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2024-07-01

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共9篇)(共9篇)

1.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篇一

在校本研修中成长

网络校本研修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这段时间里,大家都感到校本研修给予了我们许多东西,每天在校本研修中不断地成长。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在工作之余就找一些有关书籍来研读,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为参与校本研修做好理论准备。从中知道了新课程的理念是什么,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是什么„„将新课程的知识冲洗大脑,努力使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新课程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性作用。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后,根据自己的感悟大胆的实践。课下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备课,课堂上去实践,课后总结课堂中的得与失,及时反思并写下点滴感悟。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用新课程理念教学,课堂变得更宽松,愉快了,学生更喜欢上课了。

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大家都建立了个人校本研修档案。校本研修档案美观大方,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硕果累累。档案分为个人档案封面、目录、研修课题、研修方案、研修过程(理论知识、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论文、其它)、月小结、学期总结和各项荣誉等栏目。

新课程改革以来,似乎课堂教学的形式,要有小组讨论,要由小组活动,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了。学海无涯,作为教师自己而言,经过锻炼,可以说开拓了视野,找到了学习的目标,自我素质的提升,相信能让我的综合素养更上一层楼。须知学习使人进步,不厌其烦的修改教案的同时就是不断的完善自我人生,耐心聆听近距离接触全国、省、市里专家意见,谦虚、勤奋,体验到成功。感到在校本培训中成长的快乐。创造独特教学风格,展一代教师风彩,在教海扬帆远航。

课程改革的洪流滚滚而来,教育工作者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始终把教师的学习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学习型的校园。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与学生一起读书。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反思。阅读的宽度决定思考的深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教师们的表达能力、语言感染力大大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升。现在读书、学习已成为了教师的一种时尚。教师们不断地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有效的读书学习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为教师的工作插上了翅膀。教师们在书香的浸润中羽翼更加丰满、人生更加美丽。

正因为我们这样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校本研修,现在才会有颇多的收获。校本研修,感谢您!是你让我们在不断地成长。

2.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篇二

1. 校本教研需要加强学习

教科研的生命力来自实践, 但要驾驭实践, 很大程度取决于理论素养。因此要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 积极参加市里、学校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学习有关校本研究方面的文章、书籍, 看名师的书……采取多种方法充实自己, 使自己及时掌握有关校本教研的新动态、新理论。这样不但可以丰富理论知识, 更新教育观念, 还可以拓展知识面, 有效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也为自己更好地进行教学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校本教研需要同伴互助

以前, 多数情况下我都是自己埋头苦干, “忙碌”的工作使我忘了身边的美丽风景, 在校本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来自同伴的帮助, 作为同伴, 我们朝夕相处, 可以随时互相帮助和鼓舞;作为同伴, 共同的话题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交流观摩平台;作为同伴, 我们有共同的目标需要沟通和帮助。在同组集体备课中, 我们取长补短, 分头找资料, 然后讨论, 力争使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变得明朗化, 从而上课轻松多了, 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每周的数学学科组活动时间是我们的大会餐, 除了中心发言人的精彩分析, 精辟概括, 其他老师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互切磋, 讨论交流, 促进教学的系统化。平时的办公室探讨就更为常见, 我们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大到理念, 小到概念, 内到语言, 外到板书, 无一不互相提醒。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但我们尽量让这种遗憾减少到最低程度。

3. 校本教研让我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更能提高教学实效。我校数学组承担着省级课题《“空间与图形”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预期目标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具有主动参与意识, 积极探索, 学会学习, 让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多向交流活动的过程。使学生会交流、会质疑、会借鉴、会合作, 把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和数学组的教师经历了从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总结提炼—反思再实践的艰辛而充满收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日渐成熟。在开放日公开课《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中, 我在数学组老师的建议下一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注重采用多种活动来进行有效性教学,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也表现得非常活跃, 能做到积极发言, 大胆质疑, 做起了课堂的小主人。现在, 我的理论素养更高了, 我的思维更活跃了, 我的视野更开阔了, 逐步走出了平庸, 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让我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4. 校本教研让我体会到做老师的幸福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为了让学生判断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的平面图形) ,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通过动手操作, 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 并画出该图形的对称轴。这样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 很轻松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并画出相应的对称轴。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 学生出现了争议, 我再次要求学生借助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折一折。第二次操作之后, 一个学生提出:“无论怎样把这种普通的平行四边形对折, 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 所以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并不是轴对称图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我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沿着两条对角线对折, 两边能完全重合, 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真有骑虎难下之势, 我马上借题发挥:“大家快看看后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 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 我适时告诉学生这样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时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发言:“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而有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比如菱形!”还有学生继续补充:“还有长方形和正方形, 它们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也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发现一浪高过一浪, 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在热闹非凡的课堂上, 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幸福。

3.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参与策略 篇三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B)—0016—01

教学督导——学会赏识、平等参与

教研员要走进课堂做研究,在微观的层面发挥教研员教学评价的作用。要通过教学现场的指导,与教师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和议课,并对其指导改进,重建课堂教学的常规。教研员在参与教学督导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合作的参与意识,做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其次,要学会赏识,用发现和激励的眼光去看待教师的教学,切实转变以往“挑毛病”的工作思维。第三,教学诊断中应学会善于倾听,不要动辄以“专家”自居,要积极听取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和把握,在合作与交流中为教师改进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例研讨——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

基于课例的研讨,既是对课前、课中、课后时间维度的关注,更是对教材、教法、学法空间维度的把握。要及时捕捉教学实施中的生成性资源,开展动态化的研究。教研员参与课例研讨,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和引领者的身份参与的,即面对一个新的课题,首先要从学科知识的本质分析中开展教材解读,与教师一道确立教学目标。其次,要在目标驱动下开展充分的、静态的、模块化的教学预设。教学预设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不要越俎代庖,要给执教者充分的空间,在有效的互动交流中捕捉教师的创新点,确立教学预设的关键点。再次,要积极构建生成性课堂,学会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现问题时积极思考课堂调控的策略,并提出教学改进意见。最后,在集体议课中要善于引领教师学会教学反思,积极发挥参与者的智慧,寻找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化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开展第二次施教,以此来实现教师群体性的发展。

参与式培训——培养教研的“关键人物”

教研员参与校本教研,“专业引领的目的是为了不引领”,核心就是要培养学校教研的“关键人物”,即通过有效的参与,使得学校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研骨干或某个项目(活动)的主持人选择性地成为研究共同体中的核心人物。

创新教研方法,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是要改变以往以培训者为中心,忽视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注重理念、知识直接呈现的模式,要以教师为中心,切实关注教师的成长需求,做好培训的充分预设,融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之中,强调学习者主动、平等参与,强调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培训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参与式活动中引领教师开展体验性学习。教研员参与活动的另一角色就是“关键人物”的发现者和培养者,既要提升他们的研究成果,又要引领有效的教研方式,增强他们的研究活力。

教学叙事——促进教师自主成长

促进教师由“外驱型”发展向“内需型”发展,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构建教师自主成长的发展模式,就要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使“叙事”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途径和成果表达的需要,成为一种教学生活的方式。“叙事”既是教学反思,也是教学实践;既是教学的,也是生活的。

教研员要通过与教师共享自己的教研叙事,引导教师从多角度、多侧面记述自己教学事件中的每一个细节,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它可以是自己的教学关键事件、教学问题的衍生,也可以是教学的智慧、教学的遗憾、个人的成长日记等等。通过教研叙事最终实现自我主体价值的觉悟与觉醒,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校本课程——培植新的校园文化特色

4.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篇四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 园本教研 幼儿教师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

①而园本教研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的桥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力途径。所谓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本位的,以教师群体性教学实践为基础的,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引领的教研活动方式。

②而教师个人的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构成了园本教研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也是开展园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者缺一不可。园本教研作为促进幼教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教师自我发展搭建平台。

1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1.1园本教研有利于幼儿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形成和改进

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师个体教育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对教育的个体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影响其教育行为。③教师个体教育观念主要源于教师个人反思、教师间的互动及教育理论引导,而在园本教研中,教师恰恰可是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来改善和更新个体教育观念。园本教研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地建构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理论、形成个体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④

1.2园本教研是有利于提升幼儿教师实践性智慧的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⑤园本教研能够促使园长和教师逐渐将教育实践理念化,并将学到的理论实践化。通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实践性知识得以形成和巩固,教师的专业水平也随之提高。通过园本教研,教师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动经验,并丰富自己的行动策略,进而改善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最终将感性的、表面的经验内化为实践能力。所以说园本教研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1.3园本教研有利于完善和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

园本教研作为一种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在开展园本教研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为开展研究作相应的`知识准备。首先,幼儿教师需要经常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如学前教育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前沿研究信息,以及相应的搜集和检索资料的能力。其次,在教研专家引领下,教师学习适合自我的教育理论。再次,教师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理论,并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挂念和教学方法。在这种园本教研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得以更新,幼儿教师会不断拓展个人的内在理论,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

1.4园本教研有利于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在园本教研中,幼儿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体验包括: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的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在专业人员帮助下的教师进行的自我反省和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反思。园本教研要求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对自己实践的教育行为进行多角度、批判性地考察,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和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优缺点进行深刻反思。教学反思不仅能够启发了幼儿教师对原有问题的新思考,还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的信念和认知,进而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因此,教学反思是开展园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帮助幼儿教师确立正确、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⑥

2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研究意识不够

教师的研究意识不够,对园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未引起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参与园本教研时存在观望、等待的现象,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轻视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和剖析,忽视最基本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⑦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导致他们对园本教研的意义、教育理念和方式等都认识不深刻,研究意识不够。而幼儿教师研究意识不够,又进一步导致他们参与园本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轻视教学反思体验等等。

2.2园本教研活动形式化

在当前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教师并未亲身参与到内容的选择、的的确定以及形式的设计等活动当中去,因此教师也难以开展相应的行动研究。很多幼儿园的园本教研的形式只仅限于专家讲座、对专业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进行学习等等,而案例辩析、现场研讨等研讨方式较少见。而且园本教研的内容往往也是管理者选择的、自认为有价值的。而园本教研的目的更多是传达、讲解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或者教育方法进行等。因此,形式化园本教研活动是无法让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最终也就不利于其专业成长。

2.3目的功利化

由于一些幼儿园管理者本身对园本教研缺乏本质和深刻的理解,导致他们在开展园本教研过程中过于追求功利化。不少幼儿园的管理者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是为了幼儿园的声誉、形象问题,并没有落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上。表现在:在一些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中,求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却被课题研究所取代;还有一些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时,只关注少数优秀的幼儿园教师的能力,忽略了广大幼儿教师的现有水平,最终使得园本教研活动局限为优秀教师的教研活动,不能真正解决广大教师迫切想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2.4制度性保障缺乏

5.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篇五

傅建明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斯腾豪斯宣称:“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可以说学校教师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考察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设的一个概念。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其一般意思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出来的课程。“校本”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强调从学校发展和学生需要出发,强调对学校和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

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社区的课程资源;既要与国家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又要形成学校特色;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满足个体学生发展的需求。

为此,就必须对学校的教育哲学、学生的需求、社区的资源、教师的现状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相关人员的普遍参与。但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他们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对于学生的需求、教师本人的情况都有深刻的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只有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至于对教师本人的了解当然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

所以作为一个教师集体而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校本”还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说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采集数据、明确课程开发的顺序和方法。毫无疑问,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自然也就是问题的主要发现者、数据的主要采集者、课程的主要实施者。

二、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考察

从活动方式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包括:

1.课程选择

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指在众多可能的课程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

2.课程改编

指针对原有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一些学程上的修改。校本课程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某些具体的改动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

3.课程整合

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方式一般有关联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两类。

4.课程补充

指为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课程补充可以是矫正性和补救性练习,报纸杂志、声像材料、图画、模型的摘选等。

5.课程拓展

课程拓展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6.课程新编

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例如,特色课程、乡土课程、时事专题课程都属于这一类。

以上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无论哪一个都与教师直接关联,抑或说是由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开发活动。不管是由教师个体、教师小组,或者是由全体教职员工及家长学生共同参与以上六大领域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教师都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实际的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这些活动成败的关键人物。

三、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考察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变革过程,因为课程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课程开发则意味着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作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再组,同时对他们的 教学进行思考。

这样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而且,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修养。于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就必须形成这样一种理念: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只有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关注课程开发问题,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具体地说,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具有如下一些作用:

1.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首先要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成效,教师就不得不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论,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往往具有较高的成效,这种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2.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

一般而言,学科教学都是站在一门学科的角度,只是看到整体课程的一个方面,不可能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只有站在整个课程结构的高度,才能对所教学科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也只有站在整个课程发展与改革的高度,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从而对所教学科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

3.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对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如民主的观念、合作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创新的观念等。

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这些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制度观

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国家只制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任何经国家认定准予发行的教科书,这样就要求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

2.课程价值观 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二是过早专门化与职业化,以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来衡量课程的价值。

这些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

3.课程类型观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课程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中将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4.课程开发观

三级课程政策把部分课时留给学校自己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要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如此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

开发校本课程教师需要得到的支持:

上面我们讨论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必须做好哪些准备,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呢?这需要来自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的支持。

一、校内的支持

如果一个学校具备如下条件则可能会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支持,即良好的校内沟通模式,给教师足够的自由空间(参加会议、进修和业务学习等),良好的计划和组织。

1. 沟

通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就是说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因此各种人员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教师来说,必须与课程专家、校长、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经常地进行交流、合作,以便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信息,使自己开发的课程更加有效。

具体地说,首先,学校必须考虑给教师在职训练的机会。其次,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需要经常交流。再次,要非常审慎地考虑和计划沟通的形式与内容,让参与者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最后,与社会其他方面的沟通不能被忽视。

2.时 间

很显然教师需要有时间去参加会议、进修和业务学习,如此,学校的经费预算和政策应支持这类工作。就国外的经验来看,一般采用如下一些措施:(1)雇用编外教师。(2)把工作相对地集中,如集中于每个星期的同一天,让教师在这一天里把一些需要做的工作做完。(3)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承担他们自己的工作。(4)弹性坐班制。(5)特许时间,即给教师一定课时专用于校本课程开发。

3.组 织

良好的计划和组织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所必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负责人或协调者负有的组织责任主要有四个方面:

⑴ 指 挥

确定各项工作顺序和时间安排,并协调各项活动以保持平衡。⑵ 效

督促教师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⑶ 沟 通

保证在任何可能的地方所有的参与者都知道并参与讨论、计划、决策。⑷ 评 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这种意义上的评价不应是规定性的,但应该被认为是对设计计划的

一种帮助。它不是由校外人士或权威机构承担而是由教师自己承担。这种参与者评价模式的作用是给参与者提供关于学校的整个发展计划特征的信息服务,也为教师参与计划和决策打好基础。

除上述一些支持以外,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运行,如晋升、奖惩等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联系。

二、校外的支持

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来自校外的支持。其支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开发计划的支持,二是对课程开发者的支持。就对后者而言,校外的支持主要是给教师提供课程领域的信息、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课程理论与技术等方面。为了使教师尽快地为校本课程开发做好准备,考虑以下一些做法或许是有效的。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网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教师众多,如果采用传统的培训方式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现代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可以把一些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术上网,让教师自己从网上进行学习。也可把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最新动态上网,让教师尽可能多地接收相关的信息。

2.建立课程资源中心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有相关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而一所学校本身的资源相对有限,所以一个社区或一个行政区可以建立一个课程资源中心,把各个学校开发的课程集中起来,分类归档,供社区内的各个学校参考,或供条件相当的社区外的学校参考。这里我们不妨考虑将我国目前各级教研室的功能进行转换或扩展,将它变成课程资源中心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工作站。

3.设立校本课程开发支持小组

课程开发中许多问题不是教师本人或学校本身能够解决的,需要有专家的支持,所以国家可以考虑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指导小组。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可以承担这个职责,当地的教科院或教科所也可以承担部分职责,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及时的支持。如我国香港地区就有一个称之为“空降部队”的课程开发支持的组织,由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组成,他们的工作就是对面临问题的学校给予即时的支持,分加强支援模式和常规支援模式两种。

4.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

大学应走出象牙塔,与中小学一起进行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使课程理论尽快地进入中小学的课程开发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应具备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

一般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参与课程开发:

一是和课程研究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通过与课程专家一起工作,养成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与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教师与家长们一起寻找有效的社区课程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与家长一起养成参与学校事务和课程开发的习惯。

三是参与对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要把一门学科放在广阔的课程整体中加以考察,并逐渐地养成关注和参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 individualism)。他们要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不太可能有他人的援助,而且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互不相关,所以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是“自给自足”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模式,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离,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实践智慧与他人分享。

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及社区人员的广泛参与,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社区人员之间、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所以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必须以打破教师以往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要求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人分享各种教育资源、与他人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

就课程知识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这些知识教师一般在师范院校中可以获得,而且对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了,并不是越多越好。这一类知识是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而习得,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中逐渐掌握,需要动态地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与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时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更多的来自教师的课程开发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成份,是教师经验的累积。教师不能仅凭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去进行课程开发活动,还必须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教育环境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研究,把自己看成一个研究者,一个行动研究者。

1. 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

2. 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式; 3. 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进而开发更合理的课程

系统,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必须理解教师与课程开发的关系、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实质和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

教师与课程开发的关系

如果把课程限定为“孩子的活动经验及其结果的总体”,那么教师的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教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课程开发。事实上教师与课程是在相互作用中教育学生的。也就是说,教师不可能超越课程之外开发课程,课程开发也不可能脱离教师,学生既从课程中的教师那里学习,也从教师中的课程那里学习,因而必须考虑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实质。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适应学生的当前情况,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自我反省、批判的精神,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并给予尽可能的帮助,这是作为课程开发者必须做到的。

—— 原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应具备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 :

6.让教师在校本研训中成长 篇六

近年来,我校立足于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现状,策划和组织实施了面向全体教师的一系列研训活动,使得我校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均得到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总结我校在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中比较突出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习中提升

“思想是行动的指挥官。”而只有学习,才能保证理念的先导作用。首先,为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我校十分重视加强教师理论和业务的学习。每学期初,都组织课改年段的教师进行教材培训,从课程的编排体系,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要求等方面作分析和培训,使教师对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和更深的领悟。其次,学校订了十几种教学杂志,还要求年轻教师至少人手一份,促使教师在阅读杂志的过程中,接触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开阔自己的教育教学视角。再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级教学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其授课的艺术。最后,开展了“书香溢满校园”的读书活动。在读书活动中,教师实现了知识的有效积累,更新了教育理念,丰富了人文底蕴,提升了理论和实践水平,有效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就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有效地促使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学习也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身需求。

二、在反思中改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可是,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既需要自我批判的勇气与习惯,也需要支撑反思过程的教育理论。

然而,自我反思又是以校为本的教研的基础,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以真正的落实和实施。为此,我校特别设置了三张卡:“教后反思卡”、“教育故事卡”、“教学故事卡”要求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反思,每月选取一两个有意义的案例进行填写,围绕这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实践证明,每一次反思和小结,都是总结经验和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这对所有的教师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有的教师经过锤炼,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下是我校两位教师的反思片断:

片断一:遭遇这一教学事件,我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同样是一个画在黑板上的简简单单的圆圈,幼儿园的小朋友能将其想像成“饼干”、“太阳”、“月亮”等丰富多彩的事物,而孩子上了小学后只会说是“0”或“o”,到了高中和大学后只能迟疑地说“那个好像是‘0’吧?”!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我还是用成人的思维去帮助学生规划他们的认识,那我教出来的学生恐怕也是只想到“0”的了,那样真是太可怕了!试想,一个思维不懂得灵活变通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富有个性化思维的学生呢?以后,如果我还“低估”这帮小鬼,被他们“将一军”肯定是“家常便饭”。为了不再在“不知不觉”中“误人子弟”,我倒很希望他们能经常冷不丁地“将我一军”,让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去认识和从事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和学生一起成长。

片断二:从那以后,每当读到三拼音节时,我便会打趣道:“吃夹心饼干了。”学生便会回答道:“可别忘了中间的奶糖。”接着,他们便会津津有味地拼起来。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容易接受。

可以看出,教师确实在实践中进行了反思,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且具有相当的理性思考。

三、在研讨中提高

在研讨中发展,是我校对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出的目标。一直以来,我校特别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活动前,要求老师们精心准备发言稿;活动时,大家畅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促使每一位老师在准备和发言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1. 课堂研讨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课堂来实践。因此,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采用“同一堂课”的形式,从各年级挑选两名较为优秀教师精心准备相同的一堂课,分学科进行研讨,其他老师对其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共识,在实践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还加强对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的评析,每月举行一次“优秀课例赏析”。先组织教师观看精品录像课,再现场评课,让各种不同观点进行碰撞,闪现思维的火花,课后,教师则要多阅读教育教学杂志,交一份有观点的评课短文。

不一样的老师,尽管课堂是同样的,然而看到的却大相径庭,我们引导教师观察他人的教学现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这样,对教学意义的思考和追寻,逼迫教师在理性与实践上获得新的认识、新的提升,从内心生成一种研究、探求的眼光与意识。

2.教研沙龙

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撑作为后盾。因此,我校努力创造条件,搭建交流平台,让教师把体会说出来,把观点亮出来,把问题和困难抖出来,共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子。于是,应运而生的“教研沙龙”,即教师根据学校拟定的主题,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自己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论支持。几年来,我校拟定的主题有:教学中如何用好用活教材、点拨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细节成就课堂精彩、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我的一招……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的熏陶,同事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促进,同时也在无形中构建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使他们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校园论坛

为从多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提高和培训的机会,以获取先进的课改信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我校专门邀请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利用骨干教师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较高的理论、实践水平,捕捉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做好准备,然后组织教师开展交流,接受教师的咨询。已经有十多位骨干教师分别从:漫谈语文教学、论文写作也应追求真善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关注你的语文意识、数学课堂的艺术追求等角度进行交流,这样既为骨干教师搭设了成长的舞台,又为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可能。

通过多种方法相结合,先进的教育思想已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三年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的学习,老师们的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四、在评价中发展

有效的教师评价对教育教学改革起着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多重功能,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取恰当的方式评价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则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石和催化剂。因此我校建立了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评价的主体有教师本人、同行同事、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这四方面的人员,以此机制促成评价方案提出的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和学校评价。

教师自评,主要是充分肯定教师本人自我评价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教师在填写“教师成长记录表”的过程中深刻反思,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这种认识和完善是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最根本的动力。

同事互评,则是学校组织教师对同事同行进行的定性评价。因为教师与教师间彼此比较了解,由教师对其他教师结合定性评价的调查表从“职业修养”和“专业水平”两个A级指标中的“敬业乐业、热爱学生、团结合作、考勤常规、教学常规、严谨笃学”及“课堂教学、交流反思、科研能力、班级管理”十个B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学校考评,定量评价是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监督和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学校规定标准的重要举措,也是目前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中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在大力倡导发展性评价的同时,我校没有忽视对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定量评价,主要从“工作实绩”、“奖励加分”、“违纪扣分”三个A级指标中的“教学成绩、指导学生、班级获奖、公开教学、论文交流、课题研究、带导教师、听课评课、资料建档、继续教育、教师参赛、周工作量”、“提高成绩、争先创优、考勤满勤、特别事故”及“教学事故”这十七个B级指标进行量化得分,得分情况即为定量评价的结果。

这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评价,这种发展性评价机制,既是教育管理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它促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

7.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篇七

关键词:校长 校本教研 地位 作用

作为校长,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其中应扮演的角色,积极参与,并承担起课改赋予的新使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课改的要求,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一、树立三种精神

一是创新的精神。以往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课程改革真正在学校得以实施是课改取得成功的基础。校长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校长的积极参与,无疑是校本教研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挑战。这对我们已有的思想、工作方式是一种突破和否定。在校本教研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校长开拓思路,打破以往的思维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大胆尝试。可以说,如果一个校长没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不可能在校本教研中取得成功的。

二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要与新课程同行,要与时俱进,就要通过校本教研去发现、去培养、去提高新的骨干教师。

三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课程改革涉及面广,工作复杂。面对着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的课程改革,我们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与马虎。校本教研工期作更是如此。校长要认真组织好校本教研工作,首先,要增强四种意识:一要增强课程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这就决定了它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校本教研中,校长的课程观要有重大的变革,一定要增强课程意识。二要增强全面意识。要全面了解新课程的内容、结构体系和目标,要深入到课改实验中,参与和指导教育教学,关注实验进程。三要增强人文意识。要围绕培养目标,坚持把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强化人文意识。在校本教研的各个环节中,突出教师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加强人文关怀,发挥校本教研的功能作用。四要增强校本意识。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教师的需求,利用本地各种资源优势,开发出多种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解决五个矛盾

一是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矛盾。新课程是对旧观念的冲击和变革,观念上的不适应,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的巨大惯性,需要校长要有大的力度、强而有力的措施,才能使校本教研的理念自觉地渗透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改实践中。二是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新的教学方式最根本的要看课堂上、教室里发生的变化,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所发生的变化。从抓好教师课堂行为方式的变革入手,切实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应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去,努力打造了与合作学习相适应的新课堂教学方式。三是学校的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的矛盾。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校长必须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在校本教研中,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发扬民主作风,采用刚柔相济的管理原则,既有规章制度,又留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空间。四是新课程必备的教学设施与学校现有教学条件的矛盾。实施新课改,校长要考虑如何解决课改所需教学设备的添置、场地的扩充、教学的扩充、教学辅助资料的准备等。五是教师课时减少与备课隐性工作量增大的矛盾。课程改革实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这势必给教师增加了许多新的隐性工作量,如研讨课程、参加培训、研究教材、改革评价等等,特别是上学期我校根据本校实际开办的周六研讨日活动,人人参与新课堂观摩,人人参与校本教研。作为校长亲自参加,及时为教师解决校本教研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政策上、物质条件上给予支持,努力为教师创造轻松的发展空间,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思想负担,使教师更积极地投身于校本教研中。

三、强化六种行为,坚持观念先导

8.走进园本教研 感受成长 篇八

一、立足园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

1.培训先导,理论支撑

组织全体教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主题教育培训,有了理论支撑后再进行集体研讨,教师都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对主题教育活动的看法。各班教师在本班内进行班级讨论,制定本班的主题内容。

2.立足教研,行为跟进

在主题实施的前期阶段,有些班级在实施步骤上出现了问题,于是我们就逐班进行指导。开展班级主题教育研讨现场会,推动主题教育进程。

由于师资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性,有的班级主题进展顺利,有的班级进展缓慢,甚至无从下手,这时,由班级负责人现场讲解本班主题开发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和困惑,并现场组织研讨,这样的现场会既让每位教师知道本班的进展速度,学习别人的经验,找到自己的不足,又是解决困难的良好时机。主题现场会推动了主题教育的进程。

3.探索主题教育,改变教与学方式

在2006年初步探索主题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幼儿园进一步脚踏实地地深入探讨主题教育活动。幼儿园的主题教育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幼儿开设的,以贴近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幼儿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1)在坚持每天研讨的过程中,总结出主题生成的四种途径

一是由课程生成主题内容,如,大班的《中国结》主题由大班艺术教育活动生成,中班的《香香的蔬菜》、小班的《我爱水果》等分别是在科学、语言等领域生成的。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价值取向生成主题,如,大班的《羊羊大迷宫》是根据幼儿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而生成的主题。三是由亲情教育生成主题,如中班的《感恩的心》、小班的《我爱我家》。四是由本土资源转化为主题,如,中班的《家乡的变化》,教师抓住南湖生态公园和正在拆迁改造拓宽路段这一契机,及时将本土资源转化为《家乡的变化》主题。

(2)课程设置,保障主题教育开展

主题确定之后,每个班就开始了主题活动的关键时期,也就是上课,于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课程进行重新的安排,并制订周日计划,开展课程。

(3)主题研究课评比促进主题教育展开

为了更好地开发主题课程,在实施主题教育的中期,我们开展了主题教育研究课评比活动,更调动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还向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变化以及家长对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4)在反思中成长

根据主题内容布置主题墙饰。主题教育初步结束后,经过老师的精心整理,把每班的主题装订成册,形成了幼儿园自己开发的园本教材。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得出:

第一,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多渠道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吸引家长的参与。

第二,通过主题活动使每一个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使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三,通过主题活动使教师真正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协助者、记录者、引导者,同时,教师对“重过程,重发展”也有了新的理解。

二、评估教学制度,提高教学水平

改变了以往重结果的评价方法,采用每月一评估的过程性评价,检验教学质量和幼儿认知水平,发现教学问题及时教研改进,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了师资业务水平。

对照月工作计划制订评估内容,制作评估教具。在每月的最后一周,每班随意抽5名幼儿进行评估测试。

通过测查评估及时发现了幼儿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教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设特色课程,教师资源重组

在课程设置中,除了五大领域外,还设置了特色课程。

1.特色课程

(1)趣味古诗

学习古诗是比较乏味的,我们根据每一首诗的寓意配上了幼儿容易接受的舞蹈动作,让幼儿在舞蹈动作中体验诗的意境美。

(2)快乐识字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认字,他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大大提高了识字量。

(3)儿童绘本

开设儿童绘本,由于教师对绘本教学比较陌生,我们就组织教师在网上观看专家课例,再由比较擅长绘本课的教师上实践课例,使教师对绘本有了新的认识。

2.教师资源重组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发挥教师自身优势,进行资源重组,每位教师除了担任班级管理之外,还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担任2~3个班的特色课程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搭建平台,家园共育

1.家园天地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资源,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积极合作者。我们定期有目的性地召开家长会,创设共同研讨的机会。

2.班级空间

开设班级空间,教师把幼儿在园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有何建议,有什么想法都可以随时进行咨询,让困扰家长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也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家长的心声,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家长携手教育好孩子。

在教与研中教师深深感受到了研究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也深深体会到了研究带来的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谢琳.走进园本教研 我们快乐成长[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0)

9.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长 篇九

2012年4月, 市里组织评选“教坛新秀”, 学校每每有市赛或大型市区级教研活动, 都把其作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活动, 采取“自愿报名、择优选送”的办法, 让老师们在良性竞争中提高专业水平。在公平氛围的激励下, 刚调入学校一年的刘老师报名了。当时, 我正好和她同一年段, 也因此有幸和她一同经历了备课、研课、磨课的全过程。刘老师选的课题是《用字母表示数》, 在她独立备课之后, 开始第一次试教。试教下来, 效果很不理想, 用她的原话说就是“自己都不知道在上什么”, 而我们听完的感觉也是疑惑着“她想要展示的是什么”。课后, 在备课组长杨老师的组织下, 我们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研讨, 简短的反思后, 刘老师接受同组老师的追问:“本节课中, 所要达成的目标有哪些?你在课中怎样落实这些目标?你认为这节课学生将面临什么样的学习挑战?你采取了哪些方式突破它?这节课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实现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用字母表示数’的质的飞跃?”等等。

像这样以年段备课组为单位的行动研究, 是学校办公室独特的风景线, 老师们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定时地研讨, 经常为了一个教学见解的不统一而争得面红耳赤。这种草根式的教研方式促使老师们在日常实践中把思考及时转化成教学智慧, 深受大家的欢迎。刘老师刚调入学校不久, 对此还不适应, 几个问题下来, 一问三不知。最终, 老实交待了, 课的设计是模仿青年名师张齐华, 谁知道竟模仿成“四不像”。许多青年教师都是从模仿起步, 在借鉴中成长。但是, 要想仿得有模有样, 就必须带着一双思考的眼睛, 细心揣摩名师课堂背后的理念。况且, 既然是参加比赛, 就要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不适合借用别人的教案。此时, 学校的比赛迫在眉睫, 怎么办呢?组里的元老余老师站出来了:“一个人的事, 就是全组的事。”备课组是学校大团队下的小单位, 只有组内成员都积极发挥作用, 才是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于是, 备课组长杨老师根据本组老师的特长安排任务, 从教材解读、目标定位、难点突破、练习设计, 甚至包括课件制作, 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等等都考虑周全。有了课前具有前瞻性的思考, 有了同伴间的互帮互助, 在学校的选拔中, 刘老师顺利获得了参加市级比赛的机会。

到了市级比赛, 代表的就是整个数学研究团队的荣誉了。我们以每周二校本教研活动为平台, 将刘老师的课例作为全体老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起初, 老师们都还只是就课论课, 根据课堂出现的小状况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 问题停留在表面。两轮课例研究后, 随着研讨的不断深入, 大家渐渐发现:虽然表面课上得很顺, 但频繁的一问一答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是否与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相背而行?如何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有的老师提出了, 2011版的课程标准新鲜出炉, 新课标到底新在哪儿, 在这一节课中是否有所体现?等等。在开放、愉快的氛围中, 老师们相互质疑, 各抒己见, 最终达成共识:在本课教学中以“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为隐线, 以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载体, 先是创设“魔盒”情境, 让学生表示“进去的数”和“出来的数”这两个量, 认识到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不同量之间不变的数量关系;再结合“年龄”情境, 体会到“虽然两个人的年龄都在变化, 但是他们的年龄差始终不变”;之后, 又借助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使学生理解随着“边长在变, 周长也在变, 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通过以上安排, 引领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 以此提升数学思维的品质。

凝聚着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凭借着个人精彩的课堂演绎, 刘老师在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

时隔一年以后, 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将在四川召开, 经过市里推荐, 省里研究后, 选派刘老师作为福建省的唯一代表参加比赛。这是一场规模盛大的比赛, 对于刘老师而言, 对于数学团队而言, 既是机遇, 更是挑战。这一次, 我们以市教坛新秀现场课为起点, 通过反复观看录像, 细致地推敲、打磨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问题, 甚至每一句话。每次执教过后, 大家都会一起找问题、查原因、思策略, 并且在下一轮的课堂中看成效, 总结经验, 进一步完善。在这一年里,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行为跟进研讨, 刘老师在自我省察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逐渐形成了“风趣幽默、沉稳大气”的教学风格, 最终荣获一等奖。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评价本课“教师从容淡定, 教学起点适度, 教学素材丰富, 学生参与充分, 知识结构完整”。

上一篇:学雷锋,争做四好少年作文900字下一篇:学校实验教学先进材料(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