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教后小记(13篇)
1.教学反思教后小记 篇一
为了让青年教师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的艺术,我们幼儿园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课堂大练兵活动,在题为《各种各样的灯》这一大的选题下,我设计了一节小班的美术课,小班的孩子刚入园不久,他们的兴趣点只是在玩色中。根据这一年龄特征,我特设计了玩色活动《霓虹灯》,主要利用胡萝卜的横切面印出各种颜色的灯。活动的目标为:
1、感受霓虹灯的色彩,尝试用胡萝卜拓印不同颜色的灯;
2、乐意参加印画活动,注意保持画面的整洁;
3、在活动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具体的活动流程主要是:听音乐导入——观察霓虹灯——学习制作霓虹灯——幼儿自主印画——跳舞体验快乐的情绪。
活动实施后,我觉得有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孩子们活动的热情。首先在活动导入中我播放了热烈的蹦迪音乐,让孩子们感受舞会的场景,猜测为何如此的热闹。续儿出示小猴过生日,彩色霓虹灯闪烁的背景。在观察中了解灯的色彩。接着利用一段小猴的录音(我是小猴,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为我开了一个生日舞会,请了好多小动物一起来玩,可是我家还有好多的霓虹灯没有灯泡呢,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帮我吗?)激发孩子们的印画兴趣。
二、方法的介绍简要得当。首先由老师示范用不同的颜色印画,接着请个别幼儿示范。示范操作就注意提醒孩子选择不同的颜色,在印另一中颜色前要用抹布擦干净萝卜的头,以免颜色交替后搞杂了。
三、孩子的参与积极,作品的成功率高。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是积极的,每个孩子面对着没有灯泡的操作材料,都能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分别印上自己喜欢的灯泡。还能注意抹布的运用。在最后的成果展示中,孩子和老师都是眼中为之一亮,好美丽的灯啊!
四、活动中孩子能充分体验快乐的情绪。在结束活动中我请孩子们戴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头饰,在闪烁的霓虹灯下,唱生日歌庆、跳劲舞祝小猴的生日快乐,这一刻孩子们无疑是快乐的,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次活动同样也存在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也是我今后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一、活动中热闹的气氛不明显,煽情不够彻底。首先是开场时虽然有热闹的音乐,可是孩子的表现却比较冷清。感觉有人在跳舞的孩子不多,也许是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吧!如果活动前让他们看看舞蹈的场面,跳一跳会更好些。
二、活动的时间太短,可以整合更多的内容。活动上完了才知道,只用了
十几分钟就结束了。课后我反复思考是否可以在里面加进更多的内容,比如最后让小猴请大家吃蛋糕,体验分享的快乐等等。
总之,本次活动从设计到展示,我是收益非浅,尤其在活动后的反思中认
识到每次活动都是一次艺术的创造,好与不好只在于你是否从中领悟了什么,下次的活动应该怎么做。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对小班幼儿的课堂教学我会把握的更好。
2.教学反思教后小记 篇二
1. 本节内容在章节及全书的地位
《垂线》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就已经对垂直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这节课也是在学习了角、相交线后的一节课,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垂线的性质是后面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会用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垂线的一些性质。
(3)经历观察、猜想、探究、归纳的过程,逐步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学重点
(1)会使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
(2)掌握垂线的性质。
4. 教学难点
垂线性质的探究。
二、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
(1)欣赏一组关于垂线的图片。
(2)学生列举一些自己身边的与垂线有关的例子,并抽象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3)对比两条相交直线与两条垂线,让学生找出两图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学生持久记忆,而且易于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会比较。
2. 探究新知
活动一:
(1)经历欣赏、举例、比较等过程,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定义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表示方法:两条直线垂直,可以表示为: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是O,还可以表示为:“AB⊥CD,垂足是O”,或“AB⊥CD于O”,也可以表示为:a⊥b或b⊥a,画图时常打上直角标志“┐”,以便识别。
(3)说明:直线与线段、射线垂直就是与线段、射线所在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并及时总结,用自己的语言给出垂直的定义,教师适时加以补充。经过从几何模型—具体图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过程,通过引入大量的实物模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使抽象与直观结合起来,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其他语言,感受几何语言的优越性。
活动二:
(1)道路设计:观察交通图,让学生通过应聘工程师来设计城市交通:过人民广场来重新设计另外一条路线和人民路垂直,过解放路和青年路的交叉口再重新设计另外一条路线和人民路垂直。
(2)动手操作:已知点P和直线a,过点P作直线a的垂线,大家能作出来吗?如果能,都有哪些情况?
(3)学生总结: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步骤(用直角三角板);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三:
(1)路线设计:如果要从点A处横穿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你能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吗?
(2)学生总结: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如何测量跳远成绩?
(4)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比较垂直、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计意图:探究垂线的性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设计道路、画、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理解,掌握有关符号的表示方法;通过借助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进一步丰富操作活动的经验;通过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线的一些性质。
3. 反馈练习
(1)如图1,某长方形木板在运输过程中不慎折断,请在剩余的板材上画一直线,以便截出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木板。
(2)如图2:污水处理厂要从A处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PQ,应如何铺设排水管道,才能使用料最省?试画出铺设管道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 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在老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独立画图,然后利用实物展示台汇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4. 课堂小结
(1)本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或其他想法吗?
设计意图: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会反思、学会质疑的习惯,并且逐渐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5. 布置作业
(1)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一些垂直应用的例子。
(2)思考:试用不同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画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并用量角器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三、教后反思
从整节课看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了本节课的得失。
1. 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要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验,发展思维。我只是对垂线性质的探究加以引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而发展智力。
2. 设计特点
(1)以生活实例为素材,让学生主动体验。
从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垂直的图片入手,学生一看既熟悉又亲切,激发起学习兴趣。接着通过设计道路、测量跳远成绩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全面提升对本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学时比较关注非数学化的图形欣赏,也比较关注标准化的几何图形,学生逐步学会将实物图抽象成几何图形,也培养了识图能力。
(2)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乐于探究。
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而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接着通过设计道路、测量跳远成绩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垂线的有关性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创建主动活泼富有活力的课堂新格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除培养了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的能力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空间观念发展创造力、丰富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以经历过程为途径,让学生获得发展。
“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往往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价值;“结论”是重要的,但结论的获得离不开过程。因此在学习垂线时,我首先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定义垂直;接着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探索垂线的性质;最后让学生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先“学”,老师后“教”,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 不足之处
(1)本节内容所覆盖的数学知识不太多,但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几何,且垂线的两个性质都要学生建立在自己的观察、分析基础上归纳得到,学生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看到学生归纳的垂线性质总是有些偏差时,我显得有些急于求成,不能认真、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回答,留给学生的时间偏少,缺少科学的有效的引导。
(2)学生第一次在阶梯教室上课,面对台上前后的摄相机和台下数百位听课老师显得有些紧张,而我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也做得不够好,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如果能对学生搜集一些垂直的相关实例及时评价,并多渠道地对学生的表现开展比赛,效果会更好。
3.《小记者》教学反思 篇三
本课选择以“小记者”为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实践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的、跨学科综合的学习活动中,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并融会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于生活中各种媒介的新闻报道,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并不陌生,教学应在他们已有的心理年龄的认识水平基础上,深化新闻与生活的关系,在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实践的情境中,获得对新闻报道途径、方式的了解与体验。
本课的教学可从广泛地收集、交流学生喜欢的新闻报道入手。课前布置学生在报刊杂志上收集自己关注的新闻报道,在课堂的`分享交流中,引发学生对新闻报道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提倡学生用自己敏锐的眼光,结合美术的语言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的尝试。
4.学会看病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篇四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包含着浓浓的父母之爱,它们深深的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老师想以一首小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来,我们一起看屏幕,轻轻的读一读。课件出示:《妈妈的爱》
师:读了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1:生2: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中给孩子找药看病,反而逼着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究竟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学会看病》
师出示、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字词反馈、借词解文。
1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来,看看同学们词语掌握的怎么样?出示词语,生自由读,点名领读。
2、师:在看这些词语:出示: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生读,那个词不理解。(按图索骥)从字面上猜一猜词的意思。生说:
师:这个词放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21段 生:说理解。师: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刚才我们根据一个词知道了文章的内容。
师:再看这样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这样的词喜欢吗?用这样的词评价一位母亲合理吗?公道吗?对母亲的这种做法赞同吗?
生:陈述自己的理由。赞同与不赞同。
师:刚才说了赞同和不赞同,我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毕竟不是文章中母亲,她这样做究竟出于何种原因,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研究,接下来我们做一件事。
出示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
2、用横线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三: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谛。
师:找到描写母亲心理句子的同学请举手。你找到了什么句子,母亲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第21小节的句子)课件出示: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读三遍,第一遍指读,二三遍引读)
生:母亲当时很(后悔)(生板书)。
师:是的,这里第一句话已经清晰地说明母亲开始后悔。师:母亲后悔什么? 生:后悔没有陪他去看病。
师:句子中有个词雪上加霜 跟读2遍你理解吗? 对文中的儿子来说,雪指什么? 生:雪指孩子生病了。师:我们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
师:孩子病了,当母亲不仅没有及时雪中送炭,反而雪上加霜,“霜”在课文里指什么?
生:母亲不急着带孩子上医院,作为母亲,本身就是医生可以自己给她看,不但没给孩子看,反而让他一个人去医院。
师: 当妈的可真是够狠心的!我们来看看当时母亲是怎么一步一步逼儿子独自上医院的,出示对话:(“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治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摸着脑门,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师生分读(我当母亲,大家当孩子)师:当妈的刚才逼问残忍吗? 生:有一点。
师:看来母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态度是相当----(坚决 生板书)的!孩子无可奈何了--只好说---那好吧,看„„省略号,面对母亲的步步紧逼,冷漠相对---儿子当时在想什么?
生:怎么这么狠心呀,明明家里有药,妈妈是医生,还要我一个人去看病。
师:对于此时生病的儿子来说,妈妈的这种举动就是——雪上加霜。
师:一想到这里,作为母亲的我真是后悔莫及,谁能读出我的后悔?指读
师:是的,这时母亲好后悔,多想第一次领着孩子一起去。领着他一块去,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指点他,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了。师: 对,照着第一次的样子去做,文中有个词叫按图索骥 再读一次
师:母亲有没有给儿子按图索骥的机会? 生:没有。
师:连孩子一次按图索骥的机会都不给,太不应该了!此时的母亲怎能不后悔万分呢?一起读句子。师小结:看,这里不但写出了我后悔,而且把后悔什么也写具体了,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紧紧吸引住了我们,这可比我们平时写非常后悔,后悔极了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齐读。
师:还找到了描写母亲心理的什么句子? 生:第22小节的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生:忐忑不安
师:忐忑不安这个词很有意思,先读准它。从字形上来猜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生:心在一上一下,很紧张,很不安。
师: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就是——忐忑不安。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谁来试试?(生读)
师:感受到了你的忐忑不安,还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 生: 坠 可以感受到忐忑不安,坠 速度快 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
师: 前面的沙漏,知道是什么吗? 生:沙漏是计算时间的一个东西,放些细沙,它的流速非常慢,说时间是艰涩地流动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师: 看,这里是多么矛盾,多么紧张。作者在这里用了像沙漏这样的比喻把当时的忐忑不安写得更加生动了。
师:句子中还有一处写到时间——2个小时过去了。这2个小时对于我们来说其实过得挺快。但对于母亲来说呢?
生:漫长
师:时间过得很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母亲越忐忑不安,时间越(过得慢)。这2小时母亲是多么难熬,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儿行千里母担忧、独自看病忧更忧啊!想象一下,在这2小时里,母亲可能做什么呢?
生:踱来踱去,生:不断张望,生:坐立不安 „„ 师:是呀,母亲还肯定是神情严肃,眉头紧锁,她如此忐忑不安,不知道干什么好。
师:那是她担心孩子呀,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生:(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儿是娘的心头肉,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担心儿子到了心痛的感觉。这儿还用了个递进的关联词,生:(虽然„„但是„„)
师:让我们读出母亲不安心痛的感觉。师:孩子独自走后,母亲忐忑不安、心痛难忍,她还经历怎样痛苦的心理感受?(自责)但是之前就是母亲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的,在做出让孩子自己去看病的过程中,母亲心软过吗?犹豫过吗?
生:心软过。
师:哪一节的句子写到也曾心软过?
生:读,第20节前3句。出示: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 “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师: 事实上,母亲就是(犹豫)过,后悔过,担心过,自责过但还是没有被心软战胜,最终还是让孩子独自去看病了,这样的母亲还能说残忍吗,不爱孩子吗?
生:爱孩子。
师:好,你还给这个母亲一份公道!读最后2段。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不断地磨练自己,要自强自立,独立。
师:这里的磨练自己指谁? 生: 我,母亲。
师:那母亲为什么说也在磨练自己呢? 生:她在鼓励儿子独自看病的过程中,如果她心软了,那么她的儿子那次就学不到独立看病的本领,所以自己也经历着心理的磨练。
师:是的,这文中所有的语言和心理的句子都蕴含着母亲不一般的爱。同学们,母亲仅仅让儿子学会看病吗?
生:不仅仅,而且学会独立生活。师:这正是母亲的良苦用心啊!一起读一读母亲的真情告白吧!
出示:最后一段。
师: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 生:逐一回答。
师: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精彩极了”的鼓励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鞭策批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这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师: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从中获得启示思考!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让我们记住她说的这句话吧!生齐读
师:课外老师推荐她写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相信大家对这位母亲有更深的认识
二、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一)提出自学要求,指导学生自学。
1、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什么问题。
2、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字义。(2)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理解下列的词语意思。
打蔫、残忍、雪上加霜、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忐忑不安、拖沓、聊胜于无等词语(可参照参考书)
(三)再读课文
1、按阅读提示提出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读不懂的打上问号。
2、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四)品读母亲语言和心理变化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1、指名读出母亲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
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五)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2、“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3、“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4、“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5、“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所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六)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 儿子 ────
尽责的“爱” “路线图”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来学习一篇阅读课,在老师的帮助下,最主要的是靠大家自己来学习默读,有信心学会吗 生:能。师:真有自信。先看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读准后鼻音“病”,生再读。“徐” 徐老师很注意字的发音,抓好学生的基本功。)
二、初步回忆课文
师:昨天预习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通课文的? 生:5遍。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10遍。
师:噢,你读得真认真。回想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有一个小孩子独自去看病,他妈妈独自在家等待,然后他平安无事地回来了。
师:把起因说得再详细一些吗?是他自己去看病的吗? 生:他生病了,他妈妈为了鼓励他去看病,试试自己的胆量,最后学会了看病。
师:这样便是,说得真好。初读课文之后,母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好的——爱孩子的问题。)生:很爱孩子,为他以后的生活打下了预防针,让他以后独立生活。(觉得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胆子大一点,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是位伟大的母亲。因为她的孩子这么小就教育孩子怎么独立生活,独立看病,我觉得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母亲,还有别的吗?大胆地说。)
生:她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独立生活独立面对困难,所以她教育的好。(请坐,又不同意见吗?)师:你们班的同学都很会读书。你们都觉得都是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那具体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呢?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请打开书本105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母亲心理的句子,从中去寻找依据。
生:默读课文。(从这个小片段可以看出,通过徐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三、交流
师:你划了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什么?从他们的那一分钟起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从这里感受到母亲是非常的自责。生: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开始后悔。
师:从刚才那位同学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非常的后悔,板书——后悔 再看看这里的第一句话,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母亲开始后悔。那位什么要写后面两句话呢? 生:后悔第一次没有领着他去看病。师:你能读书母亲的后悔吗? 生:读。
师:领着他一块去,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指点他。
生:第二次可以照着第一次去做了。师:照着第一次去做了,这叫做“按图索骥”。这个词再读一遍。生:齐读“按图索骥”。徐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自己的语言,在交流中很自然的让学生理解了“按图索骥”。)师:母亲有没有给儿子“按图索骥”的机会?(没有)师:母亲觉得自己太不一同子了,我们女孩子一起读 生:女孩子读。生:齐读。
师:母亲还后悔什么吗?
生:(自己的话出雪上加霜的意思)
师:谁能像他一样用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雪上加霜?
生:他生病了,他妈妈是医生,没有给他看病,而且叫他一个人去看病。
师:这就叫“雪上加霜”。师:谁来读出母亲的这种后悔
生:读。(读得真好,同学们体会特别好。)
师:通过写后悔什么,后悔的两个原因把后悔写具体了,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更加细腻了,这可比写10个后悔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
师读第一句生接着读。徐老师简要的小结,把总分的片段描写自然地传授给了学生。)师: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读(22自然段)。我感受到了时间很缓慢。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时间过得很缓慢。
生: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回来,„„说明他母亲非常后悔。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后悔? 生:疼痛。
师:疼痛过吗?(有)说话看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担心儿子。
师:担心儿子达到了心痛的程度。你能读出母亲这种心痛的感觉吗?
生:读“虽然看病是一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还有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虽然,但那里感受到了心更加地疼痛了。师:更加地疼痛了,你能读出心痛吗? 生:读。(收缩成一团啊)
师:还有吗?看出:请看这句: “时间艰涩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收缩成一团。” 师:从字形上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生:心在一上一下,很紧张,很不安分。
师:好的,请坐。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我们中国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谁来试试看,自己可以在下面试试。
生:读。(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好吗?)——再读(效果非常不错)。徐老师让学生学会了从字形上也能理解词语,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神奇,在指导朗读当面也恰如其分,学生充分融入这个角色当中,效果不错。)
师:感受到了你的忐忑不安,还有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儿子还没有回来的还中感受到的。说明这个母亲想怎么还没回来(很担心,忐忑不安。)。
生:我觉得“坠”也可以表现母亲的忐忑不安。因为“坠”是一个动词,表现出母亲的心收缩成一团。)
师:说得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字前面的这个词语读什么?(沙漏)知道沙漏是什么吗?
生:沙漏是计算时间的一个东西,放些细沙„„(你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
师:不知道的同学可以看图,你觉得它的流速快吗?(慢)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对儿子的伤心越来越多。
师:时间过得很慢,母亲就越忐忑不安,母亲越忐忑不安,时间越(过得慢)。作者在这里用了像沙漏这样的比喻就把母亲当时的忐忑不安写得更加形象了,更加生动了,写出了这两小时里母亲的难熬,母亲的度日如年。这时候想象一下母亲可能做什么呢?
生:都两个小时了,怎么还没回来,我要不要去看看他。(母亲想亲自赶去了)生:赶去。生:有没有出事。师:心疼得再一次读。师:读最后一段。师:还感受到什么?
师:母亲残忍吗?让我们来读读逼问儿子的对话。老师当母亲,谁当我的儿子? 师生对读。
师:你觉得我刚才逼问你有点残忍吗? 生:有一点。妈妈是医生也不给看。师:„„省略号,当时想什么? 生:妈妈怎那么会这样? 生:残忍,让我独自上医院。生:无可奈何。
师:母亲真的残忍吗?出示:孩子毕竟是孩子„„ 师:母亲把心疼儿子的内心读出来吗?
师:我的心立刻软了(20自然段)文中的儿子能感受母亲的感受吗?想象儿子的心理活动,看场景: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写写儿子的心理活动:妈妈决定我独自去医院看病,(妈妈改变主意了,要领我上医院)课文最后两段,就是描写了母亲的心理——齐读。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你有新的问题吗? 生:我感受到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不断地磨练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师:这里磨练自己试着谁? 生:作者。
师:那作者说为什么在磨练自己呢?
生:因为他在磨练孩子的同时也在磨练自己,应该相信孩子。师:他在鼓励儿子独立的过程中,自己也经历着心理的锤炼,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或者有什么问题?
5.教学反思教后小记 篇五
教学目标:
1.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分析、比较、归纳等教学活动过程,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充分理解剪拼成的充分理解剪拼成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之间和关系。教学具准备:平行四边形纸片、尺子、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谈话: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真的称大象吗?
2、揭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问题
(一)要求这个()的面积,你认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同桌交流
2、反馈:①长边×短边=10×7=70平方厘米
②底×高=10×6=60平方厘米
3、引发矛盾冲突: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
4、学生动手验证(小组合作)
5、请小组代表说明验证过程
问题
(二)为什么要沿着高将平行四边形剪开?
问题
(三)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你怎么知道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60平方厘米?
问题
(四)是否每次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要进行剪拼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如果要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池塘的面积,你还能剪拼吗?
1、引导观察,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除了面积不变外,它们之间还有其它的联系吗?
2、推导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小结
问题
(五)为什么不能用长边乘短边(即邻边相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引导发现周长不变,面积变大了。
2、发现面积变小了。
3、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你认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问题
(六)是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等于底×高呢?
让学生拿出各自的平行四边形,动手剪拼,看看行不行。
三、应用新知
1.左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解决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四、总结:
1.回想一下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你还想学习哪些知识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学习在角形面积,梯形面积以及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学习面积的一个主要思想方法“转化”,有利于后续学习。
6.浅谈教后反思 篇六
教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关于教后反思的内容, 我是从以下五个方面书写整理的。
一、记录成功之处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 讲课中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 即成功之处, 例如, 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安排;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课后将成功之处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二、记录不足之处
众所周知, 任何一节课, 即使教师的备课慎之又慎, 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例如, 对教材处理可能不十分恰当, 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 或者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感到力不从心等。教师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回顾、梳理, 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 以及时弥补教学的不足, 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 吸取教训, 更上一层楼。
三、记录教学“火花”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例如, 教师在教法上有一些创新, 知识上有新的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一些新招, 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了新的突破等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课后若不及时反思和记录,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四、记录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学相长,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将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积累起来, 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 以拓宽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五、修改教学设计
一节课结束后, 静心沉思, 将摸索出的教学规律、教法上的创新、知识点上的发现、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招、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突破、训练的设计等及时总结,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精益求精, 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7.教学反思教后小记 篇七
【教学内容总析】
《声音的特性》这一节,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再从理性知识回到实践中去的思维发展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2.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3.学生的直观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进行新课
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
(师):问题设置、引导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铁道检修工人,如何判断火车离你的远近程度?
(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假如你驾驶着一架超音速飞机,且能听到外面声音,这时你会感觉到什么异样的情景?(这一问题对初二学生而言并不适宜)
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虽然现实世界没有这种现象,但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物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是物理学习中智力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想象,放飞学生的思维)
(生):自由想象,合理陈述,获得深层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讨论、表述、三、课程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6.声速的理解应用
四、想一想,议一议
((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聋”是指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感觉老牛叫和蚊子两个声音,两个声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五、课堂回顾
(生):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
(师):播放结束曲
六、布置作业:
【板书】声音的特性
一 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由振幅决定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响度
由频率决定
3音色:声音的特色叫音色
由发声体结构、材料等因素决定
二 声速
【教后反思】
《声音的特征》一节,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对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师生的互动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指导、帮助和促进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成功之处有:
第一,优美的旋律,充分发挥了“耳朵”这一声音感官的作用,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动感的视频,以多媒体为依托,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形象、直观
第三,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结论、应用等方式,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理念,养成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学习习惯。
第四,有效的问题,通过设疑、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第五,默契的合作,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促进者;学生是教学的实现者、完成者。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需要完善的环节:
第一,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8.教学反思教后小记 篇八
一、教材说明: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他们三个并做出了不一样的评价。课文的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很适合儿童分角色朗读,创造性表演。
二、设计理念:
1、尊重中年级阅读教学规律,加强朗读指导,注重默读培养,以读代讲,以说促学,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演,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参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读出真情,读出滋味,读出个性。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提升学生感悟内涵。
3、以词串教学为突破点,既能抓住课文内容的线索,又巧妙的融进语言训练和语言运用,让课堂富有浓浓的语文味。课时目标:
1、理解童话故事内容,能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客观正确的评价他人,注意语言得体。
3、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袋麦子。(齐读课题)
读读下面的词语:
黄灿灿的麦子 饱满的麦粒 上等的麦种
磨成面粉 保存起来 全种下了地
哈哈大笑 点点头 兴奋地说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三袋麦子是土地爷爷送给谁的呢?
3、指名回答,板书:小猪
小牛
小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二~四自然段。过渡:这口袋麦子在小动物们的眼中分别是怎么样的?他们看了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交流想法:
在小猪眼里这是怎样的麦子呢?(根据回答板书:黄灿灿的)开心地嚷道:得到麦子后非常开心。
谁能通过朗读把小猪收到麦子后的心情读好呢?朗读这句话。做法:
迫不及待:理解“等不及了”。你们什么时候也迫不及待呢?
各种各样:感受到小猪的能干。(可以联系实际理解会做哪些面食呢?)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抓住开心地喊道,和后面的两个叹号读出小主的开心。)
(2)第三自然段: 想法:
抓住“饱满”、“看了又看”、“多好”等词语感受小牛得到麦子后的高兴心情。结合朗读。
做法: 抓住“晒晒太阳”、“透透风”等词语来体会小牛的能干。结合朗读。
(3)第四自然段:
当学生说到“在小猴眼中是上等的麦种”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怎样的麦子才是是上等的麦种?颜色黄灿灿,颗粒很饱满等)6 小猪没有瞧出来,小牛虽然勤劳也没有瞧出这是上等的麦种,小猴看出了这是上等的麦种,说明什么呢?(比小猪小牛看得仔细;有丰富的劳动经验)
4、指导朗读2~4:虽然小动物们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小猪把他——(做成食品),小牛——(保存起来),小猴——(全种下地),但他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非常开心。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他们的这种好心情。(分组读)
(二)学习课文第五~九自然段。过渡:一年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去看一看。自由读读第六~九自然段,边读边想:土地爷爷来到小猪小牛小猴家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1、学生自由朗读第六~九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
(1)土地爷爷来到小猪家:哈哈大笑。
为什么:
看到:小猪不由地舔了舔舌头,憨厚可爱的样子。理解:憨厚可爱。可以做一做“舔舌头”的动作体会感受。听到:从中体会到什么?(小猪很有礼貌)你是土地爷爷,除了哈哈大笑,你还会说些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2)小牛家:点点头。为什么:
抓住“至今”、“还没吃完”、“仍有”等词语体会小牛的节俭。朗读。教师可相机演一演土地爷爷问小牛:“麦子发霉了吧?虫蛀了吧?” 加深学生的体会。
(3)小猴家:夸奖小猴聪明能干。土地爷爷为什么夸小猴聪明能干?
抓住 “啊,麦囤里堆得满满的”、指导生朗读出惊奇的语气。“抚摸”、“兴奋”等词语体会土地爷爷的惊喜和对小猴聪明能干的热情赞美。朗读。
3、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 学生交流。
4、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勤劳、节俭,小猴的聪明、能干,都是值得我们喜欢的,他们各有各的个性。
5、指导分角色朗读。练习、朗读表演。
三、总结课文。
1、师小朋友,文中的小猴不是让土地爷爷把麦子带一些回家吗?土地爷爷还真拿了些呢!(点击幻灯)快过年时,土地爷爷又上路了,他准备把这些麦子作为节日礼物再送给我们班的同学呢!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变得更聪明了!你打算怎么处理这袋麦子呢?
生自由交流。
2、学生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3、这三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开始,大家只看到小猴的优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看到三个小动物各有所长,都很惹人喜欢。小猪:憨厚可爱,性格率直,而且是个出色的点心师(能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小牛:勤劳节俭,做事有打算,还是个很好的保管员(经常把麦子搬出去透风、晒太阳)。小猴:聪明能干,观察仔细,爱动脑筋。至此,三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形象已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师总结:大家也和三个小动物一样,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由。做事有自己的思想,有长远的打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明白的道理。
四、延伸:中秋节要到了,时光老人送给我们每人一份节日的礼物,你应该怎样处理呢?生交流。
五:作业: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板书: 三袋麦子
小猪
做成食品
憨厚可爱 小牛
保存起来
勤劳节俭 小猴
全种下地
聪明能干
《三袋麦子》反思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情节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对于三年级孩子,他们刚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学习,怎样把握好这个年段教学特点,帮助孩子们顺利过度,怎样带领孩子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三个人物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几点感受。
一.扣关键词句,体人物形象。
中年级教学应该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正是在遵循这个年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多种读的方式。并且让学生紧扣关键的词句,体悟人物的形象。如“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教学时就紧扣一个“迫不及待”引导学生体会小猪的贪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什么时候,也迫不及待了。生说“铃声响,我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教室。”还有的说“下雨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会真正地理解,它才会变的鲜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猪的贪吃。我设计了问题“你们知道小猪做了哪些面食吗?”有的学生说“面条。”还有的学生说“饺子。”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们走进了小猪的生活。生理解了关键的词句,练习朗读就是水到渠成了,特别是小猪的话孩子更是读的很有意思。小牛的教学,比小猪要难一点。因为描述小牛的句子很长,如“多好的麦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这好东西.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好一头细心、耐心而又节俭的老牛。教学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还是很到位的。读小牛一段可能显得有点沉,但这正是学生读书的真实情况,这一段句子长且拗口,所以我在这一段用了指名读,范读以及比赛读多种方式,扎扎实实指导学生读书,同时渗透了朗读的一些技巧,比如长句子的断句处理,比如边读边想象,比如用体态语言辅助朗读,这些方法都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是拿来指导就能生效的方法。小猴的读主要放在课文后半部分,在这个环节老师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合作者,是平等的对话,在老师的帮助激励下,学生对小猴的理解已经到位,知道了小猴的“聪明、能干。”需要的只是教师的引领和促进,所以这里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彰显个性。二.尊重个性,宏扬“主导价值观”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与生俱来就不完全相同,他们个个都是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体。教学必须尊重、适应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在互动交流中,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思想的启迪,提高认识水平,完善自我价值取向。比如在教学小猪的教学片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说说你的感受。”有的孩子说了“小猪真贪吃。”我笑着应答“的确有点贪吃。”还有的孩子说了“小猪很能干。它会做许多美食。”孩子的理解是独特的。在说小猴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说,小猴“聪明、能干。”还有的孩子说“小猴如果能做点面食吃吃就更好了。”的确,大过年的,把所有的麦子都种下了地,的确也有点太委屈了自己。对于孩子的感受,我只是简单的应答,因为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在最后总结的时候我说“我很喜欢小猪和小牛,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小猴,因为它做事有长远的打算。”孩子的年龄小,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的丰富体验说明他们达到了“披文入情,情动辞发,文我合一”理想状态。三.抓“灵感”,适度引申文本
9.对教后反思的两个层面思考 篇九
一、从经验层面进行反思
(一) 反思教学亮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每节课都会有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巧妙新颖的导入;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等等。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 稍瞬即逝, 不由自主”, 如不利用教后反思及时去捕捉这些“偶得”, 就会留下很大的遗憾。把它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便于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 反思教学“败笔”
即使是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教师应善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的方式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有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教学内容有没有做到精心选择;等等。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积极地从主观上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 总结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三) 反思教学机智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引发产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的思路。这里既有教师自己的“瞬间灵感”, 也有学生的“创新火花”, 可以拓宽今后的教学思路。如教学设计是否巧妙;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启发引导是否独具匠心;某一教学思想的渗透是否有新意;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师生双边活动是否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 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四) 反思“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教师必须重新回顾一下教学过程。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及时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从理性层面展开反思
(一) 对课堂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 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应该反思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具体来说,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 (1) 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 (2) 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 (3) 由过去重强记转变为现在重技能的拓展。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二) 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 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合作交流、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 我们要坚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 精心设计好课堂, 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三) 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反思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 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反思课堂中是不是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 (1) 商场购物时:一家打折, 一家返券, 一家给予积分并有抽奖活动, 另一家赠送礼品, 如何选择? (2) 买彩票中奖问题;等等。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 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 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10.教学反思教后小记 篇十
一、教学分析
《打字机》是一首欢快活泼,诙谐有趣的标题音乐。我根据乐曲的曲式结构、音响所表现的内容,合理地编配了故事情节:a段,打字员快速地打文件;b段,为打字机加油放松;a’段,打字员又开始快速地打文件,直到工作完成。
整个活动我是以完整欣赏——分段欣赏——完整欣赏这一主线索展开,幼儿从听和观看flash开始(一遍)——分段模仿学习(a段三遍,b段三遍)——完整练习(三遍)。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掌握乐曲的结构和节奏,我采用了为音乐编配生动有趣的节奏语和身体动作的策略。
在最后完整的表演中,我邀请教师扮演打字机,自己扮演打字员,并巧妙地运用了帽子制作的文件包这一道具。在我和另一位教师的表演感染下,孩子们更积极地投入了随后的两两结伴表演游戏活动中。在活动的结尾处我利用了旧丝袜,让幼儿把满地的废纸装进丝袜,做成体育用品流星球,也自然地融合了爱护环境和废物利用的教育。
二、活动反思
本届活动我共实施了三次,一次是园内优秀课活动比赛,一次是向家长展示教学活动,一次是参加区“优秀教育活动”评比。通过三次的实践,我感触颇深:
1、在音乐欣赏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必要,教师尤其不能忽视培养幼儿用耳朵倾听音乐、用心灵去体验音乐的能力。学会听辨乐曲中的节奏、曲调、音色和曲式等不同变化,才能进入音乐世界用心去感受音乐的内容,才能让想象在音乐的天空中遨游和飞翔。这种由主观到客观、由具体到抽象的音乐欣赏技能,都是激发幼儿具备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的极佳方式。
2、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在本节活动中,幼儿并不是总静坐着单纯地倾听音乐,而是可以随着音乐自由创编为打字机按摩、加油放松的动作,与同伴一起做做。还可以随着有趣的节奏语说说动动…….与其说是欣赏音乐,不如说是幼儿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玩”着,且变化出与乐曲有关的不同玩法,因而幼儿乐此不疲,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涨。
3、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整合了幼儿个体在听觉、视觉、认知和感受等方面的经验,引导幼儿随乐而听、随乐而动、随乐而编……体现了有效的师幼互动。
4、存在的不足之处:
三次教学实施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第一次“园内优秀课展示”中,幼儿兴趣较高,配合的也很默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我未向幼儿介绍清楚第二段中“叮”的表达含义,教学活动中可随机渗透的礼貌教育也未实施。
在第二次“向家长展示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可以弥补的失误:如在展示课件时,没有随教师的指导语立刻出现,而有了脱节的现象。在幼儿两两结伴表演的时候部分幼儿美穗教师的指令进行,场面比较混乱。
在第三次参加“区优秀教育活动评比“中,虽是借班上课,但幼儿配合的较好,只是我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如把最后一环节的旧袜子未提前放置在幼儿口袋中,最后只能草草收场,还有我的语速快了些,活动的节奏把我的不是太好。
11.教学反思教后小记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色散实验推想彩虹的成因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3、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活动准备:
平面镜、水槽、纸屏、三棱镜、水、喷雾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彩虹吗?(学生自由回答)
2.欣赏彩虹图片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美丽的彩虹世界。(课件配上轻音乐,自动播放不同的彩虹图景。)
3.看到这些彩虹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的发言,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无比神奇,知道彩虹是有七种不同的色光组成的。)
4.关于彩虹,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筛选问题:彩虹为什么呈现不同的颜色?彩虹出现在什么时候?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彩虹为什么会消失?)
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秘密。(教师板书:彩虹的秘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光的色散现象
1.彩虹为什么呈现不同的颜色?你们想看到美丽的七色光吗?(学生自由回答)
2.我们可以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出彩虹的色光。
(教师出示三棱镜并介绍:这是一种光学仪器──三棱镜,借助它,我们可以在纸屏上看到美丽的彩虹。这是水槽,在水槽里放了适量的水,在里面放上平面镜,也可以看到美丽的色光。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实验,如装水的瓶子、光碟等。)
(学生做实验,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教师帮助那些做不成功的小组调节三棱镜和平面镜的位置,保证他们也能看到光的色散现象)
3.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4.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想看到彩虹现象需要把三棱镜转动到合适的位置,水槽中的平面镜要倾斜到一定的角度,这样会看到和彩虹一样颜色的七色光。)5.你认为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如果回答是白色的,那么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在纸屏上是七色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把平面镜放在水中,调整到一定的角度也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
小结:阳光可以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教师板书:阳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三、自主探究,再现彩虹
1.猜想彩虹形成的条件
猜一猜自然界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彩虹经常在什么时候出现?如果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来,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没有阳光会出现彩虹吗?为什么雨后容易出现彩虹?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彩虹?)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彩虹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小水滴和阳光。
2.设计实验
你想怎样来研究这些问题以及证明你的猜想呢?(学生讨论回答,确定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想一想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水滴?(教师出示小水壶、农用喷雾器。)你想怎样做才能呈现出美丽的彩虹美景?(学生讨论方法)
你想怎样制作彩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利用喷壶喷水,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从嘴中喷水。鼓励学生走出室外实验。)
设计实验制造彩虹。3.室外制作彩虹
下面就让我们走出室外,借着明媚的阳光做一做吧!
(学生走出室外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实验,实验时教师鼓励学生看一看哪个小组做得好,思考为什么能做成功,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相互激励。)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实验的?
(分小组汇报实验方法和现象?教师提醒学生说出对着阳光喷射怎么样?背对阳光喷射怎么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阳光、小水珠、彩虹。特别让学生理解彩虹是阳光发生的一种色散现象。)
小结: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通过合作探究知道了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你能解释为什么彩虹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吗?(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太阳出来后。小水珠很快就蒸发了,彩虹也就消失了。
五、总结拓展
1.通过实验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彩虹形成的原因,并且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你认为这节课中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有句气象谚语是“东虹日出西虹雨”,你认为这句话有科学道理吗?你想通过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各种美丽的彩虹图景,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孩子们,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发出了阵阵赞叹声,大自然的杰作震撼了他们,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引起情感体验的同时,及时引出探究的主题“彩虹的秘密”,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起来。
2.表达和交流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实验的现象分析和总结中,知道用三棱镜、水棱镜可以分解太阳光。3.课堂内外相结合,拓展科学大课堂。室外实验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的信心。所以科学课的教学不应该限制在课堂上,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室外,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
12.教学反思教后小记 篇十二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 (人教版) 八年级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趣味盎然的说明文, 这篇说明文是作者1979年为香港一家出版社要推出的一本叫《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 原来序文的题目叫《拙政诸园寄深眷》, 其目的是指导读者更好地鉴赏苏州园林的图片, 提高欣赏兴趣和审美能力 (我把它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题目改成了《苏州园林》, 作为教材, 本课要学习的当然有说明的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我将其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二) 。为了实现这两项教学目标,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发挥了多媒体应有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备课初, 我就想如果能找到《苏州园林》这本摄影集, 那么教学目标之一就能较好地实现了。在查找的过程中才知道, 当时这本摄影集并没有及时出版, 但也没有白忙活, 我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大量苏州园林的图片, 通过选择, 把这些图片编辑成册, 就是一本精美的《苏州园林》的“摄影集”。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同学们读过“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诗句吗?苏州园林你们可能没见过吧?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带来了图片, 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欣赏那充满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的美景吧。我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优美的江南小调一边给同学们展示《苏州园林》的“摄影集”, 并以导游的口吻, 运用简洁的语言, 向同学们介绍苏州园林。
由于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并茂, 形象、直观、生动, 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 学生耳闻其声, 目睹其形, 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 “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 多渠道、多方位地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当学生还沉浸于苏州园林的美景中时, 我及时问学生, 作家叶圣陶是如何将苏州园林美景通过说明文的语言客观生动地再现呢? 此时, 我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阅读课文。
二、利用多媒体构建立体图景, 对把握事物的特征、学习说明方法和理解说明语言有很大帮助。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的欣赏和对文本的阅读, 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 (角度) 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而且下文的各个段落都围绕本段总特征展开说 明, 是一种总分的逻辑顺序。
在讲解什么是“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隔而不隔 , 界而未界”、“鱼戏莲叶间”等 , 因为有了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多角度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化抽象为具体, 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多数学生能看懂、读懂, 或老师稍作点拨学生就懂, 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文多处用了对比、打比方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比如: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 园林是美术画, 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 是不讲究对称的”、“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的不同色彩”等, 有了多媒体课件, 我只要对着图片稍作解释, 学生就能了然于心,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多媒体, 增加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课堂的知识密度和教学效率。
语言文字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管对于哪种文体, 语言文字的教学都是最重要的。运用多媒体, 能大大增加语言文字教学密度, 加快节奏。在本课的词语教学中, 重点词语采用不同颜色标注, 再配以必要的讲解, 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把“轩榭”、“丘壑”、“嶙峋”等学生容易写错的字, 通过大屏幕将书写过程一笔一画演示出来, 强调的笔画用彩色显示, 给予学生强劲刺激, 加深学生印象。在问题的呈现中, 轻松、快捷是多媒体出现以前的时代无法比拟的, 把先设计好的问题切换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思考、回答, 这样, 课堂教学信息量明显增加, 学生快速阅读、快速思维、快速表达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强化, 在短时间内能快速有效地检查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生字词的学习掌握情况。
尤其是在总结归纳阶段, 把结构流畅、思路清晰、书写规范、重点突出的板演内容呈现出来, 信息密度之大、转换切割之快、条分缕析之明、刺激程度之深, 是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
不足之处是老师对课件关注多了, 而对学生关注少了, 师生对话、情感交流削弱了。所选的苏州园林图片有些太小张, 有些不够精致。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可以再加强, 让语文味更浓些。
13.“教后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 篇十三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且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他的专业成长将受到极大地限制,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思考、探索,并做出理性的选择、判断和整理,从而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化,提升教学能力。赞可夫曾经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究底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能否自我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自我的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写好教后反思,而怎样写好教后反思,教后反思都反思些什么问题,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学习,结合部分教改资料,我觉得教后反思可以写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的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也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例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在“教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为教材的使用和再编再版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堂中和谐的统一体。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侧重于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策略的教学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彩的片段赏析
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去记录,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作为教研的第一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论。
四、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下课后我们总乐于把这节课上学生的独特解法,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与老师们交流,让他们共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同事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教学的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材料。
五、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对于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还可以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如:
1、我对学生的个性关注够吗?
2、我怎样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3、如何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学生?
4、如何确保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我的课堂管理和落实上还有什么漏洞和失误?任何人的教学都是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任何好的理念也难以落实。
总之,写教后反思,挑剔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漏出来,通过教后反思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
曹 双 喜
【教学反思教后小记】推荐阅读:
《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教学反思06-21
春酒教后反思08-01
《最后一分钟》教后反思07-14
拼音bpmf教后反思08-09
《桥之思》的教后反思09-04
七年级《化石吟》教后反思06-09
圆的认识教后反思09-12
九寨沟教后反思10-20
第七册《短文》的教后反思11-05
课文《大江保卫战》教后反思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