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业务学习笔记

2024-12-23

体育教学业务学习笔记(共8篇)

1.体育教学业务学习笔记 篇一

让英语教学洋溢创新活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教育活动的国际化形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精神和能力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重大影响。正如江总书记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教育的提出不仅符合时代、社会的要求,而且也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形势。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日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英语作为小学近几年新开课程,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英语教学同样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英语教学时时洋溢着创新活力。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前提。它不仅能推动学生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我在教学《Hi,English》1A中 Lesson 27:Fruit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一系列的卡通动画:Fruit Kingdom(水果王国)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瘦长的banana(香蕉)蹦蹦跳跳地唱着:“I’m the happy banana.”进入了会场;圆圆的watermelon(西瓜)小妹扎着小辫儿欢快地打着滚儿“I’m the fat watermelon.”这时,apple(苹果)小弟急急忙忙地赶了过来,大声喊着:“Banana, watermelon, wait me!”接着,orange, peach, pear, kiwi fruit, shaddock等许多水果都来了,可大家发现国王还没到,于是大家齐呼“F-R-U-I-T, Fruit!”国王出现了,大声说:“I’m Fruit!”国王四处看看,发现许多成员没到,便问:“Who’s not here?”此时,学生兴趣更浓了,说出了许多没出现的水果,还绘声绘色地说出了他们没来的原因。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又如我在教学单词boy和girl时,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这样不但使学生对单词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启发了学生用英语积极思维。

当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通过实物、图片、幻灯片、体态语等教学单词,运用儿歌、漫画、动作及创设情景对话巩固句型,开展各类游戏、竞赛等。

二、激发求异思维,鼓励大胆创新

求异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使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方向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机会,则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加强。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可从单词和对话教学入手。如前面提到的Fruit教学中,让学生找出没到的水果及说出他们没来的原因就是求异思维的体现。又如教学单词ball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猜是什么。学生大胆猜测着各种圆形的东西:apple, orange, kiwi fruit, duck, football, basketball, egg, cake…答案层出不穷,甚至出乎意料。我把他们的答案进行了归类,再把球的图画完成,教学单词ball。这样,学生理解了的含义,而且思维经历了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再集中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再如,教学对话“—Thank you very much!--It’s my pleasure.”我让学生运用这个句型分组编排情景小短剧。学生兴趣盎然,大胆创新,设置了水果、动物、卡通人物、自然景物等一系列有趣的角色,编排出借东西、旅游参观、购物、问路、看病等多种场景的幽默、活泼的情景剧。最有趣的是下面这组同学的表演:他们以Kitty猫和Snoopy狗这两个学生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为主角设计了帮赶走小老鼠的故事。K: Hello, Snoopy!S: Hi, Kitty!How are you? K: I’m not well.A mouse is in my room.(She’s very afraid.)

S: Yes?(He’s coming into the room)

Woof-woof-woof…(The mouse is running out of the room.)K: Oh, thank you very much, Snoopy!S: It’s my please.情节幽默风趣,学生表演得也是惟妙惟肖,引来其他同学的哄堂大笑和阵阵掌声,他们不但练习了新学的句型,也巩固了以前的知识,还锻炼了创新能力。这种形式不但激发了学生创新热情,也巧妙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提供开放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空间(open space)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舞台,是给学生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交流等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开放空间。比如上面提到我在教学对话的过程中,就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大胆创新。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更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熟悉多种英语学科活动的形式,并在实践中丰富创新知识、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针对这些采取了以下策略:

1、拓宽和发展英语学科活动

在学校开办英语台,由学生担任各种职务,在课余时间搜集素材,在教师指导下训练口语,做出学生自己的英语节目,学生在自己的编排下,制作出了校园英语一百句的教学节目《Campus English Teaching》,并每周教唱一两首英文歌曲。另外,成立英语兴趣小组,学生轮流主持,以“给一个话题,让学生争议”、“创一个机会,让学生表达”、“设一个专栏,让学生交流”为主题,组织其他学生开展各种英语活动,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如开辟英语角交流,进行英语小报的编辑,创设英语报廊,举行英语故事会、英语晚会、英语艺术节,编排英语童话剧等等。并借助学校完备的图书网络、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把英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这些学科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矫正错误思维,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既会当老师,又会当学生,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创新思路。

2、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真实展示的舞台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实践的舞台中培养创新能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英语口语网络,拓展练习的途径,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启发。在条件成熟的班级,可举办家庭英语知识能力竞赛等活动。在对学生的口语训练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设真实的交流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生活与练习的同一化”。如在教完《Shopping》一课后,把学生带到商场的真实情境中练习所学句子,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锻炼了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同时促进了社会对英语交际的重视。在给学生提供开放空间的同时,也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和思考余地。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空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审美的兴趣和需要有时是必不可少的。”

四、创设民主氛围,挖掘创新潜能

民主氛围即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尊重自由平等合作的环境,是不可能造就创造型人才的。在教学中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设想。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尝试及提出的新想法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给学生提供挖掘创新潜能的机会。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的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提出,要使学生生活的环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世纪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培养更多优秀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使英语教学处处都洋溢着创新活力吧!

2.体育教学业务学习笔记 篇二

一要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的基本理念。会计业务学习是干好会计工作的第一步, 也是履行会计管理职责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坚持已有的会计业务学习理念, 又要把握时代特征、顺应发展潮流, 积极树立善于学习、善于运用、善于创新的新理念。只有全体会计工作者的业务学习常态化, 成为学习型会计工作者, 会计管理机构才能成为学习型会计管理机构, 各项会计管理工作才能进入正常状态。由于个性、心理、水平、阅历、感受、位置、追求和生活环境不同, 各个会计工作者对会计业务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会计业务学习中既要注意广泛性, 又要注意层次性;既学习外地的先进典型, 也宣传身边的学习模范。在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理念上要把握四点:一是引导会计工作者结合自身实际, 激发强烈的学习愿望;二是引导会计工作者自觉接受业务培训, 走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三是引导会计工作者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四是引导会计工作者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由于会计工作者的素质、构成以及承担的任务等不完全相同, 因而会计业务学习的内容、深度、要求也不尽相同。应从实际出发, 着眼于提高会计业务素质、凝聚会计力量、推动会计发展, 不断提升会计工作者学习的内在动力, 使会计业务学习成为会计工作者的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同时, 教育广大会计工作者牢固树立全员学习、全面学习和全程学习的理念, 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 时时是学习之机, 处处是学习之地的良好社会氛围;牢固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一体化的理念, 讲究实效、学以立德、学以求真、学以致用, 不断在会计业务学习中认识会计规律、谋求会计发展、规范会计行为, 防范会计风险, 使会计业务学习真正成为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不竭动力。

二要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的方法途径。掌握好的会计业务学习方法, 能够使会计业务学习事半功倍, 激发会计业务学习的更大动力与热情。在改进和创新会计业务学习方法上, 应遵循学习途径多元化、学习资源全球化、学习行为个性化、学习环境虚拟化的趋势, 采取主动式学习、研讨式学习、共享式学习、网络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等形式, 搭建学习交流、碰撞融合的平台。在会计法规的学习贯彻上, 坚持注重大力宣传与营造气氛、督促检查相结合。各会计管理机构可以本辖区醒目位置设置宣传点, 采取悬挂横幅、喷绘硬标、散发传单、播放录音等形式, 宣传贯彻《会计法》。在会计业务知识学习上, 坚持注重业务培训与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相结合。督促各级会计管理机构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活动, 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会计培训班, 组织会计工作者学习《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陕西省会计管理条例》及《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读本》和新制度、新准则等, 并要求会计工作者学习政治理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各级会计管理机构可以按季度组织会计业务学习大讨论, 交流学习经验, 创新学习方式, 使每名会计工作者都能够真学、真懂、真用, 有效地巩固会计业务学习的成果。还可以对会计工作者素质状况调查分析, 对会计工作者承担的任务进行深入研究, 对会计工作者活动特点进行细致分类。随着时代条件、经济结构、会计环境的变化, 会计工作人员在继续坚持运用好过去组织会计业务学习的有效做法的同时, 要立足新的实际,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组织会计业务学习的特点规律, 从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努力使学习型会计管理机构建设体现时代特点, 贴近会计工作者需求, 产生实际成效。

三要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的制度机制。制度是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创新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会计业务学习制度和机制, 是将会计业务学习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的关键。在认真总结各方面成功的会计业务学习经验与做法的同时, 及时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力求形成完善的会计业务学习制度体系。一是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学习考勤制度, 夯实责任, 搞好组织管理。全体会计工作者依照学习安排, 准时签到, 按时参加业务学习。凡无故迟到、早退和缺勤的同志都要说明原因, 把课补上, 在业务学习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二是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督查督学机制, 建立审阅笔记制度。定期对会计工作者的学习笔记进行检查, 由会计业务主管每季度审阅一次会计业务学习笔记, 核实学习篇目和笔记字数, 指出不足之处, 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由会计局主要负责人每半年对全体参学人员的笔记阅评一次, 写出评语。三是创新会计业务学习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考核评议制度。将学习纳入会计管理工作综合考评体系, 作为民主评议会计工作者、综合考核评价会计管理机构班子的重要内容, 按百分制细化、量化学习指标, 制定具体的考评办法, 定期进行会计业务学习考核, 逐步建立完善会计工作者学习培训档案。四是创新会计业务学习激励保障机制, 建立奖优罚劣制度。研究制定一套“弘扬先进、鞭策后进、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和办法, 结合考核情况, 对会计业务学习好的重奖, 对会计业务学习差的警示, 限期整改提高。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潜能。同时, 会计管理机构还要在加强学习阵地的硬件、软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为会计工作者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五是创新会计业务学习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述学调研制度。还要继续坚持好会计业务轮训、外出考察学习等制度机制, 不断创新问学考学机制, 严格执行集中培训、个人自学、技能演练等各项规定, 将会计业务学习的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 切实加强对会计工作者个人业务学习情况的监督检查, 通过会计业务学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提高会计业务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确保各项会计制度得到长期和有效的执行。

3.妈妈“学习笔记” 篇三

《成都女报》邀请了3对母子,请她们在3天的时间里进行了一次“换位”学习,并记录下“学习笔记”。妈妈们以学生的心态开始深度关注孩子的细节,从他们处事的态度中重新认识属于孩子的“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他们做事的方法中找寻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暂时放下成人世界里的那些东西吧。转回身,向孩子学习!虽然他们在我们的眼里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不称心,但他们的纯净世界于我们却是不可多得的一片净土。

宝妈28岁 媒体人

宝儿2 岁幼儿园可爱小宝宝

【妈妈表态】和宝儿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拥有无穷尽的魔力,参加这样的活动,就是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更加快乐!

2010年2月14日 星期一

“三观”受教育笔记

孩子有一颗最美的心

今天是情人节,下班途中假装淡定,但眼看着那么多人目光迷离地打你跟前飘过,这小心肝儿也就不能不跟着乱蹦两下。可说到底,这节日也确实不关我一个当妈的人啥事,何况宝儿她爹今天加班,压根儿不给人共进晚餐的机会。

回到家中,刚叹了口气,宝儿就不知道打哪儿冒出来了。她一脸严肃,挺正式的,跑到换鞋凳边挨着我坐下。抬头看了看我:“你一个人哟?”我说:“啊。”她说:“我一个人哟?”我说:“啊。”她接着说:“你一个人,我一个人哟?”我说:“啊。”她最后说:“那你就不是一个人。”

我那颗原本有点落寞的矫情而文艺的心哟,顿时就被暖得那叫一个熨贴啊!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点啥了,就这样跟宝儿肩靠着肩,傻乎乎地在入户花园坐了半天,幸福得不行。

【反思】孩子永远有一颗这个世界上最单纯又最美好的心,而这,却是我们忙于工作和生活时被忽略的。用一颗美好的心对待这个世界,天天都是情人节,都是温暖的。

生活受教育笔记

今天你赖床了么?

今天早上我和宝爹又是被宝儿给叫起床的。我都忘了宝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履行督促我们起床的职责了,反正现在几乎每天早上都是她激烈的敲门声把我们彻底唤醒。如果眼前这门久敲不开,宝儿会搬来凳子自己开门,然后冲到床头开骂:“懒虫!大懒虫!”——为人父母至此,也算是可悲了吧?

【反思】早睡早起,身体健康。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忘记的?

2010年2月15日星期二

“三观”受教育笔记

勤俭节约,人人有责

我今天才知道宝儿其实比我有钱!她的粉红色小熊包包里装满了钱,太震撼了!而就目前包包里塞满了钱的架势来看,宝儿,你还真是存钱的一把好手。

但这么些钱,她都是从哪儿搞来的呢?我去问宝儿外婆,外婆提示道:“你没发现咱家抽屉,尤其是你那些乱糟糟的抽屉,都干净了不少吗?”真相终于大白!

原来宝儿自打有了钱包,就开始挨着个儿地帮我们“清理”抽屉。那些被我们或遗忘或丢弃在抽屉里的硬币啊、零钞啊,都成了她的劳动果实。

【反思】勤俭节约,朴素持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居然还没一个2岁的孩子践行得当。以后要加强持家意识,理性持家,管好小账本。

生活受教育笔记

今天你洗手了么?

晚饭是在市中心的一家酒店吃的,一开始我几乎被宝儿烦得要死——明明人都到齐就要开始吃饭了,她却嚷嚷着非要去洗手。我带她去洗手吧,她又非要用洗手液“洗泡泡”。我给她洗了“泡泡”吧,她又嚷着非要拿烘干机把手烘干。我给她拿机子烘干了手吧,她问题又来了:“你不洗手哦?”……烦死我了!

可是后来,当我在饭桌上徒手剥虾仁给她吃时,突然意识到:“哎呀,幸好刚才有认真洗手啊!”——说实话,挺惭愧的。

【反思】饭前饭后请洗手,这是每个宝宝从幼儿园就开始受的健康教育吧。怎么人越大,知识越多,健康理念反而模糊了呢?

2010年2月16日星期三

“三观”受教育笔记

面对“强权”,绝不低头

今儿个大年十四,中午吃饭时家里来了个客人,给了宝儿一个大红包。我含笑代宝儿收下,转身就抽走了钞票,丢给她一个空空的红包。然而,午饭刚吃完,宝儿就怒气冲冲地冲到我面前,直接将空红包扔到我的面前:“还来!”我赶紧装傻:“啥啊?”宝儿:“钱钱!”我:“啥钱?”宝儿:“刚才婆婆给的!”我耍无赖:“我不知道!”宝儿鼻子里顿时发出“哼”的一声。

我心想你拿我没办法了吧?谁知她竟然大步向前,一把抓住我说:“一家一个嘛!”我简直惊讶到了极点!迫于宝儿直接施加的巨大压力,我还真掏出了钱,当着她的面数了数,分了一半给她。

【反思】事后跟宝儿外婆和宝爹说起这件事时,我多少还是有点惊魂未定的感觉:“我是真没想到,她会那样跟我说话!”面对代表“强权”的“妈妈”,宝儿不但敢于为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抗争,在抗争受阻的情况下,还能善于变通,以退为进,说实话,我佩服,真是佩服!

生活受教育笔记

礼貌,是和每一个人相处的“规矩”

早上出门上班时我照例又是匆匆忙忙,临进电梯时猛然发现居然忘记带手机,转身回家拿时一头撞见了被外婆领着要去上幼儿园的宝儿,宝儿笑嘻嘻地拿着我的手机。我开心死了,一把夺过就走。

人都到单位了,宝儿外婆打电话来:“宝儿不高兴了。”我纳闷:“她为啥不高兴啊?”外婆直接把电话塞给宝儿:“妈妈,你没有说谢谢!”我恍然大悟:“哦,谢谢!谢谢宝儿帮妈妈拿手机。非常感谢!”宝儿:“不用谢哈!”

晚上回家我挺不屑地跟宝儿外婆讨论这事儿:“这孩子挺好大喜功啊!多大个事,非要人家说谢谢!”宝儿外婆不乐意了:“她只是比你懂规矩。”

……

【反思】其实,除了谢谢,我们在生活中更多的是要敞开心扉,和每一个人说“你好”。这种人际交往最基本的规矩,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尴尬,那么难。

妈妈“学习”感言

每一个宝贝儿都是上天赏赐的最美好的礼物,但这“礼物”居然是一个“多拉A梦”——她的小脑袋瓜儿里总是装着无穷无尽的“法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希望我的宝贝儿随身携带她的智慧与勇气,走遍天下也不怕!当然,永远走不出妈妈的心里。这3天的实验,宝妈很快乐,很感动,妈妈会继续向宝儿学习!

孩子检查语录

(将以上内容大致向宝儿转述完毕,大概花掉了近两天的时间。)由于知道是在说自己的事儿,宝儿感觉很羞涩,一开始表示无话可说,最后在被追问良久的情况下,无奈而仓促地吼了一嗓子:“大家好!我是宝宝!”

杨英37岁产科护士

李洋 10岁 小学4年级学生

【妈妈表态】挑战自己,向我们家小班长学习!

2010年2月14日 星期一

“三观”受教育笔记

情人节,从惊喜到惊讶

今天是情人节,老公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回家,没有鲜花,没有巧克力,只有一身的烟味和独属于牙科的药水味。默默上桌,我心里有些不悦,老公却傻乎乎地没有察觉。突然,儿子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东西迅速地塞给他老爸,并使劲眨眼睛。父子俩咬了咬耳朵,老公突然做恍然大悟状。“老婆,节日快乐!”老公伸出手,我终于看到了儿子塞给他的那件东西,一个用报纸叠成的戒指!

嘿这小孩,真是鬼精灵,让我来试试他。故作正经的我开始盘问儿子:“儿子啊,这都快5年级了,你什么时候带女朋友给妈妈看看?”谁知儿子的反应既迅速又“正派”:“我绝对没有谈恋爱,我是班长!你是我妈妈,为什么不相信我?你们大人怎么这么奇怪?”大眼睛直盯着我,盯得我反而不好意思了。

【反思】我感动于儿子小脑瓜的精灵古怪,却也感叹于所谓的大人们对孩子们无意却有伤害的调侃。真诚与相信,在我们面前变成了调侃和戏弄,就像生活中与家人同事开一些过度的玩笑,也许是真的会伤害到TA的。

生活受教育笔记

分工合作,轻松生活

一顿家宴完毕,老公说好话想逃避洗碗的责任:“老婆,明天给你补个像样的礼物,今天你就把贤妻进行到底吧!”背后儿子的声音传进耳朵:“爸爸,你不知道什么叫做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么?这样,我端盘子,你整理桌子,妈妈洗碗。我们一起收拾!”老公这才低声唤我休息。嗨,爷俩一起,不到半个小时,就把厨房和餐桌收拾得干干净净了。

【反思】团结就是力量,其实繁琐的家务也罢,辛苦的工作也罢,光指望别人多干那哪儿成,分工合作,就能轻易地将难事变得简单又轻松。

2010年2月15日星期二

“三观”受教育笔记

用宽容,享受快乐

开学前最后一天,儿子约了我们同科室同事的儿子一起打羽毛球。结果他的小伙伴临时有事没有来,我儿子等了整整一个小时。

晚上回家,儿子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失落和不愉快。“被放鸽子了不开心吧?”“哪儿有啊。”儿子尴尬地笑笑走进房间。一会儿工夫他又打开门走出来说:“妈妈,其实刚才是有点生气。但想想就算了,我们不是好朋友么?生这点气有啥意思啊,改天再约呗。”

【反思】人越大,心越小,心里越只有自己,却少了宽容和理解。与朋友相交是如此,与爱人相处也是如此,唯有孩子,永远保留着一颗宽容的心,让人感动。

生活受教育笔记

在你觉得累的时候,

别忘记想想开心的事

晚上在家里加班,觉得焦头烂额,身体疲惫,谁知儿子还一直跑进来和我谈开学前的“激动心情”。没好气地回了他两句,他撅着嘴跑出去,没多久又屁巅屁巅地跑来告诉我网上的新闻,一副永远活力十足的样子。“儿子,妈妈很累,你要开学了,快准备明天上学的东西。”“妈妈,我就是看你累,所以想逗你开心。你现在写不出,不如陪我整理书包?”

想想也是,陪儿子整理作业,儿子开始给我念假期的日记,各种有趣的事都被他写进日记,我们俩顺着他的日记又回到了假期的快乐时光里。哄睡了儿子,再坐到电脑前,码起字来竟真的轻松了许多。

【反思】我们曾经都是单纯的人,只想要快乐生活。而当我们成人,生活的压力却压得我们只剩下累。可儿子告诉我,累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去钻死胡同呢?累的时候,想想开心的事情,再精神抖擞地投入战斗,就这么简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

2010年2月16日星期三

“三观”受教育笔记

独立和坚持,是成功的起点

今天是儿子开学的第一天,晚上回家,儿子见我和他爸爸进门,立刻冲过来摆了个很酷的姿势。“老爸老妈,看我有什么变化?”没啥变化啊,我和老公面面相觑。“我瘦了,没觉得么?”从幼儿园开始,儿子因为贪吃就有些小儿肥胖的趋势,为此我和老公没少找办法,让儿子练过拉丁,学过武术和田径,直到他爱上打羽毛球,才坚持了下来。“真的,同学们都说我瘦了!”美得你的,儿子一个人在客厅里来回地走起猫步,开心得不得了。“我刚才又去打羽毛球了,我要坚持下去,等我瘦了,看我怎么吃好吃的!”

【反思】很欣慰,我在儿子身上看到了独立,更看到了坚持。在明白肥胖可能是一种疾病以后,整整1年,儿子都坚持每天打1个小时球。而我甚至曾经连进修都想放弃,因为觉得苦。看着儿子高兴的样子,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进修许可了。

生活受教育笔记

旧物利用,其乐无穷

忙完家务,我偷偷地跑到儿子身后,只见他正把平日老公看过的旧报纸裁剪后,做新书的书皮。“儿子,咋不买个好看的书皮呀,这都什么年代了,报纸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包书皮。”儿子不高兴了,一边继续裁剪,一边头也不抬地对我说:“妈,旧物回收你懂么?”短短一句话,就让我脸红了。

【反思】生活越来越好,节俭和创新的意识却越来越少。说到旧物利用,改明儿把去年的喇叭牛仔裤改成热裤得了,夏天不就多了条新裤子?

妈妈“学习”感言

这样一次“实验”,给了我们这些大人一次反思的机会。回过头来,反思自己,身为大人,在同样的事情面前,能否保证做得一定比孩子好?曾经嚷嚷着要坚持的东西,我又坚持了多久,做了多少呢?很多时候,我们都该向孩子学习,学习他们的包容、坚持、智慧和勇敢。

孩子检查语录

原来妈妈这3天都在当我的学生啊,嘿嘿。作为一个班长,我表示压力很大!妈妈加油哦。

梁丽47岁旅行社从业人员

雪糕20岁数学系大二学生

【妈妈表态】女儿读大学后,我们每年只能见两次面,我很想知道女儿这两年的成长,也许其中真的有大人们需要学习的东西。

2010年2月14日 星期一

“三观”受教育笔记

钱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情人节,女儿不好好和男朋友过节,竟然跑到大街上卖起了花,美其名曰:寒假实习,体验生活。大清早地就在家里化妆打扮,整理行头,结果只是上街卖花,我可真搞不懂现在年轻人的心态。

晚上回家,询问女儿一天的战绩。她却狡黠地一笑:“挣得不少呢,但这不是最重要的。”这可让我不解了。“哟,你累了一天敢情就体验生活去了,挣钱哪有这么容易啊,钱别乱花啊。”“妈,钱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你懂的!”女儿笑着走进了卧室。

【感言】钱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也许只有衣食无忧的孩子才敢说出这句话吧。但转念一想,女儿说的有错么?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挣不完的。而开心也是挣不完的,你说,我们该选哪一个?

生活受教育笔记

实际的就是最好的

忙着询问女儿的战果,却忽略了她的感情问题。年轻人不是都最在乎情人节么?还不知道我宝贝女儿今天收到什么礼物呢。“巧克力不给妈妈分点?”谁料女儿竟抛来一本小说。我翻了翻,不厚,售价28元。“啧啧,就一本书啊。”“这可是我点名要的哦,是我最近最想看的书。”“那和情人节没关系啊。”“实际嘛!花会谢,巧克力会胖,唯有阅读令人谦卑!”

【反思】虽然我和老公从来不过所谓的情人节,但每逢结婚纪念日,还是缠着他买礼物。翻翻百宝盒,项链、戒指一大堆,自己却越来越不爱戴了。女儿说的没错,实际的就是最好的,我现在啊,就想要台新的抽油烟机。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二

“三观”受教育笔记

人生需有度

寒假又赶上过年,年轻人的聚会总是特别多。今天晚上才9点,参加同学聚会的女儿竟然气呼呼地回来了,以为她和男朋友吵架,没想到竟然是和好朋友闹了矛盾。“你可从来不和朋友翻脸的。”“可是要有个度呀。”原来,女儿和男友一起参加聚会,一伙同学见了她男朋友便开始“烟酒招呼”,女儿看男朋友不行了便出来挡酒,朋友们却仍然不依不饶,久说无用,女儿竟拉着男友摔门而去。“我不是不尊重他们,但也不代表他们可以乱来。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不是?”

可不一会儿,我又听到女儿打电话的声音:“对不起,刚才情绪有些激动,希望你们理解。”这孩子,又忙着道歉了。

【反思】公司应酬,朋友聚会,身在职场的人有几个敢于向老板撩酒杯子?所以,就只能独自忍受胃痛的困扰。拓展开来,身在职场,总有一些无法避免的利益纷争,你是一味地忍让,剑拔弩张地硬碰,还是讲究这个度呢?女儿呀女儿,又给我上了一课。

生活受教育笔记

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小便利

过年,就难免和钱扯上关系。年货、压岁钱、各式花销,趁着年过完了,我得好好算一笔账。拿着计算器,东敲敲西敲敲,却老是算不准数。女儿看不下去了,直接拉我进书房。“妈,你念,我算。”我一项一项念着花销,就只见她往电脑里打字,不一会儿,她手一按,总金额就算了出来。“妈,你不是会电脑吗?不知道用EXCEL?”这句话让我突然醒悟,就是啊,有便利不用,瞎折腾费事儿呢?

【反思】电脑、电话,现在的高科技谁不会点?但有时候脑筋却转不过来,硬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真是自找苦吃呀。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三

“三观”受教育笔记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女儿今天在保姆家提前过元宵,虽然年三十已经拜过年了,今天还是一早就去超市选购礼品。小时候因为工作忙,无法照顾女儿,女儿在保姆家住到3岁才回家。虽然随着年龄的长大很少与保姆家接触,但每逢过年,她都会坚持到保姆家住上一天。早上给女儿塞钱买礼品,她却推脱了。原因是,情人节卖花挣的钱,就是她为保姆准备的“压岁钱”。看着她笑得开心的样子,我的心里也是一股暖流。

【反思】钱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那什么是,我想我有答案了,是真情。

生活受教育笔记

清爽环境,轻松生活

临近开学,女儿开始收拾起了行李,并再一次整理了房间。除了行李箱,竟被她整理出两大编织袋的废旧品。“这一袋是不穿的衣服,请妈妈帮我捐了或者送给用得着的。那一袋是一些看过的书,我舍不得卖,妈妈帮我处理了。”“舍不得就留着啊。”“舍不得,也不会再看了,留着不是占地方么?我说老妈,你的废旧品貌似比我的还多,留着等升值呢?”嗨,这孩子!

【反思】不说别的,我那用旧的保养品至今摆了两排在我的梳妆台上,很多快过期了不能用,却也没想到丢。听女儿的话清理了一番,梳妆台竟显得宽敞了不少。节约并不代表不要定期清理,过两天就把家里的旧花清理一下吧,为家里焕新颜!

妈妈“学习”感言

我能确定是,女儿还是当初那个好孩子,但更加成熟了。我从她身上感受到了青春的动力,这是我很久未曾感受到的,很怀念,很温暖,也很激动。

孩子检查语录

4.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篇四

读书应该是教师的立教之根,生存之道;为了督促教师们读书,学校规定每月必须写业务学习笔记,我们自己发现不少业务学习笔记的内容与往年相同,没有什么新的内容,这样没有认真思考,有的只是“埋头苦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读书并没有成为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传授知识重在吃透教材,只要熟悉学生和教法,就能取得好成绩。尤其是老教师,对于相应年级的教材更是“滚瓜烂熟”,认为没有读书的必要,没有将读书视为提高自己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他们仅仅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看作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二是无书可读。教师读书资源紧张,加之教师主动购书用以提高自身的欲望并不强烈,使得读书活动成了“无米之炊”。

三是读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当前督促教师读书的形式主要是撰写读书笔记,而老师们的读书笔记多是“急时抱佛脚”,在检查的前几天集中抄写,一蹴而就,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这样乏味、枯燥的形式会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成为“读书人”,这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召唤、一种责任,一个读书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读书的楷模。为了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常态,让教师在读书中成就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让教育事业因教师执著的读书精神而更加精彩,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手中仍然握着原来的“旧船票”死死不放,又不肯通过读书来来接受新的东西,显然不能适应新课改这艘“大船”,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唯有读书,才可以让我们浮躁的内心宁静平和,透过现实的迷雾,去捕捉前头的一丝丝光亮,锤炼教育的智慧,拥有自己的思想。一句话,读书就是我们教师有效实践新课改的一种强大支撑!。

其次,学校有计划地定期购进一些前沿图书,数量不一定大,但种类一定要多。既有教育专著又有教育小故事,既有教学设计又有保健养生,能够满足广大教师的不同需求,调动他们读书的欲望,从兴趣入手,渐渐养成习惯。

第三,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促读书,进而改变当前机械应付的局面。学校可以成立“教师读书会”组织,组织教师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分散读书和集体读书相结合,定期召开读书座谈会,定期撰写读书体会,进行教师“读书之星”的评选,等等。也只有真正开拓读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真正激发出广大教师的读书积极性,使阅读走进他们的生活,认识到读书的价值,进而使读书成为其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四、借助网络,改变教师理论学习方式,改变检查方式

5.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内容. 篇五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本文所探讨的教师专业,不是局限于教师所教学科或研究领域,而是包含整体意义上以教育工作者身份从事教书育人的专门职业。作为一种专业,其核心特征一般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共享的专业知识或技术文化;二是专业自主权;三是专业伦理或服务理想。

从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看,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教育。在中国有学者认为,教师个人在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和在职进修阶段都必须持续地学习与研究,不断发展其专业内涵,逐渐达到专业圆熟的境界。[1]具体地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2]回顾当前教育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可把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归结为三大取向: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3]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注重教师的理论性知识,而且要注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应该以教师的专业知能为基础,行动反思为导向,以对实践经验的持续探究为途径,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和专业道德,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创

新能力。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向多重角色转变,教师是集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开发者、研究者、学习者、评价者于一身的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这些要求无疑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如何提高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教师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种种问题。

(一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

基础教育新教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对话、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动态生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观念,教学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可是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动态生成的教学观难以实现。部分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和惰性的现象。对灵武国家课改实验区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仍有等、靠、要的依赖性:部分教师等待上级“发文”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依靠领导、教研员来解决处理新课程改革给课堂、班级带来的种种问题;面对课程实验区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部分教师还有向上级“要”的思想。[4]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爱不释

手”,存在着“教材为本”“知识为本”的思维定式。对深圳市南山区教师在新课程培训后的调查显示,教师对单向灌输式教学取向的态度,从原来的不甚认同变为倾向于中立,这是传统教学观的明显回潮。[5](二专业自主决策权受到限制

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本应具有教学自主权,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动机、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享有一定的权威,但现阶段教师对课程内容、教材选择就没有多少自主权。有调查表明,教师实际参与决策的百分比分别为:对学校管理的相关内容不参与者占40.03%,知道详情者占32.69%,参与讨论者占17.31%,有权监管者占4.64%,而有权决定者仅占4.64%。[6]这说明教师参与决策的权利远没有实现,教师无权又如何参与课程改革的研究呢?课程改革不只是专家学者的事,一线教师不是被动执行者,而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如果教师不直接参与新课程改革,如果教育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给教师专业自主权,那么真正的新课程改革就不会发生。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未能与时俱进

一位小学教师这样表示:“我们学校进行了三年的课程改革,许多老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尝到了实施新课程的甜头,也知道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但不少老师还是不能这样进行下去,必须回到原来的教学方式上。”[7]这种情况在高中阶段尤为明显。对安徽淮南市18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高达73.8%的

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依恋心理。[8]课程改革实施后,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课堂要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落实到课堂中,但实际上所取得的效果是让人深思的,部分教师将“探究式”教学定格为课堂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课堂外组织学生收集查阅资料或进行观察等。而且“分组活动”存在程式化、形式化倾向,尤其在分组讨论活动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及时、科学的指导,对知识整而不合等问题,常常导致课堂能放不能收,使小组活动有为了“活动而活动”,流于形式的倾向。(四素质偏低、研究能力不强

对广东省68所中学的3424名中学教师的基本素质现状调查显示,教师能力素质优良率均低于其他素质,而且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又不尽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优良率为52.7%,教育能力优良率为41.5%,教研与科研能力优良率为19.1%。[9]新课程改革关于教师成长理念提出了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要通过校本教研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忽视自身科研能力的锻炼,教师以目前的水平怎能胜任新课程改革呢?所以必须以校本教研来带动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操作上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

题出发,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反思合作、行动研究等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只有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亲身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专业发展。

三、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改变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并提出了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10]学习型组织是包含个人、团队、组织等层面的学习,经由创新改变、知识转换,培养组织成员持续的学习力,形成良好的组织学习文化,不但有助于个人知识、信念及行为的改

变,也能藉此促进团队创造、运用并转化知识,进而强化组织持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学习型组织理论也是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理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意识到要自我超越和不断改善心智模式。意识到要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无知、能力不足和成长极限,他会学会如何在生命中产生

和延续创造性张力,诚实地面对真相,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并不断挑战自己内心深藏的假设和偏见,看清结构性冲突的实质,建立起个人愿景。当这个愿景与现状之间呈现出差距,就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新课改提倡动态生成的学生发展观,必然要求教师让课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充满生气和乐趣,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以涌现。因此,教师要自我反思和超越,对自己传统的教学进行审视,敢于尝试改变,做到今日的我向昨日的我挑战,明日的我向今日的我挑战。

由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存在着“教材为本”的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导致创造能力低下,需要改变其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是个体的思维方式,它决定我们如何看世界、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并且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与成长环境、性格、智商、情商有关,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改善心智模式,是学习、自我超越的前提条件。没有心智模式的改变,任何新的改变和发展都不可能。只有不断改善心智模式,才能不断地自觉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发挥创造性。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定式、创造性缺乏等问题都对教师心智模式提出了警示。只有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觉察到个人心智模式的缺陷,才能找出它与现实变革之间存在的差距。例如,习惯于“教”而不重视“研”;习惯于碰到问题“等、靠、绕”,缺

乏开拓创新精神;习惯于得过且过,缺乏进取奋进精神等。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和改善心智模式,以诚恳的态度听取别人的意见,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不断改变观念、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追求自我学习提升与成长。

教师要改变心智模式必须立足于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事物的复杂程度有时让人感觉到无能为力,而系统思考可以克服这种无力感,看清复杂状况背后的结构,分辨

出高杠杆解与低杠杆解的差异所在,形成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教师要不断观察事件发生的环状因素和互动关系以及学校发展变化的过程,而非片面的个别事件,避免为立即解决问题而忽略问题的整体性。同时,必须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不但是建立在每个人的个人愿景基础上的,而且是在鼓励成员不断发展个人愿景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汇聚多数教师的意愿、凝聚集体意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每个人尽管做的事情不同,但都是为了共同的愿景,这样,教师专业发展才有实际意义。

教师深感工作压力大,工作与学习之间常出现矛盾,科研能力不足,学习力不强。这主要因为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同伴互动,任何一个教师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工作。教师群体的文化对教师的专业成熟也同样重要。长期以来,在讨论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时, 不少人倾向于将教师的学习定位于个体学习,忽视了组织学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这种缺少互动、缺少组织内外知识交流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习资源的局限性、学习方式的单一性,进而造成教师心智模式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形成学习团队,通过团队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助学习来共同提升,减轻教师个人的负担。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场所,只有当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化实践是以学校这一组织为背景,以教师之间知识共享为基础的组织学习过程时,才可能打破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性,在开放而非封闭的情景性合作学习中获得专业化的发展。

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美国学者戴依(Christopher, Day曾提出教师专业学习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11]他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学习效果有个体特征因素,如个体教师的经历和职业阶段;学校的外部特征因素,如政府和媒体等;学校的内部特征因素,如学校文化、学校领导和结构支持条件等。本文注重分析的是内部特征的影响因素,如学校领导、学校文化和结构支持条件等。

学校领导的愿景和理念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校长的领导。学校一般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扮演学校发展的变革代理人、教育事务管理者、学科带头人、愿景和文化的阐述者、教育者、人际的

协调者等多重角色,特别是学校主流文化和氛围的构建者。如果校长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就会在学校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建立学校合作学习文化,引领教师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不断学习五项修炼,不断探究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每个校长办学都各具特色,每个学校发展的历程都有校长的愿景和理念的烙印。校长有效领导的核心特征是:(1领导意味着有清晰的愿景;(2好的领导与同事一起工作;(3领导意味着尊重教师的自治,给教师赋权;(4好的领导是注重实效的,与时俱进;(5好的领导有清晰的个人和代表学校道德目标的教育价值。[12] 学校文化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教师在学校环境中工作,其信念、工作方式等不可避免地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只有当学校学习文化为成员所理解、接受、认同并内化为内在价值时,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学校文化的保守性也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因此要发展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进化文化。文化创新进化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首先成员要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在成员的观念心态上得以表现,然后由观念心态的转型引导成员行为风貌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的学校文化。当代西方哲学有所谓语言的转向,提出哲学应该从主体中心转化为语言中心,也就是对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的研究。交互主体性必会牵涉沟通和互动

问题,而语言正是主体间沟通、互动时最重要的工具。营造平等的对话语境,赋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利,使其能够表达自己的愿望、需求和对事物的思考,互相尊重、信任,让教师能够宽容地认同彼此存在的心智差异,不断促进专业发展,是建立积极的学校文化的关键。同样,学校结构支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组织具有权力分配的等级化、分工的专业化和明确的规章制度等,它具有规范学校教育行为的价值,但由于科层制的条框界限分明,削弱了员工工作的创造性、挑战性和新鲜感,使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或者对官僚行政组织规则过度依赖而引起低效率和惰性,从而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需要根据结构在功能、历史及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来设计组织结构,因此每所学校的结构不尽相同。学校结构是指

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它应能帮助组织处理并解决参与、问责控制及酌情权,发展及日常运作、动机及责任之间的冲突。富兰(Michael Fullan极力倡导“把学校从一所官僚主义的机构转变为一个兴旺的学习型的社区”。[13]我们要开发学校结构支持条件的活力和发展能力,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和多元化,不断加强反馈,促进学校结构的有机结合,关注制度体系的梳理、评价、生成、调整和重组,实现学校结构的多元互动和生成,加强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扩大教师的参与决策机会,尊重教师教

学专业选择权,建立教师工作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以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为基础,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

对教师学习进行系统思考,就会发现学习这个系统应当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众所周知,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没有规划,那么学习所取得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教师的自我规划就是运用系统思考,对“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进行系统设计,制定自身的工作与学习的计划。在实现自我规划中,教师在把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的同时,不断自我激励、自我超越,实现新的自我价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不断地“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使自己的工作“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14]从真正意义上活出生命的意义。

(二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由于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了熟悉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已经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定式和行为取向。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超越,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升创新改

变的能力,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思维方式,从过去旧有的心智模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思维去观察变化了的世界。当然,要改善心智模式,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要克服习惯性防卫。其次,要善于反思,觉察自己心智模式的缺陷,找出它与现实改革之间存在的差距。再者,教师要乐于舍弃旧习、抛弃成见、敞开胸怀,建立与别人的协作交流。可以说,教师是在集体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背靠背,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面对面,沟通的竞争才能取得双赢”。[15]教师要与专家、同事开展协作交流,运用头脑风暴法,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参与学生合作,以己为榜样带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

(三提倡教师团队学习,激发集体智慧

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使团体的智商大于个人的智商,使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可以在学科建设中融入团体学习精神,学科由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主干课主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及青年骨干教师组成一支教研组,这些教师各有所长,知识、技能、性格、气质互补,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互相分享合作,给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分享计划和资料产生新的想法,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

消除习惯性防卫,要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以发现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所以,要鼓励教师说真话,适当增强具有正面效应的团队内部交锋,消解具有负面效应的团队冲突,创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和谐气氛,整合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

(四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创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民主、和谐和合作的学习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教师工作组需要建立强烈的文化和真诚的同事关系,需要互相信任和共同尊重的气候,才能使成员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相互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师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学校通过建立互动的、人性化的知识交流网站,可以达成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共享。当前很多学校已

陆续建立起自己的校内网站,通过在网站上设立校园文化、教学科研、教学动态、教师园地、学生园地等栏目来形成知识的平台、交流的空间。此外,社区人士、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对网站的浏览来了解学校、老师、孩子的动态情况,加强社会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良性沟通。

(五建立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引领教师形成共同愿景 学校要不断开发校本培训,力求做到教学、科研和教师专业发

展的一体化。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建立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深度会谈、对话、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构建以学习为核心,贯穿“说、做、写”全过程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因直接以教师的提升为目的,有可能更好地将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与学校的实践背景结合起来,与自身的日常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从他们熟悉的实践细节开始,逐渐引领教师形成共同的愿景。在这个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自身的专业发展设计,分享经验与困惑。共同愿景的创立在学校空间与个人空间之间达成了相对平衡,使得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有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在实践情景的互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只有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了才有可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根植教师教学实践

教师的真正成长不仅在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还在于教学实践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应注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是以实践性知识为保障的,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案例性、综合性、隐蔽性和个体性等特点,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中要更加重视教师主体地位与教学实践和学校背景相结合。学校应以

教研组活动为方式,不断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建立一个学习、反思、创新的新型师资培训模式,使个人与组织在变动的环境中持续协调地发展,促成“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对话的形成。

2、学科课程变革中教师资源的自我开发(2009.10

新课程的发展与变革已越来越显现出多元目标导向下的过程生成性态势,也就是说在宏观与整体上,是以多元目标的达成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评价,制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编写教材等,而在大量的课程微观甚至一些中观领域,课程的开发任务便是选择并确立活动内容,建立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将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加工成具有针对性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学习材料。从一定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再是预设课程”跑道”上的行走者,而是课程“跑道”设计的参与者。

由此,作为新课程构建实施的关键与核心,迫切需要广大教师的专业角色较之传统的课程文件的忠实执行者迅速向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和验证者转换,就目前课程改革的事实与经验来看,教师的这种角色转换是否彻底到位,将直接影响课程的改革实效。上海市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分为基础性、拓展性和探究性课程三个板块,相对说来在后两个板块的构建与实施中,学校和教师比较容易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怎么教”为“教什么”。比如,大量富有个性色彩的综合主题活动的开发及其实施,校本化的探究性课程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无不说明教师在这些课程领域焕发出的新鲜活力与创造性。然而,作为学校课程的主体部分,以学科课程为代表的基础性课程的开发,除了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既定的课程计划用好新教材,上好课之外,在这一领域学校和广大教师似乎难有更进一步的实质性作为,对于这种跷脚现象,比较直观的解释便是学科课程的内容浓缩了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具有规定性和强制性,再加上各级各类选拔性考试(如中考、高考等都是根据现有学科标准和内容进行和展开的,事关学生的升学以及将来的前途,谁敢在这一领域无所顾忌轻举妄动?因此在学科课程领域,教师自主活动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底线是什么?往往成了大家经常思考的敏感问题。

从理想的状况讲,教师是课程变革状态的决定因素,新课程能否体现设计者的最终目的和意图,能否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影响乃至震撼,充分展现新课程的实质魅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这一进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理应主动承担起课程的开发、实践和验证者的角色,除了在拓展性、探究性等这些所谓的“外围”课程中大显伸手,更应在学科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成为名副其实的深度参与者。

当前,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就学科课程而言,既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标准、相应的实施方案以及提供的教材和教学参考等学习材料,又有名目繁多的教学软件、习题集以及网络信息等,再加上各类展示研究活动,这些外在的课程硬资源都必须汇集到教师这个口子并转换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材料和教师的教学材料,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源,一定程度上讲,课程开发的实质性活动是教学,也是课程开发的微观形态,这其中教师自我开发什么?那就是自己基于对课程以及学生充分了解而产生的聪明才智与教学智慧,它的基本承载就是如何看待教材及其使用,即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对教材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的加工和开掘。

在现有条件下,教师如何成为学科课程资源的自我开发者,在积极的富有创意的自我加工过程中活化课程资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其中既有观念问题,又有策略方法问题,两者相互制约,互为作用。笔者以为,教师要步入课程资源开发的自由王国,并且做到游刃有余,关键可能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确立正确的课程角色意识。在学科课程的改革中,教师是参与其中的关键人物,这是因为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甚至构建的成功,都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密切配合,鼎力相助。在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由相关的教育和学科专家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取得第

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借鉴吸收来自各方的成功经验,制定出学科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组织力量编制出学科教材及其配套材料,但这些课程资源是否科学,是否可行,教师在加工使用过程中最有发言权,课堂实践是唯一的检验。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地位一点都不“卑微”,他们理应克服课改中的奴化与依赖思想,充分树立和认同自己是这一进程中的开发、实践以及检验者角色,而不仅仅只是课程方案的被动执行者,这是有效地自我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

第二,以动态和辨证的眼光看待学科课程的变革。首先,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包括学科课程改革,说到底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纠偏调控行为,就是把那些有意无意的过分强调以致于渐显不合理的思潮和做法及时加以调整,使之回到更加科学、符合现实需要的轨道上来。其次,我们不妨退后几步审视课程变革的历史和走向,在这一流程

中,课程教材由于受教学时间、编写者的认识水平和编写周期等因素的制约,多少总是处在有限、片面以及滞后的状态,它需要广大教师在具体的实施中,用大量鲜活的教学事实和由此产生的深刻感受来加以完善。因而,课程的变革是一个不断地追求辨证平衡的动态过程,并不是按照某些指令简单地用“现代”替代“传统”,来一个翻天覆地所谓全新的改革。例如,在目前课改中大力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历史上杜威、布

鲁纳、施瓦布、萨其曼等人的影子。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又常常会感觉到“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对话。认识并理解到这些,有利于教师减少和消除惧怕心理,把握课程改革的“神”,增强自我开发课程资源的自信和意识,合理地利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在较高与开阔的视野上产生开发加工现有学科资源的线索和思路。

第三,探索并掌握有效的开发策略。教师有了主动迎对学科课程变革的强烈欲望和动机,随后跟进的是不断地探索有效的开发方法与策略。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条: 适度的统整:就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某一种教材为依据(通常这种教材是被规定使用的,根据学生的现状分析,把握本学科的核心知识——概念原理性的、过程方法性的。多种教材相互比较,从单元到课时,纵向上打破常规,依据需要与可能,将学习内容作合理的前后调整;横向上多种教材相互比较,将相应的教学内容从呈现方式、范例选择、练习巩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等角度加以系统设计,采取改编、新编、拓编等手段,构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与方案,充分体现取各家之长优势互补的统整思想。看看那些学科教学方面的“老法师”,哪一位手头上没有几个版本教科书在同时使用?而他们教给学生的却是最精华的东西。这恰恰就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精致化自我开发的写照。所以,具有系统的思考习惯,对

教科书持一种健康的批判与开放性态度,也是学科课程变革中教师必备的素质。

随机的变通:教学场所本该是各种课程资源交融的生态区,而具体的教学则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衍生,教学也变得愈来愈充满生气,因而生成

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在新课程变革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尤为明显,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因学生的突发奇想而措手不及或者因启而不发而造成的尴尬冷场,教师怎样应对?那就是随机变通,所谓变通就是一旦出现意料之外的情景,我们首先要以敏锐的观察予以发现,同时对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作出迅速判断,放弃原有计划,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或对问题加以引申,引发学生更深的思维;或及时予以铺垫,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或转换角度,为学生的多向思维提供指引。现实的教学中,许多课内和课外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展开,都是课堂教学中随机产生的探讨问题所致,所以,勇于打破常规,将教学时空引向课堂之外,乃是新课程变革中教师资源自我开发的又一重要策略,这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它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与瞬时判断加工的意识和能力的保证。

主动的评估:新教材的实验,无论是编写者,还是使用者,都十分关注教材的体列、内容、表述等是否科学合理,配套的教学材料

是否合适,如何修改完善。其中一线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与经历,来加以反思,特别是要加强直觉性反思之后的理性反思,就是学习并借鉴一定的教学和课程开发理论,在自己教学经验等内隐知识的支持下,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清晰地区分哪些是教学方面的原因,哪些是课程教材编写中的缺陷所致。与此同时,对新教材中的亮点与优势,也要客观的予以肯定和凸现。这样辨证地分析评估新教材的优劣,及时提出修改完善建议,从而真正起到新课程实施中验证反馈者的作用。

相对而言,学科课程中教师资源自我开发的自由度要比其他课程形态来得小,受到的各种制约也比较多。但就课程变革的迫切需要和可能,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急待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在学科课程的变革中,教师主动应对,在自我开发中渐成课程构建的实际参与者,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有限的时空内尽展学科丰富的内涵,开掘出其中鲜活的学科素材,那么,教师自己就是直面学生的学科资源,在这一精致化的资源生成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展现出各自的灵气与创意。

3、整合信息技术形成新的课堂秩序(2009.11

二期课改纲要关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将使课堂教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拓展,视野更加开阔,用更简捷的方式了解和认识高新技术。可以预言,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取得突破之际,实施素质教育才得以真正的落实。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偏向,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而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的优势,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为此,必须考虑以下问题:编制的教学课件是不是地理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基本规律;课件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方式是否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所规定的目的和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课件中所体现出的教学思想是否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是否符合个性化教学的思想,是否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等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确实体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精心设计教学,信息技术的选用体现以学生为本(1分析学生特征。

现代教育理论对学习者的个性差异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这些差异本身就是因材施教的源泉。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就是要我出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生关于当前地理知识的原有认识结构、原有认识能力和学习背景等,把它作为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以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更具有针对性。

(2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学习评价的依据。确定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学习者的特征,三是教学的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考虑: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什么突出特点来解决教学中的这一重点和难点?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还应进一步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许多的知识点,分析这些知识点的知识内容,是属于事物、概念、技能、原

理、问题解决等哪一类别,并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社会需要,把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

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选择,一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以点带面,以线成串;二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

以《德国》一课为例,德国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美、日,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之一,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特别是在欧洲国际事务中经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德国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和工业布局上的特色,对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有借鉴作用。教材本身图片较多,我又大量引入生活中的事例、网上资料进行补充。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将整个章节化为位置、工业、地域文化、首都四大板块,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重点强调德国地理位置、工业大国,增加了德国工业区的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内容。编制powerpoint课件,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读图、讨论、分析、竞赛,实施教学。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寻找还有哪些可供该课教学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如学生课外的生活经验(包括家庭的、社区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声像资源等,有些资源是要求教师或学生在课前认真搜集整理的,或是制作的等等,在考虑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时,还要特别思考如何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多元整合,有效地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资源的互补作用。如上海友好城市汉堡港、德国著名产品、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二十周年,德国地名相声等,我在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收集德国相关资料:历史名人、商标、著名企业,做成PPT文件。安排学生查找大众资料, 安排角色扮演,挑选学生表演相声,并要求各组内容相对“保密”,学生课堂展示、表演气氛热烈。

二、合理设计教学课件,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

教学课件的开发必须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的组合,形成优化的教学结构,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1合理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在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表、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将计算机、录音、录像等技术融为一体,因此,在设计教学软件时,关于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应注意明确原来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媒体类型与现有软件中的信息形式的对等关系,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析的结果和各种媒体信息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媒体信息。并把它们作为要素分别安排在不同的信息单元(节点中。在实际制作时,考虑教室条件,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字体大小,图象质量等因素,选择PPT、Webquest、网站、简单的动画演示等多种形式,都可以构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整合地理教学的良好范例。

(2将多种信息有机组合,形成优化的教学结构

根据系统理论,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便形成系统结构,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因此,在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中,要把多种媒体信息有机组合,以便形成一个合理的教学系统的结构,使他发挥最佳的功能,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新教材《德国》一节课前设计中,读德国地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点过程,简单的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地图,让学生指图,与传统黑板挂图没什么两样,如何体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呢?我在为学生学习德国地图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FLASH动画,将邻国、河流、运河的名称隐藏,只有学生用鼠标点中地图中正确的位置,这些地理事物的名称才显示出来,这种“点图即填图”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优势功能,采用先进技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为学生掌握德国地图提供了方便。

在《多变的天气》一课中,学生掌握天气符号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如何利用课堂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记住这些符号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游戏的方法,比如做符号牌,让学生找朋友等。但是这种方法制约了学生的参与面。在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一个环游地球的游戏,利用vb编制了一个小程序,在游戏中,学生根据电脑随机出现的点数前进,到了相应的国家,屏幕会出现这个国家的代表风景,并有天气符号显示当地的天气, 好天气继续前进,坏天气暂停,灾害性天气暂停。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屏幕的天气符号报述当地天气,答对了才能继续。通过电脑游戏,学生兴趣大大提高,平时不常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踊跃参与这一环节,同时这个小游戏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作了有效总结。以下2表为该节课后的学生问卷统计表,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觉得本堂课最有趣的环节就是这个游戏部分,同时通过游戏环节训练的学生对天气符号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与没使用这个环节的班级。

三、课件的课堂使用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同人类教师和学生构成的教学系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样,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系统也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人类教师课堂讲授和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计算机所具有的图象、动画、语言、音乐的功能,发挥计算机所具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这种方式可以集中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有选择的控制思考和理解的时间,能够直接在上课时使用。既减轻了教师檫写黑板的劳累,又可节省出时间用于教授新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及质量。大多数的ppt课件都可以用做讲解演示的工具。

2、操作练习

通过反复的练习是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由于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自动执行程序的功能,节省了教师工作量和时间,对于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非常有利。该模式的特色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运用。

比如前面提到的《多变的天气》的小游戏环节,《德国》一课中的点图填图环节,在网上也提供了“中国政区”拼图游戏,“中国地形” 的填图游戏等。

3、模拟

亦称仿真,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比如说用以模仿地球自转、公转,太阳系运动等。

4、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R是一种由数据产生的情景,在这个情景里用户能直接操纵起属性、物体及关系,而感觉不到计算机界面。可以设想学生使用虚拟现实在太阳系中遨游,漂流长江。某些软件公司也专门制作了这些虚拟软件。比如Microsoft公司的

“Magic School Bus Explore the Solar System”中,你可以登上月球或观察七星的光环,生动美妙的视频动画会点缀这个充满奇趣的旅程;讲到法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卢浮宫进行虚拟浏览等。

5、信息技术引入“任务驱动”

如同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样,课件的建设通常可以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模式,首先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课件主题,构建课件结构(把主题分解为一系列二级主题,二级主题也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进行分解,然后合理有效地分配任务,使任务能够在可控的情况下及时地完成。在人员组织上,可以组织若干任务小组,每个小组承担明确的任务;在任务分配上,可以按照主题结构分配任务,如每个小

组负责一个二级主题;在小组内,可以进一步地进行分工,可以再细分主题,也可以按工作性质分工,如一些学生负责收集文字资料进行编辑,一些学生负责收集多媒体素材进行加工,一些学生负责资料与素材的整合进行课件制作等,对于思考性创作性的工作,则应该注重协作,充分讨论。

在建设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虽然一般不做具体的收集、编辑、制作工作,但却起着核心的作用。首先教师的选题和任务分解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比如把二级主题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作为任务;其次在过程中注意学生的阶段性进展,适时地进行指导、给予鼓励、组织讨论、分析评价,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或提高任务难度,使学生的创作人情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以新教材《日本》为例:众所周知,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地理位置、气候、火山和地震、、人口、文化、经济发展等在整个世界地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日关系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主题分小组网上查阅有关日本背景知识(地理位置、日本的气候、日本的火山和地震、日本的人口、日本的文化等,而后将资料汇总。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网络上的资源纷繁复杂,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个过程只有让学生在每次有目的的实践操作中体会。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的责任,将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完成主题网站《看日本》的制作。

在《德国》教学设计中,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收集德国相关资料:历史名人、商标、著名企业,做成PPT文件。安排学生查找大众资料,安排角色扮演,挑选学生表演相声,并要求各组内容相对“保密”,学生课堂展示、表演气氛热烈。

6、主题学习网站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资源的海洋,不存在分科知识、课本知识。围绕某一专题,学生可以查询到相关的各类信息,将各类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对事物立体、多面的认识,这是一个获取、分析、综合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主题学习网站就是这样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主题教学网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既可以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丰富和扩展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以任务驱动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协作精神。本身就是对教学资源库的二次开发,成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甚至经过逐步完善后可以形成有特色的多媒体电子教材。

四、结束

一场彻底的教学改革不能仅仅是把电脑等现代教学技术塞进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中,以此来替代某些传统的教学元素。即便给这种课堂扣上一个技术化的名字也不能改变起旧瓶旧酒的性质。我们相信像它给生活的其他方面革命性的影响一样,新技术会给地理教师提供更多的革新的可能性。信息技术整合地理课程并不仅仅是去是去适应已有的课堂,而是重组课堂,形成新的课堂秩序,其中包括角色,关系,活动形式,课室空间设计的改变。要迎接这一挑战,地理教师应该开放思路,把目光放远,寻求最有效的,最适合的途径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辩性地学习,使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4、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2009.1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将数学学习回归于儿童的生活,已经成为当今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而数学知识又为学生的生活提炼了经验。在教学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充分的融

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才有可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吸引他们思考的欲望,带领他们参与探索和发现,使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才能掌握数学知识。

在上一年级第二学期《在街上》这堂课中,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各种各样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生活之中。

一、开展活动,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一年级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征。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学生熟悉的“过马路”这个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活动创设:由小朋友熟悉的《健康操》进行引入,随着音乐的响起,小朋友们纷纷离开座位,跳起了健康操,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

在学生的兴趣高涨,气氛达到高潮时,我出示主题图,说:“看,街上到了。街上人来车往,热闹极了。你了解哪些交通规则?你能

说说吗?”学生经过讨论,说:“过马路时,要注意来往车辆、走横道线、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等的交通规则。接着,我问:“小巧过马路,先看哪一边?”“为什

么要先看左,再看右?”“她向左看,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又看到了什么?”等学生回答后接着问:“小亚也要过马路,她是怎么走的?”让学生相互说说。当学生说得正起劲时,我故皱眉说到:“同样一辆摩托车,小巧和小亚一个说在左,一个却说在右,这是为什么?”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后请两个小朋友戴上小亚和小巧的头饰,在教室里画的横道线上进行角色扮演过马路,搞清为什么过马路要先看左,再看右?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得出小巧和小亚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所以两人的左右也不同的结论。接着我说:“小胖和小丁丁也要过马路,他们是怎样过马路的呢?请你去找好好朋友轻轻地说一说。”学生纷纷离开位置,找到好朋友说一说,演一演,得出:“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的生活常识。

接着出示可爱的小丸子和名侦探柯南,这是小朋友都熟悉的动画人物,让他们进行争论来进一步巩固相对位置关系。课中我注重对学生人际关系、语言言语、身体运动和数学逻辑等多种智能的培养, 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

我认为:安排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本上“左”与“右”的知识,还掌握了生活中过马路要注意交通安全的生活常识,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解决了生活中问题,又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一年级的小朋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并且注意力较容易分散,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3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呢?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材的内容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存储量大,直观性好,省时,快捷,便利,练习容量大的优势,就可以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充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情景设计:首先出示“在街上”的主题图,我运用flash制作马路上人来车往的场景,以美妙的声音、漂亮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引人入胜的情节,显示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及乱穿马路的危险性,制作了跳舞地小女孩告诉小朋友:“过马路要先看左,再看右”,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引起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再运用

“powerpoint”制作了不同的情境练习:说出福娃“左”与“右”的物体;小丸子和柯南争辩一元钱在左边还是右边;超女周笔畅考考我们等一系列练习。

强有力的动感画面和逼真形象的声音,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特别是将一些学习上有一定困难,思想容易涣散的小朋友的思绪牢牢的吸引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使他们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借助经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生活经验最终为学习书本知识而服务。

体验教学:我出示了:“超级变、变、变”,以学生熟悉的超女周笔畅来到我们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学本领为主线,以小班化的形式,小组合作的方式,用“左”与“右”的知识,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去思考这样一道题: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小朋友经过小组讨论、动手摆摆数卡,轻而易举地得出了123、132、213、231、312、321六个三位数。

这样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将课

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方法,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四、积累知识,运用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们知道学生:学生不是生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的,是在不断的接触这个社会的。而小学生又是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数学生活化可以强调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

相接轨。因此,作为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与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该自然而然的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学所学知识运用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练习设计:结合时事,创设了奥运吉祥物“福娃”的情境。我说:“今天有几个好朋友来到了我们课堂上。”以“我们的好朋友和大家一起学习”为主线,进行复习巩固。先出示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幻灯片,问:“你认识他们吗?关于他们,你知道多少?”告诉小朋友:“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福娃”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欢庆2008奥运盛典。让小朋友了解福娃,了解奥运会,了解中国。让学生知道我们国家的大事,懂得自己作为一名小主人,有责任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祖国尽一份小小的义务。再让学生用“左”与“右”来说说福娃的位置,有的小朋友说:“…欢欢‟的左边是…迎迎‟和…妮妮‟,…欢欢‟的右边

是…贝贝‟和…晶晶‟。”有的小朋友说:“我喜欢…欢欢‟,我看到…欢欢‟的左边是…贝贝‟和…晶晶‟,…欢欢‟的右边是…迎迎‟和…妮妮‟。”我听了真高兴。这说明小朋友已经学会自己选择参照物来判断左右物体了。

最后,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自己家的小区图,说说自己的家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再看看中国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我们的家——上海的位置,上海的左、右分别是哪个城市?”,“我们的首都——北京在哪里?北京的左、右各有哪些城市?”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让孩子加强了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加深了感情,同时让学生认识了自己的家,了解了自己的祖国,知道了我们的国家是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会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荣。

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解性睡眠时期,不宜用理解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当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的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

活中充满着数学,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5、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2010.1 概述

中小学教师开始着手进行教育研究时,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或疑惑:一是研究的主题如何确定。许多老师认为,搞研究就是要选择具有前瞻性、先进性课题,这样的课题才有价值。那么该选什么样的题目才能适合教师研究的要求呢?二是研究方案如何制订。大凡研究,选题之后都要有相应的研究计划,有一套程式,还要有文献资料的积累,这该怎么办?三是研究方法怎样选择。研究需要选用适当的方法,诸如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等,但这法那法的似乎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有距离,没有时间做怎么办?四是研究报告怎样撰写。研究最后要写文章,文章要有理有据,有理论色彩,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理论,不会写文章怎么办?说实话,我们所倡导的行动研究就是针对老师们的四个担心的,因为行动研究的特色就是:一边工作,一边研究。

一、我们倡导的行动研究

1、以探究实际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 实例3.1:张老师的课题研究

2002年9月,张老师接了初三年级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在对学

生物理学习基础情况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距大,二是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没有兴趣学。张老师在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的情况调查分析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和教师教的角度做了认真的思考,并学习了相关理论。之后,张老师将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改善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突破口,有了三个具体的“动作”。在不断精致这些“动作”的过程中,张老师所教两个班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张老师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在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用心的张老师发现了教学中的问题,在对问题本身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试图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要问,什么是教师的行动研究?毫无疑问,张老师所做的事情,就是教师的行动研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特点: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务。

如果我们对此做一点深层次的理性分析,我们可能发现以上的分析有点就事论事的味道。教师的行动研究,从直接的目的来看,确实是为了改进教学实务,从深层来看其实是提供了教师反省与探究自己教学实务的机会。“行动研究中…研究‟所包含的意义可能是唤醒教师对其工作情境与实践问题的…专业知觉‟,进而透过系统的探究

过程予以…理解‟、…诠释‟乃至改进,这便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始末。”[①]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和控制严格的实验研究等是有区别。

2、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实例3.2:不断“有办法”的刘老师

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语文教师,刘老师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的同时,也有着很多的困惑,尤其是作文教学。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老师开始了《通过写作档案袋的收集和评估提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的研究。刘老师自定的目标是:以写作档案袋的形式,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刘老师先上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又结合自身的经验,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档案袋,档案袋搜集的方法等等。尽管刘老师准备了很久,也似乎摆足了“噱头”,但学生的反应并不强烈。有经验的刘老师没有灰心,也没有强迫,而是让一部分人先动起来。三个多星期后,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当刘老师正准备松口气的时候,问题又来了,学生对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档案袋没兴趣了,怎么办?又是调查,引导,又是一部分学

生现身说法。渐渐地每个学生的档案袋丰富了,但就在这时,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怎么办呢?“继续想办法做呗!”刘老师说得很轻松。

如果再要问,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教师的行动研究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行动,是教师的“行动之旅”。在这样的“旅途”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根据目的,检讨、调整、修正自己的行动,并形成新的行动。从这里,我们又似乎可以得出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二个特点: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的不断行动的过程。

必须说明的是,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为了行动而研究,而不是为了研究而行动。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用心的教师会遭遇疑难、困惑,会采取不同的行动改善现状。但为了解决问题,这种行动可能要“复杂”一点,需要一点策略,需要采取明智的、有计划的行动方案,经由不断地内省和内化,审时度势,达致理想的改变。所以,教师的行动研究本身,也是一个科学性的研究过程。

3、以合作的方式进行 实例3.3:“二五班”的工作坊

小杨同学是让二(五班所有任课老师非常“头痛”的“特殊”生,习惯差,成绩差、不诚实。班主任张老师家访后,发现他家不仅生活环境差,而且父亲曾蹲过两次狱,母亲目不识丁。在张老师对任课老师讲了小杨的家庭情况后,原来对他非常“头痛”的七位老师(语、数、外、体、美、自、音,惊讶之余,有了份同情和责任。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共同“行动”,把更多的爱给予小杨。

他们针对小杨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个特别的教育方案。之后,七个人一有空就凑在一起,说小杨的变化,说“方案”的好与不好,交流小杨在各自课上的表现。老师们将他们的这种讨论方式称为“二五班的工作坊”。

一年多来,小杨在“二五班工作坊”老师的关心下,除了学习上由于智力的因素还无法和同龄孩子相比外,可以说他已经是一名合格的,而且是一名可爱的、关心集体的小学生了。

从这个实例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教师行动研究的第三个特点: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合作参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合作参与是教师行动研究的重要精神特质之一,因为教师的行动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是在实践即行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需要参与者或相关者分工合作、经验分享,共同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作出决策。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基于教师个体独立自主行为的合作研究,重视的是成员间伙伴平等关系。可以说,教师的研究过程是合作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老师们在一个合作的团队中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使实际工作过程变成一个协作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

4、是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

实例3.4:“我一路辛苦地走过来,但还要继续。这是个美妙的 过程。”

有着十几年历史学科教龄的倪老师,对自己十多年历史教学的得意和失意做了细致的回顾,在查询了大量资料和别人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将“初中历史…质疑式‟教学法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

倪老师做研究的第一步是精心设计了一份研究计划。计划中,倪老师对“如何从创设质疑教学情境开始,通过循序渐进、动态优化的教学策略,探索质疑式历史教学法”的过程做了详细的设计。在学校科研顾问的指导下,倪老师对计划做了修正,在课堂中开始了行动。

课堂上,倪老师开始按计划进行她的教学。学校科研顾问和组内的老师观课后发问:应该怎么理解质疑?“质疑式教学”究竟要改变什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行为? 倪老师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只是对几个星期以来的付出和专注被如此轻易地否定不甘心。倪老师据理力争,但来自教研组同事的困惑和科研顾问的发问,不时让她语塞。

回家后,倪老师对研究计划做了认真的反思,又找来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书籍,“恶补”了其中的相关理论。“把…质疑‟的目标看作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将学生获取…质疑能力‟作为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质疑‟是为了搞活课堂气氛而设置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后者的

…质疑‟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如此,历史课才能成为一种智慧性的学习活动”,一个星期后,倪老师很有感慨地在修正的研究计划前写上了这样一段文字……

倪老师还在行动,倪老师的故事也远还没有结束,按倪老师自己的说法是:“我一路辛苦走来,但还要继续。这是个美妙的过程”。

被大家一致公认的行动研究的先驱者心理学家勒温(Lewin,K.认为:行动研究是由许多回路所形成的反省性螺旋,其中每一回路都包含计划、事实资料探索或侦察以及行动等步骤。每一个“研究-行动”回路会导致另一“研究-行动”回路的进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程。自勒温之后,行动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大都遵循勒温提出的螺旋循环概念,或略有修正,但原则上都认可行动研究的展开过程是“观察—计划—行动—反省”的循环,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事实上,教师的行动研究的过程不可能分割得如此清晰,也不一定都依此顺序直线进行的。真实的行动研究不是很有序,不是很整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研究还要凌乱,没有正式的开始、中间和结尾。但不管如何,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出,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第四个特点:行动研究是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换言之,行动研究不象传统的研究那样,在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呈交以后就完成了, 它可能包括检验我们的想法、观察、记录我们自己和我们行动的结果,作为过程的继续,我们可能会尝试其它想法并继续行动,就如倪老师所言:“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

二、教师如何参与行动研究(一拟定行动研究计划

1、为什么要有行动研究计划

一些老师在课题申报书中会写到,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但之后既没有具体的研究设想,也没有具体的计划。问老师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行动研究的特点不是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吗?我们的工作就是研究,为什么还要有计划呢? 其实,这是对行动研究的误解。行动研究的确是和教师的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在展开的过程中,不规定具体的行动步骤和策略,但既然是研究,事先就需要有个初步的假设和计划,这样才能提高研究效率,拓展研究深度。另一方面,有了研究计划也有利于督促研究者在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调节,调节计划,更调节行为。客观地说,行动研究的计划是教师研究之旅的一种指南,制定计划的目的并不是以后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是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希望教师们在进行行动研究时,明确“我要进行的研究是什么”,这就是提出行动研究的设想和制订计划的意义和价值之一。

2、怎样的行动研究计划是合适的

按照我们的经验和认识,一份比较合适的行动研究计划可能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①研究的问题。问题是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行动研究所针对的问题应该比较集中,题目不易过大,关于这一点前面《教师研究的起步》这一章中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②研究的设想。设想就是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假设,强调的是在展开的过程中,用怎样的方法将行动与研究结合在一起,使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对于我们中小学教师来说,更应该将我们的教学与研究联系起来。

③过程的规划。需要规划的是行动的过程,以及伴随在一起不可分离的讨论、反思、调节、资料的搜集积累等等研究过程,行动与研究是融为一体的。

④研究的大致时间表。由于行动研究中研究与工作改进是同步的,所以研究的时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适当地缩短或延长。

⑤怎样进行资料积累、处理等技术性的问题。

读到这里,可能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行动研究中“研究计划”和“行动计划”是什么关系?从理论上说,一项研究的行动计划和研究计划

应该是分开的,但从老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实际来看,两者却是结合的。一个大家能比较认同的行动研究计划中有行动,包括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计划中也应该有研究,设想、反思、调节、资料积累等等。只是这样的计划并不是研究一开始就有了,而是老师在行动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完善、“建设”起来的。

无论是研究还是行动,归根结底要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这里有几个必要的提醒:①当研究的目标和解决实际问题游离时,不是好计划;②当工作目标完全取代研究目标时,行动研究就没有研究只有行动;③计划有大有小,要根据实施的时间长短来加以考虑。

(二不断澄清研究问题

虽然教师行动研究中,工作与研究是不可分离的,但毕竟教师工作中面临大量的琐碎的问题,研究要从大量琐碎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即这个问题的解决没有非常现成的答案,问题解决的本身会对实践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同时又有研究可能的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又不断澄清问题的过程。提炼出来关键问题后,要以此为中心将工作中的其他问题与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探索的思路或者说框架。

每个教师能找到的问题和能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因为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存在有价值的问题,在常规化教学下有常规的问题,水

平高的教师也善于把“不是问题之处问题化”。任何教师只要处处留心、用心,就会有问题,就能够研究。只是要注意的是,由于教师的行动研究中行动与研究在整个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有时容易混淆行动与研究,因此我们是在思考研究的目标时,还是应该将工作与研究适当地剥离。

下面所呈现的是学校里一群教师在进行的一个研究。

实例3.6:“差生”产生的原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C中学是区里面需要重点加强的十二所薄弱初中校之一。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源差,学生的入学成绩低,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单亲或贫困家庭,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教育条件较差。因此,“差生”问题是困绕C中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对学校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校长决定成立学校教科研小组将“差生产生的原因及转化策略研究”作为研究的问题。

课题开始启动时,老师们只是感觉差生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但具体该先研究哪一方面的具体问题,采用怎样的策略并不清晰。后来,学校成为了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基地学校,在科研人员的建议下,学校倡导教师写教育案例,回顾、分享各自的教育教学经验。在交流、讨论中,老师们发现原来一头乱麻的差生问题,一下子聚焦成了三个问题:学生、家长和老师心目中的“差生”和“好学生”;

当学生犯了错以后,老师该做怎样的决策;老师应该怎样关注不同的“差生”。之后老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研究问题,并且确定了共同观察的对象,定期组织交流心得、经验、研究的进展。

目前研究还在继续之中,不知将来会发生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研究中,问题被不断地澄清,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清晰,老师们对“差生”的认识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不断澄清研究问题的过程,也是不断清晰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上面的例子可能是一个现实发生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果我们将这个例子详细地解剖下,可以看到在行动研究过程中,老师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关的多个问题,找出关键问题;②通过一定的方法,在尝试问题解决的问题中,将问题聚焦,在可能的范围内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定位;③从已经解决问题或未解决的问题中引申出新的问题。这是一个深化研究的过程,很多时候也是一个新研究的开始。

其实上面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这些过程不是线形的,而是交替进行的。

6.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篇六

学习时间:2016、9、15日地点:教师办公室 主持人:刘东升

学习主题:

好课的基本标准 学习内容: 胡峰: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2016年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无论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十)、多元评价。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

政治学习记录

时间:9月19日地点:教师办公室主持人:刘东升 学习主题: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 学习内容: 1.习近平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他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3.习近平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4.习近平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习近平强调,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6.习近平强调,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

教师业务笔记学习

时间:2016、9、21日地点:教师办公室 主持人:刘东升学习主题:新课改基本理念 学习内容: 胡峰

1、教材是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3、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4、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5、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6、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7、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8、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9、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10、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1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1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7.整理笔记使物理学习事半功倍 篇七

笔记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细分一下, 笔记可分为预习笔记、课上笔记和课后笔记。

高中物理对不少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所以, 学生课前预习, 做好预习笔记是非常重要的, 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有些学生认为预习就是简单地看看课本,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简单来说, 预习笔记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哪些是已经知道的知识, 哪些是未知的新知识, 它们与原有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学习新知识还需要哪些相关的知识, 哪些地方还不明白等等。它可以促进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明确课堂即将学习的内容。

课上笔记是指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所记的笔记, 它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在记笔记的过程中, 课堂笔记可以促使学生有重点地听预习过程中理解不够彻底的知识, 并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整合新知识, 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

课后笔记是对课题笔记的整理与总结, 也可以称之为整理笔记, 有助于学生深入复习课堂学习内容, 及时进行必要地查漏补缺。笔记和教材相比更容易理解, 对一些较难的课程来说更是如此, 整理笔记使学生通过修改、补救与总结, 形成收获的体验。

所以说, 如果学生只重视记笔记, 而忽视或不会对笔记进一步整理和加工, 会严重减弱笔记的效果。因为预习笔记和课上笔记对大部分学生来讲还是比较容易进行的, 但对整理笔记的认识和整理笔记的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说, 整理笔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的学习环节, 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整理笔记的方法指导, 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处处留心皆学问”, 整理笔记让知识“开枝散叶”

整理笔记可以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新旧知识联合起来, 还可以把一个物理规律的多个应用整理出来, 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当遇到问题时, 在正确审题后, 朝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形成这种问题的思维定势。

例如, 对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的整理。

如图1所示,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 沿初速度方向建立x轴, 竖直向下为y轴, 在时间t时, 加速度:a=g, 方向竖直向下, 与质量无关, 与初速度大小无关。

平抛运动速度规律, 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角, tanθ=。

平抛运动位移规律:, 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α角, tanα=。

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y=为抛物线。

平抛运动在空中的飞行时间:, 与质量和初速度大小无关, 只由高度决定。

平抛运动的水平最大射程:x=, 由初速度和高度决定, 与质量无关。

在做有关平抛运动的习题时, 有些同学感觉无从下手, 实际上通过整理, 就会发现, 只要往平抛运动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上思考就可以。题目是做不完的, 也是整理不完的, 将相联系的问题归类整理, 找有代表性的例题。将解题思想承载于例题之中, 如类平抛运动, 可以跟平抛运动放在一起, 既在复习平抛运动时复习了类平抛, 又对平抛运动进行了拓展。类平抛与平抛运动的唯一区别与联系:不一定在水平竖直方向, 但一定是匀速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一定是相互垂直的两个分运动。

例如, 对有关电场和磁场的题目的整理。

如图, 所示, 是一个说明示波管工作原理的示意图, 电子经电压U1加速后以速度v0垂直进入偏转电场, 离开电场时的偏转量是h, 两平行板间距离为d, 电势差是U2, 板长是L。为提高示波管的灵敏度 (每单位电压引起的偏转量) 可采用以下哪些方法[]

A.增大两板间电势差U2

B.尽可能使板长L短一些

C.尽可能使板距d小一些

D.使加速电压U1升高一些

解析:应先导出示波管的灵敏度 (h/U2) 与有关物理量 (d、L、U1等) 的关系式, 然后再作出选择。

对于电子的加速过程有:

对于电子的偏转过程中有水平方向:

据上式可知, 增大L和减小U1或d均可提高偏转灵敏度, 故该题的正确答案是C。

某些知识点的整理也可适用列表格的方法, 如电场和磁场知识点复习时, 可采用下面的方法对比记忆。

学习过程中,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同样, 典型例题、物理模型是物理规律的载体。尤其是对于初学物理的同学或复习阶段的同学, 这种整理笔记的方法更为有效。

三、培养学生整理笔记的良好习惯, 让物理学习化难为易

物理固然有复杂性的一面, 但是只要我们抓住物理学的特点,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这门功课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笔记的习惯, 并经常收起来检查,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笔记进行整理。

当然, 教师不能对学生的笔记进行整齐划一, 整理笔记应本着注重内容, 不拘形式, 发展能力的原则, 使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真正起到拓宽知识、加深理解、训练思维、提高效率的作用。总之, 学会整理物理学习笔记, 并能运用笔记进行物理学习, 这样一定能使学生的物理学习事半功倍。

摘要:记笔记是学习的重要策略和技能, 它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 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形成有条理的思路, 有目的性地整理笔记, 使物理学习更有针对性,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

关键词:策略,思维过程,目的性,针对性,效率,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2].姚维明, 《高中物理思想&方法》

[3].许国梁, 《中学物理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8.笔记——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篇八

但在我们的学生中,可以发现学生的课堂笔记很不规范。有的因为懒惰,书本上干干净净的;有的则非常勤快,记的东西比书本的内容还多,密密麻麻;有的因书的空白地方小,则到处牵线,钓鱼似的,复习的时候也不知道哪跟哪了。这和教师的指导是有关系的。有的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昂扬,意气风发,忘了该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铭刻下那里的精彩;而有的教师则一味地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使学生笔记记得非常冗长。

如何指导学生做语文课堂笔记呢?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教给学生要明确的方面。

一是笔记记什么的问题。

韩愈在《进学解》中就曾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语文课堂上要记老师的板书,因为老师的板书一般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要记老师所讲的重要地方,如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对结构的概括,对写作特点的分析,某些词语的用法等;要记老师补充的有关内容,如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或介绍;要记自己没听懂的问题和文章的重难点,以便下课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加强自己的复习;还可记下自己听课时对某处的联想和感悟。

二是笔记记在哪里的问题。

我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记在课本上,笔记与内容挨门对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及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更系统的阅读,但这一定程度上会使书有碍观瞻。记下一些每个学期都有用的语文知识,复习起来就好办多了。

三是记笔记的方法问题。

我教给了学生一套符号笔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课及课后对课文的字、词、句、段、篇、题目、标点、自己的疑惑处等的下面标上相应的直线、曲线、竖线、波浪线、黑点、圆圈、惊叹号、问号、三角、方框等,每个人要形成自己的符号系统,相同类型的知识都用相同的符号勾画,班上的符号系统基本一致。我也教给了学生在原文顶上或课文后面的空白处或佳妙处加以相应批注的内容和方法,如顶上记背景,文后记主题的理解等,方法则称其为眉批、尾批、旁批等,涉及课文的方方面面。

四是记课堂笔记的原则问题。

要告诉学生做笔记是听课的辅助,不能因此而影响听课,所以要迅速机警;记笔记要善于选择,理解概括,不是老师所讲的每句话都需要记下来;要简洁,或符号或批注,精要则可;要整齐明晰,便于以后的复习理解。

总之,学生记课堂笔记是花费不了多少时间的。但笔记在课后还需要学生的整理。通过回忆,让学生对照课本和笔记,及时增补或删改相关的笔记,对有的笔记也可以加以编号、分类或摘抄。如对古文学习时特殊的语法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的用法等进行总结归纳,记在专用的笔记本上,以后可以通用复习的。

其次,做笔记也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

做笔记既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又需要学生的努力,自觉地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后,也不需老师再提醒他们了,这自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对学生课堂笔记的指导,教师也要注意养成一些好的习惯。

一是精心的设计板书。

好的板书应美观大方,有直观性,能涵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脉络和知识点,堂堂课如一,巩固学生形成的好习惯.

二是给学生一定的言语暗示或明示。

比如讲到重要的地方,用停顿、放慢速度、重复语言、音调音高的变化等来提示学生,或直接发出请你做上笔记的指令,让他们能恰倒好处地明白教师的意图。

上一篇:为官清正下一篇:三年级经典诵读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