊B,2011,30(5):355-356.[4]王小年,由旭,郭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中医药服务项目的病种成本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401-1402.[5]鲍勇,彭慧珍,徐秀.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比较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2):167-168.[6]王桂娟.中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有作为[J].社区卫生保健.2009, 8(5):315-315.

2.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篇二

一调研基本信息

为了全面了解全校青年教师(45周岁以下)的教学发展需求情况,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需求情况的调研。本次调查的319名青年教师中,35周岁及以下教师占53.29%,36至45周岁教师占46.71%;硕士占68.96%,本科占15.67%,博士占14.1%,专科占1.25%;讲师占51.41%,副教授占20.37%,助教占18.80%,教授占5.01%;医学类教师占63.01%,其他学科门类教师占36.99%。根据长春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除教师的自然信息外,共调研了关于教师教学发展现状及其需求的问题16个,内容涉及遇到教学上疑难问题时的做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需要、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妨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系统地学习过的教育理论、寻求专业发展动力的主要来源、进行专业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最希望得到提高的方面、参加学校培训学习的主要目的、希望进修和培训的时间、希望的培训专家、适合自己的教学研究模式、现在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适合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组织形式、培训最有效的考核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等方面。

二青年教师的行为学特征分析

笔者经过对调查问卷及整理结果的认真分析,发现这319位教师对16个问题的选项虽然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笔者就此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其共有的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教学发展目的明确

调查问卷显示,长春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入职后,均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即具有明确的目的。因此,在高校中,不但学生需要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教师队伍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需求,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但因为个人在入职前的求学经历及入职后所从事的教学学科专业不同,其目的则不尽相同。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教师希望能够提高教育理论与实际水平和能力,而且也非常关心学校的未来发展。在开展本次调研之前,笔者通过网络联系、面对面沟通等渠道了解到,青年教师们在入职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前,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明确的目标,都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并有过或具体或笼统的职业规划,想在教育岗位上有一番作为。结合本次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年教师既关心自身教学的发展,同时也是关心学校的发展。

2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

青年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且大多数会选择以各种方式向他人求教。青年教师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一分子,同时也是社会当中的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不论是在高等院校的小环境下,还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他们都离不开周围社会关系的影响。因此,其个人理想、信念、需求以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学中的行为方式等,无不受着同事、学生、学生家长、所在学校、同行、教育主管部门的影响,既从所处的高校和教育领域获得资源和帮助,实现自我教学发展,同时又与他人合作,从而对他人和所处领域的学科专业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3自主寻求发展

青年教师同老教师比较起来,因为教龄短,所以更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缺乏对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了解和运用”,远高于其他所面临的挑战。关于妨碍教师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参与调研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进修培训太少,而仅有少数教师认为主要因素是没有团队气氛。正是因为这些青年教师能够正视自己,所以他们对于教学发展的需求就不是盲目的和被动的,而是根据自身需要的一种自主行为,并且在寻求发展的同时,能够互相影响、促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并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发展趋势,主动调节教学发展目标、自身教学发展规划。而在现阶段,主要是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热望,对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专业知识和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有强烈的内在需求。

4“学”与“教”连续不断

从教师自身来说,其行为并不仅仅是“教”,仍然存在“学”,其“学”和“教”具有连续性。入职之前或入职之初的学习和实践是教师获得教学能力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才能为将来的教学水平提高、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连续地学习是有必要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约1/3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教学设计理论,仅有少部分教师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没有学过。而且,有半数以上的青年教师希望能够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进修、培训,这就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培训计划,满足教师进一步进修、培训、学习的需求。

5教学发展需求持久

青年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的深入,他们在教学和教学研究上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旧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产生了;刚入职时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了,追求教学质量的高层次需要又出现了。因此,青年教师总是在为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持久地学习、工作,小的目标实现了,就会追求新的更大的目标。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具体工作的体现形式,按照选择的教师数量依次为:“参与课题研究”、“自学”和“教师培训”。

6可塑性强

青年教师在发展的历程中,其状态和需求也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大多数教师寻求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设计”、“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以及“追求职务职称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年教师寻求发展的出发点是以教育教学为主的;对于比较适合于自己的教学研究模式,主要有“教研室集体活动”、“在职学历进修和听课、观摩他人教学”;而青年教师比较认可的教师发展的培训组织形式主要是“全员集中培训”、“系统讲座”和“经验交流”,而且过半的教师希望是知名的教育专家能够给予培训指导;对于培训学习效果的评价,青年教师认为“现场相互交流应答”、“结合实践撰写心得文章”和“应用检查”是培训最有效的考核形式。正是因为青年教师具有较大的潜能和可塑性,其行为变化快、强度大,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又善于思考,所以他们也发现了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组织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和“所讲内容不实用,针对性不强”二个方面。

三教师教学发展对策

1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根据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书籍资料,举行理论讲堂,开展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帮助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普遍学习高等教育相关知识,又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教学沙龙、教学诊断和咨询等活动,进行个性化教学指导和交流,强化提高教师改变当前教学行为问题的意识,使青年教师对照自身,形成正确认识,探讨、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互助与竞争相结合

我校教师发展中心以项目为依托,整合教师资源,组建了教学改革专项团队。此团队区别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教学团队,重点在于打破学科、专业、教研室等限制,使各阶段青年教师间互助协作共同提高;还组织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互助互评活动,由专门的教学顾问进行指导,连续多次开展活动,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同时又组织各种校内教学比赛并积极参加各类校外教学比赛,围绕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方面,以竞争促进互相学习、借鉴,从而推动教学能力的提升。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对于已经具有了一定教学经历和经验的教师来说,已具备了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掌握了教学基本技能,那么就需要他们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开展相关学科学术和教学研究。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协助教师推广研究、改革成果,将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4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为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学发展的积极性,实施鼓励政策,对于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青年教师,教师发展中心提供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对于积极参加教学竞赛并表现优秀者,优先推荐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教学竞赛。但为了加强管理,同时也运行约束机制,对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后进行考核,如考核不通过,则进行再次培训;对教学改革专项团队的建设与研究,实施中期检查与结项考核,不合格者暂缓给予研究经费,延长研究期限,甚至取消立项。激励与约束并行,有利于教师发展工作的开展。

摘要:通过对青年教师教学发展需求情况的调研发现,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具有教学发展目的明确、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自主寻求发展、“学”与“教”连续不断、教学发展需求持久、可塑性强等行为学特征。基于此种情况,逐步采取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互助与竞争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等措施,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并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行为学,特征,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伯礼,石鹏建,洪净.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1.

3.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 产褥期 社区中医药保健 需求

本文旨在了解产妇产后对中医药保健服务的需求,为日后这一特殊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全方位优质服务提供依据和指导。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12月对广州市荔湾区西村、南源、站前3条行政街所辖地段接受产后保健服务的产妇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接受产后保健服务的产妇共682例,采取统一的问卷,由经过严格、专门、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通过电话和入户询问并填写问卷。经调查员整理复核,有效调查表674份,有效回收率為98.5%。

调查内容:包括产后起居指导、产后保健药膳营养汤方、产后常见病中医治疗、产后体形康复训练指导、产后心理情志调摄等8项需求内容;其他内容包括产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分娩方式、有无妊娠并发症、产后保健知识获得途径等。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

结 果

一般情况:被调查产妇平均年龄26.3岁。其中25~29岁年龄组占64%,有94%妇女具有初中以上学历,文化程度越高,生育年龄越晚。被调查产妇中从事各种职业劳动者599例(89%),单纯从事家务及无职业者75例(11%)。

孕产期情况:被调查产妇中有89%在孕妇学校学习,仅6%产妇从中了解到有关产后中医药保健知识。有妊娠并发症的148例(22%);无妊娠并发症526例(78%)。分娩方式:顺产398例(59%);剖宫产268例(39.8%);手术助产8例(1.2%)。

产妇产褥期中医药保健服务需求情况:由表1可见,产妇较需要(需求比例前3位)的产后保健服务为产后药膳汤方(68.3%)、产后心理情志调摄(67.0%)、产后常见病中医治疗(66.5%)。产妇认为不大需要(需求比例后3位)为产后检查时间地点(49.0%)、产后性生活知识(46.9%)、产后起居指导(46.6%)。见表1。

讨 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妇开始关注自己产后的健康问题及其生活质量,她们希望产褥期能够得到良好保健服务与指导,期盼能够平安愉快的度过这一特殊时期[1]。因此,卫生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具有中医药知识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产褥期妇女开展保健服务,提高服务人群对中医药保健和产褥期服务质量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和中医药知识开展产褥期保健服务,满足服务人群的需求。本次调查发现,产褥期妇女在产后保健药膳营养汤方、产后心理情志调摄、产后常见病中医治疗方面有较大需求。服务人群对自身的健康管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大力开展中医药保健服务,强化饮食调护、生活起居、产后锻炼、情志调摄等健康宣教,这符合了服务人群参与的心理需求[2],在增加群体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促进方面大有可为。

产妇在产褥期对各种社会因素心理生理的敏感度较高,由于社会角色转变,产后体弱,身体应激及内分泌环境的改变,发生身心障碍增多[3]。此时应进行心理疏导增强信心,并加服补血养肝疏肝理气中药,积极预防产后抑郁症。

本次社区产妇产褥期的中医药保健服务需求调查提供了信息依据。应当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结合产妇体质状况、生活方式等,制定个性化中医药保健方案,以满足产妇需求,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迎,武明辉.产后保健质量评估与需求[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91.

2 方桂珍.“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691.

3 万九菊,汪中华.产后访视及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8,6(35):3232.

4.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篇四

【关键词】中医学;对外中医;双语教学

中医学(对外中医方向专业(文中简称“对外中医”是以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型中医学高级人才为目的,而高层次人才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能够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读、说、听、写,为今后的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在对外中医专业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做到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是每位教师和学生应该努力和探索的问题。我校自2001年首次招收对外中医专业学生以来,陆续在部分基础及专业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成果。本文针对2005级对外中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我校双语教学情况与学生需求,为即将开展的药理学双语教学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

于2008年秋季开学初对即将开展药理学双语教学的2005级对外中医专业本科生进行有关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结果

2.1 学生的英语水平调查结果显示,44.3%的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28.6%的学生通过六级,四级以上通过率累计72.9%。

2.2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总体态度22.9%的学生对双语教学非常感兴趣,48.6%的学生感觉一般,20%的学生不感兴趣,7.1%的学生不能接受双语教学。51.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15.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28.6%的学生认为西医课程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4.3%的学生认为中医课程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2.3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 5.7%的学生对已开设的双语课程教学质量基本满意,64.3%的学生不满意,22.9%的学生表示难以评价。对于已开设的双语教学的收获:14.3%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22.9%认为提高了外语水平,10%认为掌握了前沿学科知识,11.4%认为开阔了国际视野,38.6%认为没有收获。71.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会增加学习负担,28.6%的学生认为不会。

2.4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需求通过以往对双语课程的学习,65.7%的学生认为我校双语教学课程应该保证质量,稳步增加7.1%的学生认为要大力开展,27.2%的学生认为要严格控制规模。学生对双语教学形式等需求见表1。表1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需求 讨论

双语教学,即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其他语言为授课语言的教学方式,如汉语和英语。现在双语教学已成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改革措施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01-09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校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则再次重申了双语教学的要求,即“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2]。然而,如何正确运用双语教学,对高等教育是一项新的教改课题,各类学校各不同学科采用的双语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5级对外中医专业本科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四、六级通过率累计72.9%,之前已在部分专业课程接受过双语教学,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中药学等。有51.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22.9%的学生对双语教学非常感兴趣,但对于已开设的双语课程教学质量,有64.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只有5.7%的学生基本满意,另有22.9%的学生表示难以评价。对于已开设的双语教学的收获:14.3%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22.9%认为提高了外语水平,10%认为掌握了前沿学科知识,11.4%认为开阔了

5.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篇五

第一章现状分析

一、调研

1、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2002年7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65%,本科生为82%;2003年一次性就业率为70%,本科生为83%;2004年一次性就业率为73%,本科生为84%;2005年一次性就业率为72.6%,本科生为81.7;以上不难看出历届本科大学生就业率都在80%以上,然而到了2006年医学专业的就业率为31.01%,位居各专业后三位,中医学更低,排在所有专业就业的倒数第二位。另外,根据河北省教委于2007年7月公布了2003-200638个就业率低的专业中就包括中医学专业,而且就业率排在最后几位。

2、我们再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毕业情况进行一下分析。所谓七年制即是在五年制的基础上多出两年的教育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本科生水平理论上应高于五年制本科毕业生,可以说这是对中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探索。从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有如下特点:

(1)毕业生从以前单纯在医院工作有向其他行业转变的趋势。02、03级毕业生均在医院工作,但是从04级开始,出现了跨行工作。04级为0.53%,05级为11.11%,06级为23.53%,从这里可以看出跨专业增长的速度很快,应当引起重视;

(2)就业医院的级别。01级-06级毕业生在三甲医院就业的逐渐减少,从93.75%降到了75%,而在二甲医院的却逐步升高,从6.25%到25.00%;

(3)就业意向符合度。从01级-06级完全符合度由以前的72.27%下降到

5.88%,不太符合或不符合的则逐年增高,由5.56%上升到17.65%。

从以上不难看出,即使是七年制的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目前也出现了滑坡,而且就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相比之下我院五年制中医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就更加困难。

二、就业困境分析

1、供求关系的影响。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供给。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尤

为如此。第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水平的日益加快,人们更倾向于西医的便利和疗效,而中医的弊端则日益暴露出来,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相矛盾,并且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逊于西医。于是近几年来,西医大行其道,而中医则日渐衰落。各地的市级县级中医院要么勉强度日,要么名为中医实为西医治疗。这样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大幅下降。第二,中医专业的招生规模相对却没有明显的减少,不仅中医学院校在招生,非中医学院校的其他医学院校同样也在招收中医学专业学生。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招收中医学的中医学学校全国有41所,中等中医药专科学校有55所,另外还有60所综合院校和197个卫生院校开设中医学专业,这些更加重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2、教育教学自身因素的影响。

(1)学科专业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学科专业教育发展迟缓。从设立中医学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中医学本身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改变,仍然倾向于临床学科,较为注重的也是中医学临床职业教育建设,忽视了基础学科的教育。1997年4月国务院对中医学类型进行了调整,在硕士博士两个层次设置了具有职业背景的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医学逐步树立起“具有医学专业学位的学历获得的是医学应用型人才;具有医学科学学位获得的是医学科研型人才”的新观念。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授予的是学士学位不是专业学位,在临床人才劳务市场,本科生被医师等应用型职位接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随着我国中医医疗卫生行业机构岗位规范化,改革逐步展开。除大医院外,其他医疗基层的医师岗位即使是要中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眼光也会变得非常挑剔,中医学本科生毕业面临危机。另外,大批的中医学本科生采取升学就业来逃避当前的就业压力,从此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其结果使中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更趋于狭窄。

(2)学校教学体制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目前有30多所中医院校,负责接收大部分的中医学本科生,另外在其他各个医学院校也都开设有中医学专业,总共算起来有不小的招生规模。但是,长期以来,招生规模不确切的考察社会的需求程度,必然会造成大量多余人才的浪费,从而造成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报考中医学方向的学生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但是由于学校一味的追求招生规模,不惜用各种手段来完成招生指标,导致有大量的报考非医学方向的生源调剂到中医学专业,其中大部分人都没有中医学所具备的潜质或对中医的兴趣。其结

果不仅耽误了学生的人生发展,而且造成了毕业后改行的学生很多,对中医学专业毕业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三、社会需求分析与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不断对中医的帮扶和支持,使得中医的迅速发展,中医临床应用领域越来越宽广,人们对中医保健养生产品的认同和使用、以中医概念运作的服务等行业的不断涌现,对从事中医行业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系坚持“以实践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秉着更好地在该专业领域内,培养一大批面向医院、企业、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合格的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专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第二章分析预测

一、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中医专业的几点思考

1、明确毕业生面对四个就业岗位群各自能力要求

(1)综合医疗岗位:具备扎实过硬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2)科研岗位:要求熟悉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常用的科研手段、技术参数和论文撰写思路,具有较强的科研基础素质和科研立项能力以及编写科研论文能力,具有使用医疗设备与识别诊断数据的能力。

(3)教学岗位:要求熟悉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古文的基本教学思路,掌握中医教学中的思路与方法,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

(4)服务行业及其他岗位:能够熟练掌握按摩推拿、艾灸等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理论知识。

2、切实搞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积极收集用人信息,有效推介毕业生就业;

(2)创造条件通过网络发布毕业生资源信息,让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情况;

(3)参加唐山市人才市场举办的校企合作交流会,签订供需协议;

(4)依靠市、区劳动社会保障局职介服务中心的行业优势,借助他们驻全国各地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将毕业生输送到用人单位;

(5)按照“诚实、扎实、朴实、创新”的八字方针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教育,尤其在吃苦耐劳、忠于医疗、讲究医德、服从配置等方面要加强培养和教育,培养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

(6)教育毕业生克服自卑心理和保守思想,勇敢地走出去,去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二、中医自身变革

中医学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一些古代经典论著中,我们这几千年来却鲜有理论上的创新,只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解释古籍上。究竟有谁敢于用科学的手段来尖锐指出某位医家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医学习的规范性是今后我专业学生工作的中心(包括语言的规范性和理论的规范性)。中医的未来必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不能固守前人的成果,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一句话中医学应当加强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探索,使其更加科学化,易操作化。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到2015年医学普通本科专业设置的目标是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和护理学专业。因此应当考虑到将中医学所有分支学科最后都要统一到中医学上来这一变革方向,将各个就业方向和岗位作出预判,使毕业生能够在中医专业的学习中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

三、我专业本身相应的对策

(1)帮助学生作好职业规划设计。所谓职业规划设计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下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好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2)提高就业指导力度。我专业办公室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就

业指导应当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引导,直到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内就业。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必然会带动与医疗相关行业的发展,仅在医院就业并不是当今医学生的唯一出路。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才能在多变的社会中寻找到真正的适合自己的职业。

(4)建立职业咨询平台。咨询的内容包括专业的选择和调整、个人发展计划的确定、职业选择和就业决策、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分析等与职业相关的问题。职业测评是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挖掘自身潜力,从而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与选择。

(5)总体工作把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要针对毕业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准确把握社会就业形势和国家现实需求,增强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自觉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重点加强对就业有障碍同学的关注与帮扶工作,帮助他们找准定位、树立信心、积极求职,主动做好他们的就业推荐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重点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及对我校毕业生的使用、评价等情况,广泛联系各地单位、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做好学生实习实践、就业推荐等工作。

冀唐学院中医学专业办公室

6.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篇六

--------2013-2018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市场发展战略分析及投

资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市场发展现状

第一章 全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国际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轨迹综述

一、国际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历程

二、国际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国际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世界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市场情况

一、2012年世界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二、2012年国际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态势

三、2012年国际中医养生旅游行业研发动态

四、2012年全中医养生旅游 行业挑战与机会 第三节 部分国家地区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状况

一、2009-2013年美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分析

二、2009-2013年欧洲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分析

三、2009-2013年日本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分析

四、2009-2013年韩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分析

第二章 我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概述

一、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历程

二、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面临问题

三、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我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状况

一、2010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回顾

二、2010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三、2012年我国中医养生旅游市场特点分析

四、2012年我国中医养生旅游市场发展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供需分析

一、2010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市场供给总量分析

二、2010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市场供给结构分析

三、2012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市场需求总量分析

四、2012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五、2012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章 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二、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收入前三家企业 第二节 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产量分析

一、2012年我国中医养生旅游产品产量分析

二、2013-2018年我国中医养生旅游产品产量预测 第三节 2010-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进出口分析

一、2010-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进口总量及价格

二、2010-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出口总量及价格

三、2010-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进出口数据统计

四、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进出口态势展望

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区域市场分析

第一节 华北地区

一、2009-2013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09-2013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3-2018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13-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五、2013-2018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第二节 东北地区 第三节 华东地区 第四节 华南地区 第五节 华中地区 第六节 西南地区 第七节 西北地区

第五章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年分行业投资分析

五、2012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中医养生旅游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中医养生旅游模式

三、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投资机会

四、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一、中医养生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二、我国中医养生旅游市场蕴藏的商机

三、新形势下中医养生旅游市场发展前景

四、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第二部分 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

第六章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中医养生旅游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中医养生旅游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中医养生旅游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

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

四、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

五、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

第三节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竞争分析

二、2012年中外中医养生旅游产品竞争分析

三、2009-2013年我国中医养生旅游市场竞争分析

五、2013-2018年国内主要中医养生旅游企业动向

第七章 2013-2018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二、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三、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总产值分析

四、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第二节 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市场情况分析

一、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二、中医养生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三、中医养生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第三节 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产销状况分析

一、中医养生旅游产量分析

二、中医养生旅游产能分析

三、中医养生旅游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第四节 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一、产品发展新动态

二、技术新动态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三、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部分 赢利水平与企业分析

第八章 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 第一节 2012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总体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二、行业生产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12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产销分析

一、行业产成品情况总体分析

二、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总体分析

第三节 2012年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财务指标总体分析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九章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赢利水平分析 第一节 成本分析

一、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原材料价格走势

二、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人工成本分析 第二节 产销运存分析

一、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产销情况

二、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库存情况

三、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资金周转情况 第三节 盈利水平分析

一、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价格走势

二、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三、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毛利率情况

四、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赢利能力

五、2009-2013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赢利水平

六、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赢利预测

第十章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一节 2010-2013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二节 2010-2013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销售利润率

一、销售利润率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三节 2010-2013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一、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四节 2010-2013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产值利税率分析

一、产值利税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

第十一章 中医养生旅游企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企业1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产品区域市场占有率分析

三、产品特征及趋势分析

四、盈利能力以及利润率分析

五、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

六、市场营销区域分析

七、主要客户分析

八、技术特征现状与革新能力分析

九、成长性分析

十、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第二节

企业2 第三节

企业3 第四节

企业4 第五节

企业5 略……

第十二章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发展特征

一、行业的周期性

二、行业的区域性

三、行业的上下游

四、行业经营模式

第二节 行业投资形势分析

一、行业发展格局

二、行业进入壁垒

三、行业SWOT分析

四、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状况分析

二、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三、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方向

四、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建议 第四节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策略研究

一、2012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策略

二、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策略

第十三章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第一节 影响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2年影响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

二、2012年影响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

三、2012年影响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

四、2012年我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五、2012年我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二节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一、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市场风险预测

二、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政策风险预测

三、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经营风险预测

四、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技术风险预测

五、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竞争风险预测

六、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其他风险预测

第五部分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及业内专家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四章 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市场趋势分析

一、2009-2013年我国中医养生旅游市场趋势总结

二、2013-2018年我国中医养生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产品技术趋势分析

二、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产品价格趋势分析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3-2018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供给预测

二、2013-2018年中国中医养生旅游需求预测 第四节 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规划建议

一、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十一五”整体规划

二、中医养生旅游行业“十二五”发展预测

三、2013-2018年中医养生旅游行业规划建议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五章 中医养生旅游企业管理策略建议 第一节 市场策略分析

一、中医养生旅游价格策略分析

二、中医养生旅游渠道策略分析 第二节 销售策略分析

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

二、产品定位策略分析

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

第三节 提高中医养生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提高中国中医养生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二、中医养生旅游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三、影响中医养生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四、提高中医养生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第四节 对我国中医养生旅游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中医养生旅游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二、中医养生旅游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三、我国中医养生旅游企业的品牌战略

四、中医养生旅游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五节 国统调查报告网建议

--------------------网 址:

7.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篇七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保安族聚居区吹麻滩、安集、别藏3个乡镇的3所中学的学生和家长及大河家镇“保安三庄”群众为调查对象,共计1 164人。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农村居民对中医药认知度及需求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目标人群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利用情况。

1.3资料处理

建立Excel数据库,计算各类问题不同选项的构成比,以此反映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利用情况。

2结果

2.1目标人群对中医药的需要情况

2.1.1目标人群对中医药的认知情况、了解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调查对象中听说过、了解中医药的人分别占55.80%和34.43%,不知道或很了解的人很少,分别占7.44%和2.34%;在常见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当中,知道针灸、中药饮片、中成药和拔火罐的人较多,分别占61.15%、55.75%、54.01%和52.09%,知道按摩、敷贴、推拿的分别占29.18%、23.17%和21.78%,而对熏洗、穴位注射、刮痧和其他项目知道的人较少(10.00%左右或不到10.00%)(图1)。

2.1.2目标人群认为应该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领域。目标人群认为中医药应该在医疗、康复、预防和保健方面发挥作用的较多,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8.95%、48.75%、45.63%和44.41%,而认为应该在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发挥作用的较少,分别只占17.48%和4.72%(图2);当地较多的居民认为,中医适合在治疗中风、偏瘫、感冒和胃病4种疾病时发挥作用,分别占65.24%、51.57%、37.37%和36.76%,而认为适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则较少,分别只占27.00%、18.90%和0.96%(图3)。

2.1.3目标人群对中医药服务的期望。目标人群对中医大夫的需要:中希望增加中医大夫、不希望增加中医大夫、无所谓的人分别占81.00%、3.78%和15.83%;希望开展针灸、按摩、骨伤、推拿、拔火罐、穴位注射和敷贴的人较多,分别占到调查人数的68.70%、53.79%、49.48%、48.78%、47.22%、38.35%和37.13%。此外,还有少部分人希望开展刮痧、熏洗和其他中医药服务项目(图4)。

2.2目标人群对中医药的需求情况

目标人群中认为当地能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拔火罐和敷贴的较多,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59.16%、58.36%、36.21%、29.14%和21.20%,而认为能提供按摩、推拿、穴位注射、刮痧和熏蒸的很少,分别只占11.34%、11.08%、7.59%、4.89%和4.01%,还有9.25%的人根本不知道当地能提供什么中医药服务项目(图5)。

2.3目标人群中医药的利用情况

2.3.1目标人群在有医疗需求时对中医的利用情况。当地居民在由医疗需求时选择中医、西医和随便选择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当,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9.48%、39.48%和31.03%。不选择中医的人不选择中医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中医见效慢、没有中医大夫、中医大夫水平不高、中医效果不好和其他原因,分别占57.59%、25.35%、19.09%、14.87%和13.93%。选择中医的人认为,中药效果好、医疗费用低、中医大夫水平高和其他原因,有这些观点的人分别占59.34%、46.71%、20.66%和15.79%。

2.3.2目标人群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对中西药不同剂型的选择。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选择中成药、中药饮片和西药或随便选择的分别占65.80%、28.09%、21.88%和11.46%。进一步调查发现,居民选择中药主要是因为中药副作用小、价格便宜,选择这两个原因的分别占77.71%和53.73%。而不选择中药主要是因为中药不好熬制、携带不方便、疗程长和其他原因,分别占58.89%、42.80%、39.13%和33.76%。

2.3.3目标人群在患急慢性病时对中医药的利用情况。在患急性病时选择看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人较多,分别占到46.53%和45.67%,而单纯选择看中医的很少,仅占9.27%。在患慢性病时,则选择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较多,分别占36.62%和35.32%,选择看西医的占28.05%,相对较少(表1)。

3讨论

3.1目标人群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利用情况

目标人群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迫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希望医疗机构中增加中医大夫,居民还认为中医应该在医疗、康复、预防和保健等方面发挥作用较多,期望开展特色中医药服务项目来满足医疗卫生需要,超过1/2的调查对象听说过中医,但自认为“了解”中医的比例只有1/3,说明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是很不全面和肤浅的,对中医药服务的内容和各种常用技术手段了解有限。进一步提示加强相关宣传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目标人群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未得到充分带动。调查发现,目标人群中知道当地能提供的中医药服务项目较多的仅有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和拔火罐几种,且知道这些服务项目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也很低。由此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当地的医疗机构所能提供并为当地居民所使用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也就是需求)有限,与上述迫切需要相比,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远未得到充分带动。

目标人群中医药服务利用率较低。当地居民在有医疗需求时选择中医、西医和随便选择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当,只有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居民选择中成药的比例较高,高于中药饮片和西药,中医药“简、便、廉、优”的优势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目标人群在患急性病时,选择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较多,只有在看慢性病时,选择中医的才相对较多。可以看出,居民对中医在治疗慢性病时的优点有所认识,而对中医在治疗急性病时能起的作用则了解不多,对中医有着不正确的认识,客观上也反应出当地中医药服务的资源配置率、服务利用率较低,与相关报道一致[4]。

3.2相关影响因素

目标人群的中医药知识相对欠缺,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不够了解,部分人群对中医药抱有偏见。另一方面当地中医药技术人员的缺少和中医药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也是造成居民不愿选择中医药服务的一大原因。不可否认,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与当地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在制约整体卫生服务的方式,中医药服务亦不可幸免。

3.3结论

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在我国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调查表明,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水平及当地可及性的中医药卫生服务能力是影响居民中医药利用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情况,应结合实际,加强对当地居民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宣传及教育,引进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到当地工作,有计划地培训已有的中医药技术人员,加大对中医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投入,并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适当提高中医药在“新农合”中的报销比例。从多方面综合改善中医药卫生服务在当地居民中的利用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1997.

[2]陈贞,彭大力,牛晓兰.浅谈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及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5):32-33.

[3]王庭兆.中医药资源开发对农村集资医疗的作用评估[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8,12(8):12-13.

8.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护生中医教学临床就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08-01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而目前在西医院校也开设中医学课程,主要是了解中医学理论特点,通过临床实践认识中医在治病救人、养生保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临床医护工作有助于开阔视野和思路。但护理专业中医课时有限,内容较浅较少,因此,结合护生将来临床就业需求特点,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医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下面就个人体会谈一下在护生中医教学中的方法运用。

1区别中西医理论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虽然它们的研究对象相同,但因其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对疾病认识、治疗以及研究方法都有很大不同[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具体问题做好区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护生学习内容主要以西医知识为主,而且在学习中医知识前已经学习了一些西医基础学科,当学习中医知识时,自然会把二者联系对比。比如脾脏,从西医来说,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清除衰老血细胞等功能,从中医而言,脾脏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统血;比如感冒,西医根据病而选择抗病毒药物,中医则根据病的证型选择用药。因此,教师一定要强调中医与西医的不同,让学生能够区别对待。

2重视技能操作

在临床工作中,中医操作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针灸、拔罐、按摩、推拿等,医院护理人员如果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常用操作技术,对于临床护理工作,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方便。由于课时较少,很多教师在中医技能课往往以播放视频、录像代替,学生没有机会得到真正的练习,所以在将来临床护理工中,很少想到运用中医方法处理。教师在此部分教学中要以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内容为主,着力指导学生针灸操作的技巧、按摩的手法、拔罐的方法等,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练掌握两三种操作方法,以应不时之需。比如,在患者昏迷时,能准确找到人中穴、涌泉穴等进行指掐或针刺操作,以促进患者意识恢复。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通过有效的实践,才能够对理论认识理解更加充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在讲述脾脏时,可以把脾胃虚弱的学生作為案例进行讲解,或者联系生活现象,比如三伏天人们会感觉胸闷、食欲减退、腹泻等,加深学生对脾脏的理解。在讲述舌苔、脉象时,可以让学生彼此观察,加深记忆。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中医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力的激发学生对中医知识的兴趣,能够直观观看到比较抽象的中医许多机理的动画、图片、视频等等,使知识表达更充分,学生理解更有利。比如介绍中药时,可以一边讲解药物药理药效,同时展示药材图片,加深学生学习印象。介绍五行学说时,教师可根据需要做成动画,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和关系。介绍经络时,教师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做成图片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心中豁然开朗。

5适当取舍

中医学内容丰富,有些知识很深奥,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讲深了课时不允许,讲浅了学生不明白,因此应该针对教材内容和将来临床需要做到恰当取舍。护理专业中医学的内容丰富,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者用到的中医知识的多少对教材内容适当调整或者删减。

综上所述,中医学内容丰富,要使护理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和运用更多的中医知识,教师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临床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需求,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将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解晓静.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体会[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85-86

9.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篇九

各科室: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方法》,现将我院《传染病疫情情况报告制度》修订后印发给相关科室执行。

附一:厦门市中医院突发卫生事件与传染病与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附二:全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日

附一:

厦门市中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加强传染病的管理和防止传染病的扩散、流行,特制定本制度,请各科遵照执行。

一、总则: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

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2、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突发卫生事件报告是每个医务人员的职责范围。在医疗过程中,凡遇有传染病患者,应及时向防疫部门报告。若因失职而漏报,造成烈性传染病的扩散流行者,应追究法律责任。

3、医务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疫报工作制度:

1、报告病种:

①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包括付霍乱“02”病

等)。

②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③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报告时间:甲类2小时,乙、丙类24小时。在规定时限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负责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告院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报告方法:

①只要医师在门诊诊断栏或电子病例填写国家规定的39种传染病及其它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应及时、准确、完整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意:14岁以下儿童应填写家长姓名,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②疫报员通过内网接到传染病报告卡,在核实诊断后,由分管疫报的同志进行网络直报。并登记在《传染病登记簿》,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③各科主任应负责本科疫情的督促、检查、报告工作。并设置传染病学习、报告情况登记簿,每月主任应做好登记,并签上主任名字备查;如每月无漏报病例。

④各科室应有更正报告,凡初诊时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疑似报告(在诊断后面加问号),待确诊后应有更正报告(脊髓灰质炎、艾滋病、肺炭疽及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及时更正。

⑤放射科应主动做好肺TB病人的留底登记,包括送检者科室、姓名。发现疑似肺TB检查者,应做好反馈给送检医生。

⑥检验科应主动协助做好传染病疫情动态报告,除做好留底登记外(要登记送检科室、送检查者姓名),发现有传染病阳性检查者,应做好反馈给送检医生。

⑦各科填写各种检验申请单时,应写明送检科室、送检者的全名,(实习生进修生填写时应写明带教老师姓名),以便查对。若为复查应在检验单上注明复查,若填写不完整,检验科有权退回。

三、每月各科应自查一次(疫情疫报),每半年小结一次,年终总结,奖优罚劣纳入科室质控考核内容。对执行较好的科室及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为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我院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督促、检查医院传染病管理与疫情报告工作,并每季度召开碰头会一次。

五、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1、肠道门诊专册登记,13个项目填报齐全。

2、泄泻病人坚持有疑必检、疫情期有泻必检。

3、做好隔离消毒,及时疫报。

4.流行季节每旬上报一次,非流行季节每月上报一次,定期对肠道门诊进行检查登记。

六、结核病归口管理制度:

门诊医生职责:要求在诊疗过程中发现肺结核病人可疑症状者。

1、立即开出痰检单和胸部X光检查单。

2、检查结果显示活动或疑似TB,应在门诊日志的记录上用红笔标注。

3、同时填好传染病报告卡和三联《肺结核病人转诊单》。

4、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如病人需要住院,在传染病报告卡中注明。

为了追踪病人请详细填写电话1-2个(病人电话或亲属电话、房东电话、朋友电话),要求准确防止无法追踪病人,报告卡及转诊单第一、第二联交疫报室,转诊单第三联交病人到结防机构就诊,岛内转到市第一医院结防门诊(总院),需住院的病人转到市第一医院呼吸中心(杏林分院)。同安及翔安转到同安疾控及同民医院结防门诊就诊。

病房医生职责:

1、对入院后诊断TB及可疑TB做好登记。

2、将未完成疗程出院的病人转诊到结防机构继续治疗和管理,填写《肺结核病人转诊单》。

3、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放射科/检验科医生职责:

1、在工作日志上用红笔标注X光片显示肺结核病及可疑肺结核病人的记录;或建立肺结核病人登记本。

2、将检验结果为活动性或疑似活动性肺结核的病人通知首诊医生。

七、死亡报告制度:按照福建省卫生厅的有关规定,“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由医疗机构收集后定期送交当地疾控部门”。为了保证死亡病人及时、准确网上直报,以及定期收集后移交当地疾控中心,特规定如下:

1、请责任医师根据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卡说明详细填写,应按病人家属提供的准确身份证或户口簿填写,有电话应准确填上。

2、班内时间第一联留底,第二、三、四联送到医务科盖章,由医务科将第二联收集后交疫报员。

3、班外时间第一联留底,第二联由科室保管,上班后送交医务科,第三、四联送急诊挂号处盖章。

以上规定从通知之日起开始执行,核查后按照厦中医【2011】101号文件《厦门市中医院关于医疗质量责任追究管理办法的通知》处罚(传染病漏报,每例扣当事人100元,科室300元,迟报每例扣当事人50元,科室200元,传染病报告填写不完整每例扣当事人20元)。

八、宣传培训:

1、科教科每年安排讲座,对重点传染病进行全员培训,特别对新上岗的医师;每年至少一次,对新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

2、各临床科室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如利用录象、宣传栏、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法,性病、艾滋病的防病知识宣传。

3、根据健教所要求,坚持每月按春、夏、秋、冬传染病进行宣传。

4、每月通过疫情简报网络强化宣传,坚持以会代训,通过不断培训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疫报意识。

5、各科应利用科室学习时间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进行诊断,将病例基本信息记录详细(尤其职业、电话);肝炎、菌痢、伤寒和副伤寒应按照国家诊疗标准规范诊疗并做好记录。

九、报告程序:

1、科室发现重大传染病,非典、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传染病,立即报→医务科→组织院内专家组会诊→市专家组会诊→确诊后报传染病报告卡→疫报员→(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2、科室发现食物中毒和职业病中毒等,立即报→医务科→区、市监督所(5662835、2667600)→市应急办(2110378)。

3、科室发现甲类传染病(包括SARS、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确诊后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疫报员→在核实诊断后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辖区疾控中心(5662806)。

4、科室发现乙、丙类传染病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疫报员→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辖区疾控中心(5662806)。

5、出现死亡病例,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送医务科盖章,在死亡证明书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ICD-10)及网络直报。

附二:

全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

组长:高树彬

副组长:陈国良

组员:谢剑灵、黄腾蛟、李曙蓉、郭火木、杨亚娟、邹强、陈秋英、吴爱群

二、救治小组:

组长:陈国良

副组长:毛乾国

10.中医药调查报告 篇十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中药的品种也浩瀚繁多,古今验方数以万计,在炮制、剂型、药性、方剂、临床等各个学科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众所周知,中医是以宏观的、辩证的、求本的方法来治疗疾病的,使用中药师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由于它具有作用缓和、持久、疗效稳定、无副作用等特点,深受广大病家、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欢迎,并享有很高的信誉。我所学习的是药学专业,在专业知识上可以说对中医药不甚了解,但通过这次调查报告的活动,使我在此方面受益匪浅。我所进行的调查报告现记录如下: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医药的历史、当代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人们对中西药的了解和看法等。

二、调查对象:

广大医学类学者、老师,以及医院、诊所里的中医或中药药师,还有群众等。

三、调查时间:

09月15日至09月20日、09月25日

四、调查内容:

受访者所需回答的问题:

1、您对中医中药有怎么样程度的了解?

2、您在对中医或中药的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3、您认为中医药和西药相比较,其优缺点各在哪里?

4、对于中医药类专业的就业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5、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您对中医中药的发展有何展望?

对于调查问题一,不同的受访人群对此的回答皆不一样。普通群众大致认为自己对医学类相关的知识,比如说中医中药方面,如果不是生病就医诊断、开药等情况下,一般不会接触此类,或者是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类比较感兴趣。而医要学学者表示,他们作为在校学生,只是对书本上、课堂上授予的知识比较熟悉,但是由于还未毕业实习或参加工作,所以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还比较少;也有些同学表示学习上存在一些局限性,即自己所学专业与中医中药的联系并不是很大,所以不是非常清楚。不过,对于医学类老师以及社会上的医生来说,这是他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必须,对此是相当了解的。

对于学习中医中药的同学,我对此提出了一个针对性的问题,也就是调查内容中的问题二。大多数大一或者刚刚大二的学生认为,中医精髓的知识比较难把握,对此有些苦恼,想要急于学好中医,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调查过程中有一个情况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有一个同学说自己选择中药专业,是看在我们国家中医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而西医、西药方面在世界上至少比西方一些国家落后五十年甚至更多,所以为了毕业后的工作发展才选择中药,但是后来发现中药也不是容易学习的科目,有很多深层次的知识与精神难以理解消化,而且有更多的需要熟记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她平时学习过程中就花费了很多时间来学好自己的专业,多听名师讲座和多看相关书籍,这样来弥补自己知识的知识空缺,逐渐地深入理解中医中药。所以说,医学类的人才少而精,这些都是需加倍的付出才能获得更多的人生财富。

中药和西药在人们看来是两大对立的版块,所以我所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便是为了搜集大家对此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西医能治疗的疾病,中医一样能治疗,西医不能治疗的,中医也未必治得好,大多数人一致认为“中药好、西药快”,在选择药品的时候,他们基本上都是中药优先购买,西药辅助治疗,所谓“中西结合疗效好”,看来这句广告词已经深深地扎根人心了。不过也有少部分人坚持认为西药是世界上的主导,其治疗的机理不像中医所说的那么虚幻,但是仍有一些人对中药将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当今社会,高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无疑是备受招聘者青睐的个人条件,对于中医药类专业的就业问题,广大群众很是看好,因为医药类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的。中医药类学生则认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存在很大压力,一是学习医药的竞争者很多,但是工作岗位却是有限的;第二,国家三甲医院的招聘起点学历便是硕士,对此他们很憧憬也有些无奈。可以说,现在所有行业的就业情况都很紧张,对于人才的选拔,聘人单位也各有不同的标准,大学生们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的经验才能得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对中医的发展抱很大希望,我国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有带有民族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比如说苗医、藏医等,这是我们悠久历史孕育出的民族瑰宝,而且中医药的生产成本普遍较低,治疗功效也不低于西医西药,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医中药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能成为世界医疗行业的主流。

五、调查结果:

中医中药在本行业内以及社会群众里都有较明显的优势,凭借着中医药的历史传统、当前状况,今后它的发展是有很大的潜力的,也是前程似锦的。如果能够使中西医融会贯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结合,这对于整个社会和所有群众都是有益无害的,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药学X班

11.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学;临床实践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指护士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三者结合,制订出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其为先进的护理理念,现就循证护理理念对中医护理实践的发展作用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循证护理促进中医整体护理发展,加快中医护理实践走向科学化、专业化道路

循证护理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社会有密切关系。中医护理人员必须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全面进行分析评估、不仅要考虑病症进行对症处理,而且要考虑疾病发生的原因、 脏腑及经络的病理变化,全面分析评估施行护理。例:口腔溃疡,中医认为主要为心火亢盛,心火亢盛会移热于小肠而出现小肠实热症状,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胸烦闷等症状。在口腔局部采用银花甘草液漱口或涂西瓜霜进行对症处理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及情志方面的全面调理,中医的整体护理实践也是遵循这一原则。

另外,中医护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实施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例如:胃脘痛一病,为脾胃虚寒型。治疗当温中健脾,宜服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类。护理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可局部热敷,饮食宜温热熟软,易于消化,并应少量多餐;若临床辨证为肝气犯胃型,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舒肝丸等。护理重在调节人的情志, 要开导病人,避免郁怒,使其肝气条达。上述同是胃脘痛,因其“证”不同,故护理方法也不同,表现出同病异护的特点。与此相反,有时不同的疾病,如小儿麻疹和丹痧,这两个不同的时行疾病,在病程后期,都会出现邪去津伤之证,护理时表现出异病同护的特点。由此可见,辨证施护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并与 循证护理指导思想相统一。

二、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

当前,中医护理工作仍主要以经验型护理为主,表现为:在应用护理程序时,尽管依照护理程序步骤展开工作,但仍无法跳出被动性接受工作的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时,习惯于以经验替代科学的决策,评判性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制定护理计划过于简单机械化,習惯于照搬现有的护理诊断与措施,逐条组成单一 的护理方案,缺乏个性化及针对性。在中医护理工作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辨证施护的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在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辨证依据不足的现象或辨证施护准确但收效甚微等等。如何克服这单一护理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我们研究改进的问题。

而循证护理强调实证指导实践,以制定护理决策,对转变现行中医护理工作方法具有积极的影响。循证护理一是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 活动,不仅凭经验及直觉决定护理行为。护士主动了解病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寻求科学有效的护理手段,准确施护,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二是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学会善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及技能的更新,寻求既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又有中医特色的工作方法,推动护理工作向前发展及模式转变。

三、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科研工作满足临床需要

循证护理的开展关键在于护理人员能够应用现有的最好的护理实证来制定出改善病人的状况以及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层面的健 康需求。根据1992年AHCPR对临床实证的分类,护理实证分为以下4类:一类实证: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或研究趋势分析,获得的多项随机控制实验性科研结果;二类实证:通过至少一项随机控制的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三类实证:通过类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四类实证:通过定性研究或描述性研究获得的实证,或 来源于护理专家的临床经验,或专家组的报告。中医护理工作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且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记载了大量的养身保健及防病治病的理论、技术和经验,至今在临床上仍为护士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例如脾阳不振证型脘腹痛病情轻者,用花椒20g,吴茱萸15g,研末水调敷脐,12h换药1次;便秘者(急下)用大黄粉6g水调敷脐,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病人的症状,且方法简单,疗效独特,安全无副作用,应用范围值得我 们临床加以研究,整理并提高。

随着EBN的引用,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 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2]张宝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

[3]李小寒.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1:65

[4]邓大学.中医临床护理备要[J].第1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9-120

12.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篇十二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无论如何,这种尴尬局面归根结底是人为因素所为,而非中医自身所致。笔者试从以下方面阐述。

1 传统文化传承弱化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与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各种文化思想也随即进入我国,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考验,在和平年代长大的人们,自幼就失去了历史背景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长大又缺乏这方面的教育,致使爱国主义思想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淡化,西风日渐盛行,民族虚无主义日趋严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却受到了国人的质疑和选择。在此形势下,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立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的中医学也同样不例外,受到了西方科学的巨大冲击。

2 国家政策执行不力,政府资金支持不足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就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1982年国家将发展我国传统医药载入宪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200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长期以来,某些地方政府领导人对中医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对中医药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不力,宣传力度不够,《中医药条例》的实施缺乏资金与法律保障,致使中医还沦陷在科学与否的无谓争论之中。资金严重不足,中医医疗机构规模狭小,科室不齐全,临床工作很难很好开展;名老专家申请不到课题立项经费,其宝贵经验未能得到后世的认可与继承。诸多原因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

3 中医药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

从蒋介石主张灭掉中医,到原来的卫生部长扬言要取消中医,张功耀发表《告别医药》一文,主张中医是伪科学,取消中医的反动势力几乎从未间断过,尽管每次在党中央的明确支持下,这些反动势力从没得逞过,但还是极大地破坏了中医在人民心目中的印象。另一方面,目前医疗市场上打着中医旗号进行非法行医的广告铺天盖地,这些非法行医的伪中医诊所遍布全国,完全是依靠人民的善良和对中医的信任,蒙骗坑害百姓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久而久之,人们对中医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4 现行中医的培养与管理体制弊端

(1)教育方面问题。

高等中医院校是中医队伍人才培养基地,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进行中医临床的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目前国内中医院校与西医院校这支全球范围庞大的队伍相比,不仅数量非常单薄,质量也令人担忧,且在校学生中,真正对中医感兴趣的学生少之又少,再加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用分离,临床实习管理未能落实,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不中、西不西。不少学生毕业后纷纷改行,或向西医转化,中医人才队伍流失严重;而坚守中医岗位的人员能真正热爱中医、安心做学问、对中医充满信心、执着者则少的可怜。难怪中医界学者们纷纷惊呼:中医人才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2)科研方面问题。

由以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自身的规律发展,丧失了中医特色。中医要搞科研,但是不能仅满足动物实验比拟、复制。科研投资应该向名老专家经验继承方面倾斜。中医和西医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理论体系上的医学,如果非要用西文科学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来评定中医各系统要素的构成,探讨中医学基本原理的内涵,认为和现代科学不一致的就是错误的、不科学的话,那么中医就很可能陷入所谓的“不科学”的死胡同,难以自拔。中医学有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从宏观角度去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前,保障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重任,完全由中医承担的。由此可见,中医的有效性是勿庸置疑的,完全没有必要用现代科学理论来验证其“科学性”。再说科学本身受到哲学、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至今也没有为世人所公认的定义,作为一种认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学的价值不在于她是否能用于现代科学解释,而在于她的治疗价值。我们对中医的研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放在其临床疗效上,而非对西方科学的刻意的迎合。

(3)临床方面问题。

医院管理、临床模式、科室设置、职称晋升等都效仿现代医学评判标准,使原本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被拆解,失掉了中医药特色。中医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中药的使用比例越来越少,中药在医院(尤其是住院部)名存实亡。医院一些利润较高的科室(如骨科、伤科等)分科越来越细,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如内科、发热门诊、康复科等颇具中医特色科室,因其利润来得相对较缓,规模越缩越小,甚至因医院资金不足而被取消,导致医院呈畸形发展,逐渐从综合性医院退化成专科医院,从有颇具特色的中医院沦落为二流、三流人民医院。另一方面,不少教学医院片面引进西医人才,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建立中医临床思维,很多往往是滥竽充数,对中医辨证纯属瞎编。笔者曾在某三级甲等中医院实习时亲眼目睹了许多千病一证、千病一方的现象。比如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腰痛,中医都诊断为腰痛,证型皆为肝肾亏虚,方都选用六味地黄汤。真正的中医辨证施治荡然无存,疗效可想而知。更有甚者,不少庸医违反了中医基本理论,不会辨证论治,机械开方用药,造成了不良结果,却将之归于中药的不良反应,认为中药有害,中医不科学。其实中药之害不在药,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中医药的使用者不行,致使中医药市场萎缩。

5 讨论

总之,当前中医药发展环境中有诸多不和谐因素:中医政策保障欠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中医人才出路无门,科研一味迎合现代医学,中医师使用不好中药,西医师滥用中药,中医院严重西化等。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纵观中医发展所处环境,我们清楚:并不是中医不行,中医不科学,也不是老百姓不愿意看中医,很大部分原因应归结于医院和某些利益集团受自身利益的驱使,中医的简便廉效的极大优势无法满足他们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这就需要政府大力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回归医疗本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使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让占我国人口数目主体的平民百姓所享有。

13.中医饮片自查报告 篇十三

井研县卫计局医政股:

根据《四川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中医医院中药饮片采购验收专项清查工作的通知》(川中医药办发〔2018〕31号),我中心于2018年6月8日对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情况及整改报告如下:

一、中药饮片采购

(一)医疗机构中药饮片采购制度,采购人员资质和采购程序等符合规定。

(二)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符合要求,医院对供应单位资质进行验证审查存档,医院与中药饮片供应单位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医院定期对供应单位供应的中药饮片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供应单位和供应方案。

(三)医疗机构不存在从中药材市场或无生产经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采购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的情况,不存在购进使用包装标签信息不完整的中药饮片情况。

(四)医疗机构或采购人员不存在以次充好,为个人或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

二、中药饮片验收

(一)医疗机构中药饮片验收管理制度、验收人员资质和验收登记入库程序等符合规定。

(二)医疗机构验收人员对购入的中药饮片质量有疑义或发现假冒、劣质中药饮片时,处置程序符合规定。

(三)医疗机构没有设置中药饮片检验室,不能对中药饮片开展常规检验。

(四)医疗机构不存在使用掺杂、回收药渣再销售、以次充好、虫蛀、霉变等假冒、劣质中药饮片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

因条件限制没有设置中药饮片检验室,没有对中药饮片开展常规检验。对采购人员进行中药药事相关法律法规、中药饮片验收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不足。

四、整改措施

加强对采购人员中药饮片的相关专业技术的知识培训,进一步完善中药饮片各类的设施设备,更好的开展中药饮片各项管理。

井研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

14.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篇十四

干预研究课题挂牌仪式在利辛县中医院举行

10月22日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领导门诊部主任曹光照主任、博士生导师方朝晖教授、宣传科陈小飞科长一行前来利辛县中医院举行“皖北(利辛县)社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调查与中医药干预研究课题”分中心挂牌启动仪式。参加会议的还有利辛县卫生局韩超副局长、利辛县中医院戴振锋院长、中医院糖尿病科陆平主任和社区医务人员、协会领导成员以及广大会员、患者等 40 人,欢聚在中医院,热情而隆重举行。

会议由利辛县中医院糖尿病科主任陆平同志主持,他满腔热忱地代表中医院、协会、社区及全体与会人员,向省中医学院附院的领导、专家等表示热烈欢迎,并一一介绍了出席仪式的有关领导、专家。然后逐项进行。

首先,县卫生局韩超副局长代表卫生局向前来挂牌启动仪式的有关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这项重大研究课题落脚利辛中医院,不仅是中医院的大喜事,同时也是利辛县卫生系统的大喜事。这是上级关怀,党政重视,中医院,糖尿病专科努力拼搏的丰硕成果。我们以此为起点,抓住时机,珍惜荣誉,精诚团结,兢兢业业,齐心协力,善始善终,共同圆满完成。

利辛县中医院戴振锋院长代表全院医务人员,尤其是糖尿病专科,向光临项目启动仪式的各位领导、专家等表示真诚而热情地欢迎。今天,我院参与科研项目是件大喜事,并且糖尿病专科也被省专家们评审为省重点专科,全院上下,一片欢腾,十分珍惜,倍加努力。省中医学院附院是全国糖尿病研究基地,借助这个东风,将对利辛大为有利,对我们是促进,是鼓舞,是提高,是激励,也是鞭策。本课题放在县城三家社区,社区一级预防、中医药干预、饮食、五禽戏、太极拳等一系列措施。齐心协力,环环打紧,千方百计,坚决、圆满的完成任务,以实际行动感谢各级领导、著名专家对我们的信任与关爱。

安徽省中医学院附院曹光照主任代表院领导热情洋溢讲话:首先介绍了方朝晖教授,医学博士生导师,院首席科学家,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威望,主要负责此项科研项目。随着生活富裕,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前期潜在疾病,正是研究目标。利辛是人口大县,糖尿病前期患者较多。因此,在中医院糖尿病科,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之时,此项研究课题放在利辛,势在必行。希望各方大力支持,共同努力,顺利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最后,方朝晖教授热情发言:这项重大研究课题,落在利辛中医院,理所当然。因为自始至终,我亲自参加了利辛县糖尿病教育、“五驾马车”防治等项活动,中医院戴振锋院长十分关心重视,认真加强领导。糖尿病科陆平主任,全心全意带领全科医护人员,医术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成绩显著。破格被选为省糖尿病分会中青年委员,协会负责人:刘绍忠、庞思玉、高念植等一些老同志余热生辉,尽心尽力,带领大家共同努力,将糖尿病宣传教育、普及,尤其是自编《利辛糖友》报刊,全省县级之首,办得有声有色,我由衷祝贺,深信这项重大研究课题,你们更会加倍努力,圆满完成。

利辛县中医院分中心牌匾由曹主任、方教授、陈科长、韩副局长、戴院长等共同揭开,大家长时间热烈鼓掌。市报记者,电视台记者、有关摄影通讯员等,闪光灯光芒耀眼,亮光四射,全场气氛顿时推向高潮。领导、专家、中医院、糖尿病专科,糖尿病协会等负责人,一一合影留念。会场上有很多闪光点,好镜头,使与会人员,留恋难忘,热情高涨。

揭牌挂牌仪式后,方朝晖教授就“关注身体健康,构建美好人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之路”课题,做了精辟讲座,与会人员,认真听讲,随时记着笔记。专题讲座后,为了巩固,专家对讲座的内容,进行重点提问,糖友们争相回答。会后并对患者提出问题给予解答。

中医院糖尿病专科及社区医务人员,倍受鼓舞,精神振奋,决心发扬成绩,扬长避短,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更好地服务糖友,服务患者。广大糖友,深感“福音”,感激万分,坚定信心,决心战胜病魔,增强健康,构建幸福家庭,创建和谐社会。

这正是:党政关怀阳光照,省来专家作指导;

《项目》利辛落了脚,医院糖友齐称好。

中医院、糖尿病科,三个社区阵阵到;

同心携手共完成,构建和谐幸福多。

15.大型中医院内科门诊量调查与分析 篇十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部资料来源于本院2004~2007年门诊工作月报表中内科就诊病人数量及信息科电子工作平台的统计数据。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年度内科门诊量、内科各专科门诊量进行调查与统计。

1.3 统计方法

数据构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门诊量月度动态分析采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即将各年门诊量(Y)分别按月平均,求出长期趋势值T,再将实际值除以对应趋势值,得出剔除趋势影响后的“季节变动和随机变动相对数”,即Si=Y/T,将几年同月的Si加总,求月平均数Si消除随机不规则变动因素的影响,最后将l2个月的平均数加总算出总的月平均数S,计算月季节指数S月(Si/S)。

2 结果

2.1 内科门诊量的年龄构成

内科门诊量的年龄构成情况见表1。在内科门诊患者中,60-69岁以上老年患者最多,其次为70岁以上患者,青年患者最少。

2.2 内科门诊量在的专科构成

内科门诊量的专科构成情况见表2。在内科门诊各专科患者构成中心血管疾病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再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神经、肿瘤疾病有增高趋势。

2.3 内科就诊病人的月份分布

内科就诊病人的月份分布情况见表3。由图1可见,我院的内科门诊量受季节影响而波动起伏,1至2月、10月为低谷期,3、4月及11、12月为全年高峰期,其中2月份为全年的最低谷(低至74.61%),4月份达到最高峰值(高达107.74%),5月和10月份门诊量有所下降。

3 讨论

广东省中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型三甲中医院,是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近几年医院门诊量持续增长,年门诊量均达400万余人次,连续12年保持全国医院门诊量第一。内科门诊是医院门诊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部门诊量的2 0%-25%左右。因此对中医院内科门诊量进行分析,对于进一步完善医院门诊的各项工作,及时发现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资料显示:在内科门诊病例中,60~69岁以上患者占34.9%,70岁以上占30.49%,这与中国城市人口逐渐老龄化的趋势相符,另外本院地处广州市老城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这提示我们在门诊工作中必须注意老龄化现象,在门诊医护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应以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作为培训重点,以提高门诊诊疗水平。

在我院内科门诊的病种构成中,心血管门诊患者位居榜首,4年平均占26.11%,神经系统疾病占18.09%,与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吸烟、饮酒和高胆固醇饮食等因素导致心脑血管发病率增高的趋势相符,与广州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2]基本一致。肿瘤病人近年增高明显,可能与环境污染等因素相关。通过对内科门诊的病种构成的分析,制订相关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护理常规,可使医护人员在门诊诊疗工作中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提高效率。另外根据各病种门诊量的构成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扩大相关专科,增加出诊的医生数量,提高各专科疾病的应诊能力。

从内科门诊量月季节变化情况看,l~2月是内科门诊量的低谷期,期间有元旦、春节两个节日,人们忙于团聚、走亲访友,对于较轻的疾病,很多人不愿到医院就诊。另外本地习俗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是不上医院看病的,这些是l~2月门诊量低的主要原因。广州地处沿海地区,3~4月气候潮湿多雨,气温变化较大,是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季节,也是老年人发病的高峰期。11、12月天气转凉,易于感冒,城市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同时为农村相对闲暇的时间,很多农民会选择该月份到省城看病,故门诊量增多。针对内科门诊工作量季节波动的特点,管理人员应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在门诊工作量的高峰季节,可控制医护人员外出。各专科应多安排门诊专家、医生,以保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来应对高峰季节的各项医疗活动。在门诊量低峰季节可考虑抽出部分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进修等,也可安排部分人员休假,以保证医生、护士有更好的精神、体力来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燕,王满丽芳.我院近四年门诊量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医学,2004,26(10):1550-1552.

16.中医现状及发展策略初探 篇十六

关键词:中医 发展 现状 阻碍因素 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1中医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西医更是有了更为快速的发展势头。然而,我国的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发展的相较于西医就显得十分缓慢。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中医,甚至有些人还产生了中医无用论的想法。更有甚者,在一些激进思想的做下更是大肆宣扬者中医是伪科学,要对其进行废除处理。然而,这些想法显然都是荒谬可笑的。作为我国宝贵精华的所在的中医在漫长的发展阶段曾经取得了无数辉煌的成就。那么,现如今中医到底该如何发展呢?笔者在研究当中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的作用。

2我国中医现状和发展阻碍因素分析

2.1经济效益是中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

现阶段,经济效益的概念已然深入人心,这也是当前人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首要面对的内容。事实上,医疗事业也是如此。举个例子来说吧,对于骨伤病来说,西医是通过手术来进行解决,同时效果不错。这样外科手术式的处理方法更能为医院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然而,纵观中医治疗方式,以内科手段为主,在这种医疗方式下比不上西医的经济效益客观,更没有西医外壳手术动辄上数十万的手术费有吸引力。长此以往,西医自然就没有太多人愿意投入精力去研究它,这无形中也延缓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2.2西医也是中医发展中一个较大的阻碍因素

西医的医疗特点有二:1、直观性强;2、快捷性强。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西医通常需要进行化验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各种生物指标的数量和大小通常就可以进行准确的判断。这些直观而准确的方式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反观中医,应用的是阴阳五行的愿意,各种寒热虚实的专业术语也使得很多人非常费解。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就很难建立使人信任的依据,自然信仰中医的人数就会减少了。另外,西医由于是对症下药,中医讲究的治根治本,自然在治疗周期上就比西医要长,这也是成为了很多人喜欢看西医的原因。

2.3非天然药的使得中医发展变缓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如今百分之九十九的重要材料都是人工养殖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天然所生。在养殖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量产的效果,我们自然要应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手段来增强药材的产生量和产生规模。这样的方式使得其中原本的药性大打折扣,从而使得重要的功效和性能也是大幅度减额。笔者在这里还要着重强调的是,如今中医药制造行业还不具备相应的标准的制药规范,对于用药的准确性和独特性也是因人而异。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医发展的阻碍因素了。

非天然药的使用阻碍了中医药发展

2.3现有中医理论尚无完善的科学依据可循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事实上,对于如今的科技时代来说,中医理论上没有形成标准的理论科学依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认为中医虚无缥缈,更多的开始怀疑中医的真伪性。长此以往,中医的发展必然要受到限制。

3新时期中医发展策略分析

3.1不应当对西医盲目排斥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西医已然进入中国达二百年的历史之久,在西医进入中国后确实为我姑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大量贡献。首先来说,作为医疗行业的人员,我们首先应当对其重视,应当对其尊重。其次,中医要向发展应当借鉴西医发展的例子,从建设专类的医院做起。对于以往传统的中医体系来说,更多的是民间医疗机构,还属于散打游动的状态。笔者认为,任何种类的医学都有其不完善和不准确的地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吸取西医的精华,使其更好的为中医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对其进行盲目排斥,盲目排外。

3.2关于要坚持中医发展理念问题

现如今,中医仍然在发展,只是发展的比较缓慢而已。众所周知,存在即有理。中医既然还存在那就是有其生存的道理。纵观中医临床来说,它有其必要的临床基础和考考的疗效。虽然,暂时还缺乏必要的科学理论依据支持,那也只是暂时而已。因此,我们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坚信中医发展的理念,要对我国中医的发展持有信心。二零一五年的时候,屠呦呦在中医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炼出了青蒿素这种宝贵的中医医学材料,就足以证明中医的发展有无限的潜力。

3.3关于要进一步完善中医的临床和提炼的基本策略

对于中医来说,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所在。笔者认为,这即使不是医疗的最高境界,也属于上层理论产物。事实上,辨证施治讲究的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中医学家来说,现代临床是他们共同的软肋,正因为中医在临床上的效果比较低才使得,中医的研究事业陷入了尴尬的地位。因此,新时期我们要跳出这个尴尬的境界,进一步完善中医的临床理论研究和提炼的核心问题所在。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医事业蒸蒸日上。

3.4关于要找寻捷径

其实笔者觉得最捷径的途径是在内经里找答案,如一个发热病人,用寒性药没有效果,内经上给我们指出两个途径,第一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和阴虚有关,不可按实证治疗,需要补阴才会退热。第二,甚者从之,即用热性药反治,根据排中律,我们就会很快找到答案了,正治不见效,非虚即假热,别无其他途径,这样考虑,就简单得多。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千百年来,中医无数的经典书籍和资料为我们留下了数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这些巨大的资产来发展中医事业,也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在。

3.5关于要悟出医道

所谓道,实际上是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到哲理的所在。往往要退一步审视,综合阅历经验、宏观看问题的能力,个人的把握能力、文化底蕴、悟性通达等因素,一言难尽。医道在经历中不断发现、不断否定,不断更新。什么时候达到越登的山崎岖,越骗得精神健的境界,那就会找到医道的乐趣。

4结语

总而言之,中医的发展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可追寻,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取得了无数傲人的成就。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中医的发展有了强大的人民基础和发展资源,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宝库所在。因此,新时期深入研究中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其他方面来看,我国中医在经历了辉煌的发展之后也进入了发展的低谷,同时,西医对中医的冲击也对其顺利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医相关事业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温维,张梅奎. 中医发展困境及对策探讨[J]. 医学与社会,2014,02:65-67.

[2] 李峰,郭艳幸,何清湖.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与中医发展策略[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05:1499-1501.

[3] 李卫民. 构建中医思维促进中医健康发展——对中医发展现状之反思[J]. 中医杂志,2011,S1:10-13.

上一篇:卫生院培训计划下一篇:广播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