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语文教案(共9篇)
1.《望月》语文教案 篇一
一、教材解读: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4课,是当代散文家赵丽宏的一篇写月散文,文章以“望月”为聚焦点,角度独特、构思新颖,清新优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作者用生动活泼的文笔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是一篇很容易激起学生审美情感教育的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清课文条理,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的句子,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跟月亮有关的诗句?能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 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维的《竹里馆》、《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历来,月亮被看作是皎洁直率的象征,是清纯高洁的象征,是离别的生发意象,许多大诗人对月亮都情有独衷,因此中国古代咏月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板书: 24、望月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明确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课文的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划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问题。(可以和同桌讨论)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学习朗读生字词语。
出示词语:
外甥 娥眉 瞳仁
镀 比喻 船舱
清辉 凝望 晶莹 云絮 剪影 不假思索 隐隐约约 绘声绘色
指名朗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提示注意点。
3、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收获,学生质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脉络 ,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把它读好。
提示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1、交流:(课文写了四部分内容)
一、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1-2)
二、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3-13)
三、月亮像什么——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14-20)
四、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21) ]
2、学生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1、用钢笔描红。(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2、抄写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授:
师:你们有谁留心观察过月夜的景色,那是什么样的呢?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吗?(指名交流)
乡村的月夜是静谧的,美丽的。江上的月夜又怎样一幅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部分(1-2),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月夜江景吧。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
3、出示句子: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你觉得那些词语写出了江面及两岸在月光照耀下的景色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
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三、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对诗。
评价交流。齐读
4、指导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5、交流:这一组对话前面两句有提示语,后面几句没有,你能给他加上适当的提示语吗?
(1)学生加上提示语后交流,读。(建议加上“脱口而出”、“不假思索”、“话音未落”等词语。)
(2)讨论:你觉得自己加上提示语后读起来感觉如何?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没有再加上提示语?
(引导学生感受这里的对诗很快,照应“一眨眼就是一句”,语言干净利落,符合当时的情景。)
5、指导读诗,背诵。
6、出示句子: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齐读,有感情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是呀,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三、课堂小节
读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同桌交流,再在班级中交流。)
师: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布置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部分段落。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月夜的景色是美丽的,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呢?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师:这一堂可我们继续学习《望月》。我们知道文中的小外甥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他积累了许多的诗句。我们能和他比一比吗?谁也能来背诵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呢?
过渡:
小外甥是好孩子?他的聪明好学不仅体现在他积累了许多的古诗文,他还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1)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像什么?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2)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通过讨论引导感受到:小外甥的想象很奇特,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即新鲜,又十分自然贴切。“月有阴晴圆缺”,有时候,月亮完全看不见,这是月亮闭上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又圆又亮,这是月亮睁大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半闭半睁,有时侯月亮眯成一条缝……还富有童趣,月亮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3)指导朗读课文之中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子。
2、指名继续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1)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2)指名朗读上述句子,可以先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板书:爱幻想
3、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三、品读第四段
(一)齐读课文。
师:读了最后一段话,你有何感想?
(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二)让我们也一起和作者去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月夜,去展开丰富的幻想吧。
1、播放课文完整的配乐朗诵,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请不要睁开你的眼睛,现在,你就在甲板上,沐浴着月光。此刻你在想什么?也许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你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2、现在请你把你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必要的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还有什么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的吗?
五、布置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你眼中的月亮像什么?用几个句子写出你心中的月亮。
2.《望月》语文教案 篇二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题解
怀远, 思念远方的亲人。这首诗将望月和怀人融成一片, 深挚、淡雅、明朗。首联尤其脍炙人口。
注释
天涯: 极远的地方。
情人: 多情的人。这里兼指作者和所思的友人。
遥夜: 漫长的夜晚。
竟夕: 整夜。
灭烛怜光满: 熄灭了蜡烛, 更爱满屋柔美的月光。
露滋: 露水多。
不堪: 不能。
盈手: 满把。
3.《望月》教案设计3 篇三
一、导入
夜深人静,月悄悄地成为夜空的主角,它将柔柔的月光倾泻在宽阔的江面上„„让我们再次随着赵丽宏先生一起去——《望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欣赏“眼中月——安详”
1、师读: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此时此刻,“我”看到了什么?(一句一句说)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今晚,赵丽宏先生眼中的月,是——安详的。(板书:眼中月——安详)
4、好一幅安详的月夜江色图,让我们轻轻读出今晚月光的安详,想象,你还听到了些什么?(配《望月的君》,全班齐读)
5、预设: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踢踏舞的跳动声、树梢的沙沙声„„
品读“诗中月——奇妙”
6、小外甥听到了什么?发挥想象回答。难怪赵丽宏先生会夸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了。
7、“我”的眼中月是安详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也描写过月亮,在这些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月?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8、学生汇报交流。(我从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读出了天真的月。)
9、同一轮月亮在诗中却有着不同的情思。这真是:岁岁年年月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啊!你看,她有时表达了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思乡愁绪,有时又透露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还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慨叹„„这诗中月是——奇妙的。(板书:诗中月——奇妙)
10、月,就是一缕一缕情思,月,就是一段一段情怀。这爱月的舅甥俩,此时不禁我一句你一句吟诵起来。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也像“我”和小外甥一样来对诗。
11、屏幕出示诗句。配《春江花月夜》,指名对诗,带上表情动作。
12、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热闹,现在不如你们一句我们一句,男女生对诗。
13、文,终究是要一个人吟诵。你们能不能自己对诗?
14、那个大大的省略号,意味着什么?那我们帮他们补上吧!
15、我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月。
你对“
。”
的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的月。
你对“
。”
的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的月。
你对“
。”
的月。
感悟“心中月——多趣”
16、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突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月亮像什么?”是啊,在小外甥的心中,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中相关部分,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17、学生交流讨论。(愿闻其详——提示说完整)
18、在小外甥心中这月是——多趣的(板书:心中月——多趣)
19、“我”无不佩服小外甥别出心裁的比喻,诗情画意的诠释,这可真是位——爱幻想,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啊!
20、你们看,他还是位小诗人呢!出示儿童诗: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大地/所以每次迷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让我们品味品味这首儿童诗(配《回到童年》,全班齐读)
21、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们的眼中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可以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学生写话练习。展示。
三、拓展
1、你们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也和在小外甥眼里一样多趣、多变,而在赵丽宏先生眼里却是多姿、多彩,在诗人眼里又是那么的多情、多愁,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可一落在人们的眼睛里,就不一样了呢?
4.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四
教案
学科
语文
备课教师
李晓晓
一导入
背诵默写诗词
二、1、知识梳理
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作。
2、理解古诗大意。
3、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4、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别离思聚
2、自主学习一6分钟
1、诵读这首词。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自主学习二5分钟
1、翻译这首诗。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满地;栖:鸟停在树上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洁白的霜雪,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但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呢?
4、自主学习三7分钟
1、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提示:从炼字、修辞、表达方式、情感、写作特点哲理等角度赏析。如:①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②从表达方式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
③从情感上:今晚中秋,明月当空。普天之下,有谁不在赏月,有谁不是神驰意远?不知哪茫茫的秋思会飘落到谁的一边?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课堂小结
感悟这首诗的感情。这首诗表达了别离思聚。
堂清检测
1.背诵并默写古诗。
5.《望月谣》教案及反思(西师版) 篇五
教学内容:歌曲《望月谣》(西师版九册第十课)教学目的:
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培养学生思念台湾同胞,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的民族感情。教材分析:
歌曲以简洁的四句歌词:“月儿弯弯,思念台湾,台湾回归,月儿圆圆”。深切的表达了祖国同胞思念台湾,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民族情谊。
歌曲由带再现的二体贴式补充句构成。大调式,变换拍子。全曲基本上是以第一乐句的节奏为基本节奏贯穿,从而获得歌曲风格的统一,柔美的音调,表达了一种亲情。结束句强拍强位上的八分休止符,更为歌曲的情绪表达带来了情趣。教具准备:打击乐器 竖笛 多媒体课件 课时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谈话引入课题: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我国的东南近海岸,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宝岛台湾。在你的印像中,台湾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引导学生谈谈台湾的形象)
师:“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可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还未回到祖国的怀抱,大陆的亲人人在盼望它早日回来,你听,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师范唱《望月谣》。
三、学习《望月谣》
1、跟着老师的琴声用“lu”音轻唱歌曲的旋律。
2、用“la”音哼唱歌曲。
3、轻声地礼视唱歌曲旋律。师指导。
4、轻声地练唱歌词。
5、进行分组分男女声比赛练唱。
四、巩固练习
1、竖笛练习《望月谣》。
2、师:“除了用歌唱、竖笛演奏的方式,还可以怎么来表现歌曲的感情?” 引导学生:表演、舞蹈、诗歌朗诵、写诗、画画等。
3、“让我们一边听歌曲,一边用画笔描绘你心中美丽的台湾吧!”(生画画描绘台湾的形象)课后反思:
本堂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尊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原则,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本课完成比较理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掌握得较好,课堂始终沉浸在一种优美的环境之中,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意义。
6.《望月》语文教案 篇六
月的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它的某些象征性意义具有普遍性。月约定性的意象主要有:团圆与思念;故园;永恒;美好;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澈、宁静的境界, 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李商隐擅长用典, 《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的情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画卷, 而在诗人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月这一意象出现:
(1)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以月写思妇的深情。
(2)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 用“月”来比喻这些纯结、美丽的女子;《诗经·陈风·月出》最先以明月喻佳人。
(3)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 以月写游子思乡之情。
(4)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无题》) 以月写思念恋人之情。
《锦瑟》一诗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 是引《博物志》“南海外有纹人, 水居如鱼, 不废织绩, 其眼能泣珠”的传说。另有一说是珠生于蚌, 蚌在于海, 每当月明宵静, 蚌则向月张开, 以养其珠, 珠得月华, 始极光莹。
对于这句诗的解读, 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将珠比作痴情真爱, 珍藏于心。明月亘古如斯, 佳人却已不在, 对此愈发感伤。
在这种解读中, 把月当做永恒的象征。永恒这一意象最早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而在这首诗中“沧海月明”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诗人认为, 自己深爱的人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只有这亘古的沧海、明月, 只有这无限的辽远、渺茫和虚无才能长久。诗人借明月这一意象, 折射出对具体追求的虚无性和对历史真实性的肯定, 感叹了人生相对于永恒的世界来说是短暂的。从这个角度来看, 苏轼的《赤壁赋》“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是对它的继承。
2. 明月映照着空阔的沧海, 营造出空明宁静的意境, 被遗弃的明珠晶莹圆润, 正如盈盈的珠泪。这里作者把珠拟人化, 比喻内心的悲苦寂寞, 表达怀才不遇的感伤。
在这一种解读中, 月创造了宁静的意境, 并且开创了一种新的意义, 把月当做政治清明的寄托, 这首诗中, 诗人通过月创造宁静的意境, 烘托出“珠”独自呜咽的悲伤气氛。
从这一种解读看, 月沿用了大家约定俗成的意义, 即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澈、宁静的境界, 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让人读来历久弥新, 并且再此基础上诗人又有所创新。
文艺理论家里普斯曾经说:“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 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诗人不仅践行了左拉那种“把所观察的照实描写出来”的“严格的客观描写法”, 而且夸大并充实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是一种深沉的婉约的美。
根据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到的文学四要素分析, 这里的解读是有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的。
从世界的角度看, 月是政治清明的寄托:晚唐社会黑暗, 朝廷朋党为患, 各方势力尔虞我诈, 整个社会已经由盛唐时代的如日中天转为山河日下, 摇摇欲坠, 是诗人创作的客观背景。
从作家的角度看, 月与诗人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紧密相关。李商隐一生都无法摆脱党派之争, 屡遭排挤。诗人把月当做政治清明的寄托, 幻想着政治清明之时, 人人各尽其才, 各种珠玉都能被发现, 而事实上, 诗人空有绝世之才华, 却被迫卷入牛李党争, 终于不为世用。表达了诗人对晚唐黑暗环境的控诉, 对自己命运的感伤。这是诗人创作的主观条件。
从作品的角度看, 颔联写到了“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子有拒不做官的传闻, 而望帝春心托杜鹃则是化自: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 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 不幸国亡身死, 魂化为鸟, 暮春啼叫, 以至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心腑, 名为杜鹃, 也写到了政治对君主的影响。这是单就诗歌本身来说。
从读者的角度看, 诗人李商隐在创作时, 将中国晚唐时期的士人, 或者说可以把范围缩到更小, 只是作者的知己, 作为隐含的读者。当时的文人, 或者说是儒生, 因为朋党之争, 往往朋友之间会加入同一个党派, 因此往往是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尤其是李商隐的知己大都有同样的境遇——左迁, 而面对这样的境遇, 他们往往会用诗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 从读者的角度看, 这里的月象征政治清明, 能够引起读者的共情。
因此, 《锦瑟》这首诗中的“月”, 在原有的月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含义, 即政治清明, 更加充实了月这一意象, 带给世人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7.《望月》语文教案 篇七
望月亮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望月亮》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望月亮》,并能用多种声势参与表现歌曲。2.在听歌曲的过程中,能根据律动来摆动身体,表现歌曲本身的含义。教学重点:学会唱《望月亮》
教学难点:能根据歌曲中的音律来表现自己。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动画)一个晴朗的晚上,月亮、星星一眨一眨的,多美丽啊!月亮下,许多的小朋友在玩耍,有一位老公公慢慢地走来,说:“小朋友,你们爱看月亮吗?“ 师:你们爱看月亮吗? 学生汇报。
二、学唱歌曲《望月亮》。
师:你们有接过妈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接一下妈妈,好吗? 师:我们先来听一听,我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播放歌曲:《望月亮》,先熟悉旋律。)
师:你能跟着音乐,和动画中的小朋友小声得唱一唱,看谁最快学会唱。
(连续播放三次歌曲,让学生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跟着学唱,能很快就唱会的。)师:你们都学会唱了吗?我们一起来唱一次,好吗? 全体齐唱,《望月亮》。
2017.3.1 最新版
三、创作练习。
1.让学生在小组里先自己来编一下动作,后小组里推选出一个表演得最好,来进行比赛。2.参赛者出来表演,完后让学生来评价,看看谁表演得最好。
四、全体齐唱。
五、课堂小结。
8.《望月》语文教案 篇八
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②字词积累: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1、“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答:指月光满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水调歌头》 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②字词积累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què):宫殿。
不胜(shēng):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绮:念(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琼(qióng)楼玉宇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3、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字词积累: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3.你认为“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
4.艾青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题目解说:
“我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三、研习课文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我的思念是圆的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9.《望月》语文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张就龄的生平
2. 注意诗中的用词
3.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二.重点教学
1.诗歌的境界
一.者简介:
唐玄宗开元时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3、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赏析
1.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
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
2.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
“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起句自然。
3.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A.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B.实虚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4.“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如何理解“怨”和“竟夕”两词所包含的情感?
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5.“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为什么诗人“怜光满”?“披请觉露滋”这个细节描写,对于表达诗人怀远之情有何作用?
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如何理解蕴含其间的情感?
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四.总结
【《望月》语文教案】推荐阅读: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09-27
张九龄《望月怀远》 教案11-01
望月课文原文09-24
中秋望月思乡作文08-08
《望月》的说课稿09-25
十五夜望月-中秋作文800字11-02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原文、翻译及赏析08-16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三语文教案09-05
初一语文下语文备课组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