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学习状态(共17篇)
1.高效率学习状态 篇一
考生如何高效快速进入高中学习状态
学科:语文
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语文教师栗艳清:初中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考试,很难适应高强度的文言文教学,以至于学生们刚入高中便谈“文言”色变。进入高中前准备好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数量多,篇幅长,难度大,提前阅读能有效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
学科:数学
利用假期进行高中预习
数学组组长赵云峰: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暑假假期很长,在这个时间里,可以进行高中数学的预习,在预习中,一定要站在系统的高度去接受知识,把初中的知识、方法归入到高中新的系统中来,从而很好地利用初中所学,消除初高中数学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尽快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
学科:英语
养成阅读英语文章的习惯
长春市骨干教师、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骨干向宏艳:为能尽快适应高中英语的学习,应该及早着手把初中阶段的词汇再熟悉一遍。高中英语阅读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必须从高一开始养成阅读英语文章的习惯。很多初中生认为英语背背答案就可过关,这种想法对升入高中后的英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进入高中后不能靠背答案过关,所学所考的内容应该都是向高考看齐的。
学科:生物
暑假把课本当课外读物
生物学省级骨干教师曹东义:建议中考考生在暑假找来4本初中生物课本作为课外读物,认真浏览阅读一遍,做到初步了解生命的特征、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内容,对生物学的内容有所了解,特别关注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基本生物学概念和名称,例如:病毒、细菌、真菌;细胞和细胞结构;简单了解初中课本中介绍的基本生物学理论,例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等。
学科:化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化学教师、吉林省优秀教师李俭:高中化学,课前预习是主动学习的策略。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的提纲、要点,以及老师的分析。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
对化学的重要用语,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在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时不妨一边阅读,一边书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科:地理
不要照抄老师的板书
地理组组长胡仁庆:高中地理知识量大,每节都有新内容,如果跟不上进度,往往会出现“消化不良”或“负债”现象。学习高中地理要会积累,就是储备信息。一是来源于课外学习资料,二是来源于课堂上。注意记课本上没有的和典型解题思路与技巧,以及自己不懂的。切记,不要照抄老师的板书内容而影响听课。
学科:物理
注意这七个环节
物理教师乔志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要手段了。建议抓住“高一”这一年。高一要是学好了,高中物理肯定就会学了。在学习上有如下七个环节: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训练提升。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学科:政治
做一个关心政治的人
政治组组长于明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取得成绩的保证。关心时事。政治学科的特点是思想性、时政性较强,要求学生要多关注社会、国家大事,做一个关心政治,关心生活的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知识网。知识间总是有一定联系的,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这种联系,并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努力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科:历史
读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历史教研组组长赵赢:高中历史采用模块+专题的体例。这种编写模式使得历史事件时序颠倒、跳跃性大,割裂了一些完整的事件。假期中,同学们可以读些相关书籍,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和一些人物传记。
2.高效率学习状态 篇二
一、运用“任务驱动”,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精心设计一个“任务”, 让学生根据这个“任务”自己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并最终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 笔者在教学《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章的“图文混排”时, 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事先做好的精美的电子小报作品, 然后提出“任务”, 要求学生制作类似的电子作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将会遇到如图片处理、艺术字的设置、文本框的修饰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独立思考, 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也可以互相讨论。于是, 整个课堂便成了这样一个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主动获取知识) →知识重组→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服务者、引导者和鼓励者。这样的教学, 学生学得快, 记得牢, 其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相同时间内的知识量。
二、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 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来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放弃从概念入手, 平铺直叙的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说一说”、“做一做”、“论一论”、“评一评”等形式, 把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例如, 笔者在教学“信息与信息技术”这节课时, 如果只是照着课本给学生讲“什么是信息”, “信息有什么特点”等, 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可能讲了半天, 学生还是不理解, 最多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书本上的几个定义而已;如果我们能改变一种方式,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信息的理解以及身边的信息, 再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通过上网搜索或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 接下来再让学生“论一论”,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交流, 归纳出信息的概念和特点, 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最后让学生“评一评”, 对其他同学的结论进行点评和补充, 就能使整个过程都由学生主动参与,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施“分层教学”,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目前, 普遍实行的班级授课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进行统一的教学, 导致出现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笔者所教几个班级的学生人数都在50个以上, 有来自县城的, 也有来自偏远山区的, 有的学生小学就开始学电脑, 有的学生初中甚至是高中才开始接触电脑。同一个班的学生, 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因此, 在备课、上课、评价、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 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 千方百计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比如, 在教学《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部分时, 有一个练习题是编写代码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笔者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不同要求,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让他们自己编写程序代码并运行程序;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 笔者编写出部分语句, 让部分语句空缺, 要求学生读懂代码后, 把空缺部分的语句补充完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笔者编写出大部分语句, 只空出个别关键的变量或是运算符, 要求学生读懂代码后, 把空缺的变量或是运算符补充完整。实践证明, 分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时, 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异常活跃, 求知欲异常强烈, 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兴趣往往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某个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是他的一种需要, 那么他肯定就会对学习信息技术有兴趣。相反, 如果某个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不是他的需要或者说学习信息技术对他没有用处, 那他肯定没有兴趣学习信息技术。因此,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需要感和紧迫感。另外, 教师还要有目的的为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学习信息技术的认识, 尝到学好信息技术的“甜头”,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例如,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 并推选出好的作品在班级内或校内进行展示, 并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 也可开展“信息技术竞赛”活动, 举行诸如“电脑画图比赛”、“汉字录入比赛”、“电子板报制作比赛”等竞赛活动, 对涌现出来的优胜者, 授予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了, 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 必本于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 “不深思而得者, 其得易失”, 强调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思考, 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激发学生思考。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 教师提出问题后, 智力水平高的学生能很快举手回答, 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等程度的学生, 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 待有相当多的学生举手后, 再根据情况,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那么他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并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 如果用教师的讲述代替学生的思考, 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教师“传授”甚至是“灌输”给学生, 那么学生就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即便学到了也只是暂时的、表面的, 很快就会淡忘。
六、适时“留白”,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留白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 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这种“空白”, 并非空而无物, 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 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教学也需留白。倾盆大雨式的“满堂灌”不符合教学规律, “满堂问”这种所谓的“启发式”教学, 看似热闹, 实际上学生所得也是有限的。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动静搭配, 疏密调节, 适时留白。其实, 学生许多智慧的火花都是在“教学留白”中, 在表面上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学习者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作为教师,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适当地给学生留白, 让学生积极思考, 自觉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3.高效率学习状态 篇三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学生兴趣; 学习状态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然而现在的思想政治课却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学习方式没有转变和学习习惯依然没有养成。具体体现在:对接受式学习已经习以为常,习惯于知识由教师灌输,习惯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知识;不注意知识的建构,知识面窄;不善于思考问题;缺乏探究精神;学习方法与方式单一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甚至没有效果。这显然与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效的好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所以我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还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诸多方法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失为有效之法。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不成熟的思考。
1.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教师能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政治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政治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在学生看来,政治课理论性强,非常古板、乏味的。因此,每上政治课,很多学生都没有什么兴趣,昏昏欲睡,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注意不注意。鉴于此,每次备课,我都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情境,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讲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一课时,我就选用了冯小刚拍摄的《甲方乙方》后纳税的正面案例和云南"4.17走私普通货物案"的反面案例,引起学生对纳税的关注,再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违法税法的犯罪分子要严肃处理?"、"这些犯罪分子违反了《税法》的什么规定?"、"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该怎么对待税?"……事实证明,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形式来学习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效果极佳。可见,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决定人事业有成、人生幸福的,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商的高低,而是人们的情绪智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言行不合常规、与教师唱对台戏、同学关系紧张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并不是因为他们无知,而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缺少一个让学生认识自身情绪能力和妥善管理情绪能力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以尊重、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去洞察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情绪教育因素,创设让学生同自己心灵对话的课堂教育环节,唤醒学生的"元认知",促使他们调整自我情绪,引导他们从不良心态的阴影中走出来。在评讲学生作业时,我并不急于将正确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课前的批改,及时发现学生作业过程中的典型错误,而后通过实物展台将其一一向同学展示,请学生来指出其中的错误:先让作业的主人谈谈自己的想法,而后再有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而此时,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启发和最后的总结而已。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多种情感,从学生情绪状态来看,他们愿意参与,敢于表现,懂得欣赏与批评。由于整个课堂高潮迭起,学生能不断产生新奇感,学习兴趣浓厚,枯燥乏味的习题讲评课也就变得生动活泼。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
3.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萧伯纳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们互相交换,就是两个思想、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思考能使智慧升华。"主体教育思想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因为他们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是有着特定的学习与发展方式的自己成长的主体,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而所谓学生参与,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
在进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时,为了实现学生的真正参与,激发他们良好的参与状态,我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给予学生多角度的外部刺激,并努力挖掘教材的兴趣教学因素,注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播放《祝你生日快乐》歌,而后通过PPT出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件事:据温州都市报报道,某日,该市市区孔女士的儿子小周(在市区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三)过18岁生日,到酒店摆酒庆祝,请了12位要好的同学。这些同学的家庭条件大多较好,他们的父母以经商居多,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有自备车。他们送来的礼物中有价值六七百元的名牌运动鞋、800多元的MP3、1000多元的休闲名表等,还有个女生送了条金项链……没想到,估计这些同学送来的礼品总价值近万元。在强烈的视、听觉冲击下,学生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稍后,我便将问题抛出,让学生思考、讨论:"假如你是小周,你会怎样面对这些生日礼物呢?为什么?"、"假如你是小周的同学,了解到你的同学给小周送的礼物,你会给小周送什么生日礼物?为什么?"、"假如你是小周的父母,会怎样面对这些生日礼物呢?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继续再问:"如果过两天你也过生日了,你希望怎么过?为什么?"。通过一个个新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情绪一次次被调动起采,参与的愿望显得那么地强烈。整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创设参与情境,使学生做到全程参与。在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时我做了一些尝试,如:在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展开讨论时,我设计了"你觉得他(她)的想法合理吗?"等提问,使学生既参与了想、做、说,还参与教与评。
4.高效率学习状态 篇四
从高二到高三,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及时转换角色。要学会以高三的身份进入高三,以高三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强化高三意识,每时每刻都不要忘记自己已经是一名高三考生。
2、调整学习状态
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尽快走出高二的轻松学习氛围,克服熬夜晚起的不良习惯,尽快适应高三的作息时间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3、设定学习任务
每天都要给自己设定一定数量的学习任务,除了每天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以外,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课余时间。让自己保持一种充实感和紧迫感,把紧张的高三生活与课余丰富的文体活动结合起来。
4、寻找学习榜样
尽可能早一些在班上寻找自己的学习榜样或学习伙伴,力求在学习方面互帮互助、互相鼓励。感受和分享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不断强化自己的学习规范性。
5、激发学习动力
5.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篇五
如果一个学生真想学好的话,学生必须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大家不要忘了,我们人类是目标生物,有了目标才有干劲,才有动力去学习。
2欲望
这是原动力。学生有动力去学习,这叫做内心燃烧起要学好的欲望,是学生自己要考北大,学生自己要出国留学,学生自己要学好英语,学生自己要学好数学,有了主动性,才符合内心燃烧的原动力。
3信念
坚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这样大脑的潜能才能激活,才能迅速把能量释放出来。
4专注
人的大脑潜能什么时候才能高速输出呢?大脑进入专注状态,一个人能够专注凝神在一个问题20分钟以上,生活中的所有烦恼都会解决。
一位教授大脑专注一个问题达到两个小时,那么学生至少是中科院院士;如果能专注一个问题长达一个星期,那是爱因斯坦。而我们大部分人,专注一个问题30秒钟都不到。大部分的孩子,学生只要能专注某个问题20分钟以上,所有问题就全解决了,人这个脑袋只要专注的时候,它的大脑能量才能输出。可是很多人是无法专注的,如果某项学习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学生自己就专注进去了,如果没有兴趣还要训练学生的兴趣,然后还得训练学生的专注能力。
5全身肌肉高度放松
人身体的肌肉必须处于高度的放松状态,做到大脑专注,肌肉放松。
没有哪一个学生一定会比另外一个学生更聪明(先天遗传除外),大家的聪明是无法测定的,大家的脑细胞是一样的、脑结构是一样的,大脑的重量也基本相同。造成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了?是使用大脑的习惯不一样。大脑输出的最基本状态是进入专注状态,大脑光专注不行,如果你心情紧张,心情一紧张肌肉紧张,肌肉一紧张大脑一片空白。人学习的时候,学生的肌肉必须处于放松状态,整个能量集中在大脑,这样它才能高速运转迅速把能量输出。
6心情愉悦和宁静
6.怎么才能快点找回学习状态 篇六
知识点是有限的,题型也是有限的,你要取得某层次的成绩,一定要做到有效的积累,否则你很难达到你梦想的高度。正如走路一样,一步步的走下去,走得坚实些,只要你的方向是对的,走一步少一步,不需要健步如飞,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我们做的事情就是给你明确的方向,和你一起研究怎样才能把路走好的方式。既然考试也是有限性的,那么充分证明,题海战是错误的。
利用资源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
一个聪明的人,要拿自己的事情当事情,拿自己的问题当问题,自己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心里肯定会有无形的压力,当然一些成绩很差又不努力的人除外,他们甚至还看不到自己存在哪些问题的,这些都除外。如果你想进步,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能解决你问题的机会,就好比那么长队伍凌晨排队买火车票一样,因为买到票了,就能顺利的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为此再难,再累也会做,积极的去做,不仅仅是责任,更是内心的一种的释然。高三有多种资源可以用,学校老师、教研、同学、甚至外面高质量的辅导班等等这些都是资源,只要能解决属于你的问题,就是好资源,不是吗?
自己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自己和自己较劲,是一种不认输的品质,因为有了这样的习惯,很多人做事就有了精神气,自己能做自己的精神支柱。一个遇到困难就逃避的学生,当困难再一次来临,无路可逃的时候,那种心理首先想到的不是迎难而上,而是要找到各种借口。
7.高效率学习状态 篇七
一、巧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本领就是能够把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也是衡量数学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 课始他就创设了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不仅学得不累, 而且兴趣盎然。引入了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情境中, 而当有的学生说想玩第三个滑梯时, 引来了一阵笑声。从这笑声中可以想到学生可能悟到了什么, 并且马上对后面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下面的教学片段会让人们想象出当时的课堂教学气氛。
师: (笑着) 有人笑了, 笑什么?
生:第3个太斜了。
师:这个“斜”字用得很好。
生:第3个太陡了。
师:这三个滑梯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呀?
生:他们三个有高有矮。
师:对, 有高有矮。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胖有瘦。
师:哈哈……是, 有胖有瘦。你说呢, 小伙子?
生:有宽有窄。
师: (惊讶) 还有宽有窄。你们说出的这些都有点像, 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 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出来。
生: (齐声) 角度!
师:哎呀, 厉害!是不是这样啊? (抽象出三个角)
生:是!
师:最主要的是它们的角度不同 (隐去两个角, 留下第2个滑梯的角) 。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了, 是不是?
生: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板书:量角的大小)
多么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入!这样的学习活动,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感兴趣的!在“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宽有窄” ……的较量中, 孩子们“悟”得了一个重要而又有价值的数学概念——角度!
二、巧设圈套,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人所共知, 练习课不容易上, 上好则更难, 尤其是计算练习课, 因为小学生对这样的纯数值计算, 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然而要使学生的计算技能逐步巩固并达到熟练程度, 必须经历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过程。华应龙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灵活地运用教材, 将原教材后附的数学游戏——“神奇的‘495’”有机地纳入练习课内。在这节课中, 不是老师出题学生算, 而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算, 且各不相同。每人独立写出三个不同的数字, 组成最大和最小的三位数并求差, “我们按照这样的规则, 把你所写的那三个数字所组成的数, 一步一步地计算下去, 咱们来比一比, 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的算式又对又多”。就是因为这样的“引诱”, 学生伏案执笔, 埋头计算……不知不觉中, 每个学生都练习了不少道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题。过了一会儿, 有的同学停下笔, 互相议论起来:“算了半天, 算不出去了, 就是那几个数字, 来来回回的。”“怎么算都是954-459=495。”“我觉得我们每位同学写的数字不一样, 但算出的结果却都是一样的。”“我发现每个算式得数中间都是9。”同学们探究着、发现着、感悟着……其中有一位同学计算的错误成为了矫正的资源。那位学生选的数字是“2、1、0”, 可他算出的结果是595。教师引导学生帮助该生指出问题。“最后一个算式的百位借走1, 还剩8, 8-4=4, 他没有借位, 还是用9做的, 所以得5, 就错了。”这也正是学生做多位数减法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常常忘掉退位点。在此基础上, 学生总结出做多位数减法时的注意点:要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退位减时不要忘了退位点。
为了寻求和发现计算中的规律, 学生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地做了许多道被认为“枯燥单调”的计算题。这样的练习学生还会感到乏味吗?这样的练习学生还会厌烦吗?华老师巧设圈套, “引生入胜”, 可谓是教学智慧。
三、巧设陷阱, 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在教师把握了数学的本质后, 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也能自主地把握数学本质, 就是教学法的核心问题了。
在华应龙老师的“中括号”教学中, 他并没有按照很多老师所理解的新课程去“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 也没有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来“动手操作和交流”, 而是从常见的数学游戏入手, 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但是问题越来越“难”, 越来越有“挑战性”, 而这个“挑战性”是有目的的:改变运算的顺序。
“跳一跳, 够得到”的境界是数学教学的最优境界, 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调动起来, 认知需求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出来, 同时又得到了满足。从“18 2 3 6=18”到“18 2 3 6=81”, 再到“18 2 3 6=1”, 简单的数字与算式, 其中蕴涵的是不简单的数学道理:变与不变。学生在游戏中就被吸引了, 逐步陷入教师事先挖好的“陷阱”中, 并能自己从“陷阱”中爬出来:感受约束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 并会计算相关的试题。
8.高效率学习状态 篇八
关键词:远程教育的优势与弊端;语文课堂的高效;催化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留白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了教学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降低了教学成本。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广泛性,而这同时也成了它的软肋。随着社会的发展,远程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成为传授知识的一种非常便利的途径。因此在远程教学直播状态下如何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的教育界,人们喊得最响的一个名词是“高效课堂”。有关专家提出了高效课堂“一个中心”的口号——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这个口号的具体表述是: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那么,在远程课堂教学直播状态下,如何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
一、远端班的辅导老师要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1.辅导老师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和预测工作
远程直播课是以本部班为主,具有起点高、容量大等特点,远端班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所以辅导老师课前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并且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预测直播课内容,同时对个别内容在课前提前补充,使远端班的学生能够跟得上教学进度。
2.辅导老师要做好课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工作
辅导老师是课堂的观察员、书记员,同时也是一名总揽全局的教练员。远程教学课堂中由于地域空间以及知识水平等的差异,学生对直播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辅导老师在课堂上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不能掌握的地方,并有序地做好记录,同时认真分析课堂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制订辅导计划,为课后有的放矢地辅导打下基础。
3.辅导老师要做好课后的辅导、补充和巩固的工作
直播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好似一桌丰盛的大餐,有的学生狼吞虎咽,装满一肚却无法消化,有的学生却是对着美味佳肴无从下口,辅导老师这时就应该承担起引导和帮助消化的作用。
二、直播班的授课老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直播班的授课老师所面对的学生会存在更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这些东西在直播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部班的授课老师更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让“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因为“生命课堂”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开放、多元、生成的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地方,是学生学会学习与形成价值观的地方。这样的课堂,更加强调和突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激励、启发和分享,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较好的技能;体会到更多的过程,学到更多的方法,形成较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本部班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远端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语文课堂上更多地为远端班的学生设想,为他们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智慧;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合作氛围,让他们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为他们创设问题的环境,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生命课堂”的魅力之花在本部班与远端班都同时绽放。
三、本部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留白”
“留白”多被用于绘画、摄影等艺术方面的术语。但其实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与“留白”也是相通的。所以教育专家一直倡导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要为师生间的互动留有余地,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展现的空间。这种理念其实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留白”。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思考习惯、创新的思维方法、听取他人意见和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成长中的学生渴望被老师关注,渴望有展示自我个性的机会,尤其是在课堂上。本部班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多为远端班的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合作氛围、创设问题的环境以外,还应该给远端班的师生们“留白”。为远端班师生间的互动多留余地,多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展现的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去体验、去摸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获得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留白”,我们看到了学生主动求索的欲望,看到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飞扬,看到了学生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的觉醒与张扬,学生“发他人所未发,言他人所未言”的独创精神让课堂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作者单位 贵州省大方县大方一中)
9.刚开学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篇九
暑假在一片知了声中结束了,我们每个同学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学期。有的同学早就盼着新学期的到来;有的同学说自己还没玩够想要再玩一会。但无论如何新学期还是来了,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的`进入在学校的学习状态
开学前几天(3-5天)
1、在距离开学还有几天时我们就应该试着按学校的作息时间睡觉起床。要少玩游戏,少睡懒觉。
2、把以前上课的笔记和作业全部都浏览一遍,回顾上学期所学的知识,也可以试着做一些题目来增强对题目的感觉。
3、很多同学在2个月内写的字很少,拿笔的感觉都变了,这个时候小编建议大家买本字帖练字。(小编觉得这个时候练字的效果很好)
开学第一周
1、到了学校一开始上课时肯定坐不住,想要出去玩。没关系,这时候我们要努力压制住那份念头,强迫自己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听课,这样子最多只要一个星期就能进入学习状态。(上课时不要和其他同学说闲话)
2、因为刚开学作业不多所以自修课的时候是我们最容易发呆浪费时间的时候,所以在自修课的时候我们要努力找一些事做。比如看看课本,预习或者复习书上的知识。
3、要有毅力:不要在坚持了一会后就放弃,不要有觉得自己坚持不住或者只玩一会应该没事的想法出现,这样的想法是整个学习生活中最为不好的。一旦对自己放送了一次那就会对自己无止尽的放松,学习成绩也就不会有提升。
10.进入自己的学习状态三年级作文 篇十
开学了,一向成绩很好的我,这几天却好像不在状态。
除了简单的英语以外,我的觉得学的.好吃力。语文默写我居然只得80分,数学第一次周例,就没考好。要知道我小升初考了270.5分得成绩呢!现在,却这样不在状态,这可如何是好?
以前,每一年的开学,我都会有这样的反映,可像这样严重的还是第一次。为了这个,我终日都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却还是进入不了状态。
11.学习状态调控与有效教学 篇十一
一、对学习状态的概念辨析
虽然人们经常使用“学习状态”一词,但对于“学习状态”的概念,却并没有一个含义一致、逻辑自洽的定义。韩信钊在《个体终身学习状态与学习辅导探究》(教育探索,2001年第12期)一文中,将人从小到老的学习划分为如下几种学习状态:本能学习状态、他导式学习状态、模糊学习状态、自组织学习状态、创新学习状态。这里所说的学习状态,主要指学习的组织形式,重点关注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有序程度。
刘毅玮在《学生学习状态及其调整策略研究》(教育探索,2003年第11期)一文中,将学习状态定义为“学生在从事学习活动时,身心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并将学习状态分为学习生理状态和学习心理状态,前者包括学习者学习时的生理激活水平,如觉醒状态、意识状态、兴奋状态等;后者包括学习者学习时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认识状态,特别是思维状态、动机状态和意识状态等。这一定义明确了学习状态的性质是身心活动的基本特征,并从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然而,在学习状态中,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是难以严格区分的。
李海燕在《远程学习者学习状态探微》(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学习状态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前的学习准备状态,也包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状态,还包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后的学习达成状态。这一解释根据学习活动的过程,区分出三类不同的学习状态,并将学习状态扩展到心理状态以外,不仅包括学习者自身在学习活动前的准备状态和学习活动后的达成状态,而且包括学习活动中的环境状态。
在心理学中,学习是个体通过后天经验获得内在倾向或外显行为的持久变化,内在倾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知识的积累、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等,外显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技能的获得、习惯的养成和改变等。这些变化是建立在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学习状态,就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具体说,就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的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三个方面的特征。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可以分别从动机、情绪、注意三个方面分析学习状态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割裂的。它们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协同发挥作用,共同确保学习过程的顺利实施,并取得理想的学习结果。具体说,动机由特定的需要所激发,为学习活动设定明确的目标;情绪为学习活动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唤醒水平(激活/困乏)和效价体验(愉快/不愉快);注意使学习活动能够指向并集中在相关的学习内容上。
根据以上分析,学习状态是伴随学习过程并支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内部身心状态,既不包括外部的环境因素(所谓的“学习环境状态”),也不包括学习活动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所谓的“学习达成状态”)。作为学习任务存在的背景,外部的环境因素(光线、声音、温度等)能够影响内部的学习状态,而学习状态则通过影响感知、记忆、思维等学习心理活动,而间接地影响最终的学习结果。此外,学习状态和学习心理活动还受到作为先前学习结果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影响。以上关系可用图1描述出来。
二、如何理解和描述最佳的学习状态
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埃立克·詹森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都包含三个基本的要素——状态、策略和内容。其中,“状态”是指适合于学习的精神状态,即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着强烈的热情与渴望,保持一种近似疯狂的执着去学习,只有这样,才会发掘出潜存于自身的巨大能量。这一观点将学习状态归结为学习动机,并强调高强度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在教育培训领域得到有效的应用,新东方的英语考试培训、李阳的疯狂英语等就是典型范例。
与这一观点相反,我国古代先哲强调专一与镇定、淡泊和宁静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荀子在《为学篇》中形象地指出:“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讬者,用心躁也”。诸葛亮在《诫子篇》一文中告诫自己的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为解释这一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是:在一定限度内,动机强度的提高会导致工作效率的提高,但超过这个限度,动机强度的进一步提高会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这个中等强度的动机称为最佳动机。最佳动机的强度因工作的性质而不同:对于比较简单的任务(如背单词、打字等),最佳动机的强度处在较高水平上;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如背课文、按规则解题等),最佳强度处在中等水平上;对于较高难度的任务(如写论述性作文、完成复杂的几何证明等),最佳动机的强度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根据这一定律,短期的语言培训属于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因此,高效率学习所需要的最佳动机强度是较高的;而长期的知识学习属于比较复杂而困难的任务,高效率学习所需要的最佳动机强度是较低的。只有在较低强度的动机下,才会有稳定的情绪和持久的注意。
综合来看,可以从动机、心境、注意三个方面,对长期知识学习所需的最佳学习状态做出如下的描述:在动机方面,中等强度的动机是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表现为从容与淡定;在情绪方面,稳定的、波澜不兴的心境是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表现为宁静与镇定;在注意方面,持久的专注是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表现为坚持与专一。
一些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聆听一堂精彩的授课、攻克一个困难的问题、阅读一部深刻的著作时,有时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自己身处何方。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将这一现象称为“心流”,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将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而获得的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这种状态经常在艺术家、棋手、攀岩者及作曲家等高水平专业人员中出现。当一个人在学习中出现以上情况时,往往被认为达到了最佳学习状态。
三、从学习动机的激发看有效教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动机不仅包括稳定而持久的特质性动机(内部动机),也包括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动态变化的状态性动机(外部动机)。两类动机同时存在,共同决定着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不同的理论对动机的性质和影响因素有不同的观点。
根据动机的强化理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建立在强化基础之上的。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发生后获得或增强的正面刺激,如表扬、奖励等;负强化则是指在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或减弱的负面刺激,如责骂、体罚等。强化的反面是惩罚,即在一个行为之后出现的能够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降低的刺激。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在行为发生之后获得或增强的负面刺激,如责骂、体罚等;负惩罚是在行为之后撤销或减弱的正面刺激,如表扬、奖励等。虽然正强化和负强化都可以增强行为的动机,正惩罚和负惩罚都可以减弱行为的状态性动机,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采用正强化和正惩罚,较少采用负强化和负惩罚。
动机的强化理论过于强调外部刺激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内部心理因素,难以解释学习动机中的复杂现象。针对强化理论的缺点,?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动机理论,将动机看成是个体追求成功(趋)和避免失败(避)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计算两种倾向的强度的方法。卡文顿根据两种倾向的强度的不同组合,将学生分为四种类型:高趋—低避,称为“成功定向者”,这类学生对简单的学习任务提不起兴趣,但也不会在困难的任务面前无谓地浪费时间,通常会选择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低趋—高避,称为“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要么选择能够轻易完成的任务,要么选择非常困难的任务;高趋—高避,称为“过度努力者”,这类学生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较高,但极易受到失败经历的动摇,处在持续恐惧之中;低趋—低避,称为“失败接受者”,这类学生面临学业挑战时表现出退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对成功不感到自豪,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
班杜拉认为成就动机理论只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所导致结果(“成功”或“失败”)的推测,没有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他将前者称为“结果期待”,将后者称为“效能期待”,并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效能期待”指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推测;当一个人确信自己有能力实施某一行为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实施这一行为。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前者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后者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持不同能力观的学生所设定的成功的标准也不相同。持“能力增长观”的学生倾向于将“掌握性结果”作为成功的标准,希望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持“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则倾向于将“表现性结果”作为成功的标准,希望在学习中证明或展现自己的能力。
根据动机的强化理论,将强化与惩罚结合起来使用(动机过弱,利用强化来增强;动机过强,利用惩罚来削弱),就可以使学生实施某一行为的动机的强度维持在中等水平。然而,这仅仅是从状态性动机(或外部动机)的角度来看的,没有考虑强化或惩罚对特质性动机(或内部动机)的影响。研究表明,外部强化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内部动机,取决于个体对强化的感受与看法:当个体把奖励视为目标,而行为仅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时,内部动机就会受损;而当奖励被看作是成功或自我效能的支持性证据时,内部动机就会提高。
12.高效率学习状态 篇十二
(一) 环境因素
1.社会因素
(1) 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还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社会上“读书无用”的风气近几年逐渐抬头, 学生看到很多家长即使不上学, 出去务工也可以挣到很多的钱, 从而在心理上将学习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致使一些学生产生退学赚钱的的想法, 也影响了上课时的状态。
(2) 受应试教育遗留思想影响。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和条件所限, 在广大农村地区素质教育普及的情况不是很理想, 大多学校还是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 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 极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 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 从而促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这样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家庭因素
(1) 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农村家庭大部分家长的学历低, 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传达了错误的的信息, 致使孩子在启蒙教育阶段就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有的家长由于每天忙于赚钱, 对孩子的关心不够, 总是用钱打发孩子而不关心他们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这造成了一些孩子叛逆思想的形成。
(2) 留守儿童。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 农村中很多轻壮年劳动力到城市中务工, 无人看管的孩子只好交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 老人对孩子大多是言听计从, 从而易溺爱孩子的现象, 而父母由于不在孩子身边会对孩子产生愧疚, 因此会在经济上对他们进行补偿, 至使很多孩子养成乱花钱、爱慕虚荣、贪婪的坏毛病。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 父母长时间的不在身边, 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而且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就会需求新的精神依靠。由于他们还不具备完善的自我控制管理能力, 就容易出现沉迷网络、游戏、赌博、打架等现象。这些习惯使孩子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还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致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3.学校因素。
农村由于教育条件所限, 在基础教育过程中, 没有给青少年养成很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即使是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 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教学环境依旧简陋。因此在基础环节就只是以单纯的教、学、背为原则, 没有很好的在儿童阶段启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致使在升学之后学生还在等候教师亲自“喂”不会自己“吃”,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不会自己解决, 教师再不能及时发现, 就容易造成上课听不懂、学习状态差、开小差等情况的发生。
(二) 教师因素
教育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有些教师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不顾学生是否弄懂, 只顾自己教, 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 只知道盲目地、大量地布置作业, 题海战术, 熟能生巧;这样, 大量挤占了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使学生养成了只会张嘴吃饭不知道自己拿勺的学习习惯, 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就不会学习。这种重负担、低效率的教学方法, 不但使学学生学习毫无长进, 而且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学生自身因素
1. 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
学生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对学习状态影响很大, 如果学生的智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会造成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低、理解能力弱, 学习比较困难, 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 学习成绩也跟其他同学相差很大。因此更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而且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对于成绩偏后的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 致使这些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不会问、没机会问。如此不断的落后造成了上课听不懂下课不敢问, 严重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
13.高效率学习状态 篇十三
孩子的学习状态如何识别?这篇清单,我们来解答这个问题。
1. 家长对孩子学习状态的评判,往往是根据孩子回家有没有做作业、玩手机等等行为进行判断,这种方式不科学,存在误区与不足。
2. 状态的识别是改变现状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环节。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选择解决方式的前提是去发现核心问题,而发现核心问题的基础是识别问题发生在哪一方面。
3. 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与表现,需要从孩子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与学习中的情绪状态三方面来进行综合判断。
4. 孩子的学习表现就像上坡的汽车,如果发动机没有启动,家长怎么推都是非常费力的一件事情,家长要找到启动孩子自动自发学习的汽车钥匙。
5. 孩子的有效学习行为的判断包括了学习持续时间,有效学习时间,关键节点学习情况(例如节假日等),以及完成这些学习行为的代价情况。
6. 孩子的积极学习态度与观念,包括认同学生学习任务,对老师以及同学们印象很好,觉得学习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学习与其他活动相冲突时,能把学习放比较前面的位置等。
7. 孩子的积极学习情绪状态,包括学习时能始终保持平静的状态,尤其是遇到一些学习困难与干扰时,能始终专注学习本身;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意义;对于未来自己的学习充满希望与信心。
14.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也是一门学问 篇十四
类似这样的现象年复一年地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循环往复,几乎成为习惯定式。但从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从对学生充分负责的角度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也很值得关注。
首先,在学生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或进入高校等明显的过渡时期,学校在开学之初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要比抢时间讲教材、授知识更重要、更具有长远意义。根据一些调研观察,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衔接过程中,能在两周、一个月之内较好适应新环境的学生不到20%,在2至4个月期间才逐渐适应的学生大约占60%,到学期末仍一直不适应的学生约占20%,这种依靠学生自然适应的做法显然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在学生适应的过程中有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适应的状况将得到较大的改善,这便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除了上述明显的衔接过渡外,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小学2~3年级的过渡、初中1-2年级的过渡时期,也因为反抗期和青春期的问题应引起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注意,包括要加强师生、亲子之间的交流、疏导,对数学、物理、化学等较难学科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目前,一些学校在开学伊始就通过家长会、家庭联系簿等形式,将学生在新学段、新学年、新学期以及新课程中所涉及的要求、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出现问题后建议采用的方法等,向家长告知,以求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其做法是非常有效和值得肯定的。
其次,依据以人为本、多元智能和因材施教等重要教育原则,教师和家长只知道教育的一般规律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性格、特长、志向、兴趣、自信程度、意志品质、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家庭和所在环境的影响、社会化能力、生活经验和心理问题等。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不能只靠文字资料和他人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述。如果在开学之初,教师或家长就能和学生真诚、倾心地交流,将会为学生个体顺利进入和适应新的学习阶段做好积极铺垫。其结果是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和家庭也能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进入状态。国内外许多个性化的成功教育案例都强调教育者在实施教育之前要能够倾听受教育者的想法,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若能将这一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在前面,那么,随之展开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第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都应是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自立自强、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所以,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和功能之一。对此,既要让教师和家长明确,也应使学生尽早懂得。教育者在校、在家、在社会上,都应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学会交际、懂得尊重、能负责任、乐于付出,拥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了这些方面的培养和积淀,学生的学习生活将会从被动走向自觉,综合效率将会协同提高。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教学的效果不只取决于说教的精彩和掌握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在真实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如果学校和家长在开学之初都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对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则大有好处。
第四,就学科教学总体情况而言,虽然多年来一直在强调要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但如何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更科学,关键还在教师有关学科学习的方法指导。一些调研发现,小学的数学,初高中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是学生们普遍惧怕的学科;语文、外语、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生学习困难虽不明显,但学习兴趣却普遍不高。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学科教学开展之前,先将所学课程的专业特点、用途、相关经典、名人贡献、发展前景、著名案例、参考工具书,尤其是相应的思维、学习、记忆、实验、操作,甚至考试、评价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则对其后续的学习大有裨益。
15.关注学习状态 追求教学实效 篇十五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
案例一:“加法交换律”教学片段。新授不久,得出了一组如“35+21=21+35”的算式后,教师问:“像这样的例子你也能举出来吗?每个人在自己的本子上写3个。”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直接写出一组等式,教师给予了肯定与表扬。汇报完算式后,教师急着总结: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思考:案例中学生参与的面的确很广,但是不难看出,学生参与的只是浮在表面的“模仿举例”,而没有进行核心的内容“计算验证”,而更可悲的是很多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预设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更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力度、深度。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收效甚微”。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跃、融洽的教学气氛。
案例二:教学“我们认识的数”中的“猜一猜”:先抓一把蚕豆,数数有几粒,再抓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估计有几粒,并数一数粒数。这里只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由于小学生天生的攀比心理在作怪,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关心的、争论的是谁抓得最多、怎样多抓些。活动时,教室里一片喧闹声,学生完全沉浸在“抓”的世界里。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显得有些无奈。
思考:上述教学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常常会导致课堂上教师“放得开,收不起”。如何适度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问题上,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对活动的各种情况做全面而周到的考虑。
三、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
案例三:某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先提出一个问题:“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呢?”接着就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随着一声指令,教室里顿时闹哄哄一片,学生有的站起来,有的争得面红耳赤,看起来讨论得很激烈。几分钟后,教师说“停”,全班学生像被遥控器控制一样,马上安静下来。然后教师要求几个学生象征性地说一说所谓的合作结果汇报。一节课下来,这样的合作学习交流共进行了3次,而每一次都是匆忙收场。
思考:课堂表面上看来很热闹,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交往状态,其实都是一些假象。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里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以致学生为讨论而讨论、为活动而活动,一哄而上,教师随意采取,导致教师袖手旁观,学生放任自流,难以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斯腾伯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
案例四: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课本的最后一道练习题是:“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几个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这样解释道:“池塘的一周是个封闭的图形(手势比划),以后记住,封闭图形的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现在知道桃树有多少棵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75棵。”
思考:从应付考试的角度来看,学生会做了。再反思教学,教师这样不正像愚公一样,把知识一点一点地喂给学生。现成的食物机械地获取,学生似乎吃得很饱,教师很欣慰,学生很满足。教师似乎每天都在填充学生的满足感,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满足、对学习结果的满足使学生深入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退化了,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茫然状态时,要及时加以提示;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时,要及时帮助梳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要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需要进一步提升时,要及时引领。
16.高效率学习状态 篇十六
摘要: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使自己能高效的学习,我们首先得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养生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一些养生之道.关键词:养生与膳食;健康;状态.
引言
常言道:“身体乃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一个人要想很好地学习、工作、参加各种活动等等,首先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那么如何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
1.有关饮食
吃饭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每天都要进行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想健康、想长寿,吃什么、怎么吃反而是很大的学问,膳食营养与养生保健.大家都知道吃饭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怎么吃呢?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我们吃的早餐占全天能量的30%,中午是40%,晚上要少一点,是30%,所以我们有一句话是早餐是皇帝的早餐,中午是大臣的午饭,晚上要像叫花子吃的,不能吃大量高蛋白的食物.其实早上应该是五种食物.比如说牛奶,你不能喝牛奶喝酸奶,奶制品也行;第二,主食、粮食、粥、面包、馒头等等,减肥不吃主食对身体不好,主食一定要吃;第三最好有一点蛋白质东西多一点的,鸡蛋也可以,肉类的比如说是三明治等等也可以,但是量不能多,一片就可以了,最好还要有一杯果汁和两片苹果.
营养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很多的疾病都是和营养有关,通过膳食营养能达到我们养生、保健、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有这么一个定义:它是一种身心的健康,包括我们有活力、那就是精神方面、心理非常健康、没有焦虑,能够很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健康.
第二个就是我们讲生理方面的,大家非常有体会,同样在幼儿园里面,或者是同样在一个教室里很多人容易感冒,有些人不容易感冒.是不是小孩子天生出来就容易生病?不是,其实是他的抵抗力的问题,他的抵抗力好了,对病毒、细菌有自身的抵抗力.有可能是自身的感染或者身体机能.
第三个是我们人体代谢的能力,包括大家体检的时候血脂高、脂肪高,这就
是我们的生命力、代谢能力,也就是我们的脏器,心脏、肝脏、肾脏是不是很好的为我们工作,如果我们的脏器都罢工的话,我们的生命力就衰竭了.
2.饮食不当惹疾
我病想从这四个方面一起来探讨一下营养与健康.
第一个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居民的营养与我们的健康现状是怎么样的.第二个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生长发育、营养与生育、营养与亚健康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如何科学的吃,不是你有钱就能吃的健康,怎么样又经济实惠又吃得很好,能够像皇帝一样的吃,但是又不像皇帝一样花费那么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
第四在营养学上真的有很多的误区,比如说喝骨头汤会补钙,补钙会得肾结石,存在很多误区,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在这里探讨一下.
我们现在口袋里面越来有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营养状况越来越不乐观呢?我们发现第一个高血压的患病率是18.8%,我们想想看,这是很厉害的,100个人里面有18个人有高血压.
第二个成人血脂异常,三高是11.9%.
第三个,18岁以上的糖尿病患病率是2.6%,我们发现有钱人容易得糖尿病,为什么呢?有钱的吃的时候就不注意,容易引起代谢困难、代谢障碍,然后血糖就降下来,最后就发展成糖尿病,发病率是2.6%.
第四超重率是22.8%,肥胖率是7.1%,特别让人关注的是儿童的肥胖率达到了8.1%,小孩的胖比我们成人的胖更应该引起重视,所以肥胖是大问题.
第五是肿瘤的死亡率,全球是800万,但是中国每年新增加是160万,而且特别是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发病率都很高,这和我们吃激素类的东西有关.所以要做好营养学的教育、营养的宣传,让我们大家都能重视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
3.善食质量与结构要调整
我们居民的膳食质量是提高了,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得到满足,每天都可以吃肉、喝奶,肉、禽蛋,我们的蛋白质不会缺乏,只是偏远的山区蛋白质还是会缺乏.
中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油的消耗非常多,健康标准是25克,但是我们现在是44克,油脂的消费和肉类的消费增加导致我们的腰围越来越大,脂肪堆积,脂肪肝的增加是由于我们的油吃得太多了.
牛奶、豆制品的消费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预期的目标是每人每天一瓶牛奶,老人是一瓶牛奶、一瓶豆浆,但是据调查,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天是90克牛奶,偏远的山区更少,是9克,所以我们要有喝奶的习惯.最好是一生不断奶,奶是营养最全面、钙吸收最好的东西,而且便宜,我觉得牛奶的价格和可乐差不多,但是很多家长就要给小孩子喝可乐,或者是其他的碳酸饮料,可是就没有想到给小孩子每天喝一瓶奶,也没有想到给自己喝奶,不喝奶的话到六七十岁就会骨质疏松.所以奶类和豆类很低,我们要引起重视.
现在粮食消费也在变化,我们过去每天吃400克的粮食,到1999年的时候每人每天是200克,现在是一半都没有了,不吃米饭这种膳食结构是不对的,米饭还是我们主要能量的来源,包括有些人说我减肥,不吃饭就吃菜,你不可能每天都吃素菜吧,吃荤菜脂肪就会增加,虽然你的体型保持了,但是你的心血管疾病、胆固醇会高的.最后就会像克林顿一样得心脏搭桥.曾经有一个肥胖的孩子,圆脸蛋、很粗的腰,我问家长天天吃给他什么?回答不是吃鸡就是鸭,不是猪肉就是牛肉,他觉得爱护小孩子就让他吃肉.其实每天吃肉100克就可以了,鸡腿半只就够了,所以我赞同你越是喜欢你的小孩子越是不能让他吃太饱了,要留一点余地.
第二,现在我们粮食越来越少,动物性食物越来越多,非传染性的慢性病增加,包括高血脂、脂肪肝,这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所以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4.营养过剩需重视
营养缺乏包括缺铁、缺钙,但是营养过剩我们现在更要引起重视.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这两个是最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中国既有缺的,又有多的,既有不发达国家的营养不良,又有发达国家的营养过剩,我们正常人大概只有50%,还有50%不是缺就是多.我们一定要把两头消灭掉,特别是亚健康,有很多白领,30岁的年龄60岁的肠道,便秘非常的严重,亚健康非常的严重.刚才我举了造成营养不好的原因,特别像小孩里面挑食、偏食的现象,像上海,很多小女孩体
重很正常,然后还要减肥,减到最后缺钙、缺铁,很多问题都出来了,另外三餐没有规律,胃是我们消化最重要的器官,胃不好的话吃下去东西就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所以三餐没有规律,不能定时定量的进食不利健康,比如说喝一点米酒、葡萄酒对我们身体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喝大量的啤酒、白酒对身体就没有好处了,特别是尿酸高的,啤酒就不能喝,等到你晚上疼到地上打滚就不好了.比如说烹调不当的问题,有的时候今天做好了下顿吃,有时候倒掉比吃了好,你说我丢了就浪费了,其实你吃了生胃病,现在的药比菜还要贵呢,所以我还是情愿吃新鲜的,每次要少一点,就不会造成浪费,另外我们吃很多精致食品,比如说精白面,一个星期天天吃肉也不行,天天忆苦思甜也不行,比如说我吃一次小米粥,另外像食品的添加剂要少用,包括一些色素.农药残留物要尽量洗干净,因为这些对我们的身体有危害,当然大家也不要过分地害怕.
5.饮食与运动要平衡
另外我们还有一些营养素和长期服药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有些药会影响到营养的吸收,所以你在服药的时候问问医生,我服的这些药会有什么营养失掉的问题,这样你就不会有营养不良的问题,特别在我们的人群里面,哪些会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的问题?婴幼儿是我们祖国的花朵,他在生长发育,而且器官没有发育好,他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另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像器官、代谢机能都老化了,这是我们特别要关注的人群.
生活方式这个词现在用得非常多,美国把糖尿病、高血脂概括为生活方式病,我们现在也认为很多的疾病,包括我刚才提到的脂肪肝、高血脂、包括肿瘤、糖尿病都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哪些生活方式?吸烟、喝酒、挑食偏食的人,膳食不平衡,比如说挑食、减肥的人士、一大群不运动的人士,运动和饮食是一样的重要,因为我们要维持我们能量的平衡.
结束语:我们身为一个大学生,掌握以上知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有有个好身体我们才能很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徐筠.饮食养生在社区保健中的作用[A].全国中医、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 2008
17.高效率学习状态 篇十七
谈到高考,我们往往想到的词是:残酷、黑色、人生大敌等;面对高考,考生们的表现也多是紧张、焦虑、胆怯与无可奈何。其实这种认知态度不但无益应对高考,而且会极大地影响考生的学习状态。
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学生在高兴、愉悦、轻松等状态下学习,平均智商为105,但在紧张、郁闷、焦虑状态下降至91,两者相差十分显著。心情高兴时,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大脑像海绵吸水一样,比较容易把知识吸进去。而在烦恼、焦虑、愁闷、恐惧时,就会抑制思维活动,降低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因为发生的事情所受到的伤害远不如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更严重。也就是说,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态度变了,事情就变了。高考也是这样,我们改变不了高考,就只能改变对高考的态度,正确认识高考,为自己创造最佳学习状态。
改变态度――正确认识高考
高考就是一次考试,它具有平时考试的一般特点,所不同的是,高考是国家级选拔考试,体现国家意志,它比一般考试更严肃、规范。因此我们应重视高考,认真对待,发挥出最佳水平。
有些考生把高考成绩当作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体现,当作决定自己命运的一锤定乾坤的大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考试的重要性并没有那么大,考试只是衡量我们某一段时间对某一部分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相对指标,它与能力有一定关系,但远远不能代表能力的高低,更难以说明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面对高考我们应有的态度是:一、认真对待,积极备战。高考是对我们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的检验,也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新平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二、心境平和,不骄不躁。得失心不过分地重,不把高考看成生命中的唯一。尽其所能,能做到什么就做什么。三、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经常总结各种小考和模拟考试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注意在平时学习中应用和吸收这些经验。四、给自己确立一个恰当的目标,给考试以合理的期望。这将有助于提升高考的自信心。这样,所有的紧张、焦虑、郁闷就会悄悄远离。
创造创造最佳学习状态――积极备战高考
最佳的学习状态是指:冷静、沉着、情绪饱满、聚精会神、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有能正常发挥的信心、智力活动正常等。怎样才能创造这种状态呢?
不给自己加压。有的考生在考前一个多月时,总觉得知识需要再复习几遍,试卷还需要做多少套,时间不够,心理紧张、焦虑。其实,这些想法都是自己给自己增加的压力,没必要过多地复习或做题,考前按照老师的规定去做就足够了。
不打疲劳战。疲劳战术会使考生筋疲力尽,心情烦躁,缺乏信心。笔者建议考生从一模开始到高考期间停止疲劳战术,每天在23点左右睡觉,有良好的生活节奏,这有助于生物钟节律化和心理节律化。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复习效率会更高,自信心会更增强。
正确对待模拟考试成绩。对模拟考试成绩期待值过低不利于调动潜力,而过高也不利于增强自信心,期待值要适当,即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的。这种期待会激发内在积极性,强化自信心。考生要把每次考试成绩看成是近一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把考试中每一次的失误与挫折,看成是一次次学习经验的获得,这样你会不但不会害怕考试,还会感谢考试,是它让你一次次地发现学习中的缺漏,是它一次次地丰富了你的临考经验。
正确对待外来压力。家庭和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会使考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考生应正确对待外来压力,使自己轻装上阵。考试是考生自己的事情,有时别人可能出于好心,对考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意见,结果搞得考生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因为这些意见不尽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以考代练。考生要进入良好的考试状态,必须在平时小考和模拟考试中进行训练。在考试前一个月,学校会进行多次模拟考试,以正规考试的要求对待。同学们通过小考和模拟考试不断提高自己进入良好考试状态的能力、策略与技巧。训练自己进入良好考试状态的能力,也可以在自习时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自我考试。经常这样训练,进入良好考试状态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高效率学习状态】推荐阅读:
高效率学习技巧—高中语文10-01
高效学习策略08-16
高效学习课堂10-29
GRE备考高效率学习方法规划关键点08-28
掌握高效学习方法06-24
打造高效团队学习心得11-06
初三应该如何进行高效学习09-25
学霸是怎么高效学习的?06-10
初三语文高效学习方法盘点06-28
高效课堂下如何建设学习小组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