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共8篇)
1.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 篇一
《怪诞行为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相对论的真相,富人嫉妒更富的人
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内部价值计量器”,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真正的价值几何。相反,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以此来估算其价值。
我们不但喜欢拿事物和事物作比较,还喜欢吧容易比较的事物集中做比较——避免把不容易比较的事物作比较。
人心不足蛇吞象,唯一的加爵办法是打破相对论怪圈。
第二章:供求关系的谬误,为什么珍珠无价?
一旦参与者愿意出价购买某物,他们此后购买同类产品也会参照他们第一次的出价意愿。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过去我们遇到的任意的锚在形成初次决定之后仍会长久存在,伴随我们左右。
自我羊群效应
我们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做出了任意的决定,并且以后把我们的生活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最初的决定是明智的。
现实生活中,锚来自厂家的建议零售价格、广告价格、促销、产品推介等因素。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市场的供求关系不是基于偏好而是基于记忆。
第三章:零成本的成本,为什么免费的东西让我们花更多的钱
免费的最大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作出不明智的决定。
多数交易都有有力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是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以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他的真实价值。人类本能地恐惧损失,免费的真正有活力是和这中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
零造成的价格效应非常特别,这是其他数字无法与之相比的。
消费者面对免费这一诱惑的反应就像恶汉来到了自助餐柜台。
免费同样适用于时间领域。
第四章:社会规范的成本,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
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由市场规范俩制定法则。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之间相互的有好请求。你能帮我办一下沙发吗?你能帮我换一下轮胎吗?社会规范包藏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及时的报偿。你可以帮助邻居搬沙发,但这不是说他必须马上过来帮你搬,就好像帮人开一下门——它为你们双方都带来愉悦,并不要求立即的、对等的回报。另一个世界——与此截然不同——为市场规范所统治。这里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而且这里的交换是黑白分明的: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盈利。这种关系未必是邪恶和卑俗的——事实上它同时包括了自理、创新,以及个人主义——但是它们明确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及时偿付。如果你处在市场规范统治的世界里,你按劳取酬——它从来就是这样的。
一旦市场规范进入我们的考虑,社会规范就随之而去了。
如果要让市场规范起作用,提钱就够了。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以社会交换为特征,另一个以市场交换而特征。我们对这两个世界实行不同规范。不仅如此,把市场规范引入社会交换,就违反了社会规范并伤害了社会关系。一旦发生这样的错误,社会关系就难以恢复。
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推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
能有效激励我们的还有其他形式的社会奖赏——其中有一种方式最少为公司所采用,那就是鼓励,社会性的鼓励和荣誉上的鼓励。
社会规范(如共同创业的兴奋)强于市场规范(例如薪金随晋升而增加)时,员工能为公司(特别是那些刚起步的公司)创造的价值的确令人瞩目。
如果企业开始从社会规范角度思考,实际上,他们会认识到社会规范可以建立忠诚,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自我发展,达到如今企业的要求:实行弹性工作制,关心公司,并且积极参与公司事务。这正是社会性关系带来的。
金钱,到头来经常是最昂贵的激励方式。社会规范不仅成本较低,并且往往更有效。
第五章:性兴奋的影响,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
第六章:拖沓的恶习和自我控制,为什么我们想做的事情却老是做不到
学生们的确有拖沓习惯,严格限制他们的自由是治疗拖沓病最有效的手段。
第七章:所有权的高昂代价,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一切
三大非理性怪癖:
1、我们对已拥有的东西迷恋不能自拔
2、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倒自己
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3、我们常假定别人看到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所有权还包含“独特个性”的东西。其一,我们在某种事物上投入的劳动越多,对它的感情越深。其二,我们在实际拥有所有权之前就对某物产生了拥有的幻觉。这种“部分所有权”感觉是拍卖中拍价螺旋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拍卖时间拖得越久,虚拟所有权对竞拍者的支配就越紧,他们花的钱就越多。那些出价最高,参与时间最长的竞拍者,也是虚拟所有权感觉最强烈的人。一旦他们自认为已经是所有者,就强迫自己一再出高价以防止自己失去这一地位。
所有权不止局限于物质的东西,它对人的观点、看法也同样适用。
第八章:让门都开着,为什么多种选择使我们迷失主要目标?
我们的一种冲动,驱使我们去追逐毫无价值的选择——那些几乎消逝的或者对我们不再有价值的机会
给自己设置一个内在的警钟,在一些最重要的“门”即将关闭时提醒我们。
手忙脚乱地去保持所有选择是愚人的游戏,它不仅耗尽我们的热情,还掏空我们的钱包。
人们在关注两种选择之间的细微异同的时候,往往忽略迟疑不决的后果。
第九章:期望的效应,为什么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你们可以预料到的教训是,你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某种东西可能味道不好,结果十有八九他们会跟着你走——他们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体验,而是因为预期。
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于是,它一般就会好。
预期还可以形成成见。
对于成见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对某一群体的人抱有成见,不仅我们对他们的反应不同,而且当他们认识到强加给他们的标记时,他们自己的反应也不同。
成见还可能影响该群体以外的成员的行为。
第十章:价格的魔力,为什么50美分的阿司匹林管用,1美分的不管用
安慰疗法和安慰剂的作用靠的是暗示的力量,它起作用是因为人们的信任。
关于疼痛,良好的预期能够释放荷尔蒙和神经传递素,诸如提内啡肽和镇静素,不仅能抑制疼痛,还能产生强烈的快感。
价格与安慰疗效的关系因人而异,最近一段时间备受疼痛折磨的人,对价格与安慰疗效的关联有特别深刻的体会。人们受疼痛这么越多,对止痛药品的依赖也越大这种关联感也就越强烈。价格越低他们感觉受益就越少。在医药方面,我们发现的是,一分钱,一分货,你付多少钱,就有多大疗效,价格能够改变体验。
价格与信息相加的威力会更大。
第十一章: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为什么我们不诚实?
我们的确看重诚实,想做诚实的人。但问题在于,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没有超我对诚实进行帮助和监督,我们抵御这种越轨行为的防线,就只剩下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了。
如果我们没有了一切道德规范的意识,就会滑向不诚实一边。但是如果在受到诱惑的瞬间得到有关道德的提醒,我们可能保持诚实。
第十二章:性本恶还是性本善,为什么现金能使我们更诚实?
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发生。
我们善于把自己细微的不诚实想法和做法合理化,所以我们通常很难清楚地确定非金钱事物对作弊的影响。
象征货币不仅能给人们的某些道德约束松绑,还能使相当一部分人松绑得非常彻底,竟然到了肆意作弊,毫无顾忌的地步。
第十三章:啤酒与免费午餐,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哪里有免费午餐?
人们有时甘愿牺牲消费快感来突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人们在选择视频或者饮料时好像有两个目标:或者给自己带来最大享受,或者在朋友心目中炫耀自己某些正面的人格特征。人们,特别是那些独特需求旺盛的人们,更可能去牺牲个人需求以换取名声需求。
2.《怪诞行为学》经典书摘 篇二
1、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想一想,事实真的如此。
2、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里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是很多情景式广告或者明星代言广告奏效的秘密。)
3、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营销人士惯用的技巧。)
4、我们有生以来就被比较所束缚。(能逃脱吗?方法在下面。)
5、我们有时能控制我们比较的范围,我们可以转向能提高我们相对幸福度的圈子。(比如,当朋友在炫耀人脉和资源的时候,你是不是曾经转移过话题?)
6、唯一的解决方法是打破相对论的怪圈。——打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是在比较中生存发展,也非高僧圣人,但我们可以在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不去做比较,或者尽量保持对比较的警惕。
关于锚(原章节标题:供求关系的谬误):
1、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2、我们的第一印象和决定也会成为印记,这个印记反映到行为经济学中,就称为“锚”。
3、锚会影响各种购买行为。
4、我们的初次决定对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决定回产生共振效应。
5、我们所做的许多决定,不论是不经意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锚都在其中起作用。
6、事实上,你做一切事情都应该进行自我训练,置疑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
7、但事实上首次决定的威力可能如此巨大,它的长期效应会渗透到未来我们所做的很多决定力。
8、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以很容易地被操控,也就是说消费者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偏好以及他们愿意为不同商品和体验浮出的价格。
9、似乎不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市场价格,是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需求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供给。
10、我们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而根本不是我们的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映。(这足以解释父辈为什么总是避免购买我们认为必需的某些东西了吧,我们以后也会变成这样的。)
关于免费(原章节标题:零成本的成本):
1、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2、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为什么?是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
3、不管是物物交换还是现金交易,免费就像地心引力一样,实在让我们难以抗拒。
4、免费不仅仅是一种折扣,免费是另一个不同的价格。
5、想让顾客盈门?拿出点东西免费!想增加销售?拿出一部分商品免费!
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原章节标题:社会规范的成本):
1、一旦市场规范进入了我们的考虑,社会规范就随之而去。
2、把市场规范引入社会交换,就违反了社会规范并且伤害了社会关系。一旦发生这样的错误,社会关系就难以恢复。
3、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
4、(作为公司),在你没有建立社会规范,甚至对它不抱期望的期望下,那也就不可能对它有所触犯。你可以坚守一条简单的价值原则:明示能提供什么,期望什么回报。
5、能够有效激励我们的还有其他形式的社会奖赏——社会性的鼓励和荣誉上的鼓励。
6、综合医疗保险,是公司方面表达它们社会交换意愿的最好方式之一。
7、尽管有时礼物的真实价值被错估低估,它却能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上起推动作用。
8、社会规范(例如共同创业的兴奋)强于市场规范(例如薪金增加)时,员工能为公司(特别是那些刚起步的公司)创造的价值的确令人瞩目。
9、金钱,到头来,经常是最昂贵的激励方式。社会规范不仅成本较低,并且往往更有效。(史玉柱的论调恰恰相反。)
关于性和情绪(原章节标题:性兴奋的影响):
1、我们所有人,不管有多“善良”,都会低估激情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想想各位在性兴奋状态下的行为吧,由此,***门也很容易解释了。)
2、抗拒诱惑困难,深陷诱惑之中与之斗争更要难得多。(所以,千万不要去尝试挑战自己的控制力。)
关于控制(原章节标题: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1、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远的目标,这就是拖沓。(定义得很准确。)
2、拖沓问题人皆有之,那些认识到并承认自己弱点的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设计好的工具帮助自己战胜它。(松了一口气,我从前以为只有自己拖沓。)
3、利用预先参与机制和强制性措施来解决(拖沓)问题。
4、简化是天才的标志之一。(在天才前加上“商业”二字指向就更准确了。)
关于所有权(原章节标题:所有权的高昂代价):
1、“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你如果是所有者,你就在天花板上;你如果是买方,你就在地板上。
2、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不能自拔。(非理性怪癖之一)
3、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非理性怪癖之二)
4、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也和我们一样。(非理性怪癖之三)
5、宜家效应。(如同在宜家自己动手组装家具带来的自豪感一样,在其他方面,我们参与得越多,越感觉拥有这个东西的所有权,越难割舍。)
6、(拍卖行为实际上是由“部分所有权”的感觉促成的。)
7、“虚拟所有权”是广告业的主要动因。(呵呵。)
8、所有权的观念有时候会转变为一种僵化而且顽固的意识形态。
9、所有权直接改变了我们观察的角度。
10、(解决方法是)用“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特别是大笔的),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拉开适当距离。
关于选择(原章节标题:让门都开着):
1、无论哪种情况,保留余地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别的东西。
2、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工夫。(关键词:到底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3、一般来说,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我们都会努力追求最大程度的满足。(但事实上,如果目标不够明确,我们会因为害怕失去而放弃或削弱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4、手忙脚乱地去保持所有选择是愚人的游戏。
5、无论做哪种选择,那些相对来说的细小差别总还会存在。(所以没必要因为难以选择而放弃了真正的机会,切记啊。)
关于期望(原章节标题:期望的效应):
1、在菜名前加一点异国情调、时髦的词语——如果你是餐厅老板,或者在家请人吃饭,或者劝说孩子吃从前没吃过的东西,这些技巧相当有用。
2、美食不如美器。
3、种种预期的影响力对创建品牌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也至关重要。
4、成见并不是从本质上就有害。
5、“蒙眼”状态有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情的原委。
关于安慰剂(原章节标题:价格的魔力):
1、有两种机制能够形成预期,使安慰疗法与安慰剂起作用:一是信念,二是条件反射。
2、(确实的,)价格能够改变体验。(我知道为什么同一件衣服,老婆更信任价格贵的那家店。)
3、“便宜没好货”的说法其实是对低价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应。
为什么不诚实(原章节标题: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1、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把社会美德内化了。
2、诚实使我们获得满足感。
3、问题在于,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而在很多小的违规行为中,这个尺度是沉睡的。)
4、但是在收到诱惑的瞬间得到有关道德的提醒,我们可能保持诚实。
诚实的警戒线(原章节标题: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二))
1、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发生。(而现金则起到相反的作用)
2、我们必须唤醒人们认清非货币财物与自己作弊倾向的关系。
关于免费午餐(原章节标题:啤酒与免费午餐)
1、特别是那些独特需求旺盛的人们,可能牺牲个人需求去换取名声需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句话下面划线。)
2、如果经济学建立在人们实际行为的基础上,而非他们应该怎样做的基础之上,岂不是更有意义?
3、如果我们在决策中总是出现又规律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不发展新策略、新工具、新方法来优化我们的决策过程,改善我们全体的福祉呢?
4、我们通常认为对自己生活的方向具有至高无上的操控能力,事实上,它反映的仅是我们的欲望——我们对自身想当然的认识——而不是现实。
5、等我们对(所接收的)信息做了理解和消化,它已经不一定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了。它只是我们对现实的诠释,而它就是我们形成决策的基础。(太恐怖了。)
3.《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篇三
就像这次什么名著读后感之类的东西,这是一个学校检查考核的项目之一。我不喜欢这些表面功夫。我觉得这个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但是有些人能让它说明很多问题,让那些检查的人眼睛觉得舒服一些,从而得出一个看似皆大欢喜的结论,掩盖了潜藏的种种问题。因而,在一听到它的时候我必然是破口大骂:凭什么逼迫我做这种事,好假。而事实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是有写作的冲动,只是没有写作的行动,我需要一个外力有推动一下,否则这个冲动会无限期地搁置在那,直到它消失。现在,讽刺的是这个外力由于某种不正当的名分,被我骂了。最后,我决定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怎么做,我想我还是要掌握这个契机,码一点点文字,不让近期的思想也随时光的流逝而流失。
不知道《怪诞行为学》算不算得上是名著。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样才算是名著,很多时候别人捧着一本说是名著,我看完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个很难定义,我姑且滥竽充数一回。通篇读完,能让我思考的很多,我节选了一个细节。
你在岳母家参加感恩节家庭宴会。看看她为你们摆出的那丰盛的一大桌子吧!火鸡烤成油亮的金黄色;火鸡里面塞的全是你最喜欢的家庭自制馅料。孩子们吃得兴高采烈:甘薯上面是厚厚的蜀葵糖浆。你妻子也非常得意:餐后甜点是她最拿手的南瓜派。
节日庆祝一直持续到深夜。你松了松腰带,啜了一小口葡萄酒,深情地注视着坐在对面的岳母。你站起身来,掏出了皮夹。“妈,对于您在这一切中所倾注的爱,我应该付您多少钱?”你诚心诚意地问。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你晃了晃手中的一叠钞票。“您觉得300美元够吗?不对,等一等!我应该付您400美元!”
美国著名插画家诺曼・洛克威尔也画不出这样一幅画。一杯葡萄酒被打翻了,你岳母满脸通红站了起来;小姨子对你怒目相向;外甥女哭了起来。明年的感恩节,十有八九,你就自己守着电视机吃冷冻午餐吧。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你提出直接付款让聚会的人们如此扫兴?答案是,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之间互相的友好请求。你能帮我搬一下沙发吗?你能帮我换一下轮胎吗?社会规范包藏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的报偿。你可以帮邻居搬沙发,但这不是说他必须马上过来帮你搬,就好像帮人开一下门--它为你们双方都带来愉悦,并不要求立即的、对等的回报。
另一个世界--与此截然不同--为市场规范所统治。这里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这里的交换是黑白分明的: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赢利。这种关系未必是邪恶与卑俗的--事实上,它同时也包括了自立、创新,以及个人主义--但是它们的确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及时偿付。如果你处在由市场规范统治的世界里,你按劳取酬--它从来就是这样的。
罚款对杜绝迟到有效吗?
我的好朋友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教授尤里・格尼齐和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奥尔多・吕斯提切尼对从社会规范转到市场规范案例的长期影响做了巧妙的测试。几年前他们在以色列的一家日托中心进行实验,看运用罚款措施是否能有效减少某些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
尤里和奥尔多的结论是,罚款的效果并不好,事实上它还会带来长期的负面效应。为什么呢?实施罚款之前,老师和家长之间是社会的关系,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迟到的。因此,如果家长迟到了--有时会这样--他们会对此感到内疚--这种内疚迫使他们以后准时来接孩子。(在以色列,内疚似乎对约束人们更有效。)但是一旦实施了罚款,日托中心就无可挽回地用市场规范取代了社会规范。既然家长们为他们的迟到付了钱,他们就用市场规范来诠释这件事了。换言之,既然有了罚款制度,他们就可以自己决定早来还是晚来了。不用说,这绝非日托中心的初衷。
不过好戏还在后头呢。最有意思的是几星期以后,日托中心取消了罚款。这就是说日托中心方面回到了社会规范。那么家长们也会回到社会规范吗?他们的内疚之心也会回来吗?根本没有!自从取消了罚款,家长们依然故我。他们继续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实际上,取消罚款后,迟到家长的数量反而有所增加。归根结底,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都取消掉了。
这一实验揭示了一个不幸的事实: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头落下--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它很难发挥任何效力。
于是从我的职业出发,联系这个结论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可能它还不成熟,很片面。
旧时虽然有九师十丐的尴尬称呼,但天地君亲师的概念多少也能体现这个社会地位。我记得有位高僧大德说过:旧时,家长带孩子去拜师,一并和孩子一起叩拜,可能有些作秀的成份,但在孩子心中影响深刻:既然父母都拜了,这个人多少也要尊重些。而老师受了家长一拜,自然不敢怠慢,报酬没有太多的提及,但这一拜,我个人认为份量极重,这也是社会规范的建立吧。
我原始的印象中,老师是穿长衫的文人,迂腐,多才,却也严厉……其中并没有富人的形象。解放后老师的工资似乎很低,听我爸爸说出来摆个摊都够老师好几年。可他们回忆:那时候虽然工资不高,却很幸福,学生仍旧也是不听话,却纯朴。而现在我耳边的怨声载道,引得我觉得未来不甚光明。
后来,当我听到有人对我说:跟班也为你自己,有十块钱呢!我突然觉得有种被羞辱的感觉。或许有人觉得我装*。我承认我没有崇高到完全脱离金钱。可我想解释的是,我来,确实是想看看这群学生,而我走,确实是由于眼前的现状我接受不了,无耻地选择了逃避――那十块钱,限制不了我的去留。我想那个不幸的事实解释了我的羞辱的感觉,我在不自觉地被带向了一个市场规范。与此同时社会,媒体,法律……故意不故意地把这个工作的细则考量与经济挂上了钩。
会议上,领导们想营造一个类似家庭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氛围,然后在这个氛围中细细地说明与经济有关考核细则,那个不幸的事实已经说明这个貌似办不到。而有趣的是学校恰恰最需要是一个社会规范来经营它。起码我们不能像企业那样随意换掉电焊工一样换掉一个任课教师吧!毕竟不应该是钱货两迄的交易。
问题有很多,我思考哪里出错了,我答不上来,我也想不明白,只能抛出这个问题:哪里出错了,我们该怎么做?
4.《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四
《怪诞心理学》是英国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的专题报告集,理查德•怀斯曼——一位长期从事不寻常领域的科学家研究专研的课题都显得神秘而有趣。怪诞心理学几乎与所有的传统背道而驰,非理性的事件比比皆是,人们会为达到免费送货的最低限额买上两本不想看的书,会因为对事物正面或负面的期待影响最终的事实判断,会因为对虚拟所有权的依恋拍下比真实价格高得多的拍卖品,会因为安慰剂效应买更昂贵的药物或挂专家号——人们的行为远没有自己想象的理性。这看来似乎与常理不和,却偏偏又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还有就是关于Q试验,我们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撒谎高手。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撒谎者,小时候对着父母撒谎,其实,在我看来,也许我们并不是因为天生会撒谎,而是因为撒谎可以使我们或得最大的好处,人都是趋利的,在最快接近自己最大利益的时候,人总是这样逃避眼前的责罚,而选择对我们最有利的一面。父母的责罚是眼前的,而撒谎可以逃避这样的责罚,这就使得小孩学会撒谎。久而久之,人们都习惯了撒谎。有一个例子:一女孩小时候打碎了碗后会被家人责罚,女孩每次摔碎了碗都会悄悄把碗扔掉,父母问起,也说自己不知道。长大后,父母已经不这么会再责罚,但即使被发现了女孩摔碎了碗,女孩也会否认。这个已经女孩已经习惯性的学会了撒谎。小时候的责罚其实恰恰是这个促使小孩说谎的外部压力。而小孩说谎的另一个诱因就是成人的榜样作用和电视作用。这样的负面影响也造成了孩子撒谎。
而在怪诞心理学中,还有一种假记忆的塑造,这样的虚假记忆其实是一种记忆的混乱现象。也许人们并不是因为记得,只是因为实验者的描述而建立了相对应的想像图,有的人想象丰富一点,自己就早早的编好了故事,有的人想象力差一点,就只能根据实验者的描述构建出单板的影像。家长对小孩子的记忆引导正是如此,其实小孩子在大脑没有发育完全的时候,领不能够很好的记忆。而家长回忆起自己孩子的童年的时候,那样的图画就构建在了小孩子的头脑中,因为是自己家长说的,于是深信不疑。父母时常温馨的提起这样的画面,小孩子在记忆混乱的时候,只是记得这样的图画以前在脑海里面出现,而忘记了先前父母告诉自己这个事情的那段记忆,所以就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段记忆就是自己本身发生的,而自己脑海里构想的那份记忆就被认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一种记忆混乱就是,脑海中的画面多次呈现后,被试就没能辨别出脑海中的画面是亲身经历的还是想象的。书中提到研究工作显示,人类记忆的可塑性要比我们所能够想象的更为惊人。一旦某位权威人士指出我们有过某种经历,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否认,随后就会用设想填补记忆中的空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事实和虚构情节之间的界限就变得难以区分了,于是我们开始相信谎言。这种效果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权威的声音也能够愚弄自己。有时候,我们甚至完全有能力把自己骗得团团转。
这样的生活小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撒谎的时候与我们不撒谎的时候用的词句都不一样,思考的时候也不一样。我们容易被一些事情误导,如果小时候的记忆很重要,那么对小时候的记忆的塑造会不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呢?记忆的塑造对那些失去自己亲人的孤儿是好还是不好呢?
如果小时候塑造的记忆是自己有哪方面的天赋会不会因此而真的对那方面的学问特别感兴趣呢?从而成就了一代宗师。而对孤儿进行记忆塑造,会不会减
少孤儿在抚养家庭中的排斥感,而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家里的一员,只是小时候走丢了,现在回到这个家里,脑子里面也还有关于这个家的记忆,和父母一起玩耍的记忆呢?如果这些都是可行的,那罪犯犯罪的记录也会增加,拐卖儿童的案件也会爆发吧……
5.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五
第一个时间心理学,生日,星座等等的影响,这个的相关解释我早就听过了。而且,就是因为知道了相关的道理,我自己做了改变,我觉得改变还是很成功的。从我完全认可星座,觉得他太准了,到现在,确实觉得不屑一顾,而且性格也越来越不像我那个星座的了。对于纠结自己为什么有这样那样星座弱点的人,建议看看这一章,然后好好思考一下,其实,你是可以没有那些星座特有的弱点的。
我最有兴趣的是灵异心理学。有句俗语,我忘记原话了,但是意思是,老年人,男的容易在生日之前死,女的容易过了生日死。没想到国外也有这样的说法,而且,作者给出的解释,我觉得确实很棒:男的容易在生日之前回顾以前的经历,回忆到不顺心或者不好的方面,越想越伤心,所以容易在生日之前走。而生日对于女的来说,更像一个庆典,心理上就有个观点,怎么都要熬过庆典再离开,所以容易在生日之后走。另外,关于鬼怪的解释,有超声波和低声波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总归,还是人们不了解的现在,从而让人觉得灵异了。
这本书推荐一下,确实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想问题。
6.行为金融学读书心得 篇六
其中,5、6、7对小投资者意义不大,这里的介绍会简单带过(几万,十几万,小几十万,没必要研究股债与现金平衡,更没必要也没实力搞什么资产组合配置,老老实实工作生活,多挣点钱就ojbk了)。
首先。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中的两个主要观点都是持质疑(也理解成否定)观点,1。理性人;2。有效市场。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交易过程中,交易者存在认知偏差,在交易过程中信息获取也不完全,进而导致,一段交易期内,”理性人“并不存在,进而导致”有效市场“并不能充分体现。
尽管接受过经典理论教育的经济学研究者很不舒服,但不可逃避的是,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确实不是传统经济学家所热爱的理性人。
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并不能像经济学家那样,根据实际问题动态求解,他们更多地是用一般性经验法则来处理赢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在这种实际背景下,行为金融学更倾向于用心理学依据而不是“理性人”来研究交易者。
接受信息不完整,处理信息不符合逻辑,必然会导致交易者出现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方向不同,会带来三种不同的心理学效应,偏差下的过度乐观,偏差下的过度自信,偏差下的认知失调。
偏差下过度乐观主要是由于多种心理偏差引起,包括控制力错觉和自我归因偏差。这会使得投资者出现多种投资误区,包括被随机性事件欺骗,总以为自己掌控者局势。而自我归因偏差,则是指,挣钱了我牛逼,亏钱了你咋没去死个马。过度乐观地心理学偏差,简单地说,就是“正面朝上我就赢,而反面朝上不一定会发生”的赌徒心理。
偏差下过度自信,则是指,人们总是比过高估计自己正确的概率(统计学显示,即使在人类确定自己正确的情况下,也只有80%的结果会如他们所料正确)。表达出过度自信的的个体,通常不太擅长纠偏,也就是校准自己的判断和预期。
7.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 篇七
黄土岭二中
张军义
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
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人评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两强、两弱”,即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弱。我们要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学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学。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的传授、学习或探索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的作用。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8.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八
首先,潜意识刺激对人们的决策没有影响。人的名字对一个人的职业、居住地、死亡地、婚姻有影响(感觉这个有点牵强,估计只是国外这样吧)。在酒吧,听古典音乐的人更容易点昂贵的酒品。在媒体披露自杀事件后的两周内,当地的自杀人数会增加30%左右,如果媒体报道的是名人自杀事件,这个比例还要更高。所有这些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名字影响了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职业的选择。仅仅读一个句子就能影响我们对自身年龄的感觉和对常识的记忆。一个轻轻的微笑或轻微的触摸就能决定我们在酒吧和餐厅会给服务生多少小费。商店里播放的音乐会偷偷的溜进我们的脑海,并影响我们花钱的数量。
一个有趣的话题,问题:一男一女分别在两座桥上见面,一座是吊桥,很高、很危险;另一座是普通的桥,很低、很坚固,那么两人在那座桥上更容易产生恋情呢?答案是在吊桥上。解释:当人们看到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时,他们的身体会准备随时采取可能的行动,所以心跳会随之加速。和较低的桥相比,高高的吊桥那摇摇晃晃的特点会让采取这种方式过桥的人心跳加速。当两人在高高的吊桥上相遇时,他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的心跳加快是因对方而起,结果他们的身体会传递给大脑一个虚假的信号,让他们觉得对方很有吸引力。所以,这个问题的寓意是: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爱上你,在约会的时候最好避开新世纪音乐、乡间散步和风铃,因为它们只会让人变得更加心平气和。相反,如果你选择了和心仪的人一起去听摇滚音乐会、玩过山车或者看恐怖片,那么你成功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作者还就男女搭讪方式做了一些研究,成果有:
不同的聊天话题会带来不同的约会成功率,这是因为对于某一个话题男女的品味可能差异很大,因而也就没什么话题了。。
最佳搭讪语。在搭讪时更有技巧的人会鼓励对方以奇特、有趣或搞怪的方式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有效呢?作者用一个关于吸管和滑稽声音的实验回答了,这个实验说明的是:彼此分享过搞笑经历的人会觉得更为亲近一些,也会发现对方更有吸引力。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读书笔记09-01
消费者行为学学习心得10-28
行为领导力培训心得11-03
银行员工行为守则心得体会06-23
课堂行为规范心得体会07-18
规范司法行为专项行动学习心得09-14
组织行为及其管理的使命学习心得09-03
员工职业行为、日常礼仪规范学习心得11-01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学习心得体会06-22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学习心得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