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材说明书

2024-10-13

一年级教材说明书(精选9篇)

1.一年级教材说明书 篇一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寓德育于语文课程之中,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改革重点 1.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教材内容体现时代精神。3.教材编排符合语文学习规律。4.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5.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三、教材编排 首先编排汉语拼音,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

(一)、10篇课文,接下来是识字

(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5课,每课认字11-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四、教材特点

1.综合性。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例如,在学习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练习设计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的特征,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沟通。

2.科学性。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识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是出现频率最高、最常见的400个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形式有象形字、会意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严格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汉字的书写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写字与识字不同步,这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目的是尊重识字和写字的各自规律,识高频字、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字,写简单的字、笔画少的字。表面上看识字和写字是脱节的,实际上在写字时不但能够复习巩固前面认识的字,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功,打好写字的基础。

3.时代性。教材内容丰富,具有时代感。如,计算机、超市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反映城市、农村生活以及科学常识的内容,在第一册教材中均有所体现。有表现家庭生活的《在家里》,表现课余生活的《操场上》,表现农村生活的《菜园一片好风光》,表现科学常识的《小松鼠找花生》。教材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品质。如,《自己去吧》教育独生子女不要过多依赖父母,要大胆实践;《平平搭积木》表现儿童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教育。上述内容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趣味性。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玩中学、主动学的编排意图。如,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是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图文并茂,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两课全文不注音,文中出现的几个生字,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得到自学成功的乐趣,又可以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练习作了很大改进,加强了参与性,增加了趣味性,有拼一拼、贴一贴、画一画、涂一涂、做一做、演一演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此外,教材的呈现方式和语言,力求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爱看、爱读、爱写、爱做。5.弹性。教材注意符合我国国情。针对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识字方面,教材采用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如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识记常见姓氏和同学的姓氏,鼓励学生认识牌匾字,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识记身边的汉字。

2.一年级教材说明书 篇二

一、修订指导思想

这套教材参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遵循以下编写指导思想:

1. 注重素质教育,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着力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技能培养、视野拓展、个性展现。

3.体现时代发展。根据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 更新语言素材,选择具有时代发展气息的语言材料,贴近现代生活,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4.保持地道活泼的语言特色和故事化特点。围绕三个主要人物的生活和学习,以自然活泼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化学习和情感体验。

5.坚持语言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取材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语言学习规律,设计活动语境真实、互动性强。

二、修订目标

通过修订全面提升教材质量,精选教材内容,减轻学生负担,使教材特色更加鲜明,更加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1.更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 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对知识积累、学法形成以及性格培养的影响,彰显语言教材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3. 保持教材先进的教学理念、地道活泼的语言特色。通过 有意义的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 提高教材的适宜性。适度调整教材的话题和内容,使内容随着话题发展教材层层递进,增加适合课堂操作的活动和练习,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5.适度控制课程容量,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材在开本、印张、容量、核心词汇、语音、话题、语句等方面要完全符合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三、修订主要内容

1.素材方面。在原有动植物、文学、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其他领域的科学常识,体现时代特色。在各册话题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加了具有中西方文化内涵、寓意健康的语篇故事,包括寓言、童话、中外经典故事、名人励志故事等。

2.教材难易度方面。适度降低低年级阶段的难度;增加高年级阶段的阅读量,将一些以图片为主的内容改为对话或叙述,新授和活动中补充了难度适宜的篇章阅读,同时替换或删去了原来较难的句式和单词。

3. 教材结构方面。进一步调整教材结构,整合了细化各板块内容,丰富了活动形式。增强情景性,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突出。精简新授内容,增加各类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玩、唱、演等活动中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 语言知识方面。按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二级要求重新梳理了词汇。教材词汇的学习根据不同要求分为两类词汇, 即掌握词汇和接触词汇。全套教材中共出现词汇约670个,其中掌握词汇482个(包括课标所列的423个基本词汇以及星期、月份和部分数字词汇),接触词汇和短语290个左右(包括名词复数特殊变化、动词时态变化)。

5. 趣味性方面。补充调整了教材中的儿歌和歌曲,从内容和韵律上加以提升,儿歌节奏更明快,歌曲曲调更优美;增加了当代学生喜欢的语言内容,情景性和趣味性进一步增强。

四、修订后教材的主要变化

1.整体容量和难度降低了,减轻了学生课程负担。通过调整单元容量,减少一些接触词汇,使教材总容量和词汇量降低了近四分之一。同时,我们在原话题基础上,适度调整了教材话题和内容,将简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前移,较深的话题和语法现象后移,听说读写随着话题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增加,修订后的教材难易度梯度变化更加均衡, 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求螺旋式上升,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2. 内容更加丰富了,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本次修订中,我们增加和替换了一定量的阅读素材,使教材内容更具教育性及趣味性。通过了解中外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等,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识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如六年级上册补充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包括春节习俗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充实原有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整套教材。

3.彰显了原教材的情景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修订后的教材仍以故事为主线,以内容为纲,在编写中遵循系列情境(Follow a sequence that tells a story)的编写体例。在本次修订中,创设了更多、更具体的语境,注重有意义的语言交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来编排和设置课文内容及板块,在单词呈现、语法呈现、课文内容以及活动中都充分增加语言情景,使知识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呈现;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了英语句子之间的联结,增加一定比例的开放性练习,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例如,五年级上册整册书的话题围绕李明、詹妮和丹尼的北京旅行。从提议、邀请、计划、旅行过程、游后回顾和感受,情节欢快流畅,一气呵成,同时自然贯穿了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的学习,形成了情景和语法的有机结合。

4.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材着力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了讲述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介绍了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情况,渗透了中外餐饮对比、节日对比、学校对比等内容,另外,补充了中外的时间差异、季节差异等内容,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增加了探究性的活动设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发展。修订后的教材大量设计了实践性、互动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实践内化语言, 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促进其思考和探究;活动指令更加简明直观,便于操作;增加语言知识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

6.加强了学习策略的指导,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材着力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设计了很多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如通过语音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发音规律,通过问题引导,进行有效阅读,便于学生形成基本的认知策略;增加角色扮演和各种游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交际机会,在具体语境下开展有效交流,发展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其交际策略的掌握和运用;通过复习课和评价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主动反思、复习和归纳。通过这些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为了达到教材的修订目标,确保教材的适切性,在修订过程中加双方编写人员进行了封闭型集中修订,对教材中的框架、内容、语言、活动设计各项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共同编写,同时仔细研读教材的每个细节,做到字斟句酌,对原教材各册过于口语化或者容易引起误解的语言和表达,都一一进行了修订。通过倾心打造,这套教材得到进一步完善,特色更加突出,时代感更强,获得了各方专家的好评。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要求,在保留教材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冀教版小学英语进行了深入修订和完善。本文从编辑角度对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教材修订目标、具体修订内容以及修订后的教材主要变化作了逐一解析。

3.一年级教材说明书 篇三

一、高一地理(必修)教材体系的构成

高一地理共10单元,按其内容联系,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1至4单元);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5至8单元);第三部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 展问题(9至10单元)。

自然地理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变化是采取了以“四大环境”取代“四大圈层”的体系,从而更加 突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线。人类生存发展的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人类一开始生活在陆地上;航海事业 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海洋;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与进步,又使人类解开大气、宇宙之奥秘。新编高 中地理在讲自然地理时,是以“宇宙环境”开始的,因为地球上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与地球宇宙环境有关,然 后,再讲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最后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陆地环境结束。四大环境涉及内容颇多,新教材并 未追求各大环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选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体现人地关系) 、时代性(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用性(体现地理实用价值)知识,而舍去了那些陈旧的、实用价值小的、 与人地关系不紧密的、属于地理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内容。

人文地理部分,摒弃了传统的、从部门经济地理角度组织材料,而是选取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 人类最基本的衣食、居住、联系、休闲等需要的活动。具体确定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的旅游活动。從而减少了头绪,突出了人地关系。每个单元都没有系统地讲某种 人类活动,而是紧紧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文环境而展开。

二、高一地理(必修)上册各单元知识结构简析

1、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与现行教材不同之处,它不仅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还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展现在学 生面前。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的天体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宇 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好多现象都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了解它,有助于正确理解地理环 境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利于从深层次认识人类和环境的密切关系。

第二层次,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地理意义。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对地球仪、三球仪的操作演示,通过 “二分日”“二至日”日照图的读图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同时也使学生的操作、绘画等动手能力和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发展。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运动,它 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科学地讲,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产物。新教材 与现行教材的区别在于没有明确标明哪些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哪些又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而是笼统地 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概括起来,其意正是要说明这一点。

第三层次,是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来讲述的。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资 源开发、宇宙环境保护。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宇宙探测意义,唤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立志探 索宇宙奥秘、开发宇宙资源、保护宇宙环境的意识。

2、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这三个单元知识结构大体一致,都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讲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特征的。当然三个单元各有侧重;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先讲大气环境组成、结构,再讲大气环境的物理性状;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主要讲海洋环境的 基本特征——温度、盐度与运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则是按陆地环境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 、土壤来组织材料的。

人地理学角度讲,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才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只有搞清 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

第二层次,讲“人地关系”,是各单元的重点。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三个问题。四 大环境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科学发展, 自然资源的外延越来越扩大。自然资源问题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资源的特性、类型,因地制宜地保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还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认识并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的 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自然灾害,主要有宇宙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新教材着重讲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自然环境本身带来的灾害固然可怕,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更可怕。

3、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

人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其中工业和农业又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部门。本单元共11节, 前5节讲农业生产活动,后6节讲工业生产活动。但无论工业还是农业,都不是讲生产活动本身,而是突出讲地 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讲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相应的人文环境。这部分内容,无论农业 还是工业主要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农(工)业的区位选择。本质上讲,就是地理环境对农(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第二层次:类型与区域。农(工)业类型划分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以不同生产要素(含投入与产出)在整个生产要素构成中所占比例划分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特点的工业部门,以及不同的自然条 件、社会经济条件,形成了种类和地理范围各不相同的农(工)业地域。类型在区域的表现往往是交叉的,一个农(工)业地域常常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分类。

4.一年级教材说明书 篇四

七年级下册主编黄伟民

一、教材内容及逻辑结构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紧接上册的内容,仍然围绕“成长中的我”这个中心,有机地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设计了“珍爱生命”、“自强不息”、“法律护我”、“法不可违”4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分3课,全书共12课。形成了一个以“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为主线的教学体系结构。

第五单元:珍爱生命。本单元分3课:

第一课“生命宝贵”,讲了三个内容:①生命世界美丽神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体会生命的可贵。②生命需要彼此尊重。帮助学生认识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应该与其他生命彼此尊重,和谐相处。③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要珍惜生命,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

第二课“人生多彩”,讲了两个内容:①探索人生的意义。让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充分利用有限的今天。②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创造是人生价值的源泉,创造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使人生得到自我完善。

第三课“青春闪光”,讲了两个内容:①美好青春。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要把握青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②珍惜青春。引导学生珍惜美好青春,树立奉献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第六单元:自强不息。本单元分3课:

第一课“直面挫折”,讲了四个内容:①人生难免有挫折。②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③培养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④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人生难免有挫折,要积极地面对挫折和逆境,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并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在逆境中自强不息。

第二课“磨砺意志”,讲了两个内容:①意志是人的重要心理品质。让学生认识,磨砺意志对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性。②磨砺坚强意志。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锻炼逐步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课“自立自强”,讲了三个内容:①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让学生认识,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但是优秀人才应当具备的品质,它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②学会自立。让学生懂得,只有自立才能自强;自立精神和能力 1

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逐步培养。③培养自强精神。让学生明白自强精神的培养,要在磨砺意志中进行。

第七单元:法律护我。本单元分3课:

第一课“特殊保护”,讲了三个内容: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②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让学生知道法律的特征,理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③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让学生了解,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我国正在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

第二课“处处保护”,讲了四个内容:①家庭保护。②学校保护。③社会保护。④司法保护。让学生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有助于学生维护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合法权益。

第三课“自我保护”,讲了三个内容: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②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一些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③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让学生懂得遇到法律问题找谁,怎样寻求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八单元:法不可违。本单元分3课:

第一课“勿以恶小而为之”,讲了三个内容:①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禁止性规定,进而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②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③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引导学生注意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避免违法犯罪。

第二课“法律‘ 雷池 ’不可越”,讲了三个内容:①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使学生认识,不同的违法行为要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②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通过教学警示学生、从反面教育学生不能犯罪,即使不满16周岁,犯了刑法规定的八种罪也要受到法律的严惩。③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学生认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义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第三课“对不良诱惑说‘不’”,讲了两个内容:①黄赌毒和邪教对未成年人的危害。②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引导学生认清在各种不良诱惑中,黄赌毒和邪教的危害尤甚,避免和抵制黄赌毒及法轮功等邪教的不良诱惑,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构建下册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

一是学生逐步发展的生活经验。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中学学习生活,对学校的学习环境、对老师和同学都比较熟悉了,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特别是经过思想品德课七年级上册的“学习适

应”、“人际适应”以及“认识自我”等内容的学习,使这种适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得更好。因此在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有一定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基础上,进一步使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尊重和善待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生命,热爱生活,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自强不息,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这既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

未成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侵害,因此国家制定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要让学生知道,法律就在身边,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在学生个人的成长、实现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步适应社会、不断加强品格修养,必然涉及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问题。要遵守规则就要了解规则,特别是法律规范的特征和作用;学生要使自己能健康成长,就要避免违法犯罪,由此需要了解有关“违法与犯罪”的知识,抵制不良诱惑。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法律是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帮助他们初步学会寻求法律帮助,在法律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起来。因此在七年级下学期进行“法律”、“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违法与犯罪”等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这同样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此外,在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将面临新的分化的情况下,在七年级下学期及时让他们了解有关“违法与犯罪”的知识,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知道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增强防范意识,避免违法犯罪,保护自己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本册教材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1.4、1.5,“自尊自强”2.1、2.2、2.4,“学法用法”3.1、3.3、3.4、3.5的内容来编写。并根据需要对个别内容进行了调整,如法律的特征问题,我们选择切入的角度是“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护”。法律之所以能够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因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国家制定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使未成年人的保护有法可依。法律的作用问题,也是结合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中的作用、法律在惩治违法犯罪中的作用来谈的,这样安排,学生能够感受和体会得到,从而加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他如“学法用法” 3.1中的“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内容,由于较为抽象,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我们把它安排在八年级的下学期进行。

至于法律与其他行为规范如道德规范的区别与联系问题,限于篇幅,教材没有展开,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社会及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配套的教师用书将有详细的介绍。

总之,下册构建的教学体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生通过活动来获取直接经验,并对知识经验进行整合,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既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及认知发展的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形成了“自然界—生命—人生价值—自强不息—法律保护—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逻辑关系,是一个新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三、关于活动设计的说明

下册活动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生活的同时,加大活动的难度,体现活动的层次,提升活动的境界,内容更充实,板块之间的功能更突出、联系更密切了。下面试以几课的活动设计加以说明:

(一)5.1“生命宝贵” 探究园的第一个活动:不但要求结合观察教材提供的几种生命形式,尝试用精练的文字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生命世界,还设计了一个主题调查: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调查所在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并将调查结果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调查交流,观察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多彩、神奇。

第二个活动则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关注自然界的动植物到关注人的生命,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提供的感人事例和身边的实际例子,探讨为什么要珍爱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生的希望。到了实践与评价板块,则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行动方案并付诸实践,评出班里“最有爱心的人”。

(二)5.2“人生多彩” 探究园第一个活动情景体验:“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把感受最深的事记录下来”,要求说出为什么会令你感到“最自豪”、“最幸福”、“最痛苦”等,并通过回忆往事,把对人生的感悟与小组同学分享。设计该活动是考虑,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人生的初步体验,开始思考诸如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问题。通过活动为下面的人生理想大家谈做必要的铺垫。

第二个活动“我的人生理想”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取得圆满成功”的热点事件引入,从杨利伟谈到自己,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进而思考人生价值这样较为抽象的问题。使两个活动既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又不至于跳跃性太大,有一定的坡度。

本课的实践与评价的第一个活动“创意格言”活动,除了根据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创作人生格言与同学分享外,还让学生推荐本组最受欢迎的格言,作为全组同学的座右铭,全班交流并形成本班的座右铭。学生经过前面的探究园活动及心灵导航的学习,经过老师的点拨,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生问题思考基础上,创作一些人生格言,相互分享、勉励,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创作冲动,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实践与评价的第二个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公益活动,把对人生的思考落实到行动上,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合作精神。

(三)5.3“青春闪光”探究园的活动,均以先进模范人物(杨乐、邓亚萍)的感人事迹引出。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收集所欣赏的人物青少年时期的资料,制作“青春小档案”,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学习的榜样。第二个活动“青春论坛”,以邓亚萍事迹引出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惜青春年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突出对学生典型生活的价值引导与精神拓展。

(四)6.1“直面挫折”探究园的第一个活动,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几种挫折的情形,让学生体会和探讨“为什么挫折难以避免?”在此基础上,以桑兰直面挫折、笑迎挑战的感人事迹引出,要求学生进一步收集事例,通过讨论,体会“挫折既可能使人走向成功,也可能使人走向失败,关键是怎样对待挫折”的道理。

本课的“实践与评价”活动设计为:在阅读居里夫人战胜挫折,取得巨大成就的感人事迹基础上,回顾自己应对困难和挫折的经历,结合有关成功案例,总结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方法。这样就与探究园的活动前后呼应,形成了一种递进关系,使活动更具有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5.一年级教材说明书 篇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是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二年级实验班第二学期使用。为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特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册课文同上册一致,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加注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生字一律注本音,在文中的具体语句之中,有的要读轻声或者变调。

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构字特点、词语之间的联系以及表达方法和标点应用等知识。“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在复习已经学过的字词的同时学习生字新词,感受和强化词语之间的搭配习惯,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的成语韵语、对联、节气歌、古诗词等内容;它们使学生在复习字词的同时,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话题与本组专题有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了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习作能力的培养,从本册教科书开始,在“口语交际”中特别增设了“写一写”栏目,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宽带网”——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

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可作灵活处理。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标明。除了随课文识字以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学生既可以利用熟字认识生字,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认字。

二、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每一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之后的课文以及部分练习,“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及展示台等内容,都是围绕本组的专题合理安排的。如第三组,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爱祖国、爱家乡。接着是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这四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祖国迷人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和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这一组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并能激发他们渴望了解家乡和赞美家乡的感情。“语文园地”里“我会读”给出的是北朝民歌“敕勒歌”,向我们展示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广阔的草原画面。“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将学习前面几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体验迁移运用于对家乡的了解、热爱方面,畅谈家乡的丰富物产、美丽景色以及家乡的变化,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展示台”展示的是有关家乡过去和现在的照片,以此来认识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动手动脑的能力。综观这几部分内容,便会发现它们都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来安排的。

之后的几个单元也都是如此,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本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这两项内容是不同于前三册教材的全新栏目。从这两个栏目的名称可以看出,是针对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语文实践活动而设置的。设计“我知道”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本课有关的信息,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宽带网”是借用现代计算机与网络传输技术的一个名词,它所蕴涵的主要作用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通过快捷、方便的途径,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二者的区别不仅仅是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更重要的区别在于,“我知道”是基于课文内容而进行的拓展;“宽带网”则是围绕一个组的专题而展开的,尽管它对于某一课内容的理解可能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对于整个组的学习来说,则有效地丰富了本组的内容。“我知道”与“宽带网”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的是同一个目的,那就是,以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结合学过的课文或一组课文,应该拓展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两个栏目的安排,与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致的。比如,第三组“语文园地”中的“宽带网”安排了这样的内容,介绍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并列举了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此外,还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以及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28个省都在哪里。这个内容的安排,联系本组的专题,同时提供部分拓展性材料,并布置学生自己可以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3.大幅度更新课文,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有描写美好春光的《找春天》,有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小鹿的玫瑰花》,有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有反映首都新貌的《北京亮起来了》,有倡导动脑动手、勤于思考的《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有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最大的书》,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品质、感悟做人道理的《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还有《爱迪生救妈妈》《恐龙的灭绝》《阿德的梦》这些介绍科学知识的作品。这么多新编选的课文,分属于不同的体裁,既有童话、故事,也有诗歌、散文、寓言、科普文章。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教师易教,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的课后练习,一般是4道题。每一课后面一般都有的题目是“我会认”“我会写”“读一读”或“读读背背”,体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读读背背”这一项,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提法有所不同。有的要求背诵全文,有的只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本册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默读这一训练内容。在部分课文的后面,我们做了适当的安排。

除了上述题型外,多数课文后面还安排了词或句的练习,引导学生接触各种语言现象,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词句的练习形式多样,有侧重于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如,“渐渐地——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静静地——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有侧重于词语的积累和拓展的(如,“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我要把会写的词语都抄下来”)。在部分课文后面,教材还安排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合作探究学习(如,“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想想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延伸、拓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迁移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家乡吧”“我要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以上不同形式的练习,其目的在于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动手用脑的过程当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5.突破传统呈现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本册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又有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既方便教师的“教”,又易于学生的“学”,教科书由“教本”转变为“学本”。本册教科书,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课后的练习,还是“语文园地”安排的学习活动,都尽量避免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呈现,而是以自读自悟的形式或者是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像练习中的“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连”,像学习伙伴吐的泡泡里的话,它们不是装饰或点缀,实际上是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讨论。如,《小鹿的玫瑰花》文后,学习伙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在《葡萄沟》之后,学习伙伴建议:“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家乡吧!”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根据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不只是教学生,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组织学生去共同探究。这是教学思想的转变,也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其次,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语文园地”里设置的“我的发现”这一栏目,可以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掌握汉字构字特点、词语之间的联系以及表达方法和标点应用等知识。如,“语文园地二”中,引导学生发现部分汉字的构字部件与部件之间的结构是一致的。“语文园地三”中,引导学生发现有部分相同的每组的两个词之间的关系。“语文园地四”中,引导学生发现组成词的两个字调换顺序之后,新词与旧词的关系。为了增强趣味性,本册教材还设计了游戏式的内容,如,“语文园地一”中,引导学生发现人类发明的事物与自然界事物在外形上的相似之处,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联想力。这样编排,不只是让学生学习汉字、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养成善于发现的习惯,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把方法运用于其他学习活动之中,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发现中提高自信,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

再次,教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教材以学习伙伴的展示为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使其不断产生成就感。如,“语文园地一”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描写春天的词句和书法作品。“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家乡过去和现在的照片以及同学之间做的词语接龙游戏。“语文园地四”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邮票和关于这张邮票的故事。这样安排,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采取了他们喜闻乐见的、能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的方式、方法,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动力,并逐渐把学习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经常有机会展示课内外学习的成果,还能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成为学习语文的有心人。

本册教材还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现代社会对怎样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合作意识。本册教科书,不论是题目的安排,还是插图的设计,都努力体现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思想。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文后学习伙伴的对话,甲:“我还知道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呢!”乙:“快说给我们听吧!”“语文园地五”之中的“读读背背”练习后学习伙伴的对话,甲:“我知道‘暑相连’是指‘小暑’过后是‘大暑’。”乙:“你能说出‘秋处露秋’是指哪四个节气吗?”

6.教材的编排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是语文学习一项长期的任务。同前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继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自主识字,扩大识字量,不受教材规定的识字量的局限。

阅读方面,本册教科书后附六篇选读课文。此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处理:可以根据需要结合精读课文进行教学,如,《春的消息》可在教学第一组课文时,引导学生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可以作为朗读检测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朗读比赛、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的材料。

部分课后练习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不作统一要求。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我要把会写的词语都抄下来”。展示台以学习伙伴展示的内容为引导,鼓励学生展示与本组专题相关的学习或实践活动的成果,目的在于使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不断获得成就感。这些,都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

三、学习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求认识的字不要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体会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

9.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0.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11.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 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使用本册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把握同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册教科书采取了按照专题来整合各部分内容的编排方法,每一组教材不仅围绕一个专题,而且内容之间还互相照应,有些教学要求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展示、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而,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的时候,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设计教学方案,真正发挥教材整合的教育教学效果。如第一组,《找春天》之后,学习伙伴说:“咱们建议老师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吧!”《笋芽儿》之后,学习伙伴说:“我从课文中找到了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还抄下来了。”这些内容的安排,实际上都是在为“语文园地一”中的学习活动作准备,“口语交际”要求介绍自己在春游活动中的发现,“写一写”要求学生在春游活动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之上,将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展示台”要求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词句。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该在学习相应课文的时候,及时布置学生做好前期工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雷雨》课后,学习伙伴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并把它写在日记里,“语文园地五”的“展示台”就可以将展示自己的日记这一内容加进去。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随时挖掘和运用身边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总之,教师备课时要胸怀全局,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要拘泥于教材,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2.识字和写字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册教材依然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以便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之下,使他们能够尽早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应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和多样方式,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防止回生。教师应依托前三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继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认识姓名用字,通过各种标牌、广告认字,从电视、报纸、杂志上认字„„在生活中识字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它是贯穿于整个小学甚至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本册教材要求学生认识400个生字,这是下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以外的渠道,增加识字量。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提倡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共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在识字要求的把握上,教师要尽量避免走入两个误区。第一,切莫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对所有学生做统一的要求。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因此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第二,不必将学生是否能准确识记脱离开任何语言环境的单个的字,作为衡量其是否掌握了要求认识的字的标准。使学生更多地识字的主要目的是便于他们尽早进入用汉字阅读的阶段,从而培养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因此,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人教社提供的期末测评意见中,对于识字的考察就是基于这个理念设计的。

从一年级上册开始,人教版实验教材就开始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在本册教学中,仍然要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此外,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写字最好不集中安排在一节课上进行,而是要分散到每一堂课中去。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不是有人认为的写得越多越好,要注意写字的质量。

3.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和传达这种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进行阅读教学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回避教师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一要扩大问题的覆盖面,减少无意义、无价值问题的数量;二要注意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阅读的感受。学生极具个性的独特见解或阅读感受,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对此,教师应予以必要的尊重,不必拘泥于教学用书中的提示或单一的评价尺度,只要学生的见解、感受能够自圆其说,有一定的道理,就应该得到肯定。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供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成果的机会。

4.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教材中八个口语交际的设计,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达到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在有些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在教学时,应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引起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关注交流的状态,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过程当中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对于前者,要给予肯定,使其感受到交际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后者,教师则应在适当的时机予以纠正,一般不要打断学生,以免打断交际进程,影响他们的情绪和交际的顺利进行。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专门设计的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交际训练。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应该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游戏、唱歌、猜谜语,可以是开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火热、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6.一年级下册教材教案 篇六

播放歌曲,请同学们欣赏。多么欢快的歌曲呀!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读课题质疑:①快乐的节日指的是哪个节日?②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是快乐的?

2.学生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

3.检查读课文情况,解决第一个问题。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生字。

5.同位之间互帮互学。

6.投影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巩固和。

三、细读课文,品味快乐。

1.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纠正字音。

2.指导学生开展朗读竞赛。(分小组)

3.自读课文,勾画语句。

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体现快乐的词语或句子。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5.组织学生在全班表达,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引导。①结合投影认识拟人句,并做相应的练习。②结合第一小节认识比喻句。③积累“的”的词语。作相应的练习。④体验快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唱歌曲体验快乐。

1.引导学生跟录音机学唱这首歌。

2.自编动作,边唱边跳,体验快乐。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观察分析字形,提出难点字,师生共同解决。

2.重点指导“裳、叔、姨”的书写。

六、升华情感:

7.一年级教材说明书 篇七

体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是教材, “吃透”教材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目标。为此, 笔者选取了现行比较常用的6 种教材 (2012 年审定通过) , 试图通过比较与分析, 借鉴彼此, 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6 个方位的学习目标, 更有效地设计教学。

一、放在哪一册学习更合适

“位置”的学习放在哪一册, 2012 年版的各套教材的决定不尽相同, 见下表。

(*2012年人教版把“位置”单元从第2册提前到了第1册)

放在哪一册学习更合适呢?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看, 这3 对概念的掌握是不一样的:3~4 岁儿童已能理解上下概念, 能区分物体的“上下”关系。[2]在5 岁左右儿童已形成“前后”空间概念。[3]因此, “上下前后”的学习放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没有困难。

困难的是“左右”概念的发展。国外学者皮亚杰和艾尔金等人曾做过系统的研究, 我国朱智贤、陈敦淳等先生对实验进行过验证, 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5~7 岁阶段的儿童能比较固定化地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 7~9 岁阶段的儿童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到了10 岁左右, 儿童才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4]左右辨识的困难对于某些人来说, 即使长大成人也常常混淆, 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他自己的小传中, 透露了自己的烦恼:从小被叫作天才, 但是常常无法分清左右位置, 需要根据左手背上的一块胎记来告诉自己哪边是“左”哪边是“右”, 如果闭上眼就左右不分茫然无知了。

按照数学课标要求, 这6 个方位学习的定位是“会用”要达到“理解”层次, 那就要求儿童不仅能知道自己身体的左右方位, 还要能够理解随着观察人的位置移动所观察物体的位置关系也在变化。这样看来, 儿童7 岁学习 (一年级下或二年级上) 或许更为适合。笔者之所以较为关注学习的年龄, 是因为对位置的理解首先不是需要数学基础, 而是要有神经、大脑相关区域的发育基础。教学与心理机能发展孰前孰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不过, 把学习内容设置在儿童容易理解的年龄段学习, 师生都会感到愉悦。

6 种教材中, 原先有3 种在一年级下学习, 现在只有2 种 (人教版提前了) , 教材确定的依据是什么呢?各版本的教参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笔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学习认数和运算的迫切需要。如数的认识、大小比较都离不开数序, 数序就是数的位置排列, 需要甲方位词来描述和确定。

二、情境内容有什么调整

内容调整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只留重点, 像苏教版删去原先的“上下前后”这一内容, 直接学习原先的第2 课时“左右”。在新授时以左右概念为主, 练习时整合另外4 个方位。第二种是新添课时, 像西师大版不仅把“左右”从原先的“上下左右”中分离出来, 而且重新设计了学习活动。第三种情况则以调整为主。像人教版把“上下”与“前后”合并但增加了练习, 总量仍有2 课时, 另外删去了“第几行第几个”的表示;青岛版删除了“不同方向看物体”只学习6 个方位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处调整看上去较小却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这两处调整的细节都与“左右”有关。首先, 各套教材在“左右”的情景图中全都规整了人物的朝向。也就是说, 教材图中的“学生”与看图的学生同向。这样调整是有意义的, 可以避免产生歧义。如2002 年北师大版教材中 (见图2) , 学生看到图中学生的“右”和自己的“右”方向不一致, 学生需要假想自己转过身来再来辨认哪边是“右”。这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困难的。现行的2012 年版教材 (见图3) 则将教材中的“学生”转过身来, 这样一来, 两者朝向相同, “左右”不再为难了。可是, 如果碰到面对面的情况, 该怎样辨别“左右”呢?比如像曹培英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问题[5] (见图4) , 到底以谁为标准呢?这样的问题教材中是不出现了, 但困惑还是存在。

那么教材能不能做得更好呢?或者能起一些澄清作用呢?是有可能的, 比如香港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现代数学》一上A中学习“位置”时, 是这样给出的, 见图5。

“以你看图的方向”就是以观察者本人为标准来进行观察, 这种方法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又是一种惯例, 请看《人民日报》2001 年02 月20 日第1 版刊登的重大新闻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揭晓) , 在原文的图释中写有“吴文俊 (左) ”, 这就是以读者为标准来确定左右位置的。所以, 在教材中不妨加上一句“以你看图的方向, 回答问题”这样的提示, 既科学规范、儿童明白, 更能为配套的课堂练习、习题试卷提供良好的范例。

其次, 对于位置的相对性的认识全部改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替换, 删去了一些过难问题。比如在冀教版中原有让学生判断“你知道哪幅图是蓝灵鼠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吗?”要求学生在4 幅图中选择正确蓝灵鼠镜像, 在2012 年版教材中删去了这一内容。现行教材中冀教版、西师大版用的是“行 (骑) 车要靠右行”, 其他教材都用“上下楼梯靠右行”的情境来呈现 (图6) 。这些情境中虽然需要学生判断不同朝向的车辆、人物的左右位置, 但这些都是每天可见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常识, 特别是后一类靠右行走的情境, 小学生在校园内随时可见, 人人都在这样做, 所以学生能够自然地顺应。为此, 一些教材还特地配以“生活中的数学”标题明示。

三、系列内容如何安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只规定学习目标, 具体学哪些内容则是各版本教材的特色, 见下表。

位置关系还可以和数的大小、排序、式的运算、推理等数学学习结合起来编排。最常见的是把位置关系投射到数轴上和数的大小对应起来, 那么方向就可以和基数、序数对应起来 (见图7) 。结合位置排序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出现:“将下列数从大到小排列”意思是把这列数中大的放在前面, 小的放在后面“;算一算, 把得数小的排在前面”意思是先计算, 再按运算结果从小到大排序;“先把乘数的小数点右移一位”意思是把乘数乘10;等等。新课标之前的教材也有位置关系的学习, 是把数数与排序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主要是为了学习后者。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还有一个特色是综合性强 (单元课时也最多) , 它在这一单元中以位置关系为纽带把前几个单元内容:认数、10 以内加减法、比大小、分类等全部整合起来了, 给我们的感觉是既在学习位置又在进行期中整理与巩固。

四、哪些学习活动值得重视

(一) 指向自身的位置游戏

各套教材都有如“做游戏”“做一做”“你说我做”等活动。青岛版教材呈现的第一个活动就是一个“我发令”的游戏, 两人一组, 一人发令:边说方位边做动作, 另一人跟着做。上下、前后、左右这3 对概念都是以观察自己为中心的位置关系, 因此最好的学习方式莫过于让自己动起来 (见图8) , 对照着自己的身体说方位。特别是“左右”这个学困点, 对于6 岁的孩子来说, 首先是要清楚自己的左手、右手, 进一步延伸认识自己的左脚、右脚等身体的两侧, 然后才能把自己的身体中心外化成外在的参照物, 知道比较物是在参照物的左边还是右边。实际上, 我们自己身体器官的位置与外在物体的位置就是一种对偶关系, 因此, 形成一种或几种自己能指认自身器官位置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中的这些活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二) 边摆边说认位置

对于小学生来说, 物体摆放和位置辨认相结合是最直观有效的学习方法。各套教材中都有“摆一摆 (做一做) , 说一说”的活动。摆放的东西大都是学生现成的学习用品, 从两件文具的位置关系开始, 比如“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 把铅笔放在语文书的上面”。在这里, “摆”和“说”需要同步, 也就是说操作和语言应该同步。一种摆法要说对称的两种关系:A在B的左边, B在A的右边。如果只有两个物体, 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简单地说成:A在左边, B在右边, 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这是左手, 另一只是右手”那样。这样的说法虽然简捷常用, 但是容易忽视参照物的作用, 因此要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的位置关系需要引入多个物体的放置 (见图9) 。在图中5 件文具摆成一排, 对于铅笔来说, 它的右边有4 件文具, 离铅笔有远有近, 远近形成距离, 距离产生次序, 卷笔刀离得最远, 因此在最右边, 也可以说成是左起的第5 件。除了产生次序外, 物体的位置关系因参照物的不同也会不一样, 比如图中的橡皮位置, 不能说“橡皮在左边”, 这也是有别于两物位置关系表述的地方。这时, 需要完整地表述为“橡皮在尺子的左边”或“橡皮在铅笔的右边”。三物以上的线性摆放对促进位置关系的理解十分重要, 因此各套教材都编排了这一内容, 其中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此编排最多。另外, 教材也提醒我们在小组学习时, 同一组的两名同学座位朝向, 在学习“上下”“前后“时, 可以面对面相对而坐, 而在学习“左右”时, 同一组的两位同学最好是同向而坐。

(三) 在情境中“贴图”说话

新课标教材的版式与原来的大纲版教材相比有许多不同, 其中一项是提供了教材附页。在教材附页中有一些动物、植物、玩具、生活用品等辅助教学的图片。在位置的学习中, 人教版、北师大版等教材都有利用附页中的图片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样例。以人教版为例 (见图10) , 它把中国经典的儿童故事“龟兔赛跑”作为学习素材。教材要求是先让学生看图、贴图, 然后要求学生“看图讲故事”。显然, 编者意在“贴图说话”:龟兔赛跑, 乌龟、兔子在同一起跑线上, 乌龟在左 (右) , 兔子在右 (左) , 边上小动物们在为它们加油 (猴子、松鼠、鸽子的位置有上下之分) ;起跑后, 兔子在前, 乌龟在后, 中间兔子休息, 乌龟赶上, 最终……学生一边摆图一边说话, 一边说话一边摆图, 小动物的位置信息自然地嵌入故事情境中。随着情节的发展, 学生还可以实时移动龟兔的位置。贴图和直接印刷在图上表示有什么不同?在这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出贴图的优势, 可以把一幅静态的图变成一场动态的剧, 导演是学生自己。在这场卡通剧中, 位置动, 情节变, 位置关系不单有方位之不同还有距离之差。在动态情境中,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场景中的参照物也随时可变, 与兔子相比, 乌龟原来在后, 后来超越;与乌龟相比, 兔子原来在前, 后来骄傲落后了, 等等。因此, 在动态场景中, 参照物和比较物可动态生成, 再加入时间变化、情节变化等因素, 角色的位置关系多元而鲜活, 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又深刻。“贴图说话”还可以进一步地和信息技术结合, 比如在i Pad上学生不但可以增减、移动角色, 还可以把学生说的语音和实时移动的过程录下来, 自动生成一出学生自编自导的卡通剧。“贴图说话”在西方已经有较长教学历史, 成效明显, 是一种很值得期待的学习方式。

“上、下、前、后、左、右”这6 个方位正式进入小学数学已有15 年了, 为学生认识三维空间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 也为进一步学习解析几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借鉴各套教材的特色, 梳理脉络、取舍素材已经成为我们获取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抛砖引玉, 希望有更多的同行来挖掘教材内涵从而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实现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 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 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注:本文作者系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

摘要:“上、下、左、右、前、后”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小学数学原先是将其放在“数数”活动中, 现在单独学习, 教学目标更新了。教材, 作为体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 是如何安排的?新近两轮数学课标相隔十年, 相应的教材又做了哪些调整, 提供了哪些学习方法?等等, 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选取了现行比较常用的6种教材, 试图通过比较与分析, 借鉴彼此, 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6个方位的学习目标, 更有效地设计教学。

关键词:左右概念,位置,教材比较

参考文献

[1]李文馥, 徐凡, 郗慧媛.3~7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研究——并与8~13岁儿童空间表象特点比较[J].心理学报, 1989 (4) :419~427.

[2]吴念阳, 李艳, 徐凝婷.上下意象图式向抽象概念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J].心理科学, 31 (3) :605~608.

[3]陈敦淳.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 1982 (6) :29~33.

[4]曹培英.关于左右概念教学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 2006 (1) :4~11.

8.一年级教材说明书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學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斗卜”:“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一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蓬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一学生书写一反馈评价一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9.一年级上数学教材解读 篇九

——单元主题细化及教学进度表

关于“表二”的填表说明:

此表为数学教材解读的第二份表格,是教师在再度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基础上,对年段和年级目标及要求明了之后,对当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分析。每一个单元从五个方面进行解读:单元主题、单元目标、每篇文章的基本学习方式、教学进度预设、课外阅读推荐。解读之后,教师对当册教材就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一本厚厚的语文书就变成了几个单元简单地存于我们的脑海之中,而一学期的教学就了然于胸。(后附样表一份)

上一篇:袁州区国税局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典型事迹汇报下一篇:学院安全大检查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