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精选8篇)
1.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 篇一
新课程教学反思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是为“教学反思录”。
“培养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曾经成为教学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直到现在,“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做法仍然可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见到踪迹:学生自读教材;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对提问中暴露出的学生理解不透彻、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谓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
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说到“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教会”不过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依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效应时。
今天,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缺憾和不足了,我们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道。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其三,“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 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
怎样看待“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教材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事实上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标,所以能够发挥如此作用的“板书设计”备受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板书不能只是为帮助学生记忆服务,它更应该为帮助学生思考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中,可能随时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发现值得探究的现象,产生引入深思的问题,这些,往往是课前无法精确地加以预测的,是不可能事先进行固定的板书设计的。适时地把它们板书出来,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讨论和交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 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就目前的新课程而言,教师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反思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它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
2、反思教学资源的构建性。它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乃至教学目标,重新组织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要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对校内资源比较熟悉,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够。这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3、反思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平等交流,不但是信息交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4、反思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信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否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5、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就新课程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
6、反思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主体性在构成上有三个层次,即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教师要重学生的学,重学生的发展,重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形成发展的内驱力。
7、反思教学困境的存在。对引起困境进行的情境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进行充分思考,在此基础上,对困境作出解答,或对教育困境进行重新建构。
就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而言,教师的反思无非是依据下列三个阶段来开展反思。
首先是课前反思。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以往的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扬弃,总结成就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讲授内容要求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其次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指向于当前的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纪律与管理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任务完成时间安排等。
再次,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指向于过去的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目标达成进行总结,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对教学知识的扩展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
上述三个阶段,构成教育教学反思的模式之一。它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推动其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 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新课标理念下,教育理论界一直认为应该培养反思型教师,提倡反思性教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不仅仅是课后要反思,在课前要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反思。
总之,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前反思
教师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前反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提高参与面。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 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浅谈课后反思的几要素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架,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 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 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学 生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2.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化学教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新课程改革使化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 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 也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教学模式新的巨变, 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呢?
首先,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课堂教学重在准备, 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 做到有备而教。
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 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 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 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 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 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 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 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 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 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 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 以练促教。
其次,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 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背景下, 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 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 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 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 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 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 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 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 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 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 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 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 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 为课堂教学服务。
那么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 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 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 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使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一堂课下来, 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 引起了师生的共鸣,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 为以后教学作参考。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认知方式的不同,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 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 教师更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不断碰撞, 年轻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因此得到激发, 产生一些瞬间灵感, 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完善了教学设计。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同时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所以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以捕捉记录, 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添砖加瓦。教师的深刻反思, 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 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 加以推敲总结, 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 获得规律性认识。
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主体性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对教学理论的反思研究
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指在新课程背景下重新认识研究教学因素及其关系。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关系是教师准备教材,教师教授学生,学生学习教材:这就是传统的“教学论三角形”。李秉德《教学论》在三要素之外,增加了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反馈四个要素,这便是“教学七因素说”,七因素的关系是互相影响而又错综复杂的。在新课程新思维的背景下,教师不在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启发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反思这些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
2、对教学策略的反思研究
在处理课堂教学大量的动态信息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行为须注重指导性、灵活性和最优化。教学策略可以看成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重点是教学行为,即“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它是教学内容、思路、方法和测评等一系列有助于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工作方式总和。比如达成什么目标,如何达成目标,怎样去“面向主流,合理兼顾”,如何根据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构思、制定对策以及行动如何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等课题,很有反思研究的价值。
3、对教学艺术的反思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反思能使自己在后继教学中不再重蹈覆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自我反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归类并对典型案例进行“病理”分析,能不断发现一个新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内容广泛,包括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提问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组织艺术和教态变化艺术等。
4、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类型的反思
⑴课堂教学活动前的反思
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发生在课前准备的备课阶段,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看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看能否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目前教师备课现状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照抄现成教案,以“他思”代替“我思”,不考虑班级学生实际情况;二是有经验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这种习惯性思维使他们不注重对自己以往经验的反思,纯粹凭自己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以旧教案“一抵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参与面。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⑵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你是如何机智处理这些问题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了争议,你将如何处理;当提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该生不能理解你的问题时,你将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在教学中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充分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⑶课堂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这一类型的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败进行理性的分析。例如:当学生在学习某些教学难点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调控的;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进行,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还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这个“亮点”是怎么产生的;假如再让你教这一内容,你的教学方案会怎样调整。
4.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四
严鑫华
(琼州学院中文系,海南五指山市572200)
摘要:本世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喜有忧。本文就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前言
本世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由“一言堂”教学模式向“群言堂” 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了参与者,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课堂由集中营变成了娱乐场,等等。
新课标实施到现在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除了与新课标实施时间太短、教育体制有关外,很重要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新太“新”了。于是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教学有必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反思。
一、语文教学内容——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外乎是一篇篇课文而已。其实则不然,教的和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但是课文并不是我们所要教和学的内容,其实课文只是我们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而已。
(一)重人文性
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做了科学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正是在这个理念下,于是就出现了广大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人文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枯燥,变得丰富多彩。现在的语文课上更多的是拥有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可以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轻工具性
传统的语文课上,语文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在新课程下的教学,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笔者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内容,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或者甚至根本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关注“工具性”就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他们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空泛讨论课文内容,把语言文字上的必要训练视为保守。看似他们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的画面,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语文课程的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被忽视了,比如,语法知识无论在教师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在各种教学评价中都没有涉及,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遇到困难。再如,在鉴赏诗歌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听不到老师对好词好句的分析,老师强调学生从诗的意境上把握。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语文教学方法——重学习方式,轻语文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师对学习方式的关注热情日益升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成为教师们的上课的法宝,他们改造“喻”与“导”,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倡导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变“灌输式”为“对话式”,提倡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关系扩展为“师—生”、“生—生”、“生—本”多向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潜智潜能得到发挥,语文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却使语文课更远离语文味。
比如一位教师对鲁迅的《祝福》的教学设计,这位教师引导学生从他杀、自杀、意外死亡的角度来探究祥林嫂的死因,最后得出祥林嫂是他杀。我们不否定这位教师的课改意识,也不怀疑他对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的设计,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这样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那么语文课堂也就成了训练刑侦能力的场所,语文味也就荡然无存了。众所周知,学习方式的变革促使了教育进步,提升了学生的基础学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各个学科有各自自身的特点,如果我们为强调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语文学习本身的内涵,那么这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此外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许多问题。许多新方法、新方式有其名无其实,有些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而已。笔者分析认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自主:学生太过于主动,教师不能一味被动,适当时候也要主动,该主动时就应该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学生本来是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安排汇报次序,自主确定汇报方式。可是我们要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
语文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知识经验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弱化老师的主导作用,应及时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安排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时,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发挥;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事先要有所预计,努力去引导,以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探究:有些教师把对话教学等同于问答教学,两三个问题一问一答便是对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探究教学。
探究学习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习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探究过程。探究性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三)合作: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合拼”学习,三五张桌子课堂上简单拼凑就是合作,没有真正形成所谓的课内与课外合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而言,以互助性为主要特征的学习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它利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形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与此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并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加以指导,以实现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以上三个方面如果没有引起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话。势必会造成许多语文课表面上热热闹闹,然而却无多少实际效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高品质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与学习主题都要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寻求一种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三、结尾语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了新的成绩,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此,我们的语文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埋头苦干,更需要的是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理性的反思。只有冷静地反思得与失,辩证地认识利与弊,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目前的教学太“新”的尴尬,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3]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4]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活动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
[5]王志生,顾朝阳关于语文课改的辩证思考[J] 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
[6]李海林 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2)
5.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 篇五
吴志强
(福建省诏安 信息技术给这个时代带来的巨变。现对自己近年来在新课程培训交流中的感受,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反思作出分析与探讨。
一、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1、多引导、少灌输。兴趣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石,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引出新课,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把外需转化为学生的内需。将过去的“导入新课”改成“创设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境上的设计要注意事实的严谨性、趣味性、科学性,还可以把过去的“传授新课”改为“探讨新课”,把传统的“巩固与回顾”换成“实践与疑问”等。这些改变能让新课程理念与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整合。如:我在讲授PowerPoint的插入剪贴画时,通过欣赏一些其他同学的优秀演示文稿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感觉插入图片原来可以使演示文稿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创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提出如何插入自己心仪的图片?通过探讨,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下一步设置动画打下基础。
2、多探究、少强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过于强调操作,只能使学生生搬硬套,毫无想
法。但如果注意知识技能创作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态度,自我探究的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如教授EXCEL的插入函数公式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通过菜单插入函数选项,而是让学生观察编辑栏上的函数公式与其他单元格的不同来掌握函数公式的使用。
3、自评互评,实施多主体评价。长期以来的我们课堂教学往往是这样的格式: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评判对还是错。教师扮演一个权威,而学生只会等待老师的正确答案,不愿意多思考。这样的教学不但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且效率也不高。学生处于被动的被评价者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自评活动,例如,新课的学习时,我们可将所学的主要内容交给学生去归纳小结。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自我反思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学生的自评,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多些激励、少点批评。学生需要鼓励。面对人生的成功或者失败,小孩都需要大人的鼓励和安慰,就如同教师的教学需要学校领导的鼓励和关心一样。如果教师能对表扬学生,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直接说“对”或“错”,而应让有不同看法的其他学生也发表意见,再由学生对不同的看法做出评判而实现互评。在他评的过程中,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自评。例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演示插入图片及艺术字——图文并排,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插入外部图片如何操作?(2)自选图形能否输入文字?(3)艺术字能否变换颜色及版式?(4)文本框中是否还可以嵌套多个文本框及图形?(5)在同一框中可否出现横排和竖排文字? 学生回答问题后,如果觉得不够完善,可以问其他同学:“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还有其它看法吗?”特别是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更应该问问其他同学的看法。一个问题若有不同
方法答案,应让学生对不同的答案做出评价、比较。“你觉得哪一个方法好?”“你同意哪一种答案?”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参与,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欢快的教学氛围,这样才使学生能激起智慧的火花并有真正的思维碰撞。因为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贴近教师的教学,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和不怕困难的斗志。
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从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上看,课堂教学行为是考察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如果课堂充满了无效或者低效教学行为,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以至于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几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仍出现这样的问题:
1、多余的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于短暂。
2、经常出现过多的演示操作。
3、过多的班级团体教学活动,造成学生多用嘴巴,少用双手;多用耳朵,少用脑袋;多
了些识记,少了些想象的空间。
4、小组探究低效。如有时小组成员思维刚刚展开,成员刚刚进入情境,教学活动就匆匆收场。有些小组探究因缺少探讨的主题,缺乏指导而组织不起来,或讨论无头绪,小组成员无所事事。
5、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这种不良的教学环境的影响,时而还存在着“教不懂,就练到懂;练不懂,就考到懂”的传统教学方法。
三、对信息技术教科书教学的建议
1、注重信息技术教科书中穿插的阅读材料。千万别小看这些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有的是介绍信息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有的是给学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的是介绍信息技术前沿动态等等。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2、注意每章节最后的扼要回顾。教科书对每章的练习题都设置了活动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习题,鼓励学生相信自己,不要错过挑战自我的机会。
3、注意正确认识“拓展题”。这类题目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这就
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协作探究精神,使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来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重视任务学习。教科书中选择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供学生学习。教师切不可忽略教学的设计和引导,因为它有助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在任务中学到和理会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也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情感经历。
5、重视学生与教科书的交流。教科书中很多章节,在重点知识处,提出一些问题或利用“任务”、“练习”、“观摩”和“拓展”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了解与反思,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认真地对待它,积极地与教科书进行“对话”,从中体验到无师自通的快乐。
6.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六
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
教师批评的话语少了,表扬的话语多了;
教师冷漠的表情少了,学生开心的笑容多了;
学生听讲的时间少了,交流讨论的时间多了;
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多了。
走进六中开放周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已经涌动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展现了师生的生命风采,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下面,就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状态、教学过程发展状态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堂地理开放课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活动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各有所长。这堂课能够体现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充分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教学设计。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始终对学生充满热情与爱心,充分信任、关注每一位学生。能结合学生的旧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尽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能创设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感召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且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
二、学生活动状态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本位”思想。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偿到成功的乐趣。
7.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 篇七
一、成功之处
(一)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 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揭示知识的本质。能让学生先说、先做、先想的尽可能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我则尽量为学生的说、想、做营造恰当的氛围, 创设必要的情境, 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增长才干, 提高素质。
(二) 体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教学中强化数学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应用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 通过应用既可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 产生兴趣。在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前, 我用生活中买菜时用四舍五入来去零头的现象导入, 练习时设计了一些求近似的光速、人口数问题,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三) 体验成功的乐趣
首先,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识和力量。能“作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愿望。可见, 学习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也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因此, 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我努力创设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当学生成功地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 个个兴奋。我感受得到成功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其次, 对学生采取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例如, 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 但表述得不够清楚时, 我就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 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 如果说得更明确些, 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 试试看。”如果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 也尽量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 你正在积极思考, 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 没关系, 再想想。”有时, 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意料, 但很有道理, 我会欣喜地说:“真了不起, 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等等。第三, 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对中下学生降低要求, 对中上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儿童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 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 课前常虚心向同事请教, 与同事一起探讨教学方案。课后及时反思,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及时弥补, 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如何改善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教学中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困惑需要我们去弥补和改善。
(一) 协调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时间与空间
新课标要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 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控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我虽有这一理念, 但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这样做, 这与现行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产生矛盾。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抢夺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如何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 进一步加强对中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一学期, 虽在中下学生身上花了许多心思, 学生学习的态度、习惯有所好转, 但还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彻底养成。有部分同学审题不够仔细、严密, 审题能力还须培养。有个别同学仍旧字迹潦草。
(三) 积累资料,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创设更多情境
很多时候我也想把教学设计得不落俗套, 也想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但又苦于没有合适的素材。所以, 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 就要有意识地多收集资料, 多看报刊杂志, 有意识地摘抄, 多与同事交流等。
(四) 积累经验, 提高驾御教材能力, 调控课堂教学的智慧和能力
8.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八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经转变了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某某问题。”而课改前我们经常说:“这节课讲授或今天上第几章第几节……”,让人总感到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道,所以学生上课就是听讲,老师就是一个劲的满堂灌。课改后上课期间,我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碰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也多说些:“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刚刚讲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比如:班级有个女同学,平时性格内向,膽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常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种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头。原来她不仅性格内向,还缺乏自信。及时赏识她的各种变化,从此以后她有了明显改变,每次课后遇见我,总是一张灿烂的笑脸。还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江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我的地理科代表同学,“老师”当的有模有样,他把长江水系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最初学生看我举手要求发言都笑了起来,但很快就接纳了我这位“老同学”。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这节课,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黄河”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07-30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09-23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06-25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07-24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08-04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字词教学09-02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09-15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10-03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07-26
三年级下册音乐课程教学反思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