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4-09-20

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12篇)

1.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一

作者简介韦传慧(1979-),女,安徽舒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

游规划与管理。

收稿日期2005!08!29

开发贫困地区旅游业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发展战略的需要[1]。西南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

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贫困

地区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的“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

发”,其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

发展机会[2]。笔者针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的两大障碍因子,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广泛参与和获益的旅游业发展策略。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的两大主要制约因子

1.1 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低贫困地区因为长期封闭,受教

育机会少,人口综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区域整体来看,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低下,文盲

比重大,而且在接受过教育的群体中,小学和初中水平的占

很大比重(表1)。第二,思想观念落后。贫困地区落后的思

想观念主要表现为缺少积极性与热情、听天由命、懒散、拒

绝新事物、不相信科学等。许多居民只要每天挣够预期收

入,剩余时间便用于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等,满足于吃饱

喝足的生活,对于进一步的改善,以及精神生活的丰富缺少

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业发展策略

———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

韦传慧,张兆干(南京大学城资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近年来,贫困地区旅游业开发逐渐兴起,以期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但贫困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特征限制了贫困人口的参与及发展。针对贫困人口资金短缺和综合素质低两大主要制约因子,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

口脱贫致富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贫困人口;旅游业;发展策略;经济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 2006)02-0296-02

Strategies of Tour ism Development Profited Pover ty Population———As a Case Study of Shucheng of Anhui Province

WEI Chuan!hui et al(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springing up and is hoped to promote development in poverty rural area.But

the special social and economical character of it impede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verty

population.Two big problems are lack of

financing and low population quality.The paper took Shucheng of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provided the strategi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which are profitable to poverty population.Key words Poverty population;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Strategy

表1 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人/10(0 劳动力)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中专程度大专及以上

全国合计7.59 30.63 49.33 9.81 2.09 0.56

江苏7.23 26.41 52.26 11.21 1.86 1.04

安徽10.95 27.42 51.98 7.31 1.87 0.48

云南17.37 44.13 32.39 4.92 1.19 0.09

注:①资料来源于2003 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②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476 元,江苏为3 979.79 元,安徽为2 117.56 元,云南为1 608.64

元,故选取江苏为非贫困地区代表,安徽和云南为贫困地区代表进行对比。

信心和想法。

1.2 资金短缺所有贫困现象都是由于区域、群体或个体的经济发展受到一系列内部和外部不良因素制约,造成劳

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的不足而产生的[3]。也即资金缺乏是贫

困人口面临的直接困境,资金短缺限制了贫困人口只能从

事一些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如农业生产以及初级农产品销售

等,而这些收入又仅够维持日常生活,长期下去,形成恶性

循环,难以走出贫困的困境。

综上可知,要提升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的广度和深度,必须遵循3 个原则:首先是不断的知识充电,包括基础教育

和职业教育,要摆脱贫困,教育是根本。其次是无投资或少

投资,旅游业应依托地方传统产业,减小贫困人口的参与难

度。最后是管理方式深入浅出,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贯穿旅游

发展的始终,但在实施中应具体化,让贫困人口明确自己可

以做什么。安徽省舒城县实证分析

2.1 区域概况舒城县位于安徽中部、大别山东麓,总面

积2 092 km2;山区面积广,约占总面积的70 %。2003 年末总

人口98.9 万人,3 次产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是农村人口占

84%的农业县。2002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 780 元(同年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476 元[4])属国家级贫困县。但

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 皖中花园”的美称,近年来旅游业逐

渐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效益明显。2000 年,万佛湖

风景区周边5 个乡镇14 个村,人均增收200 元,核心景区

周边群众受益高达50 %以上。舒城县将旅游业放在三产的龙头地位,推出“ 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因此,如何使贫困

人口更广泛的参与,获得更多的利益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旅游业发展策略

2.2.1 以教育为本。教育是旅游业发展的根基,根基不牢,发展必然会夭折。知识不足,使人们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法抓住发展机会,不知道哪些资源可以吸引游客,致使许

多藏于民间的资源被埋没。

鉴于以上原因,要把教育作为旅游投资的主体。同时还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 34(2): 296-297 责任编辑曹淑华责任校对曹淑华 要注意两点:首先,要采取“ 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由于本地

居民的文化基础薄弱,其教育方式应以“ 面对面”的直接学习、培训为主,这样既易于农民消化吸收,又能防止一些农

民因担心学不会而拒绝接受教育或培训。如组织居民或干

部到发展比较成熟的旅游地实地参观、学习,邀请旅游专家

亲临指导,现场答疑。其次,培养本地人才是根本。利用本地

人才可获得双赢,一方面省下了吸引外地人才的资金投入;

同时也解决了本地发展的根基问题,即居民素质的不断优

化。目前,舒城县只有3 所职高,且只有柏林职高、舒城三中

职高设有旅游班,且专业课多为地理类或其他课程较少的教师承担,这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

出外打工。因此必须吸引、宣传、动员本土旅游类、管理类的高校毕业生回乡,服务于旅游业的直接和间接教育。

2.2.2 依托地方特色产品发展旅游商品市场。地方特色产

品转化为旅游商品不仅可以避免景区旅游商品雷同现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参与。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制造,让更多居民参与,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

舒城县旅游商品市场正在筹建之中,眼前可以从两个

方面挖掘:一是农产品。该地优质农产品有茶叶、板栗、大

蒜、黄姜、白鹅等,可以对这些产品进行深加工,推出品牌。

如南京的鸭类产品,鸭子本无特色,全国各地都有,但一加

工就会出特色、出精品,如“ 板鸭”“、桂花鸭”“、咸水鸭”“、鸭

血粉丝”等;同样,舒城县也可以把大众化的产品加工成独

具特色的产品,如鹅肝、鹅掌、鹅油和鹅内脏都可以拿出来

做文章。二是工艺品。该区的特色工艺竹编,有着悠久的编

织历史和高超的编织技巧,舒城篾席曾在巴拿马国际商品

博览会上获一等篾业奖。竹席生产过程复杂,产品光滑精

美,清凉耐用。其他竹制品还有竹编字画、竹枕、竹编玩具和

各种竹类餐具,如餐盒、锅刷、竹勺、竹铲,以及竹筒、竹杯、竹木盒等。可以在“ 竹器之乡”孔集镇建一条类似于大理洋

人街的“ 竹艺一条街”,既是购物场所,又是旅游景观。

2.2.3平民化的服务理念。旅游业是以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行业,旅游活动过程即是游客享受旅游地提供各项服务的过程。所以,对于游客来说,服务质量是度量一次旅游是否

愉快的关键;而对于旅游地而言,服务质量就是客源的保

证,发展的保证。

针对本地居民特点,确立“ 真心真意、实惠服务”的宗

旨,给游客满意的服务。确立这样的服务理念的理由是:①

符合乡村居民纯朴的性格特征,短时间内即能内化为居民

意识。②言简意赅,容易传播,不同层次的服务人员均能理

解、接受。③符合游客的消费心理。从游客的角度来说,都希

望享受的服务经济实惠“,真心真意”更能反映旅游地居民的亲切友善,让游客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

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首先可以从小处着手。俗话

说“ 细微处见真情”,一些细节所体现出来的信任和关怀,印 象更加深刻。如一些零售摊点,找零时常常让游客等很长时 间,可以把装有零钱的小罐子放在面向游客一侧,让游客自 己找零,既能节约时间,又能让游客增加对旅游地的信任

感。其次,友好用语。从业人员普遍存在“ 情感缺失”,把与游 客的关系看成简单的利益关系,存在许多“ 侵略性”语言,如

“ 你到底买不买?“”、不买,看什么看?“”、你说多少钱买?” 游客不买脱不了身,买了又会很压抑,有上当受骗之感。居 民必须摆正心态,真正把游客当作是自家的客人,用充满亲 情的语言表现出热情好客的一面。

2.2.4 导引式的管理。抽象的理论灌输,命令式的说教,不 符合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文化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决定 了必须采用导引式管理方式,一步一步将居民引上发展之

路,并产生追求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1)干部导引方向。无论从素质基础,还是发展机会上

看,干部都具有更好、更有利的条件。所以干部必须发挥这 种优势,把握发展的大方向,如区域旅游业向什么方向发展 以及如何顺利发展,旅游地的规划、土地利用,资金分配,环 境保护等,引导居民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之路。

为此干部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不断完善自

身素质。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摒弃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 发展思想,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目的地居民是 否也得到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必须是同步的。与居 民相比,干部拥有更好的条件、更多的机会进行再学习,所 以必须抓住机会“ 充电”。如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创新 精神、实干精神等,深入乡村挖掘旅游资源。其次,多与居民 沟通。交流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常到景区走走,了解市场管理是不是规范,居民经营有没有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旅游地规划也可以让居民参与。

(2)舆论导引观念转变。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现状、前景

不了解,导致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恐惧心

理,患得患失,害怕亏本,投入难有回报。所以首先要利用舆 论引导居民转变思想观念,如在晚间黄金时段播放国内外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让居民认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居 民对资源的自豪感,对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帮助农户订购旅 游报等。其次,利用舆论引导居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例如 尊重游客,规范经营,保护环境等。

(3)典型导引行动。面对红红火火的旅游业,农民却不

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必须通过条件类似的典型旅 游地的导引,使农民获得参与发展的灵感。农业是该区的主 导产业,因而应以农村旅游区如国家4A 级景区浙江奉化腾 头村为学习对象,组织一部分农民去实地参观学习。同时理 论指导也必不可少,一些最新的农村旅游、乡村旅游研究成果都可以借用。有学者指出,农村旅游业可以从以下几个要 素寻找开发的线索: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农民生活、农业生 态和农业收获物[5]。该区除农村聚落无明显特色外,其他4 方面均有挖掘的潜力,尤以农业收获物为优。

参考文献阳国亮.旅游投资的乘数效应与旅游扶贫[J].学术论坛,2000(,6): 83-85.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21.3 康涛,陈斐.关于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 报,2002(,4):5-1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03.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2):73-76.34卷2期韦传慧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业发展策略297__

2.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二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的一种休闲娱乐旅游方式,越来越深受人们的喜爱。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不仅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而且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下,衢州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松,在休闲农业旅游领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当前需要建立起“农家乐+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村+景区”的协同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更加注重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最严格保护、科学布局、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全面提升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

改革开放后,衢州休闲农业旅游逐渐萌芽,经过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发展明显提速,并且逐渐形成了产业经济的重要内容,纳入了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近年来,衢州市始终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把构建美丽浙江建设源头生态屏障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责任,着力打造“生态衢州、人居福地”。衢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加快推进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加快休闲农业旅游的转型提升,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农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为本文所探讨的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理论支撑,这也是在当前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视域下,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行业主动进行转型升级的时代要义。目前,衢州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包括:

(一)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发展模式。

即在中心城市周边,借助中心城市居民巨大的消费能力,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农业休闲体验,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现代农耕文化或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的一种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游客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休闲时间大都是一天时间。

(二)以著名景区为依托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依附于著名景区,也主要依靠景区客源,在游览景区后,游客顺便到乡村进行食宿和休憩。依托旅游景区(点)把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三)“公司+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村镇,通过引进旅游开发企业,结合村镇资源,进行深度旅游开发,并吸引农户参加,最终形成公司和农户的分工协作,共同做大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四)“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由政府牵头,吸引了更多的市场主体参加,包括由农民组合的休闲旅游协会,代表参与农民的利益,共同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再加上旅行社的专业和客源,以及公司的市场化运作,从而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化、跨越式发展。此外,还有“农户+农户”模式、独立的复合型景区开发模式、农庄模式等。

总体来说,当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注重结合当地农村的一些特色,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并以农村为核心,扩展至周围乡镇,形成休闲农业集聚群,逐渐构建出了现代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共同体。

二、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及旅游消费的需求变化,目前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和不足,如生态环保理念不够、整体规划不完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市场营销意识不强、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等,急需加速转型发展并提升品质。

(一)休闲农业旅游规模小,布局不合理。

衢州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比较晚,大多以农户和私人企业主自主投资为主,尔后逐步发展壮大,先建后管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休闲农业旅游规模小、活动比较单一、游客滞留时间短;各旅游景点(景区)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旅游走廊、游客行程耗时多等问题。特别是景点(景区)接待点的布局、旅游项目的开发、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政府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旅游走廊、区位功能等方面的科学设计,缺乏对休闲农业旅游整体发展所承载能力的布局,给今后有序的旅游接待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门类不全,缺乏精品。

目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点数量多、档次亟待提质升级、叫得响的品牌少,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一大短板,多以农家乐为主打产品,类型单一。市场同质竞争,“处处核桃栗子,遍地蘑菇炖鸡”。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提供的服务娱乐项目仅有食宿、停车、棋牌、卡拉OK等,休闲活动方式单调,特色不明显。普遍忽视了游客追求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内涵的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消费方式的潜在需求。大多数乡村对当地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独特文化挖掘不够,没有充分反映当地的乡土风情。所提供的旅游服务项目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不强,在展现乡村生活的真实性上尚需再下工夫。

(三)基础设施不到位,服务质量偏低。

当前,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服务质量和水平低,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遇到节假日接待游客已是严重超负荷运转。特别是交通、客房、餐厅、厕所等休闲农业旅游基础设施较为简陋、条件相对较差,载客能力矛盾较为突出;再者管理服务人才非常少,不能为游客提供较为专业的优质服务,都使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得不到一个比较满意的体验,导致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重游率降低。

三、加快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机遇与威胁同在,机遇大于威胁,这是当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真实写照。结合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实践,当前急需要建立起“农家乐+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村+景区”的协同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形成布点、成线、立面相配合,推进集约化、协同化发展。这是当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流模式,也是衢州结合自身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在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基础上的现实选择。

(一)把握当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是“三农”建设加速。从2004年以来,中央每年一号文件均关注农业,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这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二是生态建设提升。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核心高度来推进,衢州也正在努力打造绿色经济“升级版”;三是市场需求较大。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这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需求。

(二)科学布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空间。

各区(市)县要紧密抓好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四个结合”,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发展纳入大旅游、大产业来统筹规划和安排,根据地域优势、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地选择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发展规划。一是衢州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规划必须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休闲农业旅游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二是在保持衢州农村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侧重“都市休闲、生态野趣、民俗风情、美食养生”等特色产品挖掘,吸纳农民兴办体验型、休闲型旅游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和重游率;三是把“休闲农业旅游”和“田园美食”巧妙结合起来,引进国内外各地的特色餐饮和名小吃,做足“吃”的文章,真正形成衢州品牌,闯出名气,增强吸引力。

(三)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政策扶持机制。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要坚持政府统筹主导、引进外资和鼓励村民出资入股联营的发展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一是针对农户房屋翻建、加建、改造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分类制定扶持政策,有效满足衢州人民对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二是创新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融资方式,通过土地融资、信用共同体、农户联户担保等形式申请金融贷款,强化资金支持;三是创新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机制,联合组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公司,整合要素资源,实行集团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四)规范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加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管理,通过举办休闲农业旅游培训班,聘请旅游、规划、建筑、文化等方面知名专家授课,培训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大力宣传贯彻《旅游法》,开展衢州休闲农业旅游优质服务活动,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对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及农庄进行服务质量评级工作;三是旅游安全常抓不懈,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旅游秩序。

(五)全面提升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加强联动互动、协调协作,努力提高组织协调水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并适时组建休闲农业旅游协会、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和行业自律。各乡村要积极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要加强与旅行社合作,充分发挥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的功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大发展。培养建设作风硬、实干创新意识强、群众威望高的村级“两委”班子,选优配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带头雁。

参考文献

[1]李光跃.休闲农业与休闲农业旅游概论[M].四川科技出版社,2014.

[2]王忠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张培.现状、动力、趋势:我国休闲农业旅游近20年的发展轨迹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3.

3.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篇三

摘要

近些年来,红色旅游的异军突起,对中国的旅游市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使老区的旅游品牌和形象更加鲜明,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得到更好地整合。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梳理的同时,提出了红色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现状 问题 发展策略

Abstract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the “ Red Tourist” developed so fast and made a great change in China’s tourist market.Through the“ Red Tourist”,We can offectivety protect and make use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c cutural heritage and make tourist brand, and combine enviromental resources with historic resources of human.Developing the “Red Tourist” contributes to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evolopment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 condition of China’s “Red Tourist” and bring up some problems, and then propose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Key Words:the Red Trip;Status;Problem;Development Strategy

目录

序言„„„„„„„„„„„„„„„„„„„„„„„„„„„„„„„ 第1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分析„„„„„„„„„„„„„„„„„„„ 1.1 红色旅游的定义 1.2 红色旅游的物质载体分类 1.3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 1.4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轨迹 1.4.1 建国初期的瞻仰、参观活动

1.4.2 “文革”期间革命纪念地的“朝圣”活动 1.4.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转变 1.4.4 新世纪红色旅游全面发展

第2章 我国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发展,一拥而上。

2.2 行政区划壁垒,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

2.3 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欠佳,可进入性差。2.4 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

第3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3.2 加强红色旅游行业规范

3.3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

3.4 融入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它由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孕育衍化而成。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下,“红色旅游”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着,不仅初步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道亮丽的文化奇观,引起世人高度关注。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消息,2011 年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国内旅游人数23 亿人次,增长9%;国内旅游收入1.4 万亿元,增长12%。在国内旅游急速升温的形势下,在建党90 周年的大背景下,2011 年的红色旅游活动必将升温。

1998年,随着“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宣传促销口号在江西省率先提出,红色旅游便逐渐兴起而发展。2004 年初,江西、陕西、福建、河北、广东、北京和上海联合发表《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决定就发展红色旅游进行区域协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链。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真正把红色旅游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发展战略的层面。2005年2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对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发展红色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从而使得红色旅游更加蓬勃发展,成为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展红色旅游的指导思想是: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进和完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中,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就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1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分析

1.1 红色旅游的定义

2004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颁发了《2004—2010 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将红色旅游定义为: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在实践层面上,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往往都被视为红色旅游的一部分。至于何谓“红色”?近期重庆市宣传部部长何事忠的解释颇有新意。他认为: 谈到“红”,少数人反对,以为是搞“左”的一套,甚至与走“文革”老路联系起来。这完全是错误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红色。“红”是汉语中褒义色彩最强烈的词。红色代表生机、活跃、青春、热情,代表明亮、鲜艳、力量、奔放和充满生命力。所谓红色文化,从理论上讲,是指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就是“红色中国”。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它既包括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精华,也包括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是先进文化、进步文化的统称。1.2 红色旅游的物质载体分类

目前,红色旅游的物质载体包括纪念地、旧址、遗址、纪念碑、陵园、故居、纪念馆、惨案遗址、历史遗产等等,不仅存量庞大、内容丰富,而且分类较细、针对性较强。一般可以分为“旧址”类、“遗址”类、“祭奠”类、“遗产”类。

“旧址”类红色景区是指我们党在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经历过的重要会议、伟人故里、重要事件和党、人民军队的驻扎地等,一般都内涵丰富、时间跨度较长。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韶山毛泽东故居等。

“遗址”类红色景区是指战役、战斗、惨案、重要事件发生地等。这类景区的共性是时间跨度较短、事件背景深刻、感染力强。如:平型关大捷遗址、南京大屠杀遗址等。

“祭奠”类红色景区包括纪念碑、纪念馆、陵园、雕塑性建筑等。这一类景区的共性是文物资料存量较多、观瞻性鲜明。如: 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西 柏坡纪念馆等。

“遗产”类红色景区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和自然遗产。这类景区的特点是,容易激发爱国主义感情,增强红色旅游对游客的叠加效果。

因此,对于游客来说,要依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安排目的地,才能满足 自身的需求。此外,我们更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红色旅游的形成和发展。1.3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

我国现阶段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将目的地建设成为以观光为主的传统旅游目的地体系的传统开发模式;二是将目的地建设成为注重游客参与和体验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体系的体验经济开发模式;三是混合开发模式,将传统型与体验经济型有机结合,使旅游目的地既有传统项目,又有新项目。

1.4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轨迹

总体上说,由革命纪念地演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演化为红色旅游景区,就是中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轨迹。1.4.1 建国初期的瞻仰、参观活动

中国国际旅行总社于1954年成立,并成立了15家分社,主要从事涉外接待。1964年7月22 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成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几乎与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步,1951年,文化部和内务部联合发文,要求修建革命事迹纪念馆和保护革命文物。1960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含33处革命纪念地和遗址,主要是接待国内外参观访问者,包括外国的国家元首和贵宾。比如: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在1951年2月6日对外开放,1961年改书“毛泽东同志旧居”。在新中国成立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工作一直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对宣传新中国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国内民众而言,这一时期的瞻仰、参观、学习,并不具备旅游的属性,革命纪念地也只是政治接待而不是旅游经营。不过,这一时期为红色旅游的形成提供了一些基本物质条件。1.4.2 “文革”期间革命纪念地的“朝圣”活动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相较而言,6 革命纪念地倒是幸运的受到了保护和利用。在这一特殊时期,以红卫兵大串联为主要形式,全国大中学校学生大批拥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使革命纪念地接待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1966年11月,红卫兵大串联达到高潮,毛泽东同志旧居和纪念馆昼夜开放,该年的参观者达290万人次。虽然,这些游客是以“朝圣”为目的的,也没有休闲、消费、娱乐的旅游属性,但这为后来红色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4.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转变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以当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更名为中国国家旅游局。1983年,中国被世界旅游组织接纳为会员。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被认可。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崛起,国家在计划安排的旅游基本建设投资中,每年都要安排一部分资金,帮助革命老区和革命纪念地发展旅游产业。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了第一批110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推动了革命纪念地逐渐从政治接待向旅游接待、旅游经营转变。1.4.4 新世纪红色旅游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全国很多地区都把本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2001年,国内部分革命纪念地发起成立了区域性的红色旅游协作组织。2004年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对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意义第一次做出了全面、深刻、权威的阐述。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2004—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红色旅游由此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第2章 红色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自2004 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工程开始,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部门大力协同,城市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并带动建筑、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我们仍然要清晰地认识到红色旅游火爆场景背后存在的问题。2.1 盲目发展,一拥而上

低水平重复建设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受到区域经济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可进入性、管理体制和景区知名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各地红色旅游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事实上,红色旅游景区除了少数地方,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开发较好,大部分则刚刚进入市场尚属开发初期,但却随着“红色焰火”大兴土木, 纪念馆、碑林、广场项目偏多,甚至贫困地区的名人故里也要建规模宏大的纪念地,环境容量不足的地方也要坚持建大纪念馆、大广场,盲目过度和不分重点地开发,以致造成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有的甚至为了政绩而劳民伤财,十分不利于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红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2.2 行政区划壁垒,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

当初的中央苏区、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大多建立在几省交界处。新中国建立至今,许多革命老区仍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管辖,有的甚至跨越数省,这对于红色景区的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各省市为发展本地经济,往往忽视景区间差异,阻碍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域流动。从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共有资源争夺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2.3 多数红色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欠佳,可进入性差

基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我国大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 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仍然是阻碍其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区位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公共设施落后、服务质量较低是制约一些红色旅游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限的资金制约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客源市场的拓展。红色旅游热潮的突起,使得景区的综合配套服务上的问题凸现出来,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2.4 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

多数红色景区的开发未能融入到当地特定的地域文化中,深挖红色文化内涵, 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独特,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主题单一,在展现形式上,以革命活动、名人故居、纪念馆等传统平面的、静态形式的展览陈列为主,开发方式粗糙,表现手段落后,枯燥乏味,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渴望更多参与性和自主性的旅游者的消费倾向,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2.5 红色景区经济来源单一

票收入是红色旅游景点进行维修和日常开支的重要来源,然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买门票在许多红色旅游景点成了常事,有的地方只有三分之一的来客买票,在一些地方借“红色旅游”刮起了一股吃喝风,下到基层要吃要喝,增加了当地的经济负担,有悖于红色旅游教育的初衷。

第3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先选择一批资源价值高、发展基础好的重点景区,率先开发,加快培育,形成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红色经典景区,提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发展红色旅游要突出产品特色,不能片面强调建设规模,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必须坚持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的原则。要根据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价值品位、交通区位等因素,制定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则,按照发展次序,分步推进,合理布局,防止无序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使作为旅游吸引物和主要载体的红色资源得到保护,并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的维修和进一步开发,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双向互动和谐统一和良性循环地发展。3.2 加强红色旅游行业规范

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时,要特别注意协调好红色旅游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文物保护等规划的衔接,使红色旅游的发展真正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大作用。红色旅游区域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加大本土特色的红色旅游商品研制和开发力度,提高旅游购物品的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同时,要加强对旅游购物品销售流通环节的管理工作,建设大的旅游购物中心,按照“小商品、大市场”的思路进行行业规范管理和监控。3.3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

突破行政划分界限打破行业壁垒、地区封锁,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统筹兼顾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经营和宣传促销等。加强区域内旅游合作区域间交流互助,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的流动。同时,在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集聚效应,在全国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联系互动效应。3.4 融入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还不是旅游产品,要把红色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品,必须进行产品创新。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特色打造,在“红色”中再挖“特色”,避免出现产品的单一化和雷同化。将红色旅游的主题融入到当地的地脉和文脉中去,将红色旅 游资源与当地特色资源有机结合,开展生态旅游、地质风光游、民俗风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从而与革命观光旅游一起形成优势互补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产生叠加效应。由此,保证了旅游产品的独特性,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论

红色旅游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文化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经济工程,还是培养红色下一代的重大教育工程,充分认识到发展红色旅游是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开发红色景区的过程中,要善于协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做到开发和保护相互协调,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现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走一条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4.松阳县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调查问卷 篇四

1、该问卷是针对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的问卷,主要了解对松阳县旅游发

展的认知和意见

2、每个问题括号内的数字是选择该回答的人数,各回答人数

总和不一定等于问卷总数(有弃答也有访问质量控制的问题)。

要求:

1、完成《松阳县旅游发展策略调查报告》,要有每个问题的描述,报告结尾还

要有此次调查的结论,一条条列出来

2、ppt格式3、25页以上

4、报告以图表为主5、1月7日之前上交

松阳县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调查问卷(政府卷)

共267份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

为了支持家乡旅游业发展,科学开发松阳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茶文化旅游资源),请您

协助填写此份问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请在相应的项目内填写或在项目前的方框内打“√”。

您所提供的资料将会用作整体数据分析,有助于我们整体把脉松阳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方向。

为增加调查的可信度,减少偏差,请您如实填写。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松阳县xx局

一、个人背景情况

1.您的居住地:街道(乡/镇)

4.职业:□公务员(20)□企事业管理人员(28)□教师(44)□专业技术人员(37)

□离退休人员(4)□其他(93)

5科及本科以上(44)

6元(42)□5000—8000元(19)□8000元以上(6)

二、对松阳旅游的认识

7.与您到过的国内旅游县比较,您认为松阳旅游发展水平:

□非常好的(4)□比较好的(53)□还过得去(112)□差的(93)□不知道(4)

8.您认为松阳近几年的旅游业发展情况:

□非常快(2)□比较快(57)□一般(117)□太慢(80)□

不知道(7)

9.您认为松阳旅游现状的成因是:

□处在莲都和遂昌旅游发展阴影区内,难以发展(15)□近年来县域产业发展重点与旅

游业关联不大(81)□县内旅游资源不如周边县区好(60)□基础太过薄弱(92)

□其他原因,如(16)

10.您对松阳未来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是:

□潜力很大,建议大力发展(94)□潜力一般,但很需要发展(146)□顺

其自然(11)□没有优势,不鼓励(6)□其他(7)

11.您认为松阳现在旅游发展政策方面的政策:

□好(11)□不好(42)□一般(200)□无所谓

(6)

12.您对家乡旅游开发现状的印象是:

A旅游景区B旅游交通C旅游住宿D旅游美食E旅游商品F参与活动G公用设施□很好(5)□较好(37)□一般(179)□较差(37)H服务与管理水平I环境卫生状况

13.您认为松阳地区具有旅游发展的潜力景区主要有(可多选,但最好不超过3项):

□延庆寺塔(91)□汤兰公所(5)□黄家大院(44)□青云塔(9)□

卯山景区(49)□四都寨头(80)□历史明清街坊(40)□石仓古民居

(41)□界首古村落(16)□箬寮原始林景区(163)□松阴溪——双

童积雪(39)□新兴乡茶园(63)□竹源峡瀑布群(97)□安岱后红色

古寨(24)□浙南茶叶市场(28)□万寿山(6)□香乳山(13)□其它,如

14.您认为松阳地区发展旅游的优势是(可多选):

□交通区位(6)□自然景观(168)□历史古迹(119)□人文特色(34)

□乡村旅游(98)□万亩茶园(103)□森林公园(56)

15.如果松阳进行旅游开发,您希望开发哪些旅游活动(可多选):

□山水观光(110)□科学考察(12)□户外运动(60)□乡土美食(96)

□自驾车旅游(17)□农业休闲(65)□民风民俗体验(66)□养生度假

(87)□茶园观光(150)□其他(请列出)(4)______________

16.您认为松阳旅游开发过程亟需改进的方面是(可多选,但最好不超过3项):

□不断开发建设新景区(景点)(35)□明确旅游主题,创造旅游特色(138)□

改善旅游交通条件(63)□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文化(68)□完善旅游接待设

施(67)□增加现代新型游乐设施(29)□加大广告宣传力度(55)□加强

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36)□提高旅游服务水准(47)□整治旅游环境(13)□

大力发展特色专项旅游(如茶文化旅游)(93)□出台强有力的旅游发展政策(42)□

集中优势财力做好产业集聚发展试验区(16)□其他,如(1)

17.您认为松阳旅游业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可多选,但最好不超过3项):

□自驾车旅游(23)□乡村旅游(155)□历史名胜旅游(87)□主题景区(50)

□运动健身旅游(39)□会务等专项旅游(12)□休闲度假旅游(82)□茶文化

专项旅游(141)□其他,如(6)

18.您认为政府部门可以从哪些方面推进松阳旅游发展?(可多选)

□设专项扶持资金(74)□加大宣传和招商力度(128)□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统筹工作(42)□发展1~2个典型标杆项目,树立示范效应(41)□加快建设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136)□政策鼓励(36)□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引导旅游开发(136)□其他,如(5)

19.您所知道的松阳茶品牌:

□银猴(226)□山兰(31)□龙剑(36)□其他(25)

20.您认为松阳开发茶文化旅游的机会点是(可多选):

□交通区位(14)□山水资源(131)□科普考察(19)□生态回归(115)

□传统农业(49)□民俗文化(40)□乡土美食(69)□休疗度假(39)□

茶叶产业(169)□其它__(4)____________

21.您认为松阳发展茶文化旅游的难点在哪里:

□政策协调(61)□茶园建设(97)□产业配套(123)□交通体系(59)

□民众观念(61)□其他(请列出)_(6)__________

22.您认为松阳发展茶文化旅游可行的方案是(可多选):

□依托现有景区,3年内建成若干个观光休闲茶园(68)□依托乡村旅游,开发茶文

化休闲、度假(149)□依托周边县市,开发大型茶主题公园(99)□依托茶产

业链(加工贸易),开发茶文化观光(107)□其他(请列出)_(2)___________________谢谢您对家乡旅游业作出的贡献!

5.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五

关于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网上旅游业的思考

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地方信息港的优势,加快发展网上旅游,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信息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跳跃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一要认真把握网上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二要充分发挥网上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三要切实采取发展网上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作 者:石作斌 作者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校,江苏,盐城,224002刊 名: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GUILIN MUNICIPAL COMMITTEE年,卷(期):20011(1)分类号:F592.3关键词:西部地区 网络经济 网上旅游业

6.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六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扩展为“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 这表明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需要认真研究, 贯彻落实。结合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特提出了衢州市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研究这一课题。

1 衢州市柯城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浙江省衢州市地处浙江省西部, 钱塘江源头, 是浙江省的“西大门”。南、西、北三面与福建、江西、安徽三省相连, 东面与省内杭州、金华、丽水三市相邻, 地域面积8 841 km2, 人口252.83 万, 属发展中城市。2014 年, 衢州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38.7 亿元, 同比增1.5%;农业增加值83.7 亿元, 同比增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354 元, 同比增11.2%。创新发展理念,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以城镇化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丰富休闲类型, 大力发展观光体验型、民宿经济型、古村古镇型、青山绿水型、民俗风情型及养生康体型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1];注重典型示范, 充分发挥示范乡镇、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狠抓重点环节, 在土地流转、招商引资、设施农用地等方面下功夫[2];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市创建;促进产品流通, 鼓励进城开设农产品专卖店,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3];注重对外宣传, 加强对衢州市农产品的开发, 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取得了新的发展。

2014 年, 衢州市共接待旅客总人数3 755.82 万人次, 同比增长14.58%;旅游总收入236.89 亿元, 同比增长22.29%。到衢州旅游的人数增加, 主要得益于衢州市旅游品牌的提升。通过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系列营销, 衢州市进一步打响了“首个国家休闲区”品牌, 吸引了游客, 特别是抓住高铁开通机遇, 开展“乘高铁、游衢州”系列活动, 举办了衢州旅游 (上海) 推介会、“乘高铁、游衢州”首发游客欢迎仪式、衢州旅游产品 (杭州) 特卖活动及高铁宣传营销活动, 打响了衢州市高铁旅游品牌。新媒体营销模式, 也增加了衢州市旅游的人气。其中柯城区2014年旅游人数 (游客) 864.04万人 (含市本级) , 同比增长25.5%;旅游总收入47.29亿元 (含市本级) , 同比增长26.3%, 乡村休闲游人数293.02万人, 同比增长27.1%, 乡村休闲游综合收入1.3亿元, 同比增长27.5%, 柯城区旅游具体情况汇总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知, 近3 a柯城区的旅游事业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 其中旅游人数同比分别增长31.2%、25.5%, 自驾行人数同比分别增长39.1%、27.2%, 参加旅行社人数同比分别增长7.02%、18.75%, 农家乐人数同比分别增长36.24% 、24.05% , 景区游人数同比分别增长17.57% , 173.27% , 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25% 、26.44%, 近3 a除参加旅行社的人数增长较慢外, 其他各项指标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2 衢州市柯城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在各自的领域范围内市场日趋扩大, 加之消费需求、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旅游观念的创新等, 二者逐步走向融合, 并发展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即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两大产业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推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4]。

2.1 生态农业带动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对于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 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 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生态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 带动生态旅游的展开。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 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 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 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 一村一业进行品牌化发展, 形成品牌、打出知名度后再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衢州市柯城区可以把以水果种植、茶叶种植为主的农业区进行生态旅游包装, 以优质水果为核心, 带动果园的观光游, 果苗培育、种植的学习, 果农的果品采摘节等果蔬消费, 这样不仅促进了果品的销售, 也盘活了相关资源和资产, 对当地农副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农业生态园的柑橘、蔬菜、食用菌、笋竹、茶叶和蜂产品等就借用“纯天然”的美名, 打造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模式。展示特色生态农业生产情景与良好的生态环境, 让游客体会足够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 使游客与当地农业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

2.2 生态旅游带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对于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 (清新的山水自然景观, 优美的田园风光, 良好的乡村居住环境等) , 只要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 即使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且规模存在差距, 也可以通过观光旅游的模式, 将旅游作为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更好途径。对景观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进行精心设计, 使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观, 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蓬勃的自然生机中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惬意。近年来, 衢州市柯城区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优势, 把生态旅游作为主打品牌。在旅游产品宣传上, 以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品牌, 在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大中城市进行大力宣传, 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参与, 逐步打响了生态旅游品牌, 同时也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3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共同发展模式

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优势的农业地区, 就需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共同发展、互相促进。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需求, “住农家屋, 吃农家饭, 干农家活, 享农家乐”;体验农家活动, 组织游客与农民一同采摘水果蔬菜, 或者参加当季农事活动;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的建设情况。参观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可以为游客提供能够体验相关活动的机会, 使游客能够参与农耕活动, 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农机具的使用方法、农产品加工储存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 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 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 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

3 衢州市柯城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衢州市旅游业发展较落后

衢州市旅游业发展速度虽然比较快, 但各项主要指标还处于全省最后一名, 与周边邻省的几个城市相比也明显落后 (见表2和图1、2) 。

3.2 游客参与性的休闲活动节目少, 产业发展低端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价值链没有形成。我国的生态旅游大都是以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单兵作战, 空间布局混乱、分散, 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加上娱乐效益不明显, 没有充分和其他旅游实现资源互补, 旅游收入几乎只来源于餐饮服务、住宿, 没有完全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5]。

3.3 乡村旅游规划不够科学, 存在开发的无序性

目前,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到处都在开展乡村旅游, 部分乡村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而且乡村旅游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有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仅在原有乡村资源的基础上稍加装修, 就仓促上马, 结果没有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3.4 项目特色不鲜明, 文化内涵不足

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的层次较低, 没有真正针对旅游资源特色开发旅游产品, 生态休闲旅游仅仅满足于招揽游客前来食宿, 休闲娱乐项目开展少, 旅游项目普遍停留于吃农家饭、喝茶、聊天、打牌等常规活动;开发深度不够, 文化元素不足, 忽视了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 文化休闲项目缺少, 参与性健身项目开发不够, 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3.5 管理不规范

旅游景点小、散、弱、差, 管理水平和要素配套都比较低端, 经营管理较为粗放, 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经营户的管理不规范, 服务质量不够稳定, 服务水平显得参差不齐, 乡村旅游的特色服务也体现不出来。

3.6 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 生产要素的整合非常欠缺, 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与长三角地区高品质的市场需求明显不对应。

4 主要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 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建设乡村休闲旅游乐园,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规划, 合理布局, 增强生态旅游竞争力

在全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和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框架下, 组织编制全市生态旅游的具体规划,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指导全市乡村旅游的有序开发, 增强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和地方特色。

4.2 示范引导, 提升内涵, 提高生态旅游吸引力

要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生态优势, 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城乡带动、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等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提升生态旅游发展水平。

4.3 规范管理, 强化宣传, 提升生态旅游影响力

就当前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工作来讲, 加快发展仍是不变的主题和前提, 但加强规范提升则是重要的举措和手段。

此外, 还应加大扶持力度, 做大做强, 增强生态旅游发展力。

5 小结

衢州市柯城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已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只要采取适当措施, 将能够推进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 取得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龙晶晶, 黄超艳.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西农学报, 2013, 28 (4) :73-75.

[2]李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54 (2) :114-115.

[3]姚萍萍.杭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2.

[4]陆落.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研宄——以杭州市会展旅游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 2011.

7.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七

摘要:临沂市地处鲁东南地区,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自然风光秀丽。临沂市发展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其中尤以孔子最为出名。近代的沂蒙山区更是凭借红色革命根据地闻名全国。临沂市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力开发深厚的旅游资源潜力。本文通过对临沂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提出一些对促进旅游业发展有益处的建议。关键词:临沂 旅游 发展 措施

引言:临沂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14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7亿元,增长13.5%。接待国内游客5175.4万人次,增长9.1%;国内旅游收入463.7亿元,增长13.8%。逐渐发达的旅游业,促进了临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临沂的旅游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晚,发展尚不成熟,建成发达旅游业城市任重道远。

一、主要资源

1、自然风光

临沂市是山东省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活跃的内外力作用。塑造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蒙山山体高大,奇峰罗列。1999年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监测,景区内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个,居全国之首,为有史以来测得的最高值,蒙山被誉为“天然氧吧”“超洁净地区”,具有极高的疗养价值。另外,沂山、孟良崮、抱犊崮、天宝山等,峰秀林密,石怪松奇,观赏与旅游价值颇高。全市有大中型水库36座,小型水库与塘坝数千座,镶嵌于崇山峻岭之间,云蒙湖许家崖水库、跋山水库、陡山水库等水面宽展,湖光山色,风光旖旎。

2、自然旅游资源

由于特殊的环境演变过程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临沂市特色性旅游资源较为突出。费县沂蒙石林是我国罕有的造型石分布地,类型之多、分布之广为国内外所罕见。另外,沂蒙风情、临沭红石湖公园、世界最大铁质陨石、沂水地下大峡谷等,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位于临沂城北30 km处的汤头温泉,水温可达65度,含有多种矿物质,具有舒筋活血、杀菌消炎之功效,被列为全国甲等温泉,是全国疗效最佳的温泉之一。

3、观光农业资源

临沂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农业生产特色鲜明。山楂、柿子、板栗、金银花的产量居全国之首;苍山为山东省两大蔬菜生产基地,号称“大蒜之乡”,平邑为“金银花之乡”,郯城为“银杏之乡”,临沭为“白柳之乡”,费县是山东重要的洋香瓜生产基地;李官的2 000公顷桃园,天宝山、许家崖漫山遍野的梨树,莒南的700公顷樱桃园、葡萄园、茶园等,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

4、历史文化资源

临沂市名人资源有王羲之、颜真卿、刘洪、诸葛亮与匡衡等,但大部分还存留于书本上,流布于传说中,许多遗迹遗址历经破坏,修复、再造较为困难。在临沂市区金雀山、银雀山的西汉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和残简,还有漆木器、陶器、铜器、钱币等随葬品。

5、革命纪念地

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留下不少遗迹,有孟良崮战役遗址、大青山战斗遗址、青驼镇战工会旧址、岸堤镇抗大一分校旧址等。为了纪念战争年代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建设有华东烈士陵园、孟良崮烈士陵园、文峰山烈士陵园等十几个烈士陵园。另外,沂蒙人民的沂蒙精神,由两战英烈、支前模范、几代红嫂以及历家寨、九间棚、沈泉庄、刘疃庄人用不同形式加以诠释,构成了临沂市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发展条件

1、区位条件

临沂市地处鲁东南地区,为山东省的南大门。临沂市交通网络陆海空三位一体,京沪高速公路南北纵贯,联结了宁沪杭和京津唐两大地区;新亚欧大陆桥新荷兖日铁路、胶新铁路等多条铁路在临沂交汇,在建的鲁南客运专线将并入京沪高铁,临沂机场是鲁南地区最大的民航机场,东临青岛、日照、岚山、连云港四大港口,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临沂旅游业的发展的发展提供了可优越的条件。

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临沂市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沿线、成片的分布特征,以市区为中心,以兖石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为主轴,构成米字型的空间格局,这一方面决定了临沂市区作为旅游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另一方面也便于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建立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开发地域系统。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内差异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延续性、继承性,许多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相接近、在内容上相类似,构成了既具有相同文化内涵又具有独特外在形象的旅游系列产品。

3、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是维护和提高旅游区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临沂市旅游客源市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当地客源,临沂市人口已逾1 000万,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45元,农民人均收入11629元,具备了良好的旅游外出经济条件,这是临沂市旅游最稳定、最主要的客源;周边客源,由济南、济宁、徐州、连云港、日照、青岛围成的区域人口多、经济较发达,距临沂市近,是一股重要的客源;线路客源,便利的交通使京津、沪宁杭及陆桥沿线的重要城市具备了来临沂市二日游的条件,这是一股重要的线路客源;会客源,周边地区的旅游热点如泰山、曲阜对国内外游客引力大,且有众多的国际性旅游节日,如泰山国际登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这些均是临沂市的会客源市场;商业客源,临沂市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批发中心,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客源;本区是革命老区,数以万计的老革命家在此战斗、工作过,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健在,他们的亲朋好友渴望故地重游,这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客源。

4、社会环境

省政府很早就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领导,重点支持发展,培养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策略。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和促进临沂市旅游业的迅速起步。临沂市政府也紧跟省委步伐,指出“要把培育发展旅游业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搞好规划,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步伐。沂蒙山区人民发展旅游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主动性越来越强。旅游资源开发已形成了良好的内部、外部环境。

5、旅游商品资源

临沂市旅游商品资源丰富,兰陵美酒、金银花、银杏、沂蒙茶、全蝎、温带水果干果等土特产品早已闻名遐尔;八宝豆鼓、临沂糁等地方名吃独具特色;琅琊草编、柳编、印花布、套色门签、龙山毯等极富地方特色;玛瑙石、天景石、琅琊石刻以及徐公砚、金星砚等,为临沂市工艺品中的上乘之作。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一方面丰富了旅游内容,方便了购物,另一方面,其销售也起到了宣传作用,对扩大客源有重要影响。另外,旅游资源开发也有许多不足和制约因素,有些景点、景区破坏严重,不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部分旅游资源档次偏低,缺乏联动效应;有的资源类别与临近地域重复,如山岳风景资源品位不如泰山,人文历史景观不如曲阜,战争纪念地不如徐州,避暑不如日照海滨,这些均是资源开发的屏障。

三、主要措施

1、突出重点,强化主体,抓好主导产品建设

在资源开发中,应根据资源情况,确定相应的开发时序,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避免全线出击,投资分散。在项目层次上,应进行深入论证,首先投资建设客源层次多、吸引半径大、对外竞争力强的项目,同时顾及内部市场,满足本地游客休闲、游览的需要,内外兼顾;其次在旅游设施的投资建设上,要注意分析游客的消费特征,面向以工薪阶层为主的客源群体,避免贪大、求高。当前临沂市最有开发潜力和最富竞争力的资源是蒙山,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养生长寿、生态旅游、康体休闲为主体,以省内外客源市场为主攻目标,重点开发建设几条成熟的旅游线路,积累经验,培养和锻炼队伍,引导全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部门与区域合作

旅游开发管理和运作中,涉及旅游、地矿、土地、林业、水利、文物、农业、交通、通讯等多个部门,一个景区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因此,必须注意部门与区域之间的合作,文明确职能,确定分工,明晰责任,在旅游项目论证、投资审计、线路组织等方面全市一盘棋,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内耗。

3、搞好旅游资源保护

对历史文物资源的开发,应根据“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与景点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具体的保护措施,并派专业人员执行检查;水景资源要特别注意水质保护,杜绝一切污染物的排入;泉水周围限制开采地下水,禁止放炮采石或大规模用水,以免造成泉水枯竭;在山林景观区禁止开采山石、砍伐树木和打猎,保护区内景观的自然性与生物多样性;禁止在旅游区附近建设对水、大气、土壤等有污染性的工厂;控制旅游区内机动车的数量,以免对大气造成污染;旅游区内建筑物的规模、风格、色彩、位置应经有关专家严格论证后方可建设,避免造成整体环境的不协调或对景区主要景点的遮挡;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尽快绿化旅游区内荒山、荒地,创造优美旅游环境。

4、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某些名特产品本身就构成一种旅游景观。临沂市旅游商品资源丰富,要有意识地建立与旅游业发展规模相当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5、不断开拓客源市场

客源决定于许多因素,如游客的动机和要求,风景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种类、性质、数量、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交通条件、经营水平、服务质量等。应注重景观的培育,提高其观瞻性、娱乐性、科学性、艺术性,增强其吸引力。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大影响,提高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6、积极改善旅游环境,保证旅游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一个旅游地的环境氛围,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感受以及旅游活动进程的顺利实施。一个景区的崭新风貌,朴实淳厚的民风,安全祥和而又亲切的氛围和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将直接影响客源市场的发育。所以当地政府必须在改善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上下大力气,一方面要加强城镇建设、交通设施等硬环境建设,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沂蒙山区人民热情、淳朴、善良、好客的传统,把临沂建成既有美好的生态环境,又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文明旅游区。

参考文献:

[1]临沂市人民政府.临沂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R],2008:218-218.[2]百度百科.临沂市2015.06 [3]左兴俊.临沂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研究[M].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9期

8.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八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文化内涵

论文摘要:该文在肯定了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形势后,指出我国乡村旅游还存在经营理念陈旧、营销渠道单

一、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应该政府主导、科学策划、挖掘内涵、扩大影响、树立品牌、集聚人才、永续发展、加大投入,以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城郊休闲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活力、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2政府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机遇

200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主要的要求。[2]为了深入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3]

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将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十一五”期间,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使已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总地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良好。[1]

1.3近年来乡村旅游红火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旅游发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4]

2.乡村旅游主要存在的弊端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

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

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

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

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3.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

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门票。

3.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7保护第一,永续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3.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

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9.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九

一、曲阜旅游业发展现状

曲阜作为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古城, 文化古迹不可胜数, 文化资源不可比拟, 同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曲阜充分利用了“孔子”这一品牌, 在保护好三孔文物古迹的同时, 又整合了当地的颜庙、周公庙等资源, 把“三孔”旅游逐渐扩大到“曲阜游”。曲阜市大到品牌建设, 小到产品开发, 都紧紧围绕文化旅游这个核心来运作。在曲阜, 文化旅游资源是曲阜最具优势的资源, 文化旅游业是曲阜最具成长性的产业。

二、曲阜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曲阜文化遗产出现损耗

在体验经济时代, 游客特别关注旅游目的地的真实性, 而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也就是他的原真性。只有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 只有保持原汁原味, 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 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太普遍了, 开发者只注重资源的经济价值, 一味去追求经济效益, 使得许多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的毁损。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者的进入, 对曲阜当地的文化遗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古文化氛围遭到了破坏。

(二) 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

曲阜旅游在时空上差异是非常大的。在空间上, “三孔”景点游客数量高于其他景点;时间上, 曲阜旅游一度依赖黄金周旅游, 使得“五一”、“十一”、“清明”游客爆满, 甚至出现“井喷”现象, 这样, 既不能使游客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 也导致旅游资源在淡季闲置, 不能充分被利用, 造成浪费。实现经济效益。

(三) 曲阜旅游业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曲阜市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 影响曲阜旅游业发展的硬件设施已经不存在, 主要是软件设施, 即服务质量。首先, 由于很多导游都是本地人, 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的导游训练, 导致讲解的质量下降。其次, 在孔庙门前、孔林的引景空间内出现乱摆摊的现象, 很多当地居民出售一些旅游工艺品, 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 经常出现欺诈游客的现象, 这必然会导致游客产生不好的旅游印象。再次, 高档酒店和商务型酒店数量较少, 不能满足高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四) 曲阜旅游企业集中度低

近几年, 曲阜相继成立了国际孔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孔子文化传媒、海纳文化传媒等文化企业, 但是其数量和规模还是不够的。市场集中度很低, 有影响力的大的文化企业寥寥无几, 使得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曲阜旅游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文化遗产

文物遗产是曲阜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曲阜市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应该时刻把保护文物遗产放在首要位置。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旅游和保护文物的关系, 使两者相互促进, 以保护促发展, 以发展促保护。

(二) 建设旅游城市品牌

曲阜市旅游业虽然已经成为主导产业, 但是整体竞争力明显落后于邻近的城市。曲阜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 应把曲阜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品牌, 使得旅游客体和旅游主体共同发展。把儒家文化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建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 加强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开发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提升旅游商品的品位, 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向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方向迈进。

(三) 提高曲阜旅游业服务质量

针对很多游客反映的“服务质量不堪回首”的现象, 曲阜旅游必须优化旅游环境, 以诚信旅游建设为核心, 提高服务理念, 整顿旅游秩序, 全面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要对相关从业人员不定期地进行培训, 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让游客切实感受到“儒雅圣地, 游客至上”的关怀。

(四) 开拓市场, 培育旅游消费热点

曲阜市已经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旅游营销工作, 积极组织和颇有成效的宣传促销活动, 比如2007年曲阜与青岛、淄博、泰安组成齐鲁文化旅游线促销团, 赴长三角地区进行旅游促销;并且参加了赴日本、韩国旅游促销活动;积极抓住了电影《孔子》公映的有利时机, 邀请多家媒体到曲阜采风, 作专版报道。新时期, 曲阜旅游业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宣传促销方面要更加努力, 做好文章, 要大力宣传城市的整体形象, 制作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旅游形象广告, 策划有轰动效应的宣传活动, 扩大曲阜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 深化各产业合作

加强业内合作, 景区要与旅行社、酒店、车船公司等联合, 做好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同时要与相关行业合作, 可以通过政府牵头把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拉进来, 把价格和营销的优势发挥出来, 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沁夫.旅游经济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8

[2]马木兰, 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J].旅游管理, 2008.7

[3]刘以慧, 王京传, 孟伟玲.曲阜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及其调控研究[J].旅游论坛, 2009.5

10.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十

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之我见

我国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也因此保留了众多具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他们已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但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劣势并存,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改善劣势,以旅游业带动其经济发展就不会再只是一个梦.

作 者:黄芳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刊 名: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GUIZHOU NATIONAL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4)分类号:F592.7关键词: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 旅游开发

11.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十一

陈玉轩

(天津农学院 人文学院 11酒店2班)

摘要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新疆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许多地区都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并给予一定支持,使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竞争能力明显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该地区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再者,旅游业又是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出其它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新疆 欠发达地区 旅游经济经济优势

1、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我国新疆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除各地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外,区内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游不尽的丝绸路,看不厌的火焰山,神秘的伊犁草原,还有天山、昆仑、等等,新疆无论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是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都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

但就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水平比较低,总量规模不大,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地区间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实际属于低投入低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相符,存在“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情况。尽管新疆各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新疆外汇收入为55057.00万美元;同比增长新疆为18.40%;北京外汇收入514900.00万美元,是新疆的9倍;云南外汇收入为194708.00万美元,是新疆的4倍[1]。由于新疆有效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少,进而形成了新疆旅游资源的“丰富区”,旅游开发“低谷区”和旅游经济“贫困区”的现状。另外,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场结构不平衡,入境旅游比例较小,恐怖分裂主义活动是目前新疆旅游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制约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1.1观念滞后

旅游开发需要突出新疆的地方特色。新疆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密切相连。目前新疆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走过的老

路,依照东部经验,并没有开发新疆特色,走新路子。新疆旅游业观念之所以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疆经济的落后。

1.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特色互补效应

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但新疆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显得不足,旅游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2]。

1.3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西部大开发后,新疆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新疆交通设施较为落后,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与东部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异,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3%,公路的通车里程里占了全国的0.03%,通车密度比较低,尤其是代表现代化交通的高铁,高速公路,近年来所有大的发展,但总里程数仍然较低,无法满足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3]。例如,喀纳斯这一知名的景点就因交通不便而对其旅游收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新疆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1.4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管理体制落后

落后的旅游产业观、管理体制加上急功近利的利益驱动最终难免会促成难以扼制的破坏性的资源开发行为。新疆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政企不分、责权不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旅游景区普遍实行公益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低投入、低产出;低开发、低保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公益型管理普遍地为经营型管理所代替,资源开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4]。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政企不分的经营型管理并非一定能够达到“高收益、高保护”的目标,反而束缚了许多旅游景区的发展,也造成了许多因非理性决策而导致的资源滥用现象。旅游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可以解决旅游开发及保护过程中的政企不分问题及资金不足问题,从而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2、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条件

新疆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原始性、独特性、垄断性和地区分布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是新疆发展的优势所在。西部大开发为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历史机遇。

2.1政府导向功能进一步加强

新疆要发展,就必须培育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而投入少、效益高、关联性强的旅游业显然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所以政府在战略上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多数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2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新疆开发公路建设总体计划目标是打通新疆与中部、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通江达海连接周边国家的通道,完成新疆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等项目的建设。“十五”期间,交通部投入新疆交通建设的资金将不少于493亿元,占交通部用于公路建设投资总量的52%;加大对新疆乡村通达工程的投入,投资比例将占到通达工程投资总量的70%;预计用于新疆交通建设的科研开发资金达到10亿元[5]。另外,国家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到新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2.3旅游设施更为齐全

伴随新疆大开发的“号角”,新疆旅游设施较以往也大为改观,各地都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更为科学,管理更加规范。以新疆冬季旅游为例,它起步比东北晚,近年来,新疆用于冬季旅游设施的投资达3亿多元,是前50年的总和。目前全疆己有大大小小近百处滑雪场,其中天山国际滑雪场的一条天然滑雪道就长达6000米,这在国内首屈一指。

2.4旅游商品更加丰富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开发具有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为主旅游商品是现代旅游经营者为之奋斗目标之一。很多地区均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地方的独

特的旅游商品,制造品牌效应,不断的推陈出新,观光节、香包节、文化庙会、旅游交易会等都是旅游商品展示自己魅力的舞台。

3、新疆应确立以下资源开发战略原则:

3.1旅游资源开发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旅游资源开发要根据资源的品质高低、蕴藏量大小、市场前景、开发条件、开发时机等情况有所选择性地进行开发。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1)有的资源虽然丰富,但其产品在目前的国内外市场上已经饱和。因此,这类资源即使开发出来,由于市场容量有限,也不大可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不必急于开发或大规模开发。(2)有的资源虽然丰富、品质也优良,也具备了开发条件,但因为目前的开发成本太高,与其开发不如利用市场资源,将本地资源暂时保存[6]。(3)对目前开发条件不成熟,利用水平低,且破坏大、浪费大的资源,应重点放在开发技术的研究上,切忌匆忙上马乱开发。(4)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资源开发应十分慎重,由于开发条件差,资源的回采率低,对环境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严重不宜支持。

3.2.坚持市场导向定开发

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开发决不能先开发后找市场,而是要找到市场再开发,或是一边开发、一边拓展市场。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决定资源开发,也就是说要由市场定位决定产品定位,决定资源开发的方向、种类、规模、利用方式等等。所谓市场定位,就是要全面考虑市场需求,坚持以需定产。考察市场需求,要做到把静态市场与动态市场相结合,本地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初级产品需求与深加工产品需求相结合,当前需求与远期需求相结合等,切忌片面性、盲目性。

3.3旅游资源开发集约化

旅游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必由之路。粗放经营的特点是技术加工层次低,经营规模小,从而造成消耗大、浪费大、质量低、效益低。要提高新疆的资源开发水平,必须逐步走集约发展道路。

3.4旅游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并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将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与城镇建设相配套,并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使资源开发与市场沟通,减少资源开发后的积压、损失,尽量缩短产品变商品的周期。其次。基础设施的配套,能使资源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联网,参与更广泛的市场竞争,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再次,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配套,才能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界的信息、技术、资金、人才,为资源的深加工和扩大再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资源开发带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才能逐步改变落后面貌,真正起到资源开发导向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特别是对许多运输量大的资源开发,铁路、公路、管道及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同步或提前进行。新疆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好等的综合竞争力低,从而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要改变这一局面,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严重匮乏。因此,在争取中央政府支持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适度负债,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适应资源开发的需要,为加快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7]。

3.5旅游资源要走科技开发道路

旅游资源开发导向与技术导向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一条鸿沟。我们说实施以资源转换型模式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新疆只有坚持资源的科技开发,才能为今后步入技术导向型的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实现经济的腾飞。现代自然资源的开发,技术是手段,又是催化剂、加速器、增值剂。科技对资源开发的投入,是建立资源集约型产业体系的关键,既能提高开发速度,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更可以创立名牌,增强竞争力。

3.6坚持旅游资源开发名牌战略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经经过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的“短缺经济”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需求已成为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导向仪”。在这种形势下,同一产品很难被独家所垄断,而多种同类性质的产品同时出现于同一市场进行竞争则是普遍现象。开发特色产品,创名牌,已

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因此,新疆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走名牌战略之路。

参考文献

[1]肖星,中新疆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探索[J],开发研究,1999,2

[2]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邹树梅,现代旅游经济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年

[4]徐飞雄,等著.现代旅游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刘霄.旅游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人民日报.1986.3.5

[6]周玲强.旅游业对经济与就业的双拉动效应及制度研究.旅游管理.2003.3第23页

12.衢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十二

一、达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达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即将进入升级跨越阶段,达州市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备发展旅游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

(一)达州旅游业即将跨入度假旅游阶段

2012年达州人均GDP为2635.69美元,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达州处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世界经理人数据显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一般要经历“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三个发展阶段,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观光游剧增;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游骤升;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游渐旺。2012年达州人均GDP为2635.69即将跨入度假旅游阶段,旅游业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达州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达州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有AAAA级景区三个(百里峡、真佛山、賨人谷);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4处,即雷音铺森林公园、铁山森林公园、五峰竹海公园和大坡岭森林公园,以上景区生态环境优美、各具特色。达州市人文资源丰富,达州是巴渠文化发祥地,保存有以汉阙为代表的历史文物、摩岩造像、石刻、宕渠文化遗址以及历史文物,其中沈府君阙和冯焕阙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渠县赵家村东无铭阙和西无铭阙、蒲家湾无铭阙等15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达州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革命老区、第二大红色根据地,革命斗争中,涌现出近百名将军,保留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物和遗址。

(三)达州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

达州位于川、渝、鄂、陕四省交接位置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四川名副其实的对外开放的“东大门”,是进川出川的必经之路。达州是四川人口第三大城市,是四川重点建设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达州作为中国179个公路运输主枢纽之一和四川省12个区域性次级枢纽城市之一,达州火车站是西南第三大火车站。同时,达州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是四川省通江达海的东通道,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四)达州已具备一定的旅游发展基础

政府层面已经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达州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围绕休闲度假、自然生态、人文风情旅游三大主题,突出优势和重点,打造达州旅游精品;到2015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90亿元,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旅游市场来看,自2009年达州市旅行社市场逐渐壮大,旅游业配套服务愈加完善。

二、达州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达州市旅游业发展较慢,对本地经济拉动作用较好,政府及社会对旅游投入不足,营销工作滞后,同时缺乏专业的旅游运营人才。

(一)达州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全国和四川旅游业发展平均水平

从GDP结构来看,2012年达州市、四川省、全国第三产业分别占其GDP总量的24.77%、33.4%、44.6%,达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远低于四川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从旅游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来看,2012年,达州达州市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1.94%,远低于四川省的37.67%。

(二)达州旅游业对本地经济发展拉动作用较小

近几年达州GDP快速增长,于2011年跨入GDP1000亿娱乐部。达州市2012年GDP同比增长达到13.8%,远超过全国平均7.8%的增长速度。2012年达州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4%、9.2%、2.8%,达州市GDP的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拉动,第三产业对达州市GDP增长贡献较小。《达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达州作为重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旅游业对达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体现。

(三)达州对旅游业投资不足

2012年,达州市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6.3亿元,增长22.1%,其中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占社会投资总额的5.4%。政府与社会对旅游业投资力度不足。旅游业受其投资大、回收期长的影响,需要政府、社会力量协同合作。

(四)达州市旅游业营销工作滞后

达州市政府缺乏对旅游业的整体营销方案,近年全国各地在央视、地方电视台大作城市推广,达州市城市营销进程落后于其他城市。例如,巴中在CCTV投放城市推广广告,巴中光雾山已经成为远近知名的景区。同时,达州市各旅游企业也缺少对旅游景点的品牌营销工作,目前达州市缺少一个代表城市形象的旅游产品,达州市民也深切体会到本地旅游文化消费欠缺。

(五)缺少专业的旅游运营人才

达州市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专业的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旅游人才极度缺乏。达州旅游业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距离市区较远,景区多分布在达州市周边县;二是旅游业尚未形成综合体规模,经营业态较为单一,经营不规范,不能留住优秀人才。

三、达州收旅游业发展策略

为促进达州市旅游业又快又好的发展,需要做好整体规划、形成完整的组织保障体系、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面向全国进行旅游资源招商、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以及加强与周边省市景区的合作。

(一)整体规划旅游业发展

目前达州市旅游资源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合力,缺乏整体规划是制约达州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统一的规划,就不能盘活现有旅游文化资源。达州市应从整个城市推广的层面,分别对城市、各景区进行差异化定位。首先城市旅游定位,达州市应分析国内外城市推广做的比较好的城市,结合本地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差异化的城市定位,将达州市旅游从整体层面推广出去。其次,达州市需要对各景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原则是让各景区形成优势互补、支撑城市定位、实现协同发展。

(二)形成完整的组织保障

达州市目前尚无明确的旅游管理归口部门,部分景区投资经营管理权限不明,这是本市旅游业发展缺乏动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旅游管理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则旅游业的发展将缺少一个操盘手,缺少一只无形的手来拉动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研究国内外优秀旅游城市,发现其都设立了政府主管的旅游投资集团,所有旅游资源都装入该投资集团。达州市政府也应成立一个旅游投资集团,该集团的作用至少有三个:一是作为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之一,便于开展旅游业的投融资业务;二是成立集团公司,引入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现代化管理制度,可使旅游管理和运用规划范;三是以公司治理的方式来运营旅游业,操作更加灵活,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加快旅游业基础建设

旅游业基础建设的进度,是决定达州市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本条件,如旅行社、交通等基础设施。目前达州市知名景点距离市区较远,如真佛山距离市区30公里,百里峡距离市区200公里。交通是制约达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分别开通各景区的专列,方便游客到达。另外,旅行社的发展也将影响达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到达州能够快速获取本地旅游景点信息,旅游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达州市应加快进行旅游基础建设,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四)面向全国进行旅游招商

旅游招商从大的方面来讲包括资本引入、资源引入。首先是资本引入,达州市应从全国甚至是全球,寻找优质旅游资本投资者来达州投资,资本投资带给达州的将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帮助,更关键的还有卓越的企业管理运营经验、成熟的旅游景区运营体系,以及优秀的旅游专业和综合型人才。然后是旅游资源引入,这样的操作方式有两种:一是整体引入,如达州市提供一个平台,让优秀的旅游管理公司接受整个景区的运营;二是分块招商,即达州市将景区各项目切块,按不同项目的性质分别进行招商,如可引入专业的餐饮、娱乐、酒店、会所等专业旅游投资于运营商。

(五)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品牌是资源的代名词,优质的旅游资源,需要一个能够代表资源特色的旅游品牌。达州市构建旅游品牌,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城市层面,达州市要发展旅游产业,需要让各地人们了解达州旅游的特色,给大家一个理由来达州,这就是城市品牌的作用。然后是旅游品牌,单个旅游景点品牌是承载城市品牌的必要保障,例如广西的阳朔是全国的知名旅游品牌,对广西省、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支撑作用。达州市应着力塑造1-2个能够代表本地特色的旅游品牌,并作为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推广出去。

(六)与周边省市景点合作

达州作为三线城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一线城市虽然聚集了一些优质旅游资源,但由于城市面积大、景区较为分散,游客游玩舟车劳累,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小城市建设旅游可以极力做大“小而美”,城市虽小、功能俱全,游客来到当地,可以尽情享受旅游休闲时光,可以感受“一站式”旅游消费。要做到以上要求,需要达州市具有整合旅游资源的能力,在整合本市旅游资源的同时,还应与周边省市的旅游景区进行合作,科学开发多条旅游线路,给游客多种选择,形成旅游连片规模。

四、总结

上一篇:必修1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下一篇:完善村干部报酬激励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