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课件(共15篇)
1.匆匆教学课件 篇一
《匆匆》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徘徊”“伶俐”的意思,领悟“头涔涔”“泪潸潸”“凝然”的文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课文所运用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美,积累语言。仿照课文的排比句式的写法自己续写几句,运用语言。
3、体会作者感慨时光匆匆的思想感情,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
重点: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体会文章优美的描写。
难点: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第一课时:完成目标一
一、复习古诗, 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
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中要求我们做什么?(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在文章结构上说明了什么?
(前后照应。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重点理解目标一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三、熟读课文,自我感悟
师: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请你们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思考:课文是怎样写日子匆匆而逝的?把你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甚至背下来。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二、三
一、检查课前预习,分组读课文,仔细听别人读得好不好,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日子)
二、师范读课文,以情感带动学生进入课文
1、师配乐读文,生思考:仔细听老师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美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2、课文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燕子去了„„”开头作者用了什么句式?(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是日子去了,却„„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三、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师:请你拿起笔,自己读课文2、3、4段,想想作者笔下的日子是怎样的呢?课文是怎样描写日子匆匆而逝的?找出相关的句子或片断,或划一划你认为含意深刻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想。
2、全班交流:
(1)师:请说说作者所描写的日子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找出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如薄雾,如轻烟。感悟日子的容易流
逝。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的心情。
出示句子练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读出静,无声无影)
(2)师: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匆匆而逝的?
出示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形象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拟人:把看不见的时间人化,读起来倍感亲切。
重点训练学生朗读该片断。通过朗读,说说作者笔下的日子像什么?(顽皮的孩子)读出语气。
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写一两句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从内容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文章感情。
(3)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那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无奈、自责、叹惜,不甘)
师: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我们都知道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三、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升情感
1、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可以用上你们课外学到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日子匆匆像一滴水轻烟薄雾比喻
„„的时候,从„„过去排比一去不复返?拟人
2.匆匆教学课件 篇二
师: (板书:匆匆) 预习过课文, 你们应该知道, 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匆匆?
生:说的是时光匆匆, 也可以说是时间匆匆。
师:是的。说到时间匆匆, 古往今来, 许多人留下了自己的说法。我们来看看, 他们是怎么表达的。 (板书:表达) 请大家读一读课件中出现的几句话。 (背景音乐为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
(生读句子)
【点评】慨叹时光匆匆的文学作品自古有之, 但同一题材用不同文体去表现, 会各具特色。开课伊始, 教师从内容入手, 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同一主题, 让学生感受“相同”中的“不同”, 从“表达”的角度, 为学习“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一些特殊表现手法做了铺垫。这样的教学直接指向文体特点, 指向课文的表现手法——语言文字内部的思维意义, 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 不但具有鲜明的年段教学特征, 而且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听读, 发现散文的表达特点
师:看, 不论哪一种表达方式, 目的都是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明白。 (板书:清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散文, 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板书:散文) 让我们通过学习, 感受这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吧。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 请大家拿起笔, 边听边动笔, 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 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师播放朗诵音频, 生听读并做记号)
师: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 我们来交流交流。哪些地方让你有感觉?哪怕只是一个标点、—个词、一句话, 或者一段话都可以。 (生汇报交流, 过程略)
师:非常了不起, 你们都很善于倾听, 甚至发现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零散地遍布全文, 但又集中地表达了一个意思, 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 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点评】文学作品经过艺术家诉诸声音之后, 听者往往能够从中得到更清晰的意义, 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在初读阶段帮助学生一扫语言障碍, 使学生直接关注文体特点, 这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 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从学生的汇报和教师的点拨、总结中, 我们可以看出, 这种以学习“表达”为重点的教学设计,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感性到理性, 对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然在胸, 显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细读, 感受经典的表达特性
(一) 在“明了”与“疑惑”中感受
师: (板书:明了) 大家通过阅读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受, 这就是领会了作者要通过文字传达的意思。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关于经典有十四条定义, 其中一条就是每一次读, 都能让你有所发现, 有所感受。看来, 《匆匆》就是这样的经典。 (板书:经典) 再看看, 全文中是否有让你产生疑惑的地方呢? (生读问句, 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经典, 就是永远不会穷尽文字向你说明一切, 让你每次阅读都有无尽的疑惑的文章。这篇文章堪称经典, 全文有十一处问句。不停追问, 只问不答, 但似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答案。
(课件出示)
【点评】“明了”的自然不用教, “疑惑”的是为什么要“不停追问, 只问不答”, 这正是本文的表达之妙, 学生有了“疑惑”, 也就关注到了表达的特点, 这也正是何老师教学设计的“圈套”。学生在质疑中发现, 在发现中领悟, 学习过程渐入佳境。
(二) 在“熟悉”与“陌生”中感受
师:问题最集中的是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我们先从课文前三段中试图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默读课文前三段, 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你所熟悉的事物。 (板书:熟悉)
(生默读)
师: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请一个同学读给我们听。 (生读)
师:熟悉的事物有哪些?
生:燕子, 杨柳, 桃花。
师: (师生接读第一句) 这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能失而复得。这个意思, 从第一句“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可以体会到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又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再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生:排比的方法, 不断强调。
师:很好, 可是为什么突然笔锋一转, 写“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间的特点和其他事物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 这是在对比。
师:对比后, 你发现时间的特点了吗?
生:一去不复返。
师:很好, 通过这样的对比, 你对时光的流逝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生:更加惋惜, 希望抓住时光, 不要这样溜走。
师:带着感觉, 带着理解去读, 会读得更有滋味。 (生读)
师:再接着看。对比之后, 作者为什么连续三问“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其实, 这些问题问的都是一个意思, 时间去哪了?而且也不需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强调这个意思。
师:很好, 大家不仅关注到表达的内容, 也发现作者表达时采用特殊的形式。 (板书:内容, 形式) 真会读书。现在, 请每个同学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第一段, 关注作者的表达。 (生读)
【点评】“熟悉”的事物找一找、读一读, 领会一写再写、反复强调的作用, 在这样的领会中, “话锋”急转之后的“陌生”忽然变得不陌生, 学生赫然发现这“陌生的事物”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进而也领会了作者的表达之妙。教师的设计, 巧就巧在用散文的表现手法教散文, 教法、文法相得益彰。
(三) 在反复诵读中逐渐走进经典
师:看, 作者就是把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来表达, 带给我们强烈的感受。 (板书:陌生) 再请大家先看看第三段, 这一段让我们更熟悉。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 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 这段就是个例子。自己默读, 找一找文中列举的这些大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生:洗手, 吃饭, 睡觉, 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 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 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 时间过去;玩游戏时, 时间过去;像这节课一样, 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在我们看书的时候, 时间也过去了。
师:让我们再看看, 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 相反, 是逃去如飞的, 找几个词来说说, 时间是怎么飞逝的。
生:跨过, 闪过, 伶伶俐俐……
师:是啊, 用词多么准确, 多么形象啊。孩子们, 请带着自己的感受, 好好读读这段话吧, 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 (生读)
师:这就是经典的表达。在熟悉中发现陌生, 在陌生中寻找疑问, 在疑问探索中逐渐明白, 明白的同时感觉熟悉。经典, 就是每一次读都是一种重温, 都有一种发现。而走进经典的唯一方法就是“读”, 各种方式, 不厌其烦地读。 (板书:读) 接下来, 请大家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看看内容上, 你读懂了什么;形式上, 你发现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自由读)
生: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 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 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 所以很惆怅。
师:好, 你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来写时间匆匆。请你说说, 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生:很渺小。
师:可在作者看来, 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 让他心痛, 这是他的八千多个日子, 二十多年的青春岁月啊。请你读出作者感叹时光流逝的惆怅, 惋惜, 悲痛。 (生读)
师:是啊, 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 不管是谁, 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 都会害怕, 怕得冷汗直冒, 热泪直流, 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 (读)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读得好!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种切实的感受, 作者就用了这样的方法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留给我们深深的感受。请连起来为我们再读读, 让我们也感受一下 ! (生再读第二段)
【点评】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向朱自清学语言”, 练习表达;在教师的影响下, 学生在关注“文章写了什么”的同时, 还能发现“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便是能力的增长, 是思维的进步。
四、延伸, 沉入经典的表达世界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 发现了一些经典特有的表达方式。其实, 经典就是人类文明的博物馆, 是值得我们深入其间, 沉醉其中, 不断涵泳咀嚼、反复品读的。就像卡尔维诺说的——
(课件出示)
(生读课件中的文字)
师:课后, 希望大家在阅读中能多关注经典, 多从经典中汲取养分, 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充实。
【点评】通过本课的学习, 引导学生多读经典, 向经典学习表达, 是完全正确的, 但语文学习从来就不能用纯理性的思维模式, 如果在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同时, 再次回归到经典所传递的思想, 回到开课时关于《匆匆》一课慨叹时光流逝, 不能在这世界上“白白走一遭”的主题, 笔者以为, 可更加彰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可使这篇“指向表达”的设计, 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总评】
感动于何捷老师在以《匆匆》一课获得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之后, 仍能不断思考、改进、创新, 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怀着崇敬之心认真阅读了他“指向表达”的《匆匆》最新版教学设计, 我以为, 这篇教学设计很有现实意义, 对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过多关注课文内容而忽视表达方法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关注文体特点, 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不同文体的课文, 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何捷老师善于抓住本篇课文的文体特点, 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表现手法, 并通过一系列与之适应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准确的文体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 关注年段目标, 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何老师的教学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发现、实践, 因此, 与这一学习重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教师则不惜时, 反之则略讲。这样的处理, 使“学习表达”这一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确保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 关注学习主体, 先学后教, 顺学而导
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交互作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常常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何捷老师的语文课学生之所以思维活跃, 几乎每一个结论都来自学生的发现, 那是因为教师每时每刻都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 每个教学环节都遵从“先学后教, 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
3.匆匆教学课件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7-0078-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学会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条件之一。笔者在《匆匆》教学中发现,这篇课文对教育学生观察生活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停一停,让美凸显闪亮。学会对身边的事情停下来看一看,不要匆匆而过。熟视无睹是人们的习性,正因如此,我们才忽略了身边的美。冈察洛夫说,观察与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这里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的经验和谐地应用到观察中,让思维能够停在观察的事物上,看看身边的世界,抬头看天,低头看地,环顾四周,于是就会发现燕子去了,又来了;杨柳枯了,又青了;桃花谢了,又开了。我在讲解这几句的时候,不仅用上了排比,而且引领学生懂得停下来,学会观察,不要匆匆而过。
想一想,让想创造飞扬文字。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观察生活,光停下来看还不行,还需要想一想,想什么呢?想一想与之相关联的事情。课文中说,“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告诉学生,这就是通过想而创造出的句子,想是智慧的源泉,不要匆匆而看,而要慢慢去想,用想让文字有力量,让文字飞扬。
问一问,让问开辟一个世界。《礼记·学记》中谈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问的方法,也是问的力量。在想的基础上,还要学会问,问一问自己,问一问身边的人,在问中提高认识,提高思维水平。问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更是通向思维能力提高的捷径。我在讲“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的时候,就告诉学生,这是问的结晶。其实,问一个问题就是开辟一个世界。
猜一猜,让想象精彩纷呈。问一问后,可能得到答案了,也可能没有得到,那就要学会猜一猜。比如,课文中说,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在这里“太阳他有脚啊”就是作者发挥想象,对太阳如何移动进行猜测的结果。我引领学生,给他们说,学会观察就是学会猜测,就是用想象去创造自己的精彩。
在一次次教学中,学生收获很多,跃跃欲试。我知道,学生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于是,让学生一步步来,首先从做个有心人开始,然后做个有想法的人,有问题的人、能猜测的人。这里有一个例子。
一个学生每天路过一个修鞋摊,从没有停下来看过,学习《匆匆》后,开始有意识的停下来看,发现老人的手有时颤抖,想到了人的年龄大。问一问自己应该做什么,于是,每天向老大爷问好,后来,他还对老人的家庭生活猜测了一番。这样,一个老者的形象就在他的心目中了。
现在,小学生都不愿意写作文,一写作文就找书、找电脑抄,有些老师也认为抄抄就会写了,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老师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从写身边的事情开始,学会写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话,这才是作文教育的正道。
4.匆匆教学片断片段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个自然段。
2、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3、揣摩这个自然段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表达的好处。教学过程:
1、初读,读正确、流利,了解主要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匆匆,看老师书写课题,“勿”忘“、”就是“匆”,“匆匆”,读——
师(评价):同学们的平舌、后鼻音读得很准。
师:在我们平时的阅读或生活中,你发现哪些带有“匆匆”的词语,比比看谁积累得多。
师(评价):你是从读书中积累、你是从生活中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好。师:“时间匆匆而过”,本来是看不见的,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匆匆而过的”,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做上记号。
师(评价):我发现有的同学边默读边动笔做记号,这是“动笔墨读书”;有的同学思考完还和同桌交换看法、互相讨论,这是合作学习,“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嘛,很好。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自由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师(评价):你抓住这个设问的句子来概括,抓住自然段的重点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个好方法;你能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也是一个好方法。对,这个自然段就是具体写日子是怎样去来的匆匆的。(板书:“日子匆匆”)
2、精读,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心情“茫茫然”“叹息”。提问: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作者回答了吗?是怎样回答的?请找出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出“日子匆匆”的,同桌交流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师(评价):你朗读得真好,能说说你这样读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吗?对,“茫茫然”、“叹息”是作者复杂心情的写照。同学们再读一读,用自己的方式力争表达出这样心情。(板书“茫茫然”“叹息”)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日子匆匆”的呢?
师(评价):你认为作者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写“日子匆匆”的,请举例子来说。(板书:生活细节)思考问题就是要有理有据。
师(评价):你认为作者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来写“日子匆匆”的,请举例子来说。(板书:多种修辞)你发现了作者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真好。
讲解:作者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同学们要读出气势来;时间能“跨”能“飞”,这是用了拟人手法,同学们要读得亲切些;作者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轻轻悄悄”等,同学们要读出活泼、轻灵的感觉,用心品味语言的美和流露的淡淡的愁。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读一读。(范读,让学生静静地感受。)
3、练习,读写结合、背诵,尝试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
过渡语:同学们,转眼就六年级了,就要告别小学了,日子在我们这也是“匆匆”的啊,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吧。如果不想写,你就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吧。(可以先说,再写。)
师(评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写,好;你善于吸收同学的好句子,会学习,同学们认真观察生活,善于运用从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棒极了。现在把自己写的放到文章中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试着背一背,同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4、自由提问,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吧。
师(评价):你从字词方面提出问题(如“凝然”什么意思?),好;你从句子方面提出问题(如“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这个问句与前面的问句一样吗?)好;你的问题我们一时还难以回答(如“作者为什么会‘茫茫然’、‘掩着面叹息’?”),我们带回去,查阅一些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吧,也许对我们的思考有帮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高强的学习能力,同学们要继续。
5、作业
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找来读,下一次,我们开一个朱自清先生散文朗诵会吧。
板书: 匆匆(朱自清)
日子匆匆
茫茫然
叹息 生活细节
5.《匆匆》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请: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2)作者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3)出示句子,加以体会。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板书设计: 16.匆匆
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 一去不复返 默默时„„遮挽时„„ 天黑时„„睁开眼睛„„ 掩面叹息时„„ 课后教学反思:
《匆匆》一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节课中我一是重视了读指导,二是在读的基础上力争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因为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并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基础上,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到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在阅读中学习方法,在阅读中感悟和内化,提高语文素养。
6.匆匆教学设计 篇六
——《匆匆》教学设计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何先成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品析课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将无形的时间通过有形的事物具体表现的独特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时间的特点,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熟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时间的特征,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谈话简介朱自清。
2、揭题板书,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一边读一边思考,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2、通过刚才读课文,你觉得朱自清先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老师梳理学生的收获。
三、品读课文,了解时间的特点,体会朱自清的独特感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先生怎样深刻揭示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的。
3、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你感受到朱自清怎样的情感呢?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朱自清先生面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殊感受。
4、无奈、惋惜、后悔、疑惑,真是百感交集。让我们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感情。
5、指导朗读。
6、配乐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朱自清先生用诗意的语言,用不断地追问,表达出了自己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日子去了,不再复返,它们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又藏在何方?朱自清先生在心里默默地算着。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交流自己听读后的感受。
4、引导学生体会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朱自清对时光飞逝、时间短暂的独特内心感受。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的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朱自清在心里默默地算着,算出了什么呢?
理解“时间的溜去”与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内心感受的联系,体会朱自清对时间独特的内心情感。
(2)在默默里算着,这是对时间的思考、感悟、觉醒。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朱自清的心情,你觉得可以用哪个词语?
(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朱自清先生面对时间的“溜”去,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默默里算着,朱自清算出了他对时间的独特的感受。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时间是怎样匆匆而去的?画出有关的语句。
2、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两组句子,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句1:“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他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1)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先生觉察到时间是在人们平平常常的生活琐事中,不知不觉地溜去的。
(2)师生合作读。
(3)聪明的你,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日子还会怎样的匆匆呢?谁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说。
(4)这部分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时时处处在不知不觉中溜去的。原来日子就是这样的匆匆。
句2: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引导学生关注“跨、飞、溜、闪”这四个动词,想象画面,感受时间“溜”去的轻巧和轻快,体会朱自清先生对时间的特殊理解与深刻感受:分明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却就是抓不住它的身影,只能掩面叹息。
(2)读读这段美妙的文字。
(3)日子原来就是这样的匆匆,看似无声,却是有形。现在我们明白了时间怎样的匆匆吗?
3、引读感悟全段,在脑海中进一步明确:时间溜去时“又是怎样地匆匆”。
四、小结内容,升华情感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匆匆溜去,一去不复返,我们想留也留不住,但是我们可以留住什么,又能留下些什么?朱自清先生在深深地思考,我们也要深刻地思考!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预习课文第四自然段,在书上写出你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并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1、学习四、五自然段。
2、总结全文。
3、指导背诵课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十堰市东风教育分局20小学
廖安丽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感悟本组课文的阅读策略。
教学重点:初步感悟本组课文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理清文章内容上的联系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提纲挈领
1、由本组课文引入学习
课
题
民族风情特点(内容)表达方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威尼斯的小艇》
《与象共舞》
《彩色的非洲》
2、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3、浏览全文,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找出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生答师板书: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4、明确策略一:从整体入手,抓住它的中心和主要内容再深入的探究。
二、深入探究,感受“神”“形”
1、自主探究。课件出示——
默读或小声自由读课文思考:
“我”见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奇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画出有关句子,再读一读。
2、品读奇丽:
①指名学生读找到的句子,并课件出示两句话。
②随文教学生字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③品读一下这两句话,边读边想象奇丽的画面。
④出示图片,以图导读。
⑤师生共同吟诵这首奇丽的诗。
3、感受奇特:
①奇特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读相关句子)
(学生汇报句子的过程中随机引导学习生字“脊”及“莞”)
②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说一说奇特之处。
4、理清文章内在联系
①为什么会有这些奇特的风俗习惯?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理清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幻灯出示策略二:深入学习课文,找出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弄清内容是如何服务中心的。生齐读。
5、理解中心句。
①结合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结合身边的现象,感受类似的境界
6、感悟第一个语言特色,教师相机板书
语言精练,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7、质疑问难,小组合作探究
①齐读策略三:分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
②预设一:“美丽没有改变”
③预设二:花的梦,思乡的梦
④感悟第二个语言特色,教师板书:平淡中见真情。
7、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三、回顾学习历程,总结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1、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主要内容。
2、深入学习课文,找出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弄清内容是如何服务中心的。
3、发现问题,并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四、作业:老师推荐阅读本单元其它篇目
(本单元的另外三篇课文也介绍了异域风情,这些散文各具特色,大家可以试着用今天学到的阅读方法来研究它们的“神形”。)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精练 意味深长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7.匆匆教学课件 篇七
《匆匆那年》的开头,陈寻在参加高中老同学婚礼时,回想起自己的初恋方茴,想起自己是如何与方茴在校园里相识相恋的。而之前上映的《同桌的你》开头部分也是这样的套路,男主角去参加老同学的婚礼,遇到读书时的死党好友,开始回忆当年发生在校园里的事。这类桥段,看一次会让人觉得新鲜,看得多了不禁让人产生反感。接下来的故事也是大同小异:毕业前,几个角色在校园内外各种潇洒;毕业后,几个角色分手的分手,出国的出国等等,《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全是这个套路。
除了开场相似,青春片里的人物定位也大同小异,男女主人公永远是同学间的中心人物,相互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在《匆匆那年》里,人物的刻画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男主角负责耍帅,男配角负责搞笑;女主角永远是一个清纯含蓄,一个热情泼辣。角色性格单一,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虽然就目前看来,打胎的女生肯定比以前要多,但青春三部曲沿用打胎这一桥段,完全是为了用而用。甚至有网友调侃道:“没有打胎的青春片就不是青春片了吗?《致青春》里有打胎,《同桌的你》也打胎,《匆匆那年》还打胎。这几个片子干脆改名叫《致打胎》、《同桌打胎》、《打胎那年》好了。”3部青春片,3次打胎,电影中“打胎率高达100%”。可见国产青春片千篇一律,空洞枯燥。一味地堕胎只能说明编剧的思路单调,想象匮乏。
除了打胎,三角恋也是青春片里惯用的桥段。《致青春》除了女主角郑微、林静和陈孝正这一对三角恋,还加入了女二阮莞、赵世永、师哥老张这第二对三角恋。而《同桌的你》中,林一和汤姆共同追求周小栀,让剧中两男之间不断爆发冲突。《匆匆那年》选取了当前商业价值颇高的彭于晏、倪妮、郑恺、魏晨、张子萱、陈赫等,更是将三角恋这一桥段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说台湾的《那些年》上映时还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那么到青春爱情三部曲的时候我们已经看不到什么新意了,不断重复的三角恋、偏执和意外怀孕,青春三部曲都在三俗的道路上狂奔不止。都说类型电影的成熟和发展,是一个国家电影产业兴盛的基础。国产青春片类型化发展固然不错,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制片方、剧本选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的青春片逐渐走上了“不堕胎不青春”的这一条不归路。反观周边国家地区的青春类电影,像日本的青春类电影多数画面风格清爽、明朗、诗意,节奏舒缓。青春纯爱《属于你的我的初恋》、青春叛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青春的迷惘《燕尾蝶》等,虽有老套剧情,而且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但每一种类型都独树一帜,各有千秋。同样,台湾的青春类电影也在已有的风格之上日趋成熟,像近几年叫好又叫座的《海角七号》和《那些年》,更是得到了大陆观众的广泛认可。
回头看大陆的青春爱情电影,虽然近几年青春题材再次被推上热潮,但优质作品却寥寥可数。在姜文执导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我们看到的是充满了幻想、冲动、张力的青春。然而当今青春文学市场中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少,青春类小说三俗桥段越来越多,商业电影为了吸金更是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大多数钱都花在宣传手段上,而对剧本的要求越来越低。笔者认为青春时期的爱情应该是单纯的、干净的,是一张张从教室这边传到教室那边的小纸条,是偷看喜欢的人时的砰砰心跳,是放学路上青涩的牵手。其中哪有那么多的物欲和浮夸。
现在去影院看电影越来越容易,而大部分青春片的受众以中学生居多,电影大量宣传打胎、三角恋等物欲和浮夸的桥段,难道不会对少男少女产生负面影响么?《匆匆那年》里女主角倪妮打胎不用麻药只是为了报复男主角彭于晏,这种伤人伤己的行为难道不会对三观尚未形成的中学女生产生异样的榜样作用么?广电总局在审核这类电影时,禁止暴力、色情、赌博等方面一贯是好的,但对于负能量满满的打胎、小三等这类三观不正的桥段能否也稍稍重视一些呢?其次,现在本土电影的分级制度不够成熟,分类不够清晰。如果想要本土电影产业兴盛,电影分类是必须的。商业片归商业片,文艺青春片归文艺青春片,不能让商业片顶着青春片的名头,放的却是三俗的桥段。
美国青春电影标签是“歌舞、篮球、毕业舞会”,日本青春电影标签是“诗意、电车、樱花落”。国产青春片再这么发展下去,恐怕外国人谈起中国青春片就是“堕胎、小三、空虚”这类三俗标签了。
摘要:近年来,国产青春片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却也争议不断。套路千篇一律、角色性格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编剧思路单调、想象匮乏,商业化操作带来的物欲和浮夸气息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8.时光匆匆不回头 篇八
靠着床头,下意识地瞟了一眼小闹钟,钟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到秒针在“嗒嗒”的有节奏地响着,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听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再想想白天都做了些什么,觉得一无所获时,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甚至有一种浪费时间的负罪感。因为准确地说,人的生命只有一天,那就是今天。昨天已经过去,是一张过时的期票;明天还没有到来,是一张空白的支票;我们生活在今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唯一能拥有的现金。但是我的今天却那样悄无声息地走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我懊恼,后悔,并力图做一些事情来弥补今天的空白,但我失败了,因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时间每时每刻都是新的,过去了的永远不再回来。
时间过去了,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幼稚的我甚至伸出双手想留住时间,可是后来我终于发现,我留不住时间,甚至可以这样说:“谁要是想留住时间,那他只会失去更多的时间。”
哥哥对我说过:“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住了时间,而是因为他们把握了每一分、每一秒。”
我阅读过不少诗。在诗中,时间多被喻作流水。一条条的小溪汇集成江河,一分一秒的时间汇集成人生。
人生由无数秒组成,踏着一秒一分踏实地登上成功的顶峰。
我不想成为名人,我只是想把握时间,因为时间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
小闹钟依然在“嗒嗒”的响着,我似乎听见孔老夫子对着流水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不敢奢求上天多分给我一些时间,因为时间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同样的一年又一年,关键是在同样的时间里怎样使它的利用达到最大值。
9.匆匆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中我以读促讲,让学生陶醉于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后我深思,比较成功的方面有学习本文时,特别是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深入地读,采用各种新式的读,反复诵读,读出语气,读出设问反问,重点语句的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对答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会,在读中领悟,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再是结合课文第三段进行仿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结合学生的现实实际,回忆我们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用“在……的时候,……从……过去”的句式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的。
最后是放手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长歌行》,谈谈自己读后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明白时间匆匆而过,懂得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才不虚度光阴,浪费此生。
也有不足之处: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散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那就更好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还有让学生对其他自然段的自读、自悟的学习不够充分。下次在教学这一课时,一定注意到这几点的教学渗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匆匆教学反思2成功之处: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上课伊始,引背《长歌行》,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写这篇文章前的一段话,让学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已经意识到时光悄然逝去而无所作为,决心从今以后要珍惜时间,才写下了这篇《匆匆》。最后播放《匆匆》FLASH动画的配乐范读,形象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不足之处: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邻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
改进措施:
10.〈匆匆》教学设计 篇十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难点: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 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 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作者)
过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文笔清新如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清的生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 整体感知:录音朗诵《匆匆》。
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1) 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
(3) 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
(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
(2)假如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结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 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教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D.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四、配乐齐读,深化情感
1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五、总结全文
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寻找答案。六、作业
1、课外读一读《跟时间赛跑》。
2、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反思
语文是充满“诗意”与“美”的艺术,语文课堂也离不开一个“美”。在新课程理念下,充满“美感”的课堂应该是我们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努力凸现“美”,做到:
一、营造氛围美。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中我恰时恰度地利用潺潺又略带幽幽的音乐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美。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沟通和互动,营造出和谐美。
二、挖掘文本美。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是他散文代表作之一,也凸现出他散文的特点,语言诗般优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文本美,特别是语言美,引导学生品尝“语言美”,酿造课堂的“语文味”。如品味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推敲,体会时光匆匆等,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落实工具性的目标,也让课堂充满着语文味。《匆匆》的第一自然段,朱自清在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时,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语言像诗般优美,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着的小诗。挖掘到这一文本美的特点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中排比、比较、追问等精妙的表达方法,进而发现文本诗意的美,然后顺学而导通过学生个性化朗读、师生合作朗读,配乐朗读等美读积累和升华。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美。
11.世界的匆匆旅人 篇十一
至今一直被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当然还有他那首最著名的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虽然只有2个章节,许多人试图续写,但都不尽如人意,不得不承认:它的《未完成交响曲》,也许比完成更接近完美的形态了。
年轻的舒伯特是贝多芬的崇拜者,在贝多芬的葬礼上,他擎着火炬非常悲痛地跟着送葬的行列,把贝多芬的灵枢一直送到墓园。
上天总是嫉妒一个天才的才华,在奢侈地给了他天才的同时,又立刻反悔,让他在人间刚刚露面就匆匆地把他召唤走了。作为一个音乐天才的舒伯特,仅仅活了31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一个贫困的教师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1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
舒伯特脾气温顺,如赤子般的纯真笑容经常挂在脸上,这使得他很受朋友欢迎,他身边一直都围绕着一群关心他的朋友,这些朋友有些在他经济最困顿的时候接济他,有些人的诗作给予他创作的灵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后都极力推广他的音乐。虽然他作品数量颇丰,又完成了6首交响曲,但是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经过朋友帮忙,他从1818到1824年,受聘匈牙利公爵,担任公爵女儿们的家庭教师。不过,他还是喜欢随性的生活,对社会地位、贵族生活全不感兴趣。每回只要拿到钱便呼朋引伴到咖啡厅取乐,等钱花光了再由朋友接济他。在这种波希米亚式的生活中,他有时甚至将乐曲谱写在账单背面。
舒伯特一生贫穷,直到临死的前一年,他才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终其31个年头的生命,除了少数外出旅行的机会,他的足迹始终都徘徊流连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在他生前维也纳对他了解不多,即使死后很长一段时间,维也纳也都没有给这位天才应有的尊敬与重视。
就生命的长短而言,他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匆匆旅人。但就生命的质量来说,舒伯特的生命,却不亚于任何一个伟大的灵魂。
12.匆匆教学课件 篇十二
一、电影制作前期商业元素的融入
近年来的数据显示, 我国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 商业电影是电影消费市场的主力, 占据绝大多数。 这类电影可以说是各种商业元素的大杂烩, 著名导演、 编剧、演员的加入, 大投资、大制作、线上线下的宣传动员等手段, 企图在最短时限内收获最大的利益, 一切以市场为准, 将普通大众的喜好作为电影剧作走向的基点。
《左耳》《匆匆那年》在改编成影视作品之前, 作为独立的原创小说已经在网络上拥有很高的人气和点击率, 书面印刷的刊物在书店已经面世好几年, 书粉也绝不会少。这就涉及到一个改编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出现了“IP”热, 这一词原本来自“知识产权”英文单词的缩写, 在今天这样的媒介环境下, 逐渐发展演变, 我国的学者将其定义为:“我们所谓的IP, 前面其实隐含了一个修饰词, 它指的是一个“有影响力”“有价值” 的知识产权。”[1]也就是说, IP改编一直存在, 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名词, 它和传统的改编不大一样, 在网络这个特殊环境下有其自己的特色。学者王旭东将其分为两类:传统IP文学改编, 如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龙八部》《神雕侠侣》这一类型等, 这些著作中人物的名气本身就大于演员的名气, 著作的影响力推动其向影视改编方向发展;流行IP文学改编, 当下许多网络小说的改编, 如《何以笙箫默》电影电视剧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匆匆那年》《左耳》更多是属于后者, 它们的作者九夜茴和饶雪漫是青春文学界的代表人物, 这两部作品更是影响了一代人的青春。电影公司在提前买下作品的影视改编权时, 更多的是看中其潜在的商业价值, 这两部作品在当前影视技术下有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性。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 它们的背后有一群特定的受众, 而且数目规模庞大, 这些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则不好体现, 而在互联网时代点击率是他们数目庞大的证明。传统的文学作品改编受众统计艰难, 而热门网络文学作品的受众则一目了然, 对于两者之间的受众差异, 投资商更愿意拿数据说话, 这也是流行IP文学不断被改编的客观条件。当然, 有时候数据也能蒙蔽人的眼睛, 这是电影投资商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也足以说明任何商业上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了好的改编作品, 不一定就能够拥有高的票房, 这背后也需要有好的创作团队对文学蓝本进行操刀。好的文学作品没有被搬到荧屏上也只是文字而已, 能调动的只是读者的想象力、情感体验。张一白和苏有朋是在娱乐界摸爬滚打好多年的影视人, 对影视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不同的导演就有不同的风格, 作品中有导演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思想沉淀。启用原著作者作为编剧也更能把握作品的主旨, 对电影的改编更为有利。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演员的出演, “明星效应”的发挥再次为电影的票房提供保障。彭于晏、魏晨、杨洋等都是我国新生代的偶像, 其自身就拥有庞大的粉丝团体, 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更是不可估量。演员也通过影视作品增加其人气影响力, 获得更高的声誉。
二、电影后期的票房回报
电影作品在经历了复杂的创作流程之后, 最为直接的回报就是票房高低, 高的票房是电影投资创作成功的表现之一, 是对众多不辞辛苦、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的最为直接的回报。当然, 电影作为一个高投资的产业, 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因为一部电影倾家荡产、 血本无归的可能性也是很高。好的创作团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获利, 这些市场竞争的法则, 难以违背。对于很多人将电影票房的高低看成是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 对此要谨慎和辩证地看待。
电影作为观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品, 看片前的期待, 看片后的回味,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观众的看片心理, 故事情节安排上跌宕起伏, 感情上婉转缠绵, 这是一种情感体验, 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或多或少有共鸣之处。 在电影的文化内核上, 许多国外的电影就针对国内的电影市场做了适当的处理, 使之更加具有国内的文化气韵, 例如在电影《杀死比尔》中, 将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意识与特色融入其中, 以美国的个人独立、自由为主体的意识, 在主人公的旅途中, 融入日本的武士道文化, 在个人武道修行中, 将道家文化贯彻始终, 这些文化虽彼此独立, 但在主旨意识下, 又有效地融合为一, 电影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 包含着许多中国元素, 或者说是中国意向的符号, 主人公是国宝熊猫, 背景在中国的古代, 学的是中国功夫, 飞檐走壁, 穿的是中国式的服装, 就连人物的配音请的都是中国的演员, 可见, 这部电影是为了更好的打开中国市场, 美国电影公司试图在中国这样的巨大市场下分一杯羹, 其结果是成功了。《匆匆那年》和《左耳》作为网络热门IP改编的电影, 一方面要满足原来读者或粉丝的需求, 并且将他们适当的转化为电影票房的有利贡献者, 成为忠实的观众, 这一点《左耳》就很好的做到了。 电影在开拍前, 原作者饶雪漫就通过微信、官方邮箱等手段公布选角细节和花絮, 导演苏有朋采用开拍倒计时、 官方微博与网友互动、公布拍摄花絮、到高校宣传等手段为电影造势, 制造话题, 吸引粉丝。满足了原有忠实粉丝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拓展了受众群体, 将观影群体不仅仅局限于粉丝群体, 这是一个电影改编中值得重视的问题。电影中偶像的号召力, 也带动了一大群粉丝的消费行为, 为偶像买单。观众们在影院感到乐观与兴奋, 他们享受安逸的观影环境, 体验电影带来的快感, 他们是我国的高电影产量和票房的井喷贡献力量。产业背后的投资商更是喜不自禁, 又将得来的收益继续投入娱乐大众的电影行业中, 如此往复循环, 支撑起电影产业的运作。
广告植入是当下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最为常见的现象, 电影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就会有广告商的介入, 当然也有后期完成再寻找广告商的, 但不管哪种形式, 广告的植入是电影收入或者说是降低电影风险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匆匆那年》中的广告植入不少, 也很明显, 直接穿插到剧情之中。林嘉茉在赵烨婚礼上用vivo手机在苏宁易购上订礼物, 结果拆开快递是一箱的伊利纯奶, 还有满大街的元洲装饰的广告牌等等。 将vivo手机、苏宁易购、伊利牛奶、元洲装饰等的品牌植入电影, 遭到了广大观众的吐槽, 虽然收回了制作电影的部分成本, 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影的品质, 可见广告植入的方式不够精明, 有待进一步改进。相对于《匆匆那年》, 电影《左耳》要好的多, 广告植入相对较少, 电影开始索尼电子表的植入, 还算合情合理, 在必要道具上做文章, 不会让人感觉太生硬。“妖精的口袋”服装品牌对电影服饰的大力赞助, 是对电影服饰的添彩, 双方达到了共赢的效果。总体上来说, 我国的电影广告植入还不大成熟, 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小结
电影的商业因素融合和转换成票房是一个商业流程, 但仔细勘察我国的电影市场, 还可以看出存在着许多问题。电影市场上观影结构比例的不协调;电影同质化现象严重。观影群众有不同层次有不同的需求, 一种电影类型很难满足众多电影观众的需求, 这就需要电影类型的多样化, 相互之间吸收各自的优点, 要注重电影的上座率, 但是切勿将电影票房看成是至上的标准。
“塔可夫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代最令人悲哀的事情莫过于人类对于一切美的感受力已被摧毁殆尽, 以消费者为诉求对象的现代大众文化和加工文明, 正摧毁着我们的灵魂, 使得人类不再探索其存在的决定性问题, 不再意识到自己是性灵的实体。”[2]可见, 利益至上的商业电影也会对消耗观众的精神, 同化受众的品味, 想尽一切办法娱乐大众, 直到娱乐至死。生活在这样的商业社会中, 人们有充足的物质生活享受, 精神生活也必不可少, 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在无形之中改造者我们的精神, 影响我们的审美, 观众应对自己的情操负责, 认真辨析美丑、善恶、好坏, 电影工作者更要对他们的作品或商品负责, 因为优秀的作品影响一代人, 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宣宁.起舞在商业社会——浅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商业化倾向[J].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5 (5) .
[2]尹鸿.探索商业与美学的平衡——2009年中国电影艺术备忘.当代电影, 2010 (3) .
[3]侯李游美.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J].当代文坛, 2015 (1) .
13.《匆匆》教学设计 篇十三
1、正确认读本课“确乎、挪移、涔涔、潸潸、徘徊、遮挽、蒸融”等词语,
理解生词意思;正确书写“蒸”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积累具体描写“时间匆匆,一
去不返”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通过不同修辞、不同句式表达情感方法并尝试运用。(难点)
【评价设计】
通过检查课前预习,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2、3;
通过仿写句子,完成学习目标3的检测。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0课“匆匆”(板书课题),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2、揭示课题,理解匆匆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10分钟)
(一)词语检查
(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A、师板演“蒸”字笔画、笔顺,
B、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
(3)检查读词(课件出1出示词语)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遮挽 徘徊
A、指名读,随机正音:徊 (huái) 旋转(zhuàn)
B、齐读。
(二)借助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1、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课件出2出示词语)
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特点)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 )
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
2、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
(三)简介作者
(1)我们都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谁把它定格在文字中?关于他,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2)请看大屏幕----(课件3出示朱自清画像、作品及特点。)
(朱自清画像)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
3、咱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引导学生朗读重点词语,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让学生借助词语感知课文大意,同时渗透了学法指导,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蒸”字是书写难点,指导正确规范书写,检测目标1;简介作者,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四)交流疑惑,以学定教(预设)
1、预习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课件4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一想到时间的流逝就头痛脑胀,流汗,流泪不止。)
3、你能读一读吗?(抽生读)
4、方法提示:同学们,要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去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你才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文章很长,内容很多,找到一个关键点切入,突出学习重点。】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体会表达。(28分钟)
(一)自主合作,感知“头涔涔而泪潸潸” (8分钟)
1、读课文1——3自然段,把你认为能令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圈一圈,划一划,填写好自主学习记录单。匆匆优质课教案设计
自主学习记录表
令作者感到“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 谈体会,感情读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每小组找准一个点进行合作学习,确定最佳展示方案,为集体展示做好准备。
14.《匆匆》教学反思 篇十四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而在教学设计时,加强有效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通过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其次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朱自清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15.石涛册页 故事匆匆 篇十五
石涛是明宗室后裔,生活在由明入清、由乱而治的社会动荡时期,这份本来可以引以为骄傲的皇族血统,因为生不逢时,带给他的是颠沛流离。父亲朱亨嘉在崇祯皇帝煤山自尽后,因为僭越皇权自称“监国”,结果没有殉身抗清斗争,而是死于皇族内部的倾轧。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年仅3岁的石涛被清兵和南明小朝廷双重追杀,幸好有忠实仆臣的救护循入佛门。童年的石涛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但是谁也不曾想到,他的才华那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苦瓜和尚走天下,历宣城、南京、扬州、北京,复又扬州,弘法、交友、画画,步履过处,既是行踪也是画迹,构成了他传奇而丰富的一生。而其绘画依行踪嬗变,早年、中年、晚年各有风貌,其为人所喜爱,不必说今日,即便当时,如果谁得一卷宋元旧纸,便会想到请“苦瓜和尚”作一幅画。
这本册页纸本设色,十开,各纵13.5厘米,横20厘米,以杜甫诗意绘山水,淡雅疏逸,朗朗有神,画得极为空灵。册页是石涛擅长并且喜欢的一种绘画样式,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就是藉册页而流传后世的。《杜甫诗意册》未署年款,不署年款在石涛作品中时有所见,这对石涛作品创作年代的确定带来困难。但是,石涛绘画不同时期面貌有所不同,比如构图,中晚年与早年就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有专家归纳,石涛早年山水多以“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即所谓“三叠式”构图,中年尤其接近晚年的时候,则如今日摄影之特写,先拉近焦距,然后取其最美丽的风景加以表现。再比如署款,他一生名号众多,署在画上甚至让人分不清记不住,以至有人曾拿他和八大山人作比较:同为明宗室后裔,都曾经出家做和尚,并且都以画名世,为什么八大山人被人记得更清楚?就是因为八大山人早年仅以“个山”、“驴”等极少几个名号署款,后来更是只署“八大山人”一款而已,而石涛署在画上的名号至少有一二十个。不过尽管如此,这中间还是可以找出些许区别。石涛有的名号一生沿用,有的则有明确的时段性和地域性。再者这些名号并非都是同时产生,其中一些有先有后,比如“瞎尊者”、“清湘老人”、“头白身犹不识字”等等,就是石涛40岁出头才使用并且沿用到晚年(石涛很早就称自己为老人,40岁出头在画上就钤“清湘老人”印)。而“大涤子”、“清江后人”、“清江后人大涤子阿长石涛”等等则为其晚年或者刚刚步入晚年的时候开始使用。这套册页构图是“焦点透视”,取景“以偏概全”(也有几幅全景构图),是拉近了焦距看风景,显然为其中年近于晚年时期的风格。再看署款,通册未署笔款,题了杜甫诗句之后仅钤印款,其中就有“清湘老人”、“头白身犹不识字”那几方他中年并沿用到晚年的印章。所以这套册页是石涛中年以后近于晚年的作品,从笔墨风格看,这一判断也能够成立。
关于这本册页,值得说的还有它的递藏。石涛的作品在民国的时候为许多藏家所争藏,争藏的中心在上海,其中尤以张大千和程龄孙最为著名。张大千崇拜石涛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从石涛的作品中汲取了许多营养,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他很会卖画,很会赚钱,一方面委托北京琉璃厂清秘阁书画店代理他的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北京、上海等地开画展,然后把赚来的钱大量用于四处搜寻、购藏历代名迹,石涛就是他的收藏重点。他请方介堪刻有一方著名的收藏印叫“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其中的“石”就是石涛,可见他收藏石涛的规模。今天他收藏的石涛已经散佚各方各家,但是张大千收藏石涛是一个记录,这方印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程龄孙与张大千不一样,他是安徽歙县人,子承父业,经商沪上,是著名的徽商,也是当年上海滩屈指可数的巨商之一,有“地皮大王”之称。徽商自来有一个传统——重视文化,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注重收藏。将赚来的钱部分用于购藏文物艺术品,在装点居家的同时也变换了资产的形态,当年许多徽商是有这个意识的。当然,他们不仅购藏书画,也购藏明式家具和瓷玩杂项——这就是为什么自晚明至民国,在安徽屯溪、歙县一带的白壁黑瓦马头墙的院落里聚集了那么多文物艺术品的原因,虽然只是居家,那些院落的布置却比我们今天的博物馆还美。程龄孙是歙县人,他的书画收藏以新安画派、黄山画派诸名家为主,而石涛与黄山、与新安画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本身就是黄山画派三巨人(另二人为梅清和渐江)之一,所以收藏石涛是他的重点。他曾辑印《石涛题画录》五卷、《新安程氏收藏吉金铜器影印册》一卷,并且统一装裱他收藏的书画作品。他装裱书画很富派,地杆轴头连为一体,都是紫檀或者酸枝红木做成,两端阴刻斋名等文字。所以程龄孙收藏的书画拿在手里特别沉,而一上墙,垂地自然,很挺拔。可惜程龄孙后来摊子铺得太大,并因为企图操纵上海黄金市场而破产,最终不得不靠变卖家产度日,他的收藏就散掉了。
散了也好,散了别人就有接盘的机会。接盘人中有一位是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张群,他也喜欢收藏书画,尤其喜欢收藏八大、石涛的作品。但是他购买力有限,所以尽管每逢程龄孙溢出书画的时候他都有机会先睹为快,但也只能选其一二。晚年张群与曾出任台湾中研院院长的王世杰一起,将他们的重要收藏捐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本《杜甫诗意册》曾经就是张群的藏品,并且是张群从程龄孙手里购得的。何以见得?看那装裱就知道了:旧裱,对开,磁青洒金鱼子笺辅衬,晚明清初旧锦覆面,紫檀包框。扉页有光绪十六年进士、中国最后的帝师朱益藩,吴湖帆的表兄、曾任苏州图书馆典藏部主任陈子清的题签。封面旧签移裱,署名“破翁”,“破翁”何人?不知,但一定有“来头”,否则程龄孙不会将它移裱至封面。张群接藏后未做任何变动。他结交广,邀人观赏,观赏者中不乏名流硕学,但是能够在册上作题跋的只有李宣倜。李宣倜是前清遗老,曾任慈禧御前侍卫、民国大总统侍从武官,还是北大、北师大的教授。他书法好,是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碑刻十四位书写者之一;他诗学也好,诸多名人从其学,其中就有梅兰芳;齐白石对其推崇,1933年刊印诗集《白石诗草》时就请李宣倜作诗跋,为此还精心绘制一幅《握兰喉填词图》回赠。可惜他因染污汪伪政权被人遗忘。此册李宣倜先后两阅两跋,中间相隔四年,第二次他展玩一月有余,并嘱夫人通册临摹。李宣倜原本打算俟机为册页逐幅题诗,终因未得机缘,留下遗憾。后来此册传归张学良,期间故事一样多多,限于篇幅,只好留待以后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