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论文

2024-06-20

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论文(精选8篇)

1.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论文 篇一

政府治道变革视域下的公共服务标准化改革 ——山西地税“两个操作示范”制度创新个案研究

导论

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专制思想和集中化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一些行政部门出现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怪状,“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权力本位、“官本位”的观念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战略目标,要加强公共服务,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国家权力机关从“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变体现了世界各国政府行政模式的转变,是向现代治道的根本变革。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人的主要形式和工具,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可以说,税务部门是与公民个体权利与自由关系最密切的行政组织,税收是政府基本职能。然而,当今各国的税制都是一套极其复杂的法律法规体系,涉及到公民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税收问题经常是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重要诱发因素。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税收法律法规经常变动,纳税人自愿纳税、满意纳税一直是困扰各级税务部门的难题。在思考如何为纳税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构建和谐税企关系的重大现实课题的过程中,山西省地方税务局以涉税事项为突破口,通过为纳税人服务的《办税操作示范》和服务于基层地税部门的《实务标准化操作示范》模型(该模型简称“两个操作示范”),引入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了地税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纳税人提高满意的服务。

“两个操作示范”的创新不仅仅是业务流程标准化的技术创新,它更是一种先进管理思想的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操作示范”通过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变革,引发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一系列变革,责任与权利、参与与监督得到全新的诠释,并进而为政府新的治道奠定了制度基础。

一、政府治道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治道”(Governance)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人们对治道的理解也各有不同。英国学者罗兹认为行 1 政学界关于治道有6种涵义:最小国家、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好的治理、社会控制系统以及自组织网络。①。世界银行认为,治道就是指好的治理。也有学者认为治道是指“为实现经济发展, 在管理一国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过程中运用公共权力的方式”。②

基于对中国行政理论本土化的研究与探索,以中国行政改革的实践为背景,毛寿龙教授提出了对治道变革的独特见解。他以古典自由主义为基本价值,利用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研究框架,开发出研究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政策分析工具。在他看来,“治道”不同于统治、行政与管理,它“是人类社会治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模式。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无限政府、人治政府、专制政府、集权政府和封闭政府,都是传统治道的构件,这些构件构成了传统治道的制度平台。与此相反,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权政府和开放政府,构成了现代化的治道构件,这些构件构成了现代治道的制度平台。”③

现代治道的五个方面是各国政府实现治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制度平台。这五个方面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共同影响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对良好的治理孜孜以求,对制度绩效理解的深入有利于促进有效政府的建设。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西方各国,由于信任危机、财政危机导致了民众对政府普遍的不满,政府改革呼之欲出。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开展了包括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政府行为的法治化、政府决策民主化、政府权力多中心化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治道变革,政府治理有效性得到显著增强。

西方发达国家治道变革的进程对中国起到了良好的制度示范效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政府也正在经历着从传统治道走向现代治道的变革。在政府职能方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遵循“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我国政府逐渐在找寻正确的职能定位,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的状况有所改观。在法治建设方面,我国已经明确把“依法治国”作为政府治理的核心理念,并对宪法和法律做了一系列修订和完善,法制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我国的民主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基层民主选举已经铺开,民主责任制逐渐得到落实,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途径和渠道增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 走向合理化。地方获得了更多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权力下放、分权式管理促进了地方事务的治理。政府开放性程度也日渐增强,政务公开、信息公开、“阳光政府”有效改变过去政府和公民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为公民维护自身基本权利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公共服务标准化:山西地税“两个操作示范”制度创新

标准化是企业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提出的、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种综合性管理工作。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在第2号指南中提出,标准化是“针对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为制定(供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定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④规则的统一性、过程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一致性是标准化的核心。在标准化经受住市场的检验获得成功之后,其使用范围扩展到工业企业以外,并逐步在服务业等非制造行业得到推崇。标准化重在以质量取胜,将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方式引入行政管理领域是山西地税“两个操作示范”制度创新的出发点。

2006年,为“建设依法规范、高效优质、民主公开、清正廉洁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改进机关作风 优化政务环境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决定》。山西省地税局为落实这一决定,率先向社会公开承诺办理涉税事项“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以下简称“两制”)。“首办负责制”指对纳税人申请办理的涉税事项,由税务具体承办部门或牵头承办部门第一位负责办理的工作人员按照政策规定和办理程序及时给予办理或办结,并承担相应的办理责任;“限时办结制”是要求对纳税人申请办理的涉税事项在设定的限办时间内办结。“两制”要求做到“一窗式”受理服务和“一站式”服务,最终实现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的“统一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和窗口出件”。“两制”实施后,提高了税务部门的行政效率,节约了纳税人办税的成本,受到了纳税人的好评和欢迎。

2007年,为进一步落实山西省政府“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要求,山西地税局卢晓中局长提出地税干部要“基于税收、高于税收,跳出税收看税收”的工作理念,税务部门工作要以“各级党委政府满意、社会各界满意、纳税人满意和基层税务干部满意”为目标。经过走访基层纳税部门、对纳税人进行调查等一 3 系列调研和对推行“两制”经验的总结,地税工作人员发现,虽然地税部门办税效率得到提高,但由于我国的税制非常复杂,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地方基层地税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条例、细则数量巨大,不要说纳税人,就连地税干部都经常不能一一了解。基层税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形式上完整、统一的税收法律法规并不能转化为一致的结果,纳税人在办理涉税事项时对自己权益的维护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这种现状,山西地税部门决定从税务部门核心业务——即办理涉税事项入手,引入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以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业务交汇碰撞点为切口,将征办税事项进行归纳整理,分门别类,编撰成册,制作了为纳税人服务的《办税操作示范》和服务于基层地税部门的《实务标准化操作示范》模型(该模型简称“两个操作示范”)。

“两个操作示范”的核心理念和设计原则都体现为标准化。“两个操作示范”按照涉税事项办理过程的实际流程,即“办什么、找谁办、怎么办、什么时间办完、办完以后还有什么注意事项”,从纳税人和基层地税部门双方各自需要办理的事务进行梳理,形成了按照事物发展规律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两个操作示范”涉及到20多个大类、73个小项涉税事项,其中有19类66项存在税企对接和接口问题。这些涉税事项通过标准操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对于纳税人,不论懂不懂税、是否办过税,只要参照《办税操作示范》去做,都能明白所需办理事项所需的资格、材料和程序,可以独立办理涉税事项;对于基层税务人员,不论岗位如何变动,只要对照《实务标准化操作示范》,很快就能熟悉从未办理过的业务,并按照规范的方式、方法为纳税人提供公平、快捷的服务。“两个操作示范”被纳税人和基层税务人员形象地誉为办税的“自助餐”、“活字典”。

“两个操作示范”看似简单,实际上富有深刻的政策意蕴。它抓住了政策执行的关键要素。从横向上看,各个地区税务部门执行的都是统一的法律法规,而统一的法律法规并不必然得到一致的落实,而是在各地按照自身独特的“潜规则”运行,法律法规的信度受到质疑;从纵向上看,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的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在政策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时间差,基层税务人员业务素质差异直接影响到纳税人的办税效果。通过对最核心的办税流程“再造”,复杂的实体法律法规经由标准化变为现实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程序规则。

在实施“两个操作示范”的过程中,山西地税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平台,4 逐步将操作示范手册与电子政务结合起来,陆续开通了网上服务和电话、短信服务。他们将“两个操作示范”实务手册内容放在地税部门门户网站上,纳税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查到所需办理事项的程序,并可以将需要填写的资料直接下载,待按照书写模板填写好后直接到地税服务厅办理,基层地税干部也可以随时学习不熟悉的办税事项,大大改善了办税服务厅的办税效率,节约了办税成本。同时,纳税人还能通过网上在线咨询的方式获得更详细的解答。不便上网的纳税人也可以通过山西地税在全省统一开通的服务电话,查询任何一项涉税事项的问题。在办税大厅,还设有自助触摸屏和服务台以便纳税人随时查询和咨询。

“两个操作示范”实施一年来,初步实现了山西地税局提出的“操作简单化、具体化、标准下结果统一、责任行政、以一带多、示范性”的六大追求。经初步调查,“两个操作示范”推行后地税部门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服务质量也得到纳税人的肯定。如在壶关县,办理涉税事项的表格、文书差错补正、程序步骤不规范、签字审批差错的数量均大幅减少,在一些方面已经达到零差错,同时,办税所需时间成本也大大降低,办税大厅拥挤现象明显得到环节,纳税人和基层税务人员均反映良好,投诉率也降低许多。

三、“两个操作示范”制度创新的治道变革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经济、政治体制也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在世界各地,政府正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政府及其有效性一再得到各国的重视。“历史反复地表明,良好的政府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需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⑤正如第一部分所言,良好与有效的政府必须建立在现代治道平台的制度基础上,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权政府和开放政府缺一不可。从政府由传统治道走向现代治道的进程看,“两个操作示范”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且是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它是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在技术和操作领域的表现,通过公共服务标准化改革为政府走向现代治道提供了新的制度平台。

走向法治政府的变革。在世界范围内,法治早已成为现代民主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法治就是“由法律统治而非由人统治”,以法律的普遍性、一致性和确 5 定性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1997年,党的十五大就把“依法治国”作为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之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社会基本共识。从法律制定的情况看,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执法和守法一直是薄弱环节。一方面,权大于法、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一直是引起某些公共事件的导火线;另一方面,公民法律法规知识有限,主动守法意识薄弱。“两个操作示范”是在现有条件下改善执法与守法、实现法治的一剂良药。从基层地税部门来看,“两个操作示范”有效地约束了税务部门的执法人员的行政裁量权,从根本上促进了税务部门依法办税。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税制税法还不健全,并且经常变动,基层办税人员很难及时掌握全部的办税相关法律法规,而且我国法律重视实体标准,轻视行政程序,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基层税务部门经常出现一定程度地“不作为”或“乱作为”,“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拖沓办事、执法随意、程序欠缺、人为设障、吃拿卡要”等现象屡禁不止。实务标准化操作示范按照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原则,将实体法律法规条款通过逐步分解为每一步的办税程序,并将办税事项内容要件、时限等涵盖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中。这样,同一涉税事项无论在全省任何一个办税大厅、经由任一税务人员办理都能够得到一致的结果,涉税事项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根据标准化的办税流程中发现。对纳税人而言,地税部门为其提供的办税操作示范与办税人员的实务标准化操作示范的程序一一对应,将纳税人在办税过程中所需提供信息一并列出,网上服务、电话服务、自助触摸屏服务、短信告知等现代化手段和工具方便了不同层次的纳税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信息,纳税人办税的时间、金钱成本都大大减少,以前“多头跑、来回找”耗时耗力的现象大为改观,激励了纳税人的主动守法。规范执法、主动守法通过“两个操作示范”将法治观念落实到政府和公民的行为中,并有利于促成法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走向民主政府的变革。民主是当代社会人类的普世价值,民主已成为各国政府治理的主要方式。“民主就是人民治理。”⑥民主政府的基本职责就是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公民组织和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 6 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⑦“两个操作示范”从出台到运行都凝聚了民主的力量。在酝酿“两个操作示范”的过程,山西地税工作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他们主动向各个部门征求意见、走访纳税企业、深入基层办税服务大厅听取基层办税人员和纳税人要求、对纳税人进行问卷调查、举行座谈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针对纳税人和基层税务人员的需求做出回应。在“两个操作示范”的实施与完善中,也离不开基层税务人员与纳税人的参与和监督。基层税务人员是实务标准化操作示范的实施者,在使用中他们的感受可以通过汇报、提意见、申诉等各种方式向上级部门反映和表达。纳税人在办税过程中的意见也可以通过信访、网络、电话、座谈会得以表达。更有意义的是,纳税人通过对办税流程的监督直接促使各个环节的办税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纳税人和基层税务人员的参与促成了税务部门责任的承担和决策的可接受性,是现代民主价值的直接反映。“以顾客为导向”、参与式管理变为现实。

走向分权政府的变革。自现代社会以来,官僚制就一直是各国政府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制是一种建立在权威基础之上的以效率为主要追求的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至上而下严密的层级结构,而这种金字塔等级结构是通过权力和权威发挥作用的。相应的,官僚制组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集权组织。而随着人类文明走向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工作方式、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扁平化、分权的组织模式逐步从企业扩展到政府。“两个操作示范”通过将权力下放,缩短了法律法规传递到纳税人的层级,使得权力运作扁平化,可以让直接面对“顾客”、了解纳税人需求的基层税务部门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为纳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各个基层税务部门在获得自主权的同时也要受到统一操作规程的控制,使得责任明晰,便于追求,责任和权力在办税中得到统一。分权也导致了基层税务部门之间的竞争,各基层税务部门竞相在如何落实“两个操作示范”展开竞争,如在开发相应软件、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实效。

走向开放政府的变革。自从人类社会有组织的生活在一起以来,政府一直是社会权力的中心。尤其是现代社会,“行政国家”的出现促使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步都与政府密切相关。在中国,政府的神秘化、封闭化与“官本位”行政文化直接相关,而公民对关切自身权利的政府知之甚少。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7 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等技术变革不仅成为新的沟通方式,更促成了观念的更新。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已是各国政府和公民的共识。2007年4月,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更使建设开放的政府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两个操作示范”的出台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它主动将地税部门与纳税人最密切的办税事项的程序与内容一一公布,而且为纳税人提供了网络、书籍、电话等各种信息获取渠道,不仅贯彻了信息公开“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也充分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连锁效应。“两个操作示范”的推行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府现代治道的制度基础,而且在地税部门行政管理中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有效推动了地税部门的内部管理。如在绩效考核方面,“两个操作示范”的网络系统直接记录下办税事项涉及的工作人员,办税时间、办税效率、办税质量通过软件自动统计,将实证的、量化的考核记录在案,丰富了传统考核中对“德、勤、能、绩”评价的主观性和模糊性,考核结果公平性增强。在其他行政工作中,地税部门也引进标准化管理思想。如在举办各种会议时,办公室研究出一套按照参会人数将会议划分为各个等级的方法,不同等级的会议对应不同的办会方案,并将每一具体事项落实到人,每一次举行会议时,只需了解参会人数、确定会议等级,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复杂的办会过程执行时井然有序。在建设基层税务所时也运用了标准化的思想,在山西的一些县市,标准化的基层税务所遍及各村镇,大量节约了税务所的建设成本,也美化了办税的服务环境。“两个操作示范”的运行也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许多审批事项只需通过网上传递就可办理,即使相关人员出差,也不需等到回到单位就能在网上办理,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四、小结

世界银行的报告所指出的:“即使是小的步骤也能使政府的有效性发生巨大变化,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多的改革机会。问题是政府能否采取那些能带来良性循环的微小步骤。”⑧在这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两个操作示范”只是这个持续进程中的一小步,但这一小步对于政府治道变革意义不可忽略。

税收是国家的血脉,是事关毁灭性的权力。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行政权力,税收权力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我们关注“两个操作示范”的制 8 度内涵时,我们还应做更深层的思考。“两个操作示范”并未触及政府的职能问题,有限政府的实现尚需对税收职能进行全新的界定,另外,税制问题也是政府变革的核心议题。

参考文献:

① Rhodes,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J].Political Science,1996,(154).

② 智贤.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A].刘军宁.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C].北京:三联书店,1995,第78页。

③ 毛寿龙,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2),第86页。

④ 洪生伟,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第79页。⑤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前言。

⑥ 约瑟夫·奈,《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王勇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29页。

⑦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7-10-25)[2008-10-1]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48.html。

⑧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第166页。

2.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论文 篇二

1 华东区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之各相关利益主体探讨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对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治理模式提出的挑战,隶属经济学领域。鉴于当时奉行股东至上理论的英美等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而企业经营更多体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德国、日本以及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却迅速崛起,西方学术界在这种巨大的现实反差面前不得不开始反思英美企业制度安排的合理性。[1]股东作为剩余风险的承担者,拥有法律意义上对企业的控制与所有,董事会和管理者则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已广泛应用至多学科领域。在高等教育学领域,亨利·罗索夫斯基是率先将高校视为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学者。他的主要观点涵盖四类利益主体,即教师、学生、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政府。与企业不同,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组织,无严格意义上的股东,未能获取所谓的剩余利润,高等院校只能由相关利益者共同掌控,因此高校是名副其实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高等院校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概念层而言,有助于确定高校相关利益主体,并对其学理性分类;从应用层而言,利益相关者作为管理理念,有助于高效管理决策的执行,以达到真正的民主管理,进而实现相关利益最大化。

1.2 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的利益主体界定

探究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的相关利益主体,是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网上评教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关键之所在。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的相关利益主体,是指与学生评教高度相关,对学生公共体育课评教投入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影响学生评教制度或被评教结果所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是由教学行政部门发起,由学生具体操作,投入一定的人力与智力成本,且与评教制度高度相关,因此,教学行政部门(管理者)和学生理所成为评教的利益相关者。利益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它实质上是需要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与需要对象之间存在的一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2]。从利益的含义出发,教师本无意介入体育课网上评教,然而将老师的课堂教学确定为评教对象后,与学生评教也被动关联。因此,将教师归为学生网上评教的相关利益者也无可厚非。

不惟如此,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影响或被影响学生评价评教制度、结果的个人或群体还包含校领导、媒体及其他竞争高校等,甚者政府教育(体育)部门都可称谓体育课网上评教的利益相关者。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是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体育课网上评教的利益主体是有限的,若将利益主体范围铺设宽泛,反易于陷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误区。因此,本研究的相关利益者仅限于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者。

1.3 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的利益主体之诉求

1.3.1 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的相关利益分析

就高等教育教学而言,学校与教师提供服务,学生为参与者,是特殊的消费群体;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学生是学习的执行者,有义务习得知识,同时学生是教学质量“生产者”之一,肩负为社会提供满意教学效果的职责。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利益需求呈现多元,始终遵循以最少的直接或间接投入获得教育利益最大化。教师是高校教育的提供者,受雇于高校,出售自身知识,获取利益,以实现自身价值。教学行政部门(管理者)是体育课网上评教制度的执行者,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代理人。管理者注重教学质量、学校知名度、学生就业率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众多指标利益的最大化是其长期以来的追求。

1.3.2 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的利益相关者之表达

管理者(学校的代表者)在整个体育课评教过程中,担当掌控者角色。其利益诉求主要为4点,即诉求1:提升教学质量。诉求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诉求3:评教的高满意度。诉求4:高享誉度和知名度(高等院校)。诸多利益诉求要求管理者在评教前、评教中和评教后的反馈与处理等均为其服务。在考虑利益诉求之余,评教的成本投入、风险指数及可行性问题亦需在内。

学生在公共体育课评教过程中,多被认为简单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忽略了若不涉及自身利益,参与者一般会无为或听之任之此关键点。参与说明其在此过程中波及自身利益,也有相关利益诉求。诉求1:高质量的体育课教学。诉求2:评教促进体育课教学水平的提高。诉求3:评教系统保护自身隐私等。诉求4:评教结果的有效利用度。

教师是被评价者,评教通常认为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监督方式,然而教师在评教过程中也具有自身的利益诉求。诉求1:体育课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认可度。诉求2:公平、公正的评教制度。诉求3:奖惩制度的公平性。诉求4:学生网上评教结果的真实性。

在实践中,评教渐入“形式化”,远悖于利益主体的最初诉求,更是背离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的初衷。因此,探析体育课网上评教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高校学生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存在的问题

学生与教师是公共体育课学与教、评与被评的主体与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切相互对立的统一体。对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而言,学生和教师最具发言权。从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的执行状况来看,多数高校学生和教师对此认同度颇低。

2.1 学生:认知度较低、消极对待

学生对网上评教的认同度较低。通过对华东区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发放问卷形式,获知多数高校现有的评教系统趋于形式化,对学生而言缺少价值性。大部分学生对于填写的网上评价表认知较低,不清楚自己为何评价,自己无法获取教师被评价的结果及评价结果对教师有何影响,因此,在填写时多为敷衍,流于形式。

2.1.1 高校相悖学生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的初衷

为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评教的参评率,多所华东区高等农业院校对网上评教制定诸多“既定”规则:在校生必须参与测评,否则不能查看期末成绩;学生不参与评教将无法进行正常选课等。正因诸多既定规则存在,学生将评教视为“例行公事”,一分钟评教普现,甚者利用评教系统的弊端(借助易班代评),评教结果备受质疑,评教的可信度降低,如此现象的蔓延,严重影响体育课网上评教的公正性,背离体育课网上评教的“既定”初衷。

2.1.2 评教指标未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评教指标过于陈旧,大都由管理者制定,少数高校允许体育老师参与,绝大数高校忽视学生发言权利,指标制定缺少学生主体。纵观华东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评教体系,涵盖教学态度、教学组织与手段和教学效果等既定方面,评教的整个过程仅涉及体育课堂,未能延及课外。指标设计从传授知识角度展开,而学生处于接受知识方,易被指标所干扰。学生作为评教主体,处在被动或从属位置,反馈意见未能及时采纳,致使评教态度消极。启发式教学、自主性选课、项目教学等理论的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深入,以填鸭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的评教体系就显得格外突兀,学生参与积极性普低。

2.1.3 评教结果反馈缺失

学生希望知道任课教师的评教结果,希望提出的意见被采纳,希望教师据此做出改变。事与愿违,学生普遍反映学校为保护教师利益,评教结果从未反馈,认为评教只不过走过场。更有学生抱怨,学校基本忽视评教结果,对个别极差(放纵式教学)教师未采取任何措施,教师依然故我,学生不得已去论坛匿名吐槽,以引起学校、学院相关部门的注意。评教的最初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流互通,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改善学生体质水平,提升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反馈机制的缺失,使评教趋于形式化,评教信度折扣大减,易形成恶性循环,致使评教体制失败。

2.2 教师:质疑评教可信度、猜疑评教结果

鉴于学生评教存在上述现象,评教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略失公正。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同一学期、同一教师、同一教材的评价出现较大差别实属普遍。教师对学生评教结果存在质疑也是无可厚非。

2.2.1“关系分、人情分”争议

毋庸置疑,师生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体育课程评价,据调查个别教师主动采取与学生搞好关系,或以高分诱导甚者迎合、漠视“问题学生”以取得靠前排位。师生关系固然重要,以师生关系弥补课堂问题,实属不明之举,严重背离评教的初衷。因此,以学生评教结果为评断教师教学有失公正性。

2.2.2 质疑评教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化,大部分高校生源质量较以往降低。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被迫接受大学教育。这部分学生在宽松的大学环境中,自制能力较差,常出现逃课甚至几乎不上课等行为。教师认为该部分学生群体根本不具备评教资格。对于正常上课的学生而言,若无正确的评教动机,其评教能力也遭受质疑。

2.2.3 评教结果未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

对华东区高等农业院校的调查,多数高校对学生评教的结果多采取保密(以排名或等级)方式,教师只能查看自己各项指标的权重及分数,无法获取其他教师的成绩。少数高校教师仅能得知自己的排名,连单项指标的分数(权重)都无法获取。评教结果呈现过于宽泛,未能深入挖掘数据,难以明确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和建议,对于改善教学提供的帮助甚少。这与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背道而行,成为纯粹的形式化评教。

3 华东区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的路径优化

3.1 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利益相关者之均衡博弈

3.1.1 健全与保障评教制度的网络体系

高校学生评教制度是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部分,缺失相适应的制度给予扶持和精进,只限于手段上的小改,即使评教制度再为完善,也无法实现制度本身的优越性。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体系的制度支持网络主要涵盖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培训与进修制度、考试制度、选课制度等,其中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是整个质量网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就国外经验而言,美国多数高校也一直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完善与拓展教师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引导学生。

3.1.2 建立由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

高校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是由管理者一方主体全程掌控,权力涉及由评教前、评教中直至评教后的结果反馈等。问卷设计大都由管理者(或部分教师)参与,监督和权力严重失调,是高校评教非均衡发展的原因之一,即管理者(甚至教师)参与制定评教指标,学生作为具体发言权的主体,未能参与到评教的上层设计,有失公正。解决该问题的有效策略为:三方利益主体参与制定评教指标,在监管层面,建立三方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

3.1.3 拟定与实施正规化的申诉机制

权力失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阻滞等,在评教中若不抗议,漠视权力和利益失衡,终沦为对分配制度的默认。佯装对权力和利益失衡的无所谓、对既存的分配制度默不发声,长期以往教师和学生将滑向边缘型利益相关者。诸多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皆由管理者一方掌控,逐渐忽视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二者利益无法得到根本保障。为避免这类问题发生,效仿国外高校,建构正规化的申述机制。相关利益主体在利益无法正常表达或利益受损时提出申述,由专业部门展开调查,以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利于权力制衡。

3.2 公共体育课网上评教之培育信任的评教文化

3.2.1 建立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程序

反馈程序是否完善关乎着评教制度是否值得信任。社会学家认为信任可缓解矛盾冲突。在现行的评价制度下,学生对评教结果一无所知,更不必谈及对结果的利用,大都认为是例行完成的教学规定。从信任的最初发生机制而言,“信任是一种人际互动关系的产物,而不是由文化先验地产生的。”[3]因此,应建立明确、清晰的涉及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方利益主体间的信息反馈程序,针对评教结果用途给予公开声明,不但有益于建立学生、教师及管理者三者间的信任感,更有助于构建团结协作的校园文化氛围。

3.2.2 分析与挖掘学生评教数据

现行的评教制度,评教结果多用于教师的人事决策(职称晋升、考核绩效等),对教师教学质量改善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学生评教结果,换言之,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很少被教师采纳,无奈只得去论坛吐槽。多数教师关心自己评教结果,会查询各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但只从一系列的得分与权重中很难概括出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信息。鉴于此,学校相关部门应组建信息汇总与反馈小组,深入展开对学生评教数据的挖掘和分析。

3.2.3 多元化评教方式共存

绩效考核和社会问责方式逐渐受到社会重视,教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关注要点,正因如此,教师成为被考评和问责的对象。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选择上,管理者会不自觉的向工作效率倾斜,体现为自上而下的学生网上评教形式,将学生的评教分数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在现行的评教制度中,学生评教结果的有效率值得商榷。如何平衡评教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评教的公平、公正性,成为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方亟需解决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和借鉴国外经验,多元化学生评教形式的整合是解决难题的可能选择,利于弥补学生评教的不足,规避学生评教的主观性。多元化评教不仅局限为学期中网上评教或学期末网上评教,每堂课的笔录,学生教学信息员每周反馈,同行评价或者自评均可。诸多方式皆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获取学生反馈建议意见和提高教学水平。

4 结语

人是企业真正的资源。高校,培养人才的地方也不例外,师生是高校的第一资源,是高校综合实力核心体现。因此,积极探索先进的评教理论,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评教系统与指标,完善评教反馈系统,提高师生对评教的认知度,培养师生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消费者意识,发挥人才资源的最大潜能,提升教学质量,扩大学校知名度,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3,31.

[2]张王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一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日版社,2001,42.

3.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论文 篇三

摘要公务员的管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核心环节,而公务员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试图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去分析公务员服务能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找出提升公务员服务能力的方法或途径。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公务员;能力;公民

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四大职能之一是关乎“服务型政府”建设成败的关键。公务员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取向是决定公共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理论依据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丹哈特夫妇提出来的,是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和批判基础上兴起的一种公共行政管理的新的理论和模式,主张政府的核心职能应为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基本内涵为:(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即政府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非试图在新的方向上控制或驾驭他们;(2)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3)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4)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强调公民本位;(5)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6)责任并不简单,政府的责任趋于多元化;(7)重视人,而不只是效率。

不可否认,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一个不同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制度背景下提出来的,但它的确为我们的行政改革提供了一些创新性的深具启示意义的观点和可借鉴的框架体系。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追求的公共利益、公众参与、代表性、回应性、公正和责任等,体现了当代民主行政的基本价值理念与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价值准则。

(二)公务员的界定

1993年发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我国的公务员专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既包括政府组成人员与领导职务序列的其他人员,又包括非领导职务序列的其他人员。依据2005年通过的新的公务员法的规定,党务机关、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群众团体等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只要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都属于公务员范围。随着2006年《公务员法》的实施,除了以往的用人方式,在十六章中明确提出某些具体工作职位可以实行聘任制,这说明我国的公务员与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确定为委托代理关系和雇佣关系的复合关系。

二、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瓶颈与分析

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涉及公务员主体建设和公共服务供需的客体制度两个方面。

(一)公务员队伍建设

公务员队伍建设包括公务员的招选工作、公务员管理两方面。

公务员管理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关乎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现阶段,公务员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1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公务员不像私人部门那样对机构或者工作拥有所有权,因而也就缺乏私人部门那样的激励机制,用经济学家的话说,他们不是“剩余权益者”,不能将提高效率所获得的收益装进子自己的腰包。因此,公务员表现出来的态度经常是,“此事与我无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只求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等等;另一方面,公共部门通常为垄断部门,竞争机制缺失,公务员常处于养尊处优的环境中,压力不够,继续学习动力缺失,不主动创新。

2多元化目标导致公务员思维定势。公共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过程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致使公共组织的目标更加复杂多样化。政府目标的多元化使得公务员在执行时往往感觉无所适从或处于两难境地,长此以往形成思维定势:只关心领导下达的目标和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目标。

3公务员绩效管理薄弱。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公务员绩效管理一直处于探索学习阶段,对公务员的绩效考核、绩效评估改革过急执行受阻以致流于形式,实效不大。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流行“政绩”工程,致使数字游戏肆虐,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公民利益和国家形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公务员的执行文化氛围不浓,慢作为现象泛滥。

4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公务员继续教育深造一方面是适应工作的需要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储备深层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是提升个人的服务修养、服务理念、服务意识等具有指导意义的能力。但是我国公务员继续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通常停留在政治素质的提高、服务意识的形成上,对服务质量、服务文化等能力的培养较少涉及,致使公务员出现能力恐慌、在其位不谋其政等荒唐现象。

(二)制度层面

1组织制度中责任机制不完善。公务员的责任机制主要体现于规则所限定的行政程序之中,而不对结构直接负责。在规则面前,公务员的角色就成为纯粹“执行者”的角色,行动准则就是“照章办事”。作为执行者,其责任和义务主要体现在规则执行方面,而不是组织的最终目标和结构方面。通俗地讲,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要不违背规则,就不会犯错误。

2公务员行为规范主要受法律约束,缺乏大众监督。现有的公务员法律还不够完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会出现诸多问题、诱惑等使公务员处在被雇佣的状态下很难在过去的法规下把持自己的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将出现“乱作为”现象或其他败德行为。

(三)对策建议

1公务员招选应贯彻“服务理念为本”,建立健全的甄别人才机制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和职能。拥有一支具有服务理念的公务员队伍是实践这一职能的关键。倘若公民参加公务员竞选的立场不对,诸如是为权力、地位、金钱等与服务理念相左势必阻碍公务员的招选,一旦蒙混过关,在公务员队伍内部通过示范效应、晕轮效应使整个公务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遭受巨大损失。公务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做事,方能成为人民的公仆,使公共服务质量得到保证。

2对公务员的管理应更具人性化

首先,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并辅以有效的奖惩机制。新公共服务理论明确提出要求公务员善待公民,那么公务员本身就必须受到公共机构的善待。面对更复杂的责任和现实的多元价值冲突,该理论实现了对公务员的多元激励,并强调对公务员的激励是为了使其更多的关注公共利益,引导公民参与,更好地为公民服务,实现了公务员激励根本性的转变。对公务员多元化激励可以从薪酬激励、奖惩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自我激励五个方面根据公务员所在组织特点和职位选择合理的激励策略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热情、创新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施民主行政,为公民提供满意的服务。

4.公共体育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居民全民健身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总体看来,体育健身事业的需求还是遥遥领先于公共体育资源的发展,体育资源短缺的情况日益凸显。近些年来,齐齐哈尔市在公共体育资源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齐齐哈尔市公共体育资源供应相对不足、设施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为例对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公共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究建华区体育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为进一步完善齐齐哈尔市公共体育资源服务体系,促进齐齐哈尔市社会体育与大众健身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公共体育资源;健身;开发利用

一、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全民健身设施及指导体系

(一)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情况。《齐齐哈尔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出台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在公共体育资源的服务体系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齐齐哈尔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出台后,本着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根本任务,建华区基本上形成了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风格,居民对健身软硬件的设施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建华区健身服务体系大致包括各个学校对外开放的体育馆、田径场、游泳馆,健身俱乐部、公园、绿地、广场、劳动湖全民健身长廊、室外冰雪运动场所、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等。部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也在不断地进行改善。据调查,为了给居民提供环境优良的休闲运动锻炼场所,齐齐哈尔市于20在劳动湖长廊修建了全民健身广场,总投资超过150万元,主要配备了按摩器、单双杠、漫步机等一系列健身器材,适合各类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群的健身器材20多种600余件,总长度有2.3公里,可同时容纳上千人进行锻炼。全民健身广场自建成以来,成为建华区最大健身休闲场所,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每天来这里健身锻炼娱乐的居民络绎不绝〔1〕。劳动湖全民健身长廊的建成意义重大,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解决了居住在附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问题。

(二)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构建好全民健身体系的基础性内容,前提是不断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2〕。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总面积共123平方公里,共有人口29万(截止)。社会体育指导员共有685名,国家一级21名,国家二级149名,其他等级522名,其中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8人。按照建华区总人口数和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计算,比例为1:423,由此可见,建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于该地区总人口数量充足,远远超过全国提出的1000人最少有一名指导员的水平。齐齐哈尔市体育局体育总会共有注册的体育协会、俱乐部71个,其中有协会21个,俱乐部50个(截止到12月30日),其中建华区占有1/2,其中较大的协会、俱乐部,如长跑协会、健身气功协会、健身操舞俱乐部等把自己的健身地点建立到广场、社区,居民小区等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居民的锻炼及指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居民科学健身方法的掌握得保障,共同分享体育发展的成果,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壮大,为居民及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推进了城市体育休闲文化的发展。为了了解建华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指导员服务的满意度,笔者走访了建华区五个街道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街道,文化大街的居民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只有少部分不是特别满意〔3〕。

(三)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居民体质监测指导。齐齐哈尔市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于月成立,是齐齐哈尔市体育局和齐齐哈尔大学地校联合项目,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拥有共计22台(件)国民体质监测仪器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亚健康经络仪、超声骨密度仪、身体成分分析仪、心肺功能测试仪、全自动心电图机等体质与健康检测设备,同时配套引进国际一流的评价管理软件,主要面向社会团体与个人诊断体质与亚健康状态,并根据监测数据为市民出具科学的身体质量报告,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和咨询服务。齐齐哈尔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现有执业医师1人、健康管理师14人、高级健身教练4人,建立了科学健身指导团。每年对齐齐哈尔市社区居民近千人进行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指标进行监测。20-70周岁的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居民7000余人接受了人体能量监测(亚健康检测)、身体成分测试分析、骨密度(跟骨)等多项体质检测,专家针对检测结果开具运动处方,对每个人的体质测试结果分析并提供健身指导。居民们通过先进设备的检测了解自身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状况,学习掌握适合个人的体育健身方法,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自愿参加锻炼的人数在逐年增长〔4〕。

二、影响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公共体育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因素

针对锻炼者选择运动锻炼场地和每次锻炼时间的调查,大部分人都选择附近的场所进行锻炼〔5〕,各个学校对外开放的体育馆、田径场、劳动湖全民健身长廊、社区体育设施等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建华区居民还是在传统的运动锻炼项目上如跑步、快走等,占的比例较大。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锻炼方式不断丰富,还有一些新出现的体育锻炼方式也得到了居民的青睐。居民运动时间多数在90分钟左右,总体来说居民主要选择免费的、距离比较近的公共场所来进行体育锻炼。

(一)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建华区公共体育设施工程建设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来源得不到保障,扶持基金相对不足。特别是老旧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资金不足,造成体育设施老旧,不能满足居民的运动锻炼需要。

(二)开放的`场馆与场地缺乏系统维护和保养。在居民健身意识增强,锻炼频率增加的情况下,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严重。一方面,部分体育场馆维修不及时,使用频率高的情况下,一些设施存在安全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锻炼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部分体育场馆对居民开放一段时间后又关闭的原因是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养护费无处可出,使居民不能进入锻炼。当下体育场馆的养护与维修,是影响居民运动锻炼的最大问题〔6〕。

(三)相关法律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损坏的原因有很多,如居民日积月累的使用造成的损耗,自然环境对其造成的损害,体育设施的质量问题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区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人员对体育设施管理不到位,对于损坏设施者没有做到合理的劝告和惩罚。当体育设施出现质量问题时,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没有对其损坏者追究责任〔7〕。

(四)拥挤效应。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表示“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在公共体育资源系统中长期存在,建华区同样也一样面临这种问题。如果居民都在早晚时间同时锻炼身体,容易造成拥挤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有限的地理空间和整体数量上的供给不足。樊炳有学者在《社区体育论》书中写道“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要求人均室外面积0.30-0.65O人均室外面积0.1-0.26O,总面积在0.40-0.91O的范围”〔5〕。建华区室外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场地资源依旧缺失。据调查,大部分开发商为了扩大建筑面积而占用或减少体育设施空间,老旧的社区体育设施的分布不均,处于破损失修状态以及私家车占用锻炼场地等一系列问题给居民在健身锻炼方面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三、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公共体育资源发展对策

(一)确保财政投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应该将建华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的有规划的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积极增加运动场地,特别是冬季项目,由于齐齐哈尔市是北方地区冬季比较漫长,如室内、外冰场、冰球场(馆)。多功能运动场地及配套设施的开发,需要投入充足的资金做为建设规模和建设质量的保证。

(二)社区学校共建,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根据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实际情况,应加强培养高效志愿者服务。齐齐哈尔大学坐落于建华区文化街道,共有学生两万余名,其中体育学院有学生六百余名。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为建华区体育志愿者壮大其队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补充体育志愿者队伍,对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指导和相关体育知识的指导,形成一个有固定时间地点及形式多样的指导组织,并承担起建华区相关体育竞赛的指导与服务工作。为了使居民能够长期得到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体育服务与指导,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此项活动:首先,建华区相关领导与高校领导及时做好沟通工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让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到该区进行社会实践实习,不断输送新鲜血液。这样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能保证建华区的居民健身锻炼始终得到指导〔8〕。其次,建立合理的考勤制度,鼓励大学生出色的完成实习任务,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情况,加快实现社区学校共建,资源互补互助的目标。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人员充足,可以满足居民需求。在保证数量的同时,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也要时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齐齐哈尔市体育局体育总会、建华区文体中心,应该定期组织一些相关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进行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学习,使其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优化队伍的结构和服务水平,来满足居民对高水平指导员的需求。

(三)不断完善体育服务信息化制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在各个方面都获得更大的空间。可以将互联网模式运用到运动健身上,完善居民健身体系,随时为其提供共享咨询。及时更新健身器材的使用情况,居民可以利用手机APP软件随时获取运动器材的利用情况,避免浪费时间,居民通过信息的沟通交流经验感受,带动身边的“懒惰”群体加入到健身活动中来〔9〕。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随时获得居民最新需求信息进行工作调整。因此,不断完善体育信息化制度,是公共体育资源快速升级的根本保证,顺应现代体育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

(四)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区域的开发。区域体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其中,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学校总数22所,有6所学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大学的运动场地和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带动建华区的高校体育文化区域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建立一个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中心的体育文化区。

(五)规划设计公共体育休闲娱乐文化地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体育需求活动越来越丰富,应该重视体育休闲娱乐文化的建设,为居民创造有特色的、舒适的建华区体育休闲娱乐健身空间,根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时完善体育休闲设施〔10〕。

(六)建立体育组织体系。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以居民的自主活动为主,形成了不同时间、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体育活动群体组织,应该以齐齐哈尔市体育局体育总会为主导,引导各个单项体育协会、大众性的体育俱乐部、各个企业单位等广大基层体育组织自发举办赛事、承办赛事;鼓励全社会的参与,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发展形式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层次人群的健身团体,建立起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探索并逐步形成齐齐哈尔市体育局体育总会、建华区文体中心、建华区各个社区、社会各个体育组织、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构成的建华区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引导群众体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中国梦”引领下齐齐哈尔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

〔2〕单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实现路径〔D〕.成都体育学院,:4-6.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7-75.

〔4〕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06-124.

〔5〕王诚民,杨丽华.齐齐哈尔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高师理科学刊,,(03):82-86.

〔6〕王新.全民健身运动的体育资源开发调查与情况分析〔J〕.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72-77.

〔7〕杨英.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8-9.

〔8〕陶花.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12-13.

〔9〕但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0-102.

5.浅论公民社会视域中的公共管理 篇五

齐亚芬

[内容提要]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公民社会具有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的双重身份,并以其这种双重身份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扮演着政治民主的捍卫者、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公共服务的提升者、公共价值的维护者、社会稳定的支持者的多种重要角色。这种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模式下的公共管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多元化的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极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其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这种基于伙伴关系多元管理主体参与的公共管理是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在这种公共管理网络中政府扮演着“元治理”的角色。

[关键词]公共管理 公民社会 公共治理 合作管理

一、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都是指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尽管这三种称谓有着大致相同的指涉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彼此理念的不同。如果我们从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角度去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它们依次铺就了管理模式由统治、合理分工的专制社会时代,行政就是政治的落实,其功能是依靠暴力和强制负责国家政务的推行,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公共行政出现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相分离、行政与政治相分离的现代社会,其功能是按照代议制民主体制、非人格的法律体系、官僚制组织原则以及职业化的文官制度统揽社会公共事务,以实现统治者的统治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则出现在公民社会自治能力与要求不断扩展、市场机制不断成熟与市场力量不断壮大、政府独揽公共事务的“不可治理性”危机日益加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适应了当今时代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化及其管理民主化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性”与“管理性”的有机统一,无论在合法性还是在社会资源方面,都为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开辟了新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壮大等原因,治理理论出现并发展起来。公共治理逐渐成为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其的理念也逐渐成为了公共管理的新内涵,同时,它也使公共管理进入了区别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的新时代。

二、公民社会在公共管理中的双重身份与多重角色

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是

民社会的自愿合作和其对权威的自觉认同。公民社会在公共管理中具有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双重身份,而且这种双重身份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又以其各自的特征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公民社会与政府一道对社会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社会以它那种来自基层、灵活多样的特性正好弥补了政府的种种不足和有限性,从而可以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公民社会在与政府的合作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政府的权力运行,从而可以起到对政府更有效的监督作用。此外,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健康有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好的认可,这些组织以共同目标和信念把人们聚集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提升了公益精神,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对象,公民社会在参与管理的同时可以切身的感受到公共管理的效果,从而可以以公共管理接受者的身份对公共管理的效果做出判定以利于公共管理渐至最优。其次,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公民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同时又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为政府增强了合法性。公共管理的过程也是公民社会完善的过程,公民社会的完善又可以促进更好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最终是要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公共管理,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双重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着多重的重要角色,以其特有的价值诉求与功能表达影响着公共管理的成效。

第一,公民社会是政治民主的捍卫者。公民社会的自主发展能有效的分割和制衡国家的权力,从而能有效的遏制公共权力的专断倾向;公民社会可以为公民的利益表达提供多样的表达形式和途径,保障公民利益表达的通畅,从而提升民主政治的代表性与生命力;此外,公民社会对培育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强化民主的社会基础从而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

第二,公民社会是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公民社会是一个以契约、法制、自由、平等、竞争为价值准则的社会,这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公民社会中的工会、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可以起到规范行业行为、稳定经济秩序的作用。

第三,公民社会是公共服务的提升者。由于公共需要的多样性和政府的有限性,政府并不能为社会做好所有的公共服务。而以第三部门为核心的公民社会因其具有来自基层、灵活多样的特征和其“去私存公、取私为公”的“非营利”特性以及其服务社会、自助自主的公共精神,使之恰好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良好渠道,并能有效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缺限和不足,公民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委托,去做那些政府未做、不想做或不宜做但却符合大众需求的公共服务,从而使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大大提升。

第四,公民社会是公共价值的维护者。与其他领域一样,公共生活领域同样存在着对善的追求。公共生活领域的善就是公共价值,它包括公民对公共生活的态度、责任与义务,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对社会正义的维护以及公民的公益思想与修养。公共管理的核心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公共利益和福祉,这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公共价值的追求:公民社会是公共管理的对象,它同时又是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之一,公民社会的精神与价值必然会影响到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公民社会所倡导的诸如参与、友爱、信任、互惠、宽容、合作、平等、公正、开放、多元等价值理念,对于维拼良好的公共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公民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支持者。公民社会能够在个人和社会之间提供一种有益的中介结构。通过这一中介结构,它可以为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的利益诉求提供表达途径,同时又可以对他们的利益诉求进行整合;通过这一结构,它还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宽松的活动空间,满足他们多样性的愿望要求,同时这一中介结构还起到了排解社会怨气、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可以说公民社会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缓冲器”和“调节器”。

三、公共管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管理

公共管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社会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应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关系,通过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具体来讲,这种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管理模式下的公共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认识。

第一,公共管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政府并非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公民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介于市场经济与公共部门之间的“社会经济”领域内积极活动并依靠自身资源参与管理共同关切的社会事务,在某些领域,公民社会组织甚至比政府拥有更大的优势。公共管理主体可以是公共部门,也可以是私营部门,可以是第三部门,还可以是三者多种形式的合作。这正如着名的治理理论研究者斯托克指出的那样;“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它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政府并不是国家惟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

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公共管的进军,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的区分已不像以前那样明显。在市场和公共部门之间被称之为“社会经济”的领域中,涌现了所谓非营利组织、志愿团体、社区企业、合作社、社区互助组织等大量公民社会组织,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伴随着这些公民社会组织能够满足多方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无需运用政府资源和权威的优势日益显现以及传统上由政府执掌的部分公共管理权向这些非政府组织的转移,传统上法律和制度规定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责任便呈现出交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来承担的趋势。

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依赖关系,因为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性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与信息,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应用所有有效的工具”,电们必须相互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正是由于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这种权力依赖的关系,所以公共管理的过程便呈现为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各个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关系。

第四,公共管理是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

及其相互间的权力依赖与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其中的协商、谈判和交易机制,最终必然会推动公共管理向自治自主的网络化发展。在这种网络化公共管理系统中,参与公共管理的各方主体为了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而必须放弃自己的部分权利,对于社会组织和个人来说放弃的是部分经济自主权,对于政府而言放弃的是部分行政强制权。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依靠自己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对话以增进理解,树立共同的目标并相互信任,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减少机会主义,相互鼓励并共同承担风险,最终建立一种公共事务的管理联合体。这种网络化公共管理的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自主合作;不再是集权,而是权力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同时分散;不再是追求一致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第五,公共管理主体中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中扮演着“元治理”的角色。在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中,虽然政府不具有最高的绝对权威,但是它却承担着建立指导社会组织行为主体的大方向和行为准则的重任,它被视为“同辈中的长者”,特别是在那些基础性工作中,政府仍然是公共管理领域最重要的行为主体。

公共管理基本问题初探

内容摘要: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要注意我国公共管理与西方公共管理的本质不同。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我国公共管理要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要立足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仍然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

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

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司法、维护公共安全等。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比如,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益。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在阶级社会,国家承担着管理两类公共事务的职责,对政治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称为政治职能,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则称为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职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职能是为人民服务,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其活动方向、总作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把我国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变片面理解为以社会职能代替政治职能,强化社会职能必然要以弱化政治职能为前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国家职能的内在统一性。事实上,强化社会职能只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国家政治职能,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职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

伴随着公共事务的产生,人类社会就出现厂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活动。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方面有所不同,根据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把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成长阶段,从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之初起一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作两个阶段:门)在原始社会中,仅存在简单的社会性公共事务,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管理;门)在国家产生之后,政治性公共事务产生并日益突出,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主要运用的是经验式的管理手段。

第二阶段是公共行政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无论是政治性公共事务还是社会性公共事务,其内容和范围都迅速扩大,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政府最终成为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主体,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保证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规范。

第三阶段是公共管理阶段,从周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社会性公共事务的内容和范围更为扩大,复杂性大大提高。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暴露出诸多弊端,由此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浪潮,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日趋多元化。另外,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许多管理方法被引入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管理手段趋于多样化。

可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古已有之,但长期以来,或者是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了政府参与或不需要政府参与,或者是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拒斥了社会参与,一直没有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条件,换句话说,一直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当然也不会产生单独的公共管理学科。今天我们所说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指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的。开放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满

定方式。方法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活动。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将越来越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在国家消亡之后,国家权力复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将完全依靠社会自身力量来完成,公共管理这一特定的历史范畴也就会结束其使命。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开始了行政管理改革。其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国家与企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观念。方法。体制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尽管这种变革和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改革也开启了公共管理的进程,这一进程与国际上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同样需要我国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重新思考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和方法等问题。

三、公共管理的主体分析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活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公共事务本身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在我国,依据管理主体与公共权力中心的距离,可以将其划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也可称为权力组织;第二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合法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类是政治团体,它们与国家权力不具有正式的。直接的。法律程序上的联系,但是也与国家权力相关,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第四类是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如各类事业单位等;第五类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基层群众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第六类是不依靠公共权力来处理公共事务的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介组织将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可见,随着与公共权力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由强至弱,不同主体所处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政治性趋于减弱,而社会性趋于增强。总之,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式体系。目前,这一体系的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种公共管理的主体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主体范围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党的领导保证了公共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西方国家,激烈,充满权力倾轧,因此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当然,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党要作为一个权力组织直接管理公共事务。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接受党的领导并不是因为党拥有权力,而是因为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所以,党要依靠正确的纲领和政策来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一切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都要把党的领导原则贯穿始终。当然,党的方针政策要在全社会实施,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行使权力的过程。

其次是关于政治团体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妇女组织等社会团体,基本上是互益性质的,主要是为某一特定的人群服务,代表和维护这个人群的利益。在这一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或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这些社团承担。参与和影响着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我国的政治团体,也称人民团体,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社会团体,特指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八大群众团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指出,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人民团体在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中,既体现党的政治性的要求,又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发挥组织、参政、监督和教育等功能。因而,人民团体在公共管理中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即寻找党和政府需求与其所代表的群众需求的结合点,这与西方国家社团只谋求其内部成员的整体利益有着严格区别。最后,自治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但在西方,自治组织一般在法律框架内实行自主管理和活动。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单位中的职代会,这些自治组织在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扩大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一定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这些基层自治组织自身的发展,行为的规范,以及效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能否接受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指导。尤其是目前基层自治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还需要大力培育。健全和发展,只有其自身力量得到充分提高,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才能协助、补充和延伸党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这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另一方面,作为~种社会活动,管理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这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特殊性。管理方法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依据管理与管理方法的两重性原理,我们可以把公共管理的方式与方法概括为两个层次,即实质方法与技术方法。实质方法是由于社会属性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的适合各国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必然体现该社会的特定生产关系。它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等。技术方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相关性不大,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们共同采用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管理技术方法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既采用了资源与支出控制的技术,也使用了用于保证个人和团体绩效的技术。其中,收支预测。财政趋向监控。战略计划。零基预算。目标基础预算和方案预算被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是最有效的几种方法。另外,纯粹的管理技术手段也获得了极大发展,应用方面。我国同样处于公共管理的发展时期,对于这些技术方法,应该积极借鉴。吸收,使之为我所用。

在实质方法方面,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性质。政治体制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发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模式和方法。

在我国,最具特色的公共管理方法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2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又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木可偏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治理国家的大局出发,指明了我们党治国方略转变的根本方向。法治是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活动必须依照法律,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德治是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包括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质,也包括提高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意识,尤其以党和国家机关干部的“官德”建设为核心。只有把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依法活动和“官德”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贯彻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公共事务除了要应用法治和德治手

社会条件下,对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就要由政策来加以解决。公共管理学所要研究的政策,是党和国家把解决全局性问题的方法细化、具体化的结果。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国内情况瞬息万变的条件下,决策就成为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和减少决策的失误,就必须要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化是对决策的共性要求,在中西方没有本质区别。民主化则必然反映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公共管理决策必然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公共决策在名义上反映的是全民的公共利益,事实上所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五、立足国情,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 公共管理学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主要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管理什么以及如何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看,公共管理学不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公共行政学的积极发展。我们主张积极借鉴经济学。管理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成果,但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决不能脱离政治学和行政学这个学科基础。由于目前对公共管理的研究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开展起来的“管理主义”倾向,即仅仅把公共管理看作是管理学,而切断它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内在联系。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公共管理学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体,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

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传统公共行政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方面。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因此,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学科发展平台。就我国而言,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更要容许国内多种意见和看法的争鸣,从而把整个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建立在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

明白了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按照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客体与方法等三个基本范畴,建构起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概略地说,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一是主体篇,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组织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党政关系理论;政社关系理论;政事关系理论;政企关系理论;社会中介组织理论;社区发展理论等。

二是客体篇,主要内容包括:公共事务的基础理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维护;新兴公共胜社会问题;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外部关系协调等。

三是方式篇,主要内容包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从统治到治理:管理模式的转换;战略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新技术对管理方式的影响等。

6.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论文 篇六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评价对象直接指向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目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被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普遍重视,但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仅有的少部分研究成果跟不上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高等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变,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也总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之中,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要具有超前性,要引导体育教学去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1、国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外的有关学者和机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20世纪6O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卢布姆始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标志是国外的现代教育评价理最初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泰勒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后,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质呈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o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理论界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在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方法论、形式、体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泰勒从效果着眼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克龙巴赫着眼于信息,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是指为获取教育活动的决策资料,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的态势、机能、成果等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过程。美国斯坦福评价协作组着眼于方法,认为教学质量评价是对当时方案中发生的事件以及方案结局的系统考查。”得雷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收集信息、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评价所追求的目的便是为达到目标而最有效地去灵活使用手中的资源。桥本重治着眼于价值,认为评价概念的重点在于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论,国外研究者的主要成果有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二战以后,教育评价领域在维持泰勒模式基本思想的同时,又从标准化测验和教育目标分类学两个方面对评价手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强调科学实证的方法;二是强调使用定量的资料和数学技术,在系统分析评价模式中,客观性和数量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化评价方法论的代表有古巴和林肯的自然主义评价模式、斯塔克的应答评价模式等。这些评价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评价中不只是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是考虑到所有评价参与人的需要,强调个体的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的作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运用。

2、国内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是20世纪8O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IEA组织以后,我国的教学质量评价理论开始起步。从这一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主要足围绕着翻译学习国外的评价理论和介绍研究外国的评价实例展开的。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才真正进入了理论创新研究阶段,并且在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984年3月《中国教育报》开了第一炮——首先在教育报上开展“如何评价教师的大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教育评价的问题。1986年3月《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1990年l0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任务、基本标准和基本形式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国家还有一些文件也对教育评价工作做出规定。例如,《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教师资格条例》等等。近几年我国教育评价研究活动开展的也比较多,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1994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会成立。目前,全国教育评价刊物的创办,如:《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这些专业杂志我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提供了阵地,无疑对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情况,只是我国教育评价研究与发展的列举,而不是其成果的全部。但应看到,教育评价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研究。

二、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本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相区别。体育教学评价也不例外,也有着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就其研究对象范围而言,有宏观与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之分。宏观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研究体育活动中所有于教学活动有关的评价问题;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评价问题。微观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评价其含义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对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价,它既包括对体育课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计划等的评价。狭义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一般是对体育课的评价。

1、体育教学评价技术与方法

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技术和方法上,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调查、了解内在因素、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万向发展。如:孙庆祝、韩冬等人的“高师体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多元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张灵莹等人的“定性指标评价的定量化研究’。、翟忠和的“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评估的研究等。都注重对评价对象的观察调查,并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回归、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等)解决体育教学评价问题。但是这些评价技术和方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

2、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我们知道,先进的评价技术与方法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先进性和准确性,如果评价结果的处理和信息反馈严重滞后,评价工作就会失去评价的目的和作用。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众多的管理计划、组织和控制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开发出来。这些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评价与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智能评价系统的问世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对体育教学、评价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人们把各种教学评价技术高效地应用于教学管理成为现实。目前从我国的教学评价管理来看,我们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开发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当前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项目评价、诊断与管理软件,借助这些软件,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把人、财、物、日寸间等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迅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及时反馈信息,以完成复杂的监测评价。评价系统的发展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转换及运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的手段,也是辅助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纵观近几年的文献资料,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借助计算机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刚刚起步,如:段先华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及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汪眷的“多层次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测评专家系统、陈世权的“模糊排序专家系统及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等。应用以上这些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日寸收集专家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近几年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观近十年中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质量也有提高,采用的方法也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并且也逐渐涉及体育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从近十年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文章指标体系的建立存在质量问题,评价方法的选用也不太合理。

(2)研究中对教学质量和教师评价的居多,并有重复研究现象,但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其它要素设计较少。

(3)评价方法的选用上,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居多,但缺少对各种方法的合理组合。

(4)理论性研究较多,可操作性研究较少。

(5)注重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各部分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7.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论文 篇七

啦啦操(cheerleading)运动是起源于美国的一项现代体育运动。它集激情、个性、时尚于一体,动作刚柔相济,音乐动感激情,服饰艳丽多彩,道具、口号千变万化,表演活力四射,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最高团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是啦啦操运动有别于其它运动项目最显著的特征,包括:团队整体的运动能力、表现的激情、自信心、感染力、号召力、表现能力、默契配合等因素。其特征非常接近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取向特征[3]。为此我们以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第一套(一级)花球为载体,对融入了终身体育思想的高校女生公共体育课开设啦啦操的可行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公共体育课啦啦操课程的教学提出建议,从而推动高校公共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优化,促动高校女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研究对象

选取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吉首大学、湖南文理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女子学院阳光体育运动协会(俱乐部)的女学生共450名,其中参加过健美操运动的有20名。

1 . 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女大学生”、“啦啦操”、“公共体育课”、“终身体育”等关键词检索出相关论文70多篇,并查阅了大量有关学校体育学、女性学及啦啦操运动等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向研究对象发出《湖南省高校女大学生对啦啦操运动认知感受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2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88.9%。问卷经专家鉴定,具有较高效度。

1.2.3实证研究

选取9所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协会(俱乐部)的450名女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理论授课和技术技能传授,其中理论课内容包含:终身体育理论、啦啦操运动理论、女性运动与健康、女性身心健康的评判标准等。专项技能课内容包含:啦啦操专项素质、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第一套(一级花球)成套动作组合。授课时长为15周,共30个学时。

1.2.4访谈法

采用实验教学后的消息反馈,对实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访谈,以了解他们对融入了终身体育视角的啦啦操课程教学效果的身心感受。

1.2.5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有效问卷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 .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以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第一套(一级花球)为实验载体,系统的分析了湖南省9所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协会(俱乐部)的450名女大学生对啦啦操的认知,通过对花球一级的练习身心变化的实证研究。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88.9%。

2 . 2湖南省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的现状

《湖南省高校女大学生对啦啦操运动认知感受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均没有开设啦啦操课程,绝大部分的女大学生都知道而且喜欢这项运动,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媒体、网络及各种形式啦啦操赛事的传播,有95.4%的学生都知道啦啦操,有5.2% 的学生非常了解该项目,说明部分高中学校已经教授了啦啦操项目,或是部分中学有自己的啦啦操运动队。有相关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高校女大学生都喜欢啦啦操这项运动[4]。因此在高校女生公共体育课开设啦啦操课程顺应了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是亟待实施解决的问题。

2 . 3通过一级花球学习后,被测者对啦啦操的反应

表2显示,有72.2%的学生喜欢一级花球成套动作的编排,高达92%的学生喜欢一级花球成套动作的音乐。大部分被测试者认为成套动作内容编排较丰富,动作结构合理,运动量合适,能很好的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精神;具有动作幅度大、有力度、变化多、流畅等特点。大部分学生认为音乐热烈、积极向上、欢快、富有弹性,而且节奏较合适有力度。说明这套动作能被大部分的女大学生所接收, 可以在高校广泛的推广,并且通过练习学生能有较高的成就感。

2 . 4女大学生对《一级花球》的效果认知的评价

2.4.1女大学生对《一级花球》的健身效果的认知评价

表3显示,通过《一级花球》的完整成套动作学习,被测试者中有83.5%的学生能感受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有80.1%的学生能感受到良好的健心效果。这说明女大学生由于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明确的感受到啦啦操运动给自身的身心健康带来的帮助,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学习途径,因此如何为女大学生提供合理的参与啦啦操运动的途径是女子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而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啦啦操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表4显示,大部分受试者对该套操的健身效果方面认为,通过整套操的学习能够增强他们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平衡、控制能力以及帮助其减肥。说明《一级花球》对女大学生有很好的健身效果,非常值得他们学习之余长期持续的进行练习。

2.4.2女大学生对《一级花球》的健心效果的认知评价

从表5可以看出,《一级花球》能很好的培养女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这也正与啦啦操的项目特征“团队精神”是相一致的。而提高自信、缓解压力高达90.7%。女子院校的学生学业压力大,就业压力更大,如何为学生减压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加啦啦操锻炼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何很好的利用啦啦操运动为女大学生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是每一位高校啦啦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2.4.3女大学生对《一级花球》的提升综合素质的认知评价

从表6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会该套操,使他们掌握了一种健身方法,而且具有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见表4、表5);同时啦啦操运动有助于培养乐感和审美素养,如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等;再者有43.6%的学生认为通过啦啦操锻炼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认可度(这里的社会主要指校园这个大环境),因为通过啦啦操的训练、表演、比赛等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同时也有效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身心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健康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 . 1结论

(1)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啦啦操,但缺乏系统学习啦啦操的途径,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非常了解啦啦操,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2)通过一段时间系统的学习,超过70%以上的学生非常喜欢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花球一级》,并希望能够系统持续的进行锻炼。

(3)通过融入了终身体育视角的啦啦操项目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

(4)高校女生公共体育课开设啦啦操课程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广大女大学生所期望的。

3 . 2建议

(1)加强高校啦啦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通过培训、进修等方法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啦啦操执教水平, 亦或通过啦啦操专业教师引进扩充团队师资力量,使啦啦操知识得以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广泛推广。

(2)增加一个学期的公共体育课课时,专门开设啦啦操必修或选修课程(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开设),使其能在高校普及并推广开来,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

(3)融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拓宽啦啦操教学的可以空间和学科建设的全面性,针对女性性别特征,加强社会性别学的理论传授。

8.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公共财政;政府采购;完善对策

科学的采购管理制度,能够极大地提升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有效地抑制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从目前国内政府采购现状来看,政府采购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对其进行完善势在必行。

一、公共财政与政府采购

公共财政是财政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国家集中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以及经济行为。政府采购,是用以满足国家各级政府日常政务活动需求的采购行为,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与公共财政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最终目的,需要以政府行政权力为依托,以收取税金的方式筹集资金,为社会和居民提供必需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作为行政事务的执行单位,需要借助政府采购以获取必要资源,确保管理职能的落实。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仅有利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同时也为公共财政引入了全新的公平竞争机制,能够有效防范贪污腐败问题的产生,维护社会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我国政府采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采购队伍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政府采购工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采购队伍方面。政府采购活动的开展和实施,主要依赖于采购队伍。但是,由于目前国内政府采购仍处于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对于采购制度的执行和落实都非常不到位。尽管近年来国家针对政府采购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但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当前政府采购人员普遍素质较低,对于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全面。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采购人员并不严格按照采购制度开展工作,缺乏对政府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也有部分采购人员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大量收受贿赂,从中谋取私利;还有个别采购人员与上级管理人员串通、暗箱操作,擅自违背招标公平性,中饱私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面对这一状况和问题,政府亟需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强化采购队伍建设,提升政府采购质量和水平。

2.采购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政府采购需要以采购预算编制为基础,但综合来看,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普遍缺乏对采购预算编制的关注和重视,预算编制的执行较为随意,采购盲目性较高,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预算编制不足还导致政府单位的采购次数比较频繁,进一步增加了采购成本。另一方面,政府采购制度对于公平竞标的落实也非常不到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制度中对于招标管理的描述并不全面,在实际的招标过程中,仍旧存在不合理竞争的情况,同时暗箱操作比较严重,招标透明度不高。这不但影响到公共财政的公平性与公开性,同时也加剧了政府贪腐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政府采购审批流程较为复杂,往往一个招标项目需要数月才能够真正审批结束,这不但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

三、公共财政视域下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

1.提高采购人员的专业素质

针对政府采购问题,必须加强采购队伍建设、强化采购人员教育和培训,以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政府采购涉及财政支出等相关问题,采购人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采购活动能否正常运作,甚至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因此,采购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政府采购制度,明确政府采购的重要性,不断夯实思想基础,提升个人职业道德素质。同时政府方面也要对采购队伍进行优化,积极吸收和引进业务能力较强、拥有专业资格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来承担采购工作,对于工作态度较差和业务能力较差的人员则及时进行岗位调整和调动。另外,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采购人员的业务考核,依照岗位职责开展认真、严格的考核工作,并将采购人员教育培训结果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真正意义上提升采购队伍的整体水平。

2.强化对整个采购过程的管理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预算制度建设,要求各部门认真制定年度采购预算计划,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给财务和采购部门进行审核,对于存在盲目编制问题的部门要给予严厉警告,促使采购预算编制不断规范化,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不必要的采购成本,节约财政支出。对于财政预算合理、节支效果显著的部门,应给予一定奖励,以提升各部门成本管理积极性。其次,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公平竞标机制,引入社会监督制度,解决招标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对于存在暗箱操作的招标活动必须一查到底,严厉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此外,还应改进审批流程,积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财务审批制度,提升审批效率,提高政府采购综合水平。

四、结语

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关系到政府财政管理水平,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政府形象。对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政府采购制度的深化和落实,大力推进采购队伍建设、改进政府采购流程,确保政府采购制的有效落实,从而有效抑制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使公共利益得到切实保护,推动廉洁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丁文伟.浅谈如何做好政府采购工作[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4).

上一篇:领导出席开幕式讲话稿下一篇:其它矿务工程派工单