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共15篇)
1.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一、长寿区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我区始终按照胡总书记“314”重要部署,紧紧围绕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抓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主城发展,力争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的“工业高地、都市农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区域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流的生态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2007年,全区完成GDP总量125.3亿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51.4%;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32 %;农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0.8 %;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同比增长19.5%。
近年来,我区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日渐显现,逐步形成了柑橘、蛋(肉)鸡、有机水产品、能源甘薯四大优势产业和蔬菜、生猪等潜势产业。目前,我区已发展柑橘面积21万亩,蛋(肉)鸡500万只,10万亩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进程加快,长寿湖生态鱼已获得绿色有机鱼和国家名牌农产品认证,能源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柑橘产业发展规划》、《蛋(肉)鸡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规划》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区以“生态养殖——清洁能源——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我区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大、加快、加强”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工业的成果武装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发展水平,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化解产业空虚、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大事来抓。
(二)构建完善“五大体系”
1.现代农业装备体系——下大气力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的支农力度。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我区及时调整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即:以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在最近五年内,区财政将以产业扶持为重点,配套建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总投入约5亿元,其中水利建设投入1.8亿元,交通建设投入1亿元。
二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采取“集中财力、集中时间、集中投向”的方式,集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薄弱环节。把各部门、各行业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专项资金适当归并,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延长产业链条
根据国际国内、市内市外“农”情形势,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并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打造重庆都市农业基地”,到2012年建成全市农业产业“四个第一”,即:最大的无公害柑橘基地,规模达40万亩;最强的无公害蛋(肉)鸡基地,规模达2000万只以上;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规模达10万亩以上;最大的能源甘薯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生产乙醇60万吨。
同时,我区十分注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这种关联产业链目的是把千家万户的小市场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与市内外大市场连为一体,实现农业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需求、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我区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我区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对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对企业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教育,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一是尝试实行科技研发课题招投标制。二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承包制。三是大力推行校地、企地合作。
4.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狠抓源头治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区要重点围绕柑橘、蛋(肉)鸡、水产、生猪、蔬菜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打造渝东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口市场流通,逐步建设起完善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按照我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个市场流通主体,有效地解决了农资产品、农副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三)培育造就“一个主体”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之计。
1.培养新型留守农民
一是通过开办农民夜校或农民学校,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或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在家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三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规模经营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一些技术性较强岗位的骨干农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种植、养殖技术能手。
2.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培训
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我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管理,创新培训制度,实行高、中等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定向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实用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广泛就业和稳定就业。
2.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二
1 基本情况
1.1 找准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立足当前、找准优势, 突出项目和服务两大抓手, 自2013年开始, 全市利用3年时间, 着力打造食用菌、优质杂粮、出口蔬菜、优质小麦、玉米高产示范和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加快构建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科技化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1.2 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发展出口蔬菜订单种植面积8 300亩, 制定了越瓜、大根等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实行“一年两茬”种植模式。产品经初加工后, 主要销往韩国、台湾等地, 种植户亩均收益2 000元以上。加快食用菌产业化示范园区创建, 园区食用菌栽培面积达25.2万㎡, 菇农户均收益2万元以上。
1.3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鼓励合作社规范发展,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753家, 注册资金7.13亿元, 入社会员2.41万人, 辐射带动农户6万余户, 全年销售农产品总额7.9亿元。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5.85万亩, 其中2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占比达63.8%。探索尝试土地托管模式,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23家, 土地托管面积4.1万亩, 服务农户3 302户。
1.4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
借鉴东北地区的先进经验, 黄骅市集中推广大垄双行、一穴双株等玉米高产技术, 示范增产效果明显。同时, 全市严格旱地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挖掘冀麦32品质优势;启动了农机深松助粮增产行动, 累计推广农机深松作业15万亩, 改善了耕地质量, 提高了粮食产能;大力推广户用沼气池、秸秆压块炉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农村新能源技术, 发展畜-沼-菜 (菌) 等生态循环农业, 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1.5 强化农业安全生产保障
全市集中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等多项行动, 切实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加大蔬菜抽检力度, 确保了市民菜篮子的消费安全;发挥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功能, 及时发布病虫情报, 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肥料利用率提高3%以上;开展了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 发放《农机安全操作手册》等宣传资料1万余份, 保障了农机作业安全。
2 存在问题
当前, 黄骅市农业已进入转型升级攻坚期和绿色崛起深水区, 仍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
2.1 粮食稳产增产难度加大
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多年丰产, 产量基数高、资源约束凸显, 继续扩大种植播面的空间有限, 尤其是随着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增大, 农业防灾、减灾压力加大。
2.2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在现有基础上, 农民务农收入上升空间趋紧、困难增加, 粮 (菜) 贱伤农、粮 (菜) 贵不富农, 农民收入增幅回落的可能性变大。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加大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点多、线长、面广, 加上监管力量较弱、体系不尽完善, 继续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势头的压力和困难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大。
2.4 整体推进难度加大
黄骅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 底子薄、基础差、历史欠帐多。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 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这种现状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任重道远、使命艰巨、责任重大。
3 主要举措
3.1 建园区、促转型
按照“建成园区抓巩固、续建园区抓进度、在建园区抓跟进”的思路, 全力打造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走活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新路子, 靠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 靠产业化发展增加产能, 靠标准化生产保证品质, 靠市场化运作提升品牌,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步伐。
3.2 壮主体、促升级
培育和壮大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 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家庭农场登记制度和扶持政策, 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范围,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3.3 转方式、促提升
立足部门职能, 以村容整洁为切入点, 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加快农村新能源推广,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
3.4 争项目、增动力
对接上级政策支持和“三农”工作需要, 以粮食增产、基础设施建设、农技推广和生态农业为重点, 发挥项目资金最大效益, 集中向重点乡镇、村、户倾斜;向重点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倾斜;向小麦、玉米、蔬菜、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倾斜, 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集群发展, 着力干成一批政府兜不了、部门包不了、农户干不了的实事、好事。
3.5 育人才、强支撑
整合市、乡、村三级农技推广队伍, 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综合区域站功能, 靠前服务、主动服务、全程服务, 畅通成果转化通道, 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围绕小麦、玉米等主导产业, 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6 严监管、保安全
3.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三
主导产业持续发展。粮食产量达到30亿公斤,全县畜牧业稳步发展,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65万头、49.5万头、35.8万只和2600万只,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总数达到525个。园艺特产业提质增效,全县园艺特产业总播种面积达到46.85万亩,百亩以上棚膜蔬菜园区达到75个。农产品加工业长足发展,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9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235亿元。
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建设高标准农田76.78万亩,完成东辽河险工险段整治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9%。建成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人工增雨网络覆盖全境,“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应用。
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建立健全了“1231”科技推广体系,重大病虫害做到了统防统治。特别是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实现了高端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梨树黑土地论坛”,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开始建设,充分依托高校人才、技术优势,抓好高新技术的组装配套,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
新型合作组织蓬勃发展。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708家。加快土地集约连片,积极发展土地入股、托管、租赁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县流转面积达到65万亩。
4.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四
过去的一年,我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得到了厅科教处正确指导和给力支持,按照市委、市政府以及农业局的工作部署,主动将农业科教工作融入全市“三农”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第一支撑作用;自觉围绕农业局中心工作,践行“有为才有位”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了农业全面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农业科教系统整体联动、风正气顺,工作和谐,后劲迸发,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对科教工作和干部给予了肯定与支持,鼓励与厚望。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以农业科技示范带动为“着力点”,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
1、狠抓农业科技示范县创建,努力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道坎”。2011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县称号。各地按照农业科技示范县的工作要求,突出主导产业、遴选示范基地,实行专家包片、技术人员包户、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坚持做到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先进技术直接到人的“零距离”的推广方法,全市农业科技示范户已达2000户,涉及到水稻、小麦、蔬菜、马铃薯、生猪、洪山鸡和小龙虾等七大产业,同时在机制上予以创新,重点加强将科技入户工作与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工作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不断形成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
2、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特别是加大了超级水稻品种的推广力度,水稻 1
优良品质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大力推广水稻旱育抛栽、免耕栽培、机械插秧等轻简栽培技术,直播、抛栽、免耕等轻简栽培面积扩大了15万亩。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不断改良和提高土壤地力,测土配方施肥率达到80%。大力推广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加大病虫害及疫病监测及分类指导力度,确保我市大灾之年“粮食不减产,疫病不流行,农民不减收”。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高于全省平均3个百分点。
3、积极培植主导产业不断增量提质增效。农作物高产创建再创新高。全市共建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9个,涉及10个乡镇32个行政村6.6万户。5月23日,农业部对我市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了测产验收,1000亩核心示范区亩产鲜薯3520.7公斤,产量达国内先进水平。9月20日,农业部组织专家对我市中稻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了测产验收,亩平单产达791.8公斤,产量居全省首位。高效种植业板块效应不断凸显。马铃薯、菜豌豆、大蒜、优质桃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11.9万亩、8.4万亩、8.3万亩、9.5万亩。多年实践证明,种1亩马铃薯、大蒜、菜豌豆和油桃的效益分别是种1亩小麦的7倍、5倍、3倍和8倍。畜牧业强势发展。
(二)以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为“造势点”,增强农业科技工作团队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为有效调动全市农业科技工作者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的积极性,做到“关门写文章,田埂搞培训”,我们与科技、科协、农办等部门联动,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2月14日,我们在全市三地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拉开了全市农业科技下乡的序幕。在分会场现场发放科技读物2万多册,政策法规资料3000多册,科技VCD光盘120盒,技术资料和明白纸5.2万份;现场咨询解答小分队共设立51个专业咨询台认真解答农民的提问,形成互动的融洽场面。5月13日,在启动全市科技活动周,市农业局展台农民络绎不绝,种植、畜牧、农机、能源、水产等13名专家接受400余人次前来咨询并解答农民问题1000多个,发放农业
资料12000份,让农民足足吃了一顿“农业科技大餐”,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好评。8月10日,市农业局组织了5名蔬菜种植专家来到随州市城区“菜篮子”保障性基地—万店镇塔儿湾村全村近200个农户认真倾听蔬菜专家的讲座,专家与农民互动,农民纷纷要求专家到田块现场指导。培训班结束后,蔬菜专家连续工作7天赶赴蔬菜大棚一一把脉问诊,现场开方,农民高赞农业科技下乡就是就是实惠,专家就是实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检阅了我市农业科技专家在田间地头培训的实战能力,提升了农业部门在服务“三农”工作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让农业科技工作者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报酬。
(三)以阳光工程培训为“给力点”,全面提高新型农民和农业管理者的素质
“阳光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每年列入当地政府的实事承诺之一,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核。我们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给管理者设“高压线”,摸排岗位风险点给参与者上“紧箍咒”,坚持做到落实政策不走样,执行程序不变通,预期效果不缩水。全市上下没有因“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出现工作失职,干部违纪的现象。此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全市230名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管理者进行了知识更新培训,基本做到了基层农技人员和新进管理人员培训的“全覆盖”。
5.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五
无棣县农机局
农业机械化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物质支撑和技术保障作用。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努力适应“枣化无棣”和“两均两化”战略实施的需要,是我县农机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无棣农机工作的思路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促进农机化水平全面提高为目标,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重点抓好枣业、棉花、牧草、油菜生产机械化,为“枣化无棣”提供可靠的机械装备,大力优化机具结构,推进农机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为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一、重点抓好枣业生产机械化
枣业生产机械化就是研制、开发、引进栽培、管理、加工、保鲜、储存、运输等机具,适应农业标准化生产需要,提高枣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当前重点做好枣树环剥器、液压高枝剪、挖坑机等生产机械的研制、引进和推广工作。今后引进采摘、分拣、清洗、加工、保鲜机械及设备,逐步达到枣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二、着力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将农业机械从“自购自用、自我服务”为主的小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经营方式,实现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
在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即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安装调试、“三包”服务等是无偿服务,推销的农机新产品,更换易损零部件,自有机具作业,组织跨区作业等是有偿服务,增强农机部门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规范农田作业市场,制定农机作业收费指导价,让用机户增收节支,有机户有利可图,提高农民购机和用机两方面的积极性。
三、发展和扶持农机大户
农机大户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在我县已成为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亮点。要加强对农机大户的指导、管理和服务,首先要建立农机大户的分类档案,随时掌握其发展状况,让他们认识到农机部门是农机大户的“娘家”;其次要充分发挥农机部门在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协助其搞好发展规划,并为其经营和发展出谋划策,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向政府反映农机大户的地位和作用,争取优惠政策,协调农机大户与农机企业的关系,为农机大户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次要突出抓好信息服务,在跨区作业、工程开发、农机市场行情等方面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对农机大户分类培训,包括农机技术、市场经济及互联网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素质,增强其应对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促进农机大户快速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
6.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问题倒逼改革。“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依靠改革才能破解;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实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一号文件”提出的改革措施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重在为“三农”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当前的农村改革,要啃的都是“硬骨头”,要打的都是“攻坚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鼓励探索创新,坚守底线,试点先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号文件”吹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集合号,我们要奋发进取,锐意创新,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
7.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七
坚持科学布局, 搭建发展框架。我们将科学制定规划作为推进“一村一品”的基础和保障, 按照率先发展、转型跨越的战略部署, 分产业、乡村、年度、阶段精心编制了《晋中市“一村一品”发展规划》。规划编制中, 注重统筹兼顾, 将“一村一品”规划纳入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 有机衔接, 统筹实施。注重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各地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区域发展特征, 尊重民意, 科学推进, 不盲目跟风, 不一哄而起, 更不搞“形象工程”。注重实际可行, 既立足当前, 突出主导产业培育, 又涵盖市场对接、品牌打造等各个环节, 指导办法和推进措施都力求具体可行, 形成了完整的发展体系。按照规划要求, 全市基本构建起了东山林牧生态区、平川高效果菜区, 东部杂粮、干果、草食畜产业带, 中部丘陵干鲜果品带, 西部平川蔬菜、养殖产业带的“两区三带”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坚持行政推动, 强化指导职能。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一村一品”推进工作领导组和具体办事机构, 负责协调解决资金、项目、人才等重大问题和监督目标任务落实。按照粮食优质化、蔬菜设施化、养殖工厂化、林果集约化、加工品牌化、生态产业化“六化工程”协同推进原则, 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的实施意见》, 明确了专业村“八个一”标准, 即:一户一个棚, 一人二亩菜, 一人二亩果, 一人一亩苗, 一户十头牛, 一户百头猪, 一户百只羊, 一户千只鸡。对照标准, 通过村申请、县推荐、市核准, 对符合条件的“一村一品”专业村, 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用于项目配套和奖补扶持。2011年市本级财政支农资金达到2.1亿元。从今年开始, 市级每年将安排5000万元, 县级根据财政收入状况, 安排300—1000万元以上资金, 作为“一村一品”扶持资金。市、县两级四套班子率先垂范, 将发展“一村一品”列为住村包村增收活动重点内容, 帮助拿规划、谋产业, 协调解决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瓶颈制约。将“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综合考评体系, 考评结果与干部奖惩、使用挂钩, 奖优罚劣。充分发挥各级基层组织和党员“双带”, 为“一村一品”推进提供坚实组织基础, 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
坚持示范推动, 促进提质增效。采取现场观摩、典型宣传、经验交流等形式, 全面总结推广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支部引领性、合作社带动性、分户经营型、转型开发型、园区开发型、专业基地型、整体开发型七种“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印发《晋中市“一村一品”100例》, 推进专业村建设, 每年开展市级专业示范村 (镇、乡) 评选活动, 列入的专业村每村奖励9万元。典型专业村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一村一品”发展进入全面推开、加快提升阶段。目前, 已涌现出榆次区朱村梯田温室、下黄彩村苹果、怀仁村酿醋、演武村养鸡, 太谷县南席村辣椒、沙子地村红枣、白燕村苗木、小王堡村生猪养殖, 祁县西六支村设施蔬菜、里村肉牛养殖, 昔阳县大寨村观光农业等一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甚至两万元以上的专业村。
坚持科技引领, 强化发展支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以标准化技术、优质高产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可持续发展技术为重点, 以实施1千名县乡农技推广员、1万户科技示范户、1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1千名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员、1千名农村基层干部、百万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农民的“六个一”工程为抓手, 不断提高“一村一品”科技含量。2008年以来, 共推广新技术逾百项, 新品种300余个,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推行农业标准化组装集成技术, 全市先后制定92项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运用于60%以上农作物种植和80%以上的畜禽饲养,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8.74%。涌现出榆次丰润泽、太谷巨鑫等一大批科技、装备水平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有效辐射带动了周边“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 促进了特色产业区域块状经济形成, 发挥了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坚持龙头带动, 打造特色品牌。将扶持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作为发展“一村一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依托我市特色与优势, 围绕打造全省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的目标, 以省“513”工程涉及我市的46户企业为重点,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 采取内引外联、技术改造、品牌带动等形式, 引导龙头企业、交易市场扩规提档、打造品牌, 拓展市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进一步壮大“一村一品”覆盖范围和增收效应。目前,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1.4亿元, 增长23.5%, 带动51万农户户均增收1411元。先后发展平遥牛肉集团、龙海实业有限公司, 榆次威特食品有限公司、太谷通宝醋业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 54个产品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 12个产品获地理标志产品登记, 辐射带动力、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坚持机制创新, 激活发展活力。在服务方式上, 按照重心下移、方式细化、指导到户、服务到田的要求, 创造性推行了农民增收明白卡。从2008年4月开展试点工作以来, 目前已覆盖全市58.6%的行政村和35.6%的农户。在组织农民上,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累计发展6363个, 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市有16%的农户入社, 社均资产155万元, 户均收入达2.6万元。先后引导295个专业村与专业合作社形成“一村一品一社”联动发展模式。在规模经营上, 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累计流转土地面积6.17万公顷, 占延包土地面积的20%以上。在农业保险上, 积极落实政策性保险, 探索设施蔬菜保险业务, 全市已有榆次、太谷、祁县三个县区开展保险试点, 设施蔬菜投保16.27公顷。
8.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八
一、搭建对接平台,强化服务水平
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对接长效机制,助推农业生产。一是搭建农资企业+家庭农场和贫困村的“农资对接平台”。组织县(市)分别召开农资对接会,通过农资零对接,降低农户生产成本20%以上。联合州石油公司重点以偏远贫困村为主,启动“送油下乡”活动,已送油1200吨,解决农户用油难的问题;二是搭建金融部门+龙头企业和贫困户的“金融对接平台”。组织召开金融对接会议,协调金融部门出台新的金融产品,开通绿色信贷渠道,扩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截至目前,全州共发放助农贷款7.2亿元,其中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3.2亿元,有效解决龙头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题解决龙头企业和贫困户融资难题;三是搭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贫困村的“订单对接平台”。解决农产品供需矛盾,捆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收购、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形式,实现共同受益。
二、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发挥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采取股份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促进规模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州家庭农场累计发展到3080户,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占全州耕地面积的60%以上。通过发展规模经营,保证适时完成农机作业任务,提高农业集约化和组织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
三、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按照中央、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年初州农委制定下发《延边州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落实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66万亩。并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户实施玉米大豆轮作,玉米改种马铃薯、白瓜子、苏子等作物;鼓励农户把水稻灌区附近的旱田改水田,今年全州旱改水面积达到2.25万亩;抓住清收林地机遇发展特产业、养殖业,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四、加强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突出抓好“农业提质、节本增效”,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一是积极落实绿色增产技术模式。重点推广智能水稻催芽育秧技术10万亩;水稻抗冷综合栽培技术50万亩,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30万亩,玉米宽窄行栽培技术20万亩,玉米免耕垄侧栽培技术60万亩,稻田养蟹技术1万亩;二是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机械深松、增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复混肥等综合培肥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机信息定位服务宣传力度,转变农户传统施肥习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力争全州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80%。
五、抓好品牌建设,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9.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九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基础。当前,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农业结构,提高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在发展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发展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使得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较弱。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滞后,服务功能较弱,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应有的风险保障机制。三是产业层次低。产业发展缺乏大企业支撑,缺乏适应市场调节、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造成了农产品销售不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四是农业企业融资难。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致使银行对农业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五是市场运营机制差。由于现有的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通常比较关注短期收益,农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订单标准难于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总体来看,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但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三农”发展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如何发挥县域优势、基础和潜力,整合资源,发展规模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政府和农业发展龙头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有效推进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经企业外出考察,多方调研,广泛交流,深入研讨,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主题,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发展
一是高起点、高标准做样板。政府要从广义上制定促进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等相关部门要从狭义上对该规划的实施定标准,定措施,实时盘期,定时跟进,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要加大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力度,探讨“政府、企业、农民、银行”四位一体的新型融资模式,通过科学的利益机制、组织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金融机构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主动参与的新型产业融资模式,建设高标准、严要求、高起点、严管理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工程,真正起到引领带动作用。通过“高投入、高效益、高环保、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发展理念,引进高新技术、高新措施、高新管理模式,使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特色帮扶式反哺、科技提升式反哺、资源转化式反哺”的合作共赢形式。
二是促合力、共谋划做产业。要积极探索参与各方关联度高,责、权、利分明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政府贴息、土地流转配套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倾斜式支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银行根据企业信誉度,通过企业融资担保的方式,降低门槛,降低利率,既能有效完成扶持“三农”的贷款任务,又能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企业的扶持力度;企业通过设立现代农业风险基金和担保基金的模式,提供生产流动资金、承担生产经营风险的方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和管理,帮助合作社解决生产投入资金;农民通过组织入社、大场大户合作社的方式,实行企业租赁、产权托管的产业发展模式,迅速形成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农民收入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实现农民当老板,企业来打工的产业发展局面,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是市场化、企业化促发展。要引入“市场型”发展模式,立足市场、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和分析市场,注重市场运作,提高政府、企业、农民驾驭市场和规避风险的能力。通过样板工程的示范,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和能量;通过产业发展模式的探讨,签订长期购销协议,发展订单农业,在政府的监督下,企业的管理下,严格按照企业化组织生产,确保源头产品的质量,确保订单农民收益有保障、不受损失。
四是高规划、严要求建绿色循环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树立绿色循环农业经济意识,通过农业基地建设,满足和扩大养殖基地,经过企业加工形成绿色品牌食品供给消费者;养殖基地又可以为农业基地提供优质肥料,促进高效优质精细化设施农业种植,提供有机蔬菜、有机水果供给消费者。通过循环农业措施,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加强供、产、销一体化发展,促进设施农业和现代产业化发展。
二、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效益型农业转变,不断提升全县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效益,从而带动整个农业向前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要狠抓龙头企业迅猛发展。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引进竞争机制,以奖代补,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二是要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要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带,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向规模经营转变,就必须扶持一批专业社、专业村、专业乡,紧密结合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重点培育、发展、壮大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基地,真正满足农业企业需求;着力推进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龙头企业需求量大的产业块状经济,发展现代规模农业。
三是要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县上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满足龙头企业需求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切实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以生产环节为突破口,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农业,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要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把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
四是拓宽渠道,着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实现农产品商品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市场流通是实现产品到消费的桥梁。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为企而想,为卖而产,为赚而卖,注重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重点培育带动面广、带动力强的流通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要注重发挥“双带”作用,支持农产品流通大户、农村致富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参与市场流通,形成多元化、一体化格局。
10.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十
一、制约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农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受自然、地理、资源、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发展
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及时化解与消除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目前,影响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近年来,由于受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产值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乱垦滥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巨大,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严重。三江平原由于大量垦荒,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肥沃的黑土层正逐年递减,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
(二)物质装备水平偏低,农业综合发展受限。虽然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居全国第一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27%,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连片农田被划小耕作单位,除黑龙江垦区外,在普通农区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失去了用武之地,农业生产所需机械趋于小型化。
(三)农业结构不够优化,农产品加工能力弱。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忽视林、牧、渔业以及经济作物生产的倾向,但是,农业产业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农业产值的商品率较低等。
(四)农业科技贡献率低,科技推动力不够强。近几年,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了51.2%,但仍比发达国家低30多个百分点。一些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先进的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未能得到很好地推广与应用。
(五)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农民获利空间狭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在全省992万农业从业人员中,文盲占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5%,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农民素质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种植业劳作或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因而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同时,目前我省每万名农业劳动力中仅拥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不利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
(六)农业融资渠道不畅,持续投入能力下降。黑龙江省在全国属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1~6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77.4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好范文http:///)仅有48.41亿元,仅占总投资额的4.1%,投入不足,使农业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偏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金融服务层面上,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市场的情况下,新兴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缓慢。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运行,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需要。
二、加快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选择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牢牢把握农业的区域性特点和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完善农业公共设施。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重点解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灌溉工程标准低、水土流失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二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突出解决农村电压不稳和超负荷问题。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三是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切实加大对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加强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四是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努力发挥农业信息资源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1.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十一
关键词:农机;农艺;农业;节本增效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1-1
1 农机培训要以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作为重点
1.1 农机培训要因地制宜,与农技推广相匹配
农机培训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就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后,把农业科学技术的要求通过农机技术作用于作物生产。农业技术是挖掘作物内部能够增产的因素,农机作业是通过在农作物外部施加技术措施增加作物产量。把农机培训与推广与农技有机结合,让先进的技术尽快发挥最大的技术效应。几年来,我们通过阳光培训、绿证培训、农机手培训等机会,把农机与农技相结合,得到了农民的认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两者关系的密切,只有踏踏实实的做到两者的结合,才能让农业技术更快的普及和推广,稳步的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1.2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求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我们举办农机培训班,面对的主要是农民农机驾驶员,他们不论是从事农田作业,还是经营交通运输,都不仅要运用农业机械相关知识,还要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生产技术。我们把农机高新技术、设备与农业技术同集约化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农机与农技各自最大效应,适应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朋友的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了各种培训的重点,把农业生产高效、优质、安全的要求和农机先进技术标准相结合,让农民认识到,只有高标准的农机作业才能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標准、高效益;我们还聘请省、市农技专家为学员言传身教。在2009-2010年度绿证培训工作中,我们就聘请了市农委的周一平副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贾振德等多名专家,深入到村屯,送科技到农民的家中。教学效果非常好,课时结束了,农民还迟迟不愿离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让农民懂得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农民的认可,是对我们培训的最大肯定,是我们工作积极性的源泉和动力。我们也更加认识到,要想发挥农业机械的最大作用,尽快、尽多的培养农业生产经营者,就要做到农机培训与农技培训有机结合,更好提高农机推广与农技推广的普及和转化,只有农民素质全面提高了,才能为实现现代农业提供必备的先决条件。
2 以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节本增效
2.1 抢抓农机购置补贴机遇,大力发展“节本”农业
从2004年开始,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逐步加大。以我区为例,2004年补贴金额10万元,受益农户只有4户;而到了今年,我区补贴资金上半年已经超过50万元,受益农户也将近30户,下半年的补贴资金也马上发放了,还会有更多农户购买到原来想买却买不到的先进机具。这些农机具的增加,势必会促进农业“节本”的条件日趋成熟。以深松技术为例,2004年以前,我区深松面积不足两万亩,比例不足20%,而到2009年深松面积达到了70500亩,比例超过50%,仅此一项,农民每亩地可增收65元。借此东风,我们及时树立了抢抓机遇意识,乘势而上,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自身“节本”;开展全程农业机械化,从秋整地的深松、旋耕、起垄、重镇压,到春季的精量、半精量机械播种,到收获的机械收获;让农民逐步从繁重的农田作业中解脱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一方面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也节约了农业作业成本。通过推广机械化收割,秸秆还田技术得到推广,节约了资源 ,增加了土地有机质,为粮食高产打下基础。并且使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农业技术,如化肥深施技术、精少量播种技术等,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促进了“节本”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优化农机资源,拓宽农业“增效”空间
农机化的前提是土地集约化经营,我们大力促进农机合作社建设,优化农机具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农民省钱了,农机手增收了,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良性发展。作为农机主管部门要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将科技含量高的农机具市场化引入推广工作之中。推广高新农机具工作确实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城郊。土地少,劳动力密集,国家项目多是落实在产粮大县等,不过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离城市近,为农民从事劳务经济提供了方便;接触事情多,农民的眼界也相对开阔。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引导农机化作业走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就会让农民能够走出去,拓宽农业增效的空间。
2.3 提高现有机具利用率,打造“省工”农业
通过几年的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具不仅有量的突破,而且也有了质的飞跃。原来40马力的拖拉机屈指可数,现在80马力、90马力、甚至1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都随处可见。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农机管理部门要及时的转变观念,变管理为服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机作业标准,坚决杜绝“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的发生。通过国家多年的努力,从农民的互助作业到合作经营,再到今天的农机大户国家扶持,农机化有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加强现有机具资源的利用,就要加强农机经纪人的培训,培养他们的市场经营意识,能够组织有机户走出去,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机械的最大效应;同时要规范农机手诚信经营,规范农机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解决农机规模服务和土地分散经营的矛盾。农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省工”农业就会得到发展,而且前景非常广阔。
12.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十二
1 关注农村劳动者素质教育, 强化农广阵地在农业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康保县地处冀西北张家口坝上地区, 位于蒙古高原南缘。全县15个乡镇, 326个行政村, 总人口28.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3.8万人, 在村农户3.1万户, 在村劳动力4.8万人, 现有耕地9.67万hm2, 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村劳动力即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不足30%, 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收入少是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的重要原因。面对农村劳动力现状, 靠谁建设现代农业, 已经成为我们面对和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 不仅要给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用的社会地位, 而且农民应该接受全面的农业教育。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一所经国家教委、财政部、组织部等11个部委办联合批准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康保县农广校创办于1981年, 办学30多年来, 农广校的事业由小到大, 办公教学设施从无到有, 教师队伍逐步壮大、教学质量日益提高, 教学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农广校专门制定了《农广校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班, 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 业务水平和政策服务水平。同时发挥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门类齐全、业务熟的优势, 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师资库。农广校现有专职教师11名, 聘任32名兼职教师, 师资力量雄厚。同时更新现代化电教设备, 配备教学辅导车, 启用校内合作实验室3个, 培育校外合作生产实习基地5个。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础。
2 创新办学模式培养现代农业人才
农广校依靠“熟悉农民、贴近农民、服务农民”与农村零距离的优势, 坚持“立足区域特色, 围绕主导产业,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增效”的办学宗旨, 着力创新办学模式,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2.1 依托传统优势, 开展好学历教育
根据康保县农业农村人才的现状和学历教育学员招生条件, 把具有初中 (或相当于初中) 及以上文化程度, 年龄45周岁以下,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领域的职业农民列入人才培养范畴, 分梯队、分层次制定中长期农村人才培养规划, 重点以农村专业户、农村合作组织骨干分子等有志在农村创业的社会青年为培养对象, 加大乡土专家培养力度。从2004—2012年, 康保县农广校先后培养中、高等专业技术人员1650人, 其中:本科生50名, 大专生700名, 中专生900人。70%以上农民学员均实现了自主创业, 创办农牧企业 (场) 532家, 成为当地农牧产业的领头雁。
2.2 依托项目建设, 加快实用人才的培养步伐
“阳光工程”培训是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举全校之力, 全力搞好农民“阳光工程”培训。一是广泛宣传“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政策法规及培训内容。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不断赢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二是针对畜牧与蔬菜两大主导产业, 开设实用专业简明培训教材,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提高培训的实用性、趣味性;三是下沉办学重心, 创新培训方式。以村为单元实现了“教师、教学、媒体资源”三进村, 培训效果明显增强。培训农民达10000余人, 受训农民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
期间涌现出许多致富典型。康保县李家地镇民太村养殖户杜发, 过去他家养了60只细毛羊, 产羔率低, 一胎一羔, 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后,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小尾寒羊改良本地细毛羊, 羊只翻了两翻, 年纯收入达到10多万元。处长地乡马囫囵村蔬菜种植户郭在光, 2011年种植1.4hm2旱地, 全年纯收入不足6000元, 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后, 从金农公司承包了两个温室大棚, 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 年纯收入达4万余元, 为当地就近就地就业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
2.3 依托创新农业发展, 为农业生产培养领导人才
按照省农业厅“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总体要求, 农广校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为抓手, 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为依托, 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这条主线, 主要开设种植、园艺、农村经济管理、农村能源开发利用4个专业。把教育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 将教育培训与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紧密结合。几年来, 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农业人才5600余人, 其中一大批人才充实到农村、乡镇和农业农村的龙头企业领导岗位,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照阳河镇高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熊占, 参加“素质工程”培训后, 回村创办了“康保县高家营五寸人参胡萝卜”专业合作社, 推行“四统一分” (即“统一籽种、种植、管理、销售、分户经营”) 标准化种植经营模式, 实现了“品质、效益”双丰收。
3 经验体会
3.1 采取多层次宽口经教育方式是实施农村人才教育的着力点
根据农民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培训基地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着眼于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在“阳光工程”培训中积极探索培训的长效机制, 逐步构建适应市场和农民需要的培训体系, 做到实用、实效, 使培训手段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21页)
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最终达到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3.2 加大科技进村力度是实施农村人才教育的根本要求
按照推进科技进村的工作思路, 做到“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互抓”的原则, 抓好培训, 以当地主导产业、主推技术、项目为内容, 扎扎实实做好主体培训, 提高政策、技术、信息到户率, 只有这样, 农民才能接受, 才能认可。
3.3 打造名师和编制实用教材是实施农村人才教育的基石
教师和教材是农民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和农民交朋友, 走进农民生活, 向农民请教, 了解农民所需所急,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哪怕解决一件, 也受欢迎。为此, 笔者认为培训教师授课时要思想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 实用技术培训与当地生产项目培训相结合, 先进致富典型与后进农民相结合, 室内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教材要简明易懂、能用得上。
3.4 创新教育形式是实施农村人才教育的助推器
“阳光工程”培训今后需要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 认真编排多媒体课件, 图文并茂, 使教学更直观有效、学员更易于接受, 学习效果提高更快。同时, 教师的引导性培训方式使学员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学员也表现出了对专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渴望, 体现了新型农民劳务意识的转变。
摘要:着重阐述贫困地区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教育, 充分发挥农广校主渠道作用, 创新办学模式, 加快培养现代农业人才。
13.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十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只有发展富民优势的现代农业,新农村的建设才有产业支撑,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现代科技及新兴产业的发祥地,更是其他产业得以产生和运行的母体。因此,现代农业必然是面向市场、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有竞争力的农业,这种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农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标准、加工、和品牌等方面。它有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是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管理模式、培养新型农民来发展的农业。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1)、立足资源优势,发展规模经营,着力解决“小而全”的问题。没有规模的优势就不是真正的优势,也不会产生规模效应,从埇桥区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一点。顺河乡板材业、灰古镇王圩大棚蔬菜、蒿沟药闫粉丝、夹沟香稻米、永安镇大许土豆等产业无一不是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2)、立足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
加工滞后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想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离不开农字号龙头企业的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居住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农业要提高比较效益,农民要向非农领域转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宿州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60家,但加工企业特别是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却很少,其营销收入仅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销总收入的32%,市政府在今年的农业工作中把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这项工作作为重头戏来抓,使粮食、果蔬、畜牧、林木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在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上,培植资源优势突出、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的精深加工企业和现代加工企业,努力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强力打造品牌意识,积极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优势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3)、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忽视劳力资源开发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只有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这样既可以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又能够为务农农民腾出经营空间。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可有效活跃农村劳动力市场,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进程。所以要立足农民就业培训,加快就业转移,实现大增收,促进大发展,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4)、强化农业基础作用,解决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问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把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是互相互支持、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在发展现代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农村,更不能忽视农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的一次飞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服务、资源开发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体系,这改变了将农业单纯是为第一产业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狭隘视角,使得现代生产要素得以汇集到农业,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5、立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宽农业功能。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随着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幅度的扩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一方面增加农民就业,使农
民分享农业产前产后的附加价值,收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指明了一个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使农业生产领域的规模经营得以实现,为推进农业“四化”(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无害化、市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抓好四大产业体系
1、优质粮食产业体系。俗话说“粮稳安天下”,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优质粮食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依托,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构建农业基础实施配套齐全、良种覆盖面广、品种质量优、产业链完整的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我镇优质麦基地建设,提升优质麦产业化水平。连续多年,我们都把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作为粮食产业工程的重要任务来抓,使我镇优质麦的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确保人民群众安定生活。
2、健康畜牧业体系。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要求,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重点建设优质瘦肉型猪、肉食鸡、山羊等产业,突出抓防疫保安全、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近两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奖补资金的兑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发展健康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标准化程度。在发展规模养殖
中坚持三种形式:一是以发展大中型规模养殖为重点,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以建设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提高商品化基地建设水平;三是以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提高中小规模养殖发展水平。为促进健康养殖,不断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力度,下大力气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3、板材加工产业体系。我区杨木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木材主产区和加工集聚区。今年为加快板材加工业的发展,提出建设“一带六园”工程,其重点就是我区的“一带”----核心区产业带,(在埇桥区顺河乡及302省道至206国道沿线,规划和打造年产值超过30亿元,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木材加工产业带)。重点培育绿洲、东建、东大、东平、东达等为代表的大型木材加工龙头企业。
4、蔬菜产业体系。以西二铺沟西、灰古镇王圩、顺河乡王垄等蔬菜生产基地为龙头向四周辐射,以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抓手,创建蔬菜标准园。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强化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彻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撑。
1、投入保障机制。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回报,仅靠政府财政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后续发展无劲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监管,确保农业
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支农责任;多方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2、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就需要有全新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为支撑。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包括农业科研开发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人才发展体系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此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研发和推广,加速造就由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队伍组成的综合科研力量。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现代营销和流通为龙头的,应加大现代农产品营销组织和流通组织的扶持和培育。以顺河乡王垄村蔬菜生产为例,每到收获季节,会有数以百计的营销服务大军、经纪人、运输专业户加入到销售队伍,推动了蔬菜经济的发展。
14.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篇十四
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召开后,孝南区农机局迅速召开局系统全体十部大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制定得力措施,明确了奋斗目标:新增各类机具1 000台(套),同比增长53%;争取国家和省级购机补贴资金600万元,同比增加93%;农机总动力增加到30.8万kw,同比增长3%;完成机械耕整、机械插栽、机械收割分别达到2.73万hm2、1.33万hm2、2.13万hm2,同比分别增长4%、50%、23%;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同比增长2%.
作 者:杨中秋 作者单位:孝感市孝南区农机局刊 名:湖北农机化英文刊名:HUBEI NONGJIHUA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15.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十五
发展现代饲料工业, 必须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 做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黑龙江省饲料工业自1986年走上正常发展轨道以来, 保持了20多年的持续发展势头, 可以说黑龙江省饲料工业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起点, 意味着黑龙江省饲料工业发展正面临着更加辉煌的未来, 也意味着黑龙江省饲料工业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历史阶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 面对建设质量效益型畜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重任务, 必须对饲料业有新的更高的认识。众所周知, 饲料业是中轴产业, 其原料来自种植业, 其产品服务养殖业。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 大力发展畜牧业, 必须优先发展饲料业, 尽快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供应体系。饲料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畜牧业的发展水平, 也是衡量现代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饲料企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 既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业效益, 又有利于推动现代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提高畜牧业的综合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当前, 黑龙江省畜牧业正处于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 推进健康养殖方式和实施畜产品安全工程都离不开饲料业, 必须抓住机遇,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饲料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饲料业, 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现代饲料工业, 必须进一步树立科技意识, 做科技创新的先行者
自主创新精神是推动科技兴饲、科技兴企的灵魂, 是饲料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 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 赢得主动, 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加快黑龙江省饲料业的新型工业化步伐, 促进“主辅换位”战略目标的实现。黑龙江省要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企业的主体作用, 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 调动各方面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力争掌握饲料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通过兼并和资产重组,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大的大公司和饲料企业集团, 进一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要按照国家提出的“重点研究开发安全优质高效饲料”的要求, 力争在安全饲料生产、生物发酵生产氨基酸、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重大技术装备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天然无残留、无污染、无公害及环境安全的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发, 注重新型安全饲料添加剂, 尤其是替代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的研发, 抢占饲料科技的前沿, 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现代饲料工业, 必须进一步树立诚信和自律意识, 做文明守法经营的践行者
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企业的快速发展诚可贵, 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价更高。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 有些企业急功近利、偷工减料、弄虚作假, 不按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生产, 忽视饲料产品质量安全, 购买使用低劣原料, 使用违禁药品, 超量使用药物性饲料添加剂, 在经营中不标注生产日期、停药期、配伍禁忌等, 给饲料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虽然个别企业获得了昧心利润, 但严重损害饲料行业的诚信度和形象, 给饲料业的发展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等于竭泽而渔。在饲料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 必须弘扬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信誉第一、用户至上、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 坚持创新、求实、守信、真诚的良好作风, 发扬紧密协作, 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发挥各自优长, 增强整体实力, 在竞争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求创新, 不断做大做强饲料企业。各大中型饲料企业还要率诚信之先, 垂自律之范, 带头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和维护饲料行业的良好形象。
发展现代饲料工业, 必须进一步树立名牌意识, 做名牌产品的开创者
名牌代表着质量, 代表着水平, 对产业来说, 名牌是标志, 是方向, 也是鼓舞, 产业的发展需要名牌的引领;对于企业来说, 名牌产品是生产力, 是信誉度, 是敲门砖, 也是效益, 企业的发展需要名牌产品的拉动。拥有名牌产品,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信誉度将会迅速提高。产品质量催生名牌产品, 名牌产品成就企业发展。争创名牌产品, 这就要求饲料企业加强科学管理, 实施从原料到产品上市的全程管理, 不断完善和提高标准, 让企业始终在高标准下运行。只有高标准, 才有高质量的产品, 只有产品长久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 用户满意程度高, 才有成为名牌产品的可能。因此, 抓好产品质量, 是创名牌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争创名牌产品, 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培育创新意识, 鼓励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活力, 营造创新氛围, 保护创新成果。各级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协会组织都要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 关心支持企业的争创名牌行动, 帮助企业尽快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质量安全体系认证, 为企业争创名牌创造有利的环境。
发展现代饲料工业, 必须进一步树立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做产品安全的维护者
饲料企业是饲料产品安全的第一道门户, 对饲料产品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广大饲料企业必须从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的高度出发, 牢固树立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切实把饲料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重要日程, 从原料采购、检化验手段、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下功夫, 严把产品质量关。在2006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饲料工作会议上, 明确提出了实施“大原料、大安全、大企业、大市场”战略, 足以看出国家对饲料安全的重视程度。在今后的工作中, 一是抓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完善饲料安全监管配套法规, 实现饲料安全监管有法可依。二是加强饲料执法队伍建设, 健全执法机构, 提高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三是实行从饲料配方到养殖产品上市的全面安全溯源管理, 实现对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的全程监控。四是加大饲料生产经营市场的整治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决不姑息手软。通过逐步扩大饲料质量安全监测的覆盖面, 增加抽检频率, 做到及时有效监控, 确保公共卫生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发展现代饲料工业, 协会必须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 做产业发展的服务者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推荐阅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06-30
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07-20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09-08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11-07
转变现代农业07-11
发展现代农业07-30
遥感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应用与展望07-07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07-12
现代农业产业规划06-29
现代农业发展创新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