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

2024-06-19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13篇)

1.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 篇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介绍2008-06-20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2006年新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在中共中央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期间,经国内几十位专家反复论证设置的新的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二级学科是新设立的,但是,多年来,人民大学已经在“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二级学科增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等研究方向,已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撰写了这些方面的学位论文。

二、主要研究方向

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党的十六大以来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

三、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共十六大以来重大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等。

四、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和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历史地位及指导意义,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共十六大以来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内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的教学、科研高级人才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

五、本专业师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一批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教授、副教授,其中不少人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具有比较其他兄弟院校更加雄厚的师资力量。

六、对外学术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同俄罗斯、越南、蒙古、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日本、德国等国的高等学校建立了学术联系,同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保持经常的学术来往,已召开多次由国内外专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

七、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专业课包括专题讲座课和研究指导课两大类。专题讲座课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规律研究。研究指导课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大问题研究。

八、毕业生去向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

2.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 篇二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西路8号院上地科技大厦4号楼602;邮政编码:100085

收款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联系电话:010-66093860;联系人:信翀郝俊

特别提示:

1.请在汇款附言栏写清楚所购图书书名、书目编号,以及邮购数量并准确填写购书者相关信息(手机号、姓名、收货地址、邮政编码等)。

2.以上单价均为图书定价,如邮购需另加包装、邮寄费用。收费标准:邮购1本加收7元;邮购2本加收10元;3本以上,在2本加共10元的基础,第3本起每本加收2元;邮购10本以上,免邮寄费。

3.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 篇三

经典著作阅读书目(140篇)

一、空想社会主义著作(6)

1.《理想国》,柏拉图著

2.《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3.《太阳城》,康帕内拉 4.《圣西门选集》(第1-2卷)5.《傅立叶选集》(第1-3卷)6.《欧文选集》(第1-2卷)

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32)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

2.《神圣家族》(1844)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4.《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5.《哲学的贫困》(1847)6.《共产主义原理》(1847)7.《共产党宣言》(1848)及七篇序言(1872德文版、1882俄文版、1883德文版、1888英文版、1890德文版、1892波兰文版、1893意大利文版)8.《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9.《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0.《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2)11.《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12.《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13.《鸦片贸易史》(1858)14.《英中条约》(1858)15.《中国和英国的条约》(1858)16.《新的对华战争》(1859)17.《对华贸易》(1859)18.《〈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9.《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20.《论蒲鲁东》(1865)21.《<德国农民战争>序言》(1870、1874)22.《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1871)23.《法兰西内战》(1871)24.《哥达纲领批判》(1875)25.《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26.《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1878)27.《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28.《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1881)1 2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30.《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31.《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1885)

3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

三、列宁著作(35)

1.《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2.《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1901)3.《怎么办?》(1902)4.《进一步,退两步》(1904)

5.《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1905)6.《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1905)7.《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8.《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9.《两种乌托邦》(1912)10.《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

1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12.《卡尔·马克思》(1914)13.《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14.《第二国际的破产》(1915)

15.《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16.《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1916)17.《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1916)18.《国家与革命》(1917)

19.《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1917)20.《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1918)21.《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22.《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23.《论“民主”和“专政”》(1918)24.《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919)25.《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26.《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1920)27.《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1920)28.《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1920)29.《民族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1920)30.《关于无产阶级文化》(1920)31.《论粮食税》(1921)

32.《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1921)33.《论合作社》(1923)34.《论我国革命》(1923)35.《宁肯少些,但要好些》(1923)

四、毛泽东著作(25)

1.《新民主主义论》(1940.1)

2.《论联合政府》(1945.4.24)

3.《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1945.4.24)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3.5)5.《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6.《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9.16)7.《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而斗争》(1950)8.《不要四面出击》(1950)

9.《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3)10.《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10-11)11.《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3)12.《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7.31)13.《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论十大关系》(1956.4.25)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956)《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

1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8.27)18.《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59.12-1960.2)19.《同蒙哥马利的谈话》(1960)20.《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21.《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1.30)《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1963)《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1974)《党的文艺政策应当调整》(1975)

五、邓小平著作(12)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13)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

3.《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1980.3-1981.6)4.《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8.18)5.《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9.1)6.《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10.12)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6.30)8.《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4.15)9.《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8.28)10.《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1987.4.26)11.《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1989.6.16)12.《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1.18-2.21)

六、胡耀邦著作(2)

1.《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9.1)2.《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1983.3.13)

七、赵紫阳著作(1)14.15.16.22.23.24.25.1.《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10.25)

八、江泽民著作(11)

1.《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9.9.29)2.《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1989.12.29)

3.《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10.12)

4.《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12.26)5.《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9.28)

6.《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9.12)

7.《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7.17)

8.《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摇上的讲话》(1998.12.18)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7.1)10.《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01.8.31)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11.8)

九、胡锦涛著作(12)

1.《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7.1)2.《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12.26)3.《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 讲话》(2004.8.22)4.《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2004.9.16)

5.《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9.3)

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 话》(2006.6.30)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

8.《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12.18)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7.1)10.《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10.19)

1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1.10.18)

1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18)

十、其他文献(4)

4.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 篇四

孔颖达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熹 《诗集传》(上海古籍1958年版,吉林人民1999年版)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陈奂 《诗毛氏传疏》(中国书店影印本)

姚际恒 《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

崔述 《读风偶识》(丛书集成初编本)

方玉润 《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9年版)

闻一多 《风诗类钞》、《诗经研究》(《闻一多全集》本;巴蜀书社2002版)余冠英 《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蒋立甫 《诗经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陈子展 《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程俊英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03年版)

夏传才 《诗经研究史概要》(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3年版)

刘毓庆 《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鲁洪生 《诗经学概论》(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汪祚民 《诗经文学阐释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洪兴祖 《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朱熹 《楚辞集注》(上海古籍1979年版)

汪瑗 《楚辞集解》(北京古籍1999年版)

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游国恩 《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郭沫若 《屈原研究》(见《沫若文集》第12卷)

林庚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詹安泰 《屈原》(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马茂元 《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潘啸龙 《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屈原与楚辞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逵夫 《屈骚探幽》(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灵庚 《离骚校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李中华、朱炳祥 《楚辞学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崔富章 《楚辞著作提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建忠 《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杨伯峻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朱熹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刘宝楠 《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南怀瑾 《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焦循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王焕镳 《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郭庆藩 《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王先谦 《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方勇、陆永品 《庄子诠评》(巴蜀书社1998年版)

▲刘生良 《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先谦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奇猷 《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严北溟 《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陈广忠 《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986年版)

▲来可泓 《国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诸祖耿 《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郭丹 《左传国策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泷川资言 《史记会注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班固 《汉书》(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张大可 《史记研究》

韩兆琦 《史记通论》

郭双成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张新科 《史记研究史略》、《史记学概论》

▲萧统 《文选》(六臣注,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郭茂倩 《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吴兆宜 《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李兆洛 《骈体文钞》(四库备要本)

夏传才 《曹操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赵幼文 《曹植集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王孟白 《陶渊明诗文校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顾绍柏 《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谢脁 《谢宣城诗集》(四库备要本)

▲魏耕原 《谢脁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倪璠 《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徐震堮 《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潘树广 《中国文学史料学》(黄山书社1992年版)

谢灼华 《中国文学目录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徐复观 《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5.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 篇五

法学综合课:(人大21世纪系列教材)

《法理学》30.00元

《宪法》21.00元

《中国法制史》28.00元

《刑法》43.00元

《民事诉讼法》36.00元

《刑事诉讼法》31.00元

民商法专业课:

《民法总论》 梁彗星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9.00元

《民法》王利明 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9.00元

《知识产权法》刘春田 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3.00元

《知识产权法学》吴汉东 刘剑文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2.00元

《债法总论》张广兴 法律出版社 1997年 18.00元

《合同法》王利明 王轶 房绍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2.00元

《合同法新论.总则》王利明 崔建远(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修订版 39.00元

《违约责任论》王利明(专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9.00元(2000年修订版)(备选)《物权法论》王利明(专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 44.00元

《物权法研究》王利明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8.00元 2002年版

《侵权行为法》王利明、杨立新 法律出版社 18.00元

《人格权法》王利明、杨立新、姚辉 法律出版社 12.00元

《继承法》郭明瑞、房绍坤 法律出版社 13.00元

《亲属法》杨大文 法律出版社 20.00元(2000年修订)

《婚姻家庭法》杨大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5.00元(备选)

《商法总论》赵中孚 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00元

商事单行法教材(人大21世纪系列教材):(可选95规划民商系列 法律出版社)《企业和公司法》38.00元

《票据法》19.00元

《证券法》24.00元

《海商法》26.00元

《保险法》27.00元 覃有土 法律出版社 2002年出版

《破产法》30.00元

《中国公司法》(修订版)叶林;审计出版社

或者:王保树《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 54.00元(2000年修订)

范健《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39.60元(21世纪系列)

可参考:《知识产权法》 郑成思 法律出版社 21.00元

6.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 篇六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凸显,标志着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进一步丰富。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反映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上,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产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本质及其价值追求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必然催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内,‘法治精神’是一个融善治、民主、共和、人权、自由、公正、理性等精神要素为一体的科学命题。弘扬法治精神,实质上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所内在包容的和谐善治精神、民主精神、共和精神、人权精神、自由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等。”为此,现代法治所包含的法律至上精神、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精神、和谐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和理念亦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及认同状况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程度

1999 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明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来,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不够强,法治精神还不成熟,严重阻碍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具体到在校的非法学专业大学生,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接触法律、学习法律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实现的,通过法治教育与学习,大学生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在实践中发现,也有不少大学生对于法治的认识还停留于表面,十分肤浅,没有完全树立起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律至上的权威尚未真正确立,法律对其来说还是完全的异己之物,对法的态度是否定或模糊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崇拜权力而不信仰法律,在这种认识肤浅、缺乏实践的状况下,是难以生成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缺失的原因

从大学生的角度看,由于普通高校课程设置体系的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更倾向于实际,其更乐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将来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英语、计算机或专业课的学习上,从而忽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有学生认为法律基础课就是政治理论课,学与不学、学好学坏无所谓,致使大学生法律知识普遍比较薄弱,一知半解,加之整个社会又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剧烈的冲击,导致了大学生是非观念的模糊,法治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更倾向于相信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等人治思想残余。从教师的角度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之后,部分教师就讲授法律而言,变成了半路出家,有的教师甚至是从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自己对于法律、法治的掌握都还力不从心,授课过程往往是照本宣科,缺乏深度分析,教学效果就已大打折扣,更难提及对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了。此外,有的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又认为,只要把法律概念、法律理论体系灌输给学生,大学生就可以将法律概念、法律原则适用于具体的案例,就能解决实际问题,过于强调抽象的法学理论的教学又导致课堂上过多地纠缠晦涩、复杂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意义并不明显,甚至导致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仅有法律与制度这种静态的东西,是没有法治可言的,“可以肯定,只有物质的、制度化的‘硬件’系统而缺乏相应的精神意识、观念和情感等‘软件’系统支持的所谓法治,不是真正的法治,它只有法治的外表和骨架而没有内在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包括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同时也包括社会意识层面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建设,两者缺一不可。当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得到重视和弘扬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因此,为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必须始终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各个环节,缺乏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空洞的,而缺乏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必将因为动力不足而水平有限。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法律教育的根本要求

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受教育者的意识,高等学校的法治教育亦是如此,其不仅要向大学生讲授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法律知识,更应该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大学生从法治实践向法治精神的升华。对于高校来说,要培养大学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必须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观念教育,使其从精髓上对社会主义法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为此,可以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教育入手,重新树立一种注重知识的讲授但更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的新教学理念,明确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信息,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主要目的,这种法治精神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源泉,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果在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中,每个大学生都能按照观念教学目标的要求确立起确立法律至上、平等理性、权利制约等观念,用自己的行动来捍卫社会主义法治的尊严,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和生力军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就一定能沿着社会主义法治的轨道正确、稳定、和谐的前进和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法律保障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群体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因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行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掌握、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助于大学生严格依法办事,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培育公民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和行使公民权利,同干扰、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做斗争,把确保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其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实现途径

(一)确立高校“三个至上”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原则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三个至上”的社会主义法治根本原则,在法律思想史上第一次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原则界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过程中,必须体现“三个至上”的原则要求,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始终做到党在心中,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确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基本观念,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指引正确的方向。

(二)强化高校法治观念教育,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

对非法学专业的进行法治观念教育,要处理好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之间的关系,高校法律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系统的深奥的法学理论,而是要把理论知识中的理念和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外化的教育手段把和谐善治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等法治精神的内容传送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促进大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理解法治的内在精神,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使其将法治精神与法治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法治,在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法治。

(三)营造高校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离不开整个社会良好的法治环境,好的法治教育理论,先进的法治教育手段,如果没有现实社会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权力制约、人权保障等法治观念的支撑,对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培养难以产生多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培养与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建设环境密不可分,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如期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高校应该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教育培养模式把大量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外部信息通过教育输入大学生的头脑之中,促使大学生不断被社会优良的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和理念同化,顺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四)打造高校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应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法律理论水平和法治精神,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缺乏深度分析或过于强调抽象的法学理论的教学又导致课堂上过多地纠缠晦涩、复杂的理论的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课程教学中,教师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坚定的法治信仰和精神,就能做到授课游刃有余和深入浅出,势必能打动和吸引学生,调动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比强行的灌输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教师的法律人格和自身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效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教学水平,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措施。

总之,既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那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社会主义法治必将提升到根本的治国方略和社会调控方式上来对待。就要唤起将来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就是要使大学生重视自身的独立人格、自由和利益,就是要使权利本位在他们的法治观念中占据中心位置,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心对社会主义法治信赖、信任和尊重的灼热情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其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是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最高目标。

摘要: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背景下,如何培养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从这一角度入手,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相关理论,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的实现途径进行分析和研究。

7.中国古代史推荐书目 篇七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通史部分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China: A New History, John King Fairbank and Merle Goldman ed.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新史学》(台)《汉学研究通讯》(台)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隋唐部分:

《金明馆丛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1982年版

《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宋辽金部分:

《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邓广铭治史丛稿》,邓广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朝阶级结构》,王曾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转向内在》,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版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邓小南,三联书店2006年版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辽金简史》,李桂芝,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辽金史论》,刘浦江,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明清部分:

《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漠北来去》,姚大力,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 《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中华书局1980年版 《行省制度研究》,李治安,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史》上下册,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清代全史》第一至六卷,王戎笙等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

《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王天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祯,中华书局1982年版 《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刘小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清代皇位继承制度》,杨珍,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 《乾隆帝及其时代》,戴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专题部分: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

《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黄宽重,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6年版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陈高华、史卫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 《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张仲礼,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明代思想史》,容肇祖,齐鲁书社1992年版 《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书目 篇八

1.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 2.舒芜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 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5.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小河》、《西山小品》 6.冰心:《繁星》、《春水》、《超人》、《寂寞》、《分》 7.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8.许地山:《缀网劳蛛》、《春桃》 9.王统照:《沉思》 10.丁西林:《一只马蜂》 11.田汉:《名优之死》 12.洪深:《五奎桥》 13.鲁迅:《坟》、《热风》、《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14.台静农:《烛焰》、《拜堂》、《天二哥》 15.徐钦文:《鼻涕阿二》 16.鲁彦:《柚子》、《一个危险的人物》 17.蹇先艾:《水葬》 18.许杰:《改嫁》、《赌徒吉顺》 19.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20.郭沫若:《女神》、《星空》、《瓶》、《三个叛逆的女性》 21.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22.冯沅君:《隔绝》、《旅行》、《隔绝以后》 23.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一个情妇的日记》 24.凌淑华:《绣枕》、《酒后》 25.苏青:《结婚十年》 2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27.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8.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连环套》 29.闻一多:《死水》、《诗的格律》 30.朱湘:《采莲曲》、《摇篮歌》 31.戴望舒:《雨巷》、《狱中题壁》 32.徐志摩:《再别康桥》、《沙扬娜拉一首》、《“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33.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34.沈尹默:《人力车夫》 35.蒋光慈:《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 36.殷夫:《别了,哥哥》、《血字》 37.叶紫:《丰收》 38.茅盾:《春蚕》、《林家铺子》、《子夜》 39.巴金:《家》、《寒夜》 40.老舍:《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骆驼祥子》 41.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42.沈从文:《边城》、《丈夫》、《萧萧》、《柏子》、《八骏图》 43.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街景》 44.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流》 45.施蛰存:《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 46.徐訏:《鬼恋》、《吉卜赛的诱惑》、《丈夫》、《赌窟里的花魂》 47.吴组缃:《菉竹山房》 48.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49.艾芜:《山峡中》 50.张恨水:《啼笑因缘》 51.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 52.陆蠡:《囚绿记》 53.废名:《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 54.吴祖光:《风雪夜归人》 55.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手推车》、《我爱这土地》 56.张天翼:《皮带》、《包氏父子》、《砥柱》、《华威先生》 57.陈白尘:《升官图》 58.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围城》 59.牛汉:《爱》 60.绿原:《小时候》 61.鲁藜:《泥土》 62.阿垅:《孤岛》 63.杜运燮:《闪电》、《山》 64.梅娘:《蚌》、《蟹》、《侏儒》 6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邪不压正》 66.孙犁:《荷花淀》、《嘱咐》 67.茅盾原著、夏衍改编:《春蚕》 68.史东山:《八千里路云和月》 69.袁牧之:《桃李劫》 70.夏衍:《上海24小时》、《上海屋檐下》(话剧)71.《经典京剧剧本全编·武子胥·战樊城》 72.《经典京剧剧本全编·失街亭》

9.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 篇九

黄娟: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从狭义即从五大建设角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指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人类文明高度认识生态文明,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最近又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从狭义或广义来认识和建设生态文明,而应该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入手,从生态文明新时代高度着眼,通过建设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三型社会”。目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就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良好型社会。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当前,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量很大,如果不加节制任由其粗放消耗,用不了多少年这些资源就会缺乏,就会成为我们发展的累赘和包袱。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②基于我国资源紧张局势,加上其粗放利用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③当前重点提高能源、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能型、节水型、节地型社会。其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当前,水、空气、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引起人民群众对这些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环境群体性事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再次,建设生态良好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荒漠化是“地球之癌症”。目前,我国生态恶化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从整体看,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生态足迹总量在全球各国中最大,生态差距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我们要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④生态空间是生态恢复的重要空间,必须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保护好越来越少的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资源、环境、生态之间,以及各自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必须系统思考和全面建设“三型社会”。

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建设“三生”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生态,更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和全过程,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⑤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要以自然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生态生产生活共赢为途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的生态文明社会。一要建设生态美丽的社会。资源、环境、生态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三大自然要素,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原材料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因此,生态良好、生态美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与根本基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即建设绿色生态,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良好型社会。二要建设生产美化的社会。这里的生产仅指物质财富生产。生产美化就是生产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就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生产发展中,实施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实现资源环境生态消耗最少化。生产美化必须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创新绿色科技、倡导绿色消费,促使生产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良性循环。三要建设生活美好的社会。生活主要涉及衣、食、住、用、行,应该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建设生活美好社会,就要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加强社会建设确保人际和谐。只有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养成绿色生活,探索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发展道路,构建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我们才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结合经济新常态和“四个全面”。经济新常态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4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投资、出口、产业组织、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经济风险、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全面概括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要求把握、适应、引导经济新常态。⑥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⑦这一讲话不仅首次完整提出“四个全面”,而且将“四个全面”与经济新常态、现代化建设联系了起来。其中,把握适应经济新常态是战略途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推动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是战略目标。适应经济新常态就要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推动现代化建设新发展,即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新格局,这些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经济新常态、“四个全面”关系紧密,正确把握和系统认识三者关系可以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既是我们把握适应引导经济新常态的主线,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将生态文明理念原则融入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进入绿色发展新常态;也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生态小康实现美丽中国梦是战略目标,深化生态改革、完善生态法治、强化生态党建是动力、保障和支撑。从生态文明出发辩证思考和系统认识三者关系,可以为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

记者:经济旧常态,以高速增长、粗放发展、投资拉动为主要特征,这是导致我国资源环境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重要原因。应对和破解资源环境上限,既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背景,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动因。“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⑧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引导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以生态文明新时代为方向,从经济旧常态转向绿色增长、绿色产业、绿色科技、绿色消费的新常态。请您具体谈谈这4 个绿色转变。

黄娟:1.从传统增长旧常态转向绿色增长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首要特征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增长7%左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的块头、这么大的底数,再追求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而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容许我们再盲目追求这样的高速度。⑨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民生态需要日益高涨、国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背景下,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前提下实现7%中高速增长,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重大挑战。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红利基础上。2012 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为11.4%,却消耗了全世界21.3%的能源、54%的水泥、45%的钢、43%的铜;2013 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达65.9%,能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0%以上。⑩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不同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产生不同影响。要实现不拼资源环境的增长、提高增长质量效益的发展,必须从传统增长方式转向绿色增长方式,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方式,十八大提出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绿色生产方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生产方式绿色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就是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率。11引导绿色增长新常态,就是要降低单位生产的资源环境消耗,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降到最小,就是“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12从纵向看,我国资源环境利用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2014 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但要引导经济从传统增长旧常态转向绿色增长新常态,必须彻底放弃灰色经济、高碳经济、直线经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有学者指出:绿色经济是代表了新常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新常态中的“转增速、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三大要点都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环节和轨道,新常态将为发展绿色经济带来新机遇和强大推动力。13

2.从传统产业旧常态转向绿色产业新常态。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与我国传统产业及其结构密切相关。我国长期处于工业乃至重化工业主导的国民经济状态,传统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是导致资源环境上限的重要根源。厉以宁指出:低碳的产业结构关系到绿色增长和绿色GDP能否实现的问题,中国要建立一个低碳的产业结构体系。14建设生态文明、转向绿色增长,必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有利资源环境的绿色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一要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2013 年,我国服务业首次超过工业产值,标志着以工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结构开始转变。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服务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我们既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服务化,也要推动服务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还要发展绿色教育、绿色咨询、绿色保健、绿色养老、绿色旅游等绿色服务业。二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5 年内,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需求将超过3 万亿元,其中,固废处理投资有望达到7 千亿元,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投资超过8 千亿元人民币,未来7 年内新能源的投资将达到5 万亿元人民币。152014年,涉及环保产业的相关政策频繁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正式发布,意味着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三要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吃饭是人的第一需要,食品安全关乎人民健康。近年来,生产和销售绿色蔬菜、绿色瓜果等产品的绿色庄园、生态农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第一产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绿色与健康需要,需要进一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供数量多、品种全、质量高的绿色有机食品。四要发展森林绿地等产业。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保护、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大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16

3.从传统科技旧常态转向绿色科技新常态。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价乃至无价投入。目前,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传统优势不复存在,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寻找新的动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规模是大而不强,经济增长是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1713 多亿人进入现代化,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18近年来,我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3 年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1.7%,2020 年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将达到65%,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建设生态文明、转向绿色增长、发展绿色产业,引导经济进入绿色发展新常态,必须紧紧依靠绿色科技进步和创新。就低碳技术而言,目前中国低碳技术创新严重不足,缺乏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低碳科研、技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低碳经济研究和开发缺乏相应制度。19解决我国绿色科技创新问题,发挥绿色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一要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础上,树立绿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提高政府、企业、公民的绿色科技素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绿色科技创新氛围;二要明确绿色科技创新的重点与攻坚领域,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科技创新,围绕绿色增长、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开展科技创新,开发国际领先绿色科技新成果,抢占国际绿色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三要加快绿色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并完善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四要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教育,积极发展绿色相关专业与学科,既要大力发展资源、环境、生态等自然科学与技术,也要发展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文化学、生态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培养大量绿色科技创新人才。

4.从传统消费旧常态转向绿色消费新常态。消费被列在经济新常态九大变化之首,足见消费的地位之高与作用之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投资拉动,而且投资不讲质量、引资不讲环保,出口主要以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是导致我国资源环境达到或接近上限的一个主要原因。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三驾马车”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2012 年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达51.8%,超过投资贡献1.4 个百分点;2014 年上半年消费贡献达54.4%,高于投资贡献5.9 个百分点,依靠更多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走势已经形成。20随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必须高度重视消费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一直以来,普遍关注经济生产领域的资源环境问题,其实消费生活领域同样存在大量资源环境问题。近年来,生活污水已经超过工业污水成为第一污染排放源;汽车大众化使尾气排放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与更新换代使电子垃圾量不断攀升;吃青蛙等传统饮食习惯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虽然限制但未被禁止的烟花爆竹燃放带来空气污染等等。建设生态文明、引导绿色新常态,既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也要“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更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实现“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21当今国际社会,绿色消费是时尚,低碳生活是潮流,绿色生活低碳消费也在我国兴起,“乐活族”正在成为环保人士的重要选择。考虑到我国资源环境上限,我们必须引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风尚,扩大和推广绿色有机食品、绿色服装鞋帽、绿色住房建筑、绿色交通工具、绿色文化艺术、绿色生态旅游等绿色产品消费,通过“培育绿色消费热点”、“提高绿色消费能力”、“完善绿色消费政策”、“加强绿色消费教育”等措施22打造绿色消费升级版。在当今消费拉动生产的大背景下,绿色消费新常态必将拉动我国绿色增长、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绿色科技创新,成为引导我国经济进入绿色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引擎。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既要引领我国经济进入绿色发展新常态,更要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我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进程中。黄教授,请您给我们谈谈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有关问题。

黄娟:1.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明确,建成生态小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从2015-2020 年,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即实现经济小康、政治小康、文化小康、民生小康、生态小康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生态小康就是天蓝、地绿、水清的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康。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逼近,资源环境因素成为评判小康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针。李克强总理曾指出:我们要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2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5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就深刻表明,没有生态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生态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基础。也就是说,如果资源能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供给严重冲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我国能否建成生态小康乃至全面小康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将经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发展阶段,建成生态小康是生态文明初级阶段的建设目标,实现美丽中国梦是生态文明中级阶段的建设目标,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是生态文明高级阶段的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6“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27这就是说,中国梦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是红绿相间的美丽中国梦。建成生态小康和全面小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成生态小康、圆美丽中国梦、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2.深化生态改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化生态改革,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推动改革绿色化。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以及城市与乡村、不同区域等诸多矛盾与利益冲突,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唯有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和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矛盾,解决这对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并根据绿色生产力发展要求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正确认识并处理绿色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关系、绿色经济基础与绿色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28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9必须依据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求构建纵横的、立体的绿色制度体系。一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立并完善包括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绿色制度体系;二要按照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化的生态文明道路要求,建立并完善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的绿色制度体系;三要按照经济绿色发展新常态要求,建立并完善绿色增长、绿色产业、绿色科技、绿色消费的绿色制度体系;四要按照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领域要求,建立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等绿色制度体系;五要按照制度、体制、机制的辩证关系,理顺绿色发展制度、绿色发展体制、绿色发展机制之间的关系。争取到2020 年,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相关领域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绿色制度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生态小康、圆美丽中国梦、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不竭动力。

3.完善生态法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可靠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障。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最基本的手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紧紧依靠生态法治,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推动法治绿色化。目前,我国生态法治建设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生态立法理念尚未确立,环境权至今未被列入宪法,绿色法规不够完备,相关法规不太协调;生态执法存在缺位、越位,生态执法能力较弱,生态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生产、政府管理不遵守生态法律,企业与政府尚未成为守法主体,公民生态守法意识也薄弱;由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使其没有也无法提起公益诉讼,导致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有效司法监督,不利于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强对公共利益的保护。”30这些问题与挑战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有效法律保障。因此必须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求,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生态法治体系与模式。一要完善生态立法。将生态文明确立为立法原则,将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列入宪法,建立并完善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特别是绿色增长、绿色产业、绿色科技、绿色消费,以及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绿色法律体系。二要加强生态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必须加大政府的环境责任,严肃处理环境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强化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开展生态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生态法治环境。三要严格生态守法。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加大企业违法制裁力度,使企业自觉遵守生态法律;加强生态法治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养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促使公众自觉遵守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四要强化生态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进一步扩大生态法律诉讼主体,完善生态公益诉讼制度,加强生态环境行政审判,推动生态环保法庭建设。只有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根本保障。

4.强化生态治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支撑。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党坚强有力,事业才能兴旺发达。31全面从严治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支撑,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加强生态党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一些党员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贪污腐败等问题十分严重。作风问题、腐败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风不变、腐败不除难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员干部的生态思想建设、生态组织建设、生态作风建设、生态反腐建设、生态制度建设,当前要重点加强生态作风建设和生态反腐建设。一要反对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建设美丽乡村不能“涂脂抹粉”、“一白遮百丑”,32建设生态城市不能“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33不能以建设生态文明之名行破坏生态环境之实。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反对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将生态文明规律与各地各行实际相结合,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二要反对官僚主义,坚持执政为民。建设生态文明不能“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生态利益为本,树立为人民生态服务的生态权力观,以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生态群众观和严格实施绿色考核制度的生态政绩观。三要反对享乐主义,坚持艰苦奋斗。享乐主义浪费和大量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反对享乐主义。领导干部要牢记生态国情、生态世情、生态民情,坚持并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营造艰苦奋斗社会风尚。四要反对奢靡之风,坚持勤俭节约。一些地区、一些干部不以铺张浪费为耻、反以挥霍无度为荣,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做清廉的楷模、节约的表率、勤俭的标兵,率先形成节俭、环保、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五要反对贪污腐败,坚持反腐倡廉。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背后隐藏着贪污腐败问题,地位提升、权力加大、资金增多使环保部门成为贪污腐败的高发地。必须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强化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相关领域反腐倡廉建设力度。

记者:黄教授:您从生态文明出发分析三者关系,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绿色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思想基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布局指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成生态小康的现实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成为天兰、水清、山绿,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中国人民共同的美好家园。

10.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 篇十

北京大学 2017 年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30 名,其中拟接收推荐免试生 15 名,应试生招生人数以招生计划减去实际接收的推荐免试生数 为准。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胜任多种汉语教学任务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一、推荐免试

按照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北京大学通过推荐免试方式接收全国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者请按照《北京大学 2017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的要求,申请攻读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 学位研究生。

二、普通招考

(一)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 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 生,录取当年 9 月 1 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 2 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 9 月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日)或 2 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只能以同等学力身

份报考)。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 单位同意。

5、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须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与 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前 2 位);复试阶段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 课。

(二)报名

1、考生须符合报考条件,考生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 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

2、报考我校的考生均须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报名(网址:

http://yz.chsi.com.cn/),报名时间按教育部统一规定,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 修改报名信息。

3、报名考试费按照北京教育考试院的规定收取。

(三)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时间按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进行,初试科目如 下: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

一、俄语、日语、德语任选一门

③ 汉语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汉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应用能力,汉语语言 分析等。

④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中外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教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材料分析写作等。

(四)复试安排

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复试时间一般在 3 月份,参加复试的考生 应达到北京大学复试分数线。

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具体差额比例和初试、复试成绩所占权重根 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前确定。

复试主要考核考生的专业技能及教师素质等,考核主要内容为:(1)汉语 言学基础知识、文学文化知识;(2)汉语教学基本技能;(3)教师潜质;(4)普通话。考核形式为面试,满分 100 分,60 分及格。考生的外语听力考试在复

试中进行,并计入复试总成绩。

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到北大研究生院网页下载相关表格,按规定 时间提供可以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各种材料。包括攻读硕士学位阶段的研究计划、学校正式成绩单、科研成果等。

参加复试考生需缴纳复试费,复试费标准按北京教育考试院规定执行。

(五)录取

考生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外语听力成绩。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成绩及格者我校将根据考生的总成绩择优 录取。

三、学习方式

全日制脱产学习。基本学习年限为 3 年,其中教学实习1 年,课程学习及毕 业论文撰写 2 年。上课地点为北京大学校本部。

四、学历学位

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完成硕士学 位论文并通过北京大学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经校长批准,颁发注明学习方式的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批准,授予北京大学汉 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五、学费

学费总额为 6.6 万元人民币,每年学费为 2.2 万元人民币,学生须于每学年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注册时按学年交纳学费。未交纳或未足额交纳学费者,将不予办理入学及注册手 续。

本专业不设学业奖学金,所有学生均需交纳学费。住宿及费用自理。

六、转档和就业派遣

已被录取的“转档”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前将档案、户口和人事关系转入 学校,入学后学校不再办理“转档”手续。“不转档”硕士研究生,档案、户口 和人事关系不转入学校,不参加学校奖学金的评定,学校不安排住宿、公费医疗 和就业派遣。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均为全日制定向培养研究生。非在 职研究生的人事档案应转入学校,在职研究生的人事档案应由定向单位负责管理。

七、监督管理与违纪处理

1、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与学校有关部门全程监督各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情况,及时公布院系接受考生申诉的途径和联系方式,并保证各级投诉、申诉渠道畅通,对有关问题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2、考生出现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时,我校 将通知其所在单位,并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3、若发现考生伪造证件,我校将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 件。

4、若如有直系亲属或者利害关系人报考当年研究生的有关人员,应予以回 避。

八、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咨询电话:010-62753291 电子邮件:jiaoxue@pku.edu.cn 地址: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19 室 邮编:100871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网址:http://hanyu.pku.edu.cn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咨询电话:010-62751354 地址:北京大学新太阳学生中心五层 502 房间 邮编:100871 网址:http://grs.pku.edu.cn/ 监督电话:010-62756913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6 年 9 月

11.14位大学校长推荐课外必读书目 篇十一

推荐书目:《沉思录》

作者:【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推荐理由:马可·奥勒留,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征战的间隙他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著就了声誉卓著的伟大名著《沉思录》。那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10)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推荐书目:《苦难辉煌》

作者:金一南

推荐理由:这本书视角广阔,立意高远,第一次在国际大背景下,用全局的战略眼光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进行了解读,娓娓道来,不乏生动的场景描写。相信读者能够从先辈们那段奋斗的岁月中汲取丰富营养。

(11)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

推荐书目:《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推荐理由:《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用英文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哲学的力作,长期作为世界各大学的通用教材。该书探讨了诸子百家的起源,明辨了宗教和哲学的区别,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视界高远、参古纳今,尽显大家风范。该书对当下中国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哲理思维,不无裨益。

推荐书目:《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推荐理由:这是分享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名著。作者把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等四个层次,将诸多类型图书的阅读方法娓娓道来,引导读者入书山揽胜而不至迷失于途中,以期提高读者的阅读质量和能力。

(12)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推荐书目:《相约星期二》

作者:【美】米奇·阿尔博姆

推荐理由:现在的社会文化习惯于引导青年人关注考试、就业、买房等满足物质层面需求的东西,却不鼓励他们后退一步,站在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除了物质,还有什么能抚慰焦躁不安的心灵。《相约星期二》是一部从长者的角度出发,引导人们反思人生态度的佳作。在浮躁的社会中,希望大家都能在《相约星期二》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感悟。

推荐书目:《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作者:【加】克雷格·柯伯格/马克·柯伯格

推荐理由:在未来,我们将不仅仅作为互不相干的个体而存在,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自己是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在对自己负责的同时,承担建设和改造我们生活的地球的重任。本书引导人们对幸福、同情心等伟大的人类情感进行重新审视,为青少年及教育者提供了从“我”逐步走向“我们”的行动指南和建议。

(13)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

推荐书目:《五千年犹太文明史》

作者:【英】马丁·吉尔伯特

推荐理由:几千年来,犹太民族一直被主流社会排斥、压迫,被迫迁徙,二战期间,更遭到令人发指的迫害。但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难以企及的贡献。本书用141个历史故事,以书信方式,深入浅出地给出了犹太人五千年历史脉络。

(14)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

推荐书目:《神雕侠侣》

作者:金庸

12.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推荐书目 篇十二

英语写作的水平不仅只是体现在CET 4, CET6的成绩当中, 而且它和口语一样是英语学习者英语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及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检验标准之一。Chinese English (中国式英语) 曾引起了语言学界的认真探讨。高等教育大学生的中国式英文已经是一个备受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他都被视为一种语言错误或地道英语的一种干扰性变体 (张培成1995) 。多数学者的研究从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入手 (Odlin 2001) , (Ellis1999) , 少有学者归纳应中式英语在作文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有的话也只是略举一二。然而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让笔者不得不深思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冠石,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而语言又受文化影响, 反映文化。”[1]申小龙 (2001) 曾归纳阐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惯于分析思维, 中国则表现出一种整体观念;中国文化是一种时间型的构造, 而非西方文化是视点静态固定的空间体;西方语言的句界是严格的, 可以计算的, 内部组织呈几何空间型-焦点透视, 汉语句界没有形式的约束是一种散点透视;印欧系语言是一种“单体精确型”语言, 它的价值判断是双元的, 汉语是一种“骈体模糊型语言”呈现的是辩证关系, 价值判断是多元的。[2]

这正好切合了笔者的想法: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占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同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向地道英语过渡的一种中介语, 决定对其在写作中的基本表现形式做一个归纳, 联系中西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从文化方向对中式英语的根源及其在英语作文中的表现形式做进一步的探究, 以期有效地引导大英教学。

1 中式英语的定义

什么是中国式英语?国内大部分学者引用的是李文中 (1993) 的定义:“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3]而国外学者Selinker首次提出中式英语为中介语的论断, “它是由某个正在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按照自己发展起来的规则系统创造出来的既含母语特征又有目的语语言特征的语言系统。这种产出是对某一目的语的尝试性产物。”[4]基于Selinker的精神, 中国式英语是英语学习和使用者虽然受母语的干扰, 套用英语规则和习惯对英语学习进行积极尝试所导致形成的一种不合规范英语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中介

2 从文化角度阐释中式英语写作的特点

2.1 文化的中西方差异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已经有众多学者做过实证研究。Whorf假设以及语言相对论指出:“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行为要受到他们所说的语言结构的影响。”虽然这个陈述未免有些片面, 但是无可否认, 语言和文化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必定会反映在它的语言当中。而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这需要把文化因素考虑到英语学习当中去, 否则有效的交际必定受阻。除了申小龙, 连淑能对中西语言差异也作了总结: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英语多静态, 汉语多动态;英语表达多变化, 汉语表达多重复;英语多省略, 汉语多补充;英语多被动, 汉语多主动;英语多代词, 汉语多实称。[5]

从事大学英语教育也有3年多了, 从教学当中观察到一些中式英语作文的特点。下面看看这些特点, 以及它在文化思维上的原因。

2.2 中式作文的特点

中国文化对英语影响大体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选词、造句及语篇。但我们强调的是, 中国式英语并非都是错误的句子和语言。中国人的英语也许在用词和语法方面都没问题, 但是不符合语言习惯。这就需要辩证对待。下面从几方面来谈谈中式英语的具体表现及改正措施:

2.2.1 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 因此文化差异在这个层次上体现的最为突出。这方面许多学者也已经做过详尽的描述, 在此想做几点补充。

任何权威的写作教材都指出一点: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言简意赅的。著名文豪E.B.White说过:“Vigorous writing is concise.A sentence should contain no unnecessary words, a paragraph no unnecessary sentences.”[6]中式的文章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 西方的思维是理性的, 追求形式逻辑, 所以语言讲求“真”, 以理服人, 言简意赅。而东方的思维是感性的, 强调以情动人, 所以语言讲求“华”, 追求一种语言堆砌的气势。这种文化思维的差异导致了汉语表达中多重复, 英语表达中多省略。所以在中式英语的作文中常会出现以下用词现象:

(1) 不必要的名词和动词

不必要的名词和动词必须删除, 因为他们的意义已经包含在句中。这种情况, 名词和动词都是以短语出现的多, 具体形式大概是: (a是原句, b为修正句)

介词+多余名词

多余动词+名词

多余动词+多余名词

如:a The key to the solution lies in the reduction on expenditure.

b.The solution is to reduce/cut back on expenditure.

a.To bring about a change in the stage of the affair.

b.To change the stage of the affair.

a.We should adopt the policy of withdrawal.

b.We withdrew.

以上例子中的a相对繁琐, 去掉划线部分的单词, 句子意思不但没受影响而且更清楚。此类多余名词多半是一些抽象名词如:a seriou mistake in the work of planning中的work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中的cause。而此类多余动词多半是一些常用的活跃动词如:make的搭配结构如:make a deci sion to=decide;make a proposal that=propos以及have的结构如:have the need for=need;have trust in=trust等等。有些学生记不清词语搭配, 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搭配这些词所以胡乱搭配。

(2) 不必要的修饰语

汉语讲求对称, 喜用修饰词, 求华丽讲气势;而英语则是讲究用语简洁。很多学习者在英语作文时经常都是中译汉, 所以出现很多违背英语行文要求的堆砌修饰语现象, 具体形式有:

多余的修饰语redundant modifiers

强调修饰语intensifiers

减弱修饰语qualifiers

多余的修饰语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如:fe-male businesswoman Li Ying, businesswoman当中已经包含了female的意思, 而汉语中“女商人”的“商人”没有包含性别所以必修加一个修饰语“女”。如果直译汉语就会变得画蛇添足。另:a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 a family relative, an unfortunate tragedy等。此外英语中的vari ous一词也容易引发中式英语。汉语中的复数一般通过量词来表达, 如:多个项目, 数个批评, 而这些意思在英文中通过名词数的变化已可达到, 不需再加上various。

如:Hundreds of transnational firms have started various businesses in china.

强调修饰语如:形容词serious, great;副词extremely, certainly等。主要作用是加强被修饰语。有经验的英语写作者会尽量减少此类修饰语, 而以精确词代替, 这类词多余且影响阅读。如:extremely important, very very important用essential, imperative, vital, indispensable代替表达更贴切;I definitely think that可用I amcertain that表达更好。这主要与学习经验和对词的把握有关, 随着学习的深入, 这种现象会有所改观。

减弱修饰语用来减轻被修饰语的强度的, 属于一种模糊语。如:quite, rather, relatively, perhaps, maybe, possibly等。这些词的语用效果是为了避免说话者言论太过臆断、主观。西方思维强调“物我分离”, 力求语言客观、公正, 所以英语写作适当的使用此类的模糊语可避免绝对、臆断。但是过多的使用则会给人一种不自信, 不负责任, 胆小, 犹豫的感觉。

如:a.We have dozens of thousands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create a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their work after they come back.

b.We have tens of thousands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t is important to create a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their work after they come back.

b句中quite被去掉, 因为quite的出现使读者不容易了解说话人是觉得important还是不important。

(3) 重复语

重复语的使用, 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中式英语, 它指的是两个近义词连用。其表现形式可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由于汉式思维的求“华”讲“势”, 文章多用近义词达到造势效果。所以中国学习者很容易习惯性地在英语作文中堆砌近义词。

如: (名词) errors and mistakes

(动词) consider and study

(名词) condition and situation

(动词) enhance and improve

(形容词) wise and sensible

(副词) wholly and completely

(形容词) necessary and imperative

(副词) correctly and properly

对于这种情况, 要么就在两者中去掉一个, 要么换用一个可以概括两者意思的词。

(4) 词的内涵和外延的混淆

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但是两者之间也有共通处。“不同民族的语言间总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 这是双语词典的编纂基础, 是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条件。”[8]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上总是想找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对应关系, 结果写作变成了中译英。而有些学生只了解英语单词的外延, 没掌握其内涵, 误以为这种对应就是对等, 创造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式英语。

如:a.Heavy boys, light girls重男轻女

b.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boys than girls

a.Three good student三好学生

b.Excellent stud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and P.E.

以上例子中, “重男轻女”被翻译成“Heavy boys, light girls”完全没掌握heavy和light的内涵是指重量的重轻不是指重视和轻视;又如“三好学生”, 如果写成“Three good student”, 老外会不知所云, 在西方文化中没有三好学生的说法, 所以应该适当解释是哪“三好”。

2.2.2 句子

西方形态语言的句子组织是以动词为核心, 句子基本结构是主谓宾, 其他结构通过形容词、副词、介词和从句在此上展开。所以英语的句界是严格的, 可以计算的, 内部组织呈几何空间型, 是一种焦点透视。但同时也是结构多变, 形象生动的;而汉语句界没有形式的约束, 比较散, 往往是使用一连串的简单句或雷同句, 是一种散点透视。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只阐述两点。

(1) 代词误用及模糊指代

英语中的代词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以及关系代词。代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很难掌握的一个领域, 根据西方的思维模式, 那种逻辑严格的句式要求, 以及时, 数的统一, 代词的作用是避免语句重复, 使文章能达到前后连贯。而语法要求不严的汉语很少使用代词, 甚至英语中的关系代词在汉语语法中根本找不到对应关系。

如:a.China's gradual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has put china among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nations.

b.China's gradual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has put it among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nations.

此例中china改用it避免重复, 而且不会引起歧义。使用指示代词的原则是:先行词明确, 先行词离代词很近, 人称和数都符合。以下例子是一个指代模糊, it的指代很模糊, 这种情况下应该换用其所指具体名词。

a.The second question concerns close planting.It should be spread out too thinly nor planted too closely.

b.The second question concerns close planting.Crops should be spread out too thinly nor planted too closely.

(2) 悬空修饰语

刚才提到英语句子语法严格, 逻辑一致。英式思维是直线的, 所以讲求人称、时、数的变化一致。但是汉语思维是螺旋的、松散的。因此经常忽略语法的一致。悬空修饰语是其中一种情况。英语中的非谓语结构 (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结构) 的逻辑主语应该是句子的主语, 而中国学习者经常忽略非谓语结构的主语和句子主语应该达到一致。

如:a.Conveniently situated, traffic from Jin Hui tower to Beijing airport takes only 1/2hour via the Third Ring road.

b.The Jin Hui tower is conveniently situated, only 1/2 hour via the Third Ring road.

在a中conveniently situated的主语是Jin Hui tower, 而句子的主语是traffic。修正的方法是去掉非谓语结构。

3 从文化角度看中式英语作文对将来大英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叙述我们发现中国式英语虽然不是标准的英语。但它反映了中国人学习英语那种努力的精神和大胆的勇气。从中我们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3.1 教学中增加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应尽可能深入, 形式尽量多样化。据了解有70%~80%的大英学生在高校选择英语课是想更多的了解西方的文化。所以在大英教学中应该多结合文化的介绍和对比, 让学生深刻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逐渐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具体形式可为:其一, 结合文章主题, 进行文化介绍, 鼓励学生课外扩大阅读量和知识面, 锻炼思维能力。其二, 增加英语词汇的文化解释, 让学生了解每个单词的文化内涵;对英汉典型不同句式进行归纳, 讲解。鼓励学生把有英语特色的词语和句子用在写作中。

3.2 不忽视语法教学:充分利用课本课后习题

语法应不应该大力抓?这个问题一直是英语教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现行交际法、情景教学法一直对最初的语法翻译法持否定的态度。在对待语法的问题上到底该持什么样的态度?非常赞同章振邦教授的说法:不是要不要学习语法的问题, 关键是把它摆在哪个位置?教什么样的语法?以及怎样使语法教学成为培养语言技能的一个环节。怎么处理语法学习和写作之间的关系?语法学习和写作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英语的课后习题一般是针对每个单元的重点编写的, 在进行词汇练习的同时对Paraphrase和Translation这两个习题给与特别重视。为了改变大英学习者只会学语法不会用语法的局面, 鼓励学生深究英语语法的内涵, 进行英语各种句式的互变以及用学过的词汇, 句式翻译中文。这样做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强写作能力。

摘要:由于中西思维方式, 文化形态的极大差异, 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碰到许多难题, 其中口语和写作比较显著。主要论及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中国式英语现象及其分类, 一并探索导致这种现象的文化原因, 最后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文化差异,英文写作

参考文献

[1]邓昌炎,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89:241.

[2]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1:62-66.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育与研究, 1994, 3:67-70.

[4]Gass Susan and Larry Selinker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M].Amsterdam, Philadelphia:J Benjamin Pub, 1992.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136.

[6]Joan Pinkham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0, 5:1-2.

[7]赵春曦.论中国式英语中所体现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J].东北大学学报, 2003, 6:449-451.

[8]Terence Oldin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s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45-56.

[9]蔡基刚.英语教学与英语写作中的汉式英语[J].外语界, 1995, 3:36-40.

13.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文学作品 篇十三

南开大学推荐

《唐诗选》,马茂元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国演义》,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游记》,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水浒传》,施耐庵,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楼梦》,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作品精选》,鲁迅,长江文艺出版社

《围城》,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者:凌濛初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作者:冯梦龙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安秋平点校,中华书局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张慧剑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雷雨》,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丛培香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刘京胜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简爱》,(英)夏绿蒂·勃朗特,吴钧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陈敬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复活》,(俄)托尔斯泰,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莫雅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老人与海》,(美)海明威,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赵少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叶冬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

《泰戈尔诗选》,冰心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普希金诗选》,卢永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雪莱抒情诗选》,杨熙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名家散文经典》,于文心编,长江文艺出版社

《奥德赛》,(古希腊)荷马,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神曲》,(意)但丁,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丁,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悲惨世界》,(法)雨果,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许渊冲译,译林出版社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追忆似水年华》,(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 《忏悔录》,(法)卢梭,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

《德伯家的苔丝》,(美)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戴侃译,外国文学出版社

《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高惠群、石国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春下一篇:高中生请假理由家长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