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党管人才

2024-06-21

企业党管人才(精选13篇)

1.企业党管人才 篇一

党管人才重在“管”

党管人才,应该管什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使人才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我们要认真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努力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人民日报》10月8日)

党管人才原则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集聚优秀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笔者以为,“党管人才”重在“管”,在“管”的生动实践中凝聚人才、助推发展。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并不是要包办人才工作的一切事项,做到事无巨细,而是要遵循市场经济和人才资源开发的规律,大胆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实现分门别类管理。党管人才的对象不仅包括党政干部,还包括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包括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还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因此,党管人才在方法上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对

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实行分类管理,这样才能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让他们更好的为中心工作服务。

实现统揽全局管理。人才队伍庞大,分布广泛,构成复杂,管理难度大。因此,党管人才工作要从全局出发,不拘小节,做到凡是社会能办的事,就交给社会;凡是市场能办的事,就交给市场;凡是企业能办的事,就交给企业。重点抓好制定长期的总体规划、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营造良好的用人氛围、搞好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等人才工作的大事。

实现海纳百川管理。人才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党管人才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资源整体的巨大潜力。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打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所有制之间等各种人才壁垒,以宽阔的胸襟、开放的姿态来吸引和开发各种人才资源。管理的视野要放在全社会的人才队伍上,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封闭的群体。要积极运用灵活的市场机制来管理人才,形成整体把握、公平竞争、市场调节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实现与时俱进管理。当今,人才队伍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大批新的人才涌现。同时,人才工作的内外环境和形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针对人才工作的这种特点,迫切要求我们紧扣时代脉搏,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使用机制、不断自我更新的人才代谢机

制、不断自我适应和提高的人才素质提升机制,随时掌握人才队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工作措施,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企业党管人才 篇二

第一,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新形势新阶段党管干部原则的深化和拓展。党管干部, 主要是指党要加强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 并坚决贯彻执行,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选拔任用和推荐干部, 并对各级各类重要干部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指导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做好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党管人才的原则, 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党管人才原则, 这是党的组织工作适应形势发展, 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把人才置于党的统一领导之中, 有利于把各类人才集聚起来, 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

第二,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如何, 越来越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因素。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和吸引大批各方面人才, 特别是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 是党的执政方式的改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组织中来或者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进步和充分发挥作用, 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贯彻执行, 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第三,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在这样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领域中, 必须加强党的统一领导。这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组织保证。只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才能把人才工作摆到全党工作大局的高度, 在党委领导下, 协调各方,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 把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整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在一起, 推动有关重大方针政策的协调落实。

第四,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是人才工作坚持集中统一, 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实际需要。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大局、管战略、管政策。党委组织部门负责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 充分发挥其他各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和优势,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组织部门牵头抓总, 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有利于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格局。

2 党管人才的特点

提出“党管人才”构想, 决不是用它取代“党管干部”。从党的整个事业来说, 应该是而且必须是“党管干部”与“党管人才”, 双“管”齐下。这是规律性的结论。这一点决不能含糊。

比较看来, “党管人才”既延续了“党管干部”的优良传统, 又开辟了“党管干部”新的发展空间,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从管理的对象上看, 范围变宽。“党管干部”的主旨指向党内, 其管理的对象, 主体是党的各级干部。“党管人才”的设计构想则指向整个社会, 其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党政干部, 还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组织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也应该包括自由职业者, 即“管”社会上各级各类人才, 把各方面的人才资源都纳入党的视野。

二是从管理的内容上看, 内涵变深。“党管干部”主要侧重于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 虽然原则也不排斥对党员干部业务能力的培养, 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侧重,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这方面的内容。“党管人才”则要通过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 造就一大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优秀党政领导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从管理的模式上看, 方法变活。“党管干部”的路径选择, 是在行政权力架构之内通过行政体系设定的, 强调的是层次和级别, 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机关里工作更多的是讲服从和执行;而在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里工作更多的是讲辨异和创新。因此, “党管人才”要同人才的思维模式相协调。

3 党管人才的实现形式

“党管人才”,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特别是在实现形式的探索上, 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展开。而实现“党管人才”, 最根本的是要走创新之路。

首先, 坚持观念创新。“党管人才”, 是一种新思路, 创新观念是前提。目前, 在人才问题上首先需要改变和克服的是“官本位”意识。“官本位”在人才问题上的表现和危害, 主要是以行政级别、官职大小来衡量个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及其价值与作用的大小;对人才的选拔任用简单采用论资排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思维惯性, 极不利于各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也不利于党对人才的有效管理, 严重影响着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因此, 党要管好人才, 必须变“官本位”为“能力本位”。

其次, 要走出“管人”的思想误区。中国传统的干部管理是依靠行政单位和组织体系, 进行自上而下的选拔和任命。这样做的好处是容易形成党对人才的有力控制, 但弊端则是, 人们习惯于眼睛向上, 听命于领导和上级, 谨小慎微和过渡服从压制了他们的能动性, 对于冒犯上司或犯错误的担心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欲。因此, 党组织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变“管人”观念为服务观念, “管”的出发点不是去禁锢人、约束人, 而是以人为本, 创造条件让人发展, 既要继续注重对各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 又要特别注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做好人才的发现、选拔、使用、培养和保障, 鼓励和引导人才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和新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 “党管人才”就是“解放人才”, 用激励机制的活力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

第三, 坚持制度创新。落实“党管人才”, 要特别突出制度创新, 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为执政方式的一个新境界, “党管人才”应该为坚持、改善、加强党的领导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提供新的路径及机制的平台。

第四, 建设竞争选择平台。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人才的涌现机制和环境, 要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在其岗位上脱颖而出, 推动人才在竞争中接受选拔。选人不能光看学历、经历, 而要看能力、业绩, 要到赛马场上选俊马。要依此为基点, 着眼于建立人才的汇集机制,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坚定不移地贯彻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 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 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

第五, 建设培养成长平台。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 是党管人才的关键所在。要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际和需求出发, 建立具特色的分层分类培养机制, 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 促进各类人才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在培养目标和重点上, 对党政领导人才, 要在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和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 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要通过建立市场化、外向型培养机制, 着力提高他们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的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 着重提高他们的科研、学术水平, 从中培养一大批具有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

第六, 建设保障激励平台。要切实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在内的配套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为各类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在此基础上, 特别要更新分配观念,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分配制度, 坚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采用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同时, 要坚持物质激励与成就激励、精神激励相结合, 善于用伟大的事业凝聚人才, 坚持用崇高的精神鼓励人才, 努力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 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3.党管人才是集聚人才的执政责任 篇三

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的深刻总结和自觉把握,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的科学判断与战略选择。党管人才的核心要义是集聚人才的执政责任。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这就说明,人才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同时也就上升为与党员队伍、干部队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执政资源,成为执政党实现执政目标的最可依靠的优势资源。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内涵,就是坚持和加强执政党对人才发展事业的领导,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组织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多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中来,这将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同时,党管人才的制度意义还在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科学领导人才发展,始终用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始终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始终用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和保障广大人才的创造活力。

所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报告提出的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党管人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组织原则,它反映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黨管人才与党管干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新形势新阶段党管干部原则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的目标一致、方向一致,管理手段和形式却不尽相同。党管干部的“管理”的涵义主要强调的是一种中观、微观的管理,包括干部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激励等环节,带有鲜明目标的控制;主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包括规划人才发展战略,制定并落实人才发展重大政策,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参与和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等。从管理理念上看,党管人才价值取向更高;从管理的对象上看,党管人才范围变宽;从管理的内容上看,党管人才内涵变深;从管理的模式上看,党管人才方法变活。

4.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意义重大 篇四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4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党管人才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认真落实中央最近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扎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人才保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正如李部长所说,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有利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必须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各级组织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有利于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近些年来,随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国的人才工作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人才工作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协调、力量分散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现有人才工作布局的基础上,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党的干部工作和

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是适应参与国际竞争,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党的人才管理方式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适应入世后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政府扮演着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即以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为主,履行以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为特征的职能。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5.党管人才是一篇大文章 篇五

有人请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领导艺术,他的回答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在答复“什么是高层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时,他说:“把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招揽到自己身边。”善于聚才、育才、用才,这可能是企业的成功之道、获胜之要。一个企业如此,一个政党、国家、民族的强盛,大抵也概莫能外。我们党是具有远大理想、肩负重大使命的党,更应当有“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气魄和胸怀,更应当有“不拘一格、释放人才”的境界和眼光,更应当有“造就人才、辨识人才”的睿智和能力。

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成功制胜根本性的资源。我们党提出“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旨在更好地发现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人才、用好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党用人才,把更多优秀人才吸引到党内,凝聚在党的周围,起用到各行各业。党管人才就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通过提出目标、完善政策、优化机制、改善环境,让各类人才健康成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党管人才就是要抓战略思想的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重要政策的统筹、创新工程的谋划、重点人才的培养、典型案例的宣传,使党管人才工作有更准确的定位、更具体的切入、更新颖的突破、更务实的举措、更显著的成效。

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创新理念。毛泽东在1933年批评一些人叹气“没有干部”时说:“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邓小平指出:“我们培养、选拔人才,有广阔的源泉,有巨大的潜力”,“我们并不是没有人,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人才问题,主要是个组织路线问题。”庄子也早就给我们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越是无用之物,越可以大用。在高明的画家看来,败墙枯木,都可以入画;在高明的琴师看来,流水风声,都可以谱成曲;在高明的诗人看来,街头争吵,房中大闹,都包含浓浓诗意,可以入诗。只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到处都是人才,即使人才难得,也可得,并多得。二是要坚持标准。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很有针对性的。现在许多人出问题,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一些干部有意见,也主要是对他们的“德”有意见。司马光认为,“凭借才能去做善事,有益于国计民生可以说无所不至;靠着歪才去做坏事,则为非作歹防不胜防。无德无才的愚人难免有作恶之心,但他脑子不够用,力气不够使,好比吃奶的狗崽子,想咬人却很容易被人制服;才胜于德的人则不然,这种人狡诈阴贼、诡计难防,而且干起坏事悍然不顾,所以不难实现残害善类、祸国殃民的野心。”党管人才,一定要管住德。三是要知人善任。用人之道,说简单也简单,简单到“知人善任”四个字,了解人才的特点,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做到人岗匹配、人职相适、人事吻合。智慧老人有5个儿子:一个朴实,一个聪明,一个是跛子,一个是瞎子,还有一个是驼背。老人让朴实的种田,聪明的经商,跛足的编筐,盲眼的算卦,驼背的纺线。于是本来一个堪忧堪虑的家庭,生活却过得衣食无忧。在不同的平台上,使各人各展所长、避己所短,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若不能合理搭配、用人所长,就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有时还会坏事,如“狐狸看鸡,越看越稀”,还有“十羊九牧”,肯定也要出问题。用人之道,说复杂也复杂,复杂到深奥玄妙,因为“知人知面难知心”,人性丰富难测,人格瑕瑜并存,人才或隐或现,知人不易。李世民当年就很注意对有才干的人的考察和精选,在屏风上写上他们的名字,记其善恶,“坐卧横看”。当然,知人不易并非不可知,“想知道一个人的血液,只需要摸一下他的脉搏就够了,不必非得把一个人的皮肤割破才行。”关键的问题是,对干部的考察要全面、要深入。古人有“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的用人“五视”,“观其夺救,以明闲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至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慧,以知其达”的识人“八观”,仍值得今天借鉴。我们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德才标准的人才考察、考核办法,健全评价体系,正确鉴别各类人才的德能勤绩廉,真正把人看清、选准。四是要公道正派。治国之难,在于知贤。知贤之难,在于公正。用人是最重要的导向。“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那种“任用的是奴才,利用的是人才,不用的是庸才,喜欢的是色才,自身要独裁(才)”的“人才观”,是不可能把人选好用对的。领导者要有宽阔的胸襟,若气量狭窄,搞“武大郎开店”,嫉贤妒能,就用不了能人、成不了大事。卡耐基“懂得用比自己更有才能的人”,就是一种“宰相肚量”。由于人们的思想、志趣、经历、爱好、性格等存在差异,难免会形成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远近、好恶喜厌,但人才却是客观存在,并不依领导的意志感情而转移。近我者未必能干,远我者未必无能,顺我者未必有才,逆我者未必无才。有的人,你可能在感情上、精神气质上极不喜欢甚至讨厌他,但他适合某一特定岗位,就还是应该抑制自己的好恶而唯才是举。“正”是很昂贵的,需要付出很多,也是不易做的,需要执著坚守。要增强民主意识,依靠群众来监督把关,增强制度意识,依靠制度来规范约束,增强自律意识,依靠党性来抵御歪风。要坚持事前不许愿、事中不违规、事后不表功,使人才工作能够遵循规律,阳光透明,公正有序。五是要优化环境。“善用人者为天下”。电影《天下无贼》有句话:“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人才,必难致治。”“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国有贤臣万事俱兴,奸佞当道贻害无穷。”选人、育人、聚人、用人,有赖于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化。有道是“死水不藏龙”。珠穆朗玛峰只会出现在青藏高原。好种子要千筛万选。有了好种子,才会有好收成。“选种”固然重要,种子生存的“土壤”也不可忽略。如果“土壤”没有改造和改良,再好的“种子”也会蜕化、矮化、异化。“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人才的成长和聚集,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以最好的服务、最优的条件、最大的诚意,去聚集最广泛的人才,吸引最优秀的人才,留住最需要的人才,努力形成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大力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保持有效政策的连续性,增强出台政策的针对性,体现具体政策的特殊性,突出相关政策的实效性,依靠政策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提高人才质量。

党管人才原则是对党管干部原则的发展和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不断探索和总结,进一步丰富党管人才内涵、拓展党管人才思路、完善党管人才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工作环境、人才成长机制、人才队伍构成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的人才管理方式在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党管人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与时俱进,关注现实的变化,追踪理论的新潮,认真思考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提出了有益见解。黄爱华同志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党管人才问题研究》,就是这方面研究探索的一个成果。该书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对党管人才原则形成的历史轨迹、现实依据、重大意义作了认真分析,对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内涵、工作重点、路径选择作了深入阐述。全书立论清晰,资料翔实,论述全面,对于学习和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具有指导作用,对于推动和深化党管人才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6.企业党管人才 篇六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6:35作者:张明平

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既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需要,也是我们党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大决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不断深化对党管人才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把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到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谋划人才工作大局

落实党管人才原则,首先应当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紧迫需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对人才工作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新格局。

首先,要加强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管人才要体现前瞻性、全局性和导向性。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上做文章。离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单纯地就人才工作抓人才工作是不行的、没有出路的。人才工作必须深谋远虑,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社会发展;既考虑发达地区,又考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既考虑城市,又考虑农村,做到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党管人才要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区分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国家层面,重点是抓好人才宏观指导和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党管人才要体现导向性和实用性。要把人才规划、人才政策与个人的成长联系起来,使大家能够把握目标和方向,联系实际找到自身的位置,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都成才。

其次,要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这中间,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抓宏观、抓重点、抓关键,抓那些别的部门抓不了的大事,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人才工作。现在宏观方面的事,要牵头抓总的事,以及需要抓而没有抓的事很多,亟须整合力量,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同时,要善于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设一支

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

治国理政,人才是关键。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必须把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突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提高领导人才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改进领导人才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方式方法,把党校培训与专业院校培训结合起来,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结合起来,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包括网络培训结合起来。

其次,要抓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键。要坚持扩大民主的改革方向,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第三,要打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的流通渠道,形成一池活水。党和国家需要的领导人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党政领导岗位上的领导人才,也包括那些在国有重要企业领导岗位和重要科研、教学、社团领导岗位上的领导人才。同时,领导人才来源于实践,其

素质构成也是多方面的。培养和选拔领导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党政机关这一个领域。要疏通领导人才流通渠道,多方面、多领域地培养锻炼领导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领导人才。

以市场化、社会化为重点,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的创新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这就要求从总体上,特别是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来考虑人才的评价、选拔和使用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人才的市场化,二是人才的社会化。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完善衡量人才标准,把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落到实处。在人才选拔使用方面,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首先,要承认人才的价值,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于人才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进而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人力资本的运动产生新的价值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上的重要作用,做到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人才资源通过市场竞争,往往能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就目前来看,市场在人才配置上的作用还远远不够,没有做到全领域、全方位,也没有做到全过程。这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尽快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同时,我们要看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地区,乃至一个地区的不同领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是不相同的。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进行人才资源的配置,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后发优势将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难以得到尽快的解决。比如,西部开发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援藏援疆问题等,都需要加强人才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

第三,要积极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的社会化进程。目前人才的评价和使用主要还局限于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从国有企业来看,对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很多方面是沿用对党政干部的一套做法,由组织人事部门直接去搞民主推荐、谈话和考察。这种方式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近些年,一些国有企业探索面向社会和海内外公开招聘领导人员,但因为相应的社会评价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对应聘人员的评价和任用多半是应急性和临时性的。着眼于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可以考虑组建若干个国际化的国有控股的人才经营公司和人才服务中介机构,把党管人才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把全社会乃至全球的企业经营人才纳入我们的人才经营公司的经营范围,既为公有制企业提供人才,也为非公有制企业输出人才,从而推进人才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使用的社会化。

7.松江区党管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 篇七

[关键词]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C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3-0054-03

为深入研究上海市松江区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现状,有效推进党管人才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松江区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集体座谈等形式进行分析研判,并进一步提出了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落实党管人才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战略规划,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科学落实“十三五”人才规划编制。围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总体要求,完成“1+15”人才规划总体编制,根据松江实际,确定了中专学历以上人才占比等四个约束性指标。同时,以松江人才新政十三条为标志的“人才生根”计划实质落地。既突出高端引领,又兼顾各层次人才需求;既重视资金扶持,又强调环境优化。通过加强战略规划和宏观引领,全区各级党委政府人才意识普遍增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资源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发挥组织优势,构筑高效的工作格局。首先,完善“三项制度”,发挥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功能作用。建立协调小组成员单位重点工作认领制度,定期通过手机报、微信等途径“晒”出实施成效,接受群众评议。坚持人才办每月例会制度,实行重大项目报告、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区分重点单位和其他单位,突出重点,分类考核。其次,落实“五个牵头”,履行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责。牵头重点工程,切实加强对重点人才工程的专题推进和考核评估;牵头重要载体,搭建发挥现有人才作用、促进人才流动的平台;牵头重大活动,会同有关部门抓好人才引进、培养培训;牵头基础建设,重点推进人才资源信息库建设;牵头人才宣传,开创人才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新兴的宣传方式和手段,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聚焦重点工程,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协调各方,分兵把口推进各行业领域重点人才工程。启动青年创新、创业英才培养选拔工作和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行动,基本完成松江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加大“两新”组织人才培养,依托企业家沙龙、“产业技术专家委员会”等平台促进政企沟通。启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集聚工程,扶持优秀文化人才承担重大创作课题。实施“慧生活”智慧女性发展项目,集聚优秀女性人才。探索开展“企业首席技师资助百人计划”,创建第四批区“劳模工作室”。同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其次,高端引领,抓住机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各类人才发现、培养力度。全区办理人才户籍引进数量始终位列全市前列。2015年全年入选市“千人计划”2名,实现本区引进“千人计划”高端人才零的突破。再次,注重绩效,切实加强对重点人才工程落实情况的评估。每年通过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对各项重点人才工程逐个进行跟踪问效,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推进措施。对在推进人才工作载体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涌现的特色做法进行总结和推广。

(四)搭建平台载体,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从2002年起,开始系统地评选拔尖人才,到2012年增加“领军人才”评选,并直接对接市“领军人才”、“千人计划”的培育。三年培养期内可获得项目资助和工作津贴。大力开展区区合作,出台《漕河泾松江新兴产业园专项奖学金奖励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1000万元专项奖学金,用于培育松江大学城各高校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建立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等院士1位、专家15位。

(五)创新政策机制,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出台《松江区促进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办法》,实施“十三条”人才新政,搭建“1+4”政策扶持体系,全面落实优秀人才认定、租房补贴、住房补贴、薪酬补贴4个实施细则。大幅扩容原有人才基金,设立总额为7亿元的人才发展资金和创业扶持引导资金。积极落实区委常委联系领军人才制度和高层次人才走访制度,出台《领军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和管理服务办法》。实行人才服务联络员制度,健全人才服务网络。推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每年筛选确定500家左右重点骨干企业和产业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人才服务关注企业,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确定100家左右为人才服务重点企业,落实专人联系。

二、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调查研判和问题分析

(一)对体制机制的评价。调查显示,95.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松江区党管人才工作的领导体制是健全的;95.99%认为“党委统一领导”明显;94.2%认为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明显;88.89%认为当前各职能部门配合密切;82.2%认为充分发挥了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有91.3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人才工作受重视;91.36%认为组织体系是基本完善的,59.61%认为工作力量是较为集中的。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松江区“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结构上是比较清晰的,但在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和党管人才工作的力量集中方面还有欠缺,扯皮多、效率低和运行不畅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调研中也发现,松江人才工作还存在重本区单位、轻驻区单位的现象,区域化大人才的观念还没有很好树立。高层次人才的组成结构上,体制内人才数量仍多于体制外人才。党管人才往往是通过政策和行政手段来推进工作,影响人才资源市场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对开展成效的反映。调查显示,在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体系、优化人才市场体系等方面,分别有59.31%、51.84%、52.17%、45.38%、46.72%、46.72%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到位、卓有成效;而在优化人才综合环境和凝聚服务重点人才方面,则有高达50.92%和45.59%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和成效一般;在人才政策的有效执行方面,只有64.9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部分政策得到了有效实施,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对松江区党管人才工作开展成效的评价方面,有肯定的声音,也有亟待改进的声音,说明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在投入实践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对存在问题的认知。调查显示,在人才优先投入方面,有20.92%的被调查者认为已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有71.63%认为有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在落实人才政策的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方面,23.60%认为政策制定脱离实际、导致无法执行,42%认为上下级部门沟通不畅、纵向传达有问题,51.40%认为是各部门间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的问题,39.20%认为是各部门存在本位主义、保护自己部门的利益,27.6%认为是政策不符合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还有20.80%认为是政策不符合用人单位意图;在目前制约松江区人才工作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方面,有34.68%认为是对人才的开放度、包容度还不够,31.74%认为是人才队伍结构的不合理,25.32%认为是人才政策不完备;在当前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方面,43.91%认为是人才优势投入机制缺乏制度性保障,24.56%认为是人才工作考核机制不科学,17.79%认为是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松江区在人才优先投入方面,制度保障还不够完善,在具体的落实政策运行过程中,既有政策本身的科学性问题,也有部门间配合和上下级沟通等外在环境优化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组织部门和人保部门比较热,其余部门和街镇比较冷”的情况,越到基层越不清楚“牵头牵什么”,特别是在一些没有设置专门工作机构的单位,“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四)对工作政策的感悟。调查显示,42.51%的被调查者认为松江目前吸引人才的政策比较全面,有吸引力,35.33%认为缺口很大、与其他地区相比没有竞争力,甚至更有22.16%的人根本不知道有什么人才政策;在最迫切需要出台的政策方面,38.72%认为要对符合一定标准的人才引进给予住房、租房等方面的优惠补贴,36.13%认为要给符合一定标准的人才引进创办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倾斜,15.97%认为要对符合一定标准的人才申请科研项目、进修学习等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帮助,9.18%认为要对企业引进符合一定标准的人才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松江目前吸引人才的政策还存在进步的空间和潜质,在人才政策的宣传知晓方面还未到位,还需要出台一些深接地气、实用管用的具体政策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

三、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研究

(一)增强“人才强区”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抓好宏观规划。要在全面摸清本区人才家底的基础上,结合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导向,特别是松江工业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实情况,研究确定松江今后一个阶段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领域和紧缺急需人才类型,出台《松江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落实区域性人才集聚措施,加强全区人才引进工作的总体规划。其次要完善政策法规。要根据人才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教育、培养、使用、引进、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框架,提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水平。最后要加强工作联动。要进一步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协调人才工作大事,做到党委统一领导不断加强,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水平不断提高,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运转协调、联动迅速的合力效应。

(二)着力解决好“人才强区”的关键问题。首先,创新培育机制,多渠道培养人才。一是制订科学的培训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总量同经济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二是采取“按需”教育原则。调整现有的培训内容和模式,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培养取向。力争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党政人才,学术精湛、品德高尚的专家学者,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的优秀企业家。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的培训体系。对专业技术人员、党政人才、企业人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再教育,在不断充电中提高素质,形成一支与松江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四是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对松江大学城7所高校重点扶持,不断整合和优化师资队伍,发挥企业与高校的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绿色通道”。其次,创新流动机制,市场化配置人才。一是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区域、行业、身份等限制。要进一步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二是健全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要素市场建设,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培育、发展、规范人才服务中介组织,探索人才引进、人才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三是建立高层次人才资源库、编制人才引进目录、定期召开松江区人才引进推介会,以适当形式面向社会发布人才引进导向目录,或者及时反映松江区紧缺人才需求的状况,为人才引进、培养、结构调整、服务、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再次,创新评价机制,科学化评价人才。一是要进一步总结完善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办法,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素质评价体系和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二是要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打破身份、专业、学历等限制,研究建立以业绩、贡献为重点的评价体系。三是建立市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

(三)打造平台、营造氛围,有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一要落实人才扎根“安居工程”。要落实《松江区促进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办法》要求,按人才类别等级,给予住房补贴和租房补贴。5年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园区公租房和10万平方米区域公租房。鼓励街镇利用零星闲置建设用地,在合适的区域建设人才公寓,或运用市场化方式归集一批房源用作人才公寓,提供给本地区各类人才租住。二要实施人才引进“精品工程”。学习中央和市“千人计划”,实施松江的“百人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尖端人才来松创新创业,并给予资金扶持和相关待遇保证。三要扩大人才奉献“激励工程”。要在坚持对区域内获评市以上高层次人才实施项目资助、扶持和奖励表彰的基础上,定期评选表彰在各行业、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对尖端人才予以重奖,吸引更多尖端人才来松就业创业,激励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要设立“人才引进工作奖”,对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

8.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 篇八

【内容提要】 本文从国有企业的“国有”和“企业”这一双重属性论述了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的内在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党管干部原则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并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是由中国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决定的。在市场经济导向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是否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否还存在着实现党管干部原则与法人治理结构相融合的可能性空间,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此,就必须充分发挥执政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政治核心作用,科学、合理地划分国有企业党管干部与企业法人治理的边界,在实践中不断探求两者可能的共事机制和合作形式。

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合理性与必然性

在中国,党管干部原则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创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以长期坚持的一项干部管理原则,是完成中共各个历史时期中心任务的强有力组织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国有企业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有利于企业领导权掌握在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手中。从1992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后,企业的改革方向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应的企业管理体制也转变成为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组成的相互制衡、协调运转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随着股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是否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少人对此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当前国有企业干部队伍的行政级别不明确,干部同员工没有明显的界限,国企干部不应再属于党管干部的范畴;还有人认为,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公司法》规定了谁出资、谁管人的原则,党管干部的原则在国有企业原有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党管干部的原则不宜再在国有企业中实行。

笔者认为,新时期国有企业党管干部的原则并没有过时,这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是执政党的组织领导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是执政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贯彻落实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障,而且还因为,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与法人治理结构并行的做法有其现实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首先,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它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比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微观经营活动,在市场中竞争,在市场中生存。离开了市场,企业也就不成其为企业,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以为继。而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则。对企业干部人事的管理自然也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活力为归宿,即国有企业党组织对干部的管理要体现市场经济的取向,这是企业党管干部与政法系统党管干部的显著不同。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高度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充分发挥经济实体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营活动脱离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自然也不能给企业带来活力和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国有企业对干部的人事管理也相应做出调整,在保留和改进旧体制下党管干部模式的同时引入了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是遵照市场经济原则而形成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人事管理结构,它使企业的产权更为明晰、责任更加明确、管理更为科学。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产物,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其次,国有企业的“国有”属性决定了党管干部原则。国有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地方在于控股主体不同,普通企业的控股主体一般为自然人,而国有企业的控股主体则是国家,国家又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企业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高层管理干部进行任免、考核、培训等。由于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根据谁出资、谁管人的原则,国家自然有资格行使对企业的人事管理权,包括对企业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罢免、培训、考核等。国家对企业干部的人事管理具体又落实到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企业党委身上,最终通过党管干部来实现。因而,国有企业实行党管干部原则于法有据,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9.党管武装制度 篇九

1、武装工作领导制度。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做到:管组织指挥、管建设方向、管政治建设、管解决重大问题。

2、“双重领导”制度。坚持武装工作由上级军事机关和各级党委、总部(厂部)双重领导(隶属行政序列,党委代行管理)。

3、武装工作会议制度。坚持各级党组织每年召开一至两次武装工作会议,分析形势、部署工作、解决重大问题。

4、企业领导兼职制度。坚持单位的党、政主管领导分别担任民兵团长、政委、连长、指导员制度。

5、专武干部管理制度。坚持专武干部由集团公司武装部统一管理,科以上干部由第一部长和政委任命,科以下干部由集团公司武装部任命。

6、纳入企业管理制度。坚持武装工作纳入企业工作目标管理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考核。

7、“国防日”活动制度。坚持各级领导每年参加一至两次“国防日”活动,厂级领导由公司组织,科级领导由厂武装部组织。

8、参加政工例会制度。坚持专武干部参加同级单位每月的政治工作例会,汇报和部署武装工作。

9、领导办公制度。坚持厂级领导半年一次到武装部办公制度,研究解决问题,指导武装部工作。

10.上海解放初期党管报业体系的建立 篇十

[关键词]解放初期;上海;党管报业

[中图分类号] G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6-0012-03

上海解放后,对于新生政权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旧上海留下了发达的报业基础,如何利用好这些基础建立起人民的报业,作为一个历史性的任务摆在了共产党人的面前。经过探索实践,上海在接管和改造旧有的新闻机构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党委主管的党报统领的国营社会主义报业体系。

一、上海旧报业的革新

上海解放前夕,尚存70余家报纸,大部分处于停刊或半停刊状态。解放后,首先,接管、军管国民党政府、党派、军队等部门的报纸。先后接管的有《中央日报》、《东南日报》等15家。其次,保护、新办民营报纸。商办、民办的《申报》、《新闻报》,因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所控制,掺入了官股,解放时,属于官僚资本的部分被接管,属于私人资本的部分予以保留,仍归私人所有。为了促进工商业的恢复与改造和宣传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创办了《新闻日报》并于1949年6月29日在《新闻报》原址出版。英文《大陆报》解放后停止出版,上海当时还有不少外侨,因此利用《大陆报》原有设备,创办了解放后国内第一张英文报纸《上海新闻》。7月,上海还先后出版了《大报》、《亦报》、《人民文化报》、《剧影日报》等。再次,对于外国侨民在上海办的报纸,视情况允许继续出版或加以限制。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正式成立,外国政府和新政权还没有外交关系,外国侨民在上海的报纸只要不敌视中国人民,都允许其继续出版,包括英美外商办的《字林西报》、《大美晚报》和《密勒氏评论报》三家,还有苏联侨民办的《苏联公民报》(原《俄文日报》)、《新生活报》等。《字林西报》、《大美晚报》在解放战争中虽然一贯支持国民党政权,还是允许他们继续出版。但这两家报纸坚持敌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报上制造谣言,恫吓上海人民,企图制造混乱,受到市军管会的警告,也遭到上海人民包括这两家报纸内部工人的反对,报纸没有什么销路。1949年6月10日,《字林西报》表示愿意登报道歉。该报出版至1956年3月31日自行停刊。《大美晚报》则不愿更正,同时因报馆内部发生劳资纠纷,难以继续出版而停刊。美国侨民的《密勒氏评论报》公开反对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曾多次发表文章批评某些西方报纸对新中国的造谣诬蔑,后因揭露美国在侵朝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遭到美国政府的邮禁,由此失去海外大量订户,不得不于1953年6月停刊。

1949年5月27日,上海一解放,上海市军管会就颁布了《关于上海市报纸、杂志、通讯社登记的暂行办法》,要求已出版、将出版或将复刊之报纸和杂志及已营业将营业或将复业之通讯社,均须依照本方法,向军管会申请登记。新闻单位的登记工作根据本办法于5月30日正式开始,由军管会新闻出版处接受报纸通讯社的登记。从5月31日至6月30日,填送申请登记表的新闻单位共244家,其中报纸43家,通讯社12家,杂志189家。经审核第一批发给登记证的有《解放日报》、《新闻日报》、《大公报》、《文汇报》等14家报纸,新华社华东总社、新华社上海分社、工商新闻社三家通讯社和28家杂志。

在这当中,妥善安置新闻从业人员。对于原上海国民党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我们党接管城市的一项重要政策就是,除极个别证据确凿的反革命分子依法惩办外,采取全部包下来的办法。凡是留下继续工作的,原职原薪,不降低生活水平;凡多余的新闻从业人员,包括早已停办的新闻单位的人员,全部妥善安置。还有相当数量愿意继续从事新闻工作的从业人员,被送到华东新闻学院学习,其中有不少人成为党的新闻战线、文化战线工作的领导和中坚力量。

对旧报业的革新,对于上海建立人民报业、及时宣传党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陈毅在1949年8月3日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停止了国民党反动派办的报纸和过去作为反动喉舌的报纸,刊行了人民的报纸,实行两家报纸的改组,辅助了过去在国民党时代受压迫而停刊的进步报纸的复刊。”[1]

二、党报《解放日报》主导地位的确立

人民的报纸随着上海的解放、社会生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而陆续创刊。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28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创刊。六七月间,由上海工会联合会主办的《劳动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委主办的《青年报》也先后创刊。

《解放日报》原是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为了迎接上海解放,中共中央决定把《解放日报》改作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的联合机关报,并决定接管《申报》为社址。因此,解放日报社是在原申报馆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申报》是有着悠久历史在近代中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份报纸。5月27日,军管会接管申报馆,《申报》编辑部立即被解散,新的《解放日报》编辑部进入《申报》大楼办公。5月28日,《解放日报》就和上海人民见面了。华东局和上海市委为解放日报社配备了强大的领导阵容,由中共党内的资深办报人范长江、恽逸群、魏克明、陈虞孙、陈祥生等组成社务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8月5日,华东局发出通知,决定成立《解放日报》社论委员会,以舒同、魏文伯、刘瑞龙、冯定、夏衍、范长江、恽逸群、章汉夫、许涤新为委员。1950年10月5日,华东局还特设党报委员会,由舒同、刘晓、魏文伯、夏衍、恽逸群五人组成,舒同为书记[2]。党报委员会的设立凸显党报地位,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

《解放日报》成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暨上海市委机关报,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新闻中心,《解放日报》的迅速出版更是从新闻宣传上占据领导地位,是党执政上海的重要体现。该报创刊后即致力于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面对新解放区的广大读者,一度辟文献专版,刊登有关党的政策、决议等文件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仅1949年6月即刊登40余篇。

三、民营报业的恢复

上海解放前,国民党当局几乎封闭了所有旧上海的进步报纸。上海一解放,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从政治上、物资上帮助这些进步报纸复刊,《新民报》、《文汇报》、《大公报》等几家上海民营大报以及《亦报》等几家民营小报获得了生存和发展。1949年初,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邀请数百民主人士、知识精英和文化名人从香港启程前往北平,与他们广泛接触和交流,其中有上海《大公报》的王芸生、《文汇报》的徐铸成、《新民报》的赵超构等。1949年3至5月,徐铸成利用北上之机会,数次就《文汇报》回上海复刊一事与中共有关领导商议,并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和负责新闻出版接管工作的范长江明确首肯。《大公报》、《新民报》也获得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办报的指示。因此,徐铸成与一部分上海知名报人于5月初随人民解放军南下。行前,周恩来设宴为之饯行,给各报以很大鼓励。6月21日,《文汇报》在上海正式复刊。《新民报》两月后复刊,上海解放时继续出版。《大公报》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过一些不利于人民解放事业的报道与言论,曾受到进步舆论界的批评,上海解放时一度休刊。6月17日发表了由该报社长兼总编辑王芸生执笔的《大公报新生宣言》,对该报过去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得到了读者的谅解,恢复出版。

上海民营大报的复刊,得到新政权物质上的大力支持。上海市军管会文教管理委员会指示新闻出版处对民营报纸给予纸张和印刷方面的资助,比如解放日报社借给《文汇报》大量纸张、油墨等,并协助解决房屋、机器等方面的困难。《文汇报》与《大公报》等五家报社联名请求享受优惠水电费、减免房捐、核减邮政运费以及免征营业税等,上海市军管会均予一段时间内准许,以救燃眉之急[3]。

《文汇报》、《大公报》、《新民报》等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报界就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在复刊后,迅速得到一大批读者的青睐,发行量迅速上升。民营报纸迎来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党管报业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文汇报》复刊之时决心要替代《大公报》,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大报。《大公报》《新民报》本来就是一报多地数版,王芸生、赵超构更是踌躇满志。然而民营报纸的繁荣与发展,显然对党管报业体系形成冲击。建立党报《解放日报》为统领的专业报纸分工合作的上海报业新格局,是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核心工作,因此必须对民营报纸进行准确定位定性以及办报的纪律规范。

1950年春的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后,上海报业的各领导机关根据会议精神,研究各民营大报的分工问题,相关领导达成了两点共识:一是“上海的报纸太多,群众不需要那么多种的报纸”;二是民营报纸须重新定位,“调整集中办好一两张报纸”。[4]同时改民营报纸的民营性质为私营性质,强化了民营报纸的阶级属性,强调了公营报纸在报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同时,用党的新闻纪律和规范约束私营报纸,破除抢新闻、抢市场、争独家、自主办报、张扬个性等理念。经过对民营报纸定位、改性和纪律规范,上海党管报业体系基本形成。

党管报业体系,除了党报《解放日报》主导地位确立,还要加强对私营报纸的领导与调整,以改变公营、私营报纸分工不明确、市场竞争无序的局面。在私营报纸内部共产党员力量薄弱,各报党员人数少,除《新闻日报》有13人外,《大公报》、《新民报》、《文汇报》三报仅各有二人,《亦报》一个也没有[5]。可以说私营报纸都是从解放以前原封不动继续下来了,难免继承过去旧的办报思想和作风,势必影响党对私营报纸的领导。因此,1952年8月21日至10月21日,上海新闻界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思想改造运动。参加这次学习运动的有《新闻日报》、《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亦报》五个单位的编辑、经理两部门工作人员566人(其中编辑人员356人)[6]。《解放日报》、《劳动报》等单位因已经过三反运动,故未参加。因此参加此次思想改造运动,除了公私合营的《新闻日报》,其余各报均为私营报纸。运动后,根据“整顿巩固,提高质量,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上海报业进行全面调整。英文《上海新闻》迁北京,《大公报》迁天津,与《进步日报》合并;《大报》、《亦报》并入《新民报》。留在上海的《新民报》、《文汇报》均改为公私合营性质。在思想改造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加强党在各报中的领导力量,重点加强思想领导。

党管报业体系的核心是党报主导地位的加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解放日报》自1954年12月1日改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12月16日,上海市委作出《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办好〈解放日报〉的决定(草案)》,要求该报应以更加地方化、群众化作为自己的工作方针,以上海人民群众,首先是工人群众作为自己的读者对象,在教育、团结和组织上海人民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决定》还强调“新闻报道要求做到准确、多方面、生动与及时”,“报纸上的大多数文字,应使初中程度的工人能看得懂,不识字的工人在略加解释后能听得懂”[7]。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解放日报》的新闻报道、社论等更加贴近读者,受到群众的赞同,扩大了阅读范围,报纸发行量提高,影响范围更加广泛。《解放日报》作为上海的党报地位进一步巩固和确立。

以《解放日报》为核心的党管报业社会主义报业体系完全确立,党管报业的制度得到完善、强化和发展。上海报纸作为党进行宣传战线的工具,党的喉舌,紧紧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评论、报道、编辑都服从于中心,坚决地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做好宣传。这一切都体现了党管报业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毅.关于上海市军管会和人民政府六、七月的工作报告(1949年8月3日)[A].陈毅军事文选[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505.

[2]马光仁.上海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091.

[3]文汇报关于5报联名申请享受优惠水电费、减免房捐、核减邮政运费、卷筒纸管理措施的函及市府及有关部门的复函[Z].上海档案馆档案,档号:G20-1-26.

[4]关于调整上海各报纸的问题[Z].上海档案馆档案,档号:A22-1-20.

[5][6]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总结[Z].上海档案馆档案,档号:A22-1-47.

[7]解放日报、新闻日报报史资料(1)[Z].3.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11.党管武装制度 篇十一

二、党委议军制度。

三、党委书记述职制度。兼任乡镇民兵连指导员的党委书记每年要向上级党委军事机关进行党管武装工作述职。

四、例会制度。

五、军事日制度。每半年组织一次党委、政府、国防动员领导小组集体参加一次军事活动。

六、军地领导双向兼职制度。

七、现场办公制度。

党委议军议武制度

党委议军议武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省以下各级党的委员会研究商议当地军事工作的制度。其中有计划地研究商议民兵工作是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一、学xxx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工作的重要指示、二、听取人武部关于上一年度民兵建设情况的汇报,讨论新年度民兵工作计划;

四、组织各部门密切配合,保证上级部署的各项民兵工作在本辖区的完成主要制度:

12.党管武装好书记 篇十二

——记中共xxx委书记、人武部第一书记xx

中共xxx委书记、人武部第一书记xx,倾情兴武装,真心强国防,在推进沙湾跨越发展的同时不忘武装工作,始终站在战略全局和时代发展的高度,认真履行党管武装工作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第一书记”的使命。在他的领导下,xxx紧紧围绕“两个确保”,按照“扎实打基础,稳步求发展”的总体思路,思想政治工作、民兵军事训练、基础设施建设、双拥共建等工作卓有成效,推动武装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县形成了“领导齐抓共管武装工作、人民群众热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风气。xxx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新疆军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先进纪检监察集体”,连续三年被塔城地区军分区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和“安全管理先进单位”。

一、切实打牢武装工作基础

作为人武部第一书记,xx同志高度重视人武部党委班子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班子的要求,完善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严格要求并认真组织部党委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学习领会上级关于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的指示要求、党的创新理论、国防建设理论、军事战略方针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部党委班子头脑,班子成员旗帜意识、军魂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抓好部党委班子学习的同时,xx同志主动加强自身学习,每年都订阅《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等报刊杂志,并始终坚持做到有关武装工作的法规必学、人武部送呈的文件必

看、重要的军事理论书籍必读,不断提升自己懂军事、管武装的能力。把武装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兼顾努力谋求生产力和战斗力“双赢”。坚持把武装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凡涉及武装工作的会议和重大活动xx同志都积极参加,凡涉及武装工作的文件和材料都认真审阅把关,凡涉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大问题都及时过问解决。定期不定期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军会、国防动员会全会,坚持第一书记办公制度,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到人武部现场办公。定期组织开展“军事日”活动,带头参加军事训练。对武装工作重大事宜,xx同志经常过问,难点问题积极协调解决,督促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武装工作的深入开展。每年春节和“八一”期间,他都亲自到武装部、驻军和军烈属家中走访慰问,组织召开座谈会,向驻军代表通报xxx的经济建设发展情况,同时了解部队的困难,并努力加以解决。

二、着力解决武装工作难点

13.关于党管干部问题 篇十三

党管干部,即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工作,对干部工作实行统一决策,对各级各类干部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干部管理的根本原则。几十年来,这一原则在保证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促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遇到了许多需要研究的新情况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一、坚持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相结合。

群众公认是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重要原则。贯彻群众公认的原则,是干部工作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选人要坚持人民公认,注意社会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方式多样化,干部的衡量、识别、考察和管理监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只有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发挥群众广泛参与的作用,才能选准用好干部。

从根本上说,坚持党管干部与坚持群众公认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的基础在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党作为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为人民谋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党组织选干部也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挑选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人。正因为如此,让群众参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只会有利于各级党组织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把德才兼备、党和群众都满意和放心的干部选拔上来。选拔出来的干部也只有得到群众的公认和接受,才能真正成为群众实践的组织者、领导者。

处理好党管干部原则和群众公认原则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坚决扩大民主,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机制上真正解决依靠群众选人用人的问题,在干部工作中实行广泛的民主参与,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把干部工作置于最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要扩大群众的知情权,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了解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干部选拔任用的条件和程序。要扩大群众的知人权,通过适当的方式让群众了解干部的情况,发挥群众识别、评价和监督干部的作用。要保证群众的选择权,对干部的考察评价要以多数群众的意见为依据,选拔上来的干部要得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可,真正让群众的意见在干部的进退流转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扩大群众的参与,强化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权力来自人民的观念。另一方面,党组织要切实掌握好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在积极引导并创造群众参与干部选拔工作条件的同时,做好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向群众讲清楚干部政策,把人事安排的形成过程和推荐程序讲清楚,把班子结构、职位要求、选任条件讲清楚。对于有争议的干部要实事求是,辨别良莠,公正地对待干部;对于出于一己私利而违背原则的现象,敢于批评抵制,克服无原则的民主,保证干部选拔任用的公正合理性。

二、坚持党管干部与依法管理干部相统一。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实行干部管理的法制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干部制度改革的方向。干部管理法制化,就是把干部管理的原则、方法、程序等变成法律和法规,使之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意志,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任免、管理、监督干部。

干部工作法制化是党管干部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为干部管理立法,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是对党管干部工作的法律认定和确认;依法选举任免和管理干部的法律法规,是对党管干部工作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干部制度改革成果的法制化;依法选举的干部,绝大多数是经过党组织的审核同意后才被推荐参加选举的;依法选举任免

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自己挑选自己实践的组织者、领导者的过程。因此,干部工作法制化,本质上是党管干部工作更具普遍性、约束力和规范化的实现方式。决不能把党管干部原则和干部依法选举任免对立起来,否定各级党委对各类重要干部推荐的主导权,对依法选举任免工作的领导权,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不能照搬西方多党制下的选举,照搬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反对任何借口“立法常规”而抵制党管干部原则的倾向。

干部选举任免和管理监督的法律法规一旦确立,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约束力,按法律法规办事也就成为干部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要把体现党管干部原则、贯彻党委意图与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不能认为党管干部就是党委说了算,由党委直接决定任免所有的干部,把依法选举任免看作多余的形式和麻烦。要尊重群众及其代表的民主权利,应该选举的干部,尽量选举而不要用委任方式代替,选举产生的干部如无特殊的理由,任届期满前尽量避免频繁调动和调整。对依法选举的干部,必要时党组织可以指派和调动,这是对选举制的一个补充,但不可滥用。要建立制约机制,规定指派和调动的最高限额,超过调整比例的应提前换届选举。党委推荐和提名的候选人与代表联合提名的候选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选谁与不选谁,由代表来决定,代表把更优秀的人选举出来了,是对党委提名的一个补充,把相形见绌的人选下去了,是把了一关。

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断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方法,需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党管干部的具体方法等同起来,以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名义,一味固守干部管理中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体制,抵制改进党管干部方法的僵化保守倾向。如果不注意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消除干部管理中的种种弊端,增强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党管干部的原则最终也难以实现。二是在改进党管干部方法的名义下,削弱、淡化、转换党管干部的原则。这种倾向把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弊端统统归结为党管干部所致,把对干部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理解为对

党管干部原则的否定,认为干部由谁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把干部管好。这种观点恰恰忘记了干部怎样管,取决于由谁管,干部的管理方法是由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否定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管好干部的前提就无从谈起。

改善党管干部的方法,还要改进干部人事部门的工作。党管干部要通过各级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来实现,这有可能使得干部任用管理环节上某些素质不高的人把党管干部置换为我管干部,只凭个人好恶、个人利益选用干部,甚至任人唯亲。必须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建立用人失察追究制度,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反复证明,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问题和错误,固然与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要加强组织人事部门工作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组织人事部门工作要到位,要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坚持原则,不因个别领导的意见而改变对干部的考察意见,更不能根据个别人的好恶去选用干部。

四、“党管干部”的问题案例,建行党委书记张恩照的问题。

“党管干部”是党的一个重要组织原则。现在一些改制国企党组织出的问题,比如建行党委书记张恩照的问题,并不能说明“党管干部”的原则有问题。因为“党管干部”不等于党委书记个人管干部。的确事实上一些企业确实存在着党委书记把持管干部的绝对权利的问题。张恩照就是如此。但这并不等于“党管干部”原则是错误的。出现张恩照现象,根源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党的组织机制和制度不建全,没有及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科学的党内竞争机制和竞选制度,加之中国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和利己主义思想。

五、如何按照党管干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管理,避免张恩照问题。比如加强和改进对农业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管理问题:

1、是市机构编制部门不再批准成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再批准成立财政拔款事业

单位,对上级党委、政府明文规定必须设置的机构和要求配备编制的,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

2、是对已满编的财政拔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配事业编制。确因工作需要增加人员由业务主管部门报成都市机关事业单位临时用工管理办公室核定控岗数,控岗数内聘用人员由市财政局依照财政规定拔付经费。

3、是对财政拔款的事业单位编制内新增人员,除政策性安置外一律按照《成都市事业单位分开招聘工作人员试行办法》从社会上公开招考,所聘人员按新的用人机制管理。四是对财政拔款事业单位按控岗数聘用的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编制内从社会新聘用的人员。

吴中电大

2011/11/22

上一篇:书法绘画比赛策划书下一篇:关于换届后县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调研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