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2024-09-1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13篇)

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一

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难点:

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

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

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题1: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 用最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活动:

(1)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锐角、钝角。

(2)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角及其在图上的位置。问题2:谁能来说一说锐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

师生活动:

(1)学生说说角与直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2)学生动手画锐角、钝角。

3、巩固练习

(1)教材39页1题、2题。

(2)引导学生支暂行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3)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学案

一、课前预习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二、目标检测

教材39页3、40页4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1页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移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难点是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课堂中也许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概念讲述不透彻,时间过短,学生未完全理解,所以掌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提高课堂效果。

五、课前准备 练习纸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提示概念

教师出示教材41页的三幅图。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然后问。问题1:三幅图中画的分别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组织学生一起议一议,互相说一说。

2、探究新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师生活动:

(1)让学生表演平移。(2)大方格纸上平移。(3)让学生议一议自己的感受。

3、巩固练习

(1)例2上面的“做一做”。(2)练习十第1题。

把小船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先组织学生选一选,然后让学生用彩笔涂一涂。

4、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平移

1、“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

2、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平移?

二、目标检测

教材43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2页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旋转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感知旋转现象。难点是体验旋转的思想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例,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学习活动,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本节课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弄清什么是旋转现象?掌握旋转现象的特点。会区别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情景导入

出示情景图:风车、电扇的运动、车轮。

教师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研究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

2、探究新知

(1)明确旋转的概念

教师说明: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旋转。(2)组织学生再次观察风车和电扇的运动。问题1: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物体旋转的特点。(3)联系实际,深化对旋转概念的理解。

问题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生活动: ①引导学生回忆。②小组内交流。

③让学生明确,这种运动都是围绕一个点转动。(4)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7页的主题图。问题3:哪些运动现象属于旋转?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旋转的特点,会判断什么现象是旋转现象。

师生活动: ①师生交流。

②组织学生完成第42页(教材)下面的“做一做”。③组织学生转动学具,体验各种组合现象。④组织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3、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3题。

师生做交流。学生说判断理由时,不要求逻辑语言很严密,只要意思对就给予鼓励。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十第4题。

问题4:哪些小鱼可以平移到红色小鱼的位置?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的掌握。(3)目标检测

4、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围绕着某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浆。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旋转?

二、目标检测

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教材练习十中的第4题中说的:不能平移到红色小鱼位置的小鱼,先经过怎样的运动就可以平移到小鱼的位置?

三、配餐作业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2.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二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 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 (如旅游) 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 (例如, 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把答案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 打乱前后顺序, 提出问题:

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 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

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

5.18 页图 1.25 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 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

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 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请完成 18 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满分20 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 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第8题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和复习;第9题则是让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完成复习考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时有接触, 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这部分内容学会。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 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把问题放手给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快乐的“牧者”。

参考文献

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三

(宽阔)的广场 (尽情)地唱 ( 堆 )雪人

( )的城市 ( )地说 ( )雪景

( )的棉花 ( )地问 ( )雪仗

4.把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一块儿。(8分)

立刻 特别 著名 非常

美丽 有名 马上 漂亮

三、句子积木。(14分)

1.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6分)

(1)周末我们全家去公园玩

(2)多么好的景色啊 你以前来过这里吗

2.把下列词语排列成句子。(4分)

(1)小柳树 一身 浅绿色 穿上 的 衣服

(2)雪地上 在 雪仗 打 堆 小伙伴们 雪人

3.照样子写句子。(4分)

例: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 )地吃起葡萄来。

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风娃娃帮助人们做事,我们怎么能责怪它呢?

四、运用学过的知识填空。(请填序号)(6分)

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④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1.小刚懂得的知识并不丰富,却经常吹牛,妈妈笑他是____。

2.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好比____。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8分)

田野献上( )的果实,枫林举起( )的旗帜,蓝天飞着( )的鸽子,大海奏起( )的乐曲。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3分)

长 颈 鹿

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妈妈带我到动物园去看长颈鹿。

长颈鹿是一种逗人喜爱的动物。它全身浅黄,身上长满棕黄色的斑纹,它们要是站在树丛中,很难被人发现。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它的脖子长长的,真像瞭望台。眼睛又大又机灵,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长颈鹿的头上还有一对美丽的角。

我长时间出神地望着长颈鹿,舍不得离去。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长颈鹿的样子。(4分)

2.长颈鹿全身浅黄,身上长满了棕黄色的斑纹。它的脖子( ),眼睛( ),还有一对( )的角。(6分)

3.这篇短文主要说了什么?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3分)

(1)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 )

(2)我舍不得离开长颈鹿。( )

(3)长颈鹿是一种逗人喜爱的动物。( )

七、写话新天地。(13分)

4.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四

黄河路小学 刘社贞

一、单元主题 角的初步认识

二、单元内容:

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单元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让学生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四、单元重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

2、帮助学生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

五、单元难点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例如,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而不应说成:“从一点起,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六、单元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观察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学法以自学法、动手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为主。

七、教学准备:

三角板,红领巾,两根硬纸条等。

5.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五

加 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书本第24页 [教学目标] :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主题图、5张圆片、3张苹果图、5张太阳图

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体会新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2.出示数字,读数。3.按顺序填数:

()3()5。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4、游戏

师:我说1,生:我说4,1和4组成5。师:我说4,生:我说1,4和1组成5。师:我说2,生:我说3,2和3组成5。

师:我说3,生:我说2,3和2组成5。

[设计意图]师生以“拍手对口令”游戏的方式复习5的组成。这样,可以迅速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探究5以内加法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游乐园里去玩玩儿,来到游乐园你看到了什么?(边说边出示主题图1)

师引导学生回答:(小丑在卖气球,左手拿了三个红色气球在卖,用数字“3”表示,右手上拿了一个蓝色的气球在卖用数字“1”表示。)(分别板书“3”、“1”)(2)再看看这幅图,你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吗?(展示主题图2)

(3)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说明:小丑左手拿了三个红气球,右手拿了一个蓝气球,两只手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5)读加法算式。(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 1 = 4......加号 等于号

读作:3加1等于4(6)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4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设计意图 ]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看图,体验加法含义。(1).出示图片:

(2)学生交流理解题意: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4.发散联想

(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1+2=3。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得出1+2=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联想,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方法应用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同桌之间说一说含义)

(2)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2.请学生上讲台汇报交流

2+2=4 3.师:谁能当当小老师,向吴老师一样,第一次摆几个圆,第二次又摆几个圆,然后请另外一个同学上台来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边摆边说,学生独立操作,从中体验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4.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5.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使学生初步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课堂检测

1、书本第24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自主交流,说出题意

2、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五、梳理知识 总结升华

谈话:说说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6.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六

角的认识》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

1.下面形成的三个角中,最大的是_____,最小的是_____。

2.窗户、门上的角一般都是()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3.下面的角中,()是直角。

4.下面哪些图形的角都是直角()。

5.3时半的时候,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

A.直角

B.锐角

C.钝角

6.下面图形中,________是角。

()

二.判断题(共6题,共12分)

1.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4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其他的3个角也都是直角。()

2.一个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3.七巧板中的正方形有4个直角。()

4.课桌面的角和黑板面的角一样大。()

5.角的两边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

6.他们说得对吗?请你来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共6题,共22分)

1.一个正方形有______个直角,三个正方形共有______个直角。

2.分别说出下列各数的名称,并且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3.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4.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在2时整时形成的较小角是________角,在9时整时形成的较小角是________角。

5.图中一共有______个直角,______个正方形,______个三角形.6.你的作业本的一个面有_____个直角。

四.作图题(共3题,共13分)

1.在下面面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用三角尺画出一个直角。

3.写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五.解答题(共5题,共26分)

1.指出下面图中的直角,并标出来。

2.连一连。

3.看图回答。

桌面和书共有多少个直角?

4.想一想,当钟面时间是3点整,6点整时,分针与时针所成的角分别是哪种角?

5.在下面的图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六.综合题(共2题,共14分)

1.认识直角。

题中出示了国旗、椅子、运动员三幅图.让我们初步认识直角.然后,再通过同学们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

2.下面图形中,是角的画“√”,不是角的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A

2.B

3.A

4.B

5.B

6.C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填空题

1.4;12

2.锐;平;直;钝;周;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1)4(2)3(3)6

4.锐;直

5.26;5;1

6.4

四.作图题

1.如图:

五.解答题

3.解:4×3=12(个)

4.直角;平角

5.(1)图中一共有4个直角,2个锐角,3个钝角。

(2)图中一共有1个直角,4个锐角,2个钝角。

六.综合题

1.同学们可以拿出一张纸先上下对折,然后再左右对折,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由此我们可以感知直角两条边的位置关系。

7.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七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8.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八

教学目标 :

1.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厚薄的过程,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练习和游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教学用具:

积木块或学生能够找到的易拉罐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1.引导比较导入新课

找班里的任何一个学生站在老师的身边,比较两者之间的身高。[初步感知高矮] 板书课题: gāo ǎi 高 矮

2、认识生活中的高矮

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老师引导学生踊跃发言,列举出多种例子,比如语文课本比思想品德课本的厚、草地与高山,红绿灯比车高等等。

3、寻找教室中的高矮。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从而让学生发现物体有高有矮,然后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找生活中的实例,充分感受在生活中物体之间存在高矮的差异。]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探究比较身高的方法。

1.估测:估测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谁长的高一些? 2.怎样验证估测的结果?

3.小组讨论汇报:可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比一比;另一种是:做记号比一比。如果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都给与肯定。

(二)初步应用 1.出示一副比高矮的图1。看了这谁高谁矮?

2.学生有争议。因为其中有一名同学踮起了脚跟。

3.小组合作交流怎样才是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

4.交流汇报:比身高的时候,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平面上出示图片2,再比较一下谁比较高。

5.总结方法:

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幅图,谁能很快地告诉我,(三)课堂活动

(1)布置任务:小组四人比一比谁最高,谁最矮?在比身高之前小组先商量一下,怎样比才能又快又好。

(2)小组活动。

(3)小组汇报:以小组为单位上前汇报边演示边说方法。[鼓励多种比较方法。比如:两两相比。或者一个人和三个人依次相比。或者站成一排比。在这个活动中,四个人小组首先要商量确定方案,然后分工合作、操作实验,最后在全班演示汇报,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体验。]

三、方法应用

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判断并说明方法,组间互评。肯定鼓励培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说理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合作活动体验感受高矮

(1)摸高活动,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2)摆高活动 那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学生自由活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激趣启思,激发挑战性与创造性。]

2、在最高的动物下面画对号。

(1)要求学生说出动物名,然后再比较高和矮(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互查纠错汇报[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1)在矮的同学下面画对号。

(2)在最高的画对号,在最矮的画错号。

课堂检测B

1、(1)在矮的后面画对号。(2)在最远的画对号,最近的画错号。

2、(1)在厚的下面画对号。(2)在矮的下面画对号

3、小刚比小芳高,小兰比小芳矮,小芳在哪里?请在小芳头上画朵花。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游戏

1.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上来,比高矮。然后想办法,怎样使矮的同学变得高一些? 学生表演。方法多种多样。

2.你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使两个同学的高矮发生了变化,真聪明!其实长短、厚薄在一定条件下也都是可以变化的,这个问题留到课下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九

单元课题:动画城 单元教学内容:

1、通过优秀的动画片音乐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开发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相关的卡通文化,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音乐启发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听赏音乐,积累和丰富课外学习成果。单元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拒绝小看人》、《大风车》并按照动画片中的情绪,大方地演唱。

2、用木鱼、堂鼓、小钹为儿歌伴奏,进一步熟悉、巩固这三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法。

3、欣赏民乐合奏《三个和尚》、《蓝皮鼠和大脸猫》、《跟着队长走》,初步感受音乐、画面、故事情节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优秀卡通文化带给人们的愉悦。单元教材分析:

1、《拒绝小看人》

歌曲《拒绝小看人》是动画片《济公传奇》的插曲。4/4拍,宫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短小,只有八小节,音域也只有八度。第三、四小节是第一、二小节的变化重复;第五至八小节节奏与前四小节形成对比,最后一小节用念白说出“拒绝小看人”,很有特点。

歌曲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点,旋律朗朗上口,很受儿童喜爱。

2、《三个和尚》

乐曲以民族乐器的独特音响描绘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故事经过。音乐主题是从寺庙中的经调演变而来的:“1122 2222|3333 5555| 6661 2222|”使人联想到寺院的钟声、诵经声。二胡吟腔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和尚念经时的生动形象。

在主题音乐下,另一条旋律“2.3 5 6| 3.5 6ì|112 35 |2— |”

同主题形成了复调。全剧没有一句对白,人物的言表心声,均由音乐披露的淋漓尽致:板胡代表小和尚;坠胡代表瘦和尚;北方的管子代表胖和尚。三种主要乐器轮流演奏,好象和尚们在对话。没水吃了三个和尚均拉长了脸,三样乐器“唧唧喳喳”奏个不停,尾部拖着一个幽默的长音,表示三人争吵不休;而当寺庙着火三人救火时,三种乐器则此起彼伏,抑扬和谐,表现了三人齐心协力扑灭火灾时的忙碌情景。

乐曲以简单的三件乐器描绘了生动的三个人物形象,展现了忙碌的劳动情景,大家可以从中体会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绪,想象所表现的不同内容。它生动、有趣。

3、《大风车》

《大风车》这首歌是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歌,由著名词作家乔羽作词。歌词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并且有动感;旋律为五声性音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情绪欢快热烈,颇有召唤性。这首歌曲共有四个乐句,因为乐句之间在音调上联系十分密切,所以四个乐句虽然节奏各有不同,但却通畅流利,浑然一体。

4、《蓝皮书鼠和大脸猫》

是一首童声齐唱曲目,歌曲用不同的节奏类型来表现蓝皮鼠和大脸猫的人物形象。曲风幽默诙谐,歌词描写贴切,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首曲目。

5、《跟着队长走》

《跟着队长走》是美国动画片《小飞侠》的插曲。歌曲有着进行曲式的特点,让学生能充分领会其意。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歌曲《拒绝小看人》体会济公人物形象,学习济公助人为乐的精神。

2、用轻巧、明亮、纯真的声音整齐的演唱出《大风车》天真、欢快的情绪。

3、能以舞蹈、乐器以及多种演唱方式参与歌曲《大风车》的表演。单元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

本单元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动画城,所以在教授学生时,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带领学生进入动画城,一起感受动画城带给我们的欢乐。同时在教授新课时,还是采用听唱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拒绝小看人》 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歌曲《拒绝小看人》体会济公人物形象,学习济公助人为乐的精神。教学目标:

1、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拒绝小看人

2、通过学习歌曲《拒绝小看人》体会济公人物形象,学习济公助人为乐的精神。

3、学习四分休止符,有休止符时要停顿一拍。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歌曲《拒绝小看人》体会济公人物形象,学习济公助人为乐的精神。

2、进一步掌握圆滑线、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3、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大风车》。师:你们喜欢《大风车》吗? 生:喜欢。

师:谁能谈谈你所感兴趣的动画片和喜欢的动画歌曲? 生:谈。

二.学习歌曲《拒绝小看人》

1.放歌曲录音,提问:有哪位同学听过这首歌曲?歌名是什么?请举手回答老师。生答,如答不出就告诉他们。

2.再放歌曲,问:这首歌曲是哪部动画片的插曲?(通过回忆动画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生答:《济公传奇》

师:谁能说说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是谁?

师出示图片提示,看过该动画片的学生回忆动画人物和情节。师:你们喜欢济公吗? 生:喜欢。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次。3.再放歌曲。

问:有哪位同学会唱这首歌?您能大胆地到前台来为全班同学演唱吗?

找学生唱,如果没人能唱就接着说,大家都这么喜欢动画片,我们就来学一学这首歌。4.学唱歌曲。(回声游戏)(1)慢速分句教唱。(2)附点音符的学习。

师:大家看到歌曲中有几个不同的节奏,谁能找出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生:找出附点节奏:附点四分节奏、附点八分音符。①练习:念节奏、打节奏。②拓展儿歌。

③再次练习各种附点节奏。(3)再次教唱。

练习:告诉学生附点节奏有个外号“瘸子节奏”,让学生站立起来做瘸子走路和原地踏步的动作,比较并体验附点节奏与四分音符X X的区别。(形象解释附点音符,增加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学习)

(4)轻声齐唱,体会节奏的不同给歌曲带来的变化。(5)语气词的讲解。

提醒学生注意每一句的最后一个音都是四分休止符,提醒学生不要拖拍。(此处设计了几个语气词,分别是“奥”“哈”“意”“哈”。其中,第一三句的结尾“奥”与“意”用三声,好似疑问;第二四句的结尾“哈”用四声,表示肯定,这样更具有儿童特点。第一段歌词,每一句最后都是“人儿”,只有一拍,是一个儿话音,不要读成两个字。)

(6)接唱游戏。

①师唱歌词,生说语气词。②生唱歌词,师说语气词。

(7)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教育学生学习济公的助人为乐总是帮助和保护弱者的精神。5.分组讨论,为歌曲设计打击乐器伴奏(两小节)。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几种打击乐器,谁还记得是哪些? 生:堂鼓、小钹、木鱼。

师:让我们用这些打击乐器为《拒绝小看人》设计伴奏吧。(各小组设计好后将节奏写在卡片上。)例如:

小锣:ⅹ 0 0 0︱ 0 0 0 0 ︱ 木鱼:ⅹ 0 ⅹ 0︱ⅹ 0 ⅹ 0 ︱ 碰铃:ⅹ – ––︱ⅹ – – – ︱

师:请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在快乐中学习,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6.拉歌比赛。

师:下面进行一个小小竞赛,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知道的动画片歌曲最多。生:讨论后展示。

师记录或者找学生做记录员,最后宣布各族名次。

三、创编

1、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创编相声词处

2、表演结束后提问,师:学完了这首歌曲,我们应该学习济公什么精神呢? 生:助人为乐,互相帮助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歌曲,我们知道了济公是个助人为乐,惩恶扬善的人,那么就让我们向他学习,同学之间有了困难要互相帮助,一起克服困难。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唱歌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新课程标准为宗旨,以审美为核心,突出全面参与、个性发展,探究、合作、创新等教育理念.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上,选取和创编的内容精炼,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引人入胜,从听觉入手,以节奏为切入

点,注重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是一节生动、鲜活、精彩的音乐课。

第二课时

课题: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复习《拒绝小看人》 教学内容:

1.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2.学唱歌曲《三个和尚》 3.复习《拒绝小看人》 教学目标:

1.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2.识别和记忆堂鼓、木鱼、小钹三种打击乐器。3.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并表演《三个和尚》。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动画城》节目的序幕。1.播放歌曲《大风车》。

2.教师设问:动画城节目又要开始了,今天播放什么动画片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3.教师播放器乐曲《三个和尚》,随着音乐发展变化,配乐讲《三个和尚》的故事片段。前奏部分:“从前,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一个小和尚,背着行李,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空无一人的寺庙,他兴高采烈地打扫、清理、收拾、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他安静地坐在佛像前念经,念着念着,他打起瞌睡来„„” 主题音乐第二次响起:“一个瘦和尚,背着行李,也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大大的寺庙里只有一个小和尚,他高兴地同小和尚打过招呼,也非常积极地打扫寺庙、清理佛堂、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两个和尚面对面地在佛像前打坐、念经起来•”音乐到此为止。•“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讲讲?”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补充后面的故事。4.同学们给故事起名字。

教师:(看来,许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名字。)

(二)认识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并用打击乐器为主题音乐伴奏 1.聆听器乐曲《三个和尚》,说说乐曲与前面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教师告诉学生,刚才听到的乐曲是作曲家金复载特意为动画片《三个和尚》创作的音乐。2.为什么乐曲的名字也叫《三个和尚》,聆听乐曲前奏。

3.教师展示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示范敲击这几种打击乐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堂鼓、小钹、木鱼的音色。

4.聆听乐曲前奏,教师在各件打击乐器前示意前奏使用了哪种乐器,也可让学生随乐曲前奏在各打击乐器上做虚拟动作。

(三)聆听主题,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1.教师告诉学生,(乐曲除了使用木鱼等打击乐器,暗示故事发生了地点和人物,还设计了一个“和尚主题”,表现和尚的性格。弹奏主题旋律第一段,请学生说说这段音乐的情绪。)

2.教师弹奏主题旋律的第二段,请学生说说第二段与第一段情绪有何不同(第一段明快、活泼,第二段舒缓、宁静等)。启发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就主题旋律的两种情绪展开联想(勤快与懒惰等)。

3.聆听乐曲主题旋律,请学生说说乐曲中使用了一种还是两种乐器来演奏主题旋律。乐曲的主题旋律,分别用尖细、清亮的坠胡与暗哑、低沉的二胡两种乐器演奏主题旋律的第一段、第二段。

4.请学生用打击乐器,分别为教师弹奏的主题旋律第一、第二段伴奏,要求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绪。乐谱:

(四)聆听全曲,判断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1.教师播放乐曲,请学生思考在乐曲中和尚主题出现了几次。

2.启发学生安静聆听,回忆动画片的画面(没看过动画片的学生,可自由展开联想)。3.在动画片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三个和尚谁也不去挑水,忍受着干渴,呆坐在佛堂前。偏偏这时,寺庙里的老鼠打翻了佛堂前的烛台,火苗烧着了纱帘,火势蔓延,寺庙刹那间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三个和尚慌乱地打水救火。教师启发学生,表现上述情景配上哪段音乐比较合适。

4.教师播放乐曲展开部,请学生随音乐表演手忙脚乱救火的情景。

(五)复习歌曲《拒绝小看人》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歌曲《拒绝小看人》吗?我们一起唱一遍吧!小结:

学生在欣赏中学会团结互助。办一件事,如果没制度作保证,责任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因为三个和尚属同一种心态,同一种思想境界,都不想出力,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结果谁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没水喝。

教学反思:

本堂课为听赏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新课程标准为宗旨,以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理解乐曲中的真理,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引人入胜,从听觉入手,注重学生对歌曲的感受。

第三课时

课题:《大风车》 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歌曲《大风车》体会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教学目标:

1、用轻巧、明亮、纯真的声音整齐的演唱出《大风车》天真、欢快的情绪。

2、能以舞蹈、乐器以及多种演唱方式参与歌曲《大风车》的表演。教学重难点:

1、用明亮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风车》;

2、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

3、积极而有秩序地参与大风车相关音乐活动。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图片、音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片头视频。(视频课件)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大风车》节目现场,非常荣幸,我受到了鞠萍姐姐和董浩叔叔的邀请,担任本期节目的嘉宾主持,大家欢迎我吗?(生答)希望今天的节目能带给大家惊喜,首先请问,在座的哪些小朋友是我们节目的忠实观众?(生答)谁知道我们节目的标志是什么?(生答)

2、风车手工坊——动手制作纸风车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有一个自己的风车?请随我来到风车手工坊,自己动手做一个吧。请大家拿出手工材料,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学生制作风车,播放《大风车》作背景音乐,师巡回指导。(课件)②转动风车,随音乐用la哼唱歌曲。

二、师生合作,探究表现

1、风车音乐城——学习歌曲

①师导:这首歌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它就是我们《大风车》节目的主题歌,大家想唱吗? ① 学生跟琴演唱歌曲。(出示歌单)

② 找出歌曲中较难唱乐句,学生当小老师教唱,突破难点。③ 转动风车,演唱全曲。

④ 采用多种演唱形式表现歌曲。如:独唱、小组唱、合唱等。

2、风车游乐园——设计舞蹈动作参与表现歌曲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美,这会儿风车游乐园马上要举行舞会了,我们快去参加吧。你准备怎样跳风车舞呢?和周围的小伙伴讨论设计一下。

① 提出动作设计要求:根据“风车”主题,设计相应的舞蹈动作参与表现歌曲。② 学生自由讨论设计风车舞动作。③ 学生表演自己设计的风车舞蹈。④ 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参与表现。

三、联系生活,陶冶情趣

1、风车智能间——《大风车》节目相关知识抢答

师:刚才大家的风车转得真快,下面让我们的脑筋也飞快的转动一下吧,瞧,智能小博士要给我们提问了,做好准备,智能抢答赛开始了。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风车,知道答案就马上举起风车进行抢答。

①《大风车》是哪个电视台的少儿节目? ②你在《大风车》节目里认识了谁? ③你最喜欢看《大风车》里面的什么节目? ④你为什么喜欢《大风车》节目?

2、风车演播厅——动漫歌曲大联唱

师:《大风车》里面的“动画城”节目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爱,因为小朋友们都是动画迷,今天风车演播厅也要播放动画片了。请小朋友们戴好你们的头饰,播放哪部动画片,相关的动画人物就出来表演并演唱。

①播放几部动画片的视频及主题歌伴奏片断,学生戴上头饰,放到哪部动画片,相关的动画人物就出来表演并演唱。(此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②播放动画片主题歌片断,学生听歌说动画片名,并随老师一起边跳边唱。

四、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师:今天我们在大风车节目里开心吗?最后一起来到风车展览室(课件:点击出示页面),一起来欣赏领略风车的风采吧。(播放课件风车图片配乐欣赏,学生互相交流关于风车的知识,如:风车是一种玩具,也是一种利用风力驱动的机械装置,可以磨粉、发电、抽水,世界上荷兰的风车最出名。)

五、小结

师:时间过得真快,大风车节目又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愿小朋友们能够在大风车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大风车》音乐再次响起,学生边唱边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学生最喜爱的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所以在教授该曲目时,把重点放在用轻巧、活泼、纯真的演唱歌曲,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

第四课时

课题:《蓝皮鼠和大脸猫》、《跟着队长走》 教学内容:

1、听赏童声齐唱曲《蓝皮鼠和大脸猫》和《跟着队长走》

2、复习歌曲《拒绝小看人》《大风车》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蓝皮鼠与大脸猫》《跟着队长走》。

2、随着音乐做律动。教学重难点:

1、欣赏歌曲《蓝皮鼠与大脸猫》《跟着队长走》;

2、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

3、积极而有秩序地参与相关音乐活动。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图片、音效)教学过程:

(一)《蓝皮鼠和大脸猫》 1.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动画城》节目的序幕。2.教师提问:今天,动画城播放什么动画片呢?

教师播放《蓝皮鼠和大脸猫》的录音带,引导学生完整地欣赏歌曲。然后请学生猜一猜动画片名称。

3.教师自己或请学生介绍《蓝皮鼠和大脸猫》的剧情,并播放《蓝皮鼠和大脸猫》的片头。

(二)模仿老鼠与猫的叫声,跟着录音带演唱伴唱部分。

1.请学生聆听歌曲,说出歌曲中老鼠和猫的叫声。教师准确范唱老鼠和猫的声部。2.请学生继续听录音,跟着录音学唱老鼠与猫的伴唱部分。

(三)聆听歌曲,选择合适的节奏,帮助老鼠与猫找到自己的家。

1.教师自己或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两间房子,两间房子没有任何特殊标记,请学生说出哪间房子是老鼠的,哪间是猫的?

2.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节奏卡片,引导学生将刚才模仿的老鼠与猫叫的声音,与卡片上的节奏相对应。请一位学生将两张节奏卡片粘贴在两间房子上。

3.教师请另一位学生指出房子分别属于谁。

4.一位学生放卡片,另一位学生找房子,视时间的多少,游戏可继续进行。

(四)聆听《跟着队长走》,播放动画片《小飞侠》片断。1.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第二个《动画城》节目的序幕。2.教师提问:动画城现在播放什么动画片呢?

教师播放《跟着队长走》的录音带,引导学生完整地欣赏歌曲。然后请学生猜一猜动画片名称。

3.教师顺势介绍《小飞侠》的剧情,并播放《小飞侠》的片断。并请学生指出《跟着队长走》出现在剧情发展的什么时候。

(五)随着音乐设计与动画片相关的律动。

1.请学生说说随着歌曲《跟着队长走》的音乐响起,动画片中的小孩子们做了些什么(穿越瀑布、涉水渡江、攀藤过崖、钻密林、走稻田等)。

2.请学生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用动作表现穿越瀑布、涉水渡江、攀藤过崖、钻密林、走稻田等情景。

3.学生围成圆圈,领头的做队长,带着印第安人有羽毛的头饰,随音乐做一个动作,其他学生模仿他的动作。第一遍音乐结束,头饰交给第二个同学,由第二个同学 做队长,做一个动作,其他学生模仿他的动作。依次循环,表现穿越瀑布、涉水渡江、攀藤过崖、钻密林、走稻田等情景。

(六)随着音乐设计其他律动。

1.引导学生用《蓝皮鼠和大脸猫》的音乐,继续做律动。

2.启发学生回忆看过的动画片,激发学生伴随着《跟着队长走》的音乐,做其他律动。如老人、孩子,三只小猪、孙悟空师徒、云、雨等。

3.启发学生选择情绪不同的音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

(七)复习歌曲《拒绝小看人》和《大风车》 小结:

本堂课,我们就学完了第五单元《动画城》,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非常积极主动,特别是歌曲《大风车》,是学生喜欢率非常高的歌曲。

教学反思:

10.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读我会认的生字。

2、会写我会写的字及组词。会进行词语搭配。

3、会写相同的句子。

教学重点:

会进行词语搭配。

教学难点:

掌握“的、地、得”后面填写的词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83页黄色框里面的话,知道本单元所讲的内容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要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二、本单元包括:

识字

5、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语文园地五

三、各类练习:

1、识字5必须会背会默

2、字

(1)看拼音写句子(84页)

(2)字的笔顺:斤、挑、采、背、由、句、之、(3)易错的字:挑、独、满、容易、采、傍、清、吞、铅、桌、松、抓、祝福、(幸、辛)令、直、第、轮

(4)说出我会写的字的部首

(5)釒:钢、铜、铁、钉。衣:被、裙、裤、袄。疒:病、疼、痛、疯

3、词

(1)AABB吞吞吐吐、一BB一只只、ABCC议论纷纷、ABCD叫苦连天、ABAC荡来荡去、跑来跑去、ABB笑眯眯

(2)仔细地(看)、(红红)的苹果、(消除)疲劳(飘荡、美丽)的风筝、(漂流)的纸船

(高高)树枝、高兴得哭了、高兴得跳了起来、(感受“得”)(笑眯眯)地说

(3)看了看、闻了闻、瞧了瞧、(4)高兴极了、神气极了、可怕极了、(5)一个比一个好!

(6)一(把)椅子、一(座)山、一(只)纸船、一(个)松果、一(张)纸条、一(只)风筝、一(个)草莓、一块()、一条()、一把()、一盘()

(7)不好意思的意思是难为情。

迫不及待的意思是着急得都不能再等待了。迫:急促。及:到。待:等待。

(8)多音字组词

教()漂()

(9)读词:95页、101页、(10)立刻喊起来。立刻欢呼起来。立刻

4、句

(1)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

(体会时间词后面要有“,”。体会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都有了,才是一个完整句子。)

(2)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X|k |B | 1.c|O |m

吗?

(3)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

吧。

四、听写字词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及复习模

作者:孙秀丽 教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815 更新时间:2013/1/24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生字词,会注音、会写形,能区分形近字、同音字。

2、积累四字词语,会写会填空;会选词填空;知道常用的反义词,掌握近义词。

3、会用生词造句;会改变句子的说法使意思不变。

4、掌握每篇课文应背、应理解的知识;阅读短文能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划的良好学习习惯,能找准信息。教学方法:练习法、小组竞争法、评价激励、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用具:课件、语文书、复习试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乐中求学 激趣——回顾课文

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五单元。首先来回忆一下第五单元的内容有哪些?(《古诗两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东方之珠》、语文园地)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感受祖国的魅力和富饶

二、着眼整组,明确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感受祖国的魅力和富饶 出示复习目标:

1、复习本单元要认识的部分生字、会写生字词,做到会认会写,能区分形近字、同音字。

2、积累四字词语,会写会填空;会选词填空;复习用近义词理解生词的方法。

3、会用生词造句;会改变句子的说法使意思不变。

4、掌握每篇课文应背、应理解的知识;阅读短文能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划的良好学习习惯,能找准信息。

本节课复习,我们分五个大组比赛,老师当记分员。比一比看哪一个组纪律好!复习得效果好!答对题目加十分,答错之后本组更改正确加五分,纪律不好扣十分。

三、整体回顾,知识归类

1、复习本单元“字”

(1)课件出示:开火车读,没有读错的组加十分。(2)读拼音写词语。

打开复习卷做第二题。时间3分钟,同桌互批、订正1分钟。全对的起立,哪一组全对的人最多加十分。齐读词语两遍,边读边记。有错的改错三遍。(3)区分形近字、同音字。

看试卷上第三题。快速找同音字有哪两组?

每组第二排的同学起立,口头组词,正确加分。有错同桌可帮助纠正。

口头答对了,关键在于书写认真,养成仔细的习惯,不要眼高手低。

(4)多音字口头组词。每组第三排的同学起立回答。

2、复习“词”

(1)打开词语表,读一读记一记30秒。

(2)填写四字词语:在卷子上写。同桌互批、订正。

2、选词填空:

3、复习“句”

(1)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口头回答)每组一人,答对了本组要复述一遍。(目的是训练孩子们的听力、判断力、凝聚力)

(2)口头说句子:给句子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a妈妈把我的衣服洗干净了。(被)b小红的书包被我弄脏了。(把)c弟弟哭了,因为他的玩具坏了。d因为王刚迟到了,所以老师批评他了。e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陈述句)

4、复习课文

每组第四排同学回答。

(1)《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富饶的西沙群岛》,分别描写了哪几个方面?()()()(),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哪句话最能说明西沙群岛的鱼最多?

(3)《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单元小结、学法迁移

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大家要把掌握的好词好字和习作方法运用到作文中。

三年级语文复习模式

我们三年级语文组经过研讨。将复习课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单元复习”,二是“主题复习”。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程序大可以分成五步:

一、激情导入,乐中求学

二、着眼整组,明确目标

三、整体回顾,知识归类

四、单元小结、学法迁移 一)激情导入,乐中求学

单元复习课的难度较大,要圆满完成任务,首先对学生进行情感前提的调动,使之能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主动的学习精神,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去。激情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而定。在《单元复习课中》我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和同学们欣赏几组美丽的图片,你们愿意吗?我的设计意图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牢牢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着眼整组,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点、启示下,根据教材内容,着眼整组,明确复习内容和目标。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堂课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畅谈所知,感悟所知。

2、复习本单元所学生字,组字成词,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3、通过课外识字增加识字量,唤起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热情。

(三)整体回顾,知识归类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回顾,抓住联系,知识归类,构建一个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的知识网络。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带领学生复习课文内容: 现在就有请我们的几组图片闪亮登场。(出示图片)给图片配上所学的课文内容,能把它背出来吗?配上音乐来背一背。(背之前要提出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并且要多种形式地背,男生背、女生背、全班齐背„„)

在备完课文后让学生畅谈所知,谈谈自己学后的收获。

小结:祖国,她好像很抽象,很伟大,大得无法传递,无上神圣,不可代替。祖国,她又好像很具体,具体得如一撮土,一滴水。认识和了解祖国就从这里开始„„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积极回忆课文内容,感受祖国的广大,祖国的美丽 接着复习本单元生字: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知识重点进一步敲定,以便加深认识,形成烙印。二是对学生的复习情况予以鼓励,增强自信。本堂课对本单元课文做了回顾,感受到了祖国的广大与家园的美丽。对生字做了细致的抽查,同学们掌握的也很到位。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插上学习的翅膀,在知识的自由王国里尽情地翱翔。

1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十一

景谷一小 黄绍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3、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

4、体验“速度×时间=路程” 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5、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

1、理解速度的概念。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应用数量关系解决 实际问题掌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事物吗?(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2、像上面这样,你还能举例吗?(让学生多举例子)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5分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生举例完以后返回第一组图片引出速度概念。(出示第一组图片)师:我们把这些表示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行走的路程叫做速度。这里的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都表示单位时间。速度是用复合单位表示的,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

师:这些物体的速度还可以写成:340千米/时、106千米/时、9厘米/分

340米/秒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速度,现在你能写出另一种表示方法吗?请你动手写一写吧。

2、学生写速度。

师: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你能用复合写出这些物体的速度吗?

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9厘米 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 可写作: 9厘米/分 可写作: 110千米/时 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可写作: 500米/分 可写作: 340米/秒 打字员每分钟打字120个。可写作:120个/分

3、说速度的表示方法

师:大家会写速度的表示方法,现在再来说一说下面这几组数表示什么? 约10千米/时,(表示马车每小时行10千米)约800千米/时,(表示飞机每小时行800千米)约60米/分,(表示人步行每分钟走60米)约50次/秒,(表示蜂鸟每秒钟扇动翅膀50次)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4、探究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出示有关时间、速度的题目)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一辆轿车的速度是120千米/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3)、猎豹每小时奔跑110千米,8小时可以跑多少千米?

1)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找出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2)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口述算法。

3)通过3个例题的计算观察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设计意图] 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请每一位学生写出关系式,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尽可能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关系式,给他们以鼓励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正确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

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练习)口答:

1、蝴蝶飞行的速度是550米/分,2分钟可以飞行多少米?

2、小明步行了3分钟,每分钟行120米,共行了多少米?

3、李老师如果是骑自行车,速度是200米/分,10分钟可以行多少米? 计算:

4、拓展练习

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驶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这段路程有多长?

算法一:50×2+30×2=160(千米)算法二:(50+30)×2=160(千米)答:这段路程有160千米长。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正确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12.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的含义,会用“所花的钱/数量”表示单价,“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表示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术语表达、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符合单位表示“单价、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具体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52页例4、53页例5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引入课题:

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5,唤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回顾,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单价×数量=总价”

(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钱数。(2)出示发票:

师:你能从这张发票中看出光明小学的购物情况吗?

(学生分别从数量栏、单价栏、金额栏、货物名称栏了解购物结果。)

①认识理解“单价”。

师:看来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单价)

师: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发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总价)

②说一说,算一算。

师:出示问题:

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 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买这样的几箱? 200元可以买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

已知()和(),求()。数量关系式为(),算式()。学生独立练习生汇报、交流。

生:讨论并发现验证: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补充完整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认识单价、数量、总价,并初步感知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积累有关单价、数量、总价丰富感知。

2.认识速度、时间、路程,概括“速度×时间=路程(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

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算共行了多少千米(2)联系实际,认识速度

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物体的速度。(课件出示)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8米/时。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我们把这样,每小时或每分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时,(板书:4千米/时)观察表示速度的单位,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生: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

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读作4千米每时。

你知道4千米/时表示什么吗?

生:24千米/时表示人1小时大约走4千米。

师:你能像这样写出并读出蜗牛、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通过实例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师:那么怎样求速度?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生:这列火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这三组速度,他们都是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生:他们都是一时、一分、一秒行驶的路程。

师:对,我们把这样的一时、一分、一秒都称为单位时间。你现在能来试着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在单位时间里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设计意图】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观察和比较几

个速度单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既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师:解决下面的问题。

甲乙两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①60×4表示什么? ②240÷4表示什么? ③240÷60表示什么?

已知()和(),求()。数量关系式为()。生2:这两道题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求路程。师:怎样求路程?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猜测一下怎样求时间?为什么这样猜?

生:路程÷速度=时间,我认为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知道了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同学们猜测得到底对不对,想来验证一下吗?计算第(2)、(3)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这两道题都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用路程÷速度=时间,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经历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实际运用

1.他会超速吗?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段路。

师:你怎么理解限速60千米/时?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

2.客车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时,它行7小时能否到上海?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

生1:比路程。生2:比速度。生3:比时间。

3.小丽去文具店买文具,不小心把购物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笔记本每本多少元吗?

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梳理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1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篇十三

1、口算乘法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0×4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

16×3=(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觉得你们组表现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六的第4~7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第4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

2、小结。

教学反思: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七的2、4、5、8-11题。教学目标: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2、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34×16

246×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让学生笔算过程。

2、口算:

14×7

25×3

160×5

23×100 60×70

21×300

18×50

(二)练习

1、第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114×59=6726(分钟)114 × 59

60×24×5=7200 7200>6726 问: 59

×114

× 59 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114 × 59 笔算时比较简便。

1、练习:完成4、5题,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作业:练习七:8-11题。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53例2及练习八1—4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学生试练P53做一做

2、比较

360

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25

×25 360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八:1、2、3、4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全课小结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内容:P54 例3及练习八 5-9题。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

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8 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8×125=()6×20=()24×125=()6×200=()72×125=()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25×160=()40×4=()25×40=()20×4=()25×10=()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18÷2)×(24×2)=(105×3)×(45÷3)=(18×2)×(24÷2)=(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24○3)×(75○□)=1800(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三、课堂总结

第六课时: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P60-63的内容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5(1)出示例5,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2、P60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1第1题。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P61第2-4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2第5题。

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2第7题,P63第9、10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P63第12题。

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第七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教学过程:

1、课文第62页的第7题。

第7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

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

第8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0或末尾的0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 7 0 8 6 4 0

×5

× 1 2 5 4 0 2 8 4 1 6 4 7 7 0 0 6 8 0(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3、课文第63页的第9、10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过程要求:(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上一篇:物业内勤工作计划下一篇:部编语文八上教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