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2024-10-15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15篇)

1.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篇一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

更新理念 活用教材 多元评价――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

作者/孙盛勇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物理素养的全面提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目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低效现象,从改变教育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和调整评价策略等方面入手来实施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更新理念;钻研教材;多样评价

山东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将近九个年头了,这九年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改进课堂教学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有很多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甚至背离的情况,使得新课程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有的地区收效甚微。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除旧布新,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一、正确把握新课程脉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人,必须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该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物理教师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重视实验、突出实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下,学生只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也缺乏实际兴趣和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等各种能力。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有效方法。人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实验的安排与设计。我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中“演示”实验、“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栏目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我还设计了其他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选修1-1第一章“节约用电的途径”中,我安排学生进行日常用电器的节电情况,并让学生在调查基础上提出几个具体的节约用电的措施。

二、深入挖掘教材精髓,把握教材特色

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为更加有效地利用新教材,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1.整体规划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中会出现大量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一些概念、规律比较抽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设计教学过程,增加信息量,多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2.科学设置教学问题,善于就地取材,为我所用

新教材对物理概念的`阐述相对简洁,在教学上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了使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参与学习,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和梯度,尽可能做到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线,列举学生熟知的事物和现象去分析问题、处理实验,学生身边有很多的物品可以作为实验器材,我们可以取之所用,这样就降低了实验的神秘感,学生更容易接受。

3.合理开展实验教学

新教材更加注重规律的形成,实验探究的章节远多于老课本。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作为备选方案,做一些辅助小实验或小制作,这些小实验更加直观、形象,可以达到比语言描述更好的效果。

三、分层次教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1.关注学生,分层教学

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对学生“因材施教”,这与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不谋而合。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

国内许多教学人员也对分层教学进行了研究。如,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的刘志铭的“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刘老师在实验中从目标、提问、作业布置、辅导以及平时的单元检测进行分层处理。实验过程形成了比学赶帮的态势,高考成绩十分优异。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打破单一模式,实现多元化评价。物理课程的评价应从三个维度进行。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学生有什么收获,参加了哪些活动,是否有积极的投入,活动中有什么表现,这些都要进行评价。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评价要多样,形式要通过到学生中调查,并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如实验操作、课题、成长记录档案等方式评价学生。这样,把学生的各方面表现综合起来评定学生,而不要单单看笔试成绩。这样就帮助了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进行教育反思,重新调整教学思路,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2.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篇二

“Icannotreadonbecausethere’retoomanynewwords.”

“Ilackvocabularytoexpressideasinspeakingandwriting.”

“Ialwaysusethesamewordsandexpressionsindifferentsituations.”

“Icannotunderstandwhatthey’retalkingaboutbecausethere’resomanynewwords.”

可见词汇的贫乏会影响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 会妨碍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 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仅仅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词汇学习如此重要, 那么, 我们该如何让学生记住那么多的单词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我认为, 在高中阶段, 词汇的学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意义、词的搭配和词的用法。我们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样化的形式、强化语音教学和利用英语构词法为词汇教学打好基础。因为单词的增多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所以我们只能变换多种教学方式, 挖掘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比如:我为了强化语音的教学, 我给学生写了一句话:Icanseeahat, acat, akiteandKate.在这句话里包含了元音的用法和发音。先让他们慢读, 让后再让他们快读。这样虽然有些同学不是很熟练, 但是他们还是在笑声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在这之后, 我会给他们写些绕口令供他们练习。这样, 他们不但掌握住了语音, 也掌握了不少的单词。

第二, 英语词汇浩如烟海, 看起来很难掌握。然而, 浩大的词汇其构成是有内在规律的, 只要设法掌握基本的构词方法, 就能比较容易地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词根、前缀和后缀是构成单词的三个元素, 这三者是扩大词汇量的三把钥匙。单词的核心是词根, 单词的附件是词缀。词根在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词根领导统辖一群单词, 在这一群单词中, 每一个单词的基本含义都以这个词根的基本意义为基础, 一个词根的意义决定了一群单词的意义。如, 运用己学的help, 帮助学生进行词缀分析推测出helpful, helpless, helper等 (当然, 不是所有的单词都是由词根加词缀构成, 还有其它的构词法) 。

第三, 《新高中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材中丰富的听力和阅读语篇。我们也可以通过情景的语篇教学,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和任务中, 在交际和语音运用过程中记忆、掌握词汇。

我们的新教材模块一至八每个单元的学生用书和练习册中都有相对应的“Discoveringusefulwordsandexpressions”和“Usingusefulwordsandexpressions”。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对话让学生们去记忆词汇。

另外,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要坚持用英语授课。尽可能用学生所学单词、短语、句型进行提问、对话, 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这个步骤我们大部分都给省略了。但这确实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要加强的。

再者, 阅读是增加词汇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拓宽知识面。我可以制定阅读计划, 提出目的要求和书面练习。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材料, 也可以让学生自选。也可以是我们做的练习题。当然选择的材料要力求知识性强, 趣味性浓, 词汇量适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我还进行定期检查, 要求学生留有读书笔记, 检查形式有提问、扩写或缩写文章、小测验等, 我们还可以把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进行挖空, 把重要的单词空出来, 来练习学生的词汇, 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用精讲多练相结合, 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式, 长此以往, 坚持不懈, 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 用多种方式进行系统的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说明记得快, 并不等于记得牢, 对于学习记忆的材料要经常反复琢磨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相应地, 学生在记忆词汇时应该按照规律“先密后疏”的复习, 即刚记住或掌握了一批词汇后要及时复习。另外我们的课标教材, 很注重这些词汇的复现率, 所以刚开始记不住单词不要紧, 后面我们还会慢慢地去结识他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复习, 背诵也好, 默写也好, 挖词填空也好, 造句写作也好。这些都会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3.浅谈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模式个性化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要求我们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学模式上的变革。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学多是为了中考提高成绩或者是为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这两种体育教育目的都是单纯地提高身体素质和对付考试,与当前倡导的中学快乐体育教育,以及当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增强学生体质,适时地培养在校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不相符的。下面就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体育课程理念要求建立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新课程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两方面。专利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到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老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是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上传为依据,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顾及每个学生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

二、新教学模式的思想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所以在新课标的推行的情况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应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现在正在推广的快乐体育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它建立起了初步体验运动的乐趣、理解运动的乐趣、再学习理性 、运动成就感的教学操作模式,让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习,能充分体验到运动内在的乐趣。开放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指导思想,老师应一开始就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学生可以是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加以改编运用;可以是把电视、VCD 影像等上面的优秀内容搬到课堂;也可以是自己根据已有经验思维、加工、合成创造新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为之继续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三、新教学模式的课堂行为表现

1.新教学模式应能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 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选择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

2.新教学模式应能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段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身心发展。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环境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隐性的学习环境。显性的學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学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景等;隐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及教学中的模拟情景等。学生的学习环境往往需要把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有机结合成具有情节的故事和具有主题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体验学习的快乐。

3.新教学模式应能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公及增强体质方面。而新的课程除重视这些方面外,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抽调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勿庸置疑,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三十中学)

4.浅谈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四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08级二班 谢康河 指导老师 :田红

摘 要:

现在的应试教育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的课堂,使得课堂失去了趣味性,让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业负担沉重,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孕育而生,并且不断的发展,对我们教师有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语文教学变得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改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新课改

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因此,我们阅读教学不单是要完成课程内的阅读教学任务,而且还要给学生指点门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外书籍,以达到学生自身能力的一个提高。

自2007年新课程改革在湖南推行之后,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要求也不同乐,因而,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使得阅读教学更加轻松、更加有效!

一、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现代教育学论认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对教学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性意义。语文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师与生、人与书、讲与练构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系统。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承担培养职能最多的部分,也是学生语文能力造就的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要适应教师角色的变化,即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2).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新技能,即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3).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变化,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对于教师角色的变化,我认为,除了课本的阅读教学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课外书籍,并从中获得知识。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应掌握现代话信息技术,如PPT这种现在很流行的信息教学。这样便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利用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让学生多角度的对语文进行学习。同时,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思想,以前那种考试制度让学生,甚至家长、老师都认为读书就是要考个好成绩、好学校,而忘了读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发展,语文教学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的教学活动。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较多的课时安排,而且承担的任务最繁重。通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自身特有的语言思维现象和规律。

1978年后,在全国各地都有关于语文教学研究探讨会的召开。从那个时期到现如今都有不少的改革实验在进行探讨。如钱梦龙的“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宁鸿彬的“卡片教学法”等。最近这些年国外的语文教学理论研究探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来改进自己的不足。

在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探讨过程中,我们出现了不少的误区。表现在:1).太过重视引导学生研究语言却放松了对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的把握。如不断地给学生灌注语法知识;让学生从文中找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等等。用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课文中相关的语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全面的语言和思想的剖析,以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大谬不然。2).过于重视结论,轻视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简化教学过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为了赶上考试进度而提前结束课程,教师草率结束教学,把剩下的时间放在了做大量的试题上。同时还表现在对情文并茂的优美课文分析过少。3).语感的培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应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分析语境而不是分析语言中的词性句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让他们对文章的内容迅速领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走进这些误区。

现代教育学提倡七个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引导我们既着眼于原作的思路结构,又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能以一个具有高度严密的系统性的结构来分析、解悟和指点、评论文章;能通过文章表面的结构形式和表现形式,去发掘作者的深层意识和思想情感。

三、了解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对语文教学设计有着重要作用 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表述较好的,是刘孝学的《语文教学论基础》。他在这的解释是: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认识语言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服务于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适时与恰当地点拨;教师要有充分的感情投入,将学生带入一个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其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情操和人格。

在语文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基本矛盾的内在联系,即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规律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几点:1).重言语形式的规律。如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国石拱桥》时学习目的并不在于了解石拱桥的特点,而是在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目的以及学习文章的语言。2).言语学习的规律。学生的诵读、体味和抄写是学习语言的感性途径,教师的传授、分析和讲解是学生学习的理性途径。语言的习得,感性是第一位的,理性是第二位的。3).听、说、读、写互促的规律。读是写的基础,写又能带动读,促进读的提高。听、说可以促进读、写,而读、写又能带动听、说。现在我们应把听、说、读、写看作并重的语文教学任务,不能将其割裂。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规律。对语文来教学来说,从课内到课外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完整过程,把课内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的运用到课外,是一个提升个人能力的表现,要想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就应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多阅读课外书籍。

了解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的教学规律,对我们设计阅读教学有着指导意义,能指导我们设计出一套较好的教学方案。

四、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个预想与计划,是一种预测性的活动。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对教学过程有个系统性的规划,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想有个好的效果,就要有个好的教学计划。

(一)、体现阅读过程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A.陈军老师的《死海不死》的教学,1、花15分钟读几遍课文,每个同学提出5个以上的有价值的问题;

2、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其中主要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B.宁鸿彬老师的《海燕》的教学,1、学生自读课文(试给题目加小标题);

2、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3、布置作业,做练习。

这两个教学设计,都较好的体现出了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设计步骤:1)预习;2)讨论;3)练习。

预习时要做一些工作:一是通读课文。通读课文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读,在通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全文。二是认识生字词。学生自己找出生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三是解答教师提示的问题,动脑去思考。

讨论时要做到一下几件事,一是在预习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阅读课文的充分和教师提出问题的充分思考时间;二是要有一个学生讨论问题表达意见的习惯;三是讨论时,有错误要纠正,有疏漏要补充,有难题要解决。

练习时要注意的事,一是诵读,诵读是,可以亲身体会文章的意境,应对学生的诵读做细细的指导。二是多查阅课外书籍,参考相关文章,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是适时的考查学生,如背诵、默写、简述课文内容等等,有利于促使学生精思熟读。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的是:预习中的重点是读,练习中还要有读,而且要促使读和写的训练;预习时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讨论时的问题以及练习中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的思考,做到精思;预习时读课文的时候要多动笔,写写生字,讨论时要写写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练习是肯定要多动笔写写有关的题目。讨论的时候,要尽量的让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提不懂的问题,并用自己的力量解答出来。

(二)、让学生主动学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十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

1、充分调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对文章进行多样性复述。多样性复述要根据课文内容,有所取所,有所详略,或变化人称,或变化角度的复述,就能让学生有目的、有兴趣的去阅读课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出此之外还有给课题加小标题、设计情境、猜想下文等等,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从整体感知课文。

2、恰当的设问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设问的设计,要根据先进的语文教育原理,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不同的教学现象和教材,做不同的设问设计。通过设计有吸引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3、让学生提问

会提问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要怎样学会提问呢?1)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熟读课文,能让前后内容链接起来;2)要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三)、“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要使知识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从而更好地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整体--部分--整体”的讲课方法,要想灵活运用这个方法,就要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遵循以下这三条规律:1).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大致了解学习的是什么,然后再深入局部,最后返回整体,在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层次上形成更深刻的认识。2).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这个规律的意思是要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综合起来思考。3).要符合阅读认识过程的规律。这是一个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的教学过程。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注意的是:A.要把阅读过程分成“整体感知--局部深化--整体升华”三个阶段。B.分析从要整体出发的分析,顾及整体的支解;综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不能脱离了各个局部的来综合。C.第一个“整体”,要解决的是文章写的是什么问题,“部分”要解决的是文章怎样写的问题,就是体味这样的思想内容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过程,第二个“整体”要解决的是这样写的目的,要将语言和思想容融为一体去理解、体味、鉴赏课文,使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

(四)、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在设计和运用“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个规律:1.在课文教学的初级阶段,用一两个“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以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引起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的思考层次。2.在课文教学进行阶段,用一两个“主问题”形成教学的重要版块,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局面。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用精辟的“主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讨论,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设计“主问题”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名家写作总是精心设计题目,体现论点问题,行文线索和结构思路。2.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3.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入手。如在《五柳先生传》的教学时,提这样的问:“五柳先生虽好读书,却是个酒鬼、穷鬼,你们喜欢他吗?”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学生体会文中独特的美,把课堂还给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它在语文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要根据时代的不断变化,改变教学方案。设计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规律,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教学经验,把握学生的特点,设计属于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案。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自己提问多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5.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五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 理念 新课程

[论文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趣味性,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其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历史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让学生在课上“动”起来,课中有突出的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2、教师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展开思维,依据自己掌握的资料一一解决问题,在课中充分的表现自己,发展个性,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在讲秦始皇功过时,通过他们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1)、统一全国(2)、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画示意图讲述)(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出示图片加以说明)(4)、修建了万里长城、灵渠等古代工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并探讨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所产生的影响。又联系到今天推广普通话,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过: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焚书坑儒。探讨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与商、周相比较,加强了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3、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的中心和中点提出自己的困惑,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在讲到造纸术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造到外国的侵列?”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探究。达成共识:世界总在向前发展,不能因为中国没有东西传出去,其他各国就不发展了,只不过是时间上会有差别。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不能闭关自守,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通过讨论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4、教师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并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加以表扬或指出他们改进的方向。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广大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和灵感的源泉,初中生对思想品德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越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具体更加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在讲《社会生活的变化》前,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体现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渠道自选,分别搜集这五方面的资料,他们热情非常高。有的查阅有关书籍,有的上网查询,有的询问老人搞社会调查等。这样一来他们搜集到的有文字资料、有数据资料、有实物资料、有图片。他们将资料归纳整理,来帮助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为使自己的小组在课中有突出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变的敏捷,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而且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的生动有趣。

四、课后延伸

1、学完一节课后,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写心得体会。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我掌握了哪几个问题,还有哪一点比较模糊,我用到了那些知识,成功的地方在那,不足是什么等。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使学生认识到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使学生全面发展。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形象更真切的体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更广阔的天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辩论会、举办历史专题展览、编写历史题材的板报、撰写小论文、历史演讲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

6.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篇六

黄晚强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教学方法来实现,所以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评价;实施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开拓能力、具有表现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育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课程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四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这新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开发具有活力的体育课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材料,通过图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这是讲解示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例如在前滚翻教学时,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预先录好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后脑、肩、背臀依次触垫——抱小腿蹲撑起立的文字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的需要重复播放画面、讲解动作。加上师生的不同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就更简单、更积极主动。掌握理解动作要领就更快、更直观。这也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心理特征。

2、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探究知识、发展创新能力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利用一定的生活情节和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想象,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对学龄初期儿童教学时,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应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情景教学,教学方式应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儿歌、游戏和趣味活动;练习场地则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情景,如夺红旗、找伙伴、消灭害虫等方式进行。如在教学《持轻物掷准》一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不同距离的各种害虫、让学生据自己能力的大小选择消灭害虫的距离,教师根据消灭距离的长短及时给予学生物质与精神奖励,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上课会永远兴趣盎然。

3、构建合作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合作学习时首先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对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很重要,而且学习任务的完成要靠小组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家必须同心协力,个人不能游离于小组之外。使学生逐渐懂得怎样合作,然后逐步提高合作技能。在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讨论问题、同时注意合作人数不宜过多,以3——5人为宜。小组长轮流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合作者。

(2)低年级的合作学习相对较难。如在教授一年级学生《左右滚动》时,教师不要急于传授,而是鼓励他们都试一试,想一想,怎样才能滚动平衡。学生无动于衷,不知怎样进行。这时应邀请鼓励一位同学出来和教师一起组织示范、把其他学生带动起来,积极开动脑筋,比一比谁做的动作好。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同学甚至还能说出哪个动作好、哪个动作优美,学生们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低年级也能进行合作学习,关键是要找准合作点,4、积极改革评价方式

(1)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统一的考试与测评来衡量学生,这主要是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教育观念,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不仅应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还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并给教师提供评价依据,以便于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2)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体育学习评价就是体育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它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地发展。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给学生创造评价的时机,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各种方式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如在教学《模仿小动物走》一课时:小鸭走、大象走、小熊走、小猴走这些本来就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教材,教师给他们恰当的时机,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还跃跃示范。此时教师再以朋友的态度给予总结评价,效果就会更好。可见这种评价方法既活跃了课堂,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7.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 篇七

随着学习、感受在新课改中的理念, 我理解了要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同时, 多给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即语言、能力, 使得学生们能够敢于去想象、去提出疑问、不断发现和创新, 从点滴人开始培养, 最终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这种被动的课堂教学变为主动教学, 即师与生的相互教与学, 所形成教学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状态。比如在课堂中, 遇到一些突然的问题, 怎样解决, 这是我们所关注的 . 而在新课改下, 小学语文要求教师具备:

1. 要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熟练地表达语言, 学生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 能够感觉到时一种优美的境地。

2. 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对于一些小学课文中的蕴含的小学自然科学知识, 老师应该有具体的生活体验, 这样对于讲课是由很大帮助的, 比如在《农业的变化真大》一文中, 如果教师能够对农业的发展情况很熟悉, 那么在课上, 就能够告诉学生现代农业的发展,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新的知识等。

3. 要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但在课改中, 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针对这些事情, 教师要尽快的进行解答, 否则会对学生的理解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逐渐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对于语文教改而言, 把“实用”作为一个基础, 属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对于语文教学改革, 离不开语言文字, 这是语文学科自己的特点, 遵循教学的目标和规律去教学, 不要形式主义化, 要实实在在的语言, 在这样的实践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才能够得以培养。对于语文课程改革, 追求一个“实”, 即解决好的是教、学的问题。换句话说,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能够打好自己的知识的基础。对于语文课程、语文教学, 除了教学生语文外, 还教其怎样去做人;对于学生, 一方面去学语文, 另一方面去学做人。我们在教学生的语文时, 让他从爱学、学好到会学。这样, 首先是养成学生的语文的兴趣, 二是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 从而培养其能力[1]。

所谓语文学习的方法, 是指:学习识字、写字的一个基本, 而朗读、默读、诵读属于基础的技能, 通过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去阅读不同的文体, 或者依据需要而搜索有用得到信息, 即能够记叙、说明, 对于修改作文, 要很好地应用识字去写作;同时, 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注意培养。

对于教师, 把各个学生的、内在的、主动能力、创造能力激活了, 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是一个必要的根本。

1. 在课堂教学中, 导学功能要强化。为了转变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的质量, 导学是一个根本的条件。通过学去决定教, 即以学顺导。对于老师的关键的问题, 是如何把学生的疑问中精炼出重点, 包括:所要理解的内容、所要体会的感情, 以及所要分析的方法等, 这样就把它们引入到教学的思路中来。

最终得以很好的解决。在应势、利导上, 教师要思考自己, 提高自己, 所要关注的是学生课堂的表现, 即学习实际的情况, 我们要能够随他们而变, 达到灵活去变通[2]。

2. 教学的课前设计, 教师要认真备好。所要做好的是:课中的设计、课后的反思。这样, 在课堂上, 不断去调控教学的内容, 随时改变教学的方式。通过正确的使用教学的媒体, 把静态变为动态。这就要教师能够不断去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一个教学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所去学习的环节 , 也是学生能力所发展的环节。因此, 教师要避免采用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 努力为学生去设置一个学习的情境 , 给以他们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 为了最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 我们有意识去让学生多参与课堂 , 即课堂的参与度增加了, 从而培养他们在探索、创新、意识上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师与生所进行的是一个多方面的活动。通过教师的“教”, 带动学生的“学”。为了优化课堂教学, 其中心问题在于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引导学生以最大限度的力量去活动, 即学生多动手去操作、多动眼去观察、多动脑去思考、多动口去表达。因此, 教师在强化学生意识的基础上, 自己要积极去给学生创设条件、情境, 这就为了最大肯地调起学生的学习性、探索性。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课堂教学, 即师生多边的活动中, 要把操作、观察、思维结合语言的表达, 为了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环节中, 也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

加深感悟, 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 就是认知结合情感的过程。而每一个学生, 往往希望获得成功, 这是所有学生共性的心理。一旦成功, 就会产生一种很大的力量, 在心理上, 给予学生主动去求知的撞击,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去设计各种情境, 给予各类学生展示自我的实际[3]。

总而言之,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在新课改下,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指导好学生去自学, 第二是培养好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三是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 第四是在课堂上,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发挥, 第五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在新课程标准下, 对于语文的学习, 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包括了语文知识、能力;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 是一个全新的理解。所以, 要全面去改进素质的教育, 除了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外, 使得教育、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 通过把握好新教材, 去上好语文课, 从而,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 多给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即语言、能力, 使得学生们能够敢于去想象、去提出疑问、不断发现和创新, 从点滴人开始培养, 最终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这种被动的课堂教学变为主动教学, 即师与生的相互教与学, 所形成教学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状态。

摘要:随着课程的改革, 对语文新课程的标准已经初步了解了, 即从理念、特点、指导思想, 有一点认识。我结合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点谈谈小学语文在新课改下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现代教学,操作,探索,感悟

参考文献

[1]舒琦.关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5) .

[2]王晶晶.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现代交际, 2013 (02) .

8.浅谈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 篇八

守旧的作文教学为学生熟悉,教法陈腐,作文无新意等等,都会造成学生的拒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此路不通,教师应机智地转换指导方法,寻找合理的道路。独辟蹊径,引导学生产生新的追求,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创新。用创新的眼光来看我们的世界,用创新的思维来写我们的世界。对此,我深有体会,要谈如何让学生学会创新,我认为我最有发言权。在这个学期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从以前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那就是鼓励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写“小作文”。“小作文”形式活跃,不拘一格,字数不限。没想到学生却非常的喜欢,最后爱上了写作,其实这个时候是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写,也就可以称得上“创作”了。

在学完《〈诗经〉三首》后,我就讓学生试着写读后感,我拟订了三个小标题供学生参考:①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②“氓”是个什么样的人;③把《静女》改写成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力求有所创新,字数不限。这样一来,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跃跃欲试。有学生以《〈静女〉新传》《“静女”的初恋》《〈静女〉现代版》《指缝中的恋情》等为标题,非常有创意;还有学生以话剧的形式编排出来,很有创新意识。在学完《孔雀东南飞》后,同学们被故事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所感动,在课后我出了几个作文题供学生参考:①男生写《假如我是焦仲卿》;②女生写《假如我是刘兰芝》;③如何看待焦刘的爱情悲剧。学生对这种作文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写作中,也不能随便去“异想天开”,毕竟写作是富有创造性的一件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摒弃陈旧的模式,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构思立意要新,入题的角度要巧妙

有人形象地说,所谓构思巧妙,就是要让读者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亏他想得出!也就是说,他能想到别人难以想到的东西,他的构思体现的是一种艺术。在应试作文中,独辟蹊径的构思总能令阅卷者耳目一新。即使题材很普遍,构思上也必须纵横捭阖,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切忌平铺直叙。但是,要做到构思新颖,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了。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方面着手。

二、材料要新

材料新,并不是说只有那些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叫新,使用别人的材料要别出心裁,找到新视角,写出新意义。同是一个鸡蛋,可以使达·芬奇成为世界一流的大艺术家,而在著名的加拿大摄影家帕特森眼里,则成了他指导学生进行摄影训练的一个独特的道具,并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一般学生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材料新呢?我认为要做到最基本的两点:一是让学生立足实践,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二是多阅读,扩大知识面。除了要养成多观察的好习惯,我们还要加强知识的积累。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

三、语言要新

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语句有意蕴,意境要深远,遣词造句要有个性特点。既有文章的含蓄深远,也有作者的文化修养、知识积累和生活思考。在《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中,作者说:“秋不是名花,也不是名酒。”这段文字,语言丰富多彩,把自然的美兼收并蓄,又能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强以及对这个世界无比欣赏的情趣。让人感觉生活在如此美丽的世界上,就已经满足了,语言的感染力之强,不能不叫人拍案叫绝。

另外,教师在平时也要多加观察学生的每一次作文,要从中发现好的句子,要细心呵护学生作文中美丽的“语丝”。比如:有个女学生写了一篇《指缝中的恋情》,她的开头部分是这样的:“一次见面,一次婚约,一轮四季,一辆马车。《卫风·氓》中的女子就跟着那个男子走了。但她不知道这是一场悲剧”;“一壶清茶,一桌淡饭,一轮明月,但此时那个女子却是一腔哀愁”。多么富有诗意,她的结尾同样精彩:是该走的时候了,走吧走吧,离开那狠心的负心人,离开这段悲惨的恋情,打好行装,马上出发。渡过浩荡的淇水,独自回到家乡,在回家的路上悲吟一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参考文献:

[1]李嘉曾.创造的魅力.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周渫,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些探索.工人出版社,1981.

9.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九

宁平镇韩楼小学

李秀英 一个汉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汉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戴汝潜老师曾说:“汉字最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统,这个系统融合了多个名族的智慧,集中了亿万人民的世代创造,历经千百年锤炼而成。”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教育起点,是启蒙教育的开端。《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了识字教学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听说读写运用。识字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识字量,而忽视了语文方面的训练。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该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真正体现教学目标全面性。现在谈谈这些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新课改下的识字教学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类识字法。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关键,也是识字教学的难点。从汉字造字法来看,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几种,都有一定造字规律。生字的学习也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生字的内在联系,可以让学生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找结构相同的字归类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学;可以是同音字归类学;可以是形近字归类学;还可以按偏旁相同归类等识字法。如在教学“橡、槐、棕、柳、梧、桐、桂”字时,先让学生读读教材中有关树木的儿歌,让学生把有带“木”字旁的字圈一圈。再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共同点是都有“木”字旁,同桌或小组讨论除了共同点“木”字旁,还有什么新发现?请再读一读这些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形声字”。我让个别孩子来说说从哪里判断形声字?学生回答说:“我从字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我让学生分析判断形声字的特点。学生又接着回答:“我从字一部分的读音来判断形声字。”我听了对孩子们说:“判断形声字不仅仅看它的读音,还要看它的形旁表义。”说完后,我觉得学生还对形声字了解不够,于是我补充了形声字的特点这一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形声字的特点以及构字规律:形声字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义,叫形旁;另一部分表读音叫声旁。它有三种构字规律:

1、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如“木”字作形旁可以组成“木”字相关的形声字,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如教学的“橡、槐”等字。

2、同一个声旁与不同形旁相结合,构成许多声音相同、相近而又意义不同的字。如:“冈”字作声旁的形声字有“钢、刚、纲”等字。

3、形旁和声旁结合方式多样。如:左形又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等方式。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刚才带“木”旁的字是什么字,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学生自主探究今天学的这些“木”字旁的字是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即同一个形旁和不同声旁相结合,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这样的探究归类识字既对学生放手识字学习提高识记效果帮助大,又让学生在举一反三地练习中扩大识记范围,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汉字归类识字法,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衔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识字负担,识记生字深刻。

二、创设情境识字法。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识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状态。即使一节课完成了13—14个生字的识记任务,教师分析得面面俱到,机械地灌输要识的字,识字过程脱离语境,片面追求识字量,忽视了语文知识方面的训练。因此,我认为在识字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带学生入情境识字。

1、编字谜识字法:如教学“晶”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分析字形特点,再让学生编字谜识记汉字:“三日晶,亮晶晶,天上星星亮晶晶”。这样在教师指导下有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感知和理解,也培养学生揣摩汉字的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2、动作演示识字法。

如教学“肩、臂、胸、腹、肠”时,让学生先观察这些字都有个共同的字是什么字,学生都说是“月”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字跟身体器官有关,学生还是没有多大反应,于是我问学生这些字各代表我们身体器官的哪个部位,请你们用动作把字演示出来,这时候学生都投入到演示中去,有的拍肩膀;有的拍手臂;有的摸摸胸膛,这样一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演示动作中识字,在动作中感受字的形体,不但认清了字形,还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这一连串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分不开。采用动作演示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加深了学生对人的身体器官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巧妙、合理利用多媒体识字法

1、借助媒体看图识字法

如听了八一小学熊曼丽老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识字6》教学时,我觉得识字教学的又一方法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图片、图画、简笔画等媒介引导学生入情景识字。如让学生认识繁星、蒲扇、小丁丁这三个词时,教师课前制作好有关三个词构成的情境图,给字配上美丽的画面,再加上声音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识字欲望。让一个个没有生命的字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活起来,教师让学生边欣赏边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季节的夜晚?看着图上天空中许多小星星,一位老爷爷拿着一把蒲扇在给小丁丁扇凉,多美的夏夜啊!就这样的情境图创设了孩子们生活中生动的形象,使学生个性张扬。这样的媒介运用恰到好处把枯燥无味的识字变得有趣。整个识字教学充满了音乐和旋律,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识字境界。

2、借助媒体讲故事识字法

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识字6》时,我们还可运用借助媒介讲故事识字法,如在让学生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时,教师设计了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境的美丽动人画面,再问学生喜欢听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认识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这样教师把神话故事《牛郎与织女》声情并茂地讲了一遍,故事结束后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教师教学生读这两个词,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所以创设媒介情境讲故事识字法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识字法,这样的识字法既培养学生在讲故事中识记汉字,又培养小学生听故事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识字教学法简单、枯燥、机械。真正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10.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篇十

在广西也即将投身高中新课改大洪流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该怎样改革,也是众说纷纭,热闹非凡。有的老师说:“高中语文课就该上成语文课的样子,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政治课,更不是艺术欣赏课,要还语文以本来面目。”我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语文课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我不知道持以上观点的老师是怎么看的,我觉得语文课从来就不是割裂于别的科目而存在的,我们一直有一种大语文的教学主张,我觉得大语文教学的讲法很有道理,特别在推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即将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提法更有其特别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也应该融入历史知识。自古“文史是一家”,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密切,无论是《战国策》、《左传》,还是《史记》,都是文史结合的典范。高中语文实际上是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语文综合知识学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同样也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很多课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一部流传千古的《史记》,大文豪鲁迅不就给予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无上评价吗?在素质教育观下,高中语文教育不应沦为只是应付高考的一个工具。中华文华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化都由史学担负着传承重任,而语文教学则同样担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所以史学的很多内容本身就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也是史学。文学作品的欣赏,离不开一定的史学知识。语文教师在分析某一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会介绍一下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这个道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文学必定成为史学的研究内容。也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材中往往会介绍一些有关的文化发展史,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内容。既然文学和史学关系如此紧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当然应该适当地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既要让史学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要避免将语文课完全上成历史课。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平时要注重积累,提高自身的文史知识素养,做到厚积薄发,运用自如,让历史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

语文课也应该是政治课。有些老师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不错,学校领导、政治教师、班主任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1.背景渗透。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苏轼的《赤壁赋》一课时,教师介绍作者遭受贬谪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人虽处逆境仍能坦荡乐观的面对生活中挫折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塑造当前学生健康的心理。

2.形象渗透。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感染人。通过从细节、语言、动作、主要事迹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使鲜活的人物再现于学生脑海中.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比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通过对刘和珍预定《莽原》杂志,担任“风潮”领袖,忧虑母校前途,以至最后在段府门前喋血,危难中相互救助这一系列事迹的描写。塑造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今天很多90后学生自私、任性、叛逆、脆弱的实际事例进行对比,教育学生学习革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对国家、对民族应负有的高度的责任感。

3.重点语句诵读渗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作品能加深对其的理解,尤其对一些重点语句的诵读,如对名言名句的诵读,更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不少是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如《离骚》的教学,要通过有感情的、反复的诵读,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语文实践活动渗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语文活动中的学习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开展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既能让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语文课也可以是艺术欣赏课。语文教学应该是流动着美的韵律。多年来,我们沉心耕耘功利语文这块田地。然而,昔日“枝繁叶茂稻花香,蛙唱莺歌人欢笑”的胜景却如远方天边的白云愈远愈淡。不知何时,语文也只得无奈地消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滋味。我们只能寄望于辛勤耕耘,只能祈求上天“喜雨” 的恩赐。“问渠哪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没有想到,语文原本并不缺“活水”,恰恰就是我们自己堵死了语文活水的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生活。当我们的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沉闷到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时候,语文美妙的韵律已经沉沉睡去。我们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材,我们的各种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向学生传输着共同的信息:考试!考试!考试!先看我们的课堂,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随着流水渗入脚下的尘土。再看我们语文学术界,我们奉为瑰宝的语文教学理论,大多也都是随着考试的转轮,审察着或浅或深的车辙,然后告诉我们: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学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研究不可谓不深,观点不可谓不新,作用不可谓不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能完全摆脱功利语文的束缚,畅谈、宣扬纯美语文醉人的韵律和魅力。最后看我们的学生,当我们摇头摆脑赏析着“黛玉葬花”凄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情与理的时候,下面突然冒出一句话:考试会考这个吗?„„

语文教学需要解放的感觉,需要弹奏出她那流动着美的韵律„„

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

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评价际遇„„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夸张的法国“守财奴”在新时期中国土壤上滋长,孙悟空身上折射出的另类文化的矛盾冲突,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

时代是涌动激情的小河,语文是时代的语文。我们有理由抱怨“北京胡同”离我们太远了,但现代的北京又离我们那么近,“现在的北京胡同还好吗”的思绪可以牵引着我们的激情把过去和现在联在一起;我们可能难以理解王维身居高位却隐居山林的淡泊,但可能更容易理解现代社会逐鹿官场的热切,从而在比较中悟透王维隐居的难言之隐以及“官”文化的源远流长„„

时代是撩拨激情的琴弦,她拨动了学生遐想的音符,她拨动了语文诱人的美丽„„

社会是升华情思的小河语文是社会的语文。语文离不开社会,犹如鱼儿离不开给她生命、给她滋养的小河。语文学习只有延伸到社会中去,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博大与深邃,才能勃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当我们把语文当作美来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的时候,语文的灿烂明天就在眼前„„

11.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音乐教学 激发兴趣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课堂上,学生举手提问:"老师,这首歌曲太难了,不大好听。""老师,这首歌曲不适合我们演唱,我们学下一首吧!"听着同学们的诉说,若是在以往,我肯定会大发雷霆,"教材里的歌曲,你说不学就不学,那怎么能行。"可是今天,我却听取了学生的建议,"那我们就来听一听下一首吧。"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上学期期末,我曾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一学期学过的歌曲中,你喜欢哪几首,不喜欢哪几首,结果我发现学生不喜欢的歌曲中有多首是一样的。新课改中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材中的内容不一定都讲,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也可以进行适当地补充。

二、尊重学生,唤醒美好的心灵

音乐课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同学新买的口琴不见了,最值得怀疑的是他的后桌王某同学,这个同学在课堂上表现不是很好,经常捣乱,可王某却怎么也不承认,但我从他的眼神中已经找到了答案。若是在以往,我肯定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批评他,直到他认错为止,可是这次我没有。课后找到王某同学,经我再三询问,他说了实话,口琴确实是他拿的,他非常喜欢吹,可家长不给买。我对他说,你承认了错误,说明你是个诚实的孩子,我也会替你保守这个秘密,这支口琴就算是我送给你的了,希望以后的路你能走好。后来,我又拿了一支新口琴对他班的同学说,王某的口琴确实是他自己的,那位丢失口琴的同学别着急,老师再给你一支新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以后的音乐课上,王某同学总是非常认真地听课,并能主动回答问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已不是那个爱捣乱的孩子了。我想大概是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的那个秘密改变了他。我为自己的这个作法感到欣慰。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别人对他的尊重,即使他有时错了,也应该讲究方法去帮助他,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问题,可能会失去一个好孩子。新课改理念下,更强调了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帮助有错误的学生,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给他一个正确的方向,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学生的心灵、体会他们的一言一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人,是受教师尊重的人,学生也会在内心深处有所改变,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向上。

三、正视学生的差别

回首以往,每个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常常抱怨某个学生的不足,而不自觉地把学生分类,我在音乐课上也是如此,对那些听不进去课、课堂纪律差的学生,总是采取严厉的管教,通过眼神或语言设法让这样的学生降服,久而久之导致师生之间距离更大,学生对音乐课更没了兴趣,甚至很难接受教师哪怕是善意的劝说。新课改中强调了面向全体学生,但同时也要求教师关照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五年级的小丽同学,音乐课上对自己要求不是很严格,音乐课上的歌曲不喜欢唱,音乐书明明在书包里放着,愣说没带,找不着了,让我很恼火。后来了解到他喜欢唱流行歌曲,在一次唱歌表演中唱得相当不错,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我于是鼓励他说:"你流行歌曲唱得真好,我真为你高兴,说不定将来能成为歌唱明星,可是当明星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果不认真学习现在的音乐知识,而一味地去模仿成人的演唱,你能成功吗?希望以后你能把音乐书上的歌唱得和流行歌曲一样好,行吗?"听了我的话,他很高兴,还有些不好意思,以后的音乐课上,他明显的比以前进步了,愿意唱教材里的歌了,上课纪律也好多了。可见,学生一旦得到了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认可,就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从此,我对待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也能在肯定他们长处的同时,鼓励他们继续进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有差异是肯定的,承认差异、正视差异,应该是新课改下的教师们首先应该做到的,不要轻易地用语言伤害学生原本渴求向上的心,要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特定的潜能,教师应该努力去发现、去赏识,让学生感到教师是重视他的,是欣赏他的,从而建立自信,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留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时间

新课程的改革更加强调每位学生的成功,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在学习的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的控制,删除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音乐学科也是如此,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音乐的爱好者,并不是要培养专业性人才,在教材的编写上删除了很多较难懂的音乐知识,让音乐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材因为删除了很多内容,因此有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自己,让他们自主地探究、去发现、去表现。为每位学生的个性留下不少空间。

五、学生参与的自我评价

在评价中加入学生参与的自评,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学期末我让每位学生对自己这一学期的表现进行一次自我评价,要公正、客观,我对他们说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进步,每人要写出自己的优点,自己在这一学期的进步,也可以写一些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以后的改进。

12.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篇十二

一、联系实际, 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 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而学习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就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它的不稳定性, 并与前面学习的比较, 找出异同;学习了圆的知识,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 设计成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 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 才会想学、爱学, 才能学好, 从而用好数学.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一, 上好起始课, 以“新”引趣.第一印象对教师的以后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课上好了, 你在学生的眼中是个出色的老师, 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偶像.第二, 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以“变”设趣.根据初中学生自制力差, 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的时间不太长的特点, 在教学中穿插使用讲授、实验、举例、设疑、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是很有用的.第三, 加强小组教学, 以“动”提趣.在新课程教学中, 很重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交流学习中, 学生既学到知识, 又学会如何与人合作, 一举两得.

三、注重课堂交流, 师生体验合作快乐

新课程强调,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 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 引导学生观察, 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中还可以加入一些鼓励性的语句, 增强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 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

四、创新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开展数学教学

数学复杂、内容广泛, 所以数学教学的方法要全方位、多方面、多手段, 必须在观念上有新突破, 顺应新一轮的课改.我们要在坚持过去好传统、好办法的同时, 不断探索新方法, 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变以前“满堂灌”教学为带有探索创新、交流合作、师生平等的数学教学.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的题目, 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如, 在八年级 (下) 扇形统计图教学中, 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有了对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了解, 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纸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 还请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 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人数情况进行调查登记, 自己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 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索发现, 通过收集、分析、归纳、总结,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还提出了扇形统计图反映数据情况的优缺点, 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种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让他们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增强创新意识, 达到开发潜力, 提高能力的目的.

五、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1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篇十三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一.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向试管中滴入水,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滴入装有4 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三.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家庭小实验就是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实验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例如,采取何种方法可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制作橘子电池;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用草酸洗墨渍;用小苏打或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很快铝锅表面又变暗;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课余家庭小实验的完成,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如带领学生到玻璃厂、燃气公司、自来水厂、环保局等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追求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所谓绿色化学实验是指设计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负面作用的实验。绿色化学实验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实验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使它们不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除去?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就用酸液来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硫化氢可通入硫酸铜溶液中,转化为硫化铜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有些如氯化氢、氨气再经一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解实验过程,放大实验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只能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替代化学实验。但是课堂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作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鉴于该内容的理解难度大,可增设“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转化的影响”实验课件,运用制作的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现象层次差别,同时在课件中压强对浓度、气体分子数影响的两个动画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平衡移动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使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刺激和启发,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起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法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14.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篇十四

在当前政治教学课改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对象有了许多新的特点。特别是新课程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应变化、探求新路,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1.认真分析学情、重新认识学生

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较过去更早熟、更敏感、更自信,竞争意识、独立意识也更强烈。但他们的弱点如同他们的优点一样也更突出。他们是下个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对高层次的人才要求和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思想政治课有它特定的不可取代的功能。如何才能坚持和完善这一功能,方法很多。就教学本身而言,我认为教者必须从意识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新特点。

2.政治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要自觉提高

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提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专业知识要不断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其次、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再次,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行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教师要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广泛传扬。

3.重视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强烈。这样的特点,对政治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彻底改变。只要我们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会更丰富更新颖。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蕴藏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强学法指导的设计。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指导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要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培养归纳知识的能力;第三层次教者补充材料,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好社会大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5.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十五

首先, 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师德, 时刻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培养深厚的感情, 对学生要真诚、有诚信, 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因势利导, 要燃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耐心讲解, 引导他们往正确的道路走。新课程改革不止要求学生学习上提高, 还要求他们品德上要全面发展, 教师只有提高了自己的素质,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愿意和乐意学习。

其次, 教师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在教学上要不断进行创新。在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换代很快, 我们英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注重与学生交流, 有充足的知识和良好的交流沟通, 我们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创新。

再次,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 可以将英语教学与多媒体结合起来,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要想一下一堂课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 让学生听起来有滋有味。很多的时候教学要和现在的时事或者娱乐事件结合起来, 让学生产生兴趣兴趣。在平时对话的练习中我们要突破教室空间的限制, 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容易身临其境, 学习起来更快速、更有效, 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的讲课方式不再是单纯地以应付考试为主的枯燥无味的模式, 而是突破单一的讲解方式,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总之, 教师应该适应时代, 利用多媒体,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最后, 教师要不断总结、反思, 在经验教训中取得进步。新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反思和总结, 有很多新的方法不是第一次实行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要总结其中的不足, 把好的方法留下来, 不好的要反复推敲和改正。教师反思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第一, 从自己的备课方案中来查看, 看看自己在备课中的不足与遗漏, 要反复的检查自己的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第二, 跟同行进行学习, 听取意见和建议, 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这种间接经验一旦用于实践, 就可以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第三, 要注重跟学生交流,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意见中得知自己的不足, 因此要从学生的角度来面对自己的教学, 这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最主要还得看学生的态度和用功程度。新时代的学生该何去何从?在这里, 我也提出几点看法。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 我们应该尽快适应从初中到高中的转折,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比较简单, 侧重点在单词量和简单对话的学习, 而高中英语层次比较深, 侧重听力、阅读理解能力。重点的知识是系统的, 也是规整的, 因此学生要活学活用, 以不变应万变, 加强对交际用语、习惯搭配及语言使用的掌握和理解。

另外, 学生要探究新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了解自己, 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学习计划, 而且要从新学期开始培养良好的习惯。要达到以上要求, 学生要在英语学习不断积累, 平时要多用功, 要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一经掌握, 便不会轻易失去, 而且会受用终身。

最后, 学生一定不要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教师教的初衷在于引导, 或者说是指引, 而不是替代。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资源, 设计学习方式, 发掘学生的潜力, 保证学生前进的方向, 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实现不单依靠教师的改变, 也需要学生的努力,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学生也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推动改革的进程。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但是,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还是以应付高考为主, 教学理念陈旧, 课程比较单一, 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因此, 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兵.新课程改革与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 2011.3.

[2]顾秀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才智, 2014 (17) .

[3]张源远.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学英语:高中教师版, 2011 (45) .

[4]韩雪娥.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初探[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4 (19) .

[5]王艳.谈英语如何进行优化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 2011 (24) .

上一篇:以梦想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写感恩同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