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共8篇)(共8篇)
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篇一
唯亭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竞赛试卷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基础之上。
2.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基础之上。
5.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2011最多能写成()个不同非零自然数的和。
7.有一本书,买9本需22元多,买11本需26元多,这本书每本()元。8.如果数学小组中女孩人数比全组人数的50%少,而比全组人数的40%多,那么这个数学小组最少有()人。
9.一个凸多边形有n条边,它的内角和是()度。10.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024=
11.从0到2011共2012个自然数,从中任意取出两个数并求和,共可以得到()种不同的和。
12.将从1开始到2011的连续奇数依次写成一个多位数:
***171921„„200720092011,则这个数是()位数。
13.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2厘米(π值取3),水管内水的流速是每秒10厘米。连续流淌10分钟将流掉()升水。
14.某市居民自来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月每户用水3吨以下,每吨1.80元;超过3吨的,超过部分每吨3.00元,某月甲、乙两户共交水费24.30元,已知甲、乙两户用水量的比为3∶4,甲户交水费()元。15.两块铜锌合金,第一块与第二块的重量之比是2∶1,第一块的铜与锌之比是1∶2,第二块的铜与锌之比是5∶4。将两块合金融化后混合成一块新的合金,新合金的铜与锌之比是()。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10题为单选题,11—15题为多选题。)1.一个三角形的底边与高都增加20%,那么,新三角形的面积比原三角形面积()。
A.增加20% B.增加40% C.增加44% D.增加22% 2.在2000多年前,是()给出圆的概念:“一中同长也”。A.墨子
B.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
C.祖冲之 3.下面数列()是斐波那契数列。
A. 1,2,3,5,8„„
B.1,1,2,3,5,8„„ C. 2,3,5,8,13„„
4.某班同学买了100瓶汽水,喝完后5个空瓶可以换得一瓶汽水,他们最多能喝到()瓶汽水? A.120
B.124
C.125
D.126 5.由于天气逐渐变冷,牧场上的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减少。经计算,牧场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供16头牛吃6天。那么可供11头牛吃()天。
A.12 B.10 C.8 D.6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7.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联系生活学数学 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8.下面内容()不属于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内容。
A.数的认识 B.数的运算 C.式与方程 D.探索规律 9.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原有的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
A.同化和顺应 B.内容和形式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内化和外化 10.在下面的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3,5,7,。小强填出了三种答案:①9,11,13;②11,17,27;③27,181,4879。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1.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新的课程体系涵盖()。
A.幼儿教育 B.义务教育 C.高中教育 D.高等教育
12.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等于其它两个内角的差,这个三角形可能是()。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13.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14.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15.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有()。
A.经历 B.体验 C.探索 D.掌握 E.理解
三、判断题
1.2011是素数不是合数。()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5.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6.数与计算的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7.统计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8.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9.在第一学段,对学生的评价多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10.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1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是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具体目标。()12.过程性目标主要包括经历、感受和探索三个方面。()13.学生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以三步为主,不超过四步。()14.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四、简答题
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请简要阐述这三种统计量不同的适用场合。
2.如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现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解决问题策略”命名的单元分别被安排在哪几册,各安排了什么内容?
4.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分别安排了《认识分数》单元,这两个单元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有什么区别?
五、解答题
1.海模比赛中,甲乙两船同时从池塘的东西两岸相对开出。第一次在距东岸1 5米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对岸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西岸8米处。如果两船在行驶中速度不变,池塘东西两岸的距离是多少米?
2.中国古代算书《张丘建算经》中有个“百鸡问题”: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3.某商店进了一批数码电视,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30%作为利润来定价。当售出这批数码电视的80%后,为了尽早销完,商店把这批数码电视按定价的70%出售。全部销完后商店实际获得的利润率是多少?
4.在我国古代算书《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物不知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5.两个人在一张圆桌上相继轮流平放一枚同样大小的硬币,游戏规定,硬币不能重叠放置,在桌上放下最后一枚硬币者为游戏的胜利者。设两人都是能手,试问:是先放者取胜,还是后放者取胜?取胜的策略是什么?
6.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折竹》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这道题目的意思是:有一棵竹子,高1丈(10尺),腰间折断,竹梢着地,着地处离竹子根部有3尺。问折断处离地有多高?
7.某市举行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有超过380名但又不到450名学生参加,测试结果是全体学生的平均分是76分,男生平均分是79分,女生平均分是71分。求参加测试的男生和女生至少各有多少人?
8.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9.六(1)班男、女人数之比为5∶3。体育课上,老师按每3个男生、2个女生分成一组进行游戏。这样,当女生分完时男生还剩3人。求这个班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10.儿子的年龄是母亲年龄的310,是父亲年龄的27,父亲年龄又比母亲年龄大2岁,那么父亲、母亲、儿子分别多少岁?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在联系生活让学生对年月日知识有了基本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年历卡,发现关于年月日的具体知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有哪些了解呢?你能从手中的年历卡上发现什么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全班反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教师板书主要知识点。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觉得你们都可以成为小小历法家了。根据大家的汇报,你们对年月日知识有了哪些认识?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照黑板的提示归纳年月日基本知识,可是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沉默之后,才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你可真勇敢,你说。
生1:我知道了“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这句口决,我爸爸告诉我的。
师:哦,„„还有没有想说说的? 生2:我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腊)月,每月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每月30天,是小月,二月有28天或29天,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师:你回答的太完整了,咱们表扬他吧!
材料二:灵活合理地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敏锐地感受、准确地捕捉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决策和选择,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篇二
一、观察生活, 引出圆
师:仔细观察, 猜测一下这个木工想把木板锯成什么形状?如果他一刻不停地往下锯, 最后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师:你看到圆了吗?动手比画一下。
师:在日常生活中, 你在哪里也见过圆?
(学生举例, 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的生活场景导入新课, 使学生感受到常见的生活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同时让他们初步感受削方为圆的过程。接着通过观察与举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圆, 丰富学生对圆的实物感知, 为新知的学习提供现实经验的支撑。)
二、直观感知, 初识圆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车轮, 我有个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 而不用这几个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圆之后, 以“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激发学生探索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的兴趣。)
师:如果用长方形作车轮, 椭圆代表坐在车内的老师, 当汽车运动起来, 你估计老师坐在车里是一种怎样的情况?谁愿意大胆演示一下?
教师呈现长方形车轮前进过程, 以“此时我离地面有多高”来引导学生说一说、指一指, 再出示人与地面的距离, 使学生明白车轮在前进过程中, 人离地面的距离会不断地改变。
教师再呈现圆形车轮前进过程, 使学生见证它在前进过程中, 人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会变, 人坐着很安全、很平稳。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抽象, 将人与车轮的关系抽象表达, 然后借助直观演示, 使学生在对比中充分感知圆形车轮平稳前进的根本原因。)
三、项目学习, 研究圆
(1) 探究直径。
师:请大家拿出一个圆,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 研究解决如下问题:
①你能从这圆中找到这条线段吗?
②在同一圆里, 这样的线段会有几条?
③在同一圆里, 这样的线段有什么相同点?
④在这个圆里, 有没有比这更长的线段?
⑤在研究这些线段时, 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 教师选择性指导)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直观感知、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手段, 将自己对圆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然后, 以小组分享式学习交流所得所惑, 引发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质疑与反思的学习, 让他们在探究中充分理解直径的特点,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运用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最后, 借助延伸性问题“你还有什么发现”引出圆心, 并掌握利用对折或计算找到圆心的方法。)
师:你能在圆上画出几条直径, 并说说什么是直径吗?
(设计意图: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通过折、画、指、说等形式充分感知直径、圆心位置的特殊性, 深入明确圆心、直径的数学内涵。)
(2) 再探半径。
师:通过对刚才的研究, 我们认识了直径和圆心。谁知道, 汽车的车轴一般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的位置, 而不装在其他地方?
生:这样车轮滚动过程中, 圆心到地面的距离就不会变了, 汽车会平稳地前行。
师:你指的相等的距离在圆中是哪一段?这段距离在圆中叫什么?
师:根据画直径的经验, 请你先画出一条半径, 并想想怎样的线段才是半径?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经验, 你能得出哪些关于半径的知识?请大家独立探索:
①它有什么特点?
②你还发现了什么?
(分组汇报学习成果, 相互补充与质疑)
(设计意图:教师以核心问题“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的位置, 而不装在其他地方”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 迫使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然后让学生根据先前的操作经验, 在开放的问题中自主求知, 探索半径的特点, 在辨析“半径一定是直径的一半”中理解它与直径的关系。)
(3) 明晰概念。
学生自学课本, 在阅读反思中明确直径、圆心、半径的数学定义, 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四、动手实践, 再识圆
(1) 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
(2) 画一个更大的圆。
(3) 按要求画圆: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和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画圆中认识圆规,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理解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圆规的针尖的位置就是圆的圆心, 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4) 丰富圆的表象。
师:如果不用圆规, 你能画一个圆吗?它们是怎么画的?圆心在哪里, 半径呢?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画圆方法的展示, 使学生再次感受圆的动态形成过程, 理解圆的本质。届时, 渗透圆在数学中的不同定义, 提升学生对圆的认识。)
五、解释现象, 深化圆
(1) 初步分析。
师:同学们,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 让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投沙包游戏。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呈现人到中心的距离, 使学生直观感受这几种方案的优与劣。
(2) 深入思考。
师:我们来看第二种站法, 如果把他们分成二组, 怎么分比较合理?为什么站在圆上就合理了呢?
师:为什么边上的四个人不和他们 (角上四人) 分为一组呢?
在全体交流之后, 教师课件呈现圆与正方形, 使学生充分感知其特殊的结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投沙包游戏的理性分析, 使学生学会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深化学生对圆的特征、本质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 拓展圆
师:现在回忆一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的应用, 你知道其中的数学秘密了吗?
(设计意图:课末, 引导学生重视审视生活, 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数学的方式想问题的意识。)
【教学思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中提出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三大热词为我们数学学科指明了方向。由此, 笔者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值得关注。
一、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并提炼数学问题
数学是抽象的, 但数学的基本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 有待于我们去发现, 去触摸。借助数学的眼光能使我们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信息, 探寻蕴含在其中的数学原理。因此,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尤为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工人锯木板”, 初步体会“圆出于方”的割圆过程, 然后通过观察、想象与举例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圆。最后, 以“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并激发了他们探索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的欲望。就像史宁中教授说的, 学会思考是在思考中学会的。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利用天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形成假设, 并尝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检验求证、获得结论。
二、积极参与活动的、合作的与反思的数学学习
就数学学科来说, 数学活动承载着对数学知识与数学经验的改造、加工、消化和吸收的功能。笔者以为, 基于项目学习的数学活动更具挑战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合作学习, 有利于他们勇于承担共同学习的责任, 习得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
1. 独立思考、乐于思考是学习的核心
在研究中, 学生首先独立地借助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手段, 积极地参与了观察测量、合情推理、猜测验证的数学活动, 研究发现了车轮中的数学秘密。然后, 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明确直径的特征。之后, 学生又通过画、指、说三个手段来丰富关于直径的表象, 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直径的定义。这一切都是学生敢于探索、勤于思考与合作分享的结果。
2. 质疑、论证和反思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无论是对“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的研究, 还是对“为什么车轴要装在中心的位置, 而不装在其他地方”的第二轮探讨, 都使学生充分地经历了质疑、论证“是否有无数条、长度是否相等”的过程。同样, 对于“半径一定是直径的一半吗”的讨论, 让学生体会到了批判、论证与自学反思的重要性, 更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半径和直径的意义、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 借助操作与想象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对小学生而言, 动手操作与动态想象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两翼”, 动手操作利于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 动态想象利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教学中, 教师组织学生用圆规画不同的圆, 这使他们在画圆中习得用圆规画圆的技能与关键;而对“木棒画圆、直尺画圆”现象的分析, 使学生直观感知了圆的动态形成过程, 初步体会了圆的“轨迹说”和“集合说”。这些对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释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
教师创设的这个现实的、富有探究空间的“投沙包”情境, 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串“这三种站法哪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其他两种不合理”“对这种 (正方形) 站法来说, 如果把他们分成二组, 怎么分比较合理”进行分析,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现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价值, 深刻体会了“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的目的, 培养了他们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数学核心素养生长于学习过程之中, 表现在经验改造之上, 贯穿于数学思考的活动之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教学指导
研究中学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根据其制定符合现状的教学指导,对如今数学学科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数学学科的素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素养,是人们用数学化思想思考和观察世界的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的提高也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如何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如何根据数学科目核心素养,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进行讨论。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理解
近些年来我国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常常会提到数学核心素养等词汇,比如有的教授会说,数学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对于周围环境的情况处理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教授认为数学素养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很多实际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做出判断;另外有教授的观点表明了数学素养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能力,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期自身的努力学习所形成的某种状态。
综合来讲,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掌握了充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加以熟练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够以数学的角度来思考转化问题,然后通过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这种积极处理问题的习惯和品质。
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理解,可以说是指在学习数学之后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种素养,具体来说指的并非某些知识或者技巧。更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数学能力,而是一种反应了数学思想的、基于数学知识却高于知识的综合、持久和阶段的能力。我们可以将数学核心素养理解为和数学教学课程具有相关性,对于理解数学本质、更深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进行数学评价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三方面,下面具体说明一下这三方面。
1.综合性
指的是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基础学习能力和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会了基本的运算方法、推理计算等基本能力之外还需要学习思考使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这一能力实现的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也能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
2.阶段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方面也会出现不同水平、阶段的差异,就好比同一个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会的方法不同,解决起来也会有难有易,有快有慢,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会出现不同层次的人形成不同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的现象,这种情况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持久性
持久性不仅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值得关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会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到的思考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会的,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才能获得知识,而且还会长久的拥有并运用学习到的能力,成为学生的财富。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理解和记忆,因为数学知识能够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通过逻辑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思维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更好的学习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还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一定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比如说学生在掌握建模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并利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掉,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考分析联想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核心素养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造性的思维往往建立在批判性的思维之上,所以说对待事物需要理性思考,在对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运用分析思维推理提出方案,最后解决问题。
四、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导
教师要创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保持更好地求知欲望,设计一个铁盒实际生活的情境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表达。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问题,教师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帮助,引导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借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很具生活实例为载体,经过教师的指导建议,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方案的确定和实际的操作,在最后掌握其中的研究方法。由于传统课堂上这些步骤全都省略掉了,依靠教师的讲解,使得探究性活动成为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了实践操作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更应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的数学教学并没有体现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使得数学文化仅仅停留在抽象符号和逻辑推理中,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逐渐了解数学文化,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明确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向学生讲解教授数学文化,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维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4):45-46.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案设计 篇四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
1.了
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会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习内容分析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由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因此,这节课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材中编入了画家赖少其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另外,教材中(第2页)还选入了几幅植物的相关图片,如绿萝、仙人鞭等。第3页的一幅图片是箭兰,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及对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说明本节课可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其编写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学生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线条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说明
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
用语言组织教学。
计算机网络,音乐播放器
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你觉得这些植物给你哪些美感?
PPT,多媒体设备
探究式学习活动
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板书课题。
1.观察教室中的植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
2.欣赏画家笔下的植物,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讨论: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3.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上的几幅学生作业。
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启发?
黑板,计算机网络,PPT,多媒体设备
学生动手实践
解决教学难点。
分析教材上学生作业,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它是怎样表现出叶子的前后关系的?
教师演示如何表现叶子的不同角度及前后穿插。
布置作业。
巡视辅导。
PPT,多媒体设备
小结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及观察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多媒体评价表,PPT
教学反思
5.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五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1.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2.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对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尤其要培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其中,写作是最重要的信息素养之一。
②思维素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应该培养年轻人三种主要的思维能力,一种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它强调严格的推理和论证。一种是形象思维能力,这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其他还有直觉思维、灵感和顿悟等。这种思维能力虽然不像逻辑思维那样严谨,但容易激发创意。最后一种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组合,一般在创意的萌芽阶段,多采用非逻辑思维;在创意的完善阶段,应采用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有助于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
③人文素养。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公民。而其中民主与法制意识、人人平等意识、正义感尤为重要。此外还包括诚信、礼貌等基本素养。
④专业素养。专业素养主要指人人都应该有一技之长,这是因应社会分工的需要,未来的社会分工只会越来越细,因而也越来越强调分工与协作。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特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各种专长的人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⑤身心素养。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平衡的情感对现代人尤为重要。
3、作为中学阶段,核心素养还包括:
①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
②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中学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
③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④民主意识、正义感 ⑤为专业发展做准备 ⑥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4、核心素养和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①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②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③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④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
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也提出,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
三、核心素养体系对课程、教学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介绍,核心素养体系将成为课标修订的依据。
在张华教授看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对我国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科学化产生影响。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确定课程目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时候,习惯于将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相关话语直接移植过来。这既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且无法检测,沦于空泛与抽象,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又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他认为,在适时引入“核心素养”这一体系后,课程目标能够进一步实现科学化。刘恩山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
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原来的学科任务仍然在课程标准之中,在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如果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不同的学段,我们可以装入新的设备,让大楼变得更加现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都在,但加入了电子传感系统,让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东西,它们就是核心素养。” 同样,这套系统可以加入政治学科,也可以加入历史学科,各学科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整个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养。所以,刘恩山教授说:“它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还要有一些辅助材料来支撑,彼此都撑起来后,就会变得更好。我觉得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完成后,如何基于指标体系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就成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教育部组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及水平特点,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在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各个学段,从素养发展的角度提出各学段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和水平,把指标体系具体化到各学段,确定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关键内涵。
四、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五育之统帅.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死、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关键的作用。下面,笔者主要从政治课教学引领功能的角度谈谈对高中生进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进行探索。
不少专家认为,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懂得关心他人,也无法适应社会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是五育之统帅,“思想”是其灵魂所在。但尽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施了多年,由下种种原因,目前政治课教学实施中,围着“升学指挥棒”转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纠正,教师更多的只是重视政治知识的传授,机械地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而忽视了思想、情感和政治素养的培养。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影响了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以下从政治课教学引领功能的角度,谈谈对高中学生进行政治学科接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1、关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含义的界定
各学科新课程标准都把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各学科素养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新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感、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述要求为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培养提供了依据。“思想政治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所以,作
为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任课教师,笔者所实践和探索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满人格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培养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2、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众所周知,教师不能直接创造出物质财富,但却能培养出创造物质财富的人,让这些人成为财富产生的原动力。“施教之功贵在导航。”笔者认为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讲究引领策略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力求每节课至少在某一引领环节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①思维引领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具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八种。而且各种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却又不是独立的。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达到此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环节,让学生做
“脑袋急转弯”的题目或欣赏富有哲理的笑话,让其在思维碰撞和笑声中领悟知识与人生道理。如:教授《生活与哲学》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课前,笔者就交给学生一道IQ题:
贝尔是法国的著名作家。一次,法国一家报纸举办智力竞赛,题目是:如采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以最佳答案获得了金奖。请你猜猜贝尔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兴趣高涨地争着回答:有的说最昂贵的;有的说最喜欢的;有的说最顺手的等等。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亮出贝尔的答案:抢救离窗口最近的那一幅画。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这道IQ题让我们感悟到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最终感悟到:懂得分弃,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贝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从美好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的引领,使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课内容前就能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同化与顺应了有关的知识,为整节课“运用该课知识深入思考:如何把握人生以及理解哲学对人的指导意义”的教学目标实现奠定了基础。
思维引领使智慧与智慧之间碰撞,心灵与心灵之间接纳,这不仅极大激发学生探究政治问题的兴趣,期待上政治课,期待老师会出什么IQ题给他们;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在看似不经意的情境中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真谛.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当然,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注意两个问题:所选的内容要符合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要体现思维的健康性与批判性:其次要把握好时间与分寸,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②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 在教学中,课堂应有深度、有温度。“有深度”即对知识而言,教师应由浅入深深化知识,使知识问题更有挑战性,挑战学生思维、挑战学生智慧。“有温度”即对情感而富,教师由境入情使知识问题亲近学生生活,触动学生心灵。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问题的对话或情感素材的分析,以此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悟,在掌握知识的同 时学会做人,在情感体验中升华思想品质,从而达到政治核心素养提高的目标。问题对话引领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型的讨论,使学生在你来我往的课堂答辩中弄清同题,明辨是与非。
如教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关于“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教师设置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存在哪些不良习惯或陋习?学生很踊跃回答:“随地吐痰、乱抛果壳纸屑,乱穿马路、乘车拥挤不排队、讲粗口……”
师:这些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普遍,对此,该如何解决? 生:教育加处罚。
师:是个好方法,政府也在逐步推广。道理大家很明白,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同学没做好?
生: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是小事。
师:据我所知,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面都写着一行中国字:“请把垃圾丢在此”;泰国的皇宫也是国际性的旅游重点地点,在其厕所上面写着一行中国字:“便后请冲厕”;在巴黎圣母院.也写了一行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不分场合乱讲话、不冲厕所、乱丢垃圾等这些在同学们的眼里的小事,在那里还是小事吗?
这时,课堂上静悄悄的,显然,学生的情感被触动了。教师引导:这些小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事——中国人的脸已经被这些小动作丢全世界去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更不能把国家的脸都丢了。很显然,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 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维护公共卫生,公共安宁,维护我们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师:很好.请谨记“事虽小,勿擅为”。
这些生活化的亲切对话,能让学生感受到政活课不是在说大话,讲大道理,而是真实的。我们就在这自然的问题对话引领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辩别是非的能力和道德修养。
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对话能否说出真实的想法是关键。这个“真实”从何而来?笔者认为,“真实’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当然这个信任是相互的);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灵和你拉得很近,就容易达到问题对话引领的目标。
情感素材引领是指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既符合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利于提升他们核心素养的素材,并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这些素材进行多元的解读,同时还启发学生把理解和体验外化,用个性化的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自己的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升华。
如在讲《经济与生活》笫五课关于公司经营的时候,笔者通过“海尔的奇迹”、“三鹿的耻辱”等素材.引导学生明白做一个有诚信的经营者的重要性,并通过“一顶帽子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的可贵。另外,还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的考勤、考试、交作业而引起的后果等细节中,体验诚信对于一个公司、一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③练习引领
练习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这里说的练习指的是那些既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功能,又具有通过练习能提高道德认识、觉悟的训练内容。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把思想道德素养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去,这样,既
提高解题能力,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提高了道德素养。
设置引领的练习,一般是在每次的练习中融入一到两题政治核心素养内容的题目,让学生在读题或老师的讲评中领悟知识,提高思想素质。如学完《经济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布置学生参与家庭理财,“当家一个月”,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记好每天家庭消费内容、钱款,到月末结算一次,并对自己的家庭消费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练习训练.学生懂得“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的道理,从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由此培养了艰苦奋斗精神,学会了感恩。“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倡导“日积月累”的长效教育。练习渗透德育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贵在坚持。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累积,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提高必将水到渠成。
6.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篇六
杨梓生
(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龙岩 364000)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简称“化学核心素养”)[1]。为使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准确理解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进一步把握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属性、内涵特点及内在联系等。下面就化学核心素养的前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促进化学老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反映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与结果的水平。这一素养不仅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对观事物能动反映方式,而且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结果。因此,化学核心素养同时具有指向认知结果的“结果属性”和指向认知过程的“过程属性”。1.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体现为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建立起来的、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结构化知识、思维方式与品质。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看,强调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化学学习,掌握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标准与内容体系,获得物质及其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并能够运用化学符号、化学模型加以描述(表征);理解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建立从变化守恒、动态平衡、模型表征等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形成严谨务实的态度、与人合作的习惯,树立科学物质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绿色化学的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立社会责任观、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2.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体现为个体在面对复杂情境时综合运用化学思维、化学知识与探究技能解决化学相关问题的品质与关键能力。这一属性强调高中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境及与化学相关事实时,能够通过观察与辨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并得出结论;能够根据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其可能的变化,应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思想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正确运用化学模型描述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分析与解释化学现象,运用依据多种方法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揭示其本质属性;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调用已有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化学原理、化学技术应用时自觉考虑化学过程对自然带来的可能影响,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绿色化”的观念。
二、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基于学科特质与学科任务[2],为培育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而提出的关键素养。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认真分析化学核心素养五个要素的内涵,可以发现具有如下特点:
1.凸显化学本质特征
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体现为:化学在原子、分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4],从微观层次上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化学符号或模型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等要素,强调从微观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根据物质微观结构预测物质性质及其反应,运用多种模型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使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等,很好地凸显化学学科的特征。
2.反映化学基本问题
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5]。这一问题的解决,强调运用实验、假说、模型、分类等方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开展物质及其变化的研究,并从元素的宏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从粒子的微观层面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因此,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及其应建立的基本认识,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上得到很好的体现。3.揭示化学学科思维
化学是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并建立起它们间联系的。因此化学学习过程,常常需要以实验为手段获取宏观现象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其本质,或对基于微观或模型分析推理的结果通过实验手段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或相关理论。因此,化学学习需要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学习思维[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很好地揭示化学学科思维。4.体现课程育人价值
作为科学课程的高中化学,由于注重在人类文化背景下建构课程体系[6],内隐着丰富的 人文内涵。因此,它对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均具重要价值。体现在:高中化学课程有利于丰富并完善化学认识,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核心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本质认识;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物质观、严谨求实科学态度等。化学学科这些育人价值,在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要素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
化学学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必将经历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的“两次飞跃”。化学核心素养正是在化学认识活动的“两次飞跃”中发展起来的关键能力与品质,同时又对化学认识活动发挥着能动作用。因此,化学核心素养五个要素的内涵虽各不同、作用也有差异,但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统一于化学认识活动中。具体为: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作为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对“化学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功能[7],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化学实验上述功能价值的发挥,又有赖于学生实验素养的高低、探究水平的强弱。因此,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要素,反映了“化学实践”环节的化学核心素养要求,是化学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表征。
2.对于“化学实践”获得的感性认识,要求采用分类和模型的科学方法、宏观与微观及变化与守恒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加工、整合,揭示其特征属性与本质、建立起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统摄为物质运动变化的原理与规律,从而对化学世界建立起本质的、结构化的理性认识。这一过程对应为“化学认识”过程。因此,“宏观辨识与微观分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等方面侧重于“化学认识”环节的素养,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从认识方法和认识方式视角等方面提出对化学学科认识能力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化学学习活动建立起来的对化学世界的理性认识,其价值体现在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应密切关注化学过程对自然带来的各种影响,并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为前提下,权衡利弊,秉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这一解决相关问题、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的基本思路与原则。因此,“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体现了对“化学运用”能力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化学科学应用的方向和价值取向。
因此,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要素,分别从化学学习活动系统的“化学实践”、“化学认知”和“化学运用”三个维度,全面系统地高中化学学习所必须建立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与品质,整体性揭示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http:///xuekejiaoyanzu/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97 [2] 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1-28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4]梁永平.化学科学理解的基本视角及其核心观念[J].化学教育,2011(6):4
[5]毕华林等.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2 [7]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四版):184-187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它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论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化学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强调发展核心素养必须依托教学内容,要整体性认识化学学科的各种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整体认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3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2014年4月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中指出,“从现行课程标准来看,为培养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公民,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素养的内涵界定,建立系统化的素养结构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加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垂直衔接和横向整合,更加注重培养跨学科的、与社会适应相关的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2]。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又隶属于科学素养。众所周知,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在变化中,我们要运用探究的手段,要在探究中寻找证据进行推理,要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同时我们要关注学习化学的社会意义,这些都是在发展学生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核心认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内隐在教材内容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实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从而实现这一目标呢?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选择使用范围较广的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两节教学内容,按照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了教材内容,挖掘其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并设计成了教学案例,深入分析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这些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达到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2.1 案例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1》中的第四章第二节[3]。
2.1.1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分析:“氯气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属于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部分,在教学中要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该部分的教学中,要注重发挥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物质性质及其变化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
(2)教学内容分析: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教材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氯是海水中富集的一种元素,资源丰富,日常生活中的漂白粉、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使用广泛,学生比较熟悉,容易产生求知的欲望。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氯气与水的反应,包括氯水的成分、性质以及漂白原理;氯气与碱的反应,这也是漂白液、漂白粉的制取原理;此外,可以从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中初步介绍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接触到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学习过盐酸、NaCl与AgNO3溶液的反应等。在初中和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对以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也比较熟悉。本节课学生可以从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角度来理解和认识物质以及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2.1.2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观点解释氯气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
(3)在学习氯气性质和用途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身边清洁剂、消毒剂使用问题的分析,以及微量实验的设计,体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2.1.3 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可以将教学重点设计为氯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的性质研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的探究为教学的难点内容。
2.1.4 教学过程设计及解析
教学环节1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初步获取关于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与创新思维:氯气的性质是在84消毒液与酸反应的实验探究中获得的,突出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建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实验中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废弃的光盘盒自制了反应容器,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氯气所发生的反应,根据质量守恒的思想分析反应后所得到的产物;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推测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氢离子、氯离子的存在等;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依据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实验,寻找实验中的现象作为证据进行推理,分析反应产物。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建构研究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研究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原因探究以及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以废弃光盘盒为原料自制教具的目的分析,认识氯气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知道生活中含氯消毒剂的合理使用方法。
教学环节3 深入分析,理解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的反应,深入理解反应的实质。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与创新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差异分析,理解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的反应实质;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进行实验,本身也体现了一种创新意识。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氯气和水、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的反应,进而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及离子反应的情况;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依据矿泉水瓶的瓶身变瘪程度加剧的宏观现象推测在微观上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根据对照实验的现象差异,深入分析实验原理,寻找证据进行推理,根据氯水中粒子成分,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准确得出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生成物;
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对照实验,认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效果更好,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氯气泄漏问题时,快速地找到消除污染的试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社会责任的高度体现。
教学环节4 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释视频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所学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出研究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他物质奠定基础;最后又提出来自于生活中的84消毒液、漂白粉的杀菌消毒、漂白原理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化学反应原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案例二: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中的第二章第三节[4],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内容属于必修阶段,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5],但对怎么影响和为什么影响并不作要求。在对教材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笔者将教材内容适当进行调整,把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提前,而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后置。这样处理更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为出发点,从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从而体会到除了伴随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照实验、定性观察法、科学归纳法等的运用,突出了科学方法教育,教会学生运用实验手段寻找证据并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最终建构研究化学反应的思维模型。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及要发展的化学核心素养如下: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
3.1 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依托教学内容
化学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产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就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4]”现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又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5]”由科学素养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它们都是内隐在化学教学内容中的,是学科知识不断积累深化的结果。因此,要合理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充分依托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各个部分知识,挖掘其所包含的素养教育,达成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3.2 整体认识各种核心素养,不能割裂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多种,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侧重点自然不同。但是,绝不能认为这些教学内容所承担的核心素养任务是唯一的、孤立的。如化学反应原理部分,更加突出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想,透过化学实验现象认识其本质;其中盐类的水解的知识,宏观表现为溶液显示不同的酸碱性,微观表现为弱酸或弱碱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原电池的知识,宏观表现为电流的产生,微观则为负极失去电子,阳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的变化,等等。但是所有宏观现象的取得,都是以化学实验为手段的,结合实验现象,我们要进行推理分析,才能认识到微观本质,从而帮助我们建构盐类水解、原电池等的基本思维模型,强化了我们对模型认知思维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这些模型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突出了化学知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所以,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注意不要将素养割裂开来,要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15,(4):7.[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它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论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化学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强调发展核心素养必须依托教学内容,要整体性认识化学学科的各种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整体认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3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2014年4月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中指出,“从现行课程标准来看,为培养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公民,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素养的内涵界定,建立系统化的素养结构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加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垂直衔接和横向整合,更加注重培养跨学科的、与社会适应相关的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2]。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又隶属于科学素养。众所周知,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在变化中,我们要运用探究的手段,要在探究中寻找证据进行推理,要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同时我们要关注学习化学的社会意义,这些都是在发展学生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核心认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内隐在教材内容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实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从而实现这一目标呢?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选择使用范围较广的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两节教学内容,按照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了教材内容,挖掘其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并设计成了教学案例,深入分析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这些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达到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2.1 案例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1》中的第四章第二节[3]。
2.1.1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分析:“氯气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属于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部分,在教学中要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该部分的教学中,要注重发挥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物质性质及其变化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
(2)教学内容分析: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教材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氯是海水中富集的一种元素,资源丰富,日常生活中的漂白粉、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使用广泛,学生比较熟悉,容易产生求知的欲望。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氯气与水的反应,包括氯水的成分、性质以及漂白原理;氯气与碱的反应,这也是漂白液、漂白粉的制取原理;此外,可以从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中初步介绍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接触到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学习过盐酸、NaCl与AgNO3溶液的反应等。在初中和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对以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也比较熟悉。本节课学生可以从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角度来理解和认识物质以及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2.1.2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观点解释氯气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
(3)在学习氯气性质和用途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身边清洁剂、消毒剂使用问题的分析,以及微量实验的设计,体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2.1.3 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可以将教学重点设计为氯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的性质研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的探究为教学的难点内容。
2.1.4 教学过程设计及解析 教学
环
节
提
出
问
题,引
入
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初步获取关于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与创新思维:氯气的性质是在84消毒液与酸反应的实验探究中获得的,突出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建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实验中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废弃的光盘盒自制了反应容器,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氯气所发生的反应,根据质量守恒的思想分析反应后所得到的产物;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推测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氢离子、氯离子的存在等;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依据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实验,寻找实验中的现象作为证据进行推理,分析反应产物。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建构研究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研究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原因探究以及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以废弃光盘盒为原料自制教具的目的分析,认识氯气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知道生活中含氯消毒剂的合理使用方法。教学
环
节
深
入
分
析,理
解
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的反应,深入理解反应的实质。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与创新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差异分析,理解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的反应实质;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进行实验,本身也体现了一种创新意识。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氯气和水、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的反应,进而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及离子反应的情况;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依据矿泉水瓶的瓶身变瘪程度加剧的宏观现象推测在微观上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根据对照实验的现象差异,深入分析实验原理,寻找证据进行推理,根据氯水中粒子成分,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准确得出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生成物;
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对照实验,认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效果更好,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氯气泄漏问题时,快速地找到消除污染的试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社会责任的高度体现。
教学环节4 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释视频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所学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出研究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他物质奠定基础;最后又提出来自于生活中的84消毒液、漂白粉的杀菌消毒、漂白原理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化学反应原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案例二: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中的第二章第三节[4],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内容属于必修阶段,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5],但对怎么影响和为什么影响并不作要求。在对教材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笔者将教材内容适当进行调整,把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提前,而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后置。这样处理更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为出发点,从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从而体会到除了伴随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照实验、定性观察法、科学归纳法等的运用,突出了科学方法教育,教会学生运用实验手段寻找证据并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最终建构研究化学反应的思维模型。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及要发展的化学核心素养如下: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
3.1 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依托教学内容
化学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产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就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4]”现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又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5]”由科学素养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它们都是内隐在化学教学内容中的,是学科知识不断积累深化的结果。因此,要合理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充分依托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各个部分知识,挖掘其所包含的素养教育,达成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3.2 整体认识各种核心素养,不能割裂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多种,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侧重点自然不同。但是,绝不能认为这些教学内容所承担的核心素养任务是唯一的、孤立的。如化学反应原理部分,更加突出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想,透过化学实验现象认识其本质;其中盐类的水解的知识,宏观表现为溶液显示不同的酸碱性,微观表现为弱酸或弱碱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原电池的知识,宏观表现为电流的产生,微观则为负极失去电子,阳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的变化,等等。但是所有宏观现象的取得,都是以化学实验为手段的,结合实验现象,我们要进行推理分析,才能认识到微观本质,从而帮助我们建构盐类水解、原电池等的基本思维模型,强化了我们对模型认知思维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这些模型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突出了化学知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所以,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注意不要将素养割裂开来,要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7.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篇七
一、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1)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词是由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引人关注。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教授指出,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2)什么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政治特级教师方培君教授在谈到2015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刘逸冲同学为什么选择加试政治时,给出了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出于政治学科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兴趣”“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思维模式,不再仅仅看到‘是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且慢慢从纯粹的观察者逐渐进入到参与者甚至小决策者”。由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将来中国社会公民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1)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关系着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政治认同教育既是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也是达成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需要。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后创设了“公平之意”“公平之重”“公平之路”“公平之伴”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构建基于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如“共享发展”“两会热点”“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个税改革”等,促使学生在形成一定政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念。
(2)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的主观要求;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管齐下,其中,尤其需要从这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够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防止孤立地、僵化地、片面地看待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重逻辑、讲规则的意识。在本节课“公平之路”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视频展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直面现实:概括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出谋划策:谈谈你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解决措施”的三个环节。一事一议,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诠释深奥的经济道理,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表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融入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创建情景、营造有利于学生“亲历政治”的课堂氛围。在“公平之路”环节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中更是设计了“模拟提案”环节,鼓励学生就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提交自己的“议案”。
三、结束语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经扑面而来,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任重而道远。作为政治教师,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一定能够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伟愿景。
参考文献
[1]刘红梅.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32).
8.核心素养:学科命题的导向标 篇八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2016年2月22日,中国教育学会下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那么,我们思想品德课的专业素养又是什么呢?依据课程标准,思想品德学科的专业素养包括:基础知识,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内容;基本能力,即观察探究、逻辑思辨、分析解决问题等;基本方法,即比较、概括、推理、判断、分析、运用等。
综观2016年全国各地思想品德中考试题,各地在试题命制方面都较好地注重渗透学科素养的考查,对思想品德日常教学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现实生活、后续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发挥了奠基功能。下面就几道经典试题为例,与大家一起品读。
一、革新纯时政题考查理念,促使学生养成时事素养
时事素养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对时事新闻关注的广度和深度,关系一个人融入时代、奉献社会的热情程度,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
例1.(2016·山东济宁)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这次会面巩固深化了两岸双方坚持“”、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
A.和平统一B.一国两制C.九二共识D.和平共处
【品读】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深远的影响。“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承认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对“九二共识”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是排除其他干扰项的关键。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误选B项,这启示我们对于重大时事内容核心要素的学习理解很重要。
例2.(2016·山东菏泽) 下列时政材料中,体现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①2015年7月8日,金砖国家第七次峰会在俄罗斯举行,峰会的主题是“金砖国家伙伴关系——全球发展的强有力因素”②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正式成为世界货币③2016年1月16—17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理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④2016年3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及使用弹道导弹进行发射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品读】本题考查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分析和解读能力。解读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所给的选择肢,弄清这些时事新闻都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或反映了哪些方针政策。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①②③均体现了当今世界的这一发展趋势;④体现了“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时代的主题。故正确答案为A。
二、坚持以德树人为核心,彰显学会做人的依托点
思想品德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科,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课程的目标。
例3.(2016·山东威海)崇德向善做平凡好人
四年的初中生活,在师长、同学的陪伴下,我感觉自己“长大了”:体育训练中,不喜欢跑步的我,每天坚持锻炼,变得更加坚韧;校本活动中,我不仅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还和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高质量的作品;生活中,我以诚待人,信守承诺,赢得了大家的欢迎……回眸成长的历程,我有着沉甸甸的获得感。
(1)材料中的所体现的哪些优秀品质印证着“我”的成长? “体育训练”中培养的优秀品质,对我们健康成长有何意义?
(2)“我”以诚待人,信守承诺,赢得了大家的欢迎,这启示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怎样做?
【品读】本题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一则情景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做平凡好人。该题在求真、求善、尚美的主旋律中,展开如何做一个负责任公民的思考。命题实现的是人文素养,更成就了学会做人的依托点。解答第(1)问时,考生要仔细审读所给材料,弄清材料中的成长轨迹分别体现的优秀品质:“坚持锻炼,变得更加坚韧”体现了坚强的意志;“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说明“我”有责任感;“和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分工协作”体现了善于合作;“以诚待人,信守承诺”体现了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然后再结合培养坚强意志的知识回答它对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即可。第(2)问可结合“如何做诚实守信的人”回答。
例4.(2016·山东菏泽)“爱心一面墙,温暖一座城。”“爱心墙”是菏泽市电视台倡议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温暖生活困难群体。2016年2月6日,菏泽市第一面“爱心墙”在育才路建成,短短几天时间,“爱心墙”上挂满了周边市民自发送来的各种衣物,这些衣物又陆续被需要的人们取走。
“爱心墙”受到过往市民的广泛热议和赞扬,被称为“菏泽最美的风景”。
阅读上述材料和图片,运用所学思想品德课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爱心墙”被称为“菏泽最美的风景”?
(2)我们应怎样让这道风景更加亮丽?
【品读】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提炼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负责任的中学生。通过审读材料可知,“爱心墙”活动是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因此,回答第(1)问时,可结合“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意义”回答;第(2)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从“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关爱他人”、“养成亲社会行为”等角度回答。
三、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中都十分注重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引领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深刻理解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5.(2016·山东青岛)见贤思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有的人在平凡日子里做好事、当好人,有的人在普通岗位上当先锋、创一流,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们可感可思,可学可鉴。
(1)坚强与快乐的最美中国孝心少年王荠悦,勇攀质量高峰的大国工匠宁允展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见贤思齐,请你运用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说说怎样以实际行动展示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要求:紧扣事迹,联系实际,观点正确,角度多维,层次清晰。
①②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每一个人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为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①②
【品读】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从个人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解答第(1)问时,要结合材料与教材分析,围绕先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作答;第(2)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6.(2016·福建福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8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新版守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
(1)将图中守则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正确连线。
(2)表中守则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美德?(每格只填一个)
守则内容传统美德 不比吃和穿戴热心志愿服务材料二与2004年出台的守则相比,新版守则对“珍爱生命”的内容做了修订,如增加了“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等具体行为规范。
(3)从不同角度简单回答,这一修订对中小学生有什么意义?(写出两点)
【品读】本题以《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社会热点内容为载体,体现了思想品德的时效性,所考查的内容为教材重点内容,也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也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第(1)问属于连线题,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认识作答即可:珍视国家荣誉——爱国;不说谎不作弊——诚信;学会合作共处——友善;好学多问肯钻研——敬业。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问的关键在于要把握好传统美德的内涵。第(3)问考查考生对“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的认识和理解,可从“珍爱生命”、“生命健康权”、“自我保护”等角度作答。
四、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将宪法法律纳入升学考试,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也大都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实践活动素材,结合初中教学实际和重要法律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宪法和法律、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公民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的理解,以及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以引领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做懂法、守法、护法的中学生。
例7.(2016·浙江宁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不法分子侵犯了医护人员的什么权利?修改刑法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一项基本要求?
(2)结合材料一、二,从法律作用的角度分析“医闹入刑”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为改善医患关系,请你给医患双方各提供一条合理化建议。
【品读】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等知识,需要考生在掌握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依法行使权利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第(1)问考查了教材基础知识,依据所学基础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考查了“法律的作用”,运用有关法律的作用的有关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可分别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两个角度去提建议作答。
例8.(2016·山东青岛)崇尚法律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未成年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某班组织了一堂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护能力”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学法懂法】
初中生小明和同学小亮正骑着自行车一同行进在上学的路上。突然,一辆轿车为躲避前方来车拐进自行车道,将小明碰倒在地。轿车司机下车后发现被碰的是一名学生,便驾车飞奔而去。几位好心路人将小明送至附近医院,经诊断,碰撞造成小明小臂骨折。
(1)小明的哪项权利受到了侵犯?请说出相关法律规定。
。
(2)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你认为同学小亮应该如何机智灵活地去做?
①②③
【知法用法】
经交警查看监控,找到了肇事司机。肇事司机私下找到小明家人,提出和解。小明及家人咨询了律师,同意由交警调解,双方协商解决。但在赔偿金额方面双方产生分歧,小明及家人在律师的帮助下,将肇事司机告到法院。最终,肇事司机按法院判决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3)小明及家人运用了哪些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②③
【品读】 本题结合具体案例情景,以“崇尚法律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解答时要注意分析设问的具体要求,看清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第(1)问主要考查“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材料中轿车司机将小明撞倒侵犯了小明的生命健康权,然后回答出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依据的法律法规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怎么办”,考生可结合“未成年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内容回答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怎么办”,可结合公民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回答。
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曾指出:“要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制者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注重在试题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进而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例9.(2016·山东济宁)“京腔京韵,校园处处唱响中国梦;国宝国粹,心头时时凝聚正能量。”2011年至今,济宁市金乡县正式启动“京剧进校园”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京剧走进校园四年来,该县努力传承京剧文化,联手京剧名家,培育了一批京剧爱好者和表演者,让校园京剧逐渐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了中国国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京剧进校园”有利于()
①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弘扬中华文化,排斥外来文化④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品读】关注本地区的热点、焦点问题,理解地方热点、焦点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关系,理清地方热点、焦点与教材重要理论知识的关系,是一名中学生应必备的学科素养。该题主要考查“京剧进校园”活动的意义,解答该题最好的方法是运用排除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很显然题肢③是错误的,运用排除法,正确答案为D。
例10.(2016·四川自贡)阅读漫画。“世界读书日”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叫做“世界图书日”。2016年4月23日是世界第21个“世界读书日”,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表明()
①读书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传统文化②读书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③读书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读书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品读】本题考查学生对开展读书活动、传承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摒弃其糟粕,①的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是错误的;③④均是开展读书活动的重要意义。
六、提升试题的创新性和探究性,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素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基于此,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制者十分注重“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在命题中注重联系学生实践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素养。
例11.(2016·安徽·17题)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唱响中华大地。
某校“小记者站”准备就本市如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对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系列采访,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首先,小记者准备围绕“绿色发展理念”话题,对市长进行采访。
(1)请你帮他们拟出采访提纲。
小记者们还通过系列采访,收集到本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要采取的相关举措,制成了表格并进行探究。
举措体现的发展理念举措一:提升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建设水平,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检验,积极申报自贸试验区。示例:开放举措二:统筹城乡发展,做强县域经济①举措三: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2)请你完成上表中的空格内容。
针对表格中的举措三,同学们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有利于推动我市未来的发展。
(3)请你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通过系列采访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共享是坚持其他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是归宿。
(4)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共享发展是归宿”谈谈你的认识。
【品读】本题紧紧围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活动主题,综合考查考生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辨析应用、综合归纳和创新实践能力,并引导考生关心家乡发展,进而为家乡建设多做贡献。第(1)问要求学生拟写采访提纲,学生务必要紧扣“绿色发展理念”这一采访话题,针对“我市的资源环境状况、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多方面思考;第(2)问要在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逐一依据“措施”,判断“所体现的发展理念”;第(3)问考生考生的评析能力,考生首先要对同学们的观点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依据“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创新的重要性”阐述理由;第(4)问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本题实际是考查“共享发展”所体现的道理,回答时可根据“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维护公平正义”等内容回答。
例10.(2016·重庆A卷)重庆,一座“非去不可”的城市,我为你骄傲;中国,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国家,我为你自豪!看山城锦绣,听两江流水,体验魅力重庆;看世界风云,听中国声音,感悟出彩中国。某校围绕“魅力重庆”、“出彩中国”两大主题,开展“爱家乡,爱祖国”生活体验活动。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并参与活动。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推荐阅读:
数学教师学科素养培训总结11-07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06-18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0-13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07-03
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08-27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07-21
数学科学科考试说明06-22
学习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心得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