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应尽职能的论文

2024-08-12

探析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应尽职能的论文(共9篇)(共9篇)

1.探析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应尽职能的论文 篇一

探析当代新媒体艺术论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的的技术发展后,逐渐的使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加深,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h,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交互技术,三维立体视觉技术,在Video艺术中体现出来,从而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的出现新媒体艺术。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本源和现在特点

二十世纪末,新媒体艺术出现在当代舞台,它的基础是以全新传媒技术和科技展, 将人类艺术灵感来源和思维的理性形式相互交融为一体的、以计算机、数码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创作完成的一种艺术的一种新的形式。艺术的综合形式是它的特征,新媒体艺术汲取了其他艺术表达形式的优势特点,新媒体由图像,文字,影响,和人机交互组成,进入大机器大生产的工业时代后,艺术家们试图将尖端科技与先锋艺术观念相结合去探索新的艺术空间, 并通过这种形式更加的感悟生活和创造艺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的的技术发展后,逐渐的使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加深,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h,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交互技术,三维立体视觉技术,在Video艺术中体现出来,从而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的出现新媒体艺术。作为“与时俱进”的艺术范畴,二十世纪90年代,在陈劭雄,宋冬等人的充满个人特色的表达下使他们引领了Video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加成熟的语言表达风格。计算机影像技术的介入后促进了影像实验的产生,王波的《谁杀了我》通过动画与网络程序的结合胡也能通过他的作品反映出七十年代的艺术家儿童时期对卡通动画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不仅仅界定在数字媒体范畴内,它有了更加广泛的界定,传达媒介的不同赋予了新媒体新的内涵,也给了艺术作品更加广泛的表达形式,尤其在后现代艺术作品里这种新媒介符合后现代作品的隐喻性,打破传统形式的特点。艺术家兼“养蜂人”任日请蜜蜂作了他的合作伙伴。《元塑 II》是任日与蜜蜂合作后的艺术品。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和艺术实事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因为社会分工的细致化,专业化,领域化,二者看似没有任何交集,但从最根本的起点来看它们都是人类早期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后逐步总结,提纯分化为两大领域,而研究他们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客观上来说科学追求的是现实的,实际的。而艺术追求的是虚拟的,虚幻的,理想化的。艺术是通过客观科学事实感性的理解后升华成理性中的感性表达,而科学的进步正是通过一些艺术家的大胆理论设想为目标促进科学的进步。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产生了人类的意识和行为。 同样的艺术与科技合二为一并且相互融合。科学离不开艺术的形象思维,艺术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必须有赖于科学。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艺术和科学的关系并能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呢?许多人都会想到两个字—— —融合。

艺术与科技相交融下的新媒体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艺术作品在国际各大展会出现的越来越多,具有交互性的,动态的,新的媒介的艺术形式逐一向人们呈现。和传统媒体不同,新的媒介的表达,如与化学元素,物理特性的结合产生的新的媒体形式也反映了当代社会跨界加融合的特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新媒体艺术展览历经了四个发展时期。随着新媒体艺术展览在全国范围内的进步也也促进了高校新媒体艺术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作为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它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以创作为先导”的办学思路,正是这样的思路早期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者们成为了发展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先锋人物。

许多的高校也推动了国内数字新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完善与艺术创作的出新。在清华大学的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反映出新媒体发展趋势,和大连工业大学举办的《大连.国际.艺术.时尚与科技论坛》里更新的表述了新媒体在21世纪更加广泛的界定。随着对新媒体的深入讨论,新的媒介设定也加入了不仅仅单纯讨论信息技术,文字,语言,图像的为载体的新媒体中,新的媒体还可以与物理,化学,生物结合在一起,新媒体的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也使艺术的表达更加全面具体,深入。

新媒体艺术的融合性与创新性,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人们的衣食住行,未来的趋势势不可挡,当今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由新媒体艺术下的艺术与科学引领,正是新媒体艺术在艺术与科技相交融下的复

2.论当代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篇二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张岚 王慧白丽伟

摘要: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而英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就成了高校英语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改善的关键。本文根据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现状,提出了当代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最终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级人才。因此,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 英语教师 素质

当今世界显然已经步入了一个大融合的阶段,语言的相互融合也日益增加,英语早已经是世界上的通用语言,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教好书的基本素质,只有提高了教师素质,素质教育的实施才更能进一步发展。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应该了解目前我国教师素质的现状,从而改进自身的素质以更好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素质的现状

通过查阅资料并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目前的工作负担较重。

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涉及,大学里无论哪个专业,英语都是必修课之一,因此每个专业都必须有相关的英语教师然而英语教师都是有限的,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让英语老师担任比较多的课程,导致教师负担过重,教学质量势必下降,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一定精,能力自然相对有缺陷。

2教育观念陈旧。

由于以前老教育观念的舒服,一些教师还未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育观念,死抓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低,在教学中无法活跃课堂气氛。许多英语老师尤其是老教师抱着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一味的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根本不把课堂上“多余”的时间交给学生,导致课堂气氛紧张,甚至老师会有压堂现象,这都会使学生反感。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缺乏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英语教育必然是残疾的。

3科研实力不强.科研能力是素质教育中外语教师的一项基本素质。据统计,完全没有参加过更没有主持过教学研究项目和不知道如何申请也不会写课题论证的人占一半以上。在论文发表方面,平均每年都能在省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教师超过半数,这说明我们的教师有一定的科研实力,但能够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教师极少。不少教师认为搞科研是为了晋升职称,缺乏正确的科研意识。另外,客观上讲,科研时间少,由于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每周上课时数一般在16节甚至更多,极个别老师在极个别时间段一周要上30节课,教师们不堪重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关注科研,更不能了解本学科的新研究动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4业务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各高校英语教师中博士、硕士所占比例不大,英语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另外,高校英语教师大多数是刚跨出校门的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的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与学生之间沟通较好,但是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欠缺,再加上高校英语教学青年教师任务繁重,势必会影响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

5心理素质有待改进。

教师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师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如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年龄大资格老就妄自菲薄,自命清高,缺乏对自身价值的正确估价,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素质,这些不健康的心理极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师个体素质结构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驱条件。绝大部分教师具备了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品质。高校教师更需有坚定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优秀的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融入

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灵魂的塑造与净化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为人师表,还应该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要拥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向上的情绪,能正确对待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等。

2.业务素质。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不仅要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篇章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对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师来说,要搞好英语教学工作,必须加强英语学习,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英语教师的语言应力求准确、简练、鲜明、生动、富有逻辑性、哲理性、幽默性、尤其是要能讲较流利或标准的英语和普通话。另外,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与灵活传授学习方法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也就是英语以外的科技、医学、经济、社会以及外国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等。英语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掌握丰富的中西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时逐步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了解西方的文化。

3科研意识。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加紧业务自修,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做到教学、自修两不误,使教学、自修、教研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必须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或教改的成果,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新时期外语教师的一项基本的素质。英语具有以丰厚的科学文化积淀为底蕴的历史传承性与稳定性,但对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语用学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因此,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高校教师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3.探析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应尽职能的论文 篇三

摘 要: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和道德的楷模,其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本文首先界定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丰富内涵,然后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下滑的多重原因和应对策略。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修养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这些努力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其实质,就是高校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过程及其结果,既包括热情、公平、正值、诚实、和蔼、善良等内在品质修养,又包括稳重、沉着、端庄、整洁、大方等外在行为修养。从一定程度上,可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粗略地划分为教学道德、科研道德、人际关系道德和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道德等。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会性、示范性、实践性、专业化。社会性,指高校教师是社会上从事高等教育的老师。示范性,即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实践性,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在各种客观实践活动中,不断

地锻炼提高而习惯养成的。”职业者有自己的组织和团体,团体对职业工作者的受教育水平、测试方式、执照、职业发展、职业道德和成就标准以及职业法规等进行了专业化的规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专业化特点,主要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构成要素,也必须进行专业化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和追求,并将各种道德修养与专业化联系起来,养成高尚的品格情操。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下滑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分析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下滑的具体表现

一是师德形象模糊,职业道德认知不到位。有的教师在言谈举止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也有失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要求,在职业道德的认识上存在着不足;二是爱岗敬业精神缺乏,教育服务意识不强。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忽视了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和深入教育。三是功利化倾向严重,过于注重实际利益的得失。目前很多教师迫于生活的压力,将经济上的利益得失揉到了职业奉献中来,消弭了职业的公益性和崇高性。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下滑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的新变化所带来的严峻形势

在各种利益格局的市场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一方即高校老师,有权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做出最”理性”的选择,满足自身最大的利益需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改变着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价值诉求,对实际利益关注度

逐步提高,这些都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错误引导

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了科研经费、基金项目、获奖成果、论文发表数量等容易量化的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师个人敬业精神、育人风貌、道德品质、人格涵养等不具有可操作性标准的软性指标的考核,从而导致了很多教师只注重外在的”镀金”,而荒废了内在的修炼。如果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引导上不加以纠正,不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健全,那么那些师德修养很高的教师,也有可能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变质。3.教师个人修养上的不足所形成的道德缺口

一个有着高尚职业道德修养的高校老师,能够自觉地履行教师义务,勇于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敢于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保持内心的平衡、安宁、和谐和幸福。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一个教师道德滑坡,有外在因素的干扰,但最大的原因是其自身内部素质还有待提升,在各种诱惑和陷阱面前,部分老师没有坚守住个人的道德底线和做人品格,做出了非道德的乃至不道德的行为。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高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各种伦理道德规范,不仅要将其传授给学生,自己也要潜心的研究和修炼,明细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教师在学习、研究职业道德理论时,不能仅仅限于课本,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某种艰涩难懂的理论,而应该紧密联系实际,重现现实生活当中的道德情景深入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用伦理道德思想和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去关心帮助他人,去自我锤炼提高。

(二)实践职业道德理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美国学者特拉弗斯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为人师者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品质的陶冶,因为在其举手投足间,教育影响学生的活动就已经悄然开始了。一个高校教师处在多种关系网络和多个事务链条中,不同的角色和职责需要教师做出不同的道德行为选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知识内涵,掌握过硬本领,认真备课授课评课,将有关知识和技能悉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是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要求。在科研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不谎报科研基金项目、唯利是图,要深入研究探索,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在科研走入死角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借助他人力量集体攻坚克难,绝不粗制滥造,虚置国家社会资源,这是高校教师科研道德的要求。此外,高校教师还必须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家拥有家庭美德,促成家庭的和睦;在社会拥有社会公德,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在个人则必须加深修养,培养好的道德品行。高校

教师只有时时刻刻都以身作则,以各种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不断反思不足和提高,锤炼高尚道德情操品格

道德说到底是个人修为的问题,不只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行为,还包括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等。一个人怜悯了一个乞丐,往乞丐身前”丢”了一元钱,这个人看似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也做出了一定的道德行为,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说他或她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为道德也讲究层次性,有施小惠与弱者的小德者,也有眷恋苍生存亡的大德者,有的做出了一定的道德行为选择,但感情维度和精神层面却没有多大提高,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道德修养的问题。教师的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高级专门人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服务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在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如果教师没有职业道德修养或者修养偏低,那么其工作的质量将大打折扣,会危及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必须从多个维度着手,要注重自身的”内省”反思和”慎独”修炼,在道德认知的提高上,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上,在道德信念的树立和道德意志的磨练上,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高尚品格情操的塑造上,都要敢于反思不足,依据师德规范做出客观公正的自我道德评价、批判和调控,查漏补缺,精进提高,臻于至善。

4.探析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应尽职能的论文 篇四

[摘要]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团队是构成人才梯度的重要组成,在成长空间与发展潜力上有着绝对的优势条件。为了使人才管理更加有效,必须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重点强调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本文从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对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进行分析,并在丰富项目、深化合作、提高待遇、完善考评这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能力

1丰富企业实践项目,增加青年教师选择空间

当前高校的师资培养环境下,教育部与各地区的教育主管单位,都为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客观的条件。首先,从主管部门的角度出发,每名青年教师在顶岗培训期间都需进行为期两个月到半年的需在企业中进行顶岗培训项目,使青年教师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企业文化与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例如,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青年教师企业顶岗培训中,需对市场的基本环境与建设、开发、服务、管理等多项内容进行学习,尽可能的了解单个项目的操作流程,并对单个生产循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水平。在此方法下,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其专业能力与业务熟练度得到了提升,为日后的科研与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其次,高校在对青年教师进行企业实践能力的培训过程中,需灵活运用各地区制定的人才培养战略。以江苏省为例,在项目中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制定了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在入职后的2年时间内,青年教师需在行业范围内的大型企业完成两年的技术学习,并学习一线的技术方法,参与相关的技术攻关与研发项目以便更好的锻炼其实践能力。另外,高职院校也应当在每个学期定期的举办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学习,并在学习技术内容的同时,掌握市场化的运作与岗位内容,从而为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最适应岗位的形式完成能力的积累,更好的完成教学与研究项目。

2深化校企合作程度,落实青年教师培训工作

为了进一步的加强青年教师的能力锻炼,使企业实践培训的效果更加显著,并不断为高校输送优质实践型人才,高校需与相关专业的行业优势企业建立长效的联系,并在不断的深化合作中,完成人才的锻炼。同时,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由合作企业情定长期的合作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持续性互补,从而有效的达成系统合作,形成完整的人才输送机制。例如,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可由合作企业为高校青年教师提纲良好的岗位条件,并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更加深度了解装饰设计业务的实务操作方法,将导师的优势条件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形成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的互动,从而有效的带动整体装饰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

3优化青年教师待遇,解除教师学习后顾之忧

当前青年教师的培训问题,主要出现在待遇条件上,由于薪资水平过低,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水平与动力驱动条件。因此,必须在待遇问题上进行优化,从而解决青年教师在进行岗位实践能力培训过程中的经济顾虑,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首先,高校对于在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的青年教师,应建尽量缩短其对应学期的教学工作总量,使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的工作中,从而更好的掌握企业运行的核心内容,完成自身能力的塑造,放下心里包袱,更加高效的完成时间任务。其次,教师在进行企业实践训练的过程中,高效应保证教师在校的薪资水平与津贴待遇不受到影响。即便是在与职称相关的岗位聘用等内容上,也不应受到影响。第三,高校为了鼓励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青年教师更好的学习,需设置一定的激励经费,以保证青年教师开展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踏实的在企业中完成装饰艺术设计项目的执行,以及相应科研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4构建完善考评制度,保证实践内容长效开展

有效的考评制度是保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对青年教师实践学习成果的评估与考核,可以保证企业实践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与持续性水平。

4.1保证实践计划的科学性

在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企业实践能力学习之前,高校必须对实践项目的践行计划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在明确学习内容与考核目标的基础上,由相关二级学院的主管领导对其内容展开审核,在修正达到标准后再予以执行。所以,高校必须对二级学院的青年教师企业岗位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制定统一管理标准,并在不同学科的执行内容上,进行详细说明,以此提高执行过程中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水平。

4.2强化实践项目过程管理

对于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其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与学习内容,因此,高校方面需对青年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规定,并要求其在学习与实践工作中,记录工作日志。同时,由主管院系负责人定期与实践教师或是企业主管领导进行沟通,以了解青年教师在岗的工作情况,以便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客观问题。

4.3重视实践终结考核内容

完成企业实训学习之后,校方必须对青年教师的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在执行内容上,校方可以尝试与相关企业负责人,对青年教师所参与或是主导的项目进行评估,并由校方组织实训中心、人事管理、科研产业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听取教师的实践学习汇报,对答辩内容进行考评打分。以此,完成企业与高校双向对于青年教师的考核工作,从而保证实践岗位训练的有效性水平,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在实训过程中的责任感与目的性。通过自觉性水平的强化,使培训的效果更加明显,达到提升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

5总结

构建完善的考评制度条件,不仅是对执行策略有效性的表现,同时,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水平负责,使其成长与能力积累得到肯定。通过丰富项目内容、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师待遇等方法的配合作用下,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升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成长水平,从而更好的为教务工作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5.探析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应尽职能的论文 篇五

随着设计向各行各业的渗透,设计专业知识体系的迅速延展,设计教育对设计专业师资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具备一个设计师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创造力。

艺术设计门类众多,有素描、色彩等艺术基础课,还有版式设计、构成、装饰画、电脑广告设计等技术专业课,作为设计专业教师的我,这些门类的课程按分公几乎都要教,这使我必须不断的深入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技能和艺术修养。

在素描、色彩课的教学中,我参加了海口市青年美协组织的绘画创作活动,有机会和 其他知名画家交流,把一些新的艺术观念带向课堂,经常带领学生参加书画比赛、参观各种 展览,由此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信心。第二年,学生进入三大构成、图案、装饰 画等课的学习,担任这些课程教学时,我在凌博雕塑艺术公司兼设计绘制工作的经验对课程的教学帮助不浅。公司的大型浮雕题材大多是海南的民俗文化,而云、圆雕则以抽象、变形 的现代主义题材为主。雕塑画稿设计设计绘制过程中,积累的民族服饰图案、民俗文化知识 和变形、抽象的雕塑造型等,在装饰画、图案、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此外,在版式与印刷设计教学中,原具备的一些知识已显得置后和不够用,促使我深入印刷厂了解新的制版原理和印刷流程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带学生前往参观。在比信电脑排版设计公司学习电子扫描分色等知识,及时地补充到了教学中去。

6.探析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应尽职能的论文 篇六

在当代高等艺术类教育教学中,高等艺术类教学是相对特殊的一种教育模式。在高等艺术类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一直是争论相对较多的课程。在高等院校全面扩招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本文针对高校艺术类理论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试图引起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

一、素质教育与学术高度研究的两面性

在一九九八年,党中央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上下重教兴教,教育战线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形成了共识,并取得一定成效。“科研促教育,教育要科研IJ已势在必行。在促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全国高等院校积极发展各项专业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丰厚的成绩。从根本上讲,素质教育与科研学术研究是具有统一性的,且不存在明显的矛盾。然而,在近年的实际高校教学中,有些问题仍然会不时的显现出来。在高等院校招生阶段,部分院校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实际的经济效益,而不是生源质量。在部分艺术类院校,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艺术类高等院校,从自身的专业性上来看,是比较特殊的。艺术教育在上个世纪中期,由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演变为西方艺术教育模式。其间,有诸多艺术大师尽毕生之力,投身到艺术教育之中,并先后涌现出多位艺术名家。因此,我们单从这一点来看,西方的艺术教育模式是可以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相融合的,不存在大的矛盾。在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在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加强了国际性的交流。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下,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发展迅速,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和艺术。艺术教育也由此开始,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在我国艺术教育初期,以早期的延安鲁艺、杭州国立艺专、北京国立艺专等为领军,逐渐演变为后期的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八大美术院校组成的中国艺术教育集团。在进入到本世纪初期以后,随着高校扩招,高等院校的艺术类招生呈现出逐年递升的趋势,全国各地掀起艺术类高考的热潮。由于艺术类办学具有经济效益高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各大院校纷纷争相效仿,增设艺术类专业。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多数院校不具备开设艺术专业的能力,却依然进行艺术类招生。所采取的措施无非是降分录取、简化专业考试过程等手段,以达到招生的目的。

在以上这些现象的驱使下,高等院校艺术类考前辅导和培训也应运而生。在很多大中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名目不同的民办高考培训,这些民办的培训中心大多由不具备实际教学资格的社会人员和学生开办。无论是教学资质还是教学理念,都无法给参加高考的艺术类考生以正确的引导。甚至于更多的考前培训班,只是片面的教授学生高考应试的技法,而不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的培养。这种考生,由于在考前没有专业基础训练的经验,即便在考入艺术类高校以后,他们仍然无法接受高校的基础学习,从而不能从实际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以至于有很多考生在临近本科毕业阶段,其专业基础仍旧停滞在高考阶段的水平。这种现象,很显然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高等院校学术领域的研究,是极为严峻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及时的看到存在的问题,积极改正现在我国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从而使我国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能够切合实际的得以实行。在学术研究领域,我们才能保证有优秀的青年人才不断的补充到学术研究的队伍中来,为我国高等院校理论学术研究领域补充新鲜血液。

二、高等院校理论基础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在高等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各个院校根据其专业性质的不同,分别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艺术理论基础课程,是大多数艺术类院校课程中的基础。在美术类院校中,例如: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现代艺术设计史、美术概论等课程,作为艺术类院校中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美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所学专业。通过学习,掌握观察周围事物、理性分析客观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能够结合理论思维,对艺术从历史、文化、技术、思想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由于学习艺术基础理论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观、哲学观和世界观,具备理性逻辑思维,从而可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从根本上理解所学课程,因此学生的逻辑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近年的高等艺术类院校招生过程中,少数院校在文化课录取上片面注重专业能力的选拔,而忽视学生文化成绩。使得在录取的多数考生中,不乏一些专业能力相对过硬,而忽视理论学习的学生。在实际的专业理论教学中,这一类考生对专业课程都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专业理论课则兴趣不大。这种问题在多数的艺术类院校都很普遍,包括专业的美术学院。

这种现象从表面来看,似乎问题不是很大,甚至不是显现的那么明显。然而,在艺术学习的后期,由于在专业理论方面涉猎不足,没能掌握观察客观物象,表达自身情感的方法,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在专业创作中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深度。从本质上说,高等院校教育并不属于基础素质教育的范畴,它是与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因此我们不能以基础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规范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是具有一定专业倾向的、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教学模式。因此,单纯的为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而降低对高等院校的.学术要求,是十分不可取的。这种教育模式在短期之内不会有明显的负面效应出现,但是并不是说不会有这种可能。高等院校的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不能因为一些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而改变。艺术类院校在培养过程中,虽然借鉴了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中学院派教学的模式,却并为真正理会西方艺术教学中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并未认识到艺术类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学院派风格的艺术家,而不是工匠。一个不具备独立思维,不具备独特的艺术审美的眼光和表现能力的艺术家也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同样是在理论上具有很深的造诣,从而使得他的艺术作品能够焕发永恒的生命力。因此,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艺术理论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从感性向理性转变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必然阶段。我们只有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专业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艺术学习的精髓,而不是只浮于表面。

三、艺术理论教材选用环节及专业方向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用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伴随着教育的兴起,出书热在上个世纪末期开始逐渐盛行。各种名目的书籍、专着也纷纷出现。我们姑且不论这些书籍的实际价值。单从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中,教材的使用这方面来看,部分艺术类院校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到“量体裁衣”教材的使用,首要的作用是引导的作用。这种引导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一个借鉴,甚至在教学以外对学生在理论教学方面正确的规范的指导。如果在选择教材过程中,不考虑学生在具体专业方向上原因,而只是选择一些统一的,无明显专业差别的教材,最终只会在专业理论的方向上给学生误导。因此,我们在这里主张要根据实际专业理性的选择教材。例如:在中国画专业中,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在专业理论教材的选用上考虑更加接近这些方面。诸如:中国历代的画论、历史典籍、文学、诗歌等等,从多方面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这个文化背景中发展的中国绘画。再例如:学习艺术设计专业,我们就不能再给学生讲什么中国古代画论,这很显然是不实际的。我们可以开设诸如:中外古代工艺美术史、工艺美术概论以及现代设计史等方面的课程。这样,理论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可以让专业教学在理论部分更加深化,让学生在专业创作中更加富有深度。其他的专业,如:油画、版画、雕塑、影视、戏剧、动画等,也可以采用以上这种方法,有选择有目的开设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

四、艺术理论教学中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在实际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的性质相对特殊,因此不能像专业课程一样,实行逐一辅导,主要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因此,采用那种教学方式,就成为如何搞好理论课教学的关键。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呈现出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新的信息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在艺术理论教学中,理论思想及观念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采用引导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涉及到某个艺术理论方面具体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理解进行探讨,充分领会艺术理论中问题的根本。

在当代国际上一些知名艺术院校中,艺术理论课程被提到相当高的地位,不再是基础性质的课程。在校学生一般都采取撰写学期研究论文的方式学习艺术理论课程。即根据专业学期课程的内容,下达相关的研究课题,然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课题的论文研究。这样,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可以在某个范围的课题有相对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而在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通史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断代史研究。这种通史学习的方法,的确可以让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涉猎全面的艺术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不在多,而在精,与其泛泛而谈,不如精言其一二。我国的艺术类院校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旧只是片面的关注基础性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及时看到问题,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做到在理论思想上的正确引导。

7.探析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应尽职能的论文 篇七

关键词:社会发展 基础英语 专业英语

目前,高校为了顺应社会进步的发展,在开设有通用英语课程的情况下很多专业还开设了相应的专用英语课程。艺术设计专业也不例外,同样开设了艺术设计的专用英语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强调沟通交流的的特性及设计专业国际化的趋势,使得社会急需综合素质人才,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行业的发展使得对专业英语的要求与日俱增,艺术生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英语学习好坏对于他们来说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高校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在高校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包括基础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学习和专用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学习,其中基础英语(egp)学习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完成,而专用英语(esp)学习是通过《专业英语》课程完成。然而由于专业的特点及招考制度决定了艺术生是在某些方面区别于文理科的一个较具特性的群体。近年来,由于扩大招生生源以及高考制度,过分强调艺术专业成绩而忽略了艺术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尤其忽略了英语的学习,导致进入高校后,进行《大学英语》(基础英语)学习时明显跟不上,反而更加排斥英语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不愿意上艺术专业的课,普遍反映艺术专业学生基础差,缺乏上课积极性,厌学情绪严重。尽管英语学习在中国越来越普及,某些一线城市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点比较早基础相对较好,但是进入高校后在千篇一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进行英语学习,兴趣不大,学习动机不足,英语水平和其实践应用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英语成为艺术专业学生和老师所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

在高考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起步已经滞后于文理科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后,却要进行相同教材的《大学英语》学习,紧接着在《大学英语》学习基础不牢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就犹如一步需要跨两层楼梯,何其之难。

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关注度依然集中在egp的学习方面,对其esp课程的关注力度还是不够大。艺术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学习一直处于一个边缘地带,他们的英语学习(包括egp和esp)更是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在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egp学习和esp学习的衔接性上,广大研究者已经认可了egp学习是esp学习的基础,但是极少数研究者在考虑,egp和esp的连接问题。侯淑声提出建立基于esp与egp的接续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设想,在egp教学中慢慢渗透esp的内容,把egp教学趋向于esp模式。但是目前这一研究只是一个设想,还缺乏实际操作性。

二、关于egp和esp课程的思考

戴明忠和涂孝春在《esp及大学英语教学》一文中阐述了esp和egp的关系:“egp以教授语言技能为目的,对学习者而言,学习通用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或实现日常交际;而esp是是学习者在某以专业或职业上实现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的应用性课程。前者通常是后者的基础。”

针对目前国内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egp和esp课程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笔者对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egp和esp课程提出一些思考:

1.egp课程与esp课程是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必须做好,例如,egp和esp课程开设的学期以及学时的分配,这都是值得研究的。目前大部分高校egp的学习总学时跨越4个学期将近256学时,而esp的学时多的达100学时,少则32学时。对于egp的学时数大部分高校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对于esp课程学时设置,差别较大。如何设置合理,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来思考。然而,不仅仅是开设时间的设置和衔接问题,在内容方面也要注意如何衔接。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生的特性,egp课程内容是否可以初步地结合该专业知识呢?这也是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应该考虑的。例如,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性,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生实际英语基础进行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选择等。

2.esp和egp课程是不能割裂的,egp的教学应当趋向于esp的内容,egp和esp课程的改革应当是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英语环境相对有所改善,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使用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对有所提高,但同时对讲授老师的要求就增高了,讲授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了解熟悉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让学生了解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实用功能。

3.esp理论的核心是“需求分析论”,高校除了传授知识给学生意外,也是具有社会功能的,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授课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自身及未来发展需求出发,还要从社会的需求出发,找到这两种需求的结合点针对性地教学以挺高教学效果。此时,教师是社会和学生之间的一个平衡者,找准两者需求结合点尤为重要。另外教师基于学生不同需求进行教学,也是可行的,这样针对性更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会有所增强。

语言是一门工具,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应该强调语言的应用功能,从而借助英语的优势使专业知识有质的飞跃,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并非仅仅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不应例外。所以无论是egp还是esp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让学生摆脱阴影走出大学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j].外国语.2002(6)

8.探析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应尽职能的论文 篇八

促进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制定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将具体的人才培养步骤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呈现出来,充分地重视艺术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定时召开创新人才培养的研讨会,围绕着创新人才培养进度和方案进行讨论,并定时跟踪人才培养进度,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从而让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地执行下去。要想让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地实施,就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深入地贯彻下去,从而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实现特色化的专业课程设置。

实现特色化的专业课程设置。对于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培养而言,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树立品牌与特色意识,这是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一,要根据自己的角色及地方区域特色准确定位,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使之适应市场的需求,整合学科专业优势,优化课程布局,尝试学分制,建立评价体系,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教学管理模式。其次,每个大学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艺术教育的特色,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只有从教学体系创新做起,才能够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3)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是督促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首先,建立起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模式,使学院教育更好地融入经济环境中。艺术教育应该加强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横向联系,当艺术教育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以后,就应该与这种经济建立很密切的横向联系,及时地转化为经济成果。其次,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不断为学生安排实习工作,这样让他们能够对自身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启发他们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帮助的。

(4)构建科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步。首先,对于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评价而言,应该实现对于学生综合的评价,全面衡量他们平时的表现、临场发挥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从而来建立综合的考评机制。其次,应该增设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环节,这样不仅仅可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给老师,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必会得到较大的提升,他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促进个人更好地发展。

4结语

9.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篇九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24004407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078-02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较为普遍。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许多高校也对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惩处规则,但是收效却并不明显。笔者认为,治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术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本文将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不力

1.鲜有教师因学术道德失范而受到处罚。例如,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剽窃案被揭露后,沈某以损害名誉罪起诉揭露其剽窃行为的天津市语言学会,结果是天津市河西区法院判决沈某胜诉。在媒体曝光的大量抄袭、剽窃案中,除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黎明、暨南大学教授金建、北京大学副教授黄宗英被取消学位、职称和职务外,很少有当事人被降职、革职或主动辞职的消息,风平浪静之后,当事人依然稳坐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在内的大学教授的位子。①

2.缺乏学术批评和监督机制。这就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置学术道德于不顾。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教授干细胞造假案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陈进教授“汉芯一号”造假案作相比,前者被迫辞职以谢国人,媒体将这一事件定位为“韩国国家丑闻”,韩国民众也对此进行了反思;而对后者,公众却难闻其详,更不用说引起学术界的反思。

3.立法不足。首先,在民事责任上,我国现有的法律无法产生威慑作用。虽然我国已经有《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法律,但这三大知识产权法很少涉及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除了《著作权法》对署名、发表和剽窃问题的规定,《专利法》对侵犯非职务专利申请权及其他权益的规定外,基本没有涉及其他诸如学术贿赂、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再加上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罚力度偏轻,其法律责任仅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在行政责任上,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被揭露后,仍然可以申报课题、领取经费,这样的惩戒力度根本无法控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最后,在刑事责任上,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基本无法约束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以侵犯著作权犯罪为例,刑法规定这种犯罪行为必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才构成犯罪。也就是说,即使高校教师有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只要没有大额的赢利,就不会构成犯罪。但学术道德失范带来的经济收益基本上都是间接的,很少有以营利为直接目的的。刑事制裁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失效,无疑是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纵容。我国刑事立法在惩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方面,应该向韩国学习。韩国法律规定对学历造假者要施以重刑,韩国东国大学申贞娥伪造学历案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据新华社203月27日报道,申贞娥被东国大学聘任为艺术助教后,被怀疑伪造美国堪萨斯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以及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韩国东国大学核实其学历系伪造后,将申贞娥解雇。此后,韩国检方因申贞娥伪造行为,将其逮捕。

二、现行的科研量化评价模式存在弊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重点(关键)岗位聘任、科研基金与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与评奖、年度业绩考核等方面,构建和实施了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高校的`实力与发表论文的情况挂钩,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由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规格决定。而过分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导致很多高校教师避开挑战性强的课题,选择容易出成果的内容进行研究。

量化评价模式是一种片面的学术管理模式,会造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这有悖于学术管理的规律,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风气。现在多数高校将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领导政绩挂钩,有些学校在重点岗位聘任中,甚至明确要求教师发表文章和科研项目的数量。虽然量化评价模式对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该评价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个人业绩和学术成果,而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体现不足,这种以功利性和实用性为主的政策导向会驱使教师更多地关注结果,较少地审视自己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诚信,是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三、科研经费的拨付方式和管理存在漏洞

1.科研经费的拨付方式存在漏洞。现行的科研经费拨付方式是根据项目拨钱,由课题组负责专款专用。这种方式表面上程序周密,实际上弹性很大,不容易区分真伪。据山东省公布的对所辖10所高校265个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发现,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40.5%,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开支等占近六成。②由此可见,将科研经费转化成为个人消费的现象在高校中比较严重。

2.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漏洞。首先,部分高校未将科研经费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科研经费到账后,学校按规定比例提取管理费用后,其余经费由科研负责人自由支配。尽管许多高校制定了详细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资金来源多元,学校不易监督和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高校科研项目资金来源主要由纵向、横向和学校自筹专项三部分组成,纵向科研资金和学校自筹专项资金按规定已纳入教育事业管理范畴,而横向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大部分要以科技服务或科研成果作为投资回报,学校不易控制。例如,有的课题组在校外设立公司,科研经费不入学校财务账而直接转入公司账;有的将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以各种名义转移至校外;还有的利用学校资源接受校外科研项目试验等,造成科研资金直接或隐性流失。其次,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审计署的审计发现,有13所高等院校共一万七千多个科研项目结题,但却没有按规定结账,结存资金达3.69亿元。再如,某高校对本单位科研项目进行清查,清出结题项目305个,结存资金一千一百多万元,平均资金闲置率36.3%。嘬后,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意识不强的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的审计和效益分析。

总之,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容易导致学术上的“权钱交易”,给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种政策导向下,一些教师就把争取经费当成目标,而无法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长此下去,必将影响科研水平,导致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四、社会转型期功利和浮躁风气的影响

在经济转型时期,功利和浮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难免会有一些高校教师依靠所谓的“学术名人”头衔赚取物质利益。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市场经济侵入教育领域的情况下,有些人把学术变成了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不择手段地用学术换取金钱、住房、职称、官位、奖品、名声……他们抛弃了社会科学改造社会、净化人格的崇高使命,把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仅仅转化为商品的价格。有些人就因为只看到了这种价格,便在出卖学术的同时也出卖了自己。”

五、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1.高校教师在学生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也是造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科协年9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充分说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仍是高校德育的盲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处长沈召前调查发现,硕士生和博士生大多没有上过学术写作规范课程,有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也是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时才涉及一些基本的写作规范,因此他们很难区分合理引用和抄袭剽窃。

高校教师在接受本科教育时的课程,小论文和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对他们继续深造和学术研究的影响很大。但如今,本科生的论文写作极其不规范。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渐凸显。高校教师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时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和对学术规范的遵守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学术道德的高低。但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却连基本的学术形式训练都没有接受过。

大学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学术性,因此,学术道德教育应列入大学德育范畴。正如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所说:“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很多高校开设的学科研究方法等人门课程缺少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不了解学术行为的有关概念,不清楚抄袭和合理引用的界线以及违反学术道德的社会后果,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著、译、署名、引据等概念模糊不清。

2.高校德育内容空洞,缺乏道德底线教育。如果仅从高校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国家和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层次“倒置”的现象,追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教育。如果一个大学生尚未具备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他又如何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

3.忽视学术素养和学术诚信的内化。高校教师学术素养的形成须借助于求学期间的系统训练,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基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具体的学术行为。大学生未来将在各行各业承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特别是部分硕士和博士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他们不能在求学阶段树立学术规范意识、形成学术诚信品质,就必定会对其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1]黄安年,当前学术领域值得注意的官僚化倾向[J].政协天地,(4).

上一篇:我学会了游泳的滚翻动作作文下一篇: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