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探讨论文

2024-08-22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探讨论文(精选8篇)

1.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探讨论文 篇一

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模式及发展方向探讨2009-07-13 16:24 来源: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表评论(0)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案例中,其中50%以上都由食品加工小作坊造成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已是当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国家质检总局把小作坊监管列入食品监管工作的重点、难点,提高到关乎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成败的高度,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允许食品加工小作坊在农村地区和限定区域有条件地生存。南沙区正处于全面开发建设期,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模式进行探索,确保辖区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现状及存在原因

(一)食品加工小作坊现状

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明确将小作坊监管的范围界定为:10人以下,有固定生产场所,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不含现做现卖),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单位和个人。南沙地区的食品小作坊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数量多,分布隐蔽。一方面,食品加工小作坊数量多,主要集中在白酒、豆制品和烧腊3个传统行业,其中白酒、豆制品和烧腊小作坊各有20余家;另一方面,生产地点比较隐蔽分散,多在城区僻静处、城乡接合部、集镇偏僻处及农村,不易发现。

2、生产条件差。生产设备简陋,管理水平低,生产环境普遍较差,卫生状况不佳是辖区食品小作坊的共有特点。这些小作坊的生产管理以经验为主,没有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多数处于无产品标准或不按标生产、无检验设备和人员、无管理制度等三无状态。

3、从业人员素质低。员工多以家庭成员为主,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正规和必要培训。

4、产品质量差。产品质量控制存在缺陷,产品出厂检验欠缺,产品合格率不高。质量抽检合格率相对偏低,07年进行执法抽样发现,3家豆制品企业就有1家微生物项目不合格,1家河粉企业二氧化硫残留超标。

5、经营理念落后。多数作坊为赢得市场,拼命降低价格,压缩生产成本,而不是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工夫,形成恶性竞争。少数分经营者甚至为了经济效益,不求产品质量,不讲诚信经营,恶意造假,恶性竞争,惨淡经营。

(二)食品加工小作坊存在原因剖析

南沙区作为一个新区,大部分地区仍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仍然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手段。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1、与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相关,有其必然性。辖区“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还未有效破除,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多个“二元化”的问题:

一是在市场环节当中,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一方面以超市和百货公司为代表的规范营商者,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另一方面,集市式或墟场式的集贸市场,则处在一种宽松的管理状态。二是在食品加工生产的环节,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大量的无证无照、有照无证的生产“企业”作坊,这些作坊游离于监管之外。由于数量庞大,生产着诸多安全隐患的加工成品,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势力。三是由于消费者生活水平偏低,虽然关心食品质量安全,但在消费选择上只管价廉,不论物美,导致大量食品小作坊有其生存的土壤。

2、与消费者需求密切相关,有其合理性。从行业特点看,食品花样繁多,由于消费者口味多样化,大企业产品往往大而不全,小作坊经营灵活,变更迅速的特点,对食品社会消费需要是个有益补充。另外,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中国农民的一些简单食品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而成,并有风味的独特性和传统的工艺性。如南沙酿造的米酒,因为其独有的水源、工艺、气候等因素,形成自身特有的风味,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事实上,中国很多名优食品,都是出自小作坊,也正是因为有了小作坊,才让一些名优食品的工艺得以传承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困境

(一)关于小作坊监管的法律空白。首先,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导致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长期迷失在这种“二元”结构当中。07年,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按照“全面监管、分类监管、重心下移、打扶结合”的工作原则对的小作坊实施监管,允许无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并生产。但这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章第九条、第六十九条的规定相抵触,这意味着小作坊监管这个命题本身就面临不合法的困境。其次,中央虽然已确定了“分段监管为主”的食品监管分工原则,但是对每一个监管部门管辖环节具体界定及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还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由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前店后厂、即做即卖、时停时开、流动频繁的特点,同时具有生产、流通、餐饮的性质,容易造成部门间相互推卸监管责任。此外,在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上,存在卫生、工商、质监三个部门的许可发证,而且许可的条件要求各不相同,使得小作坊不知所从,部分经营者干脆逃避办理证照,导致大量食品小作坊无证无照经营现象。

(二)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目标的差异化。2004年国务院23号文就明确提出来在食品安全问题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但从具体实施的保障机制来看,中央政府部门更多考虑安全性和宏观管制,地方政府则要更多地承担经济增长和就业等任务,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目标存在差异,责任难以落实到位。食品小作坊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工作必须依赖街镇一级政府开展工作。而街镇政府主要关心经济发展、就业、社会稳定等工作,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也无相应的专门机构设置。

(三)管理要求高,有效监管手段少。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要求越来越高,措施越来越多,制度越来越严,从监督抽查,日常巡查、生产报告、公开承诺、限制销售、添加剂备案到全过程监管,似乎监管部门已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实施了监管,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而小作坊数量大,分布散,以有限的行政资源对数量庞大的小作坊实施全程监管只能使基层疲于应付、业绩浮于表面,这不但削弱了基础性工作,而且也影响了基层有限资源的最佳运用。

(四)违法成本远低于监管成本。小作坊生产条件简单,质量风险成本过小,有利可图。比如,在监督抽查中,检验费用动辄几百数千元,如发生质量问题,处罚额度可能只有几百元,违法成本远低于监管成本,行政处罚往往不足以使其受到重创或者引以为戒,使得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中很多在违法与守法经营的抉择上,倾向于违法经营。

(五)传统文化的负效应,引发大众对饮食安全的漠视。传统文化同时具有正面作用和负面效应。我国是个饮食文化大国,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食品的美味,而忽略食品的卫生与安全。

三、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建议

从上述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成因及发展规律来年看,食品加工小作坊还将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存在。我们认为,应从监管确保安全和引导发展做强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帮扶,保证安全,疏堵结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保护传统特色食品,促进食品加工小作坊健康发展。

(一)加强政府监督,保障辖区食品安全。

对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齐全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小作坊,纳入正常监管范围;对无证无照或证照不齐的,坚决查处。

1、街镇协管,部门联动,筑牢食品安全联防线。(1)构建街镇“一把手”负总责、街镇安全办、村食品协管员为主体的街镇小作坊监管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街镇政府、质监协管员的作用,发挥协查协管作用,有效担负起本街镇小作坊的调查、排查、协查和情况报告和食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2)健全各部门间无缝沟通协调机制。小作坊监管只靠质监部门不行,只有多方联合,联动协办,才

能事半功倍。首先,健全监管网络,不留缝隙。质监、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实现部门联动。一是对新生小作坊,需经质监部门审核后,由工商部门给予主体登记,规范主体资格;对不完全符合条件,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给予一定宽限期,督促整改,条件符合后,准予工商登记;对经营环境差,完全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坚决不予支持,防止“先天不足”的小作坊开办。二是在无证照查处上,进一步明确监管边界,杜绝推诿扯皮。对存在职能交叉的,应报当地政府牵头,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共同查处取缔黑窝点。三是积极将质监工作动态信息通报相关部门,争取在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协调工商、卫生等部门加强市场流通、餐饮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严防不符合条件的小作坊食品进入市场。

2、建立有效实时的小作坊监测网络体系。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预警的主要信息来源。针对食品小作坊的分布特点,由区县局制定小作坊抽样计划,充分利用有关装备资源,加大小作坊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对检测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进行执法抽样,送法定技术机构进行检验。要利用有关的实验室、检测中心、科研单位等检测资源,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来购买检测服务。要根据季节特点,产品安全风险系数采用不同的抽查频次。检验项目应从整体上覆盖包括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食源性人类传染病、转基因食品及原料、饲料、农残、食品添加剂、及各种食源性病原体等。所有监测结果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进行总结分析,为小作坊监管提供决策依据,并定期将食品安全信息向社会发布,充分发挥食品安全预警功能。

3、严格日常巡查,把好七个关键环节。食品小作坊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也是食品安全责任的最终落脚点和受益者。食品小作坊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后, 又该如何履行安全责任、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呢? 如何自律?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食品企业及小作坊还要从微观做文章。为此,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人、机、料、环、法”五要素要求, 提出对七个关键环节,以记录控制的监管模式, 做到责任落实、留有记录。

一要把好食品添加剂备案关。向企业人员介绍、培训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知识, 督查企业建好添加剂进货台帐,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并将添加剂使用情况交由区质监局备案。对滥用添加剂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处罚, 绝不姑息。

二要把好食品原材料控制关。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巡查检查, 促使企业严禁使用非食品用的原辅料加工食品;严禁使用非食品用化学物质;严禁使用违反规定的过期、失效、变质、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污染的原材料;严禁掺杂掺假。

三要把好食品包材关。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必须清洁安全, 并加贴印标签,标签内容包括:食品名称、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关键点是严格要求企业购买有生产许可证的包装材料, 与食品原料一并管理, 并建好进货台帐。

四要把好食品设备、场所条件关。食品小作坊必须具备合格的场所环境要求, 设备设施要齐备, 卫生条件要保证, 环境污染要杜绝。关键点是对不能满足要求的要坚决取缔。

五是把好食品工艺要求关。检查食品加工小作坊那个工艺流程的合理性, 对生产加工过程易产生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的环节要严格规范。关键点是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工序必须制定工艺规范性的自律文件,并在生产中按此文件执行。

六是要把好人员素质关。食品加工小作坊人员必须具有健康证,持证上岗,并定期接受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七是把好产品出厂关。坚持实施产品出厂必须经检验合格, 鼓励企业自建、联建检验室, 对无检测能力的企业要求采取依托附近大企业检验室,每个月开展一次检验,同时每个季度送检一次,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委托检验。对检验合格的出厂产品食品加工小作坊必须要求只能简易包装并标明销售区域, 建立售货台帐。

(二)加强帮扶指导,设立“软门槛”,引导小作坊做大做强

1、增强从业人员素质。一是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强化小作坊基本能力建设。要建立《企业人员能力基本要求考核办法》, 针对不同的食品加工行业,制定出企业人员能力的基本要求, 然后通过培训、考核、评价, 逐步提高企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实现统一提高。二是积极宣贯法律法规,设立“软门槛”。通过宣传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技术难点,提高小作坊负责人法律法规意识,督促不具生产条件和能力的食品小作坊“自动”退出食品加工领域。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的重点应放在政策、法规和技术层面, 让小作坊业主自警自醒。实施“红黑榜”制度,对基础设施设备比较好、基本能力比较强、从业人员素质比较高、长期保持产品质量合格的食品小作坊, 要大力宣传, 树好典型, 引领生产和消费;对长期产品质量不合格、安全隐患凸显、又无力做大做强、群众反响强烈的食品小作坊, 要坚决予以曝光, 逼其退出市场。

2、提高食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各种新型模式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兼并和整合提升减少小作坊的数量,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小作坊的生产条件,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联小做大、整合做强,促进传统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公司+ 散户型”发展模式。鼓励规模大的食品龙头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吸纳小作坊,把小作坊变成大企业的半成品车间, 若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发生了质量问题,由这个龙头企业承担责任。所有散户的产品由龙头企业统一工艺,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把好出厂检验关。这种模式既保证了食品散户的产品质量,又保障了龙头企业的原料来源,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 联姻型”发展模式。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建立合作社等形式,引导生产类型相同的成片小作坊走集体投入、联合经营的道路。联小做大,推动小作坊整合起来,促进传统特色食品质量的提高。三是区域集中模式,就是对区域特色相对明显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行“五集中”,即:集中建房、集中生产、集中排污、集中管理、集中检测,在加工区域内联合建立食品检验室,促使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履行原材料进货和产品出厂检验义务,把好产品质量关。

(三)注重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培育食品加工小作坊健康发展。

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应发挥市场自身调节作用,依托市场经济手段,在法律、经济和技术三个层面上共同推进,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1、探索安全食品优质优价的途径。加强监管只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外因,而内因是实行优质优价,使优质产品生产者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直接在市场竞争中淘汰食品加工小作坊。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提高全社会诚信度的基础上,鼓励生产者通过设立专销区、连锁配送和进入超市等营销方式,逐步建立起质量信誉;二是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并建立食品标签制度,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三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采用组织消费者参观企业生产现场、曝光黑作坊产品质量问题等方式,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区分质量的优劣,促进优质产品的销售。

2、加强农村食品流通网络建设。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健全农村食品供应网络和连锁续配送体系,鼓励大型食品流通企业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食品经营网点,逐步实现农村食品流通连锁化、网络化、规模化、规范化,实现村村有“放心食品便利店”的目标,保障安全优质食品供应,减少当地居民对小作坊食品的依赖,压缩食品小作坊的市场空间,减少小作坊的绝对数量。

3、鼓励大企业投身传统食品行业。一方面,大企业在资金、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很容易通过提高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单位原料利用率,还可集中处理污水和废弃料,降低环境污染,产生规模效益,把小作坊挤出市场。另一方面,鼓励大企业投身传统食品工业,容易利用大企业的研发和技术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传统食品工业自动化水平,促进食品工业发展,逐步淘汰落后小作坊。同时,利用现代食品科技的无菌生产、真空包装及全程保鲜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多数传统食品保鲜期短的问题,利于食品通过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送进千家万户,满足群众需要。

2.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探讨论文 篇二

一、食品安全实施监管的作用和必要性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行业内部的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了商家利润率的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赚取利润,一些不良企业就通过降低成本来赚取利润,甚至是牟取暴利。其中,降低成本是以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的。尤其是在食品行业中,一些不合格甚至是过期的产品,经常会被曝光,不良企业就是将这些过期的食品提供给消费者,并通过降低价格,以获得销量[2]。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有效控制住当前的局面,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呢。下文将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作用和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食品安全实施监管的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行业的悲哀,更是市场的悲哀。由于市场上存在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们感到十分担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于食品市场的一种疏远,市场的不可信度也逐渐增高[3]。因此,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让市场得到稳定,让行业能够获得前进与发展,更应该做到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让人们能够享受最基本的健康食品。因此,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具备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可以对食品的安全进行监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混乱的食品市场进行整改,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对于一些不良商家,采用监管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制止他们在食品质量上做文章,也是给不良商家敲响警钟。

第二,食品安全监管的作用在于让食品行业能稳步向前发展,市场需要稳定,也同样需要这样的监管方式,来确保未来市场的发展不偏离主轨道。因此,为了能够稳固市场,实施食品安全的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能够给予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心。接连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在过去出现的三聚氰胺以及毒奶粉等事件中,老百姓已经对这些食品彻底失去了信心,并且不惜重金购买国外市场的产品。长此以往,我国国内的市场就会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消费者信心的提升。

(二)食品安全实施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在市场发达的同时,对于市场进行监管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一些重大的食品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婴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并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实行,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食品行业的长久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那么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动荡。因此,为了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以及行业的稳步前行,对食品的安全进行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行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的稳定,需要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一个行业是否能得到长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内部是否健康,是否有足够的信誉。而对于食品行业而言,食品安全就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大前提。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就无法实现食品行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市场而言,也是这样的道理,食品市场如果没有稳定的食品安全保障,会对整个市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二、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构建

云计算是一种目前非常常用的技术,在诸多的领域与行业中,都有相关的应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依然可以采用云计算技术。通过云计算,实现对于数据库的监管,并且能够保证出现过问题的企业,能够受到严格的审查,确保它不会再出现问题。对于市场上的食品企业,也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并且保证这个数据库能够获得及时的更新,同时还要能够具有搜索与黑名单的功能[4]。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库,数据库需要对所有的食品企业进行备份,并且进行区域管理,从而实现云计算的基础。并且,在建立架构的过程中,还要建立黑名单,从而让一些出现问题的企业得到应有的惩罚。

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将在高校建立全新的食品安全防范体系,学生的食品安全将得到有力保障,同时,还可以为学校、企业带来更全面和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借鉴。

湖南省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改革,尤其是大学城的空间建设及应用,充分利用大学城空间强大的信息发布和交互功能。借助空间建设在湖南省的影响力,我校通过学校与深圳民声科技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建立面向湖南省高校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机构空间,建立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主题空间和人才培养空间,打造无缝衔接的湖南高校食堂保姆式空间监管服务体系。通过合理设置空间布局,充分挖掘空间功能,使食品安全的防范体系构建、食品安全防范机制建设、食品安全第三方人才培养、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标准体系开发等多种功能有机整合,实现多方的协同创新。

(一)校企协同创新的实现

校企之间的合作,对于高校与企业而言,随着合作效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也使这一工作有了更好的发挥方式。尤其是在监管机构中,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因为,两者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更能够保证高校的学生们在步入企业之前,就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那么,监管平台这一理念的实现,能够在校企协同的模式下获得诸多的优势。

第一,校企协同的创新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监管的公正性。由于校企之间可以实现良好的相互开发与监管的模式。高校的学生们在实习期间,可以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实现平台的构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相应的设计与研究,从而保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良好的合作方式。

第二,基于技术开发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实现,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创新的要求。由于在传统的监管体制中存在诸多的弊端,致使监管部门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即使再小心,也会出现一些疏漏。并且,在庞大的数据库中若是想实现细致的监管,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现创新平台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完成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并且能够将以往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予以解决,制定真实有效的监管机制。

第三,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市场的活跃与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才的影响。由于人才在社会上一直是以自由的方式进行输出,因而在人才录用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别的针对性。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的需求以及人才发展方向的契合度。所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人才的契合度,更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市场以及行业在发展中的稳定程度。

(二)基于云计算的第三方监管创新平台构建

云计算是基于计算机的一种搜索计算技术,在校企协同的创新平台构建中,存在诸多的数据需要处理。尤其是在一些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进行有效地记录。此外,对于市场上的食品企业,也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同时要保证这个数据库能够及时获得更新,并且能够具有搜索与黑名单的功能[5]。校企作为第三方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于监管的公正性,而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对于这些数据的搜索与确定。

首先,需要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库,数据库中需要针对所有的食品企业进行备份,并且进行区域管理,从而实现云计算的基础。并且,在建立架构的过程中,还要建立黑名单,从而让一些出现问题的企业能够得到应有的惩罚。

其次,是要在监管平台中加入搜索的功能,在校企协同的平台中,需要加入创新的元素,重点是保证校企之间的合作在公平与公正方面能够有所改进。在传统的监管制度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管理制度,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造成了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的现象。但是,通过云计算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在其中加入更多公开的内容,从而让不良企业失去继续生存的土壤。同时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让其他企业不能够效仿,以此杜绝问题的出现。

最后,在校企协同平台中,为了能够加强监管的力度,需要让更多的技术团队参与,并且能够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完成监管工作。因为如果全部工作都由人工完成,工作量过大,企业消耗的能源也就过多。为了能够解决类似的问题,就必须在工作过程中加入技术元素,从而提高监管的效率。

三、结语

食品安全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加强相关的监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加强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食品质量,从而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此外,基于云计算的第三方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且成为合理且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校企协同创新监管平台中,加入大量的技术支持,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从而保证在实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监管。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可以杜绝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稳固市场,推动行业的发展,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要求。总之,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食品的监管力度,实现了行业的转折。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生活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市场的监管力度不足,使得一些不良商家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做文章来榨取利润,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加强监管力度。而在高校以及企业之间,实行这样的监管机制是非常有用的,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云计算是目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新型搜索方式,可以实现盲搜索等信息校验工作。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构建,能提高食品的监管力度,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3.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探讨 篇三

关键词:安全生产优胜劣汰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煤矿企业中安全生产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因素都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形势中,怎样才能将其做好,是社会中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将针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进行论述。

1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理念

最近几年中,煤矿生产有了新的特点和变化,相关的部门确立了创新管理理念,实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中心思想。加大投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高科技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将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将落后和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技术及时淘汰。将各项安全生产治本的策略落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落实各项措施,将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选择适当的时间,组织相关的宣传咨询活动,将平安创建,安全理念,相关的安全知识深入到企业、乡村和人民意识中。可以设立曝光台和舆论监督台,邀请社会中安全工作的代表来进行评论。

2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

进行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的时候,也许需要把企业主体的责任明确,利于监管工作可持续发展。

2.1 煤矿企业需要把自身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进行完善,把其中所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都健全,安全科必须挂牌进行办公。煤矿中都需要至少有一名通风、机电和采煤的专业人员,对领导跟班入井的制度进行严格执行,对相关的数据做好记录。煤矿企业需要经常展开矿井透水事故的模拟演戏,并且邀请公安、电力、医护和矿山救护相关联的部门来一起参加,将施工人员实战的能力提高,防患于未然。

2.2 建立煤矿安全监管双委派机制。切合乡镇煤矿实际的管理技术,抓住源头进行管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在全国进行招聘高薪煤矿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考核、筛选。可以适当的制订一些规定:委派矿长如果连续两个月的绩效考核不合格,将会有相应的处罚甚至是辞退,考核出来的优秀员工给予奖励,在一年最后总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员工应该给予重奖。

2.3 建立煤矿安全管理联合执法机制。很多地方煤矿在管理中,会出现职责交叉不清的情况,工作中出现你推我攘的现象,给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建立起煤矿安全管理联合执法队,在发现煤矿中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或违法违规的行为时候,都可以现在立即执行直查直办,利于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将煤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

3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措施

在意识满足,机制健全的情况下,还要加上高效的监管措施,才能使煤矿安全工作得以奏效。坚持以严教、严管、严处、严关来落实措施,将效果明显的体现出来。第一点:对煤矿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需要十分的重视,在每次长假之后,待员工返还工作时,要进行全员工的培训。展开面对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保存。培训中聘请煤矿行业中的专家、教授等,使用现代媒体教学,进行现场指导,施工人员相互帮助等一些教学方式,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点:近几年中,水、火和瓦斯等一些因素都是引起煤矿发生事故的重点。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时刻的提示着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进行预防和消除。①根据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对水灾进行防护。煤矿按照水灾的性质和危害分类,制定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危害程度大的水害作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加大对煤矿安全的投资,引进先进的防探水技术,使预防工作能够高效的开展。②完善矿井中火灾的防治系统和队伍,配备性能良好的消防水池和多种设施。对煤矿施工人员定期进行火灾防护、治理、自救和呼救方面的知识培训。对容易引起火灾的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例如:电气、电缆、放炮等环节,在煤矿工作中做到防患于未然。③在煤矿中建立起完善的瓦斯监控中心,并且每个煤矿中的瓦斯监控都要进行联网运行。如果有一个煤矿中的作业地点瓦斯超限预警,监控中心会快速的作出防御,指示现场人员撤离该地点,与此同时,反映给相关管理者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对回采工作中的通风瓦斯管理加强,杜绝瓦斯出现集聚的现象。

4 结语

煤矿工作中排查安全隐患的方面,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制定出全面的方案,将责任明确落实。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销号的原则,对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煤矿整改治理按期完成,把引发事故发生的源头完全隔离切断了事。对于有效的引起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遏止,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的规定。如果煤矿企业的采矿许可证已经超过有效期限,自行私下接通电源,进行违规整改和生产的煤矿,需要立即执行关闭处理。严厉的打击违法违规的煤矿,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煤矿业平稳运行安全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晓辉.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梅剑萱.河南煤监局郑州分局对登封市政府二季度煤矿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J].决策探索,2011(16):76-76.

[3]梅剑萱.河南煤矿安监局局长牛森营带队监督检查商丘市煤矿安全监管工作[J].决策探索,2011(12):80-80.

[4]彭朝晖.当前我国乡镇煤矿安全监管问题研究——以平顶山市为例[D].郑州大学,2009.

4.积极探索创新小作坊监管模式 篇四

达拉特旗质量技术监督局贾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论何时都是老百姓关注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所发生的“苏丹红”、“孔雀石绿”、“红心鸭蛋”、“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一件件令人发指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产生了信任危机。

达拉特旗位于“呼包鄂”金三角腹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生产加工人们日常食用如豆腐、粉条、馒头、饼子、麻花、糕点、熟肉制品等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下简称小作坊)也在不断地增多,其生产设备简陋,环境卫生条件差,生产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也多属于进城务工人员,法制意识不强,且流动性较大,业主变更频繁,致使小作坊的监管成为难点中的难点。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但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小作坊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制定,而至今全国只有宁夏出台了小作坊的具体管理办法。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因缺失地方性法规依据,小作坊的卫生许可证到期失效,而小作坊又达不到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要求,工商部门也以食品生产许可证为前臵条件不予办理营业执照,使得小作坊都成为了无证无照的“黑窝点”。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为了解决小作坊的生存问题,为了保证达旗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达拉特旗质量技术监督局一班人在其他部门反复推诿争论时,勇担重任,积极探索,成功推出以《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为核心的小作坊监管模式,规范了小作坊的管理,提高了小作坊食品质量,让老百姓吃上了安全、放心的食品。

一、达旗质监局的主要做法是:

(一)成功推动当地政府、人大出台执法依据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之前,达旗质监局领导班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小作坊监管缺乏执法依据,也深刻感觉到了监管难的问题,并就此情况多次向达旗政府作了反映汇报。在自治区未出台小作坊具体管理办法之前,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为达旗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达旗质监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广泛摸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协调旗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组织召开两次联席会议及多次座谈会进行讨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问题,并于2010年6月草拟了《达拉特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呈报旗政府,修改后提请达拉特旗人大审议,旗人大于2010年7月5日召开了主任会议对《暂行办法》进行了审议,对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2010年7月9日召开了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必备条件(生产基本条件、产品质量控制制度、禁止行为)、食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临时许可及罚则等各个环节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监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执法依据。

(二)依法行政,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监管措施

1、依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建立了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明确了责任,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暂行办法》里明确规定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旗对各苏木镇、街道工委、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考核,并签订责任状。各苏木镇、街道工委、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所辖小作坊也签订责任状。同时落实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制度,苏木镇、街道工委指定协管员负责配合各食品安全监管部

门开展本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同时负责本区域食品安信息的搜集、整理并及时上报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各成员单位。

在内部管理上,达旗质监局对工作人员也划分了监管区域,按照“四定”(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原则,全面落实了监管责任。制作了《商业网点及企业分布图》、《食品生产企业分布图 》和《食品监管网络图》张贴上墙,实行动态管理。使每个监管人员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所负责区域中企业的情况,并按照职责对自己所负责区域内食品生产情况进行巡查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查处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2、建立小作坊生产临时许可制度。按照《暂行办法》关于临时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规定,达旗质监局严把审验关,对符合条件小作坊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允许生产,对严重不合格予以取缔。同时建立了小作坊的退出机制,对获证的小作坊,在生产过程中如有违反《暂行办法》规定的,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达不到要求及产品两次以上抽检不合格的,即吊销其临时许可证件。

3、建立联动监管机制与信息通报制度。充分发挥食安委成员单位作用,利用食安委工作阵地,建议牵头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达旗食品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研判,适时组织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行动,及早尽快消除安全隐患;以牵头部门为信息中转平台,及时通报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建立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度。小作坊在加工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必须持有效证明材料到达旗质监局进行备案登记,凡未经备案登记确认的不得添加。有效控制了滥用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

5、建立了产品检验制度。要求小作坊实行出厂检验制度,产品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根据风险程度确定了强制检验频

次。共向旗政府争取了15万元检验经费,全部上交到了市质计所,共检验小作坊食品150多个批次,产品合格率达到了85%以上,较过去提高了25个百分点。

6、建立了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为方便小作坊产品的检验,提高检验能力,考虑到达旗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局建议政府整合旗农业局、兽医局、卫生局、质监局的检验资源,建立旗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旗政府采纳我们的建议,并委托达旗质监局管理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现检测中心的实验室及办公室已装修完备,设备均已到位,政府正在招聘检验技术人员。

7、《暂行办法》限定了小作坊食品的销售范围,规定在只能在达旗境内销售,并在食品园区建成后,应按要求迁入园区,为理顺今后工作埋下了伏笔。

8、对季节性、临时性生产的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掌握其生产规律,进行适时监管。

(三)抓好小作坊业主道德素质提升

小作坊具有点多、面广,季节性、流动性、隐蔽性、易新建等特点,单凭监管很难面面俱到,仅靠法律、行政等强制手段监管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关重要的是小作坊业主素质、责任、良心。达旗质监局将提高小作坊业主道德素质作为“质量兴旗”和质监系统“质量和安全年”、“质量提升年”、“质监宣传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加强宣传。采取专项宣传与执法动态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利用“3.15”、“综治宣传月”、“质量月”等重大宣传活动现场,散发食品安全宣传资料;在巡查及专项检查行动中将宣传资料免费发放到各小作坊,同时就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合格食品的危害性进行深入说明,强化小作坊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

2、集中培训。每年组织全旗小作坊业主集中学习、座谈,进行食品安全事件案例讲解,引发、触动小作坊业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心。

3、威慑打击。经查不合格,无整改必要或经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予以取缔,共取缔了12家不合格小作坊。要求获证小作坊业主经常进行自查,保证生产条件持续符合标准要求,在回访复查中暂扣《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35次,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8家。

4、服务感召。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针对小作坊各重点监管环节,精心制作了小作坊台账,免费发放并由专人耐心细致的指导其填写。努力扶持各小作坊达到办理生产许可证的条件,并为其准备相关申证材料,现已为165家小作坊办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帮助11家获证小作坊申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以心交心、以心换心,让各小作坊把“要我提高质量”的他律行为转变为“我要提高质量”的自律行为。

二、新模式施行的成效

1、确立了小作坊合法主体地位,发挥了小作坊的社会效用。临时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实行,保障了符合生产条件小作坊的合法主体地位,终止了“窝点”窘境;通畅了小作坊成立程序,为百姓自主创业、解决就业提供了机会。

2、改善了投资环境,为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落地生根铺平了道路。此前有一些投资商准备到达旗投资建设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但因在前期无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也就办不了《营业执照》,刻不了公章,更办不了后续的代码、税务、开户等,根本无法与客户签订协议,无法办理土地及建设手续,导致投资无法进行。而我们通过先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再留臵的办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功地引进了3家投资超千万的食品企业。

3、小作坊业主、从业人员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普遍提高,生产技术、工艺更为科学,小作坊食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4、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已借鉴达旗小作坊监管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杭锦旗、准格尔旗也正在按照这种模式操作,使其

逐步向鄂尔多斯模式发展,这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而我们这种监管模式也为自治区制定小作坊具体管理办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5、达旗质监局的新型监管模式,实为小作坊的生存、发展破除了阻碍,为其提供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得到了小作坊业主的拥护、支持,同时也树立了质监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小作坊监管中还存在的问题:

1、合法性:行政许可应当由省、自治区级以上人大才可设定,虽然是“临时许可”,但本质上也是一种行政许可,由旗人大来设定,应属违法。但我认为这个“擦边球”应该打,因为我们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临时)》不收取费用,出发点是为了企业,为了群众,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民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食品监管经费、人员不足。小作坊的监管责任重大,还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收取的费用又极少。现小作坊监管只有3名兼职人员,还没有专职人员。小作坊食品检验费用按测算每年超过200万元,而这项费用政府还没有列入预算。

5.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探讨论文 篇五

本次试点工作以“创新社会管理”为手段,以“积极改善民生”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络,加强社会监督。通过整合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规范制度建设,加强日常指导,健全群众监督网络。

二是开展农产品标识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通过制作产地身份标识,规范标识管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链条。

三是探索建立食品生产企业全程监管工作新模式。通过完善监督抽样方式,使监管工作覆盖原辅料、成品和市场成品,提升地产食品质量。

四是规范“放心店”管理,扎实推进“千万”工程。将我区100多家加贝“放心店”纳入食品电子监管,健全奖惩机制,提升“放心店”的示范效果。

五是推广豆类制品冷链运输及销售。在柴桥菜市场、星阳菜场、大型超市配备豆制品冷链销售柜台,在豆制品市场流通企业配备冷链车,提升豆制品安全水平。

6.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探讨论文 篇六

企业自查为主 政府监督检查

东莞时间网讯 按照国家、省统一监管要求,我市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发生重大调整:企业不再仅仅只是被动接受监管部门的巡查,而要按照14项要求开展自查,然后向政府部门提交自查报告,接受政府监督。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加工环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食品安全工作对企业要求细化

会议主要就落实国家质检总局3月1日正式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监督检查规定》(以下简称《检查规定》)进行了部署。

根据《检查规定》,我市食品生产企业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其中包括要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生产过程监控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销售台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等,同时在企业标准执行、从业人员健康和培训管理、委托加工食品、食品包装标识等方面都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上述规定共涉及14项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内容。

市质监局负责人介绍,此前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上述食品生产企业所要履行的职责已有明确规定,此次实施的《检查规定》对此作了更细化的规定。譬如关于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检查规定》对企业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都进行细化的规定。

监管方式从政府巡查变为企业自查

除细化规定外,《检查规定》最大亮点在于重新规定了政府的监管方式。以往,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依靠监管部门对生产企业进行巡查,而新规实施后,政府的监管工作将分为特别监督检查和常规监督检查。

“所谓特别监督检查,就是指企业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涉嫌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时,由质监部门持《食品安全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题责任监督检查通知书》直接前往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该相关负责人介绍,更多情况下,质监部门将开展常规监督检查:现有质监部门在监督检查前15个工作日向企业送达《检查通知书》,告知企业监督检查的相关项目。被查企业在收到检查书后,根据上述14项内容进行自查,然后向质监部门提交自查报告。质监部门收到企业自查报告后,将对报告进行核查,必要时质监部门可要求企业进行补充说明并提供补充材料。

企业自查情况将进入信用档案

“由企业自己查自己,会不会放松了对企业监管?”面对记者疑问,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企业自查是监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的基础,为此,质监部门将以此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并将把监督检查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开。

7.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探讨论文 篇七

在李平局长抑扬顿挫的谈吐声中,一幅诚信食安潍坊的壮丽画卷在记者的眼前漫卷开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一直将保障食品安全作为维护百姓利益、捍卫执政公信、推动社会治理的重大任务,紧紧抓住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机遇,坚持“发挥市场机制、让市场管市场”的治理方向,落实责任、强化保障、健全机制、创新监管,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党政综治、行业自治、社会共治、业态整治、部门合治”五治并举的食安共治之路,实现了全市食品安全水平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巩固了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的局面,打造了诚信食安潍坊的崭新形象。

抓统筹,强保障,实行党政综治

说起近年来潍坊市食品安全工作的可喜局面,李平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首先从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力量等方面,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的责任,统筹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党政综治功不可没。

潍坊市委、市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考核并实施重大事故“一票否决”,考核分数达到65分,比重占到6%以上。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多次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市长亲自担任创城领导小组组长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市食安委相关领导先后组织研究食品安全工作20多次,市政府先后出台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文件6个。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食品安全作出重点安排,层层签订责任书,进行重点督查落实。市人大将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列为头号议案予以重点推动;市政协将涉及食品安全的提案列为重点督办提案,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推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县、镇两级政府也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程,与年度重点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强力推进。

近年来,潍坊市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了食品安全经费逐年增长机制,仅近两年就增长了近20倍,2015年市级食品安全监管经费达到4757万元。2014年市政府将食品快检室建设列入25件民生实事,财政补助200多万元。2015年市财政投入1700万元用于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市政府在“中国食品谷”新建8500平方米的实验楼,无偿划拨给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并增配2200万元检测设备,设备总值达到5000多万元。

潍坊市还在全市108个涉农镇(街)全部成立了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了速测室;在县以下实施了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将原镇街食药所和工商所合并组建市场监管所,加挂食药监管所牌子,做到了“两个70%”,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占到一线执法人员的70%,基层所70%的精力抓食品安全监管。同时,全市共确定村(社区)协管员9000余人,协助做好农产品食品监管工作,由市、县、镇三级财政共同补助。在此基础上,通过持续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人员队伍素质和监管执法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抓倒逼,促自律,推动行业自治

在采访中,李平局长告诉记者: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大事,食安问题不光事关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也事关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和公信力。作为食药监管部门,他们深知肩上的责任之重。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企业诚信和行业自治至关重要。近年来,他们紧紧围绕发挥市场作用,采取多措并举,引导公众消费,倒逼企业讲诚信,促进行业强自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和政务网站,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行风上线、电视议事厅访谈,及时公布所有稽查案件信息,公开抽检结果信息17次,曝光企业不法行为和不合格食品,让企业心有所惧、加强自律,激发了市场优胜劣汰功能。通过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实施了快检全覆盖工程。在全市116个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大型超市全部建设了快检室,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集体食堂和大型酒店配备快检设备,开展快速检测,同时免费为消费者提供检测服务,并公示快检结果,引导公众消费,倒逼企业自律。为解决企业自检主动性不强、人员不专业、公信度不高等问题,积极探索实施了“政府主导并购买部分服务、市场开办者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驻”的快检新模式,通过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实现了快检室有效良性运转。

不断推动诚信联盟建设,规范和引导各类行业协会、合作社等联盟组织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形成内部自清、自律、自觉的约束机制,随时剔除“害群之马”,放大利益共同体效应,既提升了整个行业的诚信水平,又解决了业户众多、难以监管的问题,实现了集约监管。目前已组建不同类型的合作组织约1.2万个。

推行“阳光开放”行动,让消费者参与监督。分别实施“亮企”“亮店”“亮厨”行动,督促生产经营者悬挂《食品安全公示牌》,公示证照、制度、告知书及承诺书、原料进货票据、经营者姓名、健康证、联系电话,接受消费者监督,推动从业者自律。

实施“食安潍坊”品牌引领,让“食安潍坊”建设更加深入人心。先后印发、张贴《致广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一封信》10万多份,告知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尽食品安全首要责任、加强食品质量控制、努力争创食安品牌、积极参与食安城市创建。全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1398个,基地总面积发展到540万亩,共创建省级食品生产示范企业22个、食品流通示范单位91个、餐饮服务品牌示范街区11条、餐饮服务示范店30家、示范学校食堂19家,发挥了示范引领正能量。重点打造“中国食品谷·中百大厨房”等高端品牌,实施严格准入准出,采取政府补贴、平价销售,引导推动大客户集团采购,发挥600多家中百连锁终端销售网络优势,建立了潍坊安全食品闭环购销主渠道。

抓宣教,提共识,推进社会共治

说起社会共治,李平局长深有感触地说道:在食安城的创建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作用,人民群众和广大消费者的作用不可低估。基于此,近年来潍坊市食药监局着力构建空中与地上交相呼应、载体与阵地相互配合的立体化宣传教育体系,深入宣传食安常识,提升群众食安科学素养和推动社会共治,奋力拉开了食安监督的人民战争大幕。

近年来,潍坊市在宣传模式上不断创新,构建起了以网络、电视、咨询电话、广播喇叭为载体的“空中四条线”和以每个村居一条宣传街、一个文化大院、一个公示栏和一张服务卡为阵地的“地上四个一”基层食安“双四”宣教新模式,实现“空中地上”立体发声。制发了光盘和磁带、编印了食安常识手册《打开舌尖上的问号》,将食安宣传推送到每一个村(居),把食安常识送进千家万户,大幅提升了群众辨假识假能力和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还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了创城口号、宣传画及行业“潜规则”,在市电台、电视台、日报、晚报等主流媒体开辟了宣传专栏,采取设立微信公众号、制作宣传展板、张贴宣传画和标语等方式,将宣传阵地延伸到城区街道、广场、公园、银行、商店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公交车、出租车、校车等移动载体,覆盖到所有生产经营业户。

“三个百千万”活动的持续开展,营造起了食安监督的浓厚氛围。通过组织开展百家企业诚信访谈、千篇报道话食安潍坊、万家企业阳光开放行动;聘请百名特邀宣传员、千名特邀监督员、万名社会监督员;开展百场知识竞赛、千篇有奖征文、万人问卷调查等“三个百千万”活动,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食安监督的浓厚氛围。

深入发动群众参与监督,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先后印发、张贴《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180多万张,在所有门店张贴“食安消费告知书”,广泛宣传有奖投诉举报政策,号召全市人民积极参与食安监督,遇到食安问题主动维权,让公众的每一次消费都成为对食品质量的把关和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的监督。今年以来,共收到投诉举报3749件,同比上升了50%,办结率、回复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抓规范,严管控,突出业态整治

谈及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李平局长告诉记者: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是食安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从源头抓起,严管严控,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近年来,潍坊市食药监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实施规范整治并举,全力管控食品安全风险,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效果非常显著。

首先是强化业态风险管控。编制了《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点分析与防控措施手册》,梳理分析研判了日常监管、监督抽检、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行业“潜规则”,划分了风险等级,研究制定了防控措施和日常检查清单,指导基层监管人员加强监管、严控风险。

再就是在业态管控措施上不断创新。在食品生产环节,逐步推行二维追溯码,以食品“身份证”的形式形成可靠的质量控制和信息追溯链条;在食品经营领域,将食品供货商档案与食品经营“一票通”合为一体,创新推行了“一本通”,实行了准出准入、快检把关,建立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源头可溯、安全可控、去向可查的长效机制;在餐饮消费环节,落实了餐饮工具色标管理、供货档案管理和食品安全保证公示“三统一”,进一步规范了餐饮食品安全监管。

同时,在规范“六小”业态监管方面大做文章。针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饭店、小摊贩、小饭桌、鲜奶吧等“六小”业态,分别制定了监管办法,通过实施备案登记、统一标牌公示、限时定点经营等多种方式,将其全部纳入监管范围,逐一进行规范,结束了“六小”长期以来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历史。其中,对小饭店,实施许可管理并挂牌公示,内容包括:证照、食品安全告知书及承诺书、食品安全责任人及管理员、健康证等;对食品摊贩,实行备案登记、限时定点经营和挂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备案证明、经营者姓名及照片、联系电话、食品安全承诺书、加工原料及添加剂、原料进货票据等;对鲜奶吧,由畜牧部门负责生鲜乳源头及运输过程监管,由食药部门负责实施许可管理;对小饭桌,由教育、公安、住建、卫生计生、工商、食药、安监等部门各负其责、共同监管,由食药部门实施登记备案,并于每学期开学前将小饭桌经营食品质量信息在各中小学校门前和部门网站进行公示,让学生家长择优选择、参与监督。

抓协作,搞联动,实施部门合治

在采访中,李平局长对记者说: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任重道远,除了党和国家的重视、政府部门的监管、生产企业的负责外,还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合力才能更好地构建食品安全体系。为此,我们建立了由食安办牵头,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协调联动、齐抓共管机制,定期进行食安形势研判、风险交流,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网格责任体系的建立,实现了食安监管无缝隙全覆盖。建立了市、县、镇、社区、村(居)“四级组织、五级联动”的监管责任网格,落实领导干部到网、工作人员进格,协管人员到点,实行定岗、定责、定人、定事。制作了监管网格明细表、监管网格地理信息图、监管公示栏,将监管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监管人员、延伸到每一个点位,做到了底数清、责任明、监管严、无缝隙。

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相互衔接、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食药与农业、海渔、畜牧、林业等部门明确了食用农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林产品监管责任,建立了监管衔接机制。潍坊市政府还发布了严禁52种高毒农药销售流通公告,农业部门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高毒农药政府储备制度,全市统防统治面积达30余万亩;实施了农药经营告知制度,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农药监管查询平台,及时向社会公示进入潍坊市场的备案农药名称、生产厂家、生产许可文号、登记证等相关信息;实行了购买农药实名登记制度,做到了购销有台账、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溯;在乡镇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车,对农村集市、村头地边市场及产地的蔬菜、果品等食用农产品开展风险监测。畜牧部门建立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由政府财政补贴收集病死畜禽并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全省建成运行的6家病死畜禽处理中心,其中潍坊有3家。公安部门严打食安犯罪,打掉犯罪团伙36个,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55名,逮捕51人,形成了强力震慑。商务部门探索建立肉菜追溯体系,目前已有126个批发市场、商城超市和团体消费单位的2万多个生猪、猪肉和蔬菜经营业户纳入追溯系统,形成了有效追溯链条;大力推进“放心早餐工程”,设置经营网点300多个,实行定点生产配送,打造了“放心早餐”供应渠道。市政部门加强餐厨废弃物回收监管,严防废弃油脂回流餐桌。教育部门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纳入考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水平。

听了李局长刚才的介绍,我们对潍坊市的食安监管工作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可以说是“五治并举”,托举起了今日食安潍坊一片蓝天。谈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李平局长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拳整治,以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十三五”规划建议更是将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无疑是食安监管人员前进道路上取之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下一步,他们在继续抓好各项措施落实的基础上,将着力加快推进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建设信息化食品追溯体系。加快建设涵盖“基础信息系统、智能监管系统、在线监控系统、产品追溯系统、信息公开系统、咨询举报系统”的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平台,启动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与肉菜追溯系统对接,探索建设包含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食品信息、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等食品监管基础信息数据库,以条形码、二维码、自编码和追溯卡为手段,建立覆盖全市、囊括食品全链条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二是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步伐。农业部门加快落实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包装标识制度、质量安全检测制度、产地证明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农产品经自检或委托检测合格后,由本企业或合作社出具《产地证明》方可准出,其他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由县级农业部门指定或委托的镇街政府、村委会出具《产地证明》方可准出。食药部门在食品监管领域严格落实经营者备案、产地证明查验、快检把关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

8.创新监管模式 改革检验制度 篇八

检验监管模式呼唤改革创新

当前,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检验监管部门毫不懈怠,志在改革创新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方面能有所作为。目标指向:依法、科学、有效监管和方便出口。目前检验监管的重点停留在对商品的批次管理和检验上,对法检目录内商品实施批批报检出证的基本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对外贸易量和贸易发展方式的变化。检验监管司司长王新清醒地意识到:“勇于破除旧观念、旧框架的束缚,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条件,切实加大改革创新的卫怍力度,不断推出符合形势要求的新模式、新办法,不断实现检验监管工作机制的新突破,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形势和任务。”

行动上的突破源于对新形势下检验监管工作所面临的挑战的清醒认识。针对国外不断强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我国检验监管部门在更加有效的应对方面还存在不足:检验技术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一些检验监管人员对输入国标准掌握还不足;缺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顶级实验室;受现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制约,大部分实验室主要忙于日常检测,无暇对新商品、新项目的检测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没有更多的精力对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最新动态进行及时分析。

在具体操作层面,现行检验监管制度下的检验监管人,主要精力集中在微观质量监管上,“这显然不能适应新的任务和要求。国务院对质检总局的‘三定方案,明确把质量宏观管理的职能赋予给我们。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产品、行业宏观质量的分析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产品、行业质量分析报告,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王新表示。

检验监管:新角色、新机遇

有人统计过,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业务量从1978年的65万多批到2008年的1340多万批,增长了20倍,其中八成以上都是由检验监管部门完成的。

过去,检验监管的重点都放在进出口商品的具体检验上,充当进出口企业“厂检员”、外贸公司“验货员”的角色,缺少对产品、行业宏观质量的分析研究,难以提供有价值、有说服力的产品、行业质量分析报告,进而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类似‘重微观检验、轻宏观管理,重产品检验、轻企业监管等监管弱化问题较为普遍。”王新认为“勇于破除旧观念、旧框架的束缚,不断推出符合形势要求的新模式、新办法,实现检验监管工作机制的新突破,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针对国外不断强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王新深刻地认识到,在更加有效的应对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检验技术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一些检验监管人员对输入国标准掌握还不足;二是缺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顶级实验室;三是受现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制约,大部分实验室主要忙于日常检测,无暇对新商品、新项目的检测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更没有精力对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最新动态进行及时分析。

面对新角色、新定位,工作千头万绪,王新称今年是“关键年”。

今年4月,检验司顺利完成了中俄汽车产品技术法规和检验监管研讨会以及日本长期使用产品安全检修·标示制度培训会。

特别是前者对于帮助国内企业及时了解俄罗斯汽车产品技术法规和相关标准、认证程序,提高出口汽车质量和安全水平,扩大对俄汽车贸易将起到积极作用,有的企业说举办这样的交流,真似一场及时雨。

为推进中国产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检验司积极推进落实与有关国家签订的质检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监督抽测力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出口,使对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王新向记者透露,为实现依法、科学、有效监管和方便出口的目的,基于产品风险、企业诚信、企业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相结合的《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即将发布,这是我国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他进一步指出,新的分类管理办法突出了对监管为主的管理理念,注重引导企业诚信自律,增加了产品风险分析要求,由对企业的一维分类转变到通过对企业分类、产品风险分级的二维要素确定出口产品的具体检验监管方式,使不同类别企业不同风险等级出口产品的检验放行方式更加科学、更加系统。实现以下目标:对管理良好的企业,实行绿色通道或者出口免验,对质量管理水平低的企业进行严密监管,对有小问题的企业进行整改促进,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坚决进行处罚。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组织对全系统检验监管人员进行全面宣贯、培训,确保对新办法理解到位、执行到位。”王新表示。

稳步推进出口免验工作

“出口商品免验制度是国家质检总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质取胜战略部署,服务企业、扶优扶强、改革检验监管模式、支持外贸发展的重要措施。”王新表示,出口免验制度实施以来,已有130余家企业获得出口免验资格,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和出口企业的高度关注。

王司长又详细介绍了免验制度。它是对列入必须实施检验的出口商品目录的出口商品(《进出口商品免验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商品除外),由收货人、发货人或者其生产企业提出申请,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按法定程序审核,对符合国家规定免予检验条件的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所给予的一项鼓励政策。

企业获得出口免验后,降低了出口成本,简化了通关手续,扩大了出口创汇,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王新坚持认为,出口免验工作对提升我国产品知名度,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和整体形象,弘扬自主创新,培育民族品牌,扩大检验检疫机构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免验制度今后的成长和成熟,王新表示,“我们正在开展对出口免验工作制度的改革。比如出口免验制度不仅要针对企业的单个产品,同时要针对整个行业产品。通过对法检目录内合格率长期保持稳定的出口产品进行分析,对其中风险程度低、与消费者安全密切程度低、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个体差异影响小的出口商品,可以在行业内全部实施出口免验。”免验产品果真能成为质量上的常青树吗?对这一忧虑,王新明确表示,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如果发现产品质量存在隐患,将恢复正常的监管措施;如果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可以建议调整到目录外,这也为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目录奠定了基础。

他接着说:“今年,我们已要求各直属检验检疫局选择对国民经济有重大贡献、社会影响力大、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名优商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继续推进此项工作。”

上一篇:面试问题应届生适用下一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先进个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