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本剧走进学生的心灵——活动总结

2024-12-15

让课本剧走进学生的心灵——活动总结(共14篇)

1.让课本剧走进学生的心灵——活动总结 篇一

让音乐走进心灵作文600字

音乐的世界没有烦恼,只有单纯的爱……——题记我生活在音乐的世界,每时每刻都被音乐包围。于是我注入了音乐的世界,音乐也便注入了我的灵魂。“岁月流去我欠你一句:妈妈我爱你。”道出了这世界最伟大的母爱;“别等到一千年以后,世上早已没了我。”唱出了时间如同金钱一样宝贵;“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吟出了童年的美好纯洁。这一曲曲动人的歌在我的灵魂中交织出完美的乐章。正如王力宏的《我们的歌》中唱的一样:如果世界太危险,只有音乐最安全,带着我进梦里面,让心愿都实现。当你对生活失去信心时,闭上眼睛,进入音乐的天堂,它会让你心中几乎所有情感全部化为乌有,只剩下快乐。当心情很好时,放一些激情舞曲的CD,在洋溢着欢快高昂气氛的音乐中尽情放松。当心灵受到创伤时,一曲“孤单心事”让我找到了共鸣:恋你是孤单的心事,不懂你微笑的意思,只能像一朵向日葵在夜里默默地坚持。不过在所有歌曲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启示录》:你我跟着这节拍,为自己喝彩,只要我主宰,让音乐把所有悲伤都替代。每当听到这首歌,所有悲伤便被抽出,取而代之的是音乐,是快乐,是爱!让音乐走进心灵吧,去弥补那伤痕累累的心;让音乐走进心灵吧,去主宰快乐的方向盘;让音乐走进心灵吧,去把那所有的黑暗全部挤出,换上一片灿烂的光明……

 

2.让课本剧走进学生的心灵——活动总结 篇二

曾经的我, 因为几张荣誉证书而沾沾自喜, 也总是因为所教班级的平均分一直较高而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错的历史教师, 但随着教学阅历的丰富, 教学中的危机也不断出现, 特别是课堂内外的几件事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历史教学工作。

镜头一:课堂上, 当教师讲到《戊戌变法》“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时, 很多学生很漠然, 甚至有的学生对谭嗣同能走而未走表示出不理解, 笑其太不成熟, 笑其不会爱惜生命。

镜头二:网络上, 面对日本3月11日大地震的报道, 某些网友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不是地震!是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亡灵愤怒的呐喊……”更有网友跟帖道:“我们该庆祝!”

镜头三:教室外的走廊里, 学生、学生母亲、班主任正在谈论着什么, 可能是谈到了什么伤心之处, 学生母亲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学生却显得非常生气:“哭哭哭, 你就知道哭。除了哭, 你还会做什么?”

面对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 作为一名教师, 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老师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历史课堂怎么了?”“我们历史教学的精髓在哪里?”“我们历史教师的使命是什么?”

北宋张载曰:“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教师虽然不能为万世开太平, 我的职业也非常平凡, 但我绝不允许自己逐渐沦为平庸, 碌碌无为。我要把我的课堂变成真善美的课堂, 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平均分、达标率, 而转变这一切的关键就是必须把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如何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 手捧一颗爱心投身教学

教师的职业说到底是一种爱的教育, 这是教师动力的源泉。教师既要爱自己的职业, 也要爱自己的专业, 更要爱自己的学生。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就是说,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情操, 要从骨子里爱上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每一名学生, 如此, 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以积极的态度感染每一名学生, 教化每一名学生。

(二) 历史教师必须有雄厚的“内功”

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历史教师必须从专业素质、理论修养、心理疏导、语言表达等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驾驭课堂, 将历史教育的价值发挥至极致。反之, 一切都变成浮云。

(三) 历史教师必须注意教学策略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式教学,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创造一切条件尽量让学生置身其中, 获得感悟。

1. 注重开放、生成

所谓开放主要是指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所谓生成, 是指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更关注课堂上所蕴涵的教学资源。通过敏锐地捕捉, 发现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来促成教学的动态生成。开放是生成的必要前提, 只有开放, 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课堂才会处处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为达此目标, 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只有生成, 才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益资源, 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地生成课堂教学, 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 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 价值观得到导引。例如, 在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时, 就可以首先设计一个开放的问题:你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还是暴君?这个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充分表现其情感与态度。接着教师就可适时创造“生成”的条件, 继续问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皇帝, 你打算如何有效管理辽阔疆土和众多子民?在这些大事中, 你认为首先要办的是哪一件?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分组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思维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 经过教师的巧妙点拨、恰当引导, 就会“生成”很多精彩的解答。

2. 注重合作、互动

合作是互动的前提, 只有师生、生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 才会实现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只有这样, 教学才能生动起来。例如, 在讲授《走向多极化》这节内容时, 我将学生分成五组, 分别为美国、欧共体、中国、日本、俄罗斯,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186-189页, 并结合历史图册和学案, 进行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时, 教师可适时地呈现如下问题以开展互动:用文字和图片 (1-2张) 概括说明, 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局势, 你所在国的战略目标、应对措施及结果分别是什么, 要求准确、简练、有条理。这样的问题会有效引领学生的合作互动方向。当学生由于认知失衡出现片面理解时, 教师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如针对美国出兵伊拉克, 以及朝核问题, 教师可提问:美国为什么能“想打就打”?为何却“想打而没有打”?以此引导学生分析, 美国在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同时, 不得不考虑那些逐步壮大的国家的利益, 可见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提出扩展性问题:综合所学知识, 你认为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合作互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3. 注重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一方法就是让学生模拟历史情境, 让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和表现。比如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美国内战的。教师说:“上周考试有很多同学不及格, 但你们不要担心, 只要谁愿意给我五美元, 我就可以让谁及格。”不及格的学生面露喜色。但教师接着摆着头说:“只有白人学生可以, 黑人学生不行。”课堂开始一片哗然, 黑人学生开始不满, 有的找教师论理, 有的用课本砸教师, 有的干脆脱了臭鞋向教师扔了过去, 还有的学生用水枪射教师。教师也拿出自制的水枪与学生对射。———课堂乱作一团。最后总算安静下来了。教师说道:“孩子们, 今天的课上完了。我想你们已经明白了南北战争为什么会打起来, 那是因为不公平。”看到这个教学故事后, 我感到美国的历史教学更重视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情感、心灵上去理解历史。在我们的教材中这样的机会随处可见, 比如讲五四运动时, 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发背景资料, 课堂上让高中的学生扮演演讲角色, 把历史的感觉充分营造出来,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 不但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演讲能力, 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当学生自然产生情感倾向和进行价值观的取舍的时候, 我们的历史教学就达到“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的境界了。

总之, 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这既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更是社会的需要。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 我们很大程度上是政治至上, 一切服务于阶级斗争;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至上, 一切惟利润是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更应强调的是道德至上。而道德观念的重建, 必须从教育抓起, 从孩子抓起, 纯洁其心灵, 荡涤其灵魂, 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这正是我们历史教师使命之所在, 价值之所在!

历史教师, 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辛红灿.中美历史课堂教学的差异[J].中学历史教学, 2011 (3) .

[2]罗士祷, 杨红霞.高中历史课堂技巧教学摭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1 (1-2) .

[3]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让快乐走进心灵的作文 篇三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它们自己的快乐。阳光是向日葵的快乐,子女是父母的快乐,而爱则是全世界的快乐。快乐可以是一次亲切的问候,可以是一杯温热的咖啡,捧在手心,一股暖暖的感觉荡漾在心间。一切美好都来自快乐,这个世界的生机也都来自快乐。而我,尽量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别人。

没有人喜欢成天对着一个愁眉苦脸的人,因为不仅自己不开心,别人看你的样子也会变得不高兴。所以请用微笑示人,一抹笑容就是一颗星,星星多了,在黑的夜晚也会变得璀璨动人。一直以来,小孩的哭闹声是我最厌恶的声音。它使我一切都无法专心,心情也会随之变得烦躁,我非常讨厌这种感觉,有时候气起来还会冲着那些不听话的小孩乱吼,可这种以暴制暴的方法一点也不管用,反而倒是哭声更加变本加厉。有一次,偶然在电脑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对待孩子要用温和的方式,即使孩子是多么不听话,也不能采取暴力解决。所以我尝试着对孩子温柔点,可不懂怎么温柔,我想应该是尽量对他们笑吧!

快乐像是一座通往心灵的七彩桥,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快乐。因成功而快乐,因笑声而快乐,有时连眼泪也有可能是快乐的一种方式。让快乐永驻心灵,让我们所有人被快乐紧紧连在一起!

4.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论文 篇四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我们要欣赏每一位学生,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表扬鼓励中让学生感受成功。那一句“好极了”、“太棒了”、“真不错”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快乐,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还有信心。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怎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找评价与数学互动相长的支点,竭力营造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学习的评价环境,引导学生以健康心态,发展的眼光看自己,以自信、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一、评价的生命化---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现代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拘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在这样的理念下,历来被认为传授知识的课堂面临着重构,即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发展生命的课堂。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

例如对学生课堂评价改革,我从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创新做起,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奇思妙想,甚至不着边际的想法,都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例如,我在讲简便算法时补充了高斯定律,1+2+3+4+5.……………95+96+97+98+99+100=?有的知识面宽的学生一看题目就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就夸奖他,喜欢钻研学问。数学知识迁移的好的同学马上就想到凑百法1+99=100,2+98=100,3+97=100……。我就肯定他说你真是个数学小天才,发现了数学王国的奥妙,继续努力下去一定会成为一名数学家,也有的学生用首尾相加法:1+100=101,2+99=101,3+98=101…。一共有55个101就是5050,我也给予了肯定,表扬他真了不起。还有的学生分段求,先求1至10的和,再求11到20的和,21到30的和,…。91到100的和,每段用简便方法算,我夸讲他做事很有方法,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加以解决,还有一个孩子,下课了他跑去兴奋的告诉我他是用一个一个加其来的方法得到的,我鼓励他毅力可佳,如果能注意方法就更好了。老师把每位学生都有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命个体,由于老师对生命的真心关爱,由于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善意宽容,才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评价的生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也只有落实到学生的主体上,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一同的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不一样。把一把尺子抛在孩子中,他(或她)可能永远排在后边,这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言而喻,它对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是弊大于利。如果多抛几把尺子,多给孩子成功的机会,这个孩子可能在某一把尺子上排在前面,就会努力朝前走,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例:1.我们班去做早操,60个同学排队,可以按每行人,排成()行。

2.菊花每盆4元,兰花每盆16元。现在有100元,可以买菊花()盆,兰花()盆。

让学生解答后,提出要求:“改变上题的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再解答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去改变题目的条件,就出现了不同的“条件”和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尊重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增强了他们探索知识的信心,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统一要求与因教材施教的矛盾,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以上题目的答案是不唯一的,正因为这种原因,使得这样的.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学生解答起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是20世纪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包含了九种基本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视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1)评价内容──广角多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多元智力潜能),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实验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

(2)评价策略──多样融合。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批评性评价怀激励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单一性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以多样性评价为主;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以建议性评价为主;即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以延时性评价为主等。

(3)评价主体──双向互动。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除老师评价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小组评。例如:平时实验、探究过程中,都是以四人小组为主,小组成员之间了解情况,互评相对比较客观,除自己评价外,还进行小组互评,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评,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避免了片面地给被评者无情地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情况,给评价中的后进者以鼓舞,给先行者一个更远的目标;给受挫的心灵以勇气,给骄傲的头脑以清醒。

(4)评价过程──动态发展。我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统合,使评价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四、评价的艺术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语言评价──意味深长。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极力倡导人文化的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投学生所好,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对学生进行评价。作业批发过程正是批阅“童心”、保护童心、呵护童心的过程,一次次老师认为很平常的作业,其实是学生个性化的劳动成果,是孩子流淌的心迹,或许一篇不成文的日记里跳跃着孩子可爱的童心,或许一个简单的设计图中隐藏着孩子智慧的火花……就让我们老师手中的笔也多一些“感情“,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用我富有艺术化的评价去点击孩子们心灵的,用我们的赏识圈点孩子的骄傲吧。

2.适时评价──春风化雨。如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见解时,我在学生的课堂记录本上印上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的考核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往往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5.让阳光走进心灵 篇五

“光”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它能融解人心中的阴暗,看到重获新生的希望;它能使沙漠中行进的人们,看到绿洲。

人一生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这其中必定布满了无数的“荆棘”~坎坷。不要畏惧,勇敢地大步向前走,要相信“光”的希望就在不远处。终有一天,阳光会璀璨的照耀在你的身躯上,沐浴着,沉浸在温暖的阳光怀抱中。

失败总是难免的,不必在意,你只需做最棒的自己!一次考试失利,我无法接受,当别人问起成绩时,自然而然的说出原因,作出解释。一天下来,一句话不知要重复多少遍。终于,身后的同学“为民起义”郑重而又不耐烦的述道:“大姐,请问这句话要重复多少遍,你才肯善罢甘休?不要误会,我只是想让同学们有个心理准备。”霎时无语。“大姐,不过是考差了,有必要吗?放轻松一点。”是啊,一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吸去教训,总结经验才是我应该做的。而不是在这里浪费时间做无谓的解释。就让过去快速从我的记忆中消失,昂这头,大步向前走,这才是我的风格。

现在,一旦我考差了,当别人问起我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成绩。不会再怕别人惊愕的目光,吃惊的口型,异样的嘲笑。因为解释是无用功。只有笑着去面对,泰然的接受。你才会发现身边的一切是如此美好。我深知阳光已经住进我的心房,此时的我正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阳光天堂”。

6.让美术课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六

关键词:美术课,情感教育,心灵,学生

美术课上进行的是美的教育、艺术的教育。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 是一门人文性质的课程, 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和教育。《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强调:“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绝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术作为艺术教育, 美术课上的成功与否,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美术课主要是对学生兴趣和艺术素养的培养, 并不要求在技术方面进行过多的训练。这样容易扼杀孩子的天赋和创造力, 使其风格化, 固定化, 最后误入歧途。要多给孩子看一些好的作品, 随他自己发挥是最好的。不要与孩子说什么样的画作好, 什么样的画作不好, 要学会保留孩子的那份纯真。

因此, 我们的美术课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情操,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美的教育, 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 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感人心者, 莫过于情”。寓情于教, 以情动人是教学中的好方法。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方法就是心灵的沟通, 建立和谐的氛围, 倾听学生的心声, 一堂看似简单的美术课却渗透了教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 在美术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优秀的美术课, 教师应把情感艺术充分融入进来, 从而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 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毋庸讳言, 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呆板的模式, 严重束缚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而突破这一呆板模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就是将情感这一剂良药深深植入进课堂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大力挖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角, 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让老师和学生的情感在这里进行交融, 共同奏出和谐的乐章。

那么,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怎么才能使得这种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有效地融合, 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点, 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呢?

首先, 美术教师本身要具备真实、深刻的情感, 并且要有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只有教师拥有了厚重的情感, 才有可能带动学生引发情感的共鸣。美术课堂不是悄无声息的照搬照抄美术书, 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 互相切磋交流,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里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 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 才能把师生间这座情感的桥梁架好, 牢牢屹立于天地间。

其次, 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 而是靠心灵的感受。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时, 可以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平等、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中得到指导和建议, 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著名教育学家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是冰冻了的情感也会消融, 那么, 学生回报给我们的, 一定会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

再次, 教师应把课堂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当上课堂小主人的他们, 也一定会积极地接受外来情感, 并和内心情感进行交流沟通, 从而迸发出灵感和爱的火花。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他们都是在教学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让学生在和老师充分的情感交流中, 在艺术的享受中学习知识, 形成“乐交”“乐学”的氛围。在这样充满魅力的课堂, 又有谁不想多交流、多学习呢?

美术与生活紧密相联,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 感受和欣赏生活中的美。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美。从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的大素材库中积累素材, 美术课上, 学生何愁下笔无画呢?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种种美, 在课堂上学生也会很容易与教师与课本产生共鸣。

中小学的美术课不是独立存在的, 不应与其他学科及生活割裂。在美术课中, 教师应注意把美术与其他学科, 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 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 做到专和博, 专指的是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精深, 博指的是就个人综合素养, 任何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绝不仅限于这一学科知识本身。中学生求知欲及好奇心都很强, 我们应涉猎各种文学作品, 不断储备知识, 用自己的见识对孩子正确引导, 才能让美术课走进学生的心灵, 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世界。

在课堂上, 教师应让学生多欣赏美术作品。在课前, 针对本课内容, 教师应多搜集一些与本课相关的图片、美术作品。在课余, 遇到好的图片和作品, 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欣赏和切磋, 这样, 学生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收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走进学生的心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 才能深入学习。可以运用电影、电视、PPT、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 春游作画、海边作画、参观画展以及在美术馆作画, 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养花养小动物, 用心记录动植物每天的生长变化, 还可在班里开办花展, 动物展, 在班里举办画展。这样, 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美的净化。

总之, 美术是情感艺术, 美术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美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纽带,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美术背景下, 我们更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造引人入胜的和谐课堂氛围,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 和教师用心去交流, 真正主动地学到对自己有益的知识。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成为课堂的主人。运用多种教学手法, 给学生建造一座心灵花园, 让美术课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心中有美、感受美、留住美、创造美, 在美术的世界中自由飞翔。

7.让感恩走进心灵定稿 篇七

【故事背景】周末我送学生离校,突然有吵嚷声传过来:“你怎么把车停到这里了!真丢人!”顺着声音看去,竟然是我班学生张丽在冲她的父亲发火。我迅速走了过去。张丽的父亲憨憨地对我说:“小丽嫌我把车停在校门口给她丢脸了。以前我都是停在那边的,今天不是下雨了吗?”看着这辆破旧的三轮车(张丽的父亲平时靠捡垃圾为生),我全都明白了,“张丽,你怎么能这样跟父亲讲话呢?”“谁让他把车停在这里。”她又转向父亲:“还不上楼给我搬行李”!“这都怪我!”父亲无奈地说:“老师,您忙!”父女俩吵着走了,我却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我的故事】班会课上,我先请学生听歌曲《感恩的心》,然后说:“大家都很喜欢这首歌,但有谁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呢?”同学们一听顿时来了兴趣,我便娓娓道来:“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辛苦工作后带给她一块小小的年糕,就是她最大的快乐。有一天雨下的很大,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妈妈还没回来。小女孩决定去找妈妈。当她找到的时候,妈妈已经永远离开了她,手里还拿着一块小小的年糕。小女孩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妈妈的眼睛为什么闭不上呢?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小女孩突然明白了该怎样做,告诉妈妈她一定好好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她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在雨中不停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听完这个故事,许多同学都热泪盈眶。“孩子们,父母之情是天下第一情,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无微不至的关爱,虽然他们给予子女的物质条件不同,但父母爱子女的心是一样的,可有的同学却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有的同学总是报怨自己的父母,不仅没有感恩的心,而且对他们横加指责,甚至恶语相向!你体谅过父母的艰辛吗?你是否想过自己为父母做过什么呢?”讲到这里,有些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

“孩子们,学会感恩吧!就从今天开始。感恩父母该怎样去做呢?我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大家都积极表态:“我以后挣钱给父母花”,“我不再和同学胡乱攀比”,“我抢着洗碗”„„我总结说:“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感恩父母,可以是平时的一句问候或父母失落时的一番安慰;可以是劳累后为他们捶捶背或递上一杯茶;可以是陪父母逛街、散步,为他们打扫房间或做饭;也可以是你取得的每一次微小进步„„即使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对父母来说,却比任何东西都美好!”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在全班开展“让感恩走进心灵”活动:

1、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自己做;

2、每天为家里做一次家务(如做饭、洗衣等);

3、每天和父母做一次真诚的交流;

4、父母生日等特殊日子,送一份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可以DIY);

5、每天用心观察父母为我们做的事并写在日记里。

为了更好的开展活动,我们班成立了5个“爱心小组”,每周进行“爱心日记”评选,对进步快、表现好的同学授予“爱心使者”称号,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仅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也得到了家长的赞许,很多家长都非常感动,说自己的孩子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变得比以前懂事多了。

8.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 篇八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

有人说,民族精神如一缕春风,像寒冷时母亲给儿女们送来的温暖;有人说,民族精神是一泓清泉,像酷热时母亲为儿女们扇出的凉风。

突破空间的约束,翱翔历史的长空,我们的热血会开始沸腾。“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文天祥《指南录》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的激情四处燃烧。突破时间的束缚,我的思绪会变得飘逸。“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言语更是让我们为之震撼。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信念坚定?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是母亲,是祖国,赋予了他们伟大的精神——民族精神。不必说远古的屈原、文天祥,也不必说近代的关天培、林则徐,感受一下你所熟知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有着同样的思想感情,透过“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语,我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朋友,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可曾想起“粒粒皆辛苦”,可曾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我们谈论学习为了什么时,可曾想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当我们高谈阔论军事之强时,可曾想到为国争光的钱学森?当我们高谈阔论科学发展之时,可曾想起航天英雄杨利伟呢?

9.让音乐课的活力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九

▲让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活力”走进学生心灵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以审美为核心构筑有活力的音乐课堂,更容易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听觉享受和视觉享受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情智互补的作用。

比如:我区的某位老师在欣赏《渴望春天》时,抓住了作品音乐美的特征,紧扣音乐主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唱一唱和春天有关的歌曲;用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听了这首歌曲的感受等方式,运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情感感知将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情感体验。那水波荡漾似的分解和弦为背景贯穿全曲,主题充满歌唱性,乐曲旋律抒情柔美,似有春天来临,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之感;中间部分,乐曲显得更为明亮,犹如春光明媚,婆娑起舞的柳丝和着春风在唱歌;最后一段,持续的分解和弦犹如春风给人以遐想。

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本节音乐欣赏课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得教师与学生都沉浸在这美的音乐和画面中流连忘返。从而真正达到通过音乐中的审美活力感染学生,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音乐教学中的“和谐互动活力”走进学生心灵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师生和谐互动尤其重要,在这种和谐互动的音乐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创设充满和谐氛围能够充分让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使得在教学双向互动中焕发活力。

比如:我区的某位老师设计的《东北曲艺二人转》一课,在课堂上老师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从赵本山聊到二人转这门艺术,接下来给学生欣赏了一首唢呐独奏曲《二人转牌子曲》,学生就会发现唢呐是二人转伴奏乐器的一种,接下来就顺势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二人转中还有哪些伴奏乐器,学生欣赏后就想到了还有竹板、鼓、锣和板胡等。

以这样的方式,要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二人转的伴奏乐器有几种,并以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好了很多。因为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伴奏乐器以隐线条的形式出现,等到欣赏后就水道渠成地意识到还有其他几种伴奏乐器了,这时再以显线条呈现,学生就会更深刻地记住了。也就是说,这种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所以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师生间的这种和谐的互动活力更容易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活力”走进学生心灵

音乐教学过程其实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和创造的过程。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师生充分地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感受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活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试图尝试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歌曲中的角色变换,从而发掘生活中的音乐,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乐器”。这样让学生通过创造、实践,使他们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创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能兴致勃勃地与老师交流演奏方法及音色的运用,还能兴趣盎然地敲出快乐的节奏加在歌曲中。让学生真正地在实践创造的过程中产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感,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通过充满活力的实践活动来感染学生的心灵。

▲让音乐教学中的“体验活力”走进学生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学会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体验在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体验能让学生更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音乐要素的变化,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方法可以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或自己亲身的经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如我区的某位老师在《歌唱心中的爱》一课教学中,就是以体验为主线最后让学生在情感上升华,从人与人之间的小爱歌唱到对祖国的大爱。开始时教师唱了一首《党啊,亲爱的妈妈》,让学生从中体验出这是歌唱爱的歌曲,然后让学生也来歌唱几首爱的歌曲,同时体验一下老师的歌唱方法和学生的歌唱方法有何不同,这样比教师直接用板书形式来告诉流行与美声的唱法区别更容易接受。接下来教师又唱了一首和爱有关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体验一下这首歌是歌唱哪一方面的爱,学生自然会体会到是歌唱母爱。接着播放歌曲原唱,让学生在歌曲中体验一下哪句最能表达母亲的辛劳并且最让你感动,就来唱一唱。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地唱出一两句感人的乐句,每位学生唱过后老师也带动大家把这一句唱一次。这样通过粗线条的生生教唱,此歌基本上已达到了水到渠成的程度了。

可见,教师把握住了情感体验这条线,让学生说说妈妈给了你什么样的爱、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等情感的激发,然后让学生再来唱《烛光里的妈妈》,不但让学生的歌声更感人,还让学生在歌声之外体会到应该尝试感恩。课的最后老师从人与人之间的小爱,引至对祖国的大爱,通过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学生每一次听都有不同的情感流露,每一次歌唱都体现着发自心灵的歌唱。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的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教学内容,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还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演唱风格,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把音乐变成了一种真情流露的方式。由此可见,通过体验可以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反之教师的理论性的语言会显得苍白无力。

▲让音乐教学中的“综合活力”走进学生心灵

综合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它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延伸。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是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我们可以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以具体的音乐要素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如我区一位老师在《梨花颂》一课教学中,综合了舞蹈、戏剧、唱腔、脸谱及表演形式等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戏曲与民歌的区别、了解了戏曲的发展、了解了戏曲种类等。这不仅给予学生丰富的音乐知识,而且对我国的国粹戏曲有所了解,扩大了音乐视野,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还在欣赏了李玉刚的《贵妃醉酒》后,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实这也是戏曲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派唱腔。这样做让学生从平日所了解的人物引导至梅派唱腔,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记忆。在学生初步学会《梨花颂》后,学生基本能够演唱,但味道不是很浓厚,这时,老师又让学生以口诀的形式做出戏曲中的几个经典动作,在口诀的帮助下,学生非常容易地就学会了戏曲的“做”,综合了这个“做”之后,学生回过头再来唱《梨花颂》味道就非同凡响了,因为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会找到那种唱演结合的意境,表演很自然地把唱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综合活力,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也让学生用心地体验了一下戏曲的魅力所在。

10.让宽容走进心灵作文 篇十

宽容让这世界愈加绚丽多彩,宽容铸就了这个美丽和谐,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宽容是伟大的人性之美。

在试卷上,我看到过一篇课外阅读,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偷潜入一户人家偷窃。不巧,那户人家的主人在家,发现了这个小偷,主人并没有大喊大叫,引来警察,而是问他:“这是三楼,你大概走错门了吧?”小偷先是一怔,然后吞吞吐吐地说:“是的。”小偷临走之际,主人还送给他一把他最心爱的小提琴。几年后,主人应邀到一场音乐比赛担任评委,令他惊奇的是,这次获奖的选手竟然是那个小偷。赛后,那个小偷把那把小提琴原封不动地还给主人,他说:“是您拯救了我的一生,我十分感谢您。”宽容的力量拯救了一个迷途少年,宽容让我们体验到人性的伟大,那个主人用他的宽容,拯救了一个脆弱的心灵,这难道不足以体现人性的伟大?

我们感叹大海海纳百川的同时,也应该告诉自己,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一切,让宽容走进心灵。

宽容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而且告诉我们应该去包容世界万物。也许你的一次宽容让世界多了一株小草,一朵花﹑一棵书……也许世界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11.让宽容走进心灵作文 篇十一

有一次,我的小弟来我家玩,我刚还买了新玩具,爱不释手,却三两下就“死”在了他的手里。我气极了,那时候的心情真想让我狠狠揍他一顿。我怒吼了一顿,把小弟骂哭了,不知怎么的,他的脸红的像关羽,然后慢吞吞地哭着回家了。

小弟走后,我还是怒气不消,眼巴巴地望着那只断了一条腿的玩具,忽然,我又有一点点觉得我做得过分了,蔺相如宽容廉颇,为什么我不能宽容小弟呢?是啊,小弟搞断了机器人的一只腿,而我却骂碎了他的心!他现在一定很难过,我决定去找他。

来到他家,只见他懒洋洋地坐在床上看电视,他家人又不在家。我连忙道歉。可能他听不懂“sorry”是什么意思,面无表情。我这下可急了,我早已原谅他,但他却面无表情,让我不知所措。这时,我又灵机一动,瞎说:“对亏你把腿搞断了,我才把机器人改造成了汽车!”这时,他眼睛一亮,又笑了起来,这时的气氛和我刚刚的“火山爆发”成正比,我们又高高兴兴的去玩其它游戏了。

12.让课本剧走进学生的心灵——活动总结 篇十二

一、品味语言, 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 深入文本, 会带来丰富的收获和无穷的乐趣, 正如王安石曾说的“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 “此中有真意”, 一切精彩都藏在文本深处。即使教授多遍, 静心读来, 仍感口齿留香。作为教师, 决不能将这些优美的文字捣碎、嚼烂, 喂给学生, 而是要让学生去读、去感、去悟、去用,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祖国语言之美。

因此, 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文中能引发学生感悟的点, 引领学生遵循阅读规律品味语言, 走进文本深处, 触摸作者的心灵, 体验文本的意义。

如:《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 名为写秋雨, 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 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 从秋天的到来写起, 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 秋天的丰收景象, 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本课教学难点是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及被艺术化了的语言, 使课文抒发感情较含蓄。那么教学中, 就应该巧妙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感悟, 以悟促读。

文中“秋天的雨,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怎样才能把这些好闻的气味读出来呢?小学生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 对于隐性的东西, 比如情感, 比如气味,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是不易理解, 难以想象的。教学时就要注重唤起学生读的欲望, 引导学生来闻一闻、尝一尝,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参与阅读。感受这“香香的”“甜甜的”“香甜的”气味。这样的想象让秋天的雨有了色彩, 有了香味, 有了更多的活力,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诵读的冲动。

文中“勾住”等动词描摹传神, 从中我们也不难窥知作者遣词之匠心。一个“勾住”巧妙地把作用于嗅觉的“香味”错置于触觉上的“勾住”, 借“勾住”一词把不同类的感觉感官功能沟通起来, 让我们仿佛回到儿时曾经被香味勾住的那段有趣经历中, 一个“勾”字, 境界全出, 足见作者在感觉体验上的细腻丰富。教学时, 可设置情景:“同学们, 小朋友的脚被香味勾住了, 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让学生从想象的情况中体会到“就是叫也叫不动, 拉也拉不走。”小孩子们都可能有这样被“勾住”的经历。学生联想起自己相似的经历, 对“勾住”的理解就更加丰盈, 更加具体化了。悟出了“勾住”的含义, 韵味自然就在其中了。

二、角色体验, 融入文本

阅读中的角色体验是诱发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同时也是捕捉学生意犹未尽的阅读期待。角色体验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探究发现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中段语文教材中, 学生所阅读的作品大部分是文学作品, 里面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 而每个人物形象, 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的角色。

如学习课文《称赞》, 在练读好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后, 分角色朗读, 读得好的小朋友还上台演一演, 对照“剧本”评一评。让学生来互相读对话, 体会小刺猬的心情:当你受到别人的称赞时, 你高兴吗?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再让学生联想“称赞”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心情,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掌声》这一课文字浅显, 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 在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体验小英的情感变化, 感悟“掌声”的内涵。那么就要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 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的同学, 想一想“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 你想用掌声对她说点什么?”“故事讲完了, 你为什么又要给她掌声呢?英子这饱含深深的一躬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 他们已把自己的心理位置移植到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 进行了角色体验, 与文中主体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 思想产生共识, 透过表象就很快地理解了课文。

13.让快乐走进心灵作文 篇十三

快乐是每个人都希望的,有的天天都不快乐,而有的人却天天都快乐,这不仅仅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也与他的生活态度有关。

小的时候,家里没有什么像手机一样的电子设备,但我的童年却更加有趣。每次玩躲猫猫,我总会用些作弊的手段。比如说窗子的边框上,因为他们在开始的时候,总会先说明界限,而窗子却刚刚在边缘,所以我藏的地方,总是没有找到。但难免有时玩的时候受伤,明明是件难过的事,而我们却总能改变氛围,我们把手正面放在哭的人嘴角上,一盖一放,哭声就会变成很搞笑的声音。然后哭声就变成了笑声。

有的人觉得有钱就快乐,所以,就努力的挣钱赚钱。可当赚了很多钱,且已年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快乐不起来了。有的因为年轻时挣钱辛苦劳累,影响了身体健康。所以,我觉得快乐不是用钱买来的。要让快乐走进心灵,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14.让宽容走进心灵的优秀作文 篇十四

正是因为大海的宽容,才有“海纳百川”;正是因为夜晚天空的宽容,才有众星拱月的美景;正是太阳宽容了白云的遮掩,白云才将天空装点得如此美丽,正是山岩宽容种子萌发时的肆意张狂,迎客松才昭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因为有了夏的宽容,叶儿才能伴着微微秋风在空中舞动出优美的曲线。因为有了秋的宽容,才会诞生出一个玉洁冰清的天地。

宽容是齐桓公令管仲为相开启齐楚霸业;是汉武帝继续重用霍去病破漠北战役的胜利;是李世民放颉利可汗被各族尊奉为“天可汗”;是康熙任命子成龙继续治水的大度。有了它,才有了夫妻之间“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缠绵悱恻;有了它,才有了朋友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从容与镇定。

19世纪时,日本侵略中国,在我国领土上实行了:抢、杀、毁的无耻行为。这应让我国给它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中国没有,中国愿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两方的关系,使中日两方在国际舞台上友好交流,这就是宽容的力量。这就是宽容者,易位而思,化干戈为玉帛,视仇恨为友好,方便人我,方便人类社会。

上一篇:教师专业技术下一篇:推进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