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1篇)
1.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篇一
毛 邓 三 论 文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班级:08农机一班 姓名: 王 华 冉 学号:080410702
3推进“十二五”规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助力
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从十二大提出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到十三大的“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从十四大的“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十五大的“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十六大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到十七大的“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党和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和决心始终坚定不移,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始终如一,随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不断推进,而且越来越深入、全面、明确和具体。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主要目标,明确了重要任务,绘就了一幅美好蓝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共分十二个部分,分别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长短结合,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十二
五”规划建议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给亿万人民带来了新希望。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是:(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三)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抓好“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建设目标,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
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力以赴地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坚持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为我国在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蓄积关键性战略实力。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确立“三步走”战略,到跨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夙愿已经逐步变成现实。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历史方位所在,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所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2.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篇二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几个特点: (1) 循环经济创新性地将传统经济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 (2) 循环经济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变革, 将开链生产变为闭环生产; (3) 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 在技术制约下知识经济实现有困难, 而循环经济比较现实, 可以立即实行; (4) 循环经济是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
2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及其对策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 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但从总体来讲, 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 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 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 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 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2.1 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 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 推行清洁生产, 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 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 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 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 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 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 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 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目前世界上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 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 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 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2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我国要真正走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对策如下:
第一、实行绿色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起点
推行循环经济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 尽量采用标准设计, 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换代, 而不必整体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 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 在产品设计中, 要尽量使之不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 是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
第二、推广清洁生产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保障
推广清洁生产、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企业要积极主动防治工业污染,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使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逐步实现零排放, 从而达到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目的。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第三、建立绿色工业园区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方式
绿色工业园区 (即生态工业园区) 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绿色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 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绿色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绿色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 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 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 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第四、实施绿色营销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要求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 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 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第五、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
倡导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的推动力。在消费引导方面需要政府起表率作用, 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和消费, 影响其他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
第六、建立绿色技术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支撑
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 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尽可能把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第七、建立绿色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条件
循环经济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调查证实, 工业污染排放在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只要强化管理, 不需要花费很多资源, 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因此,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建立的法规制度和办事规则及操作过程, 并且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能力。
第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必然
在经济核算体系中, 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 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 开展绿色经济核算, 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 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 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 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 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以点带面, 群策群力,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本文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及战略对策选择。
3.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篇三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它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盘县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近120万,辖37个乡镇。人口多,贫困面大,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滞后,因此,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盘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当前盘县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从县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
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盘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这主要得益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增长36.67%,地方财政收入 6.12亿元, 增长18.72%,位居贵州省经济强县第 6位,中国西部百强县第 30位。全县原煤产量2551.94万吨,地方原煤产量1603.25万吨,分别增长22.9% 、32.26%。发电量108.6亿度,增长 54.51% 。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盘县经济快速的发展,煤炭产业的壮大,给交通运输业、 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2006年县财政投入 “三农”资金1.68亿元,增长63.9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2075元,增长8%。煤炭资源作为托起盘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盘县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污染严重。由于没有排污环保处理设施,煤炭开采的主
要废弃物粉尘、煤矸石和污水等大多是自由排放,没有得到较好的处理。粉尘造成矿区周围建筑物、农作物附有一层黑灰,煤矸石、污水雨水冲到河里和农田里,造成河塘里的鱼虾也随之灭绝,土壤质量遭到严重破坏,如拖长江水体长期发黑,固定碳高达51%一75% ,流域环境不堪重负。部分业主对环保认识不足,重经济、轻环保,污染防治措施没有落实到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 地质灾害频繁。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地面下陷和水资源枯竭,据统计,2005年全县受损(灾)总户数达14121户,受灾人口48712人,受灾面积约 128700m2。因矿产资源的深度开采,导致地表水下层,水资源枯竭,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生活用水,而且很多优质良田得不到灌溉,只能改水田为早地种植。
(三)经济结构单一。盘县人口多,矿产资源相对富集,山峦叠障、
谷岭相间、坡陡谷深,高原山区自然特征明显,出现了“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慢”的现状,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较为突出。经济严重依赖煤炭,煤炭产业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对盘县经济产生影响。
(四 ) 农村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群众人居环境差,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村组公路凸凹不平,路烂、 路滑,“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交通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许多主干线堵车现象严重,通达能力差。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盘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措施,扎实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按照环境保护法,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严格要求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没有排污处理设施的或设施不完备的要停业整改,限期修建完善。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结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实现事后治理向事前控制转变。要按照“治理、整顿、恢复、保护”的八字方针,实现五个转变:治理对象从以大企业、国有企业污染防治向大、中、小型污染防治并重转变;治理方向从以水污染治理为主向水、气治理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转变;治理思路从单纯的污染治理向循环经济转变;环境影响评价从单项环评向区域性环评转变;环保工作从以污染防治为重点向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并重转变。对矿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戌损害的要给予补偿,要协调好企业主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矿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依法治理,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是不可能建立和谐社全的,因此,政府及环保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惩罚违规,打击犯罪,规范业主行为。政府不搞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不能违法开绿灯,执法队伍不能讲人情,企业不能降低保护治埋环境标准。同时要加大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力度,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地质灾害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争取国家采空区和地质沉陷区异地搬迁补助资金,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逐步解决盘县大矿采空区和沉陷的移民搬迁工作,扭转煤炭行业污染严重、灾害严重的局面。
(三)稳定农业,发展二、三产业。一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以改造中低产田土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在保证粮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提升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二要做大做强煤电支柱产业。进一步整合利用煤炭资源,限期淘汰小机焦、小洗选,提高改造现有地方煤矿,加快新建矿井建设,建响水煤矿、松河煤矿,加快盘东煤矿前期工作进度。积极开展瓦斯综合回收利用前期工作,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进程,不断提高煤炭安全生产装备和管理水平。三要大力发展煤化工。作为煤电大县,要把发展煤化工作为促进煤炭产业升级的突破口,紧紧抓住贵州实施 “煤一电一化”一体化和加快发展西部重化工的战略机遇,重点抓好红果、松河、盘东、响水的煤化工项目和保田煤制油,煤层气等项目,加快发展大型机械化炼焦和煤焦油加工,积极开发煤制油、煤层气、焦炉气制甲醇及其后续产品,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开发能力和深加工转化能力。四要加快传统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要积极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创新体制和拓宽服务业领域,加快连锁经营、代理制和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形式的服务业发展。加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市场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专业批发贸易市场建设。以红色旅游和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依托,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各行业投资者参与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重点开发盘县坡上牧场、大洞竹海、古银杏三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加快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及其他红色旅游线路和景点建设,加快发展旅游特色商品生产,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近郊游。
(四)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要通盘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县委、县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盘县实际,制定盘县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切实加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加快农村道路、通讯 、信息、饮水安全、生产生活服务、污水和垃圾处理、能源以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影视等基础建设。三要创新建设机制,引导全社会投资投物,参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要举全县之力决战交通,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交通“瓶颈”。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到省市通高速,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的目标,公路建成以镇胜高速、毕水兴高速为主骨架,红威(红果一威舍)、英柏(英武一柏果 )、柏火(柏果一火铺)、刘洒 (刘官一洒基)等高等级公路为主要经济线,境内以国省道县乡油路,旅游公路为配套线,通村公路为延伸线,整体推进,提高公路通行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方面要抓好村村通公路延伸工程,对村组公路实施拓宽改造,并明确职责,搞好养护管埋,解决“烂、滑、狭窄、不畅”等问题,提高通达程度。另一方面要改造建设农村电网,大力发展农村沼气,逐步解决农村能源和生态保护问题,扎实推进“百村文明”建设,加快农村 “五改、五通、五化”(改厕、改路、改电、改厨、改圈;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绿化、净化、美化、电气化)步伐,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总之,要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向未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乘势而上,推动盘县由人口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抓好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参考资料;
[1] 《农业经济导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6年第6期
[2] 《盘县基本惜况》
4.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篇四
发展特色经济加快经济发展--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从行政区划层次看,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5个自治区和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5个省份.10省区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自治地方总人口的87.9%;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9%.从地理区位角度看,10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故称西部民族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夏文斌 周春芸 作者单位:刊 名:未来与发展 CSSCI英文刊名:FUTURE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5)分类号:F12关键词:
5.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篇五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支持民营企业迅速作大作强,今年我乡继续把经济环境治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来抓,乡党委、乡纪委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治理经济环境。一是建立了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制度和跟踪企业协调服务机制,明确责任;二是深入学习认真执行《洛阳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和《河南省行政效能监察暂行办法》及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切实发挥行政监察在维护乡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依法行政,从严执政;三是对群众提出的一些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脸难看,事难办,服务态度差,有法不依,随意执法,工作效率低
等不良现象,进行强力整治,限期整改,各部门制定了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承诺,乡机关实行首问责任制、首办责任制,讲文明用语,彻底改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四是组织部分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企业负责人等40余人对乡三办、四中心、二所进行了行风评议,并将结果公布于众,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乡纪委责令其限期整改;五是组织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等执法部门对乡内现有企业的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对危害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欺行霸市,寻衅滋事,敲诈勒索,强装强卸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通过治理,目前,我乡经济秩序井然,今年以来新上投资3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14个,总投资额达1.4亿元,民营企业已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支撑。
五、搞好来信来访接待,积极查处违纪案件
今年我们加强了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一是坚持领导接待来访制度,由纪委书记、副书记每周在乡政府接待来访群众不少于一个接待日,所有信访案件必查必果;二是明确纪委副书记(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直接责任人,并指定一名纪委委员负责此项工作,有办公场所,有规章制度,有来访登记,有处理结果;三是建立乡村组三级纪检信访网络,全乡有固定联络员187人,辐射全乡29个村,设置了意见箱10个,切实加强了监督,今年以来,共收到党内来信来访9件,全部得到了及时妥善处理,查处案件5起,处理违法违纪党员5名,协助县纪委查处案件4起。在案件查处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工作主动,调查慎重,定性准确,达到严肃党纪,教育全体党员的目的。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党员干部对反腐倡廉工作认识不到位,影响教育学习效果,有待今后加强教育管理;
2、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七、明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有关党风廉政文件精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意识,不断加大党内外监督的力度;
(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深化内容,括宽其领域;
(三)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四)不断深化政务、财务、党务公开的内容,完善监督机制,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措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向前发展;
(五)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总之,一年来,通过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干部在廉洁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使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在党内的凝聚力、工作中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全乡上下呈现出了社会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广大干群共谋发展的大好形势。
中共XX乡纪律检查委员会
XX年12月4日
6.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篇六
近年来,**口镇始终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从优化经济发展软硬环境这一基础性工作入手,一手抓镇内现有企业的盘活、盘大、盘强,一手抓招商引资,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全镇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年全镇全口径企业实现总产值3.75亿元,销售收
入3.56亿元,利税总额4500万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59.3、59、59.4;其中规模企业由3家增加到6家,完成产值9120万元,销售收入8664万元,利税1095万元,规模企业增加值2280万元,较2004年分别增长62%、61%、62%和60;招商引资3696万元,引进项目7个。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强化领导,规范管理,完善工业发展机制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展工业经济,已在全镇上下形成共识,工业兴镇、工业富民成为全镇工作的主弦律。一是成立专班。镇党委、政府先后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业专班,成立了全镇“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优化经济环境领导小组”、“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园区管委会”等工作专班,制定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驻厂责任制。二是明确责任。下发了《**口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意见》,明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奖惩措施。与镇内各单位签定了《**口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制》;强化各单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管理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齐心合力配合抓的联动格局。三是营造氛围。每年都召开有农村支部书记、镇直单位和企业负责人及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全镇工业经济工作会议,镇里主要领导更是逢会必谈经济环境、必讲工业企业、必说经济发展,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职能部门支持,广大群众关心的良好氛围。四是规范收费行为。在“镇优经办”建立收费报批登记制度,凡镇内各单位和上级部门涉及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都要经“镇优经办”登记、核准,把好收费的第一道关。凡是“镇优经办”依据有关政策明确不能收费的重点项目和区域,不允许任何部门去收费。五是健全制度。在镇政府和镇直单位推行执法公示制、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等,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廉洁、务实、勤政、高效的政府形象。同时对投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重大项目领导代理制度、撤资责任追究制度,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二、兴建园区,真情服务,搭建企业发展平台
我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不断完善硬环境,以新产品、新项目、新科技为载体,不断增强企业实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不断壮大园区规模,有效地促进了全镇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是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及办公室,出台了园区管理办法20条,将服务延伸到企业第一现场,对企业实行“零距离”服务。二是先后投资近60万元用于园区的扩建,确保了水、电、路及广播电视、通信通畅。三是帮助企业“引资引智”。在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一方面争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先后引导企业贷款1800万元,社会融资1000万元,缓解了资金流动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引进熟练工及各类管理人才,帮助企业加强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园区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招商引资的理想平台。
三、增加投入,狠抓技改,努力盘大做强企业
技改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手段。党委、政府极力鼓励各企业盘大做强,各业主们也都铆足干劲,动脑筋、想办法,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鑫达管业建厂四年来,每年都投入近百万进行厂房扩建和设备添置,产能逐渐扩大,产品不断丰富;鸿基铸造将所有利润投入到扩大再生产,始终使企业处于全县发展前列;裕兴油脂三年时间内两次技改,共投入300多万元,使企业生产能力翻了两番,成为我镇目前产销额最大的企业。去年,外埠来我镇投资的规模空前,投入50万元以上的项目8个,其中续建项目5个,新建项目3个。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300万元,是全年计划1000万元的1.6倍。这些项目建成后,新增产值5000万元以上,特别是投资1200万元兴建的新裕农业发展公司,该企业现已建成,具有年加工原料50万吨,产值8000万元的生产规模。
四、大员上阵,强力招商,培植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
7.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篇七
关键词:优化,发展,环境,建设
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实施围绕衡水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需进一步优化衡水的经济发展环境, 以环境促发展。
根据衡水的实际情况, 要有效提升衡水的经济发展环境, 具体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转变职能, 强化服务意识
领导干部和权力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谁执权, 为谁服务”, 立足本单位、本部门, 制定并出台切实可行的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 做到一切审批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减少人为的行政干预。多到基层走访、调研, 了解并掌握基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明确并简化审批手续与流程, 予以公开公示, 并由社会各界进行监督。重点做好四个坚持:坚持持续、深入地做好基层调研, 了解基层的需求, 收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坚持把基层问题的解决作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 工作要接地气;坚持从实际出发, 区分不同情况, 不搞一刀切;坚持实事求是, 勇于担当。对于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问题不隐瞒、不回避、不护短, 敢于揭短、暴露问题, 工作重实效, 不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
二、优化举措, 提高办事效率
优化发展环境, 增强衡水竞争力, 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必然要求高效行政。通过简化服务流程、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工作效率, 把作风建设与效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坚持创新行政服务机制, 创优行政服务手段。继续加大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力度, 对继续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实行目录管理, 面向社会公示, 接受监督。精简合并行政审批事项, 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各审批服务窗口, 建设集中式的审批大厅与审批管理信息平台相结合的审批运行载体, 各职能部门要集中进厅服务。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 对引进项目实行归口审批制度, 做到一个窗口对外, 一站式审批, 做到能简则简, 能省则省, 能快则快, 能并则并。通过提供行政审批、投资项目联合办理、公共资源配置交易、效能监察、信息化管理等五个类型的服务平台以及授权审批、联合审批、公共资源配置集中、信息化以及与之相关的五项便民服务, 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 缩短办事时限, 提高工作效率, 倾力打造“流程短、手续简、效率高、服务优、成本低”的行政服务环境, 大力助推衡水经济发展。
三、拓展监督方式, 突出电子监察科技监管
发挥电子监察系统监控作用, 加强对各单位审批行为的动态监管和跟踪判断, 形成竞争、责任、有序、高效的行政审批管理新局面。持续加大明察暗访力度,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网格长、群众代表、志愿者、新闻媒体“六位一体”监督机制作用, 从外部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审批过程的监督和绩效跟踪。积极沟通新闻媒体, 定期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情况、行政审批工作开展情况向社会公开。
四、强化制约, 建设有序的执法环境
制度健全了, 流程明确了, 如何将制度、措施真正地落实下去, 就需要有一个有序的执法环境来监督落实。衡水是传统的农业地市, 发展衡水经济, 首先要立足于衡水农业基础的实际,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机构升级。在此过程中, 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从本部门工作出发, 多出谋划策, 设立专门的“绿色通道”, 提高效率, 为农民排忧解难, 简化各项审批手续。涉及到农村、农民的问题, 各级执法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 快速响应, 提高问题办结的时效, 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积极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在抓好农业发展的同时, 要结合衡水的实际情况, 积极抢抓机遇, 加快工业发展。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强横向联合, 积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以环境吸引外来客户安营扎寨, 放心经营。各级执法部门要将监管执法寓于为企业服务之中, 执法和监管做到宽严相济, 更加注重引导和规范。通过净化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 使企业可以心无旁愗地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
衡水经济发展环境的打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持续深入地从体制改革、政策完善、意识提升、服务监督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推进, 从而营造出一个健康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善同, 刘勇.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3) .
[2]陈祖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04) .
8.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篇八
关键词:人才 环境 鹰潭经济 柔性引进
近年来,鹰潭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鹰潭市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描绘了鹰潭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鹰潭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为把鹰潭建设成富裕、秀美、宜居、和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璀璨明珠,实现鹰潭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俗话说,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方事业兴,为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对促进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鹰潭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面临着绝好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融入经济区建设,加速超常发展步伐,需要以强有力的人才做后盾。同时,金融危机带来了产业布局的重新“洗牌”。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纷纷把工业尤其是工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扩散,产业转移不仅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鹰潭作为紧邻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级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较大的地域优势。为了能够更好的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充足的人才做保障。
1.2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鹰潭市把调优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核心战略。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由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式生产方式转变、由高能耗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依靠大规模资本投入、低成本劳动力、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后继乏力,需要有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作为主导,而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为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汇聚大批优秀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如,鹰潭市要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大旅游和大物流等第三产业,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鹰潭要大力发展铜的下游产业,促进铜的精深加工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
1.3 鹰潭目前人力资源现状与鹰潭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较以往人才总量有所增加,但人才增速不快,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经济欠发达、又处中部地级城市,城市小,就业机会少,人才待遇不高,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创业平台相对狭窄,人才外流现象较严重;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类人才较为缺乏,人才引进难度较大。高校是优质人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鹰潭市高等教育规模小的瓶颈也使当地高校提供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鹰潭人才队伍现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推进鹰潭经济社会发展。
2 如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鹰潭人才环境的优化,将汇聚大量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鹰潭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1 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大四高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抓住后危机时代海归人员回归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二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三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四是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校企的深度合作,打造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柔性引进。所谓柔性引进,是相对于刚性引进人才而言,是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力资源共享理念,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不改变国籍、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的前提下,突破工作地和工作方式的限制,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充分体现个人意愿和用人单位自主权的一种人才智力引进方式。尽管鹰潭市属地级小市,但紧邻江浙等发达地区,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发展态势都为柔性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条件。柔性引进可以使鹰潭能够在更广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提升人才层次,提高人才使用的灵活性。当然,在柔性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引进的实效,为此,要加强联系、构建平台、引进科技成果、建立保障机制,促使柔性引进人才取得实效。
2.2 高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抓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引擎作用,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奋力前行,推动鹰潭市特色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技术的应用、管理理念的有效推广离不开普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作支撑。尤其是我市要大力发展物流、旅游等服务性行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尤为迫切。为此,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不能仅局限于重点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使用,还要关注基层,关注一线,努力造就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着眼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一方面要加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态势;另一方面,要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和继续教育的投入,着力提高全市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使其符合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的要求,确保各项改革、创新和引进能够有效消化。
2.3 人才使用与培养同时抓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使人才始终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充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人才的继续培养,跟上时代发展要求,在促进人才为鹰潭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有效地留住人才。在人才使用上,营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浓厚环境,建立人才工作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促进公共部门、高校、企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人才使用离不开人才培养,如果把人才的使用看作是一种输出,人才的培养则是一种能量输入。没有能量的输入就不可能有能量的输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企业应将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并保证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技术工人的业务培训。要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把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要针对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加大创新人才、高科技人才的交流学习和学术研讨,形成浓厚的创新科研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对职业经理人、高管等的培养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基层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2.4 企业主导与政府推动支持相结合 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过程中,企业占主导地位,但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2.4.1 加强政策创新,营造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制度环境。将招才引智工作同步纳入招商引资考核和政府目标考核,切实动员社会各方共同招才引智,推进孵化园区的建设,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提供创业资金和干事创业的舞台。为引进的急需高层次人才,在享受政策待遇和引进程序上实行特殊的“绿色通道”。
2.4.2 加强关爱服务,营造安居乐业、舒心舒适的生活环境。许多地市都将建人才公寓纳入招才引智的举措之一。鹰潭着力打造富裕秀美宜居和谐城市,也有必要建设一批人才公寓,优化人才生活基础环境,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事业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创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使人才在鹰潭干事创业放心、安心、开心。
2.4.3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使各类人才在鹰潭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弱化官本位思想,提高人才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让人才有机会参与重大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的同时帮助实现人才的价值,使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更好地留住人才。
2.4.4 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为求职者的就业提供指导,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供参考,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3 结语
人才资源在物力、财力、人力三大资源中是第一资源,是具有创造力的主宰性资源,其它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得到开发和利用。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合理选人、用人、育人、留人,鹰潭这个江西省的小巨人,将乘着人才托起的翅膀驶入发展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丽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推进人才兴业战略[J].新长征,2009/11.
[2]刘波.依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0/03.
[3]邵玲.知人善用 建造聚人的强磁场[J].职业时空,2008/05.
[4]魏宜瑞.树立“以人为本”新发展观营造优化人才环境[J].山西科技,2005/02.
[5]张守海.青岛实施十大人才工程 助推蓝色经济区发展.中国人才,2011/04.
9.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篇九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10.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篇十
推动印台经济提速发展
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深入领会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印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印台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富民强区的攻坚时期,实施怎样的发展战略,构建怎样的发展格局,是否能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提速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十一五”印台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十一五”时期,印台区紧紧围绕建设渭北强区目标,大力实施果业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三大战略,全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7.24亿元,年均增长15.8%,是“十五”末的2.32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713元,年均增长18.9%,是“十五”末的2.38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0.72亿元,年均增长29.2%,是“十五”末的3.6倍;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6、31.76和12.41亿元,年均增长8.9%、19.7%和13.8%,三次产业结构由6:60:34调整为7:67:26。三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由1.25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年均降低4.8%。植树造林20.6万亩,森
林覆盖率达到43.2%。四是民生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达到15473和4597元,年均增长21.9%、20.6%,是“十五”末的2.69倍和2.55倍。建设供水工程78处,解决了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7条交通主干道和72条258公里的通村柏油(水泥)路。这一时期是印台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综观这一发展历程,我区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总量较小。2010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省的75.54%、全市的90.88%;人均财政收入相当于全省的56.80%、全市的81.51%;城镇居民收入相当于全省的98.59%、全市的97.41%。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67:26,表现为“一产太轻,二产过重,三产滞后”。一产以传统的农业种养和初加工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二产比重接近70%,以省市属企业的煤炭资源开采和铝冶炼为主;三产以传统的餐饮、运输业为主,新兴接续性产业尚未形成。三是产业层次低。全区共有158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仅占到10.8%,多数企业以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劳动力素质和产品科技含量低,主要依靠产量和价格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整体竞争力不强;工业体系建设几乎为零。四是创新能力不强。区属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散、小、弱”等问题突出,科技投入少,研发能力弱,产品结构重复,附加值低,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五是社会建设滞
后。城乡基础设施较差,功能不完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救助、就业、安全稳定等民生工程建设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着力点,以推进改革开放为动力,按照“3456”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全国果业强区、全省旅游名区、全市工业大区三大目标,突出“产业升级、城市北扩、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个重点,打造“一城两园两镇”五大经济板块,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六项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9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万元,实现“一进位、两超越、三翻番”的奋斗目标(即力争在全省城区经济考核中位次前移,向全省中游水平迈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找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以建设全国果业强区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围绕“创全国知名品牌,建绿
色生态果乡”目标,以优化品种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果品营销体系,延伸果业产业链为抓手,加快果业从单一种植向生产、流通和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一区一业”产业格局,着力打造全国有名的果业强区、果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区苹果总产达到45万吨,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做优做特苹果产业。同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全市打造中医药种植、流通、检测、研发四大基地的机遇,大力发展畜牧、蔬菜、烤烟、干杂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挖掘内在发展潜力,做精做细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围绕农业发展,加大项目投入,不断加强农田水利、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向集约化经营发展。三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培训、农技推广、防灾减灾预警预报、农产品检验检疫、农产品市场、农业执法等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2、以建设全市工业大区为目标,加快发展新型工业。一是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充分发挥果业、养殖业的优势,积极发展果品和畜产品加工产业。鼓励九州果业、大匠农科、鹏大实业等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龙头带动、农户支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提升煤炭建材陶瓷产业。加大对现有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在规范运行普正、鑫凯丰、东联三个能源管理有限公司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乔子梁煤矿小型机械化改造工作,加快丰邑煤田开发力
度,不断提高全区煤矿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精洗煤、煤化工产业,实现资源就地转化,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材陶瓷产业优化升级,在扶持环新建材、陈炉陶瓷总厂等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建材陶瓷企业,开发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提升建材陶瓷业整体实力,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建材陶瓷产业基地。当前,要重点加快实施年产200万平方米、年产3300万片琉璃瓦生产线和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牢固树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依托区内丰富的油页岩、紫砂土等资源,策划包装一批污染小、能耗低、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四是培育新兴产业。牢固树立“绿色、低炭、循环”的理念,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向产业发展转化。积极引进沼气发电、生物炼油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大力发展新兴电子、太阳能产品、墙体材料等新型环保节能项目,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培育新兴接续产业。当前,要加快15万千瓦阿庄风电、10万千瓦陈炉风电、大匠农科大型沼气发电和年产3万吨有机肥料等项目建设步伐,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3、以建设全省旅游名区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以陈炉古镇为龙头的旅游业。认真贯彻赵乐际书记讲话精神,按照恢复原貌、传承文化、彰显特色、群众参与、科学开发的思路,切实做好陈炉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
工作。要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创新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景区道路、绿化、美化及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末将其打造成以休闲为主,观光为辅,集休闲度假、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要素,积极开发以姜女祠、马莲湖、金锁关为主要景点的北线旅游和以周陵农业园区观光、崾先特色农家乐、惠家沟红色旅游为主要景点的南线旅游。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规划引导,政府扶持,不断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引进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加快北关货运站、红土商贸基地和印台果品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业务主体,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沿210国道、305省道重点发展旅游、餐饮、物流和中介营销等服务业,结合小城镇建设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加快发展连锁店、电子商务等新兴生态,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商贸企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城市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继续抓好“万村千场工程”;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活动,形成新的现代服务体系。
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点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现有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长期技术开发合作关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
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科技竞争力。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工程。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富民工程,做好科技知识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科技知识普及程度和广大人民群众致富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依托周陵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选择实用技术予以推广,壮大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立适应我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打造育才、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围绕我区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我市大中专院校等教育资源,加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构筑人才创新平台,让本土人才、外来人才有用武之地,充分释放人才的潜力。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方位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适应我区煤炭、果业、陶瓷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性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㈢突出保障和改善民主,夯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不断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在顺金片区规划建设一所全省领先、全市一流的标准化中学,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影剧院开发、城市公园、休闲广场等项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臵,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扩大就业做为改善民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认真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坚持以政策促创业、以发展促就业,不断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整合基本医疗保险资源,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社保基金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运行区中心敬老院,加快建设区域性敬老院,不断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加快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保障范围,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失地农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三是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印台”创建活动,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提高治安防控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切实加强安全基础工作,加大煤矿、矿山、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
域的安全监管力度,积极实施安全工程项目,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和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深入开展“三无”乡镇和部门创建活动,健全人民内部调节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畅通信访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和诉求。
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选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一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依托周陵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污染排放最小化,推动粗放型农业向集约高放型农业转变。实施荒地开垦和旧宅基地复垦工程,开展废旧物品、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工作,实现资源重复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强化达标治理,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坚持源头控制,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入区建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管理,倡导全社会开展节电、节水、节能、节约土地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矿山地质环
境综合治理,沉陷区、滑塌区治理等项目,建立健全生态恢复机制,逐步改善矿区地表环境。四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活动,突出抓好燃煤、工业废气、扬尘等污染整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保知识宣传,建立健全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㈤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一是突出园区建设。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创新管理机制,明晰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实行深度配套、错位发展。周陵农业科技园区要以发展节水型“果-畜”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线,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以苹果为主,果畜结合的“种业-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市场营销-文化创意”的产业链平台,力争尽快建成引领全市乃至渭北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的节水型“果-畜”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顺金工业园区要抓住被列入全省100个重点建设县域工业园区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以园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大型项目为依托,着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建材、新兴产业3个产业集群,以产集群化发展加快优化园区经济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陈炉陶瓷工业园区要积极与江苏宜兴、山东淄博等陶瓷产业发达地区合作,借鉴其先进
经验,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尽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承接陶瓷产业转移的能力;突出抓好入园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强化招商引资。牢固树立招商决定发展的意识,突出重点,主动出击,敏锐捕捉招商信息,有效整合招商资源,充分利用多种招商平台,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当前,要全力加快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和阿庄电场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早日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加强对外合作。按照“开放开发,加快发展,合作共赢”的思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寻找各类战略合作伙伴,不断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着力推动项目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实施城市开发改造,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征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结构调整,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走可持续发展的名牌产品道路。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措施
㈠转变思维方式。思路决定出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要把思维方式转变到适应转方式的轨道上来,重点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并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实践,通过干部群众的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㈡转变行政方式。加快推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法治和行政手段转变,着力提升行政效能。以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为重点,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行政行为法制化、规范化,行政过程公开化、透明化,行政效率高效化。
㈢转变工作方法。按照全市“创特色、比速度、争一流”的工作要求,围绕“3456”发展思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督查督办制度,突出实行“重点工作模块推进”机制,对各项重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夯实,重点突破,以重点工作的推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1.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篇十一
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内涵的科学论述
(一)协调是发展手段、发展目标,也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协调是发展手段,强调的是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必须依靠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个别人的小康,也不是平均意义上的小康,其关键是“全面”,只有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引,走协调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协调是发展目标,强调的是要以“协调”作为发展的基本价值导向和奋斗目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经济与国防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既要有总量指标,又要有结构型指标;既要有速度型指标,又要有效益型指标。协调是反映结构和效益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是衡量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得好不好、发展到什么程度的重要标准。
(二)协调发展讲求“三个统一”
首先,协调发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不可割裂的,片面地讲求“两点”或是“重点”都是错误的。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既不能只抓矛盾的丰要方面,也不能主次不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其次,协调发展是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事物发展是动态的,总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因此,协调发展并不是追求绝对的平衡或平均,差别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协调发展是要把差距和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控制在老百姓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最后,协调发展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按照“木桶原理”,短板是决定木桶盛水多少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性因素,因此,为了使桶里能盛更多的水,为了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必须补齐短板。
(三)协调发展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局部和全局是相互独立、相互矛盾的。从地位上看,全局高于局部,因此局部利益要服务全局利益,这就决定着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大局,甚至有时候为了全局利益,需要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牺牲局部利益。另一方面,局部和全局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局部是全局的组成部分,没有了局部全局也就没有意义,所以追求全局利益不能以牺牲局部利益为前提,相反要尽量兼顾到局部利益。
其次,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也就是说,在经濟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从当前经济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着手,抓住关键环节,深入分析研究,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着眼长远就是要有战略思维,依据当前,对未来做出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分析研究,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
最后,要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复杂多样,如果不区分重点、不抓主要矛盾,而是想一蹴而就,必将被问题和矛盾所淹没。协调发展并不是不讲重点,而是要区别重点问题与非重点问题、主要矛盾与一般矛盾,在把握好正确方向和全局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实现突破。
二、协调发展理念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着力点
(一)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之间的协调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换为中高速。河南确定的“十三五”经济增长目标比全国要高出一个百分点,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也是非常不易的,稳增长依然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全国来看,能否较快地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的转换,是未来各省区间竞争的关键。因此,不管从河南长远发展还是参与区域间竞争来看,调结构和转方式对河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稳增长与深化改革之间既相互矛盾,又内在统一。深化改革是为了长远的、更好的增长,但是从长远来看,深化改革又会影响到短期的增长速度,因此必须把两者的关系协调好。
(二)更加注重城乡发展的协调
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河南“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要解决好“三个一批人的城镇化”问题,即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城中村改造和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二是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依据当前城镇发展基础,分类推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三是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和美丽宜居乡村。要进一步加快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承载能力。
(三)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
要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的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加快构建“一区三圈八轴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区”指郑州都市区,要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航空大都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战略定位,实现组团式发展。“三圈”指依托快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通达的核心圈,包括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8个省辖市,一个小时通达的紧密圈,包括鹤壁、濮阳、三门峡、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等9个省辖市,以及一个半小时通达的合作圈,包括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等省的12个地级市。“八轴带”即依托“米”字形铁路网,实现轴带式发展,以交通为依托,实现产业配套、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更加注重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调
一是走好产业集群发展之路。要按照产业分工协作的关系,把各类规模不同的企业组合起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分工、协作配套,实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区等科学发展载体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农业发展潜力巨大,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内部结构,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大型企业中资源类企业占比较大,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大背景下,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时间紧、任务重。三是着力打造三个产业链。要立足河南省资源禀赋,推动生物资源与终端消费品双向对接、矿产资源与终端制造业双向对接、废旧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接,打造高附加值和终端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链。“十三五”时期河南应重点突破牛养殖加工产业链、贵金属与珠宝玉石首饰产业链、非晶电气产业链、废旧机电设备综合回收产业链。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荐阅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材料07-28
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06-13
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是什么11-14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0-12
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06-08
发展实体经济措施06-18
如何发展实体经济08-04
数字经济的发展08-16
常州经济发展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