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民营医院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9-07

关于全县民营医院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共11篇)(共11篇)

1.关于全县民营医院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全县爱婴医院评审情况的总结

为促进我县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根据《××省爱婴医院评审细则》,2014年10月6日至8日,卫计委组织妇产科专家,对全县各爱婴医院妇产科的行政管理、母乳喂养管理、产科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检查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家,2014申请效验助产技术服务和爱婴医院的有××家,其中通过评审效验合格的单位有××家,验收不合格限期整改的有××家。

二、主要成绩

1、行政管理:多数医院都成立了爱婴医院管理组织,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分析;部分医院均努力优化环境,完善设施,表现出爱婴医院人性化管理氛围,优化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并做好健康教育建设;

2、母乳喂养管理:多数爱婴医院对相关医技人员进行了母乳喂养专项培训,并按照规定对孕产妇进行了母乳喂养指导及管理。

3、产科质量:多数医院均按照标准对产科进行人员配备,并努力规范设置产房,基本设施、设备齐全,具备与本院功能相适应的接产、诊疗、抢救等能力;部分医院能够按照《××省病历书写规范》要求规范产科病历书写与管理;多数医院产科基础服务符合要求,产妇综合满意度良好。

三、存在问题

1、行政管理:部分医院爱婴医院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不健全,未定期检查、评估、分析;个别医院爱婴医院无资料。产科人员配备不足,或产前门诊无执业医师。

2、母乳喂养管理:部分医院工作人员对母乳喂养的知识及管理知识掌握不够,人员培训需进一步强化,并加强对每一个孕产妇的母乳喂养健康宣教。

3、产科质量:部分医院产房设置不规范,存在如未设更衣室、污物浸泡间、洗手间活打包间的情况;部分医院产房设施设备不齐,并且有少数医院药品配备不齐全;少数医院的剖宫产率高。部分一级医院产科病历书写不规范,不能按照《江苏省病历书写规范》进行书写、管理。

四、相关要求

1、完善爱婴医院资料,加强爱婴医院长效管理,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评估、分析。

2、完善产科设施,设备、药品要求配备齐全,严格按照《××省助产技术服务评审标准》的要求对产科进行设置。

3、严格按照《××省病历书写规范》要求规范书写、管理产科病历。

4、开展剖宫产必须有取得剖宫产资质,并且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剖宫产率。

5、提高妇产科人员业务能力,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强化爱婴医院服务意识,强爱婴医院宣教,坚持母乳喂养指导。

2014年××月××日

2.关于全县民营医院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电子商务的快速增加,使民营快递业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渐渐成为创业投资的热点行业之一。我国快递行业数目不断增多,外资企业的进驻更是加大了我国快递业的竞争。而泉州市作为一个全国范围民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水平对泉州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18份与快递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快递服务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并设立每年800万元快递服务发展专项资金。

据泉州市邮政管理局方面透露,力争到2020年,快递业务规模进入全国前十,年业务量突破15亿件。泉州市邮政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快递业已经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黑马”。因此开展对泉州民营快递的调研意义重大。

2 泉州民营快递调研情况

2.1 泉州民营快递的基本情况

2015年3月1日,泉州市政府已向国家邮政局正式递交申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文件。2015年11月30日,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从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手中接过牌匾,自此泉州成为继杭州之后全国第二个荣获“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称号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递发展,泉州地区的快递业务量逐年递增。以2014年为例,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和福建这6个省份的快递业务量合计占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68.4%,如图1所示。以上6省的快递业务收入合计占全国快递业务总收入的70.1%,如图2所示。

如图所示,快递业务量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中,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金华、苏州、东莞、南京、成都、武汉、泉州、温州、宁波和福州,其快递业务量合计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比重达62%。快递业务收入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苏州、东莞、金华、南京、宁波、成都、武汉、温州、泉州和天津,其快递业务收入合计占全部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达63.8%。

泉州快递服务业以每年60%以上的增幅井喷式发展。2014全市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约2.6亿件,全省第1,全国第11,人均年快递量逾30件。

2015年,在全国快递业务量排名中,泉州市的快递业务量排名全国第10名,如表1所示。

全市现有快递企业及网点900多家,15个省一级快件分拨中心,从业人员约2万人。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6亿件。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总量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泉州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为78.2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依托鞋业、服装、陶瓷等产业群优势,泉州已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电商网货供应地和电商零售聚集区,全市网购通过快递配送占比80%以上。

2014年,泉州电子商务交易1420亿元,比增33.75%。快递服务是实现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可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的联动发展。为促进快递业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泉州市政府连发20份政策文件,在规划发展、用地保障、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接下来,泉州市政府还将出台相关措施,并加快编制快递业发展规划。重点要建2000个服务驿站,解决服务网点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

从2014年底开始,泉州市邮政管理局就试点快递服务网点末端建设,目前建成投用的已有10多个。按照发展计划,到2020年,泉州要建设至少2000个综合便民服务驿站。服务网点末端,主要有智能快件箱和快递超市。安置智能快件箱的,快递员将快递直接投放,货主会收到取件通知,凭密码可打开快件箱,取件全程都在监控内。这样既省时又安全。泉州快递乡镇网点覆盖率已达95%,2015年底有望实现100%。到2020年还希望建成泉州快递产业园暨跨境电商快件集散中心等。

2.2 泉州民营快递需求情况

近年来,泉州快递服务业以每年50%以上的增幅持续高速发展,行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亮点。2014年泉州市快递业务量占全省三分之一,2015年1阅至10月泉州市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2.83亿件,同比增长47.14%,占全省比重41.83%,列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十二位;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5.29亿元,同比增长26.56%,占全省比重32.53%。目前泉州市依托服装、制鞋、茶叶、陶瓷等产业优势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电商零售聚集区和电商网货供应地,全市电商快递配送占比80%以上。随着电子商务的持续高涨,泉州市民营快递需求也将不断扩大。

3 泉州民营快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快递人才缺乏成为企业发展短板

根据对泉州境内民营快递企业和网点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显示,泉州民营快递企业每年员工流动率整体超过30%,个别网点流动率甚至超过50%。频繁的人员流动导致企业招聘门槛较低,造成员工整体的文化层度、职业素质普遍不高。据统计泉州地区民营快递企业员工的学历,初中以下学历占总人数的25.73%;高中/中专占43.35%;大专占21.45%;本科仅占9.47%。快递人才的缺乏已然成为泉州民营快递发展的短板。

3.2 主打“价格战”,缺乏核心竞争力

泉州民营快递公司市场竞争手段较为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民营快递企业把低价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以2013年为例,福建省快递业务平均单价持续下降,其中泉州市快递业务平均单价就下降了14.7%。低价格所衍生的低层次服务导致消费者对民营快递服务满意度不高。据对泉州市部分消费者调查显示,有超过40%的消费者对民营快递服务的评价是一般或不满意。因此民营快递企业应该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3.3 民营快递网点分布不健全

泉州民营快递在网点上的分布还是存在局限的。民营快递企业的网络覆盖在经济比较发展的乡镇及其附近的村庄。不健全的网络覆盖,或多或少的减少了泉州民营快递的发展机会。

3.4 民营快递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

泉州民营快递企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比如现在泉州民营快递公司很多才采用人工分拣,人工分拣效率不高,员工再眼明手快也比不上自动分拣系统,会受到如疲劳、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众多生理条件的限制。而且人工分拣的出错率高,漏捡或错捡时有发生,这个也将大大降低顾客的满意度。

3.5 行业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收寄环节,快递服务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投递时效慢、物品丢损难赔偿、拒绝消费者验货、收件不验视、纠纷难处理等。虽然各级政府也对此出台了多个规范性文件,但由于行业监督管理不能有效执行,处罚力度不足,致使企业违规甚至违法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对快递市场发展来讲,不仅需要政策法规的制约与规范,更需要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

4 泉州民营快递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情况,我们对泉州民营快递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民营快递总体形象

泉州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短板之一是缺乏专业的快递人才,因此民营快递企业想要谋求发展,自然也要先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人才问题可以通过“外引”和“内育”来解决。“外引”即通过招聘的方式,招聘一些经验丰富的快递人才或到相关院校招聘一些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到企业。“内育”即对公司现有的员工,要通过公司内部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能够胜任岗位的要求。对于表现不好且屡教不改的员工则要严肃处理,该淘汰的淘汰,提升公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民营快递的总体形象。

4.2 提供增值服务,避免低价竞争

价格是民营快递的一大优势,但目前的快递业,无利化、微利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根据经济学原理,商品价格越低,价格弹性越小,因此价格再往下降对总收入的提高影响不大,对利润影响却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快递企业若继续进行低价竞争,只会导致企业走下坡路,对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有负面影响,对整个快递行业也不利。而拓展快递服务产品线,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才能走出发展困境。

4.3 加大信息化和自动化设备的投入

泉州民营快递企业信息化和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因此进行技术改造、加大信息化和自动化设备的投入,改变由原来的人工操作、半自动化操作到全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显得很有必要。

4.4 发展异地快递和跨境电商业务

泉州有不少民营快递企业,过度和恶性竞争使得同城快递已经发展为薄利行业。因此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民营快递企业应果断跳出泥淖,发展异地快递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一方面,这些异地快递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还处于增长期,快递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异地快递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平均单价较高,利润空间较大。

4.5 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地

泉州政府应为推动快递与电商融合发展、打造全国快递网络区域枢纽、快递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快递“向外”创新发展、快递末端服务网点建设、快递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开拓创新,努力将泉州建设成为发展更好、服务更优、各方认可、独具特色的快递示范城市,为全国快递服务业发展做好标杆示范,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方长青.福建快递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统计,2014,(7).

[2]李璐.快递行业无序扩张投诉多盘点国内快递N宗罪[N].新快报,2011,3,16.

[3]蔡环宇,陈玲.浅谈新形势下我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3,(3).

3.关于全县民营医院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为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推动我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丁晓明同志的带领下,于2013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深入到城子山、桃园福山圣地、柏榆解放沟、诚信湖、中和湖、胜利水库等景区进行考察,认真听取了相关乡镇和县旅游局关于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自2007年《西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我县相继建设了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AAA级景区)、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AA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4星级企业、辽宁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5星级企业)、桃园福山圣地、普庵观等4个景点和冰砬山(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和湖、宝兴湖、巨德湖、诚信湖、梓居山庄(辽宁省3星级农家乐景区)、棒子沟、胜利水库等8个渡假村。今年,我县借助铁岭市“旅游项目年”这一契机,以桃源旅游圣地、城子山景区、中和湖渡假村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大建设力度。目前,城子山游客服务中心、山门和登山步道、休闲广场已经建成,人工湖和电力基础设施正在修建;桃源旅游圣地(市重点项目)一期工程7800㎡的客服宾馆正在装修,老年公寓、八百罗汉山、游客服务中心、4公里绿色景观路正在修建,预计“

十、一”可接待游客。中和湖度假村水上餐厅、综合服务楼、特种动物养殖、林中休闲小屋、垂钓中心已建成,已经具备接待能力。

伴随着辽开高速公路的通车、辽开公路和303国道的修缮、部分乡村公路的升级改造,我县旅游交通条件明显得到改善。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

2、旅游软环境建设日益优化。围绕鹿文化、皇家围场文化、丝绸文化和重点景区,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户外广告、节日活动等形式,不断扩大我县旅游知名度。目前,西丰旅游网和城子山旅游网网站已开通运行。2011年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二届城子山登山节和皇家鹿苑秀美西丰旅游风情摄影大赛活动。开通了以桃园旅游圣地、城子山风景区、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和湖度假村、宝兴湖度假村、巨德湖度假村、胜利湖度假村、鹿角大观园、鹿城博物馆、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美麟集团、普庵观、向阳寺、万佛寺、同仁堂皇家鹿苑等为内容的一日游和两日游路线。印制西丰旅游宣传折页和《城子山风光》画册数万份,制定西丰旅游线路图,在高速公路及主要公路设立旅游景区指示宣传牌等。

3、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旅行社4家;大小宾馆(旅社)105家,酒店(含农家乐)275家,其中鹿城国际酒店已完成三星级酒店认定,并签订旅游接待协议,西丰宾馆星级酒店申报正在规划中,游客食宿接待能力逐步提高;建设了鹿鸣天下(东特产品交易中心)、锦秀西丰(美麟集团)等购物场所和滨河公园、鹿角大观园、鹿城博物馆等娱乐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据统计,我县201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20%。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旅游产业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创国家级旅游强县”目标、与省内外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思想不够解放。全县上下就依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已形成共识,但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个别乡镇和部门领导工作中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现代旅游开发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地位、旅游政策法规认识不足,受资金缺乏、景点不特等“条件决定论”的影响,对旅游产业开发的信心不足;旅游协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对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运作方式还没有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推进旅游开发工作的落实措施还不够到位。现有政策措施激励作用不明显,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办法还不多。

2、精品意识不强。一些景区景点开发虽已起步,但内容过于单调,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特色不强,产品策划、建设、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景区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基本停留在“文化旅游走一遍、生态旅游漂一趟、乡村旅游吃一顿”的观光旅游层面,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3、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投入渠道相对单一,投资严重依赖政府,仅仅靠国家投入难以保证我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外地做法相比,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严重滞后,旅游大项目投资不多,一些好的旅游资源至今尚未得到很好开发,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益。同时,不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度缓慢,如诚信湖、宝兴湖、柏榆解放沟等。

4、基础设施滞后。由于投入不足,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部分景区道路标准低、路面差(如由辽开线进入中和景区路段),县内景区间通畅的环线交通网没有形成;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星级宾馆少且标准低,旅游接待能力差。娱乐与购物没有形成区域规模,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5、宣传促销不力。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和本地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较少,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较少,没有形成较为系统、长久和较大规模的促销。宣传促销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形象宣传与产品宣传脱节,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高。

三、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通过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和认真思考,借鉴外地旅游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我们认为,做大做强西丰旅游,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意义。县政府要把旅游产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重要位臵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细化措施,确保旅游产业实现科学发展;要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责,使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要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环境。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客商到我县投资开发旅游产业。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和民间资金是旅游经济主体的理念,大胆创新投融资体制,出台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广泛发布招商引资信息,积极开展扣门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活动,主动与大客商、大财团、大企业联姻结亲,引入有全新理念、有资金实力的投资者来开发建设,通过借梯上楼,促进旅游业发展。

3、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谋划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对《西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要研究制定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对各类景点、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布局;积极探索旅游项目与农业项目捆绑,缓解土地指标压力的新形式,切实加强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深层次管理。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对各景区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开发、分级保护,避免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旅游资源分段分批开发,避免一哄而上、低效开发、浪费资源,确保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4、进一步挖掘潜力,拓展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做不强、做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要以“中国鹿乡”和“魅力山城”为品牌,深入挖掘和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游览内容,增加游客互动娱乐项目,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景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由单一的游览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消费转变,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从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着力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发一批具有西丰特色、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商品,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5、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增加旅游产业政策性投入。通过加强旅游项目编制上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紧紧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确保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县财政每年都要列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产业建设的积极作用。林业、农业、交通、发改、水利、建设等部门要把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农村能源、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建设资金,切实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6、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完善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桃园福山圣地的按待设施和游乐功能,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有机紧密结合。督促指导鹿城国际酒店、西丰宾馆、桃园福山圣地酒店等高级旅游饭店加快建设及申报升级和评星工作,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档次。要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互通信息,携手促销共赢。要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批职业经营人才和专业人才。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吸引旅游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优惠政策。

4.关于全县民营医院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2010年11月1日)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计划和第44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为了配合县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分别由谭天贵副主任和谭军副主任为组长、相关工委人员及部分常委会委员为成员的两个调研组,于10月11日至14日,对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到重点生态茶发展乡镇、重点抓茶部门,采取查看档案资料和生产发展现状、听取发展情况汇报和召开有生态茶发展主体(公司、大户、茶农)、抓茶领导和镇村干部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查了解全县生态茶产业生产发展现状、分析研究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和讨论进一步抓好生态茶生产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工作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2008年来,在县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战略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认真抓住上级产业发展政策带来的良好机遇,高度重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将生态茶产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实际编制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加强技术教育培训和种植管理,积极探索和尝试公司建基地联农户、大户建基地联农户、合作社建基地联农户和散户集中种植联户管理等有效的种植管理模式,生态茶产业初具规模。两年多来,全县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涉及种茶乡镇17个、种茶村43个、种茶农户5829户。其中茶园面积4000亩以上的有香坝、张家寨2个乡镇,3000亩以上的有鹦鹉溪、大坝场、枫芸3个乡镇,2000亩以上的有孙家坝、凉水井、宽坪、东华、许家坝、青杠坡、合朋溪、长坝8个乡镇,形成连片种植基地2000亩以上3个,1000亩以上2个,500亩以上5 个。个别茶园今春已初产,部分茶园将在明春初产,初步实现了生态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预期目标。

二、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机构,制定规划,建立机制,合力共抓产业发展。

一是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或联系农业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解决机构编制组建县茶桑局,保障抓茶干部工资由县财政全额发放。各涉茶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具体办公和抓好产业发展。

二是结合全县各乡镇土地、水、大气、阳光等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客观要求,编制完成了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明晰了产业发展工作思路,明确了产业发展工作目标,提出了产业发展工作措施,为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建立了县茶桑局主抓、相关涉农部门配合联动、有关涉茶乡镇具体落实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并建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适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培育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制定出台生态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整合发展资金,加大投入,落实茶园种植计划,加强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的重要战略决策,县人民政府按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用活用足上级政策,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盘活涉农部门和乡镇行政资源,整合集聚涉农资金,加大了生态茶产业发展投入。两年来,全县共整合各类资金3981万元用于生态茶产业发展。

二是县人民政府在整合集聚资源和资金的基础上,对建设茶园涉及的土地的租赁、流转、整理,茶苗的育、运、供,落实种植面积的工作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实际,制定并兑现落实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如:土地整理按300元/亩进行补助,栽植茶苗和底肥统一实行政府采购后按3500株/亩和100公斤/亩无偿提供给茶农,对乡镇按种植面积落实情况补助工作经费和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等),充分调动推动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的行政主体和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茶园种植计划的全面落实。两年来,全县立足自育自栽共建苗圃820.5亩,共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三是整合涉农工程项目,加强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园基地生产条件,提高茶园建设质量。两年来,全县新修进园公路38公里,维修进园公路75公里;新修园内公路160.7公里、生产便道19.164公里,其中硬化生产便道8.62公里;修建蓄水池212座,可蓄水8037立方米。

(三)结合实际,积极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注重抓好茶园建后投产前的生产管理,着手抓好加工环节工作,超前谋划和做好对接市场的工作,着力抓好生态茶良性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

一是扎实抓好茶园投产前管理工作,突出重点,扎实抓好示范茶园建设,建设地级示范茶园2个共1000亩、县级示范茶园5个共1200亩,茶苗长势良好,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抓好茶园间作示范推广,引导茶农以订单生产方式抓好茶园间作,促进以种代管,两年来,共计间作花生、黄豆、蔬菜、绿肥43000余亩,特别是今年茶园间作辣椒效益较好,亩产值可达2000元,达到了茶园投产前“以种代管、以短养长、以收养管”的良好效果。同时于去年组织招考聘用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加强茶园生产管理,并建立茶园建设和管理激励机制,加大督促检查指导和考核奖励工作力度,严格兑现落实奖励,促进了乡镇抓好茶园建设和投产前的生产管理。

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国家涉农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全县资源禀赋条件和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组织编制生态茶产业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两年来,共成功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茶产业)项目资金1897万元,争取省财政现代农业信用担保项目资金250万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宣传,成功引进贵州梵锦茶业有限公司落户张家寨镇,投资4000万元建设茶园基地2500亩;引进湄潭客商落户合朋溪镇,已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思南县合朋国礼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拟建大型茶叶加工厂1个,新建茶园2000余亩。

三是积极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和市场对接的各项工作。第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和扶持,引导茶农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在许家坝、长坝、合朋溪、东华、鹦鹉溪等乡镇成立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6个,注册资金达到1123万多元,入社茶农共395户,同时帮助专业合作社从生产技术、资金筹集使用、茶叶加工和营销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生态茶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第二是争取省财政资金250万元,县财政注入资金250万元,组建了思南县惠农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搭建了融资平台,目前已为县内5家生态茶产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贷款155万元,有效地支持了专业合作社壮大和生态茶产业发展。第三是对全县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进行了规划布局,编制项目向上争取和对外招商引资,同时,县政府还出台了促进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的鼓励政策,加快推进建设步伐。第四是加大茶叶生产无公害产地认证工作力度,推进提高茶园建设管理质量水平,目前全县已有1.27万亩茶园获无公害产地认证。第五是着手抓好茶叶产品市场营销的准备工作,提出了产品品牌创建、包装设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初步计划和方案,着力打造“圣岭春芽”绿茶核心品牌。

总体来看,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生产基地建设成效较为明显,生产管理基本到位,茶青市场和加工厂建设开始起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着手谋划,生态茶产业体系正在培育形成。

三、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任何一个产业的培育壮大既非一朝一夕之事,更非一蹴而就之功。我县生态茶产业的培育发展更是这样,特别是全县要在2013年完成共10万亩的茶园建设任务,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困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取得的成效固然可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暴露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全县上下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加以努力克服和认真解决。

一是一方面多数群众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干部甚至个别领导,对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战略决策领会不到位,将生态茶产业发展任务政治化,没有从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出发来正确认识,加之对生态茶生产发展的自然属性和生态茶产业体系培育的社会属性认识不到位,普遍表现为茶农生产主体意识不强,干部抓茶工作责任心不够,全县上下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涉茶乡镇和部门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战略决策的力度不够,表现为在认识上只注重眼前利益,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没有长远眼光,在行动上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支持难配合、协同难协作,导致抓生态茶发展的工作机制运行不畅,一些具体措施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合力不大,力度减弱。

二是生态茶产业投产周期较长,产前管理投入大,部分茶农由于土地种茶后短期内没有收益,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而放弃所种茶园管理;公司或大户由于政府财政贴息政策兑现不到位,加之银行贷款条件苛刻和其他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集困难,茶园管理滞后。

三是部分茶园虽已建成,一方面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行政干预,一些茶农想退出,但难以找到企业或合适的大户接管,茶园流转困难。另一方面是已流转到公司或大户的茶园,由于涉及土地流转的面广、量大、时长、户多等情况,存在土地流转的流转费不合理和相关手续不尽完善的突出现象,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技术服务满足不了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差距较大,一方面是全县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引进工作滞后;另方面是虽然全县聘请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由于培训、管理、考核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加之其技术知识水平不高,指导茶叶生产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突出。

五是部分茶园即将投产,但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滞后,茶农及发展茶产业的公司和大户对茶产业发展前景预期持悲观心态,影响了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积极性。

六是一些茶园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茶园管理劳动强度大、难度大。

四、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建议

生态茶产业发展客观要求必须将茶叶作为商品生产,因此,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必然要求我们要抓生产之本,会加工之法,懂市场之道,擅经销之术,结合调研情况,调研组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信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实现规模发展,做实做大做强生态茶产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要加强乡镇和部门的统筹协调和任务考核工作,增强乡镇和部门工作责任意识,提高抓茶干部工作积极性;要加大发展生态茶产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力度,让参与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公司、大户和茶农特别是规划种植区的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好处和难得机遇,充分了解生态茶生产基本规律,增强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主体意识。

二是要认真研究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市场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领导和督促检查,使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运行,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抓好生态茶产业规划调整和优化工作,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意愿,本着宜茶则茶的原则落实种植计划。

三是要充分发挥行政干预作用,整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项目及资金,加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行政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产业发展走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绿色生态化、加工规模效益化、销售品牌创建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促农增收、促财政增长的产业发展终极目标。

四是要加强茶叶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招引人才优惠政策,招录聘用或引进一批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抓好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生态茶生产管理质量水平,提高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生态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是要继续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生产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

六是进一步抓好茶园投产前的管理工作,加强茶园管理投入,发展以短养长产业。

七是要加强茶园土地流转工作,建立符合各方权益的工作导向机制,指导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手续,建立相关档案。

八是要尽快统一规划建设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

5.关于全县公路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篇五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及部分市县乡人大代表共26人参加了视察。县人民政府主管县长、政府办和交通局负责人,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和财经科教科负责人陪同视察。

视察先后实地察看了省道宝平线、县道小云线、白四线和宝平线至杨家窑、猫峪至虎龙沟、孤石至青羊沟、东卯至上碌碡湾、茨营子至千松台的村村通工程。之后代表们听取了县交通局局长王志强关于全县公路建设情况的介绍,座谈了视察感想并提出了建议。县政府县长刘富成专程到会参加了代表座谈。

视察认为,我县属山区县,山多沟多,居住分散,道路状况较差,交通条件滞后。交通不便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今年以来,县乡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道路建设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抢抓机遇,强化领导,组织协调。交通部门精心谋划,积极实施,加强指导,相关部门和相关村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使我县今年公路建设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工程规模大投资多。今年完成的宝平线42公里二级油路改建工程,投资10142万元;县道小云线马营至沽源交界14公里油路续建工程,投资约860万元;县道白四线巴图营至东卯29公里油路改造工程,投资2428万元,还完成该线白草至三道川16公里路基工程。村村通工程全县涉及16个乡镇77个行政村,建设里程317.5公里。其中水泥(油)路178.3公里,沙石路139.2公里。全县今年共修建道路400多公里,投资1.5亿元,是我县公路建设史上工程规模大、投资多的一年。二是工程质量好速度快。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公路建设中采取了责任终身制、三级监理等管理办法,切实加强了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今年开工项目较多,施工战线长,但是都在上冻之前基本完工,建设速度是较快的。三的各级领导重视,措施硬。县乡政府领导对今年道路建设非常重视,跑立项、筹资金、抓施工,环环紧扣,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采取了有效措施。交通部门把握全县道路网络建设布局,除承担省道干线建设任务外,对村村通工程在人财物上予以支持,在工程施工中的组织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保障了各项建设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四是效益特别明显。今年我县公路建设项目的完成,其经济、社会效益将会日渐显现。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民间交往创造了便利条件。宝平线二级油路改建工程的竣工,拉近了我县与北京的距离,为进一步发挥我县优势,实施环京津战略、开放开发、招商引资、发展矿产品主导产业和旅游后续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硬环境基础。县道续改建工程和村村通工程,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人大代表建议的具体行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为群众办实事,便利群众生产生活的民心工程,深受群众的欢迎。视察对今年交通工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交通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视察指出,与全省全市比,我县的交通条件仍比较落后,县乡人民政府、交通部门和各相关部门要继续努力。对今后全县道路建设工作,视察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继续抓住机遇,抓好项目工作。明年要围绕全市公路建设重点积极争取公路建设项目立项开工,同时超前做好公路后续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

二、提前谋划明年村村通道路建设重点。一是应做好合理的建设规划。二是根据财力和乡镇积极性确定建设重点,并抓好主干线重点工程。三是对偏远且财力不足的村,可先修沙石路,有财力时再硬化。

三、加强村村通公路的后期修建和养护工作。一是对村村通公路路肩、边沟不达标的要继续整修,使其达到设计标准,以利于排水和通行。二是政府应研究修订出台一个地方道路管理养护办法,明确养护责任,适时管护好已修道路,努力延长通村公路使用年限。

四、努力减轻乡镇的工程债务负担。各乡(镇)村都要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道路建设资金,既解决好建设民工工资兑现问题,又努力减少乡(镇)村村通道路工程带来的负债。

6.关于全县危桥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近几年,县政府很重视农村危桥修复工作,筹措资金,分批实施,狠抓落实,切实消除了部分安全隐患,部分危桥的修复,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群众好评。但由于危桥数量多、分布广,县财政财力有限,仍有一大部分危桥没有得到修复,已成为农村的重大安全隐患,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按照局领导彻底摸清全县危桥底数的要求,我站对全县危桥情况做了一次详细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调查情况

根据局领导的指示精神,我站组织?名工程技术人员,分为内、外区2个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我县危桥进行了实地查看、拍照、统计,并查阅有关资料,根据损坏严重程度对危桥进行了认真梳理,分类汇总,建档立卡。

二、危桥基本情况

经实地调查和统计,我县现有危桥?座,主要分布在:???镇*座、??镇*座、??镇 *座、??镇*座。其中桥板断裂、桥体坍塌、桥栏严重损坏,已影响正常通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

胁,急需修复和重建的有?座。其中列入2014年改造有11座,尚有?座没有列入改造计划。据初步预算,尚未列入改造计划急需修复和重建?座危桥,共需资金???万元。

三、群众的意见和反应

近几年,县财政对部分重点危桥进行了维修,交通、水利、农开、民宗等职能部门利用项目资金对部分危桥进行了重建和维修,但鉴于财政投入有限和项目计划太少,大部分危桥仍没有及时维修,虽然每年都没有发生车毁人伤、车毁人亡的事故,但已成为我县的一大安全隐患,群众反应十分强烈。

四、建议

一是要按轻重缓急尽快制定实施计划,县财政要列出专项经费,对?座重点危桥进行维修和重建。

二是交通、水利、农开、民宗等职能部门,要积极为危桥修复和重建争取项目资金,力求做到项目建设与危桥修复相衔接。

三、对部分农村生产桥梁,要动员鼓励社会力量筹资建桥。要借鉴周边县市的一些成功做法,激发群众投资维修桥梁的热情。

四是加强桥梁的管护。根据桥梁的归属,各职能部门、各乡镇、村要做好管理和维护。

五是对一些一时无法修复的桥梁,各乡镇、村要设立警示标志,以杜绝超载车辆随意通行。

附件:1乐东县危桥统计表

2.乐东县危桥照片复印件

7.关于全县民营医院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七

为了更好更快的加速我县畜牧业的发展,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县畜牧局对全县规模养殖场开展了一次全面调查活动,以期为下一步制定畜牧业发展措施,提出更加切合灵丘县实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下面就此次调查活动作一情况汇报:

从4月26日起,县畜牧兽医局兵分两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调查摸底和动态统计工作。本次调查的重点是全县各乡镇规模养殖场。规模场标准为:猪出栏500头以上;蛋鸡存栏1000羽以上,肉牛100头以上,羊存栏100只以上,奶牛全部。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养殖场(企业)名称、养殖场主名称(养殖场法人代表姓名)、当前存栏数、全年的出栏数,畜禽种类(如生猪、牛羊等),免疫情况,标识佩带情况,养殖场的养殖环境,所使用主要饲料、兽药情况(来源/组成)等内容。通过调查重新登记,建立畜牧生产基础数据库,为全年畜牧业生产管理、规划提供可靠依据,为全年的防疫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一、规模养殖场现状

1、规模状况

2、技术水平

大部分养殖场管理是以农户自行管理为主,人员是以家

庭劳动力为主

3、疫病防控现状

全县防疫均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为主,常年免疫为辅,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强制性免疫的疫病都实行了免疫,但非强制性的疫病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购买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养殖户全凭感觉和经验免疫

4、三、存在的问题

1、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较差

大部分养殖户还沿袭着传统的养殖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尤其仔猪死亡率高

2、资金匮乏,发展投入短缺

3、消毒防疫意识淡薄,导致疾病复杂化

8.关于全县民营医院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八

——2010年10月26日在紫阳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紫阳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熊耀松

为加快推进全县旅游业发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安排,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于9月份组织对我县旅游规划制定及旅游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洞河、城关、向阳等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情况,听取乡镇政府及县文化旅游局旅游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规划编制情况

《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2009年2月开始策划,2010年7月18日由市旅游局组织进行了终期评审,《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汉江洞河水上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紫阳城及真人宫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中国富硒茶观光园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三个重要节点开发规划通过审定,2010年8月19日正式批复,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9月13日正式行文报告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定。调研组经过调研以及对《规划》编制过程和内容进行座谈了解后,认为:

一是《规划》编制始终贯彻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规划》既统筹了旅游、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又统筹旅游、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更统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力求做到与全省及周边县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城镇、土地、交通、环保、文物保护等专业规划相结合。根据我县资源特点,考虑到游客的多样化需要,全方位引入市场运作,将我县未来的旅游发展视为面向市场的产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挖掘、包装和营销。

二是《规划》编制过程严谨务实、举一反三。为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编制过程自始至终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精心挑选《规划》编制单位,深入了解全县旅游资源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完善,严格进行《规划》评审。

三是《规划》主体成果定位准确、重点突出。规划期限定为2010-2020年,以便更好地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在具体内容上分为形象定位、优势分析、规划目标、市场营销规划、产品开发建设、产业体系建设和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共18章,最终形成了《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拟提交下次常委会议审定通过。《规划》客观分析了我县旅游发展优势,科学确定奋斗目标,全面设计产品体系,系统构建产业体系,着力完善保障体系。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必将推动我县旅游大发展。

二、全县旅游工作进展情况

(一)我县旅游工作开展情况

近几年,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旅游业发展,围绕“富硒、绿色、民歌民俗”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入挖掘民歌文化,强力打造旅游品牌,我县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部分县委常委及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解决旅游开发及建设工作中困难和问题,为旅游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

障。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断开发和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印发了《高速通车后旅游应对工作方案》、《紫阳县农农乐扶持办法》、《紫阳县2010年旅游开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积极邀请专家制定我县旅游发展规划,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三是加快基础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强道路、码头、车站、宾馆等旅游配套服务建设,火车站进站路改造升级完成,停车场投入使用,紫阳广场、丽水大酒店、源森大酒店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旅游硬件设施逐步改善。在景区景点建设上,江南滨江长廊及跨江大桥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北五省会馆改造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启动建设特色旅游村6个,目前已完成特色民居改造520户,新建特色民居80户,改造标准化农家乐10户,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工程、真人宫改造工程、洞河水上乐园、汉水民俗风情旅游等项已做好了项目申报工作,正在招商引资之中。

四是改善发展环境。以双创为契机,强化县城综合治理,规范车辆停放通行,改造临街房屋,县城品位逐步提升,对外形象不断改善。

五是强化宣传推介。以节会为重点,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捆绑式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营销力度,旅游市场稳步拓展,对外影响力逐步扩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产业近年来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但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效益还不好,尚未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时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旅游意识较为淡薄,对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旅游业与全县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旅游业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发富硒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意义认识不是很到位。旅游业发展在机构设置、政策投入、规划实施上存在差距和不足。

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旅游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县上虽已成立了强大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在操作层面还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和推进机制,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组织工作机构,由于观念不

一、认识不

一、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没有形成推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未能及时出台,严重影响了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通往景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制约严重,由于旅游资源分散,旅游景区、景点互不连接,没有形成完整的、适合游客要求的旅游线路;县城标识系统、卫生环境等方面存在差距,宾馆酒店总量不足,整体档次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四是主题形象不明显。旅游主题形象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名片。紫阳县旅游主题形象究竟打什么牌,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位,景区(点)没有形象定位,缺乏深度打造,内容单一,缺乏内涵,缺乏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三、对我县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全力兴旅氛围。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认真实施旅游富民战略,真正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来培育,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核心组织领导作用,强化协调管理,总揽发展全局,负责全县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认真研究做大旅游业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旅游发展工作方案,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二要夯实工作责任。按照《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将旅游产业发展

列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并逐项逐级分解,层层落实,把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作为考核乡镇、部门的重要内容。三要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各部门要将自身职能工作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营造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四要优化发展环境。以双创为契机,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优化城区环境、生态环境和法治环境,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立足自身实际,科学规划布局定位。一要科学定位旅游主题形象。旅游形象是一个地区旅游的“名片”,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是做好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形态,旅游形象是这种文化形态的独特展现,是对旅游者心目中留下的基本感知印象。我县旅游形象究竟如何定位,打什么牌,才能成为最大的卖点,才能最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我们通过梳理旅游资源,以文化作为进入的主渠道,聘请专家、学者对“硒谷水乡、茶歌紫阳”形象定位进行再次分析论证,进一步从发展大旅游的视角,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旅游形象本源角度,从资源品质的可开发性和潜在价值,以及与毗邻地区旅游主题形象差异性和开拓大旅游反差市场的角度来审视紫阳的旅游形象定位。二要科学定位旅游发展架构。根据我县旅游资源禀赋、资源分布、资源条件及潜在价值,综合考虑城镇发展脉络、发展轴向、大交通格局、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总体上应构建一个点、线、面相结合,重点突出又顾及全县的有层次的网络格局,有效支撑起旅游产业的战略布局。三要科学实施旅游总体规划。《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三个节点专项规划一经县人大审议出台后,就具有行政和法律约束力,不得随意更改和半途而废,确保其法定性和严肃性。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和高品位建设,本着宁愿少些、也要好些的理念来确定项目,防止出现低水平上马,避免低层次开发,给景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强化品牌建设,构筑大旅游格局。一要优化发展布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提升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二要打造精品景区。以资源整合、特色营造为核心,加大现有景区的整合提升和深度开发力度,加快洞河水上风景区、县城及真人宫景区、富硒茶观光园景区开发步伐,全面提升核心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客源竞争力。三要提升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我县茶歌文化、道教文化资源,做足“茶”、“水”文章,依托地方民间艺术和古迹,推出一批具有民情风俗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打造人文特色的旅游品牌。四要拓展客源市场。创新旅游促销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推介,加强区域合作,大力拓展旅游市场。

(四)完善配套功能,健全旅游服务体系。要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要求,逐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健全旅游景区配套功能,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行”方面:加快发展县内旅游交通,推进公共交通和通往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旅游路牌和指引标识。“吃、住”方面:规范宾馆、农家乐发展,加快升级改造,加强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提升特色餐饮的质量和品牌。“购”方面:实施旅游兴贸战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重点开发体现风土人情的旅游土特产品,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娱”方面:大力扶持休闲娱乐业发展,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激发游客的消费激情。

(五)坚持产业互动,提升旅游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力强的作用,加强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工业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加快培育和

壮大产业新的增长点。要以“富硒生态、茶歌文化”为主题,完善规划和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汉江沿岸良好的生态环境,连片发展好茶园、桔园等景观农作物,大力推进板石民居建设,做大做强“农家乐”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休闲观光园区,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和综合效应。

9.关于全县民营医院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九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现状,找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6月16日—24日,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情况的视察。现将这次视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开始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止5月底,我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家,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9家。从组建类型、经营范围、组织形式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组建类型多样化。有大户带动型,其运作模式为“合作组织+农户”,如林头民兴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铜闸河口养鸭专业合作社、仙踪东乔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有涉农部门带动型,其运作模式为“部门+合作组织+农户”,如县农机局组建的农业机械协会、县畜牧局组建的畜牧业协会、县供销社组建的烟花爆竹协会;有企业带动型,其运作模式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如大平集团领办的巨兴大平油料专业合作社、振华棉业领办的振华棉业专业合作社、好再来卤制品公司领办的好再来养殖加工专业合作社。

2、经营范围专业化。目前,我县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服务业都已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合作组织。种植业,涉及粮、油、棉等传统产业及生姜、草莓、芋头等特色产品;养殖业,有猪、羊、鸡、鹅、鸭、鱼、蟹、虾、蜂等专业合作组织。种养殖服务,有产前统一购种、购苗的,有产中技术培训、统一防疫的,有产后统一销售价格或统一销售的,也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条龙的。农机服务,有耕整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涵盖了农作物生产耕作、播种、收割各个环节。

3、组织形式规范化。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两种类型。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组建时,都制定了章程,召开了成员(专业合作社成员和专业协会会员统称成员,下同)大会,选举产生了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运作中,也有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运作较为规范,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近年来,我县已有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获市级以上示范组织称号,其中部级1家,省级4家,市级4家。

从实践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至少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带领千家万户一起闯市场,改变了单个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据农委提供的数字,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成员11800户,带动农户32000户。

二是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是以农村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具有能人示范带动效应;另一方面,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过程中,统一采购新品种,聘请大专院校教授、技术专家举办技术讲座或现场指导,大大缩短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

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统一购买种苗、饲料、疫苗,降低了采购成本;通过统一防疫,有效避开了养殖风险;通过订单销售或统一销售价格,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实现经营收入2.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四是推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运作过程中,部分的解决了合作组织成员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钝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一些由涉农部门牵头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政府引导农民适应市场的纽带和桥梁,被广大农民看作是政府转变职能、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看,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视程度不够,思想认识有偏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县委、县政府虽然及时出台了《含山县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该《意见》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一是宣传不到位。农委等有关部门虽开展了宣传,也举办了培训班,但宣传、培训的面不够广,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本次视察中,很少有人提到有这样一个《意见》,许多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不了解,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督促不到位。据了解,《意见》出台以来,县委、县政府没有组织过《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也没有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纳入各镇、各有关部门的考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在一些镇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仅靠有关部门扶持、引导,靠种养大户自发组织,靠龙头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2、协调机制不畅,扶持政策未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服务涉及农委、供销、科协、工商、民政等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本次视察中,多数部门不知道县里有没有领导组。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自为阵,很难形成共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合力。在扶持政策的落实上,近两年,农委通过整合农业发展资金,给部分合作组织注入5—8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供销社对自己领办、协办的合作组织给予6000元的扶持资金,但仅仅依靠部门的力量,扶持的面毕竟有限。同时,由于多数合作组织的规模小,又缺少抵押物,目前尚没有1家获得信贷支持。

3、成员素质不高,服务功能不健全。一些合作组织成员个人利益至上,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缺少合作意识;不少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对合作组织的运作方式弄不清,更缺乏将一家一户不同的经济利益体联合起来的管理能力。有的合作组织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带动一方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而是为了获取政府的资金扶持,享受税费优惠。多数合作组织虽有章程,但不能按章办事,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不少合作组织没有独立的资产,又没有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开展活动所需经费靠临时筹集,活动开展不正常。大部分合作组织只停留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格局远未形成,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统”的功能,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不强。

此外,还有不少合作组织在本次视察中反映的环评收费不规范、随意性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供电线路架设等)筹资难问题。

三、推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应运而生的现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织载体,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虽然不像抓工业发展、搞城镇建设那样,在短期内就能见到明显成效,但是,它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符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更重要的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部分合作组织成员在亲身体验中尝到了甜头,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尽早成立由县负责人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领导组,并形成会议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沟通协调,统一研究解决合作组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托我县的传统、特色产业及其发展方向,尽快制定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大宣传培训,加深广大干部及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理解,让更多的农户知晓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镇、各有关部门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对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

2、制定政策,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县委、县政府适时组织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作用发挥较好的县市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之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县财政要在用于发展“三农”的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的个人或单位、先进专业合作组织的表彰奖励和对验收合格的专业合作组织的一次性补助;对专业合作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引进、培训、推广应用,实施标准化生产、申报商标、创立品牌等给予资金支持。对种养大户、运销大户、技术能手,涉农部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且作用发挥较好的,给予不同标准的奖励,充分调动各有关方面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扶持力度,凡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承担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应交其承担;凡符合立项条件的基地建设项目,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其立项建设。认真落实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合作组织销售本组织成员生产的农产品,向本组织成员销售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为本组织成员提供服务的项目,免征增值税、所得税。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贷担保机制,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担保公司,或建立合作组织成员贷款联户共保机制。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省政府服务“三农”的有关规定,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环保、工商、民政、国土、供电等有关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搞好服务。

10.关于全县民营医院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

关于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 查 报 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全面细致、优质高效地审议好县政府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报告。4月23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冯满副主任带队,县人大财经工委组织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先后深入茶棚乡小黄金山村、西干渠节水改造工程现场和宏都养殖场,采取听汇报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县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可概括为三大板块。一是由人劳部门承担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性基本保险办理工作;二是由民政部门承担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医疗救助、等工作;三是由卫生部门承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我县以人劳局为主体,依托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医保中心、就业服务局三个经办单位,强力推行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一是养老保险使城乡居民老有所养。2009年全县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单位达到299家,参保职工30897人,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的101%;养老保险金足额发放率、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适时增加了2009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月增123元;企业离休和建国前老工人人均每月增津贴补贴490元;启动了一次性结算农民合同制人员养老保险关系恢复接续工作,共办理1600人;申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获得国务院批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已开始启动。二是医疗保险使城镇居民病有所医。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实践,总体效果良好,2009年参保单位达到452家,参保人员40446人,结算医疗待遇4250人次,统筹支出1727.3万元。同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额也由3.5万提高到4万元,大病支付限额最高达15万元,大大提高了保障水平。为解决我县城镇职工以外的非从业人员、儿童、学生、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我县于2008年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对城镇人口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切实减轻了医保病人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工伤保险使受伤职工伤有所补。我县于2005年实施工伤保险后,职工因工作关系受伤、患职业病治疗或死亡的,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县工伤保险参保职工22694人,其中农民工参保12186人,事业单位参保3169人,共征收工伤保险基金503.4万元,支付413万元,并实现了市级统筹。四是失业保险使失业职工困有所助。2004年实施失业保险以来,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参保职工达22293人,完成失业保险扩面1179人;为全县12家困难企业职工发放社保补贴871.15万元,预计年底将累计发放1300万元;办理高校应届毕业生失业补助608人,发放失业补助金110.64万元,居全市之首;享受失业保险待遇2048人,失业保险金累计支出1109.87万元。五是生育保险使女职工生有所保。我县生育保险工作已于今年11月全面启动。生育保险的实施对维护我县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城乡低保工作启动以来,我县已逐步形成了政府监督、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了申报、审核、审批制度,城乡低保工作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运行。一是严格审批程序,推行城乡低保阳光操作。在办理城镇低保过程中,坚持县乡村三级把关,并设立公示栏和监督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在审批过程中,坚持四不审批,即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不审批,不符合程序的不审批,相关证明材料和手续不全的不审批,群众有异议不经调查核实的不审批。二是坚持动态管理,保障低保对象切实受益。为切实改善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我县适时调整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从2009年1月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190元上调至270元,月人均补差达到15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800元上调至1200元,月人均补差达到60元。同时,县民政部门及时掌握低保户家庭生活收入情况,对超出保障线标准的及时注销,对家庭收入降低的适时予以调整,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进退。三是积极筹措资金,惠及更多低保群体。在县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县民政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争取上级民政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低保、救灾、救济、救助、残疾人保障、弱势群体生活扶助等方面,使全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全县共有城镇低保对象3552户,6094人,保障率占城镇人口的6.19%,累计下拨资金1115.19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2126户,20133人,保障率占农村人口的4.74%,累计下拨资金1619.99万元。办理城镇大病医疗救助和慢性病医疗救助801人,累计发放救助金61.41万元。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逐年增加,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2009年是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的第四年,参合农民达到420373人,参合率93.03%,居全市四县首位,其中五保户、特困户等3853人全部由民政资助参加了合作医疗。由此可见,全县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程度在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也在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参合农民补偿达到28.12万人次,补偿总费用3730.65万元,补偿额1万元以上的196人,8人达到了3万元的封顶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县内医疗机构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县内住院比例达到了86.95%,不仅保障了参合农民的健康权益,也促进了医院业务收入的增加,实现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参保意识不强,参统企业欠费严重。部分企业负责人往往只顾眼前实惠,而不注重企业员工的长远利益,虽本身具有缴费能力,却因不重视而拒绝缴纳。另外,不少从业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偏颇。认为企业不景气,如果中断交费致使累计交费不满15年,就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这种想法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尤为突出,给社保扩面带来了很大难度。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县企业欠费总额已达6770万元,如不妥善解决,将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二)社会保险参统率低,严重影响基金安全运行。一是由于县财政支付能力弱,全县党政机关和全额事业单位人员未纳入养老保险范畴。二是由于卫生系统参统率较低,加之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欠费严重,导致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员统筹方案运行不顺畅。无力缴费单位的离退休费用只能动用基金积累解决,大大消弱了基金的积累规模,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支撑能力。三是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导致同一工作人员兼任两种以上不兼容的岗位,容易导致工作出现偏差。四是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三)城乡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定难。全县各乡镇、街道民政工作力量薄弱,给入户调查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个别乡镇的个别村存在人情保、关系保,死亡不上报,收入提高不上报等现象,导致低保对象核定面临诸多困难。同时,由于低保资金有限,而低保面已经扩大,低保对象增多,加之家庭收入情况无法准确统计等,难以真实反映贫困家庭的困难程度,致使低保对象心理不平衡。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发动不够彻底,导致农民在认识上还存有偏差;二是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诊疗设备陈旧、人员技术水平偏低、人员配置不合理等弊端,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三是个别医疗机构过多追求经济利益,存在门诊转住院、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等问题,导致住院率和次均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损害了参合农民的利益,又增加了合作医疗基金的支出。

三、几点建议

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标志。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负责地抓紧抓好这项工作,以充分发挥其经济发展推进器、收入调节器和社会稳定减震器的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扎扎实实做好工作,让每一名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都能按时足额领到生活费和养老保险金。人劳、民政、卫生部门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有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和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变要我保为我要保。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教育,使他们切实负起责任,自觉承担做好本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工作的义务,按规定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建立稳定可靠的筹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资金问题的解决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关键,要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一是在抓好企业和社会资金筹措的同时,政府通过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比例。二是劳动社保、民政、卫生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确保社会保障资金不留缺口。三是继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这是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前提。当前扩面的重点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把这些企业纳进来。四是强化基金征缴工作,扩大基金规模。凡有能力缴纳保险费的企业都要及时足额缴纳,对有能力缴纳而不缴的企业和欠费大户,由政府出面督促企业缴纳。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制,防止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三)慎重稳妥地推进社会保障改革,建立优质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任重道远,既要着眼于新机制的建立,又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积极稳妥地推进。一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要实现100%。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00%按时足额发放和100%社会化发放。二是抓住我县被确定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的有利契机,积极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并探索适合于进城农民工、失地农民、小城镇农转非人员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三是失业保险要全面启动。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日益彰显。要按照积极主动、稳妥慎重、确保社会稳定的原则,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障制度的衔接和并轨工作。

(四)巩固、发展、规范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民政部门要采取超常规措施,通过抽调专人进村入户、进厂入户,对低保对象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和排查,严格按实际收入准确核定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切实解决他们的低保问题,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每年复查变更保障对象和每人每户补助差额的工作机制,使低保对象有进有出。三是要实施全社会共同救助。建设、卫生、教育、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低保对象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税收、水电、煤气等方面的社会救助,共同解决低保户的实际困难。

11.关于全县文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县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主任 杨靖东

(2012年6月20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5月中旬至6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在张建平副主任的带领下,对全县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工作主要是:听取县文广新局的工作汇报,召开县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深入乡镇(街道)了解有关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文化强县建设为战略目标,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为重点,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为核心,抢抓机遇,积极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

(一)重视文化发展的氛围逐步形成。县政府把文化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制定政策,明确职责,成立县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等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出“文化强县”战略目标并作了具体工作部署,文化部门编制了《仙居县2011-2015年公共文化发展》纲要,对文化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等问题。

(二)文化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我县以省“东海明珠”文化乡镇、市文化明星乡镇、农村基层文化俱乐部等建设为契机,加大了基层文化阵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成立了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建成省东海明珠文化乡镇8个、市文化明星乡镇6个,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基层文化俱乐部602家,农家书屋350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比较完备的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开展文化示范户、文化中心户和文化大院创建工作,促进和谐邻里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基层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创新基层文化载体,创建百姓大舞台活动点349个,组建基层文艺队伍632支,每年专场演出200多场次。创新基层文化组织机构,将全县乡镇(街道)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城峰等4个基层文化协作区,实现文化工作的区域性联动。创新基层文化联动模式,近五年来,共举办农民文化节、邻居节等大型文化活动200多场次,送戏887场、送电影1.7万场、送书近17万册。积极引导群众自发举办腰鼓、健身舞、戏曲演唱等文艺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

(四)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全县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皤滩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高迁古村落)、3处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下汤遗址、古越族岩画群、南峰塔福应塔),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发现677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名列台州市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的进展,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个项目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初步构建起以普查、挖掘、整理、传承、保护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文化发展中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文化事业投入严重不足。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全县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馆舍陈旧、功能老化、面积不足,目前尚无博物馆、展览馆和上档次的电影院,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相当突出。二是乡镇(街道)文化阵地虽然创建,由于缺少购置、管理、维护等经费,导致大部分乡镇(街道)文化阵地设施匮乏、陈旧,运行困难,相当一部分文化设施和阵地被挪作它用,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文化人才队伍有待加强。当前,我县存在着文化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青黄不接等问题,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文化员和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办管理人员严重缺编,受体制改革、编制等因素制约,人才引进较为困难。特别是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文化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专业素质不高,文化员普遍专职不专用,精力难到位。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文化活动参与人少,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传承。

(三)文化产业规模化程度低。从类型看,我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主要集中在三大传统项目:娱乐业、印刷业和书报、音像等,对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新兴文化产业,如文化创意类的经营单位则几乎是空白。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大多仍处于“低、小、散”的状态,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等问题。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滞后,目前我县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

(四)文化体制改革举步维艰。按照上级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我县改制涉及县越剧团、文化服务公司、剧团、电影公司等4家单位,涉及人员134人,改制形势严峻、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党的十七届六次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县政府要按照省市有关文化发展总体要求,把文化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从大文化角度考虑文化事业的发展,认真研究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协调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促进文化事业科学发展。要将文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中心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文化发展考核奖惩制度;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其使用率,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加快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按“十二五”发展规划,促成规模化、标志性、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建设,认真落实“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加快推进仙居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为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要结合新农村改造,加快村级文化场所建设,尽快形成完备的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应的社会化与市场化。

(三)理顺各种关系,不断强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稳步提高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充分发挥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妥善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社会保障衔接、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仙居剧团、电影公司、文化综合服务公司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工作。

(四)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化政策,根据我县实际,研究出台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工艺美术创意、演艺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地方特色节庆文化等产业的发展。要以完善开发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出发点,制定仙居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突出优势文化产业项目,以“三园区两网络一基地”为载体,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促进文化产业与商贸、健身、休闲、旅游等行业的结合,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弘扬历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不懈地开展面向社会和公众的群众性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古迹,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古迹保护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迹文化保护事业。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打造下汤遗址、仙居花灯、佛道文化、商贸文化、民俗风情旅游、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名片,充分挖掘文化古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2014年度甲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核定结果的公告下一篇: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