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服务工作心得体会(13篇)
1.心理服务工作心得体会 篇一
心理委员工作心得
转眼间,大学的第一个年头快要结束了…其间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回忆的时光,尤其担任班级心理委员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而且在自助和助人的过程当中获得了快乐!
在心理健康部的组织下,我们多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各班级心理委员相聚在一起,畅谈心扉,做各种很有趣又能促进各成员间互相交流和了解的游戏,取得了很突出的效果。不仅各班级心理委员之间有一个很容洽的友谊关系,而且还增进了兄弟班级之间的情感,更有助于我们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能时常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除此之外,我们还在班级内部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促进了班级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在此期间,我们还和班级大多成员进行过一对一的交流,给他们普及了许多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这让我们都获益非浅。同时,我们在兄弟班级之间也联谊过团体心理辅导,获得了较大成果,也得到了他们的肯定。
对于自助以及助人,我本人应该说都是有较深刻的理解的,并将之付诸实践,我们能在助人的过程当中获得许多比较珍贵的东西,当然也会是很有成就感的,我们这样也能交到一些知心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
大锻炼(诸如在带团体心理辅导时)。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这项工作总体上还是做的比较好的,但是也难免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每次团辅后的反思和总结,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在我们自己身上存在着不少细节上的问题,诸如准备不够充分,带团辅时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失误;其次,团体成员不够活跃,有时会出现小冷场的局面;再次,在班级开展团辅时,他们把团辅和团组织生活混为一谈,不够重视等等。就以上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他们的思想认识不够清晰,成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而会出现以上的问题。
心理委员这个职务要伴随我们大学的四年,现在才过了不到一年,因此在以后的相关工作和学习当中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努力把这个工作做好!相信我们会在以后的心理委员任职中获得更多,做得更好!
2011级历史学(文化遗产方向)王保云
2012年4月15日
2.心理服务工作心得体会 篇二
1 临床资料
灾民, 女, 37岁, 曾是一名乡村医生, 后来见当地好多人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就倾其所有办起了一个留守儿童托管所。丈夫是一名教师, 女儿在北川中学读初一, 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地震发生的时候, 她的丈夫、父母和兄弟姐妹共11位亲人罹难;她经营大半生的资产被山体掩埋, 顷刻间灰飞湮灭, 一无所有;而她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钻到废墟下面, 救出了17个孩子, 有7个孩子没能救出;为了救人, 她打碎了妇幼保健院的玻璃, 钻进了摇摇欲坠的楼房, 抢出了仅有的20套输液器, 给最重的病人输液。而她自己却累倒了, 醒来后面无表情、两眼发呆、对周围环境无反应、不言不语、不思饮食、难以入睡。我们立即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使之从抑郁、沉闷中走出来。
2 心理干预
心理学领域中, 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 使之最终战胜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2个, (1) 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 (2) 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1)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 失去许多亲人的幸存者都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共同的遭遇引起其心理共鸣, 取得信任, 利于她宣泄内心的情绪。
(2) 告诉她经历重大灾难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等情绪反应是正常的, 鼓励她不要隐藏内心深处的真实感觉, 试着把内心压抑的情绪说出来, 大家一起分担。
(3) 认真倾听和理解其遭遇和内心感受, 并作适度的回应。
(4) 肯定她在地震发生后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灾民的行为, 使之有成就感, 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建立自信。
(5) 指导她做自我心理疏导: (1) 自我放松:找一个安静的环境, 以舒适的姿势坐下, 轻轻闭上双目, 放松全身肌肉, 用鼻子缓慢地呼吸, 在吸气的同时默念“七”, 在次呼气时微微张开双唇同时默念“抚”字, 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七”和“抚”字上, 并保持一种随意的态度, 对脑海中涌现出的种种干扰, 不要理会。对上述过程反复进行, 每次可持续10min, 每天可做2~3次, 直到不再紧张为止。 (2) 倾诉宣泄:由于地震之后失去很多亲人、朋友, 对他们的离去, 幸存的人内心非常悲伤、痛苦, 而又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宣泄。指导她运用“空椅子技术”, 发泄心中的悲痛和思念, 具体方法是:放一把椅子在她的对面, 让她站 (或坐在另一把椅子) 在那里, 想象着对面椅子上坐着她的某个亲人或朋友, 把她想说的话和情感向他 (她) 进行倾诉, 从而使自己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得以释放, 心情会慢慢好转起来。 (3) 自我对话:地震灾难来临之时, 眼看着亲人失去生命, 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灾难过后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心理。还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 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 从而降低内疚感。具体方法是:面对面放两把椅子, 自己先坐在一把椅子上, 扮演自己的一个“子人格”, 让自己想尽一切理由去责怪自己;然后自己再到另外一把椅子上, 扮演自己的另一个“子人格”, 让自己为自己没有施救的行为进行辩护。反复多次进行对话, 从而达到内心的统一和整合。
(6) 了解其内心深处的担忧, 提供实际帮助。地震后唯一幸存的亲人——她的女儿, 虽已获救, 但是却与她分离, 在四川省长虹集团培训中心, 由于通讯中断, 她不了解女儿的真实情况, 心里非常担忧。我们几经周折来到长虹集团培训中心, 找到了他们的马副校长和任老师, 经过特批进入了这个临时的学校——北川中学。在他们的帮助下, 我见到了该灾民的女儿。之后多次往返两地充当母女沟通的桥梁, 传递平安信息, 并带给她女儿的近照和录像。渐渐地该灾民情绪趋于稳定, 主动进食, 主动倾诉内心压抑的情绪。
(7) 嘱咐她保证睡眠与休息及基本饮食的重要性。
3 结语
回顾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 , 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 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 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流调数据, 有的高于正常值3~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 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 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中国心理健康协会的教授肖水源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 如果不及时治疗, 会折磨一生, 改变病人的性格, 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故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小时、数天, 或是数星期。本例灾民在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 开始实施心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解除震后心理危机, 使灾民身心健康, 早日投身于家园重建中。
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3.心理服务工作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 临产妇;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8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32-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对象为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临产妇320人,均为足月妊娠,单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年龄20-30岁,文化程度不等,入院时无剖宫产强烈要求。
1.2 方法和措施
1.2.1 观察分析临产妇的心理状态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带给产妇的不尽是喜悦,临产是孕产妇的一个特殊时期,临产妇虽不是病人,但在这一特殊时期,她们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1]。因文化程度、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不同,心理状态也存在很大差异。
1.2.2 愉悦心理 孕前积极接受优生优育指导,孕期积极参加围产期保健检查,对生产有一定思想准备,有即为人母的幸福和自豪。亦有学者研究,心理素质和身体状况良好,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孕妇,大多产生愉悦心理。这部分临产妇大都能够主动与医生、护士配合,母婴安全系数较高。
1.2.3 期待心理 临产标志着分娩的开始,即将做母亲的产妇,迫切得知婴儿性别,婴儿有无畸形,这种心理状态是战胜心理困难的要因。这部分临产妇情绪较不稳定,思想比较敏感。
1.2.4 焦虑和恐惧 分娩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变数,存在着不测和不适,由于网络知识的普及,孕妇对分娩知识的片面了解,加之孕妇大多为第一胎,没有分娩体验,或从别人那里得到消极暗示,认为分娩是一痛苦的过程,对疼痛产生恐惧,担心分娩过程不顺,担心婴儿有畸形,或性别是否令家人满意,这些顾虑使产妇精神紧张,出现焦虑反映[1]。
1.2.5 孤独心里 孕妇住院临产后要进入待产室,由于产房消毒隔离制度的要求,一般不许留家属陪伴,中断了亲人的安慰、鼓励,产妇感觉失去了精神支柱,产生孤独、无助感。[2]。
1.3 心理护理措施 根据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在护理工作中采取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1.3.1 开展分娩导乐服务 孕妇临产后进入待产室,助产人员热情接待,耐心指导,一对一全程服务,使临产妇尽快适应环境,精神上得到支持,消除孤独感。发生阵痛时给予安慰,使产妇了解阵痛是分娩过程中正常的生理反应,宫缩开始后,指导产妇做腹部按摩,亦可双手握拳,抵住腰骶部,或做深呼吸,据文献报道,腹式深呼吸能稳定情绪,减轻痛苦。宫缩间歇时,全身放松,指导产妇自行控制,通过固定程序,使其全身发生调节反射性松弛反映[3]。每次检查后,向产妇解释检查结果,临产后不过早干预,以免导致产妇思想紧张。第一产程:鼓励产妇进食水,除特殊情况必须卧床外,可自由活动,以利于产程进展。助产人员向产妇讲解早吸吮与母乳喂养知识,使产妇在分娩后尽快进入母亲角色。第二产程:应注意时刻与产妇沟通,每次宫缩前指导产妇正确屏气用力,宫缩间歇时休息。对其做出的努力与配合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助产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胎儿娩出后,若性别不理想,或有畸形,先不要告知产妇,以免其情绪波动,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增多。第三第、四产程:助产人员协助做母婴皮肤接触、早吸吮,再次讲解母乳是婴儿最佳营养食品,鼓励母乳喂养。
1.3.2 采取音乐疗法 在待产室、产房,适当开放音乐,采取音乐治疗陪伴分娩,让产妇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以分散注意力,保持愉悦的心情,接受自己的宝宝,进入母亲角色。
1.3.3 自我效能应用 采用榜样作用,对临产妇的心理情绪有积极影响[4]。安排临产妇与已顺产的产妇相互交流的时间空间,尽可能的减轻其顾虑,调动自身潜能,同时在宫缩阵痛难忍时,及时给予支持、鼓励,不失时机的给予分娩指导,促进产程进展。应用自我效能的产妇,产程短,产后出血少。
2 结 果
本组入选对象320人,产后大出血1例,产程延长2例,剖宫产13例,其中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6例,胎儿宫内窘迫7例,总产程平均(10±1.2)小时,产时及产后2小时内出血为(150±50)毫升。
3 体 会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工作在临床越来越重要,临产妇是一特殊群体,心理变化复杂,易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的不良情绪,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又是影响分娩的重要因素之一[5]。所以做好该群体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得到恰当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其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缩短产程,减轻疼痛,减少出血,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静.临产妇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6,4(5):61.
[2] 信爱.实施临产妇心理护理加速产程进展的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5(2):45.
[3] 夏明静,佟瑞霞.腹式深呼吸对分娩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6(5):327.
[4] 郑燕,康云淑,黄华英,郭天智.自我效能理论用于产时护理的观察[J].护理研究,2005,19(10):2016.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个人心得 篇四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发挥潜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二者都是育人,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心育对德育有一定影响。心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心育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一项对475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较智商预期为高)、普通成就者(成绩与智商预期相当)、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预期)差别的产生,与性格特征有关。高成就者工作习惯较佳,对学业兴趣较浓,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学习成绩,做事认真负责且有计划。低成就者难自律,难自我规范,较冲动放肆,喜好玩乐,贪图近利,与同伴关系欠佳,较不合作,较自私,较不尊重权威与传统,较不合群,在校在家较不快乐,常为己辩护,愤恨他人,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较悲观。普通组介上下之间,尚属正常。由此可见,培养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能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依赖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重视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形象方面的观察、概念、看法,关注自己外貌美丑、体能强弱、运动机能优劣等,常将自己的形象与理想中的标准进行比较,或与同辈人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或满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确对待,也对身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以上所述表明,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通过心理教育,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提供这种心理条件的重要措施。
5.心理服务工作心得体会 篇五
山东淄博万杰朝阳学校郭向阳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原则的贯彻和实施,但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要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可和赞同,并在此基础上成为个体意志
指导下的行为过程,也就是在学生身上要体现知(认知)、情(情感)、行(行为)、意(意志)的统一。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中,首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形成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情、行、意的统一。心理健康活动课适应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要求,同时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根据工作中的体会,我觉得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处理好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关系
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心理调节技能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准备,这是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发展中用以指导自己,调整自身行为的依据,但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受的个体,学生如果在亲身体验中受到触动,感受到此行为与彼行为的差别,他就会主动地去辨别、去思考、去选择,最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认可的判断,实施一定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在行为实施中如果遇到困难,学生也会积极地去应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正是针对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在形成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去认知、辨别行为,最终在群体互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或方向。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就避免了课堂枯燥、单调,不让学生感觉距离太远,生动性和实效性就得到了提高,更好地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处理好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活动是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手段,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在学生形成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分析、掌握心理调节的技能,养成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发展潜能的开发。
二、正确处理活动参与中全体和个体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健康课开展的重要原则,但在心理健康课的开展中必须考虑到某些个体的特殊情况和个性特点。对个体的情况,尤其是遇到的新情况要及时地加以关注和引导,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而不能按照教案照本宣科的进行,要借助学生团队的力量对新情况加以分析和引导。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也是如此,比如,某项活动性格特别内向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学生在经过动员后仍不愿参与,这时候就不能强迫他们参与,但是该活动其他同学都要参加,把个别学生置于活动之外是不合适的。这时可以考虑一个活动中需要的其他角色,让他间接地参与活动而不是完全地脱离活动,比如,有些活动课中需要旁白、计时员或者记录员等角色,让他以此类角色参与活动并在活动结束时根据情况对他加以鼓励。
三、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必须从活动安排、了解学生现状和心理准备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要备好课。活动内容和学生情况都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二者缺一不可。
心理健康活动课需要有细目性指导教案,包括活动开展的程序,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一些活动课(比如“盲行”)中的安全问题等。从而使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准备。此外,适当的座位编排和场地安排也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座位编排、活动场地选择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比如活动要在室内还是室外开展,室内是需要普通教室还是有特殊要求。
备学生也是心理健康活动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某一方面的活动,学生的相关情况如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怎么样,学生的总体认识是什么,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前应当充分了解的问题。这样可以在活动课的开展中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数,防止出现活动针对性弱、参与性差等现象,保证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效果。
备问题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备课过程中应当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考虑相关的对策和处理方法。
其次,要备心理、备氛围。
要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必须首先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和心理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良好的过渡和准备。这就要求在开展活动时一般要先有一个“热身运动”,让学生在热身过程中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活动中来,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活动氛围。
四、注重活动课的系统性和结束后相关问题的处理
6.心理服务工作心得体会 篇六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合作的班级氛围
进入初三以后,学生的身体、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思缜密,独守自主意识加强,内心渴求自尊、重视、独立,追求自由、民主、公平,喜欢轻松、愉悦、温和的氛围。但巨大的考学压力使他们不得不紧张地学习,拼命地竞争,内心的需求与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反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转位和精神压力,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去抚慰他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千万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法,甚至用放弃的做法来刺伤学生。
首先,要善于树立榜样。青少年富有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大。做为班主任要善于创造教育情境,树立榜样。-方面要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以个人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处世原则以及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感染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温和、自由、愉悦的氛围,让他们敢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让老师成为他的最为信赖的朋友和导师。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正确地选择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偶像和典范人物。师生采用日记共阅读的方法,讨论榜样良好的个性品质,有意识地指导他们阅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让作品中人物的品格及成功来鞭策、激励他们。
其次,要创设教育情境。老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营造温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敢于通过倾诉、发泄来调节情绪,从而树立起自己的责任感和上进心。例如班会时,让学生辩证如何交友,如何评论时事,如何看待法规公德等问题。在选举班干部时,先公布优秀班干部的条件,然后让同学推荐,选举,演说。在处理班级矛盾中,要让同学们大胆讨论、换位辨论。
二、建立学生资料库,知思究源,对症矫治
学生做为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个性差异非常大。初三这个特殊时期又给学生制造了更多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疲劳。班主任老师要细心地观察学生情况,倾听他们的苦衷和欢乐,揣摩他们细微的变化。然后要对每个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归类,然后找出其共性和个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和矫治。
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为两类:一类是某单科成绩不太理想,但总体成绩优秀。家长对其既关爱又唠叨,老师也是备加呵护,对其薄弱环节时常提醒点拔,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比较大,学生唯恐考不好对不起家人和老师,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结果对某科目就产生畏惧、厌倦的心态,越畏惧越不想学,但又强迫自己学,整日烦躁难寝。另一类是总体和各科成绩非常出色,考重点中学是他们的目标,他们自律自控,但自负骄傲,看不起别人。他们抓紧-切时间学习,但不愿意听家长的唠叨、老师的指导,看不惯同学正常的讨论、辩论。有时,为一件小事就会与同学发生摩擦,神情居傲,得理不让人。同学们也不愿和他们交往。针对前者,我鼓励他们要面对现实,哪里跌倒哪里爬起,让单科优秀的同学和他们交谈学习经验体会,让任课老师与他们沟通,给他们补差促优;暗示家长不要刻意去谈考试,引导他们学会心理暗示法和情绪泄渲法。经过反复训练和排解,这部分学生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心情开朗起来。对于后一种学生,我冷静地寻找教育机会。例如,我班-位女生成绩优秀但自负冷漠,与同学关系很僵。有-天她生病住院,对父母大发脾气,暗地里却哭泣、着急、烦躁,唯恐成绩下降。等她病好后,我让成绩优秀的同学主动找她谈心,帮她补课,并让其父母讲孩子住院时的焦虑心情。这位同学触动很大,她主动认识自己以前的错误,诚恳地向大家表示感谢,从此她参加了班级“一帮一”结对活动,大家慢慢地喜欢她了,她的性格也开朗多了。
成绩中等的学生则易患考试焦虑症,有的学生把目标定得太高,有的过分看重成绩,有的知识有缺陷,有的信心不足。他们突出表现为:烦躁不安,厌学憎考,同时自尊心较强,敏感易伤,甚至在考试中遇到难题就发抖、出汗、尿急、头昏。老师要特别关注这类学生,因为他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对象。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薄弱的环节,给他们订下切合实际的短期计划、中期计划、远期计划。他们每前进一步老师就及时地鼓励,让每-点微小进步来点燃他们的自信之火。
成绩差的同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各有其因,各有其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想包袱沉重,害怕考试,更害怕公布成绩,情感波动大,自控能力较差,学习上忽冷忽热,缺乏自信心,面对困难采用回避态度。老师要精心呵护,教而不能失其原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我首先从学习上来帮助他们,上课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唤起上进心,课下主动找学生谈心,面批作业,面讲难题。师生共同定出学习计划和行为计划。然后以鼓励法为主,用赏识法来评价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遇,让成功的喜悦和他人的尊敬来点燃他们自信上进之火。例如,有的喜欢书法绘画,有的电脑学得好,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口才表现突出,有的见义勇为品德好。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期望值太高,不怕反弹,不怕再挫,由爱心之汁浇灌他们心灵的盐碱地,相信他们将来都会结出累累的果实。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
初三是一个特殊时期,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极不稳定,学生个性差异很大,但共性的问题呈阶段性突现出来。所以老师对每一个阶段学生不同心理状态要细心地观察,科学地分析,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树立榜样
常言道: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刚进入初三,我就约几位刚毕业的初三学生,来给他们开座谈会,有目的让新届和往届的学生进行沟通。通过他们相互的交流,让新届初三学生消除心中的焦虑、紧张和神秘感。随后又邀请考上大学的往届学生谈谈他们的理想以及奋斗历程,谈谈他们成功的学习方法。同时让学生谈谈其理想、近期学习计划,给刚进入初三门槛的学生树立起心中榜样,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2.举办调查活动
进入初三以后,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周围人。随着中考临近,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都起着重大的调节作用。教师可要求学生设计调查项目,用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调查他最感兴趣的、也最熟悉的人的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处世,学会了思考,并从这些人的经历中体验人间最纯最真的情感。调查报告以书面形式表述,然后评优、展览,最后在班会中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谈谈感受,这样学生的品德、写作、思想各有所得。也因为形式灵活,这种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3.学会正视自己
随着初三阶段青春期的萌动,交际处世的摩擦,学生开始动摇自己的生活目标,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心理定位。教师采用详细的问卷形式,让他们对自己优点、缺点进行打分,以其闪光点让他们寻求自我心理平衡,让他们明白考试成绩起伏是正常现象,心理、生理上出现的疑惑是极为正常的,不必为此耿耿于怀。这样就会淡化他们对分值的期望,分散他们对青春期出现的朦胧的性意识的注意力。再者让同学互评优点,然后汇编成小册子--《同学眼中的你》。人人都喜欢被别人重视、尊重和赏识。通过阅读小册子,同学之间的情感更融洽了。最后让同学们自评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有了前面的定势,同学们都会找到自己心理定位,然后和同学一起归类汇编小册子--《敢于正视自己不足》(不署名)。让学生相互讨论,在日记中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经过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几次的心理审视、学生的抗挫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交往处世能力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4.举办师生联谊会
初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靠教师精湛的专业知识、爱心和责任心维系之外,还必须有师生浓厚的情感基础。在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后,大家心理都比较放松了,就举办师生联谊会。有歌唱、小品、舞蹈。师生互答互问、谈笑风生,不知不觉间陌生和心理隔阂也悄悄地消失了。人在心情放松时,笑容是自然的;人在愉悦时,笑容是最美丽的。师生关系在此后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融洽、自然氛围。
5.举办学生家长联谊会
初三阶段,家长对孩子要么期望值特别高,要么伤心失望。而家长的教育方法和心态对学生心理影响非常重要。选择双休日或者假日,举办一次学生、家长联谊会。学生用歌声、自编小品、朗诵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爱,讲述他们的理想;让家长谈谈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教育心态;让教育成功的家长谈一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特殊家庭的孩子也谈谈他们对家长的期望和心声。联谊会要注重家长与孩子情感的自然交流,以回忆和期望唤起爱心,收效颇高。
6.举办心理咨询老师座谈会或心理专家讲座
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专家有着精湛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座谈会和讲座中,让专家们讲讲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心理卫生,讲讲这一阶段学生正常的心理变化及策略,是非常有益的。在座谈中用对话的形式,来消解学生心中的困惑。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和隐私权,使他们平安地度过初三这个特殊的时期。举办的活动还有许多,如:学习策略座谈会,调查名人活动等。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老师是本中之本。我们身为老师,不仅要传好“业”,更要解好“惑”,让我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浇灌这些嫩绿的树苗,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吧!
李虹
7.急诊患者家属心理护理体会 篇七
(中国人民解放军69010部队门诊部, 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 急诊护理工作者在对急诊患者进行抢救护理的同时, 满足患者家属的心理需要是能否对患者顺利抢救的关键所在, 必须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本文就如何做好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总结体会如下。
1 急诊患者家属的不同心理反应
1.1 期望值过高的心理
1.1.1 当患者被送入急诊科进行抢救治疗时, 患者家属往
往对于医院的期望值非常高, 希望患者马上转危为安, 立即得到手术或者治疗, 当医护人员告知要做某些检查时, 往往得不到家属的合作, 影响了患者的抢救治疗。
1.1.2 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时, 由于穿刺困难, 护
理人员一时不能达到一针见血, 家属很快就会表现出不满情绪, 甚至愤怒、谩骂护理人员。此时, 不仅影响护理人员的操作, 更会影响到患者的抢救。
1.1.3 当患者病情危重, 经抢救不能转危为安, 医生告知
患者家属病情, 此时家属就会向医务人员求情一定要想办法救治患者, 反之发生肢体冲突, 造成医务人员的心身伤害。
1.2 过度悲伤患者家属得知自己亲人的病情处于治疗
无望或者出现残疾、毁容等时, 此时他们的心情处于极度悲痛中, 由于震惊而无法克制自己的感情, 在患者面前痛哭流涕, 影响患者的情绪, 加重了病情。甚至使本身就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家属病情加重。
1.3 自责的思想严重由于家属对患者照顾不周, 如小
孩意外烫伤、摔伤等引起的意外伤害, 往往家属会归咎于自身原因, 捶胸顿足, 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2 针对不同家属的心理反应, 做好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家属, 面对亲人突然出现的意外做出的反应通常因自身的文化程度、社会修养、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表现各异。
2.1 某些家属文化程度较高, 通情达理, 由于对病情的了
解较少, 出现期望值过高。我们护理人员本着保护患者的目的, 对家属我们首先要告知患者的病情、主治医生的治疗方案;向家属解释清楚做此项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果不做这些检查, 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给家属以充分的思想准备, 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得到家属的配合。
2.2 针对护理人员本身操作上无法达到患者要求或者预
料到会与家属发生冲突时, 首先在患者到达抢救室之后, 医护人员便将家属劝出抢救室, 平复家属心态, 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抢救治疗, 减少其分心及过度紧张情绪, 全神贯注地抢救患者。
2.3 有些家属, 一旦谈及患者疾病的严重性, 感情不能克
制, 在患者面前痛哭流涕。对他们要耐心开导, 给予理解和安慰;对本身有基础病的家属, 更要开导他们, 让他们明白, 只有自己身体好了, 才能照顾患者, 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劝他们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刺激性语言和动作, 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要鼓励患者, 接受各项治疗护理, 争取早日康复。
2.4 对于认为自己照顾不周而自责的家属, 护士应重视
对家属的护理工作, 让他们认清事情已经发生, 现在应该积极面对而不是消极悲观, 减轻其心理上的负担, 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2.5 对于经济状况较差或者由于突然出现的意外没有及
时准备现金的家属, 我们采取先抢救治疗, 后补交费用的原则, 减少家属因费用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让他们得以积极应对患者的各种需求。
8.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体会 篇八
随着全球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越来越多,根据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79.1%的老年人至少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因此老年人患病就诊的人数也相应增加,老年患者身心衰老,情绪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护理任务重、难度大,心理护理要求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比躯体护理更重要,现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语言、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6月~2010年9月收治老年住院患者156例,年龄61~75岁,其中男86例,女70例,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46例,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动脉血栓形成68例,糖尿病、肿瘤42例。
1.2 患者的心理特点:老年患者来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经常表现出精神过度紧张、前顾后虑、忧郁、焦虑、消沉、惊恐不安、孤独、固执不合作等心理变化,加之五官失灵,行动不便,心理上常处于痛苦不堪的状态,不良的心理又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减轻其心理压力,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 心理护理
2.1 理解与尊重:由于衰老、病痛及生活和社交能力的减退,老年人的自信心也随之丧失,从而导致老年人产生自悲和不受尊重的感觉,因此,护理人员要理解与尊重老年患者,尊称他们,耐心倾听他们对护理的要求和意见,经常用非语言与患者沟通,如点头、微笑、抚摸等,注意自己的仪态、动作表情,给予患者以亲切感和信任感,能做到尽可能予以满足,限于条件做不到要予以耐心的解释,应以深切的同情心。理解和安慰患者,营造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氛围,使他们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信任感以消除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
2.2 关怀与帮助 :老年患者年老体弱,力不从心,缺乏自理能力,对诊断治疗疑虑较多,对预后更担心,因此,护理人员应关心他们,经常与老年人交流、交谈时注意使用科学通俗易懂的语言,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自然坦诚地解释与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使患者了解病情治疗和护理措施,解除其顾虑。特别是身边无亲人的老年人倍感孤独寂寞,护士应热情关心他们,经常了解患者的生活所需,使其把心理所想说出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主动提供帮助,帮助洗脸、梳头,对步履艰难者应搀扶或给轮椅助其检查和室外活动,详细交待服药方法,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姐妹、父母一样使他们感到家的关怀和温暖,达到改善患者的心理恢复健康的目的。
2.3 增强信心:老年患者在生理、心理诸方面都处于衰退阶段并发症多,慢性病长期住院恢复缓慢,病房生活单调,有些疗效不明显的患者,经不住长期疾病折磨而出现抑郁,消沉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护理人员要以诚恳的态度耐心疏导与患者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要细心观察分析患者的内心活动,协助患者创造良好的病房人际环境,鼓励病友相互关心,交流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鼓励家属多探视,对悲观失望的患者要进行诱导,有针对性地鼓励患者,激发患者的自信心,转换不良心境。经常告知患者病情的细微变化,精神状态,使其精神上得到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毅力,只有增强信心才能早日康复。
总之.护理人员高应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并根据各类型患者的不同心理表现来进行积极正确的心理护理,将护士良好的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完美地展示给患者,使患者对护士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以使护理更富有成效,做到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并重。
参考文献
9.学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心得体会 篇九
元江一小 李继林
看了梁宁建老师的《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试》讲座后,使我受益匪浅,从认识教师的心理问题、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情感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行为问题的自我调适和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的自我调适 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心理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也揭示了教师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指出了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必要性和有效的方法。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本材料,使我耳目一新。深深认识到开展素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教师的身心健康,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体会。
一、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
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不同于工人,只对产品负责就行了,教师必须对其施教的对象——学生负责,不仅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还要对他的将来负责。教师要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育学生崇尚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所以,社会各界都应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这将是历史的责任。开展素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二、教师要有控制好自己心理的能力
教师也是人,教师自身发展也存在生存与发展问题:待遇一般、工作压力大、教育政策变化快等,威胁教师的人格、工作、生活。易产生消极紧张的情绪。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形成心理疾病,那么会对教育事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个人来说,就无法从事有益的社会工作,或发挥不出工作潜能,工作效率低,影响教师的其他生活质量,重者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威胁。
面对教师可能受到的威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我以为,除了我们无法改变的环境因素外,我们自身可做一些尝试。首先,我们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我们已经当了老师了,无须再去想一些烦恼的事情。处理好日常工作,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并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第二,可能的话适当做些运动或劳动,这很重要,不仅会改善我们只做脑力劳动的状况,而且还能增进身体健康。第三,尽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适应工作的前提下,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最后,要学会发泄,当我们遇到烦恼或打击等伤害时,可向朋友讲一讲,可向亲人说一说,可向知心人诉一诉,以减轻内心的压力,减少对身体的伤害。要不我们就大哭一场,让体内的毒素排出来。
10.心理服务工作心得体会 篇十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本书从认识教师的心理问题、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情感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行为问题的自我调适和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的自我调适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心理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也揭示了教师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指出了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必要性和有效的方法。认真阅读本书后,受益匪浅。现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尤其是小学生,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创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喜欢教师,喜欢学校,善于学习。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同样积极,积极的学,积极的思考。因为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如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要么阳奉阴违,使教师难以下台,这里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否产生师生对立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性格正在形成过程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成人,是参照,是榜样。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体罚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
五、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能为人师表,更应在人格和行动上成为示范。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体验和感受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
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11.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篇十一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近5年内我们护理了120例糖尿病患者,男84例,女36例。年龄52~80岁,全为2型糖尿病,病程10~26年,有轻度并发症者54例,无并发症66例。文化程度都在中学以上,经济情况较好。并发症与合并病中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胆结石、轻度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足,无眼底病及肾衰。58例服降糖药,62例注射胰岛素加服降糖药,只有2例初用胰岛素泵,这可能是价较贵未普及到基层。全部病例精神正常。
护理
悲观心理的护理:多见老年人有并发症者,我们以热情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聊天讲国家大好开势,先进人物,生命价值等事例,促使其建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热爱生命与现代生活,逐渐消除悲观心理,主动配合医护治疗。
焦虑心理的护理:多见病程长、病情重、血糖难平稳的患者,分析原因是用药量不足,乱投医,治疗不规范引起,在我们直接指导下正规治疗,结果血糖平稳,患者心情轻松。焦虑心理消失。 顾虑心理的护理:多见有个人、家庭、子女、经济等问题的患者,我们的方法是建议老伴多照顾,说服子女要有孝心,联系社区多帮助,解决治疗与生活等实际问题,并反复劝导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安心治疗,一切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孤独心理的护理:见于无老伴,子女不在身边单独生活的患者,我们的办法是认真护理,出院后多随访,并建立家庭病房。同时与外地子女、亲友及邻居多沟通,建议子女常回家看看,促成大家共同关心与帮助,消除了孤独心理,有利于治疗。
无所谓心理的护理:多见病程短,病情轻,50岁左右的患者,以为糖尿病无危险,抱着无所谓态度,甚至不治疗,照样大吃大喝,不戒烟酒。对此我们首先指出,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并说明任何疾病都有发生、发展、控制、转归等过程,糖尿病尤其需要饮食控制、药物、加强运动等综合治疗,如抱无所谓思想,不加控制,发生严重并发症时已悔之晚矣。经说服后已重视治疗及戒除不良习惯。
结果
120例有心理变化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不易平稳,经大量的心理护理,2~4个月内血糖平稳,无波动,1~3年后随访血糖都在正常范围内,无并发症发生。
讨论
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对疾病的心理治疗与护理越来越重视,糖尿病患者因精神紧张、心理变化、情绪激动,如紧张、焦虑、悲观、发怒、恐惧、孤独、激动、顾虑等,可使病情加重,血糖增高,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这是精神心理因素,促使体内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增高,致血糖增高,脂质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发生酮症。上述120例中虽无酮症酸中毒,但常见血糖增高,病情加重,症状增多。而心态正常者,血糖平稳,胰岛素用量也减少,所以我们体会保持良好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对糖尿病的控制是有利的。
12.心理服务工作心得体会 篇十二
他是外来民工子女, 来自广西, 现与父母同住。他平时话很少, 眉头时常皱着, 表情冷漠, 性格孤僻。课间他基本不外出活动, 就坐在位子上。当有同学经过, 不小心碰落他的书本时, 他一声不吭, 出手就是给对方一拳;当有人不小心碰到他手肘或踩到他脚时, 他依然一声不吭, 但脚已经使劲地踢出去了。我每一次与他谈话时, 他都气冲冲地争辩:“谁叫他 (她) 先碰 (撞、踩等) 我的!”每一次, 我都耐心地引导他:对方不是故意的, 同学间交往要大度, 别斤斤计较, 更何况对方已向你道歉了;我们要学会宽于待人, 自己才会快乐。但每次听完我的劝导, 他总是冷冷地回一句“知道了”, 转身就走。最初, 我当他的暴力冲动是由于性格内向、孤僻、自卑造成的。因此, 我就经常找机会鼓励他, 有时还特意安排活动开导他。
他的暴力冲动、蛮横无理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为了能尽快解决他的问题, 我多次找他父母了解情况。但其父母也一样认为他性格内向, 不喜欢说话, 平时他与父母都不愿意多交流。从与父母的沟通中我了解到, 他父母也经常针对他的这一特殊问题教导他, 对他的各方面都挺关心的, 可是依然没效果。我就提议其父母平时多与他聊天, 周末多带他参加户外活动、集体活动。但是, 一年过去了, 两年过去了, 别人都已学会避着他了, 他还是“本性不改”, 真是一个铁打的人啊!虽然因为同学们的“小心”关于他的这类冲突事件少了一些, 但是每当看到他那孤冷的身影, 充满敌意的眼神, 就感觉他好可怜, 快乐的童年与他无关, 我总忍不住想帮他。
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的一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有一道开放题, 要求学生写写自己最想对某人说的话。他写道:“爸爸妈妈, 你们从小就把我一个人丢在老家, 你们不爱我, 我恨你们!”读完这句话, 我心头一震, 马上去看姓名———是他!我心头又瞬间转亮, 终于找到打开他心结的钥匙了。随即, 我就约他妈妈来了解具体情况。
午饭后没多久, 他妈妈来了。我带她到教室外私下问她, 孩子是否小时候没跟他们一起生活。她沉默了一下, 红着眼告诉我:孩子两岁时, 因为经济拮据, 他们就外出打工了, 孩子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 直到可以上小学了才接来一起生活。她还告诉我, 因为这事, 孩子一直有怨言, 说父母不爱他, 丢下他不管。了解这些事后, 我心中更加肯定了, 孩子的冷漠与敌意就是因为心中的这个阴影造成的。我马上安慰他:“别担心, 我帮你们解开心结。”于是, 我让她到教室后面的餐厅等我, 自己走回教室, 叫这位孩子出来。当我边走边搭上他肩膀, 对他说:“妈妈有话要对你讲。”他满脸敌意, 加快脚步, 肩膀使劲一甩, 挣脱了。我又马上搭回去, 俯耳轻声对他说:“老师叫你妈妈来, 不是要说你的坏话, 是想帮你, 这几年来, 老师发现你总闷闷不乐的, 心里也不开心, 老师想让你快乐一点。”这时, 他脚步缓慢了, 肩膀也不甩了。
宽敞的食堂里, 静悄悄的, 就我们三人, 我让他们母子紧挨着坐一起, 我坐他们对面。我先开口:“XX, 妈妈是爱你的, 爸爸也是爱你的。小时候, 他们丢下你外出打工, 他们也是迫不得已。那时家里穷, 买菜买衣服都没钱。他们为了你有更好的生活, 才外出打工的。你还小, 带上你就只能一人工作, 爸爸妈妈才狠心把你留在老家的。离开你, 他们也心疼, 也不舍得呀, 孩子。你看, 后来他们工作稳定了, 就把你接过来了。还有, 为了让你过得更好, 他们就只要生一个你, 不再生第二个了。XX, 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呀!”
在我说这些话时, 他妈妈已泣不成声, 抱着孩子, 眼泪不住地往下流。此刻, 这个孩子也终于伸出手抱住了妈妈, 哭了。看着这一幕, 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 只是自己也没控制住, 眼泪顺着脸颊滑落。
下午课后, 几个学生正排着队改作业。一个学生有一题做错了, 我问他是因为粗心还是因为不懂, 他摇摇头表示不懂。这时, 一个欢快的声音响起:“老师!这题我会, 我教他!”我猛一抬头, 看到的是上扬的眉头, 上扬的嘴角, 这是一张写满快乐的、自信的笑脸。是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主动帮助同学, 第一次看到他活泼的笑, 也是我见到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笑脸。就是他, 他终于卸下了戴了三年多的冷漠面具。那一刻, 我感到自己好幸福, 感到当老师好幸福。
如今, 他六年级了, 这两年来, 他再没打过同学, 相反, 还交到了几个很要好的朋友。相遇时, 他总是带着丝腼腆的微笑主动向我问好。课后, 也时常能看到他与同学一起玩耍的快乐的身影。
这就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个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个案例,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外来民工子女或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 并且总结出了如何进行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尊重对方, 给对方安全的空间
良好的沟通要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当谈论内容涉及到对方面子、隐私方面的问题时, 不要选择有他人在场的场合, 即使办公室也不适合, 要给对方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这样, 对方才可能会打开心扉, 才会有真情表露, 才会达到有效的沟通。在该案例中, 午饭后空无一人的食堂就是个“安全”空间, 不会有他人闯入, 而办公室, 随时都有人进出, 缺乏安全性。
二、要让对方体会到自己是真心要帮助他
首先, 自己的态度要诚恳, 轻轻地指出对方哪个地方有待改善, 直接告诉对方希望他拥有怎样美好的结果, 让对方明白自己是真心的, 将大大提高对方对意见的接受程度。如该案例中, 我的“搭肩”、“俯身贴耳”及直接告诉对方我的目的, 就让他明白了我的心意, 态度发生了大转变。
三、建立和谐关系, 耐心引导
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学生一般在沟通交流能力方面相对弱一些, 也许还有明显的抗拒、抵触心理。因此, 在与他们沟通时一定要耐心, 语气亲和, 要建立和谐的沟通环境, 不可居高临下, 咄咄逼人。
四、坚持不懈, 相信未来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贵在坚持。当对一个学生的一次、两次教育失败后, 不该气馁, 应该坚持不懈, 要相信未来, 要相信铁打的心也有被感化的一天。如上述案例中, 我的班主任工作手册上还清晰地记着, 我约他们母子俩交心谈话的时间是2012年1月12日。从2008年9月到2012年1月, 长达三年之久, 我一直把“他”当成一个任务放在心头, 终于, 我找到了那把钥匙。
五、做有心人, 从多方面搜集信息
13.心理服务工作心得体会 篇十三
读《心理学》心得范文篇一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
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完成了大学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可见,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读《心理学》心得范文篇二
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后让我后悔的事,经过成长后,我才发现我的这种对于愤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为对“愤怒”缺少学习和正确的认知所致,以为“愤怒”是一个凶神恶煞似的坏东西,现在才知道我的这些“愤怒”的价值观来源于父母,由于父亲的脾气很怪,很小时的我常常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如稍有不如意则挨骂,我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经验里学习关于“愤怒”和“胆怯”的知识的,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甚至把我的这种经验中学习的知识又重复于我的孩子身上。
另外,我们要培养足够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在中国这种亲密关系大多数人却从来不会,不具备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比如:许多家庭,父子(女)之间,母子(女)之间,他们无法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因为他们之间不能视为朋友,不能平等的交谈。导致许多家庭都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身上,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能力”缺乏。
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读《心理学》心得范文篇三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科学,读来获益颇多,就心理学本质而言,它是一门帮助我们正确处理认知与行为、自身与环境、工作与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实践科学。
近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总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别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就会被动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物质和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懒惰的本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处处“要我做”,如果在一个单位人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开展一项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温良的治病药方。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读《心理学》心得范文篇四
在学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态选修《心理学》,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选择的阅读相关书目,在学期末,我获得了一个对心理学比较笼统、综合的认识。
在写作前,我尝试构思了多种不同行文方式,最后,我选择了这种“剃刀式”的结构,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师课堂讲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开讲述我受到老师启发后的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总体上,老师的授课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联系亲身经历或者接触的例子,并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思考、成长,走向一段美丽的大学生之路。
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表现出力求全面的趋向。从心理学归属于哲学的思考点出发,讨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接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建议我们涉猎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再到具体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黄金塑造时期而有选择的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调生命的美好,关爱父母,以及各种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等等。这种授课方式,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输或者双方面的知识的交流,我则更偏向于那是彼此心灵的沟通,而此时,课堂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无论如何,这都全面地体现了老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关心,同时,又试图努力“兼营”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的传授,这无疑让我们更接近“面对—反思—调控”的处理问题的积极的方式。
我逃过课,但是只要我坐在教室里,我必然专心听讲,尝试理解老师的讲义。临近期末,回想学习的历程,我对这门课程下这样的总结。
老师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授课主线,间以穿插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例如,心理预警——珍爱生命、大学生生活六大原则、给大学生的100条逆耳忠告,等等,诸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老师是以育人为先为讲授的理念的。但是,让我真正感动或者敬服的不仅是这样的理念,而是他那种授课方式。我观察发现,他努力追求的仿佛是引导大学生在他的课堂听讲中找到突破正摆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恋爱问题,于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可行的方法,如来回地穿梭于讲台和课室后排,找到一个学生与老师在某方面上的平衡点,我相信,也许他实质上是明白的,这个平衡点可能不是制高点,但或许是一个最优解——一个让师生都满意的状态。老实说,我丝毫不曾怀疑老师的授课目标,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我确实怀疑过老师的知识水平,后来,我才发现他知识面广,联想力丰富,准备充分,于是,我的目光又开始注视讲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是追求一种批判式思维,请老师您见谅。
在课堂上听讲,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我改变了对心理学一些不同主张的认识,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涉及非常多学科,传统上,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领域: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因为主要领域要与相关领域相结合学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所以,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没有脱离心理学的轨道,只是与其它主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介绍,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不想复制过来,大可以参考百度的百科名片。在这里,我想尝试谈的是我自己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联想理解。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如果道德也是一个以供需平衡的市场的话,那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试问有多少个经济人的多少个需求得到了预期的供应?也就是说,从全球上来考虑,单是所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还是得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供给。被严重污染的空气,短缺的水资源,让人担心的食物,被破坏的自然坏境,越来越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难道这些都不足以充分证明我们人类的道德正在面临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运用这条规律去改造我们的世界。电影《2012》、G20峰会讨论、稀土“战争”与中国环境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开始重新考虑“道德”,赋予“道德”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例如,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生产主义,我们关心的是,可否偶尔停下来小憩,回想一下历程,问一问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在马不停蹄的进程中得到满足了吗?例如,现在非常倡导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减少了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也是减少了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吗?这难道不是“道德”的适应时代变化的体现吗?简而言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相对科学的思考自身发展的线索,让我们意识到那还没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读《心理学》心得范文篇五
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们掀起了一股新的学习浪潮,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浪潮,这是中国政府重视青少年教育的一个具体体现,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个福音。
听了由省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众所周知,我国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学习压力太大,这也是很难改变的一个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也愈加激烈,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那成才的通道就是考所好的大学,有个好的工作,于是父母便不惜一切代价地培养孩子。在学校学习,在课外补习,在特长班学音体美,在外语班学韩日俄。学生为了能顺利地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只能被迫接受这一切安排,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心理障碍,长时间的压抑,他们用行动发泄,甚至报复社会。有的学生毕业后狠狠地把课本撕掉。有的学生可能恐惧、不信任自己,成绩不好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绝望和无意义感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们教给学生知识还不够,我们还应做好学生心理的洞察倡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排解学生的压力太大问题;他们这样学习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吗?怎样学以致用;怎样才能让孩子带着兴趣去学,而且对学校的学习生活留有美好的回忆......在学校里,有一些孩子厌学或具有学校恐怖症。其实,这些孩子都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如懦弱、内向、不擅于交际等等。这些孩子在学校一旦受到伤害,在学习上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会自我调适,从而对学校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严重的就发展成为学校恐惧症。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这些学生,在方式方法上都会进行有效的探索。认真研究孩子的病因。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心理服务工作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企业员工心理服务体系10-25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重要性06-16
服务心理学实训规范07-12
探讨社区的心理服务完善办法论文10-24
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会计学系心理健康服务部工作总结10-25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得体会ok10-22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10-01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06-13
心理学心得体会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