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精选7篇)
1.月是故乡明 篇一
月是故乡明
——《黑骏马》读后感
《黑骏马》可以说是张承志个人文学创作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小说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小说的故事情节虽无出奇之处,但却以浓烈而质朴的情感一次次触动着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对于这部小说,我个人认为做任何单方面的评论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对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的亵渎。作为后辈,我仅仅在其中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权当是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并无板门弄斧之意。
小说中白音宝力格获得了前往苏木(一乡镇)参加兽医培训班的机会,而成为一名兽医是蒙古小伙儿时的夙愿。面对着这样难得的机会,白音宝力格选择了离开家乡。在索米娅送白音去城里的车上,在朝霞的见证下,两人立下誓言,要结为夫妻,永世相爱,并约定培训班结束后就回家结婚,然后一起和奶奶在美丽的草原上享受幸福的生活。
感人的爱情,浪漫的承诺。半年之后,当满怀欣喜的白音宝力格回到家乡以后,却发现那个让他朝思暮想的索米娅已经不知不觉变了,变得陌生、惶恐,甚至还经常躲着白音。而后在一次青年人的聚会上,白音意外得知索米娅已经怀上了黄毛希拉的孩子。
黄毛希拉何许人也?远近闻名的恶棍!
血气方刚的白音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在巨大的打击之下,他决定了出走他乡。
九年后,白音宝力格大学毕业,成了自治区畜牧厅的一名技术员。因为作草原牧业调查,27岁的白音宝力格又回到了家乡伯勒根草原。他决定去寻找他的索米娅,而此时,索米娅已经远嫁到诺盖淖尔湖畔的异乡。老额吉死后索米娅带着孩子(此前她生下了黄毛希拉的孩子,给她取名其其格(美丽的小花的意思。))艰难度日。车夫达瓦仓可怜她们母子,娶了索米娅,索米娅又为达瓦仓生了三个儿子,一家人在诺盖淖尔过着穷困而平静的生活。
这是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但是回头想想,如果白音当初没有去城里上培训班,如果他能在草原一直和索米娅过那种“男耕女织”的生活,或许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结局了,至少在黄毛希拉企图霸占索米娅的时候他可以以一个男子汉的姿态挺身而出,去保护自己心爱的姑娘。但是为了圆自己儿时的梦想,白音走了,把一个善良、单纯而又柔弱的女孩子孤零零的留在家乡为他厮守,可以想象有多少个夜晚索米娅独自坐在草原上,望着漫天的繁心,牵挂着远在异乡的他。为了等来重逢的那一天,纵然生活有再多的苦,纵然有再多的委屈,索米娅都不会抱怨,因为在她心中一直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渴望。
但是,这样对一个女孩子公平吗?虽然两人青梅竹马,心心相印,但是半年的时间分居两地,谁又能保证不会发生什么呢?于是,白音齐力格为了自己的愿望、理想,失去了自己一生最爱的人和一生的幸福。同样,索米娅的命运也就此改变。其实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在我们的观念中,家乡似乎总是个“小地方”,城市小,楼房低,没有宽阔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于是乎几乎每个人都为自己勾勒出了一幅所谓的现代化大都市图景,似乎我们十年寒窗,就是在期待那破茧成蝶之日走出山门,去外面开阔眼界好好施展一番,有的人甚至为了事业孤身一人在外打拼数年难与家人团聚一次。不可否认,有理想固然是件好事,但我们是否真正在奋斗之余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过?自从我们离家那天开始,我们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在寒冷的冬夜,当我们回到宿舍再也品尝不到父母准备的热气腾腾的饭菜了;晚上再也没机会和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看电视了;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每人耐心听你倾诉了;还有,也再没有人在你耳边不停地唠唠叨叨了。似乎这时的我们只是一个冰冷的躯体,每天在机械地生活、机械地工作,而没有往日的那种至亲之情来温暖我们的血液。同样,在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我们,一个孩子离开家乡,就意味着爷爷奶奶要失去孙子,爸妈看不到儿子,弟弟看不到哥哥……而我们却毫不在意,所以我们我们不会明白奶奶为什么反对我们走,不明白她为什么会哭,不明白妈妈伤心就因为我们离开家的时候一点也不伤心,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在走之前对我们千耵聍万嘱咐,不明白为什么到了学校还不打电话回家父母会觉得很生气。
所以想起了一位作家写过的一段话:“每一个从故乡来的男人,都明白故乡意味着什么。故乡拥有什么?故乡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熟悉的牛马,有自己心爱的姑娘。在故乡,一个男人才知道自己的价值,才知道自己的位置。他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有血有肉的人。这个血肉,是经过充满血缘意义的称呼所标定的。这血留在血管里,但是也留在人与人之间。这肉,长在每个人身上,但他时时提醒,你的身体来自祖先。你跟你周围的人,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故乡不像他乡,你永远没有位置,只有“职位”。你没有血肉,只有外壳。你没有灵魂,只有“角色”。你没有“生活”,你不过是在“扮演”。你没有仪式,只有游戏。你没有神圣,只有规则。你没有尊严,只有“价值”。”
以前不懂这是为什么,现在自己身处其中,体会深刻。
所以,当我们事业有成的时候,却猛然发现父母已经悄然变老,我们让他们等待得太久、太长,以至于大半的时间都是他们独自在为我们牵挂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而当我们意识到年华流逝染白了父母双鬓的时候,他们似乎并不需要我们的歉意,因为他们心中一直深爱着我们,尽管这些年他们忍受着生活的孤独和寂寞,尽管他们为了我们的学业、家庭一直在拼命地工作、攒钱,但是他们从来不像我们诉说他们的心酸。我们的自私、懦弱在父母的坚韧和奉献面前,竟是那么微不足道。
我想,可能这就是故乡。在外面的世界里,我们永远找不到故乡。俞敏洪先生是新东方的创始人,在他面临选择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去外国而是留下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对新东方出国留学班的学员们说过四个字:“早去早回!”
所以身在异乡的游子们,早点回家吧,那里有一直牵挂你们的亲人。
2.月是故乡明 篇二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扩展学生视野和思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并优化语文课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深切地感受到,网上学习往往会使学生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存在“不自觉、无目的、无选择”的现象。要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需要“向导”的指点,否则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目的,甚至不能到达目的地,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只有转变角色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才能更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价值。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最直接的途径,快捷学习并深入研究,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并进行探究和学习呢?本学期,在学校信息组的帮助下,我利用自己制作的“月是故乡明”主题知识网站,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
一、转变观念,重新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古人“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教学观,强调了教学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传播信息,是教师“角色”的重大改变,也是教与学方法的重大改革。通过亲身实践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我认识到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提供最好的教学,因为最好的并不是对于每个学生都适合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同时,教师又更多地充当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很像是一个会议的主持人,根据教学的进程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控。冷场了就换个话题,跑题了就拽回来,精彩处就鼓一下掌……
二、精心挑选,选择适合于网络教学的语文学习内容
网络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的共享和资料的搜集、检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网络与语文教学本身之间的关系是“主”与“从”之间的关系,语文是主,而网络是从。适合运用网络这个工具为语文教学服务,就选择它,不适合,就舍弃它而选择更适合的工具。网络教学模式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决不能把网络教学来代替语文教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它也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精心挑选,选择适合于网络教学的语文学习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
景山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为季羡林的散文专辑,共选了四篇抒情散文,分别是:《月是故乡明》、《五色梅》、《春满燕园》、《春归燕园》。季羡林先生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是青少年的楷模。他的散文更是当代散文中的瑰宝,是学生学做人、学作文的经典教材。他的散文有着完美的意境,精巧的结构,纯朴恬淡、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文学是人类灵魂面对自然、面对家园、面对人生的真情流露,是美凝练、含蓄的表现。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的美。文学的美在于语言带给人的畅快淋漓,而这种感觉只有在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下,才会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不能为教而教,即孤立地教一篇文学作品,而应该将与之有关的作品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美,感受美。教材编排也正是意在通过四篇散文使学生集中了解季先生散文的特点,受到美文的熏陶感染,积累优美的语言,从思想、感情、语言等多方面地吸取名著精华,提高鉴赏能力,读写能力,为进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就本单元内容,感知季羡林的人格魅力,品味他的散文韵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要使学生在一节课的短时间内,感悟季羡林先生,网络是再好不过的工具了。但以往的网络教学实践,给了我一些启示:对学生学生来说,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去寻找一类为自己特别需要的具体知识,即便有强大的搜索引擎的支持,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我搜集了大量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以Frontpage为平台制作了《月是故乡明———走近大师季羡林》主题知识网站,减少了学生在网上寻找资料的盲目性。处理后的内容便于学生搜索,提高对有效信息的捕捉效率,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可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信息的沃土上自由耕耘。
三、感性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季羡林,一位耄耋长者,一代鸿儒,对于十多岁的学生来说,想要了解认识,无异于读懂一本深奥的科学专著。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故乡。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我们班有一多半的学生家在外地,他们对自己的故乡都有着不同的记忆,都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写自己的故乡,谈对故乡的感受”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情感与大师产生共鸣,在进一步感受季先生的“文笔隽永,情感真挚”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个学生在论坛上说到:“我的故乡在澳门,我身在北京。南北两地,相距很远。故乡的美,无法比拟,我对故乡的情,无言可替。月是故乡明,我感受到了季爷爷对故乡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另一个学生写道:“我和邓小平是同乡人,来自四川。那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不是那美如画的风景,也不是闻名中外的川菜,只是普普通通的三轮车。每次坐都能看见车夫在流汗,但还是用力地蹬。有些车夫的衣服或鞋都破了,他们也没有心思去买新的。还是起早贪黑的一刻不停地工作,但那样仍然挣的钱很少,也从没有人因为穷而多收人家钱。虽穷但也好好过日子,如果只听见他们的谈话声,那就一点也看不出他们是穷人,他们的心不穷。我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故乡人的品格、精神!”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发表对故乡的感悟,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甚至有些家长、老师也加入我们的交流,畅谈对故乡的思念深情。这种情感的铺垫,为后面走近大师的内心世界,体会大师文中的浓浓乡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课的导入,我从“月是故乡明”一课的解题入手,即而引导学生谈故乡,说感受,再回到季先生的“月是故乡明”结尾抒情部分,学生对文中所蕴含的季老的浓浓故乡亲情的理解,就水到渠成,融会贯通了。
四、个人探索,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网络环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化的空间,抓住实质,处理好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的关系。
学生在论坛中写到:“读了季先生的仁者爱猫,我了解季先生的为人,他不仅谦逊,他还是一个爱自然,爱动物,爱身边一切生灵的人。”“通过季羡林爷爷的《永远的悔》,看出了季羡林爷爷对母亲的思念。身在他乡,心里却思念着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母亲。后悔自己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他对母亲的思念写得那么真实,那么感人。”“偶认为季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品学兼优的一位老学者,他总是以一棵平常心去看待事物,而且从不夸耀自己,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读过《中餐与西餐》感受是:我们不能被西餐食品给诱惑住,那样太没出息了。我们应该正式恶劣的风气。如果狂热的吃洋餐食品,那么就等于对自己的民族失去了自信,失去了自信的民族就是没有出息的民族。”等等。
显而易见,在网络环境下的个人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根据需要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更有效,思维的训练也更加深化,学习的结果也会更加广泛(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认知技能等)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小组合作,激发创新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在同伴间进行协作学习显然要胜过个人的努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在学生通过主题网站进行探究后,最后充分利用BBS论坛,让学生将面对这位“一代鸿儒,国学大师”最想说的写下来,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真正宽容了差异,使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可能。这时,学生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边讲述边演示从网站上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如根据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资料上所习得的语言帮助自己表达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把季先生散文中的真挚情感,人性中的谦逊纯朴,传统文化的美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自己的血液里,达到文化的濡染作用。
通过小组、班级的合作互助学习,使对研究的同一任务学生对该任务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让研究不同任务的学生能够信息互补,形成对不同任务较为全面的认识。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效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有效改善学生个体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六、延伸拓展,激发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课后指导学生利用主题网站继续进行专题性研究,激发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扩大到课外、校外,从而有效完善自我认知结构,最终完成“走近季羡林”这一知识的建构。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学习所带来的方便。网络语文教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使他们能够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也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领会并把握信息技术和学科基本的思想和原则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求实创新,才能实现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最优化整合。
摘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扩展学生视野和思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并优化语文课堂。本文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初步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
3.月是故乡明 篇三
她还是那样温婉、明丽,像一位端庄娴静的古典美女从遥远的天宫款款而至,轻轻撒下一地清輝,点燃了乡村的夜晚,也点亮了村民们劳作一天之后渴望小憩的心灯。
这些年我一直蛰居街巷,钢筋水泥垒筑的厚实墙壁将大自然紧紧关在城外,连赏月也成了奢侈的事。偶尔从两幢大楼之间的一线天里望见那轮高悬的孤月,又总觉冷冰冰的,遥不可及,仿佛与夜幕下这喧嚣繁华的都市没有丝毫联系。
这样的时候,我会油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首诗一城市里没有月光。月亮这恒久不熄的精灵只属于乡村,属于印满我儿时履痕的那一方水土。
在我的意识里,日复一日轮回于故乡山水之间的月亮,是乡村流动的生命。当我家老屋背后那座名叫上吾寨的大山刚刚隐入浓黑的暮蔼时,她便悄悄挑开四合的夜幔,透过房前屋后的树丛,毫不吝惜地将白玉似的碎银洒落下来,令人迷离乱眼。晚风吹拂,草木摇曳,月光跳跃在草尖上、花蕊上、菜叶上,山南水北,流泻着一地浪漫。
不知是谁家的孩子扯开嗓门喊了声“月亮出来啦”,原本渐渐归于沉寂的山村又开始涌动起生命的声浪。通往村外的小路上,顽童们踏月如飞,打打闹闹;月亮走,他们走,笑声叫声涨满了幽深的山谷。我生性好静,时常面对月亮,枕在奶奶的腿上,缠着她一遍又一遍地讲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古老故事。突然,几只流萤从眼前划过,耀眼的萤火在我脸上播下一抹辉光。奶奶霎时双眸一亮,一把将我搂进她的怀里亲一口,转过头,笑眯眯地凝望着淡蓝色的夜空,仿佛天上的月亮多了一个。
月亮当顶,在村口的池塘中投下一个玉盘似的倒影。隔着清澄如镜的水面望去,晶莹剔透;缕缕波光随着晚风拂动一圈圈地扩散,瞬间织成了缤纷夺目的水底世界。此刻,周遭蛙鼓频敲,远处流萤盘旋,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艾草味,池塘边的禾场上摆开了月光盛宴。两鬓飞白的老人半躺在油光发亮的竹椅上,轻轻摇动蒲扇,说起镇守边防的儿子、刚刚盖好的猪圈,还有满垄饱壮的谷穗,月色下,皱褶巴巴的脸膛笑得灿若菊花;姑娘、后生子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像是在分享晴耕雨作的欣喜,又像是在悄悄牵扯月下老人手中的红线;禾场边,娃娃们搂住母亲的脖子,仰头数着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渐渐地,眼睛微闭,双唇翕动,带着他们摘星揽月的幻想融进了斑斓的梦境。
柔情似水的月夜,许是上苍格外恩赐给村民们的另一片世界,他们咀嚼着月光碎片,忘却了生活的羁绊,一任时光在竹篱茅舍间悄然飞逝。待到起身离去,早已是月影东移,夜露沾襟。
淳朴的乡邻像依恋太阳一样钟情于月亮,哪怕只是短暂的分离,也会如丢魂失魄似的空落。“天狗”吃月的时候。全村人一齐涌出家门,敲响手中的脸盆、竹筒和木桶,在咚咚嘡嘡的击打声里,沸腾着驱“狗”护月的呐喊,也激荡着对春花秋月般美好日子的呼唤。当月亮终于抖落身上的阴霾,重新回归山野的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点燃一挂挂鞭炮,俨然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迎接他们心中的光明天使。
童年远去,我带着月亮的体温走进了城市。城市里疯长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欲望,再也没有萤光蛙鼓,没有恬淡的月光盛宴,曾经的繁星皓月遗落在人们步履匆匆的行色里。在这样的夜晚,我眼前的城市仿佛变得异常的陌生。茫然不知所往的灵魂,久久地徘徊在它的边缘,无法找到入口,一转身,久积于心的乡恋怦然进发——
4.月是故乡明 篇四
早已忘怀了曾经是怎样的离别,也许,多年之后的坎坷我方才发现,其实…月还是故乡明。
随着岁月的轮回,慢慢地,我明白了何为乡愁,也懂得了何为情感。有过之后的感怀,多了几许感伤。就是这样的夜晚,就是这样的明月,一切依旧如初,或许,八年前的我根本不会懂得什么才算是去美好的事物。就像是走在夕阳西下的人们不会理解清晨朝阳光辉的灿烂。其实,走过了也就懂得了,懂得了也就理解了……
年少之时我不知道团圆的含义,懵懂之初我未曾体会过聚散离合。一笑而过之余像是在感叹人生的浮华。猛然间发现其实,我一直活在牵挂之中。很想暂别七情六欲,算是曾经的祭奠,也算是自我的救赎,不知怎样的情感才能刻画此时繁杂的心绪,像是涟漪泛起的思念,随风摇摆。多年之后,可能会是另一种心情,但不变的还是那个月是故乡明的心。是啊,谁都不能摆脱萦绕心头的那种乡愁,漂泊其实也算是一种孤独,思念其实也是一种情愁。如影随形,如梦随心,曾经的是非如今都已画上悲伤的句号,虽已留下伤痕,却也停止了伤悲纠缠,心中仅存的只有亲情。今以吾情化思愁,望穿明月照乡安……
5.月是故乡明散文 篇五
路边用竹竿儿搭着的瓜架上还结着几个长长的瓜,直直的垂着,纹丝不动,月光照上去,泛着乳白色的光。白天淘气的女儿费劲儿的抱着一个直喊着叫我帮着抬回家,小孩子的脸上透着收获的喜悦。也许此刻她正在梦里一路笑着,和我一起扛着。微风吹过叶子沙沙的声音,是她轻快的脚步,简单而幸福。
月亮把树的影子深深地印上村庄的小路,斑驳的光透过枝叶洒落下来,光与影交融映衬,边界清晰却又特别的柔和,那种界限似烈酒 的味道 ,乍入口觉得呛,顷刻间绵柔的感觉又弥漫开来。
月色下的景象就是一幅刚刚渲染润色好的水彩。人行走其中宛如入画,月清清,风轻轻。
有种香草的味道随着微凉的风沁入肺腑,轻摇的野草,一直伸向远方的小路,在月光下清晰的就像一条安静的溪水,一日喧嚣过后依然执着的向着前方,蜿蜒曲折着,尽头消失在远处月光穿不透的薄雾中,此刻侧耳倾听,真的似有流动的声音,漫过了独行的寂静,随着人的影子,也细碎着脚步前行。
不远处一两声蝉鸣入耳,那声音极清脆,穿透月光笼罩的薄雾,如一颗石子入湖,并不会打破那种安逸宁静,波光潋滟,缓缓跃动的涟漪,能使浮躁也归于平静。无形到有形最后又恢复无形的过程,是大自然的修行。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这般的修行呢?
深吸一口清凉的空气,除了野草的清香,也有月光的味道,那种味道是在异乡不曾有过的清幽绵长,入了心,醉了人。
皓月当空,那月光似柔软的薄纱,朦胧着周围的一切。又好似一把鬼斧神工的刻刀,雕砌出天地之间似梦似幻的景致。优雅又不失活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夜无酒,我已经陶醉在故乡的月色之中了。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 圆圆,风 轻轻
6.月是故乡明作文 篇六
刚进家门,外地工作的叔叔就打来了电话,简单几句问候,最后说:“妈,中秋我不回来了,福州这边很忙。”奶奶急急追问,只得到两句潦草的回应,就被撂下电话。沉默。家里的空气冷了,呼吸也变得滞重起来,奶奶低头掰着玉米,突然抬头对我说:“你二奶奶他们搬去常山了。”
叔叔今年春节时正月初三才回家,没赶上年夜饭。我突然发现小村好像一下子安静了太多,从前每次回来,奶奶烧一大桌菜,招呼来左右邻人,月光如水一样流淌在圆桌上,我们谈笑风生,到星星都被蒙上灰雾,月亮熄了,笑语还没熄。从前养狗的人家不少,清早曙光融化在土墙黄瓦上,鸡啼一声,犬吠四起,人间的热闹从此开始。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前后左右熟悉的老屋空了。他们像急流中的鱼群一样,或涌向市区,或涌向更远的远方,村子慢慢静了,人情味和烟火气从门口锈迹斑斑的大锁里流走去。
我怕小村有一天被遗忘,失去所有响动,失去所有热闹。也许不是我一个人害怕,是所有有故乡情结的人的恐慌,因为广袤的村野大地之上,已经不知有了多少这样的小村,他们荒芜,落寞,也许只剩上了岁数的老人仍然念念不忘,还在坚守。端午不见艾蒿,中秋不见月饼,春节听不见震天的鞭炮。仅仅有墙角昨夜已经冷去的蜡烛残灰告诉每个过客,这儿还有人没走。可它们,曾经也是许多游子长梦中的虚影,是回忆里最五光十色的片段,是永远拴在离人脚脖子上一根线,哪怕走得再远,山一程水一程路远迢迢,也要被指引着归去的地方。
世界快马加鞭地前进着,我们不停追赶。或为了学习成才,或为了赚钱养家,或仅仅是少年对大千世界的渴望,总有一万个理由抛下故乡。于是荒村像野草一样遍布各个角落,并且不断蔓延开来。几百年前就有“聒碎乡心梦不成”,就有“日暮乡关何处是”,可今天呢?
我甚至不敢去想象这些村子的未来,风雨剥蚀了墙皮,院门坍圮,桌椅蒙灰,葡萄藤的根在上个雨季就烂在了土里,荒草将台阶淹没,门槛上长满浓绿的青苔。总有一天它会彻底消失在这片土地,那时它的子女早已在某个城市深深扎根。可是,可是借刘亮程一句话来讲:“留下划痕,留下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归家的路,不要让故乡反倒成为到不了的远方。一个没有乡情的人,他的精神不健全,一个弃故乡而去的人,他的灵魂永无宁日,因为这是,人性中必须要有的一份柔软和安宁。可是又有谁能阻止全世界一起向前的脚步,能劝已经迷醉在繁华梦中的游子踏上归程呢?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篇七
《我心归去》选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下“漂泊的旅人”板块中,属于写家园之思的作品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仅限于对思乡感情的抒发,而《我心归去》则在抒发感情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挖掘了思乡的原因,并赋予“故乡”特定的内涵。高一学生十五六岁,大都是生在哪里也就长在哪里,对家园之思缺少亲身的体验。教学《我心归去》,可以以“文本研习”为主导学习方式,通过深入地阅读,让学生对“故乡”这个概念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句;
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解决字词;
2.搜集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3.思考本文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二、导入课文
1.课前播放音乐费翔《故乡的云》,营造思乡的氛围。
2.上课提问:游子思乡,怀念亲人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吟诵故乡的诗篇很多,同学们能否回忆出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3.新课导入:思乡之情如同一杯醇厚的咖啡,虽然苦涩却带着令人兴奋、激动的因子,难以忘怀。沿着思乡的小径,继续前行,让我们一起走进韩少功的一篇散文《我心归去》。板书课题、作者。
4.检查预习,提问:《我心归去》在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上有何独特之处?
[明确]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着眼于怎样思乡,《我心归去》更多在探讨为什么思乡。(此教学环节可灵活处理。如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心归去》的独特之处,可由教师点出,或在研习课文之后让学生再次讨论。)
5.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三、研习课文
(一)把握课文的主体框架
1.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明确]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心”从法国归向故乡。(板书)
2.故乡是哪里?故乡怎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明确]长沙(注释,出生地)。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3.故乡是贫瘠、落后的,那么法国呢?在文中读出有关法国生活的描写。
[明确]具体的描写在第一节。朗读提示:数字的运用,如两、六、四、三;色彩的运用,蓝、绿;副词修饰语的运用,全。这些都应读重音。用一句话概括:物质环境非常优裕的风雅富贵之邦。
4.生成疑问:这样的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是许多人求之而不得的,为什么“我心”却要偷偷“归去”呢?
(二)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
2.分学习组讨论“我心归去”的原因。
3.集中交流“我心归去”的原因。首先分析1-4节,阅读思考:
(1)在优裕的物质生活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选用原文的关键词回答。
[明确]难耐冷清。(板书)
(2)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情绪的呢?请同学们看54页对话栏第一个评点,编者要求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渲染”这种表现手法的妙处。再看第二个评点给我们做的示范“以夸张的细节描写烘托气氛,渲染自己无聊至极的心理,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像这样通过修辞手法或细节来渲染的语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2、3两段里找几个例子,说说作者是通过什么来渲染这种情绪的。
[明确]重点语句及评点如下:
①“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一个“弃”字拟人手法,道出作者在法国受冷落的孤独无助感。
②“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何方”,两个“不知道”反复手法,说明这里的一切都那么陌生:人群陌生,环境陌生。这是直写寂寞。
③“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这里连用三个“法语”,反复渲染心中的烦闷。熟悉的母语离你而去,就像被囚禁在监狱里无处可逃。
④“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运用反复的手法渲染自己的孤独与无聊。
⑤“悬崖”“深谷”运用比喻修辞,将抽象无形的孤独与空虚之情,写得具体又形象。
(3)让学生一起来读读第二、三两小节,在读中再次体悟作者的这种烦闷与孤独。
4.其次分析5-6节,继续探寻思考“我心归去”的原因:
(1)作者心归故乡,难道就是因为他在法国感到孤独、寂寞与空虚吗?
[明确]不是,还有“惦念亲人”和“思念故乡”。(板书)
(2)其实“惦念亲人”和“思念故乡”都是比较抽象的情感,但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把它们表达了出来,你能在5、6段中找到吗?
[明确]第5段中作者这样写道:“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这是一段充满温情的想象,这种惦念亲人的感情穿越了时空守候着家人,分明是浓烈的思念和牵挂让作者彻夜难眠,写得意境优美,有一种淡淡的伤感、惆怅。
(3)想起亲人,真的好温馨。那想起故乡呢?
[明确]第6段中有: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4)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作者的故乡)
[明确]恬静、优美、祥和、美妙……
(5)这个想象也很温馨,很显然,在5、6段中作者用了两个想象(细节),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让我们触摸了他的心情。这里,我不禁又产生这样的疑问:想象中的故乡是如此的恬静、优美、温馨、祥和……而现实中的故乡是贫瘠、脏乱又落后,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故乡到底美不美?
[提示]人对故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比如:“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月是故乡明”“各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夕阳西下,在孤独寂寞的旅途中听到舒伯特的音乐,不论什么曲子,想到的就是故乡……”
(6)故乡到底是什么?值得作者爱得如此深沉吗?(学生不必回答,引出下文7-9节的分析)
5.最后分析7-9节,继续深入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
(1)同学们,你觉得故乡是什么?
[明确]现代汉语字典对故乡的解释: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2)那在作者的眼里,什么是故乡呢?请看第55页对话栏第2个评点“什么是故乡?作者在这里并不是下定义,而是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富于个性的理解,是感情与哲理的融合。”请同学们找出7-9段中对“故乡”富于个性的理解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理解或者提出疑问。
[明确]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故乡是我们奋斗、耕耘过的地方;故乡是我们为之付出艰辛劳动和奉献的地方;故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心灵归宿。
可以把它们概括为“生命之根,奋斗之地,奉献之所,心灵归宿”(板书)
(三)小结“我心归去”的原因
“我心归去”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难耐冷清”“惦念亲人”“思念故乡”,深层次的原因是对故乡怀有的一种特殊感情——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根,是奋斗之地,是奉献之所,是心灵归宿。这就是韩少功为什么要从法国归去的根本原因,哪怕这个故乡是如此的贫瘠脏乱,却依然不改深爱之情。
四、拓展训练
艾青有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它与《我心归去》在情感上有共通之处。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仿句练习:运用艾诗最后两句的形式,以“我心归去”为主题仿写,表达对故乡炽热、深沉的爱。
(注意:在仿句练习之后,如有必要,再来讲清本文在思乡主题上的独特之处,呼应开头提问。)
五、谈谈“我心中的故乡”
《我心归去》展示的是韩少功对故乡的理解,你对故乡又是怎样理解的?(如学生对故乡没有切身的感受,可引导他们谈谈回母校时的特别感觉,进一步引出对故乡的理解。学生可同意韩的观点也可不同意,可谈自己也可谈别人,畅所欲言。)
六、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练习;
2.采访周围的亲人、朋友,请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他们的家园之思,整理成写作素材进行积累。
【月是故乡明】推荐阅读:
月是故乡明赏析11-17
月是故乡明,情中友珍重作文07-29
我的故乡作文600字 回忆故乡08-23
故乡精品教案06-15
故乡小径散文06-21
故乡北京作文07-24
永春故乡作文07-28
关于故乡语录07-29
故乡的诗歌08-07
《故乡》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