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2024-10-09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共10篇)

1.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篇一

《孙权劝学》评课稿

4月12日,我到四中听教学能手谷恒景老师的《孙权劝学》,感受颇深。他的这节公开课教学环节紧凑,内容饱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亲切,问题设计难易适中。现将他在这一课的主要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陈书勇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请你和同桌分别扮演孙权和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读出什么样的情感来。”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揣摩人物的语气。再如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求学生会翻译。一般情况都是老师串讲,陈老师是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二. 注重基础,不华而不实

现在的公开课,谁上得活上得有特色上得花哨谁就能赢得好评。其实上课要以学生的基础和课文的难易程度而定。陈老师则注重基础,强调字词教学。对课文中要掌握的词语反复练习。如单个的字解释,古今词义的差别,通假字,成语的运用。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字词,举一反三。既复习了旧课,又巩固了新知识。课堂上又教授学生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替、调、补、删。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三. 注重朗读教学,在读中领略语言美节奏美

语文课是基础课,朗读是关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学生掌握的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对课文熟悉的程度。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添字掉字读破句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师只顾自己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而陈老师的课堂是书声朗朗。首先是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让学生个别读。课文中也不时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分别点评朗读效果,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读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四. 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现在上公开课无一例外地都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得好是锦上添花,运用得不好就是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陈老师在课件的处理上既简洁明白,又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对吕蒙、孙权、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介绍,课堂的板书,讨论问题的提出,都用多媒体打出来,节省了不少时间。特别是让学生提出在翻译课文中遇到的问题时,用的是Word文档,学生提到哪一句,他就把哪一句反色显示,简单方便,学生不会的问题一明了然,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不足之处与建议:

一. 教学环节前松后紧。前面能够从容不迫,到后来发现时间不多时,有的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或者灵活掌握。应多设计一些时间相对宽泛的问题,有时间就多找两个学生回答,没时间就少找两个学生答。比如,你认为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二. 教学内容安排过多。陈老师想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学生二节课才能掌握的内容都压缩在一节课里讲,这样教学内容是充实了,但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掌握那么多的内容,这样就造成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如蜻蜓点水,每个问题都只是泛泛而谈,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突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这样教学,而是按部就班,一堂课只讲清一两个问题。比如:这一堂课就讲文言文的翻译,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翻译这句话的?”让学生自己总结翻译的技巧有:留、替、调、补、删。这样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三. 忽视了一些细节,粗心大意。如“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更”应读“gēng”,有“改变”、“改换”的意思,而不是gèng。读“gèng”音是“更加”、“又、再”之意。介绍司马光时有一句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的“纂”应读“zuǎn”,而不是“zhuàn”。老师稍微细心一点,查一查字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板书设计不当。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情节,理清思路。”老师板书为:劝学——就学——论议——结友。”“论议” 只是文中的一个词语,而不是一个情节,本文的情节应该是“劝学——就学——赞学”。“就学”和“赞学”都是“劝学”的结果,只不过一个是直接说明“劝学”的结果,一个是间接说明“劝学”的结果。

建议:编一个小课本剧,请三个学生模仿吕蒙、孙权、鲁肃,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中的小故事,表现人物说话的语气。朗读时配以音乐,在舒缓的音乐中朗读,增加朗读的效果。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在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时,有个学生评价另一个学生读得不好,老师可就势让那个学生示范一下他是怎么读的,而不是只点评哪里不好,也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总之,陈书勇老师的这堂公开课是成功的,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的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都能沉浸在轻松的教与学中,值得推广和借鉴。点评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海涵。《孙权劝学》评课稿 第四中学:刘从中

语文教学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用到质疑、讨论法,再辅以幻灯片等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目标的确立体现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的设计很恰当过渡语的设计自然巧妙“言为心声”等等

第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先让学生展示预习中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目的是培养他们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归纳并强调重点,强化记忆。第三、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指导到位,从学生发言情况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每个环节落实到位(一读)读通课文。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所以整堂课贯穿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由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语气语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个层面的朗读,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老师指导并范读,起到引领作用。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读)读懂课文。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疏通文意,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再质疑并全班互助解决,最后复述课文,整体感受文意。在这一步有意做了铺垫:告诉学生后面有抢答比赛,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接下来的字词句的反馈练习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总个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但也有些问题和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读,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问题,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自主的基础上去合作去探究。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深入,学生没能尽情地展示。课堂的随机应变和驾驭能力不强。比如,范读之后,应该让学生再次朗读;疏通文意部分,课堂反馈练习之后,应让学生对着屏幕再次记忆。给学生提出的任务要求不够明确,比如:复述课文这个环节,由于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复述要求,处理的不够灵活、不够深入,显得有些浮于表面。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今天听了五中华红秋老师执教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课,深深的体会到了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语言优美、丰富,感染力强,教学既有创新,求真务实,充分突出课标中规定的“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运用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有许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品味借鉴,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看法:

一、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从教师提前完成准备的学案当中看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依据于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层次性较比清晰,分明,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融合与体现。在多维目标中更注重双基,这是本节课最心慰的地方,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突破目标,获敢新知。

二、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通过本节课观摩我们不难看出,这节课是执教者精雕细练的杰作,本节课教师下了不少功夫。

1、教学思路设计较比清晰

通过《与朱元思书》学案看出,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了本节课,通过导课——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欣赏课文——拓展练习,整个的教学流程较比清晰,脉落清楚,这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导学案的使用应该说是他的一个亮点,学生预习与跟踪教师学习都起了引领作用。

2、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导课: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既简练的方式直接进入本节课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及文体简介:主要简介“骈体文”,本文就是南朝时盛行的一篇写景小品文,简介作者,教师着重介绍了作者“编撰出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主要交待作者背景与处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目的,意图以及作者心情打下了伏笔。

朗读课文: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点拔字、词、句,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如:读字、词,让学生注意发音准确,朗读要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同时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有默读,提问学生有感悟朗读,并让学生找出骈句,让学生去品读,同时还放录音,倾听有节奏的示范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体会,掌握朗读的技巧,授之以渔,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疏通文意,欣赏课文:

华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修词方法,古今通用,通假字等。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如:

1、富春江的水“异”在哪里?作者如何写“奇山”?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的主旨,从而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尽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3、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始终把自己置身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能够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让学生在平等中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配合较比默契,教师对学生评价,点拔及时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以展示,课堂的实效性比较强。

三、教师基本功比较扎实

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专业技能,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较强。

1、教师语言规范,简练,思维清晰,教态自然大方,举止得体。

2、能娴熟的掌握多媒体技术,能自制课件,收集材料,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质疑。

4、板书设计简约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憾,下面就说一下不足之处:

四、不足建议

1、本节课教师没有完成即定的教学流程,拓展训练没有进行就已超时,因为教师在时间上安排不合理,教师调控,应变能力不强。

2、本节课虽然有导学教案,但听课者手中没有,教者应明确口述或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让听课者对本节课有更清楚的认识,另外导学教案中也缺少重点,难点,这应是教师的失误。

3、学案中规定,本节课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但现实中仅使用了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都没有明显体现。

4、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学习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5、教师讲的内容太多,学生说的少,并且教师语速较快,没有注意听教师的感受。

6、教师评价单一,就是“请坐”,可用一些肯定或激励性语言能更好。

7、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现实的联系没有讲清楚,要理解作者处境写出了此文,而现在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是我的点评,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今天第二节课,我听了xxx老师上的一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获益匪浅,现在由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说:

X老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既求新又求实,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情景导入,画龙点睛

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情景导入时,X老师用那声情并茂、富于文采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品味祖国奇山异水的同时,激发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导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讲解朗读、方法多样

作者简介上,X老师采用了让学生简介的办法,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字词讲解采用卡片式,解决方式新颖。课文朗读上,重点突出,有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式,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课文朗读时,教师给予了充分的学法指导,还采用适时点评打分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疏通文意,方式新颖

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一句进行翻译,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

四、感知内容,层次清晰

感知课文内容部分,x老师的分析富有层次性,能够通过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课文内容,效果明显。

五、品味赏析,设计科学

品味赏析部分,教师能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作业设计,典型科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x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文言文示范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还有很多,未尽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再作评说。

今天第二节课,我听了xxx老师上的一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获益匪浅,现在由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说:

X老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既求新又求实,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情景导入,画龙点睛

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情景导入时,X老师用那声情并茂、富于文采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品味祖国奇山异水的同时,激发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导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讲解朗读、方法多样

作者简介上,X老师采用了让学生简介的办法,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字词讲解采用卡片式,解决方式新颖。课文朗读上,重点突出,有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式,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课文朗读时,教师给予了充分的学法指导,还采用适时点评打分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疏通文意,方式新颖

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一句进行翻译,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

四、感知内容,层次清晰

感知课文内容部分,x老师的分析富有层次性,能够通过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课文内容,效果明显。

五、品味赏析,设计科学

品味赏析部分,教师能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作业设计,典型科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x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文言文示范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还有很多,未尽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再作评说。

2.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二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学习本文,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重难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本文的重难点,以下是本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把握内容。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课堂活动:

一、导入: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同学们翻译句子(一人一句、先读后议),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实的用法注释。

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本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吕蒙是怎样的人?孙权为何劝他学习?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

3、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以下是在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出现的人物(吕蒙、孙权、鲁肃)分析可以进行拓展,多些介绍。

2、适当进行故事引导,多读。

3、举例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4、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提高学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劝“字,引导同学学以致用,劝好友学习。

3.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2、背诵全文。

4.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资治通鉴》的相关文学常识。(3)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能读出人物的语气、停顿及情感倾向。(2)从文中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入手,分析人物的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本文勤勉求学,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积累文中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主旨。难点是从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领悟学习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文言文,文章短小精悍,人物对话极具表现力,因此,要让诵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分析及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类型】 新授课,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趣引读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谈谈这部著作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通过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对《三国演义》还是相当熟悉的。那么,同学们可否知道关羽败走麦城到底是败在谁的手中呢?他就是东吴的大将吕蒙!那么吕蒙缘何会打败关羽,而且“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又会与他有怎样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看能否从文中找到些许答案。

【学生活动:

观赏《三国演义》主题曲,讲述故事情节。】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1.出示教学目标。2.《资治通鉴》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3.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魅力。同时注意正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音,第二遍读通句子,第三遍小组内比赛朗读,推荐一名诵读代表。

(3)各小组推荐的代表朗读课文,教师加以检测,看是否做到读准、读通。然后,全班齐读。

(4)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情感和语气。并组内讨论文章阐述了怎样的内容。

【学生活动:

作品了解,听录音,自由朗读,朗读展示,讨论交流。】

三、合作学习,知识积累 1.小组活动。

各学习小组内部互助学习,共同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如仍有疑问,等待质疑,全班商讨。

明确重要词语:(1)文言实虚词:

当涂(当道、当权)、辞(推辞)、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知道)、更(重新)、岂(难道)、往事(历史)、耳(罢了)、乃(于是,就)、见(知道)、但(只不过)

(2)古今异义: 博士(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学位的最高一级)。

(3)人称代词:

卿(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4)文中成语:

吴下阿蒙(文中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县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2.各小组代表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3.出示一组重点句子,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疏通文意的“留、换、补、删、调”的基本方法。

明确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4.各小组推选成员复述文章大意。其他学生可以提出看法,教师随机引导纠正。

【学生活动:

文言词语识记、理解,质疑问难,翻译句子,复述故事。】

四、探究赏析,品析内涵 1.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讲叙的是孙权规劝吕蒙要勤勉学习,开卷有益,与时俱进的故事。

2.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从中可以看出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孙权首先要求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既表现出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具有王者权威。孙权根据实际情况,不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而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身为例,从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功用入手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而吕蒙亦能虚心听从别人的建议,闻过则改,勤勉求学,具有大将风范。

【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五、巩固训练: 1.解释词语:(1)当涂(2)涉猎(3)见事(4)更(5)往事(6)乃(7)但(8)博士 2.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蒙辞以军中多务。(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卿言多务,孰若孤?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启发?(可从吕蒙、孙权或劝诫的技巧等角度谈)【学生活动: 巩固练习。】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三个人物,学习了两个成语,下节课,我们将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小组竞赛的形式,看看哪个组表演的精彩。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

吕蒙

鲁肃

(人物)劝学

就学

叹学

(事件)关切

自豪

惊叹

(态度)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5.第十五课孙权劝学七年级 篇五

15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学生通过朗读接受理、义的熏陶和情感的体验。

3.朗读文言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I

(目前。文言文教学走进重“析”轻“读”的误区,所谓重“析”轻“读”,是指偏重对文言文“跨越式?的分析讲解,轻视对文言文“享受型”的美读、诵读、精读、品读等。毋庸置疑,文言文学习的最大障碍是难以读懂,读都读不懂,文中的理、义怎么理解?通过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形成文言语感,积淀文言素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经之路。)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韵律之美。教学准备

让学生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反复朗读课文,让自己的朗读不但字音、停顿准确无误,而且有一定的感染力。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课型:朗读课。

文言文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学生通过“听读、学读”,掌握朗读方法和技巧;通过“析读、品读”,对文章进行文意、文情的分析;通过“悟读、演读”,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韵律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

1.介绍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故事的时代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三国时代;孙权是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书,按理说,记的应该都是大事,为什么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文样的小事、私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去读课文《孙权劝学》。

(介绍文学常识、故事的时代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但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化、历史常识,为学生阅读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而且引出了“为什么写孙权劝吕蒙学习这样的`小事、私事”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就会从更高的层面上去解读这篇文章,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伏笔。)二、听读、学读

教师范读课文,字音、停顿准确且有一定的感染力;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字音、划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请同学试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加以指正。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可再范读;学生分组试读,互相指正。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师生互动,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三、析读、品读

1.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口译课文,疑点和难点做好标记;小组里,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疑点和难点,讨论解决,把有争议的记下来;教师集中解决每组有争议的疑点和难点;学生分组译说课文,互相指正。 ‘ ’

2・本文注重以对话来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反复朗读课文,试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讨论要点:

孙权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但又不失君主的身份。鲁肃惊叹吕蒙长进神速,在赞美中含有打趣的意味。吕蒙为自己的长进而自豪,敬重鲁肃却不乏调侃之意。

3.体会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朗读时,通过语速、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表现三位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注意加点字所表示的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自译、互译课文,解决字词难点,为下文的析读作准备,析读又为品读作准备,品读是重点,又是难点。朗读时,通过语速、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表现三位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韵律之美,这一点较难掌握。教师要作具体的指导和范读。)四、悟读、演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书,按理说,记的应该都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为什么写孙权劝吕蒙学习这样的小事、私事?

(讨论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讨论方向:读书对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人才对于国家又至关重要,孙权劝吕蒙学习虽然是小事、私事,却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安危。孙权劝学这件事,对后世的君主有着借鉴意义。)

6.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 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 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 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 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 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 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 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 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 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 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司马光  《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邬雪娇

7.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篇七

听完陈**老师的这两节《安塞腰鼓》的教学,感受颇多:

1、关于课文的朗读

这是一篇表现艺术之美的`美文,作者写得是激情澎湃,这节课陈老师也让学生读得激情澎湃,应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然后再抽生读,若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充分表现作者的感情时,教师再进行范读,通过教师规范激情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去领会文章。

2、关于教师的引

视频导入时,陈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咱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这样一步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

当学生活动时,教师也注意引导,让学生自己泛读(文章写得好吗?),再让学生思考读(文章是怎么写的?),然后将自己的思考及困惑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再引导提升点透。

3、关于课堂的训练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写法(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结合课文指导写作,练写结合让学生读透课文,解透课文,再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进行仿写训练,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读——思——议——导——悟

8.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评课稿 篇八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来,我评的是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识字七》。非常高兴有这次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老师们都知道,看课评课,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期待自己在评课的时候能够保持“仁者的心态”,练就“智者的目光”。也就是说,多看到课堂上的亮点,共同探索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效策略,追求更好的教学艺术效果。还有,在看课评课的时候,我会注重教师的教,但我更注重学生的学,以生为本,以学论教。

《识字七》是一篇以拍手歌形式出现的韵文识字教材,它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同时要让孩子们感受拍手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动物们的美丽可爱,从而生发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愿和情感。听完课后,我仔细琢磨,觉得这堂课遵循了低年级孩子识字的规律,其高明之处主要体现在“趣味”、“方法”、“文化”这三个方面,这三者彼此交融,成就精彩。下面就来具体说说:

亮点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目标是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而课堂情境的创设能让识字的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文老师从

与学生接触的五分钟开始,就说起大山,说起清新怡人的自然生活,让孩子们感觉新奇。课堂上,文老师精心重组教学内容,出示大量动物的图片——那鲜艳的色彩,那美丽的姿态,把孩子们带进了多姿多彩的动物王国。在教学中,文老师分两个环节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第一个环节——跟动物们交朋友,认识动物名字里的生字宝宝:“鹰、鹂、雀、孔、锦、灵”;第二个环节——随文识记“丛、嬉、牢、护”。就这样,文老师遵循了儿童识字离不开具体环境的规律,减轻了学生一下子学很多字感到的压力,孩子们就更积极地参与到识字记字的学习活动中来了。在巩固字词的环节,文老师让孩子们猜谜语、摘苹果、开火车把生字宝宝送回家、练读拍手歌……环环相扣,生动紧凑,充满了情趣。透过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我们真切地感觉到:语文课堂应该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这不仅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更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内在要求,这节课是情趣盎然的。

亮点二:教给识字方法,渗透文化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方法的指导要从低年级开始。在教学中,我们看到文老师引导孩子们交流识字的方法时形式多样、颇有情趣,她先让孩子们自己说说记住字形的方法,孩子们就说出了很多:加一加、换一换、谜语识字、编小故事识字等。接着,文老师出示“鹰”和“鹂”,让孩子们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孩子们就说这两个字里都有一个“鸟”字。而“老鹰”“黄鹂”都是一种鸟,看来,部件中含有“鸟”的字

跟鸟有关系,再找找其它含有鸟字旁的字,很自然地让孩子们学到了找相同的偏旁部件识字的方法。而“隹”字竟然表示短尾巴的鸟,这多么神奇!从而记住了“鹰”和“雀”。这样的教学过程让我想起了作家毕飞宇说过的一句话:“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每一个字首先是一个玩具,在孩子们拆开来装上,装上去又拆开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情趣盎然的,具有召唤力的……”

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丛”字的教学。文老师指导孩子们观察字形,让孩子们说说“丛”的两个“人”字有什么不同,一个孩子说:第一个人字的一条腿蜷起来了。文老师说:我们中华民族谦让、和睦相处的美德在“丛”字身上也表现出来了呢!进行了识字文化的渗透与熏陶。然后出示课件上的三幅图:丛林、草丛、花丛,通过看图画、读词语、说句子,学生很容易地感受到了“丛”的意思是指聚生在一起的。音形义结合,孩子们很好地记住了“丛”字。

而出示古今汉字字形演变识记会意字“牢”和“保”,让孩子们看到了像图画一样的文字;联系生活情景记“嬉”——嬉戏,让孩子们读到了字里边藏着的快乐。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文化,都有自己的灵魂。每一个汉字看起来都是一幅画,读起来都是一首诗。在这些显性的隐性的识字方法指导中,孩子们既提高了识字能力,又进一步感受到深层次的识字乐趣。

亮点三:写字教学细致有效。

本节课重点指导写了“牢”和“物”两个字。在写字教学的过程中,文老师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字形结构和笔画特点,找准关键笔画的位置,她一再重申:写好第一笔很关键。然后在田字格中边示范边指导——语文老师如能在教学时当堂示范,且写得字形规范,结构匀称,富有神采,能给人以美感,孩子们就会由衷倾慕敬佩老师,进而手揣心摩。由此产生的内驱力对小学生练好字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文老师还尝试引导孩子们体会汉字的字形之美,如写左右结构的字就让孩子们明白:左右穿插要互让!另外,“头正身直脚放平”的口诀、“三个一”的要求表现了文老师注重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的养成。而让孩子们自评,并在写得好的字旁边打上五角星的做法,更坚定了孩子们写好字的信心。我们看到,孩子们写字的时候很认真!

这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然而,课堂教学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细细品来,觉得这堂课在读的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朗读与识字应相互促进,不仅仅是读准读顺,还应该读出句子的感情,读出字词的情味,不拖腔。如“孔雀”,读出对美丽的孔雀的喜爱之情,“熊猫”读出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样子,“老虎”读出老虎的威猛……这需要我们教师有更高的语言素养!

第二个建议是在讲“丛”字渗透谦让的识字文化时可讲得充分一些。我觉得可以这样讲:“丛”字左边的“人”字捺变成了点,右边的“人”字就更舒展,整个字形变漂亮了!看来,我们中华民族谦让、和睦相处的美德在“丛”字身上也表现出来了呢!这样,孩子们就会觉得“丛”

字像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性的娃娃!今后碰到类似的汉字,他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这样去想象。

第三个建议是进一步深化主题。在看图片、和动物交朋友、读拍手歌这些教学环节中,孩子们已经有了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基础,如果在和动物交朋友这个环节中进行这样的句式训练,如: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有(),还有(),我最喜欢(),因为()。既训练了语言又拓展了思维。还可播放其它动物活动的视频。这样,深化主题就自然而然且水到渠成了。

9.高中《孙权劝学》说课稿 篇九

一.说教材分析

(一)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 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二.说学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说教学模式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

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10.七年级下《孙权劝学》课文翻译 篇十

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而)你说军中事务繁多,但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了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注释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上一篇:我最喜爱的小狗作文450字下一篇:工艺美术杂志发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