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学习体会(共10篇)
1.设计美学的学习体会 篇一
美学学习心得
——“风景”这边独好
姓名
班级
学号
提要: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史的学术认知的巨大贡献。所以就有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纵观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因美的存在而使它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趣盎然。古人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旷世之美,如今“美乡的醉梦者”又是我们的追求。或用美学散步,谈论科学研究中美学神韵,审美距离与移情的微妙。关键词: 美
美学
艺术
人生
美,汉语拼音是“mei”,英文是“beauty”,然而世界上它的表现形式数不胜数,千奇百怪。从而历史上又诞生了一门“美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而这又是大多数人对之的理解。有幸的是我在大二这学期接触了美学的课程,让我对美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让我能够在这个未知的国度里尽情遨游。
在现实中,美可以分为3种,即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人的美就是社会美,艺术作品的美就是艺术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就是自然美。犹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而现实中的美又成为了从致用、比德到畅神,或许“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中国和欧洲对美的致用已形成。因为致用是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狩猎时代的原始人洞穴壁画和岩刻都能体现这一点。比德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春秋战国(儒家)已形成,同时它意味着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屈原的旷达。《橘颂》是著名的比德文章,也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魏晋南北朝时期,畅神是盛行时期。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也许正是这样,造就了古人的清淡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支遁真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僧人。艺术的美或许就如《兰亭集序》、《画山水序》和《洛神赋》等等。空覃写春,古镜照神,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不过我想这所有的美人是主导要素,因人而彰。自然中“澄怀”和“味象”又如何做到呢?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的契合。或许陶渊明、谢灵运的是可以告诉我们,拥有纯正的心感悟大自然的美。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是任务品藻的背景。“子温而历,危而不猛,恭而安”“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论证了这一点。从政治学的人物品藻到美学的人物品藻就如《人物志》到《世说新语》。《容止》中描述了很多对人物的品藻。外貌和内心的评价让我们想起了《亚里士多德全集》中的《体相学》。它包含着对人体美的欣赏,并且将秩序、匀称、确定性作为美的性质。从猿到人历经几个世纪到当代社会是人体美和人体美学的认识和发展。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想象到联想,通感到理解再到情感,这些最终都指向“美感”。许是同杜甫“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换为苍狗”那般。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不能脱离‘看’和‘听’”。朱光潜先生也曾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美乡的醉梦者说他们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了。20C60年代德国的尧斯和伊瑟尔认为艺术活动中的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最为显著的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又存在着客观性和主观性,而艺术欣赏中的胜境就是“美乡的醉梦者”。艺术是具有多功能性的,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的著作,卢梭等等。它的研究和发展概况大致分为3个阶段,50年代以前的多元阐释到50~70年代的模式化、固定化再到80年代在新的理论层次上的系统阐释。艺术功能又分为补偿功能、净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在20C最强调艺术补偿功能的是费罗伊德。而早期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莪菲莉亚就是一种艺术补偿。净化是精神上产生的一种快感与美感。西方明确把道德教育效果当作艺术评价标准的第一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人的本性谋求的不仅是能够胜任的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
有人说人生如戏,有人说人生如梦,可我想说人生非戏非梦,人生是艺术。这是一种风景,似是张道洽《岭梅》的“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风景这边独好。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以及宇宙、社会和器皿中的生命意蕴,告诉我们本色的活着。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面就曾写到过。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到了关于近代美学的侧重点问题。布洛是第一个提出距离说的。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又提出来移情说。记得朱光潜先生说他的美学观点是儒家影响的。而儒道结合的精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蔡仪、李泽厚和朱光潜又是美学三派的代表人物。然而我们知道科学研究中的美学神韵又是别有洞天。科学美和技术美又升华为科学美学和技术美学。科学和美是交融的、互动的、互补的,好比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美的追求。技术美学又比文艺美学、哲学美学重要,它可以有条件的称为艺术设计理论。或许就如同蔡元培先生告诉我们的,德育,体育,美育的重要,他对美育的推广和实施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美育之父”。
美学是一门意义深远的学问,或许我们应该时刻带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正确态度去探索美学的奥秘。美学它不仅仅是“美”,更是一种能够让我们自我发觉,自我提高的学问。所以关于美学,我想这边风景独好。
注释:
1.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论语》·中华出局出版社 2.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离骚》·世豪博文出版社
3.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人民出版社 4.中国·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设计美学的学习体会 篇二
1 茶艺美学思想概述
中国茶文化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其中包括了饮茶、泡茶、茶道等内容。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茶艺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与哲学、艺术、美学等内容相融合, 传达出丰富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品位。茶艺之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美、人生美、禅之美和器物之美。
茶艺之中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茶与水的自然之美。茶叶源于自然, 集天地之灵气, 茶树生长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需要生长在大山之中或人际罕至之地, 在接受长期的雨露滋润后得到成长。茶艺自然美不仅仅表现在茶树的自然环境之美, 在茶树生长之地的山水之景也融入了茶之自然美中。茶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无论四季如何变化, 茶树永远郁郁葱葱, 生机勃勃, 充满着生命的色彩。水是自然美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是茶的根本, 与茶密切相关, 水与茶相互融合, 好茶配好水, 好水泡好茶, 不同的水有不同的特性, 泡出的茶也有不同的味道。纯净、自然、清柔的水是自然美最好的体现, 也是上好之水。
茶艺之中的人生美在于对茶艺的体味之感。泡茶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行为, 而是一个精神的享受过程。每次泡茶都有不同的味道, 而且相同的茶, 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茶具泡出的茶味道也各有不同。这一泡茶的过程与人生有几分相似, 在品味人生的过程中, 经历成长、奋斗、失败、成功等经历, 而陪伴这一经历的还有从青春年少到老年迟暮,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茶艺的人生美也正是如此, 从茶的无味、清新到浓郁, 这一系列的变化在泡茶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体验。也正是这样的不同体验, 使泡茶的感受增添了更多不同的味道。
茶艺之中的禅之美是指一种智慧的思维方式。禅本是佛教中的一支, 与茶的融合, 使茶性特征更加具有理智、冷静的禅味。佛家禅意融入茶中, 使茶这种本属自然生长之物成为一种生命的代表, 人们在它的生长中看到了希望, 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这正是禅意所在。泡茶之水是清白的, 代表着纯粹完满, 白水泡茶, 浸润着每一片茶叶, 最终散发出自然隽永的清香。
茶艺之中的茶器美, 在于茶器设计的优雅之美。茶器是茶艺的基础, 茶艺离不开茶器, 茶器在原料和设计造型方面有着极强的融合性和审美意境。茶器的造型与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 形成了古雅优美的茶器造型。茶器的材料也较多, 例如瓷器、不锈钢、玻璃等等, 这样的茶器也有着多种多样的造型, 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情感的体验。相比现代化的茶器材质, 传统茶器主要材质还是以陶瓷为主。陶瓷主要是水与泥土相结合, 通过人们思想与智慧的集合, 通过烧制, 塑造出质朴的茶器。这样的茶器具有传统的艺术特色, 给人以亲近自然之感, 使人产生浓浓的依恋之情。最具特色的茶器是紫砂壶, 这是陶器艺术的主要代表。紫砂壶所采用的材料是紫砂泥, 这种材质不仅手感极具厚重感, 而且具有透气的功能, 在制成茶器后, 茶与水融合其中, 不仅能够使茶香更加长久, 而且具有保温之功效, 随着茶香不断的浸润, 紫砂壶也逐渐散发出香气, 长此以往, 茶器也越来越具有浓厚的茶韵茶香。因此, 紫砂壶也成为茶器中之极品。用紫砂壶泡茶, 不仅能够从中品味茶之清香绵长, 而且能够将茶与人生相连, 以此来回味自己的人生, 寄情于茶, 融之以器。
2 茶艺情感设计美学
任何物品除了它的使用价值之外, 其内在的情感价值才更让人留恋。美的物品让人获得视觉的享受, 而物品被赋予的情感意义, 则让人身心获得愉悦和享受。
人们喜欢在美的物品中获得情感的享受, 而物品的设计师们更希望能够通过物品的设计传达出积极快乐的情感, 让人们获得更高的精神体验, 身心都获得美的享受。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行动的思维往往受到情感的影响, 情感对事物的判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帮助人们分辩好与坏、优与劣, 以此来做出决定, 减少更多的思考时间。因此, 具有审美价值的物品能够令人快乐, 给人以希望与力量, 使人获得进步, 更好地工作。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美好的体验和感觉, 也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思考, 更积极地面对问题。
茶艺之中的人生美是茶艺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茶艺的人生美在于茶与人生有共通之处, 饮茶如品人生, 饮茶能够从最初的物质需求层面向更高的精神层面进步, 就在于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茶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境, 这种感觉正是人生的味道。因此, 饮茶与人生体味融合在一起, 给人以情感之体验, 饮茶也成为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活动。器物也是如此。茶器的设计造型能够美化人们的生活, 给人们的精神和思想带来影响, 茶器也成为一种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器物。在茶艺的情感设计美学中, 情感化设计在物品中的融合, 既增加了其审美价值, 也增加了情感价值, 是最完美的艺术体现。因此, 在产品设计中, 要充分将产品与人们的人生体验与情感领悟相结合, 使产品附加更为丰富的情感意义,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这样才能够使产品获得更多人的青睐。产品的情感美学的设计方法有很多,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使产品适度退化, 使它们的存在具有更强的情感印记。例如茶器紫砂壶, 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感, 其中茶叶的浸润给人以无限回忆, 越久越值得回味, 这里记录着人生的体验与情感的回忆, 令人无限留恋, 这样的设计产品无疑是最具美学价值的物品。
3 茶艺符号设计美学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许多物品都不仅仅以它的物理形式存在, 而是在向人们传达一种思想与意义, 与人们的感觉、情感进行着交流, 使我们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 符号既可以是一个词语, 也可以是一个实体, 这个实体可以是人们能够看到、摸到的, 也可以是图形、色彩或空间等。无论是何种形式,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愉悦的审美体验, 也可以在设计中得到应用的形式语言。这样形式语言其实是人们在对事物的使用和经历中解读出的意义。符号学所分析的主要对象是文本的集合体, 可以是一张图、一本书或者是一个设计产品, 这些文本的构建都需要有一定的风格、题材以及文化内涵。
符号的意义有指示和暗示两种。指示是指符号的实际意义, 例如一个茶壶、一个茶杯等具有直观体验的物品。暗示意义是指通过符号给人以暗示的环境、习俗文化等, 通过这样的暗示, 能够给人以联想, 传达更重要的内涵意义。隐喻是暗示意义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 每一个设计作品都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思想情感, 作者通过作品的设计传达出文化意义, 而隐喻正是将作者的思想意境展现出来。一个作品或一个设计能够给人以精彩绝伦的体验, 往往需要用到这一暗示意义,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指示和暗示两种符号意义, 符号还有一个层次的意义, 即神话。这一意义所指的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 通过对人的思维与事物意义的解读与思考, 赋予人们文化的意义。这些符号中的神话使事物更具自然性, 有效地维护了神话的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与茶艺美学思想的融合, 也是现代符号设计美学的最好体现。而符号设计中的神话意义在各种茶艺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各种茶器的设计, 就是对具有美学思想的符号进行设计组合, 即对茶器的造型、色彩及壶身等部位进行设计组成, 以这些形式组合而成的茶器成为一个符合的集合体, 能够给人传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体验。人们通过对茶器的材质、色彩以及视觉的感受, 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暗示。人们对于陶瓷茶器的喜爱, 正是源于茶器的材质来自于大自然, 而茶叶与水也是自然之物, 三者之间的融合更加和谐, 与自然相融, 吸收自然之气息。将集天地之精华的茶叶置于清水之中, 形成天然的茶水, 人们饮下这样的一杯茶, 与自然生命更加亲近。由此可见, 茶器作为一种符号文化, 既有指示和暗示意义, 也有隐喻意义, 不仅传达出丰富的茶文化特色和茶艺美学思想, 而且通过茶艺美学思想中的自然美、人生美、禅之美和器物美的融合, 使国人对生命与艺术有更了更深刻的感悟, 体现出人们的审美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茶艺美学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和审美特性,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价值所决定的。在现代茶器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到茶艺美学中的丰富内涵和美学意义, 以选择更具情感意义与审美价值的符号设计。
综上所述, 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茶艺美学与茶器设计与传统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的文化渗透给茶器设计文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只有将茶艺美学思想融入到设计中来, 以传统茶文化为基础, 不断创新艺术品类, 吸取丰富的美学精华, 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审美体验, 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寇丹.茶中的美与禅——应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特约而作.农业考古, 2004 (, 4) .
[2]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3]傅华.论商品文化与价值传播[J].商业时代, 2008, (11) .
[4]李雨苍、李兵.日用陶瓷造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5]吴山.中国紫砂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3.设计的美学力量 篇三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审美价值也日趋见长,干篇一律的“箱型”建筑形态已无法满足人们追求视觉审美的要求。因此,许多建筑师另辟蹊径,在建筑设计中,追求“曲水流觞”的表现形式。曲线这一富有动感的线条,在建筑师的手中,展现出不一样的韵律感。
关键词:建筑形态 “曲水流觞” 表现形式 曲线 韵律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30 -02
一 设计的“尚曲”之美
美是现代设计永恒的追求,设计的产生是因为美的需求,设计的过程和结果一直在追求美和努力体现美。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设计的美学力量是令人惊讶的,我们阐释设计审美理论时,无法回避这种力量的感染力。
我们平时生活中对设计产品的评价,比如说,“帅”、“有范儿”、“睿智”、“时髦”、“有品位”、“有内涵”等,其实都是一种视觉的体验。因为,当物质生活已经满足我们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时候,此时我们已经不仅仅是追求物的实用性,而是追求一种高于功能的快乐体验,是一种情感和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因而,现代设计师也把追求美作为设计的最终目标,认为设计是为了美化人们的生活,把设计师的角色定位为“生活的艺术家”。
现代生活中,美的设计,我们称为艺术,由艺术品构成的“美景”,随处可见,已经构成了我们生活审美体验的很大一部分。然而,建筑作为一种实用艺术,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存环境,是人性化的立体空间结构,它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应用技术手段,对建筑物的结构、空间、造型及装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规律,在荒芜的大地上建造起一座座供人类生存的栖息之所。
古代道家就崇尚“贵柔”而致“尚曲”的思想。曲线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也被广泛运用在当今的建筑设计领域中。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设计手法,曲线的运用不仅能够使建筑灵动优雅、充满生机,并且能够打破传统单一的“箱型”式的建筑模式,从而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建筑设计师的匠心独运的设计理念。
二 “曲水流觞”——传统建筑对自然的图解
“S”线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在对话中所形成的“轨迹”。古代就有“曲则有情”、“曲径通幽处”的说法。自然中本无方形,曲是天然,由于宇宙图式和风水说,使自然当中不乏圆形曲体,如蜿蜒的河流、连绵的山脉、狂傲的台风、浩瀚的星云等,从形态学上看它们都具有曲线的特征。新艺术运动的产生,把视自然为真理作为最终标准,反对传统化、工业化,强调自然的装饰风格,用曲线回应自然的不规则性;大力宣称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表现曲线、有机形态的装饰思想。
新艺术运动倡导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法国建筑家赫克多基马德深受新艺术远动的影响,他共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地铁车站入口建筑:只有栏杆的户外阶梯式车站入口、有围合带屋顶的阶梯式车站入口,以及候车室与围合屋顶阶梯一体的车站入口。这些建筑结构都采用铸铁和其它合金铸造,吉马德充分发挥了“新艺术”运动模仿植物曲线的风格特点,铸铁合金制造的扭曲藤蔓缠绕枝干形式被运用到栏杆和支撑结构中,顶棚刻意采用大块玻璃拼装塑造海贝壳波浪边缘形式。建筑内部则以橙色、白色、绿色、蓝色区分。这些装饰壮丽且不奢华,它的装饰风格与整体城市风格和谐而被欧洲建筑界所推崇。这一规模不大的设计,却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样,成为巴黎的地标象征。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安东尼·高迪,他曾说过“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他设计的米拉公寓充分体现了“曲水流觞”的艺术特色。公寓屋顶高低错落,墙面凹凸不平,到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曲线,整座大楼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富于韵律感。高迪还在米拉公寓房顶上造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突出物,这些突起物奇形怪状,有的像全副武装的战士,有的像面目狰狞的魔兽,有的像建筑物的灯塔。米拉公寓同古埃尔公园、圣家族大教堂—样,也成为巴塞罗那的地标象征。高迪认为,米拉公寓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从里到外,整个结构既无棱也无角,全由蜿蜒的曲线设计营造出无穷的空间流动感。由于建筑外立面采用乳白色的石材,配上精雕细致的锻铁阳台,显得雄伟壮丽且不失精致细腻。
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建筑,带着独特、高雅和神秘的气息。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的外立面,盖里将它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建筑的沉闷感。博物馆的内部,盖里用曲面创造出以往任何高直空间都不具备的、打破简单几何秩序性的强悍冲击力,曲面层叠起伏、奔涌向上,光影倾泻而下,让人目不暇接。然而现代主义大师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建筑物外部朴实无华,平滑的白色混凝土覆盖在墙上,使整座建筑物仿佛一座巨大的艺术雕塑。位于最高处的建筑物像一条飞舞的丝带盘旋而上,而螺旋的中部形成一个敞开的空间,大厅顶面是一个花瓣形的玻璃顶,有利于采光,四周是盘旋而上的层层挑台。盖里和赖特两位大师,他们运用曲线,使设计出来的建筑物更加富有节奏般的韵律美。
三 曲尽其妙——当代建筑的探索
1 贝聿铭——平凡中的精致
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德国历史博物馆生动的展现了平凡精致的曲线美。在占地不足2000㎡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老采用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状,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建筑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在博物馆的顶端.贝老设计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曲线形玻璃体,内部螺旋楼梯,盘旋而上。在弧形玻璃大厅的后面,主要以平滑且厚重的石材为装饰材料。
贝老所设计的麦耶生交响乐中心的项目,曲线形态的运用不仅使建筑充满了活力,也使该建筑尽显现代派大师的画笔之风。在立面造型上,贝老通过圆与方的穿插结合形成了大面积的曲面,而玻璃屋架与石材墙面的材质搭配,则传递出交响乐中心所具有的刚柔并存、有张有弛的艺术精神。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建筑师将石材和混凝土所具有的厚重感与曲线形态的挑廊、壁饰所具有的柔美韵律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既承托出该空间的美妙和建筑师技艺的高超,又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endprint
2 扎哈·哈迪德——梦幻中的狂放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作为建筑界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建筑界的女魔头”。扎哈反对极简主义,提倡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对线条和块面的充分使用,作品风格柔中带有刚毅,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她刚毅而又带有女性柔美的性格相关。在伊拉克出生、长大的她,从小便对繁复花样的波斯地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将地毯的丰富转化到现实世界中一栋栋漂亮的线条优美的曲线,作品中充满了梦幻和令人着迷的线条,夸张而不失美感,看似凌乱的线条却又带着运动的规律,所以,她的设计风格是丰富而饱含规律,复杂而不失简洁,夸张而不失美感的扎哈式现代主义风格。在伦敦奥运会游泳馆的设计中,扎哈通过运用连绵起伏的曲线、贝壳状的屋顶造型,展现出游泳馆所蕴涵的柔曲之美。倾斜的玻璃搭配弯曲的金属,把运动馆的主题打造得细腻贴切。扎哈善于运用曲线,塑造出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建筑造型,以锐利的弧线,强烈的动感和力度,在宇宙空间中飞舞,让人们深入的体会到她独特的建筑形态和设计语言。她的另一作品——伦敦水上运动中心,更能体现出狂放的曲线之美,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流动的水滴所具有的动态,波浪形屋顶的设计,仿佛是从地面掀起的涟漪,包裹了整个水上运动中心。她设计的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更把梦幻张扬的曲线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建筑外形由一系列轻质的曲面构件组成,犹如自然界中的螺旋型贝壳,光滑圆润、动态流畅。同时,这种扭曲变形的外观也影响着内部展览空间的多样性,参观者沿着流动起伏的动线四周观赏、交流,在运动中体验到空间丰富的动态变化。
3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丰富中的理性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他以自然结构为灵感来源进行设计并创造出许许多多让人感叹的建绷乍品和家具产品,—直被人们所喜爱。由于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精美绝伦的结构韵律,而且能看到倾斜、扭曲的变异曲面。雕塑般的建筑造型、充满节奏感的形体组合、动态且理性的结构体系使得卡氏的风格在当今的建筑界独树一帜。1959-1993年他为法国里昂塞托拉斯机场(sato-asAirport)附近的铁路车站设计建造中,完全应用了动物骨架结构原理,造型新颖的同时,又能节省材料的使用,令人刮目相看。此外,他在2001年设计的密尔沃基美术馆,在仿生静态动物的同时,融入了“动”的元素,它具有洁白色的外观和别致的造型,犹如一只洁白的鸟,自由飞翔在密执安湖畔。在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卡拉特拉瓦创作了充满动感的Tenerife音乐厅,而该建筑最具特点之处就是顶部巨大的曲面外壳。虽然该外壳没有特殊的使用功能,且在结构生成上还有着很大的难度,但就视觉构成而言,该屋顶所具有的有机形态以及视觉上的冲击感将毫无疑问成为该建筑的精彩之处。建筑师将复杂的结构体系转化为精妙绝伦的曲线语言依附于建筑之上,使得各地到来的游客在体会到该音乐厅独特艺术韵味的同时,也感叹到建筑师造诣技法的高超。卡拉特拉瓦理性地设计着每一件作品,耗资22亿美元的世贸中心中转站,外形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弯曲流动似飞翼般的穹顶是用钢和玻璃打造的,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一副绘有儿童放飞鸟类的画作,他认为这意味着新的生命、新的飞翔和新的希望。
四 结语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技术文明的载体,是历史的积淀。因此,建筑无不刻录下了一定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和风土人情等的信息。然而,对于当今的建筑创作,平面与立面的倾斜,建筑师大胆使用交错、扭曲,不规则形体,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没有艺术思维领域的影响,没有计算机软件的辅助,没有结构技术的支撑,没有材料的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筑的发展不会这么富有蓬勃朝气。
曲线在建筑中的运用,能够体现出建筑师对人的关怀,也不是只要建筑师在创作实践中应用了曲线就能够实现空间多样性、实现人性化。总的来说,建筑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恰当谨慎的选择曲线、精心的组织与之配合的元素,并在建筑创作中综合地调动它们的各方面特性以契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达到人与建筑和谐共处、情感交融,使建筑作品更富人性化。
曲线这一流动的线条形式,常常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但它并非是艺术家的专利,建筑中“曲水流觞”的建筑形式,是建筑师通过对曲线的运用而表达出来的。就建筑的曲线形式而言虽然表现出来的是随意的、感性的、动态的特征胆当我们深入挖掘其内在规律时,就会发现这种随意性与动态的美,是通过建筑师精确的考量与计算,通过曲线这一设计语言表达出来的。
4.字体设计的美学理念论文 篇四
字体设计这个概念在西方被称为“LETTERINTG”,对于这个单词的解释,国内普遍译为“文字的书写”。目前,设计界对它的解释是“文字造型”、“文字的书写”、“文字的设计”等,并没有统一的用语。但在这里我们还是可以给它简单的下一个定义,即字体设计属于平面设计范畴,是探讨文字造型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文字字体、点画、字架、行间以及编排等专门设计的课程。
字体设计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不单是为感觉的美好而存在,只求形与色令人悦目愉快,更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每个文字根据所要表现内容所表现出的形态的个性,且需要受到一个条件的制约,那就是简洁、易认。同时,还应该尽量表现出每个词句在各自环境中的意义神。在很多二维或三维空间中的设计,文字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使各类标准字体的应用只需点按鼠标便会很轻松地从字库软件中调出完成,甚至在部分字库软件中已出现了部分字体设计的成分,如:造字工房这个在国内最新出现的汉字字形与字体设计开发机构研发的字库中就已有部分字体设计的成分。这样致使许多人就会认为手绘字体设计是否有必要存在,它是否要完全被电脑字库所替代。当然,在今天的新技术时代,不能否认电脑的作用和优势。它在很大程度上将设计者从“复印机”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同样我们也不否定电脑技术给字体视觉符号设计带来变幻莫测、淋漓尽致的表现手法。但这些都需要一个前题,那就是人对设计思维的取向。也就是说人的思维仍是现代设计表现的支点。而创意思维的引导与开发应是字体视觉设计的重点。这就需要我们在了解字体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利用美学及一些设计原理进行一些笔画、字体的变形,使设计的创意思维得到更好的表现。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形体从开始的象形逐渐演变到象征,由开始的单纯变得繁杂,又由繁杂发展到简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断锤炼、精简、综合才一步步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汉字的字体设计不仅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同时,也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较准确的传达媒体。而视觉符号形象设计的表现如何,又将会影响视觉传递过程中的效果,如何设计既有准确的传达性,又赋有创意情趣的字体,是视觉传达设计中字体设计过程必须要探讨的问题。汉字的形态与结构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创意性,汉字不同的书写体或苍劲有力;或端庄秀丽;风格多变。汉字的结构是由横、竖、点、撇和捺等笔画组合而成的形态,在结构的安排和线条的搭配上,要从字的形态特征与组合编排上进行探求。怎样协调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强调节奏与韵律,不断修改,反复琢磨,把内容准确、鲜明地传达给受众的同时,创造出极富表现力、感染力和个性的文字。这都是我们在汉字设计中需要做到的。汉字在视觉传达中,作为画面的形象要素之一,同时它还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因此,它在视觉上必须具有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优秀的字体设计甚至在瞬间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起到传递信息的功效,同时又能达到视觉审美的目的。在设计过程中,美不仅仅体现在局部,不仅要求单个字形美观,还要把握整体设计中笔形、结构等,使整体风格和谐统一。在字体设计中还常常运用夸张、增减笔划形象、装饰等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重新构成字形,既加强文字的特征,又丰富了字体的内涵。使其外部形态和内在设计格调都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感受,具有一定的理念内涵和易读性。以上这些都是电脑字库很困难或无法完成的。下面我们就可以从各类设计中体会到手绘字体设计的魅力及其独特性。
如在书籍设计中,吕敬人先生的《朱喜大书千字文》这套书籍中,封面仍用宋代名字朱喜大书千字文墨迹,粗犷豪放、遒劲洒脱。以原大复制保持了原汁原味,寻得一种古朴的书籍形态。高幽大气,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函套将一千个字反向雕刻在桐木板上在,仿宋代木雕印刷版并以皮带串连如意木扣锁盒,封面以中国书法基本笔画 点、撇、捺作为上、中、下三册书的基本符号特征,既统一格式又具个性并突出了书籍的时代特色。再者,吕敬人先生自己出版的《吕敬人书籍设计“2号”》一书,护封巧妙地把“吕”的两个口字套在一起和后面的文字形成一个整体。在内页中以“吕”的字架为基础形成不同的造 型给人以统一、变化、新颖、别致、有趣的感觉。当然,在其它的一些书籍设计作品中还有很多利用字体进行主体设计元素的如:《子夜.手迹本》、《世界汉学》等书上均有体现。
当然在标志设计中把字体运用得当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国银行的标志把中国的“中”字和中国古钱币的.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识别性和形象性很强的效果。再者我们所悉知的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受篆刻形式影响,把北京的“京”字变形形成一个动态的运动员的形象,同时运用中国印章的形式来体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如上海世博会的标志也是采用“世”字的变形形式。
在广告设计中,字体设计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广告根据广告主题的要求,需要极力突出文字设计的个性色彩,创造出与内容相一致且独具特色的字体,给人以别开生面,且能留下深刻视觉感受的字体。抽象的笔画通过设计后所形成的文字形式,往往具有明确的倾向。字体设计在靳埭强先生的一些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韩朝统一海报中利用“韩”字和“朝”字中的共用笔画把两个字统一在一个画面,充分体现了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表现了两国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再如在庆澳门回归的海报中以中国水墨的形式把回字形成漩涡状,在漩涡旁边很巧妙地放置一瓣澳门的区花荷花的花瓣,从而表达澳门一定会回归的这一主题思想。
在包装中,手绘字体设计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近几年尤其是在酒类设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我们所熟知的黄永玉先生设计的酒鬼酒包装在其独特的瓶形设计基础上字体设计就是在传统书法里找到的设计灵感,以中国传统的毛笔字体---草书体相匹配更显洒脱、豪放,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还有我们在化妆品中、衣服的包装盒、包装袋中都有很多类似的设计。
5.美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美学是个宝物,是塑造心灵,陶冶性情,培育人性,区分美丑的理论根据,人类汲取了美学的精华会在自然中人化山河大地,日月星空和琳琅满目的大千世界,设想如果没有了美学的依托,这个生存的世界将会变得冰冷,缺少人情味。
我们是生活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人,都从事着不同行业的工作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想要达到过尽善尽美,这也许是求全责备的。但我想过不论是从哪个行业的工作者,对美学有一些参悟毕竟是一件幸事。原因有二。其一。美学可以说是文学艺术、心理、哲学、实用技术等学科领域的联络锁。如果忽略了,就如同做机械运动没有美感和灵光。其二:人人心中都有美的理念和对美的巡礼的经历。与人于己是何乐而不为呢?美学是世界各地域的传统文化洋溢出的灵性和诗情。在今天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时代里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那么冷漠。它赋予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憧憬和人间美好逝去的和当代的事物的再现和净化。让我们感同深受这别致的意境,美学时代发展的结晶和歌者,悠扬而又难以让人释怀!
在很多极端强烈的痛苦里,因为有了美的呼唤,让我们不再绝望、时而显现出的是一种凄美的状态。在如海深处寂静的停留中,因为有了美学的`复合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孤独,时而火的激情时空留恋处,因为有了美学的平衡,让我们不在偏激,时而捕获的是高贵而有震撼的美.。美学是伟大的,它能给痛苦松绑。这个充满曲折历程“老人”丰厚了每个人的情绪与感受,沟通了现实与情感的陌路。
之所以这个时间的万物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美学标准,美是沉酣于自然生活之中的,要努力的挖掘和再造。美的越从容越接近美的真谛,而丑足可以丑到骨子里,而至事物于猝死。
美学的羽翼丰满就此时代,还未能作罢。我自身都自豪所处在的这个磅礴的华夏美学之中。我自豪于这样的浸泡在梦里在身边,无时无刻不呈现这光怪陆离的各样格式之舟。那些错来娄金的美,可谓是一种狞厉的美,在这样的美中我感到的是一种白鹤初破上古时代的鸿蒙,睥睨一切,正振翅拖影而出的先知先觉之感。
那些天然雕饰之美,可谓是一种浪漫的美。身心都如同老庄那样自然而又脱俗超然。还有一些曹衣出水的美。可谓是有一种律动的美,在这样的美中,我感到自然山川流水的律动,像微妙的音乐一样可以让人屏息凝神。还有一种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的美,这可谓是一种潇洒的美。在这样的美中,我纯粹的做人做事,犹如魏晋之情驰神纵。更有一种美,我认为是最高的层次的美,那就是自然朴实,平淡天真的美,可谓是一种意境的美。在这样的美里盘亘,会滋开一种真实的平凡不可企及的超然世外,忧愤无端之境,让人欣然的平心静气,静得犹如老僧补衲,春蝉吐丝。
我独衷于这最后一种美学境界,这种美学境界让我包揽了中国有史以来一直壮哉的田园风貌,任何一种美学特征的由来都不是自生的,这超然的意识形态的背后又再现了怎样一个荒唐繁琐的经术呢?而这也是促成人的觉醒,美学境界飞升的重要一笔。看似颓废悲观的感叹,但恰恰又是深藏着对人生命运及生活的强烈留恋,这就如同庄子的寓言,看似天为,无用,其实是对人类“欲壑难填”一种最好的解脱,例如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木匠师傅看到一棵树,对徒儿们列数他的弱点,说他无用之才,是日晚,木匠师傅梦见这棵大树来找他,对他发话。“如果。我有用的话,不早就给你们砍掉了吗?我哪能苟活至今呢?这看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时至今日,科技的进步无止境,随人类的物欲也将横流,不管是嘉木恶木等都通通伐之,这其实是人类的自残,如何才能避免一场”膏火自焚“的惨境。这只有深省老庄,魏晋之美学后的体悟了,难道这不是对人类自己的一种警醒吗?这样”无为“的想法,怎么又可能不是一种对人类本体至纯至真的无尚热爱呢?我深切的关爱与同情这样大智慧的美学境界。
6.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论文 篇六
青铜器通常也称为为铜器,铜也称为赤金和黄铁,青铜器是铜锡合金。广义上的青铜器包括工具、用具、利器、兵器、饰物等等。青铜器经历了夏代的发源,商周的鼎盛高峰,春秋战国的精巧细腻,至秦汉的衰落等发展过程,后逐渐因制铁、制漆、制瓷的兴起而日渐衰微,由体现贵族礼制的工具而逐渐退居到普通的生活器具。至秦汉末年,青铜器使用的范围己大为减少,到了唐代,礼器和酒器的数量减少,但是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铜镜数量增多。《说文》:“镜,取景之器。”铜镜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人类文明不停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强盛与繁荣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时代。公元618年隋代官僚李渊、李世民父子组织建立起以中央集权制为基础的唐王朝,此后的300年里,唐朝地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人民生活殷实富足、安居乐业,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军事力量,唐朝都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强国,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与唐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这一时期,人们更加重视精神生活,诗歌、绘画、舞蹈也达到鼎盛,作为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各国争相与唐朝进行交流、往来。唐代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和精神风貌也对当时的世界和现代产生巨大影响。古人制作铜镜用来照容,在人人求美的唐代,作为日用青铜业的铜镜铸造业也达到了它的高峰。
铜镜历经止水吉金的早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勃兴、汉代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缓进,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用水照面为鉴,铜镜也称铜鉴。陶器出现前,古人以水为鉴,后来用陶容器盛水照面——上古之镜、其大盆也,故曰为监,《说文》:“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形,故用以为镜”在掌握青铜铸做工艺后已铜器为鉴。磨光的铜片最后发展为了铜镜,春秋战国以前一共只有24面镜子流传下来,它们造型较小、制作粗朴、铸造水平低下,有的还留有供悬挂的洞,更像是一种配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得改变,铜镜也发生着变化。铜镜发展鼎盛的隋唐五代时期也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隋至唐高宗时,唐高宗至唐德宗时,唐德宗至五代时。第一阶段为承前启后的时期,纹饰内容和图纹布局、圈带铭文的内容还沿袭汉镜的一些因素,但又出现了新的特点;第二阶段是唐镜新风格、新形式、新题材的成熟期,它题材广泛、色泽鲜明,尤其是千姿百态的花鸟、人物,充满了生活与艺术的气息;第三阶段是衰退期,图纹简单粗拙,从此以后铜镜趋于衰落。总的来说唐代铜镜摆脱了秦汉以来古朴、庄重的特点,它的造型、装饰、题材、铸造工艺别具一格体现了唐代铜镜富丽堂皇、千姿百态新风格。
二、唐代铜镜的设计美学分析
1.题材、内涵的设计美。
唐朝国强民富、经济发达,人们对美有了更高的追求,妇女热爱化妆、打扮,妆面变化快,对于铜镜的需求大大增加。铜镜分为正面和背面,正面打磨的光亮用来照面,背面运用各种工艺与色彩饰以各种装饰和铭文。唐代铜镜背面纹样也顺应着时代的繁荣呈现出丰富多姿的一面。唐代铜镜的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到达一种极致的状态,种类繁多,有瑞兽镜、瑞兽葡萄镜、瑞兽瑞花鸟、神仙人物故事镜、四神镜、十二生肖镜、花枝镜、宝相花镜、团花镜、龙纹镜、双狮镜、双鱼镜、双犀镜、八卦镜、万字镜、素镜类等。
带有珍禽奇兽花鸟纹的铜镜将仙鹤、喜鹊、鸳鸯、狮子、牡丹、莲花等图案巧妙的构思设计出来,有机的结合组成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富有自然生动的情趣。随着铜镜制作达到鼎盛,花草枝叶类纹饰逐渐摆脱了从属、点缀地位,而一跃成为主体花纹,涌现了包括宝相花、花枝镜在内的瑞花镜等主要以花草纹饰的镜类,这些镜子以其艳丽华美的风格成为当时人们最喜爱的镜类之一。
例如,带有浓厚故事情节的神仙人物故事镜,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内容,常见的嫦娥奔月题材——《月宫镜》,直径仅有14厘米的镜上,镜背浮雕就是取材于嫦娥奔月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铜镜中部有一株桂树,树右有呈飞仙状的带着披帛嫦娥和一只跳跃的蟾蜍,树左边为捣药的玉兔。嫦娥长衣飘拂,美若天仙,好像腾云奔来,玉兔被夸张为大如成人,蟾蜍和月桂也拟人化了,嫦娥是人们心中美好的化身,寄寓着唐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表达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图一)。描绘了生活场景的打马球镜,四个人骑在马上,每个人形态各异,有的高举鞠杖、有的附身向前,做出击球、抢球等不同姿势,身下的马也姿态各异,周围搭配花枝纹样,场面生动,体现了激烈的打马球的活动景象(图二)。其他诸如“孔子见荣启期”的三乐镜等有故事情节和意识形态的内容,使得唐代铜镜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一时期铜镜,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景再现。生活化的场景描绘,流畅的线条表现手法,使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即使是描绘神话故事的铜镜纹样,其中的神话人物也不再不再像汉镜那样神秘威严,与其说是表现了对神的崇拜,不如说一种现实生活的美好侧写。这些纹样融合了当时工匠们巧思妙想的审美情感,将审美、内在情感融入在镜子的设计的题材和制作中,设计的美离不开人的视觉与思维的美,唐代铜镜不同题材形成的纹样通过点的集中、线的集合组成面,形成丰富多彩的视觉魅力与内涵表达
2.材料、工艺的设计美。
唐代铜镜背面纹饰的富丽多彩、铜镜镜面光洁平滑,这正是依托于工匠们不断探索、不停追求的的美得心态,唐人的审美理想也通过精湛工艺的运用得以展现。铜镜制作、产生之初,铜锡比例为1:0.096的铜锡合金,锡的含量很低,因为锡含量低,所以光洁度很差,到了唐代,铜镜含铜量的比例下降,铅锡合金比例加大,还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银,所以镜子泛白,并且映影十分清晰,厚实光亮的质地和机理效果,加之设计风格、工艺水平的多样化,显露出唐代的大国气象,铸作的精巧、工艺的华美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可比拟的。
唐代铜镜除了传统的铸造方法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种工艺,有用漆将金、银薄片粘在镜子背面的金银平脱镜,例如花鸟纹金银平脱镜(图三)。有用漆将贝壳、碎石构成花鸟、动物、人物贴于镜背的螺钿镶嵌镜(图四)。贴金贴银镜,在镜背贴金板、银板然后在上面刻出各种纹饰,或者是在铜镜背面凸起的纹饰上贴金银片,给人以高低起伏的半立体的肌理效果。这些镶嵌金、银延展性好,便于精雕细刻,可以细腻地刻划人物、鸟兽的神情,并使各种装饰纹样显得精细灵动。通过不同材料的质感和量感,镶嵌的螺钿产生出形、色、光的奇妙的视觉效果,既精美又华丽,极富观赏性。
唐代铜镜的兴盛,不仅在数量的丰富,更在质量与工艺。铜镜上的装饰设计,是依赖于一定物质材料的视觉艺术形式。运用不同的材料,对工艺的不断探索,才能将唐代铜镜制作工匠的设计更好的表达出来。
3.色彩的设计美
色彩是设计美得重要构成要素,它可以直观生动的将设计师的想法或意念传达给消费者。铜镜的色彩分为铜镜主体的色彩和铜镜背面装饰纹样的色彩,铜镜的主体到了唐代因为制作工艺的改变,铜镜中铅锡合金含量增多,含铜量下降,因为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银,所以铜镜整体呈银白色。到唐代铜镜的反光度增加,光洁度也增加了。唐代铜镜整体形象的提升是当时经济发达,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同时,在唐代的特种工艺镜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唐代人民对华丽色彩的深度迷恋。金银平脱镜中金丝的同心结、金光闪闪的花鸟,银光点点的八瓣莲花座和羽人。闪着贝壳、宝石光芒的螺钿镶嵌镜。贴银鎏金的纹饰和铭文。这些特种工艺镜上面多使用贵金属或各色玉石等高贵材料和散发光芒的自然材料,材料本身就已具有了华美的色彩,又利用金银平脱、金花银背、镶嵌等工艺,两种以上的高贵材料同时并用,又更使得铜镜的装饰色彩格外的斑斓华美、绚丽迷人。唐镜上这些兼容并蓄、工艺精湛的设计,给我们带来华丽的色彩设计魅力(图五)。
4.结构与形态的设计美
唐以前铜镜多是圆形、方形,一面铜镜有正反两面,铜镜的正面光亮平滑,可以照容,而背面又称镜背,它的文化内涵也基本通过装饰的花纹或铭文体现出来。镜背中央有突起的钮,中间有孔,可以穿系绳带,便于手持或系在镜架上,常见的钮有弓形(桥形)、圆形、半圆形、兽形等。钮座为镜钮周围的装饰设计,有圆形、方形、连珠形、花瓣形、叶纹形、柿蒂形等。钮座外部装饰由里向外通常分为内区、外区,体现主要内容的纹饰通常布置在内区称为主题纹饰或主纹,铭文多装饰在外区,称为铭文带。外区之外称为镜缘,或宽或窄,或光素,或饰有花纹,均高于镜体。
唐代铜镜纹饰的构成中排列多自由,纹样生动活泼充满变化,即使是对称式的构图也是相对的对称在规则中又有着变化,但造型风格的一致又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富有自由、平衡对称的形式美感,这又使唐代铜镜满含着比整齐划一更进步的和谐设计美感。
唐代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铜镜的造型十分丰富,突破了圆形、方形的传统,为了适应主题纹饰的变化,出现了葵花、菱花等花式镜形和亚字形(四方委角形),内容与形式更好的结合了起来。铜镜后面的铭文、圈带铭文也消失,镜背不再受内外界限的限制,给纹样艺术形式的表现更多的空间。
三、唐代铜镜的设计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历经勃兴、繁荣、缓进、鼎盛、衰落的铜镜装饰造型艺术,在唐代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用品,或作为献礼或馈赠的礼品,记载了唐代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却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唐代铜镜必须更多的具备在现代社会的实用价值,才能重新迸发出新的光彩。
7.论玉雕设计的美学内涵 篇七
中国的玉雕艺术作为传承数千年的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鲜明的民族审美特性和精神。玉雕艺术作品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历史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件玉雕艺术作品不仅包含着其材质本身润泽的美, 还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技艺, 乃至文化的美。它的发展迎合着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追求, 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 是一种美化了的器物。
二、美学内涵
材质美。玉石是产生于自然界的矿物合成体, 形成条件复杂, 稀少而不可再生。玉雕设计的对象是玉石本身, 美玉无瑕, 对于多数欣赏者而言, 玉石本身晶莹剔透的材质美最为重要。在千色万种的玉石材料中, 玉料的颜色是至关重要的, 玉料本身也大多具有基本的色调, 各种颜色亦能引起观赏者的联想。白玉之美静雅洁净, 象征人类道德情操;芙蓉玉之美粉嫩欲滴, 如婴儿肌肤般温润;而翡翠之美又青翠恬静, 恰如林中少女。
对与玉雕艺术品的制作, 充分展现玉料本身的材料美便是传统玉雕艺术追求的审美境界之一。玉料名贵, 且每块玉料的质地、色彩、纹理等很难完全相同, 所以对于作者而言如何把握利用好玉料本身的特性, 以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展现其材质的美感, 并通过其材质的美感进而展现玉雕艺术的美, 这都需经历系统而复杂的创作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笔者按照玉料的制作水平高低将作者用料分为三个层次:用尽料、用巧料、用美料。首先用尽料, 即根据玉料体积高点, 尽可能的保持其厚度感、体积感, 若用料造型好甚至可以使得成品视觉上的体积感大于原料。而对于玉料的造型, 作者不仅要本着这一原则, 更应该大胆“破形”并“造形”, 充分用尽玉料本身的, 形、质地、纹理。其次用巧料, 在充分用尽玉料的“形”基础上仍需巧用玉料的颜色、缺陷等进行创作。顺应玉料本身颜色而选定恰当的设计主题能进一步使玉石具有艺术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对于多数玉料而言, 本身都带有或多或少的缺陷, 或瑕疵或裂纹, 若以“用尽料”的准则处理便是掩盖或去除, 而更高明的处理手段便是巧用瑕疵或裂纹, 将其巧妙、恰当的融入设计主题中去。最后用美料, 它是用料的最高境界, 前面两者 (用尽料、用巧料) 是基础, 而“用美料”即展现材质美则是设计者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这是一种综合美感, 设计者除了充分、巧妙运用玉料的形, 质、色、缺陷等之外, 还需充分发掘玉料所具有的艺术气质, 并寻找到最适合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作者而言以上三个层次是一种综合的思维与创作的过程, 它们相辅相成, 层层递进, 统一的目的便是充分展现玉石的材质美。
技术美。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对于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玉石, 其本身即使具有较高的品质也很难很好的直接表达出其内质、色彩等美感。技术美并不是指雕刻的技术、技艺, 而是一种审美的概念。狭义来说, 技术之美是作者在生产技术活动中所展现的审美价值, 常以其情趣、经验、感情等贯穿其中并通过玉石的加工最终展现。而广义来说, 所谓技术美主要指玉料经加工而形成的一种不同于原始玉料的形式美, 而这种形式美又包含着作者的情趣、经验、情感, 它是经过作者思想组织而表达出来的。这种形式美是一种抽象的美学概念, 在中国古代玉器的形式美是建立在玉器本身所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之上的, 而随着时代发展以及生产力提高, 玉器逐渐由满足实用向装饰、美化转变, 其形式美感也在随之变化着。而这样的形式美的变化的过程, 亦是玉雕设计的技术审美倾向变化的过程。
对于玉器而言, 质、色是玉石本身的自然属性, 人难以改变, 而其造型形式则是取决于人的创造。一块原始玉料经过人工开料, 加工成形后作者便可在其基础上进行设计, 选定最适宜的题材, 以及表现这一题材的最恰当的形式。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之下以恰当的技艺及处理手法来展现无限的形式美, 而对于玉料而言其本身较为通透, 过于细节的刻画总是不太容易显现, 而为了更好的表现玉器的形式美, 玉雕之中作者更注重的是其整体的形态样式, 布局等。如红山遗址的玉猪龙, 阔嘴大眼, 简化造型注重传神;商代的玉龙形式多样、变化丰富、繁简适当;以及后来明清时期的玉碗、玉盂、玉壶、玉爵、玉圭、玉佩、玉带等在表达形式美感上无不以规则的结构形式, 恰当的疏密、虚实、繁简的对比和色彩布局等来体现。此外, 在除注重整体造型的同时, 成功的玉雕作品本身局部的花鸟草木、人物表情、细节纹样等的表现也是一丝不苟, 形成了注重整体形式中又有细节刻画的玉雕形式美感。而这样的形式美, 正是制作者以高超的制作技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产物。因此, 玉雕作品制作所追求的技术审美, 某种程度上是以追求、表现特定形式美为目的的。
文化美。我国的玉器雕刻有着八千余年的发展历史, 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 经过千百年的与人们生活、生产力的磨合与发展,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它已经深深融合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礼俗之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甚至这种作用是其他工艺作品无法替代的, 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征与寄托。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为玉石雕刻提供了许多传说、典故、图案等等创作主题。如翡翠, 因其多色常被雕刻成荷花、白菜等, 虽看似平淡无奇的物品, 但以翡翠玉石的形式表现, 不仅很好表现翡翠本身的色调和湿润感, 更是将平淡物体工艺花以及将名贵玉石的生活化表现, 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平淡与高贵相融合的玉石文化美。又如白玉, 由于其本身的通透洁白的特性, 有温和雅致的气质, 常被用作文物题材, 或少女或文人, 或观音或佛像。不同种类玉石所制作的不同的题材的雕刻作品, 也可以说是历史文化沉淀使得人们审美发展趋于某种共识。时至现代, 玉器所带给人们的那种古典的、高贵的气质依旧不减, 而这样的高贵与古典的美正是经历了时间沉淀后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内涵首先是表现在玉这一材质本身, 传承年代久远, 应用广泛。然后是玉雕所表现的主题, 生活中最常见有玉如意, 玉观音, 玉佛, 生肖等等这些都既是传承千余年的雕刻主题, 同时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对于现代玉雕而言笔者认为, 虽然现代玉雕设计题材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和艺术修养提高而不断变化着, 但其中蕴含这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美却永远存在着。应深刻理解好传统玉文化的美学内涵, 不必拘泥传统玉雕的题材和形式, 在尊重传统文化并理解其美学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当代工艺美术师的智慧, 剔除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传统元素, 适当加入一些时代元素并使之与传统玉文化相适应。最终发展和形成新一代的玉器文化美。
三、结语
中国的玉器雕刻不仅有着材料、技艺的展现, 更有着历史文化、精神的流露, 是物质美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玉雕本身的美学内涵也是相当丰富, 小小的玉器中凝聚着数千年来人们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信息与成就, 它既是具有深刻美学内涵的艺术品, 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象征物。它的存在与发展, 是各个时代人类按照当时的美学规律和审美倾向所制作并呈现的具象化、物化的美。
参考文献
[1].姚士奇, 中国玉文化,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M].
8.封面设计的美学追求 篇八
一、对比中寻求协调
封面设计要利用人们要求协调、和谐的心理,在对比中力求达到协调,从而显示出一种古拙的庄重美。这样的设计可以使人产生视觉与心理上的完美、宁静、和谐之感。像《编辑学刊》2007年度的封面设计中繁体字的运用并配以沉稳的底色,体现了古朴的美感。封面设计在色彩配置上尤其注重突出色彩的对比关系。在对比中求协调统一,以间色互相配置为宜,使对比色统一于协调之中。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在封面设计上体现的对比中寻求协调的美学风格值得借鉴。例如,《时代》经常用红与黑的对比,还用红与蓝、红与白的对比。红色给人以热情、向上、革新等审美体验,黑色、白色、蓝色给人以稳重、冷静等心理感受。色相,明度,时不失稳重、优雅,与其定位极为协调。而适当的黄色进行点缀,不超过五种颜色的运用,纯度上的冷暖、深浅、鲜明的对比,使整个封面显得富有时尚动感又亮丽,同色彩运用,使整个封面色彩既不太过杂乱,也不显得单调乏味。该强调的部分突出,该弱化的部分减弱。利用不同色相的颜色搭配在一起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色彩层次。对比色配置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冲突,而邻近色匹配则会产生柔和,平静的感觉。红黑搭配,红白搭配、红蓝搭配,使色彩的明度对比既夺目,又不至于太刺眼。读者就是在这样对比中寻求协调的追求种获得了美感享受。再如,《当代电影》2008年度的封面设计也体现了这一美学追求,色彩鲜明明亮的底色和黑色胶片构成的“8”字形成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过渡使对比不至于突兀,色彩的协调感从中得到强调,“8”字图片的设计也很好地突出了刊物性质。
二、节奏中体现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中的词汇。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前者着重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后者是神韵变化给人以情趣和精神上的满足。节奏是韵律形式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节奏富于理性,而韵律则富于感性。韵律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有一定变化的互相交替,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融合,能在整体中产生不寻常的美感节奏与韵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美感的共同语言,是创作和感受的关键。通过节奏与韵律的体现而造成美的感染力。成功的封面设计总是以明确动人的节奏和韵律将无声的实体变为生动的语言和音乐,使封面的构图充满着音乐性和抒情性,令人遐想,正如歌德所说:“韵律好像魔术,有点迷人,甚至能使我们坚信不疑,美丽属于韵律。”例如《当代电影》2008年度的封面设计,每期通过色彩的变化加之体现动感的电影胶片“8”字图形,形成跳动的节奏,而整个年度封面设计形成一个整体,构成充满美感享受的韵律,像欢快的音乐,又像优美的诗歌。就具体一期的封面设计来说,图片和文字在封面构图中如果作曲线的编排构成,也可以产生节奏和韵律,同时要讲究中国画中的留白,该空的地方不要强加内容,要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效果,给读者留有遐思的空间。例如,《电影艺术》2005年度的封面设计就表现了这一美学追求。
三、变化中追求统一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凡是艺术创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综合,创造的想象就是这种综合作用所必须的心灵活动。”[2]封面设计用各种不同艺术手段进行表现,总是表现事物的各种不同存在形式,总是对其在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上进行组织。如果这些复杂繁多的视觉因素只有多样变化,没有和谐统一,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如果只有和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就显得呆板单调。各独立的差异因素在艺术组合建构中,既体现外在关系的差异,又使其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构成统一有机的整体,才能产生赏心悦目、传情达意的审美效果。因此,在封面设计中既要追求色彩,版式,字体的变化多端,又要防止各因素杂乱无序的堆砌,造成统一性的缺乏。同时还要注意在追求秩序美感的统一风格时,也要防止缺少变化引起的呆板单调的弊病,因此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并保持变化与统一的适度,才能封面设计日臻完美。
在具体的封面设计中,如在色彩面积运用上,一般与其它色彩相对的主色调要占据主要位置,较大面积,通常是背景色或封面人物的色彩。导读部分的文字色彩面积虽小,作用却十分重要,通常采用与背景色或封面人物色彩不同的色彩来起到突出作用,一般用与主色调协调的其它色来强调。在层次处理上,通常把导读部分的文字放在第一层,封面人物居第二,刊名位于第三,有时刊名也居第一。最后是背景色。这样设计使得整个画面层次异常分明,编辑意图也很清晰,在色彩和画面层次的处理上始终保持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统一。风格简洁、明快,非常符合封面追求延续性的封面效应。像《电影艺术》2009年度的封面每期的背景色占据封面的大部分面积,作为主色调。刊名作为画面层次的第一层,突出强调,导语和封面人物据于第二层次,画面在光影色彩运用中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每期在色彩变化中贯彻构图稳定统一,层次分明的美学追求。
高尔基曾说过:“美是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象。这些完美的形象都是理性和知觉、思想和情感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封面设计需要根据纸介质媒体的性质,特点和用途等,设计特定的装饰性图象,并将图象与色彩,文字及点,线,面巧妙地组合,构成传情达意的艺术性画面,营造一种寓意深刻而优美动人的审美意境。封面的设计要达到让读者看了就能联想其相关内容,要达到“一叶而知秋”的效果,给读者以美感和美的享受过程,达到吸引读者持续关注的终极目的。
[1]李泽厚.李泽厚文集[M]. 北京:三联书店,2008.
9.旅游美学学习心得 篇九
班级:12旅本1班
姓名:赖嫦熙 学号:124150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投入了旅游的大潮中。很显然,旅游业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兴产业。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旅游认识旅游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在那如何认识旅游呢?在这学期我接触了旅游美学这门课程,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形式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同时比照西方国家的审美文化,可以让内容变得更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梁金兰老师讲解时,运用案例以及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情况引出主题,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会加入一些视频片段辅助理解。上课时与我们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多。我认为这样的方法很好,可以学到知识也不会感到太枯燥。
通过这学期的旅游美学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其实旅游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的审美。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无论我们参观的一条河还是一座房子,它都是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我们作为一个审美主体,只有真正了解旅游审美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领略旅游景观的美。比如说我们去参观苏州园林,如果你不懂它的园林构造以及布局思想,那么在你的眼中它就跟一般的园林无异,不过就是有很多的石头,还有很多的树以及水池、走廊等等。但是如果你有去了解它,了解过它的历史,那么你如果回头再来欣赏的话,那么完全就是一种不同的审美感受了。通过对旅游美学课程的学习,我已基本了解旅游美学的各类知识,这为我以后能更好的参与旅游,发现旅游景观之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谈谈我旅游美学的学习心得。
在旅游美学中,涵盖了大约十章的内容,分别介绍了旅游审美心理与观赏原理、旅游服务者的审美需求以及旅游景区的审美设计;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和雕塑景观的审美鉴赏;中国绘画艺术、饮食文化的审美鉴赏。我认为在里面的各方面知识中,旅游审美心理这块内容是最重要的。旅游审美心理是指旅游者在现实而具体的观光游览活动中伴随着的复杂微妙但愉悦自由的心理活动。与其他形式的审美活动一样,旅游审美活动也涉及审美心理的四大要素: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学习完这章的知识。我们不仅可以使自己了解并且掌握旅游审美的过程,还能在和客人讲解时,揣摩客人的心理,令自己的讲解体现更多的美感,让游客感兴趣。在带领游客游玩观赏时,最好宜动宜静,根据景观的特征和个体的需要灵活运用。假如我们带的是青年团,全队的节奏可以适当加快,停留观赏的时间可以相对缩小;如果是老年团的话,讲解要详细,景点最好精少。总而言之,在旅游活动中,要针对不同的审美对象,选择合理的审美方法,也可以提升在工作中的引导能力。
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集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群体。因此,学习旅游美学和充分了解旅游美不仅仅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和阅历,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美学我们才能收获真正的旅游美,体验真正的旅游美感。
10.生态美学理念的包装设计研究论文 篇十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审美;包装设计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现代包装设计领域呈现出两面性趋势。一方面、在通常情况下,包装是不可或缺的,在对产品起到保护作用并方便其运输、存储等一系列客观需求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过度包装”、“包装垃圾”、“包装污染”等对包装设计的“批判”也屡见不鲜,人们已经强烈地意识到,不适当的包装设计给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的灾难也愈演愈烈。由此可见,包装设计已经渗透并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生态美学在包装设计理念中的延伸
人与人的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相融一直以来是生态美学追求的目标。在这样和谐统一的大环境下,人类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而且还能够将人类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界充分结合,使得人类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生态审美理论,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都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引下,人们创造出了大量的以自然生态审美为设计灵感的生态包装,例如粽子、荷叶包饭、竹筒酒等,这些取材于自然的包装方法至今仍在延用,也对现代包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态美学所推崇的审美观念,是基于审美主体需要的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方式,同时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诱导作用。我们要重新认识生态美学的审美价值,注重人文发展和生态发展,并将这些因素充分统一起来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理念中。本文主要从产品包装设计的外在“美”——自然生态的图形美、自然生态的仿生美、自然生态的材质美、自然生态的肌理美、自然生态的技术美五方面来探究自然生态美学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二、自然生态美学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一)自然生态的图形美
广义上的图形是指所有能用来产生视觉图像并转化为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图形的使用空间在不断扩大,现代图形设计要求开发更新的传达系统及视觉语言,以更好地为今天的消费者服务。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图形的表现是不可或缺的,它主导着包装的成败;它隐含的形象显而易见且便于记忆;它比文字语言的传达更为直接、有效,且有着无国界性。自然生态中图形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具体可体现为:
1具象自然生态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具象自然生态图形是对生物形态、非生物形态和自然现象的写实表现,它最能直接还原产品的真实面目,也最能直接地展示包装的内容物特征。(如图1-1)这是为果酱设计的水果造型外包装,将草莓、菠萝、苹果的植物形态通过写实手法的表现直接应用于果酱外包装设计中,生动展示了包装的内容,让果酱看起来那么新鲜自然、有食欲,同时也愉悦了人们的情感,拉近了人与自然生活的距离。具象自然生态图形的表达使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选择,消费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认知商品的整体样貌和局部特征,这种直观的表达从外在美的视觉上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望,从内在美的情感上获得了人们的心理愉悦和信任,拉近了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将立体的自然形态平面化、简约化,也是具象生态图形常用的提炼手法。(如图1-2)这款水果饮料包装盒设计新颖独特,通过运用形式美法则,将水果造型提炼概括为规则的几何化图形,虽然没有过多装饰,但从外观图形便可以直观、快速地识别饮料的口味。同时,这款饮料盒为多边形设计,也方便了卖场多种角度的放置方便销售。如图1-3,这是一例谷物包装设计,包装图形抓住了形态的最主要特征,将平面的自然生态鸟形和红豆形态进行了极大简化概括,仍不失自然生动之美。
2抽象自然生态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在自然生态的图形中,抽象是指从自然物象中抽取提炼出其本质属性、从而形成脱离自然痕迹的图形。抽象图形采用的是间接、含蓄、令人回味悠长的表现手法,为消费者营造出多维的遐想空间。如图1-4所示的这款牛奶包装设计,将牛奶形象的特征用抽象的“点”元素来表现,色彩黑与白的结合给人很强的视觉吸引力和生态审美的联想,暗示了牛奶的新鲜、纯净和天然。这种抽象的美、美在似与非似之间,极大地丰富了图形的语言表现力,是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自然生态的仿生美
“仿生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家J.E.斯蒂尔最先提出的。仿生学试图在技术层面模仿动物或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功能,试图在生物学与科技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从而为解决疑难的技术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仿生学所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商品包装在设计思维、理念、材质、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科学依据,利用仿生之美设计的产品包装不仅能够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而且在精神层面上还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关怀。
1植物形态仿生:植物形态仿生是指从自然植物形态中寻求创意点,通过抽象、简化、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结合包装物的自身特点,使包装形态设计既具有生态的自然美、又传达丰富的情感价值。图2-1的乌龙茶包装,包装盒与茶叶包的形态均由设计师通过对自然茶叶形态的抽象提炼概括而来,茶叶的形状、肌理、色彩、搭配等每一个设计的细节都透露着有关茶叶产地和茶香品质的特性。仿佛使人闻到了“关”不住的茶香,似乎在告诉每一位消费者,每一个茶包都是一片片精选原叶的缩影,而每个茶袋里都存放着一段关于茶园的清香回忆。
2动物形态仿生:动物形态仿生是指从自然界中动物形态、样貌、肌理中寻求创意点,通过抽象、概括的艺术提炼,为包装设计服务。如图2-2这款蜂蜜瓶型的设计,让人联想起一只只可爱的小蜜蜂,将蜜蜂的仿生形态运用在蜂蜜的包装设计中,传达了蜂蜜源于天然的商品优势,拉近了消费者对产品本身自然、醇厚、原生态的心理需求。
3非生物形态的仿生:非生物形态的仿生是指对非自然形态中具有情感韵律,富有物理法则的无机形态的模仿。如图2-3“最诗意花瓶”包装设计,这个简单到极致的花瓶就像蜻蜓点水所泛起的一朵朵涟漪,它是由发泡和树脂材料制成,使用时将装饰花儿插入其中,就可以让花儿诗意地驻立在盛满清水的容器中,微风掠过,涟漪的花瓶还会随之荡漾,让人不禁心生对自然生态之美的感动。
(三)自然生态的材质美
材质,在产品包装设计中,是实现包装的艺术载体,包装设计的过程就是使用材质进行制作的过程。材质是物质的,也是承载着精神世界的载体,在包装设计的表达中首先是通过材质本身给予人们视觉的体验,这是最直接的传达,同时通过人在触碰、使用材质的过程中传达精神层面上的审美感受,材质是社会文明进步、时代审美需求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1自然生态材质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自然生态材质是指生态自然界中植物的根、叶、茎、皮、纤维等经过加工或直接可以使用的材质。如图3-1是一款植物种子积木的包装设计,设计师将自然生态中植物种子形态作为产品包装的一部分,巧妙地与多边形积木形态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产品包装凝聚着时光与生命的记忆。
2仿生材质包装设计对人们生态审美的启示
仿生材质在包装设计中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传达情感因素,同时能够充分地表达设计者的思想和理念,将意识形态虚拟的想象力转化为实际的表现能力,最终满足商品使用者的主观感受。仿生材质的使用能够唤起人们相互之间生态审美的心理共鸣。如图3-2就是一款仿生材质的包装设计,它模仿了自然界中木头的材质纹理对便签条进行包装设计,带有一种生态情感的暗示:纸由木来,木由生态自然而来,仿生材质的使用也在警示着人们应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唤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情感和心灵共鸣。仿生材质不仅是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之间的媒介,而且还能够充分表达包装设计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我们在生态审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要充分发挥仿生材质的特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断地挖掘出其应有的潜在价值,为未来的包装设计提供更多的富有想象力的生态审美情感表现形式。
(四)自然生态的肌理美
自然生态的物体外部都穿着一件自然赐予的“外衣”。随着生命的周而复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每一个生命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组织结构,有的平滑光洁,有的粗糙斑驳,物体表面这种独具特色的纹理结构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客观的自然生态的形态肌理。这种肌理所传递的最为基本的体验就是生态审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生态的肌理之美。肌理在包装设计中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感官视觉和触觉上,如图4-1所示,该系列果汁酒有柠檬、西番莲和草莓三种口味,设计师巧妙地采用不同口味水果自身的特殊纹理为设计题材,直接在酒瓶外部包裹一层“果皮”,让消费者在打开包装的体验过程中享受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觉好像在剥开一个新鲜水果般有趣。再例如,很多喜欢户外运动的人们,看久了单调的装备会不会感觉乏味?图4-2是以帐篷为基础来进行的包装创作,帐篷包装设计的图案和肌理元素都来自于自然生态中的食物,色彩亮丽非常有趣,要是在户外忽然看到这样一顶帐篷,一定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放松与自由。
(五)自然生态的技术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深化,生态美学下的技术表现形式日趋丰富和多元,它大大增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并逐步地改善着人们的生存现状,提高着人们的生活品质。所谓自然生态的技术美,它不仅仅存在于设计生产技术领域中,而且还以其自身的审美特征滋润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1交互式包装技术之美
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今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包装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已打破了传统包装的界限。产品和包装已渐渐成为一个难以割舍的整体,很多时候,包装就是产品的一部分,甚至是其本身。交互式包装通过基本的包装设计元素的综合实施,更进一步地拉近了产品和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各种方式创造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交互体验,完成二者双向信息的传递。日本漫画已成为世界漫画中独树一帜的风格流派,大量废旧的漫画书籍走入了设计师再设计的舞台。如图5-1,利用连环漫画册作为培养器皿种植萝卜苗,通过无土培育的技术,让植物种子以漫画书为营养源,发芽并茁壮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漫画册扮演了产品和包装双重的角色,即减少了生态资源的浪费,同时人们通过与新技术的交互体验,从精神上感受到了来自于自然生命力的鼓舞与震撼。
2功能型包装技术之美
功能型包装主要是指包装内盛物或者包装本身与人们之间产生互动的关系。如果你早上有吃煮鸡蛋的习惯,那这个设计或许你会喜欢。如图5-2是一个能煮熟鸡蛋的包装盒概念设计,其实它的设计概念很简单,就是鸡蛋在包装中可以自我加热。每个鸡蛋由多层回收纸板包裹,当你拉出标签时,催化剂与智能材料随即发生化学反应,鸡蛋开始升温,几分钟后,打开包装的上盖,剥壳即可食用,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用煮鸡蛋的新鲜美味。
3智能型包装技术之美
随着人类社会对商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商品的流通日益频繁和迅速,而这种发展也促使包装技术不断地革新。现在包装融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以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客户和市场需求。如图5-3,设计师设计了一款没喝到咖啡绝不睁眼的早安马克杯,其实就是一款变色杯。杯子在遇热后,经由温度敏感的油墨印刷图案,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变化成优雅的俏佳人图案,在愉悦了使用者情感体验的同时,使消费者及时了解杯中的水温,将智能型包装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交互式包装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设计语言和鲜活动力。我们在进一步完善、开发包装功能的同时,还要通过人与产品的交互体验促进人与产品、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设计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视觉形象设计能力,还要立足于当今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并存的生存现状,深入了解和认识当今新技术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包装设计更具有生态的审美性和技术性,更加趣味化、人性化。
三、总结与展望
自然生态美学下的包装设计研究是一个曲折且漫长的过程。包装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在只是简单存在于其外表,而应更注重其内在情感价值的传递。自然生态之美正培育着人们的情操,调剂着人们的心情,丰富着人们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包装设计作品在满足产品基本功能的同时,会更加关注与人的行为之间的互动,在满足消费者感官愉悦的同时,会更加注重从精神层面上展现包装设计的生态审美内涵,在思想与行为上促使人们对生态自然的保护,警示人们应给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更多的关注,这也是我们设计师应肩负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2]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袁鼎生.审美生态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设计美学的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论文-传统美学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07-13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创新研究论文12-04
美学学习心得07-28
旅游美学的想法11-14
从语言美学功能的09-01
影视美学的复习资料07-22
单车上的生活美学作文09-06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10-13
自我超越:走向人类学的美学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