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宣传签名活动新闻稿(共15篇)(共15篇)
1.法制宣传签名活动新闻稿 篇一
清水县第二中学举行“防邪知识进家庭”
师生签名活动
连日来,清水县第二中学的校园里掀起了以“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邪教”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高潮。 10月29日上午,清水县第二中学400多名师生在操场上举行了“防邪教知识进家庭”的签名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
活动中师生们在横幅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表达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构筑和谐校园的决心和信念。学生在签名后纷纷说:“要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坚决和邪教思想斗争到底。”
此次签名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师生进一步认清了邪教的本质及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进一步搞清了什么是邪教、为什么反对邪教以及怎样反邪教等问题,提高了识别邪教、防范邪教、与邪教作斗争的能力,营造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浓郁氛围。
2.法制宣传签名活动新闻稿 篇二
发挥群众监督广泛性和代表性的优势, 借力纪律作风监督团、政府特约监察团、交通行风监督队、城管义务监督员等10支“市民监督团”的力量, 共计200余人开展各项主题督查活动, 打通群众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群众监督具体化、常态化。一是监督领域全覆盖。“监督团”代表从老干部到老百姓, 从人大代表到企业代表, 从种养大户到个体工商户, 涵盖各领域、各层次, 重点围绕城市建设“环境美化”、重点工程“项目推进”、百姓关心“民生实事”、干部作风“不严不实”等, 展开全方位监督。二是监督形式多样化。通过市民拨打新闻热线、网上对不文明行为吐槽、手机报“随手拍”身边事、短信举报以及行风评议、调查问卷、万人评机关等多种方式开展群众监督。随着群众监督影响面不断扩大, 来自市民的投诉信息越来越多, 投诉人的数量不断增加。2015年, 潼南各类监督共收到热线电话800余个, 网络吐槽600条, 手机报“随手拍”50条, 市民有效投诉信息达到580余条。三是监督过程全程化。对于热点难点问题, “市民监督团”开展连续性的追踪督查, 媒体开展连续性的报道, 直至问题彻底解决。对于一些不宜公开报道的敏感问题, 由监督团整理后, 以书面报告或信息的形式, 报送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和部门, 促使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改进工作。
二、用好三个平台, 实施媒体监督
群众深度参与媒体舆论监督, 反馈的线索, 媒体记者根据实际情况对监督信息进行梳理, 带着选题深入现场, 层层调查采访, 同步推出、同频推进,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督促事件落实解决。一是开设“曝光台”。搭建报纸、电视、网络等“三位一体”的媒体监督机制, 统一开设“曝光台”, 让市民监督团“亮声”说话。市民监督团受理投诉发现问题、媒体跟进了解问题, 反馈解决情况。截至目前, 潼南报、潼南电视台、潼南网合计刊播“曝光台”200余期, 解决相关问题180余起, 办结率达90%。特别是环境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 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二是开展深度报道。电视台、报纸开设《新闻深一度》专题专栏, 每期一个“市民监督团”反映的热点事件或难点问题, 监督团成员随记者深入事件现场, “亮身”监督, 对事实进行调查取证, 层层剖析事件背景, 深刻揭露事实真相, 监督事情解决成效, 使节目更具深度和厚度, 近60余起长期困扰部分群众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三是开展现场直播。以“‘我承诺你监督’承诺在于落实”为主题, 25名承办部门主要负责人, 公开“亮相”承诺, 3个广场LED显示屏进行同步直播, 区内媒体在当天或当期刊播其承诺内容。新闻记者逐一走访部门、镇街, 刊播近30期专题专版全面梳理承诺兑现情况, 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做到“事事有承诺、件件有回音”, 已兑现承诺的介绍其成功经验、后续措施, 未兑现的阐明问题原因、改进措施。
三、运用三个结合, 确保监督有实效
坚持媒体与群众互动, 健全机制, 保障市民监督的必要权威, 强化部门联动, 用好舆论监督成果, 集聚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与民意表达相结合。灵活多样的群众监督形式, 拓宽了民意表达、诉求、回应渠道, 让民意表达“无障碍”, 使市民参与度不断增强, 媒体宣传与民意表达有机结合, 互动性更强, 效果更显著,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二是与督查相结合。将“市民监督团”反映的问题和单位整改成效纳入全年目标考核, 督察室定期制作《工作简报》, 对每次督查行动的内容和效果进行梳理, 及时送达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截至目前, 督察室制作《工作简报》10期, 专报6期, 全区通报处理了十余起干部干事不力, 作风不严的典型案例, 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有效地扩大督查的影响力。三是与“3+1”联动机制相结合。将群众督查中发现确实部门不能具体解决的问题, 整合部门、街镇、村 (社区) 力量, 构建“3+1”联动模式统一受理、集中指挥、协调联动、合力解决, 各职能部门从各自为政到职能融合, 管理力量有效整合, 提升了行政管理效能, 实现产生“3+1>4”的效果。
摘要:2015年潼南区瞄准全区改革发展的大事、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干部作风不严不实等突出问题, 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扎实开展“我承诺你监督”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让民意表达、舆论宣传、群众监督有机结合, 互动性更强, 效果更显著, 打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有力全区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 有效集聚经济社会发展力量, 加快了城市发展新区“示范窗口”建设步伐。
3.法制宣传活动新闻稿 篇三
活动现场,xx乡领导干部充分利用宣传横幅、设置普法展板、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等形式,突出宣传宪法及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宣传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就《宪法》、《教育法》、《治安管理条例》、《土地法》、《劳动法》等各自涉及的法律法规与会人员进行了热情讲解。发放宣传品500份,法制宣传年画300份。
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达到了较好的普法宣传效果,为我乡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月3日,xx乡组织领导干部深入xx村社,对群众进行十八大精神和宪法等各项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
12月4日上午,乡综治办,司法所组织干部,利用司法车在全乡范围内进行法律流动宣讲。并向群众发放法律宣传品500份、法律宣传年画300份。
4.法制宣讲活动新闻稿 篇四
为搞好我校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学校领导特别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党支部、工会、团委主要负责人以及行政人员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使普法工作在我校得以顺利地开展。
二、制定普法工作计划(要点),做好开局工作,为普法工作的全面铺开打好基础。
根据县普法办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校制定了《“四五”普法五年工作规划》《普法教育实施方案》《普法教育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四五”普法学习日制度》等,使我校的普法学习有制度作保证得以顺利开展。我校的普法学习做到年初有工作计划、年终有总结,并把教师的普法学习作为年终综合考核的内容之一。
三、牢牢把握领导干部学法这个龙头
为进一步增强我校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把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不断提高依法治校、依法行政、依法执教的水平,我校制定了《“四五”普法教育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目的在于使领导干部能学法用法,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带动全体教职工学法用法,提高全校法制化水平。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重要性,领导班子把普法教育和警示教育结合起来,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人,提高教师队伍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能力。
四、普法教育多种形式相结合,注重普法教育效果。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四五”普法教育活动中,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围绕学校工作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概括起来为“一学二讲二活动”。
一学:
即组织学习有关法规,如订阅《青少年法制教育辅导读本》、《法规汇编》、《学生须知》、《中学生安全须知》、《自我防范安全常识》做到人手一份。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普通中学学籍管理和成绩考核办法》,搜集印发新时期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材料,进行学习,正面教育,重在引导,激励上进。
二讲:
一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听报告、讲座,让师生接受教育。
二是发挥学科教育主渠道作用。如政治科结合《刑法》、《宪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地理科结合《矿业法》、《环境保护法》等,生物科结合《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计划生育》等,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此外,普遍班级有意识地举办主题班、团、队会,辩论会,如“民主与法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纪律与成才”等,帮助学生澄清是非,提高认识。
二项活动:
(1)利用黑板报、墙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黑板报每学期安排两期出版“普法知识专刊”,内容主要有“什么叫四五普法”、“四五普法的任务、要求”、“法制教育常识”、“普法知识问答”等。还印发有关材料,各班级黑板报予以刊载、出版。其次,学生广播站配合普法活动,及时播送法规条文,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园的显要处,张挂大幅宣传标语,使师生耳濡目染,增强了法制意识。
(2)举行“法律知识普查”。“法律知识普查”是检验学生是否有较强的法制观念,是否有掌握一般法制知识的一种有效措施。每学年我们都要进行一次普查,在深入学习、宣传的基础上,采取“知识竞赛”、“测验”等形式,进行摸底透视,及时发现问题,注意补缺补漏。我们举行“安全教育日”系列活动。每学年的全校文艺会演歌咏比赛通过相声小品宣传法制常识。
此外,每学年组织开展一次“普法教育活动月”,抓重点、抓薄弱环节,以月促年。学法为了守法,要守法必须学法、懂法,才能用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我们坚持按这些基本要求抓起,从一些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起。通过培养训练,检查督促,严格管理,不断强化;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多引导,重践履,使良好的校风逐渐形成,差生也有所转化,学生的总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学生自觉遵规守纪,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学校各方面规范有序,老师高兴,家长满意,社会赞许。
五、巩固和完善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
“四五”普法以来,经过普法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公检法、综治以及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我校逐步建立健全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机制,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普法教育网络和主要由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业务骨干担任的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使我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我校的法制副校长定期和不定期地对青少年作法制教育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纪观念,提高学生真、善、美,假、丑、恶的识别能力。
六、调整思路、更新观念,开拓普法工作新局面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利用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工作是我校普法教育工作的新亮点。
坚持组织师生收看法制教育录像,并多渠道争取音像教材,建立较完善的电教体系,充分发挥音像教材的直观教育作用。目前已有教育录像片近两百多部。除根据形势和中心工作,及时组织师生收看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教育的多部录像外,还有计划地安排收看如:《国旗法》、《中学生行为规范》、《宪法》、《未成年保护法》、《中学生自救自护常识》、《远离毒品》等录像,每学年循环往复,做到人人接受教育。
利用学校闭路电视网,在每晚的时事播送时段,及时转播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辑录播放“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的有关普法教育的节目;播送学校生活动态。
制作德育专题课件,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作用。如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造成人员伤亡。对我国神圣主权肆意践踏侵犯,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我们即时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从网上截取辑录信息材料组织全校收看,愤怒声讨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的罪恶行径,激发青少年的爱国心、民族情,同时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权与自由,民主与法制”的深刻教育。
七、紧密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结合各时期、各阶段的普法工作,开展对学生的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
根据县普法办有关精神的要求。学校配合县交通安全整治和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要求,我校邀请县交警队、消防大队到校进行普法宣传,交警队编印了题为“珍惜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图片1000多份,免费分发给学生作宣传。“6·26”国际禁毒日活动期间,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珍爱生命,拒绝毒品,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图片,增强了中学生的纪律法制观念,使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法制教育。
八、坚持德育为先, 优化育人环境氛围。
普法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按“团结、文明、求实、创新”校风要求学生,塑造时代新人。
学生德育方面,我们按“1123”系列教育进行,即一个目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目标;一个中心: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二种教育:一种是常规性教育,一种是集体性和专题性教育;三项活动:即“守则”、“规范”的系列教育活动,普法教育系列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正面教育,自我教育,增强观念,使之成为自觉行动。如组织“军训”、“社会实践”等活动,都要制订计划,严密组织,定时间,定地点,定活动内容,定负责人。既要注意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让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又注意集多种教育效果于一体。如家访、家长会,既注意汇报学生的学习表现,又重视及时向家长宣讲有关法规。印发家长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并经常性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献爱心”活动及多种兴趣组活动,引导学生向正面发展,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另方面,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几年来,学校投入几十万元绿化、美化校园,设立布告栏,开辟学科文化园地,阅报栏,建筑花园式学校,目前初具规模。
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和加强常规管理工作,学生的基本素质稳定提高。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乐于奉献,立志成才,已成良好风尚。
5.消防宣传活动新闻稿 篇五
20xx年4月24日,为切实做好xx古镇景区消防安全工作,镇综治办牵头相关单位、部门认真筹划、精心筹备,注重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消防安全宣传活动。
活动以“人人参与消防,共建平安xx”为主题,通过文艺演出、有奖知识竞答、播放消防安全视频、签订承诺书、悬挂横幅、展出展板、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及宣传图册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了消防安全知识。共悬挂横幅1条,制作宣传图册50余幅,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
此次消防安全宣传活动,群众参与度极高,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为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挥了积极作用。
6.论新闻与宣传 篇六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 “新闻宣传”要如何如何……这种说法把新闻与宣传放在一起, 说它是一回事儿吧, 这里使用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它不是一回事儿吧, 又总是把两个概念合在一起来称谓某种事物。所以, 我从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开始, 论述一下新闻。
一、新闻≠宣传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知道一些他关心的事, 对方知道并了解了这些事, 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什么?说起来复杂一点。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 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的要点在于传播观点, 对于宣传者来说, 如果不是自己要宣传, 而是完成上级或老板交给的任务的话, 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把要求说的话说出来, 任务就完成了,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宣传, 一类是商业宣传。在政治宣传中, 观点的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 观点相左者, 则会回避或抵制这种宣传;商业宣传也是这样, 只是表现形式不太一样, 需要某些商品的人会积极响应, 但这样的人不太多, 多数人因为与某个商品的宣传无关, 因而反感商业宣传。宣传只有人们感兴趣时才能产生效果。
新闻和宣传都是传播行为, 可以相互渗透。宣传可以通过传播新闻的方式达到宣传的目的, 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 也可能夹杂宣传的成分。不过在理念上, 我们需要明确:新闻和宣传不是一回事, 对这一点, 要反复强调, 不然我们写的新闻没人喜欢。
从表现方式看, 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新闻重信息, 宣传重形式。新闻的内容一定要有实在的东西, 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宣传则不一定, 宣传注重的是形式, 有时候你参加了一场宣传活动, 回来仔细一想, 什么新信息也没有获得, 因为一切都是在形式主义中度过的, 但某种观念可能会给参与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宣传的作用。
第二, 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新闻的内容不是一般的信息, 而是新鲜的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 则多数是已有的, 它要通过反复说加深印象。毛泽东有一句话:“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一个路线, 一种观点, 要经常讲、反复讲, 只给少数人讲不行, 要使广大人民群众都知道。”这段话说的就是宣传的特点, 通过反复讲、经常讲, 宣传者想要传播的观点就会慢慢地渗透到被宣传者的头脑里, 以后会脱口而出, 熟悉到对那些词句本身激起的内容没有感觉的地步, 这种情形是宣传的成功, 说明这些词句已经成为一种宣传环境了, 但这也是宣传的失败, 因为人们只在词句的发音和对字形的识别层面接受了它们。
第三, 新闻重事实, 宣传重观点。新闻传播的内容除了新、异之外, 它本身应该是具体的事实, 而不是套话和空话, 如果没有事实, 即使传媒的版面或节目冠以“新闻”的标识, 仍然不会有受众, 人们是不会接受无新闻的新闻传播的。而宣传的目的要向接受者灌输一种观点、一种对某种事物的认同, 如果这类话弥漫在周围, 不听也得听、不说也得说, 听多了、说多了就成为人们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不用过脑子张口就能说出很多来。我国一些官员在官场上说的话, 便是在这种氛围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
第四, 新闻重时效, 宣传重时机。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把一个事实传播出去, 一旦别人知道了, 再重大的关于这一事实的新闻也变得毫无价值了。宣传不一样, 宣传者可能掌握了某一重要的事实, 但他不会随便说出来, 他要选择一个能够产生最大宣传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的时机把事实透露出来, 有时候, 等待合适的时机需要很长时间。新闻讲时效, 几乎是无条件的, 这是新闻的职业竞争使然, 传播新闻本身就是这个行业的目的;而宣传讲传播的时机, 因为负有更大的政治或商业利益在里面。
第五, 新闻重沟通, 宣传重操纵。这在两个人之间交换新闻的时候, 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比如, 我知道了一件事儿, 不说出来很难受, 正好遇到一个朋友, 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了, 说完就完了, 因为我的目的就是沟通。我把我知道的事儿告诉了他, 很可能会引起他也告诉我一件新鲜事, 也就是说, 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目的。而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 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 虽然“操纵”这个词不好听, 但宣传的本质就是如此。
第六, 新闻重平衡, 宣传重倾斜。做过新闻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新闻报道在叙述一件事实的时候, 要把事实的各方面都说到, 而且给予各方说话的机会, 不然别人会说你不公正、不客观, 甚至编辑在编排版面的时候也要考虑版面内容的平衡。宣传不是这样处理问题的, 一般来说, 宣传者习惯于突出对自身有利的方面, 竭力遮蔽不利于自己的方面。
宣传并不是坏事, 我们社会中就有很多宣传, 但会存在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 因而存在道德悖论。有的宣传者强调目的正当, 用来遮掩一些不道德的手法 (最常见的是说假话) 。马克思说: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当的, 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74页,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这是说, 目的正当, 要与手段正当对应, 如果手段不正当, 你的目的正当本身是值得怀疑的。
新闻中可以包含宣传, 有的是记者自己主动要宣传, 例如现在的一些环保新闻, 不过这样的新闻在学界受到了质疑, 因为不符合新闻职业的客观性原则。有些宣传, 可能会完全以新闻的形式出现。2006年初, 各家媒体都报道了俄罗斯“石头间谍案”的新闻, 讲的是英国驻俄外交官中的特工与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之间交换情报的行为。其实, 早在2005年, 俄罗斯当局就掌握了这个事实, 但他们憋了半年没说, 2006年初, 西方国家正在开一个会议, 俄罗斯当局突然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公开了这个事件, 宣布驱逐四名英国外交官。尽管案件拖了半年, 新闻界还是都把它作为重要的新闻来报道, 颇为轰动, 对俄罗斯当局来说, 这是一种巧妙的宣传, 打击的不仅是英国, 同时也是对西方国家的警告。这就是“宣传重时机”的一个现实例子。
二、新闻≠舆论
“新闻舆论”这个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较高, 从学理上, 这样的组合容易造成对新闻、舆论概念的误读, 这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
“公众舆论”或“社会舆论”, 其实这是同语反复。舆论的英文对应词组是“public opinion”。“舆论”的“舆”, 就是“公众”或“社会”, “论”就是“意见”, “公众舆论”就是“公众的公众的意见”, 重复了。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也经常出现语句上的毛病, 比如“胜利凯旋”, “凯”就是胜利的意思, “胜利凯旋”就是“胜利胜利回来”, 不通。
舆论不是可以随便说的。当你说“舆论认为”的时候, 必须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在一定的范围内, 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 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因为这种意见可能对全局产生影响, 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 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所以, 我们用这个词的时候要谨慎, 说“舆论认为”, 要有一个大体的估算, 某种意见低于一定总体的三分之一, 在这个整体中, 这种意见只能说是少数人的意见。少数人的意见也是一种意见, 但不能说是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 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 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 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大众传媒是舆论的载体, 理论上可以这么说, 但是传媒是否真的代表了舆论,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某些情况下, 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中国当代史上, 最典型的是1976年“四·五”运动的时候, 当时北京市上百万人都拥到天安门广场去悼念周总理, 可是我们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的标题是《大辩论带来大变化》, 讲北大、清华如何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 这不是人们关注的事情, 那个时候人们并不关心清华、北大两校的事儿, 但是我们的媒体就这么报道了, 人们对此感到气愤, 骂报纸的人很多。《人民日报》当时的总编辑鲁瑛接到一封信, 正面写的是他的名字, 背面写着“戈培尔收”。媒体完全不代表舆论, 便会出现这种情形。
一般情况下, 可以把大众传媒称为“舆论界”, 也许因为我们说惯了传媒是“舆论界”, 因而造成“新闻=舆论”的错觉。其实, 只有在传媒反映了舆论的时候, 新闻才与舆论有了实在的关系。总之, 新闻与舆论有关系, 但不是一回事, 不能等同。
三、西方新闻传播的传统
中国新闻传播中为什么会有较多的宣传色彩, 而西方的新闻传播则比较容易将新闻传播与宣传区分开来?这涉及到中国与欧洲文化传统上的差异。
《圣经》“新约·使徒行传” (公元1-2世纪) 记载了使徒保罗到雅典去传播基督教的事情, 保罗给大家讲耶稣复活的故事, 通过讲故事来传道。《圣经》里是这样记载的:“雅典人, 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 只将新闻说说听听。”这里出现了“新闻”的概念。后来大家就把保罗请到一个地方专门听他说, 因为保罗讲的故事对雅典当地市民来说都是很新鲜的事情, 按现在的理解, 保罗所说的内容“有新闻价值”, 此时雅典的市民们并没有意识到保罗在传教,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对于受传者来说, 他们理解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事情或观念, 但对于传播者来说, 有一定宣传的目的, 是传教活动。
1800年后的19世纪30年代, 恩格斯重新引证了《圣经》上的这段话, 反过来描述当时的柏林, 那里市民“他们不也是只顾听听看看有什么新闻么?就到你们的咖啡馆和糕点铺随便看看吧, 新雅典人是怎样忙于看报纸, ……听听他们见面时的相互寒暄吧:‘有什么新闻吗?’‘没有什么新闻吗?’如此而已。他们总是需要新闻, 需要前所未有的消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1卷287-288页, 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这说明, 过了近2千年, 欧洲的市民们仍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生活的传统——喜欢打听新鲜的事情, 这是很早就有的一种信息传播现象, 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定性为:新闻的传播。
对新闻事件的记载和传播欧洲也有传统, 公元前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 湮没了火山脚下一个2万人口的城市——庞贝, 后来有一位古罗马的历史学家小普林尼 (Pline) , 他的舅舅曾经是罗马地中海舰队的司令, 他非常详尽地记载了他舅舅陈述的公元前79年8月24日这一天火山爆发的详细情况, 留下了庞贝被火山湮没的历史记载, 这个记录与中国的《史记》都是历史记载, 但明显地反映出东方和西方记载事实的风格差异——小普林尼的记载很像现在的新闻通讯, 非常细致但不事渲染, 《史记》的很多片段是在记载事实, 但有作者明显的夸饰或者倾向性的文字描述, 按我们现在的说法, 即客观性更强。后来欧洲人在新闻报道中为什么会有一种客观性传统, 这恐怕与他们悠久的文化背景有关。
在英国, “news”这个词完全没有宣传的含义, 就是告诉一件新鲜的事情。在德语中, “新闻” (Zeitung) 一词, 源于德国北部俗语“报道” (Tidewde) , 指商旅传播的趣闻轶事, 15世纪以后, 这个概念被演化为“时间上绝对新颖的事物”, 16世纪出现报纸以后, 被用作印刷物的代名词, 作“报纸”解, 现在这个词没有新闻的含义, 就是指报纸, 但它的原意是新闻。在俄语中, 相当于News一词的是Новость, 与“新的” (Новый) 同一词根, 与英语、德语的含义完全一样。
西方文化意义上的“新闻”一词是“新”的含义, 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且这个事实要新鲜、有趣。西方世界中“宣传”这个概念, 起源于1622年, 在罗马教皇格里哥雷十五世 (Pope Gregory XV) 的领导下, 罗马成立了专业的传播组织──传信部 (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s) , 主动向世界各地传播天主教会的讯息, 并第一次使用了“宣传”一词,
此时已经有了职业化的新闻传播, 与宣传 (政治、宗教、商业的宣传) 是两种没有什么联系的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如果研究新闻史就会发现, 最初欧洲的新闻业没有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和商业宣传的义务, 有了广告以后, 传播广告是传媒经营部的工作, 不是新闻编辑部的职责。封建王权被推翻或被改造后, 欧洲国家进入政党报刊时期, 每个集团、每个利益群体都希望通过代表他们利益的党派在议会、报刊中传播自己的声音, 于是那个时期的大多数报刊都带有党派倾性, 但当一个国家的国体、政体论争基本解决的时候, 党政传媒自然衰退, 让位给了商业性传媒。
19世纪中叶后, 大众传播业兴起, 主要工业国家完成了从党报时期向商报时期的转变, 新闻传媒与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开始分家, 转变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传播行业, 形成新闻职业道德, 现在作为传媒的职业道德之一, 就是一定要把新闻的传播和政治、宗教以及其它观点的宣传, 至少形式上得区分开来——商业宣传要以广告的形式来做, 新闻传播与商业宣传 (广告) 管理上完全分开。
也就是说, 西方社会中新闻与宣传在多数时期是在两条线上各自活动, 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宣传合一的传统。
四、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新载道的要求
四书之一《大学》记载了公元前17世纪商汤王的一段话:“汤之盘铭曰: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至明明德, 穷至事物之理焉。”这句话的意思是, 每天都要接受、传播新事物, 新事物里面要含有“德”——“德”是一种道德要求, 通过“德”达到“穷至事物之理焉”的目的。这里可以看到的中国“文以载道”的最早传统。中国人民大学主楼叫“明德楼”, 这个楼名就来自汤之盘铭。3600多年过去了, “明德”已成为传统。
再看公元前6世纪孔子对“新”的要求:“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多闻”, 就是要知道很多新东西, 这和新闻差不多, 但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就有道德的理念在里面了。“闻一以知十”, 也就是告诉你一, 这个一是典型, 大家都变成“一”, 闻一, 从而转变成十。“温故而知新”中的“新”是从“故”里来的, 是从过去的资料中来的“新”, 而不是现实发生的“新”。这些也是我们的传统, 有2500多年了。
有一个统计, 《论语》492章中有关传播的文字很多, 其中“言”在第69章中出现了115次, “学”在第43章中出现了61次, “闻”、“见”分别在第76章中出现57、71次, “知”在第72章中出现111次。孔子提出的传播目的共18项,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项:一是“知礼”, 与道德层面有关, 也就是你知道这么多东西, 尤其是新鲜的东西, 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要懂得“礼”, 然后孔子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都是纯粹的道德要求。第二项是“知天命”, 这里可以理解为更深的哲理。
孔子强调要多知道些东西、要多闻, 但落实到具体的传播中, 就是清规戒律, 这个不能听、那个不能说。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天天都会以各种形式告诫你如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正统的文化圈儿是这么要求的, 而中国民间关于新闻的概念其实不是这样的, 但它没有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主流。根据新的考证, “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前期宋朝朱昭之的著作《弘明集》中, 距今约1500多年。其文是:“仁众生民, 黩所先习, 欣所新闻。”这里的“所”字, 相当于古文中的“其”, 是人称代词兼指示代词;这里的“新闻”是新近听闻、了解的意思。
唐代中期有一本书《南楚新闻》, 尉迟枢写的, 从书名看, 这本书讲的可能是南方的一些奇闻逸事。目前的《辞源》追溯“新闻”一词, 仅上溯到唐代末期, 即晚唐诗人李咸用的诗《春日喜逢乡人刘松》中涉及到“新闻” (距今大约1100年) :
故人不见五春风, 异地相逢岳影中。
旧业久抛耕钓侣, 新闻多说战争功。
生民有恨将谁诉, 花木无情只自红。
莫把少年愁过日, 一尊须对夕阳空。
《全唐诗》19册7408页
这首诗讲的是两个发小五年未见面, 见面以后说的是什么呢?是打仗, 可能那时战乱。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 互相传递信息。李咸用把这样的信息称作“新闻”。这说明, 民间对新闻的理解与新闻专业对新闻的理解是比较接近的, 与商汤王、孔子说的“新”差距是比较远的。
唐代已将“新闻”一词用于指社会新闻, 宋代则特指非官方的消息。南宋赵升的《朝野类要》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 请给事判报, 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 皆衷私小报, 率有泄漏之禁, 故隐而号之曰新闻。”这个“新闻”显然是指从中央直属机关和各个衙门里透露出来的消息, 带有小道消息的意味。
凡“文”都得“载道”, 这个思想在孔子的话语中已经呈现, 明确提出的始于《荀子》, 其中有三章提到“文以明道”。著名的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的地位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接着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贯道”, 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 贯道之器也。”但这一思想真正占统治地位不过千年历史, 始于宋。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说:“文所以载道也。”此为中国“文以载道”说法的开始, 但思想源远流长。
五、新闻定义反映的时代认识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现在我们最常见的关于新闻的定义, 来自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这篇文章服务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 社长博古。该报模仿《真理报》, 头版国际新闻, 二版国统区新闻, 三版是边区新闻, 党中央在边区, 所以党中央的新闻再重要也只能放在三版, 四版是延安地区的新闻。这种做法比较符合办一般性报纸的传统, 虽然也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但还是以传播新闻为主。但这样做不适应陕甘宁边区90%为文盲的实际现状, 报纸天天头版头条刊登的是阿比西尼亚抗击意大利法西斯、西班牙内战、苏德战场的战况, 多数人不知道阿比西尼亚在哪儿, 也不知道西班牙是怎么回事, 报纸给谁看呢?有一次党中央通过了一项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 抗日战争时期不能够打倒地主, 要团结他们抗日, 但是部分贫困农民又没有地, 这个决议要求地主让出一部分土地给农民种, 这意味着陕甘宁边区的农民可以分到一部分土地, 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可是《解放日报》把它放到了第三版头条, 因为第三版是边区版。那天的头版头条是什么呢?是《英国内阁局部改组》, 按照我们现在的新闻价值标准, 如果是综合性报纸, 这条新闻也不至于放到头版头条。对于这种情况, 毛泽东很不满意, 提出党报主要用于指导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毛泽东的这个思路是符合边区实际情况的, 那时党中央和基层的联络渠道非常少, 只有高层干部之间可以用电报往来。所以, 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以后, 版面顺序就改成:一边区、二国内、三国际、四副刊。一版的边区新闻实际上就是党中央的新闻, 二版是国统区新闻, 三版是国际新闻, 放到了最后, 四版是副刊, 以活跃思想、丰富版面。在这样的背景下, 需要确立以宣传为本位的办报思想。
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有西方新闻定义中“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句话, 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中99%是没有新闻价值的, 这就需要有新闻价值的意识。他形式上承认了新闻学的基本定义, 但抽掉了新闻学的核心理念——新闻价值, 新闻时效也没有了, 只留下了“报道事实”, 无形中把新闻变成了宣传,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变化。所以这篇文章要好好研究一下。陆定一在文章中已经尽可能采用了一些新闻学的说法, 但当时的大背景要求文章是为报纸的宣传作用正名。
正是由于历史上发生了这样的思路转换, 当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来的时候, 一方面人们再次承认陆定一说得不错, 另一方面出现了争论。有的教授提出“新闻是经报道 (或传播) 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把新闻落脚到“信息”上, 实际上强调新闻要有实在的内容。那时也有进一步巩固原有理解的定义, 例如“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这个定义, 这里的“新闻”不是狭义的“新闻”, 而是指媒体, 显然把新闻和媒体等同了, 若把所有的定语都去掉, 只留下主谓宾, 就变成“新闻是手段”, 显然, 一落实下来, 这个定义就很明确了。
20世纪80年代初, 大家都在写什么是“新闻”的文章, 有推进新闻理念进步的意思, 但是到了后来, 关于什么是新闻的文章太多了, 无非就是甲说、乙说、丙说, 最后是“我说”, 文章越写越滥, 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学术研究。恩格斯说过:“在科学上, 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 (《反杜林论》第一篇第8章) 没完没了地讨论新闻定义没有意义, 定义只有一句话, 只是对概念有一个大概的描述, 论证的时候会进一步赋予它无限丰富的内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小逻辑》, 对很多概念只是简单地下个定义, 后面的论证远远超过了他对这个概念定义的几个字的内涵, 这才是学术研究。
李大钊1922年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中说:“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我觉得这句话对新闻的表述和理解都是很到位的。
六、新闻的特性
那么, 新闻有哪些与其他信息的不同点呢?
第一, 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为受众提供外部世界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 是新闻业的基本职责, 尽管传媒有党报、非党报, 商业传媒、非商业传媒等等的区分, 但所有传媒都有一个基本职责——报道新闻, 因而它的进一步的要求是真实。人们接受新闻除了本能的好奇、消遣外, 主要是通过接受新闻来调整自身与外界的关系。
第二, 强烈的时效要求。新闻工作是在时间的机床上奔忙的, 新闻再重要, 时过境迁也不会有受众, 而仅有历史资料的价值了。现代信息社会, 新闻和事实几乎是同步发生的, 过去我们说的“抢新闻”现象实际上正面临消亡, 现在新的竞争局面是谁能对新闻的阐释更接近事实本身、更合理。
第三, 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新闻不同于内部情报, 也不是私人间互通的信息, 它面向大众, 公开传播, 传播面越广、受众越多, 价值就越大。不能够公开传播的内容不应该成为新闻, 抖搂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事项, 满足所谓“集体偷窥欲”, 是不道德的传媒行为。
第四, 现代新闻传播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因而传媒报道新闻总是处于进行时态, 不会等到事实结束才来追问历史, 这样人们就会形成对新闻的一种期待意识——某一个节目几点几分开始, 昨天我看了, 今天我还会按时坐下来看, 这是一个新的新闻传播的现象。社会需要形成了一个行业, 行业一旦形成, 又会扩大社会需求, 造就更多的对这个行业依附的人群。
7.社区世界森林日宣传活动新闻稿 篇七
在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祖国妈妈的生日。为了让幼儿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全中国人民的节日,体验庆祝国庆的欢乐情绪。学府幼儿园于9月的最后一周,开展了“我爱祖国 欢乐共庆”为主题的国庆节活动。
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了有关国庆的活动内容。有观看往年国庆大阅兵活动,使孩子对解放军产生敬佩之情,并模仿着学做解放军;有欣赏国歌国旗,尝试制作五星红旗,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大家一起分享欢庆的喜悦;有唱唱跳跳《哇哈哈》,制作小数民族的服饰,感受祖国各民族的不同文化;有了解国庆节的由来,感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还有以多种形式表现美丽的烟花,体验节日的喜庆氛围,等等。同时,教师和幼儿一起用彩球、灯笼、彩带、小红旗等布置班级,活动室里呈现出一派热闹、欢庆的节日景象,幼儿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迎接国庆节的到来。
本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进了孩子对祖国妈妈的情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相信在国庆节的假期中,孩子对周围的节日环境会有更多地关注,在切身体验中度过一个难忘而有意义的节日。
8.县水务局世界水日宣传活动新闻稿 篇八
22日,县水务局举办了第x届“世界水日”和第x届“中国水周”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咨询台、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图板展示及播放《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向群众讲解“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由来及重大意义,宣传当前我国水资源形势及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呼吁群众珍惜水资源。
通过宣传,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据了解,这次活动,共发放宣传单1万多份,接待群众来访300多人次。
9.新闻宣传的视角考量 篇九
当前,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社会舆论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因此, 新闻宣传要肩负起新时期的重任。在诸多的新闻元素中, 新闻视角贯穿着对新闻事件或事实不断寻找、透视、表现、挖掘和思考的全过程。大量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 一篇报道能否引起关注, 新闻视角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新闻工作者就有必要从新闻宣传的视角方面加以考量。
1 俯视
即要站在大局的高度来看待、思考问题。舆论导向是具体的、多方面的, 有政治导向也有经济导向, 有思想导向也有行为导向, 有文化导向也有社会导向等等。在采编新闻时, 要“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善于从宏观把握微观, 再以微观体现宏观, 避免微观真实而宏观失实, 确保新闻宣传不出偏差。
新闻界前辈范敬宜同志有句名言:“不审时就不能度势, 不度势就不能选题”。正确引导舆论, 必须审时度势、准确选题。这是优秀新闻工作者舆论有俯视目光的集中表现。要做到这一点, 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养。
首先,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政策水平。只有深刻理解理论精髓, 把握政策实质, 才能增强新闻敏感, 新闻报道才会像老鹰抓小鸡那样扑得准。改革的不断深化, 使各种社会现象五彩纷呈。如果一位新闻工作者没有坚实的理论功底, 就很难在繁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优劣、分清是非, 理出正确思路, 已之昏昏, 何以使人昭昭?如果在自然界, “瞎猫逮住死老鼠”, 纯属偶然的话, 那么, 吃不透政策实质, 只能是盲人摸象, 何谈正确的舆论导向?
最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个别乡村以“群众的事情群众办”为借口, 对修路、建桥、架线、安灯、兴建文化大院、改变村容村貌等, 强行集资摊派, 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而个别领导则作为典型大会讲、小会谈;个别县台作为经验宣传推广。针对这一现象, 平顶山电台及时组织编辑记者围绕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精神, 集中采访报道, 同时, 撰写播发系列评论:《好事应当办好》、《建设新农村应尊重群众意愿》、《求真务实建设新农村》等。很多听众收听到节目后, 来信来电称赞我们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其次是既当杂家又当专家, 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又要力求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清水煮瓠子”的新闻报道永远不会受到受众欢迎。假如你是一位跑煤矿的记者, 就应当了解目前全国煤炭的供求, 各大煤矿的质量、技术装备以及生产经营等情况。掌握这类信息, 懂得这方面的知识, 一旦遇到新情况需要报道, 你就立即会知道它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其新闻价值就不难判断。相反, 你对此方面的信息、知识一无所知, 犹如井底之蛙, 坐井观天这样写出的新闻岂不洋相百出?岂不误导舆论?
总之, 具有俯视的目光, 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党和人民的高度, “登泰山而小天下”。抓住见解独到、在微观和宏观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对整个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新闻, 进而影响、引导社会舆论。
2 透视
即从独特的理性角度, 以具有穿透力的目光, 透过个别看一般,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繁杂的新闻素材中挖出亮闪闪、光灿灿的“金子”。
抓住本质的报道, 既能给实际工作者以经验, 又能给专家的研究或领导的决策以启迪, 达到“传达准确及时、传播广泛适度”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在“准”和“稳”上下工夫。要像X射线一样, 通过透视一个个典型, 抓住根本, 实实在在地指导工作。
今年高考之后, 一些学生焚烧教材、丢弃衣服……面对老师的批评, “理直”且“气壮”:“花你一分钱了?你心痛啥?”我们由此及彼联想到社会上一些人的铺张浪费。透过惊人浪费现象, 看到一些人“物质富有”背后的“精神贫穷”。于是, 平顶山电台围绕这一现象播发了多篇报道, 并配发评论《富了物质决不能穷了精神》等, 很好地引导了舆论。
新闻的时效性、包括“及时”和“适时”两个方面。及时需要抢, 适时需要等。要使新闻宣传产生较大影响,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有大量指导思想正确, 适时而有分量的典型报道。而等时机, 就是为了让新闻报道同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产生最佳宣传引导效果。反之, 报道脱离党的中心任务, 超前或滞后, 就会形成“隔山炮”或“马后炮”, 从而, 影响凝聚人心、激发斗志重大作用的发挥。因此, 在组织报道中, 要通过解剖麻雀, 以小见大, 及时播发有说服力的典型予以配合, 这样的新闻报道自然容易引起社会重视, 产生强烈社会反响。
3 环视
即采编播发新闻要“目中有人”——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面向群众, 指导群众, 服务群众, 体现群众意愿, 满足群众需要, 把握群众脉搏, 使正确的舆论能够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引导人。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深入、再深入。深入焊花点点的车间, 深入金光灿灿的田野, 深入社会各个层面, 抓到蹦跳有力的“大鱼”, 从而跳出“观点加数字加例子”八股新闻的怪圈, 扭转“谁写谁听、写谁谁听”的怪象。
从宏观讲, 搞活新闻需要拓宽思路, 广泛选题, 跳出单纯生产销货、产值利润、会议报道、数学重叠等老框框, 目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把大道理说小、深道理说浅, “硬”道理说“软”, 做到内行不觉浅, 外行乐意听。
从微观讲, 应当化远为近, 与群众、与生活、与实践贴近、贴近、再贴近。新闻具有接近性特点。贴近群众是我们永恒坚持的方向。近年来, 我台记者紧紧抓住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着力点采写报道, 不断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去年, 平顶山电台记者报道县域经济发展, 跳出项目相加、数字重叠、无关群众“痛痒”的圈子, 数易其稿, 聚焦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 采写了《舞钢市宁可丢掉数十亿, 确保绿色GDP》一稿, 受到听众好评。今年初, 我市发布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数字串串, 成绩喜人, 但宏观高度与一般市民贴得不近, 因此, 没有多少人关心它。平顶山电台新闻编辑在处理这个公报时, 将枯燥数字形象化, 化大为小, 化远为近, 算出一天生产产品和一天创造的价值, 以醒目的题目《你知道鹰城的一天吗》予以报道, 市民反映良好。因此, 坚持“三贴近”, 应当注意挖掘在地域、心理、利益与群众最贴近的新闻, 避免受众“事不关已, 高高挂起”。
一句话, 具有环视的目光, 要求新闻工作者时时刻刻心有群众, 笔端常聚群众的思想感情。“一枝一叶总关情”。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报道, 才能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无论整体宣传报道计划, 还是具体一篇稿件, 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具备“俯视、透视和环视”的目光, 传播四面呼声, 眉批八方时风。我们的新闻宣传只要做到了“风声雨声鼓呼声声声入耳”, 受众就会对“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山467099)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以往的新闻编辑方法已经无法继续适应人们的需求, 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进行合理的创新来迎合现代人的欣赏需求, 创造出质量更优的新闻节目, 让更多的人们能够关注新闻, 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1广播新闻编辑的内涵及特点
首先, 新闻编辑工作具有时代性。广播新闻编辑工作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传播媒体的风格和新闻特色。当今时代, 广播新闻已经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 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很多观众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 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其次, 新闻编辑工作是对第一手新闻素材的加工与提升。新闻编辑工作是对记者与撰稿人带来的原始新闻资料进行挖掘加工的二次创作工作, 它是从新闻工作的大局出发, 提炼出原始新闻素材中的精华部分, 并从一定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报道的过程。
再次, 新闻编辑工作是对新闻话题的深入引导。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新型媒介如微博和博客等的出现, 让新闻编辑工作逐渐从幕后走入前台。新闻编辑工作在新形势新媒介的大环境中, 对于角色的再次定位和组织热点新闻对话, 都是新形势下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
最后, 新闻编辑工作对新闻热点事件进行把关。新闻编辑工作者在对新闻原始稿件进行编辑时, 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对新闻素材的属性进行准确判定, 正确的进行舆论引导, 并对各种原始新闻素材进行筛选加工和编排, 因此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责任的重要性。
2当前新闻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内容不够生动
当前, 我国大多数广播节目的内容缺乏生动性, 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够。例如一些地方性广播台的观众都是属于本地收听观众, 因此地方广播台在进行新闻编辑时要多考虑本地听众的需求, 选
新时期下如何做好新闻编辑工作
文丨罗卫
摘要:新闻编辑工作指的是将第一手新闻素材进行组稿、筛选等工作形成新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闻事件也越来越多, 人们对于广播新闻节目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这就对新闻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下如何做好新闻编辑工作, 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新闻节目成为了当前新闻编辑工作者面临的重点问题。本文从新闻编辑工作的内涵和特点出发, 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当前新闻编辑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并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 对新时期下如何做好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闻编辑;特点;存在问题;建议
摘要:新闻宣传要肩负起新时期的重任, 新闻工作者就有必要从新闻宣传的视角方面加以考量。无论整体宣传报道计划, 还是具体一篇稿件, 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具备“俯视、透视和环视”的目光, 传播四面呼声, 眉批八方时风。
10.法制宣传签名活动新闻稿 篇十
2015年4月14日下午民乐社区服务中心在滢水二区开展了以“我们就在您身边”为主题的乐民社工宣传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有奖问答、趣味游戏、魔术气球、宣传漫画等四个环节。
为了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来,达到宣传社工服务的效果和目的,社工设计了充满趣味性的亲子游戏和有奖知识问答。在活动的过程中,社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分工合作。一边指引居民玩亲子游戏,一边向居民介绍社工服务。在活动进入尾声之时,社工通过和居民进行访谈的方式了解到居民对此次活动的内容很满意,大部分居民都表示很期待社工的服务。
11.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新闻宣传工作 篇十一
贺国强出席并讲话
《人民日报》北京7月19日讯(记者 崔士鑫报道):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19日在京召开座谈会,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表彰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优秀新闻作品,感谢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心和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建设宣传史上一次主题集中、规模宏大、运用资源广泛、形式丰富的专题宣传活动,是党建宣传工作一次成功实践。与会的新闻单位栏目负责人和编辑、记者深有感触地说,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是一次学习锻炼的好机会,大家在宣传先进性中实践先进性,在宣传先进典型中学习先进典型,党性修养得到了增强,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
贺国强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新闻宣传工作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高度重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各新闻媒体普遍以鲜明的栏目、突出的版面、显著的位置、重要的时段,大力宣传报道中央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决策部署、重大活动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宣传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报道工作的栏目负责人、编辑、记者,勤奋敬业、作风扎实,用智慧和汗水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强的好作品,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希望各新闻宣传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和运用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工作的成功经验,继续关心和支持组织工作的舆论宣传,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2.新闻宣传如何实现“三贴近” 篇十二
1 转变思想, 镜头向下, 在宣传内容上做到“三贴近”
在当前, 认真搞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宣传, 是新闻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刊发理论文章, 科学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而这些理论宣传要做到“三贴近”, 就要紧贴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 有针对性地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疑难问题。同时, 我们要大力宣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如何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是如何着力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影响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促进改革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的;是如何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的;是如何落实“两个务必”, 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 认真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党的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中存问题的。而这一切宣传, 都必须紧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做到“三贴近”, 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经济日报》2003年3月25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县乡干部非农化要不得》的文章, 对“一些地方原本以‘三农’工作为本职的县乡干部主要精力偏离了‘三农’, ‘非农化’倾向明显”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山东省高唐县委书记将此文批转印发全县, 并撰写评论, 要求全县干部引以为戒, 防止和杜绝非农化倾向。为什么一篇普通作者的文章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主要是文章的内容有的放矢, 针对性强, 非常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既反映了党的意志, 也反映了群众的心声。要把镜头对准基层, 把版面留给群众, 要关心热点问题, 反映群众呼声, 实行正确的舆论监督, 推动实际工作, 引导社会舆论。
2 改进文风, 眼睛向下, 在宣传形式上要做到“三贴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各种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干部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闻宣传有了好的内容, 没有好的形式也不会收到好的宣传效果。因此, 要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就必须改进文风, 在形式上也做到“三贴近”。不能把理论宣传搞成图解政治的枯燥说教。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坚决克服政策宣传的简单化、工作报道的格式化、会议报道的概念化、新闻语言的文书化等“老毛病”。比如会议报道, 电视新闻就是“台上台下, 会标高挂;台下鼓掌, 台上讲话。”报纸新闻就是“某时某地召开了某某会议, 某某领导到会并做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一、二、三——”形成了“新八股”。这些毛病必须克服。要紧密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 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鲜活事例, 用通俗移易懂、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深入浅出地回答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进而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我们的选出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即使是会议报道, 也要跳出会议报道会议, 在会议中找到群众最关心、最有价值的新闻去报道。
那么, 在新闻报道形式上怎样才能做到“三贴近”呢?一是要变“结论式”报道为跟踪式报道。任何新闻事件都有着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结论式的报道, 往往只能告诉受众新闻事件的最终结果, 即使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也是一种背景交代。二是变“封闭式”报道为“开放式”报道。“封闭式”报道, 势必造成“大道不通小道通”, 事实真相不清楚, 小道消息漫天飞。而“开放式”报道, 才能使新闻报道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三是变“间播式”报道为“直播式”报道。因为, 直播式报道直接对准新闻现场, 听取群众呼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3 转变作风, 身子向下, 在工作方法上做到“三贴近”
在工作方法上做到“三贴近”, 就是要求我们的记者必须身子向下, 多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记者要到农村去, 到群众中去, 到实际中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周恩来总理也多次对记者说:“群众场面要多拍, 我的场面要少拍。”有一次, 周总理到三门峡工地去视察, 看到摄影记者悄悄跟去了, 很不高兴。他对记者说:“你们不要拍我, 动人的场面在下面, 赶快到工地去拍工人。”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9月26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强调:记者要“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建设中的奋斗业绩, 鼓舞人民群众为振兴中华而艰苦奋斗。”记者作为当代历史的记录者, 要忠实地反映历史的进程, 就要忠实地记录人民群观众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 记录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而建树的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就必须时时刻刻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知情人。只有这样, 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应当指出, 当前我们的记者围者领导转、围者名人转、围者会议转的现象还很突出。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但更主要的是我们记者的工作作风决定的, 今年3月28日,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讨论并批准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会议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带头,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 自觉支持新闻媒体改进报道工作。这为我们记者“到农村去, 到群众中去, 到实际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广大记者一定要借此东风, 转变作风, 更多地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 更多地走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 真正当好时代的记录者。
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贴近”要求的提出也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从转变思想, 镜头向下, 在宣传内容上做到“三贴近”;改进文风, 眼睛向下, 在宣传形式上要做到“三贴近”;转变作风, 身子向下, 在工作方法上做到“三贴近”。
关键词:新闻,宣传,“三贴近”
参考文献
[1]杨俊.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J], 2006 (8) .
13.法制宣传签名活动新闻稿 篇十三
“两提一创”大讨论活动发言稿:增强看齐意识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随着全省上下宣传文化系统“两提一创”活动的深入开展,看齐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一并成为今年的高频词汇。作为新闻宣传战线的一名同志,尤其要不断提升人生标杆,提高精神境界,切实增强看齐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政治意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补好头脑“短板”。
身处融媒体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面对的是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如何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关键还要以强烈的“补短板”意识将学习落到实处,解决好“想不想学”、“能不能学”、“会不会学”的问题,解决好“学而不深”、“学而不化”、“学而不用”的问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固本培元、强身健体。
一是增强看齐意识,必须补足“精神之钙”。要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吃透理论内涵,深挖精神实质,筑牢思想之基,增强理论自信。“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我们党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除了铁一般信仰、铁一般纪律外,还离不开广大党员的看齐意识。正如总书记在XX年12月28日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的,“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就可以使党员政治上站稳立场、思想上辨明方向、行动上令行禁止。今天,看齐的难度,不在于找不到目标,而在于愿不愿看齐、会不会看齐。
二是增强看齐意识,必须补好能力短板。要有克服“能力恐慌”的紧迫感,努力纠正“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浮皮潦草”等毛病,通过扎实地学习增长本领、增加底气、增强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实践导向,聚焦国家在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化、社会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标自查、补足短板,打造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我们的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出我们精神面貌的镜子”。一名党员的看齐意识强不强,无法用工具来衡量,主要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一刻不停地增强看齐意识,经常提醒自己信念上防动摇、斗志上防衰退、作风上防涣散,就定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起爱党、护党、为党的磅礴力量。
三是增强看齐意识,必须锤炼过硬作风。既要保留年轻党员干部身上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锐气,又要以“三严三实”为标准,重点解决好思想上“虚”和“浮”的问题。要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努力做到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要强化居安思危意识,直面问题,多思考、常警醒、勤作为;要强化勇于担当意识,打破“遇见问题绕着走”的惰性思想,做到敢于碰硬、迎难而上,同时也要善于作为,不断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方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我来到新闻中心工作,既是新岗位,也是新起点,更要增强看齐意识。一是坚持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不折不扣地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工作任务;二是维护中心班子的团结,从中心工作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内对外抓好宣传工作;三是珍惜与全体同志共事的宝贵缘分,珍惜中心的每一项成果、每一项荣誉,努力创造新闻宣传工作的良好局面;四是维护单位职工的整体利益,把维护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4.法制宣传签名活动新闻稿 篇十四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新闻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闻稿如何传播新闻稿营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稿件的传播与效果监控。那么怎么去写新闻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新闻稿(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新闻稿1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垃圾分类回收意识,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理工分院暑期社会实践小组进行了垃圾分类的宣讲活动,小组成员通过到祥和花园对小朋友进行宣讲,让小朋友深入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方法。
小组首先通过讲解PPT,让小朋友了解“垃圾分类重要性”以及“垃圾分类的要求”,小朋友们非常认真地听负责人讲解,在讲解完成之后负责人进行了提问的环节,小朋友很快的通过图片进行了正确的分类,然后又进行了实践,小朋友很积极的进行排队投放垃圾。小朋友对垃圾分类很快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都知道垃圾不分类投放会导致环境有利于恶劣,美丽的家园加被破坏。
本次活动促进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且让小组成员也深刻的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新闻稿2本次环保活动增强了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不断提高学生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为了更优美的学习环境,为了更洁净的校园。根据巢湖市教体局《关于推进全市教体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团结路小学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系列活动。
为了让老师和同学们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主题实践活动,3月7日,团结路小学利用学校网站以及电子显示屏向广大师生家长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各班还开展了“垃圾分类”主题教育班会。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垃圾分类的意义,增强了学生规范投放垃圾意识,纠正垃圾乱扔的不良行为,积极引导学生以行动践行文明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新风。
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新闻稿3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同学们垃圾分类回收意识,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全校师生正确投放垃圾,促进学校切实有效做好垃圾分类工作,5月6日至12日,校团委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在各个分院顺利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垃圾分类宣讲活动。
来自校团委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的主讲人江竹兵在给商贸外语学院宣讲时,从宁波市的垃圾现状入手,让同学们了解到目前垃圾处理面对的严峻形势,表达出垃圾分类投放的宣传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点明校园、教室、寝室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回收点,其实垃圾分类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会更加美好。杨芳明同学在艺术学院宣讲时,重点分析了德国、日本等国家对垃圾分类的管理,以及他们所建立细微的垃圾分类和正规的垃圾分类系统,有利于我校垃圾分类体系的构建。同时,他还讲解了宁波目前使用的四种垃圾分类方法。在宣讲的尾声,他表示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更应该是垃圾的。治理者!而化学工程学院主讲人毛千禧同学则从德国垃圾分类、宁波垃圾分类及实施成效、垃圾分类的行动四个方面展开宣讲,着重强调宁波市在垃圾分类上的立法与条例,细化了分类投放并规范收运行为、分类处置等,明确了法律责任。他表示,垃圾分类事小但成效大,对于不能降解的垃圾可采用变废为宝的方式。垃圾分类并不难,只需做到了解、行动。
此次的垃圾分类宣讲活动,让同学们对垃圾分类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明确了垃圾要进行分类的态度,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以此更好的营造校园环境。
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新闻稿4大家好!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今年在我区全面启动,目的是加快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进一步营造优美的乡村环境,提升我镇群众生活质量。为了切实做好这次垃圾分类工作,响应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蓟州、创造美好家园”的.行动。在这里同广大农户予以宣传:
一、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主要分为四类?
1、可回收垃圾
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
2、有害垃圾
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3、厨余垃圾
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肉碎骨等。
4、其他垃圾
受污染与无法再生的纸张、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与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废旧衣物与其他纺织品、破旧陶瓷品、难以自然降解的肉食骨骼、妇女卫生用品、一次性餐具、烟头、灰土等。
为了便于区别同时又同国际接轨,通常以以下4种颜色来区别:
有害垃圾—红色 厨余垃圾—绿色 可回收垃圾—蓝色 其他垃圾—黄色二、四类垃圾的处理模式分别是?
(1)可回收垃圾。由保洁员自行变卖或农户自卖。
(2)有害垃圾。由村统一设点抵金定点回收,然后运至焚烧厂统一处理。(据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 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喝了被受污染的水还会导致白血病、血癌、肿瘤等多种疾病)。
(3)餐厨垃圾。用于饲养家禽、家畜或由保洁员统一收集到我们下一步将建成的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站集中发酵沤肥还田处置。
(4)其他垃圾。还是采用原来的“户集、村运、镇运、区处理”模式,统一采取焚烧发电无害化处置。
三、目前我镇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是:
生活垃圾,农业生产产生的生产垃圾及建筑垃圾的分类问题。
目前正值秧棵杂草等农业生产产生的生产垃圾高峰期,也是建筑垃圾的高峰期。各村的垃圾桶是用来收集生活过程中的生活垃圾用的,秧棵杂草和建筑垃圾等与生活垃圾无关的垃圾禁止倒入桶内,这些垃圾可由村集中处理,可以放在垃圾桶旁或是村指定位置统一处理。
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新闻稿5伴随着清风的温柔,三月如约而至,为了更好的在校园中开展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培养节能环保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未来发展中的社会责任感,东升小学举行了以“环保浸润 阳光成长”为主题的环保系列活动。
校园阳光电视台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拉开了系列活动的帷幕。各班开展“垃圾分一分,生活美百分”主题班队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乱扔垃圾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孩子们通过“我给垃圾分分类、制作环保垃圾桶、我的家庭环保协议等环节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垃圾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及好处。
孩子们还开展了“走进校园,找找垃圾小卫士”实践活动,志愿者们在校园内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及劝导活动。
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新闻稿6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的数量,改善生存环境状态,是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为让居民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呼吁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同时教会居民垃圾分类的知识,增强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参与到日常的垃圾分类行动中。
近日,六榕街东风社工服务站在六榕街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我参与,大手小手齐倡导——环保宣传活动”,本次活动共吸引60余名社区居民参与。在活动开始前,志愿者为参加活动的居民测量体温,并做好个人健康情况登记,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稳固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本次活动共设有4个垃圾分类游戏摊位,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吸引了许多居民的积极参与。通过真人版垃圾分类飞行棋和垃圾分类高尔夫游戏,让居民在运动身体、收获快乐的`同时,学会分辨垃圾种类,增强垃圾分类知识。而垃圾分类互动视频和垃圾分类脑力大作战游戏则让居民在巩固垃圾分类知识的同时,让居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提升垃圾分类意识。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充满欢声笑语。住在司马坊的陈姨,在成功挑战垃圾分类脑力大作战游戏后开怀大笑并与志愿者击掌,其表示自己在通关本次活动后,不仅证明自己在垃圾分类知识上很“叻”,还在其中学习到许多未曾了解的垃圾分类知识,认为垃圾分类活动的持续开展,有利于居民逐渐提升垃圾分类的意识。而带着孩子路过被活动吸引参加的何先生夫妇,在其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玩垃圾分类游戏后表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有利于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提升素质的同时,可以锻炼其归纳和排序等思维,自己也十分愿意让孩子多参加。
15.电视法制新闻采访技巧管窥 篇十五
关键词:法制新闻,新闻采访,技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出, 新闻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 是人民千呼万应的喉舌。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提出了48个字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创新方法手段, 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如何提高, 新的形势有新的要求。当前, 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观众已不仅仅满足于新闻报道的实时性, 而对新闻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电视法制新闻栏目的记者, 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 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法制新闻采访技巧, 熟悉法律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法制新闻节目, 才能够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一、了解特点, 做好新闻访前准备
法制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为人们传递着最新的法制信息。 它在报道社会各类法律事件的同时, 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除了新闻节目所具有的共性外, 法制新闻节目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特殊性, 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社会道义、司法公正、民众利益一脉相连, 具有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积极意义。记者在法制新闻采访时为了制作高质量的电视法制新闻, 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同时还要研究和搜集相关素材。法制新闻要弘扬社会正能量, 同时还要保证报道内容客观、真实、全面, 并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安定。
在电视法制新闻的采访过程中, 做好访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一名好的新闻记者, 要对各类新闻素材有敏锐的感知能力, 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知识。而这些良好的职业技能与素养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和储备起来。一名有经验的法制新闻记者, 在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不能直接扑向事发现场, 毫无准备的照单全收。法制新闻采访是记者和被采访人在思维上的交锋, 必须知彼知己才能取得胜利。记者需要在这种“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 以便采访时使用精准的语言, 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同时, 由于法制新闻事件多数是突发性的, 因此记者要随时做好突击采访的准备。比如在接到一起由于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时, 记者应该事先了解一下酒后驾车的危害和一些关于酒驾处理的相关法律条文。如果对酒驾没有一点了解, 就会在采访时找不到事故的关键点, 不能有效地对采访对象进行发问。
二、掌握方法, 细心观察深入挖掘
法制新闻事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不可能亲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 但如果记者对事件进行过分细致的采访报道, 就会形成信息堆积, 无法理清事件的事实真相, 同时也难以保证法制新闻的特性。因此, 法制新闻的记者在采访时, 一定要尊重事实。对于采访的人物、事件要言语准确, 对于事件原因要在遵从事实的基础上客观地理解, 不能加入个人的偏见和喜好。采访过程中引用的数据资料都要用之有理, 采之有据。 在采访中要做到去伪存真, 坚守职业道德, 不徇私舞弊, 也不夸大事实, 尊重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
法制新闻记者要严守法制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对新闻事件要细心观察、认真对待, 对将要采访的素材要沉着冷静, 深入挖掘其事件内容, 在事实认定时需要审慎, 既要体现法律又要符合人情。在每一个法律案件的身后, 都有人情世故, 记者要认真观察, 深入挖掘, 客观真实地还原事情的真相。 比如在采访一个绑架诈骗案的犯罪嫌疑人时, 记者可以仔细观察他的面部表情和说话的语气, 在谈话中捕捉事件的细节, 努力还原事情的真相, 保证法制新闻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三、找准矛盾, 提高采访提问技巧
法制新闻由于受到严肃性和真实性的约束, 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及时性。法制新闻所涉及的事件往往与法律相关, 这就容易使采访的当事人产生抵触情绪, 不愿接受采访, 隐瞒事实的真相从而给采访工作带来许多困扰。因此, 记者在采访时应该采取一定的技巧, 找准事件的矛盾。对于一些涉及个人利益的事件, 当事人往往闭口不言, 这时记者不要没有逻辑地乱问, 而应当在找准矛盾的情况下尽量引导当事者多讲话, 从中仔细观察, 发现问题的关键。
记者在采访时还要注意时刻把握采访主题, 从口到眼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要尽量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 使当事人打开心扉, 从而讲出真相。注意尽量不要提出让当事人尴尬的问题, 不要强行提问。要善于把握采访的进度, 做到循序渐进, 操之过急反而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一些有经验的记者会适当地引导被采访者, 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 慢慢推进采访进程。这样做既增加了关注度, 又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
总之, 法制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坚守职业道德, 利用丰富的社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进行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要有耐心、有技巧, 深入地挖掘事实真相, 保证法制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同时还要全面、客观、准确地传播法制信息, 提高媒体公信力。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 从时、度、 效着力, 不能过分渲染暴力情节和散播恐慌情绪, 而要积极引导社会情绪, 让观众从法制新闻里汲取法制的营养, 获得法律知识, 提高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凯旋.社会新闻和法制新闻采访的几点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4) :108.
[2]徐兰兰.浅谈电视法制新闻采访技巧[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4) :56-57.
[3]耿玺刚.电视法制新闻采访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6) :120.
【法制宣传签名活动新闻稿】推荐阅读:
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宣传标语06-11
村法制宣传活动方案06-08
镇法制宣传活动简报09-21
学校315法制宣传活动11-04
社区法制宣传活动方案11-21
法制宣传周活动总结07-01
法制宣传月活动方案12-03
法制宣传活动工作总结09-04
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总结11-08
法制宣传日的活动总结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