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10篇)
1.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一
XX银行深化金融改革,支持XX市农村金融健康快速发展的报告
XX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XX市政府《关于印发XX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方案和XX市农村金融工作督查考评方法的通知》和XX市《印发XX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行根据所辖经营区域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以实际行动支持XXX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落实国家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入贯彻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信贷杠杆鼓励、支持和引导小微企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转型发展。积极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小微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一批“小而优”、“小而强”的小微企业客户群,推动客户协调发展。
二是加大信贷投放,满足小微企业信贷需求。进一步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今年计划新增贷款X亿元以上,其中小微企业及“三农”小企业贷款达到“两个不低于”的要求,确保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高于贷款总额增速,继续提高中小企业与“三农”贷款比重,大力支持地方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满足小微企业差异化需求。积极发挥村镇银行贴近基层的优势,细分市场与客户群体,开发基于供
应链、产业链、地方产业集群特征,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特点的新型金融产品,不断充实小微企业产品体系。积极探索大宗商品、知识产权、保险权益、经营权等新型担保方式,破解小微企业担保难或押品不足的“瓶颈”。针对高新科技产业和电子商务领域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四是增强渠道功能,完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网点渠道优势,进一步完善网点小微企业服务功能,拓展营销服务触角,组建专业服务队伍,提升网点服务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网点对小微企业服务的范围,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网络。计划在今年底前新增营业网点XX家左右。
五是适当放宽风险容忍度,增强业务发展动力。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及“尽职免责、失职问责”的原则,适当放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以资产组合管理等技术监控小微企业业务的整体风险和收益水平,以崭新的经营理念打造流程银行,强调全流程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六是建立信用恢复机制,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对于产品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信用状况好、还款意愿强但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恢复机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客户制订授信调整方案,帮助企业恢复生产,渡过难关。
七是坚持“有保有压”,促进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在信贷投放上,优先支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对
“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不贷;优先支持依法合规经营的企业,对违规违法经营、拖欠员工工资的企业不贷;优先支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对产品无市场、管理和技术落后的企业不贷;优先支持具有良好成长性企业,对偏离主营业务、盲目扩张的企业不贷;优先支持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对企业主有赌博、吸毒等不良嗜好的企业不贷;优先支持生产经营现金流稳定的企业,对没有还款来源的企业不贷。
八是加强风险管理,切实防范各类信贷风险。动态研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加强主动风险管理。严格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有关政策要求,把握信贷投向,使信贷资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发展,坚决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或流向民间借贷领域。
XX市地处XX,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传统农业发达地区。近年来区域内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以玩具、毛织、工艺美术等支柱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链,其中大部分为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狭窄、可选择金融品种稀少,无法获得专业性金融服务等问题。作为一家面向基层社区的区域性基层银行,我行将以深化金融改革为契机,发挥贴近小微企业的地域优势和服务网点优势,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时努力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为XXX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尽绵薄之力。
2.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二
2010年在瑞士达沃斯“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 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最早提出“New Normal”。所谓新常态, 即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国内开始关注“新常态”是习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讲到:“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李杨认为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变化, 共同塑造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国内对新常态的主流解释即为“三期叠加”, 即我国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状态。
与此相对应, 学术界提出“X+新常态”, 以此概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本文提出“金融新常态”, 以此概况总结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和市场变化的新特征。新常态在学术上理论朔源上缺乏厚重, 理论研究更多是“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习近平讲话) 思考“三期叠加”的新问题, 提出新对策。因此, 金融新常态并非经济学的规范命题, 而是政治经济学的实证命题。
2 正确认识金融新常态的三重维度
2.1 经济土壤新常态
2.1.1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换挡到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 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10%, 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的奇迹。加入WTO后, 在出口带动和房地产拉动下, 我国经济增长率飙升到14%。随着次贷危机爆发, 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急剧变化, “4万亿”的刺激计划也只能使得经济增长率短暂复苏。国内人口红利逐渐结束、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国外市场复苏缓慢使得原本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型, 反映在经济增长率上, 201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仅7%。
2.1.2 经济转型加快。
201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 达到51.2%, 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 超过工业比重。新增城镇就业1322万人, 高于2013年, 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全年进出口总额仅增长3.4%, 为加入WTO以来最低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 能耗强度下降4.8%, 为近年来最大幅度,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悄然发生转换, 即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转换、由外需向内需转换、由资源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
2.1.3 收入分配变化加快。
2014年,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 快于经济增长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 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 出境旅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 为历年来最低。我国经济增长红利正被最广大居民享受, 通过收入改革, “藏富于民”的理想蓝图正在绘制。
2.1.4 产业不断高级化。
一方面, 淘汰落后产业的过剩产能正在加快, 降低单位GDP能耗成为硬约束, 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空前。另一方面, 培养高科技产业, 加快创新驱动, 营造“全民创业, 万众创新”的局面, 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能力, 提出“工业4.0计划和互联网+”, 已培养出高铁等世界领先产业。
2.2 宏观金融政策调控新常态
金融政策是金融发展与金融市场变迁的重要力量。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 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举足轻重。长久以来,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相机决策”和反周期而动的宏观调控思想在国内占据主流。当经济陷入下滑时, 政府常出台刺激政策, 刺激措施以“铁公基”为主, 见效快却后遗症重。新常态下, 政府仍然按照凯恩斯主义反周期而动进行货币政策调整, 却未出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一方面, 通胀下调使得货币政策存在宽松空间;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率下滑使得货币政策有宽松的必要。货币政策上限防通胀, 下限保就业 (增长) 。
金融监管更重审慎协调。中国推行审慎监管, 重视系统性风险防范。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 存款保险制度等配套制度的推进, 金融监管当局在监管中重心逐渐由“审慎”到“协调”。政府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保持了较宽的容忍度, 甚至互联网企业存在监管套利空间。李克强总理在视察首家互联网银行前海微众银行时讲到:倒逼传统金融加速改革。在增强金融服务大众的普惠性时, 协调思想可见一斑。
2.3 金融生态新常态
长久以来, 中国金融承担着部分财政功能。金融部门整体市场化水平不高, 中央和地方政府进入和控制金融部门的冲动一直较高。近两年来, 一系列举措表明这种倾向正被扭转, 如置换地方债务、向国家开发银行注入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要素。从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金融市场主体行为变化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市场格局, 如融资市场中直接融资的比例将持续大幅提升。利率市场化能有效捋顺金融市场各主体的行为决策, 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利率更能反映资金供求关系, 减少金融资源的低效率配置, 市场机制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社会利润将在金融和非金融部门重新分配。由于多种因素, 中国金融部门从全社会利润中分配的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4年全球银行利润24%集中在中国银行, 远高于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份额。民生银行前董事长曾直言, “银行利润太高, 我们都不好意思公布了”。近两年, 政府通过多途径减少金融业费用, 如银行收费检查、手续费下调, 李克强总理调研工行时要求“银行收费能不收尽量不收”, 银行利润增长率陷入近年来最低水平。
3 金融新常态的政策导向
3.1 构建普惠金融
现代商业金融具有“嫌贫爱富”的特性。我国现行金融体系中, 政策性金融机构及业务规模有限, 不能提供普惠式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行业收费问题一直广受关注。近年来, 政府推进的一系列金融改革, 目的之一是推进金融服务向中小企业、普通民众等领域倾斜, 使“金融弱势群体”能充分享有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互联网金融具有较强的草根性, 余额宝将理财门槛降到一元, 理论上使得理财服务可以覆盖绝大部分民众。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前海微众银行时讲到“你们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一条路子, 给普惠金融发展提供经验。要降低成本让小微客户切实受益”。近年来, 我国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政策性金融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普惠金融特质。
3.2 重塑效率金融
金融市场是配置资金的场所, 资金配置主要依靠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实现。由于我国国有经济事实上的预算软约束和利率管制, 使得资金在供需结构和期限结构上形成错配, 金融体系效率未实现最大化。同时, 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 金融中介在项目选择、资金配置、项目推荐等方面存在保底思想, 怕承担过大风险。国有金融机构存在事实上的财政兜底, 国家对金融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均要实施有效监管和防范。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改革, 配套存款保险制度,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体系, 将有效解决金融体系中资金错配、风险错配的问题, 营造高效率的金融体系。
3.3 营造创新金融
创新是一国长久进步的不竭动力。金融新常态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到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 再到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市场的繁荣, 均是改革创新的结果。本次金融改革, 不是在旧的金融框架下小修小补, 而是在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 以完善金融制度为目的, 构建普惠、效率金融, 金融创新是达到这些目的的根本手段, 这些金融创新既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推进, 也有自下而上的金融市场微观力量堆积。我们会看到, 未来金融市场的新事务、新产品、新工具会不断涌现, 并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不断促进整体金融生态的新变化。
4 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制约因素分析
4.1 资产质量变化
经济增速换挡导致商业银行持有的信贷资产质量形势十分严峻。在次贷危机后四万亿刺激下, 商业银行将大量信贷资产投向了“铁工基”及其相关行业, 经济增速换挡导致很多传统企业经营发生困难, 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的资金链极其脆弱。小微企业在经济换挡期亦面临着严重的现金流压力, 资金链条上任意一点的问题均会引起连锁反应, 商业银行经营资产质量的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在产业转型过程中, 相比于传统产业, 服务业的经营风险和信贷把控更加困难。从2014年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来看, 银行业不良已现“双升”局面。央行已下调存款准备金融率1.5%以释放流动性, 但M2增长率仅12%, 为近年来最低, 显示出商业银行放贷较为谨慎。
4.2 社会融资结构的转变
中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未来,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混业经营的推进, 将逐渐转为金融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社会融资结构将发生变化, 银行不再是融资的主要渠道, 直接融资将逐渐占据融资主体地位。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资金获取成本上升, 银行利差收窄, 依靠利差盈利的模式将被颠覆, 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4.3 跨界竞争者进入
大型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或成立类金融机构, 不仅降低了对银行金融供给的依赖, 更增加了银行的竞争对手。互联网企业以互联网思维跨界进入金融市场, 在结算、理财、信贷等方面对银行形成冲击, 特别在个人支付结算领域, 互联网企业已能与银行分庭抗礼。由于互联网企业在金融供给成本及迎合年轻人消费心态的优势, 后期对银行的冲击将更大。
4.4 新业务模式尚未形成
新常态下, 经济增长驱动力将由投资加消费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驱动;第二产业重点发展转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银行配套新的金融服务方式, 提供新的金融产品, 并建立起新的盈利模式, 如零售业务, 小微公司业务, 表外融资等, 这要求银行必须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 实现转型发展。
5 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转型对策
5.1 紧跟政策导向, 切实履行责任
跟随金融政策导向, 增加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创新发展消费贷款, 以互联网金融为手段增加对普通民众和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能力, 积极加强对一带一路、互联网+、工业4.0、战略新型产业的金融支持, 切实履行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快速推进转型发展, 积极营造新的盈利模式, 增强盈利能力, 增加资本回报, 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坚持稳健经营, 防范金融风险, 履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政治责任。
5.2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新常态下银行转型发展的基石:一是彻底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思想, 增强客户经营能力;二是加快创新发展步伐, 研究新市场、研发新产品、采取新策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 必须“高低搭配”。对于客户服务, 要全面提升服务队伍素质, 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增强服务竞争力, 以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和综合经营能力。对于创新发展, 必须打造一支学历高、经验丰富、创新意识浓厚、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队伍, 在互联网金融、投行业务、资产证券化等新业务上敢于试水、勇于突破, 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为此, 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用事业选拨人才、用绩效激励人才、用情感凝聚人才、用制度规范人才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5.3 加快业务转型, 构建新的盈利模式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 商业银行亟待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在资产业务方面, 需从传统的做大信贷资产规模转变为资产经营、资产托管、资产证券化的综合化运营。在负债业务方面, 受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模式变化和互联网金融对存款的分流, 需逐步从传统的被动负债转变为主动负债, 资金来源更依赖于同业资金借入。在中间业务方面, 需狠下苦工, 多渠道增收, 逐步摆脱对存贷利差的依赖, 使得中间业务收入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在金融创新方面, 必须防止“伪创新”。金融创新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出发点, 要从提升金融整体运行效率、提高服务社会大众能力、降低金融风险出发, 必须防止通过金融创新达到的“金融业繁荣、实体经济困难”的局面。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营造服务客户的新模式、新渠道, 降低运营成本。推进资产证券化, 提升资金运营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5.4 做好精细化建设, 以管理出效益
一是树立风险新文化,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实现风险管理的流程化、科学化, 提升风险事前预警及事中判断能力,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切实加强风险管理。二是不断优化流程, 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和服务客户能力。三是树立内涵式发展理念, 降低资本消耗, 减少业务运营成本
5.5 加强对外合作, 走集约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外延式快速扩张, 商业银行必须减少资本占用, 走集约发展道路。一是树立杠杆思想, 用优势产品 (组合) 撬动行外优质资源, 整合利用行外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提高财务运营效率, 营造银银、银政、银商合作的新模式。二是在大零售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中, 不同规模的银行选择好自身定位, 以代理—分销模式, 区域性银行接触客户, 充当分销商, 资金充裕银行以买进方式持有并经营各类经营资产。三是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利用好互联网平台, 在广告宣传、业务融合、市场推广、资源共享上实现新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张慧莲, 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 2014 (06) :11-13.
[2]李扬.提质增效适应增速新常态[N].人民日报, 2014-06-11.
[3]陆岷峰.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 2014 (10) :10-14.
3.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商业银行;碳金融;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
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称为碳金融,这是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是指所有包括碳指标交易、直接投融资和银行贷款等。自2004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总额不断增长,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00亿美元,交易量也由1000万吨迅速攀升至27亿吨,四年时间增长了60倍。2006年5月,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特点,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在境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这一“绿色信贷”品种。截至2008年3月底,兴业银行已经在北京、山东、天津、重庆、浙江、山西、福建等11个省市开办节能减排贷款业务,累计投放12多亿元,共发放贷款51笔;年节约标准煤147.48万吨,可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12.85万吨。这些项目融资的成功运作,体现了节能减排贷款模式的新突破,我国商业银行在环境金融创新,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扩展到“碳金融”领域,也为今后探索碳保理等新兴业务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发展现状
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相比,在碳金融方面积极创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较为落后,呈现以下3个特点:
(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争相试水碳金融业务,但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所进行的丰富碳金融业务创新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开展的业务模式也相对单一,并没有广泛而深入地介入其中,较少域涉利润更加丰厚的碳交易二级市场领。我国仅有少量的低碳理财产品出台,大部分商业银行还停留在“绿色信贷”的浅层次上,而且业务范围很窄,低碳理财业务还只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二)涌现了一批绿色信贷产品,绿色信贷的创新比较活跃。对于绿色信贷模式进行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贷款产业专业化、贷款标准区别化、贷款项目分类管理化;二是与绿色信贷相关的金融服务上;截至2011年末,仅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相关贷款余额已逾1.9万亿元。
(三)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争相试水碳金融业务,直接参与碳减排购买的银行更多的是为提升市场形象,而不是单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在对“碳金融”的认识上还存在欠缺。“碳金融”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尚不熟悉“碳金融”的价值、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目前除少数商业银行关注“碳金融”的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
(二)碳金融业务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在政策风险方面,根据《京都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思考议定书》达成的协议,该框架下三个关于减排的机制安排仅会持续到2012年,之后具体的制度安排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直接关乎我国当前CDM项目的经济强度和之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其次,CDM项目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业务关系,特别是与外国金融机构、CERs需求方的法律关系更涉及法律适用、地域管辖等诸多复杂问题,商业银行因而会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
(三)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同时,受技术、制度等因素所限,企业向低碳转型往往会导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利润的实现,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碳金融业务。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深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国际交流控制碳金融业务风险
降低信用风险通过分期支付、银团贷款、监控资金流向等方式开展;可以采取必要的套期保值措施对于未来以外币还本付息的项目,以降低汇率风险;在制定合同时通过咨询国际法领域的专家,采取对商业银行有利的法律适用和法律管辖,以防范法律风险。
(二)探索多方合作推动碳金融市场建设
把握国际碳金融体系建设和碳金融产品创新的机会,是国内商业银行的积极做法,需要积极与国际碳金融机构合作,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产品,共同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规律,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建设,
提升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
(三)创新服务模式满足碳金融市场需求
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并销售,是理财产品服务的资金投资与管理计划和手段。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就属于该类业务。融资支持服务主要用于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包括有追索权保理融资、CERs收益权质押贷款、CDM项目所需设备的融资租赁等具体形式。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一般都遵循此
模式。
(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碳金融业务能力
面临着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的复杂性,碳金融业务需要熟悉环境与金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从外部招聘熟悉碳金融国际标准的专业人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银行内部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起从事碳金融业务的专业团队,聘请和储备一些社会与环境专家作为外部顾问等方式,不断提升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耀耀.碳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变浅析[J].中国商贸.2013(23)
[2]徐大伟,杨娜,陈德湖,夏婷.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收益模型构建与分析:基于碳减排的视角[J].管理评论.2013(06)
[3]石纬林,张宇,张娇娇.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3(06)
[4]王德朋.我国商业银行努力打造“碳银行”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03)
4.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篇四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建议
从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至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已满一年。截至今年3月底,银监会已累计批准34家新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22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注册资本金从800万元到上亿元不等,设立主体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汇丰银行等中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2007年末,吉林东丰村镇银行在考虑退税的情况下,赢利20多万元;甘肃庆阳瑞信村镇银行赢利达101万元,成为全国同类金融机构中规模最大、经营效益最好的银行;四川惠民村镇银行则出现轻微亏损。目前来看,村镇银行试点的总体情况是好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一)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的设立正赶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其建立是由于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以往农民主要是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解决融资问题,但审批时间长,容易使农民错过最佳发展时机,使许多农民无法实现投资需求。村镇银行向农民提供一定的无需担保的小额贷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底,三类新型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互助社)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其中,银行资本6480.21万元,占比50.9%,产业资本1953.89万元,占比15.4%,个人资本4292.55万元,占比33.7%。而其资产总额也达到了32446.16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
(二)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农村新金融竞争格局的形成,由此形成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的局面。村镇银行的进入对我国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可以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空白,还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因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三农”和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中外资商业银行进驻农村金融市场,增大了农信社的竞争压力。由于涉农贷款机构的增多,农信社已经开始主动上门服务了。这对于农信社的发展、进步而言,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三)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首先,为农产品企业或者个体业主提供金融服务。长期以来,这类企业或者个人融资需求较大,而且基本上是通过民间融资(非正规金融)完成的,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其次,村镇银行的出现可开拓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农民生活支出中教育、医疗比例较大,村镇银行可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从而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农民拥有一定的闲余资金,村镇银行的出现可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理财需求。
(四)设立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是创新农村金融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从“开放”的角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注重统筹利用国内国际资源,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二、村镇银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偏离服务“三农”的目标。银监会《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显示,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小额信贷需求一直未能被信用社很好的覆盖,这是农村金融的空白点,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村镇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部分村镇银行无意“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三农业务,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当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村镇银行信誉度不强。商业银行法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一些村镇银行人士介绍,他们行在村民中的信誉度还比不上其他银行甚至农信社,吸存十分困难。在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南充市仪陇县,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小额信贷的名义利率是8%,实际利率在13%以上,比村镇银行和信用社都高,但农户却更愿意到协会贷款,而不是村镇银行或者信用社。出现了协会资金不够贷,村行、信用社资金贷不出的情况。另外,该银行现在只有一个网点,没有加入银联,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让客户感到不便。
(三)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很多村镇银行目前开展的贷款业务与当地信用社业务基本重合,由于规模经济原因,其信贷能力远弱于信用社。因此,实际工作中常与信用社“撞车”,从而引发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的质疑。
三、解决村镇银行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独特性,明确村镇银行的定位。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适时组建村镇银行,让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弱质产业尽快升级换代,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十七大精神、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决策。当前农民状况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农田不多,收成不好,没什么技术,也没有打工的经济来源,勉强维持着生计。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他们从事个体经营,成为种植、养殖
大户,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有生力量。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办企业,办商场,办学校,从事一切有利可图的规模化的经营活动,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村镇银行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首先应该为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最贫困、最需要扶助的人提供帮助,否则,它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村镇银行。
(二)加强监管。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与政策目标的差异应得到及时矫正,否则,试点效应一旦扩散,再来进行规范就比较被动。要从农村经济平衡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国家的整体利益上,定位贷款的投向。金融监管部门应设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或阶段性考评,对不符合市场定位要求的村镇银行提出改进措施,直至责令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组建和运行虽然是经济现象,但要看到它关系到民生问题。
当的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比如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减免税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政策性贷款利差补贴、允许申请央行再贷款、提供征信服务、及时解决支付结算等方面的障碍问题,等等。对外资金融机构组建或参股我国村镇银行,要积极引导鼓励,并利用其成熟的管理技术和小额信贷经验,来增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
(四)产品及服务创新。要推出适合农村中低收入阶层的产品,没有好产品的推出,就没有生命力。村镇银行可以在寻求合作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主动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同时与当地经济合作组织接洽,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另外,除有贷款的需求外,部分农民也有理财需要,村镇银行可借鉴城市银行的理财经验,设计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在提供金融服务上,应把村镇银行建设成为“田野上的银行”,让农户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银行。在村级层面将金融与生产、流通、采购结合起来,更有利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在降低信用风险方面,对村镇银行来说,可以由三个途径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创新担保方式;与专业合作社进行融资担保合作等。村镇银行要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收集大量客户资料,降低因对客户信息的不知情而导致的信贷风险;寻求和开发新的担保方式;对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贷款时可要求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等。
(五)放开农村信贷利率限制。放开利率限制是农村金融得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为基准利率的0.9~2.3倍。对于信贷供给方,关心的是成本收益,考虑到农户居住偏远、分散,借款额小、借款频率低等因素,要想使农村金融商业化可行,2.3倍的贷款利率上限还是太低,应该实现利率市场化。对于信贷需求方,最迫切的问题是“贷款难”而不是“利率高”。
(六)建立农村存款保险体系,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我国目前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一直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在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再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已不合时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在鼓励发展各种农村金融机构的同时,为保护存款者的合法权益,可先在农村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一起被认为是支撑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它可以提高存款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信心、抑制个别金融机构倒闭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通过该制度,运用存款保险机制对有问题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及时监测和早期纠正措施,有效防止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存活、不能退出市场的情况发生,促进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5.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五
摘 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普惠金融,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响应号召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小微企业及农户贷款余额近年来不断攀升,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效率低等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为此,本文对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应抓住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科技进行产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从而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普惠金融;大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这一概念缘起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旨在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
从普惠金融相关统计数据看,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0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2%,同比增长9.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7.7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大型银行涉农贷款余额8.64万亿元,同比增加3920亿元。
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038.4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用户486.1万户,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54.4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3%,银行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6%,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的目标。其中大型银行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473亿元,同比增加1574亿元,增速40.35%。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约占全部贷款比重的25%,贷款户数1417.2万户,申贷获得率达94.7%。其中,大型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02万亿元,同比增速10.25%;贷款户数164.6万户,同比增加17.13万户,增速11.61%,较银行业平均水平高2.41个百分点。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大型商业银行2017上半年新发放小微贷款利率为4.7%-5.1%,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处于较低水平。
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在解决小微企业、农户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普惠金融的进程。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1.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资金资源倾向发达地区和城市集中的特征明显,而小微企业、农民以及城镇低收入者的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基础的金融服务投资不足、资源配置不平衡以及严重缺乏等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严重。
2017年年底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金融改革中农村仍旧是最薄弱的地区,“三农”层面的资金缺口已经超过3万亿元,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根据波士顿公司的全球财富管理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我国有约一半以上的人尚未被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覆盖,特别是在农村,有80%的家庭年纯收入低于1.3万人民币,这些家庭缺乏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和基本的金融服务。普及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所需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电信基础设施还存在严重缺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2.成本高、效率低,服务动力不足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用可负担的成本为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及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关键就在于大型商业银行如何进行产品定价,使得信贷产品以广大小微企业及低收入群体可以接受的成本服务市场,归根结底解决成本和效率的问题。
大型商业银行面对的是缺乏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农户等客户群体,意味着投出去的贷款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以及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这无疑增加了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业务要深入到中西部以及村镇地区,就需要更多的网点及柜台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型商业银行增加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出。此外,普惠金融信贷产品的开发要基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投入大量研发资源,而信贷产品的利率要考虑到小微企业等群体的承受能力,如涉农贷款是典型的低利率贷款,这显然又降低了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3.信贷产品差异化不够显著
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推出的普惠金融信贷产品各种各样,如建设银行推行的个人网上自助贷款服务“快贷”,其贷款门槛低至1000元,很大程度地扩大了贷款客户覆盖面并且惠及民生消费;中国银行早在2007年就已经设计、研发出“中银信贷工厂”模式,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微客户类型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端对端、流水线和标准化的规范操作大大缩短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授信和审批流程等。这些产品的设计和推广确实吸引了大批的小微企业、农户以及低收入者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上信贷需求,但深入解剖这些银行研发的产品后,我们不难发现大型商业银行很多产品差异化不够明显、产品形式较为单一。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
1.信用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
6.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六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在全球的崛起,经济与金融正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大潮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身主动发展需要与被动改革的推动下,正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金融业务创新不断加快。但作为商业银行基础管理工作之一的金融统计工作,在我国金融业逐步开放发展的新形势下,需抓紧改革创新,以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体系。本文就当前商业银行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部分突出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和建议,以求切实增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生命力,促进其增强服务金融体系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金融统计所面临的金融环境、统计对象、统计范围等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其统计的地位弱化,主动适应金融环境的能力差,统计的作用与定位偏重于业务经营与发展,对系统性风险、交易性风险的监测统计考虑不足;商业银行自身对不断丰富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新业务品种的统计管理缺乏主动性,创新业务的统计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支持;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不畅等问题也影响了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日新月异,理财资金的频繁进出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对资金投向及对社会资金来源及运用的监测分析造成了较大影响。
随着货币、证券、债券、期货、保险、外汇和黄金市场的起步,我国金融市场将得到全面的建设和发展,金融脱媒的作用将越发凸显。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信用、私募股权基金、地下钱庄、影子银行以及高利贷等日益兴起的民间金融,极大的挑战着现行的金融统计制度。换个角度说,商业银行的金融统计工作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其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
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现状
(一)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地位弱化
目前商业银行统计工作地位不高,虽然因为上市后的信息披露需要,较以往有所提升,但统计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仍然得不到充分体现,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程度较低。各家银行对统计的定位基本是满足外部监管的要求,其次是提供最基本的业务数据,金融统计本身具有的信息、咨询、调研分析、监督等职责,已经被淡化。商业银行对统计参与经营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能要求,数据应用分散在各部门,统计无法直接获取需求和发展动力,统计部门在商业银行内部越来越边缘化。
(二)商业银行基础数据质量不高
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基本单元的商业银行,其基础统计数据的质量,决定了我国金融统计工作质量,但目前商业银行的基础信息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数据使用者与源数据生成者目的不同,导致基础数据质量不高。目前商业银行统计部
门掌握的数据,主要是一些适用于宏观管理和监管的报表数据,其中有很多数据质量值得怀疑,而且多是不能够直接使用的数据。原因是当前商业银行少则几十个业务系统,多则几百个业务系统,各个系统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管理,业务部门是从业务需要出发应用系统,而非数据管理,作为最终数据加工汇总的统计部门,无法控制基础数据源的质量,因此基础数据源质量差在所难免。
2.业务系统数据不一致。由于各业务系统立项设计之初,无法预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因此当系统无法反映全部业务数据或者两个需要关联的系统无法实现联动时,都会出现数据缺失或者两个系统数据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导致最终的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统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目的差异,是造成数据源管理不到位,基础数据不准确,并导致最终统计数据直接可用性不高的根本原因。
3.商业银行总分行统计信息传递不畅。商业银行总行负责全行统计系统的管理,相关程序的开发,模板的编写等;分行在使用总行下发的程序时,不了解具体的数据提取流程,当出现问题和错误时,一旦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容易造成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同时,一级分行上报的部分报表数据质量较差时,总行往往由于不信任下级行上报的数据,而放弃使用下级行报表。总行对基层行数据情况了解不充分,以及总分行之间单向的信息传递关系很容易压制下级行的能动性,最终导致互相得不到支持,造成统计工作上下不通畅,存在需求与支持脱节的现象。
(三)商业银行之间部分统计数据缺乏可比性
1.会计与统计管理差异导致统计数据差异。虽然商业银行目前使用人民银行公布的统一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与数据统计,但是在同一个科目下,各家商业银行在子科目的设置、业务处理方式,以及统计口径归并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很多统计数据无法进行比较。
2.信息系统建设差异导致统计数据质量差异。目前电子技术在银行业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商业银行之间信息管理水平、系统架构设置目的、不同系统数据对接、核心系统使用持续性等各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同,导致各行在提取和进行统计数据管理时,出现了时效性、准确性、可比性、历史性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随着各类业务的不断创新发展,有计划的信息统计数据管理与业务需求出现了更多新的矛盾。
未来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展望
(一)确立商业银行统计工作地位,加强商业银行基础数据源管理
2011年度金融统计制度会议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杜金富要求金融机构正确认识统计工作重要性,自觉地站在宏观调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高度,结合机构自身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增加各方面资源的投入,为金融机构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切实的保障,全力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统计工作的管理,提高统计工作地位,已经不单纯是商业银行一个内部职能管理的问题了,它涉及到国家宏观调控以及金融稳定等战略安全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1.要明确统计与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经营和管理的关系。可以说统计参与经营管理的程度
将会决定统计在银行中的地位,统计的基本职能是涵盖在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各个过程中的。要给商业银行统计工作一个准确的定位,给统计的功能一个准确的界定。
按照《金融统计管理规定》中的定义,金融统计至少应包括提供统计信息、统计咨询意见和统计监督三项内容。统计的职能并不是脱离银行业务经营,简单从原始的数据(比如台帐)开始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并最终生成统计报表的。在数据生命周期中,统计应该统筹从原始数据到最终报表数据的生成和应用的整个过程;由统计牵头、各专业部门共同参与,确定报表从原始数据加工生成的规则,各部门负责生成和提供原始基础数据,统计部门负责监控原始数据质量,对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产生的基础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并最终提供统计咨询意见。
2.目前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衔接外部监管的要求,明确监管报表数据与内部数据直接的对接关系(规则和所需要的基础信息),确定责任部门,监控、评价数据质量,推动基础数据质量的提升,这是商业银行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运用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系统管理、是提高商业银行金融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也是全国金融统计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
3.运用数据仓库理论,促进统计工作在数据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上的发展,特别是参与数据分析与决策的制定等领域。在目前电子化进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的情况下,数据存储电子化、集中化、统计收集信息(操作型处理)的作用已经淡化,而利用信息支持管理决策(分析型处理)应该成为统计新的发展方向。
(二)金融统计要提升主动调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1.主动适应货币形式的发展变化和利率市场化推进
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如果剔除商业信用、民间融资等融资形式,人民币新增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将面临存贷利差缩小、中间业务占比增加、房地产市场价格回归,押品市场重估等新的发展形势。随着全面的金融改革发展,保险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商业银行金融统计体系要能够及时随金融状况进行调整,增强应对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随着货币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统计工作必须及时跟进,主动完善货币供应量统计以及存贷款利率统计的相关工作;必须“以金融概览为基础架构,尽快建立”全面、统一、协调、敏锐“的金融统计体系,刻画金融业”全息图“,准确、及时反映金融业总量、结构、风险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有关社会融资规模及结构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2.要加快金融统计方式方法的改进
(1)从存量统计向存量和流量统计并重;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统计沿用的存量统计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而流量统计反映的则是因为交易、机构分设、核销等因素引起的业务变化,更易于分析和描述经济的活动与趋势,更好地展示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
金融统计应根据经济、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随时观察资金流量领域的变化,及时梳理流量统计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资金流量统计指标的统计,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预测方式,提高流量统计分析的质量。
(2)从全科目统计向标准化统计,以及明细数据统计迈进。金融统计标准化是对全科目统计的一个推进,可以解决商业银行间统计数据不可比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逆周期宏观调控也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统计标准化改革,其实施及实践效果要能够适应自身发展需要;商业银行统计工作是全国金融统计的基础,只有促进金融机构发展的统计改革,才会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也符合“激励相容”的监管理念。
7.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七
经济决定金融, 金融为经济服务, 这是市场经济亘古不变的真理。普惠金融的出现, 是当代金融发展的创新。它最早由联合国在2005年的“小额信贷年”提出, 并且特别强调了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 是为全社会各阶层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引入我国, 最早是由焦瑾璞[1]在亚太地区小额信贷论坛上率先提出, 她总结了联合国对普惠金融的理解, 认为普惠金融是对小额、微型金融的延展, 更多的体现在公平, 同时也是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为全社会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2]。
2000年以来, 我国在总结小额贷款、微型金融发展经营的基础上, 逐步探索并构建了普惠金融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列到党的文件中。因此, 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
二、普惠金融与邮储银行的关系
普惠金融与邮储银行有着天然的契合点。邮储银行立行以来, 立足城乡、服务三农, 为农村地区群众提供身边的、最优质的金融服务。经过五年多的发展, 邮储银行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发展, 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成为银行市场上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继续践行着普惠金融的使命。
邮储银行的优势, 恰恰弥补了普惠金融的难点。普惠金融执行的难度在于, 客户战线极长, 可以说遍布城乡和偏远地区,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盲点”被无限放大, 而这正是邮储银行的优势。
不仅于此, 邮储银行的“普惠金融基因”也体现在更多方面。在网点分布方面, 邮储银行拥有全国最多的网点数量———3.9万, 其中有超过2.8万个网点建设在县乡地区;在队伍建设方面, 邮储银行的广大职工深入群众, 了解实实在在的金融需求, 熟悉周边客户群体, 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特色。在产品服务方面, 邮储银行从一开始就立足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社区, 推出了新农保、新农合等一系列特色产品。
此外, 邮储银行也根据金融发展的需要, 加速推进电子银行业务, 借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势头, 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 进一步完善邮储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的能力。
三、普惠金融与邮储银行公司业务的关系
普惠金融与邮储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也是相通的。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 普惠金融理论是在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3], 但是普惠金融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应该在原地踏步, 而应该远高于“此”。这个“此”指的就是银行公司业务。
邮储银行自成立银行之初就确定了“一小一大、以大促小”的经营策略。“小”指的是“人嫌细微, 我宁繁琐”, 充分发挥邮储银行在县乡地域的比较优势, 继续坚持将小额贷款作为长期、核心的战略业务;“大”指的就是邮储银行的批发类业务, 即公司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通过资金集中统一运用, 大力发展公司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 带动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
如何处理协调好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 是执行普惠金融过程中的重中之重[4]。邮储银行作为有担当的大型商业银行, 实质上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新农保、新农合、代发工资、信贷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等业务, 对普惠金融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官方对普惠金融的推动, 将有利于邮储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市场对邮储银行认知度的提高, 有利于取得与政府和机构合作的机会, 有利于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
同时, 对于公司业务的发展来讲, 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范围非常宽泛, 包括商户、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大三农”所涵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 、农业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等。着眼于更宽泛的普惠金融客户群体, 邮储银行公司业务的产品创新和营销服务模式还有很多可挖掘的潜力。
四、邮储银行公司业务发展的进一步探讨
传统公司金融服务主要以存贷款业务及支付结算业务为主,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实施,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冲击的进一步扩大, 倒逼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探讨转型、升级。同时,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日趋成熟, 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 逐步向投资型、多元化的业务需求方向发展。未来公司业务如要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 除了应对市场变化, 思“变”之外, 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处理好两个关系。处理好大客户与小企业的关系。积极实施差别化的客户营销战略, 优化公司业务资源配置。在与大客户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 以供应链金融切入小企业, 帮助小企业发展壮大, 为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处理好效益与风险的综合平衡关系[5]。坚持效益优先, 风险并重的原则, 以交叉营销为手段, 以提高客户综合收益为核心目标, 提高银行的综合盈利水平。
二是提高公司业务的服务能力。通过完善机制, 加强营销工具支撑和产品方案支撑, 提高营销针对性;拓展产业链金融, 整合多方资源, 打造一体化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提高公司业务的定价水平, 摈弃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 加强经济资本、风险成本的约束, 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等指标的应用水平。提高公司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 主动防范信用风险, 合规经营, 强化贷后管理, 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双赢。
三是实施错位竞争, 拓展城市市场。邮储银行在县域的竞争优势显著, 但大型客户云集的城市市场仍然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优化城市网点布局, 做好网点人员培训, 进一步弥补邮储银行在这一领域的短板。
邮储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说过, “中国不缺银行, 尤其不缺大银行, 但是缺有特色的银行。”邮储银行着眼于打造一家有特色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 将坚持市场化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 练好普惠金融服务的“内功”, 努力为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普惠金融是当代金融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邮储银行是以普惠金融为旗帜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而公司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与前进的动力。邮储银行的特点与普惠金融完美契合, 公司业务的发展能促进邮储银行更好地履行普惠金融使命。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将会在邮储银行的社会责任、邮储银行公司业务进一步的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普惠金融,邮储银行,公司业务
参考文献
[1]焦瑾璞, 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李明贤, 叶慧敏.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9) .
[3]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8) .
[4]周孟亮, 张国政.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新方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6) .
8.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八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逐步涉及经济交易的各个环节,对经济的影响越发明显。而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模式的代表,其个人金融业务是社会经济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影响已经显现,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影响并加以应对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系统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征,从中挖掘其给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带来的机遇,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探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和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步伐,并为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决策提供深入思考的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发展;风险控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
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强劲,就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来看,主要有3个核心部分: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而从组成要素分析,可以分成金融机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企业金融子系统。具体的运作方式可以分为:
1.传统金融互联网化
传统金融互联网化主要是指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借以实现金融机构服务的眼神。商业银行所推出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都是属于这个模式。传统金融的互联网服务从线下扩展到线上使金融机构的发展更为迅猛,互联网给传统金融带来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更多人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渠道来获得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
2.金融互聯网的居间服务
居间服务作为一种中间服务行为,目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P2P模式和众筹网络。
(1)第三方支付平台目前比较主流的产品包括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三维度、微付通、联动优势、钱袋宝等。虽然第三方支付机构给我国的金融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但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2)P2P模式包括拍拍贷模式、提供本金甚至利息担保的模式和陆金所、有利网等类型的模式。主要内容是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在付出一定费用的前提下向其他个人提供小额贷款的金融模式。但就P2P行业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状态,央行将采取严格的监管。
(3)众筹网络是项目发起人在该平台上展示项目,投资者根据相关信息决定是否投资该项目的网络平台,在我国,由于法律因素的限制,众筹网络实质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投资功能。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众筹网络还是有一定的发展。众筹类APP在2014年3月14日已经开始客户体验,且各大众筹网站已经从抽成模式开始转向将VC、媒体、渠道、设计和技术结合起来的验证性产品平台。
3.其他互联网金融服务
其他互联网金融服务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移动保险、在线理财、虚拟货币和基于大数据网络金融这些方面。在电商的模式中,B2C占比持续增大,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表示,电商已经到达临界点和引爆点。此外,2014年,国内较大的电商机构京东、阿里巴巴均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的申请,京东和阿里巴巴竞争越发激烈。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路径
就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路径来看,商业银行必须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利用互联网进行客户的分层和分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设计不同的产品,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客户开发不同的支付方式,此外还需要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手段制定更准确的信用评估机制,以此来扩大个人金融业务的盈利水平。具体来看,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路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经营理念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以个人为对象,在进行业务创新时,必须首先考虑转变过去的经营理念,强调“以顾客为主”,重视客户对产品的体验度,收集客户对服务和产品的感受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个人制定不同的策略,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确定战略目标,优化银行内部组织的结构,以此来设计产品和完善服务方式。
2.制定更准确的信用评估机制
进行产品创新和销售创新的基本前提是信用评估机制的完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通过与第三方合作或者自建网络交易平台,把握客户的消费记录、消费模式和信用评分,甚至通过观察客户使用的产品品牌来估计客户的购买力,并由此估计客户的还款能力。然后在传统的客户评分基础上增加对客户其他方面的信用信息分析,制定固定化信用评估流程,减少传统机制下的寻租现象和道德风险,提高信用评估的有效性。
3.进行客户分层分类,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产品创新
从实施产品策略方面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可以给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带来大量数据,在得到这些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加工,先按照客户某一相同属性划分出不同的客户群,然后针对相同类型的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找出最有发展潜力的目标客户,最后按照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在这样多层次服务的模式下,商业银行可以满足大多数个人客户的客户需求,而且将银行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价值的客户身上,可以更好的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
4.开发多样性的支付方式
不同群体的人有不同的支付方式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针对年轻群体采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较为快捷和方便的支付方式;针对中年群体,可以引导其从自助银行模式向移动终端支付方式转换;针对老年群体,由于他们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明显下降。除了要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不同支付方式的开发,还应该及时回访,了解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对新型支付方式的体验效果,在此基础上完善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支付方式,吸引更多新客户。
5.改变服务渠道,建立网络化的银行分销模式
商业银行传统的服务渠道是以总行为中心的金字塔型分销模式,增设网点是这个模式最主要的特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得各家银行不断开发降低成本的分销模式。根据互联网技术改变银行服务渠道是节省成本的最佳途径。由于我国监管的需要,商业银行并不能建立纯网络银行,只能将现有服务扩展到互联网上,建立虚拟的服务柜台。而网上银行分销模式所有终端都要汇集到信用卡平台上,即最终客户群是建立在信用卡平台上的客户群。
6.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由于网络技术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而银行内部计算机管理人员远未达到风险管理的要求,银行一方面可以聘请外部的计算机人才来解决内部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培训。此外,商业银行在与互联网金融相互合作时必须选择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业务的开展,在选择合作公司时,要对对方的业务情况和信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方案的设计要不断完善,从源头上减少操作风險的发生。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风险控制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必须在开发新的风险控制工具的基础上,更注重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特别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机构之间乱象频发,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也带来对风险控制的忽视,而这种情况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个人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必不可少。
1.利用互联网技术减少逆向选择风险,建立专门的信用评价体系。
贷款业务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一环,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容易发生借款人逆向选择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个人信用评价的有关数据,据此来决定是否建立客户关系,减少借款人的逆向选择风险。此外,运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商业银行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过去的评分表以及对客户的主观判断建立更准确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专门的信用评价体系可以从流程上减少个人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重视网络安全投入,防范信息安全风险。
计算机系统的不确定性、外部数据的攻击和计算机病毒都会带来系统的安全风险,对于基于互联网金融进行设计的个人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的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尤其要特别注意保护客户的信息资料,防止隐私泄露。具体来看,商业银行可以强制要求采取防火墙、虚拟保险箱和其他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安全;此外,还要建立安全评估监管体系,加强日常维护,成立技术委员会对系统安全进行监管;最后,必须严格规范信息披露要求,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从根本上防止信息泄露的风险。
3.严格管理各种支付结算方式,防范客户资金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催生出许多支付结算方式,越来越多人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支付结算,但互联网金融的初期监管并不到位,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群体为个人,趋势就是使用互联网进行支付结算,因此在业务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各种支付结算方式的监管。例如客户通过支付宝进行支付结算,商业银行可以针对本行的业务特征,在支付宝钱包中插入插件,使客户在使用本行的产品进行支付结算时不仅通过支付宝的验证,还增加了一道银行防火墙;此外,银行也可以限制一定时间段的转账金额和消费金额,保护客户资金安全,防止损失的发生。
4.推进互联网金融法制建设体系
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爆发式增长,虽然目前央行对此有所限制,但总体上还是要保证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还较为滞后,针对性不强,缺乏深层次的规范。商业银行要依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业务创新就必须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法制建设,将互联网金融企业纳入法律监管内,明确电子交易的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禁止计算机犯罪,明确数字签名和电子凭证的有效性,特别要明确互联网金融业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此外,还要对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禁止性行为、违规处罚、退出机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做出界定。只有互联网金融法制建设得到完善,才能够减少因为触犯法律或法律空白而造成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风险。
5.加快风险技术的研发,防范技术风险
风险技术的提高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在这个方面,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加大风险技术的科技投入,将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新技术融入到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各个环节,解决传统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风险管理问题。如可以针对不同风险类型设计不同模型,并编制成一个计算机系统,业务人员只要根据这个系统就可以很好的识别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互联网监管技术,引入国际型人才进行风险技术的开发。此外还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防火墙机制,严格杜绝因为员工业务不熟练而造成的技术风险。
四、总结
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个人金融业务可以借由这次机会进行全面的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目前热点之一的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前景还未明朗,但各方声音采取的都是支持的态度,官方也已经认同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再加上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尤其是个人金融业务必将会发生重要的变革,商业银行越早对业务进行改革,越能抓住时代契机,解决业务目前发展的难题,突破业务发展的瓶颈,获得更大的长期效益。因此,业务的创新发展是商业银行进行转型的有效手段,而风险控制是保证业务创新发展得以稳健实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南岳.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与机遇[J].西部金融,2013(10):30-34.
[2]周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447):96-98.
[3]周慧.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J].青海金融,2013(12):4-7.
[4]邱峰 .互联网金融冲击与商业银行应对[J].金融会计,2013(11):45-49.
[5]张明哲.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2):13-16.
[6]母刚.个人金融业务调整的思考[J].中国城市金融,2002(11):33-34.
作者简介:
黄苇苇(1990.11--);性别:女,籍贯:广西河池,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大学商学院 专业:金融学;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9.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九
融显成效
MERGEFIELD $TextContent 今年以来,青岛银监局按照银监会工作部署,坚持改革引领、创新先行,围绕加强金融普惠化建设、有效对接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等重点工作,引领辖区大型银行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深化机构改革,打牢服务基础
一是引导银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引导银行机构从改进绩效考核体系入手,从源头上加强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在我局推动下,辖区中行、交行带头转变经营理念,在支行机构考核体系中增设涉农贷款指标,要求各支行年末涉农贷款本年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量,当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将金融服务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二是鼓励设立小微专营支行,推动信贷资源向小微、“三农”倾斜。推动工行设立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中心,该中心实行专业化分工、流水线作业,具有“授权足、链条短、效率高、服务优”的特点,有效满足了各行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成立三个月以来,累计发放贷款1.97亿元;鼓励中行采取“信贷工厂”等模式,促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集约化、规模化。
二、鼓励服务创新,提高机构内生动力
一是引导银行机构充分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契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快创新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工行以融e购平台的交易记录为授信基础,利用大数据为融e购商户核定信用贷款额度,无需借款人提供抵质押担保,依托企业交易信息进行授信,为依托该行融e购平台创业、创新型企业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手段;农行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在全国率先推出蔬菜批发市场金融IC卡应用项目金穗农贸通,全面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
二是鼓励银行机构在符合栅栏原则条件下,加强与投行、信托、基金、租赁、融资担保等业务联动,充分利用并不断扩大自身的客户优势、信息优势、渠道优势,整合行业资源,构建金融服务平台。
三、推动产品创新,满足多样性需求
一是推动银行机构采取管理创新、缩短链条等多种方式,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三农”和特殊群体提供服务优质、价格适中、流程便利的金融服务。鼓励中行开展“随借随还”-网上银行个人循环贷款,客户可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自助用款和还款操作,随借随还,循环使用,贷款申请便利、流程简洁,极大促进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等消费增长点培育。
二是督促指导银行机构根据企业情况自主开展贷款展期或续贷,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还款压力。指导农行推出“小微企业连贷通”等业务,通过展期、信用恢复等形式,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突出风险补偿,提升服务可持续性 引导银行机构创新担保方式,推动工行开展小微企业“银政通”业务,采用“企业互助保证+政府风险补偿”新型担保结构,为资质优良但欠缺抵押物的小微客户提供融资支持,并以借款人缴纳的互助保证金和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基金作为风险缓冲,有效解决高科技、高成长性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五、强化监管指导,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分析当前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督促银行机构积极与总行沟通,争取总行政策支持,树立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同枯共荣的理念,更好地适应并服务经济新常态。
二是规范银行经营行为。督促各机构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规定,全面开展服务收费检查,坚决纠正不合理收费行为,切实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10.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十
(1.中国人民银行永登县支行,甘肃 兰州 730300;2.中国人民银行红谷支行,甘肃 兰州 730084)
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是由一个个县域经济构成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坚强根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县域经济是由当地的农业、工业以及部分第三产业共同构成的,其要获得发展必然需要当地各大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反过来,当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时,也会对各类金融机构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其转型升级、变得更加优化,同时也会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各类金融机构中的佼佼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
县域经济属于一种区域化的经济形式,是在国家对县级范围内进行行政上的划分的基础上,将县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将乡镇经济作为其发展的四肢,将农村作为其发展的广阔腹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推进县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在整个县域经济中,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发展为主导、以服务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为支撑的。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论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还是从地方层面上来说,都将会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二、县域经济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关系
一是人民银行全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县城都在朝着城市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县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少不了对住房、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涌向县城的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开工建设中便少不了大量资金的注入,这便需要人民银行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上的支持,保证各项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工建设。
二是县域经济得到了发展,会形成一种全新的金融市场,为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据相关数据统计,县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率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在当前的县域经济发展中,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共同构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长足的发展动力,这些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必定需要相应资金的注入以及流动,这些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广大金融机构表现出了极大的需求,同时也为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是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提升人民银行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发展的前景也十分广阔,所以人民银行在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利于促进人民银行在资产、负债以及中间业务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其财务上的效益获得改善,并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另外,人民银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促使人民银行的信贷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更好地防控信贷上引发的风险,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人民银行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民银行的转型升级、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在当前的人民银行县支行中普遍存在着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低、客户结构弱等问题,相关实践证明,人民银行只有更好地辅助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信贷结构、扩展经营业务、提升资产的质量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其经济效益,实现全新的转型升级。
三、人民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金融渠道作用
(一)人民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金融渠道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连接中央银行和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中介,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其金融渠道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民银行处于中央银行的神经末梢位置,可以向县域范围内有效地传递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并使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地贯彻货币政策,提升其管理货币水平。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是有效地对货币政策进行监测和协调,畅通政府、企业、银行三者货币流通渠道;二是有效收集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地方政府,作为他们决策的依据;三是发挥贷款的引导作用,保持县域金融的正常平稳运行。
(二)人民银行肩负维持县域经济金融稳定的职责
人民银行在其金融管辖的范围内,严厉打击洗钱的相关犯罪行为,加强对反洗钱工作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另外,人民银行还可以加强对人民币流通的管理和监测,从而保证县域范围内人民币的正常流通和运作。除此之外,还利用金融风险防控、信贷登记等制度,来加强辖区内社会信用环境,维护金融的正常运行。
(三)人民银行加强自身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人民银行县支行主要承担了辖区内金融账户的管理和支付清算相关工作,这样便可以及时监控资金流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提供各种方便快捷、高效科学的支付结算服务,从而促使企业的资金可以得到正常运转和良好的运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人民银行还具有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管理的职能,强化对其的核算功能,将财政资金用到更适合的地方,提升其效益,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人民银行还可以通过建立企业、政府、个人等信用体系,来创建更加合理优化的社会信用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辅助作用。
四、结语
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央行的下属机构,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了金融渠道方面的帮助作用,其自身具有的优势也帮助县域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根基。
[1]吴红军.提前告别金融“空白点”的冷思考[N].金融时报,2010-7-8.
【银行金融发展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分析论文01-12
开题报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11-06
银行金融报道范文06-24
58金融银行贷款08-24
银行金融系统防雷11-29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以XX银行为例的开题报告外文翻译08-01
银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07-15
银行客户个人金融信息08-20
交通银行金融常识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