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建设五年规划

2024-08-01

数据中心建设五年规划(精选9篇)

1.数据中心建设五年规划 篇一

旧县镇中心小学学校发展五年规划

(2013——2018)

为细化学校管理,构建现代化管理体制,使学校发展有目标,实施有规划,可操作性强。经校委会研究确立围绕以学校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目标制定出我校发展五年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思想体系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孩子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基”为基本工作准则,围绕“树德立志、和谐共进”办学宗旨,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每一名教师享受到快乐的教育生活,让所有师生得到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办好让旧县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农村学校。

二、现状分析:

我校现有学生587名,设14各教学班,学校有微机室、电教室、图书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活动室等“一部十六室”。学校各项制度健全,内部管理井然有序。专任教师50名,学历达标率、岗位合格率均达到100%,全体教师乐于奉献、勤于学习、善于研究、敢于创新,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面育人成效显著,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成绩稳步上升,学校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三、办学目标:

(一)学校总体办学目标:

打造特色学校;发展专业教师;培育全面学生。

本着质量立校、特色立校、管理立校的思想和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全新的理念和视角理性审视学校,设计学校,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和探索,以一流的管理彰显办学质量,一流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一流的师资实现学校的发展,把学校打造成一所学生自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优良,管理富有特色,文化氛围浓厚的实施现代化教育的农村窗口学校,真正置身于时代前进的舞台,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发展目标:

一年目标:实施制度管理、民主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充满活力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校园环境优美,富有人文气息,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三年目标:学校素质教育创出特色并形成品牌。建设一支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使教师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与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特长和品行修养,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力争全县中上游。

五年目标:打造一个具有实力、充满活力、富于创造力的学校和一支有理想、有激情、有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位列全县公立前五名,全面育人富有特色,文化氛围浓厚,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1、教学质量:

(1)达到义务教育阶段规定的各项指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各科合格率均达98%以上,体育达标率达95%以上,近视率5%以下。无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2)坚持因材施教,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各类检测、调研竞赛中力争名列全县前列,在全校形成“比学赶帮超,都说我能行”的教风和学风。

2、师德建设:

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继续深化“树师表形象,扬高尚师风”教育活动,弘扬敬业爱岗、乐教爱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提高师德修养,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关心学生、热爱学校集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顺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3、师资培养:

加大教师的培养步伐,形成骨干教师梯队,力争形成一支业务精、能力强、敬业爱岗的优良教师队伍。

(1)加强对45周岁以下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实现人人能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人人能使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加强对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包括网页制作、计算机绘画、课件开发等。

(2)加强对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每位教师精通一门、熟悉一门学科的教学。在上级支持下,合理调整、配置教师资源,充实音乐、美术、体育、微机等学科专职教师队伍,提高各科教学质量。

(3)结合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新秀”等评选,对教师实行分层培训,对骨干教师依人建档,将内需与外部动力紧密结合,根据各自的优势与特长,明确目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对大部分教师,以辅导与检查相结合,使其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4、校园建设:

继续精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完成教师宿办用房的建设。添置现代化信息教育设备,电脑、一体机等,实现教师办公室每人一机的目标,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5、管理科学

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量化奖惩的杠杆作用,完善考核奖励制度,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使制度管理与人性管理相融合,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战斗力,一起为学校的发展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6、特色方面:

通过体育、舞蹈、风琴、美术等兴趣小组的开设,进一步深入创建特色的素质教育,形成富有特色的“一校一品”校园活动,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7、教学方面: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进行教改实验。寓教于乐,启迪思维,培养兴趣。积极争取县教研室 的指导,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促质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学、善思的品质,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2)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向四十分钟要质量,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认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坚决杜绝低分率,努力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3)引导学生看好书、用好书、读好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在数学学科中着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口语交流的能力。

(4)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能在教师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8、后勤管理:

本着量入为出、节俭办事的原则,利用有限的资金对校园环境、教师办公室、部室进行分批局部改造,努力为学生提供整洁、优美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较为先进优越的办公设施。各部室配置基本到位,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开源节流,发挥后勤的服务育人功能,实施学校财务的动态管理。

四、具体策略:

1、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教师学习培训提供方便。在原有基础上,力争培养2名市级教学能手,4——5名县级骨干、学科带头人。

同时打造一支理念前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造力的教师群体队伍。

2、深化课改,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探讨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落实与奠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结合点,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达到三个体现:体现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落实,体现学习习惯培养,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努力建设开放的、民主的、高效的课堂。开发课程资源,构建体现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校本课程。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在减轻负担的基础上使课堂更有效率,使作业更有实效性,使校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3、育人为本,以“主题教育”为切入点,融德育于细节之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师德建设,做“四心”教师:善心—做为之本;爱心—为师之道;童心—快乐之源;信心—成就人生。本着“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校园无小节,处处做典范”的育人管理思想,提倡细节育人。开展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的系列主题教育,使学生接受连续科学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

4、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组建一支充满活力的领导队伍。积极稳妥地推进内部体制改革,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具有凝聚力的高素质领导队伍。班子成员要树立全局、合作、服务、责任和榜样意识以及超前意识、到位意识和科学创新意识,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人格熏陶

人,以实际行动带动人,形成一个“理论学习好、团结协作好、廉洁自律好、工作实绩好”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

推进制度改革与创新,真正把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落到实处。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搞好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5、和谐施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习惯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提高综合能力:实践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综合素质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五、实施步骤:

分阶段按层次落实五年规划目标:

1、第一阶段。主要任务为以教学为中心,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要有所突破,全面推进“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第二阶段。主要任务为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形成初步特色;建立一支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继续稳中有升。

3、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培养一批在县域内有影响的名师,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领先,成为现代化的农村示范学校,力争成为窗口学校。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管理,建立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学校班子成员要加强领导能力训练和提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为一线教育教学服好务、掌好舵,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2、加大投入,保障办学经费高效使用。

扩大社会宣传力度,积极创设平台,展示办学成就,加大办学规模,力争建立一所管理规范、社会效益好的现代化农村寄宿制学校。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坚持“以文化经营学校,让环境成为隐性课堂”的理念和做法,学校整体环境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符合特点,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4、加强发展性评价,实施科学全面的质量监控。

坚持客观、全面、公平、有效的原则,对教学、教师、学生及管理中的各层面实施准确评价,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2013年9月20日

2.数据中心建设五年规划 篇二

南京理工大学目前正在使用的数据中心机房位于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 是在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机房的基础上于2005年改造而成的。目前数据中心共有2个机房, 面积各约130平米左右, 配有UPS、供配电、精密空调、机房环境动力监控等辅助设备, 至今已持续运行近10年。

2 机房建设内容及子系统

2.1 机房装饰工程

⑴顶面、墙面及地面工程。1) 顶面:现代机房要求机房吊顶材料必须防尘、防火、防潮、吸音、降低电磁干扰、美观和易于拆装, 同时还必须考虑空调回风。因而在机房中广泛使用着铝合金吊顶;2) 墙面:机房区墙面要求平整度好、耐冲击力强、防火、防水、防尘、防静电、隔热、隔音效果好, 易清洗、易保养、不褪色。各机房区域墙面首先应进行防尘处理, 并做保温处理。保温处理后采用轻钢龙骨做安装基层, 面层安装阻燃性能等级为A1级的高级彩钢板做饰面处理;3) 地面:活动地板可以在活动地板下形成空调送风的静压箱。为了获得最佳的通风效果, 根据机房场地现有高度, 故地板敷设高度机房区为-400mm, 保证充足的通风空间。⑵保温工程。在精密空调区域所有内墙、柱面做保温处理;所有精密空调区域的地板下地面、顶面及梁面在做防尘处理后, 在地面及地板下一周墙面采用阻燃保温板作保温处理, 保温板表面铺设镀锌铁皮。在顶面及梁面同样须采用阻燃保温板作保温处理。

2.2 机房电气系统

数据中心机房供电系统分为两部分:不间断电源系统和市电系统。

本次南京理工大学数据中心机房供电系统按照一级负荷供电设计:⑴数据中心UPS电源总进线为2路, 1条主用, 1条备用, 分别由2台变压器引入, 每路供电功率不得低于500kW;⑵动力电源总进线为2路, 1条主用, 1条备用, 分别由另外2台变压器引入, 每路供电功率不得低于250kW。

2.3 UPS、空调及通风系统

⑴UPS系统:UPS系统是连接在输入电源和负载之间, 为重要负载提供不受电网干扰、稳压、稳频的电力供应的电源设备, 在市电掉电后, UPS设备依靠配置的电池可继续给负载提供一段时间的供电。⑵空调系统:为保证各类设备和计算机系统能够稳定、安全、可靠地运行, 为机房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机房内配备机房专用精密空调, 以满足计算机设备对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和洁净度要求, 起到减少计算机设备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作用。⑶通风系统:包括新风及排风系统。新风量按下列三项要求合理取值:室内总送风量的5%。;按工作人员每人40m3/h;维持室内正压所需风量。排风系统用以排除可能出现的烟雾及灭火后出现的气体。气体灭火后的防护区应通风换气, 通信机房、电子计算机房等场所的通风换气次数应不小于每小时5次。

2.4 设备环境监控系统

系统根据用户对机房管理的需求, 能对数据中心机房实现集中监控, 包括对机房动力系统 (包括配电柜、UPS) 、环境系统 (包括机房专用精密空调、漏水监测、温湿度监测、新风、等) 、安防系统 (包括门禁管理、视频监控、消防监测、防雷) 等, 具有完善的监测和控制功能, 融合了机房的管理措施, 对发生的各种事件都结合机房的具体情况非常务实的给出处理信息, 提示值班人员进行操作。机房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机房设备的统一监控管理、智能化实时语音电话报警和事件的实时记录;可极大地减轻机房维护人员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 并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清晰地处理各种事件关系, 实现机房的科学管理。

2.5 综合布线系统

光纤配线:机房内需求与大楼主干统一设计机架, 大楼主干线芯全部上4台ODF架, ODF安装在核心机房1内。大楼的独立网络分类:外网 (互联网) 、内网、楼控综合网。机房配置应与其相适应。铜缆配线:机房内铜缆全部采用6类线和6类模块。配线柜设计:机柜布置位置应符合最捷路径原则, 机柜形式与机房服务器机柜相同类型。机柜模块全部采用19寸一体化标准机柜。布线方式:走线路径机房内按柜顶一体化桥架。

2.6 消防系统

为了正确的掌握机房异常状态, 出现火灾能够准确、迅速的报警和灭火, 本数据中心机房设置消防自动报警及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采用一套有管网组合全淹没分配系统进行保护, 即用一套气体灭火剂储存装置通过管网的分配, 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护区, 但是最多不超过八个防护区。组合分配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 按储存量最大的防护区确定。消防气体钢瓶间设计在大楼九层。

综上所述, 建设高效、节能、简捷、安全、稳定、绿色环保、具有高可管理性、高可靠性、高经济性、高可扩展性、高可用性的符合现在及将来要求的高标准的具有长远效益的新一代的数据中心。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2008) .

[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462-2008) .

[3]《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 2887-2000) .

[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3-2004) .

[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 .

[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2006) .

3.浅谈数据中心建设规划研究 篇三

关键词:数据中心;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08

随着系统集成技术、数据挖掘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系统正逐步成为企业、事业和机关核心业务的支撑。数据中心是信息系统关键的核心设施,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数据中心提供了计算所必需的处理智能和信息存储功能,已经成为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建设、信息处理的枢纽、信息交流的总汇[1]。

数据中心(Data Center)是指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可以是一幢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一部分)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和管理,一般含有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和存储设备等。它是以特定业务资源中的各类数据为核心,依托数据库管理、业务运行基础平台和网络系统,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具有信息管理、数据综合分析、数据分类查询、综合统计分析及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一体化业务资源数据管理体系。

1 数据中心总体规划

数据中心为企业(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应用服务提供高性能、高可用性、高扩展性和高安全性的硬件架构、软件平台及技术支持,以满足企业(机构)数据共享的要求。

完整的数据中心建设需要有精心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及其支撑、技术标准体系、安全防护体系、运维管理系统和容灾备份系统等内容,其中软件环境包括了支撑系统运行的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三部分内容。数据中心建设总体规划图如图1所示。

2 数据中心建设规划

从数据中心规划内容可知,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数据中心不仅包括机房、主机、存储、网络通信环境等基础设施[2],还包括数据库、应用及其支撑系统等软件环境,同时要遵循一定的安全和标准规范。因此,企业(机构)在设计数据中心时,要根据实际业务功能需求、数据量级别情况、系统安全管理要求和建設经费预算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数据中心建设内容,建设与业务相匹配的数据中心。

2.1 基础设施规划

机房、网络系统、主机和存储系统是数据中心的最基础设施,也是数据中心建设的不可或缺部分。

机房是数据中心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宗旨是确保各类设备与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保障机房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而且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使数据中心高效、节能、安全地运行,主要包括主机房(包括网络交换机、服务器群、存储器、数据输入/输出配线、通信区和网络监控终端等)、基本工作间(包括办公室、缓冲间、走廊、更衣室等)、第一类辅助房间(包括维修室、仪器室、备件间、存储介质存放间、资料室)、第二类辅助房间(包括低压配电、UPS电源室、蓄电池室、精密空调系统用房、气体灭火器材间等)、第三类辅助房间(包括储藏室、一般休息室、洗手间等)等设施。其中,主机房是系统建设的重点,其中放置大量网络交换机、服务器群等,是综合布线和信息化网络设备的核心,也是信息网络系统的数据汇聚中心,其特点是网络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行,电源与空调不允许中断,对机房的洁净度、温湿度要求比较高[3]。

网络系统应通过区域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使网络层次更加清楚、功能更加明确;通过高性能、高可用性、高扩展性、高安全性和先进性的设计原则,建设一个高安全性、高性能、高可用性的灵活的网络平台,为各类应用的运行提供可靠稳定的支撑环境[4]。数据中心网络设计包括网络总体架构设计、拓扑结构设计、网络设备设计、网络安全设计、存储网络设计、服务器群接入设计、应用优化设计和网络管理设计等部分。在建设过程中,数据中心网络应根据业务性质或网络设备的作用进行区域划分,然后再设计网络总体框架。

主机和存储系统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提供网上客户机共享资源(包括查询、存储、计算等)的设备,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高吞吐能力、大内存容量等特点。主机(host)可以根据CPU总线架构、操作系统、运算能力以及可靠性等因素分为大型机、小型机、PC服务器(Server)。由于服务器本身硬件配置复杂,不同硬件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也各有不同,因此必须总体考虑。在选择不同硬件的配置时,用户应当根据数据中心本身网络的特点和要求来做决定。

2.2 软件环境

软件环境中,包括了支撑整体运行的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平台及应用系统。

数据资源是企业在长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5],数据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业务数据和元数据。业务数据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基础共享业务数据、交换业务数据以及各种服务于业务主题或统计报表的主题类业务数据;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可按用途的不同分为技术元数据、业务元数据和操作元数据。结合应用部署可以将数据中心数据的部署区域从逻辑上划分为三个区域:应用区、核心存储区和交换区。因交换区会跨不同的网络,又可以细分为内部交换区和前置区。

应用支撑系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组件来开发和维护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系统,并使之稳定运行而建立的一套管理环境[6]。利用应用的管理属性,建立元数据管理环境,以便于应用功能的部署和调整。实时监控数据中心当前系统正在处理的事务,防止系统异常崩溃。通过对数据中心数据服务和交换服务使用权限的设定,控制不同部门对服务越权的访问,控制系统的使用。应用支撑系统主要由系统监控、性能监控、元数据管理、备份和恢复、归档和恢复等部分组成。数据中心应用层的系统基于应用支撑系统建设,保证数据中心应用资源的可管理和可维护。

应用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数据交换平台、决策分析应用和综合信息门户系统等。

(1)搭建数据交换平台。建设ETL应用,实现ODS到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到数据集市的数据抽取、清洗、转换与加载;

(2)开发决策分析应用。通过报表、即席查询、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分析技术与工具,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多角度、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及前端展现,辅助经营策略和管理方针的决策;

(3)建立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实现数据和应用程序简单、统一的访问,提供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与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平台。集成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数据,以一种透明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多个异构数据的一个简单访问点,并提供统一的协同工作环境,使用户能够随时在线交流。

2.3 系统管理

(1)安全防护。数据中心的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物理环境、链路与网络、计算机系统、应用系统等构成要素和人为要素的各个方面来全面考虑数据中心安全防范的问题[7]。

根据OSI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和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数据中心安全防范体系框架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其中,物理环境安全包括机房环境安全和设备安全等内容;链路和网络安全包括安全区域设计、边界安全防护、入侵防护设计、内网安全设计设计、漏洞扫描设计、网络设备安全设计和桌面安全防护系统设计等内容;计算机系统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病毒防治系统和数据库安全等内容;应用安全包括数据传输安全、用户签到、用户权限管理、日志和审计、业务日志、业务监控、程序安全、密码管理、操作安全、身份认证和授权等内容。机构包括数据中心安全领导机构和安全工作机构;人员包括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和应用管理员等。

(2)数据备份与容灾规划。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是保护数据的最后一种手段,也是防止主动型信息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容灾系统的建设涉及数据中心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外部协作关系、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必须经过演练改进其不足,使容灾系统在需要时真正起到容灾的作用。

数据备份有多种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主要包括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分备份、按需备份。

根据数据中心的安全要求,应对容灾系统采用的技术路线进行全面的考虑,主要包括了数据级容灾/应用级容灾、在线/离线模式、数据备份技术、同步/异步方式、存储子系统、服务器系统等。

2.4 运维管理

高效的数据中心,如果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数据中心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本身也会陷入混乱。管理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数据中心日常的规章制度及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度,还包括对数据中心中各系统运行的可靠管理。

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是对数据中心各系统及运行设备的管理,包括对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库及业务系统运行状态的监视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对应用系统的运行进行实时控制,记录其运行状态,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功能扩充;还包括与使用该设备的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以确保數据中心安全、稳定运行,为数据中心的IT关键设备运营管理和数据信息安全,提供可持续的有力保障;为实现企业(机构)信息资源的存储、保护和应用,以及企业(机构)的核心运营提供高可用性的、持续可靠的服务支撑,使数据中心真正发挥作用。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运维管理队伍建设、管理维护制度建设、自动化管理技术选择、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2.5 标准规范

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标准规范的建设至关重要。它一般包含政策标准(依据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制定相关政策标准),软件接口标准,基础数据元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文档交换格式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共享数据集标准,认证、授权和访问控制标准,安全技术标准,系统管理规范等。同时,数据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很宏大的工程,需要参考已有的政策法规以及用户的数据现状、应用现状和需要满足的数据共享要求及新建系统情况进行制定。

3 结束语

数据中心是一个融合了多系统的复杂系统,数据中心建设正朝着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采用结构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规划设计方法,实现数据中心的功能分区设计,标准化数据中心架构,实现数据中心高可靠、高性能、易管理、易扩展的目标。本文从数据中心的各结构模块出发,阐述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及建设要求。探讨了如何建立与业务相匹配的数据中心,如何从技术上保障数据中心的稳定、安全、经济运行,为相关数据中心实际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乔恒.数据中心建设技术概论.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2007.

[2]陈峰,马艳萍.网络核心机房设计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张成泉等.机房工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易建勋.计算机网络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朱伟雄,王德安,蔡建华.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8

[7]林烈青.企业数据中心的研究与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1(15).

作者简介:王卫伟(1960-),男,山西人,工程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信息中心建设。

4.林丰中心校体育工作五年规划 篇四

(2006年—20010年)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体育局的指导下,根据校工作思路和整体安排,以“依法治体,强化管理,狠抓规范,踏实工作”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民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深化实施体育新课程改革,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及不同需求等先进体育教育理念为依据,为南溪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我校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重点

1、大投资进行器材配备。

2、结合学校班级情况和教学需要,分配新体育教师一名。

3、进一步提高体教师德修养,强化组风建设。

4、抓好常规教学,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形成理论学习、研究的良好氛围。

5、抓好群体活动,活跃校园体育,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认真抓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

6、加强业训学生的五风建设(训练、生活、行为、思想、学习),激励业训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促进训练动机。针对重点,落实好措施,逐步提高校业训水平提高。

7、抓好“二操”合理化、规范化建设和学校体锻达标工作。

8、开展“争先进,做合格体育教师”活动,营造一些知名度高,成绩出色的体育教师。

9、规范学校体育,迎接教体局对我校各类体育工作验收。

三、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

1、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目标,大力推进《纲要》实施进程,明确青少年是实施的重点对象,每年都将以开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多种形式健身活动订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中,以保障《纲要》的实施进程。

3、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规范学校体育教学,健全群体活动制度,提高课余训练质量。

A、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按照《中小学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评估验收细则》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正常轨道,促进学校体育的规范化。

B、每年由体育领导小组,针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细则,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评估验收,总结。

3、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切实加强《体质健康》工作的管理,每年举行一次“体质测试运动会”,以单项达标比赛的形式,来扩大学生的参于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普及群体活动,促进学校的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4、努力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积极开展课余训练。

5.黑溪镇中心幼儿园五年发展规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三个代表的旗帜,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幼儿园新《纲要》,依法办园,规范办园,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深化课程改革、精化办园条件,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探索办园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争取在2017年前把我园建成黔江区乡镇中心示范幼儿园。

二、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独立成园(2012年1月——2013年7月)

目前,我园属小学的“附属工程”。教室、桌椅、活动场地、经费、管理等均依负于黑溪镇中心小学校。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制约着幼儿园的发展,严重影响办园质量和,严重束缚幼儿的发展,与依法办园相饽。为此,我园的首要任务就是独立成园。

1.利用黑溪镇中心小学校整体搬迁,原有校园及设备闲置之机,我园打算依据《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利用两年的时间,投入100来万,整改黑溪镇中心小学校原有校园设施。从校门、教室、走廊、桌椅、活动场地等方面都符合幼儿园建筑的要求、体现幼儿情趣。从园舍上走向独立。

2.利用教委规范办园行为之机,实行园长、教师、保育人员持证上岗制。建立一支有理论水平、管理经验、富有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培训一支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从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走向独立。

3.利用基教科加大幼儿教育督查力度之机,努力健全和完善幼儿园的各项制度,如学习制度、安全制度、教学制度、接待制度、请假制度、消毒制度、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并且严格地去执行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制度。从制度上走向独立。

4.利用教委规范学校经费之机,严格幼儿园收费和经费管理,设立专门的财务办公室和办公人员。依法、合理收支幼儿园经费。从经费上走向独立。

第二阶段:规范办园(2013年8月——2014年7月)

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提高办园质量是幼儿教育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教育需要,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规范办园设备

依据《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要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使幼儿园园区环境在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等方面达到规范要求,从园舍设备上实现规范办园。

(二)规范证件手续

严格按照〈幼儿园管理条例〉申办办园审批手续,如办园许可证、园长岗位证、幼儿教师资格证、卫生保健合格证、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使用意见书、收费许可证,持证规范办园。

(三)规范收费行为

严格按照物价部门审批标准收费,保证幼儿缴纳的伙食费专款专用,决不发生克扣幼儿伙食行为,并确保伙食质量和膳食营养达标。

(四)规范人员配备及班级班额

严格按照《幼儿园管理条例》规范编班,科学设置班级,小班25-30人,中班30-35人,大班35-40人。每班幼儿人数决不超编,人员配备达到日托班两教一保,确保幼儿教学和护理质量。

(五)规范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开展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形式,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每周平

均十五个课时活动(含游戏),每天确保幼儿二小时户外活动(体育活动达到一小时以上)。

(六)规范教师管理

努力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现教师资格及学历达标基础上,支持和培养保教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积极开展园内外专业培训,将现教学型教师培养成具有个人教学特色和研究能力型教师。

第三阶段:特色兴园(2014年8月——2017年1月)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奋发努力,开拓创新,办出幼儿园的特色,使其真正成为黔江区乡镇示范幼儿园。

1.力争在两年内建设一支有专业技术特长的职工队伍。一是我园在师资配备过程中,优先考虑有特长的教师;二是通过各类提高培训,培养成长一批有特长的师资队伍;三是通过各种激励制度,鼓励一批教师自我成长,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风格。

2.力争在两年内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基础上,充分考虑园所的地理、人文因素,挖掘本园的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开设部分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课程,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课程资源。

3.力争在两年内形成独具特色的评价体系。依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制定富有创新的特色的教师评价和幼儿成长评价体系。以保障我园科学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园风格。

4.力争在两年内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文化。努力挖掘园本文化,沉淀积累园本文化。充分体现我园在管理、师资、幼教、育人等方面的特色,以保我园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我园在全区幼儿园中的影响力。

总之,我园力争在五年内逐步走上独办园,规范办园,特色兴园的科学发展之路。

6.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 篇六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粤发〔1996〕14号)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2010年目标任务。

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为新一轮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加快法治广东建设,对于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一步开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加快法治广东建设,促进《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贯彻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和有效实现形式。科学 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能力普遍增强、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公正司法不断深化,监督机制更加完善,综治信访维稳格局总体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群众自治机制逐步健全,公民法律素质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得到弘扬,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初步建成地方立法完善、执法严格高效、司法公正权威、法治氛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人大的主导作用、“一府两院”的执法主体作用、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作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二)坚持以民主法治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切实把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倡导阳光法治、法治惠民。立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使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

(四)坚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依法规范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坚持先行先试。继续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从法治层面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创科学发展的法治新优势。

三、主要任务

(一)切实提高各级党委依法执政能力。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在宪法和 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党委切实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决定重大事项等职权,把有利于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支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支持各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二)完善推动我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法规规章。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立足本省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省、经济特区、较大的市、民族自治地区等立法主体的作用,加强实施性、先行性、自主性地方立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全面实施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立法,推进以促进自主创新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的经济领域立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立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立法,推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立法,抓好《规划纲要》的配套立法。进一步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创新立法论证制度,规范立法论证程序;创新法规起草工作机制,完善委托起草和人大、政府、专家学者等各方联合起草的方式;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完善立法听证制度;有效发挥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在立法中的作用;创新法规规章清理常态化机制,建立健全立法后评估制度。

(三)基本建立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完善行政决策听取公众意见制度,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行政执法 体制改革,完善便民高效、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程序,提高行政执法能力。积极推进相对集中政府规章草拟权、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复议权、政府法律事务处理权工作,加强政府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能。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加大阳光政务建设力度。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做好行政应诉工作,自觉履行法院判决和裁定。强化政府法律顾问工作,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行政运作安全。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市、县(市、区)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依法行政工作。探索珠三角地区行政体制协调运行机制,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区,取得经验后在全省推广。到2011年,基本完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确立的配套制度建设任务,基本建立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到2014年,全省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四)深入推进公正司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增强司法工作的公信力、权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促进上下级法院裁判标准统一。深入开展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探索推进量刑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积极探索繁简分流和速裁机制,研究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制度,提高司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执行工作,建立健全执行威慑机制和执行联动长效机制,制裁违法规避执行行为。加强公安、检察业务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活动,积极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积极推进阳光审判、阳光执行、阳光检务、阳光警务、阳光狱(所)务制度建设,增强司法透明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司法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保障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健全司法为民长效机制。

(五)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政协民 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纵向联动、横向配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综合运用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询问和质询等形式开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支持各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制定并推行依法行政监督办法和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以执法监察为重点加强行政监察力度,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推进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切实强化对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加强对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完善对有案不立、违法立案的监督机制,强化对侦查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和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遏制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量刑建议试点,加强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等工作,强化对刑事、民事和行政审判的监督,探索开展民事调解和民事执行法律监督工作;加大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力度,促进监管场所依法管理。健全人民陪审员、特约监督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保障公民依法参与和监督司法活动。

(六)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城乡自治组织的关系。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到20 12年珠三角地区所有镇、街建立健全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到2015年全省镇、街基本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农村基层10%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规范政府直接提供、委托社会组织提供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创新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综治信访维稳体系建设,完善工作平台,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的有效衔接,将调解工作和综治工作、信访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化解矛盾纠纷多元联动 机制。加强监所教育改造(挽救)工作,推进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开展平安建设示范点活动,完善“打防管控”工作网络,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建设平安广东。着力化解信访积案,依法规范信访行为,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七)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政府行政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强村委会规范化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开展阳光村务活动,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各项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扎实开展“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的机制,形成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社区物业管理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格局。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各行业、各单位依法治理工作,着重抓好教育系统的阳光校务、依法治校等工作。

(八)深入开展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健全法治广东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资源、上下联动,构建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大格局。深入贯彻我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抓好“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突出做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村(居)民等重点对象的普法工作,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多形式、多途径提高全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促进自觉守法和依法办事。搞好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周活动,办好“法治广东论坛”。加强高等学校法学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法治理论研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充分运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鼓励公益法治广告、漫画等法治作品创作与宣传,大力繁荣法治文化。

四、组织保障

(一)健全依法治省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依法治省工作的领导,把依法治省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要议事日程。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重视依法治省工作,发挥主导作用,结合人大的职能,有序推动本地的民主法治建设。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负总责,建立健全由政府“一把手”直接挂帅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本地依法行政工作。法院、检察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公正司法。各级政协要加强民主监督,积极为法治广东建设建言献策。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法治的渠道,确保法治广东建设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广东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强化依法治省、市、县(市、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各自在依法治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依法治省督促检查。抓好法治广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促进法治广东建设在各个层面、各个部门的落实。完善市厅级领导干部民主法治考核指标,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好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建设珠三角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行区,每年推出一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先进典型,对不重视法治建设、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予以通报。

(三)落实依法治省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在依法治省工作中负有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定期研究本地依法治省工作的重大问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每年将依法治省工作任务和责任逐一分解到各个单位,抓好落实。建立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汇报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职责,加强协调、检查和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完成依法治省工作任务。

(四)加强依法治省队伍建设。健全行政部门学法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 设。

7.韩国新行政中心世宗市规划与建设 篇七

近年来韩国经济快速增长, 首都圈人口和经济快速集聚, 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新行政中心——世宗新城的建设被提上日程。

1 世宗新行政中心的建设背景

1.1 首都圈过度集聚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瓶颈

韩国首都圈包括首尔市、仁川市和京畿道, 总面积11722.55 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78%。其中, 首尔市605.53 km2, 仁川市980.05 km2, 京畿道10136.97km2。1980年首都圈人口为1330万, 而到2005年增加为2260万人, 年均增长2.2%, 占全国人口比重也由1980年的35.5%增至48.1%, 净增12.6%。首都圈的过度集聚引起了生活成本增加、城市秩序混乱, 环境恶化等严重的城市问题, 并严重制约韩国未来国家发展竞争力。尽管韩国政府持续出台抑制首都圈过度集中的政策, 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人口、公共机关和企业等主要职能在首都圈过度集中的状况。

1.2 首都圈过度集聚的深层原因

首都圈过度集中并非只源于经济发展, 而更多是由于韩国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所致。自摆脱日本侵略者统治之后, 韩国继承了其政治权力结构, 导致政府权力过大, 中央政府集中过多权力, 成为导致地域发展不均衡的宏观原因之一。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内, 中央政府是唯一的利益分配机关, 为获取更多利益, 企业等利益集团都集中到首都圈, 进而导致就业、人口在首都圈的集聚。而这进一步导致区域间与阶层间发展不均衡问题。而要改变这样的空间格局, 首先要改变的政府职能, 通过下放部分中央政府职能, 实现以国土均衡开发为目标的资源分配政策。

1.3 世宗新行政中心的提出

卢武铉在韩国第16届总统选举上提出了建设新行政首都的政纲, 通过强有力的地方分权化政策解决首都圈过度集聚的问题, 实现地域均衡发展的目标。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建立新行政首都、促进地域均衡发展;抑制首都圈过度集聚的政策;实施行政改革, 扩大地方政府权力;改善地方财政等。

新行政首都作为其核心政策之一,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新行政首都的建设实现地方分权化, 缓解首都圈过度集聚问题, 促进地域均衡发展。具体的政策包括:为了减缩首都圈的集中, 实现地域均衡发展, 建设新行政中心;将中央行政机关的各个机关, 政府投资、入股的公营机构积极搬迁到该中心, 并对搬迁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世宗市作为行政中心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作为全韩国国土的几何中心, 大部分韩国国土都在距离世宗市200km辐射区, 因此通过高速公路、航空、铁路等基础设施在两小时内可达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 世宗市与很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多所大学相邻, 可以实现行政、高科技产业等R&D功能的紧密联结, 从而产生集聚效应, 而且作为由国家主导的产业, 有可以中央政府支援和合作的优势。

世宗特别自治市位于锦江和美湖川的交汇处, 与大田和清州相距10km, 与首尔相距120km。用地面积为72.91km2, 规模为首都圈盆唐新城的4倍。市中心部有山, 东有京釜高速铁路和京釜线、京釜高速公路, 清州机场在城市以西24km处1) (图1) 。

2 规划过程 (规划主体及建设模式)

复合型行政中心城市的开发规划以城市成长的三个阶段为基础, 每阶段制定开发空间范围, 开发核心城市功能和配套居住区。第一阶段从城市政策层面, 集中投资于中央和地方行政、政府资助研究功能, 建立公共交通主干道等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第二阶段为城市成长阶段, 投资于大学和研究、医疗福利、高新产业等自足的城市功能, 并完备基础设施。第三阶段为城市成熟阶段,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考虑到世宗市的城市发展阶段 (短期城市雏形阶段:2011~2015年, 中期城市成长阶段:2016~2020年, 长期城市成熟阶段:2012~2030年) , 中长期的发展方案的时间范围定为2011~2030年。发展方案将世宗市的管辖地区 (465.23km2) 作为第一层次空间范围, 将与世宗市相邻的5个市和郡 (大田市、清州市、清原郡、天安市、公州市共计2890 km2) 作为第二层次空间范围 (表1, 图2) 。

世宗市在区位上比大田市更靠近国际科学商务带 (International Science Business Belt) , 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并且能够发挥中心城市作用。通过利用世宗市的行政网络功能和新兴服务业, 可以实现研究成果的就地转化和产业的优化升级, 并可促进区域协同效应的发挥。同时, 可以充分利用世宗市行政及国际交流的功能, 拓展其发展潜力。

通过增强城市生长动力, 来提升城市活力的具体策略如下:首先, 着力构建城市品牌, 打造与科学地带相连的未来智慧城市。积极培育和开发以高新技术和创意产业为主导的投资企业, 发展世宗市的特色产业, 推进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并构建能连结投资园区内企业和世宗市内大学研究所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 组成创意投资园区。其次, 为使世宗市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空间, 引进低能低碳技术, 构建网络, 打造智能绿色城市。以世宗市以全覆盖 (ubiquitous) 城市规划为基础, 将过程中的条件变化和新的数字环境相结合, 制定了《智能绿色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了在既有的城市定位, 世宗市应利用智能城市空间来设计未来城市形象, 发掘及培育能反映行政和文化等要素的建设内容, 尤其需要打造世宗市自身的文化形象, 并找出能体现作为行政及科学功能中心的城市定位的地标化方案。其次, 要打造能够吸引国际优秀研究人才的城市环境。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聚居园地, 打造优秀的国际化教育环境, 为外籍人士提供医疗支援服务, 建立良好人居环境。此外, 考虑到与工作地点的可达性, 通过快速公交系统 (BRT) 、制定区域公交换乘优惠政策等交通手段, 来提高居住地区-功能地区间的可达性。然后, 世宗市作为科技研发功能地区, 需激活其配套产业。而为了实现这一点, 世宗市应针对功能地区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将世宗市“科学商务广场”与天安、清原功能地区相连, 有机连接科技研发区各相关产业, 力求发展成为聚集信息的中心地区。此外, 利用世宗市的国际交流功能, 不断扩展研究成果, 积极支持大学、研究所及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 在世宗市的大学内设立相关专业的教育课程以培养科学&商务的复合型专家。

3 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

由政府提出的发展构思以明确世宗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的支持方向, 引导未来相关法定计划制定的作用。根据《世宗市建设特别法》, 制定政府支持原则及分类促进计划、建立主管机关, 来提高计划的可实施性, 并考虑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世宗市有关部门机关和地方政府 (世宗市、大田市、忠庆南道、忠庆北道) 的政策和计划的协调, 建立与周边城市共生发展的方案。并且将发展方向与《内陆圈超广域圈开发计划》、《忠庆圈广域圈开发计划》、《行政中心复合型城市广域圈开发计划》等计划相互联系, 制定了《世宗市广域城市规划》 (20年为单位, 每5年一调整) 、《城市基本规划》 (20年为单位, 每5年一调整) 、《城市管理计划》 (10年为单位, 每5年一调整) 、《中期地方财政计划》 (1年为单位) 等计划, 起到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 (表2、表3, 图3) 。

4 新技术应用

4.1 交通安宁 (Traffic Calming)

交通安宁是指为了减少车辆速度和交通量, 使步行者及骑车人安全、便利的利用道路, 保护不受噪音、大气污染侵害的生活圈, 称为交通安宁、交通平稳化、交通镇静化等。为了给使用住宅区生活道路的人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安装一些物理设施, 通过控制通行调节交通流量, 管制停车设施等方法来改善环境 (图4) 。

交通镇静化技术是为了使交通的弱势群体可安全、便利的在道路上通行而扩充便利设施, 改善步行环境等, 构建人为中心的交通体系, 而遵守制定的交通弱势群体通行便利增进法。世宗市为形成空间构成的基础, 且建设公共交通循环轴良好形象, 将道路系统形成完善景观体系。

公共交通中的快速公交系统 (BRT) 的是重要的概念, 并引发形成步行活动空间的探讨。各生活区到BRT站点空间上的土地利用和体现出以BRT站为中心分布商业活动建筑及开放空间的轨道交通站点导向布局方法。

4.2 世宗特别自治市综合管理体制2)

为确保规划实施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将研究团队分为三个部门 (城市与区域规划部门、城市产业经济部门、城市行政财政部门) , 并在国务总理室中的世宗市支援团内组织了研究工作组来检查业务内容, 通过与相关机关建立协调计划, 提高了中长期发展方案的完成度。以行政中心复合型城市建设基本规划为基础, 结合最新的发展条件变化, 为世宗市的早期建设以及快速的发展建立中长期发展方案为基本方向, 对现状与条件分析、相关计划检讨、相关机关意见提取等进行综合研究, 建立计划目标。设定世宗市的未来发展目标, 对产业经济、地域计划、行政财政等等相关计划进行综合检查, 提出具体的促进目标, 并建立推进进程、机关任务分配、目标管理等实施行动计划。

通过举办相关领域的专家顾问会议 (3次) 、世宗市支援委员会民间讨论会 (3次) 、相关机关协议会 (3次) 、公听会等, 来收集并参考各种意见, 提高发展方案的完成度, 确定世宗市支援委员会中期报告, 通过最终审议完成了最终案 (图5) 。

4.3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 (CPTED:Crime Protec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在世宗市考虑到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基本原理, 使用环境设计的基准来营造安全的城市。以环境设计为例, 首先确保一般人视线可达、照明充分、解放死角、强化地区活力, 并对独立住宅、商业用地、道路、停车场、公园等实施细部照明、景观、监管要素检查以及标准设置。

在细节方面, 第一, 要求独立住宅的灌木种植不能遮挡一、二层窗户的范围, 避免形成可窝藏犯罪的场所或死角地带, 确保间隔, 在适当的地方布局照明。第二, 对商业、业务用地建筑的一层临街地区使用50%以上的透明材料, 保证视线, 限制立板式以及筒板式广告, 禁止在玻璃上张贴广告。第三, 对于公共住宅, 在住宅区入口设置保安处、挡车杆, 社区围墙利用可视性材料或采用有缝的墙。第四, 对于公园及绿地, 为了避免形成窝藏场所及死角地带, 需确保种植间隔, 同时为保证领域性使用通透的栅栏及灌木。第五, 对道路, 将人行道及自行车道布局于有充分交通通行量的地方, 为了避免形成窝藏场所尽量采用直线设计。

4.4 女性友好型城市

世宗市女性友好型城市的制度特征在于改善女性在城市生活中的步行、交通、文化、住宅等方面环境, 追求“女性宜居的幸福城市建设”。此观点出自1994年OECD国际会议中, 由27个国际参与的“Women in the city:Housing servi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提出女性不仅是使用者而且是规划者的观点。世宗市女性友好型城市的基本发展方向是空间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融合, 将空间、产业、劳动、交通、基础设施的政策进行综合, 建立为女性提供安全的城市环境、便捷的居住区、以及对其工作和家庭的支持政策 (行政中心复合型城市设计网站) (表4) 。

5 新行政中心组成 (搬迁了的政府部门)

韩国政府树立“2012中央行政机构搬迁规划及公务员移、定居支援政策”, 对第一阶段搬迁对象的总理室等12个机构提出搬迁日程, 在2012年末前进行搬迁。促进2014年前中央行政机构及政府资助研究机构的搬迁, 形成早期行政中心城市的功能, 确保城市成长的稳定性 (第3次世宗特别自治市支援委员会, 2012.2.21) (表5、表6) 。

6 结论

世宗市的出现标志着韩国第17个区域自治团体的形成。世宗市建设的意义在于缓解首都圈的过度集聚现象, 在首都圈以外寻求新发展空间, 促进国土的均衡发展, 这也曾经是1970年代“白纸规划树立队”4) 力求实现的目标。只是当时的重点在于解决国家安保问题, 而现今面对的是首都圈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挑战, 并处于内部环境从集中到分散、集权到分权、专业化到多样化转型的时期。

这对于中国正在推进中的新城或经济开发区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在2010年, 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3%, 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面对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各种问题, 中国以建设新城或经济开发区为对策来促进地区的发展。韩国世宗市建设实例将对中国新城发展规划具有借鉴参考意义。

图、表来源

图1, 图3~5:参考文献[14];

图2, 表2:参考文献[15];

表1:http://www.macc.go.kr/cityplan03.do?menu_id=cityplan03;

表3:行政中心复合型城市设计网站 (http://happycity2030.or.kr/urbandesign/develop_plan2.asp) ;

表4:行政中心复合型城市设计网站http://happycity2030.or.kr/urbandesign/happy_woman1_2.asp;

表5、6:行政中心复合型城市设计网站http://happycity2030.or.kr;

摘要:韩国首都圈的过度集聚引起了生活成本增加、城市秩序混乱, 环境恶化等严重的城市问题, 严重制约未来国家发展竞争力的提升。为此, 韩国政府提出在首都圈外建设世宗新行政中心, 起到分散首都职能, 缓解城市问题的作用。本文对世宗新城建设背景及选址、规划过程、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建设成果等方面进行介绍, 提出韩国世宗新城建设对于中国正在推进中的新城或经济开发区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8.“五年规划”与中国发展 篇八

新中国成立后,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今中国已经完整地经历过12个五年规划期,即将掀开“十三五”规划的新篇章。

总体上看,每一个五年,都是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好像一部轰轰烈烈的历史大片,中国社会发生着许许多多深刻的变化:政策措施、城乡统筹、民生问题、百姓衣食住行、市民消费理念……

何为“五年规划”

五年规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1929年4月举行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诞生。

经济建设不是拍脑袋,必须严格遵循经济规律,必须有全面周密的规划。这时,中国人的眼光转向了苏联老大哥。

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强国相比,苏联的工业革命发展较晚。但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苏联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苏联取得巨大的转变源于苏联的“五年计划”,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当时西方众多媒体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是红色梦想家的空想”,都在等着看苏联笑话,因为在西欧国家历史上从未出现政府组织和主导的经济建设。

但是苏联给了世界一个巨大的奇迹。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苏联由农业国家变成工业国家。通过“五年计划”,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建立初始的经济和苏联建国前有极大的相似性,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工业化强国梦,苏联成为必然的老师。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也开始了雄心勃勃的“五年计划”编制。周恩来访苏期间,还专门就“一五”计划的编制请教了这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指出,“一五”计划草案中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0%太高了,应降到15%或14%。他还说,计划不能订得太满,要留有余地,以应付意外困难。斯大林的这些意见得到了采纳。

尽管各方为了尽快拟定“一五”计划倾注了大量心血,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上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一五”计划虽几经修改,在1953年仍未最终定稿,但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却不能再等待,于是中国政府果断地决定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进入边实施边编制的状态。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大地上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

从“计划”转向“规划”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从“计划”到“规划”,一字之差,充分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理念、政府职能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

“规划”取代“计划”,是中国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变政府主导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进一步转变,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经济体,是世界众多市场经济国家一员。我国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市场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會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在此背景下,体现计划经济特色的五年计划到了淡出之时。

权威人士和专家认为,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体现了从作为组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机制向作为政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手段转变。体现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更加注重政府履行职责的领域,弱化市场调节的领域。

“市场的归市场,规划的归规划。”五年规划是和市场机制相互分工的资源配置手段,能够弥补市场机制在宏观层面的盲目性。基于分散信息的市场微观均衡并不能达致宏观协调,规划在宏观层面对于整体性知识加以运用,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整体方向。

“五年规划”为何如此重要

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五年规划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成果辉煌,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也将为未来的五年谋划全局性、战略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议题。对此,熟悉中国政治经济规律的人,纷纷投以关注的目光。也有一些不了解情况者,可能疑惑,市场经济的中国为什么还要编制“五年规划”?

须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在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今所谈及的“五年规划”,更大程度上是对未来五年的宏观设计、战略方向,属于指导性意见。当然,其中具体的指标、项目、投融资约束,是具有法定的强制效力,但也完全不是过去计划时代的产物。

“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经验,并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中国的五年规划基本定位是为宏观经济活動提供框架性指导,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依据。五年规划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国家治理绩效的重要依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教授胡鞍钢在他与人合著的《“十三五”大战略》序言中如是写道。他同时讲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五年规划性质和内容早已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五年计划”。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五年规划的性质和作用: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nlc202309081252

五年规划的最重要作用,就是按照党中央的战略布局,确立“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健全涵盖关键领域、突出重点、相互衔接、导向明确的宏观调控指标体系,特别是区分并制定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前者是为市场主体提供国家期望的發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后者是中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具有法律效力,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其实现。

五年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旨在增强其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总体上看,五年规划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宏观性,即规划布局国家发展的整体是什么;二是战略性,即所规划的发展时期具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三是政策性,即规划内容具有针对性,对于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发展方向尽可能与国家期望的方向一致。五年规划是一个虚实结合的规划,通过充分把握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关系、重要矛盾与主次矛盾,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角度战略性地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和新时期、新发展、新阶段的目标。

备受瞩目“十三五”

建国60多年来,五年规划逐渐从单一的经济计划转向全面的发展规划,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经济指标为主转向公共服务指标为主,从少数人决策到集体决策,反映了政府职能的重心从经济领域逐步转向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微观经济领域被削弱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加强。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而新时期的发展规划更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

而今,中国的五年规划已经转变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规划,或者可以称为公共事务治理规划,它不再以微观经济活动为中心,而是以公共事务治理为重点,从而能够和市场经济相互兼容,并成为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具体到“十三五”规划,这一五年规划时间节点很关键,一方面,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另一方面,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李朴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备受关注。

制定中长期计划,必须着眼于全局,分析国内外局势中已经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以及国内外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仅要看到当下,预测以后三五年的走势,还必须展望未来一二十年的发展方向。五年规划使得中国决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得更全面。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解读时讲到,“十三五”规划勾勒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在质量导向、民生导向和问题导向中蕴含着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六个坚持’的發展原则;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国区域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新型城镇化孕育着巨大市场需求,而且创新驱动的作用日益增强。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多万市场主体,中国经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徐绍史说:“所以,我们有决心,也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迈上中高端水平。”

9.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 篇九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五年规划

为了真正做到把学校精神文明工作落到实处,需要整体规划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为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制定《罗城初级中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五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进一步增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对教师重点进行“师德行风”教育,对学生重点进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教育。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构建师和现代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设新体系。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贯穿于学校各方面工作之中,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丰富多采的课内外活动为载体,深化改革学生评价模式,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境界。为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做出创造性的工作。

二、常规工作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建设。学校根据工作调整,及时组建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和人员变动每两年着手组建新一届“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继续聘请派出所领导为法制副校长,聘请离休干部休养所老干部为校外精神文明建设辅导员。成立以大中队辅导员为骨干的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对个别辅导员的工作调整要及时重新任命。对在学生中建立的广播电视台、红领巾监督岗等各种组织进一步健全,规范各项管理,对升旗式、队干部轮换等各种工作形成制度或操作流程,便于学生自主活动。通过组织建设,要逐步形成涵盖校内外的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大网络,做到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无盲点。

2、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要强化政治学习制度。党支部将组织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理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各级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教委党委的指示等。支部将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政治学习计划,对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提出明确要求,进行定期检查,作出等级评价,以保证学习内容的落实。学校将利用重大节日、师德行风建设月活动等,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活动,并组织党团员进行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要求班子成员都带头参加。通过学习,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鼓足干劲。

第二,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确保学校长治久安。学校制定专项《师德行风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学、查、摆、改”的程序彻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第三,扎实开展“师爱到万家”活动。教师做到“三必访”,对受家庭成员练“法轮功”影响的学生要进行特别关照,跟踪观察。对家庭特困生要进行统计审查,集中开展帮困减免学杂费等工作,不使一个学生掉队。还要继续组织家长评校、学生评教活动,真正建立起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工作关系,做到让社会满意。

3、更新精神文明建设理念,拓展精神文明建设时空。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将邀请社会上的有关人员进校举办革命传统报告会、交通法规讲座、法制教育等。利用“关心教工生活委员会”、团组织等,密切干群关系,形成与教师交流沟通制度,关注教工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其生活、精神面貌,由工会主席于立华和团支部书记杨冬峡分口负责组织教工活动,丰富其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关系。每年的“五四”、“ 七一”、“十一”重要节日期间将组织党团员、教师、学生展开参观、游览、演出、手拉手等系列活动。团员、少先队将重点开展丰富多采的体验教育活动,组织团员体验产业工人的艰辛和山区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年级同学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封闭式实践训练。利用第二课堂和节假日继续开展以标本制作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根据支部提出的“课堂主动学习、活动自主组织、少先队民主管理”的“三主”精神,少先队大队部围绕“三主”教育开展重点活动,文明岗做到岗前培训,岗上认真检查记录,岗后及时总结汇报,严格落实各项要求,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礼貌新风的形成。对升旗式、广播站、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尝试全由学生自主策划、自己主持,总结经验,推广到所有队活动中。通过自主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推动兴趣特长小组活动的全面开展。

4、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人人都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建立教师进修提高制度,鼓励教师钻研业务,争做名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教师在社区的知名度,引导教育教师珍惜自己的名誉。通过各种制度的完善,进一步规范教师为人师表的言行,争取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提升到一个较高档次,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楷模。教师要通过课堂教育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通过课下的优雅得体的言谈举止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时时刻刻努力营造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环境。

三、重点建设

1、抓好科研课题,构建德育新体系。

构建与完善德育的目标内容体系。按照《纲要》的精神,我校在道德教育实践中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小学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1)认识国旗、国徽,学会唱国歌。(2)写好规范字、学说普通话。

(3)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会唱爱国歌曲。(4)知母校、爱母校。(5)知道并热爱领袖。

(6)完成学习任务,做合格加特长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系列教育活动中,教师把抽象的教育理念逐一进行分解、物化为学生看得见、做得出、理解得了、体会得到的具体行为。

事实证明,这种教育形式的效果是十分显明的,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很快。

从说好每一句普通话、写好每一个汉字、唱准每一句国歌开始。一笔一画、一句一声,逐一落实到位,要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融进每一个动作中、每一句歌声里。“遵纪守法教育”是从队列训练开始物化的,要求学生举手投足都要完全达到规定标准,使每一个动作都要规范到位,不达标准决不放弃。通过这么严格规范的训练,要达到无是举行升旗仪式、做课间广播体操,还是大型集会,全校一千八百多名学生基本上达到了令行禁止,犹如一人的较高境界。爱家乡教育可物化为“找一找乡音土语与普通话的差异”、夸一夸家乡名牌特产、讲一讲家乡古今名人故事、画一画家乡的未来等系列活动。也正是在这样的系列教育活动中,教师把抽象的教育理念逐一进行分解、物化为学生看得见、做得出、理解得了、体会得到的具体行为,才把这些“教育理念”的空中之云,化做了学生身边的行为之雨。

“敬业”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建设的重要道德规范。学生“敬业”基本道德规范的建设,必须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相结合。

我校在实践中设计了一条由六年级到初三年级逐步上升的途径。

(1)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姿势,遵守课堂常规,认真上课,认真读书,认真完成作业。

(2)勤奋学习: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做到今日功课今日毕。

(3)主动学习:自寻学习动力,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4)热爱学习:对待学习从必须发展到兴趣,再从兴趣发展到热爱。

(5)高效学习:要总结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6)创新学习:在新课程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全面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自育、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总之,在构建与完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内容体系中,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20字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构筑与完善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设途径以《纲要》为依据,构建与完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提高自育能力为重点的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设途径方法体系:

(1)构建与完善课外设岗育人的渠道。我校除上课以外,还有丰富的各种活动,存在着诸多的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机遇。这里最关键的是给每位同学设置岗位,赋予责任和权利,使学生在履行岗位职责中自己教育自己,各种优良品德得到培养、弘扬。我校每个角落都归学生管理,在班级学生责任分工表上一查便知。由学生担任的大、中队辅导员助理等岗位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许多重大活动有学生个人或中队集体申办。这样的做法,对学生良好道德建设都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2)构建与完善家庭设题育人的渠道。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经济地位、家长的职业状况、家庭的文化氛围和道德水平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许多时候是自发的、随意的、无序的、缺乏选择的。开展创建“文明卧室”、“我为父母过生日”、“跟着父母上天班”等活动。学生与家长有血缘关系,而源于血缘关系的教育资源是最能打动人的。

(3)构建与完善社会育人的渠道。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我校的社会实践方式主要是在学校的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如社会实践基地生活周、姊妹学校手拉手、社区志愿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只要把握好了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构建与完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学校教育必须努力营造出一个面向全体、能体现个性差异、公平合理的教育教学竞争环境。改革学生评价制度,采用个性化的评语。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着它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今后要重点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做如下探索。

(1)渗透性探索。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总是以它特有的象征性符号向学生潜意识地灌输着国家的教育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利用其渗透性特征,充分运用各种校园文化载体,重点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利用各种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等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教育。利用课堂主渠道及班会、团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校园里的时事走廊及学生的阅览室里有多种报纸及刊物可供学生阅读。墙壁、门窗随处可见文化内容,做到了学校时时、事事、处处体现着教育。为了全方位构建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校训、校标、校歌、校风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隆重的仪式,热烈的鼓号,整齐的检阅,庄严的宣誓,动人的演说总是使师生激动不已。我们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精心布置每处场景,为培植优良校园文化创设必备的情景条件。滴水穿石,润物无声,这种依靠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绕开意识的障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通过德育环境的渗透功能,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进而造就我校校园群体的积极向上的共同特征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2)选择性探索。校园文化往往是通过传授知识,开展活动形成的。这一特点就形成了校园文化教育的选择性。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千古流传,寓意深刻;当今学生择校现象,更应当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古今事例无非是要改善受教育的环境。可以这样说,你不自我改善教育环境,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改善教育环境的首要方面,这是社会对学校的选择和要求。而学校也存在着对校园文化的选择。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我校有选择地引进了部分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以丰富师生的精神需求,同时在此基础内化,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这些引进文化不断加以调整、充实、丰富、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要求和校园主体的内在需要。

(3)全员性探索。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个个都能参与,人人都能成功”是我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最终落脚点。我们探索的途径之一是: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积极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培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让每个学生跷起脚来就能摘到桃子”。

(4)自主性探索。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认为:人人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自在地发展就意味着像植物那样生长发育,教师就应像园丁一样精心护理儿童,而不应给儿童任何强迫。我们认为,自主是形成学生乐学的长久动力之源。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自主活动使学生身心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学生的自主活动内容异彩纷呈:校园文化语设计、社区热点调查、名人专访等应有尽有。学校对各类自主活动进行归类评选展示,加以正确引导。如七

(二)班集体开展的“我的格言”搜集展示活动被学校作为学习推广的典型介绍给了全体同学。学生课下通过大量阅读,广泛搜集资料,对喜欢的格言警句进行摘抄或改编,参加班级的选优评比。当学生看到自己喜欢的格言被选中采用,张贴或悬挂在教室内外时,他们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格言的记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自主学习中找到了新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这种自我主动接受教育的功效,其潜在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3、引进魏书生教育思想,构建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系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怎样才能达到“一辈子”的要求呢?这里说的就是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在学校里,在教师面前,学生呈现出许多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但要形成习惯,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些方面甚至需要付出终生的努力。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的核心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和强化,对学生求善的倾向不断的定型化,内化为学生特有的道德品质。学生的自我教育习惯需要教师的设计,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教育实践就是构建了一整套学生德育的自我教育体系,在实践魏书生教育思想方面我们围绕创建魏书生班级达标活动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建立自己的座右铭时时进行自我教育。学生在文具盒、课本上,在自己卧室墙壁上、书桌上张贴、悬挂、书写左右铭、名人名言等,随时提醒自己应当如何做人,这是自我激励的极好方法。走进教室,你会看到每个教室的后墙上都有班级固定的座右铭;黑板的一角每天会更换出新的激励语;打开文具盒或课本扉页,会有属于每个学生自己座右铭。

(2)写日记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不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避免重复犯过的错误,经常还会得到新的体会和认识。这种自我教育方式被魏书生称做道德长跑。从六年级开始,我校就坚持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良好习惯。

(3)承担专项事务,是增强责任心和爱心的重要自我教育方式。教师要对学校、班级的事务进行明确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每天必干的事情,天长日久,关心集体和他人的良好品质自然会形成.教师进行班级特色建设,要做到在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保留自己原有的管理经验,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三.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研究,总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效果。1. 每学期每位教师写一篇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论文或经验总结,总结点滴经验并及时推广。

上一篇:病理科出科个人小结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怎样最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