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17篇)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一
研究作业题目极其重要,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在高质量轻负担的指导思想下,精细作业管理进程,充分发挥作业在教学进程中的检验、诊断、巩固和反馈的作用,是进步教学效益走内涵发展确当务之急。
一、作业的基本要求:主要是针对当堂课所讲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题目,时间一般应在15分钟左右,要求当堂完成。课堂作业的作用在于增进每个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若有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说明该学生在本课学习上存在障碍,此时教师应予和时地、针对性辅导,努力避免出现堂课落后生。因此,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备作业,为学生量身定制作业,上课时心中要有作业才能使上课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二、作业的设计数学教师必须讲求作业设计的艺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情势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富于思考、探究性的作业。
1、设计实践性性作业,进步学生的利意图识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使他们看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觅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布置作业时可以尝试符合新理念的作业方式,对照实践调查、数学实验、数学日记、小制作、小课题研究等。如数学日记,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熟悉》的熟悉以后,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篇数学日记,学生可根据自己把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写出生动的数学日记。这样既能对所学知识有个很好的温习作用,又进步了学生造作业的爱好。优秀的数学日记还可在班级里展出,这样势必会享遭到不同以往的满足感。
2、设计层次性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进步,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天生为实践的成功者。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惟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可选B,稍差可选A。这样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进程中把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进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设计探究性作业,进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换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才能取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题目的探索者。
三、作业的批改评语是批阅作业的一种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换,增进学生各方面***同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批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二
一、关注教学语言准确性,提高语言输入有效性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在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榜样作用,养成良好的英语表达习惯,给学生创造精准的语言环境。在小学学习阶段,小学生头脑中储备的英语单词与英语语法知识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在选择教学语言时,要保证自己输出的语言能够被小学生有效地输入。符合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语言,才是有效的教学语言。教师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英语水平,而选择那些小学生根本听不懂的教学语言,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学用语,选择稍高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语言。
以《Would you like a pie?》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课教师主要是要为学生讲解句型“Would you like...?”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词汇去设计教学语言。如果教师说:“Would you like yogurt?”,小学生由于没有学习过yogurt这个词,很有可能因一时不懂而放弃了句型与语法学习。讲究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教师要多说像“Would you like a banana?”“Would you like an apple?”这样的句子,让小学生将关注点放在“Would you like...?”这一句型上。教师在规范个人教学语言时,不要过于重视学生表达的准确性,有的学生可能会说:“Would you like a milk?”这一表达显然是不符合英语语法的,但教师不必刻意指出这一错误,可以通过重复与修改,给学生准确的语言输入,促使学生自主意识到错误并接收正确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关注教学语言知识性,提高语言输入有效性
对于中国学生来讲,英语学习的困难之一就是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大多数学生来讲,英语语言的主要汲取地只有英语课堂,他们只有在课堂中才能接触到准确的英语。为提升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教师要对课堂时间进行高效利用,用知识性的教学语言给予学生英语学习上的引导,并用知识性的教学语言去规范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接收教师输出的语言,积累英语知识,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乐于在英语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要主动夯实自己的英语教学专业知识,成为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资源。
比如,在讲解《How old are you?》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一话题优化课堂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语法的同时学习英语数字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字单词的记忆以及数字相关听力都是学习的难点。在课堂中,教师可将数字与教学主题有意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英语课堂语言输入有效性的提高。比如,教师随机问一位学生:“How old are you?”这位学生要站起来回答:“I’m 9 years old.”再指着他的同桌问:“How old is he?”学生回答:“He is 9years old.”通过教师的语言输出,让学生成为语言输入者,有利于丰富课堂语言知识性以及语言输入主体的多元化。
三、关注教学语言针对性,提高语言输入有效性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教学内容是较为复杂的。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利用具有针对性的语言组织教学,提高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评价语言,是课堂输入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评价语言的针对性,能够让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也能促进小学生积极学习本节课的英语知识与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要适当利用肢体语言提高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帮助小学生去理解较为抽象的语言。
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写两句话描述一下自己。有的学生写道:“I’m strong,I run every day.”这两句话在语法上并没有错误,此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水平给予学生评价,在肯定语言正确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添加更多细节与修饰词,提高写作水平。
四、关注教学语言趣味性,提高语言输入有效性
兴趣,是小学生学好英语最根本的动力。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有效方法吸引学习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用趣味性的语言让小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望,这能弥补传统英语课堂模式的不足,推动师生互动。
比如,在讲解《I can play basketball》时,为了让学生熟悉can的用法,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语调重复同一个句子,用趣味性的语言输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为了强化学生的趣味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自己输出的语言,让学生成为英语语言的应用者。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教学语言;阅读教学;有效教学;对话体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几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了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不再“一言堂”“满堂灌”,开始关注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期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仍旧普遍存在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课改多年转变了大部分教师的观念、改良了教材、更加合理的安排了课程设置,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师教学语言却很少在课改中被提到。本文以小学阅读课堂教师教学语言为研究对象,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进行审视,以期能够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概说
教师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外化表现形式,是教学理念、思想的载体。有效的教师教学语言能准确地诠释文本内容,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提高,既而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有效教学任务。有效的教学语言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有效教学是有效教学语言实施的目的和归宿。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准确解读文本,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认知需要,达成了既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在小学各学段,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培养目标,而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为达成这一培养目标而服务的,教师只有在清楚认识培养目标要求和深刻解读文本并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因此要研究促成有效教学的顺利进行的策略,就要以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实施作为切入点,从解读文本、尊重学生两个维度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二、阅读课堂教师教学语言问题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言语交际活动,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是语境。
阅读教学的互动性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不能把课堂变成自己表演的舞台,变成“一言堂”,而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把阅读课堂变成“多言堂”让学生能够在与教师、与文本、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通过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思想内涵,进而为自己以后的写作和人际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立足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主导地位的指导原则,现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教学语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以师言代替生言,忽视学生个性化阅读
《匆匆》课堂教学语言(节选):
师:真不错!现在我来说第三节:“人生如此短暂,人人都是利箭(做射箭动作),在追求的箭靶上,你射中了几环?”
(一生背诵)
师:这么难背的一节你都能一次背对,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谁来说说 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师: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
生:時间过得很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师:说得对!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记不住的同学可以看屏幕。(多媒体出示整首诗)
(生齐背诵)
师:这首小诗的名字叫做什么?
生:人生。
师;那“人生”的名字叫做什么?
(生茫然)
师:人生的名字叫做遥远,遥远的名字叫做等待,等待的名字叫做岁月,岁月的名字叫做——匆匆。(板书:匆匆)
在正式授课前进行游戏式导入,活跃了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最后的导入课文题目时过于生硬,没有给学生铺设很顺畅的理解道路,以致出现生茫然的情况,“人生”与“遥远”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学生很难联想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包括后面的“遥远”与“等待”、“等待”与“岁月”,甚至是最后一步导入文题“岁月”与“匆匆”的联系,也都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生拉硬拽,并不是学生主观情感体验的过渡。在这里教师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没有尊重学生的感受,忽视了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二)自动屏蔽学生答案,不能随机应变,只按照预设轨道进行教学
《秋天的雨》 课堂教学语言(节选):
师:你们真了不起,读得很棒。说说在秋雨里看到了什么?
生:小青蛙
生:小喜鹊
生:松树、柳树
师:这些树木还有颜色呢,注意到吗?
生:柿子、桔子
师:你们有人看到小动物、水果、植物漂亮的颜色,你们是从哪里读懂的?
生:我从课文的2、3、4自然段读懂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植物的颜色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好,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默读。
在教师提出引导问题“这些问题还有颜色呢,注意到了吗?”学生的回答是“柿子、桔子”,在这里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指引回答相应的问题,随后教师说“你们有人看到小动物、水果、植物漂亮的颜色,你们是从哪里读懂的?”没有对“是什么”的提问,直接过渡到“为什么”,教师完全在按照自己预设的问题来进行教学,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具体回答,且没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引导。在学生回答完“柿子、桔子”之后,应该问一句“那它们的颜色呢?”在问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先问有没有人看到这些漂亮的颜色,来给大家说说你是从哪里读懂的?这样的提问就关注到学生上课的具体情况,而不是通过不理会学生的回答,生硬的拖着学生走进自己预设的教学轨道中。
(三)教学语言碎片化,问题缺乏整体性
《記金华的双龙洞》课堂教学语言(节选):
师:看清楚,这是哪啊?
生:洞口。
师:对了,这是双龙洞口。第五个是?
生:外洞——孔隙——内洞。
师:第八个是?
生:外洞。
师:第八个是哪?看看。
生:出洞。
师: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经典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本的特点。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孔隙。
师:大点声,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一块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孔隙!
师:孔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说。
生:很小的洞。
师:小董,窟窿,似的,那隙呢?你告诉大家。
生:很小很窄的。
师:很小很窄的。
生:洞
师:是指洞吗?
生:缝隙。
师:缝隙、裂缝,说的不错,那把他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很小的裂缝。
……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洞”、“孔隙”,体会作者在写最后乘船过洞的感受,教师的这一种对话方式属于“接茬”对话,看似是与学生进行了对话,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实际上属于“无效对话”,造成了语言的浪费。反复追问扼杀了学生自由感知文本的感受,让学生不能在琐碎的对话中抓中重点难点,令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被动、紧张的状态下,打断了学生知识学习、感受体验的连贯性。
三、提高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通过对以上阅读课堂教学实录的教师教学语言分析来看,普遍存在以下两点问题:首先,教师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且准确的解读,死板的按照教参的解读,并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以至于在进行课堂授课过程中,没有办法去通过自身的感受去感染学生的的情绪;其次,教师并没有真正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把学生的感受作为文本教学的第一感受,只是生硬的按照自己之前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去进行授课。对于新课改的要求置之不理或者根本没有读懂其真实内涵,已转变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实际相脱离,没有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阅读课堂搞成教师演,学生看的模式。想要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实施以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应从以下两点来考虑: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
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美德的过程中不可缺少。教师能否准确解读文本,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文本向学生展示的方式,错误解读文本的教师,很有可能就会把学生带入歧途。
1、重视教师对文本的自然解读
“多元解读”是新课改以来人们所呼吁和倡导的,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鼓励学生多元化的解读文本,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课文学习。教师要保持一种全然的警觉和敏感进入文本,打开自己的生命,去教参、教材分析之弊,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敞开再敞开。了解了作为读者的感受,才能够在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教学问题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感受,不会出现教师以自己的感受或以教参要求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的情况。
3、 重视教师对文本的教学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1从课标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教材创造性的理解和应用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对于文本的教学解读决定了他要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师作文本的教授者,他的感知和理解的方向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换言之,教师教的必须是对的,是学生培养方案上要求的,不然教师只会将学生带入歧途。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不光是认知活动,还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如阅读的动机、兴趣、读者的情绪、意志等,都对阅读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想要教好一个文本,还要以教师的视角去发掘文本的教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要将对于文本的解读与课标的解读结合起来,整体把握教学方向,保证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同时又能顺利的实施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目标。做到让文本服务于课标,课标指导文本。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孔子的的学生观,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间差异性,力求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学习动机。现代建构主义教学观规定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者,也是影响学生开放意识与合作精神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心理学上有关于首因现象的论述,即人对于其他的人或事第一印象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在以后接触到别的说法时,初次印象依旧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不容易发生改变。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形成自己初次感受,进而钻研文本,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跟随教师的牵引,亦步亦趋,那样的学生只能是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
因此,必须将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获得时间的机会,才有可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要个性化阅读,调动自己的情绪感官来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文本解读多元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让他们任意想象,而是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之下,发散思维,不至于剑走偏锋,导致阅读教学活动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1、增强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学记》中的名句:“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教学重在启发引导。现在阅读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许多教师以为运用了提问的对话方式就是启发教学,实则不然,“满堂问”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不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提问冗杂低效,语言缺乏启发性,是现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现状,没有深入到启发教学的本质中去,误以为提问就是启发,造成了许多类似于“无效提问”那样的无意义对话,不仅没有启发到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认知的重新构建,反而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
启发性教学对话模式就是要做到教师的教学语言最终促成学生的自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文本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充分的认识,知道在什么“点”上进行切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在抛给学生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后,让学生自主发探,教师进行相机引导。
3、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学习需求区,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还要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规律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学习活动才会是合理有效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提供给学生需要的,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教授针对性的知识,才能促进新知与旧知之间的构建。
教授学生已知已会知识的教学是无效的,教授学生原有知识不能同化的新知也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对学生的学情有准确的把握。
小學语文阅读课堂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以教师教学语言为研究对象,从教师、文本、学生三个角度分析,如何从本质上促进教学语言的有效实施。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教师,其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是把与文本的对话权还给了学生,从以上几个维度探究教师语言有效实施的策略分析,希望能给一线教学老师提供可操作的借鉴帮助。
参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高慎英.刘华良著.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注释:
4.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四
一、认真备好每节课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老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例如第二册第三单元加减法“青蛙吃害虫”活动:首先让学生看主题图,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让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并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第四个活动是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老师要进行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把握好教材
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例如:图书馆一课,主要是教学“两位数加几”,这是本学期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根据《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实现算法制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学目标是学会两位数加几的进位加法并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下面提供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议:
(一)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
(二)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
(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五、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5.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十连中心学校
许长俊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深有感触。有效课堂教学就是“三维目标”有机达成的教学,即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了基本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一定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能应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生活中、数学中的新问题,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对数学、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态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达到有效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了解学生,使教学具有情趣化
好胜、好奇、好问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我们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并激励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情趣。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的时候,课前可以巧设一场师生竞赛(指名一人在“0---9”的数字中任意一组数,让全部同学与老师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这一设计就是抓住学生会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负迁移影响,误判个位上 是3、6、9的数能被3整 除,这样有意让学生竞赛失利来激发学生不刚上甘失败的好胜 情绪,同时引起对新课内容的注意。接着在让学生猜猜看: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 除(老师组数让全部同学报数——由于学生在一场失利不甘心,一个个跃跃欲试,让他们在争先恐后的抢答中自然发现,个位是3、6、9的数有的能被3整 除,有的则不能。而 个位上不是 3、6、9的数有的反而能被3 整 除。究竟是怎样 的数能被3整 除?这时 学生产生好奇心一连串的疑问急于释疑,大脑皮层兴奋中心快速形成思维异常活跃。可见 竞赛是激发小学生情趣的催化剂。因它 能极快的触发学生好胜心、好奇心的产生。他们为了比胜负争第一产生兴奋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刺激,引发出学习强烈的欲望。于是教师就在学生这种“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以上教学让学生处于好胜 好奇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状态下学习,既改变了过去那种情感活动,基本被排除在教学活动之外的孤立智力活动,又让师生共同富有感情 地参与认知活动,无形中给教学带来情趣色彩。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情绪空前 高 涨,捉进学生对认知的不断深化;同时也让他们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要有效
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各教学板块的用时要合理。课堂教学安排要体现导入方法新颖、快捷,重点教学环节时间充分,内容完整,点拨及时到位,延伸余兴未尽。
1、教师首先要有时间的概念,以教师备好一堂数学课为例,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各需多长时间,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工夫。备课都备到了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时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师一定做好调控。致使学生不要偏离解决问题的轨道。这样才能合理有效的安排好课堂教学时间。
2、教师上课前做好一切准备。如,教具等。还要具有处理预想不到问题的能力。比如,有的学生搞小动作不注意听课,或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答不好耽误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所问非所答都需要教师的课堂机智来处理这些可能预想不到的事情。教师有效的化解和调控,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就能安排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小组长可由学生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学生担任,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施展才能的机会,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的产生,增强小组活力,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表达,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学会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对老师评价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六
2014年5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举办、六枝特区教育局承办,并在六枝煤机厂电影院举行的“中小学有效衔接”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让我颇多感悟,受益匪浅,每节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交流。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近师生关系,在课前的谈话中就让学生被老师吸引,对老师非常感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打破课堂常规。两位教师都勇于创新,将学生完全放开,去允许学生出错误,不怕学生出错误,并能在学生出错误时及时引导,重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我想这点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反思,三、教师巧用教育机智。在每节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每位教师都能够及时的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耐心的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发言,最后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上课教师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五、探究活动充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合作学习为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条捷径,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造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每一节课都非常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们把合作学习都放在知识的难点和疑点上,在学生解决有困难时采取,老师在有难度的问题处理中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通过合作互相交流意见,避免了因匆忙而只能表达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其次是合作中分工要明确,以个人优势的发挥来促成整体的完美。另外在合作学习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是老师的突出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观点;老师有充足的耐心,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
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七
一、 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1.挖掘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小学数学教材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变化、更新。因此,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就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从而准确科学地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使之教有导向、学有方向,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要缜密思考、精心设计, 要做到“教路”与“学路”成竹在胸 , 这样课堂教学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与价值取向性就会增强, 教师的教学就会层次清晰, 学生的学习就会成效显著。
2. 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能否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还在于是否了解本班的学生。因此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是否已具备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部分有哪些,有多少学生做到了完全掌握,掌握的程度怎么样, 哪些知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 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等等。教师如果能把这些方面考虑、考察周全,在教学时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教学实效性就会大大增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主动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是推动学生探求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 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中隐含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能够愉快地探索。例如,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认为课堂上学的数学在课外用处不大, 顶多就是买东西算钱而已。针对这个问题,我找来一个光盘, 光盘上有生活中购买日常用品的数学知识, 有银行职员帮助客户计算利息的数学知识,有科学家在发明创造时要用到的数学知识等。学生通过了解光盘上的一系列数学知识, 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对学习 数学产生 了浓厚的 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 对学会数学知识有自信心, 那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主动的, 学生的学习才是兴致勃勃的, 教学的实效性也才能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加深而提高。因此,教师要利用和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密切结合实际,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以生活解读数学知识 。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 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 要想使数学具体化、明朗化,教师就必须借助学生身边的事物及生活。
首先, 用生活化的语言解读数学知识。例如, 认识“﹤”和“﹥”,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齐到,尖角向左是小于,开口向左是大于,如若站在数字间,谁大对谁开口笑。”
其次, 用生活化的情景解读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情景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对数学学习很重要。例如,通过一年四季的更替来让学生理解“循环”的含义和现象等。
2.以数学知识解释生活 。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需要训练, 而训练的落脚点仍应回归生活,即所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物体的容积和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来测量橡皮泥、石块、墨水瓶、土豆等物体的体积,并在教师引导下学会用排水法、沙测法等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
总之,只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使数学教 学生活化 ,那么 ,课堂教学实 效性的提 升就会落 到实处。
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能力;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87-01
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行业作为我国的立国之本也得到了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较为主要的科目,对小学生们进行了更多的培养与教育。数学是一门体现着思维的学科,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同样不能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能够帮助小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数学,更好的培养起他们的语言能力与数学思维。然而,经过相关的教育学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中,数学方面的教学只是简单的注重实验与探究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正是这样的情况,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学生们对数学的感受能力较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帮助小学生们解决数学语言的能力,以期帮助小学生们不断的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更好的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对小学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数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充满了自身独特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思维性。而数学语言,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一种比较专业的语言,在人们长期的数学思维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固定的形式。小学数学是用符号、文字和图形等形成的一种表达方式,能够很好的培养出小学生们的推理能力,也能更好的对事情进行准确的判定与确认。这样一来,小学教育工作者们在对小学生们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进行与能力:
(一)条理性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主要注重其自身的数学逻辑能力。这种数学自身的逻辑性就对当前小学生们的学习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分析,其中对于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很多具体的要求,要求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与条理性。
在对小学生们进行数学这一学科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应当给予他们一定的详细的指导。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小学生们在小学阶段还处于一个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的思维正在由无序向有序的阶段进行有效的过渡。
(二)准确性
数学作为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能够直接反映出数学这门学科的准确性。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判断、定义等具体内容都需要有详细、贴切的描述语言,不能有一丝的不确定性。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曾经有这样一个问题:想要表达“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意思,那么就不可以将这句话表达为“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之所以不能这样表达,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句子中的词语“围成”“组成”,这两个词语在含义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与不同,并不能很具体、很准确的表达出题目中作者的意思与题目的主旨。因此说,只有对题目做出更加准确的表达与概述,才能更好的帮助小学生们培养自身更加周密、详细的思维思路。
(三)整体性
为了更好的将思维完整的表达出来,那么就需要借助于语言。然而,在小学阶段的小学生们由于年纪尚小,并未形成一定完整的表达能力,因此,他们在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仍然不能进行完整的表达。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师讲解到分数这一章内容的时候,教师通常会采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增强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会给小学生们展示一张图片,并且问到学生们:“在这张纸中,涂了颜色的部分是这一张纸的几分之几?”小学生们会顺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回答道:“二分之一。”
这样的回答方式,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们回答问题时的懒惰心态,久而久之会对小学生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这种提问与回答的方式也不利于帮助小学生们建立起独立思考的意识,没有很好的锻炼到他们对问题的独特思考意识。
所以说,综合以上这种情况的发生,小学教师们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格外重视此类问题,加强对小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措施
(一)对小学生们口算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的帮助小学生们建立起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们口算能力的培养。这主要是因为,任何较为复杂的一种计算都是以口算作为基础的。
(二)对小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方法的应用中,教师可以介绍给小学生们一些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帮助小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对自己的语言进行整理与总结,从而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们锻炼到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教育作为我国壮大的立国之本,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其中小学阶段作为教育中最基础的阶段,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小学数学作为教学中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学好数学这门学科,也需要培养小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期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家成.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J].中国教师.2012(01).
[2] 王家成.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法[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10).
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九
上集镇北塘小学:赵红阁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需要数学教育改革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之前的数学教育中,数学在某些方面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
2.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其有效性势在必行。
3.我校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时需要改变
目前我校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现象还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拿着新教材,唱着老歌谣。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不能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大量的作业,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同时也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现象。
综上所述,开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
基于新课程理念、教育的建构主义及教育实际情况三大理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研究,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施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科学性原则。研究中所探索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必须是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方法。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概念的界定:
教学: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2.研究的内容:
(1)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2)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3)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4)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5)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
4.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
5.对比法:设定实验班级,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对比。
6.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和经验。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7.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第一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提出课题,设计方案阶段
阅读有关资料,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第二阶段:(2011年5月~2012年4月)进行研究,具体实施阶段
1.理论学习阶段。
实验教师以研究方案为蓝本学习分析理论,互相交流。2.课堂实践阶段。
(1)根据数学教材分版块从课题五个研究方向进行教学研究。(2)整理课堂实录,撰写案例,汇总交流。(3)组织观摩课活动。3.撰写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2012年5月~2012年7月)成果汇报,总结阶段。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集,全面检测评估研究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工作。
七、成果表现形式
1.结题报告;
2.教师论文、教学案例;
3.教师教学随笔;
4.展示课。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实验负责人:
陈智敏(温州市教坛新秀、副教导)负责课题实施与管理
主要成员:
黄冷霜(温州市教坛新秀、二年级教研组长)执笔,具体负责前期有关资料准备、收集工作及后期资料的汇总、积累工作。
郑建英(乐清市教坛新秀、六年级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相关研究。
蔡赛景(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一年级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相关研究。徐旭艳(乐清市学科骨干教师、三年级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相关研究。
九、完成课题条件和保证
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
“接受”?还是“发现”?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8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接受”?还是“发现”?”,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案例分析。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众多的变化,特别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被教师们认为是改革中特别重要的方面。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着眼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格外地强调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甚至出现了什么都要自主探究一番,而一提到“接受”就似乎有“谈虎色变”的感觉。
案例 有这样一个教学反思的片断,来自某一教学研讨会上的公开课《数字与编码》的环节。在教学身份证编排规律时,某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小组自己想办法研究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当学生遇到困难请教老师的时候,老师一味地说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结果学生有的冥思苦想,有的无所事事,有的一脸的无奈。那么另一位教师,当学生向他请教时,他一步步启发学生,从身份证的用途、男女区分、地区、出生年月等方面加以区分编排,学生们兴奋满足地倾听着,情不自禁的讨论便排起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来。两位教师对待自己的做法各有理由,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水的更适合我们的学生。
第一位教师说:“我有一个习惯,当学生问我的时候,我从来不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去经理、体验、去探究。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教育不要告诉!”
第二个教师说:“我声明一下,我不反对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让学生看着这些数字编码去思考编排规律难度比较大,浪费时间,收效很差,我刚好知道这些知识,所以我就告诉学生了,干吗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探究,这不是为难我们的学生吗?事实上那些探究的学生最终也没有探究出个所以然来。”
这个教学反思的片断可以带给我们好多的思考:什么时候、什么内容适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将探究和接受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有赖于对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正确地认识。
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新课程中也多次提到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根据学习方式又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发现,只要他们将所学的内容内化就可以了。例如,学习“三角形”这个概念时,通过实物抽象出三角形之后,就可以给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而发现学习的基本内容不是以现成的定论呈现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探索等活动主动去发现这些知识,然后再进行内化。例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通过观察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归纳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一般特点,这个学习过程就是发现学习。而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提倡的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基本相同。而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有意义学习。
要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话,要尽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反复强调,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有意义学习要依靠理解。“理解”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非人为地联系。要使得学习有意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学生能够表现出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和愿望。
2、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是具有潜在意义的,即能够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且必须是实质性的,而非字面上的联系。
小学数学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在学生的实际数学中,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需要的,他们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我们要寻找他们的中间地带。发现学习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愉快”,既能使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产生“兴奋感”,二是“迁移”能力得到提高。但根据研究,探究发现学习有利于基础好、智力好的学生进行教学,而不利于基础差、智力差的学生进行教学,他会是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因此在教学中是让学生去“接受”还是“发现”,必须考虑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好地把接受式与发现式结合起来。在当前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无论什么内容都要让学生探究一番,如:“1米为什么等于10分米?”“1小时为什么等于60分?”等等数学中的规定,也要让学生探究一番,实在是没有必要。
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可能导致机械学习,要是的学习有意义,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参与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也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小学数学知识主要有一些概念、规则和数学问题组成,其中概念一般是前人给出的规定性的名词术语,比较 适合于接受学习,如“质数”、“合数”、“奇数”、“偶数”、“梯形”、“长方形”、“加法”、“乘法”等等名词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发现,只要接受记住就可以了。而一些数学规则,如计算规律、性质,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简单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由于其内容的多样性和不唯一性,是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发现学习的。但是不论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教师都要以启发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
1、启发式教学。
2、鼓励学生再创造。
3、让学生学会观察。
4、给学生机会质疑。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可见我们要在关键的地方对学生进行启发,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要鼓励学生再创造,让学生学会观察,例如,在进行《分数基本
124性质》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对==进行观察,这时就要求观察要有序,先从左到右
248122414观察,在观察前一个等式 =,然后在观察后一个等式 =,进而再观察 =,244828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观察,才能最终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观察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是基本的方法。
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要想从学生身上体现,基础是老师的精心备课,其次,才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情景设计,提问和教授,有效探究和有效评价等几个方面论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情境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情景设计是教师不可逃避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换言之,对于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景贯穿始终,这就是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情景教学”。情景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1、小学数学课堂情景教学的作用
情景教学就是指通过外界的事物,人物,景物等组成的一个具有关系的场景。教师就是利用这些场景,通过影像,行动,问题的设置等要素来营造一种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环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2、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原则
(1)目标性原则。任何一个教学情景的设计都离不开教学内容和目标,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只有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合理性原则。课堂情景设计要做到真实,合理。符合实际情况,避免虚拟化和自以为是的设计态度,要与课程内容具有相关性,能够引出目标问题,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3)整合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方法不止一个,途径也不只一条,课堂教学情境设计者要具备整合的视野,做到便于学生理解。
(4)趣味性原则。设计情景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具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趣味性是情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提问是老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有效的提问包含以下几种策略:
1、数学问题情境化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情景设计策略被广泛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其基本的形式就是将数学知识提炼成问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设计,来达到让学生乐于参与的目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可以说,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数学问题。通过情景设计,学生不止了解了数学知识,而且也增强了生活阅历。学生对日常情景中的数学问题是印象深刻的,因为他得到了生活经验的支撑,所以,情景化的数学提问,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2、问题分解策略
通俗来讲,问题分解指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或者学会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点,而把数学知识或者问题进行拆分,使之具有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连贯性的一系列数学问题,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利于学生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但需注意的是,问题的分解一定具备连贯性和递进性,解决一个问题一定是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作为铺垫,而且要先易后难,有钱及深。
3、择机而问的策略
择机耳问,含义就是说提问的时机,在一堂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时机是一个重要的要素,是问的越多越好吗?是问的越少越好吗?是只问优生抑或是只问差生更好吗?都是需要选择时机的。以下时机就是需要提问的时候:一堂课的开始,学生一般比较分心,其兴趣点可能还在刚才的课间休息中。这时候的学生需要精神集中,集中注意力。另一个时机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再就是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大家积极交流的时候。需注意的是,问题的提出,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深入的思考,找出合适的答案,学生会因此而得到成就感,对数学教学产生更大的积极性。
三、有效探究的策略
所谓探究是人类出于对未知世界和未知事物的好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而达到对未知世界和事物了解的过程。在人类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探究贯穿始终。而在学习中的探究,就是指通过自己的摸索而总结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从而实现对某个学科或者某些知识的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探究策略包含:
1、以目标为导向的策略
开始一项探究活动前,明确探究的目标非常重要,探究目标是探究活动的方向,探究内容的确定,探究活动的预设都是以探究目标为依据。同时,探究目标的明确,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在不断实现目标的刺激下,学生会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不断的探索。
2、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究氛围
一位著名的探究教学专家曾指出,自由和放松是学生乐于探究的两个重点要素,在轻松活动的气氛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愿意去探究。所以,教师要想很好的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就需要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相信学生能够通过努力,掌握学习的能力。另一个方面,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不同,理解的差异,学生探究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具有耐心,倾听每个学生对于探究的感受和想法,并鼓励他们的探究活动,尊重他们的探究成果。
四、有效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标准
有研究称,学生有多种不同形式的智能,每个学生具备自身特色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所以,这就需要老师要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对学生加以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改变。
2、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及时评价和延迟评价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在数学课堂活动实施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要重视两者的结合和使用,及时评价适用于当学生表现积极,有兴趣参与讨论,回答问题踊跃的时候,此时,及时评价能够对学生形成正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和消极,教师也应及时指出,并给与鼓励和纠正。
总之。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最终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的,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统筹,允许和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不同的,但是适于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实践和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持久的课题,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炼教学方法,加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秦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04期
[2]刘霞,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5期
[3]黄元岭,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年20期
[4]陈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37期
1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篇十二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1. 课堂提问方式单一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最为常见的提问方式, 很少会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况。然而,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只有发自内心的思考与提问, 才能够真正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与融汇, 从而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培养自我的主动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题目设计与节点设计不够科学
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对课堂准备存在一些轻视, 对课堂环节设计不够精心准备, 导致课堂提问存在着诸如环节的准备时间不充分、课堂提问形式单一等问题, 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课堂提问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一般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 往往出于教学进度的考虑, 希望学生能够快速回答, 而不是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以思考, 对于不同的答案和理解也缺乏倾听和分析。这样片面的对教学进度的遵循, 忽略了小学生的思维认识规律, 并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4. 处理学生回答方式粗略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回答时, 往往片面地以答案是否正确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对学生的思路以及错误答案的错误原因、理解问题往往缺乏关注, 对回答过程中的思路错误和语言表达、理解片面等问题缺乏及时的分析、评价。
二、导致当前问题的原因
1. 新教学理念理解不足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当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方式, 引领学生培养数学思维。然而, 当前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 大多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 片面地追求升学率, 未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教学之中。
2.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性不足
许多学校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不足, 认为只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就可以进行教学, 导致一些学校在选择数学教师时并不是严格地选择专业性的小学数学老师, 其他专业老师“代课”现象十分普遍。这导致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往往不够专业, 难以形成专业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3. 当前教育模式对课堂提问不够重视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提问不够重视, 导致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对课堂提问设计缺乏规划与节点设计, 未结合小学生的个人水平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对提问内容与节奏进行设计, 导致课堂提问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建议和措施
1. 合理设计提问内容
教师应当对课堂提问的内容与节点进行完善的设计与准备, 提问应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和导向性, 不能随意发散。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对数学知识结构具备整体把握, 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设计出具有高水平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动交流的平台, 通过课堂提问, 学生能够获知正确的思维方向, 也能够更好地活跃思维, 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 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切实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并详细了解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提问中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启迪学生自主思考。小学生的兴趣往往直接、表面, 教师也应当充分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通过教师的认可,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 合理选择提问对象, 尽量兼顾每个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对全班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基础知识的差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能够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 选择合适的回答者, 这有助于学生自信心和回答积极性的培养。
总的来说, 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 为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首先要合理设计提问内容, 其次是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兴趣, 充分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演, 最后教师还需要合理选择提问对象, 尽量兼顾每个学生。
参考文献
[1]何裙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0.
1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三
培训心得体会
箐口乡中心小学:杨翔
2014年5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举办、六枝特区教育局承办,并在六枝煤机厂电影院举行的“中小学有效衔接”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经过过本次活动的培训,我觉得受益非浅,主要体会如下:
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后连贯非常紧密。小学数学是学生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的基础。因此,除了要把这个基础打牢之外,还必须注意到知识间的衔接,特别是与初中的衔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用“教小学想中学”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意识,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规律,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作一些有利于知识衔接上的铺垫和渗透,使中小学能顺利有效地“对接”。如:小学主要学习算术知识,上到初中就转变为代数知识。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是学习初中代数的基础,如果学生学不好,那么初中数学的学习就困难了。为了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我认为其一:应该让学生了解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以小学中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为例,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加法的交换率、结合率,乘法的交换率、结合率和分配率要用字母来表示,不用字母行不行?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他们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简洁明了,含义广泛,这样对小学生逆向思维有好处,为学生代数的打好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思维结构的有效工具。在小学数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小学衔接的重要步骤。学生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在这方面我平日渗透的有些偏少,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内容。
最后,针对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与各位同行共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效的前提;丰厚的专业素养——高效的基础;基本的教学规范——高效的保障;乐观的专业态度——高效的催化剂。
1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四
课 题 实 验 方 案
韶关市曲江区第一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找准认知起点,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联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意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深入人心,这些教学行为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等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已经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然而不少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只是形似而神离的“花架子”,效果却很不理想。无效的情境必然导致无效教学,有效教学需要有效情境。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进行认真思考,还情境以本来面目,使情境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情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使得新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课堂教学中低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实验教师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改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逐渐形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2、行动学习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感悟到学习得乐趣,从而有效地参与学习。
(二)研究内容
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扎实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探讨影响教学情境的相关因素,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既要关注生活现实,尽量做到贴进学生的生活,又要有挑战性,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资料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四、实验对象
五、实验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做好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和分析,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数据。
3、开展实验研究,要有计划、有步骤,常抓不懈。
a)每位实验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领会《方案》精神、做法,结合本班科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
b)实验教师在开展实验研究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思维展开研究,认真落实,完成各阶段的实验任务。对各种教育现象及时收集、整理、分析,掌握第一手重要材料。
c)在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中,要围绕主题研究,课堂上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围绕专题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做好实验中的记录,材料收集和整理,建立专题实验研究的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计划、调查资料、调查分析、学习摘记、实验研究的体会,中期总结,改进措施,各阶段完成情况与分析,公开课的教案,点评。专题评估意见,撰写实验报告等。
六、实验预期成果
1、课例:开展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集,课堂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2、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论文形式参加区、市级评比,并争取在刊物上发表。
3、结题报告:争取在区级获奖或发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a)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b)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明确研究的意义。
c)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
d)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11月~2011年6月)
1、教师按方案开展实验研究。
2、建立课题资料档案,做好资料的收集、积累和分析工作。
3、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组织交流和总结经验,改进研究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
1、撰写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2、做好课题及成果申报评审工作。
3、召开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会,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和推广。
八、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许卫红
负责组织、协调实验工作,撰写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负责理论学习指导,资料收集整理,撰写中期总结报告。
组员:林细英、张信连
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长期以来, 小学数学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把数学教育禁锢在应试教育的区域内,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受到极大的抑制。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 根据学生的学情与时俱进。
一先声夺人, 注重课堂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教师在导入情境时结合内容, 把知识中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唤起学生探索的意识, 产生一种探究心理。每一节课都要讲究课堂导入艺术,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课堂教学创造和谐的气氛。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方程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校园里的好人好事真不少, 学校通知栏上有一则招领启事:一位同学在操场上捡到一红色钱包, 内有50元纸币n张、10元纸币m张, 请失主速到广播室认领。请同学们猜一猜钱包里有多少钱?n、m可以表示哪些具体的数?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一上课就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情境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成为学习的“乐之者”。
二利用疑问,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古人云:“学则须疑, 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但何处寻疑?怎样质疑?由于受到社会的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和有关部门用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使教学目标变成了片面地追求成绩。学生课堂上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接受和掌握, 课堂上不喜欢发言, 习惯于服从老师的命令, 学习主动性不够, 也不敢提出问题。长此以往, 很多学生逐步丧失了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 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导致了学生学习、做事规规矩矩, 不敢越雷池一步, 培养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这与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相悖。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让学生分组探讨并动手操作:用8根小棒, 每4根拼成一个正方形, 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小棒呢?你能先摆一摆, 再用算式表示吗?又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 我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 马上就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 经同学们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 纷纷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 我便告诉学生, 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以自己动手探究发现了问题, 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 开启心智的大门, 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这样让学生在玩中质疑, 在玩中释疑, 获取知识, 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加强探究学习, 激发学习热情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 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通过让学生自主的研究探索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课改后, 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更多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 自己总结结论,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如教学垂线、平行线的画法时, 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自主掌握新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和探究过直线上一点如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进而让学生自己探究怎样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最后归纳得出垂线的性质,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样把学生推上主人的位置,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 增强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指导生活,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感受数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不仅要注重新知的探讨学习, 还要注重练习和应用。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着手,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在学习完垂线的性质后, 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小明家在山脚下盖了一栋新房, 有一条小河从旁边流过, 他想挖一条水渠把水引到家里, 请你帮他设计一个方案。 (出示图形) 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明解决问题, 好吗?这道题考查了垂线的性质,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垂线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适应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在观察、操作、交流、总结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总之,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学生发展为本, 多层次、多渠道地挖掘学习数学兴趣的源泉, 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 才能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数学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王淑霞.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趋向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5)
16.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篇十六
关键词:数学语言;评价;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83-02
一、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涵义
1、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简而言之,教学语言是指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教师语言,一般是在课堂上用。本文内容侧重于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提问和评价两方面。
2、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说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运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分析
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就是要通过简练精当的讲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乐学好学。然而剖析当下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学语言存在着种种无效性,存在着各种问题。
1、课堂提问语言模糊不清,指向不明
如:有这样一堂课,“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可这些答案都被教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教师继而提示引导说是“是老师的生日。”后又提示“老师收到了一个礼物。”教师出示一张贺卡后,问:“你们喜欢这张贺卡吗?把这张贺卡画下来,好不好?”案例中,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但就是没有出现教师想要的答案,之所以会造成这一尴尬局面,是因为这个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比较大。
2、课堂教学语言单调乏味,缺少趣味性
一些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学语言就像一杯白开水,单调乏味,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充斥于课堂的是“对不对、好不好、同意吗、做对的举手”诸如此类如机器程序控制式的缺乏思维含量的问话,或者是冷冰冰的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对话,或者是“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言不由衷的评价语言的反复使用。单调乏味的语言犹如一支循环播放的催眠曲,让学生昏昏欲睡,注意力涣散。
3、课堂教学语言缺乏简洁性
有的教师说话喋喋不休、翻来覆去,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清、学不懂;有的教师说话时夹带着“嗯”“啊”“这个”“那个”等毫无意义的口头禅;还有的教师会在学生回答后附带“同意吗”“对吗”等暗示性话语。
4、课堂教学用语缺乏真情实感,流于形式
这里主要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用语看似真切,实则流于表面,给人有口无心之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这种单调乏味的评价语言,犹如一支循环播放的催眠曲,容易让学生形成盲目乐观的心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十分不利。
三、数学课堂教学用语的有效性策略
(一)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评价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评价语言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等作出的评价性语言。优质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使评价语言具有有效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评价语言要有情感激励性,坚定学生信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满怀着对学生的爱,从对学生的尊重的角度出发,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投入学习,也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和谐。“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 “你是一个很优秀的记录员,不仅把观察的内容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还写得非常端正、清晰!”教师的一句话,可以使一个人越学越有信心,也可以使一个人越学越觉得没意思;可以使一个人在这个学科上成为很有造诣的人,也可以将这个人从此毁掉。
2、评价语言要有艺术性,语言生动幽默化,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教师语言幽默、风趣,容易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恰当地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鲜活生动,赋有生命力。“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你太聪明了!都快比上“一休哥”了” “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几种不同的评价语言,既形象又幽默,可以产生快乐的课堂,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促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习得更有效和生动。
3、评价语言要具有发展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要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反思知识是采取何种方式、通过何种途径获得,为学生积累诸多的学习方法,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例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注意引导“大家想想他(她)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哪里?要如何做会做得更好?”通过评价性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去学得更好。
4、评价语言要具有差异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用课堂评价语言时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处境和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个性发展优势的,给予积极的评价语言,使其多方面潜能能得以发挥;对于某些方面处于弱势的,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主动参与评价,而不是消极适应。在评价后进生时,要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注重从发展、变化、进步的角度评价学生,如“别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准能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提问语言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提高课堂提问语言的有效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1、提问语言要有目的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目的的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教师要明确每一次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如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当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后,老师继续提问:“3厘米6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当学生明确回答后,老师要进一步提问:“为什么3厘米6毫米等于36毫米?”在目的明确的启发提问诱导下,学生对学习“厘米、毫米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提问语言要有开放性,拓展学生的思路
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课堂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思路唯一,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标准化”问题过程中只能循者老师的思路去想,去解决问题,千人一法,容易思维定势,无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反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3、提问语言要有准确性,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教师一个好的提问能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学生顺利、短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反之会阻碍学生思维,影响课堂教学。如《圆的周长》教学实录:钟表的分针长8厘米,从12时到2时,分针前进了多少厘米?当学生列出算式8×2×3.14×2,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要乘2?其实老师是想说的乘2指的是12时到2时分针走了2圈的2,结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分针长8厘米是半径,再乘2求直径。为什么出现所问非所答现象,原因就是教师要求不明确造成。但是此时老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老师怎样提问就不会出现差错了?”同学们积极地帮助老师设计了提问的要求。可见教师在明确提问的切入点后,设计的提问语言要具体、准确,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针对性,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同时准确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智慧之花。数学教学语言是一门非常值得研究的艺术,幽默诙谐的老师,课堂气氛轻松,热情洋溢的老师,激发学生思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出发,关注学生的成长与价值,让数学语言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保障,让数学语言更优美、更出彩,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 月.学习方法培养方案[M].蓝天出版社,1999(5)
[2] 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
[3]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6)
1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七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确切的说是要在学生减负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学习知识。这该如何实现呢?唯一的做法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运用得以提高,如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提问的有效性、作业的有效性等,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学生只有在想学的基础上才肯学,才会用心的学,才会好好的学!那至于怎么让学生产生这个想学的心理,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其方法很多,但课堂提问却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基于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疑惑,我校数学教研组于今年6月份,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做为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活动的重点研究项目,我根据数学教研组的安排,制定出详细的研究计划付诸于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这一课题研究做出小结。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之后,我作为研究小组成员之一,按照研究小组的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研究工作。
(二)、加强学习,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课题理论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提问,研究提问。我和研究小组成员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我们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提问的有效性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则是多途径学习,通过网络搜集、集体交流评析等。学习形式为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每周一次个人学习,做到有学习有笔记;每周一次集体学习,汇报个人学习情况,当集体评议总结出有较强实效性的知识,我更受益匪浅:
1、基于理论,认识提问我学习了理论知识,明确了什么是提问和课堂提问有效性?
(1)、提问:从广义上讲,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语句,也就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发他人产生心智活动并做出回答反应的刺激都是提问。
(2)、课堂提问有效性: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臵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重要,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2、找准根源,把握方向我了解到目前我的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无时间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
3、认识价值,转变观念课堂提问做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有着不可估量的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
(1)、激发学生学习学生注意力涣散时,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提问点拨,因
势利导,他们会重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往往能帮助其找回失去的信心。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是一种交流,不仅是个认知过程,也渗透了情感成份。因此,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融洽师生感情,从而更好地推动学习,有极大的益处。
(2)、启发学生思维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遗漏某些条件,得出片面结论;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如果教师能不断启发,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培养了能力。
(3)、获取反馈信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出的思维受阻、歧义、遗漏等一些问题,较之从作业、测试则更为及时明显的反馈给教师学生学的信息。课堂提问是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课堂上教师发问和学生的答问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因此,应该说课堂提问在当前的教学方式下,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要将其作为基本功来练,作为艺术来追求。
4、学习策略,指导实践。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的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所以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问次数要少而精。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科学知识的关键,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出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细小繁琐,以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性,以达到“精问”的目的。
(2)、提问难易要适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难度的控制既要考虑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不超出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与探索能得以解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3)、提问要切中要害。教师要根据具体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在适当的环节设计问题。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情况随机应变,在学生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受阻处、转折创新处设计问题,引发思考。一是课堂铺垫环节。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二是新授环节的问题。新授阶段,所提问题要求联系紧密,启发性强,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透彻理解新知。三是巩固环节的问题。在巩固阶段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提问要体现出:是数学问题,具有数学味,体现着具体的数学思想;能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实质,统率教材的基本内容;能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并 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 能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循序
渐进地推动教学的展 开;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能 循序渐进地 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能体现数学的科学精神。
三、依托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本阶段,我本着运用策略,提高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我们不仅要提问,而且还要会提问?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老师提出来,学生的兴趣会不一样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的数学课堂提问是否真正做到了“精问”。如在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多种方法分别量了学具中大圆的周长和直径,提出质疑: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四人一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多种方法量出圆纸板和铁环的周长、直径,圆形笔环和杯子底面的周长、直径,然后把量得的数据填在书上的表格里,汇报实验数据,教师投影展示后提问“请大家观察、比较实验和统计的结果,分析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很快就比较出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结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这样的提问足以涵盖了“计算学生所实验列举出的各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值是多少、圆的周长的公式可以如何表示”这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一提问而进行了一系列观察、统计、比较、分析、总结的活动,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圆周率和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真正体现了提问的策略之一:少而精。我们课堂教学中欣赏大气的问题,强调问题的开放性与思维深度。但也要适度,我面临的毕竟是小学生。
问题过大、过深,不符合学生的学情,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思维激情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大”和“小”的关系,通过学习研究,以及课堂的实践证明,无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就是要提高我们提问的技术,最好做到提问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适当的提问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具生命力!
四、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措
(一)取得的成绩。
1、我通过这一课题的自主学习研究,开始积极地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敢想、敢回答的良好课堂氛围,真正认识了课堂提问,明确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学到了提高课堂提问的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事倍功半。并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树立了教学研究意识。撰写了多篇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教学论文。
2、学生们则在老师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自然的开始理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我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提问指向不集中。例如,“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样大吗 ? ”它的答案有无穷个。诸如此类的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指向不集中,导致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所以很难达到提问的目的。
2、提问不够全面,致使学生思维发展参差不齐。课堂提问,应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即以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程度为依据,争取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问题的层次性。而我们的课堂提问还不够全面,仍存在问题,要么,以个别思维敏捷、理解较快的尖子生为提问的出发点;要么,以部分后进生为依托,问题缺乏弹性过于基础。这样,致使教学效果形成个别学生超前、大部分学生滞后的局面,以及学生的应答率不高,气氛不活跃,大部分学生没有思维的增量发展。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1、深入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习课堂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提问目的明确,在引入新课、新旧迁移、解决难点、促使学生思考等等方面进行提问,尽可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知识穿针引线。以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2、做好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资料收集整理,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研究课题等等,记载教师成长过程,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阶段小结
王建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12-13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08-25
《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小专题研究报告06-09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课题上半年研究总结06-20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07-08第一学期课题总结09-25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4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09-07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07-02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12-05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