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

2024-08-17

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共15篇)

1.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 篇一

商务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探究

【摘 要】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服务于商业活动的语言,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本文基于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的分析,从多方面探究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翻译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化功能的变体,从狭义而言,商务英语是以国际商务为背景、具有行业特征,属于庄重文体性质的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而言之,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使用的英语都可称之为商务英语。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迅猛发展,商务英语已然成为国际商务中的一门职业性语言,而我国各类高等院校也已普遍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以培养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国际性商务人才。商务英语具有国际通用性、排他性和专业性等独特的语言特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普通英语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等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商务领域中一些术语和名称。

一、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一)词汇特点

1.词汇的丰富性。商务英语词汇的丰富性主要源于商务英语语篇的丰富性。商务英语语篇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商贸报刊、技术资料、商务广告、公司简介,也可以是商务合同、业务函电等,因此,商务英语有着很多专业词汇。想要读懂商务英语类文章,必须首先了解商务英语中涉及的正式及非正式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在商务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也非常常见。如:endorse在国际支付与结算中是背书,endorsement是指示式抬头的汇票或提(bill of lading)转让的一个环节,而在下面这个句子中endorse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Our products have been endorsed by the National Quality Inspection Association.”(我们的产品为全国质量检查协会的推荐产品。)这里的endorse的意思则为“推荐”,是指用过某种产品后感到满意,并通过媒体介绍给公众。

2.词汇的术语性。术语(terminology)指某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换言之,也就是指那些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中所专用的词汇。商务英语用词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使用者必须广泛且精准地使用专业术语,例如,国际贸易方面的Delivered Duty Paid(完税后交货),经济方面的real estat(房地产),demand curve(需求曲线);如A/B(Air Bill)空运提单,B/P(Bills Payable)应付票据等等。

(二)句式及语篇特征

商务英语属于正式文体,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双方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求使用者信息表达必须清晰,逻辑严谨。因此,商务英语具备典型的书面英语句法特征: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句式规范,文体正式,尤其在商务合同协议中更是如此。

二、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一)了解文化背景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文字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一定要注意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差异,并且能够使用恰当的词汇来准确且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譬如,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和鲜艳的色彩,是一个优雅的词汇。可惜,英语民族通常视“孔雀”为污秽、猥亵之鸟,常给人带来厄运。孔雀开屏被认为是自满、自傲的表现,英语中就有诸如as proud as a peacock(非常高傲),play the peacock(炫耀自己)之类的说法。因此在正式场合,这个词是避讳的。熟悉商务英语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除了要求译者了解源语言文化,译语言文化之外,还需要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商务英语领域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法,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恰当的翻译技巧,将译文的专业信息完整无误地表达出来。

(二)讲究专业术语对等

很多我们平时在普通英语中熟悉的词,体现在商务英语中却有了其他的特殊含义。因此,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它具有单一释义的特点,即一个专业术语对应一个国际通用的汉语译文。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讲究专业术语对等原则(terminology equivalence)。“enquiry”作为普通词汇,意为“询问、打听、调查、查问”。但在商务信函中,指“询盘”。其“询盘”就是“enquiry”在商务信函中的术语对等译语。它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其译语都是固定不变的,具有国际通用性。如果译成其它译语就违背了商务英语术语翻译中翻译原则。

商务英语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商务活动,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因此,我们在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应该熟知商务英语语言特性,充分理解其词汇及句法特点,结合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技巧及原则,使翻译能够趋于标准化,从而真正达到实用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张丽娜.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

[2]张爽.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J].考试周刊.2011(41)

[3]刘莉.商务英语阅读技巧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5)

2.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 篇二

翻译工作的性质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 张培基在《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写道:“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孙致礼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陈述翻译的含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另有毛荣贵在《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描述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 (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格式、风格、文化乃至口吻等) 的复杂的思维表达过程。”这些充分体现了对翻译工作的性质和要求, 因此翻译, 即“翻译过程”或者“翻译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语言生存的环境

语言生存的环境———语境, 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语言表达和话语交际活动中的各种语言环境, 具体是指语言产生、使用、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自然地理背景等。从语言学的角度讲, 与语境相关的因素还有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生活年代、教育背景、个人修养、性格特征、国籍、性别、年龄等等因素。语言生存发展的环境很多,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两方面作以探讨和研究, 即翻译工作者遇到最难把握的语言的社会环境和语篇环境。

1.语言的社会环境

语言的社会环境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熟知社会环境翻译就可以准确地将一种语言所要表达的含义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体现源文的文化魅力和底蕴。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各具特色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信息科技、生活方式、表达方法、语言习惯、宗教习俗等, 都会体现在语言中, 它们构成了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环境。语言依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 拥有固定的语言使用人群, 语言使用者内部有一定的认同感和文化基础, 语言社区相对稳定。此外, 同一区域内不同的语言使用群体之间要以相互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对方的语言。如果社会环境要素受到破坏会影响某种语言的生存和发展。语言是社会环境中一个鲜活的生命, 需要多种要素的维护方可茁壮成长, 枝繁叶茂, 被广泛应用。

社会环境的差异影响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所以翻译工作者一定要根据社会环境对源文作出相应地正确转化。比如, 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⑴发音差异。例如在ask, furious, assurance, fragile, storm…很多词的发音有差异。⑵拼法差异。历史上美国为了夺取知识民主自由, 独立战争之后, 语言方面创新不少, 比如:honour和honor, enquire和inquire, plough和plow, catalogue和catalog, analyse和analyze等词的拼写区别。⑶用词差别。文化差异, 使得同一词在英英和美英中可能表示不同的含义;同样地, 相同概念或者含义在英英和美英中选词也可能不一样。⑷习惯用法差异。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不同, 美英在虚拟语气用法上比英英保守, 有“复古”的倾向。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不同导致两国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方面的差别, 因此, 翻译工作者一定要博览群书, 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严谨准确地完成每项翻译任务, 以符合社会常规和文化风俗。

2.语言的语篇环境

语篇环境也是语言存在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环境, 它属于普通语言学的范畴, 与社会环境一样对语言存在和翻译研究同等重要。语篇是由若干语句组成的一段话语, 它可能是一部长篇小说、一片文章、一次会谈, 也可能是特定语境中的一句话、一个短语、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单词, 只要能表达特定语境中的意义所指就可以成为语篇。语言除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之外, 它的价值和语义还与它所处的语境密切相关。没有任何语篇联系的语言所表达的语义是苍白的, 是言之无物的。只有将语言置于特定的语篇中, 才能体现其语义和魅力。因此翻译工作要做到“信、达、雅”就必须了解言语的语篇环境。

语篇环境对翻译的影响有:⑴语篇的遣词造句, 是语篇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 词句的选用为语篇营造一种特有的氛围和环境。不同的句式、修辞、时态, 褒贬词义、词性的差异都会影响到语篇的环境。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会创造无限的语篇环境。⑵语篇的连贯性,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语篇的前后衔接与连贯, 不同逻辑联系词发挥着不同的含义:表语义转折、并列、逻辑顺序、因果、让步等。除此之外, 还有人称的连贯、语义的连贯、情节的连贯、时间的连贯、指代连贯等方面体现语义的完整性和逻辑性。⑶语篇情景, 包括话语或语篇呈现时的语气语调, 语篇所描述的真实环境展示的画面和场景。⑷语篇所处的上下文语境, 言语基调。言语基调往往决定话语者和作者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 如果定位错失, 就会导致立场的倾斜和变化。⑸语篇的结构和文体。不同的语篇结构和文体会对翻译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科技文要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经验;议论文体要求翻译者要明确源文的观点, 清楚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散文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功底;说明问题要熟悉所描述的事物特点。

除了影响翻译的社会环境和语篇环境之外, 还有其他环境, 比如: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生态环境、地理环境等, 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影响翻译的社会环境和语篇环境。

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翻译是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关键因素是翻译者本身, 要很好地完成每次翻译活动或任务, 翻译工作者必须做到:⑴要加强思想政治经济学习, 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 学习有关文件、会议和重要文件精神。⑵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不断加强语言学习和积累,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新的语言会不断涌现, 翻译工作者要及时学习并掌握新语言的正确用法。⑶加强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学习, 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⑷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作为翻译者本身要对自己所选择的每个单词、短语、句子、语气语调, 甚至于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都要负责任。语言翻译是一个很精细的工作, 容不得半点粗心大意, 切不可因为“差之毫厘”而导致“谬以千里”的结果, 所以一定要“尽职尽责”。⑸除此之外, 翻译工作者还要有渊博的知识, 庞大的信息, 能通晓古今中外, 熟知各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当然, 要提高翻译质量, 还要有较强的理解力、敏锐的思维、良好的记忆、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高尚的道德观念等等, 这些都对翻译的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

结束语

翻译不是语言的机械转换、生硬对照, 不是辞藻华丽、口若悬河, 而是翻译工作者根据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语篇环境, 熟悉了解影响语言翻译的各种因素和语言所处的环境, 最终是译文达到语言翻译的“信、达、雅”的创作活动。翻译工作者为语言双方在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提供更多的信息, 以此推动社会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交流、信息传递, 最终推动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轮番以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朱佩芬.新编实用英汉口译技巧[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4]胡德香.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批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 篇三

【摘 要】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两者都涉及语言和文化等要素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活动,在学科定义、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法等多方面均有一定的相似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本文拟通过对翻译和传播活动过程的分析,探讨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两门学科因其关注面的相似性,存在多元交叉的现象,由此为二者互相借鉴先进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定依据。探寻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之交叉领域,明确两者独立与交叉的部分,也有利于在相互借鉴的同时明确学科界限,保持各自的学科特色。

【关键词】翻译学 国际传播语言学 跨学科 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37-03

一、引 言

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学科名称,1972年首次由美国翻译家霍姆斯(Holmes, J.S.)提出。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被看作是“新学科的创建宣言”(Munday,2001:4)翻译学创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与多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性学科,中外学者从不同领域以各异的视角进行过翻译研究,比如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文体学、哲学和美学等。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的是国际传播语言,概括而言,它是“一门由语言学、传播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交叉渗透、协同互补而形成的学科。”(童之侠,2005:2)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因涉及语言等要素在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研究的诸多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

在Mona Baker编著的《翻译研究百科全书》(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编者明确指出“Indeed, the various methodologie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borrowed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adapted and reassessed to meet the specific needs of translation scholars.”(Baker,2004:279)(实际上,从不同学科借用的各式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正日益被翻译界学者所采用和再评价,以满足其特定的需要。)(笔者译)这表明,翻译界在广泛地汲取其他学科的有益养料。而大量的跨学科研究证明,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交融无疑能为其自身的发展拓宽领域,开阔视野。探寻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之交叉领域,更能让我们明确两者独立与交叉的部分,从而有利于明确学科界限,保持各自的学科特色。

二、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领域概述

1.翻译学研究领域

在霍姆斯的翻译学科蓝图中,翻译学分为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国内翻译研究中,曹明伦教授绘制的翻译理论定位图将翻译学划分为翻译理论、翻译史和翻译批评三个学科范畴。其中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是翻译理论的两大类型。在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中,纯翻译理论关注的是翻译的本质、原理、标准、原则、目的、任务、功能和过程等;应用性翻译理论关注的是翻译的策略、方法、技巧、教学、文体翻译、同声传译、译员培训和机器翻译等;在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中,有如下四个研究方向:①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对翻译问题进行的理论研究;②对受制于各种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翻译现象的研究;③把翻译作为或视为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目的行为的研究;④对译作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接受、传播、影响、变异等状况的研究。(曹明伦,2007:188)在上述的研究领域中,很多理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纯翻译理论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的关注面与国际传播语言学有所交叉,下文将进一步阐述。

2.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领域

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国际之间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中,语言使用的状况、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涉及一个重要的学科——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李苓,2002:8)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研究;理论模式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类型研究、传播的功能和效果研究等。(同上,9-11)在上述的研究领域中,传播内容研究关注涉及语言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传播的功能和效果研究往往也涵盖媒介、意识形态对传播的影响、传播效果的研究等,这些均是翻译研究关注的对象。

三、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语言学交叉领域举隅

1.从翻译学和国际传播语言学定义看交叉

自翻译现象产生以来,人们给翻译下了很多定义,翻译的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和文化学派等各有自己的阐述,其实,翻译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而言,就是“把一套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用另一套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创造性文化活动。它包括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曹明伦,2007:186)这一定义概括了翻译的多种定义,借用了雅各布森对翻译的三类划分(语内、语际和符际翻译),较为全面且接近翻译的本质。

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翻译,笼统地讲,“翻译学就是研究翻译的科学。”(谭载喜,2000:7-12)或曰“翻译学正是以跨文化的语际交流与传播为研究对象,又系统综合语言学、文艺学、符号学、文化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诸学科的知识而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的学科。”(吕俊、侯向群,2001:13)

国际传播语言学是“一个含有许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的有机整体,是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为研究方法,运用语言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成果来解释、研究国际传播语言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童之侠,2005:2)而作为国际传播语言学中重要理论来源之一的传播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李苓,2002:9)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均是国际传播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覆盖了符号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文学和民族学等诸多学科。

上述对翻译学和国际传播语言学的定义见仁见智,各有特点。比较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翻译是表达信息的创造性文化活动,翻译学在研究跨文化的语际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势必要涉及传播学的诸多概念。其中翻译定义中一些关键词如“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信息”和翻译学定义中“跨文化语际交流、传播”等等都是国际传播语言学高度关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译的本质乃是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这就说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是两门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与此同时,二者定义反映出来相关的学科如语言学、符号学等也高度重合,这说明它们的理论来源和研究的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互相交融。

2.从翻译和传播的过程看交叉

翻译是一种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的复杂活动,不考虑翻译活动发起人和赞助商等因素影响,其过程可简单概括如下:首先是原作者创作原作的过程,其次是读者阅读原作的过程,若有读者萌发了发起翻译活动的意愿,则完成了翻译活动的准备阶段;当读者将自身的身份转化为译者,对原作带有翻译目的进行细读时,译者便开始了翻译;译者完成了翻译,译作以某种形式如书籍、影像等进入到目的语读者的视线,直至目标语读者阅读译作,如果不作翻译效果的研究,一个不考虑“前因后果”的翻译活动便得以完成。

再看传播的过程,根据布雷多克对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进行的扩充,信息的传播过程涉及七个方面的内容:①谁(who),②传播什么(says what),③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④向谁传播(to whom),⑤在何种情况下(under what circumstances)⑥传播的目的是什么(for what purpose),⑦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邵培仁,2000:47)

在传播学的相关概念中,笔者认为,信息可以理解为“说了什么”,包括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信源指的是信息的传播者;信道就是信息的传播渠道;而信宿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就是信息到达的目的地。传播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系统,并非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可以反方向研究的,比如信息的反馈也属于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为信源与信宿架起一道桥梁,使其形成动态循环的模式。

从以上对翻译和传播的过程描述中,我们能看到两者有着及其相似的要素:都有信息的发出者(原作者V.S.信源);都有信息的形成过程(原作创作V.S.编码);都有信息的传播渠道(译作形式V.S.信道);都有信息的接受过程(目标语读者阅读译作V.S.译码);都有信息传送的目的地(目标语读者V.S.信宿)。因此,相应的两门学科在分析上述问题时完全可以相互借鉴,比如翻译的过程为:原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译作读者;借用传播过程的要素,翻译的过程可以扩充为:原作者→编码→原作→译码→读/译者→编码→译作→译码→读者。

上述过程借鉴了吕俊教授描绘的翻译过程图,结合传播过程,反映出翻译处理信息的过程与传播过程的高度相似性。其中原作者将信息进行编码,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形成原作,原作在读者那里被译码为可接受的信息,而读者在接收到信息后又转化为了译者,成为了新的一轮信息的发出者。这一过程表明了两者的模式有重合之处。我们可以将翻译看作“是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吕俊、侯向群,2001:3)Ian Mason 教授也指出笔译和口译都是传播交流的活动(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are acts of communicating.)[1]同理反观传播过程,信息传播涉及跨文化和跨语际时,往往就是通过翻译来实现交流的。国际传播语言学中探讨的语言转换问题,其实就是翻译问题。从这个层面我们可以说,翻译学和国际传播语言学各自可以从对方的研究中探寻新思路,二者并非一个是另一个的附属或分支,而是有着交叉互补的共生关系。

3.从研究内容看交叉

翻译学的跨学科性质决定其研究的高度综合性,国际传播语言学作为研究国际传播过程中语言现象的交叉学科也具有综合性。其他特性如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等也有共同之处。而二者的研究内容在诸多方面都不谋而合,以下进行简要的比较:

(1)皆关注信息的发出者

翻译研究中,原始信息的发出者是原作者,而原作读者在转化为译者后又成为了新信息的发出者,他们都是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原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写作风格等有所了解,有助于翻译其作品。而对译者的研究也能探寻翻译的过程、目的和策略等,从而进一步找出翻译活动的规律。

国际传播语言学中,信息的发出者是信源,是研究的“谁传播”的问题,“指的是传播者或信息来源,负责信息的采集、整理、制作和传递。”(李苓,2002:32)人际传播讨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组织传播讨论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传播讨论信息通过媒介向群体传播的过程;而国际传播讨论跨国际的信息交流,这与翻译联系最为紧密,二者都致力于传递不同文化间各异的信息,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2)皆关注信息的传播渠道

翻译研究中,研究传播渠道,笔者认为,就是研究信息以何种形式所承载,比如声音形式、文字形式、影像形式等,我们可以将口译的研究看作是声音形式的信息传播,以书籍、网络等为媒介的翻译是笔译的研究,而影视作品的翻译是以影视作品为媒介的。

国际传播语言学中,传播渠道是指“传受双方借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李苓,2002:183)在传播学对传播渠道的两类划分中,人际传播渠道关注人的感觉器官传递接收信息的过程;而大众传播渠道传播功能更强,能让更广大的受众接收信息。通过不同传播渠道进行的两类信息交流各有特点,比如人际传播可以借助肢体语言等非言语符号传递信息,是双向的交流,有现场感,传播速度慢但信息反馈较快;大众传播比如借助广播、电视的传播相对程式化,现场感不强,信息反馈较慢。以上理论可运用于如下研究中:口译过程中译员的语气声调,肢体语言等对口译质量的影响;受众对各种形式翻译的接受和反馈等。

(3)皆关注信息的接收者及其反馈

信息的接收者,作为信息到达的目的地,在翻译研究中体现为译作读者。可以说,他是翻译活动的终点站,同时又是信息反馈的起点站。翻译研究从来就没有忽视过对这一环节的研究。早在鲁迅的翻译观中就有所体现,他把译作读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而甲类读者是他定义的精英读者,也就是韦努蒂的读者即“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分子”[2]不同的读者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有所不同,因而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也会有所区别。在翻译界,对受众的分析在接受理论中颇受重视。

国际传播语言学认为,传播内容的接受者诸如观众、听众、读者等身兼传播者和受传者双重角色,受众因为知识结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不同对传播内容会有不同的要求。而受众除了被动接收信息外,还具有能动性,受众对信息的态度也因为能动性的体现或“赞成、同意和拥护,或反对、否定和拒收。”(童之侠,2005:42)从很大程度上,受众的反馈也在影响着传播者对传播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在翻译研究中,适当考虑受众的需求,也能帮助译者遴选所译内容,调整翻译策略,关注读者的反应,从而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了解两门学科中相似的受众研究,能让各自的研究更为完整和系统化。

另外,翻译学和国际传播语言学皆关注信息传播过程的噪音和控制研究,比如影响翻译的各种干扰现象;传播学的经济控制研究、自我控制研究和翻译研究中的赞助人,意识形态的研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两者都进行效果研究,比如探讨译作的接受和传播效果等,研究内容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多元交叉的现象,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翻译学研究跨文化跨语际的翻译活动,国际传播语言学研究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二者在研究领域、概念阐述、研究内容、相关术语方面有着大量的相互借鉴和多元交叉的现象,建立起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借鉴相互的先进研究成果,能为各自提供更为全面的研究方法,更为新颖的视角,使两者在相互交融的领域能够互动互补,互惠互利,更为清楚地阐述本学科的相关问题。

【注释】

1 引自Heriot Watt 大学教授Ian Mason 于2007年6月25日在四川大学“翻译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高级讲习班(Workshop on “From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Translating, Interpreting and Training”)之授课内容

2 此处关于鲁迅和韦努蒂对受众的分类引自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2007年5月22日在四川大学所作相关专题讲座内容

参考文献

1 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2 李 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 吕 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 童之侠.国际传播语言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7 王 宏.对当前翻译研究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上海翻译,2007(2):4

8 许 均.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9 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大班语言有趣的房子 篇四

指教老师:郭芬艳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果酱小房子的趣味。

2、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完整故事内容PPT、熊哥哥、、一首快节奏的音乐、印有小房子轮廓的1/4 A4纸20张、蜡笔20盒、3张桌子。活动过程:

一、出示熊哥哥,引题。

1、他是谁?

2、熊哥哥在经过小树林的时候看见了一栋红色的小房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二、出示背景图,边讲述边提问。

师: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房子,熊哥哥看见的房子和你们见过的房子哪里不一样?

香味是什么东西散发出来的?

熊哥哥的手掌被什么东西粘在了墙上? 什么叫不安? 熊哥哥为什么不安?

他把别人的果酱吃了,万一被别人知道了,怎么办? 大家给他想个办法。熊哥哥自己又想到了什么办法? 熊哥哥发现的房子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房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三、课件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熊弟弟忍不住把蜂蜜酱吃完后给房子刷上了青菜酱,房子还会再变吗?又会引来谁?又会变成什么颜色的什么酱?请小朋友想一想。

四、请幼儿作画并猜想。

接下来房子会发生什么变化?请你去想一想,给房子涂上有颜色,猜猜等下谁会来?小房子又会变成什么颜色?

五、请个别幼儿根据自己的画续编。

教师示范续编故事,熊弟弟一看是它最爱吃的蜂蜜酱,实在忍不住了,它开始不停的舔呀舔,不一会儿就全舔光了,他就在墙上刷上了一层青菜子酱。(问幼儿)谁刚刚涂了一层青子酱?接下来的故事就由他来讲了,请青菜子酱的小朋友上来接着编,以此接龙。

5.大班语言教案:有趣的汉字 篇五

活动目标;

1、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激发幼儿的自豪感。

2、知道我国最早的文字叫“象形字”,并猜猜认认这些象形字。

3、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有趣的汉字),汉字卡片:人、口、手、牛、羊、马、鱼。

活动过程;

(一)找汉字。

进入课件我是中国人二(有趣的汉字),点击按钮:弟兄不一样。

画面上有什么?(有字„„)

这些文字一样吗?(不一样)

有谁知道是哪些国家的文字?(幼儿回答)

中国使用的文字叫什么?(汉字)点击画面中的汉字进入另一画面。

小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字,汉字是我们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的文字。

(二)看图猜字。

点击按钮;看图猜字。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画面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汉字“火、山、日、月”的图画部分)

点击“火、日、月、山”进入另一画面,移动鼠标到“?”上。

这是什么?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引导幼儿发现“象形字”是从各种形象的图画中演变过来的。

小结;象形字就是模仿一些事物的外部形状造出的字,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三)我认识的汉字。

你们会认汉字吗?

引导幼儿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出示卡片,你认识它吗?

说一说,读一读,你认识的汉字?

6.大班语言有趣的汉字教案 篇六

活动思路:

大班幼儿对文字符号有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自己认识的文字,学着辨别一些相近的字,开展此次活动。增进幼儿对汉字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为人小学做好准备。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和特点。

2、了解象形字、会意字及有趣的偏旁部首。

3、培养幼儿合作、协商的能力。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区域游戏以及教育活动的过渡环节中,为幼儿提供了接触汉字的机会,一部分汉字幼儿已经认识,对汉字的认读有较强的愿望。

2、物质准备:汉字知识PPrr、各个关节都会动的小人偶、字卡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自己发现象形字与会意字的特点,知道文字的目的及用途。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表现汉字,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分工、协商。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和简单特点。

(1)出示甲骨文的P阳图片,了解甲骨文的特点。

教师:小朋友中有很多人都认识了许多字,今天罗老师准备了一些有趣的字让小朋友来看看。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图案?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它是字吗?如果是字?它是一个什么字?中国字?外国字?外星人的字?还是中国古代的字?你们看得懂它们的意思吗?

教师: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幼儿:像鸡蛋!像球!像一张饼!像太阳!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古代的文字是什么?变变变,原来它是太阳的意思,那这个字演变到现在,会变成汉字里的什么字呢?变变变,噢!原来是日字!

教师:这个图案在古代代表太阳的意思,到现代变成了日字。

教师分别出示山、石、月、木等几个字,按照上面的方法以此类推,引导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

教师: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图案是出现最早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在很久以前,当时没有笔和纸,人们就是在石头上、骨头上、乌龟壳上刻画图案来记录事情的,这就是当时的文字。

(2)出示象形字的P阳图片,了解象形字的`特点。

教师:古代有一种文字很有趣,这种字差不多就是照着那个东西的形状画出来的,叫做象形字。

教师:看看它像什么?猜猜是什么字?

幼儿1:山,它上面的尖就像山峰。

幼儿2:月,像月亮一样弯弯的。

幼儿3:门,左右直直的就像两扇门一样。

教师:“山”就像一座大山的样子,在一群山的中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月”就像一弯明月; “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3)出示会意字的P胛图片,了解会意字的特点。

教师:下面我们看到的字就更有意思了,叫做会意字。它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这个字念“鸣”,它是鸟叫的意思,谁能说说它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这两个字分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合起来是鸟叫的意思?有什么含义?类似的还有囚犯的“囚”字,森林的“森”字和“歪”字等。

幼儿1:是“口”和“鸟”组成的。

幼儿2:“口”是嘴的意思。

幼儿3:小鸟用嘴叫,所以是鸣,就是鸟叫的意思。

(4)出示偏旁部首的PPT图片,感受汉字中偏旁部首的特点。

教师:这些字你们认识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是什么了吗?

幼儿1:它们的旁边都有一个三点水。

幼儿2:都和水有关系。

教师:在汉字里面,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一般有三点水旁,如出汗的“汗”,黄河的“河”,长江的“江”,还有流水的“流”,大海的“海”。跟木头有关的字,它的旁边或者下边有“木”字,如椅子的“椅”,枫树的“枫”,桌子的“桌”。跟人有关的字呢,就用人字旁,如“你”“他”“们”,等等。(提手旁、木字旁、三点水、单人旁)

2、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拼摆汉字,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1)木偶的身体会写字。

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文字,那么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吧。罗老师请来一个好朋友,它是木偶小明,它想用身体摆成字的形状,请幼儿猜猜摆的是什么字。

教师分别用木偶摆成“上”等汉字,引导幼儿猜猜看。

(2)我的身体会“写字”。

①教师:小朋友可真聪明呀,谁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来摆些字?(出示常见字的字卡,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摆出来,如“中”“下”等。)

②分组游戏,引导幼儿合作摆出不同的汉字。

教师:我们要加大游戏难度了,自选四个人一组,到老师这里挑选一张字卡,并用四个人的身体合作拼成字卡上的字,拼得像,让大家能看出来的,就算成功。

3、书写小名片,引导幼儿感受汉字的实际作用。

教师:今天小朋友学了有关文字的知识,玩了文字游戏,你们觉得中国文字有意思吗?谁知道文字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传递信息,记录事情)今天我们就用文字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我们很快就要离开幼儿园升人小学了,不能像现在这样经常见面,有了名片,当你想好朋友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名片给好朋友打个电话,聊聊天,多好呀。

制作方法:用签字笔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并做简单装饰。

小朋友互相交换名片。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设计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体现出“活动化的共同学习”这一特点。这次活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收集了大量有关汉字起源的图片,整理出幼儿易于接受的汉字特点,采用幻灯片播放的方法进行活动的前期认识、讲解及交流讨论,使幼儿在观看、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中教师还尽可能多地创造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个别交流和自由交谈的机会,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

7.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 篇七

关键词:中日翻译,文化翻译,翻译技巧

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 任何一名译者都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纯的转化文字符号。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的现象。有许多学者都已经意识到了翻译多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刘宏老师曾经论述过“翻译中的文化渗透”现象, 通过中英文例句的举例, 为我们论述作为一名译者, 在遇到各种文化现象时, 应当如何最有效地处理。湖南工程学院的谢建平老师在“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一文中, 通过许多生动的英文例句从“传真”的角度论述了文化翻译。他认为要准确地掌握好文化“传真”得度, 就必须考虑三个要素: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

虽然在文化翻译方面, 已经有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 但是这些研究多是针对英语为原语的情况, 针对日文原语的情况还比较少。中日两国关系密切, 文化交流方面亦需要不断地加强。因此, 在两国越来越密切地交流当中, 中日文化翻译的研究也应该推陈出新, 不断地完善。该论文既是针对中日双语翻译时的一些问题而进行论述。在综合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了中日翻译当中的一些实例1意图在中日翻译过程中文化渗透现象的框架下找出适合文化翻译的翻译技巧。

1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1) 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 各国学者对其解释都不尽相同。但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实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其4个主要特点就是:完整性、保守型、可变性和主次之分性。

《说苑·指武》中有“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文选·补之诗》中有“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在这里, 文化表示了对人性情的陶冶, 品德的教养, 属精神领域的范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当中, 人作为主体, 客体是自然。而文化则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文化的出发点就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的人。人与文化是双向的, 缺一不可。二者实质上是相互创造,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在人不断地实践当中, 文化得以发展。而文化则带动人类整体素质地提高与完善。实际上文化研究离不开语言, 跨文化的文化研究是文化翻译研究的重点。因此, 充分了解文化的定义, 对树立一名翻译的文化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翻译中文化的重要性。语言、文化与翻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交际既然离不开语言, 也离不开文化。语言是交际的媒介, 文化是交际的内涵。因此, 跨文化的语际交流离不开翻译。翻译的本质作用就是在人类交际过程中克服语言和文化阻碍而实现信息地沟通和思想地交流, 以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 实现互通有无、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 对社会发展起着强大地推动作用, 也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人开始在文化层次上展开研究, 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化和系列化。究其原因是因为文化的影响是隐形的, 不像语言研究和理论研究那么直观。

(3) 文化影响的表现方面。中日两国出于历史的渊源, 在文化方面有着一定的共通性。但是这种共通性并不代表两国文化具有绝对的一致, 这也就导致了一些文化上的问题的出现。中国地处亚欧大陆, 因此, 汉语中有许多利用陆地动物作比喻的例子, 如, “他壮的像头牛”“他肥的像头猪”“他像猴子一样敏捷”等等。而日本是地处太平洋的岛国, 四面环海, 所以, 语言中有许多是用水生物作比喻的。如, “魚の目 (鸡眼) ”“法螺を吹く (吹牛) ”“腐っても鯛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等等。

有这样一个例子: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一同坐火车, 三个人在一个车厢里。途中上来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他在生物学上的类别以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是什么?”日本人接着问道:“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 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 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就表明了各国人三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例文1:いつもご迷惑をおかけしています。

译文:非常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给予我们的支持。

直译:我们一直给你们添麻烦, 真对不起。

例文2:北京に来まして今日は時間があったので、ついでにあなたを訪問しました。

译文:我们到北京来, 今天抽出时间特地来拜访你了。

直译:今天我们来到北京来, 有空顺便来拜访你了。

在此两例文中, 中文习惯正面表达, 而日本人则更加习惯与用反面表达。这就是两国逻辑思维差异的一个体现。因此, 在中日互译时, 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

例文3:雨後の竹の子≠雨后春笋。

在日文中也有雨后的春笋这一表达方法, 但是它所表示的含义是消极的, 贬义的。而中文的雨后春笋则是一种积极的表达, 用来比喻新事物大量的涌现。如, 汉语的丧服与日语的“丧服”都指的是“为悼念死者而穿的衣服”。但是在两国读者中产生的形象却截然不同, 中国人应该会立刻联想到白色, 而日本则是黑色。另外在日本白色, 有“白无垢”这一说法, 在字典里这个词的解释就是一种婚礼上穿着的服饰。

2 中日文化翻译实例和翻译技巧

2.1 异化法

例文:贾母一一指与黛玉道:“这是你大舅母, 这是你二舅母, 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红楼梦》第三回

訳文:そのときご隠居さまは黛玉に向かって、「これはそなたの一番目の伯母さま、これはそなたの二番目の伯母さま、それからこちらは亡くなった贾珠兄さんの嫁さん」と一々指差して引き合わせられる。——松枝茂夫译

在日语里原来没有一番目の伯母さま, 二番目の伯母さま这类说法。遇到这种情况时, 多是名字加上称呼。比如拓哉兄さん、明子姉さん。但是译者在此处仍然保留了中文的称呼习惯, 保留了原来的形式。这样处理既使日本读者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 又忠实了原文。

2.2 套译法

例文1:原文:我孩子时候, 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 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訳文:私がこともの時に、筋向いの豆腐屋には確かに一日中楊二嫂が座っていて、人々は彼女を『豆腐屋小町』と呼んでいた。

原文里出现了“西施”一词, 在中国读者的眼中, 这一称呼能够立刻令人联想到一位美女的形象。但是日本读者对此可能就会产生疑问, 于是译者采用了“小町”这一日本人熟悉的形象以代之。小野小町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美女, 在日本所有冠上名为「某某小町」的, 都代表公认的美女。

例文2:原文:他对人说话,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 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 替他取下一个绰号, 叫做孔乙己。

訳文:孔乙己は人としやべる時はいつも、文語体の『なりけり』の文章だったので、聞く者は半分も理解できない。で、彼の姓が孔だったから、誰かが子供の文字手習い書に書いてある『上大人孔乙己』というこれまた半分も理解できない文章から取ってきて、かれにあだ名をつけて、孔乙己と呼んだ。

原文里的“之乎者也”被『なりけり』代替了。这种翻译方法使原文内容更易于理解, 并且也保留了原文对孔乙己人物塑造的风格。

2.3 归化法

例文1:原文:段小楼:蝶衣, 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唱戏得疯魔不假, 可活着也疯魔, 在这人世上, 在这凡人堆里, 咱们可怎么活呀……——霸王别姬

訳文:段小楼:蝶衣、お前は本当に芝居の虫だな!しかし芝居も大事だが、人生も大事だ。この世の中、たくさんの人の中で、どうやって生きていくか。——水野卫子译

例文2:原文:袁四爷:那么日后踏雪访梅, 再谈不迟, 失陪了。

訳文:袁四爺:それでは、またの機会ということに。失礼しよう。

在“霸王别姬”电影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这些北京方言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如果强行翻译的话, 反而会使读者、观众感到不适。在这里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语言和文化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过于强调个别词汇反而会影响整体, 也就达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着眼于整体, 不斤斤计较个别词汇, 才能从宏观角度上保持“原味”。

3 结语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或者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则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强,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文化进行殖民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与其综合国力的增强, 还在于其国际当中的影响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为了能够充分展现我国的软实力, 就有必要对翻译当中的文化渗透进行研究。在中日翻译过程当中, 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却可以将其产生的影响降至最小。所以说, 作为一名译者, 应该适时注意两国文化的动向。在翻译的过程中, 保证两种文化输出的动态平等。在保证了文学的可读性与文化的正确传递性之间掌握好平衡。要想做到这点, 译者就必须了解两国文化中的相异点, 只有这样才能够清楚地传达出原文中的含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2]刘宏.翻译中的文化渗透[M].中国翻译, 2001.

[3]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M].中国翻译, 2001.

8.大班语言:有趣的象形文字 篇八

活动目标:

1.知道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了解汉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识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并能与之对应的现代文字进行匹配,.激发幼儿对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活动准备:

象形文字图片,象形文字与对应的现代文字子卡若干,《三十六个字》动画片段。活动过程:

一、出示象形文字,认识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1.出示象形文字(1)出示象形文字“

师:这是一个符号,你觉得这像什么?有什么作用?(幼儿自由说)小结:其实这是中国古代人发明的文字,叫做象形文字。你觉得“出示“”这是什么字呢? ”的现代字,“日”

”这像什么,是什么字?出示现代字。(2)依次出示象形文字“(3)依次出示象形字“、、”,教法同上。

3.比较象形文字和现代汉字的不同。

现代字和象形字比较,两个字有哪里不一样。

小结:古代象形字是圆圆的,现在的汉字是方方的,我们叫方正字,象形字经过很多年的演变变成现在的汉子,它更加清楚,简单,便于人们交流书写。

二、游戏——找朋友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规则:听到音乐声后,请用铅笔把象形文字和现代汉子手拉手拉起来。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象形文字我们没有看到过呢,它是什么字呢?(逐个请出新的象形字)

三、文字的作用 1.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文字重要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教师讲述故事,《写字的作用》。

(1)为什么蜜蜂要在树叶上咬上三个洞,蚂蚁为什么也在树叶上咬上三个洞。(2)蜜蜂和蚂蚁商量什么事情?为什么。小结:通过故事,我们知道认字写字很重要。

2.我们中国人真聪明,古代人发明了象形文字,现在人又把象形文字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汉字,我很好奇,为什么会有文字这种符号出现呢?

(原来是方便人们记事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文字就这样形成了)。四:观赏短片,激发幼儿对象形文字的兴趣 视频中的象形文字,以现代文字出示。

四、延伸

9.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 篇九

1、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从象形字慢慢演变过来的。

2、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3、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4、知道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1、电脑动画《汉字变身》

2、汉字:日、月、天、星、山、石、田、土

3、汉字和象形字配对若干

活动过程:

1、汉字的起源(认识天、山等字)

这是什么字?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来得吗?

小结:我们的汉字是从象形字变过来的。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变得吗?

2、汉字的演变(欣赏电脑动画《汉字变身》)

(1)你看到了哪个汉字宝宝变身?

(2)它是怎么变的?

小结:古时候字没有发明的时候,古人就把要讲的事画下来,我们现代的人把这些象图画一样的文字叫象形字。可是画画很麻烦,也很占地方,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就把这些象形字慢慢地简化了,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得汉字。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比如日本、朝鲜人用的文字就是根据我们的汉字创造的。我们中国人很了不起吧!

3、猜一猜:出示象形字,猜一猜是什么汉字

(鼓励孩子猜的时候说出理由)

4、配对游戏:找朋友。

活动反思:

本单元的课文是两篇综合性学习的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汉字的发展过程和悠久的文化。本来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一直发愁如何学习。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我自己先多方搜集资料,学习汉字历史,又邀请了中文系刘奉光教授来给我们讲课,这是一位对甲骨文很有研究的学者,通过这一节课,我和同学们不光了解了汉字的历史,还从人类历史、文化、地理各个方面综合学习了我国的灿烂文化,了解了骨刻文、学写若干甲骨文。

这小小的收获,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所以,对第一个实践活动《有趣的汉字》,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搜集资料、小组交流、制作手抄报都很认真,我选取了一半优秀作品张贴在墙壁上。本单元的自读课本、《奇迹课堂》等都有大量的资料。同学们兴趣盎然,通过交流活动,也使我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小典故,教学之初的茫然一扫而空。下一课《我爱你,汉字》我更有信心。

10.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 篇十

那么, 英汉语言的差异是如何影响翻译的呢?笔者试图从英汉词汇现象、句法现象及语篇结构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西系和汉藏语系, 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反映在词汇上。与翻译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主要包括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

1. 词的意义方面

英语单词的词义一般分两类, 一类:本义 (Denotation) , 另一类:转义 (Connotation) 。以动词gnaw为例, 其本义是“咬;啃”。如:The rat gnawed a hole in the wooden box. (老鼠在木箱上咬了个洞) 。gnaw的转义是“使烦恼;折磨;腐蚀”等。如:Hunger gnawed at the prisoners. (饥饿折磨着犯人们) 。英汉语言相比, 一个显著的差异是:英语更青睐词的转义, 而汉语多用本义。又如:The author’s fingerprint is quite obvious in all of his works.原译:作者在他的所有著作里留下的指纹都相当清晰。fingerprint是常见名词, 意思是:指纹。如:戴上橡皮手套以防留下指纹印。以汉语为母语者没料到的是, 上句一词, 用的是转义。其含义是:特色、特点、与众不同之处。改译:作者的特色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 词的搭配能力

在词语的搭配上, 英汉语言也体现了不同的语义。以英语动词make为例, make money即汉语中的“挣钱”;make progress即汉语的“取得进步”;make laws即汉语的“制定法律”。由此可见, 英语make的搭配能力很广, 可以用金钱、进步、法律, 而汉语中就需分别用“挣”、“取得、“制定”等来搭配。因此, 为了使译文语言规范, 译者有必要注意这些差异, 译文中词的搭配必须符合汉语习惯。另举例如下:

Some Americans pop across the border simply to fuel up on flavorful Mexican food and beer.

一些美国人越过国境线, 只是为了吃点可口的墨西哥食物, 喝点墨西哥啤酒。

原文中原意为“加油水”, 可以和food搭配, 也可以和beer搭配, 但译成汉语时应分别翻译成“吃点”和“喝点”。

3. 词序方面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英语是形态型语言, 这便决定了两者在词序安排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英、汉语句子中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动词、宾语或表语的词序基本一致。但是各种定语的位置和各种状语的次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 变化较多, 所以英、汉语词序的比较, 主要是指定语、状语位置异同的比较。

3.1定语的位置

3.3.1单词作定语

英语中单词作定语时, 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 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也大致如此。有时英语中也有后置的, 但在汉语中一般都前置。如:

a research-oriented hospital (前置)

一所以搞科研为重点的医院 (前置)

something important (后置)

重要的事情 (前置)

3.3.2短语作定语

英语中修饰名词的短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后, 汉语里则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 但间或也有放在后面的, 视汉语习惯而定。

试比较:

a candidate with little chance of success (后置)

一个当选希望极微的候选人 (前置)

particles moving around their atomic nucleus (后置)

环绕原子核运动的粒子 (前置)

3.2状语的位置

3.2.1单词作状语

(1) 英语中单词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其它状语时, 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形容词或状语的前面, 这一点和汉语相同。

John did not distinguish himself as a student, but he was very active in class.

约翰当年并不是出色的学生, 但他在班上很活跃。 (前置)

(2) 英语中单词状语修饰动词时, 一般放在动词之后, 而在汉语里则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前置)

3.2.2短语作状语

英语中短语状语可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或后, 译成汉语时, 大多数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 但也有放在后面的, 视汉语的习惯而定。

1) Then with a bag of toys and books we walked across the garden in the gray light of the dawn.

我们提着一口袋玩具和书籍, 在晨曦中穿过了花园。 (前置)

2) A jeep, full, sped fast, drenching me in spray.

一辆坐满人的吉普车急驶而过, 溅了我一身水。 (后置)

由此可见, 英汉语在语序的排列上有相同之处, 也有相异之处。翻译时, 相同之处可以照搬过来 (即顺译) ;相异之处则需要对语序进行调整, 使之在整体上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即逆译) 。

二、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词是翻译中最基本的转换单位, 但词最终离不开句子, 离开了句子, 词的意义便无法把握。因此, 词的翻译应放在整个句子甚至更大的语境中进行, 这样词才会有相对确定的意义。另一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虽有不少相似之处, 但也有很多差异。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 我们在英汉互译时就无法逐字翻译。因此, 仅仅掌握了词汇的翻译技巧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句子的翻译技巧。

1. 句子结构

在句法结构上, 英语和汉语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 而汉语则是主题突出的语言。英语的句子通常是“主语+谓语”结构, 而汉语的句子则通常是“主题+述题”结构。主题即句子的起首部分, 相当于“话题”, 述题是针对“话题”发表的信息或评论, 通常是“新的信息”。汉语句子的主题可能是名词结构, 与主语一致, 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是其他成分。例如:

(1) I don’t believe such lies.

我不相信这些鬼话。

(2) 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

这两个例句的主语和主题一致, 在翻译时不会造成很大困难。但是汉语句子往往并不遵循英语的语法规则, 它不一定是名词性, 即使是名词也不一定是主语。试比较:

(3) 他会干这种事我不相信。

译文一:I don’t believe that he should have done such things.

译文二:That he should have done such things I don’t believe.

(4) 昨天的事多亏你帮忙。

译文一: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esterday.

译文二:I owe you a lot for your help yesterday.

这里, 例3的主题是个句子, 但它在逻辑上是个宾语, 在英语中通常用宾语从句表达, “译文二”尽管在结构上看上去更像原文, 但是却不自然。例4的主题虽然是个名词词组, 但是它显然游离于“主谓”结构之外, 不能译成英语的主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这种差别, 英译汉时,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英语原文中的主语如何才能在汉语中得到最恰当的表达, 而并不一定非把原句的主语转换成译句的主语;汉译英时则相反, 一定要为译句选择一个合适的主语, 将汉语原文中不明确的主语予以明确化。

2. 替代与重复

英语与汉语的另一个重要差异就是, 英语重替代, 汉语重重复。英语中除了修辞需要以外, 很少在句子中重复同一个词或结构, 而在汉语中重复现象比比皆是, 这与中国文化讲究平衡与对称的美学心理有关。我们在英汉互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英语中的替代结构主要有:代词 (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和关系代词) , 替代词so, 替代动词do等。

英语往往用代词来替代上文刚出现过的名词, 而汉语则习惯于重复名词。例如:

(1) I hate sleeping or sitting on the floor.

我不喜欢睡地板, 也不喜欢在地板上坐。

(2) Bob is bored with, but Peter enjoys, music.

鲍勃讨厌音乐, 彼得则喜欢音乐。

上面两例中, 原文都是利用各种代词替代前文刚提到的概念或事物, 尽量避免重复, 汉译文则重复译出这些概念, 从而使表达更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反之, 汉语中重复的词或结构往往可以用英语的代词译出。

三、英汉篇章对比

翻译虽然不是全新的创作, 却应遵循写作的规则, 照顾到篇章的连贯性。由于英汉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的差异, 英汉互译时如果按原词原句照搬, 译文有时会显得生硬而不自然, 甚至不知所云。因此, 篇章翻译要兼顾段内、段际的衔接与照应及语域等问题, 以达到通篇的连贯, 使译文一气呵成, 不留明显的翻译痕迹。

英汉两种语言的写作都很讲究章法, 但两种章法却有很大的差异。总体上讲, 英语文章往往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汉语文章常常曲折回环, 并不急于点题。传统的汉语写作有“起、承、转、合”的章法, 现代汉语写作虽也有类似于英语文章的开头 (introduction) 、正文 (body) 和结尾 (conclusion) , 但是段落和篇章的展开却与英语文章很不相同。

典型的英语段落像一篇小论文, 每段一个主题, 由通常出现在句首的主题句引出。段落其余部分都是紧紧围绕着主题展开的。汉语的段落却不一样, 读者往往需要寻找段落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段尾也可能会引出新的主题。

其次, 英汉篇章布局也不相同。英语文章一般是一段一个主题, 层层递进, 直线展开, 后面的段落不会重复前面段落中已出现过的主题。强调篇章结构的严谨, 整篇文章的结构可以说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汉语写作往往反复在不同的层面上讨论同一个论点, 呈螺旋型上升。

11.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有趣的圆圈 篇十一

1、引导幼儿在圆形上联想出多种物体,并通过添画表现其主要特征,激发想象力。

2、能主动参与创编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丰富联想。

3、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实物:一个圆圈的图片人手一张。

2、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对圆圈进行初步想象。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一个圈圈)

这个圈圈看上去像什么?(小船、小床、碗……)

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伞、屋顶、台灯……)

二、对西瓜皮想象并添画,尝试用句子进行描述

师:这个圈圈会变魔术,瞧!它变出了什么?(秋千),谁会在上面玩呀?(小花猫、小朋友……)

听,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了两句话:圆圈圈,变秋千,小朋友、小花猫和我一起玩的真开心!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让圈圈变个魔术?变好魔术后想一想,在的旁边还有谁?可以把你想到的画下来,并且也编成几句好听的话。

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讲述。(提醒幼儿相互讲述)

请个别幼儿讲述,a:圆圈圈,变木桶,妈妈用它来装水。

幼b:圆圈圈,变篮子,买了水果放里面。

幼c:圆圈圈,变乌龟,乌龟在水里游来又游去。

……

三、引导幼儿再次对圆圈圈展开想象,小组合作创编《有趣的圈圈》的故事

师:现在我要请你们每人找个好朋友把你们手上的画拼在一起,变成一幅大画,然后两个人一起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出来,两个人你先编,再他编,大家接龙一起编个动听的《有趣的圈圈》的故事吧。

四、教师简单小结

请个别小组讲述

12.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 篇十二

1、体会妈妈的辛苦,并学习帮忙做家务。

2、提高生活自立能力。

3、学习说出完整的感谢的话。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事先请家长帮助幼儿准备有扣子的衣服、裤子、袜子、鞋子。

2、每个幼儿都要准备一套刷牙用具、毛巾、脸盆。

3、抹布、水桶、扫把、簸箕等清洁用具。

活动过程:

1、教师先带着幼儿念儿歌《妈妈的小帮手》。

2、请幼儿把带来的衣服、裤子、鞋袜拿出来,让幼儿自己把衣服、裤子换上,自己穿袜子、鞋子。

3、教师请幼儿拿出刷牙和洗脸用具,请大家示范刷牙洗脸的动作。

4、教师拿出各种清洁用具,示范各种清洁用具的使用方式,

如:拧干抹布的方法、擦桌子的方式、扫地的方式。

5、把幼儿分成几组:擦桌子组、扫地组、收拾组。每组发给所

需要的打扫工具,让幼儿开始分工合作打扫。

6、当幼儿打扫完以后,教师可以问问幼儿打扫后的感觉。

7、教师请幼儿想一想,要怎么帮妈妈分担家务,然后请大

家轮流上台说说,告诉大家他要怎么当妈妈的小帮手。

13.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 篇十三

1 索绪尔语言学成就产生的历史背景

对索绪尔影响较大的人物首先当推德克海姆。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给“社会事实”提出了新的解释, 认为它是物质, 因而言语也是物质的。这些思想对索绪尔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教程》这本书从头至尾都反映了这些原则。在这本书中, 索绪尔认为语言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受到语言系统的制约, 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还同时受新语法学派语言学观点和“格式塔思想”的影响。“自十九世纪初以后, 欧洲语言学研究的成就以印欧系语言的历史比较为最显著。这种研究到新语法学派已经差不多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二十世纪初的“格式塔思想”虽然一开始应用于心理学, 但在其影响下, 语言学的研究转向对语言结构、系统和功能的研究。本文的重点就是重新认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以及对两者区别研究的意义。

2 共时语言学

索绪尔认为共时就是语言的“状态”, 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 即一个横切面研究语言。通过研究语言的状态才能明确语法原则内的各种关系。一些语言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什么变化, 而另一些语言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处于同一时期内的两种语言, 一种可能变化很大, 而另一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里, 共时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 历时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 即演化语言学, 指一语言的历史演变为研究内容的语言学, 主要研究语言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所经历的各种变化。历时语言学也是由索绪尔创立的。从事语言历史研究的语言学家主要采取正视法和和回顾法。在《教程》里, 索绪尔认为语音的变化是一个扰乱的因素, 因而会出现一些扰乱性后果。索绪尔认为类比使得语言形式划一, 这与新语法学派的观点是一致的。

历时语言学影响深远。在现代语言学出现之前, 大部分语言学家采取的是历史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可以说研究历时语言学的基础要比研究共时语言学深厚。索绪尔对历时语言学的研究, 一方面是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总结, 另一方面是为了服务于共时语言学。

4 共时与历时的关系

索绪尔在《教程》中还提出了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这是划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基础。语言符号具有不变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而导致语言符号不变和变化应注意到的关键因素是语言符号和时间的关系。因此, 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是建立在时间的连续性基础上的。

虽然静态语言学与演化语言学之间的区别不易理解, 且两者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但对两者的同时研究绝不能被忽视。索绪尔曾对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做过十分恰当的比喻。他将语言的状态比做树的横切面, 将语言的演化过程比做横切面, 而纵切面在横切面上的映射就是投影。“从哲学意义上说, 共时语言学包含历时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又包含着共时语言学,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在《教程》中, 索绪尔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为了表明共时态和历时态的对立性及其相互依存关系, 我们可以把前者比之于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在语言学里, 历史现实性和语言状态之间也有同样的关系, 语言状态无异就是历时现实性在某一时刻的投影。”由此可见,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完全被划分开来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们强加区分, 必然犯了哲学上片面观点的错误。

5 确立共时与历时的历史意义

索绪尔所进行的语言学研究都是系统的、整体的。他在语言学领域内提出的学多概念在得到了广泛地认可和应用。莫罗曾列说过, “当代语言学中为许多研究方向所共有的关键词语, 不是源出《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是很稀少的》。”因此可以说, 索绪尔的确是现代语言学之父。

参考文献

[1]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

[2]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出版社, 1988.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商务出版社, 1983.

[4]舒春玲.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4 (4) .

14.小班语言教案:穿鞋真有趣 篇十四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语言教案:穿鞋真有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动目标:

1、通过穿爸爸、妈妈、自己的鞋子的体验,学习词语:拖拖拉拉、摇摇晃晃、蹦蹦跳跳。

2、能大胆表述出观察到的不同鞋子的区别和穿上后的感受,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爸爸、妈妈的鞋若干双。

2、布置鞋屋的场景,男鞋区、女鞋区。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听音乐参观鞋屋,激发幼儿的兴趣。

引导语:今天,我们一起到鞋屋去玩,好吗?(进活动室)

(二)让幼儿观察并表述不同的鞋子都有什么特点:

引导语:哇!鞋屋里有好多鞋呀!

1、鞋屋里有些什么鞋呢?(皮鞋,高跟鞋、布鞋、运动鞋)

2、这些鞋都是谁穿的?(爸爸穿的鞋,妈妈穿的鞋)

3、爸爸的鞋子和妈妈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爸爸穿的是皮鞋,跟低;妈妈穿的高跟鞋,很高)颜色一样吗?(不一样,有白色的、黑色的……)

4、大家小脚并拢,看看自己穿的鞋子和旁边小朋友的鞋子有什么不一样?

5、谁的最大?谁的比较大?小朋友的鞋子呢?(爸爸的最大;妈妈的比较大;我的鞋子最小)

6、小结。爸爸、妈妈、小朋友的鞋子都不一样,现在鞋屋里有这么多爸爸妈妈的鞋子,我们一来起穿上试一试,好吗?

(三)通过尝试让幼儿体验穿不同鞋子的感觉。

(脱下自己的鞋放到椅子底下)

1、第一次尝试,集体体验穿上爸爸妈妈的鞋的感觉。男孩穿上爸爸的鞋,女孩儿穿妈妈的鞋走一走,试一试。

(1)交流讨论:穿上爸爸的鞋,有什么感觉呢?走路很慢、我不会走路了、要拖着走,很不舒服。

(2)我请一位小朋友穿爸爸的鞋走一走让大家看看是不是跟我们说的感觉一样?

(3)穿爸爸的鞋走的.时候鞋子离开地面了没有?在地面上不断的发出声音,走得很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叫拖拖拉拉,穿上爸爸的鞋,拖拖拉拉走得慢!

(4)我们穿爸爸的鞋,拖拖拉拉走得慢,穿妈妈的鞋走路有什么感觉呢?妈妈的鞋跟太高了,走路时想要摔倒。

(5)请两位小朋友穿妈妈的鞋走一走让大家看看是不是跟我们说的感觉一样?

(6)穿妈妈的鞋子走路的时候身体怎么样了?摇晃了,想要摔倒,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叫摇摇晃晃,穿上妈妈的鞋,摇摇晃晃要摔倒!

2、第二次尝试,交换穿鞋,验证。

(1)男孩穿上妈妈的鞋子走一走,边走边说:“穿上妈妈的鞋,摇摇晃晃要摔倒”

(2)女孩穿上爸爸的鞋子试一试,学说:“穿上爸爸的鞋,拖拖拉拉走得慢”

3、第二次尝试,穿上自己的鞋子体验。

(1)我们来穿上自己的鞋走走跑跑会有有什么感觉呢?不大也不小正好,很舒服,穿自己的鞋跑得快,又蹦又跳的。

(2)那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蹦蹦跳跳,穿上自己的鞋,蹦蹦跳跳跑得快!

4、小结:穿鞋真有趣,穿上爸爸的鞋,拖拖拉拉走得慢;穿上妈妈的鞋,摇摇晃晃要摔倒;穿上自己的鞋,蹦蹦跳跳跑得快。

四、情景延伸:

(1)听是谁在吵架?小鞋子你怎么了?(穿反了)那该怎么办?我们班的小朋友可聪明了没有把鞋子穿反,穿反鞋会很不舒服,也会摔倒。

(2)我们在家里不要随便穿大人的鞋子,如果想穿,要有爸爸妈妈的搀扶,否则会摔倒或扭到脚,很危险,大家能做到吗?

活动结束:

15.大班语言:有趣的反义词 篇十五

大班语言:有趣的反义词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

2、能积极动脑,对实物、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及尝试操作,勇于探索。

教学准备:

1、大、小纸鹤各一只,厚薄不同的两本书。

2、糖、苦瓜、橡皮泥、雪花片、长短粗细不同的圆柱积木、图片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尝试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它们里面藏了许多的小秘密,要我们一起来观察观察,用耳朵听一听,嘴巴尝一尝,并用上你们的小手,才能把它们的秘密找出来,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找吗?

二、幼儿初次尝试

1、出示两只大、小纸鹤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

(不一样,一只大,一只小)

师:对,一只纸鹤大,一只纸鹤小,大和小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我们把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那么,大的反义词就是小,小的反义词就是大。

2、出示厚薄不同的书让幼儿观察,请幼儿听老师两次拍手的速度,引导幼儿说出厚和薄,快和慢两组反义词。

三、幼儿再次尝试

1、师:老师在后面的桌子上也准备了很多东西,现在请小朋友轻轻走过去,找找看,它们里面又藏了哪些反义词呢?

请幼儿品尝糖和苦瓜的味道,捏积木和橡皮泥的硬度,比较积木和雪花片的重量,以及积木的长短和粗细,并分组进行讨论,尝试说出苦和甜、硬和软、重和轻、长和短、粗和细五对反义词。

2、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想请小朋友一起帮老师把里面藏着的反义词找出来,愿意吗?

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幼儿观察,通过集体回答或个人回答的方式,说出相应的反义词(上和下、冷和热、高和矮、胖和瘦、哭和笑)

四、游戏,巩固所学反义词

1、介绍游戏玩法:教师说出一个词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请小朋友说出它的反义词,也要配上相应的动作。

2、教师先演示一遍游戏的玩法(如哭和笑),再引导幼儿通过集体回答或个人回答的方式巩固所学反义词。

五、启发幼儿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1、教师说出一些新的词语,请幼儿尝试说出它们的反义词。

上一篇:微课设计含微反思下一篇:安全生产实施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