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上的和谐师生关系(精选8篇)
1.生物课堂上的和谐师生关系 篇一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路径
1、教师权威与学生尊严的同构 [理论阐述]
所谓 “权威 ”,《新编汉语词典》定义为:一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指在某种范围里享有威望的人或事物。美国学者克利弗顿(Clifton R.A.)和罗伯特(Roberts L.W.)认为,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指社会的文化传统赋予的权威;法定权威指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等因素赋予的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知识权威是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等构成;感召权威包括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
(1)教师制度性权威与学生尊严
教师的制度性权威,无论是传统权威还是法定权威,都只是一种外在性权威,是依靠习俗力量和法权力量来维持的权威,在此权威面前,教师尊严被充分肯定,学生尊严却被忽略,故学生对教师权威只是表面服从,内心并不悦服。这种制度性权威带来的 “师道尊严 ”,在现代社会遭到强力批判。张宗麟曾经认为,过分的师威会影响学生学习、限制儿童个性发展、养成阿谀逢迎的行为,因此大声疾呼: “打倒师威,建设师爱!”陶行知也曾经认为,“大人赐给小孩子的,是一个恐怖的世界 „„书呆的世界、残酷的世界、奴隶的世界。”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并不简单否定制度性权威的存在合理性,但我们必须清楚制度性权威包含对学生尊严构成否定的可能,教师绝对不应该仅仅依靠制度性权威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
(2)教师感召权威与学生尊严
感召权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所获得的权威,是教师的道德付出得到的职业回报。“师者,人之模范也。”(《扬子法言》卷一)教师的感召权威通过为人师表得以体现。“为人师表”是教师展示自己职业骄傲的古训,檀传宝先生对“师表”的解读具有鲜明的传统中国特色,他认为:“师”本身即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有供人效法的品质 ,“师”决不是一个职业符号 ,谁佩戴它谁就是“师”。“表”原指外衣、外貌,后引申为表率、标准意。为师的人必须注重仪表、言行、形象,这是“师”足以供人效法的外在前提。所以“师表”合一即指在道德与学问上为人之榜样。(檀传宝:《教师的道德人格及其修养》,江苏高教,2001年第 3期。)教师的为人师表,必然要求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而身教,决定了教师必须成为行动上的道德楷模。关于身教的重要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样,身教成为教师育人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意味着对教师的身份约束。对教师而言,为人师表意味着教师必须基于道德的最高要求承担行为责任。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时对教师的德性就做了明确要求: “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中国传统社会,教师的权威很高,除了教师的身份定制,教师本人的人格修养也是特别的原因。舒新城回忆幼时在后溪垅回龙阁读私塾时的情形,他说: “平常遇着乡间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和争执,总是请先生代为解决,而且作了日常实务的顾问。所以一乡有了一个私塾,那乡间的人民都无形中感到一种光荣。”可见,教师感召权威是教师依靠自己的道德行动获得的权威,不是教师依靠优势地位的强加,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完全是一种有尊严的自我选择。
(3)教师的知识权威与学生尊严
学生是求学之人,教师的渊博知识是树立自己权威的重要条件。蔡元培主持北大工作时,就对教师的学问提出了严格要求: “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 271、334页。)很显然,元培先生将教师的学问不仅理解为知识的渊博,还包含对知识的敬重,对知识的探求精神。教师依靠知识树立的权威,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值得服从的权威,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既是向教师表达敬意,同时也是向知识表达敬意。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构成对学生尊严的否定,因为这种权威并不是老师的外在施与,而是学生的自觉体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推崇。
[案例分析]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对自己高中老师的回忆
记得高中时第一位语文老师是我们看起来像是老太太的张文林老师,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说话不急不慢,声音不高不低,讲课清晰透彻,在她的影响下我的语文学习很见成效。第二位是年轻漂亮的邹老师,虽然说话娇声娇气,连批评人都像是唱歌,唯教学一丝不苟,面对一帮全校闻名的调皮捣蛋的男生班,用出色的教学能力令我们钦服。第三位是马奔老师,老教师,读课文很有激情,读古诗摇头晃脑,还给我们背 “平平仄仄平平仄 „„”,直到现在我还喜欢古诗,尽管不怎么懂,但是喜欢听它的韵律。
----搜狐:中国教师回忆:我的高中老师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对自己曾经的语文老师仍然记忆犹新。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语文老师在这位学生心目中的分量,甚至能感受他们师生之间教学上的享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当然不言而喻。第一位“深度近视”的老太太教师讲课“清晰透彻”,第二位“娇声娇气”的年轻女教师讲课“一丝不苟”,第三位“摇头晃脑”的老教师讲课“很有激情”。三位不同的教师,用他们不同的优点在学生面前树立了相同的权威。可见,教师权威的树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发挥自己的所长,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接纳自己,乃是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的最好方式。
[问题讨论]
教师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教师是人不是神。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做出正确回答,是对教师的职业不敬。
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意味着自己在学生面前无所不能,相反,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考倒老师的机会太多,仅就知识信息而言,教师相对学生已经越来越丧失自己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教师与学生相比正在成为知识的落伍者。教师的知识权威在于,教师对知识拥有强大的解释力,同样的信息,教师能够做出与学生不同的解读,引导学生做出多方位的思考。
如果面对学生提出的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向学生坦诚自己的“无知”,这样,虽然自己可能面临知识权威的挑战,但自己的坦诚则肯定可以获得感召权威的加分。当然,我们可以在向学生告知自己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的前提下,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作为负责任的老师,我们可以在课后思考和解决学生的问题,然后向学生进行针对性解答。这样,我们将有两份收获:学得了一份新知识,做了一个负责任的人。
教师尤其要避免不能回答学生问题而导致的自我否定。据载,2001年 5月 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 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这是最极端的例证。其实,这老师死的很冤,按照这种死法,没有几个老师有幸活下来,因为每个老师都存在被学生考倒的可能。然而,大学哲学教授不会做高中生的哲学试卷,大学语文教授做中学生语文试卷不及格者大有其人,但大学教授不会选择自杀,甚至不会感到难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不是一张高中试卷所能测量的。同样,高中老师我们也应该告诉自己,自己的知识水平也不是一个学生的问题所能否定的。
请注意,教师不能回答学生问题只能是偶尔而不是经常,只能是难题而不是常识。
2、教师教权与学生学权的平衡 [理论阐述]
教师 “教权 ”的落实,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提升对学生的责任心;学生 “学权 ”的落实,则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为师生的教学交往预置前提。
(1)教师教权
教权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权和教学活动的控制权。具体表现为:
教学主导权。教学主导权并不仅仅指教师的教学组织权力,更多地是指教师用教育行动表达教育理念的权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并籍此实现自己的教育创意,是教师最基本的教权。但当下,教师的教育行动与其秉承的教育理念之间有时处于分离甚至对立状态,教师的教育行动受到来自体制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困扰,尤其是应试体制正在窒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行动。高中教师的教学主导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应试的教育体制,在应试体制下,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智慧集中于教学大纲和“正确答案”,教师不经意间形成了“萎缩性”思维,失却了教学的创造性。所以有人说,高中教育是使聪明人变愚蠢,愚蠢人变聪明的教育。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在现有的体制下实现教学主导权的最大伸张,教学主导权的最大化实现,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潜能得到最好发挥,最好地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知识权威。
教育批评权。批评学生是教师教权的基本构成内容,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影响因子。有一种观点将教师批评权看成是师生关系的对立物,这是严重误解。其实,当教师批评学生时,主要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你是一个值得我关注的人”,表达的是对学生的关怀和信任。假如将学生的进步比喻为汽车的行驶,表扬是给学生提供动力,批评就是给学生提供制动,二者都是保持汽车前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封建时代,教师的批评权以“教鞭”为典型表征,体罚成为教师行使批评权的基本方式。今天,随着体罚被禁止,教师的批评权也似乎处于没落之中。原因在于,在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下,“批评”被无意间摆在了“非人性”之列;同时,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被过度关爱,对“批评”的心理免疫力大大降低,有时甚至可能做出极端性反应,教师在行使批评权时的顾虑大大增加,担心家长投诉、学生跳楼。但教师批评权的弱化必然导致学生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蔓延,并淡化教师的教育责任心,消解师生关系的紧密性。
教育享受权。依教育的本性来说,教师的最大成就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看到学生的心灵生长和人格进步,并由此获得职业尊严感和归宿感。但是,现代教师却无不受到无形的市场力量的钳制,同时受到技术性的考评体系的威逼,教师不得不以教育对象的符号化表现(如考分和名次等)为追求目标,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依附于教育对象的符号化表现。根据调查,世界各国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考试成绩、教学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教学创新、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参与等。在这 4项指标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居于首位。3/4 的教师认为价值没有得到认可。(中国经济网 2009年 09月 16日
http://edu.ce.cn/foreign/xy/200909/16/t20090916_20025091.shtml)这样,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目的性价值被消解,工具性价值被凸现,教师的教育行为正在沦落为一种纯粹的谋生行动。因此,当代的中国教师有责任矫正自己的教育享受观,将注意力转向学生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心灵的教师,必然也是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2)学生的学权。
自主学习的权利是学生学权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尤其应该拥有独立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纯粹的被动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者。杨振宁教授曾经对学生学权的丧失表示忧郁: “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思维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教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今天,中学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应该说是尊重学生学权迈出的重要步骤。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是把 “课程 ”狭隘化为 “教学内容 ”,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大,活动课程所占比例小。新课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姜秀珠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05期第 100~ 103页。)但是,新课程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权的解放,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新课程精神的落实面临困难,特别是实践性内容很难从现有的考试方式中得到落实。学生的知识选择权、教师选择权以及上课自由权等,在目前的体制下还不可能得到实现。
当然,对学生的学权应该有辩证的认识,因为学权的放纵也可能对师生关系造成伤害。蒋梦麟就对五四之后学生权力欲膨胀的后果进行了描述:学生的权力 “竟然取代了学校当局聘请或者解聘教员的权力。如果所求不遂,他们就罢课闹事。教员如果考试严格或者赞成严格一点的纪律,学生就马上罢课反对他们。„„他们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 ‘校规 ’他们就会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随时预备揍人。”(蒋梦麟:《西潮 ·新潮》,长沙:岳麓书社 2000年版,第 132页。)
所以,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学权,有什么程度的学权,怎样在保证教师教权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学权,这都是当代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学权的尊重,就是对学生自由的尊重,就是为师生关系的和谐预设空间。
[问题讨论]
怎样对待中学生谈恋爱?
教师在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上,往往是一个失败者,教师应该有心理准备。常言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生命在爱情面前都显得渺小时,教师的劝诫的有效性就不值一提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恋爱问题上就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恋爱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应该告知学生,中学生谈恋爱是其作为公民的权利,教师尊重这种权利。其次告知学生,教师在尊重中学生谈恋爱权利的同时,有责任告知中学生谈恋爱的利与弊,并特别对可能出现的弊端加以强化性说明。
再次向学生提出建议,而且必须明确告知教师的建议仅仅是建议而已,最终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
教师一定要非常清楚,用跟踪、威胁等方式面对中学生谈恋爱,绝对是徒劳无功的。
3、教师 “真实 ”与“完美”的平衡 [理论阐述]
教师的 “真实 ”代表着坦诚,教师的 “完美 ”代表着高尚,二者均有利于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感召权威。教师的真实与完美,直接决定着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
在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定位上,教师应该是“完美”的人。但对一个在本质上没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教师,将面临道德上的两难:教师是依生活的常态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诚实,还是在学生面前假装高尚让自己变的虚伪?如果教师不伪装高尚,教师就面临言行不一的道德困扰,学生会问:一个自己都不高尚的老师怎么有资格教我们高尚?如果教师伪装高尚,学生也会问:伪装高尚已经是一种道德虚伪,道德虚伪的老师怎么教学生走向高尚?在实践上,教师形象的完美定位容易使教师发生人格上的道德分裂。在学校之外,教师只是普通的社会公民,教师也以普通公民道德要求自己,其可能是道德上的平凡之人,甚至可能有些许的不良习惯;在学生面前,教师则用超越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让自己变成道德上的崇高之人。于是,教师的道德人格就有了校外与校内的区分,同一个人,校内的这个人总是比校外的这个人显得完美。
因此,教师不能以单纯的完美形象示人,教师还必须让自己走向真实。教师的真实性体现在:
教师是向己的人。教师与其他从业者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是一个向己的存在。马克思说: “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 514页。)教师也一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并渗透于全部的职业生活。教师的职业利益合理合法,教师职业利益的实现过程,正是教师向己性的呈现过程。教师的职业利益形式多样,其中,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是教师职业利益实现的基本形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9年公布了首次由 24个国家参加的 “教与学 ”调查,结果显示,有 85%的教师具有永久性的工作,在丹麦、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等国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拥有永久职位。稳定和安全感,是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所在。(《 教育观察 :全球教师评价指标学生成绩为首位》 中国经济网 2009-09-16日 http://edu.ce.cn/foreign/xy/200909/16/t20090916_20025091.shtml)此外,由于教师职业以学生为对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可能被学生所尊重、欣赏、甚至崇拜,教师也将获得其他职业难以企及的成就感,这也是一份重大的精神利益。如果将教师的向己性理解为“利己 ”,这种利己也是一种高尚的利己,教师是“富有利他主义精神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每一个行动从根本上既是利己又是利他”(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第 54页。)从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健康的自私、一种伟大的自尊和一种不愿作无谓牺牲的倾向。”(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第 109页。)简单地说,承认教师的向己性,让教师回归了生活的本真,也让教师作为人走向了道德的真实。
教师是向己的人,并不否定教师是向善的人。教师作为育人之人,向善既是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更是教师职业的神圣性要求。教育是灵魂的塑造活动,凡是被造之物,总是塑造者意志的对象化产物,恰如人类会按自己的意志造神,教师也会按自己的意志育人。当学生成为教师的对象化客体时,事实上已经默认了教师意志对学生的统摄能力,教师的道德走向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着学生的道德走向。所以,教师的向善成为学生向善的必要前提。教师要用言行证明自己是优等的守法公民,善于良心的自我反省,懂得为正义欢呼,为悲情流泪,对乞丐表达同情。往高处走,教师应该懂得伸出援手,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幸福,懂得用行动向祖国表达忠诚。但教师的向善不能也不应该代表教师道德上的完美,而仅仅体现为教师对道德的高尚性追求。
教师是在 “真实 ”中走向 “完美 ”的人,由此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人。[案例分析]
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中学教师在点名时,不认识学生张海昶名字中的“昶”字,就自作聪明地漏报,最后装模作样地问:“有谁的名字没有点到啊 ?”等张海昶同学举起手来,教师继而反问:“那你叫什么名字呢 ?”这名男生答道:“我叫张海永”。在一节公开课上,他提问该男生,连叫了几次“张海永”,均无应答。老师走上前:“张海永同学,上课可不能走神,老师叫你呢”。男生忽地站起来:“老师,我叫张海昶,地球人都知道。”全堂哄笑。(严育洪编著,《事说师生关系》,2007年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109页)。
其实老师最后的尴尬根源于自己对“真实”地掩盖。本来,不认识一个“昶”字,本不是什么大事,虚心向学生请教乃是最简单和最有效的选择,但一个“爱面子”的老师却企图用自己的小聪明保住面子,但却被“不给面子”的学生识破。学生的行为虽然带有明显的恶作剧性质,体现出对老师的不尊,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老师“虚伪”的惩罚。所以,在师生交往中,做回“真实”的自己比虚假地维持自己脸面,是一种更明智地选择。“真实”可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让学生与教师处于心理的开放状态。
[问题讨论]
教师是否可以接受学生礼物?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尊严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特点,教师可以适当接受承载师生情谊的小礼物,如一张小卡片。学生的礼物应该是也仅仅是表达师生情谊的载体。
教师接受的学生礼物应该与学生的功利诉求无关,任何与学生利益相关联的礼物接受都有利益交换的嫌疑,都会破坏师生关系的感情纯粹性。
教师切忌接受学生家长尤其是学生的贵重物品或金钱。莎士比亚曾经说,金子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让黑变成白,让丑变成美,让懦夫变成英雄,让老朽变得朝气蓬勃。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金钱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也可以让白变成黑,让美变成丑。金钱的力量可以给师生关系带来质地负面影响,让教师人格受到损害。老师应该清楚,当学生将金钱送给自己时,也将鄙夷送给了自己。
4、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 [理论阐述]
心理契约本来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但其引申于师生关系之中,也具有重要的功能性价值。阿基里斯最初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表征领导与部属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现在的心理契约已经被广义理解为某一特定关系中一系列的主观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期望假设和义务承诺。-----心理契约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愿望、意向以及契约主体所受到的约束和激励,各方满意互感是心理契约所达成的最佳耦合。”(申来津:《 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教育研究,2003年第 9期。)心理契约在形式上没有明文规定,并处于不断变更和修订状态,但是,“虽然它(心理契约)并没有写明,却是组织中行为的强有力的决定因素。”(波特 ·马金等:《组织和心理契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 4页。)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可以实现双方的相互认同与接纳,让师生之间产生 “谐振效应 ”。它带来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最终延伸到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信任。
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体现着师生间的高度默契,表征着师生之间融洽的交往关系,古人造字时称两串贝为“朋”,两只手为“友”,心理契约达成状态下的师生关系具有典型的挚友特征。具体特点如下:
首先,心理契约给师生关系注入了高度的安全性。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师生的相处对彼此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师生之间的心理处于不设防状态,相互之间没有猜疑和疑虑。
其次,心理契约为师生关系提供了善意的解读方式。师生交往中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心理契约建立的高度信任让师生之间对彼此的行为表示理解,即使做出了于对方不利的事情,对方也会基于善良愿望予以解读,给以宽容和理解。
再次,心理契约使师生之间的关爱成为高度自觉化的举动。不需要提醒,不需要明示,师生之间已经通过默默地举动表达了彼此的关心和爱护。
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是一个情感积累的复杂过程,需要教师用爱心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开启,用真诚和耐心对学生进行感化,同时还要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跟着自己行动。怎样达成师生间的心理契约?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步走:
主动给学生以关爱 主动地用行动给学生以关爱 默默地主动地用行动给学生以关爱
尽量少用语言,让师生用心体验彼此的付出。
附录 :学生最爱听的 <<阳光语录》 .对自己要有信心哦。2.这几天你进步了。3大胆去做吧,做错了可以改。4.加油,赶上莱某某。5.你很聪明的。6.做得太好了,你真能干。7.这事交给你,我根放心。8.能帮老师这个忙吗 ?9.我们班是最棒的。10.老师喜欢你。11.爸爸妈妈为你而自豪门 2.我很能体谅你现在的心情。13.不舒服的话随时和我说。14.有什么困难找我。15.要注意休息啊。16.办法总比困难多的。17.我喜欢你的笑容。18.我对你很有信心。19.我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加油啊!20.孩子,只要你努力,不灰心,就一定行。21.做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认真。-----引自相关资料 [案例分析]
老师的感叹
那一年冬天,由于一次感冒,引发了我的气管炎,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转。每天都在不停地咳,上课的时候更是如此。恰巧学校要我上一届公开课,当时,我选在了七(1)班。为了不使学生紧张,在上课的前一天,我跟同学们打了一声招呼,告诉他们第二天要在他们班上一节公开课。在正式上课的那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准备课件,七(1)班的班主任来了,给我讲了一件事:她说,她去教室的时候,发现几个大个子男生,正在安装他们班已经拆掉的阳台门,看到这些,她连忙去制止,因为他们班的阳台门已有些破损,当时是怕影响班容,才拿掉的。但听了几个男生的解释后,班主任没有再制止他们。他们说,孙老师的气管炎犯了,如果吹风,她会咳得更厉害的,会影响她上公开课的效果的,装上门,可以抵挡一些冷风。听着班主任的讲述,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为他们的细心,为他们对我的关心。
----来源于《风中的成路:欣赏型德育的师生关系模式研究》,第 123页。
几个大个子男生,知道老师要上公开课,担心外面的冷风加重老师咳嗽,在老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对老师的关心,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契约达成状态下的尊师行为。表面上看,这是学生的偶然行动,但却是师生感情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孙老师为学生付出之后学生给予孙老师的真情回报。、师生关系的张力适度 [理论阐述]
师生关系的张力适度,是指师生关系要保持在师生的角色范围之内。师生之间既不是朋友关系,也不是血缘关系,师生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应该基于师生关系承担责任,避免超越彼此角色承担不必要的社会义务。
教师应该避免对学生的责任过度。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责任的过度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责任行为超越了自身的责任能力。富有道德责任感的人总是喜欢承担“完全义务”,因为只有履行完全义务才会有道德上的绝对高尚。然而,道德对义务感的无节制推崇却可能让主体义务感与义务能力脱节,从而导致主体道德上的无能。毕竟,“人总是有所不能,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造物主,而是有限的存在物。”(王效民:《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兼论哲学的根本问题》,理论学刊,2005年第 3期。)教师责任过度的直接后果是,教师可能让学生产生道德上的歉疚感进而躲避老师,或者教师的责任感在事实上构成了对学生自由的干涉,学生同样会躲避自己的老师。
教师超越自己的角色承担义务或者放大自己的角色义务,意味着承担了比社会赋予的更多的道德责任。然而,教师对角色责任的超越却面临着可能的道德风险。超越角色承担道德责任导致的道德过度可能构成对学生道德权利的剥夺,让善成为不自觉的恶。有一种伦理逻辑是,自己的道德义务就是他人的道德权利,自己履行的道德义务越多,他人获得的道德权利也越大。可我们一定要知道,学生履行道德义务本身是一种道德权利,教师履行道德义务的合理性必须以不损害学生的义务性权利为前提,否则,自己的道德义务就不会成为学生的道德权利。
[案例分析]
关于师生恋爱
我的朋友真是傻,竟然喜欢上了一个结了婚的男老师。说说你们的看法吧,我现在不知道如何开解我的朋友诶。
以下是网友的回答: The Problem Got Serious~
其實無乜焐恏啊!自己中意咪得咯,焐洗理其它魜點唸!中意米得咯...不过结佐婚就悟好喇
我就觉得无咩问题啦,终有一日,学生会陆续毕业,甘就可以自由甘选择自己中意嘅人拉!~~~ 中意老师..可能一半系出于单方面好单纯嘅倾幕 &欣赏.....假如真系中意嘅...米放胆去.....不过...结左婚就米拉!~~~~ 都无咩啊,自己中意就 OK拉
网上就此开展的调查: 你是否赞成师生恋? 共有 163 人参与投票,赞成 12.27%,反对 26.99%,无所谓 60.74%。
(来源:广州学生网论坛)
师生恋爱,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实。从网上的对话和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学生对师生恋爱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说明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转化为恋爱关系的心理与道德阻力并不像社会想象的那样强大。
虽然学生爱上老师有时候不可以避免,但一般来说,老师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严格控制在“师生角色”的范围之内,并从语言和行动上以教师身份规范自己,师生之间产生恋爱关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问题讨论]
教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吗?
教师不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因为教师不是学生的父母。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可以尽关爱的义务,其前提是教师给与学生的爱永远只能是师生之爱,这是教师角色所规定的道德责任限度。
如果教师超越教师的身份给学生以关爱,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比自己的父母更好,教师的爱造成了学生对自己父母的心理排挤,侵占了属于父母专享权利的子女之爱,教师就构成了对学生父母的道德侵权,陷入了对学生父母的不道德。
因此,当教师基于一种崇高的角色责任将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时,教师事实上可能已经走向了责任过度,从道德的本质性规定来看,教师既没有义务更没有权利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 ”作为血缘性的范畴并不包含在教师的角色的规定性之中。
2.生物课堂上的和谐师生关系 篇二
一、真情对待学生, 尊重爱护学生
真情对待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第一步。真情对待学生, 首先要求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 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 是师生间心灵沟通的纽带,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源泉。教师对学生的爱往往体现在许多细微之处, 比如, 生物教师所授班级多, 每个班的生物课时又少, 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不多, 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针对这种情况, 每次新接手一个班级, 我总是要求自己尽快熟记并能随时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 学生自然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师生交往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其次,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对学生尊重, 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 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教师尊重学生最根本的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要因为某个学生学习成绩好而特别重视他, 也不要因为某个学生成绩不好、纪律较差而歧视他。再次,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宽严适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还需要老师能正确处理好“宽”与“严”的辩证关系。师爱不等于母爱, 严格不等于厉害。教师成天板着个脸孔, 动辄训斥, 只能使学生敬而远之, 甚至出现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抗。所以在课堂上, 我们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 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只有当充满爱的严与表现为严的爱有机结合,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理解,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才有可能。
二、赏识激励学生, 创设和谐氛围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实践也证明, 教学效果的优劣与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高度相关。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赏识可以使学生产生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 在课堂上我从不吝啬表扬的语言, 不吝啬赞许的微笑。赞赏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是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 如“你回答得真好”“你的回答很有见地”“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我就知道你会成功”;也可以是亲切而有力的动作, 如点头赞同, 竖起拇指表示夸奖, 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还可以是生动而自然的表情, 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 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要表现出惊讶、欣喜等, 这些方法穿插应用, 效果显著。
此外, 在课堂上优生容易得到老师的赏识, 但千万不要忽略了待优生。对于行为纪律、学习成绩有待优秀的学生, 我往往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 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赞赏鼓励, 让阳光普照每个孩子的心灵。
三、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 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也在课堂。初中阶段, 生物学科往往被学生当作“副科”而不被重视, 生物老师也普遍感觉“没有地位”。其实, 只要我们下大力气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展现生物课无穷的魅力, 就不但能使学生爱上生物课, 同时使师生关系进一步优化, 师生情感更加交融, 打造高效课堂也就水到渠成。那么, 在生物课堂上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要紧密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物学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我们要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特点, 在教学中注入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生物学内容, 比如粮食生产、环境保护、果蔬种植、医药保健等, 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 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 彰显生物学科独特的魅力, 让学生领悟生物学知识的作用, 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二要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机结合, 能使生物课堂由静态地灌输转变为图文声像并茂地动态传播, 化微观为宏观, 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奥妙无穷的生物世界,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不断完善自我, 彰显人格魅力
3.生物课堂上的和谐师生关系 篇三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影响着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言:“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 。如果师生处于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融合相处的状态中,这种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 善待每位学生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教师是关键。你怎样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怎样对待你。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师爱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应当把每一位学生视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这样学生才会接受你、亲近你。其次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当今的中学生个性鲜明且富有独创性,要使师生之间无隔阂,教师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生物课时少,生物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不多,但都应该记住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纪律情况、个性特征,不要因为某个学生学习成绩好而特别重视他,也不要因他学习成绩不好、纪律差而排斥他。课堂提问应尽量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回答者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让答对的同学进一步发挥其创新性,差一点的同学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再次要宽容学生。受“师道尊严”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曾一度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能宽容,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处于对立状态,正常的课堂教学无法开展。其实,学生在课堂中偶然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学生所犯错误,不要一味指责,讽刺挖苦,师生关系才不至于僵化。教学《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在讨论回答“影响居室空气质量有哪些因素?”这一问题时,一位平时表现差的同学,大声地回答:“老师,放屁……” ,顿时哄堂大笑,秩序混乱。教师没有气恼,没有批评指责,反而肯定了他的回答。下课后,那位同学跟在老师的后面说:“老师,对不起,其实刚才我是有意捣乱的。你却没有批评我,我以后一定要认真听你的课。”以后,那位同学真的听课认真了,而且经常问问题,师生的关系融洽了。可见,宽容能增进师生的感情。
二、 巧用幽默语言
幽默是融合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亲切感、温暖感、真挚感和信任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境,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如学习《生态系统》一节,在讲“生产者”这个概念时,教师提问:“你爸爸是工厂里的工人,每天制造出很多产品,他是生产者吗?”学生的回答有否定的也有肯定的。教师说:“既然你爸爸是生产者,那让他象树木一样,站在太阳底下,晒晒太阳,给他浇浇水,他的肚子就不会饿了。”同学们在笑声中区分了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同时师生关系也拉近了。
对课堂偶发的事件,也不妨以幽默处之。一次上课时,一位同学拿着镜子反射太阳光到黑板上。老师就说:“××同学,你真做到了‘学以致用,上节课我们刚学了显微镜的使用,今天你就应用上了。你让光线反射到黑板上来,是想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但是,现在教室里的光线已很充足,真是多谢这位同学了,你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同学们都笑了,那位同学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老师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用幽默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事实证明,这要比大声斥责、横眉怒目好得多。
三、 参与学生活动
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及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间去,才能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生物学教材中安排了资料分析、探究、实验、调查等多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或作为学习小组的顾问,或作为小组成员,和学生们共同讨论确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制订计划”时,鼓励他们设计多种方案,而后选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在“实施计划”时,指导学生观察、检测、统计、记录等;对他们“作出结论”给予恰当评价,同时全程参与“表达交流”。实践证明,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更能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想像更丰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四
丁 娟
初等教育系05级综合文科专业
[摘要]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打造和谐教育体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处理好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因而,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是就此话题对有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意义以及一些相应构建措施的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知道,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事物的最佳状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追求的是一种完美整合。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创造性人才。要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整个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21世纪的教育理念,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当前教育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重成绩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型教育模式。因而本文主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沟通与交流。
一、“和谐”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一)“和谐”一词的基本内涵
“和谐”本意指融洽,调和。如:音调和谐,和谐气氛等。其古义有和睦协调;配合恰当、协调,也有和解与和好相处等意思。“和谐”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矛盾对立面同一状态的哲理学说。对“和谐”一词,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和谐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完美配合、协调和统一的最佳状态,是人与人、个人与群体、阶层、社会、自然界等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对均衡,融洽,协调而无根本性的利害冲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相互尊重,信任,互助,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自身的发展全面健康的状态。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界定
1、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什么样的师生关系谓之和谐呢?我认为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在心理层次上能够使人感到满足、愉快,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情感,并可以换取学生对学习、生活和未来的热爱;在距离层次上,它不是一种极端化的两极师生关系,而是保持一种和而不随,宽而不纵的适佳距离。和谐师生关系的宗旨应该是本着以学生的自主性精神、人格的充分发展为出发点。它应该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以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而教师通过教育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教学之间都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互动发展的良好状态。
2、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
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本质内涵在师生关系上的特殊表现。具体主要体现在:
(1)师生在心理上相容性较好。指师生间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较好,彼此间能够感到悦愉、欣赏和接纳。
(2)师生间为实现共同目标彼此认同、感情上相敬相亲、行为相近。师生之间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是构成师生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师与学生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3)双方互相沟通、互相交往积极性高。教与学是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这一特定的情景中,为着共同的目标,需要不断的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
(4)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这从根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它影响着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分析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整个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因而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
智力的结合,更注重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综合发展。所以,当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从中可以看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一直是教育领域中不断思考和追求的问题。中国教育中有一句古训说:“亲其师,信其道”。(语出《学记》)这句古训深刻而精辟的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喜欢和乐于接纳他所教授给的东西。因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有偏科毛病这一现象也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换而言之学生如果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关心、尊重、支持和爱的需要,就能产生动力,从而推动和促进他们的学习。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愉快的情绪、高度的注意力、适度的心理紧张,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有关调查也表明:许多学生在大学的专业,大多是中学阶段很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与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成绩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一致的状态,构成“正反馈”的趋势。
(三)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
德育,它决定着未来人才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未来民族的主体素质。而师生关系对德育效能有着直接影响,这是由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和谐性、互动性、民主和平等性、多层面性和需要的相辅性,符合这一特征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德育实施过程。另外师生关系对德育活动和德育效能起着制约作用。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师生关系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由教学关系、管理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乃至法律关系、个人关系等多个层面构成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产生于教育又维系着教育,对教育活动及其质量起着制约作用。教育过程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是师生之间的尊重、信任与关爱,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战胜困难,以激情去体验人生。相反,如果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感受到的是冷漠,自私和怀疑,他们就会在冷漠中变得冷酷无情,在怀疑与自私中变得势利圆滑。同时,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容易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德的形成。
(四)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与学在良性互动中得以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学生的任务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以促进自身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学生,能把课堂变成自己生命中知识的延伸,从而就会对学生和工作更加认真负责,会尽力想尽一切办法去教好每一堂课和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力求树立和保持在学生们心中的良好形象和地位。老师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从而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精益求精。从学生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信任,能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温暖情意,从而把老师当作自己敬佩和学习的榜样,进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上的课,才会把上课当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在兴趣的驱动下提高学习的效率和保证学习的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学的效果也越好。所以,如果师生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这样师生就能在一种良好氛围中把教和学的效果提升。
综上所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其重要性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首先得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下努力完善教学。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起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呢?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教师入手,让每一位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最终成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伙伴。教学,我们一再强调它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师只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主动接近、了解关爱学生,找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和行动中去重视和研究学生,及时从教学实践中捕捉和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使他们在和谐的氛围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要尊重和宽容学生
学生,他们是人而非物,因而也是有自尊的,毫不例外他们也会时刻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所以,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至于宽容学生,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中学生这一阶段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时期,因而比较容易犯错误,所以我们老师不能在学生犯错误之后,就一口否定学生,不分青红皂白的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指责、甚至体罚。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相反,如果教师时刻做到尊重和宽容学生的话,学生不但能很快接受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也能迅速改正错误。所以我们更为提倡——宽容远比惩罚更有效。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从心里尊重和敬佩老师。
很多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的类型是: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关心和爱护学生这一类型的。知识方面要求渊博也就是专业知识要过硬,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不仅要拿得出一桶水,更应该是一条涓流不息的小溪。平易近人,这是一个对人
格修养的要求。教师所进行的职业就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行业,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烙印。因此,学生喜欢知识、人格修养、道德品质都优秀的人,只有以这样的人为榜样,自身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做到内外兼修。
(四)正确定位角色,确实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中的两大角色,教师和学生,其中他们的关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而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切实转变好角色。那教师因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呢?我认为有三点:
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教科书的盲目执行者。
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非教科书的代言人。
③教师应当成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而非知识的复印者。
(五)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在当前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都一切向“分”看齐,一切都为“分”而奔命。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师生关系也必定是紧张的。所以我们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必须树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关系走向和谐健康的发展。以往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的熟练程度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单一评价令天赋不
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于一个发展方向和一种学习行为,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代替代单一评价,即不仅要强调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的评价,更要注重对情感体验、探索能力、协作创新精神和交际能力的评价。具体可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这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了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从而建立起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结束语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健康全面发展。因而,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整个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构
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本文的探索,意在抛砖引玉,目的是能引起共鸣,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探索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5.生物课堂上的和谐师生关系 篇五
石河头初级中学
荆梅晓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铸造浓厚的师生感情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的最主要的部分,它可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完善学生和教师的人格。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思维共振,感情共鸣,这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会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标语常会在学校办公室看到。它激励着教师想尽办法去教会那些“教不会的学生”。但也常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王××真的很坏,他从不把我们教师放在眼里,教不会。”“张××太调皮了,把我们教师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为什么学生对教师的反应到达如此境地?难道学生生来就以教师为“敌”吗?静心沉思,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要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铸造一段浓厚的师生感情,从而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哪么如何建立这种关系?铸造这段感情?本人谈谈几点看法:
一、情从诚挚中来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否诚挚,是与学生能否建立感情的基本因素。所谓诚挚就是要诚心实意对待学生,一丝不苟地对待学生,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教师诚心实意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成长的投入上,在他们面前毫无私心和假意,苦心孤诣地设计和创造教育条件,使学生顺利成长。教师对学生的诚挚也表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是出自内心的,不是矫揉造作,使学生随时都感到老师在关心自己。诚挚还表现在对学生极端的负责,对他们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绝不马虎和放纵,也绝不过分和专横。学生从教师的这些表现中,会产生很深的感情,这不仅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而且会使那些“教不会”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和自然。
二、情从公正中来
学生的表现不相同,其基本素质、举止行为、学习好坏都有差异。有些学生甚至表现较差,问题很多,这就使有些教师有意无意之中对他们表现出不公平,不一视同仁,不给一样的爱。这就能使某些学生与老师的感情疏远。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中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深刻、最清晰的直观感觉,它将长时间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因此,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将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老师首先要注重自己的第一印象,可以知识渊博见长,可以风趣幽默取胜,也可以亲切和蔼感人。
第二、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教育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心灵撞击,而尊重和宽容是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氛围的前提,它使学生放弃与老师的对立,从内心深处接受老师的教育。学会尊重与宽容,是新世纪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而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尊重和信任学生是老师与全体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的基础,这对创造融洽的心理气氛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你首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尊重和信任学生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能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从尊重出发,本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用鼓励的言语,并且不断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每位学生(哪怕是后进
生)建立新的兴奋点,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激发自信,有效地自我调整,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心理环境,不断追求高层次的志趣,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三、善于赏识,激发学习情趣。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地激励。
我教的一位学生,平时的物理作业写得很潦草马虎,有一次他认认真真地完成了作业。我在批改作业时,给了他一句批语:“你是能够写出一手漂亮字的!”课堂上在他回答问题时,我又特意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他的脸上也喜气洋洋。从此以后,他的每一次作业都很认真,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很多。还有一位学生,平时对学习物理特别惧怕,每次考试往往不及格。我有意识地在她的点滴中挖掘寻找闪光点,抓住一个闪光点,给她充分肯定,自此以后,她的自信心有了增强,进步也特快。
赏识学生,就是要欣赏学生的优点,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赞赏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如果只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对他们的赞赏,忽视了他们精神生命的需求,就会导致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6.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六
和平镇大德小学
李慧 勤丰小学
周巧梅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迫在眉睫。和谐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从教几年来让我对和谐师生关系深有体会,并意识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实有助于转变班级风气,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平时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初到这所学校的我,对于刚接手的班级来说,不仅我对这个班不熟,而且学生对我也不熟,学生之间存在问题,这对教师特别是对于刚上任的班主任来说,可以说是第一大难题,怎么办?怎样来了解这个班的整体素质?怎样来了解班上学生的情况?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刚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所要碰到的,但这些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如何来解决呢?对此情况与问题我采取了平时多与学生接触的办法,如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边玩边询问他们在小学的情况,边玩边了解班上哪些学生在小学是“调皮王”,哪些学生在小学是教师的“钉子户”,哪些学生是“尖子生”……这样一来,一箭双雕,既可以达到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可以了解班上的一些学生在小学时的情况,由此,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以便防止一些类似的情况发生,做到防微杜渐。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例如班上有一位学生经常偷窃同学的铅笔,橡皮擦,和课外书的事情,该学生的行为被我知道后,我并没有在班上揭他的伤疤,而是多次找他谈心,给他分析当今的形势和他的现状,让他自己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虽然实习已结束我已离开实习学校,但那位学生还与我有联系,而且也没有出现偷人家东西的事情,彻底改掉了他自己的恶习。
(二)以身作则,以理服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生活在大家庭的学生当中,班主任,就好比这个家的家长,一个班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班上的学生,他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管好自己班的学生,首先要管好自己,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学生面前要树立榜样。这样,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学生对班主任也会产生一种信任感,从而自己也会从严要求自己,这样一来,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达到和谐的关系。
(三)课堂上多些微笑
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还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教师脸上表情呈现出严肃,那么学生会有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使课堂活跃气氛很难上来,教师上课感到乏味,学生听课感到吃力,这样一来,教师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不能调节师生关系的和谐。反之,如果课堂上多些微笑,上课时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的局面,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课堂上就会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个人的长处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变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关于这种情况,我在上语文课时,深有体会。实习初,我较严,学生很少回答问题,而后,我采取了课堂多微笑的方法,结果,效果完全不同,不仅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而且学生对我的课越来越感兴趣。
(四)创造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用爱心融化学生,教师必须真情付出,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给予学生无私的爱、理智的爱、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给予学生需要的爱。同时,要以无私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既要爱“白天鹅”更要爱“丑小鸭”,以满腔热情来迎接那些淘气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向良性方向发展。将“生命的火、赤诚的心、真挚的爱”奉献给他们,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师爱的甘露洗去他们身上的污垢,使他们健康成长。用教学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造最有利于其学习的和谐氛围,真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恰当设计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注重用美的教学语言、好的教学节奏、完善的教学程序、有效的教学方法等吸引学生,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拥有和谐的情感氛围,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创造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用个人魅力感化学生。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真正的教师首先应是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教育者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对学生的一切评价与引导都以人格因素为重。面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教师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唯宽可以宽人,唯厚可以载物”。
7.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七
3、能够确保教学质量。师生关系融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从而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 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推进教学过程的进行。
三、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从我国启蒙教育开始, 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就是不平等的, 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 同时, 教师也难放下架子, 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导致了师生关系中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因此, 教师和学生都应正确对待自己的角色, 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构建健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保证优秀的教学成绩。
四、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放下架子, 走近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如果放下架子, 主动去接近学生, 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先做他们的忠实听众, 再慢慢对他们加以辅导和指引, 使学生对你不再感到陌生, 从而开始接近你, 信任你, 与你建立起一种友谊。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地去接近学生, 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 那么与学生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 教师应在工作中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树立自身的权威性。
2、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诚挚之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激情、有幽默感, 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老师, 喜欢课堂, 进而与教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现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 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我们应该将教师工作当做事业去干, 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应该立志于做一个最优秀的、最受学生欢迎的人民教师。
总之, 和谐师生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及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 要慎重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 使学生能健康成长, 这正是教师的光荣使命。
8.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八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非常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语言魅力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既要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又要符合语法规范。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述中用词要恰当,词语顺序、词语搭配要正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适当地注意说话的节奏和说话的语气,切勿使用平淡不变的语气给学生讲课。因为在课堂上,节奏技巧和说话语气的合理运用,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美感,易激起学生的共鸣,积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很多时候,教师的语言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师说话的语气、动作、神态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为学生所习得。教师只有讲究了语言艺术,才能感染课堂气氛,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有利于在课堂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和学生经常在一起,难免也会发生一些令人气愤甚至不能忍受的事情。如: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有的学生顶撞老师……。对这些事情的处理教师一定要掌握一些方式和方法,特别是言语上得。学生的逆反或反抗心理本来就十分强烈,如果教师不合时宜地说出一些过气、过激的话语,极容易使学生在人格和感情上受到伤害,反而会产生更加抵触的心情。因此在这时候,教师说话要更加注意技巧。教师的说话技巧,直接和我们自身的形象与在学生中的威信相关,特别是在学生犯错时,更能体现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文化修养。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太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也还没有成熟,此时他们的心就像是一个晶莹的玻璃球,稍不小心就会坠地破碎,特别是那些差生,“这次考试,你怎么又是倒数第一?全班最笨的人就是你……”这种挖苦的话是对学生的一种羞辱,只会增加学生对老师的恨,学生的学习及其它方面只会越滑越远。其实,差生的自尊心也很强,我们不要动辄就挖苦学生;而应多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不管是在哪方面有了一丁点儿的进步,我们都要给予或者当着全班学生对其进行表扬。教师一句句真挚而又充满激励的话语,可以使差生看到一点点希望的曙光,增强追求上进的信心;也能让学生从中不断地获得学习的动力和走向成功的力量。
【生物课堂上的和谐师生关系】推荐阅读: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07-26
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课的转变论文08-30
生物学科的概念07-24
生物生命的延续09-23
生物医药的未来08-19
《生物的启迪》感悟作文10-23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11-01
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10-07
生物和生物圈人教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