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校本课程内容(共7篇)(共7篇)
1.国画校本课程内容 篇一
第一课 写意菊花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菊花的知识,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花卉的技巧特点,用写意国画表现菊花。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3、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教学重点:中国画表现的菊花写意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菊花的外形特点 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若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毛毡、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2、谜语导入:“瓣儿弯弯象卷发,寒风冷雨它不怕,百花凋谢它开花。”(学生猜)
天气已变冷,很多花都已凋谢了,只有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着。
3、观察菊花,我们教室里有两盆菊花开得正艳,一盆黄色的,一盆白色的,除此之外,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菊花?
二、讲授新课
1、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菊花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学生欣赏菊花图片)
2.菊花品种繁多,颜色丰富,为历代文人和画家所赞颂诗人赏菊颂菊,留下了许多赞美菊花的诗,一起朗诵菊花,感受一下诗人对菊花的赞美:(课件出示《菊花》诗)
3.诗人描写的菊花美,画家笔下的菊花更美,历代有很多画家也留下了珍贵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菊花作品)分别欣赏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及当代画家的作品。
欣赏小朋友的画,你来说说画的怎么样? 相信同学们画的会更好,有没有信心?
4、今天我们就学习中国写意画——菊花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副菊花图,结合菊花实物,认真观察,菊花是由 哪几部分构成?(——菊叶、菊枝、菊花)
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下示范,请同学们认真看,注意画法步骤。
5、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菊花的花和叶,均需枝干支撑,花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花头,后穿枝条。而后添叶,也可先画花头,次画叶,最后穿枝。以自己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直,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画后板书](出示分步步骤图)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鸟画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三、学生练习,提出要求: 练习写意菊花: 1.用笔—有中锋、侧锋变化 2用墨—有浓淡干湿变化 3造型—符合菊花的特点 4.构图—完整
4.落款—工整,大小合适
四、巡回指导(巡回检查,作画方法是否得当,及时表扬与纠正)
1、提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六、布置课外学习
欣赏以菊花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菊花的,怎样通过菊花表达作者思想感想的?如有时间也可以写生或者临摹一幅菊花写意图。
第二课 写意荷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荷花的写意画法,使学生了解国画写意花鸟画的特点,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表现能力。
2、体会和感受国画的笔墨情趣,生动、形象、有趣的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极大兴趣,体现创新精神及个人风格。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突出美术特色,渗透人格、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绘画艺术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写意花鸟画的特点。理解和感受国画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泼墨法与破墨法的技法
2、教学难点:墨色浓淡的把握以及用笔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范画、写意画用具。
2、学生准备:生宣纸、一得阁墨汁、毛笔、画毡等。
四、教学方法:图片欣赏与示范讲解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开始上课,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在这多彩的世界里因为有花而显得更美丽,甚至一些古人也特爱花,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更喜爱一种花,虽生在污泥中,却是洁净无比。我们用出“出污泥而不染”这几个字来赞美它,它就是荷花。出示课题(中国写意画-荷花)
同学们喜欢荷花吗?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荷花?你对荷花的了解。(学生从荷花的结构讲解)亭亭玉立的娇艳的花朵,硕大的荷叶等
我也很喜欢荷花,所以我搜集了一些图片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2,课件欣赏图片,娇艳的粉红色的桃形荷花花瓣,围绕在绿色莲房的周围,迎风开放。一片片碧绿、茁壮的荷叶,敞开着宽阔的叶面。
3“你能结合这些图片吟诵一些诗句吗?”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溪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深入教学,体验技法
4“同学们喜欢何种状态下的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喜欢新荷,因为它象征这娇嫩纯洁;有的说喜欢盛开时候的荷,因为那时他的颜色最鲜艳;
5,很多诗人都赞美了荷花,“我们很多画家也都有自己喜爱的荷。”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画家的荷花作品:
1)齐白石的画:这是齐白石爷爷笔下的荷花,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生:有很多的空白。
师:这是中国写意画中的留白,能够突出画面的主体,使画面不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形,同时也能够使观赏者进行无限的遐想,起到意到笔不到的作用。
齐白石爷爷的画“用笔简洁通透,用墨丰富变化,设色明快艳丽” 2)张大千的画:张大千非常喜爱画荷花,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因此而选择了荷花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画中的中、侧锋用笔的变化。
3)另外还有徐渭、潘天寿刘海粟等画家的荷花作品。题材多样,各具风格。
(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体会荷的叶子、花等笔墨是如何运用的。)
4)欣赏小朋友的画,一起说说你的感受(颜色艳丽,充满活力)6,通过欣赏荷花的图片和作品,你能说一下荷花由几部分构成吗?
(荷叶,荷花,荷梗)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花瓣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荷叶什么形状?
7下面老师演示绘画步骤:同学们要认真看
1)淡墨侧峰画荷叶,2)重墨中锋勾叶脉。3)曙红点花瓣,4)胭脂勾花纹。
三、作业:请同学们用中国写意的画法画一幅荷花图: 看作业要求:
四、作业展评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通过荷花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收获,这种收获有精神上的,也有技法上的,使我们对荷有了更深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水墨的方法画出了各种各样的荷花,希望今后大家能多用这种中国特有的绘画方式描绘我们身边美好的生活。
努力去做一个象荷一样有着高洁品格的人。第三课 中国画—牵牛花
教学目的:
1.通过临摹写意花卉,便学生将前课所学的《中国画的基本知识》用于实践,并初步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方法 .
2.使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珍爱自己的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中国画写意花卉的作画步骤。2.难点:用笔、用墨、着色的技巧。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牵牛花的生长规律
牵牛花又名喇叭花,为缠绕性草本。叶互生,形态有两种,一种为心脏形,一种为三裂形,如枫叶,夏日叶腋出花,一般一腋一至三花,花冠呈漏斗形,有红、白、紫、蓝等色,朝开暮萎。
2、作品分析
翻开课本左上角有一幅“牵牛花”的彩色照片,与写意画《牵牛花》比较,写意画与实物照片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先作答,然后教师总结)A“以意写之”: 写意花卉,强调作者的主观作用,描写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表达其主观的思想感情,画面寥寥数笔,却画出了牵牛花那生机勃勃,蓬勃向上的神态,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美的感受。B、以少胜多:
画面以少胜多,笔墨高度概括,画面只有几朵花和数片叶,却把一丛花甚至满园花的感受呈现出来。C、以书法为画法:
“书画同源”,可见书法的功夫在国画中的生要作用。国画的作笔,每一笔都有是写出来,笔笔见笔,笔笔有墨,不能描,也不能填,不然画面就会没生气,软弱无力。
2、作画 步骤
(1)起稿,(2)画叶,(3)画花点叶蕊,(4)画枝藤,(5)勾叶筋。
写板书时,可只写几个序数,等画完牵牛花的每一个步骤后,要学生总结归纳,再把内容填上,使学生对作画的步骤及加深印象,在作画之前,胸有成竹。(1)起稿:
用铅笔轻轻画出轮廓,也可用大拇指的指甲在生宣纸上大致划一下位置。(2)画叶:
以羊毫笔为佳,用墨加花青略调匀,笔尖蘸较浓的墨,用侧锋画叶,几片叶子一气呵成,不要调一下墨,画一下,显得不连续。(3)画花点花蕊:
用曙红画花瓣,笔尖略加胭脂点花蕊。一笔笔画,不能填。
(4)画枝藤:
先要弄清楚枝藤的来龙去脉,利用笔墨的浓淡,运笔的快慢,画出枝藤的虚实、主次关系。
(5)勾叶筋:
勾叶筋时,注意要在叶子的墨色还是半干时勾,太干,线条浮在纸面上,太湿,线和叶子糊成一片。
三、作业要求:
(1)画《牵牛花》一幅,要求构图饱满,运笔流畅。(2)用笔大胆、肯定。
(3)保持画面、桌面、地面的干净。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业展评
讲评:选出几件好的和差的学生作业讲评,然后布置下节课学习任务。
五、总结:
学生说说近几节国画课学习的收获。
第四课 国画《枇杷》教案
国画教学:枇杷图 活动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活动准备:
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引起兴趣。
1、师:春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教师边出示幻灯,学生边欣赏)
2、师:看到了吗?长在哪里?怎么样的?
3、学生自由说说。
4、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排着队,但它们不是像我们小朋友整整齐齐的排队,而是没有规律的,有的在前面,有的露出半个头,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5、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于是他们把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教师继续出示幻灯,学生欣赏。)
二、学生观察,教师讲演、示范。
1、师:以前我们画过一个一个,摘下来的枇杷,今天我们要学习画长在树上的枇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观察和示范,教师讲演。《枇杷图》的画法步骤 步骤一:先画叶,重墨勾筋,可用草绿蘸墨点染,上下部叶要虚实分明。
步骤二:次穿枝画干,可用草绿蘸墨画出。
步骤三:再次填果,用石黄或藤黄点染,用重墨点“脐”。步骤四:题字钤印。
三、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1、师:下面就请你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2、画上小鸡,使画面更加丰富。(放背景音乐)
四、交流分享: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鼓励学生发现同伴画的好的地方。)
第五课 国画《萝卜》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技巧特点,认识大画家齐白石,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萝卜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空白生宣纸1张,课件。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蔬菜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国画大师。今天,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位大师的画。
2、媒体展示:
(1)《柿子》:用的是什么笔法?有什么特点?
(2)《平生所欲》:画的是什么?画家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3)《蜻蜓飞舞》:写意与工笔相结合的画法,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4)《鲤鱼》:画家用了什么墨色表现了鲤鱼的鱼鳞?你认为什么地方画的最好?
3、看了这么多的画,你觉得这位画家的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生:是一位技术高明的画家。
5、出示〈虾〉:这位画家是谁呢?(齐白石)
6、你觉得齐白石画的题材都取自于哪些方面?
7、生:都是一些花鸟鱼虫和蔬菜水果,都来自生活与大自然。
8、师:从齐白石的画中,你能发现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9、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
10、师: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大师的足迹,一起来学习萝卜的画法。
11、出示课题:画萝卜
三、讲授新课
1、出示萝卜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萝卜有哪些不同的形状,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再看看叶有什么不同?颜色又有什么不同?
2、再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
3、生答,师小结: 外形:中锋(淡墨),身体:侧锋(淡墨+花青)叶子:中锋(藤黄+花青)根须:小笔中锋
4、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构图有前后,以自已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形: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
②画体:侧锋从左右两边画,画出萝卜的体积感;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4、带领学生临摹,巡回检查一遍,是否符合,及时表扬与纠正
四、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理解齐白石大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含义。
六、课后小结:
学生对齐白石大师以及他的代表作品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在中国画的欣赏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较好,能够用正确的笔法和墨色画出生动的萝卜图,并能将先前学过的辣椒、樱桃等结合画在一起,使画面更为丰富。
不足之处为,一些学生在构图上与老师一模一样,少有自己的想法,创新的意识还有待加强。用笔的方法还不够熟练,有待提高。
第六课 国画《南瓜和茄子》
教学目的:
1、参照大师的作品,临摹大师的笔墨技法,仿画一幅以蔬菜为题的中国画。
2、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画、书、诗、印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画、书、诗、印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
四、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笔墨技法和用水用墨的方法。
五、教学教具:
幻灯、图片、毛笔、墨汁、生宣纸、调色碟。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
以齐白石的《南瓜和茄子》为重点,指导学生欣赏水墨写意国画。先介绍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分析笔墨技法,讲解画面布局,然后说明在哪一部分使用中锋、侧锋笔法,以及如何用水、用墨。欣赏时,结合上一节基本技法练习入教材分析进行。
二、教师示范以青菜为题材作水墨画的作画步骤。(教师边讲边示范):
1、先想好画什么,画面怎样安排,然后用指甲轻轻刮出大体轮廓。初学者可用铅笔、炭素铅笔或森炭条起稿。
2、中锋蘸淡墨勾出菜帮,先从中间一块着手。
3、用大笔的笔锋蘸淡墨后,再用笔尖蘸浓墨,以侧锋法画出叶子,笔可在纸上略作滚动,落笔要生动,大胆肯定,注意墨团要有大小浓淡的变化。
4、趁叶子未干,用浓墨画出叶脉,注意不要太湿。
5、中锋蘸浓墨(稍干),较快地画出根部,落笔时也往下按,然后向外撇出,如有些飞白效果,更为理想。
6、在适当的地方题字和盖印。作品完成。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可选择大师作品中的主要物体,重新组织画面,下笔前要先想好用笔方法:水墨应如何调合?浓的还是淡的?运笔采用铡锋还是中锋?运笔方向如何确定?总之应“意在笔先”。
练习时,教师要特意说明,练习水墨画法,因经验不足,往往要画上好几次才能画好一幅画,效果也不一定令人满意,只有多练习,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四、讲评: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业与大师的作品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2.国画校本课程内容 篇二
随着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提出, 一个新的词语被广泛应用, 这就是“教材化构建”。为什么要提倡教材化构建?如何展开教材化构建?它和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就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内容”和“教材”的联系与区别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日本展开过一次关于教学内容和教材相互关系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教材构建论”及“体育内容教材化”等相关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 使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更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
在我国, 新一轮的课改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和日本一样, 也随之提出了“教材构建”和“体育内容教材化”。可以看出在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过程中, 中日两国关心的是同一个问题, 提出的是相同的概念。但是, 有关“内容”和“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我国却没有较为深入的讨论。
在我国, 1992年以后的体育教学大纲提的是“教学内容的分类”;1988年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提的是“体育教材的分类”。虽然提法不同, 但是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总认为两者是没有区别的, “内容分类”等于“教材分类”;“内容”等于“教材”。但是, 日本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进行的那次讨论, 首先就是从讨论“内容”和“教材”两者间的区别着手的。
战后的日本教育界力图界定“教材”的真正意义, 其中藤冈信胜对其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首先指出, 日常用语中的“教材”, 其根本的缺点就是没有反映教育行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 的目的和意识。把“教材”看作是一种死的物品, 如一本教学大纲, 一本教科书, 一张演示图。
城户幡太郎继藤冈之后, 对教材概念做了进一步探索。他指出, “教材是根据教学目的, 在学习中被选择的必要的教学内容。”进入20世纪70年代, 对于什么是教学内容、什么是教材, 就有了明显的区别。在日本, 作为体育的一切物质和文化财富, 均有可能成为课程内容;作为体育学习指导要领 (相当于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 规定的学习范围, 是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 它也可以称为课程内容, 但它已经是经过选择后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此时也可以把它称为教材体系。但是作为一所学校, 在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体系选择内容之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 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学校和教师只能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中选择一部分内容付之于教学实践, 并把它们作为真正教给学生的内容。因此, 教材是教学大纲内容体系中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来看,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和“教材”是同一概念, 就没有理由提出教学内容的教材化。正因为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才能赋予教学内容教材化具体的、鲜明的、具有操作性的意义。那么, 什么是教学内容的教材化呢?这是指:以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为依据, 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 个性化, 并开发成为真正教给学生的那一部分内容的过程。
二、“教材化”在体育学科中的特殊意义
“教材化”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最终成为真正教给学生的那一部分内容。由此可见, 教材仅是教学内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它不等于内容, 也可认为它不同于原先的内容。但是, 部分内容仍然是内容, 教材是根据内容选编而获得的, 并且是以内容为依据选编而获得的, 因此课程内容和教材联系非常密切。
“教材化”在日本有过广泛的讨论, 但在其他学科领域讨论较少, 而在体育学科中讨论得较为频繁。关于教材化的理论, 日本体育教育专家竹田清彦的专著《体育学科教学的探讨》一书中作了详细介绍。为什么“教材化”的理论会在体育学科领域受到特别的关注呢?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实践类课程被划分在技艺类课程之中, 它和其他自然类学科、人文类学科与工具类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果其他三类学科是以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 那么技艺类学科则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它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求同思维, 不论你采用了多少种假设, 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一个。不仅如此, 逻辑思维的结果使知识形成了直线的前后连贯性, 以及知识间的互相不可替代性。例如, 任何一道数学题的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学生必须学完加减法后才能学习乘除法;二元一次方程必然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之后才能学习;更明显的特点是我们不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替代一元一次方程。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以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科, 它在思维方式上是以求同思维为主。因此, 在教材构建方面也就出现了如下特征:
第一, 求同思维导致学生学习的共同性的知识体系较为清晰, 内容广泛。
第二, 逻辑性强的知识形成了由易到难的不可超越的教材递增体系。
第三, 逻辑性强的知识形成了不同系列的教材之间不能替代的关系。
但是, 体育实践类学科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 因此求异思维就成为主要的思维方式。没有理由说, 唯有打篮球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踢足球、跑步同样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 不同的学校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运动项目, 这正是体育运动向多样性发展的良好趋势。此外, 体育教材虽有难易之分, 但不少教材的学习先后顺序却可以灵活改变。没有理由说, 必须要先学篮球, 之后才能学习足球;在篮球教学中, 也没有理由说, 必须要先学传球, 之后才能学习运球和投篮。更重要的是, 技艺类课程以求异思维为主要特征, 就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体系。而这些内容体系中, 凡能成为对学生主体发展有益的体系, 均可以选为体育的教材。各种项目的教材体系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也就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是技艺类学科, 它在思维方式上是以求异思维为主。因此, 在教材构建方面也就出现了如下特征:
第一, 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以及作为共同发展的体能和技能要求可以一致, 但具体学习的运动项目, 各校和各个学生之间可以有差别。不仅如此, 这种差别的扩大正是技艺类课程进一步多样化的基础。
第二, 体育教材的易难先后顺序是存在的, 但是这种顺序没有其他文化课严格。体育教材的先后顺序主要依据不在于教材本身, 而在于不同学制阶段的学生发展特征上。从这一意义来看, 不同学制阶段采用不同的教材体系, 是体育课程内容教材化的主要构建依据。
第三, 构成教材体系的各种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即, 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关系。除了初中阶段要完成各主要运动系列的普识性学习, 对每一大类均要选学一至二项技术以外, 其他学制阶段的教材选择余地均很大。
上述三个特点是体育作为技艺类学科而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 也成为体育实践类学科开展课程内容教材化构建的重要依据。它当然也是体育课程内容校本开发的重要依据。
三、教材化构建的法规依据
教材化构建是体育课程三级管理的产物, 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校本开发的必要程序。这种开发的实践使国家课程标准适合地区和学校的特点, 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最终成为教师得心应手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方案。在这一过程中, 国家、地方、学校, 都各自发挥了其对课程进行有效管理的作用。
教材化构建的过程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中出现四种规范, 即:指令性规范、指导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无条款自主核定, 它们均对教材化的构建起到了限定作用。可见, 无论是课程内容资源的校本开发也好, 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构建也好, 它们均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法定约束力的允许范围, 而决不是无根据的自由开发。
在此, 还应当指出的是, 除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各学制阶段的教科书, 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也同样具有行政法规的部分效力, 也是体育课程内容教材化构建的依据。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这是课程内容教材化构建的主要依据。除此以外, 还包括以下内容:
(一) 确定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
关于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在学制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小学和初中阶段, 课程标准没有提出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但在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中, 均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到了高中阶段, 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我国各种版本的体育教科书中, 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出现独立的运动项目, 而是分为基本体操、游戏、舞蹈与韵律活动三大类。教科书中虽然对各类运动都举了很多案例, 实际上具体教材的确定均可以在上述三大类中自主选择。小学中、高年级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中逐步出现了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 但主要的呈现方式是组合技能和游戏, 教师的选择的空间很大。
我国初中阶段的体育教科书中, 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多种教学内容分类体系,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中, 把初中实践类教学内容分为七类, 即大球、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与舞蹈、游泳、小球。课程标准则指出:“在7-9年级, 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和多数学生的兴趣, 在每一类运动项目中选择若干技能作为教学内容”。这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对各大类教学内容均要学习的普识性要求, 但对每一大类内的学习内容是可以由学校和教师自主选择的。
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在11个学分的模块教学中, 有2个学分的模块教学属于必修必学的模块, 即健康教育和田径类。其余9个学分的模块教学属于必修选学的模块。必修选学的模块可以从包括球类系列、体操类系列、田径类系列、水上或冰雪类系列、民族民间体育系列、新兴运动系列, 6个系列中选择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既可以选择相同的项目, 也可自由选择不同的项目, 但总计不宜超过5项, 以加强运动的体验与理解, 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
部分省市已颁布“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要求”, 例如江苏省颁布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要求, 其中规定, 作为学校, 可把本校的传统或特色项目、培养锻炼习惯的普及性项目、部分基础体能发展类项目作为“核定必选”的模块。占用课时数不超过2个模块。
上述规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 为各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
(二) 确定教学内容的改造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械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还指出:“课程内容要注意时代性,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兴运动项目, 同时还应注意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改造”。
此外, 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开发中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资源, 除提出大力开发武术项目外, 还提倡广泛的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之中。
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对教学内容的开发和改造, 已涉及所有系列, 为教师进行校本开发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 确定教学内容组合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组合与教学单元的构成、教学分组的形式、学生选项学习的要求有密切关系。
关于教学单元的构成, 课程标准指出:“特别在1-6年级的低、中年级, 主要是打好体能的基础, 可采用复合单元进行教学, 即一个单元可以采用2项或2项以上的教学内容”;“7年级以上可多采用单一教材单元进行教学”。
关于教学分组的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1-6年级可采用按行政班上课的形式”;“7-9年级, 特别是高中, 可按年级男、女生分班上课。学习某些内容 (如健美操等) , 也可考虑采取男、女生合班上课的形式, 以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 活跃课堂气氛”;到了高中阶段, 可按年级分专项进行教学。高中选项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种选择, 即“打破班级界限, 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班内选项教学”。
四、环环相扣的三级管理体制
这里首先要做一个假设, 就是如果体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高度统一的制度化的文件, 不仅三级课程管理是一句空话, 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构建也就不存在实施的可能。虽然在这样的文件中, 也会出现一些灵活性的条款, 但是规定灵活性的范围太过狭窄, 教材化构建的空间较小, 学校的主体作用也就难以发挥。
但是, 我们决不能认为规定灵活性的范围越宽泛就越好。事实上, 灵活性的范围是约束力所赋予的, 灵活性主要是来自于约束力中的授权条款。如, 本文所列举的种种课程内容实施教材化构建的条款, 均是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得到规定的。因此, 作为以三级课程管理为特征的课程管理, 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下实施的。
以三级课程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教材化构建, 实际上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持续的教材化构建过程。作为国家教育部, 在制订、颁布课程标准, 审定教科书的过程中, 已经调动了全国专家的力量, 对作为体育内容素材的广泛的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进行了第一次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提出了适应于某一学制阶段的一个可供进一步选择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也是一次教材化构建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第一次教材化构建。
作为一所典型的学校, 它是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 并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 对课程标准或教科书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 再一次地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使之成为本校的学习内容系列, 并制订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这一过程, 既是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材化构建的重要步骤, 更是体育课程内容校本开发的重要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第二次教材化构建。
作为一名具体的教师, 它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提出的课程内容体系为依据, 再一次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并进一步将选定的内容制订成为可供实施的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第三次教材化构建。
完成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还不能算是教材化构建的终结。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把方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因此, 如何把教材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 这是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阵地。这一过程也是教材化构建的关键所在。
三次教材化构建的过程中, 突出了学校在制订课程方案中的主体作用, 这是本轮课改的精神所在。但是, 国家宏观调控和学校主体构建这一对关系是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来调控的, 既然灵活性是约束力允许的范围, 那么约束力大必然导致灵活性小;反之灵活性大, 必然导致约束力小, 两者关系如何调控, 应当根据客观实际发展的趋势做出适当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日) 竹田清彦.体育学科体育学的研究[M].东京:大修馆书店, 1997, 5.
3.浅谈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 篇三
一、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校本课程”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为根本,学校能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本身的教学特点去选用适合本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兴起“校本课程开发”思想,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国范围内课程开展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学校为根本,开展课程研发,使课程政策的制定能够全民参与或者多数人参与,通常是由学校校长、专业科任教师、课程研究员、学生以及其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估的活动。
当前大多数高中虽然有能力开设生物校本课程,但学校选用的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老套或者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资源,从而使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展不具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多样性。同时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高科技信息设备的缺乏,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开展生物校本课程。
二、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生物课程模式,机动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还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对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再挖掘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样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来说,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全方位发展。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随意进行,特别是对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定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要有助于使学生掌握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提高探究生命现象的能力,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自主性。在生物校本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赋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促进生命自由地、个性化地发展。
3.灵活性。在选择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相应的调整。
4.有效性。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与高中生物教材具有一定的衔接性,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体现出校本课程的意义。
5.因地制宜性。以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整合区域资源,这样才能使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能在生活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所接纳和采用。
四、生物校本课程的总教学目标
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本门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概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阐明每个课题的背景知识;总结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尝试使用和操作一般实验器具和器材的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操作并完成设计简易的实验方案;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关注科学、关注生命的观念,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认同生物科学和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生物学乐趣,养成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内容选定
考虑到上述科学性、自主性、灵活性、有效性、因地制宜性的生物校本开发原则以及生物校本课程的三维目标,选择下面所展示的课题作为高中阶段适用的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一个参考。
生物校本课程课题三维目标:
1.课程内容:酸奶的的制作。知识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了解酸奶发酵的原理。能力目标:尝试进行酸奶制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关注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课程内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主要构件和用途;了解显微镜的使用过程。能力目标: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尝试用显微镜观察简单的生物制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课程内容:辨认校园植物。知识目标:了解常见校园植物在外观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辨认一些常见的校园植物。能力目标: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身边的植物,进一步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课程内容:叶脉书签的制作。知识目标:学习叶脉书签制作的原理。能力目标:掌握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叶脉书签的乐趣;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5.课程内容:观察果蝇的生活史。知识目标:阐明变态发育的概念;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生活史。能力目标:通过饲养果蝇,发展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对信息加工、整合和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昆虫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生物的热情;体验观察的乐趣。
6.课程内容:干压花的制作。知识目标:认识花的一般形态特征;阐述花的基本构造。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进行干压花的制作;绘制花的一般结构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7.课程内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目标:阐明种群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了解土壤中动物分布情况。能力目标:掌握采集土壤样本的操作技术;使用吸虫器目测估计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培养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
8.课程内容:关注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目标:了解合理营养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做到合理营养。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收集整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惯;关注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9.课程内容: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识目标:识别什么是生物性污染;概述生物净化原理和方法。能力目标:搜集整合生物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提出一种生物净化的方法并设计实验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深化保护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
六、反思与展望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开放、发展的课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校本课程的内涵及意义,有效地综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具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建立系统、有效,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4.国画校本课程内容 篇四
注入式教学模式变为以诱导、启发为主的现代“快乐体育”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吸收向主动领悟感知的方向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教育。
(二) 激励性原则
热情是个体对探究的事物带情绪色彩认识倾向,探究的热情是内部动力。是决定成效的重要因素。足球教学也是如此,对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提高都要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反复成功的循环体系,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三)趣味性原则
小学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课程教材开发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闪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
(四)整体性原则
小学足球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学校的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为指针,并由此设计实验方案。
(五)差异性原则
虽说小学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整体性的改革,但绝不是面面俱到,一字铺开。它必须考虑实际的差异,各有侧重。在与学科结合时,它与体育、思品、音乐等学科的契入更容易。而对课程的实施者而言,那些爱好足球运动,身体素质相对全面的老师成为倚重的骨干。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六)实践性原则
5.校本培训内容 篇五
篇一:校本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内容
主讲人:林海燕
2009.9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关键词:课改、教学、平等、质疑、主体、主导、前言 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识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针对以上新课改的要求,本人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点做法:
一、平等待生
平等对待学生,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应体现尊重和爱护。
我们知道,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甚至影响身体健康。可见,如果有一个轻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效果肯定很好的。为此,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和谐、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应把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变成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地无拘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甚至课堂上应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
在课堂中,我们所谓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无非有以下三种类型:①打瞌睡;②讲话;③看课外书等。如遇到这些情况,我们当教师的如不问青黄皂白、大声呵乐同学,进而体罚他们,不但造成与该生的对立情绪,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甚至影响我们教师的形象。如遇到以上三种情况,比如同学间的讲话,如影响到别人,我们只要边讲课边把视线重视他们,一般情况下,都会自觉停心讲话,如遇到打瞌睡或看别的书籍,我们只要边讲课边走到他们的旁边用手指点一下,都可以达到抑制的效果。
以上的三种情况,应一分为二对待,(不一定都是同学的错),我通过与同学交谈,了解到上课讲话,有时是同学遇到某一个不理解的问题,在向别的同学请教,看课外书,有时是本学科的资料,有的 是其它学科的书,打瞌睡有时是对此学科没有兴趣,有的是身体不舒服,有的是心理问题等。
这次我偶然看到高词有一个班级的“心理咨询问卷调查”,我把其中几位同学的问卷中与课堂教学有关内容念一下,供老师们参考。
附:“心理咨询问卷调查”部分内容
要是老师讲题目时,中间的一些步骤有些繁琐,我听不懂,我会开始整节课走神,而且讨厌起这位老师,课后不懂的也就让它不懂,从不自觉弄懂它。
××老师上课枯燥无味,导致我上课打瞌睡,因此排斥这一学科,但现在已经是高三年了我该怎么办?
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经常睡不着觉,上课又经常地打瞌睡,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很大压力,可这样的情况却经常发生。觉得很烦恼(另:该问卷中还有如下内容):烦燥、很不舒服,心里很烦,有时会想生气,有时候不愿与人家讲话。
12月23日《泉州日报》有一篇“学生厌学责任在谁?”,通过调查中小学厌学率达30%,对学习缺乏兴趣,自暴自弃(原因是多方面),当然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关系。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师父的怕学徒很快学会技术,而学徒对师父非常尊敬,而我们当教师怕学生学不会,我们真是无私奉献,但往往好心办坏事,有时与学生产生对产情绪,这到底都是学生的错,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对待差生和不守纪律学生另眼相看,认为差生影响个人声誉,影响奖金等,而采用了体罚等手段对待同学,故往往是造成我们与同学对立情绪的原因之一。
上述本人主要是谈如何平等对待学生(多是站在学生角度来讲),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好多同学不懂礼貌,不尊重老师:如遇见老师不懂得打招呼,坐束不懂得让位,晚上下班时,向老师请教问题:学生坐着、老师要站着,他们也无所谓等等,这些如不解决,可能会影响到课堂教师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和合作!故本人觉得很有必要在学校开展一场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运动,以增强和改善师生关系,前几天我看到上海市南运中学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有一条要求同学遇到老师必须向老师:“问好”。而当同学遇到老师忘记“问好”时,要 求老师先向同学“问好”。记者在采访同学时,同学感到很惭愧、并表示以后决不会忘记向老师“问好”或许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和借鉴的地方。
二、鼓励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一个课堂充满疑问,又加上学生有强烈求知欲,那么学生的听课情绪一定会很高的!故我在上课经常告诫同学大胆提出不同看法,可以大胆质疑教科书和教师,因有时教科书也会出现错误、何况我们教师,故在课堂教学中,如有的同学当堂提出问题,无认正确会否?我都给予表扬,然后当堂给予解答我在适当场合下,给予解答,如果是我们当教师的讲错了,应不怕丢面子,及时给予纠正!如果是同学提出的问题有错,在给予解释的同时,并县给予鼓励:“错,不要紧,你能提出些问题,说明你上课有认真听讲,并有积极思维,今后,你的进步肯定比不思考不提问题的同学更快”。
有时我还有意识地讲错题目的答案(该答案可能是平时同学可犯的错误),来激发同学质疑,活跃课堂气氛。
三、正确处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新一轮课改中,更加要求我们当老师的应把讲授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把教师的“教”更多地转变为学生的“学”。我们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法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现在,我校的学生程度比以前差得多了,似乎无法实行此教学原则,我们总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看到仍然有些同学的替力还是很大的,而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成配角,什么都包办代替,这种做法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
我们看到新教材和以往旧的教材中,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新教材中增加了“资料”、“阅读”、“讨论”、“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对于“咨科”、“阅读”内容、应指导学生课外认真阅读,这些内容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面,扩大他们的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认为可有可无的内容,对于“讨论”的内容,可以指导同学开展
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表不同看法,造成共识,但允许保留不同观点。而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放在课外时间,指导同学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学习,我适当出一些以选择题形式的问题,当堂要求每一位同学经过自己思考,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项,然后通过举手者达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易出现的差错,这样的题目,往往可选一些平时学生易犯错的题目,这样题目有可能出现大多数同学选错选项,当些情况出现后,学生的“震动”非常大,此时通过教师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印象深刻、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一些比较得意易懂内容,可引导学生看书,教师提几道思考题,让同学回答:可以鼓励同学自觉站起来回答问题(不指名)由于高中生自尊心比较强,怕说错或不愿意说刚开始效果不太令人满意,我鼓励同学大胆站起来回答问题:并说这是个很好锻炼机会,最少可以锻炼你们胆量和口才,对于你们今后走出社会也是很有帮助,今后找工作,用人单位好多是通过面试而易录用,你有内才,还要能够表达出来。(经过一段来的锻炼)现在大有改观,好多同学能够自觉站起来回答问题。观止“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上面是个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通过一段来的尝试,我感到现在课堂气氛大有改观,学生能够比较积极参与学习对于疑难问题也能大胆请教老师,比较能跟老师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由于同年段、班级和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可能不同,仅供老师们参考,如有不对的地方,请老师们给予指正。谢谢!
前几天,我去听刘勇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他把班级同学合成10个学习小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提一个问题,十几位同学同时举手要回答,几乎100%的同学参与到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去,刘洋冰老师说:“准备消灭不及格”,致此,个人认为他的课堂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篇二:校本培训材料(三)
教师如何做校本研修
主讲人 陈 鹏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18日下午
培训地点:综合楼三楼会议室
参训教师: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
一、校本研修概述
世界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国也不例外。进入21世纪,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面临三个挑战性的背景:经济结构转型与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区域性发展的极不平衡;多元文化、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发展环境,都对教育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校本研修应运而生。
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关于校本研修的提出
1.校本研修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而提出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 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养的一种普遍和有效的途径。
2.校本研修以中小学为基地,不仅发挥了传统研修关注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实际问题的优势,也发挥了传统培训关注教师的专业理论的优势,是研修一体,本质上是在强调教师的专业性。
(二)校本研修的含义
含义表述多样,基本观点:
1.从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主要目的,以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依托学校现有资源或优势,引入各层次专家介入,通过一定学习、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运用于学校实践的教师专业活动,具有行动研究的特征。
2.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一种“体验”一种“对话文化”。
3.它致力于建构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三)“校本”的含义
1.为了学校
指学校自身应成为发展的中心和根本,校本研修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2.基于学校
研修的内容是在学校中自下而上形成的,是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情境中归纳出来的真实问题。研修的成果在本校应用,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
3.在学校中
指教师是研修的主要力量,活动是围绕本校教学实践开展的,没有学校自身的主体作用,学校的课程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四)校本研修的特征
1.研修对象的校本性与针对性。研修的内容是在学校中自下而上形成的,是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情境中归纳出来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校本特色,反映了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因而以这些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势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它强调把研修的成果在本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
2.研修主体的广泛性——校本研修强调以师为本。教师是教研的主要力量,是校本研修的核心。除了教师之外,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校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员也可以参与到研修活动中,成为研修的主体。这体现了研修主体的广泛性。
3.研修目的的发展性——校本研修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4.研修方法的多样性——校本研修不拘泥于传统,倡导形式、方法的灵活多样,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研修质量;并因时、因地制宜,与校本培训、校本科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5.研修过程的反思性与开放性——校本研修强调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而且是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从中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校本研修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特别是校外专家的引领,以及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研修过程具有开放性。
6.研修价值的现实性与实效性——校本研修把追求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提倡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和以学校为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从研究的价值角度来看,校本研修具有现实性和实效性。
(五)校本研修应遵循的原则
1.关于研修主体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校本研修才能由可能变为现实。教师应该有研修的冲动和热情,在研修状态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提高自己的主体能力。校长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主体能力。
②协作性原则——这里的协作,是指教师(同科)之间的协作和研修员与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之间的协作即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点。教师应该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开放自己,加强同伴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
③主动性原则——教师要主动关注、发现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经验或教训,主动为自己确定研究课题。
④创新性原则——教师应该有探索教改、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策略的机智,在教学活动中求新、求实、求效。
2.关于研修选题的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校本研修应该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及家长素质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就学校的具体问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即所有研究的问题都应针对学校的具体问题而开展。
②开放性原则——选题上要体现内容的多元化和广泛性,要在立足本校“自主合作探究”研修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拓宽教师的视野,形成资源共享。
③量力而行原则——校本研修应该从学校或学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引导教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关于研修实施过程的原则
①实践性原则——校本研修属于应用研究,立足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必须恪守实践性原则。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应该鼓励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研究真实、具体的教学问题,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通过书本和网络获取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将其与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②校本性原则 —— 校本研修应该以学校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学校自身发展为目标,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
③实效性与预测性原则——在实施校本研修过程中,既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性;又要预测未来,有超前的意识和前瞻性的行为,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实效性与预测性原则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使现实的研究与未来的需求相得益彰。
④综合性原则——校本研修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之间应该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⑤点面结合原则——学校应该鼓励那些优秀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用于教学,同时以他们为核心,充分发挥他们学科研修方面的带头作用,使所有教师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就某一地区(主要指县乡两级)而言,应该推广某一所或几所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成功经验。
(六)校本研修的价值定位
1.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提供保障 : 崇尚教师自主、合作和开放共赢,尽可能为每位教师提供展
现和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为教师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合作、研讨、发展的研究氛围,调动和保持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2)起推动作用:是再造教师学习文化的新型载体,实现教师理论素养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
(3)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可迅速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素质,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实现教师自我价值。
2.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1)能使教师正视学校问题,关注学校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校内在动力。
(2)可推动自主管理,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力于学校文化、课程文化重构与再造,构建和谐校园和学习型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七)校本研修的基本要素
1.教师个人:自我反思(实践反思)。即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及结果的审视和分析过程。自我反思是建立于教学经验基础上的,是校本研修活动的起点,是承担“校本研修的个人责任”的具体落实,教师只有在回顾基础上提出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2.教师小组:同伴互助(共同发展)。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它是建立在教师之间的合作基础之上,力求通过合作互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
3.专业引领(专业提升)。校本研修的实质是理念和实践的结合,校本研修虽然基于学校,对学校问题进行研究,提升,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实现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相互启发共同引领的格局。
此外,对于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有论者认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另外,还有论者提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对于这三个基本要素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即不断学习是教师自我反思的基本前提,宽松和谐的教师文化是教师集体同伴互助的基础,建立平等、对等的对话体系是专业引领的保证。
二、校本研修适合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 篇三:2013年校本培训内容
教师培训情况月报表
学校:青年路小学
填报日期:2013年3月27日
组织骨干教师到沛县安国镇张集小学送课交流
1月10日上午,青年路小学组织语文、英语学科骨干教师到沛县安国镇张集小学送课,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张集小学教师认真观摩了青年路小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对青年路小学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给予充分肯定。此次活动后青年路小学还将与联谊学校之间开展教研、科研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青年路小学与张集小学联谊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名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势,对加快加强联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逐渐改变联谊学校教育教学观念,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三五”工程验收
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近日,青年路小学举行了“一三五工程“验收启动会。评估验收的对象为工作满一年、三年和五年的教师。验收领导小组将依据“一年顶岗、三年有路,五年小有名气”的目标和《青年路小学青年教师“一三五工程”评估验收方案》的相关要求,通过随堂听课、调查访问、实地察看、查阅资料等渠道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估验收,作出综合性评价,并反馈给本人。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力量。青年路小学一直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通过“一三五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全国、省、市级名教师。“一三五工程”就是学校打造名师工程、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基础工程,是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有力举措。
观看名家教师上课实录
怀揣着对教学的殷殷期待,我校全体教师分学科分别观看了精彩的名家教师教学观摩课。名家教师们对于课堂
6.初中英语校本培训内容 篇六
导入,这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教学环节,在大家看来是再基础不过的一环,可这一环却必不可少,而且其中也大有学问。如果导入得当,不仅可以让教师顺利过渡进新授课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关注本节课的内容,让他们积极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与教师很好的互动,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实在是很多,文中列举了数种较为常见实用的导入方式,还列出了一些导入需要注意避免的问题,并就导入本身的概念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入,这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在大家看来是再基础不过的,可这其中却是大有学问的。中国有句老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导入,也决定了这一节课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Jack C.Richard曾将教学的方法定义为为三方面内容:approach(理论), design(设计)and procedure(实施步骤),而导入其实就包括在design这一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建设性的一方面里,是需要教师去认真思索探讨,如何将一个新知识通过一个好的设计思路去呈现给学生的。如果导入得当,不仅可以让教师顺利过渡进新授课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关注本节课的内容,让他们积极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与教师很好的互动,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而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目标,所以一个好的导入就更显得不可或缺了。
但是在现在的日常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导入方式越来越单一和机械了。很多老师懒得去思索用什么方式去启发学生,千篇一律的使用图片这一多媒体手段来展现一些事物,然后用简单的:“What’s this?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o are they?...”来提出问题。刚开始,可能学生还会对图片刺激迅速作出一些反映,看似效果不错。可时间一久,对重复问题的反感,加上学生慢慢向青少年过渡,他们不屑于这种小学生似的问答,那么这时候,这种导入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了。而教师也会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渐渐的,都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也不会思索怎么上好课了,可谓两败俱伤。
那么,如果做一个好的导入?几个基本要素是需要考虑到的:
一.引人入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愿望”。一个有趣的能吸引人的导入首先就能让学生在心态上放松下来,不至于紧张的脑中停顿不会思考。一旦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新的知识就更加容易被他们掌握和理解。而这一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刚进中学,更需要被集中注意力,开头就抓住了他们的目光,那么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也是非常有益处的。而一个有趣的导入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二.有的放矢
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导入是要为下面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的。那么教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所学内容和面对的学生这两个方面,并将他们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个适合这两者的导入。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不同,那么教学手段就更应有所差异。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这一点,也是最难把握的,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的累积才可灵活运用。三.发人深省
导入虽然需要简短有趣味,但能够引起学生思索的那才是较为有效的。而这样的导入都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提炼出最能启发学生的问题才有可能做到的。记得曾集中听过一个单元的课,是讨论有关观鸟的课文,其中涉及到不少与鸟类有关的知识和新词。许多老师在讲此单元时都是通过一副副不同鸟类的图片来启发学生,然后带读新单词,千篇一律,甚无新意。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却在课堂开篇展示出了蝙蝠与鸟的对比图片,不问学生图里是什么,只问这两副图是否都是鸟。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能够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思考,他们对鸟的定义将促使他们去进行更深刻的思索和认识,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鸟的定义,而不仅仅是记住两个单词了。那么,这样的导入就明显是发掘了教材内涵的,比起其他老师的就要更有深度了。
了解了导入的特性,寻找一个合适的方式就是接下来要考虑的了。我罗列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方法:
1.辩论式导入
设置一些有争议的现实社会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对于培养他们的世界观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比如当时讲到Natural disasters这单元的时候,我就先让学生们思考一个问题:天灾与人祸,哪样更可怕?有的学生认为天灾破坏大,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人造成的灾难更可怕。带着这样的不同观点,在学习课文时双方都会更为用心,想从中找到驳倒对方的依据。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为透彻理解natural disasters的概念,还能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破坏自然,而作为学生又可以为自然做些什么,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2.图片导入
图片是很直观的一种表现方式,所要表达的信息一目了然。而且图片信息也是较易收集的,各种话题都可以找到大量对口内容进行展示,对图片的描述,问答,讨论,是当下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除了在网上自行收集外,课本里的插图也可以很好的运用到导入过程中,对带入课文内容就更加方便了。而现今很多会动的图片甚至flash则更是科技为人服务的典型了。
3.多媒体导入
动态的有声的信息资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首容易上口且旋律优美的歌曲或是一段对白清楚的影片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帮手,用他们做导入也再合适不过了。初中学生较为活泼,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多媒体信息也较为喜爱,十分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记得有次听一节语法课,练习运用的是It is + adj.+(for sb)to do sth.这个基本句型。开课教师没有一上来就给出此句型的基本结构,而是放了“Shrek”中的一个片段,其中主人公的对白正巧全都是用It is + adj.+(for sb)to do sth.这个句型, 切合了当天的语法主题。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听力,同时老师也很好的导入了当天的语法知识点,还让枯燥的语法课带有了一丝娱乐效果,不仅老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学生们也都很有兴趣。不过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在平日生活中注意收集,才能找到适合的导入材料。
4.悬念导入
这种方式较前两种直观导入来说,更适合初二或初三的学生。通过设置一些谜题和一些难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顺势而下则可很好的解决课堂所授内容了,而学生在之后还会有醍醐灌顶之感,从中获取成就感。
5.背景知识导入
英语学习不仅是一门语言的学习,也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而对文化的背景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实际的。只有融入理解了西方文化,才能更好的掌握一些语言上的习惯并接受中西方的思维差异。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背景知识或者一些具有中英文化差异的句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初一上第三单元对节日的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介绍西方文化传统的时机,也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好机会 6.谈话导入法
这种方式较为自由灵活,教学目的也一目了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开始,也可以直捣主题问些相关问题。不过问题需要连贯,让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中,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师设计的轨迹中达到切合新主题的目的,所以对于问题的设置还是需要下一番心思的。
7.Daily Report导入
对于层次较整齐,水平较高的班级来说,这样的方法很为适用。每日的学生演讲主题可以由教师制定一个大的范围,这样对于课文的学习很有帮助。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间接帮助教师为切入主题打开了一个口子,整节课也能统一连贯了。
8.以旧带新导入
我个人较为喜爱这种方式,不仅不受环境的限制,还可以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将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起来,对于系统的学习英语是个很好的方式。而初中牛津英语课本在安排设置上也考虑到这点,经常将有关联话题作为单元标题连续或间断出现,比如牛津教材8A的四五两个单元,从wild animals过渡到birdwatchers,这样在进入新单元的时候,旧的话题完全可以带入复习并触发新的讨论。而初中学生也非常适合与这样的一个设置,可以做到记忆,遗忘,再记忆巩固,符合记忆曲线的原理。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温故而知新”吧!
由此可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实在是很多,以上仅列举了一些我常见常用的方式。教师完全可以依照学生的水平,教材的内容灵活挑选合适的方式去授课,只要导入设计得当,一堂好课就已经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了!
作为一门外语学习的导入,迅速吸引学生,并让他们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是首要,那么我们教师在做导入的时候也需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
1.耗时过长
导入只是要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做为一个引子,不能够喧宾夺主。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要预先估算好,预热到一定温度,气氛合适就可以进入正题了。一味的提问或展示,不仅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课堂的进度,也会让学生丧失热情和兴趣,那就失去了导入的意义了。2.机械僵化
导入的方法很多,那么针对教学对象,经常变换导入方式才是一个良策。在这样一个变化万千的世界,想要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找到让他们感兴趣的点,如果不变换策略,那么很快他们摸熟了教师的套路,没有了惊喜和思索的地方,自然就不会再对这样的课感兴趣了。而学生层次不同,各种班级各有自己适合的风格,只有找到对应的导入方法,才是上好课的关键。
3.偏离主题
这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预设的导入与课文主题关系不明显,却硬将导入跟课文扯上关系,学生不仅会茫然,而且难以把握重点,导入失败;还有一种是导入很顺利,老师学生互动很愉快,可教师却未能把握住度,讨论的话题开始散漫开去,渐渐离课文中心越来越远,出现放开了却收不回来的情况,那么教学目标自然难以达成。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繁复的工程。而导入则是教师开启艺术大门的钥匙,也是工程的奠基石。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通过巧妙的教学导入,不拘一格的多样形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英语教师更应当多注重导入这一环节上的研究与探索,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与之配合,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7.地理校本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篇七
一、地理校本研究的内容
1. 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使得校本地理课程开发成为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广, 实用性强, 地理教师大有作为。在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中可以作的研究有课程的设置, 课程的性质、宗旨, 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 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评价等。
2. 校本地理教材研究
在完成了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以后, 往往需要选用或编写相应的校本地理教材, 因此, 校本地理教材就成为了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教材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评价, 如教材的特色, 教材的缺点与不足等;二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 如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结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重难点分析、表述结构分析, 运用教材的基本策略,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三是校本地理教材的编写, 如教材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表述等。
3. 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地理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 但任何一种地理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其特定功能和适用范围, 因此, 地理教师必须探索符合学校实际, 具有校本性的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既可以是创设, 即先提出理论假设, 设计实施方案, 再经过地理教学实践的检验、修正和完善而形成;或者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摸索, 再通过总结经验、提炼和论证, 概括升华形成。也可以是改造, 即对现有的地理教学模式通过吸收、消化、融合、加工而形成。在创设和改造地理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条件 (包括地域条件、教学设备条件、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等) 、学生特点和地理教师自身特点。
4. 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
“聚焦课堂的有效教学”、“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 也是前沿问题。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 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落实, 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地理校本研究必须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效能。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可以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调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设计研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地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自学辅导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发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课堂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等。
二、地理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 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 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 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它具有批判性、自我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反思主要是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地理课后练习和地理教学关系等进行反思。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微格教学、撰写教学日记、同事交流、学生评教反馈、观摩教学、阅读理论文献等。
2. 教学叙事
地理教学叙事是指地理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学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 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它具有真实性、人物性、情节性、可读性和感悟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叙事的构成要素是事件与主题。事件是地理教学叙事的核心。通过“事件”的叙述, 使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 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 使个体的教学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 使教学事件成为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主题是事件的焦点, 是概念的内涵, 是教学故事的意义逻辑, 是叙述文本的意义所在。它通过某种内在结构呈现出来, 为叙述展示了价值存在。
地理教师在撰写地理教学叙事的过程中, 一是要注意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 多方面搜集资料, 需要搜集的资料, 除了教师的观察和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外, 还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文件等。二是要用一个明确的主题将选用的材料连贯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是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述。四是要注意对事件的分析和阐释。
3. 课例研究
地理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地理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它不等同于地理教学案例, 课例强调的是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的描述加上简要的反思, 而案例强调和注重对课例的后续加工。
地理教学课例的基本结构为教学实录加教学反思。其中, 教学实录既可以是一节课的全过程, 也可以截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段;教学反思既可以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反思, 也可以对教学的总体进程进行整体反思。
地理教师在运用地理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 一要注意选择的课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 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确实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 要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 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占有这些信息, 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段等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 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
4. 案例研究
地理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 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地理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它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案例一般由标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几部分构成。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撰写的一般步骤有如下五个环节。
(1) 搜集案例素材
案例素材的搜集是案例编制的首要环节。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应通过课堂实录和访谈等途径尽可能全面地去观察、了解、发现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 并及时捕捉。在案例素材的采集中, 需要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并与案例当事人建立较为亲密和融洽的合作关系。
(2) 确定案例主题
案例主题是案例的灵魂和核心, 在案例的撰写中, 主题的确定尤为重要。要对搜集到的众多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分析, 寻找和提炼出案例主题。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时, 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案例主题应当是事件发生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内容;案例主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 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带来启示;案例中的矛盾冲突要明显、精彩;案例主题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 具有教育学意义;案例主题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地理教师可从新课程理念、新教学观念、新教学原理的运用, 新教学方法的使用, 新教学关系的处理, 新学习方法与过程的设计, 心理规律、学习规律的运用或发现、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来确立主题。
(3) 介绍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 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地理教学案例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 描写教师遇到的难题。其次, 提供一些基本情况, 如学校类型、学生情况、教师情况等。第三, 具体、明确地叙述对教师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等;第四, 介绍分析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包括的知识点及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等。
(4) 描述案例事件
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对事例的描述, 它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 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故事性。撰写地理教学案例事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适当取舍, 凸显主题。在撰写案例事件时, 要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 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 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二是要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教师的心理活动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要特别注意写好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为这一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此外, 还要注意情景的完整性和叙述的客观性。
(5) 撰写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是作者对案例多角度的解读。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 也可以从一个旁观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撰写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分析务必实事求是、论述需要突出重点、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要独到深入。
案例启示比案例分析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 是通过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后, 教师受到的启发, 感到应吸取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是有感而发, 是为了找出共性的东西, 引起人们的共鸣, 给人以启迪。
5. 行动研究
地理行动研究是指由地理教师独立或与专业研究者共同合作, 针对地理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 通过在实践中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 是反思的专业人员。地理行动研究有着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边行动边调整为基本存在形式;以地理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手段;以地理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研究为理想境界。
按照行动者与专业研究者的关系, 地理行动研究可以分为独立性地理行动研究、支持性地理行动研究和合作性地理行动研究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