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2024-07-13

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共12篇)

1.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篇一

试论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分校(站、点): 学 生 姓 名:

号:

指 导 教 师:

完 稿 日 期: 2011年07月27日

试论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目 录

写作提纲„„„„„„„„„„„„„„„„„„„„„„„„(3)

内容摘要„„„„„„„„„„„„„„„„„„„„„„„„(4)

关键词„„„„„„„„„„„„„„„„„„„„„„„„„(4)

正文„„„„„„„„„„„„„„„„„„„„„„„„„„(4)

一、绪论„„„„„„„„„„„„„„„„„„„„„„„(4)

二、本论„„„„„„„„„„„„„„„„„„„„(4)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及作用

(二)现行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两种极端问题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三、结论„„„„„„„„„„„„„„„„„„„(9)

参考文献„„„„„„„„„„„„„„„„„„(10)

试论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写作提纲

一、绪论

随着人们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企业行政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充分认识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本论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及作用

1、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2、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二)现行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两种极端问题

1、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游击作风”

2、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衙门习气”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2、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3、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三、结论

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行政管理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摒弃“衙门习气”和“游击作风”,杜绝机关作风和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同时,要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规范企业的行政管理。

试论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XXX(作者本人)

【内容摘要】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企业行政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阐述了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了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 行政管理

问题 对策 探讨

随着人们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企业行政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充分认识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及作用

1、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而产生的,是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企业行政管理区别于一般的政府行政管理,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也都不同于其他方面,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企业行政管理更注重内容和实质,尽量减少繁文缉节,而且相对比较直接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即更讲究实效。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对行政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形式、图表、文件等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洁、便利、省时、省钱。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有灵活性,。

因此,在现代企业中,行政部门是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也是经营者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切入点。

企业行政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企业行政管理存在于企业管理之中,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企业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政治环境因素能影响企业的发展,争取有利企业的政治环境就是行政管理的的任务之一。同时,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员工思想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也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责。

企业行政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经济实力以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行政管理的正确引导与配合,企业通过行政管理,才能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使企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营管理技术,并转化到生产中,使企业充满活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中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概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企业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企业行政部门担负着种种行政事务工作,使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全力投入生产经营之中,企业行政部门主要职责是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等等。企业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管理”方面来说,企业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

从“协调”方面来说,企业行政部门担负着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协调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重任。企业行政部门对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关系的协调,是以对计划的分工执行和控制为基础的。在执

行计划控制的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各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和执行进度进行协调,以调整好企业的整体计划的实施。同时,还应该对各部门在执行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在日常事务上所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解,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团结和协调一致,维持企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企业行政管理的另一项协调任务,是协调本企业同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这种关系之所以是非业务的,是因为企业的运行是在各部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才得以健康而稳定地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在维护企业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发展同社会各有关单位的友好交往,缓解矛盾冲突,从而为企业争取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从“服务”方面来说,企业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否则,就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企业的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反对“为管理而管理”;必须坚决摈弃形式主义,切实讲究实效;必须大力讲究勤俭节约,反对大手大脚;必须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和可能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方法,一切以公司利益为最高原则,反对泥古不化、因循守旧;最后,企业行政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确立服务观念,克服老爷作风和衙门习气,切实搞好服务上来。

总之,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许多企业在行政管理中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因此,分析企业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探讨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二、现行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两种极端问题

1、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游击作风”

在企业行政管理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完全摈弃“机关习气”,完全凭主观意愿办事的“游击作风”。主要表现在企业中没有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上下左右的明确分工、没有明确而充分的逐级授权和环环相扣的工作程序;或无章可依,或有章不依;凡事完全看老板或各级负责人的当时意愿,一拍脑袋决定任何大小事项,没有科学的研究、决策、落实程序;决策只凭当时灵机一动,正确与否全凭运气。机构、部门、各级负责人都形同虚设,上级对下级大小事务插手过多,搞得下属无所适从。往往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忙得昏天黑地,干部员工却有劲使不上;企业主要负责人总觉得干部员工

拿得太多,做得太少;干部员工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一肚子怨气,怪企业主要负责人不重视自己。这样不但无法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易于造成领导与被领导双方的隔阂与对立。由于没有制定出成文的“公道”和“规矩”,造成企业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相扯皮,互相推诿;你争我夺,辩论不休;或遇事不议,或久议不决,或决而不行,或行而不果;重复讨论,重复决定,重复劳动;朝令夕改,朝秦暮楚。使企业处于一片“打乱仗”状态,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2、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衙门习气”

许多企业行政部门“机关作风”较重,这些企业行政管理干部,完全不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完全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理那一套,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主要表现是:繁文缛节、按部就班;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文牍主义、官样文章;公文旅行、笔墨官司;纸上谈兵、咬文嚼字;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脱离实际、不讲实效。这样的企业行政管理,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既浪费人力,又浪费钱物;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僵化死板,不近人情;把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变成了旧时代的“衙门”。这同样造成极大浪费,降低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影响企业效益。

以上在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要提高企业行政效率,必须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企业行政效率的提高。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行政部门必须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等,从而建立起企业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当前条件选择合适的、有一定程度的规范性的行政管理模式,并且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避免“游击作风”、打乱仗,提高员工士气、工作效率和公司效益。但是企业必须时刻牢记,企业行政管理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为企业的根本目的服务,为公司领导和各个部门、干部员工服务,而决不可本末倒置,陷入过重的“机关习气”,否则同样会降低员工士气和工作效率,损害公司利益。

2、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牵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事务,行政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需要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迫使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3、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要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必须把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之中,这样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具体可以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中层行政管理主管要根据上层领导的意图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做好上下层联络沟通工作。对上级工作任务进一步分解并做好计划,同时做好部门各项工作的指挥、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提高自身的职能作用。基层管理者是制定计划,进一步去实施指引、激励、沟通和营造氛围的工作以使能够影响员工的行为,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目标。(2)学会运用一系列现代化管理工具。a、制定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它将客户价值分为即成价值和潜在价值,通过一对一营销原则,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b、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步伐。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互联网及各种应用系统的广泛使用。企业正在积累大量历史数据商务智能将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通过

集成来自不同数据资源的多种数据类型,提供从数据中发现新的关系.从而帮助企业识别优质客户,改善企业与客户关系,提高决策能力和运营能力,改善绩效管理。创新业务模式.增加产品销售和营业收入。

(3)建立“学习型企业”,实施绩效管理。每一个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都必须是善于学习的模范,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地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企业开始接触绩效管理,本世纪初掀起了“韦尔奇热”,绩效管理模式正式引入我国。绩效管理理念的基础理论是Y理论和X理论相结合,并以Y理论为主导,Y理论认为大多数员工在潜意识中都愿意为企业努力工作,并积极承担责任,具有相当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只要企业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上做到公平、公正,对员工的职业成长和人生价值实现有帮助,员工就认可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中部门与部门、团队与团队、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间的沟通将会和谐进行,企业的各类绩效目标就能够顺利得以实现。例如:韦尔奇采用“活力曲线”进行员工评估,对GE公司的出色员工给予股票期权和职业培训等奖励,他认为对员工的激励应该是金钱和精神鼓励双管齐下。而绩效管理在行政上的运用的着重点就在于在对人事聘用、管理人员选拔方面,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推动企业人才选拔和管理者任用的改革,企业中凭能力、凭贡献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它引入了人力资本的激励理念,按能力和贡献实施分配,薪酬构成简单,分配差距拉大。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增长做出贡献的员工,可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即价值创造者按其贡献度有价值分配权。例如:世界上着名的爱立信公司,就认为推行绩效管理和能力管理,其评价结果一定要与薪酬挂钩等,以上这些都值得在我们的企业行政管理中大胆实践,逐步实施。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行政管理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摒弃“衙门习气”和“游击作风”,杜绝机关作风和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同时,要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规范企业的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津孚 王建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程淑华《也谈谈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

3、宋占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及其考核》《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3年第05期

4、张建国,徐伟,《绩效体系设计》,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5、《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上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

6、李赞《浅谈企业行政管理》今日科苑,2007年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

黄津孚 王建军

五、信息化与智能化步伐加快

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企业管理发展所带来的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信息化与智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发展阶段。智能化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复杂的识别、记忆、计算、联想、判断的过程。t7)21世纪初企业信息化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l、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信息化已经从最初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的辅助工具,提升到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用友软件公司与IN—FOXConsulting公司进行的包含154家国有企业、238家民营企业和90家三资企业,涉及电信、金融、制造、流通、交通、贸易、能源和建筑等8个行业的231位CEO、139位CFO和112位CIO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管理者都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实施战略、实现商业模式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企业提升管理运营能力至关重要。[81为此,企业普遍加强了对信息化的组织领导,加大这方面投资到2000年底.美国大企业基本上都已经建立TCIO(首席信息官)。在信息化方面,跨国公司不惜投入巨资.建设和完善管理信息平台。

2、信息化全面进入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在综合18管理系统、专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和网络办公等各个业务层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工业总体情况研究》,【9]我国1.5万个国有大中型企业中.80%一90%建立了不同规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MIS/OA),引进了MRP、ERP软件;机械、电子、航空、船舶、石油、化工等行业80%.90%大中型企业主要产品采用CAD设计.主要生产过程采用CNC、PLC、DCS进行控制:有72.1%的大型企业完成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24000亿元.同比增值达到41.2%。

3、集成化、即时化、可视化和互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近80%的企业采用了ERP管理软件。21世纪初信息化智能化的另一个趋势是远程、移动、实时控制。包括射频技术、可视化等。例如大庆油田、长庆油田在油气采收中成功实现了远程可视和实时控制:根据(2008中国RFID发展报告》,在金卡工程应用试点的引导下,2008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已达65.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4.8%。在信息互动方面.麦肯锡对世界各地1988名企业高管调查.这些企业2008年使用Web2.0技术(包括维客、博客、社交网络、跨界混搭等技术)已经从2007年的平均数刚刚超过2种增Sn至U3种。

4、智能管理BI的推广应用。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互联网及各种应用系统的广泛使用。企业正在积累大量历史数据。专家估计企业每隔18个月其数据量就翻一番。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海量数据在原有的作业系统中无法提炼、升华为有用的信息。商务智能将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通过集成来自不同数据资源的多种数据类型,提供从数据中发现新的关系.从而帮助企业识别优质客户,改善企业与客户关系,提高决策能力和运营能力,改善绩效管理。创新业务模式.增加产品销售和营业收入。为此企业对应用商务智能的兴趣日益增大。大公司正在排着队购买新的商务智能(BI)软件。我国安吉物流、上海外高桥码头、中国工商银行等~批先进企业,在开发利用商务智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也谈谈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程淑华

四、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企业开始接触绩效管理,本世纪初掀起了“韦尔奇热”,绩效管理模式正式引入我国。绩效管理理念的基础理论是Y理论和X理论相结合,并以Y理论为主导,Y理论认为大多数员工在潜意识中都愿意为企业努力工作,并积极承担责任,具有相当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只要企业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上做到公平、公正,对员工的职业成长和人生价值实现有帮助,员工就认可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中部门与部门、团队与团队、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间的沟通将会和谐进行,企业的各类绩效目标就能够顺利得以实现。例如:韦尔奇采用“活力曲线”进行员工评估,对GE公司的出色员工给予股票期权和职业培训等奖励,他认为对员工的激励应该是金钱和精神鼓励双管齐下。

而绩效管理在行政上的运用的着重点就在于在对人事聘用、管理人员选拔方面,基于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德、能、勤、绩的考核结果,其运用多年均未发挥实质性作用;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推动企业人才选拔和管理者任用的改革,企业中凭能力、凭贡献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它引入了人力资本的激励理念,按能力和贡献实施分配,薪酬构成简单,分配差距拉大。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增长做出贡献的员工,可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即价值创造者按其贡献度有价值分配权。例如:世界上着名的爱立信公司,就认为推行绩效管理和能力管理,其评价结果一定要与薪酬挂钩,否则将难于落到实处。

来源:《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3年第05期 作者: 宋占魁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及其考核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生产、资金、经营等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行政管理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其他方面,也不同于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总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探讨企业的组织架构,任用企业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企业行政管理更注重内容和实质,尽量减少繁文缉节,而且相对比较直接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即更讲究实效。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对行政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形式、图表、文件等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洁、便利、省时、省钱。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有灵活性,

2.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篇二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 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 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企业理念。

先进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 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 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根据, 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 显现企业个性, 反映企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 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它的灵魂, 是一种理念力。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 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决定着企业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 十年企业靠人才, 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 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 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 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公平、公正善待员工, 激励员工开拓创新, 这七大要素无一不与其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

先进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 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 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 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 企业文化“力”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4.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建设, 企业精神的提炼、培育乃至倡导、发扬, 需要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熏陶下, 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 使企业具有了生命力, 所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健全乃至创新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 使员工的各种活动、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都有章可循。

二、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1.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泰勒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本管理”, 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 而企业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 把人当成物来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企业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 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 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于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 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民营企业创业之初, 大都生产工具落后, 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很难得到保障, 多数私营企业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当今, 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 发挥员工的创造力, 成为民营企业的首要工作。重视员工再教育, 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 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 解放被管理者, 这是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

2.创新知本经营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证明, 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而企业要生存与发展,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 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3.着力营造百年企业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相互间的推波助澜, 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 或者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那么, 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 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 民营企业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 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 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 其精髓是“诚为本, 和为贵, 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 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 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根植其中, 吸取其精华。

5.要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锤练企业的根本在市场, 打造企业的关键则在体制创新。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必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 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用这种文化确立公平竞争原则, 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构建企业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机制。

6.要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相融合。

3.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篇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地位;作用

一、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把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放在战略高度中,对施工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和其他部门密切合作,与企业的宏观发展战略相互结合,和其他管理部门共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目标,促进企业发展。人力资源是人类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是发展、获取、激励以及维护人力资源的这一过程[2]。目前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市场经济竞争达到了一定高度,因此人力资源要将企业发展放在第一位,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引导企业进行创新,将人才力量运用到企业中,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企业稳定高效发展。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着企业是否稳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科学与否关系着企业的整体绩效,科学高效合理的管理人力资源,可以给公司建立起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可以激励、保留、吸引人才,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和员工之间共同发展、一起成长。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与各项管理工作都有密切联系。它不仅可以促进领导对企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还可以鼓励员工积极参加企业战略的制定以及管理,激励企业的管理人员实施科学的管理工作,保证企业中的每个部门都良好的运转,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根据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缺少对人力资源的政策规划与管理。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致使国内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注重培训、招聘、调动、管理员工合同、薪资制度以及绩效评估等和企业内部有关的内容,忽略了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发展中没有注重市场变化、市场环境、顾客需求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等。当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招聘、培训和考核人力资源等内容仍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人员变动情况复杂。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员变动情况复杂。特别是对于一些主营房建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承接项目数量较多,涵盖地区较广,项目根据工程量和施工复杂程度不同工期长短也不同,短则半年,长则三至五年。项目前期进场人员、中期施工人员、后期扫尾人员所需管理人员的人数和工种又有很大区别,作为人力资源部需要根据项目的类型派遣合适的项目经理,并且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调配管理人员,因此建筑企业中人员的变动十分频繁。在调动中需要考虑到人岗匹配、项目人员衔接、人才梯队建设、员工意愿、员工队伍稳定等多方面因素,是人力资源管理来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施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机制是企业文化,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要不断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律意识。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制定个性化的员工考核方案,量化考核。除此之外,还要为岗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岗位职工细化工作的标准,明确员工的任职条件以及资格,区分不同的岗位价值,对不同岗位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具体可以根据岗位不同,项目不同给予员工岗位股分红,项目超利分成等激励方式。

(二) 推进制度改革。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规范劳务关系,对合同进行严格管理,推行任职聘请制度,深化劳务制度改革,使用多种多样的劳动形式,推行竞争上岗的制度。其次。要深化薪酬制度的改革,保证建筑施工企业薪酬市场的竞争力,吸引社会所需的人才,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配合监督审查工作。

(三)简历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利用HR管理系统等工具,在明确企业战略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组织、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通过对员工信息,培训经历,绩效考核,技术经验,个人情况等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分析,以便能够支持企业内人力资源调配、管理。并以此为基础有规划地开展导师带徒、轮岗交流、集中培训等。

结语:总而言之,建筑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怎样保证企业处于长盛不衰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每个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逐步被施工企业重视,只有认识到建筑施工企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抓住机遇,使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才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真正的企业竞争力量,保证企业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东. 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04):48-49.

4.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篇四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是它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夸大它的地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全部,解决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就意味着解决了企业管理的全部问题;另一种是贬低它的.地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根本就不是企业管理的内容,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要想正确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按照逻辑的思维顺序,首先就要搞清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企业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投入和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过程;而企业投入和拥有的资源是由不同的种类构成的,如资金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客户资源等,因此企业管理也就包括对这些不同资源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在这个前提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正确的认识应当是辩证的:一方面,要承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要承认人力资源管理代表不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并不能解决企业管理的全部问题。

第一个方面的观点很容易理解,我们知道,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实施都必须依靠人力资源,没有人力资源的投入,企业就无法正常地运转;此外,由于人力资源的可变性,它还会影响到各项工作实施的效果,而人力资源管理正是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它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至于第二个方面的观点,也不难理解。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决定企业能否正常地运转,可以影响企业前进的速度,但是企业管理中还有很多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解决不了的,如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企业的营销策略问题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万能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集中体现在与企业绩效和企业战略的关系上。

1.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它将有助于实现和提升企业的绩效,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

米切尔?A?谢帕克等人曾提出了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关系的模型。他们认为,企业绩效的实现和提高有赖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单独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它必须和企业的环境、企业的经营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这三个变量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这一论述也印证了前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地位所作的判断。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首先应当明确,企业绩效的实现依赖于顾客的忠诚,没有顾客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自然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绩效。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日益丰富,顾客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赢得顾客的忠诚对企业来说也变得更加重要。要赢得顾客的忠诚,就必须使顾客满意。而顾客之所以会满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也就是为顾客提供了优异的产品与服务。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实现和提升企业的绩效。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它还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作用目前受到了人们更多的重视。战略的实施需要企业各方面资源的共同支持,人力资源自然也在其中,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进行将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

当企业战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之后,各种资源的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 没有资源的有效准备,战略的实现无疑是空中楼阁。在资源的准备中,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的准备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从外部招聘,另一种就是内部培养,而这两种途径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首先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对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出预测,然后再依据这种预测通过招聘录用或者培训与开发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储备,从而为战略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5.论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五

素质教育与哲学精神相契合,哲学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内在素质、提升精神境界、提高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为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哲学是各种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哲学在素质教育中更具重要作用.

作 者:胡金凤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 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25(4) 分类号:B025.9 关键词:哲学   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  

6.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篇六

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鼓励自学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是自学考试宣传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做好自学考试宣传工作,对扩大自学考试社会影响,推动自学考试整体形象建设,创建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 者:刘勇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自学考试处,210036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2 关键词:自考宣传   自学考试  

7.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篇七

1 民营科技企业是先进的生产力与最具活力的经营机制的有机结合

科技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科技的发展并不等于直接的经济繁荣, 只有通过转化, 科技才能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依赖于科技成果自身的内在因素, 更取决于一个适当的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科技链与产业链严重脱节的状况, 就是因为缺乏一个使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机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科技界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其中最生动、最强劲、最富影响力的莫过于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民营科技型企业, 按照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新型机制, 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 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是我国科技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成功实践, 也是按照党的基本路线, 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1]。民营科技型企业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有生力量,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营科技型企业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第一、创造了“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企业运行机制, 并且在实践中又不断丰富其内涵。“四自”原则所包括的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 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 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 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 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行为机制等, 不仅是民营科技型企业自身生机活力之所在, 而且为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验。

第二、实践了以市场为导向, 技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技术创新模式。民营科技型企业面向经济、面向市场, 进行科技开发与创新、科技咨询与服务、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销售与服务, 在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走出了一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

第三、改变了科技系统长期沿袭的单一国有国营模式, 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中, 国有民营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实现形式。这些新型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充实和壮大了我国科技产业的公有制成份, 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继续鼓励和引导民营科技型企业中的个体、合伙、私营经济成份的健康发展, 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有利于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兴旺局面。

民营科技企业不但把科技推向市场, 使第一生产力面对国民经济主战场, 而且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劳动生产力的配置上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的生产关系, 创造了能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社会化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民营科技企业汇聚了“民营”和“科技”两大当代国际发展潮流, 是先进的生产力与最具活力的经营机制的有机结合, 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改革产物, 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2]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教兴国的一支有生力量。

2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快, 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先行者

1979年云南科技人员何文柱在云南宣威县创办了“宣威银耳研究所”, 1980年春四川科技人员郑启明在四川泸县创办了“泸县茶叶精加工厂”, 1980年10月杭州市科委管理干部金宝庆在杭州创办了“杭州应用技术研究所”, 1980年10月, 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组织几名科技人员在中关村创办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一批民营科技机构, 迈出了科技人员依靠自身力量进入市场, 按照市场机制转化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的第一步。自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以来,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己走过了风风雨雨三十年历程, 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统计, 截止到2005年底, [3]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共有14.4万家, 是2000年8.6万家的1.67倍。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力军。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 民营科技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在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 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民营科技企业占80%, 广州、深圳占90%, 浙江占95%。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 [4]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为162337家, 企业数量比2006年增加7.80%。其中私营与个体经济企业71516家,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56414家,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2592家, 集体经济企业6339家, 股份合作制经济5410家, 国有经济企业3485家, 联营企业1823家,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4758家, 分别占企业总数的44.05%、34.75%、7.76%、3.91%、3.33%、2.15%、1.12%和2.93%。

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生力军, 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先行者。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不仅主导着一国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 而且是衡量一国增长潜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 民营科技企业起着引导潮流、开路先锋的作用。从1979年开始我国出现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 并逐步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到1988年出现了第一个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继而科技工业园在全国蓬勃发展, 这些都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知识经济大潮中, 科技型中小企业必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民营科技企业实力持续增长,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自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以来, 其各项经济指标每年均呈快速增长态势。以北京为例, 民营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各项经济指标以年20~3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北京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近2万家, 从业人员98万人, 技工贸总收入、增加值、上缴税金、实现利润和创汇分别达到9261亿元、1618亿元、343亿元、787亿元和163亿美元。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值占北京地区GDP的比重, 由2000年14.19%的, 提高到2007年的17.96%。北京民营科技企业正在呈规模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态势, 见表1[5]。

到2007年, 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年报数据统计汇总显示[4], 全国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96993亿元, 比2006年增长了28.18%。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54.9%。其中总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资产总额为4289.6亿元, 占全部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的4.42%。在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 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32287家, 占企业总数的19.89%;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32929家, 占企业总数的20.28%;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11743家, 占企业总数的7.23%。

4 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下降、产品质量提高, 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扩大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市场需求刺激下, 企业不断扩张规模, 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据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统计[3], 截止到2005年底, 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163万多人, 其中大专以上人员353万多人, 比例达30%, 解决了一大批人员的就业问题。2007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长期职工总数达到1588万人, 较2006年增长14.33%。其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约324万人, 占长期职工总数的20.40%。民营科技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数为234万人, 其中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24万人。总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共有职工234万人, 平均每家企业拥有职工27人。在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76959家企业中, 长期职工在100人以下的企业有52737家, 占76959家企业的68.53%;100人以上的企业有24222家, 占31.47%[4]。由此可见, 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富余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其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蓄水池”作用日益显现。

5 民营科技企业造就了一支跨世纪的科技企业家人才队伍

经济学大师熊彼特 (J. A. Schumpeter) 认为, 企业家的职责就是运作和创新, 企业家通过创新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用在商业上并获得成功, 企业家的创新就是利润的源泉。高素质的企业家对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民营科技企业创建之初主要是一批科技人员带着拥有的技术下海创办的, 企业中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比较多。随着企业的发展, 这些科技人员在市场经济中经受锻炼,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同时, 他们又有以发展民族高新技术产业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果断决策的能力。因此,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懂技术、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同时, 由于这些企业家中的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科技人员, 他们了解和理解科技人员的想法和要求, 能为科技人员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民营科技企业凝聚的高水平的人才越来越多。管理事关企业的兴衰成败, 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重组后, 建立公司制,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确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 改变过去凭经验、愿望进行市场决策的方式, 创造出了科学规范的现代管理制度和模式, 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也为别的类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大量的调研表明, 管理规范、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公众形象好的企业, 大多数都是科技与管理并行、创新与创业并举的企业, 并由年富力强、有学历、有知识、有思想的企业家人才领军企业。目前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企业与企业家, 比较典型的有, 如联想与柳传志、华为与任正非、复星与郭广昌、无锡尚德与施正荣、中星微与邓中瀚、阿里巴巴与马云、华旗资讯与冯军、腾讯与马化腾, 等等。这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与企业家的出现, 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诸如规模小、管理乱、档次低、技术差、质量劣、少诚信、不守法、坏规矩等一系列不良评价, 社会对民营企业已经刮目相看。

6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全社会总数的比例越来越高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统计[3], 2004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27700多家, 其中私营企业4500家, 占全国的16.3%;企业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共有6566家, 占23.7%。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私营企业799家, 占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2.2%, 占大中型工业私营企业的17.7%。私营企业R&D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为4.6%, R&D经费占4.3%, R&D项目数占全国的5.0%。私营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14.8%, 发明专利占7.6%, 发明专利拥有量占11%。私营企业创办的科技机构占全国的11.2%, 科技活动人员占6%,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4.7%。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深圳。深圳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标志是“四个90%”, 即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 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 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 90%以上的专利由企业申请。据全国工商联关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的调查[6], 深圳还有另一个90%, 即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实际上, 不仅在深圳, 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技术自主创新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省市, 主要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推出了多数的应用型新技术, 生产了多数的新产品, 开拓了多数的新兴产业。例如, 在浙江, 企业 (大多数是民营企业) 的科技投入、研发机构、科技人员、科技攻关项目和专利申请与授权等5项科技指标, 均占全社会总数的80%以上。

2007年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为2130亿元, 比2006年增加29.88%。2007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术性收入5217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48.46%。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76959家企业中, 技术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60163家, 占76959家企业数的78.18%;技术性收入50至500万元的企业9928家, 占12.90%;技术性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6868家, 占8.92%[4]。

7 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步的重要主体

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专利申请量迅速增长, 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步的重要主体。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3], 自1985年中国《专利法》实施以来, 民营科技型企业专利申请量逐年升高, 1995年以来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十五”期间, 私营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达到92219件, 占专利制度实施以来私营企业专利申请的75%, 占同期全国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37%。其中, 发明专利申请占15%, 实用新型申请占33%, 外观设计申请占52%。2005年私营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为22304件, 比2001年增长1.7倍;其中, 发明专利申请的比重从2001年的10.6%上升到2005年的19.7%。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今年对全国43383家企业及其申请的310554件专利的大型调查[6], 其中由私人企业专利申请占41%, 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23%) 、集体企业 (13.9%) 、外商及港澳台 (11.9%) 。全国有7个省市私营企业申请专利量占比超过50%, 其中重庆和浙江达73.1%和71.1%;19个地区私营企业专利申请占比高于其它类型企业;有6个省市的私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50%, 贵州、西藏、海南超过70%, 浙江为59.7%;有13个省市区私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占比高于其它类型企业。2007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拥有经授权并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数量为77787项。

8 民营科技企业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民营科技企业从一创建, 便呈现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特征, 它是“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是科技人员解放和开拓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生动创造”[1]。民营科技企业的优势就在于采用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运营机制, 注重与市场衔接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 从而能够迅速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产品的产业化又进一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 不断推动产品更新换代, 从而促使产业升级。一是民营科技企业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民营科技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第二产业, 其中多数是高新技术企业, 涵盖了信息时代的主要关键行业。一批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崛起, 使我国在计算机、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极大地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进步。据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统计, [6]2000~2005年期间, 民营科技企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 二等奖115项。在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企业中, 民营科技企业占17%, 而1999年不到5%。在苏州, 7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 60%以上的核心技术来源于自主研发, 60%以上的企业拥有主要产品开发生产的核心技术。三是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地方政府科技规划实施的重要主体。在苏州, 60%以上的省级以上的科技攻关项目由民营科技企业承担, 2005年苏州市向江苏推荐的20个重大科技项目中由民营科技企业承担的有18个。在上海, 到2005年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转化成果中70%属民营科技企业获得, 其中2005年比例达76%。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C].[93]国科发改字第348号, 1993-06-28.

[2]辜胜阻, 李正友.进一步推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经济评论, 1999 (6) :49-53.

[3]苏琳.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重要力量[N].经济日报, 2007-02-26 (第三版) .

[4]科学技术部.2007年度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年报数据统计汇总情况[EB/OL][2008-10-22].http://www.china-mvkjgy.com/kmdt read.asp?!d=2767&wz=.

[5]彭树堂, 等.创业辉煌——北京民营科技30年 (1978-2008年)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8.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篇八

作者简介:潘英丽,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人力资源是金融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本文从现代服务业创造价值的特殊方式的分析入手,探讨了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并通过跨国制造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成本结构差异分析,系统阐述金融人力资源对于金融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核心作用;最后给出几点分析结论。

关键词:人力资源;金融发展;核心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2-0014-04

一、金融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与核心作用

1、金融业的发展以市场信用为基础,而市场信用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金融从业人员和金融市场主体的职业操守成为市场信用的思想文化基础。

就以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的借贷业务而言,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信的一方(即债权人)对于受信一方(即债务人)的偿债意愿和能力的信任为前提条件的。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取决于银行对其债务人信用状况的把握,以及由此决定的其自身的信用状况。此外,无论是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投资银行与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公司之间、基金受益人与各类基金(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基金、社保基金等)管理公司之间、投资顾问与投资咨询服务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问题核心在于相关代理人对合约实施的承诺是否可信任。金融交易合约的有效实施,证明此前承诺的可信任性,这种信任的不断积累构成各类金融机构的声誉,而后者是其拓展业务,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无形资产,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金融机构的信誉则是通过其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准则体现的。金融从业人员的整体职业操守是金融机构信誉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2、金融交易大都是涉及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跨时期交易,未来不确定性是其本质特征,在不稳定的复杂环境中作出正确的决策是金融交易及金融机构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决策的正确性取决于金融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幅度增长。国际汇率制度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浮动汇率制,资本账户的开放、石油美元的巨大积累以及在全球范围运作的证券投资基金、对冲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规模急剧增长,现代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引入又使这种资本流动的速度大幅度上升。于是全球范围内汇率、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长。对日常的经营活动而言,不仅金融机构的中高层管理者面对不确定复杂环境下的决策问题,而且众多面向市场的业务人员也天天面临极为复杂的决策问题。金融交易成功与否取决于交易者的综合素质与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这需要金融从业人员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驾驭市场的经验与能力。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加剧,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外,城市生活费用和生活质量的差异也对金融机构能否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产生影响。

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更需要门类齐全的、数量充足的、能适应环境莫测变化的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金融人才。因为优秀人才相对充裕的供应已经成为吸引跨国金融机构落户的最重要因素,而跨国金融机构在本地的集群发展才赋予了这一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在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3、金融领域的高新技术以金融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为载体,拥有了优秀人力,就拥有了领先的金融技术。

在现代金融业中,高新技术更多地体现为降低交易的成本和风险,更好地满足客户对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组合需求为特征的技巧或技艺,它以具有深厚人力资本含量的专业人才为载体。无论是面对行业内竞争的金融机构,还是面对全球竞争的一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优秀人才,也就拥有了领先的金融技术;反之,优秀人才的流失也意味着技术领先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丧失。然而,从一个国家的社会角度看,人才的流动具有先进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效应,具有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因此对政府而言,需要研究并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化大力气引进国外的优秀金融人才,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二是如何设立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既激励金融机构内部的人才培育,又促进人才在不同金融机构和不同金融领域的合理流动。

4、现代服务企业的业务发展或市场拓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所拥有的客户关系以及更广义的社会关系。

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人际关系历来是企业拓展业务和市场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例如投资银行获取IPO项目,商业银行获得大额存款客户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管理者和业务骨干以往积累的社会关系,或者需要他们去建立新的业务关系。事实上,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大增强了人际关系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拥有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拥有并能不断营造良好客户关系或人际关系的人才,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最稀缺的人才。

5、人才强国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强盛的客观趋势,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新型国家竞争战略的核心。

在全球化环境中,国家的竞争以人才竞争为基础,以人才和跨国企业高度集群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之间的竞争为载体。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竞争战略中的核心战略。

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机构和资本卷入全球金融的竞技场。在这复杂的全球金融竞争中,部分国家和地区频频发生金融危机,部分金融机构在危机中陷入破产。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金融资本,凭借其人才与技术优势,迅速壮大起来。因此,无论是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还是宏观层面的金融监管和调控,有相关制度和政策支撑的人才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和金融机构在全球竞争中胜出的决定性因素。金融人力资源开发已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二、金融人力资源战略地位与核心作用的微观与宏观佐证

金融人才在金融业和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我们可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找到佐证。

1、微观佐证:金融机构与制造业成本结构差异体现出金融人力资源的特殊重要性。

我们首先从跨国企业与跨国金融机构的成本结构比较中可看出人力资源对金融业的特殊重要性。

从美国跨国投资银行高盛的年度财务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其2004-2006年工资总额是其经营成本的68-71%,净利润的175-212%(表1列出各跨国金融机构与制造商2006年的数据)。美国其他投资银行的成本结构也大致相同。高盛也曾对公司内部资源按重要性排序,人力资源被排在第一位。其资源的重要性依次为:人力资源、公司声誉、现金、可交易证券、办公场所与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等。我们在表1中也列出部分跨国企业的数据。与跨国金融机构相比,跨国制造业企业的工资占经营成本的比重要低得多。就工资占经营成本的比例来言,证券行业最高,商业银行次之,制造业最低。

表1:跨国金融机构与跨国企业工资占经营费用和利润的比例

资料来源:金融机构年度财务报告,及Reuter。注:前3家为投资银行,后5家为商业银行,最后7家为制造企业。

按照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市场定价规律,工资和利润的相对水平是由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或两者对产出的贡献决定的。反映了劳动力及其所承载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在表1的8家金融机构中,2006年工资占净利润的比例在0.84-2.13之间。表内除了较为异常的戴姆勒-克莱斯勒之外的6家制造业企业的工资占利润比例则在45.7%-217%之间。表1中8家金融机构工资占利润比例的算术平均值是1.5,而7家制造企业中扣除异常的克莱斯勒后所得到的平均数是1.43,也就是在跨国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中,工资总额大都相当于净利润的1.4-1.5倍。两类行业间没有明显的差别。这说明就资源稀缺性与重要性而言,人力资源对产出的贡献是资本的1.5倍。换言之,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只相当于人力资源的2/3。

表2列出了中国部分上市和未上市金融机构的工资占经营成本和利润的比例。表2所列的10家上市金融机构(6家银行、2家保险公司、2家证券公司)工资占经营成本比例的算术平均值已达0.414,超过了表1所列8家跨国金融机构的工资占经营成本算术平均比例0.3745。相比较,表中注册地为上海的五家未上市证券公司其工资占经营成本的算术平均比例为0.254,仅相当于上市金融机构工资占比的61%。由此可见,上市金融机构由于股份制改革和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等因素,在工资标准的确定方面已引入市场机制和国际参照系,工资水平的调整已经较充分地反映了人才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但是由于国内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流动性偏低,特别是人力资本含量较低的人员流出十分不易,因此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仍然偏低,从而使工资占比在较短时期内即超过了国际水平。相比较,未上市金融机构的地方国资背景,使它们在用人制度和工资标准的确定方面仍受到较多的行政管制和公务员工资系列作为参照系所产生的限制。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机构工资占利润的比例与国际水平相比普遍较低。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人力资源的生产率特别高。这里有中国金融业的垄断性质和2006年股票市场出现牛市行情等特殊原因。我们发现政府税收不论在金融机构还是制造业企业占利润的比例都相当高。如果将直接税与间接税相加,其占利润的比例通常会在100%-150%之间。 由于中国金融业和部分大型国有企业所在行业仍属政府特许经营产业,具有垄断性质,其利润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垄断利润或特许权价值。政府通过税收将其取走,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仍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从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角度看,目前劳动(包括人力资本)收入占比过低、资本利润及政府税收占比过高是极不合理的。因为对一国产出和国民福利的长期可持续增长而言,最重要的、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相比较,我国储蓄率不断升高,流动性严重过剩,资本总量上并不稀缺,其社会边际生产率也必定是递减的。但是由于人才、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市场不健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已导致利润占国民收入比例的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在政治民主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可支配资源和税收占比的增长,也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国民福利的相应增长。考虑到人才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确定环境中的特殊重要性,降低税率并按人力资本含量扩大高效劳动的收入占比,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为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表2 2006年国内部分上市与未上市金融机构的工资占比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财务报表与未上市证券公司内部网上公布的年度财务报表。

2、宏观佐证:人力资源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首要竞争力因素

伦敦市政厅2005年11月公布了一份题为《伦敦在全球金融中心中的竞争地位》的研究报告,将优秀人才放到了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最为重要的14项竞争力因素之首位。该项研究以对国际金融界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高级管理者和监管者的网上调查为基础进行的,其目的是评估伦敦、纽约、巴黎和法兰克福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对排名。报告根据被调查者的评分,排列出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最重要的14项竞争力因素(详见表3)。由于被调查者都是全球范围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顶尖人才,他们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成功经验,其权威性是无须赘述的。金融人才在这个按重要性排列的次序中名列第一。可见,人力资源对于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表3 对金融中心最重要的14项竞争力因素

资料来源:Z. Yen Limited, the Competitive Position of London as a Global Financial Centre, Corporation of London, November, 2005

三、简要的结论

金融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从宏观和中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宏观层面看,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而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结构则比人力资源的数量重要的多。但是,人力资源是具有流动性的,而且越是高层次人才,其拥有的流动性就越大;因此从全球视角看的国家和地区、从全国视角看的城市或区域,或从微观层面看的金融机构或企业,人才的集聚才是人力资源开发更具核心意义的内容。因此无论是国家之间,金融城市之间,或是金融机构之间,金融竞争的实质是金融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用人制度优越性的竞争。创建人尽其才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是金融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

政府在制度和政策环境建设方面,需要从两方面促进金融人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人力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一是可通过户籍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的改革与放权管制,促进金融人力资源的流动;并通过政府公共的专业技能培训项目,人才信息交流网络的建设,提高金融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并促进金融人才市场的形成。二是加快国资背景的金融机构的股份制、股权激励机制和绩效工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促进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完善;从健全金融人才市场的微观主体层面促进人才市场定价机制和调节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中译本

[2]McGahey, Ricard, Mary Malloy, Katherine Kazanas, and Michael P. Jacobs, (1990) “What makes a financial Center?”, Chapter 2 of Financial Services, Financial centers: Public Policy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Markets, Firms, and Job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Pp. 15-76。

[3]Z. Yen Limited, the Competitive Position of London as a Global Financial Centre, Corporation of London, November, 2005

9.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篇九

世界现代史是史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世界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历史。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激化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1917年11月7日,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首先突破国际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①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矛盾除了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外,又增添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完成这个伟大过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过渡的形式、途径、方法和速度也有所不同,不会按一种模式同步前进。

世界现代史是史学领域中一门年轻的、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及当前世界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国际上和各国所发生的许多事件,都可以从世界现代史中找到它的渊源,通过世界现代史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历史进程的全貌,它不仅是历史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情操和革命理想教育的最直接、最生动、最重要的材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向。

世界现代史中,有许多革命导师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1852年就明确指出:“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②列宁反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③列宁认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④列宁驳斥了对苏维埃政权“损害民主”、消灭民主”的无耻攻击,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⑤而无产阶级专政“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本阶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⑥在教学中,应结合史实阐述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生动教材。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都参加了革命,有的还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但因没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各国革命先后失败了。而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革命得到巩固。这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多么重要!又如德国十一月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在客观条件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结果却大不相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革命政党,由于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派低估了党的作用,没有与机会主义分子决裂,因此,在革命爆发时,德国无产阶级还没有一个战斗政党.斯巴达克联盟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它毕竟不能代替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正如列宁所说,这是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危险。在十一月革命的过程中,虽然建立了德国共产党,但毕竟为时过晚,没能提出明确的纲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此,也不可能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致使革命的成果落到资产阶级手中。这些确凿的史实,在教学中如能予以运用,必将加深学生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解。

在教学中,还可能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比教育学生。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它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遭受价值2500亿美元的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为1700亿美元),并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四。但社会主义的.苏联,不仅没有卷入经济危机,而且经过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实现了整个技术改造,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苏联的工业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通过这“三化”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曾出现了曲折和失误,二三十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模式”有不少弊端。苏联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苏联成功的经验并不都适合于各国的情况。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只能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借鉴苏联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符合于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现代史教学在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都离不开它的国际环境。我们研究中国的国情。不仅要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而且还要研究世界的历史与现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体系中去认识,只有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出发,才能深入领悟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工业革命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影响波及整个世界。19世纪30――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中国人民革命的性质和内容有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中,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曾信仰过进化论、天赋人权论以及形形色色的救国理论,但历尽千辛万苦,结果都失败了。这就是中国旧民主革命即资产阶级范畴的民主革命的结局。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当时能在中国广为传播,不仅因为它是科学,更重要的是它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

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签订和约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无视中国主权,将各国在中国山东非法获得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为此,中国人掀起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1919年6月28日下午,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团在人民反帝怒潮的压力下,不得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代表团严正指出,“大会对于山东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公道。……与其承认违悖正义公道之第156、157、158条款,莫如不签字。……舍此而外,实无能保持中国体面之途。故责任不在中国,而在于媾和条款之不公正”。⑦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舆论界普遍支持中国,美国议会最终拒绝批准和约与此也有极大关系。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两年后,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出现了“新世纪的曙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屡遭挫折后的彷徨之际,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建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希望,确定“以俄为师”,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沉重打击。危机不仅激化了资本制度固有矛盾,而且导致了国际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进而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亚洲各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的主力,中国人民的长期艰苦斗争,大大消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有生力量。

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某些大国的对华政策总是指向中国内部,力图操纵中国内部政治变化,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影响达到顶峰,美国妄想把中国变为美国的殖民地,独占中国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对华政策,造成中国的又一次内战。但是,美国没有力量控制中国事态的发展,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中国革命的胜利成为十月革命后世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有力地支持亚非拉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世界的局面。

通过分析研究中外历史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认清国际上各种势力是怎样促进或阻碍我国历史发展,认清我国国情的国际环境,这样才能对我国的国情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世界现代史充满着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战争与和平、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各国人民都为历史的进步、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伟大的贡献,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和文化家等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经历、成就,都将启迪学生在“做人”问题上的思考,使他们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使他们热受真、善、美,憎恨假、恶、丑。至于为祖国而献身,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仁人志士、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更是陶冶道德情操的极好材料。世界现代史教学,还有助于人们敏锐而又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时代转换的潮流,李大钊在论及“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时说过:“历史的道路,纵然有时一盛一衰、一衰一盛的作螺旋状的运动,但……历史是进步的,我们在此进步的世界中,历史中,既不应该悲观,不应该拜古,只应该欢天喜地的在这只容一趟过的大路上向前行走,前途有我们的光明,将来有我们的黄金世界。这是现代史学给我们的乐天努进的人生观。”⑧这说明正确的历史观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篇十

论文关键词:林业;新农村建设;地位;作用

论文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林业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本身具有生态和产业的内在属性,能够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起点上,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审时度势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做法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村容村貌,提升农民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林业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具有生态、景观、文化、安全等功能,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我国国土的69%是山区,这些山区除了少部分农业,主体部分是林地,林业生产者包括林农、果农等都是农民的一分子。所以,林业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的林业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林业资源及林业发展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西部,贵州更是重点地区。贵州提出“生态立省”及开展“两江防护林工程”,直接为长江、珠江的中下游作出了巨大贡献。

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220km,南北长240km,总面积30 337km2。黔东南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2 179m,最低137m,境内沟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原始森林生态保存完好,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三大河流纵贯全州。

全州林业用地面积2 990.55万亩,占土地总面65.70%。其中:有林地面积2 025.60万亩(其中林分面积1 768.80万亩,经济林面积206.40万亩,竹林面积50.4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67.30%,疏林地面积170.40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06.4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8万亩,无林地540万亩(含宜林荒山荒地451.2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49.37%。活立木蓄积达6 760.65万m3,年均净增加209.96万m3。用材林面积900万亩,占林分面积 50.90%,蓄积 3 073.28万m3,占林分蓄积51.90%。

全州有各类植物资源2 000余种,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 000余种,有中国特有属24属,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多种。

2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与林业密切相关。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夯实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促进“生产发展”;林业,特别是特色经济林,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可以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促进“生活宽裕”;发展林业,可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建设优美自然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整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解政策难题,可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民主”。

2.1林业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是保证粮食生产的生态屏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综合功能,在保证粮食生产方面的屏障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我国对耕地的利用已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0%,基本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对于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据实地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发展现代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增加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能够替代粮食的森林食品供给,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维护粮食安全。

因此,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2林业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绿水青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人口逐渐增多、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发展符合市场需要,有本地特色的优势林业产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没有工矿企业的农村,发展林业产业就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项目。

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林业产业项目就非常多。在我州林业建设中,可展开“基地”项目建设:①大力发展种植业(竹笋两用林基地、优质果品基地、珍稀特种用材林、林药基地、林木种苗和花卉基地),如果树、人参、茶叶、香料、食用菌、中药材等;②大力发展养殖业(野生动物和林下家禽养殖),如牛、羊、蚕等;③大力发展采集业(山野菜基地等),如采集松籽、松茸、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等;④大力发展林木产品加工业(非木质经济林产品加工、竹木制品加工);⑤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服务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⑥促进运输业等项目。这些林业产业项目的发展,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农民致富,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森林旅游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形成我州农村发展的热点产业。据统计,全州农民每年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50元以上。由此,充分说明发展林业产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手段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要想使乡村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的效果,建设成为花园式和园林式的生态文明乡村,必须植树、栽花、种草,布置绿色景观,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在黔东南州已涌现出一批绿化和美化效果好,把村庄装扮成花园式、园林式的生态文明村,不仅改善了乡村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乡村农民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了广大中外游人喜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风景区,也大大提高了乡村文明度和知

名度。

2.4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

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3如何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动员组织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

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不同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在农田水域防护、水土流失治理、城乡环境美化绿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再次,要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湿地,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良好。

总之,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必须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生态保障。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切实解决好目前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利用林业自然资源拉动农民增收致富,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06.第45卷第6期.[2]姬君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十一

新课标把“读”提到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的读书心智过程,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料,夯实汉语言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其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

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它能加强理解的深化、言语的敏化、情感的美化。要将朗读教学有效落实,应分层分步去着手进行训练。在此,结合鲁教版六年级下册《黄河颂》这篇课文的讲授略谈一二。

首先,笔者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我们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清晰可见笔者的教学思路:以诵读为主,以读启悟。教学过程采取“读正确、读明白、读出感情、读出自我”“四步走”的原则。这节课,就用一个“读”贯穿课堂始终。

初读。播放媒体资源中《黄河颂》范读或教师范读后,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积累气魄、万丈狂澜、浊流宛转、九曲连环、屏障等词语。同时教师也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朗读水平,了解学情,以便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再读,教师请学生读准节奏和重音。这一个环节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必然是学生能够读懂。小组内可展开讨论,梳理文章内容。教师请学生再读课文,特别注意所划出的词语,从中感受黄河的气势和中华儿女的抗日热情。“望”要重读,因为这个字总起下文。“奔”要重读,因为它强调出了黄河波涛滚滚、勇往直前的气势。“万丈狂澜”显示出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特别是“万丈”二字,更显示出波涛的惊人气魄,一定要加以强调。“九曲连环”写出了黄河的形状特点,不过读的时候不应特别重,而应该用慢速来强调,表现出它的曲折美。“劈”字用得特别好,把黄河写得像一把利斧一样有力,要读得干脆、果断、有劲……

三读,读出美的体会和感悟。第三遍读课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大胆展示自己的朗读。教师补充背景资料: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通过想象音乐中描绘的场景和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完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流转换。学生要在前两次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 能读出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读出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的最高境界称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课文里的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更是对美的体会和感悟。

四读,希望学生能读出自我。通过反复多形式的诵读,能反观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从文本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将这种爱国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大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了对黄河和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将怎样用实际行动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呢?

“情到深处自成诗。”这节课在学生高声诵读《黄河颂》中结束。相信学生们感受到了黄河的力量,感受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坚强。相信学生们一定会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朗读是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进情境当中,充分感受文本传达的魅力。应该说,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得就越有感情。朗读得越好,就说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越好。所以,朗读应当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有效教学手段。

12.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篇十二

一、对于新闻策划地位的剖析

在新闻传播领域中, 新闻策划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最为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事实是新闻策划的基础。客观存在的各类事物是新闻策划的基础所在, 基于事实层面而采取的新闻策划, 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简单地说, 事实具有第一性, 策划则只是第二性。

一般而言, 可以大致将新闻策划区分为两个类型:首先是针对本身即拥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相关信息进行精心策划, 做出有分量、有深度的重点报道, 这类策划在新闻策划当中比较常见, 比如当前针对神舟十号所做的一系列报道, 就大致属于这个层面的。其次是针对某一阶段的中心工作, 根据新闻事实策划出的系列报道, 比如每当党中央下发文件之后, 各地方报纸做出同党的政策相一致的各类方案报道, 都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第二, 新闻策划的特性可以确保新闻传播质量的有效提高。首先, 前瞻性。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 竞争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重视新闻策划, 它要求拥有超凡的创意与视角, 做到一招制胜。作为策划者来讲, 必须对选题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一线记者要将所得信息及时反馈给报社, 采编者必须具备非常高的新闻敏感度, 三者缺一不可。新闻策划者要将触觉延伸至所有角落, 应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活动家。其次, 合理性。在进行新闻策划之时, 尤其要注重集中与调动各类事实, 不仅要防止策划者的主观臆想, 而且还要防止改变与扭曲事实本身, 甚至出现一些虚假报道[1]。

二、新闻策划在新闻传播当中的具体作用

在新闻传播当中, 新闻策划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阐述。

第一, 突出媒体特性, 确保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争取更多优势。要想把新闻做到精品, 新闻策划是其必要途径, 在当前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之下, 独家新闻已不复存在, 如何体现媒体的价值与能力是新闻策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 要做到更加深入地剖析、阐发不同观点、突出新的思想观点, 就要发挥新闻策划的作用。策划也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媒体风格, 当前任何内容都有被重复运用的可能, 如果不打破同质化竞争, 媒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单质化趋向。新闻策划也是使新闻领域百花齐放的关键所在, 当前不仅不同类型的媒体拥有不同的风格, 就连同一类型的媒体也存在不同风格, 比如《每日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早已突破同质化竞争模式, 形成了不同的媒体风格, 具有不同的市场定位。[2]

第二, 体现新闻报道的导向性与价值取向。新闻策划必然会将策划者的主体意志突显出来, 涉及对事物重点、角度与时机等的把握, 因而在客观陈述事实的时候也融入了一定的主观性, 从而体现了一定的导向性与价值取向, 比如有一篇名为《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的报道, 只有600余字, 却斩获了第13届中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这类报道, 多数记者只会一事一报、一事一议, 但这篇报道的作者却实现了以小博大, 且不拘一格地运用白描手法, 使受众产生一种如睹其状、如临其境的现场感, 于平凡中见真挚, 尖锐地折射出当前存在的医患问题, 这是针对具体事情所做出的反思, 这也是正确而鲜明导向性的体现。

总的来讲, 新闻策划是对受众所需要的新闻需求做出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反应, 因此在进行新闻策划之时, 必须与新闻传播环境相结合, 只有对受众充分了解, 才能不断优化当前新闻传播环境, 切实提高新闻策划在新闻传播当中的地位及水平。

注释

1[1]刘国慧.媒体关系活动中的伦理失范现象剖析——一种基于媒体角度的窥视, [J], 新闻界, Journalism Research, 2012年16期.

上一篇:高考旅游地理旅游设计下一篇:凝聚团队力量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