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

2024-11-07

英德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共3篇)

1.英德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 篇一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

情况汇报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双到”办以及云岩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石冲村的扶贫“双到”工作扎实推进,进展顺利,在改善当地生活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带动贫困户脱贫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全面实现“双到”工作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帮扶成效

石冲村地处粤北石灰岩山区,平均海拔700多米,辖5个自然村;全村216户,人口1155人,2009年底有贫困户96户

419人,其中低保户27户77人;总耕地面积977亩,其中水田500亩,旱地477亩;该村有农村医疗卫生站1间,小学1间,公厕2间;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容村貌有待改善。

今年以来,总共投入帮扶资金274.246万元。2010年帮扶单位支持20万元入股扶贫电站,使石冲村入股资金由原来的15.2万元,增加到35.2万元,每年分红可达3.52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3万元以上的目标,2011年石冲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5万元,相比帮扶前的1.5万元增长3倍; 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484元,比2010年的5394元增长20.2%,比2009年的4535元增长43%;2011年全村96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5091.1元,比2010年的2012.8元增长1.5倍,比2009年的1434.7元增长2.5倍;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的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数为87户404人,占有劳动能力贫困户87户的100%,比2010年增加了47户,分别占96户419

人的90.6%和96.4%,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全村已有96户419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贫困户参保率达100%;已有27户77人纳入低保,低保人口投保率达100%;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普及率达100%;全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100%。大自然村已全部通电、通邮、通讯和通广播电视,300人以上自然村道全部实现硬底化,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10扶贫“双到”工作经省、市考评,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二、2011年主要工作

做好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慰问工作 今年以来,帮扶单位认真组织帮扶责任干部分批次进村到户开展春节慰问和平时慰问工作,与村“两委”干部交流工作经验,共商脱贫致富大计,与贫困户促膝长谈,嘘寒问暖,宣贯政策,鼓励脱贫意志。到目前为止,帮扶单位领导到村共29人次,帮扶责任人累计到户共555人次,春节给予贫困村慰问金1万

元,贫困户慰问金1.92万元,教师节慰问教师0.2万元。做好2011村帮扶实施方案和“一户一法”帮扶措施的制定等工作

接到“***双到1号”文以及帮扶单位领导的具体指示后,驻村工作组立即开展行动,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的要求,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开展了五项工作:一是按照三年总体帮扶规划要求,制定了《***市经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2011年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对全村96户贫困户进行了再一次入户调查摸底,对贫困户2010年的收支情况进行了核实确认,就今年的生产计划与贫困户进行了亲切细致地交流,以“增收”为目的,制订了切合实际的“一户一法”帮扶措施。以上实施方案和帮扶措施按时上报了市“双到”办,并已全部通过了审核。三是抓好贫困户脱贫确认工作,年初对2010年达

到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的40户贫困户进行了确认和公示,对以上家庭继续跟踪服务,巩固充实,确保其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稳定在2500元以上。四是按照“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的有关指示精神,我们在确认2010年已有40户贫困户脱贫的基础上,2011年挑选出了具有脱贫潜力的另外47户贫困户进行重点扶持,全村包括2010年已脱贫在内的脱贫总户数达到87户,占有劳动能力87户贫困户的100%,占96户贫困户总数的90.6%,实现了80%以上贫困户脱贫的目标。五是根据今年初新制定的2011年实施方案、帮扶措施及部分责任干部变动情况,对扶贫“双到”公示栏内容进行了调整,重新制作后并再次予以公示。协助云岩镇党委政府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以及党代表的推选工作

今年又是换届选举之年,去年开展“双到”工作以来,由于帮扶单位帮扶支持力度大,村“两委”班子得力,帮扶工作开

展扎实,“双到”项目以及民心工程的广泛实施,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进一步提高,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从今年1月份开始的支委选举到今年3月中旬的村委大选,帮扶单位共支持村“两委”换届工作经费1万元,驻村工作组3人全程参与,协助云岩镇党委政府做好村民的宣传发动工作。到今年的3月16日,顺利选出新一届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共4名,村支委实现有一名女干部,所有成员都实现了连任,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政治任务,这也充分体现了驻村干部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另外,帮扶单位还支持1万元给石冲村作为办公经费,确保扶贫“双到”工作顺利开展。在“七一”前夕,驻村工作组还参加了石冲村党支部组织生活活动,市经信局支持了3500元慰问石冲村困难党员和村党支部。同时,驻村工作组还协助做好党代表的推选工作。该村今年被云岩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廖超明被乐昌市评为优秀共

产党员。

认真抓好产业增收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

在实施产业带动帮扶贫困户脱贫方面,重点是通过发展紫心番薯和村民外出务工来增加贫困户收入,较好地带动了去年40户贫困户脱贫,如期实现首年40%以上贫困户脱贫的目标。今年要巩固去年的脱贫成果和保证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更加需要继续做大做强。工作组为此开展了广泛调研,与村“两委”召开座谈会,群策群力,共谋脱贫致富路。在去年基础上,在发展产业带动方面进一步增加了雪莲果种植项目和养鸡项目,作为贫困户今年2个新的产业带动“增收”项目,主要做法:一是帮扶单位落实了帮扶资金5.32万元,用于全村统一购买种苗和化肥,并为每户贫困户补助发放了3袋复合肥;二是联系好***市雪印公司,通过公司渠道来解决今年石冲村薯种的短缺问题,雪印公司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且帮助落实了2

万元资金用于采购优质高产淀粉型甘薯品种—广薯87;三是举办了两期农业种植技能培训班,重点是提升贫困户对雪莲果和紫心番薯的种植技能。其中,3月5日举办了一期雪莲果和紫心番薯种植培训班,参加人数64人,10月16日又举办一期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参加人数53人。全村贫困户中的94个农业劳动力全部免费培训一次以上。四是投入资金4.6405万元购买鸡苗和饲料,全部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帮助贫困户发展家庭养鸡业。以上几个种养项目对贫困户增收的覆盖面达100%,成为今年带动石冲村贫困户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还有效扩大和发展了石冲村的种养业。五是在贫困户外出务工方面,我们一方面委托有关劳动部门对贫困户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后外出务工;另一方面,组织贫困户参加当地举办的技能培训后转移外出务工。今年我们邀请了***市振华职业技术学校老师到村授课,举办了一期电工培训班,参加人

数62人,还有一期家政培训班,参加人数44人。通过各种非农技培训,今年,石冲村转移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就业100人。这部分贫困户的劳务收入也成为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除上述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群体自发地在周边钨矿采集矿粉和打临工赚取劳务费,也成为另一个可观的收入来源。

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一是修建了一条6.2公里长的乡村硬底化公路,共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其中争取省财政投入72.3万元,帮扶单位投入35万元;二是实施石冲大村环境卫生治理工程,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15万元,修建了6个垃圾池,拆迁了部分危旧房,清理整治了村中水塘和修筑了村道两旁排污渠等,使石冲村的人居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村民更加安居乐业;三是帮扶单位投入9.8万元,修建一条长约900米的大陂头农田灌溉水渠,可使周边近230亩农田得到灌溉,提升该区

域的农田利用率;四是根据乐财农26号文和乐双到领01号文件要求,分别做好市级5万元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和“广东扶贫济困日”定向捐赠给云岩镇石冲村的5万元捐赠资金使用计划,同时投入了5万元用于石冲村公共设施和村容村貌整治;五是在市经信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协调沟通,***县交通部门支持45万元,对X357石冲燕子岩至石冲路口段进行了改建;六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动员社会企业热心人士共捐赠40.8915万元,参与石冲村文化室建设。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危房改造任务 省、市今年将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作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重点,帮扶单位高度重视,迅速开展工作。根据乐昌市委办“关于印发《乐昌市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乐昌市今年下达给石冲村20户危房改造任务指标,驻村工作组和村委会共同做好了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危房改造计划,认真填报《广东省

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申请登记基本信息表》,同时将上报内容通过电脑录入省扶贫网农房改造信息系统,并按照上级要求对今年进行危房改造的住房困难户名单在全村进行了公示。到目前止,已完成危房改造了20户,占下达石冲村危房改造任务的100%。

抓好村班子建设以及对驻村工作组的管理

一是巩固实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有牌子、有活动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等“十有”目标的既有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为,根据***双到办9号文要求,为在石冲村开展“报刊下乡,文化扶贫”活动,市经信局为石冲村订赠了“一报两刊”3套,送去了国家的农村政策、种养技巧和致富信息等资讯。二是积极发展农村党员,今年石冲村发展正式党员2人,预备党员1人,目前石冲村共有正式党员人数达到30人;三是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双到”办***组电传6号文件精神,云岩镇党委于2011年1月

20日下发了云委发14号和云委发15号文件,完成了驻村干部挂任村“两委”职务这项工作,并按照上级要求,驻村干部继续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继续建立考勤登记制度,严格遵守驻村考勤和请销假制度。四是建立健全集体资金、资产使用管理等村务公开制度,提高村务管理民主化、规范化水平。目前,村“两委”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党务工作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干部廉洁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值班制度》等多项制度。抓好建档立卡,做好电脑录入各项准备工作 目前,实施方案、一户一法帮扶措施和到户记录已全部录入到“省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中,并通过市“双到”办的审核,同时,将上述内容全部填写上了帮扶记录卡,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抓好石冲村公益事业的落实

一是根据《印发2011年***市“广东扶

贫济困日”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认真做好对全体干部的宣传发动,组织开展了扶贫捐款这项活动;二是帮扶单位还开展了智力扶贫工作,共支持18500元,对石冲村26位就读高中、大学学生学费进行了资助。

做好帮扶资金的筹措和监管工作 对照帮扶石冲村规划方案,继续按计划筹集帮扶资金,并加强对帮扶资金的监管,同时,跟踪落实好帮扶项目,确保石冲村“双到”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主要做法经验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是关键 市经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分别成立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单位“双到”办负责日常管理,并选派了3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专职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今年以来,两单位领导多次进村入户,多次到镇村或邀请镇村领导到单位,共商“双到”工作。帮扶单位和被帮扶单位紧密沟通,配合默契,加

上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足的人员配置,使得各项措施十分有力,双到”工作才得以稳步推进。

贵在落实帮扶责任

按照省、市委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部署,我们在全面调查和制定96户贫困户帮扶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扶3户贫困户,其他干部每人挂扶1户贫困户的责任到人制度。由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泉和市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陈仲球、常务副主任钟裕荣带头,组织结对帮扶责任人到96户贫困户家中探访,并与每个农户签订了帮扶责任书,同时帮扶单位与镇、村也分别签订了责任书。今年以来,帮扶单位以及帮扶责任人多次到石冲村与村委干部和贫困户共商脱贫致富之策,指导扶贫“双到”工作,身体力行,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双到”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紧扣工作实质,实施分类帮扶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是我省创新扶贫

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及加强与石冲村、云岩镇以及乐昌市和***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实施扶贫开发靶向疗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多管齐下,分类扶贫,宜种养的种养,宜务工的务工,使每一个纳入扶贫的贫困户至少受益于一种扶贫措施,有的甚至可以受益于几种扶贫措施,使贫困村、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必须强化宣传监督,确保公平实效 为进一步核实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我们在石冲村制作了统一的公示栏,在公示栏上张贴了各贫困户的人数及致贫原因等资料,并标明了负责帮扶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督促检查制度,欢迎广大群众进行监督。公示栏的真正作用在于将摸查和登记的需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进行公布,并借助公众力量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农业种植目前难以在石冲村大面积推

主要是:一是地缘因素。石冲村地处高海拔石灰岩地区,其典型的石灰岩地质特征使其农业种植用地资源有限,在大面积推广成片农业种植方面缺少天然条件;二是劳动力因素,石冲村许多青壮劳动力人口以在外出务工和在周边钨矿打临工赚取劳务费为主,而不愿从事回报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项目,使得当地农业种植在劳动力方面较为缺乏。

对策措施:一是要解决农业用地问题。经过与村委会、村民代表和种植大户共同研究协商,选址在石冲村与***县交界处的大陂头,以土地流转经营的方式租赁给种植大户,已经开始动工的大陂头农田灌溉水渠修建项目正好流经这一区域,水渠修建完工后该区域内的耕地都能得到有效灌溉。目前,在石冲村委会和帮扶单位及工作组的协调下,乐昌市农丰农场已经与村民签订了《租用耕地合同书》,在大陂头水渠建成后,该地域全部用于种植优质蔬菜等。二是要继续

加大农业种植培训力度。今年举办了两期农业种植技能培训班,其中,3月5日举办了一期雪莲果和紫心番薯种植培训班,10月16日又举办一期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计划将在明年邀请农技专家开展更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技能培训;三是要加大力度广泛宣传,以产业带动扶持资金为导向,引导更多劳动力从事种植业并加大种植面积。

扶贫“双到”项目资金目前投入不够大 主要是帮扶单位资金筹措压力大,市企业减负办设在市经信局,筹集资金与为企解困是一对矛盾;市工业园区管委会筹集帮扶资金的任务也很重。相比一些资金投入数排在前列的兄弟单位,我们的资金投入数额还有一定差距。对策措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困难,争取从省、市和社会筹措更多帮扶资金,建更多更好的“双到”项目,使“双到”工作更加惠及民生,深入民心。

2.英德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 篇二

1 广东省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及扶贫效率问题的提出

自1985年至今,广东省GDP连续稳居全国首位20余年,对全国的经济贡献举足轻重。然而正是在这个经济发达的地方,贫富悬殊现象突出,“全国最富、最穷的地方都在广东”成为这种现象的最佳写照。据省扶贫办的统计信息显示,至2009年止,我省有农村贫困人口70万户,人数共计316万,为全省农村人口的6.14%,特别是粤东、粤北的一些地区,农业人口贫困比例高达41.2%。此外,在新时期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面仍然比较大。目前全省还有3 409个贫困村、316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较差,脱贫的成本高、难度大。二是部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三是贫困人口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四是扶贫资金投入仍然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形势的严峻性。

贫困作为一种长期的、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本质上主要涉及维系生存的物质可获得性和个人获得发展机会、权利的公平性等问题,因此,扶贫政策及制度的安排,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均衡[1]。改革开发初期,广东省总体上还属于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40%以上,为此,多年来我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减少省内的贫困人口,我省实施了治山致富、以工促农、“两大会战”、十项民心等强省惠民工程,成效卓越地实现了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所占比例的突破性下降,使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以改善和提高。可以说,这些举措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效率。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并没有避免低效化的产生,例如扶贫工作过分依赖政府,而由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又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资源配置不当与浪费以及扶贫低效的现象;再例如重物质建设、轻能力建设,只输血、不造血,只授贫困人口以“鱼”、不授之以“渔”等僵化、机械的扶贫措施,直接养成了被帮扶对象“等、靠、要”的惯性思维,导致贫困人口越帮越贫现象日益严重,如此大打折扣的扶贫效率反过来严重制约了社会公平的实现,使得贫富差距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要建设幸福广东、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而要消除绝对贫困则必须提高扶贫效率。

2 “双到”扶贫开发实施前农村扶贫效率逐步降低的原因

效率,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是指人们以较少投入获取更大收益,即用多少活动实现多少目的的比例即为效率。在这里,扶贫效率则有两层涵义:一是扶贫政策措施实行后所达到的效果,即其在调节贫富差距上的效率;二是扶贫政策措施本身的运作效率,包括了扶贫资金筹集的效率、使用的效率和投资项目的效率,等等。

自改革开放至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战略的20多年间,广东的扶贫开发经历了生态建设、综合发展、扶贫攻坚、区域推进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暴露出的共同问题是:(1)扶贫开发在认识上存在厌战和畏难情绪;(2)区域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长效的扶贫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4)因灾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5)贫困人口还有一定的比例,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脱贫的难度越来越大。这说明我省扶贫开发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扶贫政策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运作效率低、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我们认为,造成我省农村扶贫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扶贫政策措施不完善,与农村实际贫困现状相脱节;扶贫模式单一、机械;扶贫重政府主导、轻贫困者主体能动性发挥等方面。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扶贫工作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责任约束存在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重点攻坚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开发四个阶段,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但是,近年来我省农村扶贫政策面临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导致政府推动扶贫工作出现了保障制度不稳定、责任约束存在缺失的现象。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表现为:政府资金的提供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庞大需求,政府难以协调各部门由于部门利益导致的矛盾,政府的管理过于庞大难以对扶贫资金进行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的流动性快难以保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政府作为扶贫工作的主导者和决定者,不需要为扶贫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可以自主地使用扶贫资金进行项目投入;另外,其行为缺乏上级政府、村民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与制度约束,加上政府本身也缺乏自我监督和约束,导致了本地政府责任约束存在严重缺失。

(2)扶贫模式单一、机械,重形式、轻实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扶贫模式主要采用开发式扶贫,通过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缓解贫困,实行的政策有“以工代赈”、“优惠贷款”、“项目扶贫”等[3]。传统扶贫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模式单一,是一种机械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没有创新,例如在办理信贷资金中过于繁琐的贷款申请和审批程序、苛刻的贷款担保和抵押条件常使农民望而却步,使扶贫贷款难以真正起到扶贫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扶贫项目制定上越来越注重效益而非真正用于扶贫,脱离了贫困者的实际需要。扶贫项目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严重,扶贫者大多将扶贫工程作为政绩来完成,因而在计划实施中以帮助农民和农村企业投资生产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为重,不重视贫困者素质的提高,在“大分散、小集中”状况下,经济增长和穷人的关联度并不高。

(3)扶贫重政府主导,轻贫困者主体能动性发挥。

在扶贫开发中,贫困者是脱贫的主体,应该让贫困者参与决策的制定,充分发挥贫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省在反贫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由政府主导,忽视了贫困者的主体能动作用,从而导致在反贫困中贫困者认为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贫困者对政府和基层行政组织产生了依赖,使得贫困者形成了政府给钱就要、政府让干就干的思想,贫困者由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形成了“等、靠、要”的思维模式[3]。另外,贫困者自身没有强烈的脱贫意识,极大地制约了反贫困效率的提高。由于扶贫者很少与贫困者沟通、交流,很少倾听贫困者的声音,而是将扶贫工程强加给贫困者,贫困者根本无法参与扶贫工程的决策制定,很多工程大都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具体需求。

3 实施“双到”扶贫开发在扶贫效率上的进步与创新

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正式部署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这标志着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集中力量消灭绝对贫困问题的新的历史阶段。这是我省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增强扶贫开发能力,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决策部署的生动体现。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这种创新模式在效率上的创新与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传统工作思维,更新工作观念。

“双到”扶贫实践思路及观念的更新,一是体现在更新扶贫的工作思路。通过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下移到贫困村,把扶贫项目效益落实到贫困户;同时,发动社会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齐抓共管扶贫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体现在更新扶贫开发方式。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办法,派出得力的驻村工作队长期驻村开展帮扶工作,确保帮扶工作明确到村、帮扶项目效益到户。三是体现在更新扶贫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扶贫瞄准机制,明确落实帮扶对象和帮扶任务,通过上墙公布和网上动态管理等办法向社会公开各个贫困村的扶持对象、帮扶计划、帮扶项目、挂点领导、驻村队员等情况,使贫困村及时改变落后面貌,让贫困户及时脱贫致富;同时建立健全“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帮扶考核问责机制。从效率上来说,这一点强化和完善了扶贫工作的瞄准机制,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人,帮扶更有针对性。

(2)抓重点落实处,从源头治理绝对贫困。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双到”扶贫实践抓住了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对于发展严重滞后的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计划,通过帮扶单位帮资金、帮物资、帮技术、帮建设、帮销路,确保贫困村整体脱贫并逐步走上致富道路;对于缺乏主导产业的贫困村,实施“四个一”工程,以主导产业引导带动为突破口,通过开发一块“致富田”、修筑一条“致富渠”、修建一条“致富路”、建立一个“公司+农户”的致富机制,确保贫困村普遍收益,共同富裕;对于缺乏发展条件的贫困村,实施“异地就业”计划,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和人文关怀,将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到定点企业就业,稳定收入来源,家庭人口随着就业人员逐步向城市聚集定居;对于缺乏开发资金的贫困村,实行金融扶持政策,通过金融部门的贴息贷款解决项目投资困难问题,加快资源开发步伐,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这些举措突破了过去反贫困模式的单一,有效地通过集中资金、集中项目、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建设任务,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完善后续管理措施,确保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长远致富一个村。

(3)重实际保成效,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双到”扶贫实践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有目的、有计划创办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的综合性大型企业,形成区域内一个较为完善的产业经营体系,这成为了一条切实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使贫困地区总体进入小康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发展既要各级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特别是在扶贫贷款上给予贴息扶助,又要有关部门在土地征用、入股开发、劳动力就业、利税分成等方面给予灵活政策,形成多元共存的新型经济实体,推动贫困地区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从总体上增强贫困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4)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社会多方力量。

扶贫工作是一项社会性、长期性工程,要出成效,需要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新时期扶贫工作的统一管理,围绕扶贫开发目标,把本级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有序帮扶,真正使扶贫工作成为“政治任务、部门职责、项目推进、效益到户”。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调动本地区各类企业参与扶贫济困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本地企业采取灵活有效的办法,挖掘扶贫潜力,整合扶贫资源,形成强大的帮扶开发合力。三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开发省(区)外、海外扶贫济困资源,安排专门力量,采取有效方式,利用各种媒体,及时、有效、长期地做好本地区扶贫济困的宣传发动工作,争取省外、海外力量对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四是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做好对口扶贫工作,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通过沟通与合作,互通有无,建立经贸合作伙伴关系,使对口扶贫工作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形式、新力量。发动多方力量实质上实现了一种力量整合机制。资金不足、力量分散是目前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扶贫工作单靠扶贫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通过开辟更多的渠道、探索不同的方式进行反贫困,能有效提高反贫困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5)明确责任主体,落实专人驻村帮扶。

“双到”扶贫实践将工作落实到专人,使村村有人帮扶,户户有人负责。这样的工作机制使驻村工作队具备了五大功能:一是宣传功能,是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驻村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的“永久牌”宣传队。二是帮扶功能,是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驻村制定帮扶规划、入户落实帮扶项目的直接代表,是按时完成“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任务的可靠力量。三是协调功能,围绕实现“两到”目标,协调关系,落实政策,切实争取各种政策、各类物资和各项资金对贫困村、贫困户的重点帮扶。四是维稳功能,通过调查研究,核实情况,征求意见,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从项目、资金、技能、医疗、低保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从而从源头上化解各种信访突出问题,做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进一步巩固社会的和谐稳定。五是示范功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开发、扶贫济困项目实施等,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充分感受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找到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有效途径。明确责任主体,落实专人驻村帮扶,这是“双到”扶贫工作得以在短时间内出成效的重要原因。各部门、各单位、参与扶贫的个人通过发挥各自的工作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各方面有效地确保了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了扶贫任务的落实。

4 结语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见物又要见人”。实施“双到”扶贫开发,目的在于定点清贫,提高和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真正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过去,扶贫开发工作由于目标瞄准机制不完善、反贫困模式过于单一、贫困者主体地位弱化、重物质建设轻能力建设等原因,在效率上不尽人意,“双到”扶贫通过定点帮扶、动态管理、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加大投入、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等部署,克服了传统的工作缺陷,实现了扶贫效率的提升。“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从实质上扭转了过去扶贫工作目标瞄准不准的局面,通过瞄准真正的贫困主体,实行“靶向疗法”,有效地将相关部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到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去,大大地提高了扶贫的效率和成效。扶贫开发“双到”实践是我省有史以来领导最重视、投入力度最大、措施最有力、效果最明显的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省落实到村的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明显增加,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贫困户收入稳步提高,基层组织和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尤其是各帮扶单位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初步探索形成了区域经济协作帮扶、农业产业化帮扶、特色旅游帮扶等13种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扶贫开发的效率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下一阶段,我省在扶贫开发工作上仍需要加大推进力度,要在工作思维和模式等方面不断实现创新和突破,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显著减少贫困。

摘要:推进扶贫开发“双到”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举措。过去,由于扶贫政策措施在效果控制上缺失,广东省农村扶贫效率相对低下,为此,从效率角度入手对广东省农村扶贫制度进行重新审视,深入分析扶贫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围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实践对比分析该扶贫模式在效率上的进步与创新,总结了“双到”扶贫工作的成效,揭示了其作用与意义。

3.英德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 篇三

力促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市府办等单位驻清新县石潭镇东联村工作组

(2011年3月28日)

根据省、市扶贫“双到”工作部署,佛山市市府办等6个对口帮扶单位累计投入312.3万元扶贫资金并选派优秀干部进驻东联村开展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帮扶单位的全力支持下,驻村干部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融入农村、扎根基层,千方百计为东联村求发展谋出路。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村集体收入得到较大幅度增长,过半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一是村集体经济实现脱贫。2010年,在市领导的支持下帮扶单位投入30多万元,为东联村建起了一个规模化的养鸡场,每年可为东联村带来租金收入3万元。2010年东联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4.8万元,比之2008年的1.2万元,增长幅度达300%。二是贫困户收入稳定增加。通过转移劳动力以及鼓励种养,过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达到人均纯收入2500元/年的脱贫标准。东联村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35户,2010年人均纯收入高于2500元/年的贫困户有69户,占比51.1%。

—1—

(二)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村容村貌以及生活生产条件。一是开展村道建设。2010年,东联村对口帮扶单位投入近20万元完成约1公里的道路硬底化工程。二是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干部职工集资9万多元完成1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1个村村通自来水工程,1800多亩农田以及 4个村的群众因此受益。三是开展文体设施建设。针对东联村青少年人口较多,村里文体活动场所匮乏的情况,帮扶单位还多方筹集资金10万余元,为东联村新建了一个灯光篮球场。四是开展危房改造工作。开展危房改造入户调查,稳步推进危房改造。

(三)整体推进,全方位开展各项扶贫工作。一是协助村委为所有贫困户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三是开展教育扶贫。加强贫因学生帮扶资助,确保贫困学生接受教育及顺利完成学业。捐赠东联小学复印机、电脑、图书等一批,改善教学条件。

(四)加强宣传,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广泛宣传动员,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其中促成广州肌言堂贸易有限公司、深圳发展银行佛山分行等企业与东联小学签订智力扶贫协议,开展结对帮扶。

二、“东联村田园牧鸡生态农场”项目介绍

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仅仅依靠“一户一法”难度较大,东联村帮扶单位

决定以“项目带动、产业扶贫”的方式加快东联村的脱贫步伐,千方百计引进项目,破解扶贫工作“输血”有限、“造血”功能不强的瓶颈,成功引进“田园牧鸡生态农场”扶贫开发项目。截止目前,田园牧鸡生态农场已和东联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1029.5亩。项目计划2011年投资500万元,年底前建成年养鸡30万只到50万只的产业基地。在不到2个月时间里,项目已投资160万元,其中60万元用于支付土地租金,其他农耕器械、农资肥料、人工等支出费用100万元;白马庙一期养鸡场已搭建12个每个面积240平米的鸡棚,其中3个鸡棚已养鸡15000只;土地签约的各自然村均有20人左右吸纳到基地从事生产工作。

东联村引进“田园牧鸡”项目后,最大的社会效益就是把村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依托项目带动作用,一方面贫困户可获得土地出让金,另一方面也可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租赁1000亩土地起码可以解决村民就业100人以上,按每人每天40元计,项目每年可为村民增加土地租赁收入、劳务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共约150万元左右。目前,我们正协调投资方优先招收出租土地的贫困户,以便就地安置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实现贫困户的长久脱贫,真正完成扶贫开发的任务。

三、2011年工作设想

2011年东联村驻村工作组将在佛山市扶贫办的指导下,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及村委会,统筹协调,依托“田园牧鸡生态农场” 项目,以贫困户脱贫增收为重点,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发展种养相结合,稳步推进危房改造,大力推动道路硬底化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完善村文化卫生设施,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上一篇:传真书信来往和签订合同制度简介下一篇:初中英语分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