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银行评估报告

2024-08-29

电子银行评估报告(共9篇)(共9篇)

1.电子银行评估报告 篇一

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保证电子银行业务安全性评估的客观性、及时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机构法》等法律法规和《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监管规章,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电子银行的安全评估,是指对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电子银行管理过程中的电子银行安全策略、内控制度、系统安全、客户保护等方面,进行的安全测试和风险管理能力等的综合安全考察与评价。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利用境内的电子银行系统向境外提供电子银行服务的金融机构,都应定期对电子银行安全进行评估。

第四条 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外部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对电子银行安全进行评估,也可以利用内部独立于电子银行业务运营管理部门的评估部门进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安全评估工作应纳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总体框架,由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或相关机构直接负责。

第六条 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安全评估应接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的监督指导。

第二章 安全评估机构

第七条 承担金融机构电子银行安全评估工作的机构,可以是外部专业化服务机构,也可以是金融机构内部具备相应条件的相对独立部门。

第八条 外部机构从事电子银行安全评估,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较为完善的开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业务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内部评估手册或评估指导文件,内容应至少包括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依据、评估标准等;

(三)拥有与电子银行安全评估相关的各类专业人才,了解国际和中国相关行业的行业标准;

(四)其他从事电子银行安全评估应当具备的条件。

第九条 金融机构内部部门从事电子银行安全评估,除应具备第八条规定的有关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从事电子银行安全评估的部门必须独立于电子银行业务系统开发部门和运营部门;

(二)从事电子银行安全评估的部门未直接参与过有关电子银行设备的选购工作。

第十条 中国银监会负责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资格认定工作。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资格认定工作,每年组织一次。

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在从事金融机构电子银行安全评估业务之前,应向中国银监会申请对其资格进行认定。

第十一条 申请资格认定的电子银行评估机构,应在中国银监会公告的时限内提交以下材料(一式七份):

(一)电子银行安全评估资格认定申请报告;

(二)机构介绍;

(三)安全评估业务管理框架、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

(四)评估手册或评估指导文件;

(五)主要评估人员简历;

(六)中国银监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第十二条 中国银监会收到安全评估机构资格认定的完整材料后三个月内,组织有关专家和监管人员对申请材料进行评议,采用投票的办法决定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是否达到了有关资质要求。

第十三条 中国银监会对评估机构资质评议后,出具《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资格认定意见书》,载明评议意见,对评估机构的资格作出认定。

第十四条 中国银监会出具的《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资格认定意见书》,仅供评估机构与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商恰有关电子银行评估业务时使用,不影响评估机构开展其他经营活动。

评估机构不得将《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资格认定意见书》用于宣传或其他活动。

第十五条 经中国银监会评议并被认为达到有关资质要求的评估机构,每次资格认定的有效期为两年。

经评议未达到认定资格的,评估机构可在下一重新申请资格认定。

第十六条 在有效期内,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中国银监会将撤销已做出的评议和认定意见:

(一)评估机构管理不善,其工作人员泄露被评估机构秘密的;

(二)评估工作质量低下,评估活动出现重要遗漏的;

(三)未按要求提交评估报告,或评估报告中存在不实表述的;

(四)将《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资格认定意见书》用于宣传和其他经营活动的;

(五)存在其他严重不尽职行为的。

第十七条 评估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中国银监会将在一定期限或无限期不承接评估机构的资格认定请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应再委托该评估机构进行安全评估:

(一)与委托机构合谋,共同隐瞒在安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安全漏洞,未按要求写入评估报告;

(二)在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编造安全评估报告;

(三)泄漏银行机密信息,或不当使用银行机密资料;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评估机构出现以上情况之一的,中国银监会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第十八条 中国银监会认可的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以及有关资格认定撤销决定等信息,仅向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各金融机构通报,不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 金融机构不得向第三方泄露中国银监会的有关通报信息,影响外部机构的其他业务活动,也不得将有关信息用于与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活动无关的其他业务活动。

第二十条 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可以在中国银监会认可的评估机构

范围内,自主选择安全评估机构,签订书面服务协议。

金融机构选择内部部门作为评估机构时,应由电子银行运营部门与评估部门签订评估责任确定书。

第二十一条 金融机构与评估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中,必须含有明确的保密条款和保密责任。

第二十二条 安全评估机构应根据评估协议的规定,认真履行评估职责,真实评估被评估机构电子银行运营的安全状况。

第三章安全评估的实施

第二十三条 评估机构在开始电子银行安全评估之前,应就评估的范围、重点、时间与要求等问题,与被评估机构进行充分的沟通,制定评估计划,由双方签字认可。

第二十四条 依据评估计划,评估机构进场对委托机构的电子银行安全进行评估。电子银行安全评估应真实、全面地评价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第二十五条 电子银行安全评估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策略;

(二)内控制度建设;

(三)风险管理状况;

(四)系统安全性;

(五)电子银行业务运行连续性计划;

(六)电子银行业务运行应急计划;

(七)电子银行风险预警体系;

(八)其他重要安全环节和机制。

第二十六条 电子银行安全策略的评估,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策略制定的流程与合理性;

(二)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安全策略;

(三)系统测试与验收的安全策略;

(四)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安全策略;

(五)系统备份与应急相关策略。

评估机构对金融机构安全策略的评估,不仅要评估安全战略、规章制度和程序是否存在,还要评估这些制度是否能得到贯彻执行,是否能做到及时更新,是否能全面覆盖电子银行业务系统。

第二十七条 电子银行内控制度的评估,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高级管理层对电子银行安全的认知能力与水平;

(二)安全监控机制的建设与运行;

(三)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与运行。

第二十八条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状况的评估,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电子银行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性;

(二)电子银行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对电子银行的熟知程度;

(三)管理人员配备与培训情况;

(四)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与操作规定、程序等;

(五)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状况;

(六)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建设与管理状况。

第二十九条 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的评估,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物理安全;

(二)数据通讯安全;

(三)应用系统安全;

(四)密钥管理;

(五)客户信息认证与保密;

(六)入侵监测机制和报告反应机制。

评估机构应突出对数据通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的评估,客观评价金融机构是否采用了合适的加密技术、合理设计和配置了服务器和防火墙,银行内部运作系统和数据库是否安全等,以及金融机构是否制定了控制和管理修改电子银行系统的制度和控制程序,并能保证各种修改得到及时测试和审核。

第三十条 电子银行业务运行连续性计划,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电子银行保障业务连续运营的设备和系统能力;

(二)保证业务连续运营的制度安排和执行情况;

第三十一条 电子银行业务运行应急计划,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电子银行应急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二)电子银行应急系统建设;

(三)定期、持续性的检测和演练情况;

(四)应对意外事故或非法攻击的能力。

第三十二条 评估机构进行安全评估的方式,包括审核有关资料、与相关人员谈话等,但在电子银行安全性评估时,必须采取至少一种方法对系统进行测试。

第三十三条 评估机构在进行安全评估时,应根据委托机构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评估内容对电子银行总体风险影响程度的权重,对每项评估内容进行评分,综合计算出所评估机构电子银行的风险等级。

第三十四条 评估完成后,评估机构应及时撰写评估报告,并于评估完成后一个月内向委托机构提交由其法定代表人签字认可的评估报告。

第三十五条 评估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评估的时间、范围及其他协议中重要的约定;

(二)评估的总体框架、程序、主要方法及主要评估人员介绍;

(三)不同评估内容风险权重的确定标准,风险等级的计算方法,以及风险等级的定义;

(四)评估内容与评估活动描述;

(五)评估结论;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七)主要术语定义和所采用的国际或国内标准介绍(可作为附件);

(八)评估工作流程记录表(可作为附件);

(九)参加评估人员名单(可作为附件)。

在评估结论中,评估机构应采用量化的办法,表明被评估机构电子银行的风险等级,并说明被评估机构电子银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隐患,并说明整改建议。

第三十六条 评估报告完成并提交委托机构后,如需修改,应将修改的原因、依据和修改意见作为附件附在原报告之后,不得直接修改原报告。

第四章 安全评估活动的管理

第三十七条 金融机构在申请开办电子银行业务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完成测试的电子银行进行安全评估。

第三十八条 金融机构获准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后,应当至少每年对电子银行进行一次安全评估。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立即组织安全评估:

(一)由于安全漏洞导致系统被攻击瘫痪,修复完善的;

(二)电子银行系统进行重大的更新和升级的;

(三)电子银行的基础设施出现重大改变的;

(四)基于电子银行安全管理需要应即时评估的。

第三十九条 评估机构的选择应由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层最终确定。评估机构确定后,金融机构必须与评估机构签定评估协议,明确界定评估的任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评估协议应由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层签署。

第四十条 金融机构原则上只能确定一个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若有多个评估机构参与评估,金融机构必须确定一个主要的评估机构协调总体评估工作,负责总体评估报告的制作。

金融机构将电子银行的不同系统委托给不同的评估机构进行安全评估,应当明确每个评估机构的安全评估范围,保证不同的评估范围之间没有遗漏。

第四十一条 金融机构应在签署评估协议后2周内,将评估机构简介、拟采用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步骤等,报送中国银监会。

第四十二条 中国银监会根据监管工作的需要,可派员参加金融机构电子银行安全评估工作,但不作为正式评估人员,不提供评估意见。

第四十三条 评估机构应本着客观、公正、真实和自主的原则,开展评估活动,并严格保守在评估过程中获悉的商业机密。

第四十四条 在评估过程中,委托机构和评估机构之间应建立信息保密工作机制。

(一)评估过程中,调阅相关资料、复制相关文件或数据等,都应建立登记、签字制度;

(二)调阅的文件资料应在指定的场所阅读,不能复印,不得带出指定场所;

(三)复制的文件或数据不应带出工作场地,如确需带出的,必须详细登记带出数据的原因、时间、责任人等;

(四)评估过程中废弃的文件、材料和不再使用的数据,应立即予以销毁或删除;

(五)评估工作结束后,双方应就有关机密数据、资料等的交接情况签署说明。

第四十五条 金融机构在收到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一个月内,应将评估报告抄报中国银监会。

金融机构报送评估报告时,可对评估报告中的有关问题作必要的说明。

第四十六条 未经监管部门批准,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报告不得作为广告宣传资料使用,也不得提供给除监管部门以外的第三方机构。

第四十七条 对未按有关要求进行的安全评估,或者评估程序、方法和评估报告存在重要缺陷的安全评估,中国银监会可以要求金融机构进行重新评估。

第四十八条 中国银监会根据监管工作的需要,可以自己组织或委托评估机构对电子银行系统进行安全评估,金融机构对于中国银监会组织的安全评估应予以配合。

第四十九条 中国银监会根据监管工作的需要,可直接向评估机构了解其评估的方法、范围和程序等。

第五十条 对于评估报告中所反映出的问题,金融机构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电子银行评估报告 篇二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领导莅临本届年会并发表致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教授发表了题为《互联网银行的未来》的主题演讲。

CFCA在年会上发布了《2014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和《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CFCA总经理季小杰表示, 此次发布的两个调查报告涉及个人电子银行、企业电子银行等传统业务, 还新增直销银行、微信银行、互联网创新金融、银行系电商以及银行社会化营销等互联金融相关热点。

1 电子银行连续五年增长将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

《2014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指出, 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五年呈增长趋势, 2014年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比例为43.1%, 同比增长7.2个百分点。

CFCA调查报告还对通过电子渠道使用银行业务的用户行为进行了深入细分, 指出从收入上看, 用户量占电子银行活动用户13%的综合理财型、股票投资型的客户潜在价值最大, 预测电子银行将进入精细化客户管理时代。

报告认为大部分电子银行用户认为网上银行最安全, 从用户对个人电子银行渠道的安全感认知看, 72%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最安全, 远高于其他电子银行渠道。

2 手机银行用户比例大幅提升预计 2015 年移动金融爆发增长

CFCA发布的《2014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移动金融势头发展迅猛, 移动支付用户比例成倍增长, 尤其是远程支付, 远程支付2013年的用户比例为13.3%, 2014年达到37.8%。

2014年手机银行业务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预测, 2015年个人手机银行将出现爆发式增长, 用户比例将达24%, 超过4成的用户通过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CFCA调查报告显示, 2014年近场支付快速发展。移动支付用户比例成倍上涨, 逾五成月支付额300-1000元, 此外, 近场支付习惯渐养成, 月均百元, 大多支付5次以内, NFC近场支付2013年的用户比例为3.6%, 2014年达到8.5%。调查显示, 受手机终端与卡片更换限制, 近场支付虽然成倍增长、概念普及度高, 但未达到质的突破, 应用推广仍尚待时日。

CFCA副总经理王梅表示, 移动支付势不可挡, 远程近场均成倍增, 银行在便捷体验上的创新深得人心。她预测手机银行业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移动金融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CFCA会继续做好移动金融领域的“安全守护神”。

3 微信银行关注率超七成社会化营销放大品牌效应

作为服务渠道的移动端延伸, 微信银行在分流存量客户服务方面有积极的贡献。CFCA调查报告表明, 近三成微信用户使用微信银行, 作为服务渠道的移动端延伸, 微信银行在分流存量客户服务方面有积极的贡献。

作为用户信息获取和产品服务体验的重要入口, 银行在微信银行上的社会化营销, 在为银行用户信息获取方面, 渠道优势进一步凸显。

现今, 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用户“获知-参与-选择-反馈-影响”链条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本次调查也单独开设了该项目进行调查调查表明, 分别有24.8%和17.5%的用户认为, 微信银行社会化营销是银行“创新”和“积极”的体现。另外, “转变”和“突破”也成为用户对微信银行关键词。

4 P2P 乱象丛生稳定型银行系 P2P 理财受追捧

CFCA发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显示, P2P网贷为今年互联网金融的热点, P2P网贷平台已经获得了较高的认知度, 且投资者成熟度与风险承受能力提高。投资者选择P2P平台最看重三大因素, 分别是“项目本身 (如收益、期限、数量等) ”、“风控机制 (担保、风险准备金代偿等) ”、“平台背景或核心团队背景”等, 其中“风控机制”一项占调查样本比例的40.1%。

但目前P2P行业进入门槛低, 运营模式混乱, 风控机制参差不齐, 平台倒闭潮迭起, 行业乱象丛生。

银行系进入P2P网贷领域增强了消费者对于银行品牌形象“创新”、“亲民”的印象, 借助强大的银行品牌背书也快速提高其P2P平台在投资者中的认知认可度。在当前国内征信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 由于银行的风控体系较为成熟, 投资者在这方面对银行系P2P有着较强的信任感。

CFCA发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预测监管政策的出台将加速行业洗牌, 部分平台品牌化与虹吸效应将呈现。

5 八成用户满意直销银行逾一半用户看好银行系电商

《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认为, 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而生的直销银行, 更多被寄予了探索者、创新者的期望。2014年直销银行渐热, 其机构少、成本低、人员精的特点日益受到业内关注, 专业、线上、直销的投资理财管理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用户的认同。调查表明在用户实际体验中, 八成用户对直销银行表示满意, 其中对客服的满意度最高。

CFCA调查报告还对用户使用直销银行的原因进行研究, 54.2%的实际用户因为方便而使用直销银行, 说明直销银行的金融便捷性深得人心。而“支持他行的银行卡购买本行产品”的特点对直销银行的潜在用户吸引力度最大, 还有22.4%用户表明会首选直销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直销银行在票据类理财产品上的优势或将在今后表现得更加明显。互联网创新金融产品认知方面, 调查对象对于互联网票据类理财产品的认知率最高, 达到65.6%。CFCA调查报告指出, 直销银行初步被银行最终用户视为投资理财的扩展渠道, 但如何与银行自有优势结合丰富产品种类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竞争的关键。

3.电子银行评估报告 篇三

中国“影子银行”在现阶段的主要动力在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受到特定条件限制时的市场选择。从特定角度说,银行理财业务实质是一种利率市场化的试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接近无风险资金的市场价格,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总体上处于同一水平(例如,2013年1月6日的7天拆借利率为3.6%,同期1个月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约为4.13%,远远低于同期民间融资利率水平;根据温州金融办公布的数据,同期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高达26.2%)。当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银行可以通过自主定价的方式吸收存款,理财产品可能会逐渐萎缩并出现其他形式的金融创新。因此,中国当前的“影子银行”体系更多的是金融结构变化背景下、融资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特定表现。

中国“影子银行”在当前环境下的意义在于修正金融抑制,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当前两成的理财产品和四成的信托产品投向实体经济,满足了实体经济大量的资金需求,使得社会储蓄向社会有效投资的转化更为便利。中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的占比始终偏高,不仅使得金融体系的风险在银行体系大量积聚,也限制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银行理财、信托和财务公司等中国“影子银行”的存在,在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途径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了重要的投资工具,发挥了商业银行的专业投资管理能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合理的领域,在更为市场化的资金运作链条中,资金实现更为市场化的配置。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非传统业务的金融创新并非近来才出现,只是在“影子银行”这个舶来品尚未出现之前这些产品有多种其他的称谓,如资金体外循环等,而“影子银行”的出现似乎为这些金融创新附加了更多的负面含义。从金融结构的发展趋势看,应该逐步淡化“影子银行”的概念,更多将其看作是非传统融资市场和非银行信用中介的创新,对这些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和功能效率分类讨论,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同时最大化其促进金融结构改进的作用。

第一,“影子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在当前金融结构市场化和社会融资多元化背景下,应避免简单搬用“影子银行”的概念,而更多地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角度来规范和引导这些金融创新。

第二,对非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创新进行区别和细分,针对不同的风险特征实施差别化监管。首先,客观判断金融创新的合理性和功能,例如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银行体系为主体的金融结构中,其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化路径选择以银行为载体也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而在当前金融市场化和社会融资多元化的进程中,适当出现一些为其试水的金融工具也应在客观把握其风险的同时鼓励其健康发展。其次,针对不同金融创新工具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是否具有信用创造功能、是否具有高杠杆和大规模期限错配等可能引发单体风险的特征、是否具有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等要素。最后,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化监管。例如对于理财产品,重点关注由于业务定位的不清晰造成风险仍旧在银行体系内部积聚、理财资产池划分不明确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刚性兑付带来的道德风险、法律关系的不明确以及估值环节的不清晰等风险隐患,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等监管措施。

4.银行案防自我评估报告 篇四

报送机构:**银监分局

自评年份:2013年

接到《**银监办公室转发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案防工作评估办法有关文件的通知》文件后,立即组织人员对本行2013年案防工作进行自我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我评估开展情况

为保证我行案防评估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本案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负责案防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包括评估办法制定、组织各支行案防评估工作、对银监局的评估结果进行反馈。

二、自我评估得分情况

(一)案防工作组织情况:总行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职尽职情况,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建议,由监事长对本行案防监督工作负总责。总行内部设立合规审计部,合规审计部负责落实审计委员会决议,组织逐级签订案防责任目标书。

(二)制度及质量监控情况:行长是案防制度制定和执 行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各部门及分支机构案防工作的职责分工,内设机构合规审计部是案防牵头部门,并由专人负责研究制定案防工作计划。制订《案防职责》、《转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三项制度的通知》、《印发案件风险防控处置预案的通知》。组织学习《***办法》,对制度落实实行常规性稽核检查,并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查出问题及时通报处理,确保员工理解掌握制度并明晰违规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案防工作执行情况:总行内部机构合规审计部协助高级管理层制定、有效推动和执行银行的合规政策,有效管理银行的合规风险。主动识别、量化、评估、监测、测试和报告合规风险。建立制度后评价体系,对各项制度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和业务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完善,确保制度涵盖所有业务领域和环节。

加强职业操守教育。定期组织学习业务知识、职业操守相关内容共4386人次,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各种载体深入开展员工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操守教育,继续抓好《***办法》的学习培训,强化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引导干部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遵纪守法和诚信合规意识。结合《***》警示教育片和近年发生在农信社的典型案例,在辖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案件警示教育,以案说法,警钟长鸣。一线员工参加案防合规培训率100%。

(四)监督与检查情况:内开展了一次“五大风险”排查。重点排查了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员工是否利用银行平台及员工身份,以高息为诱饵参与社会非法集资、民间融 资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风险排查;二是对员工内外勾结、盗用或挪用客户资金行为进行风险排查;三是对员工异常行为进行风险排查,包括对员工和直系亲属银行账户大额资金异常变动情况的排查,以及对员工炒股、做期货、包养情人、吸毒、投资经商等情况的排查。通过2个月排查,未发现我行有以上风险隐患。

开展了二次案件风险隐患排查。对全辖所有机构、所有岗位、所有人员以及2013所有业务进行全面风险排查。自查阶段边排查边整改,有力提升了我行案件防控水平。

(五)考核与问责情况: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畅通信访举报受理渠道,提高信访案件直查快办能力。突出办案重点,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贪污贿赂、腐化堕落案件和发生在一线岗位中以贷谋私、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等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和银行权益的案件。坚持惩治和保护并重,做到严惩腐败者、保护干事者、宽容失误者、打击诬告者。通过查办案件加强警示教育,强化制度建设,发挥治本功能。

三、案防工作自我评估发现的问题

一是我行在案防培训考核机制方面还有待完善,目前案 防培训还未建立与员工岗位、待遇、职业晋升等挂钩的考核机制。二是目前审计检查做到依据审计方案组织开展稽核检查,因方案设定时间的约束,未能做到延伸检查。

四、整改措施

一是制定案防培训考核制度,坚持贯彻执行。二是针对 审计部门、监管部门对本行案防考评中发现问题以及问题暴露情况制定稽核检查的频度及深度。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或安排

2014年我行将继续做好案件防控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警示教育、示范教育、关爱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层层签定预防案件责任书做好案件情况统计及上报工作,争取我行案件防控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5.民生银行新员工培训评估报告 篇五

培训时间:

培训周期:一周培训地点:

参训人员:

参训人数: 43人

培训目标

1.激发员工挑战高目标的动力

2.团队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

3.剖析与精简流程

4.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

5.学习能力与不断改进的动力目标管理:

在目标管理层面通过培训活动,使本次受训者体会到了锁定目标,专注重复的重要意义。

1.在我们大家刚一开始接受这个目标的时候,有很多人是持疑态度的,但是只要大家

不放弃并且一直紧紧的锁定这个目标,通过专注的重复最终受训者会发现,他们真的一点一点的接近了并且最终超越了那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2.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学员克服了心理上的一些旧有障碍,磨练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毅力,从而激发出了自身的潜能,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3.学员基于本次培训应该能够认识到,在未来的工作中,公司的作任务指标决不会是

凭空而来的,那一定是综合了各个方面的经验和数据统筹而来的,是经过努力一定能够达成的,而我们所要做到的就只是认真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专注的做好每一件事情。

对于目标的理解,更多学员愿意或习惯于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往往忽视目标的人际特征及社会特征,导致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凸现学员的技术创新立力的强大,但问题解决的实际效应较差,在“挑战300秒”的项目中,问题经常出自组织协调。看来对于目标的多角度分析和综合理解方面需要加强训练。

人际理解力:

通过这一天的拓展培训,学员在充分的融入了团队当中,大家共同去冲击目标、达成任

务,在体现出团队的思考性,合作性,和主动性工作状态的同时,也学员们从中学会了关心、关注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改善了人际关系。这对今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有一点,通过一天来我们对学员的观察发现。学员们对他人的态度、兴趣或情感的理解,还有一部分人趋向于个性理解的范畴,经常忽视合作伙伴的存在与作用,“齐眉棍”的项目中所遇到的困惑是真实的表现,也是大家形成感悟的关键触发点。但问题的解决却很困难,在下午的活动中,这个问题仍然反复出现,阻碍着同事间、合作伙伴间的相互理解,在满足对方需求方面出现低效能表现。

沟通协调能力:

学员团队内部沟通比较顺畅,愿意关注队友,愿意多角度的看问题

团队内部队友之间关系融洽,沟通比较顺畅,队员非常注意沟通时的态度,积极倾听,内部干扰信息不多,沟通效率很高。在此基础上队员之间的相互关注能力较强,能够多角度看问题。

对于人际关系简单的理解,导致沟通、协调上下行动环节之间的关系时,经常出现问题。“挑战300秒”的“数字城堡、集体仰卧起坐”环节,进展非常顺利,个人技术、群体技能得到了充分表现;“同步接力、动感颠球”成为各个团队的共同难点,“动感颠球”这一环节在此次活动中要求连续完成6次颠球即可,虽已经过事先的练习,但考核过程中,各队需要经历几次尝试,才能完成,耽误了宝贵时间。同样是此项目,在培训活动中曾经创下连续颠球400余次的纪录。

“挑战300秒”要求每一个工作单元,在完成自身任务时,应更多为工作交接投入精力,这是此项目成败的关键,为实现此目的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明晰各项行为,更好的方法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一天的培训活动中,言表行为的展示表明,具有经常发表个人见解的行为的人,15人左右,比例较低,这也阻碍了业绩的提升。

成就导向:

对具象、具体绩效目标的有高标准设定,能够采用各种方法提高绩效水平,坚持不懈,不断追求。“同步接力”屡战屡败,但无人退缩,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技术工作者难得的品质。

信息搜集分析能力:

能够做到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技术信息,迅速分析,以指导自我行为。

归纳思维:

在信息综合方面应加强努力,尤其是动态与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力,更多关注技术与社会效应的关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联系和模式,将各方面大量的信息汇编成有用的资料,认清解决含混状态的关键行为,洞悉潜在的问题,将自我与团队从低水平循环中摆脱出来。团队合作:

团队协作的基础是沟通,高效率的沟通可以养成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学会真诚要求他人参与和对他人给予肯定或赞扬。在本次活动中场景经常是很热烈的,有很多人不由自主地的发表一些即时感想,这些信息如能及时加以捕捉、综合,特别是及时给与认可,哪怕是自我的认同,也会使良性信息得以膨胀,团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

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成就欲望与专业兴趣、较高的变迁意愿,自我意识强是核心特征。建议单位加强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理论培训,这是我国现今教育体制中缺乏的内容。当技术人群中出现点滴协作行为时,单位应及时加以肯定,并提出更高要求,此法有利于团队行为的养成。

团队中存在的问题:

1、领导力比较缺乏

个人在团队中的影响力都不是很强,在各项目过程中缺乏领导力强的队员站出来带领大家完成任务。团队内部还缺乏有激情和敢于对团队负责的队员。

2、团队内部角色及分工协作概念淡薄

对团队内部角色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调动所有团队内部队员的积极性,团队内部角色不清晰,甚至混乱。由于对角色的认识不足,自然导致了对分工协作的组织方式的淡漠,不能很好的运用分工协作的概念解决问题。空中团队桥及求生两个项目表现的此类问题。

3、团队面对问题时解决能力不强,没有有效的组织行为来指导每位队员的个体行为

对于组织行为的认识不够,不能从更高的层面看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体现出个人的能力,而非团队的能力。这样致使团队的力量还简单的停留在个人力量的简单叠加。

培训后建议

a)将此次拓展训练的成果以图片、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将其中突出的人物和情节

常常温故知新。

以上评述由于缺乏科学的测量依据,更多体现的是经验分析,很可能存在偏差,敬请

6.电子银行自查报告 篇六

根据总行业务部门要求,近期对我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自查内容:XX年1月1日至XX年4月15日期间发生的电子银行业务。

自查方式:查看监控,翻看档案,系统调阅,现场抽查。

自查结果:

第一部分:银行卡业务

1、无批开卡业务

2、通过翻阅传票的方式查看开卡申请书,借记卡开卡都已进行联网核查

3、无代理开卡业务。

4、借记卡激活都为本人。

第二部分:收单业务

1、XX年1月1日至XX年4月15日未开办一码付业务。

2、无为不符合“T+0”结算要求的.商户开通“T+0”结算服务,变更“T+0”结算时都已履行相关手续。

第三部分:POS终端机具的管理

检查范围内未办理新增POS机业务原有机具,截至上次回访,使用都很规范,交易量较少。

第四部分:电子银行业务

1、检查范围内未开办企业网银业务,库存内有一个网银盾,根据清算中心要求已经进行上缴处理。检测范围内无为18周岁以下客户、70周岁以上客户签约。客户签约都是本人办理,都已进行了身份核查。

2、日终能够按照要求填写电子银行业务资料汇总表;

3、电子银行业务凭证管理、传递符合电子银行业务管理规定,送事后监督的资料、凭证专夹保管。

4、其他操作风险管理,经办柜员在办理完业务后立即从网上银行管理系统签退或退屏,同时办理业务时对客户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有符合规定的监控设备。

7.电子银行评估报告 篇七

一、市场供需准确的判断是项目决策的基础

任何企业投资项目, 不论是制造企业, 还是服务性企业, 要开张经营, 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市场信息。如不能获得系统的、持续不断的市场信息, 所作出的决策必然缺乏坚实的基础, 甚至可能与现实背道而驰, 从而导致经营失败。市场供需的准确判断是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的基础。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市场供需信息比较容易掌握, 一切商品都是在计划中生产, 市场是在计划中调节供需。现在市场经济时期, 市场依靠自身调节供需。所以掌握市场供需的难度较大, 难点就是无法统计某一种产品在全国生产厂家的规模、能力、产量, 全国消费量、进口量、预测需求量。有的虽能从统计部门、行业协会获得了统计数据但也不完全, 很难掌握全国或地区的准确数据。对项目产品进行市场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和综合分析,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在各种价格水平下, 消费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也就是对商品购买能力的预测, 是一种有效社会需求。这种需求包含着两种含义, 一是现实的社会需求, 另外就是未来的潜在需求, 也就是市场预测。然后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判断和预测得到的结论才有可能正确,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把风险压缩到最低点。

二、现金流量是评估项目真实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

现金流量表蕴含着重要的财务信息, 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清楚反映出企业项目创造净现金流量的能力, 更为清晰地揭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现金充足的企业, 其支付股利和偿还债务的能力也会相应更强, 发展的前途也更为广阔。在项目评估中, 重企业利润分析而忽略现金流量表的现象比较突出, 如果单纯地以企业获利润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 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因为企业在会计核算上采用的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等包含估计因素, 一定期间内获得的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真正具有偿债或支付能力。在某些情况下, 虽然企业利润表上反映的经营业绩很可观, 但财务困难, 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还有些企业虽然利润表上反映的经营成果并不可观, 但却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可见, 对盈利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的用途既不必互相排斥, 也不能互相代替。但盈利毕竟比较抽象, 现金则十分具体。

(一) 现金流量表分析在项目评估中的作用

现金流量表作为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流量净额的报表, 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法的要求和标准, 借款人主营业务收入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贷款风险分析的核心, 也是第一还款来源, 具有十分重要的管理价值, 主要表现在:

1.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信息, 明确资金的来龙去脉, 从而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即从企业现金流量的整体状况, 就可以大致判断其经营周转是否顺畅。

2.可以用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股利支付能力。通过现金流量分析, 不但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 还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债权人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作出是否借贷的判断, 投资人要根据企业的股利支付能力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

3.可以用来验证利润表中所反映的税后利润的质量。利润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 而现金流量表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的, 企业有利润的年份并不代表具有现金流量, 同样, 企业亏损并不代表没有现金流量。从这个角度而言, 现金流量表对贷款银行来说, 至少是其进行风险分析, 作出是否对企业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 利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技术指标

1. 分析企业投资回报率。

(1) 现金回收额 (或剩余现金流量) 。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该指标相当于净利润指标, 可用绝对数考核。分析时, 应注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是否有其他不正常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2) 现金回收率。计算公式为:现金回收额/投入资金或全部资金。现金回收额除以投入资金, 相当于投资报酬率, 如除以全部资金, 则相当于资金报酬率。

2. 分析企业偿债能力。

虽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也能反映资产的流动性或偿债能力, 但这种反映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是因为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 现金流量和债务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偿还债务的能力。 (1) 现金到期债务比。计算公式为: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余额÷本期到期的债务。这里, 本期的到期债务是指本期即将到期的长期债务和应付票据。若对同业现金到期债务比进行考察, 则可以根据该指标的大小判断公司的即期偿债能力。 (2)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看企业的实际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即:期末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余额/流动负债。由于流动负债的还款到期日不一致, 这一比率一般在0.5至1之间。这一指标偏低说明依靠现金偿还短期负债的压力较大。 (3) 现金债务总额比。计算公式为: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余额÷债务总额。这一指标比率越高, 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3. 分析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存在的问题。

(1) 分析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否正常。在正常情况下,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财务费用+本期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待摊费用摊销。计算结果如为负数, 表明该企业为亏损企业, 经营的现金收入不能抵补有关支出。 (2) 分析现金购销比率是否正常。现金购销比率=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销售商品出售劳务收到的现金。在一般情况下, 这一比率应接近于商品销售成本率。如果购销比率不正常, 可能有两种情况:购进了呆滞积压商品;经营业务萎缩。两种情况都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 分析营业现金回笼率是否正常。营业现金回笼率=本期销售商品出售劳务收回的现金/本期营业收入*100%。此项比率一般应在100%左右, 如果低于95%, 说明销售工作不正常;如果低于90%, 说明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虚盈实亏。 (4) 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比率是否正常。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比率=用于职工的各项现金支出/销售商品出售劳务收回的现金。这一比率可以与企业过去的情况比较, 也可以与同行业的情况比较, 如比率过大, 可能是人力资源有浪费, 劳动效率下降, 或者由于分配政策失控, 职工收益分配的比例过大;如比率过小, 反映职工的收益偏低。

(三) 分析现金流量可以初步判断借款人能否还款和还款来源是否充足

企业能够产生现金流的活动可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三种。正常经营情况下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首先要满足其现金流出, 而不能用于还款。可以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 当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时:

如果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可以用来偿还贷款;不足时, 可用投资活动的剩余现金;仍然不足时, 就要借新债还旧债。这时的还款来源可能是经营活动, 也可能是投资和融资活动。如果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 首先要弥补投资活动的现金需求, 然后偿还贷款;不足以弥补投资需求或还款时, 借款人要对外融资。这时的还款来源可能是经营活动, 也可能是融资活动。

2. 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

如果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 则首先要弥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 然后才能还款;不足弥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或还款时, 借款人就要对外融资。这时还款来源可能是投资活动, 也可能是融资活动。如果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 则借款人必须进行融资, 以弥补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 这时的还款来源只能是融资活动。

现金流量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汇总说明企业在报告期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状况的会计报表, 是一张动态报表。它通过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说明企业经营业务获取现金、偿还债务、支付股利和利息的能力, 通过对表中各项目增减情况的分析, 可以说明企业各环节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是企业或项目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经济越快速发展, 现金流量在企业生存发展和经营管理中的影响就越大, 现代财务管理之一大转变就是对现金流量的重视。我们在项目评估中大部对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较为重视, 看看企业赢利和负债情况, 有的企业虽然有赢利, 但是不能变现很难偿还银行贷款。所以说看一个企业能否有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 重点应关注企业现金流量表。

除此之外在房地产开发贷款评估中对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分析测算项目偿债能力;另一种是分析测算借款人综合偿债能力。项目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从项目角度来考虑还款来源, 站在项目角度分析还款能力。借款人综合偿债能力分析是从企业原有效益、在建项目、拟建项目的盈利能力转到企业整体偿债能力评价上, 即以借款人为对象评价贷款的安全性。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用途的贷款, 在测算偿债能力上可能有较大区别, 在商品房开发贷款评估中, 测算在计算期内资金来源与运用情况, 确定各年可还款资金的来源, 实际上是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为商品房开发具有流动性较强的特点, 贷款形成的资产也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 因其较强的变现能力, 考察项目流动性就更有意义了。

商品房开发贷款评估中, 现金流量分析体现在资金来源与运用上, 资金来源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来源 (销售收入、租金收入)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来源 (自有资金、银行借款、其他负债) 、其他来源等;资金运用包括项目经营成本、经营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土地增值税、所有税以及企业的留存收益、股东分红等。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相抵减后为项目的盈余资金, 即项目的还款来源, 用以测算项目偿债保证比。站在现金流量的角度分析问题, 就更容易理解其内在含义及特点, 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在商品房开发贷款评估中我们会发现, 在项目建设期未实现销售收入时, 盈余资金为零, 甚至为负 (即出现资金缺口) 。而进入项目销售期后, 盈余资金为正, 说明项目已有还款来源。但盈余资金过多或过少, 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贷款可能存在的风险, 如在项目建设与销售交替期, 盈余资金过多说明项目资金相对过剩, 可能存在贷款额过大或是资金运作上存在其他问题, 则该笔贷款的发放会增加借款人挪用资金的潜在风险, 评估人员应对此更加警觉。当然现金流量分析不是对所有的项目在考查其偿债能力时都适宜, 但它不失为帮助我们分析项目的一种好方法, 更有助于评估人员理顺评估思路, 提高评估的质量和效率。

三、内部收益率与投资资本回报率是不容忽视的指标

内部收益率做为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的主要判定条件之一, 早已经为广大评估人员所熟悉。内部收益率 (IRR) , 是指项目在整个评价期内, 各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 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可以根据财务现金流量表中净现金流量用试差法求得, 实际上是通过解方程或通过反复迭代试算求得的, 并不存在着求解内部收益率的现成公式。 (IRR) 该值愈大愈好, 当所求得的 (IRR) 不小于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时, 即认为其盈利能力已满足最低要求, 在财务评价上是可以考虑接受的。

投资资本回报率 (ROIC) , 该指标主要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中有效利用营运性资本创造回报的能力, 是综合反映一个投资中心、一个企业, 甚至一个行业的经营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是考察企业或公司创造价值能力的主要静态评估指标。投资者进行各种投资活动, 是预期通过这种行为获得回报, 取得收益。预期获得的回报率即为投资回报率。如果投资回报率高于企业各类资本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能够为公司创造新的增量价值, 这种投资行为就是可行的, 一般也要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投资资本回报率指标是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中利用资本创造回报的能力, 是考察企业或公司创造价值能力的主要静态评估指标, 只有公司或企业投入资本的回报率超过用以进行现金流量折现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 才会创造价值。内部收益率指标是指项目在整个评价期内, 各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 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只有当一个项目计算出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时, 才能被认为投资方案是经济可行的。

投资资本回报率是企业年度价值评估指标。它是驱动企业价值和自由现金流的关键因素, 只有企业投入资本的回报率超过用以进行现金流量折现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 才会创造价值。

财务内部收益率一个项目在整个评价期的评价指标。它是决定项目投资与否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 即:只有当一个项目计算出的财务内部收益率 (IRR) 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 (ic) 时, 才能被认为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值得对其进行投资。可见投资资本回报率与内部收益率的区别与联系就是价值评估与项目评价的内在区别与联系。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项目评估在信贷决策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和需要,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需要进一步加强项目评估工作, 规范项目评估的内容、深度和要求, 从根本上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 掌握和运用项目评估的科学方法和操作技能, 使项目评估真正成为信贷决策时的可靠依据。

摘要:文章从评估报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 论述有关技术指标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在项目评估工作中有所借鉴。

8.电子支付与网络广告效果评估 篇八

[关键词] 经济效果传播效果电子支付

1994年10月,美国《热线杂志》站点卖出了全球第一个网络广告,开创了互联网广告的新时代,也标志着数字媒体开始成型。今天,大大小小的网站上都挂上了各种网络广告。2005年全球因特网上的广告支出已达到147亿美元,2006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达到46亿元;至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7亿元。

网络广告效果的测定,不仅能对企业前期的广告做出客观的评价,而且对企业今后的广告活动,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它对于提高企业的广告效益,不论是宏观的经济效益或是微观的经济效益,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网络广告效果评估的含义和意义

1.网络广告效果评估

网络广告效果是指通过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和制作、广告发布和实施等网络广告活动,对广告主、消费者,以及社会所产生的效益和作用。

按广告效果内容分类网络广告效果可分为经济效果和传播效果。本文正是以这两个为基准进行效果评估的。

(1)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是指廣告活动在促进产品、劳务销售,增加企业利润等方面的作用。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是广告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效果,也成为网络广告的直接效果。

(2)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是指广告活动在消费者心理上的引起反应的作用。广告的传播效果是一种内在的具有长远影响的效果,也成为网络广告的间接效果。

2.网络广告效果评估的意义

(1)有利于完善广告计划。通过网络广告效果的评估,可以检验原来预定的广告目标是否正确,网络广告形式是否运用得当,广告发布时间和网站的选择是否合适,广告费用的投入是否经济合理等等。从而可以提高制定网络广告活动计划的水平,争取更好的广告效益。

(2)有利于提高广告水平。通过收集消费者对广告的接受程度,鉴定广告主题是否突出,广告诉求是否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广告创意是否吸引人,是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从而可以改进广告设计,制作出更好的广告作品。

(3)有利于促进广告业务的发展。由于网络广告效果评估能客观地肯定广告所取得的效益,可以增强广告主的信心,使广告企业更精心地安排广告预算,而广告公司也容易争取广告客户,从而促进广告业务的发展。

二、常用的网络广告效果评估方法

1.网络广告经济效果评估的内容及指标

网络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促成产品的销售,广告主最关注的是由于网络广告的影响而得到的收益。收益是广告收入与广告成本两者之差,网络广告经济效果评估的内容及指标主要包括网络广告收入和网络广告成本。

(1)网络广告收入(Income)。网络广告收入就是指消费者受网络广告刊登的影响产生购买而给广告主带来的销售收入。

(2)网络广告成本(Cost)。目前有以下几种网络广告的成本计算方式:①千人印象成本(Cost Per Mille)。千人印象成本是指网络广告所产生1000个广告印象的成本,通常以广告所在页面的曝光次数为依据。②每点击成本(Cost Per Click)。所谓每点击成本就是点击某网络广告1次广告主所付出的成本。③每行动成本(Cost Per Action)。所谓每行动成本就是广告主为每个行动所付出的成本。

CPM是目前应用最广,也是使用起来最简单的指标。其含义是:广告显示1000次所应付的费用。CPC也是目前常用的指标,在这种模式下广告主仅为用户点击广告的行为付费,而不再为广告的显示次数付费。由于CPM和CPC两个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人提出了CPA指标。CPA指标对于广告主最有借鉴意义,因为网络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产品的销售,这是通过消费者的行动来实现的。

2.网络广告效果评估基本方法

(1)通过服务器端统计访问人数评估;

(2)通过查看客户反馈量评估;

(3)通过广告评估机构评估;

(4)通过网络广告效果评估软件评估。

三、电子支付评估网络广告经济效果

1.电子支付的概念

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和资金转移的行为。

电子支付从基本形态上看是电子数据的流动,它以金融专用网络伪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电子信息来实现支付。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按照支付指令的传输渠道电子支付可以分为卡基支付、因特网支付和移动支付。

2.电子支付工具

电子支付系统中使用的支付工具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银行卡电子支付工具,主要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

(2)电子现金支付工具,如Mondex、NetCash等;

(3)电子票据支付工具,如电子支票等。

3.电子支付评估网络广告经济效果的原理

电子支付评估模型

网络广告引起的购物过程

(1)无效果阶段。顾客可能被网络广告的广告词、画面或者是其他因素吸引进入产品页面,但并未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兴趣,于是离开。这个阶段可视为广告失效,并未对顾客产生任何效果。

(2)传播效果阶段。顾客对产品产生了兴趣,于是浏览该产品。但可能因为诸多因素,顾客仍然会离开,不选择购买产品,但其对产品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留下印象。如果顾客对产品感兴趣,便会有购买欲望,当顾客下订单,选择支付方式,便完成购买。但这个阶段并不代表顾客已经完全确定购买商品,存在许多因素使得顾客改变购买计划,取消支付,那么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并未实现,实现的是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这样的潜在用户可能会有再次购买行为,产品的特性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3)经济效果阶段。处于该阶段的顾客已经完成支付过程,即不会出现退货或者未支付货款行为。电子支付的完成,标志着网络广告经济效果的完全实现。因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许多顾客会选择线下支付,选择线下支付的顾客在完成确认订单后视为经济效果实现,因为商家在收到线下付款后便会确认订单,然后发货。

第三个阶段的完成,说明了网络广告为企业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以电子支付完成为评估点,每完成一个,说明网络广告该次点击是有效的。在支付系统中设置一个计数器,来统计完成电子支付的次数N,确认订单数为M(等于电子支付次数N和非电子支付次数M-N之和),商品价格x,每次购买量y。在确认订单处设置开关n,当n=1时,表示支付完成;当n=0时,表示未完成支付。在电子支付处设置开关s,当s=1时,表示选择电子支付;当s=0时,表示选择线下支付,s取值的前提是n=1。Nsx∑y称为纯电子支付经济效果,记为NE=Nsx∑y;(1-s)(M-N)x∑y称为非电子支付经济效果,记为E=(1-s)(M-N)x∑y。那么网络广告实现的最终经济效果为:n[Nsx∑y+(1-s)(M-N)x∑y],记为B=n[Nsx∑y+(1-s)(M-N)x∑y]=NE+E。

例如,一位顾客某一次点击网络广告并完成购买,那么n=1,若选择电子支付,那么s=1,所购商品单价为10元,一共购买了5件,那么网络广告实现的最终经济效果就是纯电子支付经济效果,因为(1-s)=0,那么,s=1,x=10,y=5,N=1

NE=Nsx∑y=1×1×10×5=50

若该顾客选择线下支付,则,s=0,x=10,y=5,M-N=1-0=1

E=(1-s)(M-N)x∑y=(1-0)(1-0)×10×5=50

两次所得结果虽然相同,但是所包含的意义不同,第一次是电子支付经济效果为50,第二次为非电子支付经济效果为50,那么为什么网络广告实现的最终经济效果为两者之和E+NE,仍是50。因为我们计算的只是一次购买行为,选择了电子支付,NE就为0,选择线下支付,E就为0,因为一个人一次不可能又选择电子支付又选择线下支付,所以选择电子支付时B=n[Nsx∑y+(1-s)(M-N)x∑y]=NE+E=NE+0,选择线下支付时B=n[Nsx∑y+(1-s)(M-N)x∑y]=NE+E=0+E。再來看个例子,某商品在一个月内的购买情况如下:

被确认订单购买了10次,即M=10,其中有6次选择电子支付,即N=6,那么M-N=10-6=4,该商品单价x=10,在6次电子支付中,每次购买的数量为5,3,6,7,1,4,即y1=5,3,6,7,1,4,另外4次线下购买中,每次购买的数量为2,4,9,1,即y2=2,4,9,1。

则,

记住,单位可不是元,因为效果并不是效益。这里的几个结果所反映的是网络广告到底产生多少经济效果,而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是无法精确计算,例如每个人对产品的记忆程度是不同的,或者是偏好有所不同,导致广告对其影响程度会有很大差异。

四、电子支付评估网络广告经济效果模型的利弊

1.直接反映出网络广告带来的经济效果

本模型的根本目的就是估算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因为对经济效果的评估是网络广告效果评估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对经济效果的科学估算,可以为企业对网络广告的实施效果提供分析基础,企业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分析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不仅可以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可以为其他网络广告提供有用的参考数据。

2.与电子支付相结合,完全的电子化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电子支付已经成为网上购物一种必不可少的支付手段,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电子支付替代线下支付成为可能,但电子支付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也制约着电子支付的普及进度,也就会影响本模型的使用。但随着网络安全性地提高,电子支付趋势势不可挡。

3.将网络广告经济效果和传播效果基本分开,有利于评估直接经济效果

网络广告的经济效果和传播效果是很难完全分开的,因为广告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影响会导致购买行为,但也会慢慢消失。如果顾客一次点进就完成购买,这样评估便容易许多了。本模型利用电子支付完成确认订单就增加一次经济效果评估系数N,可以很清晰的将传播效果和经济效果分开。

4.以技术手段进行评估,排除人为因素对评估效果的影响

因为评估的采集和计算都是由计算机完成,因此可以排除很多人为造假因素。技术手段进行评估更为科学、准确,并且评估结果能够用数据来表示。

5.模型简单,不能完全反映出例外情况

模型构造还不够完善,只是简单的总体评估。支付模式本身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所以例外情况不可排除。

6.参数数值存在缺点,不适合过大数据的计算

参数的设置对于小数额的评价极为有利,但是网络广告经济效果的数字评估结果往往是巨大的数额,这样对计算和显示都存在不利,也就会失去评估的意义。在公式参数的选取和效果的计算上,应更科学准确。

7.线下支付很难统计,为评估模型带来新挑战

线下支付的统计是难以完成的,因为线下支付是买家行为,而卖家不一定会每次都确认网上订单,这样就会造成漏计,或者是多计的情况。有时卖家也不能肯定线下支付是否是由网络广告的而引起的,所以在统计线下支付与网络广告效果的联系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电子支付评估模型的提出,为网络广告效果的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今后的继续研究中,将完善模型,使其能尽快应用到实际当中,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9.电子银行评估报告 篇九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07 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和上海、香港两地证券交易所的要求,以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企业为目标,全面引入COSO 内部控制框架,依据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建立了对本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控制,能够有效实施风险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缓释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确保其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促进了本行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2007 年,本行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参照 COSO内部控制框架,借鉴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领先实践,结合本行发展特点开发建立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以运营的效果与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为目标,全面梳理了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管理办法,查找、分析了影响和阻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点及其对应的控制点,在此基础上,对本行的内部控制开展了全面的自我评估,并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选择总行本部及部分分支机构进行了现场测试。本次评估的范围基本覆盖了本行公司层面、流程层面及IT 层面的关键控制领域。

评估结果表明,2007 年,本行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不断提高,未发现实质性漏洞和重大缺陷,一般缺陷可能导致的风险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对本行经营活动的质量和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尚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一、控制环境

1.控制目标

本行致力于把工商银行建设成为全球最具盈利能力、最优秀、最受尊敬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把可持续的公司价值增长和卓越的股东回报作为核心经营目标。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本行按照监管要求和内部控制的需要,确立了“构建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的内部控制文化为基础,以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完备的监测评估体系为前提,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审计监督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系统和通畅的沟通交流渠道为依托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依法合规经营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及时、真实和完整,经营管理安全、高效,全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得以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目标。

2.公司治理

本行将公司治理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严格遵守上市地监管机构及交易所的监管规定,不断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了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及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架构。

修订并审议通过了新的《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及《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会”议事规则》,修订了五个专门委员会工作规则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工作制度》,制订了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及变动本行股份管理办法》、《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对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成员监督办法》、《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则》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监事工作制度》。

董事会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及授权方案的规定,勤勉履行职责,科学谨慎决策,规范行使职权,决策和监督职能得到强化。

监事会认真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实施监督检查的思路和方法,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和义务,切实发挥了监督职能作用。

高级管理层严格按照董事会的授权主持全行的经营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实施董事会各项决议,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有效履行了经营管理职责。

3.内部控制体系

本行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是现代商业银行一个永恒的主题,为此,本行持续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2005年以来,本行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内控体系建设三年规划》,明确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具体任务;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内部控制规定》和信贷、资金、财务、会计、IT、中间业务及反洗钱等方面的制度,制定了 《中国工商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从总体制度、具体制度和监督评价制度三个层面构建起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2007 年,本行进一步健全了以董事会为决策层,各级机构的管理层为建设执行层,各级内控合规部门和垂直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为监督评价层的内部控制体系。各级内控合规部门在内部控制的组织、推动和协调,操作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和常规检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内部审计部门有效履行了监督评价全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有效性的职责。

为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本行以风险控制为主线,本着横向按职责分离和相互制衡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各经营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纵向按扁平化管理模式,加强各业务线的内部管理、监督检查及信息传递,并明晰内控合规、内部审计、法律和监察等部门的职责边界,形成了业务管理、合规检查和内部审计有序分工的内部控制三道防线及全流程、全方位覆盖各层级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本行的内部控制体系适应了内部控制的需要,也体现了监管机构的要求。

4.内部控制文化

本行视内部控制文化为企业的软实力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先导,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积极主导和推进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在全行努力培育“依法合规、审慎稳健、诚信尽责、创造价值”的内部控制核心价值观,倡导“管理靠制度、办事讲规矩、决策依程序”和“内控优先、制度先行”、“合规创造价值”的内部控制理念,全行员工的“内控人人有责意识、制度至上意识和执行意识”逐渐得到强化,统一的行为标准得到了广泛认同。全行员工主动参与各项内部控制活动,并坚持用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自己的经营管理和操作行为,促进了全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5.人力资源政策

本行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以拓展员工晋升通道、构建岗位职级体系、完善绩效管理制度、革新薪酬管理机制为重点,成功实施了人力资源提升项目,初步构建了以岗位为基础的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本行引入经济增加值(EVA)和收益分享比例(GSR)理念,建立起以市场价值、岗位价值、知识能力和绩效贡献为基础的差异化薪酬分配机制;引入个人绩效合约、目标考核管理、行为能力评价工具与理念,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和绩效管理流程,建立了“纵向可进退、横向可交流”的多通道职业发展新机制,实现了由单一的年度评优方式向以目标为导向、以绩效为依据的整体式绩效考核机制的转变。

本行重视人才培养和员工职业发展,坚持人才兴行战略,把职业培训作为提高员工素质、拓宽职业发展通道的有效途径,引入注册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特许公认会计师等领域的国际权威资质认证培训,开展了重要专业岗位资格培训、一般岗位适应性培训和新入行员工岗前培训。2007 年,全行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 3.8 万余期,累计受训员工达到 212 万人次,人均受训 10.36

天。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1.全面风险管理(ERM)框架

本行重新修订《中国工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明确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相关业务构成和各专业风险管理业务流程。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和办法,健全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使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与承担风险的业务经营部门保持了相对独立。

2.风险报告制度

本行建立了规范的风险报告制度。制定《中国工商银行风险报告制度》,从提交部门、审议机构和报告频率等方面,系统地规范了全行的风险报告行为,完成了《2006 年度新增公司客户风险报告》、《房地产信贷风险报告》等多项专题报告,基本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状况定期报告、重大风险及时报告的目标。投产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平台——风险状况报告子系统,实现了全行各类风险信息的集中存储、展现、分析、挖掘和重要风险指标的集中监测。

3.信用风险评估

本行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适应了风险防范的需要。

——投产 BaselⅡ内部评级法(IRB)—非零售内部评级工程,达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初级法的要求,并已广泛应用于风险限额设定、贷款定价、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风险拨备、绩效考核等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完成了 BaselⅡ内部评级法(IRB)—零售内部评级项目建设主体任务。

——投产押品价值评估系统,实现了押品价值全过程、全方位、全功能的评估信息化。

——启动国别风险评价工作,制定主权评级办法,开展了对 110

个国家的主权评级。

本行行业信贷政策覆盖了国家公布的“两高一剩”行业,使得本行能够结合环保和产业政策,对各行业的信贷政策进行深入分析,适时调整、完善客户和项目的准入与退出标准,及时发布预警提示,提升了本行对行业信贷风险的识别能力。

4.市场风险评估

本行的市场风险评估体系与本行目前的交易品种、交易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

本行制定实施《中国工商银行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管理办法》、《中国工商银行债券资产分类管理办法》,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划分管理进行制度上的规定。

通过建立交易账户市场风险限额管理指标,对资金交易业务市场风险进行控制。

完善优化 BIFT 系统、Kondor+系统、Summit 系统、BTS 系统和交易账户风险管理核心系统,实现了交易账户本外币债券市值每日评估和对发行人授信额度的刚性控制。

根据理财业务风险特点,运用久期、市值、VAR 值、PV01 值、杠杆比率、资产配置比例等风险指标及时评估和揭示了理财产品的风险。

5.操作风险评估

本行遵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操作风险分类方法和指标体系,确立了八大类操作风险类型和34个操作风险监测指标,编制了《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手册》、《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管理规定》和《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统计管理试行办法》,建立了操作风险报告制度和监测分析制度。

通过跟踪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影响程度,分析操作风险损失和监测指标变动情况,发现操作风险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进行风险提示,并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地促进了全行操作风险识别分析水平的提高。

6.关联交易风险评估

本行制定实施《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对关联方单位实行了名单制管理。董事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已按照有关规定对本行的关联法人和关联自然人进行了确认,并确保对关联交易方的授信等业务具备风险识别能力。本年度未发现损害股东或公司利益的行为。

三、内部控制活动

本行依托较为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综合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控制方式,确保控制活动逐步实现对本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控制,对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提供了安全屏障。

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在信贷管理方面,加强对客户融资风险总量的统一控制,规范公司信贷业务审查审批程序,完善了《中国工商银行公司法人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办法》、《中国工商银行法人客户信贷资产质量十二级分类标准》等规章制度。

在财务会计方面,制定了新的《中国工商银行财务会计基本制度》、《中国工商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和《中国工商银行债券资产分类管理办法》;建立了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经营绩效考评体系;实施了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的预算管理。

在个人金融方面,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操作规程》、《中国工商银行个人外汇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工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在运行管理方面,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业务核算事权划分管理办法》、《中国工商银行会计核算专用印章管理办法》和《中国工商银行客户对账管理办法》等制度。

为避免制度重叠、疏漏和执行偏差,本行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开展符合性、有效性和健全性测试,及时清理了过时和作废的制度,对分散在多个文件中的制度加以整合,对存在缺陷的制度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完善。

本行组织编写了个人金融、电子银行、银行卡、会计结算、资产负债、国际业务、金融市场和票据等业务的《业务操作指南》和《中国工商银行违规积分管理规定(试行)》,基本涵盖了前台临柜业务的主要品种,形成了标准化的业务操作和执行监督规范。

根据各分行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业务发展需要和当地经济金融市场条件,实行了差别化授权,并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授权功能模块,对用户权限进行分级授权控制,实现了对授权权限的主动管理、事前防范和刚性约束。

在二级分行实行了运行督导员集中制,在支行和营业网点实施了总会计和营业经理委派制,促进了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在支行和营业网点的有效执行。

明确划分了各级机构之间、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职责,在不相容的岗位和部门之间建立了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并对关键岗位制定实施了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

2.创新发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本行倡导和树立“绿色信贷”理念,积极推进“绿色信贷”建设,致力于打造“绿色信贷”模范银行,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绿色信贷银行”的战略任务及目标,并就建立绿色信贷长效机制作出了具体规定,严格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环保“一票否决”成为信贷营销、调查、审查和贷后管理的一条必须严格执行的纪律,全行员工的绿色信贷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在“绿色信贷”建设过程中,本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环保政策及“节能减排”措施,控制和压缩“两高一剩”高风险行业融资,建立客户环保信息数据库,按环保风险轻重程度对客户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国家能耗和排放等指标相关标准和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均实行了“一票否决”。

本行及时修订涵盖公路、电力等 25个行业的信贷政策,扩大行业风险管理覆盖领域,探索行业限额管理方法,构建了动态管理的行业风险管理体系;改进和细化对房地产、集团关联客户和贷款大户的信贷管理,提高了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行积极开展压力测试工作,对房地产、铁路、公路、电力、制造业和汽车等行业在经济周期波动时的贷款质量变化情况进行测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制定了应对措施,提高了风险预警能力。

2007 年末,本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至 1117.74 亿元,同比下降

259.71 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 2.74%,同比下降 1.05个百分点。

本行修订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强化了对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指导。

加强授权管理,实施了对金融市场业务的授权控制。

定期开展市值评估和准备金提取工作,按照审慎原则及时、足额提取了次级债风险准备,有效控制了市场风险总量。

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规避汇率风险,对 IPO 募集的外汇资金,及时完成了结汇交易;对于自营或代客外汇交易业务风险,则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交易水平,努力把外汇敞口控制在既定限额之内。

由于货币政策累积效应逐渐显现和资本市场发展速度较快,本行流动性波幅加大。为提高全行流动性管理水平,切实防范流动性风险,本行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并适时调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引导资产负债业务的流动性结构调整。加强对资金流量、流向及频率的监测,密切跟踪新股发行节奏,及时调整全行流动性安排和同业融资策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本行遵循“集中控制、分工管理、专线报告、统一监测、严格问责、落实奖惩”的原则,加强了操作风险管理。建立操作风险报告制度,及时分析评估风险变化趋势,研究防控和缓释风险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损失。

推行集中管理模式,加强风险集中控制:

——投产财务管理综合系统,实现了一级分行财务的集中管理,并提高了集中采购的审批与采购层次。

——实施资金集中配置,将一级(直属)分行下属机构的资金集中到一级(直属)分行统一管理。

——完善垂直集中的授信审批体系,在一级(直属)分行层面基本实现了授信业务的集中审查审批。

——增加信贷作业控制环节,实现了新办理信贷业务的实时集中监督。

——按照“集约高效运营、内控服务并重”原则建立统一的客户对账体系,对单位、个人和信用卡对账实行了统一管理。

——组建总行国际结算单证处理中心,逐步实现国际结算单据的集中审查处理。

——投产信用卡实时交易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各卡种交易的集中监控。

强化计算机系统控制,运用IT 技术,对信贷管理、票据交易等各类业务操作风险易发部位实行技术层面的硬性控制。

针对不同种类理财产品的特性,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指引,严格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完善操作风险分级监测预警体系,在总行监督中心、所有二级分行和网点推广风险监控系统,对包括对公业务、个人金融、银行卡等业务,涵盖网点、柜员操作、账户、账务核算、账务核对、特殊和重要交易等7 大类、40 个细类、70个明细点的风险进行监控,并可生成预警信息、检查结果等多种报表,实现了对操作风险的持续监测和及时揭示。

2007年,本行操作风险损失率为 0.09%,比上年降低了0.04个百分点。千人发案率为 0.06,比上年下降 0.01。

2007 年11 月 22 日,标准普尔将本行长期信用评级由“BBB+”上调到“A-”,评级展望保持“正面”,原因在于本行保持了较为谨慎和稳健的经营战略,对非信贷业务的专注以及由强大 IT 系统支持下的良好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3.加强信息科技体系建设

本行完成生产中心主机同城备份工程建设,实现了同城加异地的完整灾备,达到了国际灾难备份标准SHARE 92定义的六级水平。

制定了信息系统的连续可用性计划(ITCP),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信息系统应急和灾备管理机制。

投产了海外机构综合业务处理(NOVA)系统。

实现了 8家海外机构核心信息系统的集中管理。

制定《中国工商银行数据有效期管理技术规范(试行)》等 5项规范,提高了全行信息科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编制下发《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专业检查指引(2007 版)(试行)》,组织开展了自查和评估工作。

4.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为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减少和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本行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内控管理事件、流动性事件、新闻危机事件、刑事治安事件等多个应急预案,并指导各级行制定辖内应急预案,形成了全行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针对目前本行经营管理、业务决策和数据处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系统风险日益加大的现状,本行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性的评估程序、方法进行了检讨,完善了系统软件产品评估方法,改进了应用版本投产前的测试程序,并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核心应用系统单分区宕机业务应急方案》,梳理了应急管理流程,提高了科技应急能力。

5.积极履行反洗钱义务

本行认真履行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反洗钱规定》和《中国工商银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各级分行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制度体系。

依照监管要求对全行反洗钱监控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实现了全行大额和可疑交易数据由总行数据中心统一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高了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本行内控合规部门负责全行的反洗钱工作,设立了针对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国际业务与海外机构、电子银行业务和银行卡业务等五个专业反洗钱工作小组,在二级分行以上机构也相应设立了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和若干专业工作小组。

截至 2007 年底,二级分行(含)以上机构共配备反洗钱专职管理人员 53 人,兼职管理和确认人员 1272 人,基层网点共配备 40114 名兼职人员参与反洗钱工作。

四、监督评价与纠正

本行构建和完善了以监测预警机制为手段,多层级、多维度、多渠道共同监督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检查与监督工作体系,实现了对全行业务的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全面完成了本年度内部控制检查监督计划,符合监管规定和本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1.决策监督层有效履行检查监督职责

董事会及其下设的各专门委员会定期召开各项会议,责成有关部门提交书面报告或以实地调研方式检查监督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董事会按季听取管理层的经营分析汇报;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定期听取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和工作汇报,从总体上推动了全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良性运行。

监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听取本行定期报告的审核情况,听取财务收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报告,并就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及时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沟通。同时,开展了部分一级分行财务收支、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情况的检查,及本行重要风险管理领域的非现场监测工作。

本行按照证监会及北京证监局的要求,对公司治理情况进行了自查与评估。监管部门复查后,对本行的公司治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开展合规检查

本行不断加强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和风险易发部位开展合规检查,先后组织开展了信贷授权授信业务合规性检查、个人贷款业务重点检查及假按揭贷款排查、资产负债业务专项检查、操作风险专项检查和反洗钱工作专项检查等五项重点合规性检查。同时,对部分分行的案件防范工作和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

2007 年,本行立案查处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分别比上年下降了

23%和70%,发案率继续保持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较低水平。

3.开展重要经营管理事项全面检查

本行按照上市公司管理标准和要求,开展了重要经营管理事项全面检查。本项检查涵盖全行主要业务和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内容包含主要经营领域的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和重要人员的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共15 个大类 52 个专项,涉及总行 19 个专业部门,历经了分行自查、总行复查和重点抽查三个阶段。通过全方位检查和有效落实问题整改,消除风险隐患,弥补管理漏洞,促进了全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4.开展年度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本行修订一级(直属)分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在全行范围开展了年度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评价范围覆盖一级(直属)分行(含本级)下属所有机构,评价结果纳入当年经营绩效考评体系,并作为授权管理、经济资本配置等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了各分支机构自觉加强内部控制的主动性。

5.内部审计独立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

本行内部审计部门严格执行董事会批准的年度审计计划,有序完成了财务、信贷、信息科技、新产品、境外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离任审计等审计项目。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的层面逐步提升,对全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给予了系统全面的支持。此外,本行还配合银监会开展了 4 项专项检查,落实了各项整改要求。

五、信息交流与反馈

1.健全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

本行制定《中国工商银行重大信息内部报告管理办法(试行)》,对全行定性类重大信息、定量性重大信息进行科学界定,明确了报告的责任部门和报告路径。

依托全功能银行系统,发挥统计在线、CS2002 系统作用,通过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将各类经营数据、财务数据等以 T+1 报告模式传递到公司不同管理层级,信息沟通时效性和准确性得到了保证。

2.搭建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

本行搭建了电子公文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讯”、业务园地和行长信箱等多个行内信息交流平台,确保总行各部门和各层级机构能够将决策层的战略、政策、制度及相关规定等信息及时传达给员工,同时也支持员工将业务经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各级管理层报告。

3.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工作

本行严格执行监管要求,诚实尽职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修订了《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实现了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六、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

通过对本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本行认真总结分析了评估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各项控制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见图例)。虽然这些缺陷对经营管理活动的质量和与会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流程的健全性、有效性尚不构成实质性影响,但本行仍需对这些缺陷及其整改给予足够的重视。

1.信用风险预警功能还需加强。目前本行信贷管理系统风险预警模块中虽然有风险预警功能,但需进一步整合完善,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本行已于前不久进行了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在信用风险预警方面进行了改进。本行将在 2008 年继续整合、完善信贷管理系统中的信用风险预警功能,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对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

2.交易账户衍生产品的市值评估频率尚未达到逐日评估的要求。本行将加强系统建设,并随着系统升级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市值评估能力。3.本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已实现了 T+1 自动生成,但采集财务报表附注基础信息仍采取手工方式,不仅影响完整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效率,也容易导致数据出现差错。本行已立项开发财务报告管理系统,以进一步提升报表附注数据源的提取、核对功能,以提高财务报告编制的效率和质量。

4.全行的合规性检查工作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规则,易影响合规检查工作的质量。本行将加快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合规性检查操作流程,确定合规检查的执行标准、程序以及样本抽取原则等,以满足合规检查工作的需要。

5.《员工行为守则》尚未更新,可能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完整性。

《员工行为守则》的制定和修改均在本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之前,因此未涉及禁止内幕交易、处理利益冲突和惩罚措施等内容。这种缺失可能影响对员工行为引导和规范的全面性,不利于防范道德风险。因而需要定义银行可接受的商业行为、利益冲突和其他期望的道德标准,以便更符合上市地监管规定。对此,本行正在按照监管要求,抓紧修订《员工行为守则》,征求本行各级工会的意见,依法履行民主程序,并将建立适时更新和正式沟通机制。

七、2008 年度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2008 年,本行将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改进和完善与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按照公司章程,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健全“三会”和高管层工作机制。

统筹推进个人金融业务流程改造第三阶段的工作,建立流程持续优化机制。

启动对公业务流程改造工作,对营销、评级、评估、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信贷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整合。

继续深化资金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本外币资金的总行全额集中配置与管理。

强化内控合规部门在经营管理活动事前与事中的过程控制,理顺内控合规部门与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规范统一的合规性检查工作规则,提高各类检查效率和效果。

建立内部控制问题监督与纠正机制,建立违规行为台账及违规机构、个人违章记录查询系统,制定业务违规操作问责制,建立检查监督结果的集体审议制度,规范对重大违规违纪行为责任人的处理程序。

2.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提升对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警能力

继续积极探索风险集中管理模式,建立一体化、规范化的风险管理流程,整合监控不同领域的风险信息。

完善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重大信用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统计制度,修订操作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推动非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法量化成果在风险管理全流程的应用,尽快实现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法项目的投产。

启动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项目,研发异常交易监控系统,加快解决信用风险预警功能不强的问题。

3.增强科技引领和保障能力,健全计算机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制度

继续推进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升级,加快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完成核心系统架构设计,启动核心系统改造优化、客户信息整合和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等项工作,加强对计算机系统运行的严密控制,根据业务部门需求对已经投产运行的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功能进行扩大、整合、改造,最大程度地将内部控制的手段编入系统程序,实现计算机程序系统的刚性控制。

4.开展全方位和分层次审计活动,促进全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继续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和纠正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体系框架和评估标准的自我更新与完善机制,研发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系统,保证今后全行内部控制评估的长期需要。

在风险管理有效性方面,深入开展信贷管理、资金业务和新产品的创新审计,重点分析行业政策影响下不良贷款的形成问题,评估大额贷款的风险状况,审查资金业务的交易控制、产品定价和风险敞口管理情况,跟踪部分风险表现复杂、技术含量高、收入回报高的新产品风险控制状况。

在信息系统运营安全方面,继续加强对总行和四大中心的运营安全、软件开发与测试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控制审计,特别要关注个别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影响,全面评估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治理架构、系统整体性能等。

在公司战略执行效率与效果方面,开展经营效益审计和财务管理审计,重点评价总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性,评价总、分行经营绩效与财务资源配置的匹配性和有效性,促进全行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关注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推进效率,开展境外机构审计,重点分析评估总行对境外机构的业务支持和境内外机构建立协作发展有效机制的情况。

5.汲取国际上一些银行违规交易事件教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随着本行金融市场业务不断扩大,规模持续增加和产品的日益复杂,本行的风险管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本行将认真汲取国际上一些银行违规交易事件的教训,不断完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加强对市场交易业务中操作风险的防范研究,在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风险控制的同时,加强交易流程、授权和限额控制的管理,重视交易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教育,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上一篇:工作信息简报怎么写下一篇:基建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