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

2024-10-10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共19篇)

1.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 篇一

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2.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 篇二

一、整体把握文体的特征,有条理的阅读

作为高中生而言,要明确阅读时的阅读材料的文体,分析所给文体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由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而特征不同也就决定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我们高中生只有把握好了这些文体的特征,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性地结合这些特点有条理地开展阅读。

二、要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关键语句

阅读材料的文字都包含一定的信息,然而并不是每个文字负载的信息都相等。一个句子常包括许多的词语,其中,有的词语是关键性的,没有它,意思就表达不清,有的就不同。文段通常也是这种情况:有些词语是关键的,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对每一个文字、语段平均用力,而只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其他内容则要滤过。只有这样,在做阅读时才可以张弛有度的达到一定速度。否则,在阅读过程中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词语、句子上,这样可能不但抓不住重要信息,还可能导致视觉以及脑力出现疲劳,从而对阅读速度产生影响。

三、对材料进行准确审题,分层进行答题

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的过程中,高中生第一要做到准确审题,之后认真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明确解题的要求,同时还要认真分析题干中与阅读短文和问题答案相关的信息。短文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限制答题的内容,并且为了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茫然无绪的现象,通常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的范围和内容,这样我们就可以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出问题的答案。此外,在答题时,必须要把几个层次划分清楚,明确文中所说的是什么,为何,如何做。此为常用主观题设问方式。有时这些层次被单独提出,还有的时候被同时提出,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对问题进行区别性对待,将解答明确、行文简练以及满足设问要求作为答题的根本准则,以做到认真答题。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防止我们出现文不对题和答非所问的情况。因此,在备考复习中,我们首先必须要将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视为备考复习的关键,主观题答案通常都存在理论部分,此部分又来自课本知识。此外,我们高中生还要对社会热点多关注,很多主观题都是以社会热点作为问题材料,所以对社会热点予以关注,对材料中所含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与分析,可以锻炼我们分析材料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重视规范的语言和清晰整洁的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需要注意表述的语言,我们在答题时应注意用词准确、精炼;避免出现啰啰嗦嗦的话语,这样常常会费力还不得分。答题时最好分层次的进行表达清楚,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在答题之后,假如还有足够的时间,要对全文内容进行重读,仔细的对其进行复查,检查是否存在漏题现象,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保证没有错误。例如,对于选择题而言,就要结合题中的线索寻找答案,逐一排除不合题干要求的选项,确定答案;对于主观题而言,就是根据以题索文找的点,对答题语言进行分析、组织,分点进行规范作答。答题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得分,我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答题时应明确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认真考虑该分几点作答,通常来看,分几点来答要参考该题的赋分多少来定。一分通常答一点,两分通常答一点或两点;三分通常答三点,而四分则通常答四点,以此类推,是否对准了答题的,需要什么关键词或名词素语,表达是否简明通畅,书写是否规范清楚美观等。

五、做好标记,归纳要点

在对阅读题进行解答时,高中生应该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重视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段落进行重点理解与分析。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后,要同时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方便进行查找。例如,在阅读时,我们应分别从各段中找出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词和句子段落,把握其基本意义,明白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归纳要点。

参考文献

[1]蓝锋华.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3).

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探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超群的阅读能力对学好语文来说是基础和关键。新课程改革模式的践行和落实,使得原本的高中语文教学步入了瓶颈期。资料显示,大部分高中的语文课程缺乏高水平的阅读教学认知,单纯地追求课本研习。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质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要求,更是拓展现代高中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改进思路。

一、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标第一次将语文的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更为关注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是要有效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效能得以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真正阅读的权利,尊重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阅读选择。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背景,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博览群书、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把教师善教与学生乐学结合起来,否则学生就会将我们的讲解当成一种噪音。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时间中就必须具备教育的民主思想,和学生多商量商量,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参和教师熟悉的内容和长处去教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感,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有一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阅读,实现独立阅读中的自我感觉和感悟。

二、想象中创设作品形象

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文章都蕴涵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并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如:教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通过比较,深刻领悟作品中同一时代女性的形象美、人格美,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如教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让学生阅读课文,在把握祥林嫂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写作类似“祥林嫂之死”的文章。总之,教材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选择最有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突出个性生命活动的民主性和参与性,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一个展现生命个性、能力与学业成果的良好环境,使他们的生命力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得到充分展现

三、加强学生阅读活动训练

阅读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完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荣誉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不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1、课前的五分钟口语训练。利用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开展口语训练,形式灵活,更具随意性,主要是让学生交流个人的阅读心得,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由课下的闲散状态过渡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对学生阅读的检测。给予必要的激励与表扬,这同样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一种肯定,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提升学生能力。

2、开展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大家一起闲坐聊天、会谈,这样更能为紧张中的高中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

四、引导学生探究式阅读

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问题。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课堂讨论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观点和列举的材料写成一篇科研小论文。

此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导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識、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阅读教学的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工程,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既继承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又能够吸收创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 篇四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 1

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

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

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排比:增强了气势。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5.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篇五

教学目标:

掌握现代文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分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 灵活自由。(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2.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3.修辞技巧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4.布局谋篇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题目在文中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是点明主题。

5.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答 题 方 法 和 技 巧

粗读 定内容 叙事抒情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

定文体 散文 小说

精读 定结构(线索、结构)

定中心(文章主旨)

定特点 写景抒情 借物抒情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答题 审题干,定区位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 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快速读懂

快速读懂的一个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连缀添加,勾连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三)准确解题 1.梳理思路类试题

答题规范格式:三个句子与全文的关系,领起的内容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题规范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2.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解这类题,要对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行切分,把全文看作是一个大因果复句,在“果”前面寻找多个原因。这类题跨度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

第二种类型:要求对局部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这类题需要合理切分段内层次,这要借助复句知识。3.表达技巧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规范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第二种类型: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与前一类型有交叉)

答题提示: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规范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第三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前面已经从理清全文思路的角度分析过)

答题提示: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规范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第四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答题规范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4.探究题

第一种类型:文本探究类

比较近年来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文本价值取向,或是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思考,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这是考生必须要达到的阅读认识高度,文本探究往往就此设题。

答题提示:从题型看,命题者主要还是依据文本主题内涵或写作意图来做文章,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并进而把握作者写作用意,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两题的答案看,既不能脱离原文,而由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截取答案,都需要考生作抽象概括。

第二种类型: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依据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并联系自身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山东高考此类探究题较多。

答题提示:个性解读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一定要尊重文本;不能只是原文摘取词句;要有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

答题规范格式: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第三种类型:写作启发类

答题提示:平时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要能联系平时作文实践谈感受。

答题规范格式:明确指出某种写作技法+写作技法理论阐释+文本技法举例 [解析]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6.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篇六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4.进行实例演练。

二、具体实施

(一)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

2.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3.分类:(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4.说明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5.说明顺序: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6.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7.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

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8.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二)方法、技巧、要求指导

1.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

(1)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要点是:

①人物简介:年龄、籍贯、学历、性格、品质、特长。

②书籍介绍: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价值。

③生物:产地、类属、形象、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

④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害。

⑤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2)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2.如何区分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为: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等。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往往终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寻找和归纳其顺序。

3.几种疑难说明方法的辨析:一般说明方法都易于从语言特点上体现出来。较难区分的有:

(1)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诠释就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另外下定以往往用公式的语句来表示:即“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而作诠释则多用“因为……所以”句式。

(2)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要注意的是给事物的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4.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把握:一要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二要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名内容。

5.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

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7.对高中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的分析 篇七

一、解题前应该了解的问题和尝试

1. 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术语

术语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好所有术语对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了解并且掌握所有的术语。例如,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描写手法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以及对偶等;结构安排有设置线索、首尾呼应等;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抑扬、托物言志等。

2. 现代文中常见的知识以及相关术语

现代文包括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解题技巧。按照说明对象的角度可以将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按照说明文语言特征可以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说明文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及逻辑顺序等。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式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以及打比方。议论文的三要素分别为论点、论据和论证。其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立论和驳论为论证方式,因此,议论文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而立论指的是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主张,驳论是指通过反驳错误的论点来树立正确的观点。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体裁,但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也包含说明、议论以及抒情等。

二、现代文阅读的解题策略

1. 宏观上把握整篇文章

现代文阅读讲究的是对全文内容的正确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有着眼于整篇文章的目光。首先我们要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内部的相关性,既要对文章宏观把握,又要抓住其段落和段落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涵。接下来我们应注意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内容的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发展脉络。最后,我们要浏览文章后面的题型,从题目中揣测文章的主旨以及写作意图,从而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整体大意。

2. 划分脉络,理清思路

在文章的主旨明确之后,我们就应该对文章中的脉络有进一步的认识。在高中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细节以及脉络的考查时有时无,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理清脉络是做好现代文阅读的必然因素。如果在划分脉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请教,在老师指点之后再进行划分和理解。

3. 缩小文章的范围

所谓的缩小范围就是在把握文章大意主旨,理顺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对文章局部进行确认。出题者很有可能从选文中那些存在但是却被我们大部分人忽略的地方出题,进而考查考生对文章细节的把握以及理解能力。这时我们就可以先看文章中的那些段落,并将其与问题进行一一对应,接下来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做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首先找出与题有关的段落,然后对相关的段落进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从而渐渐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4. 利用文章中的语句答题

在现代文阅读的解题过程中,每个题型的答案都是紧紧围绕文章的内容,并且大部分答案都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出来。在答题之前,我们可以首先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文章各个段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目的,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当我们在解答每一个题时,我们可以从与题相关的段落中寻找一些句子作为答案,使得答案更加准确。

8.小议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交流的时代,而阅读是每个人获取信息来源的主要方式。通过阅读,学生清楚地了解了国际上的时政大事,国内的社会动态走向;通过阅读,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扩宽了自己的视野;通过阅读,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传达出的讯息并准确掌握有关的内容。

阅读,是一种能力。高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就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高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使得学生接触到我国、世界的优秀现当代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通过接触这些经典的文本,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文化的熏陶,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深入阅读,进行自主探究的阅读学习。所以,高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旨在教授学生以“渔”,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该如何进行高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呢?笔者总结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法仅供参考。

一、心态是基础

对某门科目学习的心态决定了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度。因此,教师在正式进行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之前,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心态。首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心态,这样学生就能够正确认识到阅读,清楚地知道阅读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迎接高考或者是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心态,主要可以采取鼓励的方法,即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不要讲任何一篇现代文阅读的某些问题的探讨束缚为某一个特定的答案,应该多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勇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心态就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而是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如果教师能够使得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是成功的。而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愉悦,那么学生就自然会对该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也会积极地进行自主的探究性的阅读学习,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将得到提高。

二、讲好每一篇现代文

教材所选录的现代文篇目都是名家手笔,每一篇文章不论是艺术方法的运用还是艺术成就和艺术思想都达到非常高的程度。这些名家名作,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不仅仅是文学的知识,更有这些名家的人品、文品。因此,从这些经典的现代文选录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现代文的阅读技巧。而教师也要积极运用好这些选录的目录,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阅读理解的技巧。让学生在大师的文字里,获得愉悦的学习体会,也获得阅读的窍门和诀窍。

对待课文中选录的这些现代文,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每一篇都精讲。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备课,力争将进行讲解的每一篇文章都讲好、讲透,使得学生在这样的精细的讲授中有所得有所获。

鲁迅的《祝福》是必讲篇目,下面笔者就联系这篇小说的课堂教学具体论述如何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

1.情景导入新内容的教学

学生在以前就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所了解,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述一些鲁迅先生的做学问、做人的故事来引入教学。并将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的有关内容来导入教学。通过这样的一些情景来导入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也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新的教学内容。

2.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某一小段时间内,将课文进行全文通读,然后请学生对《祝福》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概括。例如:

小说是以“祥林嫂的既然死去”开始全文的,然后采取倒叙的手法分别写了“祥林嫂出道鲁镇”、“祥林嫂被卖改嫁”、“祥林嫂又一次出现在鲁镇”,最后以祥林嫂的死和祝福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结尾。

就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很轻松地总结并概括出小说的发展脉络和线索,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好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3.深入分析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小说表达了什么?作者旨在借祥林嫂控诉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这篇小说需要重点进行关注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在对全文进行了深入的把握和透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些艺术光环。

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得学生逐渐学会了自己慢慢的深入阅读,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本文所论述的方法只是两个基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当然,教师进行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还可以多鼓励学生阅读经典的文章和作品。鼓励学生多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得学生收获语言感觉。这样就使得学生在面对阅读的时候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弄清楚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这样,逐渐地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高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得到提高。

9.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九

文章题目往往会对揭示文章主旨有帮助。例如,人物传记《笑神赵本山》从题目中我们便可以看出文章的主题是从幽默这一面来谈赵本山的。

2.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10.初一语文寒假作业现代文阅读 篇十

出题人:郑惠文审题人:戴琳

尊严

一个初冬的午后,在泸县城里,一条被燃烧弹毁了的街旁,我看见一个黑脸小乞丐寂寞地立在面食担子前,用羡慕的眼光,望着两个肥胖孩子正在得意地把可口的食物往嘴里送。

我穿着秋大衣,刚在船上吃饱饭,闲适地散步到街上来。

但是他,这个六七岁的孩子,赤着脚,露着腿,身上只披一块破布,紧紧包住他那瘦骨的一身黑皮在破布的洞孔下发亮。他的眼睛无光,两颊深陷,嘴唇干瘪得可怕,两只干瘦得像鸡爪的手无力地捧着一个破碗,压在胸前。

他没有温暖,没有饱足。他不讲话,也不笑。黑瘦的脸上涂着寂寞的颜色。我不愿多看他,便匆匆走过他的身旁。但是我又回转来,因为我也不愿意就这样地离开他。

这样地一来一往,我在他的身边走过四五次。他不抬头看我一眼,好像他对这类事情并不感到惊奇。我注意地看他,才知道他的眼光始终停留在面食担子上。但甚至这眼光也还是无力的。

我站在他面前,不说什么,递了一张角票给他。

他也默默地接过角票,把眼光从担子上掉开。他茫然地看看我,没有一点表情,仍然不开口。于是他埋下眼睛,移动一下身子,又把脸掉向面担。两个胖小孩还在那里吃“连肝肉”、“心肺”一类的东西,口里“嘘嘘”作声。

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便向他问两句话。他没有理我。他甚至不掉过头来看我。

我想,也许他没有听见我的话,也许我的话使他不高兴。我问的是:你有没有家?有没有亲人?

我不再对他说话,我默默地离开了他。我转弯时还回头去看那个面担,黑脸小乞丐立在担子前,畏怯地望着卖面人,右手伸到嘴边,一根手指头衔在口里。两个肥胖小孩却站到旁边一个卖糖食的摊子前面去了。

七天后我再到泸县城里,又经过那条街。仍然是前次看见的那样的街景。面食担子仍然放在原处。两个肥小孩还是同样得意地在吃东西。黑脸小乞丐仿佛也就站在一星期前立过的那个地方,用了同样羡慕的眼光望着他们。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似乎并没有在别处耽搁了一个星期。

我走到黑脸小孩面前,又默默地递了一张角票到他的手里。他也默默地接着,而且也茫然地看我一眼,没有表情,也没有动作。以后他仍旧把脸掉向面担。我们两个都重复地做着前次的动作。我甚至没有忘记问他:你有没有一个家?有没有一个亲人?

这次他仍旧不回答我,不过他却仰起头看了我一两分钟。我也埋下眼睛去看他的黑脸。茫然的表情消失了。他圆圆地睁着那对血红的眼睛,泪水像线一样地从两只眼角流下来。他把嘴一动,没有发出声音,就掉转身子,用劲地一跑。

我在后面唤他,要他站住。他不听我的话。我应该叫他的名字,可是我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姓名。我站在面担前,希望能够看见他回来。然而他的瘦小身子像一股风似地飘走了,并没有一点踪迹。

我等了一会儿,又走到旁边那个在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临时广场上,跟着一些本地人听一个老烟客讲明太祖创业的故事。那个老烟客指手划脚地讲得津津有味。众人都笑,我却不作声,我的心并不在这里。

过了半点多钟,这附近还不见那个黑脸小孩的影子。我便到城里各处走了一转,后来再经过这个地方,我想,他应该回来了,但是我仍旧看不到他。那两个肥胖小孩还在面担前吃东西。

我感到疲倦了。我不知道黑脸小孩住在什么地方,或者他是否就有住处。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可以再到这里来。看见阳光离开了街市,我觉得疲倦增加了,我想回到船上去休息。

最后我终于拖着疲倦的身子离开了泸县。那一段路是不容易走的,我的心很沉重。我想到那个黑脸小孩和他的突然跑开,我知道自己犯了过失了。

我为什么两次拿那问话去折磨他呢?这原是明显的事实:要是他有家,有亲人,他还会带着冻和饿寂寞地立在街旁么?他还会像一棵枯草,一只病犬那样,木然地、无力地捱着日子么?

他也许不知道家和亲人的意义。但是他自己和那两个胖小孩间的差别,他应该了解吧。从这差别上他也许可以明白家和亲人的意义。那么,我大大地伤害了他,这也是很明显的事实了。

今天,八个月以后的今天,我还记得那个黑脸小孩的面貌和他两只眼角的泪水。他一定早忘记了我。但是我始终忘不掉他。我想请求他那小小的心灵宽恕我。然而我这些话能够达到他的耳边么?他会有机会看到我的文章么?

我不知不觉间在那个时候犯了不可补偿的过失了。

15.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干瘪()②揩去()..

③畏怯()④捱着()..

16.结合语言环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①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

②我不知不觉间在那个时候犯了不可弥补的过失了。..

17.“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这句话同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

18“我的心并不在这里”与“我的心很沉重”在表现“我”的心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9从下面一段描写中,可以体会出“我”第二次问话后黑脸小孩怎样的复杂心理?

(黑脸小孩)茫然的表情消失了。他圆圆地睁着那对血红的眼睛,泪水像线一样地从两只眼角流下来。他把嘴一动,没有发出声音,就调转身子,用劲地一跑。

20“乞丐”是指靠向别人要钱要饭生活的人。“我”最初称那个“六七岁的孩子”

是“黑脸小乞丐”,后来称他为“黑脸小孩”。你怎样理解这一变化?

21“我”出于对小孩的关心,反复询问他的家与亲人,却从孩子含泪的双眼中读到了自己对孩子的伤害。如何对待弱者才是真正的善待?如果我们希望帮助弱者,应如何摆好自己和对方的位置?

答案:

16.结合语言环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①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

“揩去”原是擦掉的意思,这里指的消除,解除之意。

②我不知不觉间在那个时候犯了不可弥补的过失了。..

“过失”原指因疏忽而犯的错误,这里指我无意中对黑脸小孩的内心的伤害。

17.“我想揩去他脸上的寂寞的颜色”这句话同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①与“黑瘦的脸上图着寂寞的颜色”相呼应。②两句话都表示了小孩内心的孤寂,还有“我”对孩子精神世界的体察和理解,对一个陌生的孩子,而且是路旁行乞的孩子,“我”如此关注和动容,可见“我”仁厚善良的品行。

18“我的心并不在这里”与“我的心很沉重”在表现“我”的心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非常担心小孩的状况,隐隐感到他摆脱这种处境的不可能性。

不同之处:“我的心很沉重”除牵挂外,还有反思后的自责,知道自己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过失,伤害了小孩的自尊。

19从下面一段描写中,可以体会出“我”第二次问话后黑脸小孩怎样的复杂心理?

(黑脸小孩)茫然的表情消失了。他圆圆地睁着那对血红的眼睛,泪水像线一样地从两只眼角流下来。他把嘴一动,没有发出声音,就调转身子,用劲地一跑。

内心受到触动—恼怒—悲伤—委屈—逃避。

20“乞丐”是指靠向别人要钱要饭生活的人。“我”最初称那个“六七岁的孩子”是“黑脸小乞丐”,后来称他为“黑脸小孩”。你怎样理解这一变化?

“我”不再只是简单地把他看成是乞丐,而是逐渐意识到他是有心灵、有隐私、应该给予关爱的孩子。

21“我”出于对小孩的关心,反复询问他的家与亲人,却从孩子含泪的双眼中读到了自己对孩子的伤害。如何对待弱者才是真正的善待?如果我们希望帮助弱者,应如何摆好自己和对方的位置?

11.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体阅读;现代文;技巧

高考命题在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时,共有两种题型两个大题,即在第一卷客观性选择题中检测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共有4个小题12分;在第二卷主观性试题中检测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共4个道题,18分。要想在现代文阅读题上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我们认为除了平时多阅读勤思考多练习,还得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并且灵活运用。

首先,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力争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大体意思。如从文本的标题入手明确文本的表现对象,并且多方设问:本文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对象的?表现对象的什么?为什么要表现这一对象?作者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从尾注或夹注入手,力争大体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或者与文本有关的情况等。从题干的设问,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入手大胆推测文本的表达技巧和大体内容,以进一步验证前面的推断。例如,广东省高考试题第五大题《说树》,从标题入手,我们知道文本是以树为表现对象的,第一段主要内容和第二段开头部分文字是从乡情(或对故乡的感情)角度来表现的,第一段的末尾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表现的,第三段主要是对和树相关的经历(探索树的精灵)的回顾,第四段是从树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角度来表现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表现树呢?从第四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来:表现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达对艺术的认识。从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尤其是E项中,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至少,我们可以想到文本可能表现的是这一主旨。这样,我们在动手做题之前,对文本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是下一步准确解题的保证。

其次,树立问题意识,速读文本。所谓问题意识,不是我们在平时学习或阅读中的那种质疑,而是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为了迅速把握语段的大体意思,我们可以通过捕捉段落主旨句的办法大体了解语段的意思。一般来讲,段落的主旨句,要么在段首,要么在段尾,要么在段落的中间;当然,有的段落是没有主旨句的,这就需要自己通过整合来概括。对社科类文本和自然科学类文本,我们还应该在捕捉段落主旨句的前提下,善于提取主旨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因为写作这类文章的人更加注重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和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就高考命题来看,特别是第一卷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客观性选择题,大多也是围绕着关键词来设题的,如全国高考河北等六省卷的第7题,就是考查对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词——“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要随时进行整合,即将意思相同或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意思的内容迅速整合到一起,形成表意完整的语意板块。

此外,要准确确定阅读区间,即牢牢锁定答题的范围。例如,前面所举的例子,第18题题目设问:“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关注文本的第二段,特别是本段的最后几句话,也就是把目光牢牢锁定在这个范围内。经过筛选并提取信息,我们确定正确答案应包括两层意思,即作者喜欢冬天的树的直接理由是“冬天的树,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是线结构之美。”本质上的更深刻的理由是“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在解答主观性表述题时,我们还应树立“赋分”意识,即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在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摘录式法、重组法组织答案。

参 考 文 献

12.试论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篇十二

基于这样的考查趋势, 我觉得高一语文现代文教学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真情感悟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非常讲究情感教学的学科。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老师, 亲近语文, 亲近文字。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思想与艺术的精品, 它们身上承载着人类最为真实朴素的情感, 因此我们老师应该带着感情与学生沟通, 让学生带着情感与作品沟通, 只有这样, 才能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要以情感沟通贯穿教学的始终。然而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感悟还是很不够的, 因为这些往往是模糊的, 朦胧的, 还需要更为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我们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精心设计提问, 二是鼓励学生提问。适当的提问, 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增长学生智力, 活跃课堂气氛。老师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提问, 其实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也都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2、鉴赏品味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高一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我们更多的是在带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传授一些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做不好现代文阅读题, 失分较多, 很大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 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 指导不到位。因此我们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首先帮助学生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比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选材特点、结构特点等等, 当然相关的知识不是在一节课上全部都教给学生, 而是慢慢地渗透, 经常地巩固复习, 做到一节课就有一节课的收获。当然这与高三复习课不一样, 高三复习课重在归纳与应用, 而高一的课堂教学重在识别与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就可以穿插讲一讲小说的情节特点, 了解什么是伏笔, 怎样做到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次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比如说怎样整体阅读文章;怎样抓开头重结尾, 寻找关键语句, 从而领会文章主旨;怎样联系上下文思考某一语段的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等等, 这些方法应该慢慢地教给学生, 并且逐渐地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

3、探究意识与规范意识相结合

在课堂上, 我们要重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面对一个问题, 要能够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思考。从本质上说, 探究性试题是具有开放性的, 它鼓励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 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 只要符合问题要求, 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 就应该得到肯定。但是尽管探究性问题注重开放性, 但探究性问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心所欲, 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如果缺乏评价, 就会造成学生的认知目光迷失, 优劣境界混乱, 这样不利于准确理解文意,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所谓“规范”, 就是答案要符合题目要求, 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 答题要有针对性, 表达要有呼应性。题目有几问, 你就要有几答, 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 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养成规范答题条分缕析的习惯。

1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十三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从唐代广德元年(763)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这些石鱼和碑刻都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12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到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们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内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毁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最后提交审议的是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

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被邀请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有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唯一方案不妥,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实现保护文物的初衷。葛院士在总结各种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方案。新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2月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水见天日”了。

7.从原文看,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年以来长江的枯水位。

B.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石梁上反映长江水位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参考答案:D

8.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需要保护的理由,最急切的一项是()

A.白鹤梁上的石鱼和诗文碑刻所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经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所造成的强大水压。

参考答案:D

9.下列理解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白鹤梁平时都隐没在水中,每年在长江枯水期才露出水面一次。

B.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不但出自历代名家之手,而且是珍贵的水文资料。

C.直到三峡工程开工的时候,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得还算完好。

D.“就地淤埋,岸边复制”也是保护白鹤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参考答案:C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即使在长江枯水期水库的坝前水位也将高于138米。

B.天津大学的方案之所以被否决,最重要的原因是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

C.在葛院士的方案中,人们可以进入罩在石梁上的壳体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

D.除了葛院士的方案,其他各单位所提出的方案都不能使白鹤梁“永见天日”。

14.高中现代文阅读植入式广告附答案 篇十四

植入式广告,又称植入式营销,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地融入影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它其实是一种隐性广告。

据一些学者考证,植入式广告是与电影共生的。19世纪末,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后,就曾多次找商人提供产品做布景和道具用。之后,美国福特公司就有了向好莱坞制片商出租汽车拍摄电影的想法。进入21世纪以来,影视剧中的植入式广告开始呈现泛滥之势。影片《变形金刚》共植入了68个品牌广告,收入超过4000万美元。恰如一位商界人士所言,我们正从一个营销沟通的打扰时代进入一个植入时代。

据分析,好莱坞影片中植入广告最普遍的是汽车产品。1974年上映的《007之金枪人》多次出现AMC汽车的镜头。在此后的许多动作大片中,丰田、福特和通用的产品时有登场。在《黑客帝国Ⅱ:重装上阵》中,两款凯迪拉克汽车和一台意大利著名的杜卡迪摩托车上演飙车大赛。除汽车外,电子产品广告也是好莱坞影视作品普遍植入的对象。在今年3月底播出的美剧《摩登家庭》中,刚刚上市的苹果公司新产品iPad平板电脑粉墨登场,想借这部电视剧的人气,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烟草和酒精饮料的身影也不断在影视剧中出现。好莱坞硬汉史泰龙曾从美国烟草企业布朗·威廉姆森那获得50万美元,用来在至少5部故事片中植入香烟广告。在美国HBO有线电视网制作的美剧《欲望都市》中,享誉国际的顶级烈酒品牌绝对伏特加成为重要内容。植入烟酒广告有时候甚至成为逃脱法律限制的一种方式。法国法律明确禁止在电影和电视剧上出现香烟和酒精饮料广告,但植入式烟酒广告却屡禁不止,导演总是以艺术至上为借口来搪塞。

在商业氛围浓厚的.美国好莱坞,也有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和公益团体开始对植入广告泛滥提出质疑。一家名为警惕广告的团体认为,现在广告植入已经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许多此类广告与故事情节贴合得严丝合缝,会使受众受到无形影响,影视作品必须在开头或片尾处加以标注。韩国今年2月也出台了类似的法律。美国编剧工会也在对公司强迫编剧为植入广告编写剧本的做法提出异议,工会认为这会使成千上万观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广告的狂轰滥炸。

在韩国一家媒体工作的具先生告诉记者,受众对于和剧情融合得较好、不过分露骨的植入广告,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是生硬的、突兀的广告,甚至对场景和剧情的观感产生了影响,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也有观众表示:与其让演员拿着一个没有商标的饮料,还不如拿某品牌的产品更真实。这说明植入广告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植入。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的广告植入并不是在柜台上放一罐可乐那么简单。目前的植入式广告大体上分为四种运作模式:场景植入、对白植入、情节植入和形象植入。可以说,植入式广告虽然出现已有年头,但作为大规模、成体系的广告投放方式,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到底怎么植入才最好,各国影视产业和相关监督部门都在探索。

1.对植入式广告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植入式广告是一种渗透式的广告形式,目的是让观众在不知道或不认为它是一则广告的前提下,加深观众对品牌的印象。

B.是与电影共生的植入式营销方式,厂家的产品或品牌开始从打扰时代进入一个植入时代,是一种隐性广告。

C.汽车、电子及烟酒等名贵产品和知名品牌广告是影视作品普遍植入的对象,许多此类广告与故事情节贴合地严丝合缝,会使受众受到无形的影响。

D.运作模式多种,已经成为一种大规模、成体系的广告投放方式,利益驱动和品牌效应使这种方式大行其道。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好莱坞硬汉史泰龙曾从美国烟草企业布朗·威廉姆森那获得50万美元,用来在5部电影中植入香烟广告。

B.法国法律明确禁止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出现香烟和酒精饮料广告,因为烟酒植入广告甚至成为逃脱法律限制的一种方式。

C.韩国今年2月也出台相关法律,禁止产品或品牌公司强迫编剧为植入广告编写剧本的做法。

D.现在的广告植入并不是在柜台上放一罐可乐那么简单,这需要一番精心策划、精巧构思以求观众的接受。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观众沉醉于007惊险的英雄救美故事时,随时都会闪现购买剧中产品的冲动,那么他们就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电话选择007佩戴的OMEGA手表甚至他驾驶的BMW汽车。

B.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电影、娱乐、传媒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植入式广告正从欧美迅速向全球蔓延。作为一种营销方式,植入式广告将随着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

C.植入式广告意境深入到我们生活的角落,不管是电视节目、电影中传达的还是网络中所兴起的,甚至生活中渐渐增多的植入式广告,都让我们觉得植入式广告近期必将代替非植入式广告。

D.植入式广告跑在电视剧和电影拍摄之前,成为影视产业的另一主要收入来源,有效推动影视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是指日可待之事。

参考答案:

1.B。(厂家的产品或品牌开始进入错,原文应为厂家的产品或品牌广告开始进入。)

2.D.(A应为用来在至少5部电影中植入香烟广告;B文中无此因果关系;C韩国无此法律)

15.浅谈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 是人们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也是人们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方法。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高低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窗口, 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只有在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去理解、吸收知识和表达内容, 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就没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且通过阅读可以认识字词、积累词语、有效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 阅读能力的强弱,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文的积累程度。而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就是广泛的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正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师就曾经说过,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单靠语文教材是不行的, 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行, 可见, 从古至今对于阅读重要认识性是非常深刻的。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 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 单纯地凭借教师的讲授, 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被动去阅读, 效果自然不会很好。而如果教师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中, 效果就会有所转变。只有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才会从心理上产生阅读的需要。为此,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阅读, 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摘抄相名言警句、做好读书笔记,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树立起阅读的良好习惯, 增强阅读的主动性, 这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三、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有的学生一遇到现代文阅读题就感到眼花缭乱, 不知如何下手, 这与学生的心理倾向有直接的关系, 有的学生从心理上就害怕阅读, 一遇到阅读题, 还没有做就开始恐惧。有的时候, 学生并不是没有阅读的能力, 而是心理问题在作祟。有的学生看到阅读题, 就不想自己去动脑筋, 担心自己会做错, 被老师批评。为此,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感受,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鼓励, 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 要及时予以鼓励, 不要随意进行批评, 要引导学生敢于动笔去写, 不管是对还是错, 只要学生动笔, 就迈出了成功的重要一步。因为有些阅读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 只要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言之有理即可。在做阅读试题的时候, 要让学生平静地去阅读问题, 带着问题再去阅读材料, 掌握内容, 反过来再做试题, 效果就会更好。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经常性地给予学生机会, 让学生勇敢地回到问题, 只有学生敢于回答, 教师就要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树立阅读的信心, 提高阅读能力素养。

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答题的技巧和能力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答题的技巧与方法。叶圣陶先生对于语文教学早就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和看法:“老师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回答阅读试题的方法, 而在阅读中筛选重要信息是最主要的手段。所谓“信息”是指阅读文章中所包含的知识、消息、情报等, 它是文章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意识、观点等。重要的信息包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每一段文字的主旨, 文中的基本概念、解释等。那么, 如何在阅读中有效筛选这些信息呢?

首先要找准文章的突破口, 抓住文章的纲领,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 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 把握文章的“纲领”, 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只有抓住了中心, 紧扣要点进行回答, 才不至于脱离问题的轨道。

那么, 如何来做到提纲挈领呢?要努力寻找体现作品主旨的语句。其实, 阅读文章的材料中都包含有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看法, 尤其是关于一些评论性的语言文字, 都会体现作者的思想。对于初中低年级所经常接触的记叙文, 文中所穿插的一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 也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点睛之笔, 在此基础之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必须要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采取各种手段发挥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并且在中考语文中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大, 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是语文教学今后所努力的方向, 本文就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范立敏.浅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能力[J].俪人:教师, 2014 (17) .[2

[3]余海清.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5 (10) .

16.高中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浅谈 篇十六

一、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

现代文阅读观念强调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知识网络,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础,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

三、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认识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调整组合能力;比同较异能力;评价鉴赏能力。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17.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研究 篇十七

一.解读两类文本能力要求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9年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关于探究能力的要求: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初一看,两类文本的能力要求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仔细研读,个别字眼的变化,其实蕴含着两类文本的不同能力要求。

1.关于“个性化”和“创意”。文学类文本鼓励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甚至可以从正反对立的角度设题,作品的内涵丰富而有韵味,如08年宁夏、海南卷: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 而实用类文本的主旨相对明确,阅读时不求个性化,只要求对文本的疑难问题提出见解,做深层次的解读,如07年宁夏、海南卷: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题目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究,答案相对固定,考生自由选择观点的空间较小。

?2.关于“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正如《2009年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

??? 文学类文本选材时往往会选名家之作,如《河的第三条岸》、迟子建的《泥泞》、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汪曾祺的《侯银匠》、张炜的《歌德之勺》和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林冲见差拨》,作品的主旨大凡是环境与命运、情与法、情与理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又彰显人性的光辉和永恒的人文关怀。

??? 实用类文本选文不求经典性,而突出时代性。传记类文本的传主都是有高远追求和高尚情怀的正面形象,如梁漱溟、杨守敬;新闻类文本则体现时效性,注重彰显时代精神,如《梦碎雅典》,要求结合奥林匹克精神来谈认识。

?二.理清四大类的探究题

对近两年新课标省份高考试卷探究题的分析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正反对立类。

例一(08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例二(广东省调研卷):《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采访,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 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2.深层剖析类

例一(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示例: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

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提出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例二(08年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 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 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3.拓展启示类

例一(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例二(08年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4.综合理解类

例一(07年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例二(07年江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三.梳理探究题的三大关系

(一)拓展探究和文本的关系

例如(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分两问,看似都是开放题,允许考生自由发挥。第一问,表面上看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回答问题,但把题目放回到原文中“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可知,作者对题干的生活态度是否定的,考生如果答成肯定的答案,思想性方面就会受影响,这一题就不能得高分,而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答成: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第二问,回答似乎更为自由,但必须联系全文主旨答题。文章说“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依据作者观点,应该围绕“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作答。这一类探究题在设题时给考生留下一个陷阱,好像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回答问题,但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这类试题和平日训练的现代文阅读题有较大的区别,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也较大,考生要特别注意。

(二)深层探究和问答题的关系

例如(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这个问题,按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回答就是“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肯定或态度的态度,但是探究题如果只限于这种线限的回答,就缺少思维的深度了,所以,做好这样的题目,考生除了要像第一点所提到的基本要求外,还要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回到具体的题目中,“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发展的。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慢慢减少,对父亲的行为表示疑惑;最后,当父亲提出要“我”接收他的事业时,“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综上所述,“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的、立体的,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三)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关系

近两年课改实验区的探究题有七题是考综合理解的,其实,这应该是探究题中最缺少创新和最缺乏思维品质的设题方向,之所以这类题出现的频率高,是因为设题较简单,参考答案也较容易设置,这是探究题处在初级阶段的产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这类题会越来越少。

那么,考生如何完成这一类题呢?以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考生答题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参考答案的五点都答出来,只要能抓住其中一点结合文本深

入展开,应该也可以得满分。

18.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 篇十八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

1、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个问题考验的是读者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表达情感的词语有很多,比如:忧伤、沮丧、伤心、悲痛这种痛苦类的情感,也有高兴类的情感,如:开心、快乐、欢乐、欢快、喜悦、愉快等,因此我们在分析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根据情感找出文章的线索。2、文章开头一句话或者最后一句话或者某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对于开头一句都是,开门见山、开头点题或者是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等;而中间句的作用通常是承上启下、过渡、或者是再次点明中心等等;在文章的最后通常是总结全文、与前文相互照应或者是让读者产生遐想等等,我们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开头句子、结尾句子与上下句之间以及与核心思想之间的关联,这样回答起来会更加准确。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样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表达方式有描写、叙述、说明、议论、抒情这几种大的分类,每一个大分类下面再分很多小的分类,比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等等。描写一般都是让文章生动、形象、感人,说明通常是让事物的特征更加形象,议论有强调的作用,抒情则是渲染了某种气氛。

4、某某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8种,分别为: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拟人,这8种中,比较常用的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比喻了,比喻的作用一般都是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化、使文章更加具体、使文章更加易于理解;拟人就是将事物赋予生命后,让其有了人的思想活动,作用是使文章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排比的作用通常是强调、突出某一特点;夸张的作用是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产生共鸣。

只要掌握了修辞的特点和各自的作用,在今后答题过程中就会形成定式,既定提升答题速度也能提升答题准确率。

5、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在初中现代文阅读中,通常都会考概括中心思想或者是文章大意,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呢?通常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都有那么一句很有概括性的话,那就是中心思想。但有时候中心思想并不在句子中需要我们进行概括,下面这几句相信能够为你能带来帮助:

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的描写,烘托了……的气氛,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通过……事情,抒发了作者……情感。

初中的现代文阅读难度并不是特别的大,只需要同学们平时多加练习、多阅读、多找一下其中的规律,就能在现代文阅读中读懂核心思想、发现情感脉络、做出准确判断。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一、开头或者结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1.开头这句话是什么用?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开篇点题,点明中心,或,引发读者兴趣,带读者进入故事情景。

2.结尾这句话是什么作用?

回答:文末点题、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表明观点,或,埋下伏笔、引发联想。

从这些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规律,如果在平时刻意去积累类似模板化回答,等到真正期末考试的时候能够提笔就来,省去了很多的思考时间。

二、文章加点字有什么好处?

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回答是:生动表现出了人(事)物的矫健、笨拙、冷酷等特点。表现了一种郁闷、高兴、孤单的情绪、心情;或者是衬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1.如果是概括文章内容:就可以是本文介绍了……;描写了……;讲述了……

2.如果是表达思想感情: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揭示了……;讽刺了……

四、文中某一句话的作用

一般来说,这些作用有:点明中心、承上启下、为……做铺垫、总结全文。下面就说一下具体的应用:

如果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强调,就是点明中心;如果是在文中即总结了以上内容,又引起了下文就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文末出现“总之”“概括来说”“总的说来”这些词,通常是总结全文。

19.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 篇十九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不仅要能够具有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还应该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注重积累,而且要多种阅读方法灵活运用。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特别是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渠道,与课堂教学的效果环环相扣。因此,加强现代文阅读有效性的探究势在必行。

一、不断优化教学目标,增强实效

语文课堂上现代文的教学应该教学目标明确,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上重点不是怎么提问题,关键是确定明确实在,简明扼要,易于把握和实现的教学目标,不要太笼统虚化,更不要过于复杂。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会很容易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确定,不可以主观臆断,使得目标难以达成,学生更会轻重不分。教学时要能够依据课文的具体要求把握重点教学内容,把非语文、泛语文的内容,甚至不是重点要讲述的语文内容踢出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再拖泥带水,从而变得重点突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可以把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作为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揣摩上,学生也能够从朗读语感上获得铿锵有力的感受,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当然,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给教学目标预留一个空间,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突出教材语文价值,还原本真

语文教学的范围很广,涉及方方面面,可以让学生获得多种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但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突出教材的语文价值,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重点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表达以及思维能力进行重点训练。对于文本中隐含的具有其他教育价值的相关内容,不应该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还原本真,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社会课或者品德教育课。比如对于课文中涉及的具有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价值、品德教育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就应该一带而过,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讨论,还原真正的语文课堂真面目。教材上有很多这样的篇目,稍不注意就容易把教学的重点偏移,完不成教学目标,学生也就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内容涉及环境保护,但教学时教师要适时调控好学生的思维,控制在语言的感受以及表达能力方面。再如《奇妙的克隆》可以在导入时简洁地以克隆的发展史引入课题,切不可长篇累牍的叙述,偏离教学目标,要最大限度地突出和优化语文性特征。

三、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思想

前面讲述语文课堂要突出语文教材的语文价值,还原本真,但并不是说语文课堂只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那么简单。因此,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增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影响并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观,培养学生深度的思维。这样的文本在教材中并不少见,可以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各种文化知识的影响,是让学生接受祖国文化精神,吸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初中学生在学习现代文的阅读中,技巧不是第一要素,如果能够受到各种文化精神的影响,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主旨,学生的知识素养及思想意识必定会获得提升,既学到了语文基础知识,又受到了文化精神的熏陶,既高分又高能,实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例如:在教学《端午日》一文时,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必需的,但文中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应该被作为教学的重点,不容忽视。可以在阅读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对祖国传统节日有所了解,扩大知识面。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 开拓创新

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进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逐步地发生着改变。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入自己教学设计的框框内,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依着老师的思路而展开,无思考余地,扩散思维更是无从谈起。结果是尽管教师苦口婆心,唇干舌燥,学生还是没有多大的收获。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往往在阅读教学中考虑自己如何“教”,没有考虑学生如何“学”,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现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从如何教的思维向如何学的概念进行更多的转变,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作品为载体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实现心灵之间的交流。课堂的主线是学生的阅读和联想,质疑和讨论,收获和感悟,而另一条次要的线索只是教师的引导交流和归纳。这种教学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心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情感体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把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引向深入。

上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复习应注意的几大问题下一篇:小班教案学会排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