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精选14篇)
1.西安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篇一
关于印发西安市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管理规定的通知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公厅发布时间:2010-03-12 14:42:52
主题分类: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索 引 号:750218682/2010-35149 关 键 字:规划,文
号:市政发〔2009〕10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管理规定》已经市政府第14届8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九月十六日
西安市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的规划管理,维护土地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建规〔2008〕227号)、及省建设厅、监察厅《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陕建发〔2009〕65号)要求等,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设用地的规划条件管理。
第三条
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的管理必须以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使用土地,依法实施规划管理。
第二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与修改
第四条
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五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在不影响国家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规划主管部门可按照法定程序组织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因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调整或修编造成地块条件发生变化的;
(二)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等因素导致建设用地范围、面积及建设限制条件等发生变化的;
(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四)该地块为城市提供公共空间和设施,并符合周围整体环境要求的;
(五)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出让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的申请及变更
第六条
城市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七条
首次申请规划条件或土地出让合同因故解除再次申请规划条件的出让建设用地,由土地主管部门向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并及时抄送财政部门备案。
本规定实施以前已出让土地的出让合同未确定规划条件或规划条件不完备的,建设单位应持项目计划材料向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及时抄送国土、财政部门并完善相关手续。
第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
第九条
变更规划条件是指变更由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变更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确需变更的,必须符合以下程序:
(一)建设单位向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的书面申请,陈述变更理由,并附变更的论证报告和规划设计方案;
(二)上报西安市规划委员会或由规划主管部门从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调专家,并组织专家对变更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
(三)规划主管部门将变更后的规划条件进行主要媒体或现场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5天。如相关利害关系人在公示期间对规划条件提出书面异议,规划主管部门应组织听证;
(四)经专家论证、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后,规划主管部门应依法提出规划条件变更建议并附论证报告、公示(听证)等相关材料报西安市人民政府审批;
(五)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规划主管部门可办理后续规划审批手续,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抄送土地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六)建设单位应根据变更后的规划条件向土地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相关土地审批等手续。
第十条
因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造成地块控制指标发生变更的,申请变更规划条件的程序可以从简,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已进行论证、公示(听证)、征求利害人意见等程序的,变更规划条件的相应程序可以省略,但必须将有关材料进行备案。
第十一条
以招标、挂牌、拍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原则上不得变更规划条件。
第四章
划拨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的申请及变更
第十二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及规划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将规划条件抄送土地主管部门作为划拨决定书的组成部分。
第十三条
变更规划条件是指变更由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作为土地划拨决定书组成部分的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变更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确需变更的,按第九条、第十条出让建设用地的变更程序办理。
第五章
一般规定
第十四条
规划条件自发放之日起有效期为2年,申请重新核定或申请延期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同一地块规划条件不以土地供应方式的转变而变更,确需变更的,参照本规定的变更程序变更。
第十六条
规划条件的受理、办理及发放审批时限为20日,控制性规划调整、论证、公示(听证)、测量等不计入审批时限内。
第十七条
涉及规划条件变更的相关批准文件、变更理由、变更依据、规划方案以及专家论证意见、公示(听证)材料等均应按照国家有关城建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存档。
第十八条
对同一建设项目,在给出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规划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项目竣工规划核实过程中,规划主管部门给定的容积率指标均应符合法定规划确定的容积率指标。
第十九条 对于分期开发建设的建设项目,各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所确定的建筑面积的总和应该与法定规划条件所确定的容积率相符合。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规划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应当把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规范管理纳入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工作内容,加强督察。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划条件违法进行建设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由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对规划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9年10月16日起施行。
附件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性指标
一、用地性质;
二、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三、建筑控制高度;
四、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五、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六、交通出入口方位;
七、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用设施。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
二、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三、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四、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五、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2.西安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篇二
关键词:物流,课程体系,构建
物流业的发展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如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此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
课程体系构建的作用
1.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
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 而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所有培养目标均要以课程为桥梁才能实现。所以, 课程本身已成为达至教育目的的手段。
2.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课程体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大纲都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水平和实施的效果。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社会导向原则
与产业界的密切合并, 是实现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为此,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必须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宜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
2.能力本位原则
能力本位就是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它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以能力本位思想构建课程体系, 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 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 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机、需要等,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最投入地学习。
4.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如何选择课程内容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主要应考虑适应性、系统性、现实性、前瞻性、职业性等。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构建
1.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系自2003年开始筹办物流管理专业时, 为了构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多次进行调研, 并与陕西省内的多家物流企业合作, 共同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 共同开发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大纲等文件, 初步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定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物流运作、管理和经济技术分析能力, 能适应交通现代化生产与管理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 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学院教师到陕西邮政西安雅芳配送中心、中铁快运西安分公司、中国邮政物流陕西分公司等单位进行充分调研, 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 这种课程开发的特点是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来确定课程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具体实施时, 首先聘请上述几家企业从事该职业的专业人员与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定期进行职业分析, 尽可能反映近期物流行业急需的“综合职业能力”。然后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整, 修订教学计划, 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特色。
3.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宽带”加专业方向———突出适应性。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制三年。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五大模块, 充分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可操作性。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 还应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 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结合高职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 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 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 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基于此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集中实践环节内容及基本要求包括:认识实习、、物流运输组织课程设计、仓储管理课程设计、配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物流设施设备课程设计、市场营销综合演练、集装箱运输课程设计、财会基础账务处理课程设计、电子商务综合演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了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加大了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 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的比例目前达到1∶1左右。
结论
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应结合我国以及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有选择、有分析地吸收先进经验。我院历届毕业生就业实践证明,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 采用行业调查、能力分解、课程整合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西安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篇三
其二,大型国有企业要有自己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目前我国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型国有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三无”(无自己的研发机构,无研发的依托单位,无研发人员和经费)中型国有企业更多,他们大多以模仿为主,或者以假冒为生,竞争能力每况愈下,法律纠纷迭出,正常的经营活动难以顾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许多技术研发机构却游离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外,年复一年地生产“三品”(展品、礼品、样品)。这种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应深化企业、科研体制改革,变“两张皮”为一家人,企业独立自主地办技术研发机构,“月月有新思路,年年有新产品”,做到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只有这样,才能高招迭出,出奇制胜。
其三,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国有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生产、加工、制造、安装能力都是很不错的。但因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长时间受制于人,没有太大的发展,长此以往,难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厄运。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厄运,必须趁早丢掉依赖他人核心技术过活的幻想,组织精兵强将搞自己的核心技术。
其四,使科技人员与企业家(职业经营管理人员)携起手来,共同搞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一靠科技人员,二靠企业家。前者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是内行,是他们的强项。但是仅凭他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技术、新产品能否离开“襁褓”“长大成人”,关键看有没有市场前景。而对市场预测,尤其是对市场的开拓,对企业家来说才是他们的强项和优势。因此,只有将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分工协作才能成功地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他们当作企业人才资本来对待,而不能当作一般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因此,必须使国有企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智慧和力量都充分地调动起来,技术创新才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才能加快。
(作者单位:陕西师大国际商学院)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甄晓微 林慧玲
现代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人才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同时也是企业风险最大的投资,管好、用好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具有主动性、不完全替代性和产出的不确定性特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与否,不仅决定着企业能否实现从一般性竞争力向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的转变,而且成为企业能否成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西安高新区自1991年被批准成立以来,发展较为迅速。然而,随着高新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的弱点逐步显现,并已成为制约高新企业发展的“瓶颈”。就目前的情况看,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如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及人才流失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人才选聘存在误区。据本次调查情况看,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选聘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认识误区。其具体表现为,企业选聘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员学历、性别、户口、是否有工作经验等外在的表面现象上,不太注意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也未充分考虑人员结构的合理性。被调查的大部分企业都要求人员的学历水平在本科及本科以上,不难理解当前人才市场上所流行的顺口溜:“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在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边站。”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对高学历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企业选拔人才的极端性和盲目性,实际上,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经营活动,需要各种学历、知识及技术层次人员的合理搭配,并非学历越高就越好。
2、人员组成和职责安排有漏洞。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组成和职责安排上的漏洞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一项由康奈尔大学进行的研究证明,90%的企业主管认为,技术领导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经商领导人与技术领导人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别,不断缩短的产品开发周期意味着,把经商策略和技术策略汇成一体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实地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我市高新区企业的多数企业管理者要么技术出身,要么管理出身,主要是单一型人才在管理企业,而一个成功的高新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同时要富有冒险精神,精于风险投资运营,对本产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应该是“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复合型管理人才不足成为高新企业发展的一个障碍。另一方面,高新区的员工岗位限制过死,难以人尽其才。如:产品销售人员只承担企业和市场的直接联络任务,没能全面掌握的市场信息,无法为企业的R&D提供最前沿的动向和建议;大多数技术支持人员只负责售后服务的技术支持,不太熟悉产品的构造和性能,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不能够及时处理问题;生产人员只是注重产品产出,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战略一无所知,不利于企业服务性部门工作的开展和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
3、人员培训不足。首先,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显著。从调查中了解到,人员培训方式主要包括:①高新区管理办公室组织的各种相关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②高新企业自己组织的员工培训,包括请国内外的大公司作讲座、派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去其它大公司参观学习,还有少数企业选送员工到高校继续深造。这种人员的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成效不显著。目前,西安市也开始出现商业性人才培训机构,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企业参与培训的意识不强、培训机构的各方面建设还很不完善。其次,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如,高新区管委会举办的各类讲座和培训,对象是区内的所有高新企业或某一类高新企业,很难进一步涉及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又如高新区有些企业选送员工去高校进修或深造,出发点是好的,但常常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这些员工往往学到的仅仅是简单知识技能,难以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还有,有些高新技术企业只重视员工的技术培训,而往往忽视道德、人品和情操的培训。倘若员工缺乏对企业的忠诚感、责任感,甚至有的跳了槽,不可避免地会带走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损失。另外,随着各个企业规摸的逐渐扩大及实施海外上市企业的逐步增多,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4、人才流动速度不合理。正常的人才流动对企业来说是必要和有益的,可以更新企业观念、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正常的人才流动”是以关键或主要的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为前提的,而且这里的人才也主要指的是关键或主要的技术及管理人员。但是,调研中发现,在西安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有两类企业明显的存在人员流动不合理现象,这两类企业主要是人员流动过快的电子信息行业和人员流动过慢的医药行业。电子信息行业中软件业的人才流失尤为严重,人才跳槽频繁,薪酬福利难以管理已成为了各软件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西安市每年有3000余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近千名硕土生和博士生毕业,但是高校毕业的软件人才能最终留在西安的却是很少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流失到沿海城市。近年来,优秀的软件从业人员流失海外的情况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与软件业情况截然相反的是医药行业,人员流动极为缓慢,尤其是在一些大的医药企业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原因很多包括相对于其它行业企业医药企业的待遇较好,缺乏流动动机;本土的医药企业数量有限,流动空间较小;医药业技术兼容性稍差,流动难度偏大。
二、改进西安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西安高新企业应在如下几个方面改进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
首先,树立正确的招聘观念。西安高新企业要尽快摒弃“重形式,轻实质”的传统观念,摆脱企业人才选拔时的极端性和盲目性。企业招聘人员时,应取消对学历、性别、户口及是否有工作经验的限制。学历的高低并非判断一个人能力高低的唯一尺度,因为高学历中也有平庸之辈,低学历中也有杰出人物。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性别和户口更不应该成为招聘的限制条件。此外,企业还应立足于自身的现实情况,选聘最适合本企业的人才,不能将眼光只盯在经验型人才上,而轻视那些潜力型人才。总之,企业所招聘的人员应该是各种学历、知识及技术层次的合理搭配。
其次,调整人才组成结构,并保持职工岗位的灵活性。西安高新企业中普遍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尤其缺少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因此,企业应在吸收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的同时,需强化本企业现有人员的高级管理知识,最终实现人员知识构成的合理化、最优化。另外,职工岗位设置的灵活性不仅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协调开展。所以企业要放松对员工岗位的过多限制,力争实现“人尽其才”。
再次,重视人员培训的实效性。培训的实效性包括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来讲,可采取如下措施:①选送员工参加商业性人才培训,接受某些先进的管理观念,为企业带来某些全新的思维方式,增强企业的活力。同时,为克服只重视技术培训的弱点,企业需更多关注高水平的、切实可行的管理知识的专门培训。②与一些大学或培训中心建立联系。这些大学或培训中心必须有与该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专业设置,企业一部分人到这些地方学习,员工的培训才有针对性,比单纯鼓励员工获得什么文凭要有效的多。③企业也应该建立内部培训体系,由具有较高技术、较丰富经验的员工担任教员,针对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缺陷和学习特点,设计直接面对培训对象的课程。④企业还要对员工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企业对于自己的员工,首先就是重视培训,重在培养。因为自己企业培养出来的员工,才会珍惜企业、爱护企业,同时他也能领略到企业的真正内涵和文化。
最后,保持人员流动速度的合理性。即保持关键的或主要的技术及管理人员的正常流动。如针对从事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企业除通过适时有效的沟通方式降低流动速度外,更应以企业的蓬勃发展来留住这些人才,以改变企业在人员流动问题上的被动地位。再如,针对医药行业过慢的人员流动速度问题,企业应鼓励员工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其面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4.西安古城规划分析 篇四
目录
一、西安古城介绍
二、西安古城风貌
三、古城风貌保护的原则
四、西安风貌的保护措施
五、古城规划的原则
六、西安古城的规划
一、西安古城介绍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
这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东有潼关之固,西有散关之险,是中国最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言,西安曾有过无与伦比的贡献。
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古城西安风貌
西安仿古建筑林立的街道
大唐芙蓉园的盛唐
壮观的大雁塔 第八大奇迹兵马俑
丝绸之路起点
三、古城风貌保护原则
一、保护古城历史真实载体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
二、保护古城历史环境原则: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不仅要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景区、景点,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
三、挖掘古城历史价值原则: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
四、西安古城风貌的保护措施
一、保护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格局;西安的城市格局,是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建成的明西安城,是世界上迄今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保护最完整的一座古城,特别是西安城墙的维修保护,城内街区格局的基本保护,使人对“城”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二、保护文物古迹,特别是标志性建筑,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例如:钟楼、鼓楼,大、小雁塔等。这里说的文物古迹,既包括地上、地下的又包括古代的、近代的有代表性、纪念性的纪念地,包括已定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包括尚未定级而确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近现代建筑。如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人民剧院、人民大厦等。
钟楼
鼓楼
三、保护历史地段,也即是历史文化街区。这包括历史上名人故居、寺庙区、商业区、各种类型的居住区、风景区等。碑林区东大街商业区
杜甫故居
四、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包括诗词、书法、绘画、民间工艺、婚丧嫁娶等民俗精华。比如已纳入保护的西大街回民街区。
回民区
五、古城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原则
二、功能协调原则:综合协调古城的各景点、景区的发展,与周边不同类型的景区在功能上作明确区别,避免旅游资源重复,保证旅游功能的多样性。
三、景观协调原则:居住建筑、商业建筑与古城整体统一风格,保证古城“汉式”整体风貌的营造,同时应防止古城内过度“商业化、城市化”,净化大环境。
四、本土文化优先原则:尊重地方文化风俗与民俗习惯,深入挖掘冀州传统文化内涵,着重“古都文化”的表现与宣扬,增加古城内本土文化特色活动内容,提升旅游休闲活动的文化品位。
五、可操作性原则:针对古城的资源价值和空间特征,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和管理措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避免规划方案不顾及立地条件,盲目开发,无序建设。
六、西安古城的规划
规划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规划空间布局
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一城”为主城区;
“一轴”为以陇海线为主轴的城镇经济发展轴;
“一环”为以关中环线为纽带的城镇经济发展集群带;
“多中心”为主城区外围的中心城镇,包括四个组团、三个新城和四个县城,其中: 四个组团指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 三个新城指临潼、阎良、泾渭;
四个县城指蓝田、周至、高陵、户县。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规划
规划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有机更新的原则,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保护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文物古迹、大遗址、河湖水系等,体现西安古都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
5.西安市通过水务发展规划 篇五
更新时间:2011-12-14 17:07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 阅读:200 网友评论0条
12日,西安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西安市“十二五”水务发展规划》。未来西安市将利用5到10年时间,把水利作为西安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坚持水资源节约保护,合理开发及优化配置,坚持污染防治与景观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水务事业,恢复“八水绕长安”胜景,实现“八水润西安”的生态水利新格局。
未来10年 实现“八水润西安” 生态水利新格局
目前,西安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78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年水资源量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缺水的地区之一。水资源配置不科学,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低,调蓄能力差。全市96座水库可调蓄水量6.4亿立方米,仅占地表水资源量的32%。地下水超采严重,再生水回用率低。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到2020年,西安将基本解决全市水资源短缺、洪涝干旱、水污染等重大问题,基本建成适应国际化大都市要求的现代水务四大体系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大水利工程。建成“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
到2020年,全市“大水务”格局成熟运行,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务科学发展制度体系等四大体系。基本建成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水利工程,即重点水源工程、水生态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农村水利工程、城镇供排水工程、污水处理和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工程、节约用水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渔业发展工程、水务管理工程。
城市供水应急
将建西安市区供水大环网
未来,西安市将初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使渭河、灞河、浐河、涝河等重点河段,城区、临潼区、蓝田县城、泾河开发区等中小河流设防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初步建成秦岭北麓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防灾减灾体系和防洪抗旱减灾风险管理机制,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群死群伤事件发生。全面建立防洪预案和水雨情预警预报及联合调度指挥系统。
6.西安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篇六
1.试述“田园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它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请画出它的图解方案)(30分)
2.试述英国的密尔顿.凯恩斯规划的理论思想,以及它如何改变“邻里单位”的概念。(同时画出方案说明图)(30分)
3.试述城市绿地的功能作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在1971年莫斯科规划方案中是如何考虑的?(同时画出方案图)(30分)
4.试述:(30分)
①城市交通有那些构成;
②现代城市交通有那些特征;
③城市道路如何进行分类和分级。
5.试述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有那些工程问题,请在其中任意选三项工程说出它们各自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30分)
2005年
1.名词解释(30分)
②绿化率
③红线
④城市建设用地
⑤中等城市
⑥容积率
2.简要回答下列人物对城市规划的主要贡献(30分)
①格迪斯
②艾伯克隆比
③马塔
3.城市市政工程规划主要包括那些内容?(10分)请阐述它们对于城市的重要性。(20分)
4.什么是城市的功能,结构和形态?(15分)请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5分)
7.西安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篇七
大明宫地区位于西安市北部快速发展区域内,陇海铁路线以北,城市中轴线-未央路两侧,包括大明宫遗址及周边区域。现存的大明宫遗址是国务院首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指导下西安城市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对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和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迫切需要编制规划以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促进古遗址的保护利用。
本次排水系统规划以“蓄清排污,达标排放,提高排洪标准,增强城市排水能力,形成畅通安全的排水系统”为指导思想。本次规划总面积为29.08平方公里,近期人口36.6万人,远期规划人口47.7万人。
1 排水体制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定城市的排水体制。通常分为合流制与分流制两类。合流制又可分为直排式合流制和截留式合流制,分流制又分为完全分流制与不完全分流制[1]。
大明宫地区为旧城区,排水管渠部分为合流制,部分为分流制,现状排水管渠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使用期超过30年的管道约占总数的40%以上,排水管网不健全,管网系统还很不完善,管道满流、溢流、渗流现象相当普遍。随着生活水平、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伴随旧城区的改造,旧有排水系统难以满足现有排水要求,必须进行改造。鉴于以上情况并结合西安市排水规划,确定大明宫地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
2 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2.1 污水工程专项规划
2.1.1 污水量预测
Qh=a×Qj
式中:Qh———区域旱季污水量;
Qj———区域最高日给水量;
a———产污系数,取0.86
污水量预测一般通过给水量折算法来计算,如上式所示。依据《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护区给水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大明宫地区2020年最高日需水量为25×104m3/d,预测2020年污水量为21.56×104m3/d。
2.1.2 污水管网系统与污水处理厂
本次规划参照人口密度与人均污水量标准,并结合管网实际使用情况,考虑到旧城区管道堵塞、临接、混接等不利因素,设计污水主干管比流量取1.8升/秒·公顷、次干管和支管比流量取2.2升/秒·公顷对区域内污水管道进行了校核,保留了如未央路等满足设计流量和设计高程要求的污水管涵若干,拟新建如自强路等污水干管及次干管。这样既可以节省投资,又可以避免道路开挖造成的交通及环境问题。
大明宫地区污水规划属西安市排水规划北郊及西郊片区范围,分别为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分区、第五污水处理厂分区与邓家村污水处理厂分区。其中邓家村、第四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运行,第五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土建工作。本次规划根据污水厂地理位置与处理能力,结合管网规划情况,将区域内污水分流至以上三座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排放。
2.2 雨水工程专项规划
2.2.1 雨水量预测参数
道路雨水管道系统设计暴雨重现期P=1~1.5年,综合径流系数ψ=0.65,大明宫遗址公园内ψ=0.32。集雨时间t=15min。采用西安市暴雨强度公式:
2.2.2 雨水管网系统与流域分区
根据预测雨水量,对区域内现状雨水管网进行了校核,保留了如工农路等满足设计流量和高程要求的雨水管网,废除了如二马路等合流砖涵,新建、改建如红庙坡等雨水管网。
大明宫地区雨水规划属西安市排水规划北郊片区范围,共包括四个雨水分区系统,分别为漕运明渠分区、西三线明渠分区、灞河分区:河分区。区域内雨水经管网重力或压力输送至各明渠、河流中。
2.2.3 雨水资源化利用
西安为内陆缺水城市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然导致用水量的持续上升,从而使城市缺水的矛盾愈加凸显出来。除了将经过深度处理的污水作为城市的一种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外,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也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弥补城市缺水的一种有效途径。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城市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补充涵养区域地下水资源、改善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一般包括:储存利用、下渗等。下渗可通过透水地、透水沟、渗透管、渗透池和渗井等多渠道加大雨水对地面下的渗透。这样既可以减少地面径流,也可以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资源。储存利用可以通过利用现状及新建调蓄池,配以简单的水处理设施,然后将其提升利用,可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厕所冲洗。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a.雨水储存利用措施
结合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沿道路修建一些植物种植池,公园道路上的雨水先进入种植池,当种植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雨水进入雨水管道,既可减少雨水径流,又可绿化环境;在住宅小区修建地下贮水池,将从屋顶、庭院收集的雨水,通过独立的雨水管道进入地下贮水池,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及道路喷洒用水;在大型建筑物屋顶修建蓄水池,截留雨水经过滤后可用于厕所冲洗用水及绿化用水。
b.雨水回渗措施
修建透水路面,可用透水砖铺设人行道及停车场,通过透水砖空隙吸收雨水,并在透水砖下面铺设碎石、沙砾等组成简易滤层,使雨水渗入地下;修建渗水井;将绿化带及草坪修建成凹式绿地,承接并回渗雨水。
3 存在问题探索
3.1 排水系统规划目标
市政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为划分排水范围、预测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此外还包括确定污水处理程度及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排水系统规划只追求管网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而忽视了处理后污水及污泥的出路问题。以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为例,其中水系统每日产量为5万方,原计划做为灞桥热电厂冷却水,后因其用量有限,致使中水系统被迫停产,造成了设备及资源的浪费。如果在排水系统规划时考虑回用水管网铺设问题,将回用水用于厕所冲洗水、绿化用水及部分景观用水,则将在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在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时,应将污水回用比例纳入审查条款中,并作为政绩考核内容。
3.2 雨水污染问题
当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时,应考虑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问题。可在管网末端建设蓄水池,经简单沉淀及过滤后再排入水体,对初期雨水污染产生削峰作用,以降低对河流的污染[2]。
4 结语
现代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应在追求管网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雨水及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将回用水管网铺设纳入其中,从跟不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摘要:以西安市大明宫地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为例,对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进行了探索,提出应在追求管网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的同时,加强雨水、中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
关键词:排水规划,资源化,排水体制,雨水
参考文献
[1]张自杰.排水工程.环境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12..
8.西安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篇八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继续教育规划的导向作用,促进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推动继续教育更好地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继续教育规划管理制度是指对继续教育规划的内容、编制、实施等进行规范,对继续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服务的管理办法。 第三条继续教育规划是继续教育规划管理办法的表现形式,反映一定时期内继续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和措施保障。 第四条继续教育规划可分为全市规划、行业规划和区县局(总公司)规划、基层单位规划等。
第二章规划内容
第五条继续教育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期内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
第六条 “指导思想”须体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坚持实事求是、学以致用、阱求实效的原则,使继续教育积极、有效地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第七条 “主要目标”是指通过继续教育使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工作拟达到的目标。
第八条 “重点任务”是指根据指导思想对主要目标进行分解而重点提出的各项任务,包括学习任务、管理工作任务和教学工作任务等。
第九条 “具体措施”是指为保障继续教育规划的实现提出的相应办法、途径和手段,包括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和物质保障等。
第三章规划编制
第十条继续教育规划的编制工作由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干部管理部门、有关业务部门和教学部门等单位,依靠领导、专家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第十一条继续教育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继续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技术队伍现状和发展需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上级单位对继续教育规划的有关要求等。
第十二条 继续教育规划编制工作应在上一期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完成,编制程序一般需要经过调查研究、拟定草案、论证修改、形成文件等步骤。
第十三条继续教育规划应与人才规划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周期一般为五年。
第四章规划实施
第十四条继续教育规划的实施工作由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
第十五条继续教育规划在实施中可分解成年度计划,通过滚动计划管理的方式完成。
第十六条继续教育规划实行分阶段检查方式,主要检查规划实施工作的进展情况。在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对规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
第十七条各级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继续教育规划的导向作用,促进继续教育工作在规划管理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
第五章附则
9.西安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篇九
(2011-2016)
为了全面推进西安市航天中学大学区校本研修工作,切实提高大学区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现结合航天中学大学区教师队伍现状和专业发展的需求,特制定本方案。
1、具体目标
①通过五年校本研修工作,促使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②以学习新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有效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③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技能,改进教师课题研究方法,扩大课题研究成果。④注重校本研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校本研修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支工作热情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队伍。⑤全面提升航天中学大学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改革学生与教师的评价方法,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全面发展的目标,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施策略
西安市航天中学大学区每年度的校本研修,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内容,以“五个一工程”(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每月一次教研组主题研究活动,每月写一篇反思,每学年上一节研究课,每学年读一本好书)为途径,一切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素质、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目标,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
(1)师德研修。结合航天中学大学区实际,以活动为载体,以案例教学、树立典型为基本形式。坚持开展读书系列活动,促使广大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2)课程研修。坚持大学区内全员通识研修和学科研修相结合,集中专题研修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论内化为教学行为。
(3)能力研修。以大学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研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基本功和教研基本方法的研修。每学年继续以“问题研究”为切入点,开展行动教育的校本研修活动。对教师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做到常抓不懈,并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强化基本功训练活动(每学年一次专业测试,两笔字比赛,说课比赛,青蓝工程,综合能力测试等活动)。
(4)技术培训。在大学区全体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技能研修,强化课堂应用、教学信息化整合的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应用信心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为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环境。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教师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采用新老教师互帮互学,学校组织培训强化提高。大力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形成有思想、有品位、有影响的博客群落。
(5)校际交流。加强友好学校间(特别是高新一中等名校)的横向联系,交流信息,相互学习,相互取经,做到优势互补。
(6)课题研究。深入课题组指导课题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水平,努力使课题的研究切合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新课改的需要;出版西安市航天中学大学区《课题研究指南》,加强课题研究通式培训,对已经申报的课题,指导有关课题组争取按时结题;同时指导教师有选择地争取申报新的课题。
(8)教研网络。建立和健全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形成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研究者的教育科研网络。密切教研与教学工作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9)校本培训。强化大学区校本培训,实行研训一体化,建设一支校本培训骨干队伍,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努力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
(10)教研经费。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为校本研修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持。
3、推进计划
2011年9月-2012年8月:制定《航天中学教研工作奖励制度》和《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考评制度》等管理文件,进一步完善有关教研工作制度。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教科研工作培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意识。编写《航天中学教师教学反思文集》。加强课题研究监管,督促已经到期的省市级课题按时结题,不能结题的进行延时申请。积极探索“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2012年9月-2013年8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学校的教科研氛围。每位教师每一学年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组织好“教育叙事”征文活动,在学校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教育叙事评比活动。利用暑期培训组织一次教育叙事论坛。组织开展高效课堂研究课活动。
2013年9月-2014年8月: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争取有一定数量的小课题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在参加上级有关优质课比赛、教学技能比赛中能取得好成绩;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实施青蓝工程实施方案。组织青年教师业务测试,两笔字比赛等活动方案。
2014年9月-2015年8月: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利用学校资源加大内功提升,请本校骨干教师或校外专家定期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强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加强与优秀学校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2015年9月-2016年8月:加速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培养一批省、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加大校本研修经费投入,为校本研修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的论文评比活动,力争有多人在省市教育机构论文评比中获奖。认真总结校本研修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大校本研修示范校的影响面。
4、成功标志
(1)教师的教研意识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研氛围浓厚,教师的教科研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
(2)学校有一套完整而实用的校本研修管理制度和比较实用的教师教研成果评比、奖励办法,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3)结集教师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定期出版《教研信息》。(4)五年内有5个西安市市级及以上的课题结题或获奖。
10.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篇十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实现城乡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国家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相关活动。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条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大于15000平方米的,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审定后实施,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以在科学论证基础上作适当调整。第四条建设项目建筑基地未达到以下最小用地面积的,不得单独开发建设:
(一)多、低层建筑和工业仓储类建筑为3000平方米。
(二)高层建筑为4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上述规定的最小用地面积,但是,有以下情况之一,且不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的,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以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者为既成道路、河道,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乡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共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其他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第五条建筑基地短边长度大于等于50米,且新建建筑符合与周边建筑退距要求的,可以单独建设。
第六条建筑基地面积小于等于500平方米的低层建筑项目申请房屋改建、扩建,原建筑规模已达到相应控制要求的,其批准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原不动产权证或者房屋所有权证上注明的建筑面积。
第三章建筑间距第七条建筑间距应当依据本市日照条件、建筑物朝向、建筑属性以及相邻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空间环境、建筑保护、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同时还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八条多、低层住宅建筑的间距,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剩余全文98.05%)
11.西安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篇十一
科学规划,促进教育装备均衡发展
突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一个重要的工程。2007年,长沙市出台《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对全市中小学装备条件标准作了详细说明。2008年起,湖南省启动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对实验室、音乐室、体育室、美术室、卫生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用房的建设和配置制定了详细标准,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浏阳市将以省“合格学校”的创建为抓手,重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优先考虑建设项目,促进浏阳城乡中小学校装备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装备建设
“十二五”期间,浏阳市科学合理地规划实验、电教、图书等各项装备的发展,力争全面完成“标准化实验室”“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三大工程建设任务。到“十二五”末,100%的中小学(完小以上学校)实验室将按照省颁标准进行装备,各功能室也将按照教育部及我省建配标准进行装备;到“十二五”末,全面完成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城区和农村规模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其余学校100%配备移动多媒体,计算机生机比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面实施“书香校园”工程,到“十二五”末,小学生均图书达30册,中学生均图书达40册,阅览室报刊配置中学达到100种以上,小学达到80种以上,100%的中小学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建设好电子图书馆。
根据需求,灵活合理进行装配
装备配备的原则是好用、够用、实用,因此要多关注学校及教学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灵活合理进行配备。每年年初,我们会要求学校根据各自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对装备建设项目进行申报,教育局实地考察论证后,科学合理地对全市装备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对于在具体仪器、设备、图书的选用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学校实际的教学需求和课程要求,比如对于“班班通”设备的配备,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我们一般建议采用移动多媒体的形式,其他的则采用传统的“班班通”模式。对于传统模式的“班班通”,我们也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需求对设备进行灵活搭配,常见的有三种搭配模式,模式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短焦投影+计算机;模式二:投影机+计算机;模式三:平板电视+计算机。
整章建制,促进教育装备规范发展
提高装备认识,服务现代教学
浏阳市教育局每年召开一次教育装备工作专题会议,强调教育技术装备对服务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指导学校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研、培”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也高度重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或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分管负责人和工作部门,不断提高学校对装备工作的认识,强化领导责任,从而充分体现装备工作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的核心价值。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章程
加强教育装备管理制度的建设,对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效能、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和增加教育的效益都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浏阳市制定了《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细则》,使各项装备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此外,在全市中小学仪器室统一配备了教育装备管理专用电脑,安装了《浏阳市教育装备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电教设备、图书等装备的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装备管理效率。在加强学校装备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浏阳市装备站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如《办公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招标采购制度》和《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仪器、设备、图书等货物质检的一系列工作流程,站务工作做到了一月一小结一布置,一季一总结一安排,站内工作人员按本站的《目标管理实施方案》进行月评价,季考核。
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奖惩力度
每年年初,浏阳市教育装备站将制定《浏阳市××年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考核标准》并下发至各学校,每年不定期地组织两次教育装备工作专项督查,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亮点摄像制成VCD,并在教育管理工作会议上进行点评,树立一批教育装备工作的先进单位,对于那些对装备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应用不充分的学校,则将在全市进行通报批评,促使学校加强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和应用。
加强扶持,奠定教育装备牢固基础
强化指导,提供装备学习平台
为加强装备的管理及应用,浏阳市编印了《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手册》,系统地介绍最新的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装备相关的政策法规、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各项管理制度、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研究等,为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
加大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为保障装备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建立好装备经费来源的长效机制。我市采用的方法是,一是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我市实际情况确定学校装备经费所占公用经费的比重,做到专项资金,专项支出;二是将装备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比例逐年增长;三是通过学校自筹、社会捐赠、上级争取等方式,拓宽装备经费来源渠道。同时,实行装备经费 “集中管理,分校使用”的工作机制。
提升素质,加强装备队伍建设
装备事业的发展,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根据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各中小学配备了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促进装备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加强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我市每年至少分别组织一次试验员、电教网管员、图书管理员的培训,逐步提高装备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督促学校按相关文件落实好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待遇、工作量及职称晋级等问题。并且每年开展一次“三员评优”活动,加强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
加强研究,注重教育装备实际应用
全面开展装备应用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使其更为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是浏阳市教育装备工作的一个大课题,为此,浏阳市成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题领导小组,指导全市老师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同时,我市中小学坚持课余开放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把课堂向课外延伸,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育装备的最大效益。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图书综合效益,做到让书“多” 起来,让书“香” 起来,让书“动”起来,我们鼓励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全面实施“书香校园”工程。
大力加强学科实验教学
学科实验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素质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浏阳市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与素材,因此,我们鼓励全市实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的对实验进行创新,大胆地进行自制教具的制作,积极推广有价值的应用成果。为方便实验教师的经验交流和推广学习,我们创建了实验老师qq交流群。同时,市里每年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如“中小学生实验创新大赛”“小发明”“小制作”“电脑制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此外,为督促学校提高实验开出率,我们由教科所和装备站每年分别组织一次毕业班、肄业班学生的实验及信息技术操作考查。并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将考查结果纳入到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去,从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育人效益。
积极组织装备教研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能有效提高老师们使用教育技术装备的意识和积极性。每年,市教育装备站将组织“实验、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多媒体设备应用教学竞赛”“中小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优秀自制教具评选”等常规教研活动,每个活动从最初方案制定、通知下发、活动组织,到最后的总结表彰,各个环节教育装备站都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特别注重活动的参与面以及实效性。活动的大力开展,使老师们的能力、水平均得到有效的提升,浏阳市选送的参赛老师在省市各级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2011年,在上述的各项竞赛评比中,市教育装备站囊括了所有活动项目的“优秀组织奖”,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高度认可。积极有效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既能充分展示教师的装备应用成果,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与交流的平台,让装备工作得以顺利高效地开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教育装备站)
12.西安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篇十二
设计原则
结合综合医院的特点,设计遵循3大原则:
*人性化、生态化
设计围绕患者及老年人群,将“人性化”作为设计的核心宗旨,以满足患者及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创造轻松、愉悦的就医环境。重视内部空间的环境设计,引入植物、新鲜空气、阳光,构建绿色、健康、舒适、亲切的“园林式”就医环境和养老氛围。
另外,紧扣生态理念,选择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有效利用能源,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利用各部分的庭院和中厅实现室内自然通风,通过阳光走廊等手法实现太阳能的利用。
*分隔、分离、分开
根据病源的流行、传播的三角形关系,病原、宿主、环境3个方面相互起作用,将此3方面分隔、分离、分开可降低或停止病源的扩散。
*洁污分区、医患分流
设计中首先考虑了明晰的功能分区,并注重医疗区内各建筑物间的合理间距,在处理好人流、物流交通,解决好洁污分区、分流的同时,保证各建筑物内的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基本条件,在向患者提供优质治疗环境的同时,为医护人员提供便捷、安全的工作环境。
总体布局
规划结合医院新址的长方形用地,同时考虑到院内各大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设计方案将门诊楼及医技楼退后规划用地红线55m,设计于用地中部,既减轻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又将医院主体城市道路相对隔离,形成了一个从城市空间进入医院的过渡空间,并且解决了就医人流及车流的集散需求。
门诊与医技楼、病房楼之间通过13m宽的“医院主街”连接,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病房楼位于地块北侧,结合地形布置,其中500床为综合住院,500床为养老设置,同时兼顾床位紧张时的临时转换。
楼体南北朝向,自然通风良好。由于用地原有医院正在使用,方案计划将先建东侧病房楼,建成后拆除原有用地上的旧建筑,再建设西侧病房楼,用地西南侧布置VIP贵宾病房楼。此区域相对安静且与门诊医技的联系密切。东南角布置洗衣房、后勤库房、员工宿舍等院内保障部门后勤区。
交通流线
由于尚稷路为城市主要干道,西行车辆需掉头才可入院。若将主要入口设置在此,会形成交通拥堵。并且整个用地呈南北长、东西短之态势,若将入口放于草滩西路北侧,将使入院后的人员流线过长。经过分析,规划方案将主出入口设于草滩七路,便于与市区联系,主入口正对门诊大厅,形成整体的医疗步行系统,入院后的人群流线最短。入口南侧设有办公区独立院落。急诊入口设于主入口北侧,既独立使用又与门诊部联系。北侧设有病房楼的单独出入口,使探视人员直接到达,而减少与门诊病患的交叉。南侧设有后勤及污物出入口。尽量减少对院区其他部门的干扰。地下室设有可容纳1600辆汽车的停车库,并有直接通往门诊楼的电梯,为前来就医的病患及医院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
景观环境
根据医院用地布局的特点,采用院落围合式将楼体与环境相融合,园林化布置,自然形成门诊前广场——门诊大厅——门诊间庭院——医技楼庭院——医疗主街景观——养老设施场地——后勤花园。各个部分的庭院与建筑组成“园林式”的绿色建筑与绿色环境。既解决了建筑的通风采光,又增添了人性化的氛围,对舒缓患者的压力、促进患者的康复及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建筑单体设计
*门诊医技楼
采用“枝状”布置各科室,使其形成盲端。各科室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北侧盲端布置急诊科室,与急诊入口联系密切,门诊间围合成的庭院拥有良好的环境与自然通风,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各科室入口设有集中候诊区。医技科室与门诊相互交错布置,使病患的治疗路线短捷。医疗主街中设有4部自动扶梯,方便患者到达各个科室。
*住院楼
住院楼分两栋设置,结合地形呈折线形式。采用双内廊、大进深的对称布局。一层除住院大厅外,设有中心供应室,二、三层设有产房、ICU及中心手术部。手术部的污物通过污物电梯直接回收至中心供应室。在手术层与病房层之间设有技术管道层,便于上下水及净化空调的设置。每楼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中部设有垂直交通枢纽,两侧配有兼做消防电梯的污物梯。护士站设于中部,工作区相对独立。每个护理单元中还设有可直接通风采光的四季中厅,即使在走廊也可让病患感受外部自然的光线和环境。方案将大部分病房设于南侧,使病房获得良好的日照,使患者心理得到极大舒缓,便于病患的康复。
*VIP病房楼
楼内医护设施配套全面。病房均为套间,为有高端服务需求的患者提供多样化的病房。北侧的一栋也可作为专家公寓使用。
*后勤辅助综合楼
此楼除设置办公用房外,均为医院后勤服务的洗衣房、库房及员工宿舍等。
建筑造型
造型设计突出现代医院的特征,将新的文脉、符号、材料与机理组合,体块相互穿插,高低错落,并采用玻璃与砖墙虚实对比,给人以简洁、宁静、沉稳、舒适的感觉,彰显医院在草滩生态园中的特色。
结语
13.宁安水厂技术管理规划 篇十三
一、目前技术体系的现状
宁安污水处理厂技术管理方面包括6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厂长、厂长助理、综合管理员。技术人员3人:工艺、机修、电器(兼职安全员)。
各岗位职责及操作制度:
厂长岗位职责
一、自觉贯彻执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公司的指示和决定,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带领全厂职工确保完成公司下达的各级目标任务和技术经济指标。
三、负责工厂内部管理、重大技术改造计划、计划、重大基建项目等项目的建设工作。
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行使统一指挥权,在公司规定的范围内,对单位的人、物拥有调度处理权。
五、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六、按照公司规定的人事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以及公司通过的奖惩条例,对职工进行任免、奖励和惩罚。
七、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全年安全无事故。
八、定期向公司领导报告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公司领导作出的有关生产、行政等各项工作决议。
九、定期召开由有关人员参加的办公会议,讨论研究企业经营
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讨论结果由厂长作出决定。
十、贯彻落实公司领导安排的其它工作。
副厂长岗位职责
1、在厂长的领导下,按业务分工进行工作,并对厂长负责。
2、负责全厂生产运行、安全管理工作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考核工作,确保各级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3、协助厂长制订全厂生产计划和经营计划;机械、电气设备的检修计划;设备报废计划;备品配件采购计划。
4、负责全厂工艺管理。对全厂生产工艺调整进行确认及监督执行,提高污水处理水质达标率。
5、负责全厂机电管理。及时做好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组织好设备的维修及抢修工作,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6、负责机电设备的技术更新和备品备件的管理工作。
7、负责水厂的安全工作,定期组织安全教育,搞好安全检查,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8、负责制定本厂职工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业务考核,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
9、负责厂长办公会安排的其它工作。
综合管理员岗位职责
一、根据本厂生活、后勤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认真检查各部门、班组贯彻执行情况。
二、负责全厂生活、后勤一条龙服务管理工作。抓好食堂、仓
库各项管理工作,做好生活后勤设施的维修、保养工作。
三、负责编制年、季、月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品计划及发放工作。
四、负责仓库的管理工作,严格入库手续,做到帐、卡、物相符。
五、负责厂内环境卫生及绿化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卫生评比和检查工作。
六、负责全厂健康卫生教育工作、卫生防疫工作和防署降温工作。
七、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八、完成厂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工艺工程师岗位工职责
1、在厂长、主管厂长的领导下,负责全厂生产运行的工艺管理和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负责中控室、化验室组织和管理工作,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遵守厂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完成厂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和各级目标任务。
2、认真做好全厂工艺部分的技术管理工作;结合中控室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工作计划;负责全厂年、月、周、日生产性报表的审核、填报、整理、存档等管理工作。
3、负责全厂各工段工艺参数的修订、调整和确定工作,并负责组织实施。
4、深入基层,了解具体情况,及时向厂长和主管厂长报告各种
生产信息,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负责对厂部决定、方案的落实和实施。
5、负责对中控人员的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
6、完成厂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电气工程师岗位责任制度
一、在厂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设备管理工作和分管的电气业务工作,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遵守厂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完成厂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和各级目标任务。
二、认真做好电气技术管理的研究和协调工作,深入基层,了解具体情况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
三、负责审核本单位新装、改建、扩建电气设备的设计资料,根据供电部门的有关技术标准,提出审查用电设计意见,并进行验收。
四、负责对10KV变电所现场进行规程的制定工作。
五、制订设备添置、更新、大、中、小修及备品配件采购计划,负责完成各项设备管理的统计工作。
六、根据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规定,督促厂内各班组对所拥有的各种设备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损坏时及时修复,保持较高的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
七、参加新设备的开箱、安装、运行、验收等工作,收集有关资料并归档,负责对设备、专用工具损坏事故的调查、处理,并提出防范措施。
八、负责组织制订全厂电气设备的检修工时定额工作,并逐月
进行考核,负责编制或审定主要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检修规程并督促执行。
九、完成厂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负责和督促执行上级所发的各种规章制度。
十一、负责和督促填报各种用电报表,抓好调荷节电工作,组织运行分析和事故分析。
十二、组织值班人员对规程制度的学习,抓好技术培训,交流业务和安全技术知识。
十三、负责做好变电所内按规定进行定期试验和各项安全工作。
十四、做好安全工具和备品备件的管理工作。
十五、做好班内运行人员岗位责任制考评工作。
十六、完成厂部布置的其他工作。
机械专工岗位职责
一、在厂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安全日常工作和分管的机械业务工作,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遵守厂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完成厂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和各级目标任务。
二、认真做好有关技术和技术管理的研究和协调工作,深入基层,了解具体情况,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
三、负责全厂设备机械部分的技术管理工作。
四、负责全厂机械设备操作规程、使用规程、维护保养规程的制订。
五、根据分工的内容,对施工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时处理解决。
六、具体地提出和落实设备技改项目的方案和实施意见。
七、配合综合部做好职工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
八、负责组织制订全厂机械设备的检修工时定额工作,并逐月进行考核。
九、负责全厂办公用房的维修、保养计划和费用开支申报工作。
十、完成厂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规划的主要目标
1、出水水质达标(填料回流、上下排泥)
2、保证生产稳定(小改小革)
3、合理控制成本(进水泵、运行方式冬夏季)
4、确定工艺运行参数,为工艺推广打下基础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1、设置以下部门:厂内设置机械部、电器运行部、后勤部、水质监测中心等部门。
2、组织工艺、电器、机械、综合管理等培训
3、制定考核制度等
4、开技术分析会(带机问题、风机问题、粪大肠菌群问题)
四、对今后技术管理工作的设想
1、解决鼓风机背压高的问题
2、解决机械过滤机等进口设备的备件替代问题
3、解决旋流沉砂池效率问题
五、对集团技术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1、紧密跟踪新工艺的各项指标情况。
14.天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篇十四
天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办事处、农场,天门经济开发区,沉湖林业科技示范区,天门工业园,市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天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六日
天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天门市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湖北省天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并参照“1+8”武汉城市圈《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是编制、审批城市规划的具体规定和确定技术经济指标的依据,适用于天门市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建设规划管理。本市其它建制镇的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1.3本市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建设活动,都应符合本规定,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及湖北省有关法律、条例、规范的规定。
2.城市规划编制管理
2.1天门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各阶段规划的编制应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
2.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另行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与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
2.3城市规划编制必须委托具有相应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无证或超资质等级编制的城市规划成果,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呈报和审批。
2.4在天门市城市规划区内编制各阶段的城市规划成果,必须按下列程序报送,经批准后方可生效。
2.4.1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在技术评审会通过,并按技术评审会意见修改后,由市人民政府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2.4.2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方案在技术评审会通过,并按技术评审意见认真修改后,由市人民政府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后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4.3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方案在市规划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2.4.4专项工程规划。规划方案在市规划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2.4.5修建性详细规划。占地面积在3公顷以上的规划以及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开发项目的规划方案在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或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评审会通过后,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占地面积在3公顷以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业主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2.5在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工程规划、详细规划的正式成果中,必须明确强制性内容与指导性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调整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确需调整的,必须就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专题报告,经市人民政府认可后方可调整,并重新按法定程序报请有审批权限的机关审批。调整非强制性内容,应当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提出调整的技术方案。
3.城市用地规划管理
3.1城市分区与建设用地分类
3.1.1天门市城市用地分类,按土地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
3.1.2可根据规划深度要求,采用标准中建设用地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新的类别。城市用地分类代号可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3.1.3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水域和其他用地(E)。
3.2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3.2.1天门市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宜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BGJ137-90)附录三的附表一和附表二的格式。
3.2.2建设用地安排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确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改变后能与环境相适应,应由业主申请,重新编制规划并按程序审批之后方可安排用地。
3.3建设用地红线图
3.3.1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必须附建设用地红线图。
3.3.2绘制建设用地红线图所必须的现状图,由业主聘请有测绘资质的专业部门测绘,且必须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系统。
3.3.3建设用地红线图所依据的现状地形图比例不得小于1:1000,图上根据需要应绘出规划用地范围线、拟建设用地范围线、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及绿化、水系、文物、市政公用设施保护范围等。地形图测绘范围必须根据规划设计要求,向拟建设用地四周边线外延一定距离。
4.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4.1建筑间距与高度控制
4.1.1建筑间距除应满足本章规定外,还应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埋设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4.1.2本规定所列建筑间距为居住建筑间距。
4.1.3居住建筑应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4.1.4中心城区划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进行建筑规划控制。古城堤街、河山支渠、东湖路、西湖路围合的区域为老城区,其它地段为新城区。
4.1.5居住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建筑高度24米以下(含24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
(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老城区内不少于南面建筑高度的0.9倍;新城区内不少于南面建筑高度的1.1倍;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老城区内不少于10米,新城区内不少于12米;
(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6米。
(二)建筑高度24米以上(不含24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
(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其中24米以下部分间距按前项第1目计算,24米以上部分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0.3倍进行递加计算,不足26米时,按26米计算;其最大间距,在老城区内可以不超过40米,在新城区内可以不超过45米;
(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纵墙面在南面时,不少于20米,其余情况下不少于18米;
(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不宜小于13米;
(4)点式建筑的间距,按建筑之间的南北向重叠面进行计算;无重叠面时最近点距离不少于15米;重叠面小于12米时,间距不少于18米;重叠面大于12米时,按本项第1目计算。
(三)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居住建筑与建筑高度24米以下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
(1)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纵墙面与其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的纵墙面之间间距按本款第(一)项第1目计算;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的纵墙面之间间距按本款
(二)项第1目计算;
(2)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纵墙面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18米;
(3)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山墙面与建筑高度14米以下建筑山墙面的间距不宜小于13米。
在老城区、新城区内临城市主、次干道,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条件及城市空间景观要求布置的建筑与周边现有的永久性建筑之间间距按前款执行确有困难的,其间距可适当缩小,但不得少于应退间距的5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4.1.6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可按上述规定的间距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2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4.1.7居住建筑与其南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规定第4.2.5条规定确定;与其北、东、西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可按本规定第4.1.5条的规定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2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4.1.8建筑间距按以下规定计算:
(一)建筑间距按相邻建筑外墙轴线间距计算。
(二)建筑纵墙面外挑阳台、梯平台、走廊及凸出辅助设施部分的累加长度超过纵墙面长度二分之一的,其间距以最大外凸部分或外凸部分轴线的垂直投影线计算。
(三)建筑山墙设置外挑阳台的,建筑间距按阳台外轴线的垂直投影线计算。
(四)建筑山墙若开有卧室窗,则按建筑纵墙计算建筑间距。
建筑间距按前款规定仍无法确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4.1.9非平行布置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建筑之间的平均距离计算。非平行布置的建筑之间最近点的距离应不少于标准间距的0.7倍,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非平行布置建筑之间的角度超过600的,则按建筑纵墙面对山墙面的规定计算建筑间距。
4.1.10在文物保护建筑四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间距和高度应符合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
4.1.11平屋顶建筑物高度从建筑物室外地坪标高计算至女儿墙顶,屋顶如有面积大于标准层面积10%的附属建筑物,则算至附属建筑屋顶高度;坡屋顶建筑物高度,当坡度小于等于350时,算至檐口;大于350时,屋脊线平行于相关建筑主要朝向轴线或平行道路中心线的算至屋脊线,垂直于相关建筑主朝向轴线或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算至山墙斜坡中点高度。
4.1.12在国家气象站四周建设控制范围内新建、改建建(构)筑物,其间距和高度应符合《气象法》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4.2建筑物退让
4.2.1沿相邻地块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湖沟渠及电力线路走廊保护范围界线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洪、交通安全、城区“四线”管制规定,兼顾相邻用地单位利益及其它相关规范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4.2.2建筑物后退用地界线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沿相邻地块边界建设的建筑,双方各自从用地界线起计算后退距离。相邻建筑等高的,各自后退距离不少于本规定所规定的相应建筑间距的一半;不等高的,按建筑高度比例计算,各退够规定距离;等高与非等高相邻建筑后退距离总合不得少于消防间距要求。
(二)相邻各类公共绿地新建各类建筑,其最小离界距离应满足下列要求:
1.高度6米以下建筑,离界距离不得少于3米
2.高度6米至20米以下的建筑,离界距离不得少于6米;
3.高度20米以上的建筑,离界距离不得少于9米。
4.2.3临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扩改建建筑物,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新、扩、改建建筑位于已编制并经法定程序审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覆盖范围内的,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详细规划规定执行。
(二)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地段,临城市主、次、干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按城市总体规划规定执行。但最小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临城市主、次干路两侧新建高层建筑应由道路红线后退10-15米;
2.临城市主、次干路两侧新建多、低层居住建筑应由道路红线后退3-5米;
3.临城市主、次干路两侧新建多、低层底层为商贸、服务用房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少于5米;临城市支路新建此类建筑的,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少于3米;
4.新建影剧院、游娱乐设施、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公共建筑,其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少于15米并按规范要求留出临时停车和回车场地。在老城区内后退道路红线确有困难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减少后退距离,但减让幅度不得大于20%;
5.临城市主、次、支路修建围墙,必须经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临主、次、支路后退道路红线均不少于2米,且应形式美观,通透;不临城市道路修建的围墙,其地上地下构件均不得超过用地界线。
4.2.4城市道路交叉口四周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临城市主、次干路交叉口,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除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外,多、低层建筑不得少于7米,高层建筑不得少于15米(自道路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下同)
(二)临城市支路交叉口、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除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外,多、低层建筑不得少于5米,高层建筑不得少于13米。
4.2.5沿河湖沟渠两侧新建建筑后退河湖沟渠规划蓝线控制范围边界线距离:天门河不得少于60米,汉北河、杨家新沟不得少于30米,前后壕不得少于8米,河道、水行政主管部门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2.6居住区内部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最小距离,必须符合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下表)的规定。居住区道路边缘指道路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边缘指人车混合使用路面边线;当小区道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人行便道外侧边线。
4.2.7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外包柱、门廊、踏步、花台、采光井、橱窗、招牌、污水处理设施等,不得超过建筑红线。
(二)建筑基础、地下室、工程内部管网、车道变坡线等,其后退城市道路红线不得少于3米。
4.2.8在微波无线传输通道上新建建筑,必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新建建筑不得影响通讯质量。
4.2.9本规定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应从底层最凸出墙体外缘起算,外挑部分垂直投影线超出底层最凸出墙体外缘线的,按外挑部分垂直投影外缘线起算。建筑室外地坪高于或低于相邻道路标高且凸出底层最凸出墙体外缘和外挑部分垂直投影外缘线的,按建筑室外地坪最凸出一级踏步外缘起算。
4.3建筑室外地坪标高
4.3.1建筑室外地坪标高必须与相邻建筑、城市道路所处街区等标高相协调,不能影响相邻建筑及区域的室外排水和景观。
4.3.2临城市道路建设的建筑,其室外地坪标高应高于所临道路人行道150mm-300mm,除建筑功能和城市景观特殊要求外,一般不高于所临道路人行道600mm。
5.绿地控制与绿化保护
5.1绿地控制
5.1.1各类建设用地绿地率应当符合《天门市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及其它有关规划规定的相应指标。已建和规划的城市各类绿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
5.1.2单位建设用地地块内绿地率包括水面后不足25%的应以屋顶绿化作补充,屋顶绿化按实际面积计算。
5.1.3居住小区内集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400平方米,且至少有1/3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间距范围之外。沿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不得作为集中绿地计算。
5.1.4街区内集中绿地可在一个街区内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
5.1.5道路绿化面积根据道路性质确定:新建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小于40%;新建城市主干路绿地率不低于30%;新建城市次干路绿地率不低于25%;新建支路绿地率不低于20%。
5.1.6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小于1.5米;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小于2.5米;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小于1.5米。
5.1.7主次干路中间分车绿带和车行道绿地不得布置成吸引人流进入的休闲游览绿地。
5.1.8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物的工厂应设卫生防护林带,其宽度符合有关卫生防护规定并不得少于50米。
5.1.9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厂的下风向应建设宽度不少于300米的卫生防护林带。
5.1.10城区主要水体的绿线、蓝线控制范围内,除按规划建设必须的建构筑物外,全部用作绿化用地。
6.城市道路和公用设施
6.1城市道路
6.1.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他市政公用设施提供空间,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天门市城区道路按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作用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
6.1.2设计和建设城区主、次干路时,必须遵循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有关规定。
6.1.3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城市道路连接。
6.1.4单位建设用地内道路与城市道路衔接时,其变坡点必须在单位建设用地的红线之内。
6.2交通公用设施
6.2.1在城区道路上架设公共交通人行天桥时,天桥的宽度不宜小于3.5米,天桥下的净空高度不得少于4.8米。天桥上及其梯道下均不得设置商业经营设施及其它与人行交通无关的设施。
6.2.2在城区道路上设置跨路广告牌架,其跨度内空净宽必须大于车行道宽度2米以上且两边等分;其距地面净空高度不得少4.8米。
6.2.3新建、改建大型商业购物中心、文化娱乐体育中心、宾馆、公园、市场、办公楼、影剧院等,应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机动车停车场和供本单位职工使用的自用停车场;应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配建公共停车场按下表控制。
6.2.4配建的停车场(库)应和建筑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所交付的停车场不得任意占用和改变使用性质。
6.2.5加油站应避开主次干路交通叉口,位于车辆进出便捷易于通行的道路一侧。其选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规范》要求。
6.3 公共服务设施
6.3.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它八类设施。
6.3.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6.3.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应按下表指标进行控制。
7.市政及管线
7.1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基础与现有的给水、排水、燃气管(沟)道的净距不应小于2米,与已有的电力电缆、通信电缆或其管道的净距不应小于1.5米。
7.2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时,自身应配置的附属设备用房及设施(如:电力开闭所、配电房、通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音频信息网交接器、天然气调压间或调压器、供水泵房、储水池、水箱、垃圾收集间、污水处理池等),不得超出建筑红线;消防结合器、消火栓、室外消防环管、各类检查井等,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7.3在城区主、次干路中敷设干管,同性质的干管应同走廊综合敷设。电信电缆线与高压输电电缆管线必须分开设置。
7.4各种地下管线最小覆土厚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7.5在已有220千伏及其以下电压等级的架空电力线附近新建、扩建建(构)筑物工程,在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建(构)筑物的外边线距架空电力线路边导线的最小水平距离为:
(一)1-10千伏不少于5米;
(二)35-110千伏不少于10米;
(三)220千伏不少于15米。
7.6新建架空电力线应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要求。在城区规划区内其导线在最大计算弧垂条件下,与现状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一)1-10千伏不少于9米;
(二)35-110千伏不少于15米;
(三)220千伏不少于18米。
7.7架空管线之间交叉和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垂直距离符合有关设计规范要求。
各种管线的埋设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7.8市政管线平行敷设时一般遵循如下顺序:
(一)离建筑物的水平排序,由近及远宜为: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燃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二)各类管线的垂直排序,由浅入深宜为:电信管线、热力管小于10Kv电力电缆,大于10Kv电力电缆、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7.9城区新建主、次干路两侧每隔800米设一座独立式公厕;旧城改造区和新建居住小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两座公厕。
7.10城区每0.5-0.7平方公里设置一座垃圾收集中转站。
8.城市防灾
8.1消防给水管道、消火栓一般应沿道路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应超过120米,道路宽度大于40米,应在道路两侧设置。城区消防通道间距不宜超过160米。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米,净高不得小于4米。建筑物总长度超过200米或沿街长度超过160米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其穿过建筑物的门洞的净高和净宽不小于4米。
8.2进行城市规划编制时,应考虑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城区新建或改建(构)筑物按六度地震烈度进行抗震设计。
8.3城区新建民用建筑必须按人防部门的要求同步建设防空地下室。
8.4城区新建或改建建(构)筑物必须按气象部门的要求安装符合技术规范的防雷装置。
9.设计方案审查
9.1所有设计方案都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不符合规划设计条件或没有规划设计条件的设计方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9.2建设业主提请审批设计方案时,应提交两套或两套以上有资质设计单位设计的方案。
9.3规划编制方案、市政工程设计方案,必须采用城区统一的坐标与高程控制系统;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及市政工程设计相关规范所规定的深度要求。
9.4临城区主、次干路建设的建筑设计方案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时,应提交下列设计文件:
(一)总平面图。图纸比例1:500,较大规模时可放宽到1:1000。图上应标明现状地形、地物、指北针、规划用地范围线、规划道路线、拟建的建筑物位置、尺寸、层数;拟建的建筑物与规划用地范围线和相邻现状建筑物的关系;室内外标高;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室外场地布置包括交通组织、停车泊位、绿地、建筑小品、排水坡向、公共厕所、化粪池、垃圾收集点等。
(二)建筑单体设计图。图纸比例1:100-1:300。图纸内容包括各层平面、主要立面、剖面图等。
(三)建筑方案设计说明书以及必要的效果图、模型等。
10.附则
10.1本规定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西安规划技术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棚户区改造规划西安10-0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资料07-20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复习心得06-15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10-10
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办公室文件09-28
西安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09-09
关于西安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07-19
游西安感想07-27
西安之旅作文10-28
西安石油大学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