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化发展

2024-06-18

政府信息化发展(11篇)

1.政府信息化发展 篇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已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成为各行业的核心管理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处在关键和核心的位置。这是由政府在推动国家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和特殊角色,以及政府管理对信息的广泛依赖所决定的。为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不少国家及地区,一方面积极发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

2.政府信息化发展 篇二

关键词: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

自国家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 各级政府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政府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 对传统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造, 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对于未来的政府信息化政府结构的再造和政府职能的重塑是主要发展的方向, 其本质是实现政府构成模式的创新及深刻变革, 完成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跨越式发展。

1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可分3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电子政务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和政府上网工程启动阶段、构建电子政府和全面实施电子政务阶段。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历了前两个阶段, 正向第三阶段过渡, 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 标准化问题

随着近些年电子政务不断地发展, 跨部门、跨地区对数据互联共享已成为发展趋势, 资源共享必须要有标准化的支持, 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 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实践经验证明, 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 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 实现电子商务的标准化是重要的建设目标。但是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零散进行的, 大部分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 导致互联互通互利互用的操作难以实现, 严重影响了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和异种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造成巨大浪费。

2) 信息安全问题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国家政务的载体和工具, 所以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是重要组成部分, 彼此间有着重大联系。对政府电子政务的信息进行侵害的方式主要包括:偷窃、分析、冒充、篡改等, 这些侵害都有损国家和政府形象、公信力, 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3) 相关法规滞后问题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 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是涉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信息资源公开、知识产权保护、商业交易、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 如管理法、信息公开专利法、著作权法、网络交易法、商业秘密保护法、隐私权保护法、信息安全服务法、行政法、档案法等等。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成功的重要保障。就目前来说, 我国加快电子政务的法制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完善与政府信息化相关的基础法律以及调整一些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法律两个方面。

2 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性

电子政务的优点十分突出, 它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提高透明度, 方便百姓。然而, 现阶段我国的电子政务体系还有待完善, 使得一些人对信息技术及管理机制上的问题缺乏信任, 甚至对实现电子政务提出质疑,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性。

1)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并日益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变革的重要动力, 在信息化的带动下, 电子政务也应运而生, 并取得了快速发展。

2) 增强政府服务能力的需要

完善电子政务建设, 将网上审批系统、税收征管系统、公安综合管理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等系统的相连相通, 可以使人们更方便地办理手续和证件等, 大大地简化了政务服务的程序, 提高了政务信息公开效率, 并有效地杜绝了政务处理中可能滋生的腐败, 从而提高了政府的形象和服务质量。

3 开展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

3.1 以基础设施为基础

电子政务建设中,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硬件设施, 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我国当前电子政务的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与基础条件比较落后有关, 因此我们必需重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加强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当前我们主要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施, 普及电信设施, 加快“三网一库”的建设;另一个方面要尽快建立或完善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如安全产品评测认证中心、国际出入口监控中心、灾难恢复中心、网络安全紧急处置中心、病毒检测和防治中心、系统攻击和反攻击中心等等。

3.2 以人为本

公务员较高的综合素质, 是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信息知识含量高、信息技术要求严的本身属性的要求。但是, 我国当前政府公务员的一般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 难以满足电子政务的发展的需要。因此, 注重公务员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 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 其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强弱严重影响着信息资源的开发以经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 要求公务员思想上认识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努力提高自身信息处理能力, 才能将电子政务建设付诸实践;

2) 培养一支既有业务水平又具备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这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必须重视并大力支持对政府领导和公务员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3.3 以法律为保障

目前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与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 存在着很多漏洞, 主要表现为立法层次不高以及技术相对滞后, 急需进一步的完善。在制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确定以科学的理念, 培养适于信息安全实际需要的法制文化, 构筑促进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2) 从指导政策到技术标准再到法律规范, 各个环节精密结合, 建立完整的有机的信息安全体系;

3) 信息安全法律、政策的发展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相辅相承, 相互促进, 既不能被动地适应和滞后, 还要为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预留空间, 提高法律自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 是指具有规范性和前瞻性。

4 结论

电子政务是强调政府业务通过电子化手段来实现政府活动的过程, 其最终目标是构造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政府形态。一个信息化政府将是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相信通过政府的重视, 人民群众的努力, 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电子政务将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国锋.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 2004.

[2]张伟.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05.

3.发展信息经济 政府做什么 篇三

在“十三五”规划中,信息经济在实现总体经济目标占有一席之地,信息产业将被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如何创造有利于信息经济发展的环境,发挥信息经济作用,政府作用不可缺位,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亮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政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提供基础设施

所有的信息技术、信息的创新都基于有快速的数据传播,而这不是某一家企业能做到的,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让数据跑得更快,成本更低。

信息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其基础设施投入还待完善,投资空间潜力大,因此还需不断改善投资质量。

二要有适度的监管

适度的监管在信息经济中尤为重要。

在信息行业容易造成高度的市场集中,垄断就会成为一个潜在的风险。这是监管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怎么平衡产业的整合与平等竞争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监管中对消费者利益以及对隐私的保护,也需要政府出具监管原则。跟监管相关的如信息安全,它和创新之间怎么来平衡,也待考虑。

三是制定行业标准

物联网是机器跟机器之间交互信息,如果没有好的行业标准,机器和机器难以交换信息。好的行业标准,才能让信息经济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这是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与国际上通行的服务相比会发现,国内某些服务质量差,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要求,要在信息安全和创新之间、和竞争之间、和对外开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让创新有更好的基础,这也需要政府好好考虑。

政府还需要做的是,要带头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如政务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公共产品或者是公益性产品提供的效率,如何让信息技术来改善教育、卫生的质量,提高效率等,这些行业信息化不能仅靠市场,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与此同时,信息化也会给一部分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政府要对这部分受影响的群体出具托底政策,排除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4.政府信息化发展 篇四

政府信息公开规则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家和省州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保证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把我委建设成为行为规范、公正透明的政府机关,根据国家《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结合我委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规则。

第二条 政府信息公开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以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切实为我委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在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向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公开相关政务事项及相关政府信息,并接受监督的行为。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我委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四条 政府信息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公开内容和过程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湖南省政府行政程序规定》办理。

第五条 湘西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由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分管办公室、法规科、监察室的委领导担任副组长,委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法规科、监察室、人事科等科室为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单位,其他各科室负责人为工作办公室成员。

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全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负责组织、指导、推进、监督本规则的实施。公开工作办公室牵头负责组织全委政府信息公开具体工作。

第六条 政府信息公开必须维护国家利益,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按照有关规定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书面报告州政府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机构。

第七条 制作的政府信息严格履行保密审核、业务复核以及公开发布审批程序,确保政府信息公开正确无误。

第八条 除公开征求意见的文件信息外,属于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政府信息,因其内容不确定,一律不得公开。

第九条 下列信息未经批准,不得向社会公众公开:

(一)确定为国家秘密和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

(二)机关内部研究讨论或者进行审议的工作信息。

(三)涉及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信息。

(四)公开后可能影响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可能对执法活动带来不良影响的信息。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得公开的信息。

二、公开的内容范围和程序

第十条 湘西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每根据《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结合实际,修定并发布《湘西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公开目录》,主动公开的内容范围以该《目录》为准。同时对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反映本行政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切身利益的。

(四)其它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其中:对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之一的,经委保密办审核通过的政府信息应当重点公开:

(一)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指南、委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以及委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三)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四)依据法定职能或由州政府授权制订的规范性文件;

(五)牵头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以及本州计划报告。

(六)有关重大建设项目的审批情况。

(七)对全州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共性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

(八)牵头制定的州内区域经济发展、体改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九)牵头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规划、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十)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其中:将根据委职能和职责转变,及时更新和公开本机关相关政府信息。

第十一条 主动公开的程序和时限:

(一)属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承办科室必须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以湘西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名义发布及我委作为主办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信息,应当自发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由委办公室组织相关科室,通过委门户网站等途径予以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自目录、指南完成更新、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由委办公室组织相关科室予以公开。

(二)委发文件类拟公开的政府信息,各科室负责人必须依据保密规定,在发文报签单(附电子文本)的政府信息公开意见栏中明确标注是否公开意见,在文件正式印发后1日内将拟公开文件直接上网公开。

非委发文件类拟公开政府信息,各处室必须在信息生成后3日内拟定信息文稿,并由科室负责人依据保密规定签署“公开”意见,进行公开。

属委重大政务事项,各科室必须在信息生成后3日内请示分管委领导审定是否公开。

(三)委政府信息主动公开部分,可采用全文公开、部分公开和摘要公开三种形式。

(四)属于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可采用全文公开和部分公开两种形式。

接到信息公开申请,全文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各有关科室可直接答复或提供书面资料;属于部分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必须按照委内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有关规程办理。

(五)新闻信息中心组织对以委名义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整理存档。

(六)未按照规定主动公开公众信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要求我委及时公开,并有权向有关监督机关投诉。

三、依申请公开的内容和程序 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权依据有关规定,申请获取本机关主动公开以外的政府信息以及其他部分政府信息。

第十三条 依申请公开的受理程序与要求:

(一)工作流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申请,委办公室组织统一受理申请,进行登记、编号、复核申请人填写相关资料。当场可以答复则立即予以提供;需要申请人补正资料则立即向申请人说明;申请条件符合要求则按照各处室职责分工,由办公室提出拟办意见(注明办理时限),呈委分管副主任阅示并签批意见后,分送有关科室办理;各主办科室提出意见和信息(含保密初审意见)分为:全部公开、部分公开(注明理由)、不予公开(注明理由);办公室会同法规科进行审核后呈报委分管副主任审定;办公室向申请人予以答复、提供。

(二)申请范围。同一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重复向本机关申请公开同一政府信息,本机关已经作出答复的,可告知申请人不再重复受理;需要申请人补正资料,明确告知申请人在5个工作日内补正,逾期不办者,则视为放弃申请;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本机关职责权限范围,但本机关未制作或者获取的,应当明确该政府信息不存在;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明确不予公开的意见,并说明理由;申请人申请提供的政府信息属于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权利人已经书面向本机关提出公开与否的意见外,其他需要征询权利人意见的,应当向申请人提出征求权利人意见的建议、理由和联系方式,并由办公室向权利人发出书面征询意见函,权利人在要求的期限内未作答复的,视为不同意公开。

(三)时限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当场能够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确定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该请示委分管领导同意,并同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15个工作日。

办公室在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按程序5个工作日内分送有关承办科室,承办科室应在3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公开,并由承办科室答复申请人。决定公开的,在申请人办理申请手续后当场向申请人公开;不能当场公开的,应在申请人办理申请手续后3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公开。决定不予公开的,由承办科室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向委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委监察室反映。

(四)反馈形式。依申请公开申请人可以选择邮寄、递送、传真、当面领取等方式获取政府信息,并可以选择纸质、光盘、磁盘等载体形式。委办公室原则上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方式和载体形式提供政府信息。无法按照申请人的要求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其它适当的方式和载体形式提供。办公室会同承办处室提供条件,方便申请人当场查阅或抄录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申请人要求委出具查阅证明的,由承办科室商办公室提供查阅证明。申请人选择以其它形式获取政府信息复制件的,承办科室经委分管副主任同意,依照申请要求的形式提供;因技术条件限制无法提供的,承办科室商相关科室选择符合该政府信息特点的形式进行反馈。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第十四条 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可以根据信息的内容和特点,采取下列一种或几种方式予以公开:

(一)湘西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门户网站;

(二)新闻发布会或者其它相关会议;

(三)根据州政府统一要求、指定的供公众查询的场所;

(四)政务公开指南或办事指南(文本)。

五、组织领导与职责 第十五条 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必须在委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组织领导、在工作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工作办公室由委办公室、法规科、监察室和人事科构成,办事机构常设在委办公室内,牵头组织全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正常运转。

机关各科室负责起草拟公开政府信息(附电子文本),审查并提出该信息属于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的意见,并进行保密初审;对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信息公开的申请,除列入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目录全文公开或者部分公开、依申请公开目录中全文公开的信息之外,依据有关规定以及其它法律法规,负责研究审核和提出答复意见,并提供该政府信息(含电子文本)。

六、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六条 委机关各科室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科长负责制和首办责任制,各科室必须指派一名同志任联络员,负责本科室政府信息公开的联络、衔接、督办等工作。

第十七条 委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依照本规划对全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对各科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

第十八条 新闻媒体报道或社会传言与相关事实不相符造成恶劣影响的,由新闻信息中心商相关业务科室及时公开予以澄清,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将纳入机关各科室的工作目标责任制,由委人事科牵头商监察室负责实施。

第二十条 委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监察室受理投诉、举报、控告和建议等事项,及时处理并向有关科室提出改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负责保护投诉人、举报人、控告人的合法权益,对打击报复行为予以严肃查处。第二十一条 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自觉接受社会各界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第二十二条 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所需经费由机关财务在委预算中统一考虑,以保障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正常运行。并对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工作规则,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通过其它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隐瞒或捏造事实的;玩忽职守、贻误工作,对擅自发布、公开未经核实或批准的政府信息的直接责任者,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监察室会同人事科按有关规定提出对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意见,报委党组审议后执行。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保密规定,泄露国家秘密的,应承担相应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5.政府信息化建设思路 篇五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沿着“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如„金‟字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这一条线展开的,总共经历了“起步阶段(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全国政府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通知》为标志)、推进阶段(以金桥、金卡、金关工程为标志)、发展阶段(以政府上网工程为标志)、高速发展阶段(以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工程为标志)”四个过程,目前正处于以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工程为核心建设内容的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目的和原则是建设一个“以公众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基础”的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来进行的政务活动、能够为大众提供更为快捷优质服务、使其运行变得更为合理和高效的虚拟电子政府。其系统建设完成后应能具体的体现出5E价值:

1、交流更通畅(Easy communication)

电子政务的建设为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扩展了交流渠道,加强了交流工具,消除了时空限制,增加了通信带宽,使相互间的信息交换以至于思想交流更加容易与流畅。

2、行政更高效(Efficient corporation)

电子政务的建设必将促进政府的管理和流程的改革,使政府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业务流程更加优化,进而大大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能和效率,成为高效运行的政府

3、成本更节省(Effective cost-down)

对于政府而言,实行电子政务需要一定的投资,但是通过政府业务流程重组和电子化行政手段(降低人员和时间成本)可以减少费用。从长远来看,电子政务必将为节省政府开支提供途径。对于社会来讲,一体化的虚拟政府管理可以为社会公众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4、协作更延伸(Extensible cooperation)

电子政务及其网络的建设实现以网络为纽带、打破目前中国各地政府之间条块分割的局面、打破时空界限的政府部门内部及政府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的壁垒,从而使信息的高度共享、应用操作统一协调、行政管理一致协同。同时,也延伸了政府管理与公众需求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协调,实现快速反应、快速服务。

5、用户更满意(Enjoyable customer)

上述的各种作用最终都可归结为使得不管是政府部门内部用户,还是面向大众服务的外部用户,不管是决策性领导用户,还是办事员操作用户都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资料及其服务;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得电子政务系统的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按需要、按兴趣获得所需的各种优质服务。

通过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借鉴全球各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应该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其基本建设思路是“以公众为取向”,从易到难、从独立到联合、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一般都经过“基础阶段、强化阶段、互动阶段、全面整合或无缝衔接阶段”这几个环节。

总体框架

“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是金蝶软件基于自主产权的BOS开发平台和GMiS(Govern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产品构架构建的面向政府财政及公共部门集中管理应用的解决方案。方案立足于财政财务业务的全面整合互通、信息的完整和集中、管理和监控的强化以及决策的辅助支持增强;实现政府及部门收、支、核算、决算信息的完整汇总聚合,消除业务应用的空间和独立系统阻隔;提高业务实时应用和汇总效率,实现管理和监控的双向互动,从而高度提升政府财政及部门财务集中管理和纵横监控能力,高度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业务架构

“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服务于政府行政效能提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战略目标是:“以政府资金收入、支出、管理为核心,渗透到政府行政管理各个领域的每一个行政行为,以面向服务的管理系统架构和系统实现方法来实现政府管理信息的全面共享、业务协同的互操作、责任的严格分明、控制的统一有序,建立起政府以资源管理为核心的分配、管理、协同、控制、考核、决策为一体的政府行政管理的大统一的信息支撑平台。”

“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是基于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领先、并通过国际认证的BOS及中间件产品,系统化采用SOA理念和构架,以政府资源管理为基础来构建满足政府全面应用的管理支撑信息平台。

一方面,构建面向政府及财政的管理全部政府资金、归集政府全部财务信息的“平台化”、“高适应度”产品体系,全面支撑财政业务的整体实现和政府所有资金的管理,实现“金财工程”的建设目标;

另一方面,构建面向政府所有部门的财务资源集中管理产品体系,同时关注部门财务与财政业务的互联互通应用;构建面向政府部门的从业务计划、财务预算、执行、核算、资产管理到绩效评价的集成化平台;把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电子政务工程与“金财工程”紧密关联起来,达成政府资源管理、业务协同、绩效考核的管理目标;

第三方面,实现政府机构跨部门互操作应用,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执行力和效率,帮助用户实现业务组织间的信息集成,进一步提高政府预测分析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和即时性为政府快速、准确决策提供支持、为政府政务信息全面公开提供支持。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金蝶软件完全能够推动政府应用从事务型向资源型、服务型应用转变;推动政府应用从分散应用向平台化整体协同转变;推动政府应用向数据标准化、业务规范化转变。

应用领域

“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是面向整个政府各个部门,涵盖政府财政、财务各种业务应用。是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工具服务于政府部门,以使政府各部门更快捷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服务、不断提高完善服务型政府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下的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和打好基础。

应用模式

“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是一个面向政府所有部门,适应于政府各种财政、财务业务的完整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根据政府财政、财务用户的应用主体、应用方向和应用重点的不同,系统的划分出针对各种不同用户、不同业务方向、不同应用主体的应用模式。用户可以根据的自己的实际业务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应用模式或者各种不同应用的组合,通过各种不同应用之间的组合,从而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做完全适合自己、满足自己实际业务需要和以后发展的应用模式。下面列举了“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中几种常用的业务应用模式。

政府解决方案业务价值

全面的综合财政、财务业务一体化解决方案

综合政府财政与部门的财政、财务业务处理,能全面实现财政、财务各种业务操作,管理全部的财政性资金,全面综合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建立了财政、财务业务共同遵循的主信息流处理机制与业务协同机制,构造了政府业务管理闭环(预算―执行―财务―分析)的基础体系。建立全面处理所有财政业务的财政综合业务处理大平台

建立了一个管理全部财政性资金、处理全部财政业务,覆盖所有财政收支业务处理,从预算编审业务开始到决策分析、预警监督结束,系统功能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工资统发、公务卡、固定资产管理、总预算会计、财税库横向联网等的财政综合业务处理一体化大平台。建立全面预算财务集中管理的新模式

建立财务管理新模式-多维一体的全面预算财务集中管控模式,实现部门全面业务工作协同一体化、预算支付核算三位一体化、财务集中管理数据业务垂直监控分析一体等多维一体化应用。实时、动态地反映财务状况,强化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预算、控制职能,形成以资金预算和使用为主线,以预算执行和控制为重点,以核算和监督为依托,以指标分析为评价依据的财务管理体系;改变“事后核算、事后找原因”的做法,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科学、规范管理,支持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管工作的开展。全过程业务处理高度集成、高度人性化

实现跨单位、多级别的业务审批处理,进行灵活强大的工作流管理;实现部门内部单位之间固定资产调拨、往来抵消等协同业务处理;系统彻底改变传统财政、财务工作模式,与上下业务无缝衔接、能形成从“预算―支付―核算―决算―分析―预算”完整的业务链条,提供自动推进式管理,突出应用人性化,提高协同业务处理效率。实时查询和监控

政府财政及部门的主管部门可以实时的查询与监控下级单位的财政及财务状况,并可以联查到下级单位的各种明细数据,进一步可以跟踪查询到每个业务的原始凭证和业务单据;同时主管部门可按照月度、季度和等情况可以详细监控分析实际业务的发生,实现主管部门对各级下属单位的全面穿透查询和实时监控。

政府解决方案客户价值

金蝶多年以来一直以“帮助顾客成功”作为使命,希望能够产生让用户满意的顾客使用价值,帮助用户推动用户业务的发展和运行,成为用户忠实的伙伴,使用户信赖金蝶、信赖金蝶软件。适应政府财政、部门财务管理改革要求

构建了政府财政变革为源头的政府财政、财务运行新体系,适应了政府财政改革引起的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的新变化,提供了最新技术手段条件下管理方式创新的新途径,极大地了提高财务管控效率和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可持续发展

政府的各项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进程,面对政府及部门管理的GMiS框架,为用户提供基于全局考虑的业务应用,系统可随着业务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不断扩展,保障用户系统的长远性、适应性及高度的协同能力,以构建资源型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满足用户不同管理范畴和管理层次的需求。随需应变

政府部门的业务管理与信息化技术深入应用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所有政府用户无不在系统应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流程,而管理流程在优化的过程中又对信息系统不断提出新要求,呈现出业务要改革、系统需更新的循环局面。为了应对政府客户这种客观存在的应用需求,金蝶GMiS实现了随需应变的业务和技术构架,更贴近用户自身的业务,以业务管理为核心、业务产能为价值,使用户方便应用,并获得丰富的业务处理结果。资源型构建从数据层次获取价值

6.政府法制信息化建设现状和进展 篇六

一、政府法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政府法制工作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作为为政府法制工作服务的政府法制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提高政府法制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为社会提供政府法制信息服务。

(一)政府法制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电子政务建设需要政府法制工作的支持。政务信息公开要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政务信息保密要由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对互联网等媒体也要依法监管。其次,政府法制信息化工作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从技术和信息等方面对政府法制工作提供支持,提高政府法制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府法制工作信息化。政府法制信息工作收集和生产的政府法制信息是政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整合资源、服务应用。缺少政府法制信息的政务信息是不完整的,没有政府法制信息工作的电子政务建设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要把政府法制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二)政府法制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政府法制工作水平的时代要求。政府法制信息工作就是要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政府法制工作中,为政府法制工作提供信息和技术保障。政府立法工作过程包括制定立法工作计划、立法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定稿、审议、发布等环节。从形式上看,就是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管理、生产、发布的过程。法规发布后,还要跟踪研究社会反映。因此,要提高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要求政府法制工作者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也要求政府法制信息工作为立法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另外,实现政府法制监督、行政复议等工作的信息化,可以为实现法制统一、复议为民提供技术保证。通过推行电子政务,还可以实现政

府法制工作的机关办公、公文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后勤管理等机关工作的信息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政府法制信息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开发政府法制信息资源、开展公共服务。法制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基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政府法制资源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信息。政府立法过程产生的有关信息,政府法制机构之间的工作交流、意见交换和情况通报等交流信息。初步计算每年产生的政府法制文字信息1G左右。管理好政府法制信息资源,发挥好其为政府立法工作和社会公共提供信息服务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府法制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取得的成果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工作,我们建立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机关网络系统,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站,为31个省级政府法制机构建立了局域网,建立了连接31个省级政府法制机构、49个较大的市的政府法制机构以及54个国务院部门法制机构的法规规章报送系统,奠定了全国法规规章网上报送的基础。在政府法制机构之间以及政府法制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初步建立一个政府法制信息交流平台,推进了政府法制信息化进程,为全国政府法制信息化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一)加强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站(以下简称“网站”)是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门户网站,2002年2月建成开通,2008年12月升级改版。网站栏目逐步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平均每年上载信息9000余条。网站的访问量稳步上升,知名度逐渐扩大,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网站的建成和运行,对进一步提高政府立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都有着重大意义。在政府法制工作中,网站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政府立法工作征求意见的信息平台。在行政法规起草、审查过程中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是对政府立法工作的重要要求。提高政府立法工作的透明度,拓宽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渠道,是实现民主立法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政府立法质量的有效途

径。2007年6月开通的《法规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为社会公众参与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方便了政府法制工作人员收集和整理征集到的意见。二是,政府法制工作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站为地方政府法制机构建立了专栏,报道各地政府法制建设的情况、典型经验。地方政府法制机构也把网站作为他们宣传本地政府法制建设的窗口,积极提供信息。加强了政府法制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三是,政府法制工作宣传的信息平台。为了配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网站上分别建立了专栏。在《行政许可法》专栏,发布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提供有关行政许可法的知识问答,为公众获取行政许可法的有关知识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渠道。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专栏上,发布与之相关的重要文件、理论研究文章和有关部门的具体落实情况,以及各地的执行情况等,成为了国务院部门、地方政府法制机构、以及普通群众学习贯彻《纲要》的主要信息来源。

四是,政府法制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信息平台。网站上建立了法律法规信息检索系统,包括法律库、行政法规库、地方性法规库、部门规章库、地方政府规章库、司法解释库和案例精选库等7个数据库,满足了群众免费检索法律法规信息的需要。每当一些重要法律法规发布后,我们在网站上建立专题栏目,广泛收集与之相关的信息,方便人民群众学习和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网站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免费获得法律法规信息的重要信息源。

(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机关网络系统成为国务院法制办政府法制工作的基础平台。在网络上运行的应用系统成为政府法制工作的业务帮手。《国务院法制办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办件的流程跟踪管理。通过该系统实现了办件工作全流程管理,能够及时跟踪办件情况、查询和统计办件信息,便于办件督办、明确办件人的责任等。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的备案审查、各级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是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重要保证。投入运行的《法规规章备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法规规章

备案登记、备案查询、备案统计、备案报表等备案管理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提高了法制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大量的法律法规需要制定、修改和完善,跟踪、掌握法律法规的实施效力情况十分重要。投入运行的《法律行政法规目录跟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法律行政法规的跟踪管理,即可以按照关键词、公布时间、时效性、分类、法规中规定的主要行政行为等任意进行查询和数据统计。同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查询和统计要求,自动生成法规目录和统计报表。在政府法制工作中,需要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和最新的法学研究成果。维持,我们在内部局域网上,还建成了包含20多万册电子图书的法律电子图书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还通过与国家图书馆联网,国务院法制办工作人员可以像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样查询大量书籍、期刊全文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收集范围和效率。相继投入使用的《行政复议信息报备统计系统》、《国务院法制办综合档案管理系统》、《计算机设备管理系统》等在实际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法律法规信息资源电子化是政府法制信息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开发利用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开发、整理法规信息资源是政府法制信息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坚持跟踪收集处理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等法规信息。目前已经收集的法规资料主要有:全部法律和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还收集整理了司法解释、司法案例等。我们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了法规信息检索数据库系统,为政府立法工作提供检索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法律法规信息。

三、政府法制信息化发展的前景和思路

中办、国办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开展和政府法制工作紧迫需求,政府法制信息化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一)制定《中国政府法制信息化规划》。该规划包括“一网、两库、八系统”。“一网”,是指建设政府法制信息网络平台,在国家政府专网上建立连接国务院法制办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法制办的政府法制信息网。“两库”,是指充分开发和利用政府法制信息资源,建立政府法制工作信息库和国家法律法规信息库。“八系统”,是指开发八个政府法制业务应用系统,实现政府法制业务工作的电子化。

(二)依托政府专网建立政府法制广域网。依托政府专网建设政府法制广域网(简称“专网系统”),是指在国办政府专网上建立连接国务院法制办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法制办的广域网络系统。国务院法制办审查的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以及办理的其他重要文件大部分都要征求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意见。目前,主要是通过邮寄等方式传送征求意见稿和回复意见稿,不仅周期长,而且录入、整理的工作量很大,亟待采取技术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专网系统后,对涉密(包括非涉密)的法律、法规草案以及其他重要办件的征求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可以通过在专网上建立的政府立法征求意见系统或者电子邮件系统直接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法制办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

(三)开发《行政复议管理信息系统》等有关应用系统。行政复议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法律救济制度,是监督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有效形式之一。行政复议是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将行政复议案件处理全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将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格式化,可以规范办案程序,增强行政复议的透明度,提高行政复议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现行政复议工作的信息化。同时,还根据工作需要,开发一些政府法制应用系统。

(四)加强全国政府法制信息工作的指导。通过召开全国政府法制信息工作会议、建立政府法制信息化技术规范等方式对全国政府法制信息工作进行指导。通过开发推广通用应用系统、举办技术研讨会、专题技术培训班等措施推进全国政府法制信息工作的开展。(作者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信息中心主任)

作者简介:

孔祥清: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信息中心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曾主持并参与国家统计数据库开发工作,组织全国统计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处理和国家统计数据库开发工作,获国家统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7.政府信息化发展 篇七

关键词:政府网站,网站安全,信息安全

2014年2月27日,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 这表明政府网站安全被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党政机关门户网站的权威性, 受到网站信息内容的影响, 政府网站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是保证网站安全的根本。

1 政府网站的定义

政府网站是指通过一个网站提供信息检索、电子邮箱、搜索引擎、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互联网服务, 基本满足网络用户的所有需求。简单来说, 政府部门使用互联网发布信息、收集和处理公民意见和建议, 提供政府办事窗口、受理公民业务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政府网站的主要职责是更好的服务大众, 为公民提供便利;其次是做到信息的透明化, 使信息共享;最后, 是为了实现政府内部的信息传递, 方便政府的内部办公。

2 政府网站安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互联网、宽带光纤的用户数量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 而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公民的安全意识培养, 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环境还没有跟上网络的发展速度。

2.1 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我国在政府网站安全的核心技术方面, 依然没有摆脱受制约的情况。我国的软件和硬件基本都来自国外, 就电脑的处理器芯片——CPU来说, 全都依赖国外进口, 而芯片的安全是整个政府网站系统的核心。前些年吵得沸沸扬扬的奔腾III序列号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思考CPU核心带来的安全问题。再就操作系统来说, 也存在着技术依赖, 当前许多政府网站的服务器均是采用美国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

2.2 管理意识不强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思想上对网络的重视不够, 政府网站只重视开发却忽略了维护, 更不要提风险认识, 网络安全生产大意纵容。在面对复杂局面和重大事故缺乏快速感知和反应能力,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就形成了失控的局面。在一些地方, 信息报告制度也不够完善, 甚至不能及时地收集和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2.3 法律法规不能及时更新

目前, 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 而法律法规的更新明显滞后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包括《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法律中包含了政府网站安全的相关规定, 但是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政府网站安全的法律, 更没有针对新技术的法律。单单依靠上述的法律还无法保证政府网站信息安全, 缺乏针对性和衔接性, 面对问题时容易引起矛盾冲突。而且, 面对网络上新出现的问题, 比如无法鉴定罪犯真实身份、无法掌握证据等, 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3 加强政府网站安全的对策

3.1 建立政府网站安全的技术治理体系

首先, 要加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核心技术, 才能有可靠信息安全。尤其在芯片技术和核心操作系统上都必须加强研发, 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这样才能在核心里做到整体安全有一个保障。

其次, 针对政府网站安全的特征, 需要开发以下具体的技术。第一, 安置网站防火墙、网站防篡改系统和入侵检测系统等, 在传统的网络防火墙基础上, 网站防火墙利用的是入侵检测系统识别黑客的非法入侵、恶意攻击以及异常数据流量, 通过对网站防火墙和网络防火墙的作用进一步优化配置来阻断黑客的非法攻击。第二, 加强网站平台安全的管理。优化和完善网络结构、合理分配网络资源, 从边界防护、入侵检测、行为审计、防毒防护等方面不断完善大数据和云模式下政府网站平台安全的稳定运转。第三, 加强网站的代码安全。要求网站的开发者在开发系统时, 养成良好的编码习惯, 尽量不要使用来历不明的程序代码和插件程序。在系统开发后, 还要有相应的代码检测机制, 更新漏洞补丁。第四, 加强对数据的安全保护。加强数据库的安全, 使用正版数据库, 将网络安全域划分, 将数据库藏在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 最大限度的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第五, 准备数据灾备系统。选择安全的机房环境, 将重要数据进行异地备份。

3.2 建立政府网站安全治理的管理体系

首先, 建立统一协调组织机构。根据政府网站安全的现状, 应建立位于各相关部门之上的最高层级的、专业的统一组织协调机构, 并设立首席信息官等职务。同时把部分涉及网站安全方面的公民商业组织, 纳入到政府网站安全的管理体系中来。

其次, 建立配套的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制度。在明确了政府网站安全的协调组织体系之后, 还要制定相应的网站安全管理制度, 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应用软件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等。每个参与网络安全的管理员都要尽职尽责, 遵守网络安全制度, 认真完成自身的工作。此外, 要建立培训制度, 对政府主体和普通公民进行信息教育, 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安全意识。同时, 对网站技术人员进行反入侵培训, 使技术人员了解入侵的过程, 在根源上找到防御入侵的破解方法。就公民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而言, 也需要制定自身的组织管理制度, 加强对组织人员的制度约束。

3.3 建立政府网站安全的法律治理体系

首先, 树立整体的政府网站安全法律理念。目前, 我们不能完全依靠传统的研究模型来研究现行的法律问题, 必须有创新的意识来应对这个以网络为主题的信息安全威胁。所以, 我们要先建立一个完整的政府网站安全法律法规, 用这个总的法规来保障基本的政府网站安全信息。

其次, 及时更新具体的法律体系。一方面, 由于新技术快速更新和由于网络发展产生的新问题, 法律体系必须做到最快速的更新。我国应大力培养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人才, 做到关于技术法律的实时更新。另一方面, 根据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的基本法, 制定其他一切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法规。以处于中央地位的信息网络安全基本法, 辐射出网状的各效力等级不同、又相互衔接、不冲突的法律法规, 构建起保护政府网站安全的法律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范苗苗.网络安全问题的讨论和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8) :49-51.

[2]毛太田, 邹凯.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14) :244-245.

[3]胡琳, 刘孟强.网站安全管理的技术性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 2005, (14) :25-27.

[4]张明国.县级政务网站安全维护策略[J].信息化建设, 2006, (12) :54-57.

[5]张成福.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意涵[J].中国行政管理, 2003, (1) :16.

8.政府信息化发展 篇八

首先,从两个层面为信息产业培育新的市场空间。在实施好“家电下乡”、“宽带下乡”和“信息下乡”措施,开发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市场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信息消费”这一新型消费领域的拓展,拉响了3G进一步拉动信息消费的号角。

其次,在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发展中,突出了信息网络产业的引擎作用。这样明确的指令,必将推动信息网络产业包括3G、LTE、4G、宽带、下一代网络等迎来一轮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其实,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化融合等,必然需要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基于三网融合的众多产品技术已经开发完成,相关新兴业务模式也已经成熟,只要体制机制真正突破,最近3年必将实现井喷式发展。物联网的发展则需要走出概念炒作和过多的务虚讨论,应该尽快开发出适用的技术方案,探索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

第三,向服务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之一。报告中强调了信息产业对于拓展新型服务领域的重要意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并特别指出,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可见中小企业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服务领域之一。

第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升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意味着,电子商务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超过3.5万亿元,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不过,在中国,网购目前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更巨大的增长潜力有待开发。

第五,两化融合等将促使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层次。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背景下,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信息产业的技术开发、应用拓展以及营销模式都将出现新的跨越。此外,在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方面,在家庭服务、社区服务方面,在支撑国内企业“走出去”方面,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信息产业都将更广泛地渗透和融合。

“两会”凸显E时代特色

■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 吴胜武

今年“两会”体现出了鲜明的E时代特色,这是跟往年不一样的。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传播方式在会场内外的广泛应用,使全国两会更加开放透明;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行使职权、参政议政,凭借电子技术的发展更为便利; 新科技的应用也拉近了代表委员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拓宽了代表委员收集民意的途径,不仅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召开前在线与网民交流,甚至一些网上的讨论也都能够通过两会反映出来。这些都传递出网络问政的新风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给会议本身,以及中国的政治协商特色带来了很大变化。这次两会民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这种提高有很大的功劳是来自于互联网,取决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在“两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了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多次提及“信息”这个词,一共有10个地方。例如发展物联网,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用好网络、利用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接受群众监督等,这都反映出在政府工作和思考的过程中,信息化与信息产业都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特别是目前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新技术发展条件下一些社会形态的变化,都使得我们的高层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怎么样在这种泛在网络的条件下、更好地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和服务群众的体系建设。

此外,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新能源、新材料、网络信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提出,“两化融合”要所有为,有所不为,要找准切入口。这个切入口,就是“需求拉动、技术保障”。一方面,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信息素质的提高,人们的信息化需求也会越来越广; 另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提供了保障,像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等都反映了这样的主题。

很多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都是结合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而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认为下一步,首先要加大信息消费; 其次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化手段的支撑; 第三是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将信息化从城市渗透到农村; 第四是打造我们自己的产业链,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人心,“E时代,U社会”的愿景已经不远了。

“公平正义”考验政府责任

■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电子政务专家 汪玉凯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列为2010年的八大重点工作之一,这是前所未有的,它显示了政府推进自身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在我看来,报告的亮点有4个: 一是强调公平正义。收入分配不公已经在社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反应,强调公平正义彰显了政府责任; 二是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随着网络的崛起,民意表达已经形成一股汹涌的民主力量,政府正在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 三是加大反腐败力度。报告中提到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等措施,显示了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 四是强调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健全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将落脚到政府本身。

温家宝总理在闭幕式后的答记者问中提到:“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如何做到“公平正义”,则将直接考验政府责任。从电子政务角度,政府将面临两个转型。

一是建立服务型政府。10年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成绩显著,电子政务工作的重心转为“应用”,进入到一个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应用深化期。因此,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趋势。

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可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而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模式可以利用网络,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此外,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还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公共服务管理的提供过程进行监控,而对过程的监控也就是对行使公共权力的监控。

二是网络民主考验政府公开。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民主体制中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架构,尽管网络使网民的自由表达与公众参与成为可能,也使得以网络为媒介的“政府-民间”互动模式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元素,但是,真正打通网络民主“最后一公里”,仍然要靠制度的建立。这种制度建立正考验着政府对信息公开的责任。从容、理性地面对网络民主,加强信息公开,成为每一级政府不可逃避的责任。

社保服务到乡村 农民“老有所养”

■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社保信息化专家 王东岩

2009年,我国继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步伐,普遍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出台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在技术层面的支撑不存在问题。未来,只要原则确定了,各地就具体的步骤和流程进行协商就可以解决。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老有所养”的梦想变为现实。去年,全国320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将开始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养老保险。

“金保工程”一期7年,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将数据集中贯彻始终。在此基础上,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虽然是“平地起高楼”,却有着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参照实行,数据向省级集中,最低也可以实现市级数据集中。

相较于“数据向上集中”的齐步走,“服务向下延伸”则个性化色彩浓厚。如何真正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对新农保的最大考验。首先是将服务延伸到乡、镇,甚至是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科学地设立服务网点,实现《国务院关于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范围,将从去年的10%的县扩大到23%的县。新农保最主要的投入不在数据中心,而在信息“入口”,硬件上需要终端和网络,技术上需要人员。这一点应该充分发挥各地的“劳动保障工作站”、“就业工作站”等已建服务机构的作用,这些“工作站”当初主要的功能,是农民工在跨地区流动中的信息支持,现在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以及将全国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前者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政策缺失,这些集体企业的退休职工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领城镇低保; 后者指未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的工伤人员。积极将其纳入工伤保险统筹,使社会保障荫蔽到“老工伤”人员,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切实困难,推动社会和谐。

这两个问题都是存在多年的老大难,如今政府主动买单,这也是注重民生、关怀弱势群体的一种体现。同养老金的转移接续一样,这些问题的在技术层面的支撑早就没有问题了,只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流程,应该很快就可以解决。

卫生信息共享 医疗费用下降

■ 原解放军301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医疗信息化专家 任连仲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医疗卫生做出了更为积极和具体的政策指导,重点是进行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改革和扩大医疗卫生制度的覆盖率,惠及于民,这与正在进行的医改相呼应。要将政策落实,信息技术是实现医疗资源均衡、监控财政投入是否到位的必要支持手段。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医疗卫生的政策有两方面:

第一,加大政府投入。今年,财政支持会在两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直接投钱给新农合与医保。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可见,政府是要花真功夫来扩大医疗卫生的覆盖面; 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支出,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院的公益性改革也是医改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这只能由政府加大补偿。

第二,医疗资源的均衡化。首先,报告提出,2010年,在政府举办的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就是要减少流通环节,让药价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其次,报告里提出开展社区首诊试点,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实质就是将医疗资源均衡化,使得病历、检查检验结果能够在不同级别的医院间流转。

在政策指导下,信息化是实施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在医改方案中已经提出,信息化是八大支柱之一。我认为,重点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网络系统,实现卫生信息系统的共享。一旦共享系统建立,医疗档案就能够在不同医院间相互调阅,而这也是医改方案中的重点。共享系统能带来三大好处:

首先,减少重复检查检验。我调查过很多医院,发现在中高层医院进行检验检查的费用,占个人就医费用的26%~28%,如果有了共享系统,医疗费用就能减免8%,这是相当可观的数据。

其次,有了共享系统,可进行网上挂号、互相转诊,不仅降低医疗费用,也方便了老百姓。

最后,实现监控。在医改方案中,“监控”两字出现了28次,可见其重要地位。通过共享网络,可辅助落实基本医药制度和药品的统一采购。此外,监控更大的作用在于管理巨大财政的投入——国家8500亿元的财政投入是否到位,是否有效利用——在实用共享的网络系统里,数据可以直接通往高层,数据质量和真实性都得到保证。

物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空间更大

■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道亮

我看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有点“失望”。因为报告中,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外,连一句“农村信息化”都没提到。

其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三农”的环节并不少,从财政支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服务业、继续加大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到统筹城乡发展等均有涉及。在这些环节中,处处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的作用和服务,例如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监控、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农民培训,信息化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惟独没有提到这些应用所需要的手段,这说明农村信息化还是没有破题!即使是“家电下乡”,也不是纯粹为了农村信息化而来,而更多是从振兴民族工业的出发点来考虑。

信息化相当于空气一样,它并不值钱,但一旦人离开空气就无法生存。信息化在农村的作用也是如此,从最初的信息服务站、村村通、到“电脑下乡”,虽然农村信息化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好几年,但是目前很多人都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次。

面对这样的局势,今年的农村信息化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年农村信息化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呼吁政府和社会对农村信息化加强重视,二是改变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

其实,信息化已经在改变人们在日常管理和生活方式,尤其在促进城乡统筹、夯实农业基础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小的今天,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接近城里人,看电视、上网甚至结婚穿婚纱,都是信息化潜移默化的结果。

9.政府信息化发展 篇九

一、加大宣传政府信息条例

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宣传,使乡机关、乡属各站所及各村民委员会能及时学习条例内容,并进一步完成乡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网

乡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已在马关政务网**栏目和云南省数字乡村**栏目开通,但形式单

一、内容简单,还不能突出体现政府的透明度。计划2009年派专人维护网站,并要求乡各属各站、各村委会及时报送相关公开内容,督促维护人员及时更新相关信息,进一步完善**乡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效率。

2、健全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网,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内容。

3、加强信息收集、整理,提高公开信息的价值。

三、完善信息公开内容

1、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内容。

2、反映乡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内容。

3、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内容。

4、政府开展的各项重要重大工作。

四、多听取意见,更正不足

积极听取群众反映意见,认真查找存在不足,及时总结经验,确保乡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OO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10.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篇十

申请人信息 公民 *姓

工作单位

*证件名称

*证件号码

*联系电话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邮箱

法人/其他组织 *名

*组织机构代码

*法定代表人

*联系人姓名

*联系人电话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邮箱

所需信息情况 *申请公开部门

*申请时间

*申请公开的管委会信息的名称、文号或者便于行政机关查询的其他特征性描述

*所需信息的获取方式(可任一选)

□ 纸质 □ 电子邮件 *获取信息的途径(可任一选)

□ 邮寄 □ 电子邮件 □ 传真 □ 自行领取 □ 当场阅读、抄录 依法合理使用 政府信息承诺协议

本人承诺所获取的政府信息,只用于自身需要,不作任何炒作及随意扩大公开范围。

承诺人签名:

时间:

11.用信息化点亮阳光政府 篇十一

在滨州,如同对待经济发展后发优势那样值得倍加珍惜和牢牢把握的,还有信息化建设的后发优势。这一点,在滨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头脑中,深刻而清晰。

最近,我们有幸专访了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作为一市之长,张光峰首先把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放在了政府自身的建设上。在各种场合,他反复强调要以打造阳光政府为目标,强力推进政府信息化,努力将政府信息化工作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紧密结合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滨州市民和企业感受着政府便捷、及时、透明的服务。

记者:张市长,近年来滨州的信息化工作备受重视,建设步伐坚实有力,尤其是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阳光透明的服务型政府方面,应用亮点频现。显然,您把推进政府信息化,打造阳光政府作为滨州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请谈谈您对信息化的理解以及这么做的初衷。

张光峰:当今时代,信息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它涉及的领域可以是任何地方。从近的说,信息化就在你身边。手机,短信、电脑,QQ等等,通过这些工具获取信息,交流沟通,使你了解了世界,世界也了解了你,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此外还有人与物的联系,甚至物与物的联系,即现在热谈的物联网等。所以说,从长远看,信息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和方向。谁接受得早,谁就有可能跨越发展一步,反之则会落后。因为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制高点,率先抢占这一制高点,就能为进入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之前你的经济社会是否发达,在信息化面前,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有些地方领导可能会认为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发展信息化还不是时候,而我的观点正好相反,正因为欠发达,更要用信息化这一手段来改造提升整个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我想,这也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并提出了“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的所在。

那么,信息化与工业化到底怎么融合?切入点在哪里?中央强调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我们的结构在调,方式在转,但这个调整不仅仅是经济,还包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我们要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另一方面要促进信息化在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我们要找看得见、摸得着,有实际效果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来转变大家对信息化的认知观念。

我们认为政府信息化建设是滨州“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切入点。我们要把政府信息化工作作为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强力推进。

记者:政府信息化的工作同样也是千头万绪,同样需要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滨州选择了与百姓和谐沟通的阳光政府工程。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目前,这一工程已经实施的应用有哪些?效果如何?

张光峰:信息化是新时期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怎样才能让百姓真实地接触到电子政务,把政府的工作在阳光下公开,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当他们需要政府的服务时,能够因为有了信息化而更加便捷和周到。这就是我们推行阳光政府建设活动的初衷。

客观地说,当前的干群关系中还是存在沟通较少的问题。我始终认为,政府的工作越公开,越透明,越公平,政府的威信就越高;而绝不会是因为我们做了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事情而影响政府的形象。现在,有一些领导总是害怕老百姓知道的太多,事实上,正是因为老百姓知道的不多,才会产生猜疑,一猜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萌生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信息化建设首先突出了为民服务这个重点,突出了阳光政府建设。

一是实施了“阳光政府便民行——政府信息公开一点通工程”。“信息公开一点通”主要是在市区选择部分人流密集的公众场所和各类服务大厅部署电子触摸一体机,通过“滨州新闻”、“直通政府”、“便民服务”、“办事指南”等栏目,公开政府活动、最新文件和全市46个执法部门的2528个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全市现行的1181项收费项目,特别是还全面公开了2010年度市政府投资的16个建设项目,让公众了解监督。我们一共在城区车站、酒店、大型超市、医院等公共场所和部分部门、单位服务大厅分两期部署了36台政府信息公开一点通电子触摸屏,方便公众查询政府信息,使老百姓切身感受政府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一点通”自开通以来,点击率已突破了136万次。省政府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全省转发了我们的做法。二是开通了“阳光政府进万家——滨州数字电视政务公开频道”。市政府发挥传媒集团的网络优势,在滨州数字电视上开通数字电视政务公开频道。目前,已整体转换数字电视的十万用户不用上网,足不出户就能够查询政府公开信息,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服务型政府的阳光。三是开通网络问政的新渠道。在“中国滨州”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了滨州政府在线系统,包括在线访谈、网上评议、网上听政、政务信箱四个系统。此渠道的开通,搭建起了网络问政新渠道,建立起了政民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

此外,以加强应用为目的,我们在强化电子政务基础性建设上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我们全力推行一网式协同办公应用,正在分期分批部署实施,力争到年底,市直机关、部分县(区)内部、部门、上下之间传递公文、报送信息等全部实现网络传输,明年全面实现一网式办公;我们全面部署政府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工作,集中精力抓好政务专网扩展改造工作,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基础网络。到今年国庆节,该网络系统将在全市(包括乡镇)全部启用;我们组织有关部门抓了农业信息化、数字城管、应急信息管理等重点应用系统建设。目前农业信息化平台已开通半年多,农业部门向30万农民手机用户通过发送短信的形式,及时提供政策、技术、农产品价格等信息服务,深受群众欢迎;我们还开通滨州政务手机报,将有关政务活动、政务信息、最新公文等信息通过手机快报形式,向市领导提供更快捷方便的政务服务。从元月份开通以来,已刊发160多期,运行良好。

记者:这些应用的亮点为滨州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开了个好头,但是,我们知道,政府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滨州在这方面有怎样的规划部署?

张光峰:是的,目前我们做的这些还只是刚刚起步,无论是对信息化的认知和把握上,还是对信息化的探索和实践上,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我们有自己的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并结合滨州实际,少走弯路,少付学费。我们已经编制了《滨州市推进政府信息化总体规划纲要》,明确了5年内全市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思路、重点和措施,引导全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发展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总体要求,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相对完善的“数字滨州”框架体系,建设先进的城域网、接入网和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化应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开发体系,建成一批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初步实现城市管理和运行的信息化,社会服务和保障的信息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使滨州的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我们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市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要按照“12345”的整体工作思路,即抓住一个核心,突出两个重点,夯实三个基础,强化四大应用,做好五项工作。

“1”是指抓住“以应用促发展”这一核心。“2”是指突出抓好一网式协同办公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两个工作重点。“3”是指夯实队伍、网络、软件三大基础。“4”是指强化信息强政、信息便民、信息兴业和信息惠农等四大领域的应用。“5”是指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推动、财力投入、工作考核和运行保障等五项工作。

记者:这套“规划纲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描绘出了5年后滨州信息化的美好前景。但是,要把这套规划蓝图变为现实,更将考验着领导层的智慧和决心。请您谈谈为保证规划落到实处,滨州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管理及保障措施。

张光峰:市委、市政府对政府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市委邓向阳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听取信息化工作汇报,对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县区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并召开信息化推进会议,形成了学习信息化、推广信息化、使用信息化的浓厚氛围。同时,结合机构改革,我们把市信息中心纳入市政府办公室管理,并与山东移动、浪潮集团等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所有这些都为推动政府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员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积极推进了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比如,通过整合基础网络资源,逐步构建全市一体化的基础网络平台;通过整合办公资源,逐步构建一网式协同办公和决策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细化资源,加快建立一站式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在管理方面,我们学习青岛市的经验,实行了“四统一分”管理体制。即:统一机构,由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市机关电子政务的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和技术支持,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统一规划,对全市政府信息化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规范性管理文件,确保统一规划的贯彻落实,防止部门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统一网络,建设全市统一的基础政务网络平台,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一律通过全市统一网络平台实现。统一软件,凡涉及全市或多部门的基础应用系统,由全市统一开发或引进,在全市统一推广部署。分级管理,各县区负责本级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这样的管理体制为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模式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在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上,我们主抓三件事:一是抓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财政、电信运营商、合作伙伴多方投资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并将政府信息化建设投资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由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二是狠抓宣传培训。充分发挥报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和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使政府信息化建设深入人心。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规格的培训工作,大力引进、培养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加强政府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抓制度落实。市、县区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了日常的考核机制,将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观考核内容。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不断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各单位的沟通协调,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了强有力的协同推进机制,促进了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记者:据了解,尽管滨州的信息化工作借鉴了很多先行地区的先进经验,但也积极尝试着去用创新的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化工作的力度。

张光峰:去年以来,我们在信息化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加大了物联网应用。对全市所有长途客车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市内高速公路(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建成联网,货物运输GPS物流调度成功试点。在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安装了具有管理功能的“车务通”系统,探讨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公车管理。

与中国移动滨州分公司合作,建设开通了市政大楼无线办公工程。实现了市政大楼无线网络接入;并通过手机实现门禁、会议签到、内部就餐、无线上网等无线办公功能。

我们还着手了滨州市三维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三维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能使规划效果的表达更加直观准确,具备多方案比较、建筑体量调整、日照分析、通视分析、立面分析、三维测量、规划指标自动计算等多项专业规划管理功能,能实时建立城市新的规划三维模型,实现城市规划成果动态更新,为城市规划方案审批、方案比较提供直观有力的辅助管理,使决策更加科学,提高审批效率。该项目将于9月底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最近,省政府已批准我市列入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我们将抓住机遇,强力推进,实施一批有重大示范推广意义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为转方式调结构,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发挥助推和支撑作用。

上一篇: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不再是唯一标准下一篇:社会大课堂构建立体多元课堂放飞孩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