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应用文发展

2024-10-29

经济应用文发展(精选11篇)

1.经济应用文发展 篇一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应用于发展,在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其改革措施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其完善,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整体。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公路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着我国公路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运输管理政策,以此来促进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公路运输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确保公路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中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核心在于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着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完善,在建立责任、权能、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监督、激励及分配等功能,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的预算成本也在一定基础上反映出公路施工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在整个公路建设计划成本建设的过程中,是指结合着公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根据计划期内的相关资料,由相关人员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 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 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中,每一项公路项目都需要专业人员

进行精心的预测,并在项目开工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精心选出合适的施工方案,严把施工原料关,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的成本投入,为其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着网络计算机的优势,促进信息整合。且在当前的公路管理中,多数公路已经使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高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四)将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以及施工环节多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路建设的成本投入。除此之外,与其他工程管理不同的是,基于公路的社会性、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在建设的过程中具备投资大、回收慢以及经营风险高等特点。由此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并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在符合公路运营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能体现出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总 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应用于发展,在提高公路运输质量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公路运输的经济效益。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完善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进行完善,在提高我国公路管理质量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伟,颜飞.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研究的回顾和进展[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

[2]段增英.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18) .

[3]陈志华.对道路运输管理的若干思考[J].交通与运输,,(06) .

[4]彭春莉.浅谈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 .

[5]王纯忠.优化环境 重点扶持 完善机制 发挥大中型国营公路运输企业的作用[J].交通企业管理,2009,(02)

[6]梁振芹.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12)

2.经济应用文发展 篇二

一、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经济市场迅速发展,传统的经济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善与发展。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结合市场经济才能够继续改革完善,这样才能够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满足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需求,简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就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在实际管理时候,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适应经济管理改革的需求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经济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想要更好地发展经济就一定要保障良好的公路运输,并且经济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公路运输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时候,可以发现一些较为偏远、地区交通不是很方便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就一些沿海地区或者是国家中心发展城市来说,其公路交通较为便捷,能够当地经济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其交通便利,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公路运输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中一种,是最为常见的交通方式,具有灵活、便利等一些特点,随着高速公路不断建设发展,我国公路运输网络不断被完善,其发展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公路运输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

一些偏远地区,想要致富,首先就一定要修好公路,并且这也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历史所验证的。公路交通运输是否方便直接影响着本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多数时候,建设公路仅仅是为了开发某一地资源,但是这一过程中,我们却能够发现公路的建设带动了这一地区沿线经济的建设。所以,公路运输的超前建设,将会不断加强沿线地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带动经济的发展,就一个封闭地区来说,即使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是没有便利的交通经济,其发展依旧落后,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只有当一个地区公路建设状况良好,才能够促进相关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三、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

(一)建立健全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有效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这也是保障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现阶段社会经济保持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之中,传统公路建设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结合我国公路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政策,并促进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实行全面预算

在公路运输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时候,保障其经济效益。另外,可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并且这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主要核心在与不断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公路施工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完善,在利益、责任、权能相结合基础上实现各个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能够有效通过监测、激励以及分配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各项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并结合信息网络各种优势,促使信息能够不断整合,并且,在当前公路管理过程中,大多数公路已经应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升管理质量的同时,有效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动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一些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沿线地区与外部的联系,有效吸引了外部投资,促使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全国各个地区经济稳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公路运输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我国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有效的法律法规,以便公路运输行业能够顺利发展。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公路运输行业发生了一些改变,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本文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与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了一些分析讨论,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地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浅析市场经济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J].经济视野,2013(18)

[2]董奇.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

3.经济应用文发展 篇三

【摘要】 2008年江苏农经在全球金融危机下走过来了。2009年江苏农经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规律之中,我们还必须要从国际农经大发展测试的模式中经过对比之后才能看出。本文以2008年国际农业经济现状测知2009年江苏农经发展的潜力为主旨,研究江苏农经进一步发展的政策调整和相关的农业经济参数。

【关键词】 农业经济农业固定资产现值农业GDP农业机械化程度

农业的顺利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观察或测定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规律,重点分析和研究其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一个重要方面。当我们对比每年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参数时,应用已知规律就能从中判断出新的项目或者农经政策调整方向。江苏农经政策仍需要及时调整才能促使整体经济顺利发展,本文从全球农经的发展来研究江苏农经新的发展局势和变化,包括政策调整的方向。

1.2008年主要发达国家农经发展的分析

1.1 农经参数的分解[5]

美国的农业GDP是2580.38亿美元,农业人口密度0.6人/km2,农业投资172.03亿美元,国土农业经济的释放量为26798美元/ km2,而农业耕地的面积为17345万公顷。美国农业的固定资产现值为7000亿美元,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农业投入产出比为1∶15。

加拿大的农业GDP是276.51亿美元,农业人口密度为0.09人/km2,农业投资达6.01亿美元,国土农业经济释放量为2769美元/km2,农业耕地的面积为4566万公顷,加拿大农业的固定资产现值为10795亿美元,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农业投入产出比为1∶46。

日本的农业GDP是1289.39亿美元,农业人口密度达10人/km2,农业投资为107.45亿美元,国土农业经济释放量为341108美元/km2,农业耕地的面积为440万公顷,日本农业的固定资产现价值为29916亿美元,农业机械化程度为85%,农业投入产出比为1∶12。

澳大利亚的农业GDP是318.85亿美元,农业人口密度为0.13人/km2,农业投资达148.30亿美元,国土农业经济释放量为4119美元/km2,农业耕地的面积为4876万公顷,澳大利亚农业的固定资产现值为4642亿美元,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62%,投入产出为1∶2.15。

法国的农业GDP是651.16亿美元,农业人口密度3人/km2,农业投资达130.23亿美元,国土农业经济释放量为1845美元/km2,农业耕地的面积为1845万公顷,农业的固定资产现值为18642亿美元,农业机械化程度达70%,投入产出比为1∶5。

德国的农业GDP是653.52亿美元,农业人口密度达4.72人/km2,农业投资达40.85亿美元,国土农业经济释放量为183059美元/km2,农业耕地的面积达到1183万公顷,农业固定资产的现值为19158亿美元,农业机械化程度达100%,农业投入产出比为1∶16。

1.2 发达国家主要农经发展参数的测定过程

上述农经参数经过加工整理,可以转化为相关的经济规律的模式,其表格中的测试数据相应变化为[4](见表1):

在表格1中:各国的农业GDP分别是GDP美国,GDP加拿大,GDP日本,GDP澳大利亚,GDP法国,GDP德国等用以“准1化”参数处理,同时设农业人口密度为X1,农业投资为X2,农业耕地的面积为X3,农业经济释放量为X4,农业固定资产值为X5,农业机械化程度为X6,农业投入产出比为X7

其测试规则如下:

(1)当以{X1}为主时,GDP<国家>的农经参数(见表2) :

运用直线回归式的计算我们可测得:GDP<国家>=0.35+0.00000188{X1}。

(2)同理,对{X2},{X3},{X4},{X5},{X6}和{X7}后的计算出的直线回归式分别为:

2.对江苏2009年农经发展现状的研究及判别

2.1 2008江苏农经发展的现状分解

江苏农经GDP的官方统计是1938亿美元,农业人口密度332人/km2,农业投资542.76亿美元,江苏农业耕地面积629.97万公顷,农业经济释放量1824858.76美元/km2,农业固定资产总价值2205.88亿美元,农业机械化程度8%,农业投入产出比为1∶3.57。

如果按照测试{X1},{X2},{X3},……{X7}的规则分别计算出(见表3):

{X1}=32566.43; {X2} =296; {X3} =0.039;{X4} =848.74; {X5} =0.162;{X6}=0.190; {X7}=2.33。

再从应用规则(1)计算得:2008年农业GDP<江苏>分别有1061.05,1158.33,1419.21,1346.55,1150.85,1101.82和1112.14亿美元。平均为1193亿美元,接近日本的农业GDP。这表明江苏2008年农业的{ Xi} 对江苏农业GDP的发展仍有上升空间,但必须对{Xi}加快开放和相关经济政策方面的调整。2008年日本的{Xi}优于江苏的{Xi},包括农业投入产出方面。{Xi}的调整对于江苏2009年的“日本级”农业GDP向“美国级”的农业GDP目标发展是可行的目标。

2.2 2009年江苏农经发展的{Xi}政策调整分析

年初省人大代表会议提过江苏2009年农业GDP要比2008年上升8%左右,即2093亿美元,那么江苏农业的{Xi}2009政策性的改革调整将是什么呢?通过运用规则(1)、(2)能够反推出{Xi}的测试结果为:

X1=300人/km2;X2=694亿美元;X3=700万公顷; X4=230万美元/km2; X5=2292亿美元; X6=46%和X7=1∶5.31;显然,测试结果对比(见表4):

3.结语

通过全球农业经济发展的对比,2009年江苏农经仍有提升的发展空间,即江苏农业GDP虽然处于“日本级”,但可以向着“美国级”发展。在X3,X5方面作政策调整,经过测试后发现提升江苏农业的GDP最明显。2009年新农村新基础的机械化投资(X6)比2008年增幅38%是重要的关键。如果将{Xi}更加人性化调整及配套好相关的农业经济政策,那么2009年全省农业经济和谐发展的速度更快。

【参考文献】

[1]车济炎等.《新知识词典》P325.198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

[2]李惠国.《社会科学新方法大系》(878—879)重庆出版社1995.2.

[3]Brenner.(1998), the economics of global turbulence: A special report on the world economy 1950—1998, New left Review, 229, May/June, P1—265).

[4]Lester, R.(1998), The Productive Edge: how US industries are pointing the way to a new eve of economic growth, W. W. Norton, P12—235).

[5]万宝瑞.《农村经济工作手册》(238—240 ) 2007年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刘伟 (1951—),男 ,天津人,副教授, 有商业经济论文发表 参加过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

4.经济应用文发展 篇四

一、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区和部分领域的企业已经尝试着使用管理会计中的譬如全面预算、零基预算、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方法,但最终的应用情况却不尽人意。针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并未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完整体系,缺少了相应的会计原则做指导,这大大影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同时,目前我国缺少专门的机构培养、考核、输送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归结起来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从管理会计的形成之始,逐步的融合组织行为学、平衡理论、信息管理学等的成熟理论,同时还使用了“标准成本制度”“全面预算体系”“标准差异分析”等具体管理方法体系,但如果只是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进行个别的修正,那么相关科学的引入是否合理、严密、全面就不得而知了。这直接导致企业日常具体操作中,成本和价值难以准确估算,成本效益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设计也难以完成。

(二)管理会计实务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类似古典经济学,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也是在封闭的环境内根据特定的经济环境构建的,建立在多个一厢情愿的假设和特定基础上的定量模型难以解决快速变化的现实经济问题。特别是有些企业经营者尤其偏好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甚至把原本简单的方法有意无意地复杂化,更不易掌握,可操作性进一步下降。

(三)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引进在我国也近30年了,但令人困惑和遗憾的是,诸多学者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虽然部分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逐步采用管理会计,而在落后地区和传统行业的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这缘于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大比例的企业领导基本上都不知和不懂管理会计,整体成员的观念落后、财务素质低是制约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关键。

(四)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

虽然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已具有相当的深度,管理会计学也已成为会计人员的必修课程,从实践上看,我国也有部分企业有了一些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但因为缺少对成功案例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长期以来,这种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分析和归纳总结,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五)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鉴于管理会计体系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需要考虑的工作因素、环境要素和涉及内容比较复杂,因此管理会计的人员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应变能力、适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从根本上制约了管理会计的推广和运用。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会计本身存在的弊端

管理会计综合运用会计的、统计的或数学等方法,但其中经济数学方法尤为重要。它将管理会计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简化变量、抽象现实,揭示会计要素的内在联系,最终优化数量关系,为经营决策者提供量化依据。这种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方法深刻地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研究人员长期停留在仅用理论研究来改变代替实践。这些看似复杂的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经济数学模型,确实存在着难以在实践中运用的情况,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在所难免。

(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弊端

受管理观念和管理视角的影响和限制,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学界主要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相关问题,例如,对成本会计、财务风险等问题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探讨还仅局限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绩效、激励的层面展开。但对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客观的表现为企业负责人观念陈旧“,口袋装钱、脑袋算账”,根本不重视管理会计。同时,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会计知识匮乏,缺少对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的认识和运用,导致整体上管理会计应用有限。

三、新常态下我国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管理会计在制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培养注册会计师(CPA),但是能真正为决策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依然严重不足,根本还不适应经济新常态、创新型国家、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随着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务不断涌现,目前国内外管理会计呈现出七大趋势:一是积极向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渠道和客户关系管理拓展。二是日益与企业绩效管理融合。三是逐步向预测会计和风险管理转变。四是运用大数据加强商业分析以保持可持续的长期竞争优势。五是多种成本法并存共荣。六是把内部IT服务看作是为企业增加价值、提升战略能力的组成部分。七是管理会计师需要学习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激励理论和方法,成为企业的改革专家。作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体,企业应当有效运用管理会计作为新手段,主动应对新趋势、新挑战,实现“五个转型”,不断提升竞争优势:从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从粗放增长型向集约发展型转型、从重规模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型、从立足国内发展向提升国际竞争力转型、从低成本优势领先向综合实力提升转型。总而言之,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在新常态的推动下的发展方向,应主要呈现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化、实践应用灵活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作用明显化。

(一)成本计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结构多维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日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会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必将在经济新常态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独立的经营实体面临市场经营、产品开发等经营管理问题日益突出,譬如,成本控制、效益分析各方面的量本利问题越来越多,成本管理由单一问题逐步演化为多元化体系。从数量追求到质量诉求的管理重心对边际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固定和变动成本、目标成本的精准管理变得更加迫切。为满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计量目标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计量制度、相应建立多维成本概念和获取准确的企业成本资料成为必然的前提和基础。

(二)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将成为应用主流

虽然理论界对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早有陈述,但系统的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是采取多品种、小批量方式生产,以这些企业为试点单位并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提高以及会计和管理人员成本管理观念及水平的提高,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及大范围推广运用,这不但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且有利于制订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加企业价值这一终极目标使得作业成本法势必成为新常态成本管理的核心方法。企业的战略观念和管理范围出现较大的改变。例如,制定销售政策已不仅仅从组织内部成本核算着手,还必须考虑社会消费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产品品牌效应等。“市场核算、成本否决”的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会成为大多数企业制定策略决策依据和前提。新常态下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将会成为营利性组织决策的主流方法。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价值链分析是以作业链分析为基础

战略成本管理是竞争日益激烈,环境急剧变化的必然选择,但在实践运用中,我国的企业较少涉及战略成本管理,其中缺少作业链分析是首要原因。从作业管理的实质来看,其主要目标要么从外部顾客的角度出发,尽量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要么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尽量从顾客提供的价值来获得更多的利润。我们可以很确定的认为企业必须通过作业链分析,确定增值和非增值的作业;才能更清晰、更准确梳理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和企业外部活动,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设定和核心业务选择提供依据。

(四)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成为管理会计中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

5.经济应用文发展 篇五

摘要: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中国化就是在把中国的具体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而矛盾分析法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最根本的方法,因此利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来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十分具有意义。在我国,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问题都处处充满着矛盾,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应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能够指导我们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工作,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社会的和谐中实现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和谐的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是发展的主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谐不是消灭矛盾,而是各方面矛盾的融合,由对立转化为统一,各方面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核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普遍最根本的方法。从矛盾的观点分析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结合矛盾分析方法,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提供方法论方面的启示。

一、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还有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看问题。

第一,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

第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所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就是要善于在对立面中看到统一的因素、部分和趋势,弄清它们是怎样统一的,在什么条件下互相转化以便创造条件保持统一或促使转化。所谓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就是善于在统一中看到对立的因素、部分、方面和趋势,弄清它们是怎样对立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对立的性质和程度如何,以便采取恰当斗争形式。

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还要善于抓重点,要使“两点论”与“重点论”恰当地结合起来。因为,一分为二中的两个方面绝不是半斤八两、主次不分的。相反,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问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矛盾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卜,着重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谐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矛盾运动发展的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党的领导集体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是和谐发展的动力。认识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立足我国特殊国情,掌握矛盾运动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好各种矛盾,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途径。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于共性与个性,相对与绝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在各种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中有主次矛盾,这就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矛盾分析法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及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集体,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分析、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他对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贡献在于,第一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反复强调要发展生产力,并且提出了判断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结合国际国内形式对于矛盾规律进行了创造性地运用,都体现在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比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等,开拓了矛盾规律学说的新境界。

江泽民深刻地发挥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有关思想,重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指出“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改革。他的思想中围绕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这一中心问题对社会中诸多问题如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首次完整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指的是对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达到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指的是一种发展状态,和谐不是矛盾的消失,是矛盾各方面或者不同事物的矛盾斗争到一定阶段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运动为和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谐是各种事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健康状态。协调好各种矛盾,达到事物的和谐状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和谐。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发展,我们用矛盾分析法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最终也是为了促进事物的共同发展,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承认矛盾,“和而不同”,重要的是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向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和谐发展(一)在我国,社会矛盾无处不在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矛盾的集中体。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每对关系内部也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我国具有一般社会主义社会的共性,但是我国具有中国自己的国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别国的国情是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矛盾,每个新阶段也会出现新问题、新矛盾,诸多矛盾存在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认识到社会的各种矛盾,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主次矛盾,处理好各种矛盾,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效能,这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途径。

(二)矛盾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之间的斗一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协调好各种矛盾的关系促进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过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人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的矛盾等等,每个矛盾的解决都促使我们向和谐迈进一步。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也要兼顾社会中存在的其他方而的矛盾和出现的各种新矛盾,不断地实现社会和谐。矛盾是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矛盾的各方面以及各种矛盾会相互作用。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认识到诸多事物的矛盾并且在诸多矛盾中分清主次、抓重点、统筹兼顾。处理好了主要矛盾就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兼顾其他的矛盾,就会逐步向和谐迈进,促使社会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得更加和谐。

(三)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促进和谐发展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差异和矛盾的和谐是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的矛盾。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实施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是围绕着这个主要矛盾。同时,这也决定着我们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解决这些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矛盾,需要我们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阶段的特点,来研究这些矛盾的实质及产生的根源,并且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途径。抓住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全而牢固的基础。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优秀文化成果,养精蓄锐,增强综合国力。同时,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引进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必须防范和抵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的东西,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这样有利于我们在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处理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实现内外部的和谐,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与计划是对立统一的,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生产与消费、累积与消费、财政收入与支出都是对立统一的,这说明对立统一贯穿于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因此,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而要分析矛盾,首先就要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结起来,可以说,由企业、居民、金融机构、政府、中间组织和国外六个主体构成。各个主体通过各种经济资源载体进入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形成各种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构成虽然与资本主义看似差不多,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主要是中国处于转型期,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引进一些资本主义东西。如企业,国有企业为主,但又有很多个体经济、私企、外企、合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各主体之问关系、地位、作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给我们的宏观调控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厂。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这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应当走一条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考量我国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口多,因而粮食问题最为重要。这些年,我们只想到的是把农业劳动力转出来,把城市规模怎么扩大,却没有一个通盘计划,总是那么随意,自目,长此卜去会出大问题。最近几年,通胀时时出现,主要是粮食、蔬菜涨价,而粮食蔬菜涨,又是由于城郊大片土地被占,粮食、蔬菜产量减少所致,这靠改变利息是不管用的。国家应当有近期和远期规划,在保证百姓吃饭问题前提卜,去制定出全国城市规模,住房大小和楼层,城市居民多少等。

6.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 篇六

张玉芳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

——形式与政策课听后感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浮出了水面,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掉和“两房”危机,更是将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使尽浑身解数,动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救援政策。尤其是巨额的财政刺激以及罕见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双管齐下,使得各国经济又很快转危为安。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功抵御了国际经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极为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全球范围那率先走出了危机的阴影。2010年,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石头可望继续保持下去。但国内外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较多,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 年可能是最为复杂的一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自身,而我国经济中的四大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和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的调整成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工业比重太高,服务业比重太低,农业的比例在下降。服务业比重上不去,会产生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国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很难解决。

关于投资和消费结构,我们现在要扩大内需,但内需既包括消费,也包括投资,如何扩大内需中的消费的比重,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城乡结构中现在最大的为题是如何拉动低收入者的消费。

地区结构中,地区见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这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业,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针对市场需求生成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等。同时,还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只有在调整优化结构方面实实在在地做出成绩,取得进步,我国经济才能走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10年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是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更加注重需求和供给的有效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胡锦涛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8点意见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

胡锦涛强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作出了3个重要判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果断实施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拓展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三是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

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我们要继续努力,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胡锦涛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7.经济型故障限流器的应用及发展 篇七

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导致系统短路电流水平急剧增加,短路电流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开关设备的遮断容量,目前已成为制约电网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故障限流器的研制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办法,理想的故障限流器必需满足以下要求[1,2]:(1)正常运行时,对系统无任何影响,故障时能够有效限制短路电流峰值和稳态值;(2)动作时不引起系统暂态振荡、过电压,没有影响继电保护动作特性等不良作用;(3)故障切除后能够具有自动复位和多次连续动作能力;(4)设备成本及运行费用低,能够被电力部门所接受。

基于常规电气设备或元件的经济型故障限流器,除能满足上述基本要求外,而且具有运行可靠性高、无需外加控制实现自动投切、价格低廉和技术经济性能好等明显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经济型故障限流器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了限流器在电力系统不同位置的限流效果,并指出加装限流器对系统及设备的交互影响。

1 经济型故障限流器的发展

1.1 机械开关型故障限流器

机械开关型故障限流器(FCL)的原理结构如图1所示[3]。系统正常时开关FZL1和FZL2闭合,机械开关S断开;发生故障时,S在电流第一半波过零点时迅速接地,将短路电流进行分流,然后FZL1和FZL2断开,将电抗器接入故障电路,进行限流。机械开关型FCL的主要缺点是动作速度慢,装置成本高,难以灵活控制,不能限制短路电流峰值,故未能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实际应用。

1.2 放电间隙型故障限流器

放电间隙型FCL原理结构如图2所示,它由电容C和限流电抗器L、真空间隙开关SW以及作为电容器过电压后备保护的Zn O避雷器组成。正常工作时由L和C组成串联谐振状态,当发生短路故障时,则在几个毫秒内点火从而使间隙开关SW击穿成为导电状态,这时L便投入限流工作。

1.3 电弧电流转移型故障限流器

电弧电流转移型FCL原理结构如图3所示。系统正常工作时,负荷电流通过真空开关VCB;短路故障发生后,控制间隙放电,向VCB提供一个高频脉冲电流,强迫真空电弧电流过零熄弧,VCB能够在几个毫秒内完成触头分断,让短路电流转移到并联的电阻上以实现限流。其缺点是:(1)可转移电流受真空电弧电压和引线杂散电感影响较大;(2)转移时间取决于真空开关的分断速度;(3)当电弧电压很低时,短路电流转移困难,需要外加辅助装置提高电弧电压和强迫电流过零。

1.4 基于饱和电抗器的串联谐振型故障限流器

此故障限流器由饱和电抗器SR、电容C和串联电抗器L组成[4],其原理结构如图4所示。饱和电抗器与电容并联后,再与串联电抗器共同组成串联谐振电路。利用饱和电抗器在短路大电流下的饱和特性,可将电容短路,从而打破正常工作条件下的串联谐振状态,自动实现对短路故障电流的抑制。在故障切除后,饱和电抗器即刻失去饱和,电容及时接入,电路自动恢复串联谐振状态,正常运行时损耗很小。工作在电磁瞬态时,饱和电抗器和电容互为过压保护,即饱和电抗器对电容可起工频过压保护,电容对饱和电抗器可起冲击电压保护,不必增设多重保护。

1.5 基于避雷器的串联谐振型故障限流器

基于避雷器的串联谐振型故障限流器原理结构如图5所示[4,5]。它是利用ZnO避雷器的非线性电阻特性将电容C短路,系统正常工作时整个电抗器(LC+L)和电容发生串联谐振,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利用ZnO避雷器的非线性电阻特性将电容C短路,从而将电抗器L串入系统,达到限制故障电流的目的。Zn O避雷器同时作为电容的过电压保护,并联间隙G作为避雷器短时热耐受能力的后备保护,快速合闸开关K的作用是在系统发生短路时将电容、避雷器和并联间隙旁路,作为避雷器的后备保护和可控间隙的主保护,避免间隙长时间的燃弧烧损,它只需完成快速合闸功能,不必具备多大的过流开断能力,易于制造。实际设计中,避雷器、可控间隙G和旁路开关K的配合非常重要,应遵循如下原则:(1)故障发生时,避雷器应首先动作以保护电容并将电抗器串入线路,这样就能保证故障限流器动作的快速性,可有效抑制短路电流的第一个峰值;(2)紧接避雷器的动作,控制间隙G可靠动作从而将短路电流转移到间隙支路;(3)间隙动作后,闭合开关K,将间隙支路的电流转移到开关支路。

2 经济型故障限流器安装地点

故障限流器在电力系统应用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故障限流器在电力系统安装位置如图6所示[6],其中数字表示在该处安装限流器,下面对限流器分别安装在不同位置时的性能作简要分析。

1)发电机接线处

在该处安装FCL能够减小故障时电网中短路电流的容量,减小故障电流对发电机的冲击,从而也会减轻在装置和设备上产生的损耗,还可以延缓对系统的改造升级时间[7]。

2)厂用配电站处

通常该位置的短路电流容量很大,安装FCL后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短路电流,减少故障电流对配电站的影响。

3)网络联络处

网络与网络间安装FCL会在以下几方面产生很好的作用:功率的流动、电压稳定、供电安全、系统的稳定性。

4)母线联络线处

为了限制短路电流,母线分段、环网开路等是常采用的接线方式,但是分段运行将使正常时变压器无法形成相互调配的整合效益降低了功率分配的合理性,同时会增加变压器的有功和无功损耗。将故障限流器装设于母联处后,可使多台变压器并联运行,从而降低系统阻抗,增强变压器的调压能力。

5)分流电抗器处

正常情况下FCL短路了限流电抗器,避免了电压降与电压损失,提高了电能质量。

6)变压器馈线处

在变压器馈线处安装FCL能够保护后续装置,可以减少合闸时的冲击电流。并且在装置上产生的损耗低,因而可以减小这些装置的设计尺寸。

7)地方发电机连接处

此处为连接后续并网的发电厂,如热电站、风力发电站等。在此处加装FCL后可以限制局部电网对短路电流的增长。

8)母线馈线处

如果不在变压器馈线处安装FCL,就要在母线馈线处安装FCL。这意味着将需要更多的FCL,但它能减小正常运行和故障情况下母线上的损耗。

9)关闭环路

在中等电压等级的网络中,由于高短路电流,环路有时是断开的。这些环路可以通过FCL来关闭,它不仅意味着更好的供电安全和电压平衡,而且能降低损失。

3 限流器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3.1 限流器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故障限流器在系统正常时表现为低阻抗或零阻抗,而故障时由于限流器的作用,增加了系统阻抗的电阻分量或电抗分量,故对继电保护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只对距离保护的动作有一定影响,而对差动保护和利用功率方向元件等原理的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没有任何影响。安装故障限流器后,其固有的阻抗特性包括电气距离被改变了,这种改变对安装在限流器下游的阻抗继电器的测量阻抗不造成影响,因此不需要对相应的距离保护整定值进行调整,但对于安装在限流器上游的距离保护,其阻抗继电器的测量阻抗将不能正确反映实际的故障距离,限流器的存在缩短了距离保护范围,因此需要对距离保护阻抗继电器动作圆特性进行重新修正整定。参考文献[8]以圆形阻抗继电器为例,提出了重新整定其动作圆特性的新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给出了一种改进的距离保护的参考逻辑框图。

3.2 限流器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影响

限流器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已有了一些基本的研究,参考文献[9]从FCL对系统功角曲线的影响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参考文献[10,11]首先提出FCL的暂态模型,从安装有FCL的系统功率特性以及极限切除角两方面进行了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并做了仿真。结果表明,FCL可以减少系统在暂态时域内的发电机转子的加速面积,从而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FCL可以增大系统的极限切除角,从而为继电保护的正确动作提供了更大的时间裕度。FCL可以减小发电机转子在第一摇摆周期内的振荡幅度;并且FCL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原系统的极限切除角,还可能使系统的极限切除角变为无穷大,从而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

3.3 故障限流器对电压跌落的抑制

电压跌落是电能指标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电压跌落是由于雷击和输电线路短路故障引起的[12]。短路故障引起的电压跌落,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中电压敏感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在电网母线与馈线连接处安装故障限流器以此来限制短路电流和减少电压跌落的研究在参考文献[13,14,15]中已经有所介绍。参考文献[16]通过对2种典型电网结构模型分析,表明限流器在改善短路故障时系统电压水平以及减小电压跌落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无论对辐射状网络还是环状网络系统,限流器的应用可以有效支撑起故障时的系统电压,而且,随着限流阻抗值的增大,相应的效果也越好。这也显示改善系统故障电压是故障限流器具有的一种本质能力,因此应从减小电压跌落、改善电压质量等方面合理和有效地利用限流器。

4 结语

1)经济型FCL限流方式都是基于常规电力设备的FCL,从中、近期技术上的可能性与经济性等方面考虑,经济型FCL是最有可能实现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经济型FCL具备了工程实用化的要求,但对FCL拓扑的优化设计、在线监控系统的开发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2)本文分析了限流器在电力系统中不同的安装位置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可以看出限流器对短路电流有良好的限流效果,可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与灵活性,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8.经济应用文发展 篇八

【关键词】 实践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在适应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劳动力就业行为与国际接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实践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是一种挑战,又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質所在。其目标培养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敬畏地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人才类型的技术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二、让实践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始终

(一)调整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实践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纽带。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而紧密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实践,需要什么,办什么,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永恒课题。为此,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时,既必须站得高,看得宽,又必须眼睛向下。所谓“站得高,看得宽”是指要看到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看到当地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到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各方面都要提高一个层次,出现的许多新的需要,新的职业岗位(群)。所谓“眼睛向下”是要看得见社会生活实践中方方面面的实际需要。使专业设置能体现:

前瞻性──三年前预见到三年后的社会就业的实践需要。

先进进──我们不能只培养传统技术领域的实践、应用型人才,而是要站在迎接知识经济的高度,注意培养高科技、高文化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综合性──每个地区经济、文化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方方面面的人才。

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科学家、文学家,是先进科学文化与社会实践方方面面的具体需要相结合,培养在企事业第一线顶岗工作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灵活性──社会需要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各种原因,在培养学生的三年时间里,社会需要可能与预想不合,所以必须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能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密切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鉴于上述特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地方、行业对职业岗位培训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为企业或地方提供“订单式培养”和“个性化培训”的方案。

(二)改革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实践

1.优化课程知识,改革课程体系

我国从80年代末以来,多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将本科专业从670余种减少到249种,而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原来基本上参照本科专业的目录执行;但1999年以来教育部决定对高职教育的专业目标只作指导性设定,这是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传统的独立追求自我完整、系统的学科式课程设置,向综合式或整合式课程设置转变,重新审视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学科界限,把原来分散在不同部分的知识,按逻辑关系、按实践需要进行重组、归纳,系统地形成新的综合课程,以期达到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强化职业能力,突出实践教学

作为高职院校应积极研究探索,逐步建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达到1:1;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教学中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尤其应加强实训的比例,且在学生中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为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3.明确教学方向,深化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既不像重点大学培养基础理论、高科技研究人员,不像普通本科院校为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输送中高层管理人才,也不像我国大量的中等技术学校为生产一线培养操作人员,而是为社会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培养这类人才,我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可以遵循,需要实践,需要创造,需要深入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2000年起我国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批准了10个示范院校和300个试点专业,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探寻一条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拓宽培养途径,打造实践人才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更为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所以仅仅依靠学校的条件难以实现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拓宽培养路径,依托行业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争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认可,设立考核机构,安排相应的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取得有关职业上岗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与职业适应性,推动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另外,根据终身教育的要求,还可以开设各类职业培训,建立“立交桥”式学习路径,开展多元化办学,从而达到打造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谈慧.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J].高职研究,2011.8

[2]巫红丽,汪振纲.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经营者》,2015.2

9.经济应用文发展 篇九

经济发展道德: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内在契合

“道德滑坡”论与“道德爬坡”论二者都没有跳出经济发展与道德“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应在继承和发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积极地创立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

作 者:朱有志 李正洪  作者单位:朱有志(湖南省社科院)

李正洪(湘潭大学)

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经济   道德   价值蕴含  

10.维持经济稳定发展 优化经济结构 篇十

胡晓炼:应界定好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资金配制中,我们看到政府有两大方面作用,第一个方面政府目前是市场参与者,也是资金的一个需求方,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资金配置的过程中,这种参与和对资源的需求一定程度是合理的,也是政府维持经济稳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职责所在。”1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财经》年会2014:预测与战略”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如此表示。

胡晓炼说,界定好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也是这次三中全会一个讨论的重点,总书记说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实质上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在资金配制中,我们看到政府有两大方面作用,第一个方面政府目前是市场参与者,也是资金的一个需求方,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资金配置的过程中,这种参与和对资源的需求一定程度是合理的,也是政府维持经济稳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职责所在。

但是政府参与资源配置当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把握去考虑:

1、政府参与资源配置适度规模的问题。因为资源是有一定的供给和约束的,所以政在资源配置中成为资源资金的使用者,必然会有其他的市场和资金需求者的需求可能受到挤压,也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我们说第一个需要考虑的就是参与规模的适度问题。

2、就是资源的使用和它的效益问题。政府需要市场缺失,在一些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政府可以动员资源而且可以参与这个方面的活动。但是在此之外的一些可以普遍竞争的领域,那么按照这次中央全会的决定,能交给市场做的应该交给市场做。即使是政府参与的那些市场缺失的领域,在资源的使用上也必须讲求使用的效益。

11.经济应用文发展 篇十一

一、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发展前景

华亭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肅省东部、关山东麓,地处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交汇处,华亭素有“煤城瓷都”之称,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省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产业开发的核心区和工业重镇,是全国十三个产煤基地、西北三大产煤基地之一,也是陇东重要的能源供应与货运集散基地,我县属典型的资源型县域,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特色鲜明,县域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投资兴业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发达。在此基础上,为了巩固和不断提升、扩大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全县上下着力倡导发展转型,在发展中求突破,在转型中求发展,以激活和滋生更多的特色产业,从而摆脱对单一产业的依赖,夯实经济基础,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建设。

在此过程中,交通运输和服务对县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推动和激活了县域经济的循环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而运输和服务人员是确保交通顺畅和和谐的主力军,也是体现行业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及素质的载体,更是推动行业经济发展、带动专业发展转型的支柱力量。再加之我县煤炭资源的大量储备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汽车的保有量逐年迅速增加。尤其近几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迅猛增长,作为汽车消费后市场的汽车维修业从车源、车型、服务对象到维修作业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或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和装置在汽车上的不断引入和普及与汽车维修业高素质从业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

当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各类高等教育的就更少,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入汽车维修行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导致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低。而现代汽车维修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专业能力分析,要适应汽车维修及相关工作需要,就必须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从以上关于汽车维修现状及汽修从业人员现状分析得知,在我县经济跨越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汽修服务专业前景广阔,势在必得。

二、学校目前专业设置及发展现状

华亭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其性质属职业中专学校,发展的主体方向和职能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培训及就业培训,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与就业服务相接轨、能力水平与岗位需要相匹配,发展与需要相持续。学校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巩固办学成果,创建了驾驶员培训学校,其性质是事业单位下属的校办企业。驾校之所以能够存活和发展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融入了市场经济,并且适应了当前我县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面向市场发展,适应和提高现代化建设,从实际出发,主动与社会经济相结合,以产业技术带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创建特色技术专业求得长足发展。

三、建设和强化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必要性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立足华亭现状,面向周边县域乃至全市,做大做强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强化学校专业建设,推动专业更新和发展。

以驾校为依托,我们要培训会开车、能开车、开好车、更懂车、会修车的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全能型汽车专业人才,扩大办学规模,扩大培训经营范围,增设培训专业种类。

以2012年中央财政项目支持的400万元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基础,将汽车专业作为学校重点专业来建设,购置汽修专业维修检测设备,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相应技能专业,深化校企合作,主动与企业接轨,紧密联系汽车行业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专业转型为突破口,以发展支柱产业求得长期发展为目的,推行多元一体化教学机制,满足不同学生的更多需求。

把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超前、培养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师资队伍精良、设备设施先进、办学效益一流、专业设置全面、专业技能突出、实践技能高超、专业素质过硬、就业门路宽广、经济收益明显”的精品专业;建成具有真实工作现场,集教学、生产、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综合性能检测和市场营销、技术服务就业为一体的即可对内实训也可对外经营的汽车维修实训综合基地。

融入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发挥本专业的师资、实训基地、技能培训的潜在作用,大力开展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多项汽车专业技能鉴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使本专业成为我县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汽车维修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师资建设重在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突破现有体制,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兼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

(1)做到每年能从对口高等院校招录1到2名优秀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更新本专业的师资结构。

(2)坚持每个学期选派1到2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或高校进修,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让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实习管理,进车间、进企业,进行就业岗位的操作锻炼,了解企业的最新动向,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自身含金量。

(3)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4)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一定要做到量体裁衣、学为所用、专业对口、专业管理。

(5)通过校企联合,聘请或要求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与专业带头人共同形成一支技能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

上一篇:舞动的文化作文1200字下一篇:深圳社保查询及转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