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论文(共19篇)(共19篇)
1.分子生物论文 篇一
读书报告(学习心得体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这门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是它大量的专业名词,还有它也是这学期所有课程里最厚最重的一本书了。在第一堂课中,我们在老师带领下对这门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它的功能作用,了解它的学习领域。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它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组成与结构、代谢及其调控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学科,并以众多相关学科为基础。由于其在生物等学科的重要性而使内容逐渐增多,且发展速度快,新知识、新进展不断涌现,有大量需要记忆和思考的内容,因此学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开始的我确实觉得无从下手,面对书上大量的知识点很是迷茫,我开始有慢慢的很认真的看课本上的内容,逐字逐句的理解、体会和记忆。但学习效率很慢,而且学习得效果也很不令人满意。书上的内容太多,太杂,即使我有讲整个的内容都看里一遍,也无法讲他们转变为我自己脑中的知识,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做题上,完全就是觉得所考的题和所学的知识无法联系在一起,可能问题便在于没有理解到知识内容,思考太少,知识也很浅。
学习不怕没问题,怕的就是没有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也是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我有将自己的问题与高年级的师兄师姐进行交流,他们也有耐心得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并且还告诉我他们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自己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去找一些资料,以便自己深入的理解学习得内容。上课前一定要提前预习,这个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最为关键的,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我有努力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后通过老师的课件和上课所做的笔记,再进行二次学习,及时学习,及时复习,不拖延。以下是一下学习得方法,我觉得还挺值得借鉴的 1.抓住主线,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根据研究内容,生物化学可分为以下几部分:①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着重介绍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激素和抗生素等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重点掌握生物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的结构,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同时要随时将它们进行比较。这样既便于理解,也有利于记忆。②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主要介绍糖代谢、脂类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各种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规律。此部分内容是传统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学习各种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特别是糖代谢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途径、糖异生途径等);脂肪酸分解与合成和酮体代谢途径;氨基酸的脱氨基及氨的代谢;能量生成方式等;各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各代谢途径的主要调节环节及相互联系等问题。③分子生物学基础:重点介绍了 DNA复制,DNA转录和翻译。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重点学习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并从必要条件、所需酶及特点等方面对三个过程进行比较。在理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后,就应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并且找出共性,抓住规律,学会抓住线条、围绕主线向外扩展和上下联系的方法。
2.懂得记忆法,学会记忆
学习生化时,最大的问题是记不住学过的内容。关于此问题我的建议是:首先分清楚那些需要记忆,那些根本就不需要记忆。如氨基酸的三字母和单字母符号、一些关键词的缩写、氨基酸和碱基的结构等是需要记的,而有些生物分子的结构式如维生素B12等并不需要记;其次明白理解是记忆之母,因此对各章内容,必须先对有关原理理解透,然后再去记忆;第三,记忆要讲究技巧,多想想方法,注意前后关联,不要前后脱节。另外,理解和记忆都是掌握知识的基本保证,记忆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牢,记得准。
3.勤于动手,联系实际
这是由“学懂”转向“会做”的桥梁和提高我们在考试中应试能力的重要保证。不少人在考试中常常是教材内容确实都弄懂了,但一上考场应试,做起来就感十分吃力,甚至头脑发涨,手足无措,原因就是平时只“看”不“练”。其实,“学懂”和“会做”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一般来说,要想在考试中对考题应付自如,必须具备以下几点:①真正掌握所学过的知识和内容;②能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分清层次,确定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组织好解题语言;③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而后两点只有靠大量的习题练习才能解决,这就要求学习者和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勤于动手,强化解题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教材内容,缩短教材与试题间的知识损耗;才能在模拟的情境和规定的时间内体验应考实战所需要的生理与心理承受力。
另外,应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应用酶促反应动力学和维生素等章节的基础理论知识解释磺胺药物的作用机理;应用糖代谢等章节的基础理论知识解释糠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上的“三多一少”症状;应用维生素和核酸代谢等章节的基础理论知识解释为什么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会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应用酶学等章节的基础理论知识解释酶原激活和同工酶的生理意义等。
4.紧扣大纲,突出重点
大纲对考试内容从能力层次上提出不同要求,即“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能对内容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要求熟悉的内容:对内容能深刻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其叙述;要求理解的内容:对所学过的内容基本能理解,并能模仿记忆。一般在考试中各层次所占的比例分别为:“掌握”,60-70%,“熟悉”,20-30%,“了解”,10%。复习时紧扣大纲,明确要求,突出重点,强化难点,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处理不当是许多考生学习和考试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根源。有的人在学习中图省劲,只注意死抠几个重点章节,甚至只围绕重点内容猜、押几个重点题。这样既不能全面掌握知识,又与目前考试内容覆盖面大的特点相悖,因此极易失败。有的则相反,在学习中不注意把握重点,觉得每章、每节和每个问题都很重要,从而在学习中面面具到,结果下功夫不小,效果却不好。所以,在学习中必须区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所谓重点,是指那些在整个内容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章节和问题,就是要在这些章节和问题上多下些功夫,真正学深学透,弄懂弄通。
2.分子生物论文 篇二
生物分子计算机是一种用生物分子元件组装成的纳米级计算机, 将其植入人体, 能自动扫描身体信号、检测生理指标、诊断疾病, 并控制药物释放等。但研究人员指出, 要实现这一愿景还要克服很多障碍。
研究小组此前曾演示过一种二态系统 (two-state system) 生物分子计算机, 由DNA (脱氧核糖核酸) 和一种限制酶制成, 能根据m RNA (信使RNA) 的表达水平和变异来探测疾病指标, 但每一步计算只能检测一种疾病指标。
在新研究中, 他们又拓展了计算机的能力, 能根据mi RNA (小分子RNA) 、蛋白质、小分子如ATP等, 同时探测多种疾病指标。这种方法较以前更简单, 而且只需检测更少的成分, 便能更敏锐地发现疾病指标。
研究人员解释说, 探测几种疾病信号的组合, 比单纯探测一种信号更有用, 能更精确地诊断疾病, 比较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别。比如甲状腺癌有甲状腺球蛋白和降血钙激素这两种指标, 这就比仅用一种指标做出的诊断要准确得多。
3.分子生物论文 篇三
分子生物就是站在分子的层面来探讨所有生命现象的一门学问,因此用分子的观点来看医学的现象即是广义的“分子医学”。例如早期荷尔蒙失调所造成的畸形,在更进一步的研究后发现是荷尔蒙的基因发生突变,或是荷尔蒙基因的表现失控所造成的异常生理现象:又如某些抑癌基因突变会造成细胞的异常生理变化进而引起癌变,在分子的阶层来研究这些现象在人类生理或病理上不同发病变的反应机制,此即是“分子医学”。
最细致的细胞单位,呈献专业的自然美丽!
蜜绮分子生医美容美体集团站在分子的层面,探讨人体皮肤的问题,由问题皮肤分析形成因素,利用高科技生物医学工程及遗传学工程技术,寻找彻底解决所有问题肌肤的根本方法,籍由量子衍生的光子设备辅助,将所有的问题皮肤处理变得轻而易举。
终极解决问题肌肤,能“美”所不能
结合美国普林顿大学教育资源及美国中医师公会认证资源,搭配多项获得国际专利证的独家调配方式及特许证,医学研究所研发CGMP的药厂生产ISO-900认证优良产品。六年多来,数万个案例证实,问题皮肤临床测试,蜜绮分子生医产品能满足问题皮肤及完美需求者的苛求,用先进的生物工程科技,萃取天然植物营养精华,配合高活性成分,开发一系列特殊功能具高安全性美白淡斑、逆转老化、修复受损肌肤及青春痘,高等级医学产品,成为世界名牌。
创新美容,整形美容医生推崇王牌之选
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简历 篇四
姓名:本网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6岁(1990年6月23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6*******(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0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制药/生物工程
职 位:药物产品主管
最高学历
5.分子生物论文 篇五
赤潮(Red Tide)也称有害藻华(HAB),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致使某些单细胞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生态现象.海洋中HAB藻类的爆发性增殖并通过食物链转化,对海洋生态环境、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尤其是产毒赤潮.在赤潮毒素检测的上游即在赤潮发生之前监测赤潮生物尤为重要.赤潮监测大多采用传统的分类学技术如显微镜等,但由于赤潮生物(藻)形态的相似性和复杂性,使传统检测方法如光学显微镜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困难,电子显微镜耗时、昂贵,难以在基层监测和防疫部门推广.分子探针技术具有快速、准确、专一性强等特点,特别是目标生物在复杂生物群落中不占优势或者有大量背景噪音干扰情况下,分子探针技术优势尤显突出.针对不同赤潮藻种,目前主要有3种探针,抗体、寡核苷酸和细胞凝集素(Lectin)探针,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计数赤潮种类.现对赤潮生物检测的分子探针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 者:侯建军 陈纪新 黄邦钦 作者单位:侯建军(厦门大学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6;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生化教研室)
陈纪新,黄邦钦(厦门大学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6)
6.分子生物论文 篇六
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11月25日在清华大学理学院召开了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年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生物物理研究所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教授作了题为<酶学研究现状与展望>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德培院士作了<杂交寡核苷酸介导的基因定点纠错与基因治疗>报告,清华大学程京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生物芯片技术--21世纪革命性的技术>,军事医学科学院邵宁生、薛沿宁分别作了题为和<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研究进展>报告.
作 者:袁振铎 作者单位:刊 名:中华医学信息导报英文刊名:CHINA MEDICAL NEWS年,卷(期):16(3)分类号:关键词:
7.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利用 篇七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可降解,生物
我国目前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和使用已跃居世界前列, 每年产生几百万吨废旧物。如此多的高聚物迫切需要进行生物可降解, 以尽量减少对人类及环境的污染。生物可降解材料, 是指在自然界微生物, 如细菌、霉菌及藻类作用下, 可完全降解为低分子的材料。这类材料储存方便, 只要保持干燥, 不需避光, 应用范围广, 可用于地膜、包装袋、医药等领域。生物可降解的机理大致有以下3种方式:生物的细胞增长使物质发生机械性破坏;微生物对聚合物作用产生新的物质;酶的直接作用, 即微生物侵蚀高聚物从而导致裂解。按照上述机理, 现将目前研究的几种主要的可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介绍如下。
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概念及降解机理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下, 能被微生物或其分泌物在酶或化学分解作用下发生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生物可降解的机理大致有以下3种方式:生物的细胞增长使物质发生机械性破坏;微生物对聚合物作用产生新的物质;酶的直接作用, 即微生物侵蚀高聚物从而导致裂解。一般认为, 高分子材料的生物可降解是经过两个过程进行的。首先, 微生物向体外分泌水解酶和材料表面结合, 通过水解切断高分子链, 生成分子量小于500的小分子量的化合物;然后, 降解的生成物被微生物摄入人体内, 经过种种的代谢路线, 合成为微生物体物或转化为微生物活动的能量, 最终都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因此, 生物可降解并非单一机理, 而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协同作用, 相互促进的物理化学过程。到目前为止, 有关生物可降解的机理尚未完全阐述清楚。除了生物可降解外, 高分子材料在机体内的降解还被描述为生物吸收、生物侵蚀及生物劣化等。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除与材料本身性能有关外, 还与材料温度、酶、PH值、微生物等外部环境有关。
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类型
按来源,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和人工合成高分子两大类。按用途分类, 有医用和非医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两大类。按合成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2.1 微生物生产型
通过微生物合成的高分子物质。这类高分子主要有微生物聚酯和微生物多糖, 具有生物可降解性, 可用于制造不污染环境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如英国ICI公司生产的“Biopol”产品。
2.2 合成高分子型
脂肪族聚酯具有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但其熔点低, 强度及耐热性差, 无法应用。芳香族聚酯 (PET) 和聚酰胺的熔点较高, 强度好, 是应用价值很高的工程塑料, 但没有生物可降解性。将脂肪族和芳香族聚酯 (或聚酰胺) 制成一定结构的共聚物, 这种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性能, 又有一定的生物可降解性。
2.3 天然高分子型
自然界中存在的纤维素、甲壳素和木质素等均属可降解天然高分子, 这些高分子可被微生物完全降解, 但因纤维素等存在物理性能上的不足, 由其单独制成的薄膜的耐水性、强度均达不到要求, 因此, 它大多与其它高分子, 如由甲壳质制得的脱乙酰基多糖等共混制得。
2.4 掺合型
在没有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中, 掺混一定量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 使所得产品具有相当程度的生物可降解性, 这就制成了掺合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但这种材料不能完全生物可降解。
3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开发
3.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开发的传统方法
传统开发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方法包括天然高分子的改造法、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等。
3.1.1 天然高分子的改造法
通过化学修饰和共混等方法, 对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多糖类高分子, 如淀粉、纤维素、甲壳素等能被生物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进行改性, 可以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此法虽然原料充足, 但一般不易成型加工, 而且产量小, 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3.1.2 化学合成法
模拟天然高分子的化学结构, 从简单的小分子出发制备分子链上含有酯基、酰胺基、肽基的聚合物, 这些高分子化合物结构单元中含有易被生物可降解的化学结构或是在高分子链中嵌入易生物可降解的链段。化学合成法反应条件苛刻, 副产品多, 工艺复杂, 成本较高。
3.1.3 微生物发酵法
许多生物能以某些有机物为碳源, 通过代谢分泌出聚酯或聚糖类高分子。但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合成产物的分离有一定困难, 且仍有一些副产品。
3.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开发的新方法———酶促合成
用酶促法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得益于非水酶学的发展, 酶在有机介质中表现出了与其在水溶液中不同的性质, 并拥有了催化一些特殊反应的能力, 从而显示出了许多水相中所没有的特点。
3.3 酶促合成法与化学合成法结合使用
酶促合成法具有高的位置及立体选择性, 而化学聚合则能有效的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 因此, 为了提高聚合效率, 许多研究者已开始用酶促法与化学法联合使用来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4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目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主要有两方面的用途:1) 利用其生物可降解性,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以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常, 对高聚物材料的处理主要有填埋、焚烧和再回收利用等3种方法, 但这几种方法都有其弊端。2) 利用其可降解性, 用作生物医用材料。目前, 我国一年约生产3000多亿片片剂与控释胶囊剂, 其中70%以上是上了包衣的表皮, 其中包衣片中有80%以上是传统的糖衣片, 而国际上发达国家80%以上使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作薄膜衣片, 因此, 我国的片剂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国外片剂和薄膜衣片多采用羟丙基甲纤维素, 羟丙纤维素、丙烯酸树脂、聚乙烯吡咯烷酮、醋酸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钠、微晶纤维素、羟甲基淀粉钠等。
参考文献
[1]侯红江, 陈复生, 程小丽, 辛颖.可生物降解材料降解性的研究进展[J].塑料科技, 2009.
8.分子生物论文 篇八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分子和细胞模块 教学思考
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分子和细胞模块的思考
在该模块中,包括:酶的特性、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有丝分裂等重难点内容,所以加强该模块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也可以提高生物在高中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面临着新课程理念中怎样教学生方法的问题,还包括如何把握好生物教学的内容和统一实现教学的目标,引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探索精神等问题。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分子和细胞模块的重点
在该模块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探索过程的重视,将学生在生物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应用“指导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应该给与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下面提供一个该模块的课堂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课程——《分子与细胞》
1.模块学习的总目标
(1)通过模块分析的方法,阐明生命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
(2)通过生物实验和建模的方法,解释生命活动中的能量和物质和的信息传递以及变化。
(3)体会比较、实验、分析、综合和观察等科学方法以及在所有科学的研究过程应用。
(4)在和同伴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分享、互惠、合作、分享的教育意义。
2.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校本二度开发,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增减和调速。
(2)练习:课本后“思考与练习”部分,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3)实验室:有效利用现有设备,结合自制教具,来提高探究和实验性教学的效率。
(4)其他资源:网络、期刊,如《生物学教学》等,自己制作的实物模型、图片、录像等。
3.实施手段
(1)学案:编制学案,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基础。学案的结构大致分为:表现性的学习目标、课前准备区、学习建议、课中学习以及课后互助区,根据学案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
(2)完成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必做实验。
4.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教学: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供学生们生成、探究、交流的问题。该教法主要应用于主干知识相关的课堂教学。
(2)合作学习:以同伴互助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应的小课题探究、活动、调查、实验等。课外也建立学习的互助小组,培养合作意识,学习合作的技能和方法。
(3)模型方法:用模型来演示概念判断和推理过程,对核心的原理、概念、规律来指导学生建立实物模型、思想模型、具象模型加以解决。
5.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交流、操作、观察、问答、考试等方式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校本作业、报告、访谈等方式来实现。
三、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分子和细胞模块教学的措施进行改进
1.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指导思想应该明确,充分强调学生们在分子与细胞模块学习中的自主性,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教师也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加深学生对该模块所学知识的理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正确的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然后给予正确合理的指导。
2.使教学模式更合理
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需要应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太过枯燥和乏味,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更加直观的将教学内容直接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还可以提高学习自主性。
3.注重交流
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反应,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些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还要注重将生物科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生物知识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培养孩子分析、探索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概括,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高中的教学里,教师重视“分子与细胞”这一模块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强学生们对生物学科的探究精神,给学生们学好生物打下夯实的能力和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力、魏汝祥、蒋国萍、林名驰、訾书宇. 基于AHP的最优组合预测小样本改进模型[J]. 统计与决策,2014(11).
[2] 缪仁票. 论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3] 伍新春、张爱芹. 试论概念图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3).
9.分子生物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篇九
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抗体为基础的技术尤其重要。免疫分析加上磁性修饰已成功地用于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异生质(如药物、致癌物等)的检测。将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固定到纳米磁球表面,并以酶、放射性同位素、荧光染料或化学发光物质为基础所产生的检测与传统微量滴定板技术相比具有简单、快速和灵敏的特点。
Van Helden等将抗体连接的纳米磁性微球与高效率、快速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相结合的自动检测系统,则成功地用于血清中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IV-1和HIV-2)抗体的检测。另外,用于人胰岛素检测的全自动夹心法免疫测定技术也已建立,其中亦用到抗体、蛋白纳米磁性微粒复合物和碱性磷酸酶标记二抗。
10.分子生物论文 篇十
【学习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
2、说出核酸的元素组成及其基本组成单位
3、说出核酸的重要作用
4、说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重点、难点】
1、核酸的元素组成及其基本组成单位
2、核酸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某一刑事案件背景,警察从犯罪现场发现了非受害人的一根头发,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DNA指纹法,很快找到了犯罪嫌疑人,并破获案件。
师
人的细胞中含有DNA,而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显示出来的人的DNA模样就会因人而异,人们就可以像指纹那样分辨人与人的不同了,这也就是DNA指纹一词的由来。
生
(1)为什么利用DNA可以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2)DNA鉴定技术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应用? 师生共同讨论:
(1)DNA是人的遗传物质,每个人的DNA都有所不同,因此,从犯罪现场发现的头发、血液等,都能提取到DNA,从而能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DNA鉴定技术还可应用在亲子鉴定、一些灾难事故中遗体的鉴定等。如在印度洋海啸中我国就派出了DNA鉴定专家组支援有关国家的灾后救援工作。
推进新课
板 书:
四、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师
核酸是细胞中的一类重要生物大分子,它可以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类。那么核酸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化学上常运用降解法研究物质的组成,人们研究发现核酸的降解产物是核苷酸,将核苷酸进一步降解可生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
生
(1)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什么?
(2)画出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的三种小分子物质连接示意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3)组成核酸的基本元素有哪几种? 生
(1)核苷酸(2)(学生板演)(3)C、H、O、N、P 教师利用投影显示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和RNA分子异同表。师
DNA分子和RNA分子的化学组成有什么相同之处?有哪些主要的不同之处? 生
相同之处是组成核苷酸的磷酸相同,有三种碱基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含有的五碳糖和一个碱基不同,DNA含有脱氧核糖而RNA含有核糖,DNA含有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尿嘧啶。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2事实1,讨论如何判断某样品核酸是DNA还是RNA? 生
测定样品核酸中碱基数目,若核酸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相等则为DNA,若不含胸腺嘧啶,而含有尿嘧啶则为RNA。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2最后一段。师
(1)DNA与RNA在细胞中分布有什么区别?(2)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否相同?(3)遗传物质有什么功能? 生
(1)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只含RNA,遗传物质是RNA。(3)遗传功能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板书设计
四、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物大分子的骨架
板 书:
五、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碳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演示淀粉、脂肪、蛋白质、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师
(1)四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元素有什么异同点?(2)组成四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否相同?
(3)四种生物大分子在结构上有的呈链状、分字、分支状或环状结构,形成这些结构主要依靠哪种元素?
生
(1)相同点是都有C、H、O三种元素,不同点是蛋白质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还含有N、P等元素。
(2)基本组成单位不同。(3)主要依靠C原子。师
C元素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之一,C原子含有6个质子、6个中子和6个电子。C原子可与多种原子结合,主要与C、H、O、N、S等结合。C与C之间结合形成不同长度的碳链,构成了有机物的基本骨架。
课堂小结
五、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碳链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动与探究
探究题目:尝试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苹果或梨,马铃薯,花生种子,豆浆或其他自选材料。2.仪器: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3.试剂: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方法步骤: 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学生每3人一小组,每小组从实验材料中选择其中一两种,预测其中含有哪些有机化合物,再选择所需要的仪器和试剂。
2.设计记录表格,记录预测结果,然后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检测,用“+”或“-”记录实测结果。成 待
测
样
品
对应表格内先填上预测结果,实验后再填上实测结果。3.检测的方法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①向试管内注入2 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 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 ℃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 min。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2)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①用试管取2 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3)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方法一:向待测组织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方法二: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以花生为例)。取材: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制片: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 min;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影像调节清楚;换高倍镜观察,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
(4)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分
还原糖
淀粉
脂肪
蛋白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4
①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 mL。
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摇匀。③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④观察组织样液颜色变化。结果与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探究结果,可设置下列讨论问题:(1)小组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什么?与预测是否一致?
(2)全班共检测了哪几种生物材料?它们含有的有机物种类一样吗?
习题详解
1.解析: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可产生砖红色的沉淀。答案:C 2.解析: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中,能与低浓度的CuSO4溶液产生紫色反应。答案:B 3.解析: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储备遗传信息。答案:B 4.解析:葡萄糖既可参与形成麦芽糖、蔗糖、乳糖等二糖,又能形成淀粉、纤维素和糖元等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特有的多糖,糖元是动物所具有的多糖。
答案:A 5.解析:核酸水解终产物中含有五碳糖,胰岛素是蛋白质,水解产物是氨基酸,纤维素和淀粉是糖类。
答案:B 6.解析:蔗糖水解后生成葡萄糖和果糖。答案:D 7.解析:该分子为有机小分子物质——丙氨酸,C与H、O、N原子之间,N与H之间,O与H之间都以共价键相连。
答案:(略)
8.解析:人体内遗传物质是DNA,它的基本单位是4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又是由4种含氮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9.解析:蚕丝是由桑蚕所分泌的蛋白质。答案:D 10.解析:细胞中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动物细胞中的多糖是糖元,植物细胞中是淀粉,它们又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细胞中储能物质是脂肪,它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蛋白质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主要物质,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是细胞中一类重要生物大分子,绝大多数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答案:(1)葡萄糖 糖元 淀粉(2)脂肪 C、H、O(3)氨基酸
用心
爱心
专心 5
(4)核苷酸 DNA(5)生物大分子 主要组成元素
E C、H、O F
C、H、O 用心
爱心 G
C、H、O、N 专心 H
11.分子生物论文 篇十一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卢晓林在这方面有很深的认识,他利用非线性分子振动光谱专注于高分子和生物界面的结构研究,这些研究为理解界面上重要的物理化学现象、推广先进的界面检测方法以及开发新型功能性生物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儿时梦想造就科研之路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卢晓林,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着成为一名科学家。1993年,卢晓林考入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塑料工程系进行学习,后又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进行高分子加工工艺的学习和研究,之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攻读博士学位的这段时间是他从一个科学的初入门者成长为一个有独立科研精神研究者的重要转折时期。
卢晓林认为,“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快速的执行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在香港期间的这段经历可谓是夯实了我的科研基础。”他就是这样沿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道路一步步前进着,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值得终身追求的对象,也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世界感受到了无穷的科研乐趣。
卢晓林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光谱研究软物质的表界面和生物材料,他与本科时原有的塑料工程专业方向进行契合,重点研究高分子和生物材料的表界面,在介观尺度、微观尺度和分子水平上对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开展深入的研究。他还针对高分子薄膜这一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维受限体系,利用非线性分子振动光谱研究高分子薄膜的表面、界面和本体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松弛,以理解表界面效应对高分子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为在实践中应用高分子薄膜材料提供基础的知识和研究经验。
卢晓林表示:“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理解并应用物质体系,以满足好奇心并造福社会。”他积极拓展非线性光谱的研究领域,将非线性光学技术应用于研究细胞、细菌和介观、微观尺度上的微纳米材料;此外,他还对界面的超快动力学行为感兴趣,目前正在利用时间分辨光谱研究表面和界面的超快动力学过程。由于转向生物医学工程方向,卢晓林也在学习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同时结合原来专业背景,进行分子设计、利用自由基反应和非化学键相互作用研制生物材料。
卢晓林用儿时微小的梦想,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终于积微成著,取得众多同行的认可,也在成为这一领域最杰出科学家的道路上前行着。
在非线性光谱世界里徜徉
二阶非线性振动光谱技术是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Franken和Bloembergen的二次谐波的工作,以及随后沈元壤将可调谐红外激光引入界面探测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用两束光打在一个界面上产生新的一束光,探测新的这一束光即可以了解界面的结构信息。卢晓林以二阶非线性光学技术一和频振动光谱开展了高分子表界面的探测工作,并注重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和频振动光谱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它是一种利用光与物质的作用研究表界面分子结构的技术。由于和频振动光谱是一项二阶非线性光学技术,测得的宏观物理量一二阶非线性极化率是一个极化张量,如果体系中分子无规排列,则二阶非线性极化率为零,就不会产生和频信号。此外由于缺少反演对称性是表界面分子所特有的性质,采用这种技术可直接探测物质表界面处的分子结构。和频振动光谱具有表界面选择性和分子取向敏感性这两个优点,可以进行实时原位测量,非常适合于研究高分子/生物体系的表界面分子结构,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
探测隐藏的或者说包埋的界面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卢晓林目前的一个研究重点为探测高分子的隐藏界面。“基于高分子的应用十分广泛,从具有空间三维尺度的结构材料到具有表界面二维性的功能性涂料,从高科技的电子封装材料到人们日常使用的护肤品,都可以看到高分子在其中的应用,但我们对于高分子的界面结构和性能仍然知之甚少。这实际阻碍了我们开发具有新型优良使用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卢晓林说道,“我们实验室今后的工作重心就是以和频振动光谱作为研究利器,探索高分子和生物界面上新奇的物理化学现象,并与开发新型高分子和生物材料结合,走出我们自己的科研道路。”
培养学生和科研探索一个都不能少
卢晓林对培养与教育学生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天资、基础都不一样,不可能对每个人要求都一样。”卢晓林对记者说道,“我们除要锻炼学生自己的抽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同时还要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自由思考,不至于让他们的学习与工作变成机械流水账式的研究。但最终老师也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们一定要能独立地面对自己的科研工作和今后的人生。”
培养学生的同时,卢晓林的科研脚步也并未停下。如前所述,随着薄膜材料在微电子、能源和生物等领域的不断应用,在介观尺度、微观尺度和分子水平上对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进行有效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关键。特别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器件中普遍会用到高分子材料,像纳米光刻技术中会用到聚二甲基硅氧烷薄膜,有机薄膜晶体管中会用到介质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这些薄膜的结构稳定性直接关系着纳米器件的长效使用性。卢晓林结合非线性和频振动光谱和线性红外光谱的优势,利用非线性光谱可探测高分子薄膜表界面分子结构、线性光谱可探测高分子薄膜本体分子结构的特点,对高分子薄膜的结构开展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为在实践中应用高分子薄膜和调控高分子薄膜的特殊性质提供基础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还将发展光谱技术,建立合适的光谱分析方法。“当材料某一维度(或某些维度)缩短至纳米尺度时,表界面和受限效应就会变得愈发重要,直接影响到材料的长效使用性能,因此相关研究对薄膜材料的分子设计、加工方法和直接使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该研究对理解和解释高分子物理化学中重要的实验现象也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涉及到高分子薄膜长效稳定性的老化和去润湿过程。”
12.分子筛催化剂生产废水的生物处理 篇十二
本工作采用氨化—硝化—反硝化三段联合生物处理工艺对分子筛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机胺废水进行脱氮研究, 为催化剂生产厂污水车间的升级改造提供技术依据。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和仪器
废水:某催化剂厂分子筛生产车间的母液, 废水水质见表1。
氨化阶段采用某造纸厂生化池中的活性污泥, 硝化阶段采用按照文献[8]的方法富集得到以亚硝酸菌为主的硝化污泥, 反硝化阶段采用按照文献[9]的方法富集得到以亚硝酸盐为底物的反硝化菌为主的反硝化污泥。
Sartorius PB-21型精密p H计:德国赛多利斯公司;DR2800型水质分析仪:美国哈西公司;723N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启威电子有限公司;LC-213型鼓风干燥箱:上海爱斯佩克环境仪器有限公司;2X-8型真空泵:南光机器有限公司;BT-210S型电子分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
mg/L
注:该废水不含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
1.2 实验方法
氨化—硝化—反硝化三段生物处理工艺在两个容积为5 L的曝气反应器和一个容积为2 L的搅拌反应器中进行, 采用序批式操作方式。在氨化反应阶段脱除COD并进行有机胺的转化, 然后利用高效菌进行脱氮反应。整个反应过程在室温下进行。其中氨化反应阶段的反应时间为6 h, 不需调节p H, DO控制在2.0~5.0 mg/L;硝化反应阶段的反应时间为6 h, 用质量浓度为50 g/L的碳酸氢钠溶液调节p H至7.8左右, DO控制在0.5~2.0 mg/L;反硝化反应阶段的反应时间为10 h, 不需调节p H, 以工业废甲醇作为补充的碳源, 碳氮质量比为3∶1。
1.3 分析方法
ρ (氨氮) 按照GB 7478—1987《水质铵的测定蒸镏和滴定法》[10]测定;ρ (有机氮) 和ρ (总氮) 按照GB 11891—1989《水质凯氏氮的测定》[11]测定;ρ (硝酸盐氮) 按照GB 7480—1987《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12]测定;ρ (亚硝酸盐氮) 按照GB 7493—1987《水质亚硝酸盐氮的测定分光光度法》[13]测定;COD按照GB 11914—19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14]测定;废水p H使用p H计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氨化过程
2.1.1 COD的变化情况
氨化过程中COD的变化情况见图1。由图1可见:当进水COD由1 760 mg/L逐渐升高到3 440 mg/L时, 出水COD由1 420 mg/L逐渐降至823 mg/L, COD去除率由20%提高到76%, 表明污泥的处理能力逐渐增强;继续提高进水COD至4 444 mg/L, COD去除率明显下降, 表明活性污泥耐受的COD不宜超过3 500 mg/L;在此后的运行过程中, 进水COD为1 200~1 600 mg/L, 出水COD低于300 mg/L, COD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
2.1.2 ρ (有机氮) 的变化情况
氨化过程中ρ (有机氮) 的变化情况见图2。
由图2可见:当进水ρ (有机氮) 为160~320 mg/L时, 出水ρ (有机氮) 为47~180 mg/L, 有机氮去除率大于50%;增加进水ρ (有机氮) 至400 mg/L以上, 有机氮去除率降至40%以下;随后控制进水ρ (有机氮) 为100~160 mg/L, 出水ρ (有机氮) 均低于30 mg/L, 有机氮去除率大于80%。
2.1.3 ρ (氨氮) 的变化情况
有机胺在氨化反应阶段转化为氨氮, 因此氨化过程中的出水ρ (氨氮) 高于进水。氨化过程中ρ (氨氮) 的变化情况见图3。由图3可见:当进水ρ (氨氮) 由118 mg/L增至400 mg/L时, 出水ρ (氨氮) 由152 mg/L逐渐增至600 mg/L;在整个运行过程中, 出水ρ (氨氮) 较进水ρ (氨氮) 提高了35~200 mg/L。
2.2 硝化过程
2.2.1 ρ (氨氮) 的变化情况
将氨化反应阶段的出水作为硝化反应的进水。硝化过程中ρ (氨氮) 的变化情况见图4。
由图4可见:在进水ρ (氨氮) 由138 mg/L逐渐提高到300 mg/L的过程中, 出水ρ (氨氮) 由83mg/L逐渐降低, 最终稳定在15 mg/L以内;氨氮去除率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 稳定后氨氮去除率大于90%, 最高达到98%。
2.2.2 ρ (亚硝酸盐氮) 和ρ (硝酸盐氮) 的变化情况
硝化过程中ρ (亚硝酸盐氮) 和ρ (硝酸盐氮) 的变化情况见图5。由图5可见, 在硝化过程中, ρ (亚硝酸盐氮) 从69 mg/L逐渐提高至230 mg/L左右, ρ (硝酸盐氮) 始终低于15 mg/L。由此可见, 在此硝化过程中废水中的氨氮大部分停留在亚硝酸盐氮阶段, 并没有继续转化为硝酸盐氮。
2.3 反硝化过程
2.3.1 ρ (亚硝酸盐氮) 的变化情况
硝化反应阶段的出水作为反硝化反应阶段的进水。反硝化过程中ρ (亚硝酸盐氮) 的变化情况见图6。由图6可见, 当ρ (亚硝酸盐氮) 从69 mg/L逐渐提高到230 mg/L的过程中, 出水ρ (亚硝酸盐氮) 均小于5 mg/L, 亚硝酸盐氮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
2.3.2 COD和ρ (总氮) 的变化情况
反硝化过程中COD和ρ (总氮) 的变化情况见图7。由图7可见, 脱氮反应结束后, 最终出水COD低于80 mg/L, 出水ρ (总氮) 低于25 mg/L。
3 结论
a) 采用氨化—硝化—反硝化三段联合生物处理工艺对分子筛催化剂生产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废水中的有机胺降解为无机氨氮, 然后再通过硝化—反硝化工艺进行脱氮。
b) 在氨化过程中, 当进水C O D稳定为1 200~1 600 mg/L时, 出水COD低于300 mg/L, COD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当进水ρ (有机氮) 为100~160 mg/L时, 出水ρ (有机氮) 均低于30 mg/L, 有机氮去除率大于80%;在整个氨化过程中, 出水ρ (氨氮) 较进水ρ (氨氮) 提高了35~200 mg/L。
c) 硝化过程中, 当进水ρ (氨氮) 小于等于300mg/L时, 出水ρ (氨氮) 最终稳定在15 mg/L以内, 氨氮去除率大于90%。
13.分子生物论文 篇十三
本实验室新近提出按氢分类分子电性距离矢量(H-MEDV),用于对110个烷基苯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和54个二取代苯液相色谱容量因子进行结构表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以建立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QSRR)模型,同时利用逐步回归结合统计检测对模型变量作筛选,建模计算值复相关系数(Rcum)、留一法(leave-one-out,LOO)交互校验(cross-validation,CV)复相关系数(QLOO),对上述样本分别为0.9950、0.9937和0.9648、0.9530.研究结果表明,H-MEDV能较好表征该类分子结构信息,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 者:杨国臣 张生万 仝建波 Yang Guochen Zhang Shengwan Tong Jianbo 作者单位:杨国臣,Yang Guochen(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06;雁北师范学院化学系,山西,大同,037009)
张生万,仝建波,Zhang Shengwan,Tong Jianbo(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14.分子生物论文 篇十四
2018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说
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DNA分子的结构》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合理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要以已学的DNA的化学组成知识为基础,理解DNA分子的空间结构,自主完成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生物课程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本节内容是前一节课的深化和拓展,学生能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另一方面,本节课又为后面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等内容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与方法】
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模型建构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关注玉溪中公教育
yuxi.offcn.com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下面具体阐述我的说课重点——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分子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信息是如何实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DNA分子的结构。顺势引入课题。【板书】
这样设计是因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深入研究本节课的认知基础,能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并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二个环节是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构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模型【板书】
1.首先提出问题: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请用课前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展示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之后,引导学生2人一组,把刚才构建的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并请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教师予以鼓励性评价,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2.在此基础上,抛出疑问: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的,那么由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此处是一个难点,因此我会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8页的相关内容,跟随沃森和克里克的探究脚步,合作完成DNA双链结构模型构建。
之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在此基础上,我强调两点:①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②两条链之间的碱基有固定的配对方式: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G与C配对,并且AT之间2个氢键,CG之间3个氢键。这种碱基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以上环节,我沿着构建模型—发现问题—补充资料—构建模型—形成DNA结构的平面模型的路线推进,分步实现了模型的建构,从而突破本节课难点。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还能够学习到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通过第一部分,再来学习第二部分:总结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就水到渠成了。第二部分:总结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这一部分是本节重点。
1.首先教师展示DNA双螺旋立体结构模型,要求学生与自己构建的平面模型相比较,回答如下问题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关注玉溪中公教育
yuxi.offcn.com
(1)DNA是由几条链组成的?两条链的方向是怎样的?它有怎样的立体结构?(2)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3)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在这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会在ppt上展示旋转楼梯的图片,用比喻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①DNA由2条链线组成,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通过以上处理,使抽象复杂的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变得形象具体,突出重点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独立画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模式图,同桌间互相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布置如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用富有创意的材料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探究DNA分子的特性。
最后再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15.分子生物论文 篇十五
1 检验检疫生物安全标准样品的主要类别和种类
检验检疫生物安全主要涉及动物检疫、植物检疫、卫生检疫、食品微生物检验、转基因产品检测等专业领域。
在动物检疫领域,主要包括禽流感、新城疫、口蹄疫、炭疽、蓝舌病、副结核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等动物疫病病原,以及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对虾白斑病毒等水生动物疫病病原。
在植物检疫领域,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包括了436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其中,昆虫147种,杂草41种,软体动物6种,线虫20种,真菌125种,原核生物58种,病毒及类病毒39种。
在卫生检疫领域,针对蚊、蝇、鼠、蚤、蜚蠊检测对象,进行分类鉴定和病原检测。如:对蚊类、蝇类、鼠类、蚤类、蜚蠊等进行分类鉴定;病原检测则包括:登革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疟原虫、丝虫、汉坦病毒、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莱姆病螺旋体、寄生虫虫卵、细菌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指标菌和致病性病原菌。如:指标菌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性病原菌包括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空肠弯曲菌等。
在转基因产品检测领域,主要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转基因大米、转基因棉花、转基因马铃薯等各种转基因产品。
2 我国生物安全管理要求与工作需求
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第424号令公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使用、运输、储存、检测、诊断等活动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和实验室实行四级分类管理。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乙型脑炎病毒等。对于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当具备一定条件和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2006年,卫生部配套颁布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与检验检疫密切相关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包括: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布鲁氏菌属、结核分枝杆菌、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炭疽芽孢杆菌、霍乱弧菌等。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动物防疫机构基层的绝大多数实验室都属于一级、二级实验室。而开展病原筛查检测、诊断工作都需要使用这些病原微生物,如:质控、培训、快速筛查技术研究、仪器设备校准核查等工作。这是一种检测需求与危害现实的矛盾。安全生物分子标准样品是一类无活性危害的、具备危害因子检测遗传特性的人工合成物质。安全生物分子标准样品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种矛盾关系,为不安全生物因子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3 安全生物分子标准样品关键制备技术
开展生物安全分子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应关注和掌握几点关键技术。
首先,应确保该不安全生物因子具有或者可以建立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如:霍乱弧菌具有ctxA,B、omp W、hlyA、rfb等多个毒力基因,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特异性鉴定霍乱弧菌,研制这类不安全生物因子的分子标准样品就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而对于无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可以鉴定的不安全生物因子,则开展分子标准样品的研制就毫无价值和意义。如:小麦叶疫病菌(Alternaria triticina)在NCBI上共有14个核酸序列,其中:ITS序列8个,gpd序列3个,tefla序列1个,18S rRNA序列1个,small subunit rRNA序列1个。但是,ITS序列虽然共8个菌株,但每个菌株之间都有几点不同的地方,这8个菌株的保守区域上网Blast发现与Altemaria和Lewia属(这两个属属于同一个科)下的多个菌种或菌株相近甚至相同(同源性99%以上)。而且,如果是小麦叶疫病菌新的菌株,即使是扩增ITS区域测序,用测序结果上网Blast出的结果也未必是小麦叶疫病菌同源性最高。因此,无法在ITS区域上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gpd基因3个序列中有一个与其他两株有一些不同点,而且小麦叶疫病菌的这个基因与其他植物(如:拟南芥等)的这个基因同源性也很高,所以也不能用于设计PCR检测引物。而tefla基因、18S rRNA基因、small subunit rRNA基因,由于参考序列太少,所以不能用于设计PCR检测引物。综上所述,就目前网上所能查到的核酸序列来说,无法设计用于小麦叶疫病菌PCR检测的引物,即暂时无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鉴定小麦叶疫病菌。
其次,要确定分子基体是全基因组DNA或RNA,还是靶基因片断DNA或RNA。
例如:霍乱弧菌具有ctxA,B、ompW、hlyA、rfb等多个毒力基因,而不同的基因均可以分别建立相应的分子检测方法,为便于该分子标准样品能被广泛适用于多个毒力基因的检测,则可以全基因组DNA作为基体。而有的不安全生物因子的鉴定基因具有专一性或唯一性,如:转基因玉米MON 89034品系是一种我国尚未批准进境的转基因玉米品系,在无法大量、持续获得其粉状基体的情况下,就可以该品系鉴定的靶基因片断DNA为基体,研制其质粒分子标准样品,则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第三,所研制的分子标准样品的纯度和浓度应满足分子检测的要求,一般应使用核酸蛋白分析仪或紫外分光光度计测260nm和280nm处的光密度值。
OD230/OD260值小于0.7,OD260/OD280比值在1.7~1.9之间,表明所制备的分子标准样品的质量很好。此外,分子标准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也是非常关键的技术环节,经比较发现,冻干粉状的分子标准样品可以低温稳定保存2~3年,而液态分子标准样品则仅能稳定保存1年左右。
4 我国目前已研发的生物安全分子标准样品
近几年,随着我国各部门对检验检疫生物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分子标准样品研发重要性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率先在全国研发了一系列的生物安全检验检疫分子标准样品,如:6种转基因产品分子标准样品(转基因玉米BT11品系、NK603品系、MON810品系、T25品系等),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种食源微生物的分子标准样品,10种动物检疫性病毒分子标准样品等,均获得了国家标准样品证书,并在日常检验检疫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卫生检疫性媒介生物核酸标准样品,植物检疫性病原体核酸标准样品等正在研制过程中。
5 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生物安全分子标准样品在日常检测、科研制标、新方法新项目验证、实验室质量控制、仪器设备期间核查和校准、人员培训、试剂验证等方面,均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生物安全日常检测工作中,往往对不安全因子的检测缺乏和忽视了其标准样品的对照质控。人们很少使用标准样品做对照检测,这使得对生物项目的检测结果准确性缺乏一定的科学评价保障。使用分子标准样品与待测样品以相同条件同时接受测试,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
在生物安全分子检测领域的科研制标工作中,协同性验证试验是考核课题和标准的科学性、可靠性和真实性等指标的重要依据。为3~5家实验室提供相应的分子标准样品作为盲样进行协同验证试验,将会使科研制标工作更加趋于符合实际和科学化。在开展生物安全检测新项目时,必须先使用分子标准样品对新方法新项目进行验证,在准确度和精密度等指标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实验室才可以采用该新方法开展该项目的检测。
在开展生物安全实验室质量控制活动中,可以每年定期地使用分子标准样品进行实验室内的比对试验等等。采用分子标准样品开展形式多样的质量控制活动,将会更有效地保证生物安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6.分子生物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形成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24-0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传统的考试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应对这种考试是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绩,也仅仅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计划。
传统的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考试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为满足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
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
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
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 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 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 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
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 讨论
形成性考核体系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考试模式,它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这种以“阶段性考试+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的“一张试卷的终结性考试”定成绩的考核制度,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技能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团队协作沟通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核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深层次变革,是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达到真正的教学考的统一,适应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巍,李妍,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6-112.
[2]曾凡才,陈琴,李洪.医学生物化学“口试+操作”实验考试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3):550-551.
[3]曲成刚,李晓梅,陆艳娟.多站式考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考试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526-1527.
[4]纪慧,金海峰,刘富.高等学校形成性考核模式在基础医学课程中运用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
32(7):1131-1132.
17.分子生物论文 篇十七
分子定量结构与生物降解性关系模型的研究进展及性能评价
介绍不同的分子定量结构与生物降解性关系(QSBR)模型,对每种模型的`相关性和有效性进行客观的比较,并对每种QSBR模型的应用进行详细的描述.研究表明,只有用广泛的分子结构进行可生化性判断的模型才是最有效的.
作 者:支霞辉 王红武 马鲁铭 Zhi Xiahui Wang Hongwu Ma Luming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92刊 名:环境污染与防治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年,卷(期):27(8)分类号:X5关键词:可生化性 QSBR 生物降解速率
18.分子生物论文 篇十八
生物大分子自组装膜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酶、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自组装膜的.研究进展,并对生物大分子膜在生物传感器、分子器件、高效催化材料、医用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 者:李扬眉 陈志春 何琳 徐立恒 林贤福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310027刊 名:化学进展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CHEMISTRY年,卷(期):200214(3)分类号:O6关键词:生物大分子自组装膜 酶 蛋白质 DNA 生物传感器
19.分子生物论文 篇十九
在各种可生物降解材料中, 聚乳酸由于无毒、无刺激性、生物相容性好, 降解产物可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等优点, 成为国内外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研究的热点。但通常聚乳酸是以玉米淀粉等为原料, 以微生物发酸产物乳酸为单体化学合成的, 目前仅限于用做生物医学材料, 不能作为大品种通用塑料广泛应用。
目前, 餐厨垃圾处理主要技术有:堆肥处理技术、沼气化处理技术、热解技术及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新技术等。研究表明, 可通过发酵含丰富碳水化合物的有机废弃物生产乳酸, 进而合成聚乳酸这种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发酵残渣可作为饲料或肥料, 这为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和降低乳酸生产成本, 实现餐厨垃圾“零排放”开辟了一条新路。
城市生活垃圾中有两类垃圾的排放量最大且难以处理和回收。一类是城市家庭、餐饮业等大量排出的餐厨垃圾, 其水分含量80%, 容易发酵、变质, 产生毒素和恶臭气体, 污染大气和水体;另一类是质量小、体积大的塑料制品, 它们被填埋后不易腐烂, 含氯塑料焚烧时会产生较高的热量, 还会产生有害气体, 因而产生了“白色污染”。同时, 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高分子材料使用后难以回收, 导致了环境污染, 并且有限的石油资源被大量消耗, 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环保污水处理设备
“低碳双模生物净水装备”为一种集农村饮水安全处理企业生产、污水达标排放、中水达标回用的一种兼容性、适用面广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 (1) 单罐体双腔双模式; (2) 对污水中存在的悬浮物等有害物质, 通过膜技术隔离, 物理吸附进行无害处理; (3) 通过布水腔, 自上向下动态给水, 扰动冲洗膜面污物, 防止污物附着赌赛膜孔; (4) 深化前消毒, 对消毒过程中生成的副产毒物, 通过物理吸附进行彻底去除: (5) 自动化反洗; (6) 罐体顶部设双装维口等。
中国为世界缺水、水污染大国之一, 2010年缺水量达500亿t, 污水排放总量1 050亿m3, 目前, 有关专家研发了一种全新的, 与传统工艺完全不同的, 符合当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低碳双模生物净水装备”, 这是一种能够满足方式转变的独特装备。
【分子生物论文】推荐阅读:
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11-28
高分子论文07-31
生物结业论文08-26
免费初中生物论文11-21
七下生物教学论文06-12
高中生物教师论文10-06
大学生物论文格式范例10-26
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论文08-12
生物科学应用论文范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